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

时间:2019-05-15 10:54: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

第一篇:《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

《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问题框架学习的探究性教学模式、以学为主的发现式教学模式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1)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首先一开始上课陈老师就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请学生动手折叠纸张,提问层数和折叠的次数的关系,归纳出每一次折叠的层数都是上一次折叠层数的2倍。用贴近生活的情境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符合呈现先行组织者之环节;接着陈老师通过在计算机上用Math3.0演示乘方运算,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巩固练习作业,符合呈现新学习内容之环节;然后陈老师以提问的形式帮助学生把新信息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符合知识的整合协调之环节;最后陈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符合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的问题之环节。学生就这样一步一步通过教师所呈现的材料掌握了现成的知识,新获得的知识与原有观念之间建立适当的、有意义的联系,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对意义的理解、保持和应用,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了《有理数的乘方》这一知识。

(2)问题框架学习的探究性教学模式:陈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折纸,引导学生展开分析,自主探究,发现新知;让学生发现每次折叠的层数以倍数的形式增加,引导学生以事实为依据对假说进行检验和修正,直至得到正确的结论,从而认识乘方的概念;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对自己的发现过程进行反思和概括,说明简记的必要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符合探究性教学模式。

(3)以学为主的发现式教学模式:陈老师按照数学问题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在问题的设计方面,注重了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和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符合发现式教学模式。

(4)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陈老师利用Math3.0软件演示乘方运算,引导学生展开分析,说明简记的必要性,符合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

答:我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和动机教学策略、情境教学策略、自主、探究式学习教学策略、教学内容传递策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体现在学习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概念部分。陈老师先呈现一个引导性材料折纸活动,通过折纸、有理数乘方新知识与面积、体积计算的旧知识联系,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层数与折叠的次数的关系);然后呈现学习材料与任务(有理数乘方的概念、幂的符号规律探究)使学生乘方运算的有关知识获得初步理解;最后扩充与完善认知结构,通过作业练习完善认知结构,唤起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既有陈述性组织者策略(乘方运算,是继加、减、乘、除之后的一种新的运算),又有比较性组织者策略(a2、a3到an的相似对比)。

(2)情境教学策略:体现在引入新知中利用游戏唤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学习的探究的欲望。陈老师首先设计了一个折纸的活动。先利用折纸小游戏为动机激发进行情境创设,通过折纸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关注。通过情境的设计,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生动性和丰富性。“折纸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关系”,引入新知部分,为引出“有理数乘方”概念铺设了道路,激

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营造了学习的氛围,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引导学生不断地深入地学习。

(3)自主学习教学策略:体现在学习幂的符号规律时,通过问题思考和探究的全过程。陈老师计算折叠4 次、5 次、6 次、7 次、8 次后折叠的层数的运算书写过程,使学生自发想到如何去寻求更为简洁的书写方法,从而引出一种新的运算符号的必要性,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规律,教师把给学生练习也归结为让学生动手的机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4)探究式教学策略:体现在教师在上课一开始首先让学生动手折纸,通过实际操作和教师的板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让学生理解了乘方运算的概念。体现在学习完有理数乘方的概念后进行幂的符号规律探究。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研究探索其问题。

(5)启发式教学策略:体现在陈老师采取了密切联系生活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适时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开启思路,通过练习总结归纳知识点。例如:“一根50㎝的面条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后对折,再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后对折,如此反复操作10次,原来的面条该有多长,该有多细?”通过这种练习,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把知识变成技能技巧,发展了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利用小学已经学过的正方形的面积、正方体的体积启发引导学生得出把n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

(6)教学内容传递策略:用到了组织策略(微策略)、授递策略(提问与反馈策略、学生控制策略、助学策略)等策略。体现在讲授新知识前,陈老师巧妙的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建立联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反馈策略开展有效的交互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尤其在引

入新知时通过助学策略如Math3.0助学辅助进行乘方运算的演示。

3、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陈老师设计用Math3.0来演示乘方运算,我很认同他的设计。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更直观的呈现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从繁琐的计算中脱离出来,有助于本节课目标的达成。用Math3.0方便快捷,清晰明了,能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到乘方的书写形式和输出的乘方结果,很直观的看出2的n次方的结果这种不容易计算的数进一步体会和理解乘方的含义,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脱离了枯燥的公式记忆和繁琐的计算,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而且非常的准确方便,说明乘方运算的结果数据很大时乘方简记的必要性以及乘方运算结果的科学性,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乘方的意义和实用性。便于教师教,也有利于学生学,把计算软件与数学结合起来,更直观地显示教学内容,同时也是对前面陈老师从折纸游戏到乘方运算的一个正确检验。虽说陈老师合理利用Math3.0是很好的,但是也应该注意避免让学生误认为数学题目都可以通过软件解答,要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关注解答题目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答:我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优点有:

