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的基本价值包括人民主权(5篇)

时间:2019-05-12 08:36: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宪法的基本价值包括人民主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宪法的基本价值包括人民主权》。

第一篇:宪法的基本价值包括人民主权

一、填空:

1、宪法的基本价值包括:人民主权、社会发展和。

2、是宪法最核心的价值追求。

3、宪法规范作用的主要方式包括:指引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和。

4、宪法作用的对象是。

二、名词解释:

1、宪法作用;

2、宪法价值

三、简答题:

1、宪法作用的特点有哪些?

2、宪法作用于公民和国家的方式有什么区别?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宪政秩序;社会正义。

2、民主和人权。

3、预测作用;强制作用。

4、宪法关系主体的行为和社会关系

二、名词解释:

1、宪法作用:就是指宪法以其自身的活动(即宪法调整的形式)对人们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实际影响。

2、宪法价值:指宪法以其民主化的制度保障,在人类追求宪政秩序、弘扬社会正义、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基本人权过程中所应具有的价值指标。宪法的基本价值指标有四,即人民主权、宪政秩序、社会发展和社会正义。

三、简答题:

1、宪法作用在本质上是统治阶级根本意志的现实化,是社会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现实反映;宪法作用的对象是宪法关系主体的行为和社会关系;宪法对宪法关系的主体和社会关系可能产生积极作用,也可能产生消极作用;宪法作用的全面发挥有赖于一定的社会条件:在根本上,宪法只有适应其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才能真正、全面地发挥作用。同时,特定国家的法治环境是否优良,宪

法本身是否完善、宪法能否得到充分实施、普通立法能否加强和配合、宪法监督和宪法解释是否具备、公民宪法意识是否充分等等,也决定或影响到宪法作用发挥的形式和效果。

2、宪法对公民权利行为的规范主要是保护性的,而对国家权力行为的规范则主要是限制性的,这体现在:(1)宪法采取不完全列举的方式为公民设定各项权利和自由,且这些权利和自由的设定对公民来讲,是一种原则性的、有选择性的指引;同时在权利的列举之外,只要宪法未加禁止和限制的领域就应视为公民的自由。相比较而言,宪法对国家权力的规范,则是具体的、确定的指引,主要表现为限制权力行使的范围,即宪法和相关法律严格规定了国家权力可涉及的领域;国家不能超越这一限制而行使权力,也不能因宪法对某一领域未作规定而擅自行使权力。越权行为无效,是国家权力行使的基本原则。(2)宪法设定公民权利,是以“可以这样做”的行为模式来确定的。而宪法对国家权力的设定,同时也是对国家职责的设定,因此,国家对宪法赋予的权力,没有自由裁量为或不为的权利,而只能按照宪法的规定行使之,不能随意放弃。(3)宪法不仅限制国家权力的范围,也限制国家权力行使的程序,不合宪法程序的权力行为在宪法上视为违法行为而没有法律效力。公民权利只要在不侵害国家、社会利益和他人权利的情况下,其实现方式可由公民自由选择。(4)在评价作用方面,宪法对公民权利行为的评价,重在评价其行为本身,对行为动机、目的和后果的评价则是次要的;宪法对国家权力行为的评价,既重视其行为本身,也重视其行为的动机和后果。

第二篇:宪法认同(主权认同)知识点汇总

宪法认同主题课堂展示——主权认同

一、宪法认同

(一)概念界定

1.认同:一定主体在社会生活中以对认识对象的基础认知为起点,通过对其归属感、亲近感、信任感的建立逐渐形成肯定性的态度、甚或坚定的信念并最终展现为自愿按其规范行事的实践行为的心理过程。

2.政治认同:处于政治生活中的主体以对政治基本内容的认识与理解为起点,逐渐产生出对所处政治环境与结构的积极情感,随着这种积极情感的催化逐渐形成稳定的政治态度或坚定的政治信念,最终通过一系列积极的政治实践行为展现出来的完整心理活动过程。

3.宪法认同:宪法认同从表面字义来看是指公民对宪法的认同,从更深层次来看,它是一种政治心理,它遵循着人们认识与了解事物的一般心理规律,以这种规律为基宪法认同可以解释为公民从认识宪法开始,在认识与了解宪法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感,如信任感,随着积极情感的逐渐推进公民建立起坚定的维护宪法的意志,最后以积极的宪法实践为逻辑终点的心理活动过程。

(二)宪法认同的心理分层

1.宪法认同的认知层面:公民宪法认同心理的形成是从公民对宪法的认知开始的,宪法认知是宪法认同心理结构的逻辑起点。认知可以分为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公民对宪法的感性认知是一种表面性、基础性的认知,公民的认知经过从感性向理性过渡的过程,就才能够对宪法有一种更为理智的情感倾向,最终对公民宪法认同心理的形成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宪法认同的情感层面:公民对宪法所表现出的情感倾向,它是以公民对宪法的认知和自己的利益诉求能否得到满足为基础,宪法认同心理的形成离不开公民对宪法的信任感和亲近感,只有公民对宪法产生了积极的感情,宪法认同心理才有可能形成。

