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卡列宁的人物形象

时间:2019-05-15 10:36: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卡列宁的人物形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卡列宁的人物形象》。

第一篇:试论卡列宁的人物形象

试论卡列宁的人物形象

《安娜卡列尼娜》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彼得堡贵夫人安娜是皇室后裔,嫁给了大她20岁的大官僚卡列宁。安娜为了调解哥嫂纠纷来到莫斯科,在火车站与近卫军军官弗伦斯基邂逅。安娜的高雅风姿和笑容使弗伦斯基为之倾倒。安娜在归途中发现弗伦斯基也同车而行,她心神不宁却又兴奋,回到彼得堡后,安娜和弗伦斯基在社交场合经常相遇,在一次宴会上弗伦斯基向安娜表白了爱情。他们两人单独在一起时间过长,引起人们议论,回到家卡列宁警告安娜要注意社交礼仪,遵守妇道,而这种官腔和说教使她陷入情网而不能自拔。安娜与弗伦斯基的关系在赛马会上暴露出来,当弗伦斯基的马摔倒时,安娜的态度完全失常。回家途中安娜向丈夫承认了她是弗伦斯基的情人,但卡列宁却要求安娜一切维持现状,只是不许在家里接待弗伦斯基。随着时间的流逝,安娜的处境越来越糟,她怀了孕分娩时又患“产 褥热”几乎死去。病危时她向丈夫请求宽恕。并希望他与弗伦斯基和 好,卡列宁答应了安娜的请求。由于卡列宁的令人吃惊的宽厚,弗伦斯基感到自己是那么的卑劣,渺小。弗伦斯基带着安娜离开了彼得堡,在欧洲旅行三个月回来。安娜思念儿子,在谢辽沙生日时,她不顾一切撞进自己住过九年的那幢房子。母子俩紧紧拥抱难分难舍直到卡列宁走进儿童室安娜才不得不匆匆离去。从此,安娜永远失去了心爱的儿子。得不到离婚许可,与弗伦斯基只能是非法结合,上流社会的大门对她紧闭,处处遭受冷遇的安娜只能孤独地住在弗伦斯基的庄园里想方设法消磨时间。当弗伦斯基一人外出时她就怀疑他另有新欢,两人关系一度陷入紧张。一次争吵后安娜追随弗伦斯基到了火车站。这时,她朦胧中想起他们第一次的相见以及当时一个工人被轧死的情景,于是安娜向正在驶来的火车扑倒下去,她永远的摆脱了痛苦。最后卡列宁带走了安娜的女儿。

卡列宁的并不是作品的主人公,但卡列宁的形象在托尔斯泰的笔下特别的鲜明,而且我认为安娜的死亡与他有着极大关系。卡列宁的形象在作品中是丰富复杂的,他具有着双重人格。卡列宁虽然造成了安娜的死亡悲剧,但他也是安娜悲剧的受害者,卡列宁并不像作品最表面展现出来的那样呆板、笨拙、冷酷,没有人情味。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卡列宁其实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同情的人物。

从作品的表面来看,卡列宁的外貌并不风雅,笨拙呆板,又毫无生活情趣,总是冷冰冰的、一本正经又死气沉沉的。他对权力和地位的变态追求使他成为了一个“官僚机器”,他 毫不顾忌妻子和儿子的感受,安娜感觉不到他的关心和爱,谢缪沙对他的爱抚充满了恐惧。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卡列宁也尽显冷酷和虚伪的本质,他非常的客观理性,极力的控制自己的感情,不会流露分毫。他没有特别要好的朋友,每天打交道的人都是他在官场上对他飞黄腾达有帮助的人。这使他在极度痛苦的时候都找不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人。卡列宁又极其的要面子,要拼命的维护自己的尊严。当安娜与弗伦斯基的爱情暴露之后,整个上流社会都在议论,卡列宁自己也非常的惶恐,他知道这是真的,他知道他的妻子爱上了别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将妻子出轨对自己的羞辱降到最小,他还做出了出人意料的决定,他并没有将安娜赶出家门或怎样,他提出了的要求只是不要把情人带到家里来。生活的逻辑被官场的公式破坏,他的人格也渐渐被扭曲,他的虚伪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安娜爱上弗伦斯基的时候,我们真正感觉到的不是丈夫失去妻子的痛楚,也不是男人失去尊严的愤怒,而是一个高官怕损害自己名誉的胆怯与惶恐。

