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南大学教育学作业答案
西南大学教育学作业答案
一、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这是20世纪后半叶在美国一些学校进行实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提出。其基本做法是,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别作业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首先是大班上课,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课,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最优秀的教师任教;然后是小班讨论研究,每个小班20个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学生负责,研究和讨论大班上课的材料;最后是个别作业,其中部分作业由教师指定,部分作业由学生自选,以此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三种形式的时间分配大致分别:大班上课占40%,小班研究讨论占20%,个别作业占40%。不难看出,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一种综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试图将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的优点结合起来,使既能集体上课,又有一定的研究讨论,还能够进行独立钻研。
课堂管理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调控人际关系,和谐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管理好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石,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技能。
罗杰斯倡导的“非指导性”,其含义应是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而带有“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非指导”是罗杰斯用来表示与传统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相区别的新概念,不是“不指导”,而是“不明确的指导”,即要讲究指导的艺术。“非指导性”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其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达到更大程度的个人的统合、有效性和现实的自我鉴定。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创造一种学习环境,以利于激发、考核和评价种种新出现的知觉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他们自己的需要和价值,以便能有效地指导他们自己的教育决策。
二、简答题
1、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①“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
由于生活就是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因此,杜威又强调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由此,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其实,他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证式目标。②”学校即社会“ 杜 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在学校里,应该把现 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重现在的社会生活。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提出,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 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
但是,”学校即社会“并不意 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杜威又认为,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3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 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2、潜在课程的特点:内容的渗透性和差别性。潜在课程的内容渗透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由于学校间客观条件和长期形成的传统不一样,潜在课程又具有了差异性;
内容上的全面性。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全面地包括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
概念上的相对性。潜在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
相互联系上的非系统性。潜在课程在影响学生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逻辑步骤,没有前后相继的知识线条等。
3、教学过程的规律
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本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必然性。教学规律是制订教学原则,选择和运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科学依据。主要包括四条规律。
①简捷律。教学必须以间接知识为主,使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简捷地获得较完全的知识。使学生避免重复前人的错误和曲折,最有效地掌握知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攀登新的科学高峰。
②育人律。在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着对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和影响。所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总是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立场观点、意志性格、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一定的影响,使学生受到一定的品德和思想教育。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品质,言谈举止,无不对学生发生感染,薰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因此,教师应严谨治学,为人师表。
③发展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使学生在智力、体力、审病美能力、劳动能力以及情感、意志、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辩证统一的,单纯抓 知识的传授或只重能力发展都是片面的。(不要象有些人说的,课改了,注重能力的培养,要淡化知识的传授。)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无必备的知识,智力、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知识多,并不意味着能力强,其转化为能力需要实践的锻炼等条件。
④二主律。在教和学的统一活动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认识和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主导是对主体的导,而主体却是主导下的主体。
4、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只有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才能成为一门科学。在他看来,实践哲学即伦理学和心理学应是教育学的基础,他说:“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以及对教育成就的阻碍”。在他看来,教育目的可分为两部分,即“选择的目的与道德的目的”。选择的目的又称“可能的目的”,它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其将来选择职业。赫尔巴特认为,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能力和兴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论述