3.宪法认同的意志层面:建立在公民对宪法的良性认知和深厚情感基础上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一种较为稳固的心理活动倾向,它一方面融合了公民对宪法的认知与公民对宪法的情感心理层面,另一方面也对公民的实践行为有较强的驱动作用。

4.宪法认同的实践层面:是一个终点层面也是一个起点层面,一方面,它是宪法认同心理各个内隐层面综合外化的过程,宪法认同心理也只有达到实践层面才是一个完整有逻辑的心理过程,另一方面,宪法认同的实践能够进一步深化人们对于宪法认同的认识。

(三)宪法认同教育的重要意义

1.深化公民对宪法的认识与理解,使其体会到宪法的价值与意义。

2.增强公民对宪法的信任感,促使宪法权威的真正树立 3.激发公民守宪的主动性,为依法治国提供强有力的内驱力

二、主权认同

(一)相关概念界定

1.主权:关于国家主权的涵义,国际法上众说纷纭,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和看法。有学者甚至指出:“主权是一个多义词” ;“主权概念因人而异”。而有的学者甚至将主权描述成为一个“令人厌烦的概念”。“主权”(Sovereignty)一词起源于拉丁文,意指最高权力。从词源上考察,主权原本只是表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等级关系的一个非常具体的术语,其最初仅仅意味着各种优越地位形式之一。

从很多中外学者关于国家主权的定义和定性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对国家主权的理解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尽管表述的方式不同,但都承认主权是国家特有的属性,具有对内最高性和对外独立性。主权是国家具有的独立自主处理其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国家主权具有对内最高性和对外独立性。,主权即国家主权,是国家最重要的属性,是国家固有的,在国内的最高权力和在国际上的独立权力。由于这种权力是不可分割和不可让与的,并不从属于外来的意志与干预,因此,主权在国内是最高的,在国际上是独立的。

国家主权作为国家特有的属性具有五个重要的特征:最高性、独立性、权威性、合法性、领域性。权威性(Authority)是国家主权的真正核心。主权的本意就是最高权威,权威代表和行使主权。权威性并不是一种赤裸的权力和暴力,而是一种合法行使权力的权力,因此,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具有主权,应衡量这个国家是否拥有绝对的、最高的和最后的权威。但国家主权的这种权威性主要是针对国内法而言的,国家只有在国内才具有最高权威性,因为在国际法上各国都是平等的国际法主体,不存在高于其他主体的权威。国家主权的合法性是行使权力的前提条件,故国家主权是一个法律问题,并受法律的规制。就国内法而言,国家主权的合法性主张人民是合法政治权力的最终掌握者;从国际层面来看,合法性意味着国家主权是得到国际法承认和受国际法保护的,同时合法性原则指国家主权的行使必须在国际法规定的范围内。领域性指国家主权的最高性是有限制的,即在国家领土范围内。国家管辖权的行使与运作,从国内法律位阶角度而言,具有最高位阶效力,而在国家领域之外,主权国家只能行使国际法所赋予的主权权力和境外管辖权。尽管领土管辖权是排他的,但随着国际法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展,领土管辖权的行使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2.主权认同:从个人方面来说,认同是指个人确定自己是自己而不是别人的独有能力,表现为对自我的社会身份的理性确认;就社会方面而言,认同是指个人在与他人的沟通与交往中同意他人的看法或主张,从而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社会归属感。综合以上国内外学者对认同含义的解析可以看出,个体属性和社会属性是认同概念所具有的两大特征。这种细化是遵循人们认识与了解事物的一般心理规律的,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总要从基础的认知开始,在认知的过程中产生情感,这种情感逐渐转化为信念,最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作为权威关系客体的社会个体对主权权威的认可、遵从、依赖、归属乃至忠诚的心理认知

(二)主权理论的演化:

虽然原始的国家形态最早可以追溯到希腊城邦时代 ,但那时候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国家 ,城邦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并不等于主权 , 神权也排他性地笼罩在世俗政权的体制当中。在在基督教的普世主义和封建制所导致的地方主义的上下挤压之下 ,中世纪欧洲人的民族意识以及对民族、国家的忠诚感很难产生。人们的 “国王 ”、“民族 ”、“国家 ”的概念都十分淡薄 , 个人对于政治共同体的预期迷茫而且具有不确定性 , 广大民众对与自己有着直接利益联系的领主和教会的忠诚远远超过对国王的忠诚 ,他们普遍认同于领主和神权 ,而不是民族和国家。

近代国家主权的概念是15、16 世纪欧洲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它和当时欧洲实行君主专制的民族国家的兴起有密切联系,尤其与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后,主权国家的兴起有至关重要的联系。1.古典主权理论(1)博丹——君主主权论

让·博丹(Jean Bodin, 1530—1596)是法国的政治思想家和法学家。博丹是第一个明确使用 “主权”概念并赋予其近代意义的人,他系统地论证了国家主权,被誉为“近代主权理论之父”。主权是君主不受法律限制的对臣民的最高权力,君主是主权者,只受神法、自然法和万国公法的约束;国内法则不过是君主的法令。博丹认为“主权就是超越于一切公民与属民之上的不受任何限制之最高权力”。国家必须独自享有主权,一个共同主权的存在,是一个政治社会得以构成的根本要素。博丹的主权说,一方面阐述了主权是永久的、绝对的和最高的以及不受法律限制的,因而具有绝对主权的倾向;另一方面又说明主权必须受自然法和神法的限制,承认主权的绝对性是有限制的。博丹提出主权学说目的在于通过论证当时法国君主的专制权力,加强君主的地位以消除宗教纷争,确保国家安定。(2)霍布斯——契约君主主权

