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应用文写作参考答案
应用文写作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行政公文种类 2 版头 3 行文关系 4 简报
参考答案: 1
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 2 版头:由发文机关全称或规范化简称加“文件”组成 行文关系 :指发文机关与收文机关之间往来关系。是根据机关组织系统、领导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的。4 简报 :即简明扼要的书面报告,是汇报工作、交流经验、沟通情况等的信息载体
写作题:请写一则消息,600字以内。
参考答案:
安康高速汽车客运站开工建设
11月19日,安康高速汽车客运站举行开工奠基仪式。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安利,省道路运输管理局副局长张普照出席开工仪式。市交通局、市发改委、财政局、国土局、规划局、住建局、双创办、高新区管委会、汉滨区政府等单位负责同志一并出席。王安利宣布项目开工令。
安康高速客运站是安康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安康公路运输的枢纽战场工程,也是一项民生工程。建成后将成为全市建设规模最大、设施最齐全、功能最完善的汽车客运集散中心,对于进一步提高全市交通运输效能、缓解交通运输压力、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完善城市交通网络、优化交通发展环境、提升安康区域竞争力和辐射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悉,安康高速汽车客运站按交通部部颁一级客运站标准进行设计,由站前广场、停车场、站务用房、生产辅属设施、生产服务设施等组成,占地面积66697平方米,建筑面积11817平方米,总投资达1.4亿元,预计2013年6月底完成主体工程。
请写一则通知,要求从眉首写到文尾
校园网断网通知
校园网用户:
接供电局通知,江北校区科技楼今日全天停电。由于我校所有网络出口从新校区核心机房出口,UPS供电能力有限,因此,网络会根据UPS不间断电源的负载情况出现中断。特此通知!
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
2012-11-20
填空题:
党政公文是由党中央、国务院分别批准颁布的党的机关公文和行政机关公文,它是法定公文,也称通用公文。党的公文是1996年发布的(),行政公文是2000年修订的()。参考答案:《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和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
论述题:公文的行文关系是根据机关的组织系统、领导关系和职权范围所确定的机关之间的文件收受关系。行文关系根据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一般不得越级请示和报告。
根据单位各自的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来看,单位之间的关系有五种:()、()、()、()、()
参考答案:直接隶属关系;间接关系 ;业务指导关系 ;平行关系 ;不相隶属关系
写作题,要求从眉首写至文尾。
请你代某某单位写一份表扬通报,自行选择写作内容。
表 扬 通 报
侯营,机械工程学院2009级机械设计与自动化专业三班学生,他在得知一名2011级新生因父亲去世,家庭贫困,无力支付学费、生活费时,积极协助这名新生进行助学贷款申请。当这名新生顺利入学后,只剩下100多元钱,侯营同学立刻从自己在暑假打工的收入中拿出800元钱,无偿资助给这名新生。
侯营同学在他人受难之际,助人为乐,用大爱精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我院大学生良好的道德风貌。学院决定授予侯营同学“助人为乐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并通报表扬,同时号召广大学生向侯营同学学习大爱无疆、助人为乐的精神,切实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有2012年4月11日
学生处
2011年9月6目
请对下列公文进行点评:从标题的组成部分、各个结构名称、内容写作的特点三个方面进行。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规范
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意见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
二00三年十一月三十日
参考答案:答:
1.标题:本通知为颁转发通知采用四元素组成标题:颁转发机关+原发文机关+事由+文标题
本标题为《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意见的通知》,这里的”国务院办公厅”是“颁转发机关”;”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是“原发文机关”。这样的颁转发通知标题,也非常清楚地交代了谁是转发单位,谁的文件被颁转发,什么事以及什么文种,因而使受文单位可以迅速了解转发内容。2.结构:
由(1)标题:《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意见的通知》。(2)主送机关即受文办理单位: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3)正文:此通知为转 用之材。
发通知,转发通知的发文机关无权”批转”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因此,发文机关必须说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规范
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如果来文为上级机关文件,则不用说明”已经同意”,直接阐述下面的转发即可:“现将《„„》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4)落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5)成文日期: 二00三年十一月三十日。(6)转发文件原文:这类被转发的附带文件原文,尽管位于正件后的附件位置,但它们仍属于”正件”,而不是“附件”,因此在正文下行不必标注”附件”及“附件名称”。3.内容:
本通知系颁转发通知。本颁转发通知的发文机关是”国务院办公厅”,而不是“国务院”;也就是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呈报上级机关国务院后,国务院表示”同意”,之后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这里,本例文的发文机关与主送机关不是上下级隶属关系,因此,颁转发通知的发文机关不具有”批”的权限,只能“转发”。转发不相隶属机构文件用转发通知,转发上级文件也使用转发通知。文章在开头表示了转发意见后,提出了执行要求。
马列主义:第一次作业
1、实践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社会性活动。再次,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化活动。最后,实践集中表现为人的生存方式。
2、规律
规律: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 某种趋向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也叫法则。
3、真理
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客观性作为真理的本质属性,规定着真理的其他一系列基本属性,并通过这些属性进一步展现出来。
4、唯物主义
与“唯心主义”相对。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物质不同的表现形态,精神是物质的产物,物质不依靠精神而**存在;人的认识是对事物的反映。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或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主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之一。认为一切外部世界的事物都是我的感觉或感觉的复合或观念的集合,感觉、自我意识是真实的存在。完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6、劳动
①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②专指体力劳动:③进行体力劳动。
7、意识
①人脑的特殊机能和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对物质来说,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在劳动的基础上同语言一起产生,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能动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意识能使人的行动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预见性,对物质的发展进程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则起阻碍作用在阶级社会中,反映社会现象的意识形态一般都具有阶级性。在哲学上,当意识与思维都用以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时,可以通用,但意识范围更广,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还包括人的情绪、意志、良心等。
②觉察;感觉。常与“到”字连用:大家沉默不响,才意识到话说过了头。
8、发展
①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②扩大(组织、规模等)。
9、矛盾
唯物辩证法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又统一又斗争的双方的关系。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千差万别,千变万化,必须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客观事物的矛盾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形成思想上的矛盾。
10、反映论
①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②专指体力劳动:③进行体力劳动。
11、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心理学哲学基础的重要概念。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社会精神领域中的反映,是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它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和人们的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等。社会的意识结构建立在社会的经济结构基础之上并受社会的政治结构制约。社会意识具有自身的结构、特点和作用。
12、人的本质
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3、辩证否定
辩证否定究其实质而言是通过事物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身的否定,实现事物的自我运动、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14、价值
体现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价值量的大小决定于生产这一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不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东西,也不具有价值。
15、人民群众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与敌人相对的社会基本成员。由若干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构成,以劳动者为主体。在中国现阶段,人民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第二次作业
1、什么是哲学?
