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以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时间:2019-05-15 10:50: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七大以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要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七大以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第一篇:十七大以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十七大精神要点

一、充分认识十七大的重大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十七大的意义:(1)、将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执政能力建设全部写入党章,彰显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使党的纲领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2)、十七大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国家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将对国家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3)、十七大的方针,顺应了“经济越来越自由、社会越来越多元”的历史潮流。十七大的思想路线的实现,将进一步扎实推进几代领导集体顺应历史潮流提出的执政目标:经济自由,政治民主,社会和谐。

2、十七大解决的核心问题 :党的十七大解决的核心问题:科学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十七大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是科学发展的问题,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手段和途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不只是数字的发展,还是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能够更好地为总体目标“和谐社会”提供根本保障。

3、十七大深远的历史意义(四大历史性贡献):第一个历史性贡献,是对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十七大从历史高度、从全局角度、从政治深度,对改革开放作出了全面肯定,让全世界更加清楚地看到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二个历史性贡献,是将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载入党章,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的发展需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一脉相承。邓小平讲的不是经济增长,而是发展,本身就是科学的。科学发展观正是深刻突出邓小平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意味着中国的发展将在科学、自觉的层面进行,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中国正在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告别。第三个历史性贡献,是对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从最初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表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更加丰富。第四个历史性贡献,是中央领导机构顺利实现新老交替。在新选出的中央委员中,新人超过一半;一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领导干部进入新一届中央委员会,不仅显示新老交替顺利实现,而且将为中央工作带来新思路,注入新活力;大量年轻化、知识化而又具有实际工作经验、了解民生的干部进入中央,将使中央的决策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基层群众的诉求。

二、学习领会十七大报告的基本要点

1、报告的整体框架:第一、第二部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表明中国共产党仍然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臶。第三、第四部分,高瞻远瞩、求真务实,从中国的发展全局出发,对未来发展的战略思想、奋斗目标,做出了切合实际地回答。后八个部分,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祖国统一、外交、党建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2、报告发出了时代最强音: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科学发展是方法,社会和谐是目标。

3、报告包含的时代主题 :高举一面伟大旗臶: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面向世界的政治宣言、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坚持一条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阐述了一个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标灯;提出了四点根本要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核心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更好更快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报告中九个新表述和两个“没有变” :“两个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九个新提法、新表述:(1)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表明我们开始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新征程;(2)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条具体道路;(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首次纳入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范畴 ;(4)翻两番由“总量”到“人均” ;(5)“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报告;(6)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五个统筹”基础上增加“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7)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8)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9)从“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到“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5、十七大报告的五个“首次”:首次以“人均GDP”为指标,提出到2020年人均GDP翻两番的目标,表明了对经济持续发展的信心和让经济发展普惠于广大群众的决心;首次将“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报告,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丰富了和谐社会的内涵;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说法,肯定了广大群众以多种途径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合法性;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首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有助于遏制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党与腐败水火不相容”的提法,并提出建设“廉政文化”的目标,再次宣示了坚决打击腐败的决心和信心。

6、小康社会的五个新要求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7、社会奋斗目标的九大“亮点”:(1)、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翻两番: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2)、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3)、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4)、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5)、社会公平正义: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6)、文化建设: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7)、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8)、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9)、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8、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国家创新体系就是支持建立 “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体系。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内容包括: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公共环境、公共卫生等诸多领域。这些领域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更是改善民生的技术基础。没有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成果的运用,改善民生就是低水平的,就没有“技术含量”。

9、如何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经济发展的四个协调。过去我们一直倡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在十七大报告中,代之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词之差,含义深刻。” 经济增长主要是着重于总量,更强调了经济本身;而十七大报告中新的表述,更注重经济与其他事业的协调性,更突出了“好”字。经济发展四个方面的协调:一是翻两番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二是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以及主体功能区的基本形成;三是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尤其要突出消费;四是发展动力的协调,决不能仅仅依靠投资拉动,而要更多强调改革和自主创新的推动。(2)、改善民生的五个重点:第一,优先发展教育。第二,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3)、不容忽视的四个挑战 :一是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剧。二是关键领域的改革还不到位。三是区域发展需要进一步增强协调性。四是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10、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正视与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综合工程:“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3)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标与方向。

11、关于收入分配这个热点问题:十七大报告中就收入分配有两个重要的新提法:一是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是“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前一提法针对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劳动者工资偏低的现象,后一提法又体现了平等保护物权、鼓励多种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两个提法互为辩证关系,统一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中。

12、“一国两制”和统一大业的主题和框架 :把握主题、构建框架、遏制“台独”、渐进统一,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主题是“和平发展”,内容是经贸交流、人员往来、社会一体化、遏制“台独”,为统一创造条件,什么都可以谈。框架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什么都可以谈,在框架之下签订和平协议。遏制“台独”是让两岸关系稳定下来,摒除“台独”,不因“台独”而发生战争是两岸人民更大的利益。渐进统一是指有一个过渡阶段。

13、关于我国外交新理念:外交理念:(1)“走和平发展、独立自主的道路始终是我国外交奉行的准则;(2)推动构建和谐世界,与世界各国实现合作共赢。我国外交的基本立场:(1)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 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2)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3)关于安全合作,“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4)首次提出中国在环境外交问题上的主张。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三大到十七大都始终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连续5次党代会的报告标题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字样。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我们过去走的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与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何区别?通过对比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那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在经济上表现为国有制为主体的单一所有制体制、全部经济生活无所不包的、政府集中管理经济和配臵资源的行政命令体制。在政治上表现为以党代政、党政合一、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在文化方面,表现为对文化领域的集中控制,人民文化需求和文化权益难以发展和保证的文化专制体制。在社会运行方面,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控制压抑了社会的发育与正常运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与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区别在于:(1)、在经济体制上,与苏联模式的高度集权的行政性计划经济体制完全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资源配臵上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臵的基础性作用。(2)、在政治体制上,与苏联模式高度集权和集中的政治体制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包括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建立公民政治参与体制;通过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体制;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建立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体制。(3)、在文化体制上,不同于 苏联模式的文化专制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4)、在社会体制上,不同于苏联模式的垄断控制体制,大力开展社会建设,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

16、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和谐”:(1)、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达到人类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2)、准确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和谐,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社会和谐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3)、揭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4)、反映了当代中国国情的基本要求。促进社会和谐与实现科学发展,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17、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1)、“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总体上看,我们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完全的、发展不平衡的。(2)、“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3)、“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牢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努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经历上百年时间,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18、为什么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1)、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打破了旧有机制的屏障;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充沛活力。(2)、改革进入到关键时刻的关键议题: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协调多元社会利益。具体的表述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前者的实现有赖于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政府执政方式的改革;后者的实现则要以民主政治为推进器。(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19、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首先,经济增长模式存在重大缺陷。长 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与社会代价。其次,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各级政府要创造好看的政绩,倾向于维持、甚至扩大对资源的控制权,经济高增长也伴随着少数政府官员的严重腐败,同时,各级政府奢侈浪费的现象也有所加重)。再次,上述两项原因同时发生作用,造成近几年来民众议论纷纷的“民生”问题,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面对这些问题,从 2003年开始,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贯穿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纲领。

20、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一是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三是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四是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

21、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以人为本。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免除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2)、追求协调的发展。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区域协调发展。(3)、追求可持续的发展。从偏重经济发展到重视人民福祉,从注重增长速度到重视增长质量,民生指标、生态指标和老百姓的口碑相继进入各地干部的考核标准。环境保护指标在干部绩效考核中的分量增加。(4)、统筹兼顾。只有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才能处理好方方面面的问题,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5)、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6)、提高执政能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

22、解放思想的 “三难三易”:解放思想,在枝节问题上相对容易,在关键问题上比较困难;在经济领域相对容易,在政治领域比较困难;在单一问题上相对容易,在系统性问题上比较困难。

23、为什么推进党的建设要增强“忧患意识”: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关键是能否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要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就要增强“忧患意识”。(1)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2)中国发展中的问题。中国经济在“十一五”期间仍有发生大起大落的潜在危险,这与目前投资强、消费弱的经济增长结构有着重要关系,需要认真解决这一问题。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的投资马车。这种增长方式由于容易波动,变数多,不可控,对经济的长期稳定持续发展不利;同时,经济的增长过多依赖重工业的发展,是一种粗放的、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模式,贻害无穷。太湖蓝藻事件警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所伴生的严重环境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3)对忧患意识的强调,也表明中央领导对国情的深刻理解: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高的问题;高中级领导干部违纪问题。