霍布斯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古典自然法学派的重要代表。其代表著作为《利维坦》霍布斯是一位君主主权论者,绝对主权论者,他主张把国家统治权交给君主,并授予君主无限的权力。在他看来主权是国家的灵魂,君主的主权是来自于契约;主权是绝对的,不可分割的和不可转让的。

霍布斯的“契约君主主权”否认了“君权神授”,阐述了集权专制的主权学说,同时又将这种主权学说置于“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基础之上,并要求考虑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3)洛克——议会主权论

洛克是英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和哲学家,其在其《政府论》一书中,以自然法为基础,阐述了议会主权学说。洛克认为,人民为了避免自然状态中的战争状态,便通过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把在自然状态中由个人执行的权利交给一个社会性的权威机构去执行。国家起源于社会契约,故国家主权应属于人民。洛克将国家权力分为三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其中行政权和对外权可归因于国王,立法权是最高的权力。

(4)卢梭——人民主权论

卢梭为 18 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在其 1762 年出版的《社会契约论》一书中,他以“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理论为基础,系统阐述了人民主权学说。卢梭认为在人类历史进入社会状态之前,存在着一种自然状态,在自然状态下,人是生而自由的,为了维护共同的幸福,人们相互间缔结契约组成国家。人民主权在社会契约的基础上形成,以社会契约建立的国家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被称为“人民主权” 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和欧洲民族国家的出现,需要加强君主的权力,使君主能以全权统一国家,并能以最高权力的名义在国内实行统治和管理。近代国家主权理论的产生,顺应了历史的需要,有利于资产阶级统一市场的形成以及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稳定政权。

绝对主权者以坚决的语调支持国家的独立和内政不受干涉,并将国家主权视为国家的生命和保障。但这种思想并没有考虑到其主权学说是否适用于 “平行式”的国际社会的现实问题。它与建立在权力对等和平等基础上的国际法律制度是不相容的,绝对主权理论实际上否定了国际社会及其法律的存在。但绝对主权理论在抵御别国的干涉方面却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在 20 世纪 60 年代,随着全球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主张民族的自治与独立,高举“国家主权”的旗帜,排斥国外势力的干涉,发展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并实现了自身的独立和发展。

现代的国际法学者一般都反对绝对主权论,主张国家主权是相对的,应受国际法的限制; 同时国家主权理论基本反映了国际关系的客观事实——由平等主权国家构成的“平行式”国际社会。

2.近现代代国家主权理论:

(1)绝对主权理论

主张国家是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各个主权国家之间进行国际交往必须遵循“独立平等”、“互相尊重”、“互不侵犯”、“互不干涉”的基本准则。坚持绝对主权学说的国家,主要

是二战以后伴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而重新获得独立地位的大批新兴民族国家,它们为了反对外来干涉和侵略,巩固自身的独立,迫切需要国家主权这个坚硬的外壳来保护自己。所以说,绝对主权理论无疑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性。它不仅对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而且对二战以后兴起的民族国家捍卫自身主权、维护民族独立和尊严,也具有一定的屏障和保护作用。(2)相对主权理论。

国家主权相对性主要是指国家主权的相互制约,主权内容的动态变化以及主权权力行使的有限性。首先,各国的国家主权都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其次,国家主权的内容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国家主权的基本内容是不断变化的。复次,各国主权权力的行使是有限的。一方面,主权行使的方式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另一方面,主权行使的对象也受到限制,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原属国家主权的许多事项都受到侵蚀和制约,并受国际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国家主权的相对性与主权否定论、有限主权论和主权区分论是不同的。

国家主权的相对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既是对国际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又较好的反映了国际法的理论与实践。从主权理论上讲,主权国家可以根本不必顾及国际社会其他成员的反应,从事任何活动。但在实践中,当今国际社会并不存在这样的国家,这是由国际社会的基本性质决定的。由主权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没有统一的执行机构,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并不存在高于主权国家的实体,各个国家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平等地享有权力、承担义务,国家主 权的相对性是主权国家的必然选择,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现实需要。

(3)否定或干涉主权理论:

主要指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列强主张为了在世界范围内攫取更多的战略利益,推行西方的价值观念,采取政治施压、军事打击、经济制裁等手段干涉别国事务的政策和行径的主权理论。其中较具代表性的观点是, 主权的合理公正行使有一定的限度, 人道主义干涉就是为使别国人民免遭超出限度的专横和持续的虐待而正当使用的强制行动。

由于当今国际社会部分国家搞单极政治、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越演越烈,导致国际社会至今仍是动荡不安。为此,重审国家主权的平等性是至关重要的。以“新干涉主义”为例,新干涉主义”是当今国际政治中出现的一股新思潮。所谓的新干涉主义就是指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列强为了在世界范围内攫取更多的战略 利益,推行西方的价值观念,而采取政治施压、军事打击、经济制裁等手段干涉别国事务的政策和行径。