谈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知识经济”(The Knowledge Economy)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这里的以知识为基础,是相对于现行的“以物质为基础的经济”而言的。现行的工业经济和农业业经济,虽然也离不开知识,但总的说来,经济的增长取决于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即以物质为基础。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部门,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
1、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教育对于经济发展有更重要的作用,教育是先导
2、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内容更丰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生更迅速
3、教育目标的改变——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创造力的培养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
第二篇: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13年教育学作业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13年教育学作业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潜在课程:潜在课程是非学术性的学习结果,它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无意的、隐含的和非预期的。潜在课程包括学校文化方面的教育、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等:学生在学校各种人际交往中受到的影响,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的影响;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的影响,如学校与班级的传统、风气、舆论、仪式、规章制度等;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物质文化的影响,如学校建筑、校园环境、教室布置等。
2.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规则或规定的总和。它包含有学前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机构、业余教育机构、社会教育机构等,还包括各机构间的组织关系、各机构的任务、组织管理等,它的设立主体是国家,是国家教育方针制度化的体现。
3.探究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4.课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5.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得以充分发挥,让教学过程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简答题
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主要有以下四个: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学生的发展依存于知识传授的规律;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系统的和谐优化的规律。
2.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主要体现在——能让学生从中受益,提高教学水平以及有助于团体良好运转。(1)展示热情。(2)熟知你的教学内容。紧跟本专业领域前沿。(3)组织化。(4)活跃教学。(5)态度友好。
(6)建立成功的班级管理体系。(7)有步骤地教学。(8)掌握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9)清晰交流。(10)有效提问。有区分的教学。
3.潜在课程的特点:内容的渗透性和差别性。潜在课程的内容渗透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由于学校间客观条件和长期形成的传统不一样,潜在课程又具有了差异性;内容上的全面性。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全面地包括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概念上的相对性。潜在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相互联系上的非系统性。潜在课程在影响学生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逻辑步骤,没有前后相继的知识线条等。
4.教育评价主要有五个功能:(1)诊断功能。(2)反馈调节功能。(3)鉴定总结功能。(4)科学管理功能。(5)激励导向功能。
5.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影响的特点:(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 ;(2)环境从总体上制约着人的发展状态;(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方式是不同的。
三、论述题
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论述如下:
(一)教育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
生产力是人类凭借的应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所发生的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即人
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它包括劳动力.生产资料(以生产工具为主)和劳动对象三个方面.其中,劳动力是最重要.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只有通过劳动力才能制造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当一个人尚未掌握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时,有只是未来的可能劳动力.劳动力或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要实现劳动力的在生产,就需要像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她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通过教育发展的智力,使之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生产知识和技能;通过教育发展人的体力,使之获得适应生产需要的精力和体魄,从而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由此可见,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是劳动力实现生产必须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生产活动得以继续和发展,只有通过教育使人获得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成为掌握生产知识和技能,得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从而推动生产的发展.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教育生产力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的上述作用伴随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愈益明显和重要.这是因为,现代生产的发展,主要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劳动者文化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许多发达国家的统计材料证明,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因此,通过教育培养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使之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要求,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二)教育是科学知识的再生产过程