(1)在创设情境方面:能听取老教师的意见根据学生的特征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学自始至终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了便于操作和发展学生动手能力的折纸游戏,简单直观的引出乘方,创设有

利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境。而且是联系了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我们生活当中无处不数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乘方)来源于生活。可操作性强,而且生动有趣。同时又引出了本节课要教学的乘方运算,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2)在问题设计方面:能结合教学目标设计学生的活动与练习,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把学习的权利充分返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注重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突出教学重、难点。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还根据学习者的特征恰当地使用技术,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所设计的问题适应于当时的教学情境,且问题适应于当时的教学情境,具有启发性、有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3)知识扩展方面:分层教育和问题引导体现出学习知识的扩展。所选题目贴近生活,是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的数学问题,如3题,“百万富翁与‘指数爆炸’”,是故事,是案例,又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当中的数学,同时把来源于生活的数学又回归于生活中进行运用,里面中的数学等问题使学生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运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此软件功能;幂的符号规律探究,让学生了解乘方的书写注意事项,熟悉了乘方运算。结合基础数学教育的理念“数学问题生活化”去设计知识拓展教学内容,从而激了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巩固强化了知识的重点。

5、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答:陈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很好的,教学设计有创新、探究和活动的特征,能够体现教学目标和要求,体现了教师对知识的关注度,体现了课堂教学中的

策略与方法。但对学生的合作学习、交流互动、教学软件设计和知识拓展、以及学生的课堂反馈上还不是特别明显。因此我建议在设计问题、生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全面考虑。(1)增加学生合作交流环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讨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会更深刻,得出结论和伙伴相互交流、相互鼓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实施过程中与学生交流指导,学生围绕所设计的问题安排有价值的讨论、竞赛,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对表现较好的小组进行必要的评价及表扬,使得学生有成就感。(2)在学生完成探究性操作以后,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并归纳总结,由学生自己说出结果,说得不完整的,教师再加以补充说明。(3)利用多媒体教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如果用得不恰当,学生的注意力会过多的被新鲜事物所吸引,注重形式和过程却忽略了数学内容。(4)在掌握时间,节奏方面要注意,充分的做好对学生的预测,合理分配教学时间。(5)增加学习评价。检根据学习目标,巧妙地设计一些检测题,组织学生进行检测,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第二篇:《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

模块三《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

一、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我对照教学理论和案例,比较来比较去,认为应该主要是“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分析理由如下:

1.“

一、情景,引入新知”应该是“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中“呈现现行组织者”。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教师引导学生折纸,通过折纸活动引入新的学习内容“有理数的乘方”的概念。而这个概念又是在学习者以前学习“加减乘除”旧知的基础上,它要比新教材更加抽象、概括和综合。从折纸到引出“有理数的乘方”可以看出,能清晰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的联系。这应该是陈述性组织者,符合现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2.“教师在计算机上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与“引导学生展开分析,说明简记的必要性”的环节,应该是“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中“呈现新学习内容”。

3.“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过程应该是属于“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的“知识的整合协调”。教师帮助学生把新信息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每个要点与整体知识结构的关系;教师通过练习题向学生提问,以了解他们是否理解了学习内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从而使他们的理解能够超越所呈现的现成信息。“

三、课堂小结”也应该是强调了对知识的整合。

4.作业分为基础必做题和拓展题,这二者都是属于“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的问题”范畴。

二、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

答:我把每一个教学策略都认真读过,又对照案例中的各个环节,把自己的看法总结如下。

1.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使用陈述性组织者的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它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主要体现在:

a、“请计算折叠4次、5次、6次、7次、8次后折叠的层数2 × 2 × 2 × 2=16、2 × 2 × 2 × 2 × 2=32、2 × 2 × 2 × 2 × 2 × 2=64、2 × 2 × 2 × 2 × 2 × 2 × 2=128、2 × 2 × 2 × 2 × 2 × 2 × 2 × 2=256(在黑板上板书上面的算式)。为简便计算,我们把上面的算式改写成 :2 × 2 × 2 × 2=16,24读做2的四次方等于16。2 × 2 × 2 × 2 × 2=32,25读做2的五次方等于32.2 × 2 × 2 × 2 × 2 × 2=64,26读做2的六次方等于64。2 × 2 × 2 × 2 × 2 × 2 × 2=128,27读做2的七次方等于128.2 × 2 × 2 × 2 × 2 × 2 × 2 × 2=256,28读做2的八次方等于256。我们把这种求几个相同因数的乘积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这是继加、减、乘、除之后我们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乘方运算。”