国际社会是一个主权国家并存的社会,尽管在国际社会上还存在其他主体,但是国家仍旧并且在不远的将来是国际社会的基本主体。国际社会上的国家不论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有多少差异,从法律上来讲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平等地享有权力,承担义务,参加国际社会的活动。国际社会是一个“权力水平分布”的社会,因此任何主张绝对主权,将自己的主权无限延伸而不顾国际社会其他国家利益的行为都必然遭到失败,引发国际社会的动荡。各国只有在国际法的范围之内充分行使国家主权,才能真正实现本国的利益,实现全人类的利益并顺应历史潮流。绝对的主权观只会造成国家主权的硬碰硬,不利于国际协作与和平,更不利于实现国家平等。

面对国际社会盛行的“新干涉主义”、“人权高于主权”、“国家主权过时论”等极端论调,以及国际社会存在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必须坚持国家主权的平等原则,树立主权的权威。各国不论大小,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任何国家在无国际法正当理由的情况下,都不得随意干涉别国内政,更不得以人权为借口,对他国进行干涉。

(三)主权认同的形态

1.基于生理的主权认同

人类个体最早对于共同体的认同源于对其自身基本生理特征的鉴别 ,相同的肤色、体格、毛发、体味等成为原始人类区分敌人与同伴的最明显特质 ,而延续这些基本生理特性的根本在于血缘的关联及由其衍生的种族特性。

基于生理的主权认同虽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和政治文明的发展而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逐渐退居次要地位 ,但其影响力并未完全消失,甚至于现代社会也时有以血缘与种族认同区分敌友、效忠国家的情况。

2.基于文化心理的主权认同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文化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潜移默化效应日益显现,人与人之间的文化联结也在激发民众的集体热情、凝聚人们的政治意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封建制所具有的地方独立性与自治性虽然阻碍了更高一级共同体意识(如民族、国家)的诞生,但并没有完全遏制这一进程。而且语言、传统习俗、宗教以及意识形态等文化心理层面的内容带给人们的归属感并不亚于血缘种族等生理属性的导向作用

3.基于制度的主权认同

指效忠于能够满足人们需要和增进人们利益的制度,以尊重法律和秩序为原则,承担由体系安排的各种社会角色 ;制度性身份归属的首要前提就是一个以强权和法律秩序为特征的国家机器的存在。

客观上讲,从基于生理的权威认同到基于文化心理的权威认同的迁移只是为个人对主权权威的认同提供了一些历史的、可能的尝试和选择,真正将主权的权威认同纳入世俗的轨道还是有赖于个人基于制度的权威认同

(四)主权认同与法治的关系

1.法治是实现主权合法性的基本路径。一方面,主权者是法律的来源,法律法令出自主权者,法律必然要体现主权者的意志 ;另一方面,法律秩序与实现政治正义联系在一起:法律一经制定,就获得了相对独立性,它可以使主权者意志的行使被无形地限制在法律的规范当中。

2.主权意志只有通过法律才可以得到真正的体现,立法是实现主权认同的基本途径;法律认同是主权认同的派生物,法律之所以具有权威性,之所以具强制全社会遵守的秉性,正是源于主权的赋予。

第三篇:人民主权:卢梭与贡斯当之比较

秦前红 武立强

摘要:在自由主义发展史上,卢梭和贡斯当的辩论具有象征意义。本文以“人民主权”为切入点,在“公意”、主权的界限、主权实现的方式以及对自由理解的分歧等方面对卢梭和贡斯当的政治法律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比较,借以厘清人民主权的内涵。

关键词:卢梭 贡斯当 人民主权 自由主义

历史总是阴差阳错,令人难以捉摸——即使最美好的动机也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同时代对相同问题展开激烈讨论的两人却素昧生平从未谋面。他们就是本文我们将要论及的法国人卢梭和贡斯当。

让·雅克·卢梭(J·J·Rousseau)生于1712年,卒于1778年;邦雅曼·贡斯当(Benjamin Constant)则稍晚于卢梭,1767年生于洛桑,终于1830年。二人都被后人视为是十八世纪思想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自由主义的奠基人和法国大革命的理论导师。在历史铺就的舞台上,他们给世界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然而在这一舞台上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却迥然有别。卢梭在人们印象中是一位孤独的思考者;而贡斯当则更多的是一位不屈的抗争者。二者在政治思想史上的形象因与大革命的联系而流传于世。

启蒙运动约略从17世纪末叶开始,涵盖18世纪,而以法国大革命为其颠峰。这段时期涌现了大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所共同蕴藉的精神氛围,包括宗教宽容、经济自由、分权制衡的民主政府等等,在思想史上开创了政治自由主义。然而在思想启蒙运动先驱者和自由主义奠基人内部,他们的主张不尽相同。在他们内部的分歧中,卢梭和贡斯当的辩论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我们对处于同时代的两位法国思想巨擘进行比较研究,对于厘清自由主义和极权主义的理论分野和历史发展脉络,对于我国现阶段的政治改革无疑具有十分重要参考价值。