24、“制度反腐”的“三权制约”:十七大强调指出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要真正做到“三权制约”,需要“三个更加”:“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

25、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一是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二是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三是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四是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等。

26、政府机构改革面临三大挑战:也可以说是政治改革的突破口。首先,政府机构改革要应对政治民主化的要求。其次,政府机构改革要应对新的社会问题。第三,应对全球化冲击提高国家竞争力。

27、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2)、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3)、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5)、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6)、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28、关于党内民主:十七大报告将“党内民主”定义为“党的生命”。(1)、党内民主就是党员是党的主体,是党内的主人,在党内当家做主,是党内权力的来源。是党员把权力委托给各级组织、领导机关和领导者。党内民主评价的标准,就看党员权力是否得到维护、保障和实现及其实现的程度。它需要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逐步推进党务公开,改革和完善党内监督制度。(2)、一个政党内部的民主状况,并不必然对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是当代中国的政治权力中心,拥有七千多万党员,这个群体聚集了广大的社会政治精英,在这个群体内先建好民主制度,通过扩大党内民主,推动全社会的民主,已被视为一条现实道路。(3)、胡总书记访问美国,在耶鲁大学演讲时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并说中国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9、党内民主与社会民主如何结合:十六大和十七大都讲到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具体到设计上,应该是社会民主与党内民主同步推进。(1)、十七大报告明确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一个方向、一个根本、一个目标。(2)、报告提出了“扩大人民民主”,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3项措施。(3)、“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4)、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 突出强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30、崭新的民生政治路线图:“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要点

1.十七届三中全会于什么时候召开?

答: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

2.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哪个决定?

答: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3.《决定》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决定》的核心内容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走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道路,解决“三农”的深层次矛盾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解决“三农”矛盾问题的要求是什么?

答:一是实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战略。二是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方向。三是坚持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四是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5.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和发展作出了哪些部署?

答:(1)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2)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3)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6.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两个必须”是什么?

答:(1)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2)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基本要球是什么?

答: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劳有所养、住有所居。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社会管理。

8.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义?

答: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设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9.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0.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出收入比二〇〇八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11.实现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要遵循哪些重大原则? 答:(1)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为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2)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4)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5)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12.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应加强哪些制度建设?

答:(1)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2)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3)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4)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5)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6)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13.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哪些要求?

答:一是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二是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三是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四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五是要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六是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七是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14.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有哪些要求? 答:一是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二是要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三是要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四是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五是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六是要推进农村扶贫开发。七是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八是要强化农村社会管理。

15.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答:一是要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二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是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四是要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五是要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12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要点

金秋时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北京闭幕。这次全会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传递出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决心和信心。一、四个“着眼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立足点

全会提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 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按照党章要求——

“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的十七大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专家认为,全会提出的这四个“着眼于”,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部署的“再推进”,是基于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瞄准更远大目标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再出发”,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立足点。

四个“着眼于”言简意赅,为我们党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指明了方向。二、四大考验:提醒“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 更为繁重和紧迫”

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88年、在全国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30年。臵身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今天,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

全会强调,“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由此,全会得出“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的重大判断。

专家认为,进入21世纪之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也进入了关键时期,我们党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在这个重要关节点上,全会突出强调,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专家认为,全会提出的四大“考验”,警醒全党居安思危,其根本着眼点在于努力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三、六条基本经验: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 “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这次全会的一个突出亮点,是系统总结了党执政60年的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专家认为,这些基本经验,将作为我们党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自身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四、四项要求: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指明方向

“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出的目标。

鲜明地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一重大课题,是这次全会的一个重大成果。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成长和发展,都是同加强学习紧密相连的。”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说,党的成长壮大的过程,就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并用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领导人民不断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

全会对如何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组织。

五、党内民主建设: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把党内民主放在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是党的十六大提出来的;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强调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更好地实现和完善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孜孜探索的发展目标。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给出的明确答案。全会提出,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

为了不断完善党内民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还提出了一系列“坚持”和“完善”,对党内民主建设的重点进行了设计和安排——

“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六、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关键所在 如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

今年5月,中央组织部公布了一份对组织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近8万名中央机关、省、市、县、乡、村各层次的干部和群众在随机的抽样调查中,给干部选拔任用的满意度打了67.04分,给防止和纠正用人不正之风的满意度打了66.84分。

党建专家认为,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到,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相比,我们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特别指出,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就在于——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拓宽视野选拔干部,广辟途径培养干部,满腔热情爱护干部,严格要求管理干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培养造就大批年轻干部,健全干部管理机制”……全会公报中的一系列表述振奋人心,让人们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充满期待。

七、基层组织建设重点: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党的基层组织担负着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目前,全国基层党委17.9万个,总支部22.9万个,支部331万个。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基层党组织,使之更具生机活力,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讨论研究的一个重点。全会对如何进一步构建基层党建新格局上提出了具体要求——

必须围绕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展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

着力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八、四个“大兴”:确保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

全会指出,当前,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

全会认为,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必须在全党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下大气力解决突出问题,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

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四个“大兴”,以推进全党的作风建设——

“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专家认为,这四个“大兴”和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弘扬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作风”是一脉相承的。

九、坚决反对腐败: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中国共产党始终追求的是一个干干净净的政党,是一个以人民福祉、国家强盛为唯一利益取向的政党。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决反腐、重拳出击的强大声势下,一大批重量级高官的纷纷落马,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增添了战胜腐败的信心和力量。

当前,反腐倡廉建设仍然任重道远。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 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

——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 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 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专家认为,这次全会对反腐倡廉建设作出的一系列部署和安排,既体现了党的十七大的整体思路,又针对了当前反腐败斗争中的重点和难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新华社北京9月18日电)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1、“十二五”所处的重要时期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2、“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性

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对“十一五”成绩的概括

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4、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国际国内形势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6、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台又好又快发展。

7、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8、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工作任务 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9、必须逐步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0、全党必须增强的五种意识

全党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大力发扬真抓实干精神,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18日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 年规划的建议》。专家指出,这份公报体现出三个重点,即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官方对民生的重视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谢春涛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这份公报的三个重点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后两者共同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谢春涛说,几乎在公报的每一个段落,都可以看到官方对民生问题的“用心良苦”:

在“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这一段纲领性论述中,谢春涛发现,“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表述被放在“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之前。他表示,“这正说明中央对民生的关注毫无疑问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公报在发展问题上提到四个“更加注重”,其中两个与民生直接相关:“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在谈及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时,公报突出强调“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等内容,直面民生关切。公报还关注到了农村地区的民生问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公报提到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这当中,人民的检验至关重要。

公报特别用一个段落专门表述如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包括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等内容,具体民生细节的论述全面详尽。

公报最后还对今年以来全国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表达了关注,这又与民生直接相关:“今年 以来,我国连续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给受灾地区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当前,安臵受灾群众、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很繁重,中-央有关部门、受灾地区各 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综合以上所有述及民生的内容,谢春涛得出一个结论,民生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体现了中-共执政的最终目的,也体现了未来五年要着重解决的关键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需求。民生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重点,一切发展与改革都是为了民生,这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未来五年,执政党将以什么样的勇气和魄力解决民生难题,交出什么样的民生成绩单,人们拭目以待。(爱钻研一级 2010-11-1 10:39)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 发展能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强国,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全会强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全体共产党员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切实加强党的基 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带领广大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全会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要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要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积极扩大两岸各界往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加国际合作,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经过全党全国共同努力,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绩,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全党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大力发扬真抓实干精神,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全会强调,今年以来,我国连续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给受灾地区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在各部门各地区共同努力下,抗灾救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当前,安臵受灾群众、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很繁重,中央有关部门、受灾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科学规划,加大投入,精心组织,全力抓好。要切实安排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抓紧制定和实施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全面抓好各项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尽快启动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 范和抵御能力。

全会决定,增补习近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全会按照党章规定,决定递补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焉荣竹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康日新问题的审查报告》,决定撤销康日新中央委员会委员职务,确认中央政治局2009年12月29日作出的给予康日新开除党籍的处分。