b、“在小学里我们已经学过,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为a·a,简记作a2,读作a的平方(或二次方);棱长为a的正方体的体积为a·a·a,简记作a3 ,读作a的立方(或三次方)。今天我们遇到了更一般的情况,一般地,把n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把a·a·„·a(n个a)简记作an,读作a的n次方”。

2.情景教学策略。(我感觉这也有启发式教学策略的味道,还含有探究式学习策略)体现: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3.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体现在让学生猜想这其中有什么规律:练习3:说出下列负数的幂的符号

(1)(-2)4;(2)(-3)5;(3)(-4)6;(4)(-1)2009

从以上的运算中,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你能解释这其中的理由吗?从以上的运算中,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你能解释这其中的理由吗?

三、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说实话在刚开始的时候我对于这个环节有些质疑。其一,我没有看明白这个环节中举例和上面的举例区别在哪里?其二,我认为环节的设置应该帮助学习者更好的认识理解新知,但是,这个演示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既然是这样的效果,还不如换其他的方式。后来,为了了解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的目的,我查了资料,观看了相关视频,对此有了初步了解。才知道陈老师的良苦用心,的确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解决同一个问题,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总之,应用Math3.0演示乘方运算,既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简化了教学过程,同时也使学生脱离了枯燥的公式记忆和繁琐的计算,提高了学习的乐趣。运用Math3.0演示乘方运算,让学生既能很清楚地看到乘方的书写形式,进一步体会和理解乘方的含义,还能直观地看见乘方的结果。

四、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答:不管是“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还是其他的教学模式,陈老师的这些问题设计紧密贴合教学内容,知识扩展富有趣味性,环节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1.在创设情境方面,陈老师在教学开始利用数折纸折痕层数的动手操作活动创设情境引入了乘方的概念,把数学问题贴近生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又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导入新课作好了铺垫。同时又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问题设计方面,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把问题设计的由浅入深,难度适中,可以让大多数同学都能掌握,能完成教学目标。由乘方到乘方的运算,再到幂的符号,注重了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发展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一步步引导学生实现本课的学习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知识拓展:在知识扩展方面,针对学情和生活实际设计了有层次的问题,陈老师采取了密切联系生活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把知识变成技能技巧,发展了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

五、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答:陈老师这节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教学效果不错。但是,如果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调整,效果会更好些。建议:

1.建构学习小组,引入竞争机制。这样既可以提高小组内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组间竞争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强。

2.更好的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比如:在学生完成探究性操作以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并归纳总结,由学生自己说出结果,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说得不完整的,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再加以点拨,让学生补充完整,而不是由教师总结出来。

3.课堂的细节性问题要注意到。比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学生的注意力会过多的被新鲜事物所吸引,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把握。

第三篇:《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

《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探究性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请学生动手折叠张,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提问层数和折叠的次数的关系,并板书折叠的次数和对应的折叠层数,归纳出每一次折叠的层数都是上一次折叠层数的 2 倍。用贴近生活的情境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展开分析,说明简记的必要性。求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总结提高:这节课学习了哪些新知识?新知识与以前学习的知识有什么样的关系?运用新知识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吗?引导学生看教科书 49 页— 50 页。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 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种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策略:“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2)动机教学策略:陈老师在教学中,利用折纸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方法的创新,引起学生对习的探究的欲望。最后利用作业进行反馈。

(3)教学内容传递策略:在讲授新知识前,陈老师巧妙的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建立联系。

3.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陈老师利用Math3.0来演示乘方运算,我很认同他的设计,用Math3.0能很直观的看出2的n次方的结果这种不容易计算的数,而且非常的准确方便,便于教师教,也有利于学生学,把计算软件与数学结合起来,更直观地显示教学内容,同时也是对前面陈老师从折纸游戏到乘方运算的一个正确检验。陈老师合理利用Math3.0是很好的。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答:(1)我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方面:用了便于操作和发展学生动手能力的折纸游戏。而且是联系了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又引出了本节课要教学的乘方运算,可以说是教与学的双赢。

(2)在问题设计方面:“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你能解释这其中的理由吗?”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层层递进,由易到难,而且贴近本课教学主题,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出规律。

