第一篇: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
摘要:科学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都是一种具有现代性的发展观,前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指导思想,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历史任务的重要内容,因此科学发展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上的创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发展;科学发展观;人的全面
正文:
科学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都是一种具有现代性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社会发展的诸多目标之中,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社会的发展最终表现为人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坚持以人为本,与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贯穿科学发展观的主线。
一、科学发展观的人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关键词之一是发展。发展是一种变化,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运动变化是自然界的基本特征。但发展所引发的变化不同于自然界各种 因素之间盲目运动所产生的变化, 发展是人通过有目的的社会生产劳动和实践 活动而产生的,满足人的一定价值需要的变化。在这种意义上,发展往往与进步 相联系,即发展比不发展好。发展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活动的结果,发展是 对人而言的,人以外的存在物只有变化而无发展。从人的生存来看,人的生存不 同于自然无机物的存在和动植物的生存,人以外的其他一切存在物都是自在的, 按照自然界的运动规律自生自灭、生生死死。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作为自然 界的产物从终极意义上也服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但人的独特性在于,人不仅存 在,而且反思存在、创造存在。自然界在人身上开出了美丽的花朵,获得了“自我 意识”,人是一种自为的存在。作为自为的存在,人必须靠发展来求自己的生存,不发展人无以生存。通过发展求生存是人区别于他物的独特存在方式,生存和发展对人来说是一个东西,人要生存就必须发展,而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人的生 存。历史是人在发展的基础上对自我生存反思的结果,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 生存。生存和发展是人的永恒主题,不同时期的人对如何生存(包括生存手段、生 存目的、生存意义等)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并由此形成各个不同 的历史时代。马克思说,历史就是人追求自己目的的活动,人类的生存永远处在 走向人的本质自我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发展观超越传统发展观的要点在于“科 学”。科学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反映,科学的东西应该是正确的、符合实际的,就是实事求是。既然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那么,“科学”的发展就应该是符合 人这个对象的实际。传统发展观的主要问题是以物为本,用经济发展代替社会全 面发展,用单纯的GDP 增长代替人的幸福指数,其结果是违背了发展的初衷,不 符合人生活的实际。之所以要在传统发展观的前面加上科学,是因为我们以前的 发展还不够科学,还有不符合实际的地方。科学发展观要科学,就是要符合人的 实际生存需要。发展是人所引发的行为,并为了人的目的所产生的变化。人是发 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目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改变以前发展过程中背离人的东 西,回到人的实际需要的根本上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谓“以人为本”,胡锦涛同志的界定:“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 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科学发展观与人的自我实现
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的发展是由作为社会的主体的人引发的,也是以人的 自我实现为最终目的。科学发展观致力于改善民生,为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 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的基础是经济 建设。对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来说,经济是基础,也是人的自我实现的基础,所 以,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人为本是核心,就是关注人的自我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就是按照人的自我需要和发展的本性,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几个方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提高人的生存质量。
三、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在理论、方针方面的集中体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指导思想。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历史任务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而且还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说明。一方面,由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本身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因此,它能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同时,科学发展观本身又是在遵循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的基础上吸取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核下才形成、产生和制定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若没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则科学发展观就没有理一沦的源泉,进而也就不会产生。
另一方面,作为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依据,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又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说明。这是因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贯穿于科学发展观中的主线。因此,我们只有把握了这一主线,才能更好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内涵
(二)科学发展观不仅坚持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而且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现实价值取向和终极价值目标,这就把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首先,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以“以人为本”为其核心和本质的社会发展观.它把发展的内涵由经济推向社会构成和各个方面,把发展同人的关系以及发展手段同发展目的的关系辩证地统一起来,并把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作为基本要求。
其次,科学发展观在抛弃了“人只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工具和手段”的思想下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并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作为发展的目的,把人本身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样就赋予了发展以鲜明的实用和功利的价值,赋予了发展以鲜明的人文价值。
(三)人的全面发展对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人文基础。由于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主体,其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思想解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和舆论先导,同时,人的主体性中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人的人文素质及其他方面素质的提高和优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的主体前提。
其次,人的全面发展对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因为人的素质和能力,人所掌握的知识,拥有的经验都成为影响其文化创造与发展活动的因素,而这些因素的提高又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
最后,人的全面发展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重要作用。因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各种制度的健全和完善,而且取决于社会政治意识的传播程度以及人们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素养、人们的自主意识及权利、义务观念等政治观念或意识的确立。
结束语:
总之,科学发展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上的创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应把二者统一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坚持科学发展观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注释: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出版社,1995.85 陈志尚.人的自由发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87 韩庆祥.马克思开辟的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23
