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水的组成知识点总结及练习题(学生版)

时间:2019-05-15 10:11: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三化学:水的组成知识点总结及练习题(学生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三化学:水的组成知识点总结及练习题(学生版)》。

第一篇:初三化学:水的组成知识点总结及练习题(学生版)

心导教育

初三化学:水的组成

【基础知识精讲】

一、水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纯净的水是没有、没有、没有的液体,压强为101KPa时,凝固点为℃,沸点℃,在4℃时密度最大,为1g/cm3.水结冰时体积膨胀,冰比水轻.

二、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及气体的验证

(1)正、负电极上有气泡放出.(2)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证明是;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发出色火焰,证明是.

(3)正极产生的气体与负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

2.表达式:

3.此实验证明

(1)从宏观上,水是由和组成.从微观上,水是由构成,水分子是由和构成的.

(2)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而不能再分.

(3)分类:水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化合物中的氧化物.

心导教育

【重点难点解析】

一、注意水的物理性质的前提条件

无色无味液体——通常状况下

凝固点0℃,沸点100℃——压强为101千帕

密度为1g/cm3——4℃

正是由于冰的密度比水小,它才浮在水面;也正是由于冰的密度比水小,所以相同质量的水结冰时体积膨胀。

二、电解水的实验

1.电解水的实验的仪器为,通直流电而不是交流电.

2.被电解的不是纯水,而是向水中加入少量或,以增加水的.

3.电解水的实质:当水分子分解时,分成了和,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大量的氢分子聚集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即水电解的实质是破坏变成和,氢原子再重新构成,氧原子构成;此实验进一步证明,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成,而原子,原子只是重新组合成.

4.电解水的实验证明水是由、组成的,至于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是根据更精确的实验测定的,即纯净物的化学式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通过精确的实验测定出来的

【探究导学】

心导教育

一、电解水测定水的组成

1.实验现象:电极上有产生,一段时间后,试管1和试管2中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检验气体

正极: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正极的气体,发现 木条

,说明是

负极:用燃着的的木条检验负极的气体,发现气体能够,发出淡蓝色火焰,说明是。

可简记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3.实验结论: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了

,水电解的文字表达式是

属于

反应。水电解的符号表达式是

4.实验推论:水是由

组成;因为在化学反应前后

不改变

【同步达纲练习】

一、选择题(60分)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心导教育

A.雪花溶化成水 B.水蒸发成水蒸气

C.水凝结成冰 D.水通电变成氢气和氧气

2.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是()

A.氢原子 B.氢元素和氧元素

C.水分子 D.氢分子、氧原子

3.能准确描述水的物理性质的是()

A.水不能燃烧 B.在101千帕下,水在4℃时密度最大

C.水的沸点是100℃ D.水电解可得到两种气体

4.电解水实验证明水是由()

A.氢气、氧气组成

B.一个氢分子,一个氧原子构成C.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5.鱼能在水中生存是因为()

A.水的组成中含有氧元素 B.水在常温下为液态

C.水能分解放出氧气 D.水中能溶解一定量的氧气

6.常温下,碘与镁化合时速率很慢,若滴入几滴水,则反应剧烈且形成一股美丽的紫色烟,此时水的作用是()

A.反应物 B.氧化剂

C.催化剂 D.还原剂

7、关于水的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心导教育

C.水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的 D.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组成的

二、填空题(30分)

7.在通常状况下,纯净的水是,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为,沸点为,在,水的密度最大为.

8.电解水时正极上汇集的气体能,证明是;负极上汇集的气体能,证明是,其体积比为.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加入少量或,这个实验证明水是由组成,同时也验证了分子与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9.从原子、分子的观点来分析,水电解的实质是.三、简答题(10分)

10.冬天露在地上的自来水管要用保温材料裹住,请运用水的物理性质和有关知识加以解释.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1.D 2.C 3.B 4.C 5.D 6.C

心导教育

二、7.无色无味的液态,0℃,100℃,4℃,1g/cm3.8.使带火星木条复燃,O2,燃烧,H2,1∶2,8∶1,稀H2SO4,NaOH溶液,氢元素和氧元素,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9.水分子破坏变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再重新构成氢分子,氧原子构成氧分子10.夜间自来水管中水一般不流动,冬天气温低,当降至0℃时,水结冰体积膨胀,易把水管胀裂,所以必须给露出在地面上的水管保温

第二篇: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及练习题(详细)

1、化学式和化合价

一、考点解读

主要知识框架:

(一)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1、化学的书写

(1)单质化学式的书写: 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 ②用Xn这种形式表示

(2)化合物

①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②酸:某酸 ③碱:氢氧化某 ④盐:某酸某或某化某

书写化学式时应注意:

①一般是正价元素在前,负价元素在后。

②因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所以只有一种化学式,故不能随意改动化学式中的角码。

③化学式中原子个数比是一个最简比。

④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用于判断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

2、化学式的意义

(1)表示一种物质;(2)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如果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3)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4)表示该物质的分子由哪些原子构成。(二)化学式的计算

根据化学式的计算题型主要有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质量比和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在复习中除应熟练掌握这三种基本题型外,还应熟练掌握下列两种计算:

(1)化合物质量与其中某元素质量的比;