(3)在知识扩展方面:所选题目贴近生活,是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的数学问题,学生肯定很感兴趣,同时把来源于生活的数学又回归于生活中进行运用。

5.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答:陈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很好的。但对学生的合作学习、交流互动、展示汇报以及学生的课堂反馈还不是特别明显。我觉得可以在这几面进行改进。

第四篇:《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

模块三《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我认为使用了以下这几种教学模式:(1)、有意义接受教学模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去折叠纸张,从而感受纸张层数的变化,这里符合接受学习中的呈现先行组织环节。

(2)、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陈老师设计问题时注重了学生对知识的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并且在学生的自主交流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3)、发现式学习模式,通过让学生“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

(4)、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在动手感知的基础上再借助计算机用Math3.0演示感知新知的过程,使知识更加直观的呈现,效果很好。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

答:(1)情景教学策略。体现在:陈老师在上课前先创设情境,让学生 动手对折纸张来算纸张的层数和折叠次数的关系,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动机教学策略。体现在:陈老师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的概念时,引入 了小学里学过的正方形的面积和正方体的体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者加强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对所学知识的保

持。

(3)教学内容传递策略。表现在:陈老师为了让学生对有理数的乘方有个清晰的印象,在计算机上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形象、直观。(4)自主学习教学策略。陈老师设计了一些运算题,要求学生动手实践,接着启发学生思考:从这些运算中,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你能解

释这其中的理由吗?

(5)探究式教学策略。本课的实际操作性的探究活动比较多,充分体现这一特点。如“当底数是正数或零,不管多少次方都是幂都是正数,这是不成问题的 , 困难在于底数是负数的情况。让我们猜想这其中有什么规律。”

3、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我认同他的设计。Math 3.0包括众多的数学公式与方程,学生们只需通很是方便。应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而且又能满足喜欢数学技术的学生过选择即可直接使用,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答: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陈老师在上课之前,创设情境,让孩子们亲手做一做:动手对折纸张,并观察纸张的层数和折叠次数的关系,孩子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在老师的指引下,探究意识逐步增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讲课之前要认真备课,这叫做预设。陈老师的几个问题设计刚好体现了这些特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目标和多媒体、教学练习如何联系在一起,如何进行课外拓展等,考虑得比较详细全面,为上好一节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知识的拓展来源于生活中的例子,给学生灌输了一种学习观念,数学是源于生活的,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学好它可以解决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实际的问题。

5、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答: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从整体上来说我个人认为还是非常好的,教学设计从学生喜欢的折纸游戏出发引入新知的探索,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的层层深入,以及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还有拓展的知识巩固等都是很成功。

如果说改进建议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体现不是很明显;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课堂反馈也不是太明显;学习中的发现、总结如果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就更好了,教师只要去适当的补充就行。

第五篇:《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1)使用了“探究性教学模式”。首先,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陈老师创设情境,请学生动手折叠张,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提问层数和折叠的次数的关系,并板书折叠的次数和对应的折叠层数,归纳出每一次折叠的层数都是上一次折叠层数的 2 倍。用贴近生活的情境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陈老师引导学生展开分析,说明简记的必要性。求 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总结这节课学习了哪些新知识?新知识与以前学习的知识有什么样的关系?运用新知识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吗?引导学生看教科书 49 页— 50 页。

(2)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通过讲解、多媒体、练习等形式让学生接触新的学习任务,逻辑清晰,让学生能容易地把握各个概念、原理之间的关联性。是属于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3)掌握学习教学模式。陈老师在计算机上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巩固练习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接触新的学习材料和任务,学习材料的呈现逻辑清晰,学生就能容易地把握乘方概念。陈老师以提问的形式“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猜猜看和 谁大?”帮助学生把新信息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为学生提供及时反馈以及引导的帮助,给予他们所需要的学习时间,让他们都达到课程的目标要求,属于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

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策略:体现在课一开始,陈老师就“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陈老师利用折纸小游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进而引出新知识。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求知,培养其独立钻研、独立学习的能力。陈老师还提供了问题型教学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2)动机教学策略:陈老师在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利用游戏唤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方法的的创意,引起学生学习的探究的欲望。最后利用作业进行反馈。

(3)教学内容传递策略:在讲授新知识前,陈老师巧妙的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建立联系。

(4)探究式策略。本课的实际操作性的探究活动比较多,充分体现这一特点。

(5)启发式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利用小学里已经学过的正方形的面积、正方体的体积启发引导学生出把 n 个相同的因数 a 相乘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