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向受教育传授科学知识.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者有目的.有选择地以系统.概括的形式,用科学的方法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体力.从而可以在短时间把人类社会几千年积累起来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可以用同意时间向很多人传授科学知识,使知识的传授具有最高的效率,这是教育巨大作用的集中表现.通过学校教育所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在生产,是一种最高效率的扩大在生产,学校是缩短在生产科学知识的“工厂”,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在生产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学校教育所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一方面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一方面对已经投入生产的劳动力进行在教育,这就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从而为先进的科学知识的普及与提高,为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基础。
(三)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传授人类社会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即前人已经取得的科学技术成果,但同时也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现代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既是已有的科学知识再生产的“工厂”,也是新的科学技术的生产基地,负担着通过科学研究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任务。
由于学校人才集中,科研设备较好,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有利于各门学科的协作,开展综合性课题和边缘科学的研究,以及可以从学生和研究生中不断补充后备力量,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军.因此.不仅可以直接生产出新的科学知识,而且由于科学一技术一个生产体系的逐步形成,还可以创造出许多新技术.新工具.新工艺.例如,我国国务院发明奖励条例颁布后,近年被批准的全部发明项目中,来自高等学校的占有相当的比例(约三分之一左右).可见,教育不仅是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为物质的生产过程生产出新的科学技术一生产能力,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手段。
(四)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手段
在社会生产这个复杂的系统中.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因数.只是构成它的主题或实体部分,并没有把生产力系统包罗无遗.在现代大工业生产中,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的新因素。
科学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当它还没有被应用到生产中去的时候,是作为意识形态而存在的社会精神财富,只是潜在的生产力.当它被劳动者所掌握,转化为新的更高效率的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扩大生产的广度和深度时,就成为一种强大的物质力量一直接的生产力。
科学知识作为潜在的生产力,使之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需要经过“物化”的过程:需要通过技术发明.技术改新和技术推广,转化为新技术,新工具,新工艺;需要劳动者掌握科学知识,劳动技能,把新技术,新工艺用于生产实践,从而形成强大的物质力量.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依赖于智力的物化,即科学知识转化为新技术,新工具.新工艺,并为劳动者所掌握和运用.科学知识转化为新的技术,工具和工艺,劳动者掌握科学技术,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一点也离不开驾驭客观存在的人,而人的科学知识的获得和技术人才培养,是依赖教育来实现的.因此,教育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在促进现在生产力发展上具有重大作用。
如前所述,学校教育进行科学知识的在生产,使受教育者掌握科学知识.生产技术,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同时学校还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并把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既潜在生产力为直接的生产力.通过这两种转化,产生出巨大的物质力量,形成新的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三篇:2014年春西南大学教育学作业1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及时评价。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使教师与学生都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其目的是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提高质量。
2、教育测量:教育测量指用一组测试题(测验)去测定某种教育现象或实际情境,从而收集数据资料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3、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4、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不断自我完善和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现代教育评价的本质特征,是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而教育价值观则是教育评价思想的核心,对教育评价起着决定性作用。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是实施素质教育评价的思想基础。
5、非指导性教学法是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是由他的“非指导性治疗”演变过来的,该教学法根本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
6、在我国,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等。通常我们所讲的“课程”是广义上的课程,即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理解“课程”概念需要准确地把握其所包含的三层意思:(1)课程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2)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 社会实践活动。(3)课程还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 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程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7、特朗普制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由教育学教 授劳伊德·特朗普创立。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 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20分钟为计算课时的单位。
8、《大教学论》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教育理论方面的代表作。《大教学论》是近代以来第一部教育学著作。它大体可分为五个组成部分: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学制系统及课程论、实现教育改革计划的呼吁,奠定了近代以来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
9、课堂管理是指为了有效实现教育目标,师生通过互动协调课堂中的人与事、时间、空间等各种因素以确保课堂活动顺利开展的过程。
10、活动课程是指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 列的活动组成的课程。作为课程类型,活动课程始于20世纪初,其代表人物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基本特点是:强调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局限性:课程内容往往没有严格的计划性;不易使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简答题
1、答:教育目的具有三大功能:
1、导向功能,作为整体活动方向的教育目的因此是教育活动的灵魂;
2、调控功能;
3、评价功能,是整合所有具体的教育评价标准的精神内核,也是教育评价的最高准则。
2、答:班主任教育机智是指班主任在日常教育实践中,面对突发情况,能够透过纷繁的表面现象抓住关键环节,正确而迅速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结起来,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是其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能力达到娴熟地步的表现,是智慧、理智、胆识和意志四者的独特结合和巧妙运用。