答:首先,哲学是智慧之学。其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再次,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最后,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2、如何理解哲学思维的基本特征?
答: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个基本观点: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知的,持该观点者多为唯物论者,认为人可以凭借感觉器官及其延伸完全认知世界,而至今尚未被认知的部分只是因为技术的不发达,人完全认识世界是必然。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认知的或不能被完全认知,此处的不能完全被认知并非”尚未被认知”,而是指世界的某些部分或某些层面,人类是永远无法知道其**的。持该观点多为唯心主义者,“概念世界”是研究不可知论时不可不提的概念。哲学思维的基本特征在于它的反思性,即不是直接认识世界,而是探求认识的前提。
3、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了吗?
答:克思所处的时代是商品-市场经济的时代,他从这个时代所面临的矛盾和难题出发,对现实社会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指明发展的方向,预示发展的未来。事实上,马克思一生活动的鼎盛时期,都集中于经济领域的研究,深刻地剖析了商品和资本,他的哲学思想与经济学研究有机地溶为一体。所以,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不可避免地要以商品-市场经济为背景,是商品-市场经济时代的哲学理论。从这样一个大背景来看,我们今天仍然是这样的时代,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过时。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与旧哲学的实践观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由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社会生活发展程度的时代局限;社会结构关系和社会本质的展露不充分;剥削阶级的阶级偏见和统治需要;以及人的认识的直观性与片面性等主客观原因,导致人的实践活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没有被全面而深刻地得到科学揭示,至多仅就人类实践活动的某个方面或某种具体形式进行了有限而局部的描述。由此,所得出的结论往往是片面的、肤浅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优秀思想成果基础上,密切关注并积极投身于当时无产阶级的斗争实践,以敏锐的眼光观察、分析和捕捉社会发展的本质性、规律性、过程性,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首先抓住并揭示了生产劳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由此进一步对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作出了科学的概括,把人类的社会实践最终作为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纷繁复杂关系的一把钥匙,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科学、严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
5、人类实践所具有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什么? 答:(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
1、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但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而且主张在实践中把握物质世界,强调物质观和实践观的统一。
首先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这一含义把实践作为以”感性”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用以区别人以观念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正因为实践具有“感性”的特点,因而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从而具有客观实在性。实践具有”感性”和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实践区别于意识的一般本质,也是实践高于意识的主要特点。其次,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性世界,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客观性。第二,能动性。第三,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
一是生产实践,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三是科学实验。(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与动物的本能存在方式的根本区别。以制造工具为标志的劳动实践创造了人和人类的决定性条件。劳动不仅把人类社会从自然界分离开来,同时又把二者联系起来,即劳动不间断地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从而使人类社会能够存在和发展下去。
2、实践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是人能动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3、实践是人的本质形成的基础。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创造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提升出来。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实践则是人的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所以人的本质归根到底是由实践决定的。正因为如此,实践才是人的存在方式。
6、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7、为什么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答: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地提出和解决了世界统一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物质是世界的真正本原。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说明了解决世界物质统一性问题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
学科学地界定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并分析了物质的各种特性,为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奠定了基础。最后,无论是科学还是哲学对物质统一性的证明,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实际上可以说是无止境的。这取决于物质世界的无限性,它的发展的无限性。科学和哲学只能随着世界的发展而发展的,它们对物质世界统一性的论证,只能是一个无穷的进展过程。
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一)量变和质变相互区别1.量变。量变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量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减和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组合上的变化。事物内部矛盾双方规模、程度在增减,双方的内部结构和整个事物的内部结构在变化,这就是量变。2.质变。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由事物内部矛盾主次两方面地位的转化所导致的旧事物的灭亡和新质事物的产生。事物在质变时呈现出来的面貌和特点是统一体的分解、静止、平衡、相持的破坏。(二)量变和质量的辩证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不同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两种状态,两种形式,但二者又是统一的。它们的统一表现在量变和质变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相互引起、相互渗透等方面。1.量变和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总之,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
9、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过程的辩证运动是怎样实现的?
答: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通过这些过程,人们在整个人类无限的认识范畴中,凭借自己有限的认识能力,不断地去发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存在的客观规律,并将这些规律运用于实践之中,让其得到检验,从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作出贡献。
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较之以往进到了更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10、为什么说实践是社会的本质?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也就创造了人类社会。因此,只有实践,才是社会生活的真正本质。说实践是社会的本质,主要理由是: 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祥地。
其次,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最后,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1、如何理解生产方式的作用?
答: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简称生产方式,是一定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统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归根到底就是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更替的历史过程。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
12、如何理解社会的政治结构?
答: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社会法律设施、社会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社会、法庭、监狱等各种政治法律设施和宪法、法律、法规、规章等法律制度。法律设施是结构中的实体性因素,法律制度是制度性因素。由于结构是建立在社会经济结构之上的,所以马克思又将结构叫做上层建筑。
13、实践的含义、特征和基本形式是什么?