全会号召,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万众一心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而奋斗!(371619158一级 2010-11-2 12:59)两句话:一个主题:科学发展观;一条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60.184.110.* 2010-11-3 21:53)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仅供参考)

1、“十二五”发展所处和“两个时期”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2、“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性

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十一五”成绩概括(三句话)

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4、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国际国内形势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一个坚持、四个更加)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6、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7、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8、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工作任务(“五个要”)

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9、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的“11字”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10、全党必须增强的“五个意识”

全党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大力发扬真抓实干精神,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第二篇:十七大以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十七大精神要点

一、充分认识十七大的重大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十七大的意义:(1)、将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执政能力建设全部写入党章,彰显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使党的纲领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2)、十七大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国家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将对国家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3)、十七大的方针,顺应了“经济越来越自由、社会越来越多元”的历史潮流。十七大的思想路线的实现,将进一步扎实推进几代领导集体顺应历史潮流提出的执政目标:经济自由,政治民主,社会和谐。

2、十七大解决的核心问题 :党的十七大解决的核心问题:科学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十七大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是科学发展的问题,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手段和途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不只是数字的发展,还是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能够更好地为总体目标“和谐社会”提供根本保障。

3、十七大深远的历史意义(四大历史性贡献):第一个历史性贡献,是对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十七大从历史高度、从全局角度、从政治深度,对改革开放作出了全面肯定,让全世界更加清楚地看到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二个历史性贡献,是将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载入党章,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的发展需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一脉相承。邓小平讲的不是经济增长,而是发展,本身就是科学的。科学发展观正是深刻突出邓小平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意味着中国的发展将在科学、自觉的层面进行,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中国正在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告别。第三个历史性贡献,是对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从最初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表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更加丰富。第四个历史性贡献,是中央领导机构顺利实现新老交替。在新选出的中央委员中,新人超过一半;一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领导干部进入新一届中央委员会,不仅显示新老交替顺利实现,而且将为中央工作带来新思路,注入新活力;大量年轻化、知识化而又具有实际工作经验、了解民生的干部进入中央,将使中央的决策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基层群众的诉求。

二、学习领会十七大报告的基本要点

1、报告的整体框架:第一、第二部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表明中国共产党仍然要高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伟大旗臶。第三、第四部分,高瞻远瞩、求真务实,从中国的发展全局出发,对未来发展的战略思想、奋斗目标,做出了切合实际地回答。后八个部分,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祖国统一、外交、党建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2、报告发出了时代最强音: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科学发展是方法,社会和谐是目标。

3、报告包含的时代主题 :高举一面伟大旗臶: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面向世界的政治宣言、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坚持一条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阐述了一个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标灯;提出了四点根本要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核心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更好更快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报告中九个新表述和两个“没有变” :“两个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九个新提法、新表述:(1)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表明我们开始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新征程;(2)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条具体道路;(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首次纳入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范畴 ;(4)翻两番由“总量”到“人均” ;(5)“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报告;(6)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五个统筹”基础上增加“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7)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8)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9)从“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到“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5、十七大报告的五个“首次”:首次以“人均GDP”为指标,提出到2020年人均GDP翻两番的目标,表明了对经济持续发展的信心和让经济发展普惠于广大群众的决心;首次将“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报告,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丰富了和谐社会的内涵;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说法,肯定了广大群众以多种途径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合法性;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首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有助于遏制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党与腐败水火不相容”的提法,并提出建设“廉政文化”的目标,再次宣示了坚决打击腐败的决心和信心。

6、小康社会的五个新要求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7、社会奋斗目标的九大“亮点”:(1)、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翻两番: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2)、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

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3)、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4)、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5)、社会公平正义: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6)、文化建设: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7)、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8)、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9)、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8、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国家创新体系就是支持建立 “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体系。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内容包括: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公共环境、公共卫生等诸多领域。这些领域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更是改善民生的技术基础。没有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成果的运用,改善民生就是低水平的,就没有“技术含量”。

9、如何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经济发展的四个协调。过去我们一直倡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在十七大报告中,代之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词之差,含义深刻。” 经济增长主要是着重于总量,更强调了经济本身;而十七大报告中新的表述,更注重经济与其他事业的协调性,更突出了“好”字。经济发展四个方面的协调:一是翻两番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二是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以及主体功能区的基本形成;三是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尤其要突出消费;四是发展动力的协调,决不能仅仅依靠投资拉动,而要更多强调改革和自主创新的推动。(2)、改善民生的五个重点:第一,优先发展教育。第二,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3)、不容忽视的四个挑战 :一是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剧。二是关键领域的改革还不到位。三是区域发展需要进一步增强协调性。四是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10、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正视与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综合工程:“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3)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标与方向。

11、关于收入分配这个热点问题:十七大报告中就收入分配有两个重要的新提法:一是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是“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前一提法针对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劳动者工资偏低的现象,后一提法又体现了平等保护物权、鼓励多种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两个提法互为辩证关系,统一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中。

12、“一国两制”和统一大业的主题和框架 :把握主题、构建框架、遏制“台独”、渐进统一,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主题是“和平发展”,内容是经贸交流、人员往来、社会一体化、遏制“台独”,为统一创造条件,什么都可以谈。框架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什么都可以谈,在框架之下签订和平协议。遏

制“台独”是让两岸关系稳定下来,摒除“台独”,不因“台独”而发生战争是两岸人民更大的利益。渐进统一是指有一个过渡阶段。

13、关于我国外交新理念:外交理念:(1)“走和平发展、独立自主的道路始终是我国外交奉行的准则;(2)推动构建和谐世界,与世界各国实现合作共赢。我国外交的基本立场:(1)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2)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3)关于安全合作,“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4)首次提出中国在环境外交问题上的主张。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三大到十七大都始终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连续5次党代会的报告标题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字样。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我们过去走的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与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何区别?通过对比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那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在经济上表现为国有制为主体的单一所有制体制、全部经济生活无所不包的、政府集中管理经济和配臵资源的行政命令体制。在政治上表现为以党代政、党政合一、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在文化方面,表现为对文化领域的集中控制,人民文化需求和文化权益难以发展和保证的文化专制体制。在社会运行方面,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控制压抑了社会的发育与正常运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与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区别在于:(1)、在经济体制上,与苏联模式的高度集权的行政性计划经济体制完全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资源配臵上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臵的基础性作用。(2)、在政治体制上,与苏联模式高度集权和集中的政治体制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包括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建立公民政治参与体制;通过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体制;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建立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体制。(3)、在文化体制上,不同于苏联模式的文化专制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4)、在社会体制上,不同于苏联模式的垄断控制体制,大力开展社会建设,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

16、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和谐”:(1)、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达到人类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2)、准确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和谐,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社会和谐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3)、揭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4)、反映了当代中国国情的基本要求。促进社会和谐与实现科学发展,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17、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1)、“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总体上看,我们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完全的、发展不平衡的。(2)、“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3)、“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牢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努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经历上百年时间,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18、为什么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1)、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打破了旧有机制的屏障;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充沛活力。(2)、改革进入到关键时刻的关键议题: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协调多元社会利益。具体的表述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前者的实现有赖于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政府执政方式的改革;后者的实现则要以民主政治为推进器。(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19、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首先,经济增长模式存在重大缺陷。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与社会代价。其次,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各级政府要创造好看的政绩,倾向于维持、甚至扩大对资源的控制权,经济高增长也伴随着少数政府官员的严重腐败,同时,各级政府奢侈浪费的现象也有所加重)。再次,上述两项原因同时发生作用,造成近几年来民众议论纷纷的“民生”问题,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面对这些问题,从 2003年开始,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贯穿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纲领。

20、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一是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三是必须坚持全面协

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四是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

21、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以人为本。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免除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2)、追求协调的发展。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区域协调发展。(3)、追求可持续的发展。从偏重经济发展到重视人民福祉,从注重增长速度到重视增长质量,民生指标、生态指标和老百姓的口碑相继进入各地干部的考核标准。环境保护指标在干部绩效考核中的分量增加。(4)、统筹兼顾。只有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才能处理好方方面面的问题,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5)、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6)、提高执政能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

