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第一次作业答案(全文5篇)

时间:2019-05-13 08:4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第一次作业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第一次作业答案》。

第一篇:2014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第一次作业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用于检查在活动过程中被评者的进展或进步情况,用以调节活动进程,通过反馈信息保证目标顺利实现。如在教学中,当一单元或一个章节学习完后,作一次测验,以检查学生学习进展情况,调整和改进整个教学工作,对学生进行及时指导,以帮助学生完全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这种评价可以及时探寻影响质量和目标实现的原因,以便立刻采取措施加以补正,以免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2、教育测量

教育测量就是对教育的特征、属性及其运动、发展规律的定理描述,它主要用于对学生的精神特性进行数量化测定。具体来说,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成绩、兴趣爱好、思想品德、身体素质以及教育措施上的许多问题的数量化测定。

3教学

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人类所积累的文明成果的一种认识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作用,以提高学生个体的生理、心理、思想、文化与技能等多方面素质。

4教育评价

所谓教育评价是指以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教育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从而做出价值判断。组成教育评价系统的要素包括价值目标、人员组织、实施程序、方法技术与质量保证,其中价值目标包括价值、目标、指标三个基本因素;人员组织是对评价构成的规定,包括机构、角色、职能等基本因素;实施程序是对基本过程的规定,包括评价的方式、步骤和分工;方法技术是对评价的认知过程与工作方式的规定,它包括方法论、具体方法与操作技术三个层次;质量保证是对评价科学性的规定。

5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

非指导性教学是由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所倡导,是罗杰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根据这种教学思想教学活动应把学生放在居中的位置上,把学生的“自我”看作教学的根本要求,所有的教学活动不仅要服从“自我”的需要,而且也要围绕着“自我”进行。“非指导性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1、在课堂中创造一种接受的气氛;

2、围绕着发展个人的和小组的目标而进行;

3、教师的角色应不断变化。这种教学方式对我国当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6课程

“课程”作为一个教育学概念,首先涉及到对学校教育内容的组织。其次,课程也涉及到对预定的教育标准或目标、预期的教学结果的系统规定。再次,课程还涉及到对学校教学、教育活动的总体构思和初步设计。据此,可以将课程定义为:课程是对学校教育内容、标准和进程的总体安排。其最重要的特征是“计划性”或“方案性”即给教学、教育活动提供方案。作为方案,课程是学校各类教学、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或“蓝图”,各类教学、教育活动则是课程的实施或具体执行。

7特朗普制

特朗普制是本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的一种综合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它由教育学教授伊德•特朗普创立。它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起来,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首先,由优秀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大班进行集体教学,然后在15~20人组成的小班里开展研究讨论,最后由学生个人独立自学、研习、作业。这种形式把教学时间进行了划分,大班上课占40%,小班讨论占20%,个人自学占40%。

8《大教学论》

《大教学论》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教育理论方面的代表作。《大教学论》是近代以来第一部教育学著作。它大体可分为五个组成部分: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学制系统及课程论、实现教育改革计划的呼吁,奠定了近代以来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

9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是建立适宜课堂环境、保持课堂互动、促进课堂生长的历程。其中,建立适宜课堂环境是课堂管理的基本前提,保持课堂互动是课堂管理的衡量尺度。促进课堂生长是课堂管理的最终目标。

10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以学生的主动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为主来安排有关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一种课程类型。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首先,导向功能。教育的导向功能指的是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最终归宿,它为整个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

其次,选择功能。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目的决定了对人的素质要求上的选择。

再次,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既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是检验、衡量、评价全部教育活动最终结果的依据和标准。

第四,激励功能。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它立足现实并指向未来,具有一定的理想性,这决定了教育目的所具有的激励功能。

最后,协调功能。在教育活动内部,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更呈现为一种多层次、多种类的复杂系统。为了在教育者身上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素质,应该把如上各种因素统一协调起来,使之形成一种合力。

2、简述班主任的教育机智

答:一要有较强的心理素质

教育机智是班主任主要的心理品质,突出表现在为对突发事件的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和灵活,机智,巧妙的处理。无论发生什么事,班主任都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调整原定计划,灵活地处理好一切问题。

二要有教师的职业道德

班主任对工作,对学生的态度,不但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着教育机智的形成。如果一个班主任不热爱教育事业,不尊重学生,就不会形成教育机智,仅仅是小聪明的灵机一动,不能算是教育机智。

三要遵循教育规律

教育是门艺术,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只有了解教育规律,熟悉学生的心理特点,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四要有丰富的知识

班主任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更要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才能产生教育机智。肚里空空是毫无机智可言。

3、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教育本质的看法,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2)在课程方面,杜威以其经验论哲学为基础,提出了“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习的课程理论。为了使教学适合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杜威主张教材心理化。

(3)在教学方法方面,杜威非常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他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他所强调的思维方法也叫思维五步法或探究五步法。杜威所强调的从做中学的方法具有鲜明的启发教学的特点:首先,注重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其次,注重发现式的学习方法;再次,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

(4)在道德教育理论方面,道德教育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杜威把学生民主素质的养成视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他主张用新个人主义替代旧个人主义,强调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一致。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杜威反对空洞的道德说教,主张道德教育必须给儿童提供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5)在教育目的方面,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他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在他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这就是杜威最著名的教育目的论。

4、如何理解“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理解。第一种是把人的发展和物种发展史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及进化的过程。第二种是把人的发展和个体的发展联系起来,从而看成是一个人从胚胎到身体死亡的过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增进人的发展,因为教育的一切功能与价值都是通过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而得以实现和表征的。

5、简述当代中国教育制度的主要内容

⑴提出到本世纪末中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两基”、“两全”、“两重点”。⑵在教育结构上,确定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四种类型。⑶在办学体制上,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现状,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⑷改革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⑸改革和完善投资体制,增加教育经费。

6、古代教育有哪些特点

⑴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⑵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⑶教育与生产实际的脱离和对立。⑷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⑸教育方法崇尚呆读死记、强迫体罚和棍棒纪律。⑹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⑺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7、简述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答:

(一)教育学的产生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后,随着人们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日益丰富,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些经验,就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而伴随着教育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概括,教育思想和理论不断发展,就开始有了教育学的产生。在西方,教育学(pedagogy)源于希腊语中的“教仆(pedagogue)”,就是如何照管儿童的学问。文艺复兴以来,对教育过程的研究,被叫做“教育学”,在师范学校或师资培训学校中传授。教育学这门学科的产生,如从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撰写的名作《大教学论》开始算起的话,至今已有370余年的历史。我国最早于1898年在京师大学堂开始开设此课程,彼时的教育学教材基本上从日文转译过来。

(二)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萌发期:时间大致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公元十七世纪初叶),人类开始了最早期的教育认识活动。

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主要散见在一些思想家的言论和著作中,如我国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愈、朱熹等,西方如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萌芽时期的教育学其主要特征是:(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经验的描述和总结,缺少理论分析;(2)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缺乏抽象的理论概括和提升;(3)没有专门的教育学语言,有关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之中,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没有提出“教育学”这一概念。但是,作为人类早期的教育智慧,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为以后的科学教育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创立期

从欧洲的文艺复兴以来,在西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繁荣,教育有了相应的发展。教育实践的丰富、教育经验的积累,使人们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许多教育专著相继问世,教育学开始从哲学和其它学科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知识领域来说,教育学有其创立的主要标志,大致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上:在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在概念方面,这一时期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或概念体系,标志着理论体系的形成;在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在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在组织方面,是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这些标志并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的。因此,教育学的创立不是在某一瞬间完成,而是有一个历史过程,前后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时间。

8、简述教育属性的内容

人们从教育的历史事实、现实存在中抽象出诸多教育属性。第一、教育的永恒性。第二、教育的生产性。第三、教育的历史性。第四、教育的继承性。第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第六、教育的长期性。第七、教育的民族性。此外,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9、简述合理的课程结构应具有的基本特征

答:1.客观性

课程结构是课程设计者根据一定原理设计出来的,它属于一种人工结构。但课程结构并不是课程设计者主观臆造的产物,而是具有客观性。

首先,课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内容来源于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其次,课程内容各要素、各成分间的结构关系反映的是科学知识间的关系、各种社会生活经验的结构关系以及不同学习活动间的结构关系。课程发展的历史表明,学校课程结构的演变往往是科学结构演变的结果,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生活经验的构成关系的改变也往往导致学校课程的结构性改变。

再次,人们在设计课程结构时必然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规律,而这两者是一种客观存在物。不同历史时期儿童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要求,因而,课程结构必然带上时代的特点。

2.有序性

有序性是描述客观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范畴,指事物内部的要素和事物之间有规则的联系和转化。课程结构的有序性就是指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相互联系的有规则性。