实践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1)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不同。
(2)实践是改变客观事物的活动,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有目的、意识的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基本形式包括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还有科学实验。
14、为什么说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
①生产方式的含义。生产方式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②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其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其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从事其他活动的前提。其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其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首先,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其次,随着一种生产方式转变为另一种生产方式,旧的社会形态即被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15、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哪里?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以下四点:
1、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2、人民群众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改造了社会物质财富和物质文明
3、人民群众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创造了社会精神财富和精神文明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三次作业
1、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3、发展的实质就是新陈代谢。√
4、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5、事物的质和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6、否定的实质就是对事物的消灭和发展的结束。×
7、时间先后相继的联系就是事物的因果联系。×
8、假象就是错觉。×
9、反映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摹写。×
10、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11、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先决条件,因此,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决定力量。×
12、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
13、阶级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矛盾。×
14、社会改革就是社会革命。×
15、社会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第四次作业
1、意识的本质是什么,怎样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答:意识的本质就是它同物质的相互关系而言的关于意识的质的规定性。可从两方面来加以解释:一是从它的物质基础来讲,它是人脑的机能。二是从它的内容来看,它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就意识的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来看,意识包含知识、情感、意志多个方面,是由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
首先,意识的活动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且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
其次,意识的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再次,意识对物质世界的改造作用。
最后,意识能反作用于主体,表现为对生理活动的影响和作用。
人们充分发挥我们的意识能动作用,也要通过正确有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在意识本身的范围内兜圈子,而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并且,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是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也是需要凭借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才能实现的。
2、试述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新时期坚持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有何重大意义。
答: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即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这个观点是基于人民群众的价值地位所决定的,也是无产阶级政党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所得出的经验总结。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和社会的存在方式的认识的基本观点出发,揭示了社会历史是人的创造活动的结果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具体地说,就是社会的存在、发展、人类社会懒以生存的物质资料都是由劳动群众所创造。首先,劳动群众是构成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是提高生产技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主体力量;其次,劳动群众通过不断总结和概括物质生产活动实践经验,形成了最丰富的社会精神财富;第三,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是劳动群众的力量决定了社会的变革,成为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无产阶级政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贵的观点和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作为自己的根本观点,即群众观点。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曾在市委九届十次会议上指出:“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一个很好的阐述。无产阶级政党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理论运用在本党的工作中,从群众观点出发,具体化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并作为自己根本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方法。就是要求本党始终坚持把劳动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乐意为劳动群众谋福祉、求利益、为发展,让劳动群众共享安居乐业、和谐安康的发展成果,也是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辩证统一在实践中的实施运用,成为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特征之一,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成果中得到了验证。
由此可见,无产阶级政党始终坚持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相统一的群众观点和路线,其重要意义就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基础是群众路线,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只有始终保持心系群众、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取得才能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也是促进党能够长期生存、发展、兴旺的基石。近年来,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战胜自然灾害、举办国际重大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活动中,党始终依靠人民群众,走群众路线,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的正确实践。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的典范。
3、联系实际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它体现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的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和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理论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去改造世界,由此也就强调理论要根据实际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发展,从来不把自身视为已完成的封闭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就是一个批判的、开放的思想理论体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这一理论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正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冲破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思想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理论的包围,抓住了时代重大课题,并通过深入实践去解决它,从而创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理论。列宁也因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于当时的国际国内实际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立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用马列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实践时,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根据中国的实际,创立了正确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毛泽东思想,从而取得了胜利。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是立足于中国实际,通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探索,终于找到―条适合于现阶段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4、正确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坚持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统一,把握其辨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坚持和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因此,我们对它的态度是要坚持和发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因为它是指导我们实践的科学真理,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就离开了真理。共产党人一向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发对教条主义。坚持其反映了客观规律的普遍原则而不拘泥于其在特定条件下和特定范围里获得的个别结论。注意结合新的实践、发展马列主义。历史经验证明:如果以行而上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割裂其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辨证
关系,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万古不变的僵死教条,就会扼杀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危害革命。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艰苦的革命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它们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同任何真理一样,无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邓小平理论都是客观真理,也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需要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答: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辩证关系。首先,两者是相互对立、相互区别的。第一,两者有不同的规定性。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就矛盾存在和性质的普遍性而言,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就具体矛盾的表现形式而言,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第二,两者有不同的特点。共性概括了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而不可能包括同类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因此,共性比个性深刻、抽象、普遍,个性则比共性生动、具体、特殊。其次,两者是相互统一、相互联系的。第一,两者是相互依存的。事物都是具体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而个性只能与共性相联结而存在,相比较而显现。脱离共性的个性是不存在的,反之亦然。第二,两者是相互贯通的。共性与个性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关系,即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它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基础。所谓“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实际就是分析事物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辩证关系:一是分析该矛盾与其他矛盾的质的区别;二是分析该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的特点;三是分析该矛盾内部矛盾双方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具体地把握事物所处的条件,这不仅是认识和解决矛盾的出发点,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基础。
第二,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毛泽东在革命时期完成了这种结合,给中国革命带来了胜利,邓小平在建设时期完成了这种结合,给中国建设带来了大发展。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第三,它具有正确地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的实际意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原理决定了离开个性来谈共性,或者把共性同个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都会导致形而上学和教条化倾向。因此,马克思主义在同时代特征和各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首先要化为各国的民族形式,并与各国发展变化着的实际紧密结合。
第五次作业
1、(1)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有关理论阐述:人为什么必须懂得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有关理论阐述:实践是连接主体与客体的中间桥梁,是实现人的物化与物的人化的必经环节。人通过实践与客体发生关系的过程中必须与自然、社会和自身保持有机的联系,才能使实践真正是有目的、有计划。
(2)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质量互变原理的阐述:”文化源于细节,细节铸就完善。”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质量互变原理的阐述: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最终产生事物的发展,因此,任何完善的东西,任何文化的演进都需要通过点滴的积累。
(3)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思想阐述:“品位、道德、智慧,它们的日积月累最终铸就了人自身的完善与人类永续的文化。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强调,真、善、美是有机统一的,这是人类不懈的追求,因此要实现人的自身完善和人类文化的永恒发展就必须要求每一个人和每一代人品味、道德、智慧的日积月累,就必须确立一种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2(1)农夫从讨厌黑羊转变为喜欢黑羊,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
答:a.体现了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告诉我们要全面对待问题。b.事物本质藏于表象之中,农夫只看到黑羊的丑陋,并没发现它存在的意义。
c.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农夫懂得白雪里找白羊很难找,通过努力发现黑羊,找回羊群,说明了他合理利用客观条件。俗语说,十个指头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很少有一无是处的人,就看你有没有发现自己的长处。(2)这个”黑羊立功”的寓言故事所体现的哲学道理,对实际生活有什么重要意义?答:a、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b、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般的道理:
1、要善待有个性的孩子或者下属,以后他们极有可能会在关键时刻帮助你。
2、人无完人,所以要识材用人,解放思想,摒弃陈旧观念,顺应时代发展,否则有宝物在自己眼皮底下也会视而不见。3(1)为什么说“有了方向,有了方法,走出沙漠就成了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了”?