笔者在此仅以“人民主权”理论为切入点,力图对两者的政治思想的异同发表一些拙见,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功效。之所以选择“人民主权”为论述基点,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第一,卢梭以其“人民主权”理论开创了政治权力合法性讨论的历史先河,①并吸引人们以无所畏惧的自我牺牲精神为此浴血奋战,在历史上留下了空前绝后的影响。同时许多人对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缺乏深刻的认识;而贡斯当在以“人民主权”来界定政治权力时候则采用了明显有别于卢梭的思想方法。第二,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是其社会契约思想和公意观念的逻辑结果;而贡斯当论述的“人民主权”则是基于其自由理念。对“人民主权”论述反映了他们的时代视野和理论重心,表现了二者的政治思想概貌。

一、人民主权的基础:“公意”与“普遍意志”

最早提出近现代意义上的“主权”概念的应该是法国思想家让·布丹(1530——1596)。

在其《国家论六卷》中,他首次将“国家”和“主权”联系起来,认为主权是绝对永久的、至高无上的,可以不受法律的限制。在此后的17、18世纪,主权理论逐步发达,例如霍布斯主张绝对君主主权,洛克则从财产权的视角对主权给予了具有时代特征的诠释。然而,真正将主权赋予人民并使人民主权理论深入人心的是卢梭。人民主权学说在卢梭的政治哲学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是他的全部政治法律理论的精华所在”。①

卢梭的主权理论是以公意为基础的。他认为“主权……不外是公意的运用”。②公意理论是揭开卢梭人民主权理论面纱的“无形之手”。那么公意又是什么呢?在卢梭那里,它又与社会契约理论密不可分。在《社会契约论》第一卷,卢梭在否定强力能够给政治权威提供任何合法性和道德性的基础上引出了社会契约论,他说:“既然任何人对于自己的同类都没有任何天然的权威,既然强力并不能产生任何权利,于是便只剩下来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③接下来卢梭论证了既能够保全自然状态下的自由,又能够以全部共同力量来卫护和保障人类的权利和财富的社会契约。他认为“如果我们抛开社会公约中的一切非本质的东西,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④在此公意赋予了共同体生命、意志及公共人格。共同体也因而脱离个人而成为了独立实体,公意是该实体的灵魂或精神。为了保证共同体的正义性,卢梭还区分了公意与众意的差别,认为众意是个别意志的总和,而公意则只着眼于公共的利益。“公意不能理解为公民多数人的意志,而应理解为公共利益的体现。众意可以通过不同公民集团所代表的不同利益之间的一致来体现;相反,公意作为人民意志的体现则只能是一致的,因此它也就总是正确的。”⑤社会契约和公意是互为表里的一对事物。社会契约是公意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公意则是社会契约的精神内核。正因为公意永恒正确、一致,主权也就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卢梭认为“正如自然赋予了每个人以支配自己各部分的绝对权力一样,社会公约也赋予了政治体以支配它的各个成员的绝对权力”⑥。在深入探讨公意的基础上,卢梭归纳了主权的基本属性:(1)主权是不可转让的;(2)主权是不可分割的;(3)主权是不受限制的;①(4)主权不可被代表。②应该说,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很好地解决了从封建绝对主义国家政治权威向资产主义的自由主义政治权威过渡的合法性问题,为资产阶级掌握、分配政治权力提供了理论上的论证。他的这种思想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但是,正如贡斯当认识到的那样,善良的动机并不必然产生美好的结果。

贡斯当是主张立宪的自由主义者。他在参与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敏锐地觉察到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从本意上讲,贡斯当对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是心存矛盾的:一方面,卢梭为人们所提供的理论切中了封建绝对主义国家的要害,代表了当时希望获得个人解放的大众心理,而这也正是贡斯当希望实现的目,日内瓦的政治模式却在卢梭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日后卢梭心目中的共和国的生活原型。①正如列奥·斯特劳斯和瑟夫·克罗波西主编的《政治哲学》所指出的那样:“卢梭政治思想所瞄准的不是现在,而是人类过去的幸福的自由状态。”②

与卢梭不同,贡斯当心中充满了对英国的代议制度的景仰之情。1783年到1785年,贡斯当负笈与卢苏格兰爱丁堡大学。这恰恰是苏格兰启蒙运动达到高潮的时期。亚当·斯密等苏格兰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深深地打动了年轻的贡斯当的心;从此贡斯当对英国文化与政治制度的迷恋终生不渝。1815年,贡斯当出版了《论适用于所有代议制政府的政治原则》一书。在这本书中,他不惜笔墨地论述了人民主权、君主制下君主权力的性质、大臣的责任等等一系列英式代议制政府的政治原则。此文发表于1815年拿破仑百日政变期间,当时贡斯当作为拿破仑邀请的议员,正为他草拟一部宪法。贡斯当选择在此时发表本书,其以英国政制改造法国社会之心也就昭然若揭了。

贡斯当对直接民主的批判,是与他的自由观念密切相关的。他区分了古代自由和现代自由,并认为两者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现代自由意味着公民权的淡化。在现代社会,古代那种人民直接参与政治生活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已不复存在了,人民只能以代议制的方式行使主权。①