课程结构的有序性首先表现为“空间序”,即从横向上看,课程内部各成分的空间构成是有规则的。

课程结构的有序性还表现为“时间序”。学校课程的展开和实施是一个依次递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程内部各成分、各要素的呈现有一定的时间顺序。时间序和空间序结合在一起构成时空序,它们共同说明课程结构规则性和顺序性特点,是课程结构存在的基本方式。良好的课程结构都应具备一定的有序性。

3.可转换性

课程结构具有转换性。这种转换性就是课程内部各要素间的构成关系能依地区、学校和学生等条件的变化而进行相应调整的属性,正是由于这种转换,中小学课程也能因地制宜,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实现课程模式的多样化。

4.可度量性

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间的联系和结构方式往往可以用数量关系来说明,这表明课程结构有可度量性。分析学校课程的结构可以从考察以下几方面各种比例入手:⑴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例关系;⑵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关系;⑶学科课程内部工具类课程、人文类课程、自然类课程和体艺课程之间及其内部各具体科目间的比例关系;⑷活动课程内各类活动项目间的数量关系等等。

10、简述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特征

第一、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第二、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第三、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第四、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第五、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第六、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第七、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依靠教育科学指导教育实践,遵循规律成为现代教育活动的基本理念。

三、论述题

1论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任务的基本途径,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发挥核心作用。学校教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首先,以教学为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决定的,是学校与工、农、商等其他部门的根本区别之所在。其次,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它所占时间最多,工作比重最大,教学的计划性、系统性比其他途径更强,能更充分地发挥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再次,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的特点决定的。让学生掌握间接经验是教学的特色与功能,它可以迅速、有效地将人类积累起来的文明成果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智慧,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对社会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最后,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要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我们必须正确理解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以教学为主,说明教学是学校教育主要的中心工作,而不是惟一的工作,学校的其它工作应围绕中心工作

来组织开展。学校在保证教学的时间、秩序、质量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其他教育途径,使多种途径协调发挥育人的功能。

第二篇: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13年教育学作业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13年教育学作业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潜在课程:潜在课程是非学术性的学习结果,它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无意的、隐含的和非预期的。潜在课程包括学校文化方面的教育、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等:学生在学校各种人际交往中受到的影响,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的影响;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的影响,如学校与班级的传统、风气、舆论、仪式、规章制度等;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物质文化的影响,如学校建筑、校园环境、教室布置等。

2.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规则或规定的总和。它包含有学前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机构、业余教育机构、社会教育机构等,还包括各机构间的组织关系、各机构的任务、组织管理等,它的设立主体是国家,是国家教育方针制度化的体现。

3.探究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4.课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5.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得以充分发挥,让教学过程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简答题

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主要有以下四个: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学生的发展依存于知识传授的规律;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系统的和谐优化的规律。

2.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主要体现在——能让学生从中受益,提高教学水平以及有助于团体良好运转。(1)展示热情。(2)熟知你的教学内容。紧跟本专业领域前沿。(3)组织化。(4)活跃教学。(5)态度友好。

(6)建立成功的班级管理体系。(7)有步骤地教学。(8)掌握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9)清晰交流。(10)有效提问。有区分的教学。

3.潜在课程的特点:内容的渗透性和差别性。潜在课程的内容渗透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由于学校间客观条件和长期形成的传统不一样,潜在课程又具有了差异性;内容上的全面性。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全面地包括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概念上的相对性。潜在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相互联系上的非系统性。潜在课程在影响学生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逻辑步骤,没有前后相继的知识线条等。

4.教育评价主要有五个功能:(1)诊断功能。(2)反馈调节功能。(3)鉴定总结功能。(4)科学管理功能。(5)激励导向功能。

5.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影响的特点:(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 ;(2)环境从总体上制约着人的发展状态;(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方式是不同的。

三、论述题

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论述如下:

(一)教育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

生产力是人类凭借的应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所发生的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即人

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它包括劳动力.生产资料(以生产工具为主)和劳动对象三个方面.其中,劳动力是最重要.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只有通过劳动力才能制造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当一个人尚未掌握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时,有只是未来的可能劳动力.劳动力或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要实现劳动力的在生产,就需要像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她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通过教育发展的智力,使之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生产知识和技能;通过教育发展人的体力,使之获得适应生产需要的精力和体魄,从而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由此可见,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是劳动力实现生产必须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生产活动得以继续和发展,只有通过教育使人获得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成为掌握生产知识和技能,得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从而推动生产的发展.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教育生产力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的上述作用伴随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愈益明显和重要.这是因为,现代生产的发展,主要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劳动者文化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许多发达国家的统计材料证明,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因此,通过教育培养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使之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要求,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二)教育是科学知识的再生产过程

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向受教育传授科学知识.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者有目的.有选择地以系统.概括的形式,用科学的方法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体力.从而可以在短时间把人类社会几千年积累起来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可以用同意时间向很多人传授科学知识,使知识的传授具有最高的效率,这是教育巨大作用的集中表现.通过学校教育所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在生产,是一种最高效率的扩大在生产,学校是缩短在生产科学知识的“工厂”,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在生产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学校教育所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一方面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一方面对已经投入生产的劳动力进行在教育,这就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从而为先进的科学知识的普及与提高,为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基础。

(三)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传授人类社会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即前人已经取得的科学技术成果,但同时也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现代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既是已有的科学知识再生产的“工厂”,也是新的科学技术的生产基地,负担着通过科学研究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任务。

由于学校人才集中,科研设备较好,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有利于各门学科的协作,开展综合性课题和边缘科学的研究,以及可以从学生和研究生中不断补充后备力量,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军.因此.不仅可以直接生产出新的科学知识,而且由于科学一技术一个生产体系的逐步形成,还可以创造出许多新技术.新工具.新工艺.例如,我国国务院发明奖励条例颁布后,近年被批准的全部发明项目中,来自高等学校的占有相当的比例(约三分之一左右).可见,教育不仅是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为物质的生产过程生产出新的科学技术一生产能力,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手段。

(四)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手段

在社会生产这个复杂的系统中.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因数.只是构成它的主题或实体部分,并没有把生产力系统包罗无遗.在现代大工业生产中,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的新因素。

科学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当它还没有被应用到生产中去的时候,是作为意识形态而存在的社会精神财富,只是潜在的生产力.当它被劳动者所掌握,转化为新的更高效率的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扩大生产的广度和深度时,就成为一种强大的物质力量一直接的生产力。

科学知识作为潜在的生产力,使之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需要经过“物化”的过程:需要通过技术发明.技术改新和技术推广,转化为新技术,新工具,新工艺;需要劳动者掌握科学知识,劳动技能,把新技术,新工艺用于生产实践,从而形成强大的物质力量.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依赖于智力的物化,即科学知识转化为新技术,新工具.新工艺,并为劳动者所掌握和运用.科学知识转化为新的技术,工具和工艺,劳动者掌握科学技术,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一点也离不开驾驭客观存在的人,而人的科学知识的获得和技术人才培养,是依赖教育来实现的.因此,教育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在促进现在生产力发展上具有重大作用。

如前所述,学校教育进行科学知识的在生产,使受教育者掌握科学知识.生产技术,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同时学校还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并把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既潜在生产力为直接的生产力.通过这两种转化,产生出巨大的物质力量,形成新的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三篇:西南大学网络教育《教育学》第一次作业2014秋季.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教育学》一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用于检查在活动过程中被 评者的进展或进步情况,用以调节活动进程,通过反馈信息 保证目标顺利实现。如在教学中,当一单元或一个章节学习完后,作一次测验,以检查学生学习进展情况,调整和改进 整个教学工作,对学生进行及时指导,以帮助学生完全达到 预期的学习目标。这种评价可以及时探寻影响质量和目标实 现的原因,以便立刻采取措施加以补正,以免造成难以挽回 的后果。

2、教育测量 教育测量就是对教育的特征、属性及其 运动、发展规律的定理描述,它主要用于对学生的精神特性 进行数量化测定。具体来说,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 成绩、兴趣爱好、思想品德、身体素质以及教育措施上的许 多问题的数量化测定。

3教学 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人类所积累的文明成果的 一种认识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 的作用,以提高学生个体的生理、心理、思想、文化与技能 等多方面素质。

4教育评价 所谓教育评价是指以教育为对象,根据一 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教育现象及 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从而做出价值判断。

组成教育评价系统的要素包括价值目标、人员组织、实施程 序、方法技术与质量保证,其中价值目标包括价值、目标、指标三个基本因素;人员组织是对评价构成的规定,包括机 构、角色、职能等基本因素;实施程序是对基本过程的规定, 包括评价的方式、步骤和分工;方法技术是对评价的认知过 程与工作方式的规定,它包括方法论、具体方法与操作技术 三个层次;质量保证是对评价科学性的规定。

