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项基本原则从提出到写入宪法
四项基本原则从提出到写入宪法
作者:宋月红 《光明日报》(2015年04月25日 11版)
我们党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确立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政治前提。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现行宪法即1982年宪法,将四项基本原则写入序言,并作为指导思想贯彻于全部内容和条文之中,集中反映了党和人民的共同意志。四项基本原则从提出到写入宪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奠定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思想政治基础。
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明确提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然而,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思想政治领域却是纷繁复杂的,影响到改革开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1978年12月13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全党必须再重新进行一次学习,根本的是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定,1979年1月18日—4月3日,中共中央召开理论工作务虚会,总结理论宣传工作的经验教训,研究理论宣传工作适应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根本任务,解放思想,统一认识。3月27日,邓小平在同有关领导同志谈其即将在会上所作讲话稿时指出:“四个坚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现在该讲了。3月30日,他在会上作了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这个讲话结合历史与现实,面向实现四个现代化,指出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作了具体阐述。邓小平说,四项基本原则并不是新的东西,而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所一贯坚持的”,粉碎“四人帮”以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直是党中央实行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所坚持的。他之所以这时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是党内和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等错误思潮,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造成严重干扰,攸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二是由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战略地位和意义所决定的,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根本前提,如果动摇了其中任何一项,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四项基本原则是内在统一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1980年1月1日,邓小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之所以能经得起风浪,党的领导是最根本的一条保证。党的领导,是四项基本原则中带根本性的一条。不久,他又在1月16日中央召开的干部会议上指出,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不能动摇。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同时,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党的建设规律和执政规律的科学揭示,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根本思想基础和政治保证。
1978年宪法修改的指导思想与重要依据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先后颁布了1954年、1975年和1978年三部宪法。其中,1954年宪法确立并贯彻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奠定新中国社会主义宪法的政治和法理基础。1975年宪法是“文化大革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法理缺陷和局限性严重。1978年宪法则由于自身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来说,尽管才由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于1978年3月5日通过不久,但在许多方面已越来越不适应改革开放的推进,不适应发生深刻变化的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为此,党中央建议对宪法进行全面修改。1980年9月10日,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宪法和成立宪法修改委员会的决议》,决定成立以叶剑英为主任委员,宋庆龄、彭真为副主任委员的宪法修改委员会,主持宪法修改工作。
1978年宪法修改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不仅充分体现在宪法修改工作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而且需要将四项基本原则适宜地写入宪法之中。
在要不要将四项基本原则写入宪法的问题上,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对于四项基本原则,要用适当的法律形式加以确定。由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和地位决定,将四项基本原则写入宪法,应是这种适当的法律形式。据彭真在具体主持宪法修改工作中讲,1981年7月,邓小平让他抓宪法修改工作,就宪法内容明确了四点,首要的就是“理直气壮地写四个坚持”。10月27日,彭真召集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组开会,谈到要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写入宪法的问题时,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这样做的根本理由。他说,20世纪至少有四件大事,即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中国历史上几千年剥削制度的废除,社会主义的比较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其中,后三件大事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取得的。在宪法中要理直气壮地写“四个坚持”,不能含糊。这是历史事实证明了的。12月19日,彭真将《关于宪法修改草案的几个问题的报告》报送党中央,其中阐明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宪法的指导思想,是最根本的问题。
四项基本原则提出以来,在1978年宪法修改之前和这一过程中,那些科学论述四项基本原则、全面贯彻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历史文献,为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思想的1978年宪法修改,提供了重要依据。