(2)化合物的化学式中原子个数比等于该元素质量与其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在求解有关化学式的计算题时,应熟练掌握一些解题技巧。

(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 16

1、意义: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比。

2、规则

①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②氧元素通常显-2价;氢元素通常显+1价;金属元素跟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一些元素在不同物质中可显不同的化合价。

③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④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3、口诀:

1常见单质化合价

钾钠银氢正一价

钙钡镁锌正二价

氟氯溴碘负一价

三铝四硅氧负二

铜有一二铁二三

单质零价要牢记 2常见原子团化合价

一价铵根氢氧根

另外还有硝酸根

二价硫酸碳酸根

三价只有磷酸根

除了铵根皆为负

常写常用须记住

二、典例解析

1、甜蜜素(C6H12O3NSNa)是一种甜味添加剂。下列有关甜蜜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它属于糖类 B.其中C、H、O元素的质量比为6∶1∶4 C.它由5种元素组成 D.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00 解析: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化学式的有关计算,已知甜蜜素是由C、H、O、N、S、Na六种元素组成的,其中C、H、O元素质量比是6∶1∶4,相对分子质量201,而糖类物质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无N、S、Na等元素。答案:B 例

2、下列微粒符号中,对“2”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A.2Cu中的“2”表示2个铜元素 B.Fe中的“2”表示每个亚铁离子带有2个单位的正电荷 C.H2S中的“2”表示一个硫化氢分子中含有两个硫原子D.解析:

在不同的化学用语中,数字的含义是不同的。说明如下:

元素符号:①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②右下角的数字表示1个某分子中该原子的个数;③正上方的数字“±n”表示某物质中该元素的化合价。

离子符号:①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②右上角的数字“n±”表示离子所带有的电荷数。

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答案:B 例

3、以二氧化锡(SnO2)为敏感材料制成的“气—电”转换器,可用于对有害气体的监测。SnO2中Sn的化合价为()

A.-4

B.+4 C.+3

D.+2 / 16

2+

中化学式上方的“2”表示硫元素为-2价

解析:

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根据常见元素化合价,氧元素-2价,可计算出锡的化合价为+4价。答案:B 例

4、合成氮化镓纳米材料是1998年中国十大科技成果之一。已知镓(G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则:

(1)x的值为__________;

(2)镓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下列哪种元素的化学性质最相似_______________(在A、B、C图中选择,填字母);

(3)它的氯化物(氯化镓)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总数,故x=2+8+18+3=31;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最外层电子数都是3,其化学性质相似,故选B;镓最外层3个电子,易失去显+3价,氯为-1价,故其氧化物的化学式为GaCl3。

答案:(1)31;(2)B;(3)GaCl3

5、已知氮元素的氧化物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16,则可能是下列哪种化合物()A.NO B.N2O C.N2OD.NO 答案:A

化学式和化合价备考模拟答案: 1-5C D C D D,1 化学式和化合价备考模拟

/ 16 6--10 AD A B C B,11--15 B A A B C 16--20 B B D B A

选择题

1、人呼吸需要氧气。氧气的化学式是()

A.O

B.2O C.OD.O3

2、化学用语是我们学好化学的工具。下列符号不规范的是()

A.氧分子OB.氢原子H C.镁离子Mg

D.+2价的钙元素

2+

3、纳米材料在军事上有广泛用途,美国军用飞机F—117的表面就涂有隐身材料纳米氧化铝等。氧化铝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A.AlO

B.Al2O3 C.Al2O

3D.Al3O2

4、下列各组物质的俗名、化学名称和化学式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A.熟石灰、氧化钙、CaO B.酒精、乙醇、CH3COOH C.烧碱、氢氧化钾、KOH D.纯碱;碳酸钠、Na2CO3

5、下列物质的名称(或俗称)与化学式相符的是()

A.硫酸铜CuSO4·5H2O

B.熟石灰CaO C.冰 CO

2D.纯碱Na2CO3

6、薄荷醇(化学式为C10H20O)可用于糖果、饮料的加香。下列有关薄荷醇的说法正确的是()

A.薄荷醇属于有机化合物 B.薄荷醇由10个碳原子、20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C.薄荷醇中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0∶20∶1 D.薄荷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76.9%

7、我国科学家发现,亚硒酸钠能消除加速人体衰老的活性氧。亚硒酸钠中硒元素(Se)为+4价,氧元素为-2价。则亚硒酸钠的化学式为()A.Na2SeO3

B.Na2SeO4 C.NaSeO D.Na2SeO2

8、氯元素有多种化合价,它在高氯酸中显最高价。下列表示高氯酸的化学式为()

A.HClO

3B.HClO4 C.HClO

D.HCl

9、石英钟、电子表使用石英晶体代替传统钟表中的摆和游丝,提高了钟表计时的精确度。已知石英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SiO2),其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

A.+2价

B.+3价 C.+4价

D.+6价

10、我市昌乐县被称为“宝石之乡”,主要生产蓝宝石,还有一种与蓝宝石类似的宝石叫祖母绿,它的化学式是Be3Al2(SiO3)6,其中铍元素(Be)的化合价为()

A.+1

B.+2 C.+3

D.+4

11、微型录音机的高性能磁带中,有一种重要的化合物CoFe2O4,其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则钴元素(Co)的化合价为()