5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 非指导性教学是由人本主义 教育家罗杰斯所倡导,是罗杰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根据这种 教学思想教学活动应把学生放在居中的位置上,把学生的 “自我”看作教学的根本要求,所有的教学活动不仅要服从 “自我”的需要,而

且也要围绕着“自我”进行。“非指导 性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1、在课堂中创造一种接受的气氛;

2、围绕着发展个人的和小组的目标而进行;

3、教师的角色 应不断变化。这种教学方式对我国当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有 相当的指导意义。

6课程 “课程”作为一个教育学概念,首先涉及到对 学校教育内容的组织。其次,课程也涉及到对预定的教育标 准或目标、预期的教学结果的系统规定。再次,课程还涉及 到对学校教学、教育活动的总体构思和初步设计。据此,可 以将课程定义为:课程是对学校教育内容、标准和进程的总 体安排。其最重要的特征是“计划性”或“方案性”即给教

学、教育活动提供方案。作为方案,课程是学校各类教学、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或“蓝图” ,各类教学、教育活动则是 课程的实施或具体执行。

7特朗普制 特朗普制是本世纪 50年代出现于美国的 一种综合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它由教育学教授伊德•特朗普 创立。它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起来,以灵 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首先,由优秀教师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大班进行集体教学,然后在 15~20人 组成的小班里开展研究讨论,最后由学生个人独立自学、研习、作业。这种形式把教学时间进行了划分,大班上课占 40%,小班讨论占 20%,个人自学占 40%。

8《大教学论》 《大教学论》是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 美纽斯在教育理论方面的代表作。《大教学论》是近代以来 第一部教育学著作。它大体可分为五个组成部分:总论、教 学论、德育论、学制系统及课程论、实现教育改革计划的呼 吁,奠定了近代以来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

9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是建立适宜课堂环境、保持课堂 互动、促进课堂生长的历程。其中,建立适宜课堂环境是课 堂管理的基本前提,保持课堂互动是课堂管理的衡量尺度。促进课堂生长是课堂管理的最终目标。

10、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 以学生的主动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为主来安排有关教育内容

及其进程的一种课程类型。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首先,导向功能。教育的导向功能指的是教育目的既 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最终归宿,它为整个 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其次,选择功能。教育目的决定了 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目的决定了对人的素质要求上的 选择。再次,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既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 向,是检验、衡量、评价全部教育活动最终结果的依据和标 准。第四,激励功能。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 果的一种设想, 它立足现实并指向未来, 具有一定的理想性, 这决定了教育目的所具有的激励功能。最后,协调功能。在教育活动内部,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更呈现为一种多层 次、多种类的复杂系统。为了在教育者身上培养出社会所需 要的知识与能力素质,应该把如上各种因素统一协调起来, 使之形成一种合力。

2、简述班主任的教育机智。

班主任的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 理各种偶发事件的能力。班主任教师的教育机智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敏锐的观察力、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灵活 果断,随机应变、方式多样,对症下药、实事求是,掌握分 寸。

3、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 威 的 进 步 主 义 教 育 思 想 主 要 包 括 以 下 几 个 方 面:(1关于教育本质的看法,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2在课程方面, 杜威以其经验论哲学为基础,提出了“做中学”和从经验中 学习的课程理论。为了使教学适合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 杜威主张教材心理化。(3在教学方法方面,杜威非常关 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他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科学 思维的方法。他所强调的思维方法也叫思维五步法或探究五 步法。杜威所强调的从做中学的方法具有鲜明的启发教学的 特点:首先,注重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其次,注重发现 式的学习方法;再次,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4在道德 教育理论方面,道德教育所

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协调个人 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杜威把学生民主素质的养成视为道德教 育的主要任务,他主张用新个人主义替代旧个人主义,强调 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一致。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杜威反对 空洞的道德说教,主张道德教育必须给儿童提供健康成长的 社会环境。(5 在教育目的方面, 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他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在他 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 “教育就是生长;在 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这就是杜威最著名的教育目 的论。

4、简述如何理解"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理解。第一种是把 人的发展和物种发展史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在地球上 出现以及进化的过程。第二种是把人的发展和个体的发展联 系起来,从而看成是一个人从胚胎到身体死亡的过程。教育 的根本目的是要增进人的发展,因为教育的一切功能与价值 都是通过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而得以实现和表征的。

5、简述当代中国教育制度的主要内容。①、学校教育制度: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②、九年制义务教育 制度: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是国家实行的一项基本的教育制 度。③、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制度:④、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⑤、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⑥、教育督导制度和评估制 度;

6、简述古代教育有哪些特点。⑴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⑵鲜明的阶级性和严 格的等级性。⑶教育与生产实际的脱离和对立。⑷文字的发 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⑸教育方法崇尚呆读死 记、强迫体罚和棍棒纪律。⑹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⑺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7、简述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教育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与其他学科一样经历了一个

由思想萌发到确立学科意识再到系统发展的较长时期,主要 分作三个阶段: <1> 前学科阶段: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经 验的总结与积累。早期的教育学家根据其教育实践,从不同 层面进行论述,提出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这些思 想散见于哲学的、伦理的、政治的论著和学说中,尚未能构 成完整的、系统的体系。<2> 教育学学科的独立阶段:在 文艺复兴运动后的近代欧洲是教育学理论产生发展和不断 完成的阶段。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教育学理论可称为经典教 育学理

论。<3> 教育学的系统化阶段:19 世纪以来,教育 学在发展中形成了很多派别,经历了新的分化和改组出现了 新的特点:表现出强烈的跨学科特点、研究的细化、研究的 多元化。

8、简述教育属性的内容。人们从教育的历史事实、现实存在中抽象出诸多教育 属性。第一、教育的永恒性。第二、教育的生产性。第三、教育的历史性。第四、教育的继承性。第五、教育的相对独 立性。第六、教育的长期性。第七、教育的民族性。此外,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9、简述合理的课程结构应具有的基本特征。合理的课程结构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基本要 素不可或缺:总的来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方 式是合理课程结构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2)要素之间协

调互补:要素之间是一个相互协调互补的关系,这样可以提 高课程的效能。(3)各要素组织有序;课程内部各要素的 排列组合是有一定的层次和序列的。(4)各因素的质与量 的统一:课程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规则和指南,应该对各个 要素做出明确的规定,对其做出准确而又合理的定性和定量 分析。

10、简述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特征。第一、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第

二、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第三、学习内容极为 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第四、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 有法制性。第五、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第

六、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第七、重视 教育科学研 究,教育具有科学性。依靠教育科学指导教育 实践,遵循规律成为现代教育活动的基本理念。

三、论述题

1、论述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教学地位是指教学工作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 校以教育教学为根本任务,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围绕教学展 开,服务于教学。教学地位表现的七个方面: 第一:党 政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工作、经常研究教学工作。学校领导班 子能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

题;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围绕着教学和专业建设开展工作。教学工作是学校党政会议研究最多的议题,及时并最大限度 地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 的问题,时刻将教学放在学校工作 的首位。[1] 第二:政策上保证教学。建立完善的管理措施 和

保障教学工作的运行机制,营造了宽松和谐的学习与教学 环境。第三:经费上保证教学运行。学校大部分经费用于 教学,下拨的经费要全部用于教学,保证学校的正常教学开 支,保证教学研究的进行,保证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改善 实践教学条件。第四:学校科学研究工作要服务教学。学 校科研工作能积极开展,并科研成果为教学服务。第五: 教师能潜心教学。第六:各部门工作服务教学,干部管理 服务教师。第七:舆论导向服务教学。学校舆论以教学工 作为主,为教学服务。

第四篇: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马克思基本原理作业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马克思基本原理作业答案

第一次作业(名词解释)题目说明:(10.0 分)1.1、物质

2、辩证矛盾

3、社会存在

4、马克思主义

5、科学发展观

6、社会基本矛盾

7、哲学基本问题

8、矛盾分析方法

9、认识运动总规律

10、民主

11、垄断

12、资本

13、价值规律

14、资本积累

15、资本的有机构成

参考答案:

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辩证矛盾:辩证矛盾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既相互对立、排斥、反对,又相互联结、统一、贯通的趋势与属性。

3、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主要包含自然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4、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由其继承者们不断发展创新而形成思想的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完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争取解放的科学理论。

5、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尊重规律,理性发展;坚持联系,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永恒发展;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

6、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

7、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对此的不同回答在哲学上形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二是思维能否反映存在,队此的不同回答在哲学上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

8、矛盾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就是要坚持一分为二地看待矛盾,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

9、认识运动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每一循环之内容都比较地进入高一级的阶段,这就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10、民主:是一种管理国家的形式,其本质就是体现民意至上,即代表社会的主流意志的公意,又体现社会大多数的众意。

11、垄断: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产生垄断,这是是资本家不断追逐剩余价值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12、资本:资本就是能够产生价值增殖的价值。

1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整个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14、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追逐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是把所得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或者贮存起来,而是将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即扩大再生产。这种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15、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会决定价值构成的变化,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就会反映着技术构成的变化,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的并且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

第二次作业(简答问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由其继承者们不断发展创新而形成思想的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完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争取解放的科学理论。它的主要特征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2、辨证法的否定和形而上学否定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答:辩证的否定观强调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强调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联系与发展的环节,实质是扬弃。而形而上学否定观则把否定看成是外在的否定,是彻底的否定和全盘的抛弃。

3、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什么?