现在看来,卢梭的直接民主理论显然不能满足现代民族国家政治运作的需求。就连卢梭自己也不无遗憾的说:“除非城邦非常小,否则,主权者今后不可能在我们中间继续行使他自己的权利。”④而贡斯当基于其对古代自由和现代自由的认识而推崇的代议制民主则顺应了现代社会—国家相分离的政治权力运作模式的历史发展潮流。

四、人民主权的归宿: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⑤

卢梭和贡斯当都极其珍视人类的自由。他们人民主权理论的归宿也都在于公民自由。卢梭酷爱自由。他在《社会契约论》第一章卷首不无遗憾地写道:“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⑥他认为“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就是放弃人类的权利,甚至就是放弃自己的义务……这样一种弃权是不合人性的”。⑦卢梭社会契约的宗旨就在于:“要寻找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⑧

贡斯当也是一位虔诚的自由主义者,自由是他的最高信仰。贡斯当毕生都在为自己的自由理念而奔波奋斗。他的政治立场曾多次变化,但他一直忠实于立宪的主张,忠实于自由的理想。他抨击雅各宾派的专制,批评拿破仑的独裁,组建自由党参与政治斗争,并因此而成为欧洲自由党的榜样。①这一切都是基于他是自由理想。

虽然卢梭和贡斯当都以自由为自己政治思想特别是人民主权理论的归宿,但由于他们对自由的理解的不同而使人民主权的结果也大相径庭。在卢梭那里,自由意味着“自主”,即每个人应当成为自己的主人。“一个人一旦达到有理智的年龄,可以自行判断维护自己生存的适当方法时,他就从这时成为自己的主人。”②卢梭关于自由的涵义在本质上就是伯林所称谓的积极自由。他从日内瓦和古代雅典的政治制度那里觅得了灵感,认为自由和被统治之间并不存在内在的矛盾,两者可以达到完美地谐和统一,并且他断言人们只有在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中才能获得最完美的自由。

贡斯当强烈地批判了卢梭自由观念。贡斯当说:“人们不可能建立抽象的观念,幻想着能增加个人自由的总量;更不用说归给它一种无限的适用性。公民团体是主权者,只是在这个意义上,即任何人、宗派、协会,都不可僭称拥有非经人民授予的主权。但有一部分人类生活,必须保持其个性与独立性,应当有权独立于所有社会控制之外。卢梭没有认识到这一基本的真理,他的错误的结果,就是其《社会契约论》,尽管经常乞灵于对自由的支持,却是一切专制主义最可怕的同盟。”③贡斯当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他的自由理论——关于古代人的自由和现代人的自由的理论。他认为古代人的自由和现代人的自由是不同的。在雅典和罗马,自由主要是一种公民资格,即参与公共事务辩论与决策的权利。由于古代城邦国家领土狭小,贸易不发达,特别是由于奴隶制为自由人提供了闲暇,古代人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公共生活。而在现代,国家的疆域扩大了,人口数量增多了,商业贸易也发达了,现代人过着与古代人完全不同的生活。政治在人们的生活的地位下降了。人们也愈来愈从私人生活中获得了价值得实现。同时由于国家疆域扩大,个人在政治生活中的所占的份额也就相对减少了。贡斯当认识到古代人的自由和现代人的自由是完全不同的——“古代人的目标是在共同祖国的公民中分享社会权力:这就是他们所称谓的自由。而现代人的目标是享受有保障的私人快乐;他们把对这些私人快乐的制度保障称作自由。”④他认为:“在古代人那里,个人在公共事务中几乎永远是主权者,但在所有私人关系中却是奴隶。”⑤现代人则正好相反,他们虽然在国家中可能是“兼职公民”,但在私人生活领域他们却绝对拒绝国家权力的侵蚀。他认为卢梭犯了与古代人相同的错误,即“误将社会机构的权威当作自由”。⑥

五、结语

通过对卢梭和贡斯当主权理论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发现:卢梭强调主权在民的意图就是要建立一个“强势”国家,希望通过扩大国家权力来整合社会,借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他虽然批判霍布斯的“利维坦”,但用于取代“利维坦”的方式仍然没有脱离霍布斯的窠臼。不同是霍布斯将主权交给了君主,而卢梭将其赋予了通过契约建立的政府。但是无论是君主政府还是契约政府,公民(或臣民)都是没有武器去对抗的。如果霍布斯的君主还存在权力滥用的可能性的话,卢梭则论证了契约政府的完全德性,他以前提的道德性掩盖了结果可能存在的非正义性。贡斯当在革命是实践中认识到了卢梭主权理论所导致的不良后果,因而极力主张为主权设立围墙,以免人民主权成为另一种“利维坦”。

由主权理论推演到政治思想领域,卢梭的政治哲学开创了一个时代。左右翼学者一致认为他是“共和主义政治理论的奠基人”(哈贝马斯语)。但是人们对卢梭的革命者形象

一直的心存疑虑的。贡斯当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浪漫的法兰西革命浪潮中保持了头脑得清醒。