其一,《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上统一了全党意志。实行改革开放,首先需要从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到具体工作上进行拨乱反正。拨乱反正,实际上就是要恢复四项基本原则本来面貌的过程。1979年是新中国成立30周年,党中央决定由叶剑英在庆祝大会上发表讲话。9月4日,邓小平在同有关领导同志谈如何修改讲话稿时指出,要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新中国成立30年的整个历史衔接起来,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大前提下写这个讲话稿。9月29日,叶剑英在庆祝大会上发表了这个讲话,对新中国成立30年的历史作了初步的基本估计,认为30年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正是因为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同样,依靠这四项基本原则的力量,纠正了工作中的错误,重新走上“顺利发展的康庄大道”。不久,以这个讲话为雏形,党中央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历经一年零八个月完成起草工作,并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标志党在指导思想上基本完成拨乱反正。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决议指出,这是全党团结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共同政治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这一历史决议以党的文献的形式,成为将四项基本原则写入宪法的一个重要依据。
其二,党的十二大将四项基本原则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全面实现拨乱反正,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开创新局面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1982年9月1日至11日,党的十二大召开,确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战略步骤和方针政策。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党的十二大通过了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规定了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规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全党团结统一的政治基础。党的十二大通过新的党章,以党内法规的形式,为将四项基本原则写入宪法提供了又一重要依据。
四项基本原则写入宪法的方式与表述
在如何将四项基本原则写入宪法的问题上,宪法修改过程中曾讨论过“直接写入宪法条文”和“在宪法序言中阐述”两种方式。就前者而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属于指导思想的范畴,有些内容只是党内必须遵循的原则,不适宜写入宪法的具体条文,因此全部写入条文存在一定困难;部分写入条文则影响到四项基本原则在宪法中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相比较而言,后者的优势明显,因为序言具有全局性,而且在内容的表达上是叙述式的,这样阐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比较自然,顺理成章。然而,以这种方式将四项基本原则写入宪法,需要首先解决事实上存在的宪法要不要序言的问题。
序言作为宪法的开篇,是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主持1978年宪法修改工作中,彭真是把宪法要不要序言与序言写什么和怎么写相联系,统筹加以考虑的。一方面序言对写历史、写四项基本原则具有必要性和优越性。1981年7月15日,他在同有关同志谈修改宪法的一些原则问题时说,序言要有,写历史,写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写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不是主张问题,而是历史事实。7月23日,他在听取修改宪法工作情况的汇报时,就序言要不要写、四项基本原则如何写的问题指出,序言要写,不然国家的历史不好写。9月14日,他进一步明确指出,在宪法序言中,“要堂堂正正、理直气壮地写上‘四个坚持’”。他还在9月24日同有关同志谈宪法序言问题时再次强调,序言还是要,不然,历史、总任务、党的领导、指导思想等不好写。另一方面,序言是新中国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序言是新中国制定和修改宪法的一个重要传统。新中国现行宪法之前的三部宪法,都有序言部分,而且主要是回顾历史、总结经验,阐明历史规律与发展趋势。四项基本原则根源并蕴含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之中,在宪法序言中阐述四项基本原则,能够充分体现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
最终这次修改,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回顾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成就与经验,特别是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基本遵循,写入了1982年宪法的序言,从而把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党的指导思想、新中国的国体和社会主义道路作为有机统一体,以法的形式完整地规定了下来,同时在宪法的全部内容和条文中也都体现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内涵与精神实质。
从1982年宪法对四项基本原则的表述看,通过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发展主题与主线、主流与本质的深刻揭示,论证并彰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历史必然性;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在实践上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思想政治上统一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基础与前提,同时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与四项基本原则提出时相比较,写入宪法时在具体内容与逻辑顺序上做了一定的调整,形成如下基本形态,即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此后,1982年宪法的修正,在保持四项基本原则写入宪法基本面貌的基础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内涵写入宪法之中,丰富和发展了四项基本原则在宪法中的内容。四项基本原则写入宪法的过程,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论成果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建设的指导。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第二篇:基层四项基本制度演讲稿
基层四项基本制度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是基层四项基本制度,经村两委研究决定,将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牢、抓出成效,以此推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常态化、制度化,提升治理能力,夯实基层基础。
基层四项基本制度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基层民主科学决策机制
2、矛盾调解化解机制
3、基层群众服务工作机制
4、党风政风监督检查机制。
基层民主科学决策机制——大事要群众说了算
基层矛盾调解化解机制——为发展与和谐提供保证
基层便民服务工作机制——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基层党风政风监督检查机制——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