第二篇:坚持科学发展观___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型社会发展观。它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提出来的。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促进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践行科学发展观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本文试图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入手,对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全面发展间的内在关系加以论述,进而对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对策思考。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提出来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的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地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科学发展观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离开人的全面发展,所谓的发展就失去了任何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这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1.坚持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2.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集成的目标体系,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应当看到,我国现在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才能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真正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3.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我国现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重要阶段,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我们才能为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矛盾提供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的基本原则,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全局,审时度势,因势利导,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4.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需要解决好科学发展问题;解决好科学发展的问题,需要按照客观规律科学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把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作为提高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我们党就能更好地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二、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的主体是人,离开人这一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社会进步中最重要的主体力量,发展就无从谈起。而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社会进步中最重要的主体力量的佼佼者——当代大学生,更需要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1、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发展时,同样高度关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的全面提升。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人才是社会的各种资源中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人才竞争是我国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同志也强调,“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由此,努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对最根本的社会发展动力的激发,是对最关键的社会发展主体的塑造,它构成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要素,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2、科学发展观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机制保证,大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是互为因果和辩证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青年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两种辩证。其一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很多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的冲突是以“青年化”表现出来的,如当年的“人生观大讨论”,这是“社会问题的青年化”,是文化性问题。其二是随着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后,大学生在强大的社会结构面前无能为力,产生了结构性问题,比如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这是“青年问题的社会化”。随着我们进入现代化进一步的起飞阶段和深化阶段,大学生问题很可能是文化性问题和结构性问题的并列状态和并行状态。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目标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它为青年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它不仅增加了青年大学生的发展机会,更重要的是为社会青年群体中分派的普遍化和公平化提供了条件,同时为减少青年大学生问题的发生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在全球化和多元时空的时代,在当今青年大学生面临自我认同和文化认同双重困境的形势下,强调协调发展,就为减少青年大学生的结构性问题和文化性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前景和契机。
3、践行科学发展观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经过建国50年、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以至于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崛起”和国际上所谓的“中国威胁论”,都反映了中国正在发展这个客观现实。快速发展不可避免也会带来了一些问题,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方面出现不平衡。虽然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但是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就会阻碍更好地发展。我们党正是在这样一个客观的现实面前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实现了认识上的新飞跃。然而,科学发展观要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任重而道远。很多人虽然口头上讲科学发展观,但头脑里还是片面的发展观。由此,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一个长远而伟大的任务,它最终要取决于青年,特别是青年大学生。今天的理想就是未来的现实,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由此,高校的人才教育应该以长远的目光,踏踏实实地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让大学生能够意识到社会发展最终的方向是和谐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在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实践中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专业人才,做科学发展观的坚定实践者。
三、以科学发展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对策思考
1、准确把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高校在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中,应该力求从知识系统、能力系统和价值观念系统等三方面准确把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知识系统是职业知识和一般知识的统一,以职业知识的获得为主。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目前的状况,在知识结构方面要坚持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结合,坚持专业知识和一般知识的结合,前者为主,后者辅助。能力系统包括一般智力和专业技术两个要素。在人的能力系统中,人的创造能力是最高体现,对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技能和创造性情感与人格。价值观念系统主要指道德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和政治价值观。当前,在我国高等学校中进行价值观教育,可以通过人文精神的教育来实现。人文精神是对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的反映,是以观念形态存在的人之为人的价值界定。
2、正确处理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若干关系
(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要实现自身的发展,一方面要肯定人的社会性,另一方面,又要保持人的独立性,发展人的个性。大学生一方面要不断扩大自我生活的圈子,提升人生境界,学会关心他人和社会,把自己融入社会,以人民、国家的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社会利益,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另一方面,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个性,实现个人的利益和价值,去创造丰富多彩的、自己满意的生活方式,把聪明才智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推动社会进步和自身的发展。
(2)思想政治素质与文化业务素质的关系,思想政治素质与文化业务素质是人的两种基本素质。前者主要解决做人的问题,后者则主要解决做事的问题。两者紧密联系,相互制约。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一个人缺乏科学精神,文化业务素质差,对社会的用处不大,还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但是,如果一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差,缺少人文精神,即使掌握了高技术,也可能无益于社会。因此,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与文化业务素质。
(3)知识与能力和素质的关系
知识经济日新月异的今天,“知识就是力量”已成为时代的强音,由此,大学生要全面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学习。然而,学习知识绝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堆现成的结论,更为重要的应该是要通过学习掌握探索、发现真理的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特别是要培养独立的思想、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协作交往能力等。可以说,学习中要着重解决“两次转化”,即把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素质、能力,进而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力量。
(4)生理与心理的关系 在当代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正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人们的身心状态深受其影响,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迫切要求大学生提高和改善身心素质。身体是生活、事业的本钱,大学生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尽可能地爱护身体,增强体质。同时,大学生要有健康的心理,要有自尊、独立、平等、自信、自强、自知、自律、乐观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更要有顽强的意志、勇于创新的精神,有宽容的品格、平静幽默的心境。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科学地生活、锻炼,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才能不断加强学习和修养,塑造美好的心灵。