答:党的群众观点:相信人民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虚心向人民学习的观点;一切对人民负责的观点。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什么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什么?

答: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追逐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是把所得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或者贮存起来,而是将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即扩大再生产。这种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导致资本家不断追逐剩余价值,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从而引起资本排斥劳动力的现象,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就会相对减少,必然导致大量劳动力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5、什么是度?掌握事物的度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了质与量的对立统一。掌握事物的度对于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1)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质。(2)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度,才能坚持适度原则。

6、什么是货币?货币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答:货币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基本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7、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答:(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概括为24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9、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答: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基本面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主要性质,生产方式推动社会的变革发展。

10、机械反映论与能动反映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答:尽管它们都坚持反映论,但机械反映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简单的复制和机械地模写过程,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则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既从根本上否定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又克服了形而上学反映论的机械性、直观性、狭隘性,克服了人们在认识上的直观化、凝固化、片面化;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内在本质,实现了认识论的伟大变革。

1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方式有哪些?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形式:第一,国家直接经营的国有企业。第二,国家与私人共同投资的共有或合营企业。第三,国家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第四,国家运用宏观和微观的手段干预和调节国民经济发展。

12、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经验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经验:始终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不动摇;始终坚持以改革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不动摇。

13、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和运行机制是什么?

答: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有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调整社会关系的活动,科学文化的创造活动。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选择实践的方案,作用实践的对象,评价实践的结果,反馈实践的过程。

14、承认相对静止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答: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平稳安定;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是渐进道路;社会矛盾的有效解决途径是妥协意识。

15、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应该坚持什么标准?

答:辩证分析法,必然趋势与偶然机遇相统一,历史分析法,社会发展与历史环境相统一,阶级分析法,时代潮流与阶级立场相统一。

16、”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第三次作业(判断正误)

7、能否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错误)

6、阶级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最普遍的矛盾。(错)

4、资本主义社会能够自然地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错)

1、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对)

5、事物的假象就是人对事物产生的错觉。(错)

3、真理就是客观事物内在的、真实的规律与本质。(错)

2、剩余价值就是凝集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错)

第四次作业(论述问题)

1、结合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阐述无产阶级政党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答:①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它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之上的。其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②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另一方面,它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③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辩证的统一,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特征之一。其重要意义是:

第一: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基础。

第二: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加强廉政建设,克服各种腐败现象,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具有群众观点,是否贯彻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第三: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

2、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无产阶级政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有哪些基本经验和主要教训?

答: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经验:始终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不动摇;始终坚持以改革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不动摇。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教训:第一,新生事物的成长规律决定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长期、艰巨的过程。切忌犯盲目冒进的“左”倾错误。第二,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决定了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切忌简单、机械地看待社会主义的发展,不要犯形而上学的错误。第三,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不的单一的纯粹的过程,它会受到国际关系格局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影响。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对外,充分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去,自我封闭与保守地搞社会主义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3、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说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答: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辩证关系。首先,两者是相互对立、相互区别的。其次,两者是相互统一、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而个性只能与共性相联结而存在,相比较而显现。脱离共性的个性是不存在的,反之亦然。第二,两者是相互贯通的。共性与个性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关系,即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它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针基础。这不仅是认识和解决矛盾的出发点,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基础。第二,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第三,它具有正确地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的实际意义。

4、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对推动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何重要的指导意义? 答: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核心与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也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以及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随着历史的推进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纵深发展,马克思在阐述劳动价值理论时所考察和分析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依据实际情况,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学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5、怎样正确地区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与社会主义的经济波动?二者有哪些相同和差异之处? 答:社会主义经济波动,主要源自内在传导和外部冲击。内在传导主要是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造成的波动影响。外部冲击是指外贸和国际环境恶化对经济发展造成的波动影响。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其爆发也是存在一定的规律。因此,社会主义经济波动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本质区别。前者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整来克服。而后者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是无法避免的,到了一定的周期就会发生。

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再认识、再实践”思想,对于实际工作有何重要的指导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科学的反映论,是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根本特征。它认为人的认识是由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党的群众路线是建立在群众观点的基础上的,它的主要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群众路线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主要表现是: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观同党的群众路线的群众观是一致的。第二,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是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从群众中来”,就是深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的智慧和经验集中起来,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形成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第三,坚持不断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是认识无限曲折上升发展的过程。总之,“实践--认识--实践”和“群众--领导--群众”在根本精神上是一致的,它是唯一科学的认识路线,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唯一科学的工作路线。

7、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在社会生活中坚持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答: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一百多年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近七十年中国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都反复证明,无产阶级事业只有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即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下才能不断前进。任何别的思想理论、别的政党都不能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指明解放的道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这就要求我们正视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运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8、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的基本原则,对于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有什么重要的理论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科学的反映论,是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根本特征。它认为人的认识是由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共同的理论基础。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即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实事求是也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为了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所谓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一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也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创造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两者的着眼点有所不同:解放思想着眼于从主体方面,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着眼于从客体方面,强调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根本上提高学习和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要思想,对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长期执政条件下始终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五次作业(材料分析)

1、案例 二十四节气与生产实践:

1)这些谚语的形成从人的认识的角度说明了什么? 答:这些谚语的形成从人的认识的角度说明了实践是认识产生的基本来源。正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生产过程的相互关系的长期实践与观察,日积月累才逐渐形成了这些谚语。

2)你认为这些谚语符合科学规律吗?为什么?

答:这些谚语只是经验的积累,还不能称之为科学规律。谚语通常是通过感性认识的方式积累形成的,虽然有其实践的客观依据,但毕竟是直观的、表面的、生动的认识,它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的认识才能是真正的科学。因此,这些谚语作为经验的积累,还不能称之为科学规律。

2、案例 一个巴掌扇出了“阿拉伯之春”

1)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阿拉伯之春”爆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因此,任何政党、政 治集团和政 治人物的任何决策、管理行为都必须真正体现人民的利益。凡是违背人民利益,必然会被人民所反对和抛弃。“阿拉伯之春”在突尼斯因为一个小贩的自杀而引发民众的抗议,事件爆发的真正原因就是当地政府的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置百姓的利益于不顾,从而引起民众的不满和反对。

2)通过这个事件,说明当前我们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答:这个事件的教训是深刻的,这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拥有几千万党员的政党是一个警示,那就是必须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切实增进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真正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真正开展持续有效的群众路线教育,才能真正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3、案例 苏联解体已经15年了,在这期间很少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让俄罗斯老百姓感到自豪,倒是苏联的一些成就至今在俄罗斯人心中仍引以为荣。近日,《消息报》刊登了全俄社会问题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列举了苏联时期俄罗斯人引以为豪的十件大事。

1、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说明了什么? 答:第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增强了综合国力;

(2)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全国基本上完成农业集体化。第二,苏联的建设也存在严重弊端,如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农业的发展等。长期执行这一政策,会带来极大弊端。

2、前苏联的解体与社会主义制度有必然联系吗? 答:前苏联的解体与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前苏联解体仅说明了苏联模式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这是因为前苏联社会存在着四大矛盾: 理论上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实践上的与资本主义竞争共处中的劣势扩大; 理论上的民族团结和实践上的大俄罗斯主义及严重的民族问题;理论上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实践上霸权主义、扩张主义的推行;理论上无产阶级先锋队和实践上的苏共领导特权腐化严重丧失先锋性。因为没有解决好这些矛盾,才导致了苏联解体。

总结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5)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6)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7)必须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吸取苏联模式的教训,遵循从教训中总结出来的以上经验,就可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正确的社会主义道路。

4、案例 对西方民主制度的透析

1)西方国家的民主体制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哪些是必须批判的?

答:近代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说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盲目照搬别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实行专制独裁统治,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和任命意志,也必然归于失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总结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两党制和多党制国家的执政党通常主导和独占国家权力,并为其所代表的利益集团谋取最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其他政党作为在野党或反对党,由于不能直接参与政府管理国家事务,往往对执政党采取对立的态度和做法,为反对而反对,使其执政效果受到很大的牵制和影响。在当代国际政治舞台上,所谓“跛脚总统”、“跛脚内阁”屡见不鲜。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依法长期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宪法明确赋予的。民主党派作为亲密友党,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两党制、多党制和议会制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实现形式,其主要特点是通过选举方式实现政党轮流执政,以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有时为了选票也会考虑民众的意愿,但其本质是金钱政治,有钱人的游戏。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全国人民代表来自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人口再少的民族也至少有一名代表。人民政协则按民族、界别、党派和人民团体,通过充分的民主协商推举产生委员。这种广泛的代表性,使我国的政治制度建构于坚实的社会基础之上,使中国特色民主具有西方民主不可比拟的真实性、包容性和广泛性。2)根据上述材料,应该如何理性地看待西方国家的民主体制?