A.+1

B.+2 C.+3

D.十4

12、现有H2S、S、M、SO3四种物质,是按硫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排列的,其中M这种物质的化学式可以是()A.H2SO3

B.H2SO4 C.Na2S

D.Na2SO4

13、下列物质中均有氯元素,它们按下列顺序排列:①KCl;②Cl2;③HClO;④X;⑤NaClO4。根据这种排列规律,X不可能是()

A.AgCl

B.KClO3 C.HClOD.Cl2O5

/ 16 14、2005年3月,京沪高速公路发生运氯槽灌车与货车碰撞翻车事故,造成大量氯气泄漏。救护人员在事故现场喷洒烧碱溶液,来吸收毒性很强的氯气,其化学方程式为:Cl2+2NaOH=NaCl+NaClO+H2O。则Na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A.-1价

B.+1价 C.+5价

D.+7价

15、维生素C(化学式为C6H8O6)主要存在于蔬菜中和水果中,它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维生素C不属于氧化物 B.维生素C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12 C.每个维生素C分子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构成 D.青少年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切忌偏食

16、高铁酸钾(K2FeO4)是—种集氧化、吸附、杀菌、灭藻、去浊、脱色、除臭为一体的新型高效水处理剂。下列关于该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是—种氧化物 B.K2FeO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 C.它是—种混合物 D.该物质含有两种非金属元素 17、1969年,美国一个天文小组在宇宙星云中发现了甲醛(化学式为CH2O)。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甲醛属于无机化合物 B.星际空间存在有机分子

C.甲醛是由碳和水组成的混合物 D.食用被甲醛水溶液浸泡过的水产品对人体无害

18、丙氨酸是一种氨基酸,其相对分子质量是89,其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5.8%,则每个丙氨酸分子中含氮原子的个数为()

A.4

B.3 C.2

D.1

19、有一可能含下列物质的硝酸铵样品,经分析知道其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那么该样品一定含有的下列物质是(括号内的数据为相应物质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A.(NH4)2SO4(21%)

B.NH4HCO3(18%)C.CO(NH2)2(47%)

D.NH4Cl(26%)20、金属镓(Ga)在化合物中只有一种化合价,相对原子质量为70,其氧化物相对分子质量为188。则磷酸镓的相对分子质量是(提示:磷酸根离子符号为PO4)()

A.165

B.235 C.305

D.无法计算

2、化学方程式

/ 16

知识强化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我们对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进行了学习。本单元主要是从定量的方面来研究化学变化,探究化学变化中一些最基础的规律和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懂得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意义,并能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的原因: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因此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质量守恒定律:①该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不能用于物理变化。如10g水蒸发变成10g水蒸气就不能说遵循质量守恒定律;②该定律是指质量守恒而不是体积、反应物的分子个数守恒;③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并不是各物质的任意质量之和,不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不能计算在内。

(二)、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反应可表示为:

S+O2SO2

(三)、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原则

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四)、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1、写:左边写反应物的化学式,右边写生成物的化学式,中间连一条短线。例如: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可写成:H2O-H2+O2

2、配:配平,2H2O=2H2+O2

3、注: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2H2O

(五)、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韵语

左边反应物,右边生成物;写对化学式,系数要配平;中间为等号,条件要写清;生成气体和沉淀,要用箭号来标明。

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2H2↑+O2↑

以“S+O2/ 16

SO2”反应为例:

(1)宏观含义:硫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

(2)微观含义:1个硫原子与1个氧分子点燃时生成1个二氧化硫分子。

(3)质量比:每32份质量的硫跟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64份质量的二氧化硫。

如:镁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点燃后,它既能在氮气中,也能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已知镁在氮气中燃烧,化合成一种物质,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3价;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黑色炭粒和一种金属氧化物,试写出上述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镁和氮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3Mg+N

2Mg3N2;

C+2MgO

镁和二氧化碳在点燃条件下反应:2Mg+CO2

(六)、化学计算的解题思路

1、审题:认真阅读题目,反复推敲关键字句,准确理解题意。

2、析题:运用所学知识剖析题目,理清层次,挖掘隐含信息,排除干扰条件,分析已知和待求。明确物质间的关系,寻找解题突破口。

3、解题:解题时要做到思路清楚,方法正确,步骤明晰,计算准确,书写规范。

4、检查:检查所用条件是否符合题意,是否全部解出所要求的问题,单位是否统一,计算是否正确等。

(七)、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一般步骤

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用x、y等字母来表示);

2、写出配平了的化学方程式;

3、求出有关物质间的质量比,并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边;

4、把已知量和x、y等写在相应质量比的下边;

5、列出比例式,求未知量x、y;

6、简明地写出答案。

(八)、气体参加反应或求气体体积的计算

在初中阶段,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都是计算质量关系。若有一定体积的气体参加反应,则先要将它换算成气体的质量;若要求出待求物气体的体积,则要将已求出的气体质量换算成体积。

气体的体积(V)与气体的质量(m)的换算关系为:

m(g)=V(L)×ρ(g/L)(ρ为气体的密度)

(九)、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时常犯的错误

1、不认真审题,答非所问;

2、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写错;

3、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

4、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错误;