二是是对平时积累的教育经验深思熟虑的结果。如果没有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的长期而深刻的了解,如果没有把握所带班级学生的心理脉搏,班主任就不可能当机立断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
三是是其职业的特殊要求。一个班主任必须具有高度健康而稳定的情绪,他应当有能力把自己个人不健康的情绪消除在情感之外,他必须高度重视自己言行的后果。因而,讲求“教育分寸”并做到恰如其分,是教育机智能否得以有效发挥的关键。
3、答: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教育本质的看法,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2)在课程方面,杜威以其经验论哲学为基础,提出了”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习的课程理论。为了使教学适合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杜威主张教材心理化。(3)在教学方法方面,杜威非常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他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他所强调的思维方法也叫思维五步法或探究五步法。杜威所强调的从做中学的方法具有鲜明的启发教学的特点:首先,注重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其次,注重发现式的学习方法;再次,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4)在道德教育理论方面,道德教育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杜威把学生素质的养成视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他主张用新个人主义替代旧个人主义,强调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一致。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杜威反对空洞的道德说教,主张道德教育必须给儿童提供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5)在教育目的方面,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他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在他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这就是杜威最著名的教育目的论。
4、答:所谓“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 “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两个
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其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其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5、答:
1、学校教育制度: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2、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是国家实行的一项基本的教育制度。
3、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制度:
4、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5、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
6、教育督导制度和评估制度。
6、答:
1、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2、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
3、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和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7、答:教育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与其他学科一样经历了一个由思想萌发到确立学科意识再到系统发展的较长时期,主要分作三个阶段:
1、前学科阶段: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经验的总结与积累。早期的教育学家根据其教育实践,从不同层面进行论述,提出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这些思想散见于哲学的、伦理的、政治的论著和学说中,尚未能构成完整的、系统的体系;
2、教育学学科的独立阶段:在文艺复兴运动后的近代欧洲是教育学理论产生发展和不断完成的阶段。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教育学理论可称为经典教育学理论;
3、教育学的系统化阶段:19世纪以来,教育学在发展中形成了很多派别,经历了新的分化和改组出现了新的特点:表现出强烈的跨学科特点、研究的细化、研究的多元化。
8、答:人们从教育的历史事实、现实存在中抽象出诸多教育属性。第一、教育的永恒性。第二、教育的生产性。第三、教育的历史性。第四、教育的继承性。第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第六、教育的长期性。第七、教育的民族性。此外,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9、答:
1、基本要素不可或缺。
2、要素之间协调互补。
3、各要素组织有序。
4、各要素的质与量的统一。
10、答: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使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一种必然。
第二,教育的广泛普及和普及年限的逐步延长。现代生产不仅要求培养各种专门人才,而且要求每个劳动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科学技术越发展,对劳动者教育程度的要求越高。
第三,教育形式多样化。现代教育已摆脱传统的单一普通学校教育的局面,种类繁多的教育形式应运而生。
第四,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同特征。不论是出于人生价值的满足,还是迫于工作的需要,终身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
第五,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的现代化。追求教育与时代的同步适应是各国教育的共同目标,只有同步适应的教育才能使教育更好地促进社
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
第六,现代教育追求通才教育和全面教育。通才教育即专业面要宽,专业基础知识要广博。全面教育即能够全面掌握现代生产或现代管理的原理和工作技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三、论述题:
答:教学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教学中心地位的确立不是一句空话,它有实际的含义,可以根据以下几点看出来:党政领导是否重视教学工作,经常研究教学工作,并能深入教学一线进行调查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是否正确处理人才培养、教学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对教学的经费投入是否处于优先地位,并有稳定的来源;各职能部门是否都能围绕育人进行工作,并能主动为教学服务;学校的各项政策和规定是否都能体现对教学的重视;在对教师的考核中,是否实行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育人工作是否已成为学校的舆论中心等。以上工作关键在于落实。
第四篇:西南大学《学前教育学》 2016-09-26 作业
1、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保障儿童权利的国际公约是()
C.《儿童权利公约》
2、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的提出者是()C.马拉古兹
3、学前教育是通过()形式实施的。A.学前家庭教育与学前公共教育
4、幼儿园的项目活动,又称为()A.方案教学
5、陈鹤琴创建的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是()D.江西实验幼师
6、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是()A.创造性游戏
7、根据教学活动是侧重于多个领域还是一个领域,可以分为()A.综合教学与分科教学
8、教育的基本功能是()D.育人的功能
9、学前教育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的过程,下列因素中属于教育活动的核心因素的是()A.活动目标
10、“儿童中心论”的倡导者是()B.杜威
11、由社区组织的亲子班招收以幼儿园为中心的附近社区中的入园儿童年龄为()D.0一3 岁末
12、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包括 B.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13、学前教育效益包括()B.个人效益与社会效益