22、解放思想的 “三难三易”:解放思想,在枝节问题上相对容易,在关键问题上比较困难;在经济领域相对容易,在政治领域比较困难;在单一问题上相对容易,在系统性问题上比较困难。

23、为什么推进党的建设要增强“忧患意识”: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关键是能否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要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就要增强“忧患意识”。(1)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2)中国发展中的问题。中国经济在“十一五”期间仍有发生大起大落的潜在危险,这与目前投资强、消费弱的经济增长结构有着重要关系,需要认真解决这一问题。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的投资马车。这种增长方式由于容易波动,变数多,不可控,对经济的长期稳定持续发展不利;同时,经济的增长过多依赖重工业的发展,是一种粗放的、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模式,贻害无穷。太湖蓝藻事件警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所伴生的严重环境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3)对忧患意识的强调,也表明中央领导对国情的深刻理解: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高的问题;高中级领导干部违纪问题。

24、“制度反腐”的“三权制约”:十七大强调指出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要真正做到“三权制约”,需要“三个更加”:“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

25、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一是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

理和公共服务;二是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三是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四是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等。

26、政府机构改革面临三大挑战:也可以说是政治改革的突破口。首先,政府机构改革要应对政治民主化的要求。其次,政府机构改革要应对新的社会问题。第三,应对全球化冲击提高国家竞争力。

27、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2)、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3)、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5)、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6)、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28、关于党内民主:十七大报告将“党内民主”定义为“党的生命”。(1)、党内民主就是党员是党的主体,是党内的主人,在党内当家做主,是党内权力的来源。是党员把权力委托给各级组织、领导机关和领导者。党内民主评价的标准,就看党员权力是否得到维护、保障和实现及其实现的程度。它需要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逐步推进党务公开,改革和完善党内监督制度。(2)、一个政党内部的民主状况,并不必然对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是当代中国的政治权力中心,拥有七千多万党员,这个群体聚集了广大的社会政治精英,在这个群体内先建好民主制度,通过扩大党内民主,推动全社会的民主,已被视为一条现实道路。(3)、胡总书记访问美国,在耶鲁大学演讲时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并说中国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9、党内民主与社会民主如何结合:十六大和十七大都讲到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具体到设计上,应该是社会民主与党内民主同步推进。(1)、十七大报告明确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一个方向、一个根本、一个目标。(2)、报告提出了“扩大人民民主”,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3项措施。(3)、“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4)、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 突出强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30、崭新的民生政治路线图:“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要点

1.十七届三中全会于什么时候召开?

答: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2.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哪个决定?

答: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3.《决定》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决定》的核心内容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走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道路,解决“三农”的深层次矛盾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解决“三农”矛盾问题的要求是什么?

答:一是实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战略。二是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方向。三是坚持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四是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5.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和发展作出了哪些部署?

答:(1)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2)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3)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6.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两个必须”是什么?

答:(1)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2)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基本要球是什么?

答: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劳有所养、住有所居。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社会管理。

8.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义?

答: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设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9.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0.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出收入比二〇〇八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11.实现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要遵循哪些重大原则?

答:(1)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为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2)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4)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5)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12.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应加强哪些制度建设?

答:(1)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2)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3)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4)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5)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6)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13.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哪些要求?

答:一是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二是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三是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四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五是要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六是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七是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14.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有哪些要求?

答:一是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二是要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三是要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四是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五是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六是要推进农村扶贫开发。七是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八是要强化农村社会管理。

15.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答:一是要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二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是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四是要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五是要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10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要点

金秋时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北京闭幕。这次全会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传递出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决心和信心。一、四个“着眼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立足点

全会提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 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按照党章要求——

“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的十七大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专家认为,全会提出的这四个“着眼于”,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部署的“再推进”,是基于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瞄准更远大目标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再出发”,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立足点。

四个“着眼于”言简意赅,为我们党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指明了方向。二、四大考验:提醒“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 更为繁重和紧迫” 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88年、在全国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30年。臵身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今天,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

全会强调,“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由此,全会得出“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的重大判断。

专家认为,进入21世纪之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也进入了关键时期,我们党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在这个重要关节点上,全会突出强调,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专家认为,全会提出的四大“考验”,警醒全党居安思危,其根本着眼点在于努力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

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三、六条基本经验: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

“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这次全会的一个突出亮点,是系统总结了党执政60年的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专家认为,这些基本经验,将作为我们党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自身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四、四项要求: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指明方向

“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出的目标。

鲜明地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一重大课题,是这次全会的一个重大成果。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成长和发展,都是同加强学习紧密相连的。”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说,党的成长壮大的过程,就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并用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领导人民不断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

全会对如何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组织。

五、党内民主建设: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把党内民主放在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是党的十六大提出来的;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强调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更好地实现和完善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孜孜探索的发展目标。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给出的明确答案。全会提出,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

为了不断完善党内民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还提出了一系列“坚持”和“完善”,对党内民主建设 的重点进行了设计和安排——

“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六、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关键所在

如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

今年5月,中央组织部公布了一份对组织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近8万名中央机关、省、市、县、乡、村各层次的干部和群众在随机的抽样调查中,给干部选拔任用的满意度打了67.04分,给防止和纠正用人不正之风的满意度打了66.84分。

党建专家认为,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到,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相比,我们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特别指出,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就在于——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拓宽视野选拔干部,广辟途径培养干部,满腔热情爱护干部,严格要求管理干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培养造就大批年轻干部,健全干部管理机制”……全会公报中的一系列表述振奋人心,让人们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充满期待。

七、基层组织建设重点: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党的基层组织担负着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目前,全国基层党委17.9万个,总支部22.9万个,支部331万个。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基层党组织,使之更具生机活力,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讨论研究的一个重点。全会对如何进一步构建基层党建新格局上提出了具体要求——

必须围绕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展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 着力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八、四个“大兴”:确保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

全会指出,当前,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

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

全会认为,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必须在全党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下大气力解决突出问题,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

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四个“大兴”,以推进全党的作风建设——

“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专家认为,这四个“大兴”和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弘扬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作风”是一脉相承的。

九、坚决反对腐败: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中国共产党始终追求的是一个干干净净的政党,是一个以人民福祉、国家强盛为唯一利益取向的政党。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决反腐、重拳出击的强大声势下,一大批重量级高官的纷纷落马,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增添了战胜腐败的信心和力量。

当前,反腐倡廉建设仍然任重道远。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

——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 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 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

专家认为,这次全会对反腐倡廉建设作出的一系列部署和安排,既体现了党的十七大的整体思路,又针对了当前反腐败斗争中的重点和难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新华社北京9月18日电)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1、“十二五”所处的重要时期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2、“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性

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对“十一五”成绩的概括

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4、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国际国内形势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6、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台又好又快发展。

7、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8、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工作任务

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9、必须逐步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1 0、全党必须增强的五种意识

全党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大力发扬真抓实干精神,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18日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 年规划的建议》。专家指出,这份公报体现出三个重点,即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官方对民生的重视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谢春涛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这份公报的三个重点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后两者共同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谢春涛说,几乎在公报的每一个段落,都可以看到官方对民生问题的“用心良苦”:

在“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这一段纲领性论述中,谢春涛发现,“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表述被放在“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之前。他表示,“这正说明中央对民生的关注毫无疑问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公报在发展问题上提到四个“更加注重”,其中两个与民生直接相关:“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在谈及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时,公报突出强调“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等内容,直面民生关切。

公报还关注到了农村地区的民生问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公报提到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这当中,人民的检验至关重要。

公报特别用一个段落专门表述如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包括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等内容,具体民生细节的论述全面详尽。

公报最后还对今年以来全国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表达了关注,这又与民生直接相关:“今年 以来,我国连续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给受灾地区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当前,安臵受灾群众、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很繁重,中-央有关部门、受灾地区各 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综合以上所有述及民生的内容,谢春涛得出一个结论,民生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体现了中-共执