5、同一种物质不用相同的单位;

6、把不纯物当成纯净物。

(十)、有关含杂质问题的计算方法

/ 16

化学方程式中进行的计算,各物质都被理想化为纯净物,而实际的生产或科学实验中纯净物是不存在的,这就需要把不纯的反应物换算成纯净物后才能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而计算出的纯净物也要换算成实际生产或实验中的不纯物。有时还要考虑生产或科学实验中的消耗。这些辅助性的计算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有关不纯物质的质量的计算方法:先把不纯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换算成纯净物的质量,然后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纯物质的质量=不纯物质的总质量×纯度 =不纯物质的总质量×(1-杂质的质量分数)

不纯物质的总质量=纯物质的质量÷纯度。

三、难点知识剖析

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有关问题:用质量守恒定律对一些表面好像不遵循质量守恒的实验,如:煤碳燃烧后,灰分的质量比煤碳少;镁条燃烧后,灰分的质量比镁条重;敞口放置的浓盐酸质量减少等现象进行解释。在解释这些实验现象时,质量的变化要考虑环境(大气)的因素,有的生成物(煤燃烧生成的CO2)进入了大气;有的是空气中的成分(如氧气)参加了反应,有的并不是典型的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而是气体挥发进入大气(HCl),或大气中的水蒸气被吸收使质量发生了变化,只有整体、全面认识物质的变化,才能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并能广泛应用。

运用质量守恒定律的关键是要弄清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指什么。对于反应前的物质来讲,一定要强调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不要把没有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计算在反应前的物质质量总和中。同样地,对于反应后的物质来讲,一定要强调是指“反应后生成”的物质。有一部分生成物,如气体,尽管生成后可能扩散到空气中去了,但只要是生成物,就一定要把它们计算在反应后的物质质量的总和中。

配平化学方程的方法:在配平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只能改动化学方程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不能改动化学式中右下角表示原子个数的小数字。常用的配平方法有如下几种:

1、最小公倍数法

①找出左右两边只出现一次的元素。②若只出现一次的元素不止一种,只选两边一个分子(原子或离子)中原子个数相差较多的元素或最小公倍数大的元素。③找出最小公倍数。④计算得出化学计量数(系数)。例如,配平化学方程式:Al+Fe3O4—Al2O3+Fe

从上式看,Al、Fe、O三种元素在左右两边都只出现一次,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分别是:

Al:1×2=2 Fe:3×1=3 O:4×3=12

故以氧元素为标准,先配平氧元素的原子个数。

Al+3Fe3O4—4Al2O3+Fe

右边有8个铝原子,左边有9个铁原子,在Al和Fe的前面分别配上化学计量数8、9。得:

8Al+3Fe3O42、奇数偶数法

从化学方程式两边出现次数较多且原子在两边的总数为一奇一偶的元素入手。

①找出左右两边出现次数较多的元素;②该元素的原子在两端的总数是否是一奇一偶,如果是,则把这一元素作为配平的起点;③由已推出的化学计量数决定其他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例如:配平化学方程式:FeS2+O2—Fe2O3+SO2

/ 16 4Al2O3+9Fe

从上式看,化学方程式两边出现次数较多的是氧元素,且左边一个分子中氧原子个数为偶数,右边Fe2O3前面配上化学计量数2。化学方程式才能配平,然后逐渐配平Fe、S。

FeS2+O2—2Fe2O3+SO4FeS2+O2—2Fe2O3+SO2

4FeS2+O2—2Fe2O3+8SO2

4FeS2+11O23、观察法

①从化学式较复杂的一种生成物推出有关各反应物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和这一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②根据求得的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再找出其他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如配平化学方程式:

H2O+Fe—Fe3O4+H4H2O+Fe—Fe3O4+H2

4H2O+Fe—Fe3O4+4H2

4H2O+3FeFe3O4+4H2 2Fe2O3+8SO2

符号“↑”和“↓”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

(1)“↑”或“↓”是生成物状态的符号,无论反应物是气体还是固体,都不能标出“↑”或“↓”。

(2)若反应在溶液中进行,生成物中有沉淀析出,则使用“↓“。

(3)若反应不在溶液中进行,无论生成物中是否有固体或难溶物,都不使用符号。

(4)常温下,若反应物中无气体,而生成物中有气体,则使用“↑”。

2、化学方程式系统习题答案

1--5ACBCD 6--10DAAAB 11:(1)产生白烟,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2)①防止空气进入锥形瓶;②使天平平衡,验证质量守恒定律(3)>

12;由于波义耳在煅烧后立即打开容器盖进行称量,就使外界的空气进入容器,金属在高温情况下结合空气中的氧气,故反应后的固体质量增加了,因此导致波义耳未能发现质量守恒定律。13:(1)2Mg+O214:(1)Cu2(OH)2CO

3(3)2Mg+O

2/ 16 2MgO(2)镁带燃烧时有一缕白烟向空气中扩散,造成氧化镁的损失。2CuO+H2O+CO2↑;分解反应;氧化物(2)Fe+H2SO4 = FeSO4+H2↑ 2MgO;照明弹、闪光灯、焰火等(4)蓝紫色;2NaOH+SO2=Na2SO3+H2O

2、化学方程式习题

一、选择题

1、在化学反应2Mg+O22MgO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为()

B.2︰1︰2 D.6︰2︰5 A.3︰2︰5

C.3︰2︰4

2、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这个反应中,镁、氧气、氧化镁的质量比是()

A.24︰32︰56

C.48︰32︰80

B.24︰32︰40 D.48︰32︰64

3、在反应A+B=C+D中,已知25gA与10gB恰好反应生成5gC,当反应有6gD生成时,参加反应的A是()

A.10g

C.20g

4、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①原子的数目

②分子的数目

③元素的种类

④物质的总质量

⑤物质的种类

A.①④

C.①③④

B.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B.5g D.25g

5、下图所示的实验中不能用于证明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

B.