14、设立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被称为“幼儿园之父”的教育家是()B.福禄培尔
15、幼儿园教学活动,其直接指导的方法有()A.讲述法
16、由父母和子女构成的家庭结构属于()A.核心家庭
17、因人施教的理论基础是()B.个别差异
18、幼儿园教育环境的首要特性是 D.安全性
19、托幼机构教育的原则是()C.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20、现代优质师幼关系的特征为()A.互动性、民主性B.互主体性、分享性C.激励性
2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22、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包括的领域课程有()D.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
23、课程评价有不同种类,从评价的作用和时间上进行划分,可分为()C.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
24、认为儿童是民族和国家的财富,是家族传承和繁衍的工具是()B.社会本位的儿童观
26、除学前儿童、教师以外,构成现代学前教育的第三个基本要素是指()C.环境
27、目前我国幼儿园家长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是()B.家长开放日活动
28、幼儿园教育评价是以幼儿园教育目标为评价标准,在系统测量的基础上,对幼儿园教育活动及其相关因子进行价值判断,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过程。
正确
29、遗传决定论认为认知发展由先天的遗传基因所决定,人的发展过程只不过是这些内在的遗传因素的自我展开的过程,环境的作用仅在于引发、促进或延缓这种过程的实现。
正确
30、练习和习得的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经验(不同于社会性经验)的作用。包括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
正确
31、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成熟主要在于揭开新的可能性,从而成为某些行为模式出现的必要条件。
正确
32、幼儿园教学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幼儿教师对幼儿所有学习活动的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组织、支持和帮助与引导和幼儿自主建构的辨证统一过程。
正确
33、学前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学前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不断成长,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有关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宽和深化等,是实现学前教师专业化的本质要求。
正确
34、幼儿园管理 本题参考答案:
幼儿园管理是指:幼儿园管理人员和有关幼教行政人员遵照一定的教育方针和保教工作的客观规律,采用科学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手段,将人、财、物等各因素合理组织起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实现国家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和完成幼儿园工作任务所进行的各种一般职能活动。
35、社区教育
本题参考答案: 社区教育是把教育置于一定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地方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地区为依托、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办好教育的新形式。
36、家庭教育 本题参考答案:
家庭教育是指家长言传和身教相结合、抚育、培养孩子,以促使孩子身心健康成长,逐渐走向独立的教育活动。
37、学前教育价值取向
本题参考答案:
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指的是学前教育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38、幼儿园教学 本题参考答案:
幼儿园教学,又称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教育纲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儿童的学习活动。
39、幼儿园课程 本题参考答案:
幼儿园课程是儿童在幼儿园环境获得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
40、学前教育的教育对象是()。本题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 41、1904年湖北武昌首先创办我国第一所官方开办的学前教育机构——()。本题参考答案: 湖北幼稚园
42、学前教育的任务包括()和()。本题参考答案: 1.2.托儿所教育任务 幼儿园的教育任务
43、社区学前教育具有地域性、()、()、双向性的特点 本题参考答案: 实用性、综合性
44、幼儿园教育评价的类型包括儿童发展评价、()、()、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 本题参考答案: 1.2.教师工作评价 幼儿园课程评价
45、学前教育学以()和()的基础原理为基础。本题参考答案: 1.2.教育学 心理学
46、皮亚杰提出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是:感知觉运动阶段、()、具体运算阶段、()。本题参考答案:
1、前运算阶段
2、形式运算阶段
47、儿童“最近发展区”是由()提出的 本题参考答案: 维果茨基
48、杜威的课程哲学四个基本命题:()、()、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或重组、教育是一个社会的过程。本题参考答案: 1.2.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活
49、皮亚杰提出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包括练习和习得的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本题参考答案: 1.2.成熟 社会性经验
50、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实施过程分别为:准备阶段、()和结果反馈阶段 本题参考答案: 实施阶段
51、学前教育学就是专门研究()的科学。本题参考答案: 学前教育的规律
52、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本题参考答案: 1.2.3.4.小学和幼儿园之间对衔接工作不重视,少沟通;
把幼小衔接看作是单纯的物质准备和知识准备; 小学教师偏重教学技能、教学内容的研究; 家庭和学校相互理解配合不够。
53、学前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哪些方面? 本题参考答案: 1.2.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艺术知识和技能;
儿童生理和心理学知识; 学前教育的专门知识
54、家庭教育应遵循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本题参考答案: 1.2.3.4.5.把教育子女的责任感、义务感与无私奉献的亲子之爱相结合; 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要把关爱、理解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要把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与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起来; 家长应建设民主、进取、和谐、合作的家庭精神环境。
55、儿童从幼儿园入小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哪些? 本题参考答案: 1.2.3.4.社会期望显著提高,学习要求迅速升级;
生活制度很大改变,学习负担突然加重; 人际关系需要重新适应,学习环境完全改观; 教育内容不断扩展,教学方法脱节。
56、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原则 本题参考答案: 1.2.活动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3.4.5.6.7.8.科学性和教育性原则 连续性和渗透性原则
集体教学活动和个别教学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整体性和一致性的原则
直接引导和间接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巩固性原则
57、家庭教育的特点有哪些? 本题参考答案: 1.2.3.4.5.6.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时代性;
具有特殊的亲密性和权威性;
具有民族文化的传承性和家庭教化的连续性; 具有日常生活随机性和特殊情境的震撼性; 具有地域的广泛性和组织的普遍性; 家庭教育具有显著的多样性和不平衡线。
58、幼儿园课程和教学活动具有哪些特点?