答:其实说的是理论联系实践,方法是理论,走出去是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实践,再从实践中获得新的理论,反反复复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2)根据这个故事,说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意义在于:
a.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高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是实践为人提供了认知对象。因此在实践中,人不仅认识了世界,而且改造了世界,在天然、自然的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的属人世界。所以,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
b.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c.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主要表现: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唯物主义成为生机勃勃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e.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质量互变规律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最终产生事物的发展,因此,任何完善的东西,任何文化的演化都需要通过点滴积累。
4(1)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唯物论的有关思想说明:人类为什么要敬畏宇宙?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的有关思想说明,宇宙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有规律的:因此人类必须懂得尊重客观规律,敬畏客观规律,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
(2)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认识论的有关理论评述:”无知的人生,自然无畏”。
答: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人只有充分认识客观规律,才能真缺德利用规律;如果人没有正确认识,处于无知的状态,就根本不可能尊重规律,只会盲目的活动,必然会因为这种盲目的无畏而受到规律的惩罚。
第二篇: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13年教育学作业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13年教育学作业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潜在课程:潜在课程是非学术性的学习结果,它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无意的、隐含的和非预期的。潜在课程包括学校文化方面的教育、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等:学生在学校各种人际交往中受到的影响,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的影响;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的影响,如学校与班级的传统、风气、舆论、仪式、规章制度等;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物质文化的影响,如学校建筑、校园环境、教室布置等。
2.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规则或规定的总和。它包含有学前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机构、业余教育机构、社会教育机构等,还包括各机构间的组织关系、各机构的任务、组织管理等,它的设立主体是国家,是国家教育方针制度化的体现。
3.探究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4.课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5.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得以充分发挥,让教学过程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简答题
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主要有以下四个: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学生的发展依存于知识传授的规律;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系统的和谐优化的规律。
2.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主要体现在——能让学生从中受益,提高教学水平以及有助于团体良好运转。(1)展示热情。(2)熟知你的教学内容。紧跟本专业领域前沿。(3)组织化。(4)活跃教学。(5)态度友好。
(6)建立成功的班级管理体系。(7)有步骤地教学。(8)掌握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9)清晰交流。(10)有效提问。有区分的教学。
3.潜在课程的特点:内容的渗透性和差别性。潜在课程的内容渗透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由于学校间客观条件和长期形成的传统不一样,潜在课程又具有了差异性;内容上的全面性。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全面地包括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概念上的相对性。潜在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相互联系上的非系统性。潜在课程在影响学生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逻辑步骤,没有前后相继的知识线条等。
4.教育评价主要有五个功能:(1)诊断功能。(2)反馈调节功能。(3)鉴定总结功能。(4)科学管理功能。(5)激励导向功能。
5.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影响的特点:(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 ;(2)环境从总体上制约着人的发展状态;(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方式是不同的。
三、论述题
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论述如下:
(一)教育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
生产力是人类凭借的应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所发生的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即人
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它包括劳动力.生产资料(以生产工具为主)和劳动对象三个方面.其中,劳动力是最重要.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只有通过劳动力才能制造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当一个人尚未掌握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时,有只是未来的可能劳动力.劳动力或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要实现劳动力的在生产,就需要像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她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通过教育发展的智力,使之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生产知识和技能;通过教育发展人的体力,使之获得适应生产需要的精力和体魄,从而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由此可见,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是劳动力实现生产必须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生产活动得以继续和发展,只有通过教育使人获得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成为掌握生产知识和技能,得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从而推动生产的发展.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教育生产力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的上述作用伴随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愈益明显和重要.这是因为,现代生产的发展,主要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劳动者文化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许多发达国家的统计材料证明,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因此,通过教育培养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使之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要求,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二)教育是科学知识的再生产过程
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向受教育传授科学知识.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者有目的.有选择地以系统.概括的形式,用科学的方法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体力.从而可以在短时间把人类社会几千年积累起来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可以用同意时间向很多人传授科学知识,使知识的传授具有最高的效率,这是教育巨大作用的集中表现.通过学校教育所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在生产,是一种最高效率的扩大在生产,学校是缩短在生产科学知识的“工厂”,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在生产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学校教育所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一方面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一方面对已经投入生产的劳动力进行在教育,这就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从而为先进的科学知识的普及与提高,为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基础。
(三)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传授人类社会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即前人已经取得的科学技术成果,但同时也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现代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既是已有的科学知识再生产的“工厂”,也是新的科学技术的生产基地,负担着通过科学研究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任务。
由于学校人才集中,科研设备较好,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有利于各门学科的协作,开展综合性课题和边缘科学的研究,以及可以从学生和研究生中不断补充后备力量,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军.因此.不仅可以直接生产出新的科学知识,而且由于科学一技术一个生产体系的逐步形成,还可以创造出许多新技术.新工具.新工艺.例如,我国国务院发明奖励条例颁布后,近年被批准的全部发明项目中,来自高等学校的占有相当的比例(约三分之一左右).可见,教育不仅是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为物质的生产过程生产出新的科学技术一生产能力,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手段。
(四)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手段
在社会生产这个复杂的系统中.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因数.只是构成它的主题或实体部分,并没有把生产力系统包罗无遗.在现代大工业生产中,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的新因素。
科学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当它还没有被应用到生产中去的时候,是作为意识形态而存在的社会精神财富,只是潜在的生产力.当它被劳动者所掌握,转化为新的更高效率的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扩大生产的广度和深度时,就成为一种强大的物质力量一直接的生产力。
科学知识作为潜在的生产力,使之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需要经过“物化”的过程:需要通过技术发明.技术改新和技术推广,转化为新技术,新工具,新工艺;需要劳动者掌握科学知识,劳动技能,把新技术,新工艺用于生产实践,从而形成强大的物质力量.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依赖于智力的物化,即科学知识转化为新技术,新工具.新工艺,并为劳动者所掌握和运用.科学知识转化为新的技术,工具和工艺,劳动者掌握科学技术,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一点也离不开驾驭客观存在的人,而人的科学知识的获得和技术人才培养,是依赖教育来实现的.因此,教育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在促进现在生产力发展上具有重大作用。
如前所述,学校教育进行科学知识的在生产,使受教育者掌握科学知识.生产技术,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同时学校还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并把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既潜在生产力为直接的生产力.通过这两种转化,产生出巨大的物质力量,形成新的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三篇: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马克思基本原理作业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马克思基本原理作业答案
第一次作业(名词解释)题目说明:(10.0 分)1.1、物质
2、辩证矛盾
3、社会存在
4、马克思主义
5、科学发展观
6、社会基本矛盾
7、哲学基本问题
8、矛盾分析方法
9、认识运动总规律
10、民主
11、垄断
12、资本
13、价值规律
14、资本积累
15、资本的有机构成
参考答案:
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辩证矛盾:辩证矛盾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既相互对立、排斥、反对,又相互联结、统一、贯通的趋势与属性。
3、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主要包含自然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4、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由其继承者们不断发展创新而形成思想的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完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争取解放的科学理论。
5、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尊重规律,理性发展;坚持联系,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永恒发展;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
6、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
7、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对此的不同回答在哲学上形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二是思维能否反映存在,队此的不同回答在哲学上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
8、矛盾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就是要坚持一分为二地看待矛盾,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
9、认识运动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每一循环之内容都比较地进入高一级的阶段,这就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10、民主:是一种管理国家的形式,其本质就是体现民意至上,即代表社会的主流意志的公意,又体现社会大多数的众意。
11、垄断: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产生垄断,这是是资本家不断追逐剩余价值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12、资本:资本就是能够产生价值增殖的价值。
1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整个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14、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追逐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是把所得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或者贮存起来,而是将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即扩大再生产。这种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15、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会决定价值构成的变化,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就会反映着技术构成的变化,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的并且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
第二次作业(简答问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由其继承者们不断发展创新而形成思想的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完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争取解放的科学理论。它的主要特征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2、辨证法的否定和形而上学否定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答:辩证的否定观强调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强调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联系与发展的环节,实质是扬弃。而形而上学否定观则把否定看成是外在的否定,是彻底的否定和全盘的抛弃。
3、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什么?