C.

D.

6、(2004年江西省,13)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安全返回,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取得历史性突破。火箭使用的燃料为偏二甲肼[(CH3)2N2H2],其主要反应方程式为:(CH3)2N2H2+N2O4→X+CO2+H2O,由此可知X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A.碳

B.氢

/ 16

C.氧

D.氮

7、(2004年烟台市,19)“绿色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之一。为减轻污染,北京市为汽车加装了“三效催化净化器”,可将尾气中的CO、NO转化为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毒混合气体,该气体是()

A.CO2和N2

B.CO2和NO2

D.CO2和NH3 C.CO2和O28、人在剧烈运动后,血液中会产生较多的乳酸(分子式为C3H6O3),使肌肉酸痛。放松一段时间后,由于乳酸与吸入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而使肌肉的酸痛感消失。表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C3H6O3+3O2→3CO2+3H2O B.C3H6O3+O2→CO2+H2O C.C3H6O3+3O2→3CO2↑+3H2O

D.2C3H6O3+5O2→6CO2↑+6H2O

9、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试推断该密闭容器中发生了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为()

A.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B.化合反应

D.氧化反应

10、在反应X+2Y=R+2M中,当1.6gX与Y完全反应后,生成44gR,且反应生成的R和M的质量之比为11:9,则在此反应中Y和M的质量之比()

A.23:9

C.32:9

B 卷

二、综合题

11、如图所示,是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试回答:

B.19.6:9 D.46:9 / 16

(1)白磷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左盘锥形瓶口在微热前后均要用瓶塞塞紧,为什么?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微热时,若不盖上瓶塞,待燃烧完毕再盖上瓶塞,燃烧后所称质量__________(填“>”“<”或“=”)燃烧前所称质量。

12、(2004年,青岛)为探索物质在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关系,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1673年,英国物理学家波义耳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他将金属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煅烧后他立即打开容器盖进行称量,结果发现反应后的固体质量增加了。该实验导致波义耳未能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请你简要分析一下原因是什么?

13、小新用在空气中燃烧镁带的实验来探究质量守恒定律:(1)镁带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2)完全燃烧后,称量留下固体的质量比反应前镁带的质量还轻,联系实验过程分析,其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

14、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完成题内填空

(1)写出加热碱式碳酸铜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反应类型是_________;生成物均属于__________。

(2)将一枚生锈的铁钉(铁锈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投入适量的稀硫酸中,溶液的颜色由无色变为黄色,观察一段时间发现铁钉表面有气泡冒出,请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其中一个化学方程式即可)

(3)镁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利用这一特殊现象,可用镁制造_______。(4)硫在纯氧中燃烧火焰颜色为______。做此实验前可在集气瓶中放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用来吸收燃烧产物,此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 16

3.溶 液

一、知识概述

本单元分三个课题。第一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第二课题是以物质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包括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的途径,固体溶解度、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等。第三课题主要介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溶液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3、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4、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悬浊液不均

一、不稳定,放置一段时间会分层。

5、浮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浮浊液,浮浊液不均

一、不稳定,放置一段时间会分层。

在自然界、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里常遇到浮浊液,如牛奶、石油原油、橡胶的乳胶、油漆等。浮浊液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油——水型,以O/W表示。例如:植物油分散到水里,这个分散系是油内水外,用O/W表示。另一类是水——油型,以W/O表示,例如:由地下开采出来的石油里含有少量分散的水,这个分散系是水内油外,用W/O表示。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说明:判断一种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要抓住以下四点:一是在一定温度下,二是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因为温度改变或溶剂量改变都会把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也就是说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三是被溶解的物质,即溶质能否继续溶解,若能继续溶解则为不饱和溶液,若不能继续溶解则为饱和溶液,四是某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是对该物质而言,但对其他物质则不是饱和溶液,20℃时,NaCl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NaCl了,但还能继续溶解KNO3,即此溶液对NaCl来说是饱和溶液,但对KNO3来说则是不饱和溶液。

对同一溶质而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发生转化:

溶液的浓与稀是定性地衡量一定量的溶液中的含溶质相对量的多少,含溶质多的是浓溶液,含溶质少的是稀溶液,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但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例如,20℃时熟石灰的饱和溶液中,由于溶解的Ca(OH)2很少,是稀溶液,60℃时,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是浓溶液,在一定温度下,KNO3饱和溶液比其同一温度下KNO3不饱和溶液要浓一些。

(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组成的表示方法很多,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 16

注意: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比较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溶质溶解时,若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降低:若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若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等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