政的最终目的,也体现了未来五年要着重解决的关键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需求。民生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重点,一切发展与改革都是为了民生,这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未来五年,执政党将以什么样的勇气和魄力解决民生难题,交出什么样的民生成绩单,人们拭目以待。(爱钻研一级 2010-11-1 10:39)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强国,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全会强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全体共产党员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带领广大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全会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要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要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积极扩大两岸各界往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加国际合作,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经过全党全国共同努力,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绩,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全党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大力发扬真抓实干精神,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全会强调,今年以来,我国连续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给受灾地区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在各部门各地区共同努力下,抗灾救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当前,安臵受灾群众、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很繁重,中央有关部门、受灾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科学规划,加大投入,精心组织,全力抓好。要切实安排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抓紧制定和实施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全面抓好各项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尽快启动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全会决定,增补习近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全会按照党章规定,决定递补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焉荣竹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康日新问题的审查报告》,决定撤销康日新中央委员会委员职务,确认中央政治局2009年12月29日作出的给予康日新开除党籍的处分。

全会号召,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万众一心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而奋斗!(371619158一级 2010-11-2 12:59)两句话:一个主题:科学发展观;一条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60.184.110.* 2010-11-3 21:53)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仅供参考)

1、“十二五”发展所处和“两个时期”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2、“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性

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十一五”成绩概括(三句话)

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4、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国际国内形势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一个坚持、四个更加)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6、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7、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8、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工作任务(“五个要”)

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9、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的“11字”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10、全党必须增强的“五个意识”

全党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大力发扬真抓实干精神,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第三篇:十七大-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七大精神要点

一、充分认识十七大的重大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十七大的意义:

(1)将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执政能力建设全部写入党章,彰显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使党的纲领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

(2)十七大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国家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将对国家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3)十七大的方针,顺应了“经济越来越自由、社会越来越多元”的历史潮流。十七大的思想路线的实现,将进一步扎实推进几代领导集体顺应历史潮流提出的执政目标:经济自由,政治民主,社会和谐。

2、十七大解决的核心问题:

党的十七大解决的核心问题:科学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

十七大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是科学发展的问题,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手段和途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不只是数字的发展,还是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能够更好地为总体目标“和谐社会”提供根本保障。

3、十七大深远的历史意义(四大历史性贡献):

第一个历史性贡献,是对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十七大从历史高度、从全局角度、从政治深度,对改革开放作出了全面肯定,让全世界更加清楚地看到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二个历史性贡献,是将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载入党章,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的发展需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一脉相承。邓小平讲的不是经济增长,而是发展,本身就是科学的。科学发展观正是深刻突出邓小平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意味着中国的发展将在科学、自觉的层面进行,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中国正在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告别。第三个历史性贡献,是对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从最初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表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更加丰富。第四个历史性贡献,是中央领导机构顺利实现新老交替。在新选出的中央委员中,新人超过一半;一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领导干部进入新一届中央委员会,不仅显示新老交替顺利实现,而且将为中央工作带来新思路,注入新活力;大量年轻化、知识化而又具有实际工作经验、了解民生的干部进入中央,将使中央的决策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基层群众的诉求。

二、学习领会十七大报告的基本要点

1、报告的整体框架: 第一、第二部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表明中国共产党仍然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第三、第四部分,高瞻远瞩、求真务实,从中国的发展全局出发,对未来发展的战略思想、奋斗目标,做出了切合实际地回答。

后八个部分,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祖国统一、外交、党建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2、报告发出了时代最强音: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科学发展是方法,社会和谐是目标。

3、报告包含的时代主题:

高举一面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面向世界的政治宣言、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坚持一条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阐述了一个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标灯;提出了四点根本要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核心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更好更快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报告中九个新表述和两个“没有变”:

“两个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九个新提法、新表述:(1)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明我们开始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新征程;(2)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条具体道路;(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首次纳入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范畴;(4)翻两番由“总量”到“人均”;(5)“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报告;(6)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基础上增加“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7)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8)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9)从“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到“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5、十七大报告的五个“首次”:

首次以“人均GDP”为指标,提出到2020年人均GDP翻两番的目标,表明了对经济持续发展的信心和让经济发展普惠于广大群众的决心;

首次将“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报告,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丰富了和谐社会的内涵;

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说法,肯定了广大群众以多种途径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合法性;

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首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有助于遏制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党与腐败水火不相容”的提法,并提出建设“廉政文化”的目标,再次宣示了坚决打击腐败的决心和信心。

6、小康社会的五个新要求: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7、社会奋斗目标的九大“亮点”:

(1)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翻两番: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2)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3)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

(4)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5)社会公平正义: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6)文化建设: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7)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8)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9)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8、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国家创新体系就是支持建立“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体系。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内容包括: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公共环境、公共卫生等诸多领域。这些领域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更是改善民生的技术基础。没有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成果的运用,改善民生就是低水平的,就没有“技术含量”。

9、如何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经济发展的四个协调。过去我们一直倡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在十七大报告中,代之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词之差,含义深刻。”经济增长主要是着重于总量,更强调了经济本身;而十七大报告中新的表述,更注重经济与其他事业的协调性,更突出了“好”字。经济发展四个方面的协调:一是翻两番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二是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以及主体功能区的基本形成;三是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尤其要突出消费;四是发展动力的协调,决不能仅仅依靠投资拉动,而要更多强调改革和自主创新的推动。(2)改善民生的五个重点:第一,优先发展教育。第二,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3)不容忽视的四个挑战:一是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剧。二是关键领域的改革还不到位。三是区域发展需要进一步增强协调性。四是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10、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正视与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综合工程:“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3)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标与方向。

11、关于收入分配这个热点问题:

十七大报告中就收入分配有两个重要的新提法:一是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是“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前一提法针对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劳动者工资偏低的现象,后一提法又体现了平等保护物权、鼓励多种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两个提法互为辩证关系,统一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中。

12、“一国两制”和统一大业的主题和框架:把握主题、构建框架、遏制“台独”、渐进统一,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主题是“和平发展”,内容是经贸交流、人员往来、社会一体化、遏制“台独”,为统一创造条件,什么都可以谈。框架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什么都可以谈,在框架之下签订和平协议。遏制“台独”是让两岸关系稳定下来,摒除“台独”,不因“台独”而发生战争是两岸人民更大的利益。渐进统一是指有一个过渡阶段。

13、关于我国外交新理念: 外交理念:

(1)“走和平发展、独立自主的道路始终是我国外交奉行的准则;(2)推动构建和谐世界,与世界各国实现合作共赢。我国外交的基本立场:

(1)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

(2)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3)关于安全合作,“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4)首次提出中国在环境外交问题上的主张。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三大到十七大都始终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连续5次党代会的报告标题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字样。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

我们过去走的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与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何区别?通过对比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那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在经济上表现为国有制为主体的单一所有制体制、全部经济生活无所不包的、政府集中管理经济和配置资源的行政命令体制。在政治上表现为以党代政、党政合一、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在文化方面,表现为对文化领域的集中控制,人民文化需求和文化权益难以发展和保证的文化专制体制。在社会运行方面,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控制压抑了社会的发育与正常运行。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与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区别在于:(1)在经济体制上,与苏联模式的高度集权的行政性计划经济体制完全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资源配置上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2)在政治体制上,与苏联模式高度集权和集中的政治体制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包括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建立公民政治参与体制;通过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体制;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建立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体制。

(3)在文化体制上,不同于苏联模式的文化专制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

(4)在社会体制上,不同于苏联模式的垄断控制体制,大力开展社会建设,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

16、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和谐”:

(1)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达到人类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

(2)准确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和谐,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社会和谐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3)揭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4)反映了当代中国国情的基本要求。促进社会和谐与实现科学发展,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17、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1)“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总体上看,我们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完全的、发展不平衡的。

(2)“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3)“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牢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努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经历上百年时间,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18、为什么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1)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打破了旧有机制的屏障;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充沛活力。

(2)改革进入到关键时刻的关键议题: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协调多元社会利益。具体的表述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前者的实现有赖于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政府执政方式的改革;后者的实现则要以民主政治为推进器。

(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19、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首先,经济增长模式存在重大缺陷。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与社会代价。

其次,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各级政府要创造好看的政绩,倾向于维持、甚至扩大对资源的控制权,经济高增长也伴随着少数政府官员的严重腐败,同时,各级政府奢侈浪费的现象也有所加重)。

再次,上述两项原因同时发生作用,造成近几年来民众议论纷纷的“民生”问题,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面对这些问题,从2003年开始,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贯穿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纲领。