实践证明,坚持科学发展观,是高等教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科学的发展观已经树立,这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更是年青一代的幸运。科学发展观为年青一代的成长、成才创造了无限广阔的空间。我们大学生要在现在的学习和实践中,坚持科学发展观,认清时代发展的方向、把握发展的趋向,拥有积极的态度,扎实刻苦地努力,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抓住发展的机遇,大有作为,我们才能不辱使命,才能做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者,始终站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前沿,为促进经济腾飞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大学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主动参与、积极投身到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充分利用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八一精神、98抗洪精神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弘扬具有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苏区文化、创业文化,参与全面小康建设和和谐文明校园的创建,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认同感、与人民的亲切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大学生要热爱科学,培养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真理、刻苦钻研的精神,养成认真严谨的作风,用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充实自己,形成完备的知识结构。大学生要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正确应对各种矛盾和困难,陶冶个性,健全人格,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培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切实增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的人才资源。社会主义事业要求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等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现,把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放在首位,努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担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时代和现实都要求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高等学校要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放在首位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对于高校来说,主要就是以全体大学生为本。高校既要从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结合起来,又要从大学生的实际要求和愿望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要求,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我国当前大学教育已逐渐由过去的“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约有2000万,高校承担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学校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把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放在首位,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学生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加强自身锻炼,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为本,通过学校的教育活动,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高等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思想,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学习氛围和发展环境,积极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高校要发挥人才优势、学科优势、资源优势、科研优势,充分调动学校教务、科研、学工、团委等部门的积极性,群策群力,共同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从哲学意义上说,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的主体性。以人为本不应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以人为本既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我们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归宿。高等学校理应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在教学实践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评价的改革,优化知识结构;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来看,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要求,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高校环境和社会伦理道德出发,要关心学生的生活,特别要关心家庭贫困学生的生活,要“倡导人与人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要求从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向人与人和谐相处转变”,创建和谐校园。
二、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密切相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制度是以人为本的制度,人的发展贯穿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原来是经济十分落后的国家,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比较快地创造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实现共同富裕,是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必经的阶段。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也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创造了充足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
(三)人才竞争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之中。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进行,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合型、知识面宽、全面发展的人才深受社会的欢迎。大学生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除了学好本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拓宽知识面。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强化人际交往能力、文体活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领导管理能力以及适应能力、应变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力争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现在在大学校园。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培训班、讲座以及考证、考照。大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发展也更加全面了。
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用新的思想理论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力量,把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确立科学的人才观。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本质上一场人才竞争。实现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人才。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人才。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也在人才。我们要确立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可以成才的现代人才观。特别要重视青年人才,为他们营造生动、活泼、民主的创新氛围,使他们具有崇高的理想抱负、炽热的爱国热情、旺盛的创造活力。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人才,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时代和现实都要求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迫切需要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即需要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我们必须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贯彻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入进行素质教育。首先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为核心,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精神支撑。要坚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统一,适应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把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育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引导学生既努力学习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又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素质的熏陶;既要增长知识才干,又要提高身体素质;既要身体强健,又要心理健康。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党团活动、专家讲座、心理咨询、各类竞赛、大学生论坛等形式,为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创造条件,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协调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三篇:鞍钢宪法与人的全面发展
鞍钢宪法与人的全面发展
(该文系作者2010年3月14日下午在乌有之乡纪念鞍钢宪法诞生50周年学术
报告会上使用的演讲稿)
郝贵生
鞍钢宪法是1960年毛泽东命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的管理大法,其内容极其丰富。本文把鞍钢宪法放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和毛泽东思想的完整整体系上特别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理解其内容及其实质,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和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学说