答: 从本质上来说西方的民主体制就是政党体制。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包括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政党以各种方式参与政治活动,就国内外重大政治问题发表意见,对国家政治生活施加影响;

2、政党通过竞选成为控制议会的多数党并由此成为执政党,然后通过领导和掌握国家政权来贯彻实现党的政纲和政策,使自己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集团的意志变为国家意志。这是政党政治的核心;

3、政党处理和协调与国家以及与其他政党、社会团体和群众之间的关系。政党制度的优点:

1、国会由不同政治观点的党派组成,国家机关的负责人必须获得国会的批准才能履职,也就是说国会拥有对国家机关的负责人任免的权力,最大限度的避免了人事安排过程中的权钱交易;

2、由于执政党与在野党在政治利益上的天然对立性,天然的结成了廉政监督机制,由此形成了对于公权力部门(政府)的执政监督,从而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公权力执行过程中的腐败滋生;

3、由于执政党是通过民选产生的,因此执政党出台的政策、方针就必须关注人民的疾苦与心声,否则执政党的政治主张就无法实现,甚至在以后的选举中被人民用选票抛弃。政党制度的缺点:由于政党具有各自不同政治主张和利益,因此在政策、方针上常常是对立的,由此导致政党为了捍卫自身利益对反对党派进行打压,甚至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将国家、人民的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后。

第五篇:2014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练习题库

2014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练习

(一)一、名词解释

1、形成性评价:教育评价的一种,是指在活动过程中,通过揭示问题和反馈信息、以改进工作为目的而开展的评价,对改进工作质量很有帮助。

2、教育测量: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成绩、兴趣爱好、思想品德以及教育措施上许多问题的数量化测定。它主要用于对学生精神特性的测定。

3、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从广义上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活动。狭义的教学是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的,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4、教育评价:所谓教育评价是指以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教育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从而做出价值判断。组成教育评价系统的要素包括价值目标、人员组织、实施程序、方法技术与质量保证,其中价值目标包括价值、目标、指标三个基本因素;人员组织是对评价构成的规定,包括机构、角色、职能等基本因素;实施程序是对基本过程的规定,包括评价的方式、步骤和分工;方法技术是对评价的认知过程与工作方式的规定,它包括方法论、具体方法与操作技术三个层次;质量保证是对评价科学性的规定。

5、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指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其含义应是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而带有“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这种自我评价使学生更能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从而更加主动、有效、持久地学习。

6、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7、特朗普制:特朗普制是本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的一种综合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它由教育学教授伊德?特朗普创立。它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起来,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首先,由优秀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大班进行集体教学,然后在15~20人组成的小班里开展研究讨论,最后由学生个人独立自学、研习、作业。这种形式把教学时间进行了划分,大班上课占40%,小班讨论占20%,个人自学占40%。

8、《大教学论》: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著《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反对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系统阐述适应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观点,包括教育的目的、作用、制度、内容和途径。提出教学必须”遵循自然”,并论证教学的“简易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速性”等原则。为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9、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10、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因此,活动课程也称动机论。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杜威和克伯屈发扬了这一思想,杜威的课程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答:一是导向功能。教育的导向功能指的是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最终归宿,它为整个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

二是选择功能。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目的决定了对人的素质要求上的选择。

三是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既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是检验、衡量、评价全部教育活动最终结果的依据和标准。

四是激励功能。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它立足现实并指向未来,具有一定的理想性,这决定了教育目的所具有的激励功能。

五是协调功能。在教育活动内部,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更呈现为一种多层次、多种类的复杂系统。为了在教育者身上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素质,应该把如上各种因素统一协调起来,使之形成一种合力。

2、简述班主任的教育机智。

答:班主任捕捉最佳教育时机是具备教育机智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班主任教育水平与能力在具体工作中的表现。在教育机智中,既包含了班主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包含着对学生的高度责任感和良好的师德修养,更包含了班主任对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准确的把握程度和科学程度。可以说教育机智是班主任能力和智慧的统一。

班主任教育机智的表现形式:观察问题,细致入微;调控局面,当机立断;有机联系,灵活变通;沉着理智,善于自控。

3、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答: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教育本质的看法,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2)在课程方面,杜威以其经验论哲学为基础,提出了“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习的课程理论。为了使教学适合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杜威主张教材心理化。

(3)在教学方法方面,杜威非常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他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他所强调的思维方法也叫思维五步法或探究五步法。杜威所强调的从做中学的方法具有鲜明的启发教学的特点:首先,注重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其次,注重发现式的学习方法;再次,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

(4)在道德教育理论方面,道德教育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杜威把学生民主素质的养成视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他主张用新个人主义替代旧个人主义,强调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一致。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杜威反对空洞的道德说教,主张道德教育必须给儿童提供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5)在教育目的方面,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他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在他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这就是杜威最著名的教育目的论。

4、简述如何理解“人的发展”。

答:教育学中所讲的人的发展是指人的个体发展,其基本定义可以理解为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和逐渐社会化的过程。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指机体各种组织系统或器官(如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等)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指个体认知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前者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的发展,后者包括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个体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密切相关: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影响和制约着心理发展;而心理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

5、简述当代中国教育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1)学校教育制度: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2)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是国家实行的一项基本的教育制度。

(3)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制度:

(4)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5)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

(6)教育督导制度和评估制度;

6、简述古代教育有哪些特点。答:⑴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⑵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⑶教育与生产实际的脱离和对立。

⑷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

⑸教育方法崇尚呆读死记、强迫体罚和棍棒纪律。

⑹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⑺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7、简述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答:教育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与其他学科一样经历了一个由思想萌发到确立学科意识再到系统发展的较长时期,主要分作三个阶段:

前学科阶段: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经验的总结与积累。早期的教育学家根据其教育实践,从不同层面进行论述,提出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这些思想散见于哲学的、伦理的、政治的论著和学说中,尚未能构成完整的、系统的体系。

教育学学科的独立阶段:在文艺复兴运动后的近代欧洲是教育学理论产生发展和不断完成的阶段。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教育学理论可称为经典教育学理论。

教育学的系统化阶段:19世纪以来,教育学在发展中形成了很多派别,经历了新的分化和改组出现了新的特点:表现出强烈的跨学科特点、研究的细化、研究的多元化。

8、简述教育属性的内容。

答:教育属性的内容:教育属性是在教育本质基础上对”什么是教育”进一步认识,是对教育本质是什么的进一步阐述。根据对现有的研究材料总结发现,人们从教育的历史事实、现实存在中抽象出诸多教育属性。

第一、教育的永恒性。教育的永恒性即指只要人类存在,教育就会永远存在。教育是伴随人类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将永远存在,只不过不同时期的教育其具体的形态结构、内容与方法手段有差异而已。

第二、教育的生产性。教育的生产性是指出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它是关于人类智能与人类文化的再生产:一是把人类智能内化为受教者的智能,使受教者由生物实体转化为社会实体,成为社会所期望的成熟成员;二是在教育过程中传递、传播、发展、交流与整合文化,实现人类文化的再生产,使得人类与动物的文化区别能够保持与延续下去。第三、教育的历史性。教育的历史性是教育总是发生在具体时期的教育,在每一具体历史时期的教育有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表现,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第四、教育的继承性。教育的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存在前后相继、后一历史教育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任何时期的教育都是对过去历史教育的继承、发展,是在前一阶段教育的基础上,继承其合理性,发展更为先进的教育。

第五、教育的相对性。综观历史上任何时期的教育,一方面教育自身要受当时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制度和法律道德的制约,同时教育又表现出相应的反作用;但同时,教育又表现一定的性,体现教育自身的规律性,特别是在关于客观事物的教育内容、教育的方法手段、教学过程的认识规律等方面,具有极其强大的性,此即的教育的相对性。第六、教育的长期性。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从一个教育活动的完成,还是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其时间周期都比较长。同时,由教育的长期性延出其超前性、迟效性。教育活动必须有预见性,应当是教育引导社会,而不是教育适应今天的社会;教育的长期性使得教育效果不能够“立竿见影”,教育活动应该有一个立足长远、系统艰巨、效果后发的准备。第七、教育的民族性。教育的民族性即指教育都是在具体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的,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制度、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方法手段等都有其民族性的特征。在教育保持其民族性的同时,如何走向世界,使教育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达到对立中的统一,是任何时期特别是现代教育必须正确处理的问题,因为唯有如此,民族才不会趋同中丧失自我、保存人类文化教育的多元性。此外,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9、简述合理的课程结构应具有的基本特征。