但这只是卡列宁形象的一个方面,他的形象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可以从文中他的生活经历和他的言行举止看到卡列宁的另一面,他既是官场的生活的失败者,又是家庭生活的失败者,卡列宁是值得同情的。

卡列宁是个孤儿,没有见过父亲,母亲又在十岁的时候去世。被一个当官的叔叔带走抚养,在当时金钱至上的俄国上流社会, 可想卡列宁是怎样受尽了白眼和鄙视。正因为从小尝尽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 他“中学、大学时拼命学习, 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且由叔叔的帮助, 他走上了仕途”。当官为他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赢得了社会地位, 为他赢得了自尊, 他当然会把自己的事业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花费了大量的经历在工作上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他知道这种尊严,这样的地位来之不易。

卡列宁是有同情心的,他并不是只有冷酷无情的一面。他对别人的眼泪特别敏感。当他看到别人哭泣的时候,就会失去平时的冷静与沉着。安娜向他诉说着自己和弗伦斯基的爱情时,他是愤怒的,但是敌不过安娜的哭泣,以及后来安娜在产后病床上呜咽请求他的原谅,都引起了他的这种强烈的感情。他的冷酷无情是工作的环境导致的,在俄国的上层社会,是不需要同情心的,没有谁会同情你,也不需要同情别人。

卡列宁是有责任心的一个人。在当卡列宁当省长时, 当地一位有钱的贵妇人, 安娜的姑母将侄女介绍给他。他犹豫了很久, 但安娜的姑母向他暗示,既然他已影响到姑娘的名誉, 他要是有责任心, 就该向她求婚。这样卡列宁就求了婚, 婚后的生活很平静,卡列宁并没有像俄国那些贵族一样,私生活荒淫无道,他对妻子对家都是非常忠贞 的。他爱自己的家庭,对从小就是孤儿的卡列宁来说,他渴望有一个稳定的家,渴望有一份爱来支撑这个家。安娜对卡列宁来说是一个莫大的安慰,但是他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不会表达自己对安娜的爱。从小的生活环境使他养成了封闭的性格,独立自强是从小便养成的生活习惯。再加上官场上的那种模式化的生活,使他的语言充满了官腔调调,这对安娜来说是不能容忍的,安娜是性情中人,年轻的安娜需要激情需要爱,不喜欢被丈夫的那种官场似的调调所压抑。他对安娜的爱是以他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因此,卡列宁的自闭性格逼迫着安娜走上了出轨的道路。

小说的最后,“他原谅了妻子,为她的痛苦和悔恨而怜悯她,他原谅了弗伦斯基,也很怜惜他,尤其是听到人们说到他的那个绝望的举动之后,他也比以前更加怜惜儿子,如今他责备自己过去关心儿子实在太少了。然而,对这个新诞生的小姑娘,他所体验的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不仅是怜惜,而且是温情。起初,他只是出于同情关心一下这个新出世的虚弱的小女孩,她不是他的女儿,在母亲病倒期间被丢在一边没人管,若不是有他关心,一定已经死掉了。而他自己也没有发觉,他是怎 样爱上他的。他有时一连半个小时默默地注视着婴儿,那张红得像番红花似的,毛茸茸的锁着眉头的小脸蛋儿,观察着她额头上一皱一皱的动作,和她胖都都的小胳膊,手指弯起来,用手背揉着小眼睛,小鼻梁。特别在这个时刻,阿历赛克·亚历山大罗维奇感到自己是完全平静的,内心是和谐的,看不出自己的处境有什么异样的,需要改变的地方。”

这会儿的卡列宁几乎成圣徒了,他的宽容,他的大度完全的体现了出来。他是抱着报复的心理回来看安娜的,确实他对安娜也做了相应的惩罚,当他看到将要垂死的安娜,“他跪在地上,把头贴在肘部,她的手火一般地烫着他,他像孩子一般失声痛哭了。”我觉得这个时候卡列宁表现出了最本真的自我,他的心灵因从小的生活环境是是被蒙上一层阴影的,在他内心的深处就像孩子的心灵一般,也很脆弱需要关怀。此时的卡列宁里冷酷、自私已经很遥远了。这位从不在人面前流露自己情感的人竟在弗伦斯基面前说了这样一段话“你知道,我已经决定离婚,并且己经开始办这件事了。不瞒你说,开始这样做的时候,我是犹豫不决的,我非常痛苦,我向你承认,我一直想报复你和报复她,当我收到电报时,我是带着这样的感情到这儿来的,再说明白些,我是希望她死的,但是„„”他没有说下去,一反常态的他是否在犹豫该不该向别人吐露自己的心声,我们不得而知。