贡斯当积极地投身于法国大革命的洪流,并与大革命中的许多风云人物如拿破仑等保持过密切的关系。他清醒地意识到卢梭思想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公意”可能演化为“众意”或“私意”;人民主权也可能蜕化为极权统治。不幸的是贡斯当对卢梭的质疑在当时的法国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只有到二战以后,西方自由主义者对法西斯主义、极权主义进行反思,大致勾勒出以卢梭为起点,中经康德和黑格尔,最后发展出当代极权主义的线条时,贡斯当才在这里觅得了知音。

卢梭和贡斯当的分歧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它实际上体现了欧洲自由主义发展历史上两个分支——英美传统和欧陆传统——的分流。英美传统以英国自由主义为代表,崇尚洛克式的自由;欧陆传统以法国自由主义为典范,推行卢梭式的自由。前者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相信渐进的改良,相信社会的自发秩序,注重法治下的自由。后者则以建构理性为基础,视所有社会与文化现象为人为设计之物,强调人们可能而且应该根据某一被接受的原则或计划重新组织社会结构。

①卢梭开创了法国式的自由主义;贡斯当虽为法人,但他的思想却更倾向于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②这当然与他早年就读于苏格兰爱丁堡大学的经历不无关系。

自由主义英美传统和欧陆传统的分流在西方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持久的。实际上,这样的区分涉及到双方对自由概念的不同理解——即贡斯当提出的古代人的自由和现代人的自由——在当代它又被伯林推演为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伯林认为积极自由所蕴含的危险十分严重,轻者如斯多葛学派之自我否定,重者如极权主义之尊奉教条。③当自由主义到20世纪发展为政治自由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时,我们还可以依稀地看到贡斯当的影子。

①(法)卢梭在其著作中并没有提到“合法性”一词,第一次在著作中使用这一术语的是马克斯·韦伯。这一术语成为分析政治权威问题的核心概念是韦伯的贡献。但是由于(法)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所强调的公意观念和民主观念包含了合法性的内容并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所以被视为“合法性”问题讨论的开端。

①钱弘道:《为(法)卢梭申辩——(法)卢梭政治法律思想评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页。

②(法)(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5页。

③(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4页。

④(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4页。

⑤(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政治思想史——从十五世纪到二十世纪》,黄光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62页。

⑥(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1页。

①参见(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5—41页。

②参见(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16页。

③(法)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刘满贵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5页。

④(法)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刘满贵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5页。

⑤(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政治思想史——从十五世纪到二十世纪》,黄光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58页。

⑥(法)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刘满贵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06页。

①参见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出版,第4卷,第11章。

②(法)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刘满贵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10页

③贡斯当是拿破仑独裁统治最激烈的抨击者之一。也许是由于拿破仑政权深受大众欢迎的缘故,贡斯当把拿破仑的独裁统治或多或少看作是卢梭人民主权理论的结果。

④罗伯斯比尔:《罗伯斯比尔全集》,巴黎1950年版,第8卷,第311页。转引自钱弘道《为(卢梭申辩——卢梭政治法律思想评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4页。

⑤尽管没有使用“多数暴政”这一术语,贡斯当可能是最早关注这一问题的学者。他认为绝对的人民主权在政治实践中导致对个人自由的践踏。他的这一论断在托克维尔那里得到了发展,并由后者在《论美国的民主》中发明了“多数暴政”一词。

⑥参见李强:《(贡斯当与现代自由主义》,载于《公共论丛》第四辑,三联书店1998年版。

⑦(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5页。

①(法)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刘满贵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60页。

②(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9页。

③(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1页。

④(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1页。

⑤(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6页。

⑥(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9页。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3页。

②(法)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刘满贵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6页。

③参见(意)圭多·德·拉吉罗:《欧洲自由主义史》,杨军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页。

④(法)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刘满贵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63页。

⑤(法)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刘满贵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61页。

⑥(法)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刘满贵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64页。

⑦After the French Revolution:Six Critics of Democracy and Nationalism,New York:Hardvvester Wheatsheaf,1991,p105.⑧参见李强:《贡斯当与现代自由主义》载《公共论从》第四辑,三联书店1998年版。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25页。

②(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25页。

③(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25页。

①(法)卢梭在许多著作均以“日内瓦公民”署名,也因身为“日内瓦公民”而感到自豪。他还将《论人类不平等的基础和根源》一书献日内瓦共和国,足见日内瓦在(法)卢梭心中的地位。

② 转引自曹卫东:《(法)卢梭是个操守主义者》载于《读书》2002年1期。

① 参见李强:《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截《公共论丛》第五辑,三联书店1998年版

④(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25页。

⑤(法)卢梭和(法)贡斯当并没有区分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也没有使用过这两个术语。对两种自由分野的关注应当归功于二十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以塞亚·伯林的贡献。但伯林对两种自由论述的最初动机则渊源于(法)贡斯当对古代人的自由和现代人的自由的区分。

⑥(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8页。

⑦(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6页。

⑧(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3页。

①参见(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政治思想史——从十五世纪到二十世纪》,黄光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73—277页

②(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9页。

③参见(意)圭多·德·拉吉罗:《欧洲自由主义史》,杨军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页。

④(法)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刘满贵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3页。

⑤(法)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刘满贵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7页。

⑥(法)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刘满贵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5页。