答:(1)客观性:课程结构是课程设计者根据一定原理设计出来的,它属于一种人工结构。但课程结构并不是课程 设计者主观臆造的产物,而是具有客观性。

首先,课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内容来源于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其次,课程内容各要素、各成分间的结构关系反映的是科学知识间的关系、各种社会生活经验的结构关系以及不同学习活动间的结构关系。课程发展的历史表明,学校课程结构的演变往往是科学结构演变的结果,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生活经验的构成关系的改变也往往导致学校课程的结构性改变。

再次,人们在设计课程结构时必然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规律,而这两者是一种客观存在物。不同历史时期儿童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要求,因而,课程结构必然带上时代的特点。

(2)有序性:有序性是描述客观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范畴,指事物内部的要素和事物之间有规则的联系和转化。课程结构的有序性就是指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相互联系的有规则性。课程结构的有序性首先表现为“空间序”,即从横向上看,课程内部各成分的空间构成是有规则的。课程结构的有序性还表现为“时间序”。学校课程的展开和实施是一个依次递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程内部各成分、各要素的呈现有一定的时间顺序。时间序和空间序结合在一起构成时空序,它们共同说明课程结构规则性和顺序性特点,是课程结构存在的基本方式。良好的课程结构都应具备一定的有序性。

(3)可转换性:课程结构具有转换性。这种转换性就是课程内部各要素间的构成关系能依地区、学校和学生等 条件的变化而进行相应调整的属性,正是由于这种转换,中小学课程也能因地制宜,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实现课程模式的多样化。

(4)可度量性: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间的联系和结构方式往往可以用数量关系来说明,这表明课程结构有可度量性。分析学校课程的结构可以从考察以下几方面各种比例入手:a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例关系;b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关系;c学科课程内部工具类课程、人文类课程、自然类课程和体艺课程之间及其内部各具体科目间的比例关系;d活动课程内各类活动项目间的数量关系等等。

10、简述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特征。

答:第一、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第二、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第三、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第四、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第五、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第六、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第七、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依靠教育科学指导教育实践,遵循规律成为现代教育活动的基本理念

三、论述题

1、论述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从广义上说,教育是环境的一部分,是一种经过有目的地选择和提炼的特殊环境,这就决定了它的特殊地位,即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第一,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它能根据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第二,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是在各种规章制度的严格制约下进行的,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良好的秩序,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地投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内,使教育、教学得以顺利地进行。同时,学校教育又具有系统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既考虑了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要,又考虑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这样就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第三,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关——学校进行的。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它是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又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因而,它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影响人的条件都要有效。

第四,教育可以根据个体的遗传素质,有意识地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使先天的遗传素质向有利于身心成长的方面发展。教师通过有意识地鼓励神经类型弱、反应迟缓、胆怯、积极主动性差的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经常回答提问,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他们逐渐变得活泼、主动。

第五,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它能按照预定的目的选择和提炼有利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那些不利于人的发展的因素。学校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有教育意义的集体活动,以使他们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可见,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

2014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练习

(二)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⑴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在动物界不存在人类的这种活动。⑵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这要比动物通过遗传方式传递信息具有极大的优越性。⑶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

2、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机构和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教育制度依赖于一系列的规则。

3、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社会化是指在社会的教育和熏陶下,个体从自然人发展成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过程贯穿于个人的一生。根据年龄分期,社会化分为童年社会化、青少年社会化和成人社会化。根据社会化的内容划分,它包括童年社会化和基本社会化。

4、教育美育:教育美育指的是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努力做到审美化。教育美育要求教育者充分创造教育活动的形式美,同时努力发掘教育活动中所有美的要素作为美的资源。

5、教育的有限性: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是有限的,即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主导作用有条件的:一是教育符合社会的发展方向。二是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三是学校能够有效地协调与社会、家庭的影响,发挥共同的育人作用。四是教育必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学生具有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6、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当今教育研究中运用广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实地调查的一种具体方法。

7、探究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8、科学教育:以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为主的教育。它以发展学生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为目的,通过开发人的智力,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促进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社会发展。

9、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10、教育目的:概括的说,是指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期望达到的目标或预期的结果,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性质和方向作出规定,以期培养出与一定社会需要相一致的人。二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体质、审美等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

二、简答题

1、简述潜在课程的特点。

答:(1)影响因素的弥散性。潜在课程所涵盖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具体涉及学校内部正式课程之外的方方面面。

(2)实施过程的潜在性。潜在课程的各种教育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不明显的、间接的。通过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在有意无意之间接受某种影响,而且影响又是比较持久的,是潜移默化的。

(3)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潜在课程中的众多教育因素再不同学生的身上产生不同的影响,学生往往按照自己的兴趣、态度、爱好和学识,自觉自愿的接受某种因素的影响。

(4)学习结果的非学术性。潜在课程的学习结果更多的是兴趣动机的激发,情感意志的陶冶以及想象、直觉的发展等。这对学生的和谐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2、简述教学过程的规律。答:教学过程的规律是教学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或联系.现在人们忆经认识到的教学过程的规律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教学认识过程简约的规律.

二.教学与发展相统一的规律.(1)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2)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3)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教和学相统一的规律.

四.教学要素的整体性进规律.

3、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1)劳动任务的综合性。首先教师需要同时完成培养学生多方面发展的任务上。其次在每一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和指导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第三,教师要善于协调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影响,以指导学生良好发展。

(2)劳动对象的复杂性。首先表现在其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其次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参与客观上影响并改变着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3)劳动手段的主体性。首先教师的劳动手段一方面是由人类智慧结晶的教材来充任,另一方面是由教师自身的学识、能力、人格来施行。其次教师必须理解消化教材才能有效的传递人类文化的精华。再则其示范作用也充分体现了教师劳动的主体性。

(4)劳动过程的创造性。教师要有极强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才能有效的完成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完善学生个体,帮助学生实现内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都需要教师灵活的运用其智力水平。

(5)教师劳动的长效性。首先从人的整体发展来看,人才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其次就学生某一具体、局部的发展来看,也往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

4、简述新型课程管理的建构。

答:(1)课堂管理目标的确定,任何有效的课堂管理都是从明确目标开始的。

(2)课堂管理的环境建设,课堂管理的环境建设包括有形的物质环境建设和无形的心理环境建设两个方面。

(3)课堂管理手段的运用——沟通:沟通是信息的交换。良好的师生沟通是课堂管理产生效能的关键。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沟通这一管理手段,采用简单、有效的图像、符号等作为载体,使沟通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当中;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保持一种真诚、信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沟通;此外,教师还要主动积极地创造利于沟通的良好气氛,并对学生的沟通行为做出及时的反馈。

(4)课堂管理有效进展的保证——激励:激励的方式有利用物质剌激作为鼓励手段的物质激励;有利用精神因素作为鼓励手段的精神激励;也有利用人际间的情感联系作为鼓励。

5、简述教师应当具备的素养。

答:现代教师的素质应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和能力素养三大方面的内容。

(1)思想政治素质是”一种特殊的素养,是人们为实现本阶级利益而进行各种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特定品质”。我国人民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主要表现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之情以及勇于坚持真理等内容。

(2)教师的职业素养应主要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3)能力素养。教师应具备如下基本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往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

6、简述布鲁纳的教育思想。答:第一、为掌握而教、为掌握而学

布鲁纳主张在实际中帮助每一个儿童挖掘他们在校学习的全部潜力,使绝大多数学生学会所教授的大多数内容。布卢姆和他的助手及同事们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和实验,提出了“为掌握而教”和“为掌握而学”的学校教学思想。

为掌握而教的教学方法分五步:一是确定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二是制定实施教学计划;三是测定学生的学习情况;四是根据存在的问题给学生第二次学习机会;五是有针对性地再讲述有关内容。根据布鲁纳的主张,只要教材合适,教法设计得当,结合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反馈的经常评价测验,并且教师和学生两者都了解期望于他们的是什么,那么,90%以上的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的要求。

第二、提出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布鲁纳把教育目标分为6类: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第三、关于“人类特性”的独特见解

布鲁纳1964年曾将环境因素对人类特性的影响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报导说,被剥夺的儿童和在富裕的环境下成长的儿童之间,就保守的估计而言,智商相差20。布鲁纳还指出,早期儿童的各种经验(社会的和智力的刺激作用)是与其后来的成功相一致的。

7、简述班主任工作的特点。

答:第一,复杂性。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首先表现在班主任工作对象的复杂性上。班主任的工作对象是构成班集体的数十名学生,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复杂的个体。