完善和落实基层四项基础制度,是推进作风建设常态长效的必要举措,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工程。从具体实践看,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建设符合实际、顺应民心,充分展现了强大生命力和巨大推动力。
(一)健全制度是落实基层四项基础制度的前提。制度如渠,行为如水,渠道怎么设,水就怎么流。在落实基层四项基础制度过程中,健全完善“四议两公开”制度、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制度、党务村务公开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这些制度都是四项基础制度的延伸和拓展,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有力保障村级规范办事、有人管事、方便办事、不办错事。所以,落实好基层四项基础制度,首先就要以制度的刚性运行来促使党的各项政策落地生根,促进党员干部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更好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
(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落实基层四项基础制度的重点。“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党员和干部”。四项基础制度的建设,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密不可分。“党员不党员,绝不是每月就差那几块钱,必须心中有党、牢记誓言,当表率、走在前。”在基层推进四项基础制度建设,党员是核心骨干、旗帜标杆,必须充分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进而带动群众,形成合力。
(三)依靠群众是落实基层四项基础制度的基础。“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四项基础制度的落实,必须依靠抓牢群众这一稳固基础。我们必须始终把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摆在突出位置,坚持谋事多听群众意见,遇事多与群众商量,办事多让群众监督,难事多借助群众力量,切实增强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所以,落实好四项基础制度,必须广泛发动群众,充分激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在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只有这样,才能让四项基础制度根植沃土、枝繁叶茂。
(四)经济社会发展是衡量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建设的标准。制度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基层四项基础制度的落实,必须始终将四项基础制度建设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以四项基础制度的落实,汇聚民智民力,凝聚发展合力,办成一件件群众满意的实事,让群众尝到甜头,得到实惠,推动全村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改革发展稳定的大量任务在基层,各项政策落实的责任主体在基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重点难点也都在基层,重视基层、重视基础是我们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党的政策好不好,关键看群众是哭还是笑。”所以,推进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必须以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围绕发展建制度,建好制度促发展,以发展效果检验制度成果。只有这样,才会让群众真正满意,真心拥护,笑得更加灿烂。
第三篇:第七章宪法的基本制度
第三编宪法的基本制度
第七章基本制度概述
一、国家性质
(一)概念
•国家性质又称为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本质。
•毛泽东指出,国体“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国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国家“属于谁”,即谁是统治阶级;二是国家“依靠谁”,即对谁实行民主(也就是谁是同盟军)和对谁实行专政(即谁是专政的对象)。
•在我国,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是什么样?如何表述?(也就是如何表述国体)•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一条揭示了我国什么样的国家性质?
•人民民主专政
(二)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即无产阶级专政。
•宪法序言: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结构
1、领导阶级:工人阶级
2、阶级基础:工农联盟
•宪法序言: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知识分子不是工人、农民之外的一个阶级,而是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
3、社会基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爱国统一战线是指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各民主党派参加的,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还有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组成的广泛的政治联盟。
•具体包含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我国大陆范围内,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所组成的政治联盟;另一个是广泛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以拥护祖国统一为基础的政治联盟。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82宪法序言)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中国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二、国家形式
(一)概念
•国家形式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实现阶级统治的制度形式。
•包括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
•政权组织形式也就是一个国家的政体,是特定社会的统治阶级为治理社会所采取的政权的组织形式,它是国家形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国家结构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是特定国家表现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所采用的外部总体形式。(教材330)
•政体是实现国家权力的一种形式,是关于国家权力的归属以及基于国家权力的运用的需要而设置的相应国家机关,并在这些国家机关间进行权力配置的国家政治制度(组织形式)。主权的归属问题是政体的核心。
(二)政权组织形式的种类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一般是人民代表制的共和国形式。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1、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是指君主或国王是国家元首,国家最高权力实际上或形式上由君主或国王一人掌握的政权组织形式。君主立宪制根据君主或国王的权力受限制的大小不同,一般可分为二元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君主立宪制。