“谅让我感到幸福,这种幸福感又向我启示了我应负的责任。我就完完全全地原谅了。我要把另一边脸也给人打。人家拿走我的袍子,我要把衬衣送给她。我只恳求上帝不要夺走我的这种原谅的幸福。”这才是最真实的卡列宁。他是善良的,他也是整个事件的受害者。安娜离开后,他没有了家庭,没有长期以来他所需要的稳定,需要的安慰,所以卡列宁是值得同情。

第二篇:《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

最近,读了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宁娜》,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关于婚姻和爱情的看法和想法一直萦绕脑际,不得不写两句。托尔斯泰的作品,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深奥难懂的语言,但见识开阔,描述广泛,刻画人物细腻,反映的思想也很深刻,被列宁称为俄国社会革命的镜子。

作品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安娜对纸醉金迷的贵族生活和封建婚姻生活的不满,勇敢挑战封建社会秩序追求自由爱情的悲剧故事。虽然这是一个不道德的婚外情故事,但明显作者对此持赞赏态度,并极力描写安娜的美丽、品味、魅力、真诚和勇敢,来对比被迫卧轨自杀的结局,以引起读者的同情和惋惜,从而达到深刻批判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组建的毫无感情基础的封建婚姻制度。

美丽但不幸的安娜,从小父母双亡,寄居在姑妈家,17岁就被姑妈出嫁给一个大她20岁的男人——卡列宁,一个性格严肃古板、醉心于仕途身居省长高位的官僚。这在外人看起来让人十分羡慕的生活对安娜来说却是不幸的。由于丈夫醉心仕途专注于繁忙的公务,以及对安娜古板冷淡的感情态度,婚后的夫妻生活就像死水一样缺乏爱情和激情。青春活力的安娜能做的就是参加虚假、谎言、闲话充斥其间的上流贵妇人社交活动,或者在家中操持家务照顾儿子,这样的生活过了7年,安娜感到十分的空虚无聊。

从未享受的爱情终于在一次回莫斯科娘家的旅途中萌芽了,她与年轻帅气、有修养有风度的宫廷侍卫军官伏龙斯基一见钟情并坠入了爱河。从此,埋藏在安娜心中的爱情火焰熊熊燃烧得一发不可收拾,背着丈夫与伏龙斯基约会、交往并同居,彻底出轨了。爱情给人无畏的力量。在被丈夫发现后,安娜勇敢地向丈夫摊牌,喊出“我要恋爱,我要生活”,“我不爱你,我是他的情妇,你自己看着办”的豪言壮语。安娜与伏龙斯基的交往没有收敛,反而更加热烈,最后竟然还怀孕并生了一个女孩。虽然安娜一度很内疚,觉得对不起儿子,但一想到没有爱情的家庭生活,她并不感谢他丈夫对她的宽宏大量,她坚决不离婚,并毅然与伏龙斯基出国同居,以此来报复丈夫对她的无情。

爱情的火焰不可能持久,婚姻才是爱情最终的归宿。安娜只要爱情,公然挑战社会秩序和公共道德,她的爱情悲剧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伏龙斯基是一个有知识、有能力、有志向的青年,为了爱情,他牺牲了很多,放弃了仕途。对男人来说只有爱情的生活必然是无聊的。一年之后,伏龙斯基冷静理性了,感情趋于平淡,他需要事业,需要融入原先的社交圈子,为此,他考虑让爱情转为婚姻,并给出生的女孩合法名分,但安娜还痴迷爱情,不考虑结婚,只要伏龙斯基天天如热恋般的守候缠绵,矛盾不可避免地在两人之间产生。回到彼得堡后,上流社会接纳了伏龙斯基,但拒绝了安娜,以往的亲朋好友都不愿见她,并恶语相加侮辱她,可怜的安娜职能呆在家里,陷入了巨大的孤独和痛苦中。由于伏龙斯基忙于社会活动经常晚归,以及他对安娜冷淡的态度,让安娜在家不断猜疑,认为伏龙斯基不再爱他,另择新欢了,以至于两人天天吵架,痛苦逾甚。最终,安娜带着对儿子的愧疚,对伏龙斯基的怨恨报复以及自怨自艾的心情躺到了列车下,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在这个悲剧故事中,根本的错误当然要归因于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制度,大多数没有感情基础、年龄悬殊的结合都是不幸福的。男人可以娶妾或再找相好,而女人由于有贞节制度和不合理的离婚制度受害尤深。认命了只是不幸而不会发生悲剧,不认命的安娜不愿采取当时上层社会流行的情人制度(偷偷摸摸只做不宣扬),公然挑战社会秩序和公共道德,与伏龙斯基明目张胆地大搞婚外情并生孩子,必然会受到群起而攻之,他们的爱情最终在各方压力下破灭。