(二)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溶解性只是一般地说明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溶解度是衡量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是在一定的温度、压强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制成饱和溶液所溶解的溶质的量,溶解度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如下:

(三)溶液中的相关计算

1、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体积、密度有关的计算:

计算依据:

/ 16

溶液质量(m)=溶液体积(V)×溶液密度(ρ)

2、关于溶液的稀释的计算

计算依据:

浓溶液的质量×其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其溶质的质量分数=(浓溶液的质量+增加溶剂的质量)×稀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若用两种质量分数不同(a%、b%)的溶液A、B,配制成中间质量分数的溶液(c%),则

m(A)·a%+m(B)·b%=[m(A)+m(B)] ·c%

3、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实验步骤:

(1)计算:计算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时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所需溶质的质量后,将其放入烧杯里

(3)把水的密度近似地看做1g/cm,用量筒量取所需水的质量,把量好的水倒入盛有溶质的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使溶质完全溶解,这样得到的溶液即为所需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3.溶液答案

一、1.D 2.D提示:甲乙两溶液都是饱和溶液,所以相同的溶剂溶解的溶质的量是相同的。3.C提示:析出的是蓝色硫酸铜晶体 4.D 5.答案:D 点拨:首先弄清反应后的生成物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两者,一种溶于水,而一种不溶于水,可按上述的顺序分离。

6.答案:A 点拨:此题可通过计算进行比较,甲的溶解度为: ;乙的溶解度为 则,即。7.答案:C 点拨:液面应低于滤纸边缘,以防止液体直接流下。8.答案:C 点拨:这是对化学实验的考查。

二、1.饱和 2.紧贴 稍低 紧靠 玻璃棒 低于 3.答案:(1)<(2)点拨:在没蒸发前的溶液,不知是否饱和,而第二次蒸发时,溶液已达到饱和,t℃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4.答案:蒸发皿,不断搅拌,液体局部受热而溅出

三、1.可制得4g氯酸钾2.饱和溶液 质量为15g3.39.2克3.溶液习题

/ 16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海水一经降温,就会有大量食盐晶体析出

B 加热蒸发硝酸钾溶液,开始时就会有大量硝酸钾晶体析出

C 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硝酸钾D 将析出硝酸钾晶体后的溶液再冷却,仍然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2.20℃时,有二杯饱和的A溶液:甲杯盛100g,乙杯盛150 g,在下列条件下,两杯溶液中析出晶体质量相同的是()

A 两杯溶液都降温至10℃ B 同温下,甲杯蒸发掉10 g水,乙杯蒸发掉60 g水 C 甲杯加25 g A溶液,乙杯减少25 g A溶液 D 同温下,两杯都蒸发掉30 g水 3.把t℃时的硫酸铜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A 溶液变为无色 B 有白色沉淀析出 C 有蓝色晶体析出 D 无变化

4.25℃时50 g水中最多溶解5 g X物质,60℃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10 g Y物质,则X和Y的溶解度相比()

A X>Y B X<Y C X=Y D 无法比较

5.分离下列混合物,按溶解、过滤、蒸发的顺序进行操作的是()

A.酒精和水 B.氯化钠、硝酸钠 C.铜粉、铁粉 D.实验室制氧气完全反应后的剩余物

6.20℃时 的饱和溶液两份,甲为100 g,乙为150 g,温度不变,将甲蒸去10 g水析出晶体m g,乙蒸发去20 g水析出晶体n g,则m和n的数值关系表示正确的是()

A.n=2m B.m=n C.m=2n D.无法确定 7.下列过滤操作不正确的是()

A.玻璃棒下端要靠在三层滤纸处

B.滤纸边缘应低于漏斗边缘,多余部分要剪去,并用水润湿贴紧,不留气泡 C.过滤时将液体沿玻璃棒注入过滤器,并使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D.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8.蒸发时,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A.开始析出晶体后,要用玻璃棒搅拌液体 B.向蒸发皿中注入液体量不超过其容积的2/3 C.等液体完全蒸干,才停止加热 D.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

二、填空题

1.某溶液析出晶体的母液,当温度不变时是_____溶液(饱和或不饱和)。

2.过滤装置中,滤纸应_____漏斗内壁,滤纸的边缘应比漏斗口_____,漏斗下端的管口_____烧杯内壁,倾倒液体时用_____将液体引入过滤器,过滤器里的液面要_____滤纸过缘。3.温度为t℃的硝酸钾溶液,恒温蒸发出A g水时,析出晶体a g;再恒温蒸发出A g水时,又析出晶体b g(a≠b),回答下列问题:

(1)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是a_______b(填“>”或“<”=)(2)t℃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_______ g。

4.在蒸发液体时,应把液体倒入_______里进行加热,在加热过程中要用玻璃棒_______,防止_______。

三、计算题

1.30℃时氯酸钾的溶解度是10g,把44g30℃时的氯酸钾饱和溶液蒸干,可以制得多少g氯酸钾?