1.保教并重;
2.儿童的认知水平处于前运算阶段,需要通过感官和动作吸取经验获得发展; 3.儿童处于社会性发展的初期,通过观察、模仿来获得各种技能; 4.儿童已经可以运用口头语言来表达而不是抽象的文字符号; 5.儿童好奇心强,但兴趣容易转移,因而要利用实际物品和有挑战性的真实活动来激发引导; 6.儿童知识经验比较缺乏,应选择易于理解、简单的知识经验为学习内容。
59、请简要回答福禄培尔主要的学前教育思想。本题参考答案:
他主要的学前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应当适应儿童的发展;
(二)教育应以儿童的自我活动为基础;
(三)游戏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60、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 本题参考答案: 1.2.3.有利于幼儿的生理发展;
有益于幼儿心理品质的发展; 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性; 4.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适应性
61、学前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哪些? 本题参考答案: 1.2.3.4.5.劳动对象的主动性和幼稚性
劳动任务的全面性和细致性 劳动过程的创造性 劳动手段的主体性 劳动周期的长期性
62、幼儿园方面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1.有计划地加强与附近小学的联系制度; 2.积极开展对大班家长的宣传教育; 3.认真做好大班的入学前教育;
4.关注儿童的情感、态度表现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63、学前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哪些方面? 本题参考答案: 1.2.3.4.热爱学前教育事业; 爱护儿童,尊重儿童; 尊重和团结同事及家长; 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修养。
64、学前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哪些方面? 本题参考答案: 1.2.3.4.5.6.观察和了解 儿童的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研究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其他能力
65、论述户内空间设备的规划要求?
本题参考答案:
(1)活动室的基本设备对幼儿的影响:幼儿活动室里桌椅等家具和设备的摆放应当方便师幼间,幼儿间的互动,方便灵活多样地开展各种模式的教学活动,方便幼儿使用环境材料或设备,使幼儿感到美观舒适;
(2)活动区创设的原则:目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动态性原则;(3)不同活动区的创设:角色区的创设、表演区的创设、语言区的创设、科学区的创设、美工区的创设;
(4)活动室墙饰的要求:墙饰除了墙面的装饰外,还应包括空中掉挂的内容。对墙面和空中的装饰要求有一定的联系,使其系统,以方便幼儿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还应全面平衡,布局要合理。
66、论述现代优质师幼关系的特征?
1.互动性:但是在实践中双向互动变成了单向倾斜有以下几种表现:
教师——儿童的代言人,儿童——教师的应声虫教师——抛球者(言说者);儿童——接球者(倾听者)教师——规则的维护者;儿童——规则的执行者;儿童——教师的“玩具”,教师——
“玩具”的操纵者。
2.民主性:使儿童感受到教师的民主作风。人的民主观念不是先天的,而是在经验中形成的。教
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儿童的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理解水平,对儿童对问题的回答进行
理解性的分析,以激发儿童不断思考的兴趣。另外,教师应该与儿童一起讨论活动的开展,活动 的规则等问题,不是事事都由教师说了算,这也是民主的师幼关系的表现。民主的师幼关系要求
教师要有一种倾听的态度。
3.互主体性:体现为从对方那里得到体认,彼此映照,从对方那里“看到”自己。
4.分享性:良好的师幼关系不仅只是表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和谐,良好,同时也意味着教师
与幼儿之间在经验,信息等方面的意义分享。
5.激励性:教师通过优质的师幼关系可以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学习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第五篇:2014年春西南大学教育学作业1完整版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及时评价。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使教师与学生都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其目的是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提高质量。
2、教育测量:教育测量指用一组测试题(测验)去测定某种教育现象或实际情境,从而收集数据资料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3、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4、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不断自我完善和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现代教育评价的本质特征,是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而教育价值观则是教育评价思想的核心,对教育评价起着决定性作用。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是实施素质教育评价的思想基础。
5、非指导性教学法是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是由他的“非指导性治疗”演变过来的,该教学法根本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
6、在我国,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等。通常我们所讲的“课程”是广义上的课程,即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理解“课程”概念需要准确地把握其所包含的三层意思:(1)课程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2)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 社会实践活动。(3)课程还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 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程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7、特朗普制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由教育学教 授劳伊德·特朗普创立。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 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20分钟为计算课时的单位。
8、《大教学论》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教育理论方面的代表作。《大教学论》是近代以来第一部教育学著作。它大体可分为五个组成部分: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学制系统及课程论、实现教育改革计划的呼吁,奠定了近代以来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
9、课堂管理是指为了有效实现教育目标,师生通过互动协调课堂中的人与事、时间、空间等各种因素以确保课堂活动顺利开展的过程。
10、活动课程是指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 列的活动组成的课程。作为课程类型,活动课程始于20世纪初,其代表人物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基本特点是:强调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局限性:课程内容往往没有严格的计划性;不易使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简答题
1、答:教育目的具有三大功能:
1、导向功能,作为整体活动方向的教育目的因此是教育活动的灵魂;
2、调控功能;
3、评价功能,是整合所有具体的教育评价标准的精神内核,也是教育评价的最高准则。
2、答:班主任教育机智是指班主任在日常教育实践中,面对突发情况,能够透过纷繁的表面现象抓住关键环节,正确而迅速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结起来,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是其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能力达到娴熟地步的表现,是智慧、理智、胆识和意志四者的独特结合和巧妙运用。