20、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一是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三是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四是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

21、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以人为本。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免除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2)追求协调的发展。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区域协调发展。

(3)追求可持续的发展。从偏重经济发展到重视人民福祉,从注重增长速度到重视增长质量,民生指标、生态指标和老百姓的口碑相继进入各地干部的考核标准。环境保护指标在干部绩效考核中的分量增加。

(4)统筹兼顾。只有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才能处理好方方面面的问题,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5)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6)提高执政能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

22、解放思想的“三难三易”:

解放思想,在枝节问题上相对容易,在关键问题上比较困难;在经济领域相对容易,在政治领域比较困难;在单一问题上相对容易,在系统性问题上比较困难。

23、为什么推进党的建设要增强“忧患意识”:

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关键是能否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要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就要增强“忧患意识”。

(1)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2)中国发展中的问题。中国经济在“十一五”期间仍有发生大起大落的潜在危险,这与目前投资强、消费弱的经济增长结构有着重要关系,需要认真解决这一问题。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的投资马车。这种增长方式由于容易波动,变数多,不可控,对经济的长期稳定持续发展不利;同时,经济的增长过多依赖重工业的发展,是一种粗放的、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模式,贻害无穷。太湖蓝藻事件警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所伴生的严重环境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3)对忧患意识的强调,也表明中央领导对国情的深刻理解: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高的问题;高中级领导干部违纪问题。

24、“制度反腐”的“三权制约”:

十七大强调指出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要真正做到“三权制约”,需要“三个更加”:“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

25、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是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二是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

三是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四是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等。

26、政府机构改革面临三大挑战:

也可以说是政治改革的突破口。首先,政府机构改革要应对政治民主化的要求。其次,政府机构改革要应对新的社会问题。第三,应对全球化冲击提高国家竞争力。

27、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2)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3)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5)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6)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28、关于党内民主:

十七大报告将“党内民主”定义为“党的生命”。

(1)党内民主就是党员是党的主体,是党内的主人,在党内当家做主,是党内权力的来源。是党员把权力委托给各级组织、领导机关和领导者。党内民主评价的标准,就看党员权力是否得到维护、保障和实现及其实现的程度。它需要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逐步推进党务公开,改革和完善党内监督制度。

(2)一个政党内部的民主状况,并不必然对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是当代中国的政治权力中心,拥有七千多万党员,这个群体聚集了广大的社会政治精英,在这个群体内先建好民主制度,通过扩大党内民主,推动全社会的民主,已被视为一条现实道路。

(3)胡总书记访问美国,在耶鲁大学演讲时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并说中国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9、党内民主与社会民主如何结合:

十六大和十七大都讲到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具体到设计上,应该是社会民主与党内民主同步推进。

(1)十七大报告明确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一个方向、一个根本、一个目标。

(2)报告提出了“扩大人民民主”,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3项措施。

(3)“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4)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 突出强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30、崭新的民生政治路线图:“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要点

1.十七届三中全会于什么时候召开:

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

2.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哪个决定:

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3.《决定》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决定》的核心内容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走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道路,解决“三农”的深层次矛盾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解决“三农”矛盾问题的要求是什么:

一是实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战略。二是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方向。三是坚持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四是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5.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和发展作出了哪些部署:

(1)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2)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3)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6.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两个必须”是什么:

(1)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2)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基本要球是什么:

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劳有所养、住有所居。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社会管理。

8.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设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9.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0.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是什么:

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出收入比二〇〇八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11.实现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要遵循哪些重大原则:

(1)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为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2)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4)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5)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12.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应加强哪些制度建设:

(1)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2)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3)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4)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5)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6)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13.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哪些要求:

一是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二是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三是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四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五是要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六是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七是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14.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有哪些要求: 一是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二是要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三是要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四是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五是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六是要推进农村扶贫开发。七是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八是要强化农村社会管理。

15.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一是要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二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是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四是要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五是要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要点

金秋时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北京闭幕。这次全会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传递出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决心和信心。一、四个“着眼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立足点 全会提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按照党章要求——“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的十七大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会提出的这四个“着眼于”,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部署的“再推进”,是基于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瞄准更远大目标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再出发”,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立足点。

四个“着眼于”言简意赅,为我们党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指明了方向。二、四大考验:提醒“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

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88年、在全国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30年。置身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今天,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

全会强调,“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由此,全会得出“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的重大判断。

进入21世纪之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也进入了关键时期,我们党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在这个重要关节点上,全会突出强调,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会提出的四大“考验”,警醒全党居安思危,其根本着眼点在于努力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三、六条基本经验: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 “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这次全会的一个突出亮点,是系统总结了党执政60年的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这些基本经验,将作为我们党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自身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四、四项要求: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指明方向

“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出的目标。

鲜明地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一重大课题,是这次全会的一个重大成果。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成长和发展,都是同加强学习紧密相连的。”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说,党的成长壮大的过程,就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并用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领导人民不断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

全会对如何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组织。

五、党内民主建设: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把党内民主放在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是党的十六大提出来的;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强调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更好地实现和完善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孜孜探索的发展目标。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给出的明确答案。全会提出,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

为了不断完善党内民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还提出了一系列“坚持”和“完善”,对党内民主建设的重点进行了设计和安排——“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六、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关键所在 如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

今年5月,中央组织部公布了一份对组织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近8万名中央机关、省、市、县、乡、村各层次的干部和群众在随机的抽样调查中,给干部选拔任用的满意度打了67.04分,给防止和纠正用人不正之风的满意度打了66.84分。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到,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相比,我们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特别指出,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就在于——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拓宽视野选拔干部,广辟途径培养干部,满腔热情爱护干部,严格要求管理干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培养造就大批年轻干部,健全干部管理机制”……全会公报中的一系列表述振奋人心,让人们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充满期待。

七、基层组织建设重点: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党的基层组织担负着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目前,全国基层党委17.9万个,总支部22.9万个,支部331万个。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基层党组织,使之更具生机活力,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讨论研究的一个重点。全会对如何进一步构建基层党建新格局上提出了具体要求——必须围绕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展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八、四个“大兴”:确保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

全会指出,当前,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

全会认为,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必须在全党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下大气力解决突出问题,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

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四个“大兴”,以推进全党的作风建设——“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这四个“大兴”和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弘扬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作风”是一脉相承的。

九、坚决反对腐败: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中国共产党始终追求的是一个干干净净的政党,是一个以人民福祉、国家强盛为唯一利益取向的政党。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决反腐、重拳出击的强大声势下,一大批重量级高官的纷纷落马,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增添了战胜腐败的信心和力量。

当前,反腐倡廉建设仍然任重道远。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这次全会对反腐倡廉建设作出的一系列部署和安排,既体现了党的十七大的整体思路,又针对了当前反腐败斗争中的重点和难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1、“十二五”发展所处的“两个时期”: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2、“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性:

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十一五”成绩概括(三句话):

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4、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国际国内形势: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一个坚持、四个更加):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6、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7、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8、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工作任务(“五个要”):

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9、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的“11字”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10、全党必须增强的“五个意识”:

全党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大力发扬真抓实干精神,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一个主题,一条主线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四个更加”强调坚持科学发展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五个”坚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驾”马车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

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第四篇:十七大-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七大精神要点

一、充分认识十七大的重大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十七大的意义:

(1)将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执政能力建设全部写入党章,彰显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使党的纲领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

(2)十七大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国家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将对国家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3)十七大的方针,顺应了“经济越来越自由、社会越来越多元”的历史潮流。十七大的思想路线的实现,将进一步扎实推进几代领导集体顺应历史潮流提出的执政目标:经济自由,政治民主,社会和谐。

2、十七大解决的核心问题:

党的十七大解决的核心问题:科学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

十七大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是科学发展的问题,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手段和途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不只是数字的发展,还是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能够更好地为总体目标“和谐社会”提供根本保障。