第二,动态适应性和创造性。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才达到培养人的目的,班主任组织的激发学生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和管理活动,必须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个性特征,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情感性。教育对人的培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组织管理,更应该有对学生心灵的激励。班主任以育人为己任,应该重视情感作用。

第四,艰巨性。学生的教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也不是直线前进,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长期而反复的过程。第五,全面性。我国的教育方针规定了我们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创新型人才。班主任的存在就是为了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统筹协调中得以实现。

第六,集体性与个别性。班主任是整个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班主任的工作就是要培养良好的班集体,但集体的存在也是为了个人能健康地成长,因此,班主任也不能忽视对每个学生个别教育。

8、简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答:首先,政治制约着教育的诸多方面。表现在:一是政治通过行政干预、教育经费限制、思想控制等手段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指导思想。二是政治通过对接班人规格的预设、限定来决定教育受教育的权力。三是政治要决定、影响教育的体制、体系、分布、设置。四是政治影响着教育的目的、内容,以及方法、手段等方面,其中特别是对教育目的的规定尤其明显。五是政治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支持等手段有目的、有计划的规划、调控全国/地区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其次,教育又反作用于政治。表现在:一是教育可以宣传政治观点、制造政治舆论,直接服务于政治活动的需要。二是教育可以培养政治人才,为政治的继续提供人才贮备,间接地服务政治持续发展的需要。三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政治变革、发展。

9、简述在教育过程中怎样处理“五育”的关系。

答:“五育”指的是全面发展教育所包括的几个方面: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在教育中,我们应当做到五育并举、相互贯通。在认识五育的关系上,我们应注意如下两点:一是各育应有相对的独立性与侧重点,二是现实中的教育应当是一体的,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专门的各育的活动。

10、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答: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只有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才能成为一门科学。在他看来,实践哲学即伦理学和心理学应是教育学的基础,他说:“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以及对教育成就的阻碍”。在他看来,教育目的可分为两部分,即“选择的目的与道德的目的”。选择的目的又称“可能的目的”,它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其将来选择职业。赫尔巴特认为,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能力和兴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论述题

1、结合实际试论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答:

(一)教育与生产力相互制约: 首先是生产力制约教育:

(1)生产力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基础;(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组织形式。

反过来,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1)通过教育可以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

(2)教育还可以实现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生产和再生产。

(二)教育和社会政治经济相互制约: 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表现在教育目的上;(2)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3)决定了受教育的权力。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

(1)主要是通过培养具有一定的阶级意识的人,来维护和巩固某一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2)学校教育还可以通过在校师生向社会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制造社会舆论,起着巩固现有政治经济制度,维护生产关系的作用。

2014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练习

(三)一、名词解释

1、教育理论:是在普通教育学理论体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它把教育中最一般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或者说是研究教育中最一般性问题的科学。

2、”遗传决定论”:⑴“遗传决定论”是一种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教育思想。⑵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有一定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⑶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我们反对“遗传决定论”的思想,认为它只看到了事情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其它的因素,是一种片面的观点。

3、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也叫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教师根据统一规定的课程、教学时间、教学地点,对全班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具有学生固定、教师固定、内容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固定等特点。

4、循序渐进与适度超前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运动负荷等的顺序安排,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化提高,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的锻炼方法。教学要按照教学内容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有次序,有步骤的进行,并且尽可能快速地促进学生身心不断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是指既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又要考虑合理性、可操作性。

5、校本管理:校本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的学校管理观:校本管理是以学校为主体的管理,学校管理目标和任务是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需求来确定的,而不是上级或外部强加的。校本管理系统实质上是自组织管理系统。校本管理理念把学校看成是一个动态有序的结构,学校组织最初是处于无序态,通过学校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协同的作用形成有序的结构。学校组织具有自主和自控能力,它根据自身内部的需求主动同外界环境进行交换,使组织得以生存和发展。校本管理的三种主要模式:行政控制模式——校长决策,专业控制模式——教师决策,社区控制模式——家长、社区成员决策。

6、潜在课程:是那些没有列入正规课程计划和教育政策,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又不可避免地会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

7、主体性原则:是人作为主体时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综合体,其最基本成分是人的自信心、积极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最核心的成分是创造性。

8、教师: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广义的教师是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的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狭义方面来理解,即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9、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学校教育是一种正规的制度化的教育,是人类教育活动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也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高水平的标志和动力。

10、《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的内容极为丰富与深刻。在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师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论述。《学记》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十分显著。它的产生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目的的结构。

答:教育目的的结构即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目的,它一般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反映了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所做出的规定。具体言之即是规定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素质。

第二部分即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做出规定,这部分指明了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当为什么样的社会服务,应当符合什么阶级的利益,也即是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

2、简述转化后进生的方法。

答:(1)找准原因,对症下药。要使后进生的个别教育工作取得实际效果,就必须调查研究,掌握后进生的特点,找准导致他们暂时落后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2)寻找闪光点,增强自信心。自尊心的满足和自信心的树立对推动后进生的进步至关重要。老师要注意鼓励后进生,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和表扬,让他们得到尊重,重拾信心。

(3)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教师要主动亲近后进生,用爱感染他们。讲道理要深入浅出,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使他们感到真实可信,从而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4)抓住时机。对后进生的转化教育要善于抓住转变时机。教师要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勇敢冲击。

(5)注意反复,坚持不懈。后进生的个别转化教育是长期性的工作,进步过程也不会都是直线的,教师要有耐心和决心,帮助后进生不断进步。

3、简述家庭教育的特点。

答:家庭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表现出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家庭教育的生活化; 第二,家庭教育的情感化; 第三,家庭教育的多样化。

4、简述如何认识惩罚的教育性。

答:惩罚作为一种消极的或负强化的教育方式,其教育作用具有两面性,它一方面惩罚不符合现代教育尊重学生的基本民主精神,另一方面也具有教育性。正确运用惩罚手段应当注意如下基本问题:惩罚的目的在于教育、惩罚应当合理公平与准确、惩罚应当与尊重学生相结合、惩罚手段的灵活性。对教育中的惩罚,我们应报如下的态度,惩罚并不必然与教育性无缘,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如何使用惩罚手段。

5、简述人对教育的需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答:人对教育的需要性表现为两个层次:个体与社会,具体言之有五个方面:

第一、人不仅具有可教育性,而且有对教育的需要性; 第二、个体获得生存能力需要教育,要成为一个社会的人更需要教育;

第三、人具有丰富的潜能,开发人的潜能离不开教育; 第四、人类社会也需要教育,以维系它的延续和发展; 第五、人类的文化传承也离不开教育。

6、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答:教育并不是一个仅仅为文化的支配控制的被动的文化要素,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与人类共始终的积极能力的文化要素。教育具有以下的文化功能:教育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教育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教育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教育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7、简述如何理解“人的发展”。

答:“人的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理解。第一种是把人的发展和物种发展史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及进化的过程。第二种是把人的发展和个体的发展联系起来,从而看成是一个人从胚胎到身体死亡的过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增进人的发展,因为教育的一切功能与价值都是通过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而得以实现和表征的。

8、简述当代中国教育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⑴提出到本世纪末中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两基”、“两全”、“两重点”。

⑵在教育结构上,确定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四种类型。

⑶在办学体制上,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现状,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⑷改革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⑸改革和完善投资体制,增加教育经费。

9、简述古代教育有哪些特点。答:⑴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⑵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⑶教育与生产实际的脱离和对立。

⑷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⑸教育方法崇尚呆读死记、强迫体罚和棍棒纪律。⑹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⑺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10、简述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答:教育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与其他学科一样经历了一个由思想萌发到确立学科意识再到系统发展的较长时期,主要分作三个阶段:

前学科阶段: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经验的总结与积累。早期的教育学家根据其教育实践,从不同层面进行论述,提出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这些思想散见于哲学的、伦理的、政治的论著和学说中,尚未能构成完整的、系统的体系。

教育学学科的独立阶段:在文艺复兴运动后的近代欧洲是教育学理论产生发展和不断完成的阶段。

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教育学理论可称为经典教育学理论。

教育学的系统化阶段:19世纪以来,教育学在发展中形成了很多派别,经历了新的分化和改组出现了新的特点:表现出强烈的跨学科特点、研究的细化、研究的多元化。

三、论述题

1、结合工作实际论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答:教学与发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正是这对矛盾的存在、运动,推动了教学的发展,成为教学过程运行的原动力。我们这里说的发展包括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和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存在没有教学(指学校教学)的发展,但是并不存在不包含发展因素的教学。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教学的目的在于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都应围绕这一目的的实现来进行安排。

(2)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平衡性、共同性和差异性等普遍规律,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水平上既具有共性又有个别差异,教学活动必须与之相适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学活动才会有效和得到成功。(3)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要以学生心理和生理的成熟程度及特点作为基础,并与之适应,但是教学不只是消极的去适应学生的发展,它还可以积极的促进和引导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良好的教学工作,对于人的发展可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014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练习