二是是对平时积累的教育经验深思熟虑的结果。如果没有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的长期而深刻的了解,如果没有把握所带班级学生的心理脉搏,班主任就不可能当机立断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
三是是其职业的特殊要求。一个班主任必须具有高度健康而稳定的情绪,他应当有能力把自己个人不健康的情绪消除在情感之外,他必须高度重视自己言行的后果。因而,讲求“教育分寸”并做到恰如其分,是教育机智能否得以有效发挥的关键。
3、答: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教育本质的看法,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2)在课程方面,杜威以其经验论哲学为基础,提出了”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习的课程理论。为了使教学适合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杜威主张教材心理化。(3)在教学方法方面,杜威非常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他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他所强调的思维方法也叫思维五步法或探究五步法。杜威所强调的从做中学的方法具有鲜明的启发教学的特点:首先,注重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其次,注重发现式的学习方法;再次,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4)在道德教育理论方面,道德教育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杜威把学生素质的养成视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他主张用新个人主义替代旧个人主义,强调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一致。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杜威反对空洞的道德说教,主张道德教育必须给儿童提供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5)在教育目的方面,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他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在他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这就是杜威最著名的教育目的论。
4、答:所谓“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 “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两个
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其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其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5、答:
1、学校教育制度: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2、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是国家实行的一项基本的教育制度。
3、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制度:
4、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5、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
6、教育督导制度和评估制度。
6、答:
1、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2、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
3、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和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7、答:教育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与其他学科一样经历了一个由思想萌发到确立学科意识再到系统发展的较长时期,主要分作三个阶段:
1、前学科阶段: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经验的总结与积累。早期的教育学家根据其教育实践,从不同层面进行论述,提出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这些思想散见于哲学的、伦理的、政治的论著和学说中,尚未能构成完整的、系统的体系;
2、教育学学科的独立阶段:在文艺复兴运动后的近代欧洲是教育学理论产生发展和不断完成的阶段。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教育学理论可称为经典教育学理论;
3、教育学的系统化阶段:19世纪以来,教育学在发展中形成了很多派别,经历了新的分化和改组出现了新的特点:表现出强烈的跨学科特点、研究的细化、研究的多元化。
8、答:人们从教育的历史事实、现实存在中抽象出诸多教育属性。第一、教育的永恒性。第二、教育的生产性。第三、教育的历史性。第四、教育的继承性。第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第六、教育的长期性。第七、教育的民族性。此外,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9、答:
1、基本要素不可或缺。
2、要素之间协调互补。
3、各要素组织有序。
4、各要素的质与量的统一。
10、答: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使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一种必然。
第二,教育的广泛普及和普及年限的逐步延长。现代生产不仅要求培养各种专门人才,而且要求每个劳动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科学技术越发展,对劳动者教育程度的要求越高。
第三,教育形式多样化。现代教育已摆脱传统的单一普通学校教育的局面,种类繁多的教育形式应运而生。
第四,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同特征。不论是出于人生价值的满足,还是迫于工作的需要,终身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
第五,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的现代化。追求教育与时代的同步适应是各国教育的共同目标,只有同步适应的教育才能使教育更好地促进社
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
第六,现代教育追求通才教育和全面教育。通才教育即专业面要宽,专业基础知识要广博。全面教育即能够全面掌握现代生产或现代管理的原理和工作技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三、论述题:
答:(1)以教学为主是由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
(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特点决定的;
(4)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学校工作必须要以教学为主,如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实践能说明这一点。教学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作为这个活动的中心并贯穿于这个活动的始终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财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认识和形成能力。教学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居于中心的地位。学校要卓有成效地实施培养目标、造就合格人才,就必须以教学为主,并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安排其它工作,建立学 校的正常秩序。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途的形式,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具体体现在: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途的形式 教学是一种专门组织起来进行传授知识的活动,因而通过教学能较简捷地将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有力地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使青少年学生的个体发展能在较短时期内达到人类发展的一般水平,从而促进社会的延续和发展。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教学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按预期的要求发展,因而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