①参见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61—82页。

②哈耶克在讨论法国式自由主义时,曾指出几个例外:孟德斯鸠、(法)贡斯当以及托克维尔。这几位思想家更接近于英国自由主义,而明显有别于法国自由主义传统。

③ 参见江宜华:《自由主义哲学传统之回顾》,载于《公共论丛》第六辑,三联书店2000年版。

人民主权:卢梭与贡斯当之比较(第6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四篇:人民宪法警徽

人民警察为人民

指挥二队 赵晨惠 20134024005 当前我们开展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总揽全局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有力保障,是我们依法治国的根基。法治理念的产生和确立,必须适应当前的国情、必须适应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才能更好的创造社会效益。今天我们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坚持执法为民的服务宗旨,坚持公平正义的法律道义,坚持服务大局的理想信念,坚持共产党的绝对领导。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就没有正确的行动。树立法治理念是正确理解法治精髓的关键;是把握法律本义,正确执法的标尺。它关系到国家法律体系的性质与地位,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没有正确的法治理念,就难以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没有先进的法治理念,就难以做到:勤政守法、甘当公仆,文明执法、清正廉洁。作为新时期的人民警察,执法环境不断变化,工作任务艰巨而有复杂。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我们公安民警必须端正执法态度,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我们头脑、用我们手中的法律厉剑,来捍卫国家的尊严。在我们公安战线上,活跃着众多为了国家的尊严,为了社会安定而甘于奉献的人民警察,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甘于吃苦、勇挑重担;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无私无畏、勇往直前,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共和国卫士的壮丽篇章。

我们记得:任长霞---她无私无畏、扫黑除恶的浩然正气,爱民亲民、敬民为民的衷肠柔情;我们记得:姚衍庆---他为了保卫人民的利益,英勇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我们记得:张世新---他视群众利益如生命,有公而忘私,舍身忘我;我们记得:宋万民---基层岗位上默默工作着的普通片警,他有警必接、急难必帮、求助必应……他们都是新时期警察的优秀代表,他们都是新时代警察队伍的精英,他们的事迹感人肺腑,摧人奋进;他们的行动诠释了作为一名人民警察的光荣。他们---是忠诚的人民警察,他们---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践行人。任劳任怨,兢兢业业,这是他们无悔得人生;公正执法、热情服务,这是他们永恒的信念;忠诚于党、服务于众,这是他们一生的追求;他们用热情的双手帮助了、一个又一个需要帮助得人,他们用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人生颂歌;他们用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爱戴和尊敬!我为有这样的同志而骄傲,我为有这样的战友而自豪!生活中最有意义的人,不是寿命最长的人,而是志存高远,为实现自己崇高的理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生命不懈奋斗的人。人民警察为人民,是警察服务宗旨的真谛,也是警察群体成立的基础。作为一名人民警察,要坚持服务人民的宗旨,坚持用正确的法治理念和价值取向统一执法思想,用实际行动,来履行好保护人民、打击敌人、惩治犯罪、服务发展的历史重任;作为一名人民警察,要以党的思想为指引,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永葆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

今天,历史的年轮再一次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让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抛弃迷茫、掌握航向、共同努力、不懈摇桨,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壮丽篇章!

第五篇:医学论文的基本格式包括

医学论文的基本格式包括:

(一)标题;

(二)作者署名;

(三)摘要(abstract);

(四)关键词(key words);

(五)引言(introduction);

(六)材料与方法;

(七)结果(results);

(八)讨论(discussion);

(九)参考文献(references)

下载宪法的基本价值包括人民主权(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宪法的基本价值包括人民主权(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财务分析包括哪些基本方法

    财务分析包括哪些基本方法?------------------ 2007-03-13 17:14 中金在线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是以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等资料作为基础,采用各种分析方法和指标,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

    试论宪法的基本原则问题

    试论宪法的基本原则问题 任何一部宪法都不可能凭空产生,都必须反映一国当时的政治指导思想、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宪法基本原则是对这些方面的集中反映。认真、全面地......

    第七章宪法的基本制度

    第三编宪法的基本制度 第七章基本制度概述 •一、国家性质 •(一)概念 •国家性质又称为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本质。 •毛泽东指出,国体“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国......

    宪法宣誓的价值绝非形式

    宪法宣誓的价值绝非形式 李步云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24日开始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草案。根据草案,中国拟以立法形式正式规定实行宪......

    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包括了哪些部分

    赢了网s.yingle.com 遇到劳动纠纷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yingle.com 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包括了哪些部分 基本医疗保险政策 基本医疗保险是为补偿劳动者......

    组建高价值团队(包括首次会议)

    组建高价值团队(包括首次会议) 1.1. 基本模型1.1.1. 熟知基本信息:姓名、家乡、学习、联系方式…… 1.1.2. 深知性格特点:爱好、特长、性格、成长经历……分享学习、生活、工作......

    国家电力公司基本价值理念

    国家电力公司基本价值理念国家电网公司把企业愿景、企业使命、企业宗旨、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作为基本价值理念,明确宣示公司的奋斗方向、存在意义、重要责任、价值追求和精......

    联系实际理解宪法的基本原则问题

    联系实际理解宪法的基本原则问题 任何一部宪法都不可能凭空产生,都必须反映一国当时的政治指导思想、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宪法基本原则是对这些方面的集中反映。对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