对安娜,本人虽然同情她追求爱情的权利,但不赞成她用这种非法不道德的方式,尽管是迫不得已的,她如果真勇敢,在当初姑妈出嫁她时就应该反抗。结婚后享受着丈夫上流社会的物质和荣誉,却做出背叛的事情,置丈夫和儿子于耻辱之中,文中多次描述安娜有愧疚之心,但爱情战胜了理智和责任,她这种行为是应该受到谴责的。朱熹讲的“去人欲存天理”还是有道理的。

对伏龙斯基,我虽然肯定他对爱情的真诚投入,肯定他英俊潇洒、勇敢有担当,但还是要批评他这种为了爱情不惜破坏别人婚姻的违反法律和道德的行为,不过他的知错自责和补救的态度和行为(奸情发现后开枪自杀抵罪和安娜死后心灰意冷奔赴战场献身)还是可以获得了部分原谅,也是一个有良心的人应该做的。

对于安娜的丈夫——内阁部长卡列宁,我对他是既同情也批评。同情他的悲惨遭遇——一个部级高官老婆竟然跟人跑了,戴了绿帽子遭受了莫大的耻辱。批评他咎由自取,一心想当官,忽视娇妻的感情生活以至红杏出墙。不珍惜漂亮迷人的妻子,让其精神空虚田野荒芜就是犯罪!男人要学会处理工作和家庭中的不同角色,不仅要搞好事业,还要照顾好老婆孩子,这样才是一个成功的男人。

对于封建社会那种先结婚后谈恋爱的婚姻制度,因为没有感情不合可以离婚的规定,如果两人实在谈不来那确实是不幸的,特别是对女人来说,偷偷出轨似乎也就情有可原了。还是当代的自由恋爱婚姻制度好!我们要珍惜!

2013/10/18

天津

第三篇:《安娜卡列宁娜》有感

《安娜·卡列宁娜》有感

在课上老师在讲解《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时,您介绍了几部翻拍这部经典名著的影片。影片中的女主角的扮演者很漂亮,但我们任然觉得不满意,心里感觉这不是自己心中的安娜,影片中的安娜只是书中安娜一个小小的侧面。这也许就是电影艺术与文字艺术的一个差别,文字所激发起人们的想象是电影所不及的。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表面上似乎是在写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失足的事情,而实际上向我们展示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借由此文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写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主人公安娜在几乎是少女时代就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高官显贵卡列宁,过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夫妻生活。在贵族妇女中,她不只外貌上尤其在精神气质上远远超出她的同伴。在一次舞会上邂逅了年轻的伯爵渥伦斯基,风流倜傥的渥伦斯基用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有一股压抑的生气在她脸上流露”,是刻板冷酷的官僚丈夫扑灭不了的生命之火。在当时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地私奔,从而展开了一场爱情悲剧。经历了重重波折、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以及遭受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打击后,与渥伦斯基那所谓的真挚自由的爱情也开始被遗弃,最后安娜身着那一袭与渥伦斯基初次见面时自己所穿的黑色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卧轨,结束了自己绝望的爱情与生命,安娜独自承担了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的后果,给人们留下了无限悲伤。

这死亡的阴影,一直笼罩着整部小说,从一开始安娜与其情夫弗龙斯基初次邂逅时,遇到的那个卧轨自杀者,到安娜生产时的性命之虞,紧接着是弗龙斯基的饮弹未遂,再到尼古拉艰难的死亡过程,连作者的自传体人物列文都曾屡次想到过自杀„„在安娜下定决心赴死后,小说的节奏陡然加快,以死亡的加速度向前运行,正好与疾驰而来的列车迎面相遇„„安娜赢得了这场爱情战役的胜利,代价是肉体和灵魂的双重毁灭。

安娜渴望摆脱精神奴役、过独立平等的生活,坚定地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地特点。然而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中,她的悲剧是必然的。妇女根本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她勇敢地离开了卡列宁,却既被剥夺爱子又无法离婚。安娜蔑视世俗成见和贵族道德,贵族社会就冷酷地弃绝了她,扼杀了她这一点点微小的幸福和自由。与渥沦斯基结合的有限快乐给她带来了无限的痛苦,激情后的冷淡厌倦是她不幸命运的最后一击,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于是黑暗之中的大火终于永远地熄灭了。

小说一开头就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就点明了小说中的两条主线,一条是安娜家走向毁灭的悲剧事件,一条是列文家逐渐明朗的幸福生活,仿佛月球交替翻转的明面与暗面,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在按照世界的规则自然生长,尽管结局不同。安娜的故事,是令人怜悯并畏惧的悲剧;尽管列文的故事带给人勇气和力量,但我终究心疼安娜,可能这主要原因是我是一个女人吧!