2、共和制
•共和制是指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国家的代表机关即国家元首是由选举产生并规定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共和制是现代国家普遍采用的政权组织形式,也是资本主义国家最典型的政权组织形式。根据国家权力在不同国家机关之间的配置不同,共和制可分为:议会制、总统制、半总统制和委员会制三种。
•(1)议会制
•在议会共和制国家中,议会不仅是立法机关,同时是最高权力机关,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议会代表国民意志。政府由议会中占有多数席位的一个政党或几个政党组成,政府对议会负责,并受议会的监督。国家元首是总统,由选举产生的总统通常没有实权,只履行外交礼仪等名义上国家元首的职责。意大利、印度、德国等采用这种制度。
•(2)总统制
•在总统制国家中,总统由选举产生,他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政府的组成不是取决于议会中政党席位的多少,总统直接对选民负责,不对议会负责。国家机构是依¡°三权分立¡
±的原则建立国家权力体系的,议会行使立法权,司法机关行使审判权,总统行使行政权。美国是典型代表。
•(4)委员会制
•委员会制是现在瑞士所实行的一种特殊的共和制,委员会制也叫合议制,国家立法权属于议会,由议会选举产生联邦委员会即最高行政机构,委员会由7人组成,选1人为主席,主席为国家元首。联邦委员会以集体讨论,多数通过的方式决定重要事务,并以集体名义行使职权,联邦委员会受议会监督并向议会报告工作。
(三)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根本制度是什么?
三、国家政党制度(教材231)
•政党是指以实现特定的政治理想为目的的政治组织和团体。
•政党制度就是关于政党组织、政党活动及政党参与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的一系列制度的总和,主要包括国家对政党的政治地位、活动规范和执政参政的法律规范。
•我国政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现行宪法规定的政党制度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多党合作的前提
•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多党合作的方针:“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合作的基础:四项基本原则
•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政党制度的组成部分
•中国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政治协商会议既不是国家机关,又不是一般的社会团体。
•人民政协的职能:政治协商、民政监督、参政议政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设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全国委员会与地方委员会的关系是领导关系还是指导关系?
•委员会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的代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
四、国家标志
•国家标志,也称为国家象征,主要包括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国旗:
•国歌:
•国徽:
•首都:
五、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是由一国的生产关系所构成的,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在确认和调整经济关系时所形成的各种制度的总和。
•经济制度包括:产权制度、经济体制、分配制度
•产权制度:财产权制度和所有制制度
•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混合经济体制
•分配制度:财富如何分配
•82宪法和四次修正案所规定的我国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处的分配制度。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宪法第6条)
•第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1、全民所有制经济
•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由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所有制形式,在我国,全民所有制采取的是国家所有制形式,所以又称为国有经济。
•第七条 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
•我国国有经济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是国有的工厂、商店、铁路、航空、银行等;
•二是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和土地。
•第九条 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
•第十条 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和征用并给予补偿。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2、集体所有制经济
•由一定范围内的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一种所有制形式。
•包括三部分:一是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二是农村集体经济;三是城镇中的集体经济。
(二)非公有制经济
1、劳动者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
2、外资经济: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
(三)分配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采取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处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
•按资分配:
•按经营收入分配:
•按社会保障原则分配:
•9.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下列哪一种说法不正确?(2005年)
•A.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有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
B.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属于集体所有C.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对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D.土地的所有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 6.张家村与李家村毗邻,李家村的用水取自流经张家村的小河,多年来两村经常因用水问题发生冲突。2001年春,为根本解决问题,县政府决定将这条小河的水流交给乡水管站统一调配。张家村人认为:小河历史上就属于张家村所有,县政府无权将这条河的水流交乡水管站统一调配,遂将县政府告上法院。请问:根据现行宪法和法律,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2002年)•A.张家村告得有理,因为水流属于村民集体所有,政府无权收归国有
•B.张家村告得有理,因为这条小河的河床属于张家村集体所有,这条小河里的水流当然也属于村民集体支配
•C.县政府的决定合法,因为水流属于国家所有,政府当然有权调配河水的供应 •D.县政府的决定合法,因为水流虽然居于张家村所有,但李家村人也应享有喝水用水的权利,为解决李家村用水问题,政府可以将水流供应统一调配