3、十七大深远的历史意义(四大历史性贡献): 第一个历史性贡献,是对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十七大从历史高度、从全局角度、从政治深度,对改革开放作出了全面肯定,让全世界更加清楚地看到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二个历史性贡献,是将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载入党章,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的发展需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一脉相承。邓小平讲的不是经济增长,而是发展,本身就是科学的。科学发展观正是深刻突出邓小平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意味着中国的发展将在科学、自觉的层面进行,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中国正在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告别。第三个历史性贡献,是对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从最初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表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更加丰富。第四个历史性贡献,是中央领导机构顺利实现新老交替。在新选出的中央委员中,新人超过一半;一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领导干部进入新一届中央委员会,不仅显示新老交替顺利实现,而且将为中央工作带来新思路,注入新活力;大量年轻化、知识化而又具有实际工作经验、了解民生的干部进入中央,将使中央的决策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基层群众的诉求。

二、学习领会十七大报告的基本要点

1、报告的整体框架: 第一、第二部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表明中国共产党仍然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第三、第四部分,高瞻远瞩、求真务实,从中国的发展全局出发,对未来发展的战略思想、奋斗目标,做出了切合实际地回答。

后八个部分,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祖国统一、外交、党建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2、报告发出了时代最强音: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科学发展是方法,社会和谐是目标。

3、报告包含的时代主题:

高举一面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面向世界的政治宣言、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坚持一条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阐述了一个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标灯;提出了四点根本要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核心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更好更快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报告中九个新表述和两个“没有变”:

“两个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九个新提法、新表述:(1)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明我们开始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新征程;(2)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条具体道路;(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首次纳入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范畴;(4)翻两番由“总量”到“人均”;(5)“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报告;(6)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基础上增加“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7)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8)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9)从“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到“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5、十七大报告的五个“首次”:

首次以“人均GDP”为指标,提出到2020年人均GDP翻两番的目标,表明了对经济持续发展的信心和让经济发展普惠于广大群众的决心;

首次将“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报告,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丰富了和谐社会的内涵;

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说法,肯定了广大群众以多种途径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合法性;

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首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有助于遏制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党与腐败水火不相容”的提法,并提出建设“廉政文化”的目标,再次宣示了坚决打击腐败的决心和信心。

6、小康社会的五个新要求: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7、社会奋斗目标的九大“亮点”:

(1)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翻两番: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2)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3)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

(4)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5)社会公平正义: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6)文化建设: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

(7)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8)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9)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8、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国家创新体系就是支持建立“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体系。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内容包括: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公共环境、公共卫生等诸多领域。这些领域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更是改善民生的技术基础。没有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成果的运用,改善民生就是低水平的,就没有“技术含量”。

9、如何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经济发展的四个协调。过去我们一直倡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在十七大报告中,代之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词之差,含义深刻。”经济增长主要是着重于总量,更强调了经济本身;而十七大报告中新的表述,更注重经济与其他事业的协调性,更突出了“好”字。经济发展四个方面的协调:一是翻两番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二是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以及主体功能区的基本形成;三是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尤其要突出消费;四是发展动力的协调,决不能仅仅依靠投资拉动,而要更多强调改革和自主创新的推动。

(2)改善民生的五个重点:第一,优先发展教育。第二,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3)不容忽视的四个挑战:一是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剧。二是关键领域的改革还不到位。三是区域发展需要进一步增强协调性。四是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10、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正视与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综合工程:“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3)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标与方向。

11、关于收入分配这个热点问题:

十七大报告中就收入分配有两个重要的新提法:一是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是“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前一提法针对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劳动者工资偏低的现象,后一提法又体现了平等保护物权、鼓励多种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两个提法互为辩证关系,统一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中。

12、“一国两制”和统一大业的主题和框架:把握主题、构建框架、遏制“台独”、渐进统一,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主题是“和平发展”,内容是经贸交流、人员往来、社会一体化、遏制“台独”,为统一创造条件,什么都可以谈。框架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什么都可以谈,在框架之下签订和平协议。遏制“台独”是让两岸关系稳定下来,摒除“台独”,不因“台独”而发生战争是两岸人民更大的利益。渐进统一是指有一个过渡阶段。

13、关于我国外交新理念: 外交理念:

(1)“走和平发展、独立自主的道路始终是我国外交奉行的准则;(2)推动构建和谐世界,与世界各国实现合作共赢。我国外交的基本立场:

(1)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

(2)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3)关于安全合作,“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4)首次提出中国在环境外交问题上的主张。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三大到十七大都始终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连续5次党代会的报告标题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字样。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

我们过去走的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与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何区别?通过对比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那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在经济上表现为国有制为主体的单一所有制体制、全部经济生活无所不包的、政府集中管理经济和配置资源的行政命令体制。在政治上表现为以党代政、党政合一、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在文化方面,表现为对文化领域的集中控制,人民文化需求和文化权益难以发展和保证的文化专制体制。在社会运行方面,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控制压抑了社会的发育与正常运行。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与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区别在于:(1)在经济体制上,与苏联模式的高度集权的行政性计划经济体制完全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资源配置上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2)在政治体制上,与苏联模式高度集权和集中的政治体制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包括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建立公民政治参与体制;通过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体制;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建立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体制。

(3)在文化体制上,不同于苏联模式的文化专制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

(4)在社会体制上,不同于苏联模式的垄断控制体制,大力开展社会建设,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

16、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和谐”:

(1)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达到人类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

(2)准确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和谐,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社会和谐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3)揭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4)反映了当代中国国情的基本要求。促进社会和谐与实现科学发展,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17、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1)“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总体上看,我们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完全的、发展不平衡的。

(2)“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3)“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牢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努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经历上百年时间,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18、为什么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1)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打破了旧有机制的屏障;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充沛活力。

(2)改革进入到关键时刻的关键议题: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协调多元社会利益。具体的表述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前者的实现有赖于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政府执政方式的改革;后者的实现则要以民主政治为推进器。

(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19、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首先,经济增长模式存在重大缺陷。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与社会代价。

其次,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各级政府要创造好看的政绩,倾向于维持、甚至扩大对资源的控制权,经济高增长也伴随着少数政府官员的严重腐败,同时,各级政府奢侈浪费的现象也有所加重)。

再次,上述两项原因同时发生作用,造成近几年来民众议论纷纷的“民生”问题,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面对这些问题,从2003年开始,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贯穿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纲领。

20、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一是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三是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四是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

21、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以人为本。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免除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2)追求协调的发展。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区域协调发展。

(3)追求可持续的发展。从偏重经济发展到重视人民福祉,从注重增长速度到重视增长质量,民生指标、生态指标和老百姓的口碑相继进入各地干部的考核标准。环境保护指标在干部绩效考核中的分量增加。

(4)统筹兼顾。只有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才能处理好方方面面的问题,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5)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6)提高执政能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

22、解放思想的“三难三易”:

解放思想,在枝节问题上相对容易,在关键问题上比较困难;在经济领域相对容易,在政治领域比较困难;在单一问题上相对容易,在系统性问题上比较困难。

23、为什么推进党的建设要增强“忧患意识”:

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关键是能否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要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就要增强“忧患意识”。

(1)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2)中国发展中的问题。中国经济在“十一五”期间仍有发生大起大落的潜在危险,这与目前投资强、消费弱的经济增长结构有着重要关系,需要认真解决这一问题。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的投资马车。这种增长方式由于容易波动,变数多,不可控,对经济的长期稳定持续发展不利;同时,经济的增长过多依赖重工业的发展,是一种粗放的、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模式,贻害无穷。太湖蓝藻事件警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所伴生的严重环境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

(3)对忧患意识的强调,也表明中央领导对国情的深刻理解: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高的问题;高中级领导干部违纪问题。

24、“制度反腐”的“三权制约”:

十七大强调指出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要真正做到“三权制约”,需要“三个更加”:“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

25、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是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二是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

三是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四是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等。

26、政府机构改革面临三大挑战:

也可以说是政治改革的突破口。首先,政府机构改革要应对政治民主化的要求。其次,政府机构改革要应对新的社会问题。第三,应对全球化冲击提高国家竞争力。

27、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2)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3)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5)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6)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28、关于党内民主:

十七大报告将“党内民主”定义为“党的生命”。

(1)党内民主就是党员是党的主体,是党内的主人,在党内当家做主,是党内权力的来源。是党员把权力委托给各级组织、领导机关和领导者。党内民主评价的标准,就看党员权力是否得到维护、保障和实现及其实现的程度。它需要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逐步推进党务公开,改革和完善党内监督制度。