答:党的群众观点:相信人民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虚心向人民学习的观点;一切对人民负责的观点。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什么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什么?
答: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追逐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是把所得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或者贮存起来,而是将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即扩大再生产。这种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导致资本家不断追逐剩余价值,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从而引起资本排斥劳动力的现象,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就会相对减少,必然导致大量劳动力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5、什么是度?掌握事物的度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了质与量的对立统一。掌握事物的度对于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1)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质。(2)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度,才能坚持适度原则。
6、什么是货币?货币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答:货币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基本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7、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答:(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概括为24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9、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答: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基本面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主要性质,生产方式推动社会的变革发展。
10、机械反映论与能动反映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答:尽管它们都坚持反映论,但机械反映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简单的复制和机械地模写过程,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则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既从根本上否定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又克服了形而上学反映论的机械性、直观性、狭隘性,克服了人们在认识上的直观化、凝固化、片面化;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内在本质,实现了认识论的伟大变革。
1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方式有哪些?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形式:第一,国家直接经营的国有企业。第二,国家与私人共同投资的共有或合营企业。第三,国家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第四,国家运用宏观和微观的手段干预和调节国民经济发展。
12、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经验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经验:始终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不动摇;始终坚持以改革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不动摇。
13、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和运行机制是什么?
答: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有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调整社会关系的活动,科学文化的创造活动。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选择实践的方案,作用实践的对象,评价实践的结果,反馈实践的过程。
14、承认相对静止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答: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平稳安定;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是渐进道路;社会矛盾的有效解决途径是妥协意识。
15、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应该坚持什么标准?
答:辩证分析法,必然趋势与偶然机遇相统一,历史分析法,社会发展与历史环境相统一,阶级分析法,时代潮流与阶级立场相统一。
16、”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第三次作业(判断正误)
7、能否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错误)
6、阶级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最普遍的矛盾。(错)
4、资本主义社会能够自然地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错)
1、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对)
5、事物的假象就是人对事物产生的错觉。(错)
3、真理就是客观事物内在的、真实的规律与本质。(错)
2、剩余价值就是凝集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错)
第四次作业(论述问题)
1、结合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阐述无产阶级政党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答:①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它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之上的。其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②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另一方面,它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③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辩证的统一,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特征之一。其重要意义是:
第一: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基础。
第二: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加强廉政建设,克服各种腐败现象,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具有群众观点,是否贯彻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第三: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
2、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无产阶级政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有哪些基本经验和主要教训?
答: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经验:始终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不动摇;始终坚持以改革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不动摇。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教训:第一,新生事物的成长规律决定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长期、艰巨的过程。切忌犯盲目冒进的“左”倾错误。第二,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决定了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切忌简单、机械地看待社会主义的发展,不要犯形而上学的错误。第三,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不的单一的纯粹的过程,它会受到国际关系格局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影响。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对外,充分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去,自我封闭与保守地搞社会主义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3、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说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答: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辩证关系。首先,两者是相互对立、相互区别的。其次,两者是相互统一、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而个性只能与共性相联结而存在,相比较而显现。脱离共性的个性是不存在的,反之亦然。第二,两者是相互贯通的。共性与个性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关系,即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它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针基础。这不仅是认识和解决矛盾的出发点,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基础。第二,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第三,它具有正确地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的实际意义。
4、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对推动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何重要的指导意义? 答: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核心与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也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以及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随着历史的推进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纵深发展,马克思在阐述劳动价值理论时所考察和分析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依据实际情况,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学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5、怎样正确地区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与社会主义的经济波动?二者有哪些相同和差异之处? 答:社会主义经济波动,主要源自内在传导和外部冲击。内在传导主要是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造成的波动影响。外部冲击是指外贸和国际环境恶化对经济发展造成的波动影响。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其爆发也是存在一定的规律。因此,社会主义经济波动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本质区别。前者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整来克服。而后者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是无法避免的,到了一定的周期就会发生。
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再认识、再实践”思想,对于实际工作有何重要的指导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科学的反映论,是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根本特征。它认为人的认识是由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党的群众路线是建立在群众观点的基础上的,它的主要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群众路线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主要表现是: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观同党的群众路线的群众观是一致的。第二,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是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从群众中来”,就是深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的智慧和经验集中起来,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形成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第三,坚持不断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是认识无限曲折上升发展的过程。总之,“实践--认识--实践”和“群众--领导--群众”在根本精神上是一致的,它是唯一科学的认识路线,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唯一科学的工作路线。
7、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在社会生活中坚持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答: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一百多年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近七十年中国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都反复证明,无产阶级事业只有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即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下才能不断前进。任何别的思想理论、别的政党都不能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指明解放的道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这就要求我们正视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运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8、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的基本原则,对于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有什么重要的理论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科学的反映论,是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根本特征。它认为人的认识是由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共同的理论基础。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即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实事求是也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为了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所谓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一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也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创造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两者的着眼点有所不同:解放思想着眼于从主体方面,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着眼于从客体方面,强调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根本上提高学习和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要思想,对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长期执政条件下始终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五次作业(材料分析)
1、案例 二十四节气与生产实践:
1)这些谚语的形成从人的认识的角度说明了什么? 答:这些谚语的形成从人的认识的角度说明了实践是认识产生的基本来源。正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生产过程的相互关系的长期实践与观察,日积月累才逐渐形成了这些谚语。
2)你认为这些谚语符合科学规律吗?为什么?