•62.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07年)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国家机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C.1993年我国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写进了宪法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有权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答案:AC
第四篇:试论宪法的基本原则问题
试论宪法的基本原则问题
任何一部宪法都不可能凭空产生,都必须反映一国当时的政治指导思想、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宪法基本原则是对这些方面的集中反映。认真、全面地分析和归纳宪法的基本原则,对于了解宪法发展的规律性,特别是资本主义类型宪法与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历史联系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世界各国宪法与宪政理论和实践的考察表明,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和法治原则。
一、人民主权原则
主权是指国家的最高权力。人民主权是指国家中绝大多数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在法国启蒙思想卢梭看来,主权是公意的具体表现,人民的公意表现为最高权力;人民是国家最高权力的来源,国家是自由的人民根据契约协议的产物,而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授予的。因此,国家的主人不是君主,而是人民,治理者只是受人民委托,因而主权只能属于人民。如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人民”;日本1946年宪法规定,“兹宣布主权属于国民”;意大利现行宪法规定,“主权属于人民,由人民在宪法所规定的形式和范围内实现之”;从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宣布政府的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等等。“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质上也就是主权在民。但这些形式上的规定并不意味着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广大人民群众已经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了。
二、基本人权原则
人权,是指作为一个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社会中的人,因而当人权与某一个体的人相结合时,则不能不打上这个人所处客观社会历史条件的烙印,从而使人权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但就人权最原创的意义而言,它在本质上属于应有权利、道德权利。由于资本主义宪法所体现的基本人权原则以资产阶级所有权为核心,因而虽然其宪法规范往往以公民普遍享有人权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它的特点在于以人权的普遍性掩盖人权的阶级性;社会主义宪法则在具体规范中,公开限制少数敌对分子的部分人权,其特点在于以人权的阶级性谋求人权的普遍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后在宪法中确认了基本人权原则。虽然在措辞上,社会主义宪法并未直接合作“人权”一词,但宪法中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实质上就是对基本人权的确认。如我国宪法中规定的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信仰自由、公民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权利,等等,就是基本人权的主要内容。
三、法治原则
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它是指统治阶级按照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重要的民主原则。如洛克认为,政府应该以正式公布的既定法律来进行统治,这些法律不论贫富、不论权贵和庄稼人都一视同仁,并不因特殊情况而有出入。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建立,使法治原则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不仅宣布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一切国家机关和全体公民最高的行为准则,而且还规定国家的立法权属于最高的人民代表机关。这样,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不仅宪法和法律具有广泛深厚的民主基础,所有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严格依法办事,而且以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坚强的后盾,从而使社会主义的法治原则有了真正实现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建立,使法治原则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如果说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是体现资本特权的法治,那么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则是以消灭特权为目的法治。
四、权力制约原则
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社会主义国家的监督原则是由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政权巴黎公社所首创的。马克思指
出:公社是由巴黎各区普选选出的城市代表组成的。这些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巴黎公社所首创的这一原则,被后来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奉为一条重要的民主原则,并在各国宪法中作出了明确规定,如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等等。尽管如此,但由于监督观念,特别是监督原则的法律化、制度化还有待加强,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政实践中,权力制约原则的贯彻落实还有许多工作可做。扩大和立法权的日益缩小,分权、制衡原则也正在日益走向衰落。权力制约原则既包括公民权利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也包括国家权力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权力制约之所以是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取决于宪法的逻辑起点和宪法的基本内容。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均以不同形式确认了分权原则。从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实践看,分权原则对于确立和巩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美国总统尼克松被迫辞职,虽然是资产阶级垄断集团相互倾轧的结果,但分权原则不能不说也是一个重要环节。随着资本主义国家行政权的日益 宪法基本原则是指人们在制定和实施宪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是贯穿于立宪和行宪的基本精神。
是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去解释和阐明法律现象(包括宪法现象)还是在改革和观念更新的口号下去兜售和推崇资产阶级和其它非马克思主义的法律学说,这是首先需要明确的一个基本原则问题。
法是如何起源的?法的本质是什么?