(2)一个政党内部的民主状况,并不必然对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是当代中国的政治权力中心,拥有七千多万党员,这个群体聚集了广大的社会政治精英,在这个群体内先建好民主制度,通过扩大党内民主,推动全社会的民主,已被视为一条现实道路。

(3)胡总书记访问美国,在耶鲁大学演讲时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并说中国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9、党内民主与社会民主如何结合: 十六大和十七大都讲到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具体到设计上,应该是社会民主与党内民主同步推进。

(1)十七大报告明确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一个方向、一个根本、一个目标。

(2)报告提出了“扩大人民民主”,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3项措施。

(3)“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4)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 突出强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30、崭新的民生政治路线图:“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要点

1.十七届三中全会于什么时候召开:

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

2.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哪个决定:

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3.《决定》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决定》的核心内容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走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道路,解决“三农”的深层次矛盾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解决“三农”矛盾问题的要求是什么:

一是实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战略。二是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方向。三是坚持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四是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5.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和发展作出了哪些部署:

(1)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2)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3)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6.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两个必须”是什么:(1)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2)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基本要球是什么:

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劳有所养、住有所居。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社会管理。

8.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设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9.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0.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是什么:

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出收入比二〇〇八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11.实现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要遵循哪些重大原则:

(1)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为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2)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4)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5)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12.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应加强哪些制度建设:

(1)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2)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3)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4)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5)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6)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13.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哪些要求:

一是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二是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三是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四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五是要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六是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七是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14.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有哪些要求: 一是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二是要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三是要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四是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五是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六是要推进农村扶贫开发。七是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八是要强化农村社会管理。

15.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一是要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二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是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四是要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五是要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要点

金秋时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北京闭幕。这次全会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传递出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决心和信心。一、四个“着眼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立足点 全会提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按照党章要求——“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的十七大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会提出的这四个“着眼于”,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部署的“再推进”,是基于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瞄准更远大目标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再出发”,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立足点。

四个“着眼于”言简意赅,为我们党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指明了方向。二、四大考验:提醒“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

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88年、在全国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30年。置身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今天,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

全会强调,“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由此,全会得出“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的重大判断。

进入21世纪之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也进入了关键时期,我们党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在这个重要关节点上,全会突出强调,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会提出的四大“考验”,警醒全党居安思危,其根本着眼点在于努力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三、六条基本经验: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 “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这次全会的一个突出亮点,是系统总结了党执政60年的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这些基本经验,将作为我们党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自身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四、四项要求: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指明方向

“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出的目标。

鲜明地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一重大课题,是这次全会的一个重大成果。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成长和发展,都是同加强学习紧密相连的。”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说,党的成长壮大的过程,就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并用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领导人民不断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

全会对如何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组织。

五、党内民主建设: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把党内民主放在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是党的十六大提出来的;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强调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更好地实现和完善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孜孜探索的发展目标。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给出的明确答案。全会提出,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

为了不断完善党内民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还提出了一系列“坚持”和“完善”,对党内民主建设的重点进行了设计和安排——“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六、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关键所在 如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

今年5月,中央组织部公布了一份对组织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近8万名中央机关、省、市、县、乡、村各层次的干部和群众在随机的抽样调查中,给干部选拔任用的满意度打了67.04分,给防止和纠正用人不正之风的满意度打了66.84分。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到,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相比,我们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特别指出,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就在于——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拓宽视野选拔干部,广辟途径培养干部,满腔热情爱护干部,严格要求管理干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培养造就大批年轻干部,健全干部管理机制”„„全会公报中的一系列表述振奋人心,让人们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充满期待。

七、基层组织建设重点: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党的基层组织担负着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目前,全国基层党委17.9万个,总支部22.9万个,支部331万个。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基层党组织,使之更具生机活力,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讨论研究的一个重点。全会对如何进一步构建基层党建新格局上提出了具体要求——必须围绕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展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八、四个“大兴”:确保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

全会指出,当前,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

全会认为,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必须在全党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下大气力解决突出问题,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

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四个“大兴”,以推进全党的作风建设——“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这四个“大兴”和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弘扬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作风”是一脉相承的。

九、坚决反对腐败: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中国共产党始终追求的是一个干干净净的政党,是一个以人民福祉、国家强盛为唯一利益取向的政党。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决反腐、重拳出击的强大声势下,一大批重量级高官的纷纷落马,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增添了战胜腐败的信心和力量。

当前,反腐倡廉建设仍然任重道远。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这次全会对反腐倡廉建设作出的一系列部署和安排,既体现了党的十七大的整体思路,又针对了当前反腐败斗争中的重点和难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1、“十二五”发展所处的“两个时期”: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2、“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性:

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十一五”成绩概括(三句话):

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4、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国际国内形势: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一个坚持、四个更加):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6、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7、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8、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工作任务(“五个要”):

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9、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的“11字”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10、全党必须增强的“五个意识”:

全党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大力发扬真抓实干精神,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一个主题,一条主线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四个更加”强调坚持科学发展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五个”坚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驾”马车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 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

十六届七中全会、十七大和十七届一中全会是2007年十月召开的这三个是连着开的~!十六届七中全会筹备十七大。十七届一中全会选举中央领导机构 十七届二中全会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是2008年2月和9月召开的,十七届四中全会2009年10月召开 十七届五中全会,明年2010年10月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是2011年10月召开

十七届七中全会、十八大和十八届一中全会连着开,2012年10月~!

每届中央委员会在五年里开七次会,并不是每年一次~!

其中,一中、二中和七中不是常规会议。一中全会决定党中央领导,二中全会在第二年的人大开幕之前,决定国家领导人人选,七中全会则在下次党代会前夕召开,筹备党代会的各项事宜。

第五篇: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

总体看来这次会议公报和建议突出三个重点、一个亮点、三个新提法。

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前所未有关注民生。十二五期间,党的一个重要的执政理念是让人民富起来。

如果用数字表示:一个坚持、两个时期、三个重点、四个更加、三个五---五个坚持、五个要、五种意识。会议概况

2010年10月15日—18日在北京召开。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七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温家宝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全会决定,增补习近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全会按照党章规定,决定递补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焉荣竹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康日新问题的审查报告》,决定撤销康日新中央委员会委员职务,确认中央政治局2009年12月29日作出的给予康日新开除党籍的处分。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

(一)现实背景:

1、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成绩辉煌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奋斗,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居全球第二,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仅从人均收入看,目前我国人均国民收入正在向4000美元的水平迈进,纵向比是个了不起的成就。截止到第三季度,外汇储备2.65万亿美元,黄金储备1054吨。

2、过去五年,成就巨大

3、过去一年,进展显著

4、承上启下,崭新起点。

(二)重大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精神

一、指导思想

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科学发展是“十二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

四个“更加注重”:

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五个坚持对加快经济转变方式做明确部署 :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三、主要任务

【十二五十大“任务”】

●扩大内需

●推进农业现代化

●提高产业结构竞争力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

●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推动文化大发展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

四、根本保证

“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已经绘就,实现“十二五”规划关键在于在全党全社会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全党同志要充分发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先锋模范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五中全会最大亮点:追求民富

据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一度申言,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体现了大多数国人的强烈心愿。

五中全会公报的三个新提法

第一,“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

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第三、“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如果用数字表示,此次会议重点掌握:一个坚持、两个时期、三个重点、四个更加、三个五---五个坚持、五个要、五种意识。

一个坚持--科学发展

两个时期---全面建设小康不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三个重点--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四个更加--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五个坚持--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五个要--

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农村建设;

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战略; 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五种意识--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要点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四个更加”强调坚持科学发展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

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下载十七大以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要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七大以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要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七大五中全会精神要点[推荐]

    十七大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此次十七届五中全会领导人述职重点是经济,方式是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另外增补习近平为中央军委副书记,从十三届五中全会以来重点都是在经济上......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1、“十二五”发展所处和“两个时期”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2、“十二五”规......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1、“十二五”所处的重要时期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2、“十二五”规划的重......

    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5篇)

    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1、“十二五”发展所处的“两个时期”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2、“十二五”规划的......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仅供参考) 1、“十二五”发展所处和“两个时期”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2、“......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题目1 一、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1、“十二五”发展所处和“两个时期”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2、“......

    学习心得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学习心得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2010-10-23 08:51:49 阅读40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提出要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