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精髓究竟是什么?笔者在多年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中,发现相当多的学者和领导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主要表现在不重视或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人学思想、人的发展理论摆在重要地位。文革及其以前的哲学教材主要讲的就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社会的结构及其发展规律问题。经济学教材把经济学只讲成经济关系本身的发展及其规律,特别是讲成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发展、货币和利润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讲成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发展。给人的感觉就是经济发展、制度发展都是离开了人的所谓纯客观的发展。1983年哲学理论界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是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很好的一次大讨论。但这次讨论又在一种新的大帽子下夭折。但我始终认为,完全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看作人道主义,不能简单把人道主义与唯心史观划等号。关键是对人道主义中的“人”做何解释,用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学说中的人性思想解释,人道主义就是抽象的唯心史观中的人性理论。但马克思主义在回答世界的本质的同时,也科学地回答了社会的本质,回答了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实践的人,是社会关系的人,是具体历史的人。在阶级社会里主要就是阶级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解释“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的人道主义,是弘扬、高杨作为实践主体的劳动者的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也是人的发展的学说,是劳动者发展的学说。恩格斯就说,唯物史观是现实的人及其发展的科学。
所以我们说,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发展的理论把社会发展区分为外部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外部世界的发展又区分为经济的发展、制度(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发展、文化的发展(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社会科学理论)也就是哲学教科书中说说的社会结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发展。但社会发展中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人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讲到共产主义社会时,不仅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角度讲共产主义的特征,还从人及其发展的角度讲共产主义的特征,即大家所熟悉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早期的著作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中晚期的《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反杜林论》、《费尔巴哈论》都有许多类似而深刻的论述。
毛泽东思想中虽没有直接提“人的发展”的概念,但毛泽东一开始走上政治舞台,就特别强调革命队伍中的革命者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民主革命时期最著名的就是延安的整风运动,就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武装全党,努力塑造真正的共产党人。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所写的《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三篇短文就是关于中国共产党人人的发展的理论。民主革命胜利后,毛泽东这方面的论述更多。他的“两个务必”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思想,特别是毛泽东在各条战线树立的一系列英雄模范如大家最熟悉的孟泰、王崇伦、王铁人、陈永贵、雷锋、焦裕禄等无数个先进人物,同时结合反面典型教育全党、全社会。如建国初期的对刘介梅现象的解剖、对张青山、刘子善的批判都教育了全党和整个社会,对促进我们的党的领导成员、普通党员和整个社会人的社会主义觉悟的提高和全面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毛泽东所发动的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文革时期对走资派的批判,绝不是单纯揪出几个人来,而是通过对他们所走的道路的分析解剖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提高其基本素质。毛泽东特别倡导全党“改造我们的学习”,倡导学风的根本转变,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该说毛泽东思想理论中是特别重视人的发展问题的。
二、鞍钢宪法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鞍钢宪法给人的直观感觉是一个企业的管理大法,是制度大法。但从它的基本内容分析,它实际上也是塑造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新人的大法。具体表现在:
第一,它塑造的是坚持政治挂帅的又红又专的全面发展的人
任何一个现代化企业都需要业务过硬的技术人员。不仅技术人员过硬,管理人员、普通个人的业务技术也要过硬。西方管理学、马钢宪法中有这样的要求,鞍钢宪法中也有这样的要求。但鞍钢宪法是社会主义企业的大法,它所塑造的绝不是单纯业务、单纯技术过硬的人员,而是具有政治方向、政治头脑、政治过硬的专业和技术人员。因为鞍钢宪法中最重要的一条内容就是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而无产阶级政治挂帅的主要内容就是政治方向问题、就是为什么人的问题,就是世界观问题。毛泽东这里所讲的政治挂帅直接是针对马钢宪法中的利润挂帅、物质刺激所讲的。这一思想实际上也是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一个核心思想。资本主义经济学的老祖宗亚当·斯密就认为,任何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首先是关心、爱护自己。社会生活之所以有交换活动,就根源于人的自私自利性。人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客观上就会促进企业和社会的进步。这就是理论界所说的“经济人”因此他们认为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的惟一方法、手段就是用物质利益刺激劳动者的积极性、刺激劳动者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和技术能力。原苏联的马钢宪法虽然也是号称社会主义的企业之法,但却把资本主义的依靠物质刺激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方法照搬过来。虽然这种方法不是直接讲人的理论的。但它隐藏的含义就是人是自私的,其结果就是进一步助长人的私有观念。所以这种素质的核心就是个人主义、就是自私自利的人。毛泽东认为,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积极性确实同人们自身的物质利益有关系,但它不仅只是同个人的物质利益有关,也同群体的、阶级的、民族的利益有关。同时,人不仅是一个经济人,也是文化人、政治人。人在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的活动中,必然是在一定的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下进行的,离开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纯粹“经济人”是不存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不仅要求作为共产党人的领导者、管理者树立为大多数人的集体主义观念,也要求普通劳动者、普通工人逐步树立为国家、为民族、为集体献身的观念,努力把集体利益摆在个人利益之上,努力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从来不否定个人正当的物质利益,但马克思主义反对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之上。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塑造人的最重要的内容。孟泰、王崇伦、王铁人等一大批工人阶级的楷模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典型。社会主义企业绝不单纯是纯物质生产的单位和组织,它也是生产和发展人的社会组织。
第二,它塑造的是主人翁意识的主体性的人
一个现代化企业中,谁是企业的真正主人?普通工人在现代化企业中只是被管理者,还是企业的主人?同时,参与企业活动的领导者、技术人员、工人如何具有责任感?是从单纯的从个人出发才有责任感,还是从人民、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才有责任感?在这些问题上,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与西方企业,是有原则区别的。在西方企业中,资产是老板个人的,老板是企业的主人,而技术人员和工人不过是老板的雇佣者,是老板的奴隶,二者是商品买卖关系。而在鞍钢宪法中,社会主义企业是公有制企业,这种经济基础决定了企业领导者与普通工人是权利平等的关系。领导者的责任是因为他代表国家和人民行使对企业的管理,所以就有责任感。而广大技术人员和个人也感到企业是自己的,自己是企业的真正主人。“两参一改三结合”中工人群众参加管理是鞍钢宪法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一条内容决定了工人群众在整个企业运行过程中,绝不是单纯以被管理的奴性意识的地位出现,而是以企业主人的主体性面目出现。普通工人的这种主人翁地位决定了工人群众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意识。他们把工厂企业看作自己的家,工厂企业的兴衰就是自己的兴衰。“爱厂如家”就是当时相当多的工人强烈社会责任感意识的具体表现。当前在国企改革中流行一种所谓“现代企业管理”的特征即“以企业产权制度为核心,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而展开”。实际就是说社会主义公有制产权不清晰,导致各级人员权责不明确,工作主动性不强。只有私有制、只有物质刺激才能调动人们积极性。其背后的理论依据就是亚当·斯密的人的自私观点。这种企业管理大法实际是资本主义的管理大法。我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形成的无产阶级最重要的阶级本性,就是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无产阶级自己,就是大公无私,技术集体主义,就是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这个思想就成为作为无产阶级政治组织的共产党人的个别宗旨。革命时期这样,建设时期也是这样。社会主义企业的劳动者、管理者之所以有责任,最重要的就是无产阶级的本性和党的根本宗旨所绝对的,而绝不是是否产权归自己。而且这种企业的管理制度同社会主义一系列其它组织有其共同特点,领导者是仆人,而不是领导者之上的主人。这是社会主义任何一个组织包括企业能否搞好的最重要条件。南街村之所以成功,最主要的条件就是以王宏斌为班子的领导班子是真正履行“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共产党人。
第三,它塑造的是具有团结协作意识的人
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能够取得胜利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军民鱼水情,就是全党全军的团结。“团结就是力量”是那个时代非常响亮的一首歌曲。按照辩证法质量互变原理中的结构变也会导致质变的原理。同样是个体力量的相加,但最终形成的力量是不同的。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1+1可能大于2,1+1也可能小于2.。对辩证法熟知并运用非常娴熟的毛泽东非常懂得这一原理。如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中最大限度地把不同类型的人的个体力量凝聚为最大的集体力量,是毛泽东认真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鞍钢宪法中强调干部走群众路线还参加劳动,强调工人参加管理,强调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的原则就就是把个体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为最大力量的一种人员组成和合作方式。毛泽东这一思想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一大独创,是唯物辩证法原理和唯物史观原理的具体化。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但从来没有否定杰出人物的重要作用。但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只有结合起来才真正体现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也真正体现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毛泽东在鞍钢宪法中既强调领导干部的作用,也强调技术人员的作用,更强调工人的作用。但三者不是孤立起作用,是相互学习、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相辅相成的关系。这种管理模式形成的人就是具有团结合作意识的人。不同类型的人的这种结合模式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形成最大的物质力量,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发展的内在的强大动力。第四,它塑造的是肯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学习的人