这似乎是已经解决的问题。但我国有的学者在今年早些时候撰文宣称:“法高于法律法规,是法律法规必须遵循的规则。事物之所以美好,生命之所以演化,人性中之所以有其善良的一面,均出于自然而受其一定法则的支配,从而形成和谐与平衡,并出现造形的完美。”于是,古老的自然法观点又被堂而皇之地搬上了中国法学论坛。
关于法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早就指出过,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反映和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才是法的本质。法不能脱离开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由人们去凭空杜撰,从这一角度讲,法有客观性。但,法毕竟又是人制定的,是人的主观作用于客观的产物。对于同一种社会关系的调整,由于制定法律的人们所属的阶级不同、立场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法律。从这一方面讲,法又有主观性。至于谈到“法则”,如果指事物本身有一种独立的法则或规则的存在,那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法学家的任务,就在于揭示、反映和描述事物的这一规律,从而制定出反映本阶级意志、符合本阶级利益的法律来。但我们通常讲的法或法律,绝不是这种“法则”,两者虽有联系,但毕竟不是一回事。当然,在人们制定法律过程中,也有一定的规则或叫立法规则,可以去遵循,但这又是另外一回事。任何情况下,不能把人为的法律与事物本身存在的规律等同起来。
有的学者曾正确地说过,美国宪法就是从一个难以驾驭的国家那难熬的实际需要中“逼出来的”“妥协篓子”。它不是在学究式的讨论中产生的,而是在讨论中充满冲突和协调,既进行思想上的交锋,也有幕后交易,一面是崇高的理想主义,同时而搞阴险狡诈的勾当,总之。宪法是在政治纠葛中产生的。显然,作为法律的美国宪法同一切资本主义宪法一样,决不是遵循什么另外高于法律法规的“法则”制定的,而是资产阶级意志和利益的反映和体现,是为了形成资本主义的 “和谐与平衡”,追求的自然也是资本主义社会造型的“完美”。
有学者认为,从实质而不是从形式上看,宪法总是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一种“约定”,是当事人必须平等地遵守的、是政府治者与被治者的一种“契约关系”。这无疑是自然法学派在关于国家和法的起源问题上的社会契约论。
对于这种学说,连资产阶级学者也早就提出过批评,认为这是个毫无根据的假设,这不是人的自然状态,在一切可以想象的状态中,这种状态最违背人的天性、最不容于人的感情、最相悖于人的需要,并断言说,人的自然状态是社会和政治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随着
私有制、阶级的产生、阶级利益对立的出现,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所组成的国家来制定、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推行的行为规范,是为了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固然,法律被统治阶级作为一种控制社会的手段,在制定时,要想方设法使被统治阶级就范,考虑压迫和剥削的限度,当然也照顾到其同盟者的利益和注意其内部关系。但无论怎么说,在对立阶级之间法律不是一种双方的“约定”,也不是一种平等遵守的“契约”。而是一种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关系的体现,是一方依仗国家暴力强加于另一方的。美国一个州的参议员说得明白,在美国“如果你干脆让那些有权势的人为所欲为,你就不会进监狱,就不会陷入困境”。“那些享有特权的人总是有办法通过一项法律,使他们的任何要求合法化。他们总是有办法可以从别人手中夺走财产或权利而不会进监狱”。
在法的起源和本质问题上,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不仅要坚持,而且要发展。离开发展讲坚持,就陷入僵化,马克思主义就失去生命力;但离开坚持讲发展,就迷失方向,就再也不成其马克思主义了。具体来说,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方面不能再“以阶级计争为纲”;并不认为党内有一个资产阶级,也不认为还会产生一个资产阶级或其他剥削阶级;另一方面又必须看到,在社会上,仍然有反革命分子、敌特分子、刑事犯罪分子和其他坏分子,还有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等新剥削分子,阶级斗争还将长期存在,国际上的阶级斗争也必然反映到国内来。在工作重心转移的情况下,将法仅称作阶级斗争的工具,有其片面性,但也还不能否认它依然是阶级斗争工具的一方面。