答:这些谚语只是经验的积累,还不能称之为科学规律。谚语通常是通过感性认识的方式积累形成的,虽然有其实践的客观依据,但毕竟是直观的、表面的、生动的认识,它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的认识才能是真正的科学。因此,这些谚语作为经验的积累,还不能称之为科学规律。
2、案例 一个巴掌扇出了“阿拉伯之春”
1)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阿拉伯之春”爆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因此,任何政党、政 治集团和政 治人物的任何决策、管理行为都必须真正体现人民的利益。凡是违背人民利益,必然会被人民所反对和抛弃。“阿拉伯之春”在突尼斯因为一个小贩的自杀而引发民众的抗议,事件爆发的真正原因就是当地政府的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置百姓的利益于不顾,从而引起民众的不满和反对。
2)通过这个事件,说明当前我们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答:这个事件的教训是深刻的,这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拥有几千万党员的政党是一个警示,那就是必须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切实增进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真正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真正开展持续有效的群众路线教育,才能真正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3、案例 苏联解体已经15年了,在这期间很少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让俄罗斯老百姓感到自豪,倒是苏联的一些成就至今在俄罗斯人心中仍引以为荣。近日,《消息报》刊登了全俄社会问题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列举了苏联时期俄罗斯人引以为豪的十件大事。
1、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说明了什么? 答:第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增强了综合国力;
(2)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全国基本上完成农业集体化。第二,苏联的建设也存在严重弊端,如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农业的发展等。长期执行这一政策,会带来极大弊端。
2、前苏联的解体与社会主义制度有必然联系吗? 答:前苏联的解体与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前苏联解体仅说明了苏联模式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这是因为前苏联社会存在着四大矛盾: 理论上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实践上的与资本主义竞争共处中的劣势扩大; 理论上的民族团结和实践上的大俄罗斯主义及严重的民族问题;理论上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实践上霸权主义、扩张主义的推行;理论上无产阶级先锋队和实践上的苏共领导特权腐化严重丧失先锋性。因为没有解决好这些矛盾,才导致了苏联解体。
总结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5)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6)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7)必须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吸取苏联模式的教训,遵循从教训中总结出来的以上经验,就可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正确的社会主义道路。
4、案例 对西方民主制度的透析
1)西方国家的民主体制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哪些是必须批判的?
答:近代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说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盲目照搬别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实行专制独裁统治,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和任命意志,也必然归于失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总结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两党制和多党制国家的执政党通常主导和独占国家权力,并为其所代表的利益集团谋取最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其他政党作为在野党或反对党,由于不能直接参与政府管理国家事务,往往对执政党采取对立的态度和做法,为反对而反对,使其执政效果受到很大的牵制和影响。在当代国际政治舞台上,所谓“跛脚总统”、“跛脚内阁”屡见不鲜。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依法长期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宪法明确赋予的。民主党派作为亲密友党,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两党制、多党制和议会制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实现形式,其主要特点是通过选举方式实现政党轮流执政,以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有时为了选票也会考虑民众的意愿,但其本质是金钱政治,有钱人的游戏。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全国人民代表来自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人口再少的民族也至少有一名代表。人民政协则按民族、界别、党派和人民团体,通过充分的民主协商推举产生委员。这种广泛的代表性,使我国的政治制度建构于坚实的社会基础之上,使中国特色民主具有西方民主不可比拟的真实性、包容性和广泛性。2)根据上述材料,应该如何理性地看待西方国家的民主体制?
答: 从本质上来说西方的民主体制就是政党体制。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包括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政党以各种方式参与政治活动,就国内外重大政治问题发表意见,对国家政治生活施加影响;
2、政党通过竞选成为控制议会的多数党并由此成为执政党,然后通过领导和掌握国家政权来贯彻实现党的政纲和政策,使自己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集团的意志变为国家意志。这是政党政治的核心;
3、政党处理和协调与国家以及与其他政党、社会团体和群众之间的关系。政党制度的优点:
1、国会由不同政治观点的党派组成,国家机关的负责人必须获得国会的批准才能履职,也就是说国会拥有对国家机关的负责人任免的权力,最大限度的避免了人事安排过程中的权钱交易;
2、由于执政党与在野党在政治利益上的天然对立性,天然的结成了廉政监督机制,由此形成了对于公权力部门(政府)的执政监督,从而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公权力执行过程中的腐败滋生;
3、由于执政党是通过民选产生的,因此执政党出台的政策、方针就必须关注人民的疾苦与心声,否则执政党的政治主张就无法实现,甚至在以后的选举中被人民用选票抛弃。政党制度的缺点:由于政党具有各自不同政治主张和利益,因此在政策、方针上常常是对立的,由此导致政党为了捍卫自身利益对反对党派进行打压,甚至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将国家、人民的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后。
第四篇:西南大学网络教育0045应用文写作2016秋季作业答案
单项选择题
1、海报格式包括:()、正文、署名和日期。
1.A.开头
2.B.标题
3.C.结尾
4.D.图片
2、关于合同作用的说法,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1.A.合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
2.B.利于商品生产的专业化和相互之间的协作
3.C.有利于加强企业对国家的监督和管理
4.D.有利于保护经济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3、下列选项哪个不是公文作用的主要表现?