一个组织、一个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活力究竟是什么?在笔者看来,就是学习。理论要学习,技术要学习;今天要学习,明天也要学习。毛泽东所批示的鞍山市委关于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报告中许多地方特别强调干部、技术人员、工人的学习问题。如要“学习毛主席著作”,各级领导“应抽出时间来学习和务虚,以虚带实。”要在企业“造成‘学、比、赶、帮、超’的热潮。”“还要不断搞文化革命,举办业余文化学校、技术训练班等,迅速培养和壮大科学技术队伍。”毛泽东本人就是终身学习、善于学习的楷模。他对这个报告中强调企业各级人员的学习问题也是非常感兴趣的。他在批示中指出要把这个报告“当作一个学习文件,让干部学习一遍,启发他们的头脑,想一想自己的事情。”其中就包括学习报告中的强调学习的内容。毛泽东1966年“五七”指示中提出要“把军队办成一个大学校”,同时指出:“同样,工人也是这样,以工为主,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也要搞四清,也要参加批判资产阶级。在有条件的地方,也要从事农副业生产,例如大庆油田那样。”毛泽东这里虽然没有像美国学者彼得·圣吉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的概念。但他对鞍山市委报告的批示以及“五·七”指示的内容中,毛泽东已经具有把一个社会组织包括现代化企业办成学习型组织的思想雏形了。
按照唯物史观,人类社会任何活动、任何制度、任何组织都离不开人及其人的发展。同理,人的发展也离不开人的活动、人的组织、人的制度、人的关系。不同的活动、不同的组织、不同的关系、不同的制度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发展。私有制度必然会培养和助长私有观念的人,公有制度下有助于克服私有观念和培养集体主义观念的人。不平等的经济、管理制度会助长特权思想和奴性意识,反之,公平的分配、管理制度有助于人们的平等观念、责任观念、主人翁意识的形成。因此,鞍钢宪法中的人的发展思想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和管理制度。鞍钢宪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管理大法。没有公有制作基础,就不可能有人的真正的全面发展。同时,鞍钢宪法的具体的管理制度也是保障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鞍钢宪法中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就是在现代化企业中坚持党的领导即“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现代化企业中坚持党委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创。毛泽东在红军时期就主张党支部建在连上。它不仅是个组织形式、组织结构,更重要的是保证党指挥枪这一根本原则。而党指挥枪也绝不是党的干部指挥枪,而是从组织上保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指挥枪。同理,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也不单纯是几个专职但的干部的领导,而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思想路线的领导。
三、鞍钢宪法中的人的发展思想的现实意义 鞍钢宪法是企业管理大法,但鞍钢宪法所包含的一般内容不仅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对社会主义的任何一种社会组织都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同理,鞍钢宪法中的人的发展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1、高度重视人的发展在社会发展特别是现代化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有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口号即发展是硬道理。孤立地讲这句话是对的。但马克思主义一讲发展观,必然讲发展的主体是什么?发展的内容是什么?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发展的依靠力量、动力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而猫论、摸论就是这种发展理论的内容。这些观点是错误的。因此这种发展理论就有极大的片面性,由此导致实践中把社会发展单纯归结为经济的发展和GDP的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党的十七大对此又做了深入阐发。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思想正是针对把社会发展片面归结为经济的发展、制度的发展,经济发展又归结为GDP的发展提出的,突出强调人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笔者在正式刊物发表的有关论文中指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发展观实际上也是“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发展观,“人的发展”为本的发展观。“人的发展”为核心要比“经济建设为中心”更核心,更中心。我们今天之所以强调人的发展问题,不仅是因为人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我们民族在社会发展进程暴露出许多问题、弊端和缺陷。最主要的就是三点,一是拜倒在权力、金钱面前的奴性意识,二是说一套、做一套的虚伪性意识,三是欺软怕硬、欺善怕恶的窝里斗的内耗性意识。这种落后意识不仅普通群众中存在,干部队伍和知识分子队伍同样存在,而且更为严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拜权主义不仅得不到批判,而且随着国门大开与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思潮结合起来构成了当代中国最腐朽文化内容,形成了大批异化了的畸形人、片面人、单向度的人。中国人的这种素质的落后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瓶颈和桎梏。这是我们今天重视人的发展的最重要的现实依据。“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思想提出已经六、七年了,中央也一再强调学习、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但据笔者观察,各部门、单位的学习贯彻基本上是走过场。把经济特别是GDP发展看作重中之重仍然是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学校则仍然是把规模、金钱、研究生点、项目摆在第一位。“育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完全被抛弃。鞍钢宪法中包含的人的发展思想也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西方一些开明的企业家和学者也开始认识到人的发展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如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他的《第五项修炼》一书中就讲到,一个现代化企业“不能只依靠福特、史隆或华生那样伟大的领导者一夫当关、运筹帷幄和指挥全局”,而是要靠企业全体员工的素质和能力。因此,今天我们研究学习鞍钢宪法一定要结合其中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思想,学习毛泽东思想中的人的发展思想、结合中国人的发展状况,真正把人的发展问题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地位上来。
2、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正确处理政治与业务,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人的发展的首要目标
鞍钢宪法最重要的一条内容就是要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政治挂帅”这一提法这些年被当作“左”的空洞的口号,不讲业务、不讲技术。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政治挂帅”是“挂帅”,是指导思想,是方向,是全局,它不能代替业务、技术、手段、方法、局部,但它可以指导它们。离开无产阶级政治的业务、技术、方法必然要走错方向。生活中这类现象太多了。一个党、一个组织是如次,一个人也是如此。毛泽东在抗战时期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提写的“三八作风”中第一句话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军队是如此,社会主义各种组织和社会主义各种新人的标准也是如此。近三十年来,那么多的干部走上腐败道路,那么多的知识分子变成了商人、政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治方向的迷失。特别是原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一些领导干部认为,社会主义失败了。中国早晚也要走苏联的路,也要走资本主义道路,不捞白不捞,不贪白不贪。在这些人的头脑中,什么马克思主义、什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都是虚的,只有权、钱、色才是真的。看看我们周围,那些走上犯罪道路的领导干部不都是丧失了政治方向吗?坚持政治挂帅,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坚持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批判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
3、认真改造世界观,努力解决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
人的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世界观的问题。毛泽东早在1957年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和《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指出,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而两种世界观的对立焦点就是为什么人的问题。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是集体主义精神,而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是个人主义。拜权主义和拜金主义就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世界观的突出表现。由于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同时受到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我们队伍中的干部、知识分子包括工人都可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要不要加强人们的世界观改造,要不要努力解决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就成为人的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尽管鞍钢宪法中本身没有直接提世界观改造和为什么人的问题。但“政治挂帅”本身以及对物质刺激、奖金挂帅的批判就包括了这一内容。这里既强调干部的世界观改造(如强调根本参加劳动,毛泽东对此有很多论述),也强调知识分子的世界观改造,也强调工人阶级本身的改造。今天在所谓的企业改革中,一部分公有制企业变成了私有制,也就根本谈不上政治挂帅和世界观改造。那么就是在没有改制的所谓国有企业中,一些企业领导利用权力为自己谋取高额工资,推行物质刺激,变相地也把公有企业变成私有企业了。他们虽然还顶着共产党员的帽子,但灵魂深处已经资产阶级化了。正如毛泽东早在1969年党的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就已经指出:“据我观察,不讲全体,也不讲绝大多数,恐怕是相当大的一个多数的工厂里头,领导权不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在工人群众手里。过去领导工厂的,不是没有好人。有好人,党委书记、副书记、委员,都有好人,支部书记有好人。但是,他是跟着过去刘少奇那种路线走,无非是搞什么物质刺激,利润挂帅,不提倡无产阶级政治,搞什么奖金,等等。”目前国有企业的现状难道不比60年代的工厂现状严重得多吗?