3.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陈老师利用Math3.0来演示乘方运算,我很认同他的设计。Math 3.0包括众多的数学公式与方程,用Math3.0能很直观的看出2的n次方的结果这种不容易计算的数,学生们只需通过选择即可直接使用,非常的准确方便,便于教师教,也有利于学生学,不但可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使学生脱离了枯燥的公式记忆,提高学习的乐趣。Math 3.0在帮助学生们解答问题的同时,不只是注重题目的结果,而是更在乎题目的解答过程。在使用Math 3.0解答题目的时候,能够进行联想式辅导。在解答一个题目后,系统会自动给出相近的题目,帮助反复加深理解题目,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的加强方程或是公式的理解。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有条件的学校是应该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信息化软件,因为通过课件的制作及讲解,不仅加深了学生们对题目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等方面的独特优越性。

把计算软件与数学结合起来,更直观地显示教学内容,同时也是对前面陈老师从折纸游戏到乘方运算的一个正确检验。陈老师合理利用Math3.0是很好的,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的优点有:

(1)陈老师在创设情境方面:用了便用操作和发展学生动手能力的折纸游戏。通过折纸活动创设情境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了乘方的概念,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是主体,而且是联系了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每时每刻在我们的身边。同时又迁移出了本节课要教学的乘方运算,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2)在问题设计方面:注重学生的差异性,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从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问题的设计方面,注重了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发展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折两次、三次、甚至是六次、七次,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你能解释这其中的理由吗?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层层递进,由易到难,而且贴近本课教学主题,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求知,培养其独立钻研、独立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把整数、0、负数的乘方运算加以比较,使学生对乘方的知识不但得到了巩固还进一步深化。

(3)在知识扩展方面:所选题目贴近生活,特别是第3题,“百万富翁与„指数爆炸‟”,是故事,是案例,又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当中的数学,学生肯定会很感兴趣,同时把来源于生活的数学又回归于生活中进行运用。再一次体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且问题具有启发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同时所设计的问题适用于当时的教学情境,且问题具有启发性,有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陈老师采取了密切联系生活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例如:“一根 50 ㎝的面条均匀拉长到原来的 2 倍后对折 , 再均匀拉长到原来的 2 倍后对折 , 如此反复操作 10 次,原来的面条该有多长,该有多细?”通过这种练习,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把知识变成技能技巧,发展了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

5、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答:我认为他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也体现了教师对教材非常熟悉,能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体现了课堂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本节课还充分利用了多媒体,使得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得到提高,充分参与了课堂学习,再加上多个生活实例,动手操作,提高了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教师和学生做到了课堂的互动。对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但是我想说一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1)课堂上一开始的“创设情景,引入新知”外,大部分都是以老师传授为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形式少,我认为在学生完成探究性操作以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并归纳总结,由学生自己说出结果,说得不完整的,教师再加以补充说明,而不是由教师总结出来。陈老师在教学中应要充分发挥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2)在一开始通过折纸,引入了新知,我觉得可以先给学生设置一个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更能让学生明白是一种简便的表示法,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可以这样问:如果有10个2相乘、100个2相乘,那我们是不是也这样写呢,可以怎么写?学了下面的知识,你就明白了。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解决疑难,学生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概念会自然形成,理解会更加透彻。

(3)利用多媒体教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如果用得不恰当,学生的注意力会过多的被新鲜事物所吸引,注重形式和过程却忽略了数学内容。

(4)作为一个新教师,在掌握时间,节奏方面也要注意,要充分的做好对学生的预测,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下载《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必选案例分析 《有理数的乘方》

    必选案例分析 《有理数的乘方》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探究性教学模式”。 (1)情境导入、启发思考:请学生动手折叠张,......

    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精选五篇)

    《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以及......

    活动一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

    《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 gxgp-968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以下教学模式: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首先设计了请大家......

    《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5篇材料]

    一、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1、探究性教学模式 在“创设情境,引入新知”这一教学环节中,陈老师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想一想,并试着找出规律进行归纳,进而......

    《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5篇范例)

    《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 惠济区铁炉砦小学c组杨增辉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模......

    模块三有理数乘方的案例分析文档

    模块三有理数的乘方的案例分析 1 . 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发现式学习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有......

    《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小编推荐)

    《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我认为陈老师在教学设计中使用了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

    模块三必选案例《有理数的乘方》分析

    模块三必选案例《有理数的乘方》分析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探究性教学模式”。原因是它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