(四)一、名词解释

1、《大教学论》: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著《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反对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系统阐述适应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观点,包括教育的目的、作用、制度、内容和途径。提出教学必须“遵循自然”,并论证教学的”简易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速性”等原则。为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2、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是建立适宜课堂环境、保持课堂互动、促进课堂生长的历程。其中,建立适宜课堂环境是课堂管理的基本前提,保持课堂互动是课堂管理的衡量尺度。促进课堂生长是课堂管理的最终目标。

3、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因此,活动课程也称动机论。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杜威和克伯屈发扬了这一思想,杜威的课程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4、教育的质的规定性:⑴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在动物界不存在人类的这种活动。⑵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这要比动物通过遗传方式传递信息具有极大的优越性。⑶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

5、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机构和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教育制度依赖于一系列的规则。

6、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社会化是指在社会的教育和熏陶下,个体从自然人发展成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过程贯穿于个人的一生。根据年龄分期,社会化分为童年社会化、青少年社会化和成人社会化。根据社会化的内容划分,它包括童年社会化和基本社会化。

7、教育美育:教育美育指的是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努力做到审美化。教育美育要求教育者充分创造教育活动的形式美,同时努力发掘教育活动中所有美的要素作为美的资源。

8、教育的有限性: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是有限的,即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主导作用有条件的:一是教育符合社会的发展方向。二是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三是学校能够有效地协调与社会、家庭的影响,发挥共同的育人作用。四是教育必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学生具有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9、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通常是以单一的、典型的个体为具体研究,通过对其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深入研究,了解其发展变化的某些线索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制定并施行一些积极的教育和改进措施,促进研究对象发展的一种研究方法。

10、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从科学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试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属性的内容。

答:人们从教育的历史事实、现实存在中抽象出诸多教育属性。

第一、教育的永恒性。第二、教育的生产性。第三、教育的历史性。第四、教育的继承性。第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第六、教育的长期性。第七、教育的民族性。此外,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2、简述合理的课程结构应具有的基本特征。

答:(1)客观性:课程结构是课程设计者根据一定原理设计出来的,它属于一种人工结构。但课程结构并不是课程 设计者主观臆造的产物,而是具有客观性。首先,课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内容来源于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其次,课程内容各要素、各成分间的结构关系反映的是科学知识间的关系、各种社会生活经验的结构关系以及不同学习活动间的结构关系。课程发展的历史表明,学校课程结构的演变往往是科学结构演变的结果,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生活经验的构成关系的改变也往往导致学校课程的结构性改变。再次,人们在设计课程结构时必然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规律,而这两者是一种客观存在物。不同历史时期儿童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要求,因而,课程结构必然带上时代的特点。

(2)有序性:有序性是描述客观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范畴,指事物内部的要素和事物之间有规则的联系和转化。课程结构的有序性就是指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相互联系的有规则性。课程结构的有序性首先表现为“空间序”,即从横向上看,课程内部各成分的空间构成是有规则的。课程结构的有序性还表现为“时间序”。学校课程的展开和实施是一个依次递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程内部各成分、各要素的呈现有一定的时间顺序。时间序和空间序结合在一起构成时空序,它们共同说明课程结构规则性和顺序性特点,是课程结构存在的基本方式。良好的课程结构都应具备一定的有序性。

(3)可转换性:课程结构具有转换性。这种转换性就是课程内部各要素间的构成关系能依地区、学校和学生等 条件的变化而进行相应调整的属性,正是由于这种转换,中小学课程也能因地制宜,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实现课程模式的多样化。

(4)可度量性: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间的联系和结构方式往往可以用数量关系来说明,这表明课程结构有可度量性。分析学校课程的结构可以从考察以下几方面各种比例入手:a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例关系;b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关系;c学科课程内部工具类课程、人文类课程、自然类课程和体艺课程之间及其内部各具体科目间的比例关系;d活动课程内各类活动项目间的数量关系等等。

3、简述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特征。

答:第一、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

第二、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

第三、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

第四、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

第五、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

第六、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第七、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依靠教育科学指导教育实践,遵循规律成为现代教育活动的基本理念。

4、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答:(1)导向功能。教育的导向功能指的是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最终归宿,它为整个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

(2)选择功能。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目的决定了对人的素质要求上的选择。

(3)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既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是检验、衡量、评价全部教育活动最终结果的依据和标准。

(4)激励功能。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它立足现实并指向未来,具有一定的理想性,这决定了教育目的所具有的激励功能。

(5)协调功能。在教育活动内部,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更呈现为一种多层次、多种类的复杂系统。为了在教育者身上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应该把如上各种因素统一协调起来,使之形成一种合力。

5、简述班主任的教育机智。

答: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理各种偶发事件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敏锐的观察力。(2)循循善诱,因势利导。(3)灵活果断,随机应变。(4)方式多样,对症下药。(5)实事求是,掌握分寸。

6、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答: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教育本质的看法,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2)在课程方面,杜威以其经验论哲学为基础,提出了“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习的课程理论。为了使教学适合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杜威主张教材心理化。

(3)在教学方法方面,杜威非常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他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他所强调的思维方法也叫思维五步法或探究五步法。杜威所强调的从做中学的方法具有鲜明的启发教学的特点:首先,注重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其次,注重发现式的学习方法;再次,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

(4)在道德教育理论方面,道德教育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杜威把学生民主素质的养成视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他主张用新个人主义替代旧个人主义,强调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一致。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杜威反对空洞的道德说教,主张道德教育必须给儿童提供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5)在教育目的方面,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他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在他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这就是杜威最著名的教育目的论。

7、简述《学记》中所涉及的教育教学原则。

答:《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其主要教学原则有:

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预”,即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预防措施。

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即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学生适时而学,教师要适时而教。否则就会“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学”。

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即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

学习观摩原则:“相关而善之谓摩”,即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集体中学习。

长善救失原则:“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即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启发诱导原则:“君子之教,喻也”,即教学要注重启发,不能让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

藏息相辅原则:“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是说既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

8、简述新课程的主要特征。

答:新课程不仅在目标上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人格的健全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明确的强调,而且在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实施方式的安排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方面,作了很大的调整,为新的课程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有了实现的基本条件和现实可能性,其主要特征有:

(1)课程内容的生成性: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多方面进行了变革,随着课程制度由专注走向民主,课程内容也从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

(2)课程实施的开放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转变教学观念上有了重大突破,把教学看成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新的教学观强调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要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加强实际运用的训练等,教学场所由课堂向课外更广阔的空间扩展。

(3)课程评价的发展性:在新改革中,首先在评价的价值取向上从只考虑目标取向转变为强调过程取向。其次,评价方式的改变顺应了当前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

(4)课程资源的广泛性:课程资源的广泛性,它不仅是教材,也不仅限于学校内部,它涉及学生生活、学校、社会、自然中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实现教育目的的教育资源、它弥散在学校内外的方方面面。

9、简述教育评价的功能。

答:(1)诊断功能。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教育者为调控进程必须通过教育评价找出问题关键只所在。

(2)指导功能。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对学生进行指导,领导者对教师进行指导,其恰当的指导必须依据教育评价。

(3)通过教育评价可以使教育者知道自己的功过,使教育者和学生懂得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使上级领导了解学校的成绩和不足,所以教育评价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具有激励功能。

(4)导向功能。学校都要实现国家规定的培养目标。教育评价方案中的指标体系都有明确的指标项目和评价标准,指出了学校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因此教育评价具有导向功能。

10、简述古代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⑴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⑵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⑶教育与生产实际的脱离和对立。⑷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⑸教育方法崇尚呆读死记、强迫体罚和棍棒纪律。⑹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⑺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三、论述题

1、论述网络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网络,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人们都习惯应用网络来解决。比如查阅资料、遇到不动的题、去哪儿该怎么走等等,甚至现在学生们的作业也是通过网络来完成。根据这些,现在我们来谈一下网络教育应用的现实意义核对教育的影响。

现实意义:

(1)可以扩大人们的只是获取面,开放人们的视野

(2)方便快捷,节省时间,以前要获得知识要查阅书籍速度很慢,现在有什么不懂的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来解决

(3)减轻学生负担,出现电子书和电子书包以后学生的负担减轻了,不用承受肩膀上大书包的重量

(4)老师负担减轻,老师不用再辛苦的板书,也不用重复的讲解,老师可以通过网络把一个枯燥的知识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示出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网络教育应用对教育的影响:

(1)网络教育应用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

(2)网络教育自身也存在缺陷

(3)网络文化的多样性使教育者角色发生转变

(4)网络教育促进现代教育的快速发展

总之网络教育对教育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因此在应用网络教育的时候应该扬其长避其短,以正确的观点看待网络

下载2014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第一次作业答案(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第一次作业答案(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