4、人民群众要自觉树立社会主人翁意识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公有制是保障人民群众成为社会主人的经济基础。但仅有这一点不够,还必须有人民群众做社会主人的管理制度。鞍钢宪法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通过干部走群众路线,干部参加劳动和工人参加管理,干部、技术人员三结合,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等保障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的主人,由此最大限度第调动工人群众的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是调动工人群众对干部的批评权、建议权和监督权。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特色的英雄史观的严重影响,干部、技术人员瞧不起工人,与普通工人交往中往往高估自己。而普通工人也瞧不起自己,在与干部和技术人员接触中,往往把自己放在被动的奴性地位。从这个意义上,人的发展理论中就要求人民群众自身要自觉地把自己当作社会的主人、企业的主人。要自觉学会享受自己管理社会、管理国家、管理企业的权利。毛泽东早在1958年《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中谈到劳动者的权利问题。他说:“这里讲到苏联劳动者享受的各种权利时,没有讲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实际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没有这种权利,劳动者的工作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权利,就没有保证。我们不能够把人民的权利问题,了解为国家只由一部分人管理,人民在这些人的管理下享受劳动、教育、社会保险等等权利。”去年,大家所熟悉的通钢和林钢工人正是依靠国家宪法赋予的主人权利通过斗争维护了国家和广大工人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改革绝不是改制,绝不是单纯地改革分配制度,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进一步完善三结合的制度,在这大前提下,改革不合理的分配制度。
5、各级领导要努力造就一种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级人员主动性,并努力凝聚为大于各种单个力量机械相加的最大力量 任何一个社会组织都不是单个人机械组织在一起。它自身有不同的结构。结构不同,最后形成的力量也不同。一种结构可能导致人与人交往中相互抵消力量,另一种结构可能导致单个力量凝聚为大于单个力量机械相加的总合。一个领导的社会职能一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下属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二就是如何去凝聚为各个单个力量。制度的本质就是一种人员的结构模式。公有制、党的领导、两参一改三结合就是具体的制度,也是把人结合起来的结构。特别是这里提出的领导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的人员结合和构成方式,绝对是人类管理学方面的首创。它能够保障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人员主动性、创造性,并把各种单个力量凝聚为更大力量。这种三结合方式在文革期间,毛泽东把革命委员会的组成也由三结合(干部、军队人员、群众)组成。其实任何一个社会组织中,都需要努力把不同类型的人内在结合组织在一起。它对于今天的改革事业是有极大的启发作用的。需要指出,任何制度,任何人员结构方式都是形式,没有离开内容的形式。如果仅有表面形式,而不知形式中所包含的实在内容,就会流于形式主义。现实生活中这方面的事例太多了。同时,社会组织中任何形式都是人的形式,因此任何形式都要求形式中的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这种人的素质的重要内容就是现代人的合作意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一书中倡导的现代人才的四个学会之一就是“学会合作”,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依靠他人,学会给他人帮助,学会相互学习。不仅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任何其它社会组织都应该努力培养善于团结他人善于合作的人。
6、努力把各级组织办成学习型组织
鞍钢宪法所勾画出来的现代化企业实际就是一种学习化的企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是近些年来见诸报刊的常用的词汇。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学习型社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之一,党中央又提出把中国共产党建设为学习型政党。这种思想在毛泽东倡导的鞍钢宪法以及“五七”指示中已经有其萌芽和雏形。社会的发展、组织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与其组成人员的学习状况成正比的。社会越向前发展,社会的人员应该更加重视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人的素质落后的重要原因是学习的落后。我们民族的学习状况也非常落后。大多数人的学习是不懂学习、不爱学习、不会学习。或者说是缺乏科学的学习理论指导的消极、被动、盲目的状况。人们在学习方面下的功夫极大,但效果甚微。从这个意义上说,改变我们民族的学习状况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特别是教育改革的极其重要的战略任务。当前在学习问题上要着重改变解决六个问题:一是解决学习是什么的问题。大多数人把学习只是理解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学习实质是通过获取知识内化为自身素质、能力的人的发展、提高、完善、改造的过程,是使人成为主体并不断提高主体性的过程。二是为什么学。不能单纯只是无论改变个人的生存环境和地位而学习,而应该像周恩来少年时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把自己的学习紧紧同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进步、人民的幸福联系起来,树立责任学习的学习观念。三是解决学习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要对学习的知识进行筛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人自身的素质、能力的发展而选择知识,而不能如邯郸学步那样,囫囵吞枣全盘接受,甚至排斥正确,接受错误的知识。我们今天学习的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毛泽东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是当代最先进的文化,只有马克思主义文化才能救中国。四是学习对象问题,要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毛泽东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却是幼稚可笑的,包括我。往往是下级水平高于上级,群众高于领导,领导不及普通劳动者,因为他们脱离群众,没有实践经验。不是有人说大学生不等于劳动者吗,我说我自己不及一个劳动者。有些人站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立场,反对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改造。他们就不用改造了?谁都要改造,包括我,包括你们。工人阶级也要在斗争中不断改造自己,不然有些人也要变坏呢。”要在批判资产阶级和错误思潮中学习。五是怎样学习的问题,特别是怎样理解消化知识,把知识真正转化为自身素质、能力的问题,怎样清除头脑中错误的东西和改造自己的问题。六是解决怎样用的问题。学习一切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就是要用知识撞击社会现实,去科学地说明现实,特别是说明现实社会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或者说生活中的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科学与非科学、道德与非道德的对立,以及如何用正确战胜错误、先进战胜落后、科学战胜非科学,道德战胜非道德。最终达到人的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同时,学习型组织不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方式,更要求其组织的人是肯于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人。各级组织的领导应该把培养好提高本组织人员的学习素质提到战略高度上来。
第四篇:共产党宣言与人的全面发展
共产党宣言与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最核心的价值之一,也是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是伴随着其哲学思想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深入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共产主义理论为基础第一次初步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以唯物史观理论为基础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宣言》第二章的末尾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对未来社会本质的高度概括。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不仅获得了经济上的解放,而且获得了政治上和精神上的解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每个人的个性、才能、智慧都能得到自由的发展。恩格斯认为,除了《宣言》中的这段话外,再也找不出合适的话语能够准确地将社会主义或说共产主义社会与一切旧社会区别开来的了。可以这样说,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与一切旧社会的本质区别。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人的自由发展的光辉思想。同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从低级文明走向高级文明、从不完全走向全面发展的动态过程。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形态的角度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经过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三个形态的学说,即原始的人,经