2.在50℃时,把6g氯化铵放入10g水中,所得溶液是否饱和?溶液的总质量是多少?(已知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50g)

3.105 g 60℃时的饱和溶液冷却到20℃时,可析出晶体多少克?(20℃时的溶解度为31.6克,60℃时为110 g)

/ 16

第三篇:水的组成初三化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 1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水的组成 》(板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上 册

第四单元 第四 课题4 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主要讲了

探究水的组成结构。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本节课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丰富与完善,拓展和延伸,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化学式的书写 打下了基础,做好了铺垫,在初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是中考中基础题、实验探究与开放性题的考察区域。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以下三个层次

1.知识与技能层面:了解单质、化合物的概念与区别,初步认识水的微观构成,进一步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层面;通过对 单质化合物 知识的讨论和归纳小结,培养学生总结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的学习能力;在解决 实验探究水的组成 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全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保持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保护环境、关心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水的组成和水的化学式

教学难点是:通过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确定水的化学式,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二、说学情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同学们已经掌握了 物质的构成,制取氧气实验 的相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在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由抽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能较可观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来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本节课我将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为主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问题讨论,讲解,多媒体辅助,比较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才是终身教育理念的更好体现,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我将利用创设情境,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来谈一谈我本次说课的重点,说教学过程

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为主平台”的核心教育思想指导下,我主要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本节课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我会通过多媒体播放 生活中水的形态转换的视频 并提出这样的问题:水是如此的重要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那么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呢?

通过这样的导课模式,创设学习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进入第二环节。

(二)实验探究,获取新知

首先由老师演示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 实验,并向学生提问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了什么?,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得出 氢气+氧气燃烧生成水(板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后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探究,我将学生分为5-6个小组,小组件合作交流,我会提出问题,然后每一小组派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我在旁边做适当的点拨,然后通过师生共同的努力,总结出

电解水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二比一最后得到水的化学式H2o。这样通过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动手操作,来提高学生动手,动脑以及实验探究能力。随后给同学们讲解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别,请同学们用图标的形式表示出单质、化合物、纯净物、混合物之间的关系。并完成几个小练习

(三)归纳概括,课后小结

学完本节课后,及时的进行课后小结有利于雪上理清思路,巩固所学知识,这时候我会请一两位同学来谈谈今天的收获,让学生总结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随后我再向同学们强调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电解水的实验以及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四)当堂训练,学以致用

为了更好的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我设定了不同层次的习题进行检验,力求达到“优等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学困生吃了”的教学目的。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为了提高对说学知识的运用,引导学生通过生变的现象发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或者上网收集资料,扩充自己的知识面,真正的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五、板书设计

最后我再来谈一谈我的板书设计,这样的板书,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简单明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第四篇: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原子结构知识中的八种决定关系

①质子数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②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③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④电子能量的高低决定电子运动区域距离原子核的远近因为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越远的能量越高。

⑤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类别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金属,>或=4为非金属,=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稀有气体元素。

⑥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失电子,>或=4为得电子,=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稳定。

⑦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合价

原子失电子后元素显正价,得电子后元素显负价,化合价数值=得失电子数

⑧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原子失电子后为阳离子,得电子后为阴离子,电荷数=得失电子数

第五篇:初三化学复习资料:课题1 水的组成

初三化学复习资料:课题1 水的组成

趣味导读

俗话说:水火不相容。可是,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却燃烧起熊熊大火。1977年11月9日,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德里斯某一海湾的水域内,发生的一次大火。当时,海上风浪已经接连数日没有停息了,这天,一阵强大的飓风过后,海面上突然燃起熊熊大火,颇为奇观,火光照耀四周数十公里。当时,熊熊烈火,剧烈的火焰竟使海天连成一片,形成半壁红彤壮观奇妙的景观,目击者无不目瞪口呆。海水为什么起火?这跟水的组成关系密切,我们来了解一下水的组成。

智能点拨

例1 下图(Ⅰ)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Ⅱ)电解水生成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试回答下列问题:(甲管生成气体A、一管生成气体B)

(1)图中a、b两级分别是电源的极和极。

(2)气体B可以用点燃的木条检验,现象是,说明气体B有什么性质。

(3)0~30 min,甲、乙两个量筒内汇集的气体体积比为。

分析:这是一道识图题,包括一个装置图和一个坐标图。既考察了化学知识,又考察了数学知识。电解水是一个重要的实验,关于这个实验的现象、结论、注意事项在这道题中都所体现。同时也复习了氧气的检验方法。由此可见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既涉及到跨单元的小综合,还涉及到跨学科的大综合。但是所涉及到的知识都不是很难理解,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做到细致认真,一定会做对的。

答案:(1)负 正(2)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 助燃性(3)2:1

例2 为节约用水,避免浪费,使用自来水后要及时关紧水龙头。但有些人不注意滴漏现象。认为这微不足道。下面通过计算就可知道这不经意的浪费有多大。假若一个水龙头每秒只滴两滴水,20滴水是1 mL,试计算一昼夜5个这样的水龙头会滴水多少毫升?在我国的西北干旱山区,平均每人每天饮用水不足500 mL。浪费的这些水可以供这一地区每天约多少人饮用?通过这道计算题,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分析: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源。虽然地球上存在大量的水,但是淡水不到总量的1%。所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淡水危机。然而浪费水的现象依然随处可见。所以对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进行爱护水、珍惜水的教育显得迫不及待。近年来各省市的中考也经常考察这方面的内容。即使我们生活的不缺水的地区,但是我们要有全局意识,学会关心别人,只有我们学会关心别人,才能懂得感激!