1.A.指导和宣传教育作用
2.B.规范行为作用
3.C.总结汇报作用
4.D.处理公务和记载凭证作用
4、在我国商代后期,出现了一种体式较为完整的公务文书,它就是(1.A.缣帛文书
2.B.金石文书
3.C.甲骨卜辞)。4.D.竹简文书
5、()是简明扼要的书面报告,是汇报工作、交流经验、沟通情况等的信息载体?
1.A.公文
2.B.函
3.C.简报
4.D.会议记录
6、颁转性通知包括“发布”、()、“批转”三个类型。1.A.“导向” 2.B.“知照”
3.C.“转发” 4.D.“传达”
7、经济文书三个原则性特点:目的性、业务性、()。1.A.导向性
2.B.政策性
3.C.典型性
4.D.普遍性
8、规划、纲要、计划、安排等属于()文书。
1.A.纲要类文书
2.B.传达类文书
3.C.策划类文书
4.D.计划类文书
9、发文机关要求对公文予以办理或答复的对方机关称为()。
1.2.3.4.A.承办机关
B.公文处理部
C.行政机关
D.主送机关
10、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批示批准。按照请示的内容和目的分类,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1.2.3.4.A.请求批转
B.请求答复
C.请求指示
D.请求批准
11、决议由标题、()、会议名称、正文、落款组成。
1.2.3.4.A.签署
B.决议通过日期
C.编号
D.成文日期
12、述职报告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按时间分类,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1.2.3.4.A.星期述职报告
B.临时述职报告
C.述职报告
D.定期述职报告
13、应用文写作的特点有哪些?
1.A.写作主体—作者
2.3.4.B.写作客体—语言文字反映的组织意图;
C.写作载体—所反映的客观事实
D.写作受体—被描述的对象
14、命令一般是由()、编号、正文、签署和成文日期组成。
1.2.3.4.A.标题
B.作者
C.指令
D.撰写日期
15、应用文语言特点包括确切性、()、庄重性。
1.2.3.4.A.真实性
B.客观性
C.规范性
D.陈述性
16、调查报告的正文一般由开头、主体、()三部分组成。
1.2.3.4.A.报告日期
B.调查人
C.标题
D.结尾
17、开幕词一般由标题、称谓、正文、()构成。
1.2.A.主题
B.落款 3.4.C.结束语
D.致辞
18、报告具有陈述性和()的特点。
1.2.3.4.A.转达性
B.汇报性
C.复杂性
D.典型性
19、批复的落款是发文机关和()。
1.2.3.4.A.发文地区
B.发文署名
C.成文地址
D.成文日期
20、总结的作用有认识作用、指导作用、()。
1.2.3.4.A.批评改正作用
B.交流借鉴作用
C.总结反思作用
D.认识不足作用
21、通告是机关团体在()公布事项的告知性公文。
1.2.3.4.A.部门范围内
B.一定范围内
C.机关范围内
D.广大范围内
22、经济文书三个原则性特点不包括下列哪个选项?
1.2.3.4.A.目的性
B.确切性
C.业务性
D.政策性
23、大事记的内容主要由()和大事记述两部分组成?
1.2.3.4.A.编号
B.评论
C.人物
D.时间
24、下列选项哪个不是通报的特点?
1.2.3.4.A.典型性
B.知照性
C.导向性
D.间接性
25、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情况用()。
1.2.3.4.A.简报
B.通报
C.通知
D.通告
26、会议记录的格式由标题、正文和()三部分组成。
1.A.落款
2.3.4.B.称谓
C.结尾
D.开头
27、批复由标题、()、正文、落款组成。
1.2.3.4.A.日期
B.作者
C.结束语
D.主送机关
28、经济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主体、背景和结尾五个部分。
1.2.3.4.A.图片
B.日期
C.导语
D.作者
29、关于计划的含义及特点下列不正确的是什么?
1.A.预想性。计划是对未来一定时期的工作活动做出的预想性安排,无论这种安排多么具体、周到,也只能是一种预想或期望;是希望实现但尚未实现的东西。
2.B.可变性。计划制定后,由于实践中发生始料不及的情况,可以对计划加以修改,但这种改变要基于对情况的深刻了解和对初始计划目标的准确把握之上。
3.C.针对性。计划总是针对某项活动或某项具体工作而制定的,一个“计划”只适用于特定的时间、地点和范围,由特定的人员去完成,为特定的工作任务服务。
4.D.即时性。计划总是针对即将到来的工作活动能够即时、客观、准确地做出反应。
30、公文的行文关系是根据机关的组织系统、领导关系和职权范围所确定的机关之间的文件收受关系。行文关系根据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一般不得越级请示和报告。
根据单位各自的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来看,单位之间的关系有五种:直接隶属关系;间接关系 ;业务指导关系 ;();不相隶属关系。
1.2.3.4.A.平行关系
B.交叉关系
C.直接关系
D.无关系
31、()是下级单位向上级单位汇报工作时常采用的文种?
1.2.3.4.A.简报
B.通告
C.请示
D.会议纪要
32、关于经济文书写作的特点选项错误的是?
1.2.3.4.A.政策性
B.直接性
C.目的性
D.业务性
33、函由标题、()、正文、落款组成。
1.2.3.4.A.时间
B.作者
C.地点
D.主送机关
34、通报的特点是知照性、()、导向性。
1.A.发布性
2.3.4.B.典型性
C.批转性
D.陈述性
35、上下级机关、平行机关或不相隶属机关之间行文时用()?
1.2.3.4.A.通告
B.通报
C.公函
D.报告
36、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法定事项用()。
1.2.3.4.A.简报
B.通告
C.公告
D.通知
37、计划是制定单位对一定时期内将要展开的工作进行预先的部署安排的书面文书,下列哪一项不是计划的特点?
1.2.3.4.A.预想性
B.可变性
C.针对性
D.客观性
38、关于公文审核的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1.2.A.文字表述是否规范
B.公文内容合法与否 3.4.C.是否需要导语
D.格式否正确等
39、决议由标题、()、会议名称、正文、落款组成。
1.2.3.4.A.开头
B.结束语
C.决议通过日期
D.作者
40、素养,是指一个人经过学习、实践,在陶冶锻炼中所形成的内在涵养,是一个在政治觉悟、思想品德、文化知识和心理健康等方面达到的总体水平。它不包括下列哪个选项?