过旧式分工与支配下片面发展的人的曲折历程,最终达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十分丰富。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诸方面的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恩格斯指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它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人终于成为自己与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这一论述说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二是以智力和体力为核心的能力获得了多方面发展,这两者是相互统一的,人只有得到了自由,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反过来,只有获得了全面的发展,人才会获得自由。
二、宣言中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在宣言中,马克思鲜明地指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就是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实现途径,又以饱满的热情描绘了人类解放的美好图景,即人的个性得以彻底解放,人的权利得以充分实现的理想境界。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权利能够得以充分实现。因为,在这个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社会财富充足,旧式分工的桎梏被解除,阶级、国家及工农、城乡、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三大差别都被消灭。所以,人们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充分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权利。同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的整体利益是一致的。每个人在发展的同时也为他人创造了发展的条件,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一)消除人的发展的受支配性,恢复劳动和劳动产品为人的特性
宣言中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劳动和劳动产品丧失了为人的特性,成了支配人的发展的客观力量的状况。劳动产品成了一部分人剥削另一部分人的手段,劳动成了创造剥削手段的活动。“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因此,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
(二)消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对抗性,重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人的特性
宣言中批判了“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现代的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这些不得不把自己零星出卖的工人,像其他任何货物一样,也是一种商品,所以他们同样地受到竞争的一切变化、市场的一切波动的影响。为了重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人的特性,“宣言“指出: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
(三)消除人的发展的片面性,恢复每个人与一切人自由发展的统一性。
宣言批判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就工人阶级自身而言,人发展成为片面的生产工具,生活没有保障。“对工人阶级来说,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再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了。他们都只是劳动工具,不过因为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
需要不同的费用罢了”。在资产阶级那里,人发展成为受资本家获利逻辑操纵的获利工具。为了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发展的片面性的弊端,马克思在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中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三、现实意义
共产党宣言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共产主义学说理论,而且对当代中国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宣言》提出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命题,概括了未来新时代的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经典性回答。《宣言》所得出的根本结论,正确地解决了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的“每个人与一切人”的关系及其所包含的诸多矛盾,阐明了代替资本主义旧社会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实质和特征。在这个“联合体”中,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处于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历史的发展与进步、现代科技的发展,充分展现了实现每个人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展示了《宣言》所阐发的未来社会的理想根本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所描绘的虚无缥缈的乌托邦。
从实践上看,我国仍长期社会主义初级阶级。虽然社会主义社会消除了人发生全面异化的基础,但在世界资本逻辑占主导地位的今天,我们很难完全摆脱人在发展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当前,有相当多的人追求经济活动中的实利原则,并推广到社会生活的各领域中。这些人只重视眼前的
物质利益而忽视了对人自身的精神追求,其结果则对人生的价值产生迷惑,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产生偏差,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产生动摇。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在于偏离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要求,忽视了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地指导下,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自觉克服人在发展当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推进人的解放发展” 当今世界,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重大时代课题。我国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有着明确的含义,就是要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相通的!而这正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与《共产党宣言》根本结论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体现了《宣言》关于未来社会的核心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科学发展观既是解决当前诸多社会矛盾的思想武器,又是通向未来实现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桥梁。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的内涵与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五篇:文化艺术修养与人的全面发展
论大学生文化艺术修养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东方语学院日语1302班朴银珠学号:0601130227 摘要:时代发展要求当代人,尤其是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文化艺术修养是培养、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必要途径。因此,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建设中,文化艺术修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国际和企业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无疑人才是其竞争的焦点。而人才竞争的焦点则是素质和能力。多年来,社会对于各类人才的综心理素质看中程度愈来愈高。在走向21世纪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高低,也成为社会和时代的焦点。因此,大学生应加强自己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文化,艺术,心理