答案:共滴水4 3200 mL,可以供86人饮用一天。通过计算,加强我们的节水意识,为人类和发展尽我们的一份努力。

随堂反馈

1、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化合物,后者是混合物的是()

A、净化后的空气、雪碧饮料 B、冰水混合物、澄清石灰水

C、汽水、高锰酸钾 D、液态氧、液态空气

2、下列各组量中,不随水的体积变化的是()

A、蒸发水所需的热量 B、水的沸点

C、电解水所消耗的电量 D、水的质量

3、下图是表示水的体积(mL)与温度(℃)的函数关系图,其中正确的是()

4、氢气是一种绿色能源,科学家们最新研制出利用太阳能产生激光,再用激光使海水分解得到氢气的新技术。其中海水分解可以用化学方程式为:2H2O

2H2↑+O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TiO2在反应中作氧化剂 B.水分解不产生污染物

C.TiO2在反应中作催化剂D.技术可以将太阳能转化成氢气

火眼金睛

1、能够由电解水实验直接得到的结论是①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②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③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④水的化学式为H2O。()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

2、水是()

①单质;②混合物;③化合物;④纯净物;⑤氧化物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⑤

3、有关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在通常状况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B.水在通常状况下很稳定

C.在0 ℃时,水会形成冰和水组成的混合物

D.纯水几乎不导电,电解时加少许硫酸或氢氧化钠

4、电解一定量的水,当某一电极上产生5 ml气体时,另一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可能是()

A.2.5 ml或5 ml B.5 ml或10 ml C.10 ml或15 ml D.10 ml或2.5 ml

画龙点睛

5、常温下,碘(I2)与镁化合生成碘化镁(MgI2),但反应速率很慢,若滴入几滴水会剧烈反应且形成一股美丽的紫色烟雾,此时水的作用是,反应的化学符号表达式为。

6、阅读下列文字,用序号填空。

①水通常为无色、无味的液体;②水被加热可以变成水蒸气;③没有水,人和动物就无法生存;④水是常用的灭火剂,⑤在通电条件下,水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⑥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⑦电石(CaC2)仓库着火,不能用水灭火,因为CaC2可与水反应生乙炔气体(具有可燃性)。

(1)水的物理性质;(2)水的化学性质;(3)水的用途。

家庭小制作

除了教材上的装置外,还可以自己设计简便易行的电解水装置,搜集日常生活中的用品,例如,用一个大瓶子,截去瓶底,留瓶口一段约高8 cm~10 cm。瓶口配有一胶塞,由里向外塞紧。用镀铬曲别针伸直一段由塞子上扎出,在瓶塞露头处联接导线,作成电解槽。如图Ⅰ。也可以用普通玻璃杯或烧杯做电解槽。把硬导线用镀铬曲别针用焊锡焊牢,导线用塑料管套起来,管口用蜡或沥青封住。做好的电极放在一块木版上,如图Ⅱ,电极的硬导线可以架在玻璃杯或电解槽的壁上,测气管倒放在木版上。

以上,仅为抛砖引玉。相信大家一定设计出跟合理的电解水装置。课外拓展

“火爆脾气”的氢气

海水、河水、湖水、自来水、泉水、井水......,水的名目那么多,其实都是一种物质,只是来源不同、里面含有的杂质的多少不同而已。是谁揭开了的“庐山真面目”呢?

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经常在朋友们面前表演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拿着一个空瓶子在朋友们面前晃几下,然后,迅速把一支燃着的蜡烛靠近空瓶,“啪”的一声巨响,同时瓶口喷出长长的火舌,随后就熄灭了。朋友们都瞠目结舌,望着满脸惊诧、迷惑的朋友们,普利斯特里说出了其中的奥秘:原来,瓶子里早已装满了两种气体──氢气和空气。氢气是个爆脾气,与空气混合后一遇到火就会发出巨大的声响──爆鸣。这种混合气体在化学上叫做爆鸣气。

有一次,他又表演完这个实验后,无意中发现瓶中有不少水珠,普利斯特里起初还以为瓶子没有擦干,于是他用干燥的瓶子又做了几遍。可是一次又一次的结果表明: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将生成水。换句话说,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下载初三化学:水的组成知识点总结及练习题(学生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三化学:水的组成知识点总结及练习题(学生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完整版) 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

    初三化学(下册)重点知识点总结

    第8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一、金属和合金 1、金属的物理性质:常温下都是固体(汞除外),大多数为银白色,有金属光泽、优良的导电导热性、有延展性,密度、硬度较大,熔点......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知识点总结 氧气的制法(重难点) (1)实验室制法 ①原理:2KMn04=加热= 2K2MnO4+MnO2+O2 ↑ (a) 2KClO3 = MnO2 /加热=2KCl+3 O2 ↑ (b) 2H202 =MnO2=2H20+2O2......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课题12理变化。 3、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但出现上述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必须根据......

    初三化学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

    初三化学《酸碱盐》知识点总结

    酸碱盐知识点一、酸、碱、盐的组成酸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如:硫酸(H2SO4)、盐酸(HCl)、硝酸3)碱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3·H2O)......

    初三化学上下册复习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上下册复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 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