1.2.3.4.A.体能素质
B.知识素养
C.心理素质
D.政治素养
41、应用文写作主体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采集能力、思维能力、()。
1.2.3.4.A.概括能力
B.组织能力
C.表达能力
D.领悟能力
42、发文字号由发文机关代字、()、发文顺序号组成。
1.2.3.A.发文年号
B.发文机关
C.发文部门
4.D.密级
判断题
43、新闻写作是将采访到的材料、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按一定的要求,制作成一定题材的新闻作品的过程。
1.2.A.√
B.×
44、会议记录是开会后把会议的组织情况和会议内容具体整理记录下来的一种重要的事务文书。会议记录是举行会议的实录,具有重要文件的性质。
1.2.A.√
B.×
45、版头:由发文机关全称或规范化简称组成
1.2.A.√
B.×
46、事务文书的特点包括:读者广泛、制作程序繁杂、行文范围狭窄、格式单一
1.2.A.√
B.×
47、请柬也称请帖,是单位或个人有重要纪念、喜庆活动,邀请上级领导、兄弟单位的同志或亲戚朋友前来参加所用的一种应用文书。
1.2.A.√
B.×
48、行政公文种类一共有:
命令(令),决定,公告,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
1.2.A.√
B.×
49、启事通常是个人或单位,有事情要向人们告知、说明,或者对大家有什么要求,把它用文字公布出来,或在公共场所张贴,或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广为传播的一种应用文书。启事具有公开性、广泛性及告知与求助结合等特点。
1.2.A.√
B.×
50、消息写作在有些情况下可以离开新闻的五个要素,即何人,何地,何时,何事,何因,何果。
1.2.A.√
B.×
51、合同的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
(二)有利于商品生产的专业化和相互之间的协作
(三)有利于加强国家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
(四)有利于保护经济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1.2.A.√
B.×
52、行文关系 :指发文机关与收文机关之间往来关系。是根据机关组织系统、领导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的。
1.2.A.√
B.×
53、市场调查报告也称市场调查,就是以经济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方法,对市场供求情况进行调查、统计、预测,从而分析市场经济规律,得出某种正确结论的文本。
1.2.A.√
B.×
54、决议是党的机关公文。决议适用于经会议讨论所通过的重要决策事项。
1.2.A.√
B.×
55、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就是新闻角度。角度一词源于数学,数学证明在不同的方位,或者说通过不同的角度拍摄,所拍出的照片效果是不一样的。
1.2.A.√
B.×
56、狭义的公文是由党中央、国务院分别批准颁布的党的机关公文和行政机关公文.它是非法定公文,也称其为非通用公文。
1.2.A.√
B.×
57、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法定事项用公告。
1.2.A.√
B.×
58、大事记是一个国家、地区、部门、单位用断代体的形式,按年、月、日顺序系统记载重大事件或重大活动的一种特殊文种。大事记不仅是大事件的记录,而且也是对在一定时限内所发生的大事的无顺序的记载,因而具有分散性和杂乱性。
1.2.A.√
B.×
59、事务文书是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在日常公务活动中所形成和使用的一种具有极强的实用性、事务性和某种惯用体式的应用文体。
1.A.√
2.B.×
60、新闻写作与采访的关系是:
(一)先有采访,后有写作,或者说,先有写作,后有采访,这个次序是可以互换的。
(二)采访的质量间接关系着写作的质量。
1.2.A.√
B.×
写作题
61、公文写作(40分)
写作要求:
1、请根据教材P128至P130页的四份例文为范围,任选一份例文为范例,写一则通知。
2、写明所选例文的标题、主送机关和落款。
本题参考答案:
言之成文,有理有据即可。
第五篇: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中级无机化学作业四答案
中级化学作业
作业四:
1、判断方程式B2H6 + 2N(CH3)3=2BH3N(CH3)3是否正确。正确
2、判断方程式SOCl2 +Cs2SO3=2CsCl+2SO2是否正确。正确
3、判断方程式SbF5 + KF= KSbF6是否正确。正确
4、判断方程式Cr(CO)6 + C6H6=Cr(C6H6)(CO)3 + 3CO是否正确。正确
5、判断方程式Mn2(CO)10 + Br2=2Mn(CO)5Br是否正确。正确
6、.判断方程式Fe(CO)5 + 3KOH=K[Fe(CO)4H] + K2CO3 + H2O 是否正确。正确
7、判断方程式CrCl3 + 3Na + 6CO=3NaCl + Cr(CO)6是否正确。正确
8、判断方程式2CoCO3 + 8CO + 2H2=Co2(CO)8 + 2CO2 + 2H2O是否正确。正确
9、判断方程式Fe + 5CO=Fe(CO)5是否正确。正确
10、判断方程式 BF3NMe3 + BCl3 = Cl3BNMe3 + BF3是否正确。正确
11、.判断方程式 F4SiNMe3 + BF3 = F3BNMe3 + SiF4 是否正确。正确
12、(填空题)二茂铁比二茂钴稳定,原因是()。
答:Cp2Fe是18e,Cp2Co是19e13、(论述题)(CH3)3B和BCl3谁是更强的路易斯酸?
答:BCl3,因为Cl的电负性大于-CH3,而且是吸电子基,使中心原子硼具有更多的正电荷,因此路易斯酸性更大,故BCl3为更强的路易斯酸
14、(论述题)解释现象:Co(NH3)5F2+的稳定性大于Co(NH3)5I2+;Co(CN)5F3-的稳定小于Co(CN)5I3-。
答:根据SHAB理论,硬硬和软软结合稳定。其中酸或碱的硬度并非一成不变。如硬酸可以由于若干软碱配体的存在而被软化。因此,在Co(NH3)5F2+ 和Co(NH3)5I2+中,Co3+为硬酸,NH3和F均为硬碱、I较软。因此有五个硬碱NH3存在时,F配合物比I配合物稳定;但在Co(CN)5F3-和Co(CN)5I3-中五个软碱CN的存在使Co3+软化,从而使I配合物稳定。
15、(论述题)说明题:简述[Re2Cl8]2-的成键过程,并说明它的构象为什么是重叠式。答:Re3+:5d4,每个Re采用dsp2,与4个Cl形成平面正方形结构,剩下的d轨道之间分别形成d-dσ键、d-dπ键、d-dδ键,d键是两个dxy轨道通过面对面重叠形成的,所以[Re2Cl8]2-中Cl原子呈重叠构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