今天,如果否认阶级的产生和存在是法的起源和存在的一个关键原因,否认阶级性是法的本质属性,宣扬法是抽象的、超阶级的“约定”、“契约”,就是有意无意地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法律观。
资产阶级在建立自己统治的二百多年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无疑,其中有的属于人类文明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对于资本主义文明,包括对于资产阶级的宪法原理,是美化吹捧、全盘肯定、一切照搬呢?还是实事求是地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和我们的经验,去吸取其合理因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呢?这是需要我们明确的另一个原则问题。
有的学者提出,“理论问题大抵没有中外之分”,并主张要拿外国宪法学者的理论来“补充和修正毛泽东们所无法了解的宪法原理”。我认为,理论问题虽不能分东方西方,但当今世界却有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分界。中国人民并非无法了解资产阶级宪法原理,而是借助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一伟大思想武器,能透过资产阶级宪法原理的虚假现象,揭示、批判其掩盖的阶级本质。有的学者在说明宪法的来源时,引用某位外国宪法学者的话,即“现代宪法的出现是由于人们需要一次重新开始”,并以此来补充和修正我们所无法了解的宪法原理,说什么“立宪政府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就是政府权力不能无限,有权不能就有一切,权力必须受限制,而宪法便是授予和限制权力的根本法”。并讲这就是现代宪法的由来。
将宪法说成是由于人们需要一次重新开始,是授权、限权、控权法,这非但没有揭示、反而掩盖了宪法的本质。资产阶级宪法首先是要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列宁曾指出:“宪法的实质在于:国家的一切基本法律和关于选举代议机关的选举权以及代议机关的权限等等的法律,都表现了阶级斗争中各种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社会主义宪法,“记载了无产阶级群众反对国内和全世界剥削者的斗争经验和组织经验。”
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就是把作为立国之本的四项基本原则固定下来,使全国人民有一条清楚的轨道,使全国人民感到有一条清楚的明确的和正确的道路可走。如果仅抽象地谈论授权、限权和控权,并未指出是哪个阶级、是谁对谁授权、限权和控权,也没有指明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显然,并没有道出宪法的实质。
第五篇:共青团两个全体四项基本职能
共青团的四项基本职能
2007年3月“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工会、妇联、共青团一些委员代表座谈时,提出了“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维护群众权益”。细化一下,共青团的四项基本职能就是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权益。
(1)组织青年。组织青年是共青团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首先要找到青年,城市社区的青年怎样去组织联系,农村青年分布在哪里?一是传统组织化动员。就是依托各级党政工作框架,通过体制内的组织形式聚集青年。二是社会化动员。网络建团就是属于社会化动员,不依托传统路径而创新出一种新的方式。
(2)引导青年。这是共青团的根本任务。团中央宣传部分类引导调研把青年分成四大类:大学生、国企青年、进城务工青年、农村青年。农村青年关注自己的增收致富,如何让自己的腰包里鼓起来,早一天有钱盖好房子。大学毕业生关注的是以后的人生发展问题,要做好不同层次青年的引导工作,需要团的工作者真正了解熟悉青年,这样才会更加有效的引导好青年。
(3)服务青年。共青团是一个政治职能非常强的组织,但是也有社会职能,服务青年的范围非常广,一是身心健康。二是个人成长,主要是教育领域。三是事业发展,主要是指就业创业。四是社会参与,包括经济参与、文化参与等等。五是权利表达,通过组织表达比个人表达的分量要重,组织是有力量的。
(4)维护青少年权益。青少年的权益包括,一是学习教育,二是就业创业,三是恋爱婚姻,四是身心健康,五是困难救助,六是犯罪预防。共青团要做是关注青少年的普通性利益诉求,不是追求个案的解决数量。
胡总书记对加强群团工作提出的要求---两个全体青年:“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