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是先天和后天的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心理素质包括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韧性等等。从心理学角度讲:心理素质包括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韧性等等。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心理是人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的特殊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素质具有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
大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应同心理素质教育想结合。充分发挥心理活动的特点。①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②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③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④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⑤;⑥质量与数量的统一;⑦时空性与超时空性的统一。由于人的各种心理现象也具有各自的特点,如感知的直接性与具体性,思维的间接性与概括性,情感的波动性与感染性,意志的目的性与调控性,因此在大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培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但是不可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这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半个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日益呈现出交叉综合的发展趋势,各学科、专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现代高科技总是与现代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现代高层次人才如果只拥有比较狭窄的先进专业知识,那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的。不知道往日那些高唱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工科尖子们,在面对今天这样一个局面时,又该作何感想?而近几年在全国各大高校里掀起的综合大学、各科系合并热又说明了什么?北京服装学院在种种压力下仍坚持“艺工结合”的办学思路,既反映了办学者的前瞻性,也是时代要求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前提的必然结果。当然,我们不是说专业知识就不重要,相反,要想把自己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必须要高度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是,在我国现有对专业知识已高度重视的情况下,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文化艺术修养对我们的影响。
文化艺术修养的重要性
不知道你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尴尬,朋友邀你一起去听交响音乐会,为了不扫兴,也为了不让朋友看出自己“农民”,你欣然决定舍命陪君子。可一到现场不是哈欠连天就是百无聊赖,坐着比站着难受;又或者,同学周末聚会,大家都在兴致勃勃地讨论世纪坛的“达利画展”,争相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见解、想法,而此时对绘画一无所知的你,只能坐在一旁怅然若失„..时代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一个要求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要加强文化艺术修养。文化艺术修养是一个人达到良好品格、气质、修养、风度的必要途径,主要是 一种后天教育行为,包括绘画、雕塑、书法修养,音乐、舞蹈、戏剧修养,哲学、伦理、道德修养等。它以美育为实施途径,并以人的需要与能力可以而且应该得到全面发展为信念,其基本价值在于:满足和提高人的审美需要,提高人的精神能力,使个体获得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协调发展,使人的生活更美。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一幅画消却多少烦恼,一首诗引发壮志豪情、一曲美妙的音乐足以改变人的一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树人中,树“技”,也就是掌握一两种专业知识,相对容易一些,而树“心”则要困难得多。难就难在培养具有全面文化素质和高尚人生境界的“四有”新人。文化艺术素质是现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文化艺术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提升、全面解放的必由之路。了解一些文化、历史,特别是了解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努力培养审美欣赏、审美创造的能力,这对于继承中华民族辉煌的文明遗产,追求刚健昂扬、超迈博大的人生境界,涵养丰富健全的个体人格、高尚充沛的审美素养,甚至对于科学的创新、思维的变革、技术的发明都有积极的作用。
为此,教育部还曾提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可见,当今一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是何等的重要!
我们可以说,加强文化艺术修养的现代教育观念,或者可以说是现代美育观念与人的全面发展理想是根本一致的。然而,目前我国教育界却存在着一种不良倾向,即用一种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态度来对待美育。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诸多“高分低能” 现象的产生。只有素质相对全面的人,才可能在今后特定的领域做出较大的专业成绩,才可能去创造和享受美好的生活。文化艺术的缺失,使得比较偏重于科学技术学习的人照样不可能成为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这对我们已不是陌生的教训。不但是广大艺术家,而且大量的科学家、学者、工程师、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等都需要很高的文化与艺术修养。许多事实表明,真正有名望的科学家与学者,他们的成功,和他们所受的良好的文化艺术教育是分不开的。1978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拉索在回答“如何才能造就好的科学家”的问题时说过:“往往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在物理范围之内,涉及多方面的学问可以提供广阔的思路,如多看看小说,有空去动物园看看也有好处,可以帮助提高想象力。。。”
可能大家有一种同感,那就是,在社会和人才激烈竞争的今天,为了生存,又由于个人的精力和实践所限,我们不得不全身心投入某一专业领域,必须牺牲与此关系不直接的需要与能力。直白地说,就是文化艺术不能当饭吃。这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观念的改变,相信不久的将来,文化艺术修养必将成为人才竞争的一个焦点。我们也看到有少数科学家几乎已失去了感受生活和欣赏美的能力与兴趣,最终被沦落为“机器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据科学结果表明,智力的发展常常导致情感、敏感性和个性兴趣的丧失。而文化艺术教育是对人进行情感教育、引发人们创新思维和产生兴趣爱好的重要途径。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人在面对危急时引起的恐惧感,看到丑恶事物时引起的憎恶感,欣赏完美的艺术时所产生的愉悦感,对美好事物产生的爱慕感等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即是情感。
情感,不仅反映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且是人类行为的推动力。情感最有力量推动人们的行动。当我们欣赏一幅幅或壮美或雅静的山水画时,心中会由然而生一种对祖国壮丽山河、对大自然的热爱。因此,我们更加热爱自然而时时刻刻关注和保护环境;因此我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而为自己生为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并时刻激励自己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自己的贡献。当看完罗中立的《父亲》后,我们自然由生出一种爱的温馨和对父亲的思念,也深深理解了父亲的艰辛和操劳,并愧疚于自己作为儿女的不孝,这就是艺术教育对人的善良、爱和亲情等情感的培养,这种教育的效果是其他教育类别所难企及的。
因此,我们必须在发展智育的同时,更加注意加强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憧憬美好的未来而忽视了现时人的生存与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不能只是一个美好而遥远的许诺,而应该是一个由今天达到明天的实践过程。我们应该时时铭记,在现实的条件下,努力提高人的生存发展质量。再者,现代化社会的建设者也应该具有丰富的需要和能力,因为使每一个体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恰恰是由具有全面发展和能力的劳动者创造的。
种种事实说明,加强文化艺术修养已成为当今良好心理素质养成漫漫路上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参考文献:《教育心理学》
作者姓名:张公社 周喜华
出版时间:2012-05-1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所属系列:当代教师教育课程系列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