第四篇:《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

第一次看安娜这本书,是在高二的时候,而最初看这本书的原因,应该是源于对托尔斯泰的感兴趣,而这个兴趣的形成,则是来源于巴金的成名作《家·春·秋》这部小说里面介绍到的《复活》这本书。

故事的主人公安娜是一位端庄美丽的妇人,在前往为其兄长奥布朗斯基夫妇调解家庭纠纷的时候,遇上了英俊潇洒的年轻军官沃伦斯基,而沃伦斯基在第一眼看到安娜的时候,就被安娜独特的魅力所吸引,并由此展开了对安娜的疯狂追求。在起初迫于社会及家庭压力,安娜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但在沃伦斯基的穷追猛打之下,安娜最终选择离开对于自己来说没有感情生活的家庭,而与沃伦斯基共同创造属于他们二人的情感世界。但故事的却并非是以二人的完美结合为结局,而是描写了在此后安娜所面临的来自感情生活和社会压力的痛苦,并最终以安娜的和沃伦斯基的双双“自杀”的悲剧结局。

和所有人一样,在故事中我们都看到了作者笔下的安娜,不仅是一个端庄美丽的妇女,同时更是一个敢于追求自我情感,挣脱社会禁锢的思想解放先锋,而这也是安娜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之一的原因。

但除此之外,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在这个美丽勇敢的女性形象背后,妇女在当时社会上所处的无助地位的悲哀的现实。安娜勇敢的挣脱了社会加之于妇女的禁锢,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但在这之后呢,她还是躲避不了社会对她的毒害,她在上流社会遭到“封杀”,亲友拒绝和她来往,甚至遭到了人们的公开羞辱,而更把安娜逼上绝路的是沃伦斯基的冷落,这一切,无情的把安娜送上了卧轨的结局。而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正是当时社会妇女所处的无助地位。尽管挣脱了不合理的社会禁锢,尽管离开了与自己没有感情的丈夫,但她却始终无法逃离这个无情的社会,也无法不依赖于善变的沃伦斯基,而当她在这两者中都找不到自己生存的理由及空间,她便只能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以求彻底的挣脱这一切的束缚及其带来的苦痛。

我们提倡勇敢地追求自我,挣脱思想禁锢,积极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但我们却不能忽视在我们挣脱了禁锢、追求到了自我之后,我们是否能够承受其中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挣脱之后,是海阔天空还是遍体鳞伤?如果是海阔天空,命运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样的追求才能体现出其提倡的价值所在;而如果是遍体鳞伤,在此后的生活中举步维艰,那是不是应该思考,我们的追求是我们力所能及的目标,还是天方夜谭的空想。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是一个悲剧,这不仅是对社会不公的揭示,更是对我们在追求个性追求解放的过程中的一个警示。而已逝的诗人海子,亦是为我们敲响了这个警钟。海子在其对诗歌及爱情的追求上,亦是勇于追求自己的个性,试图挣脱当时社会的固有模式,但其代价是不被世人所理解,导致其在文学创作及情感生活上的落寞和孤独,最终只能长眠于山海关的铁轨上。再看回当代社会,即使个性追求已成主流时尚所被提倡,但却还是会有我们所难以改变的无奈与悲哀。且说与我们大学生最是相关的教育问题,尽管许多人都依然意识到现代的教育日趋功利化、应试化,读书只为文凭,考试只为证书,但这种固有的制度以及风气确是我们所无法改变的,我们可以对这种社会现实表示不屑,在大学毕业后,大声喊道“我不屑去拥有这些所谓的证书”,但我们却始终改变不了“文凭和证书即是敲门砖”这样铁一般的事实,如果没有其他有利的因素的帮助,那么我们在社会上可以说是寸步难行,而这样的代价确实我们所难以承受的。

我们提倡勇于追求,勇于挑战,但却不能缺乏理性的思考,如果在追求的过程中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是我们所无法承受的,那这样的追求必须进行认真地斟酌,社会不需要那么多无谓的牺牲者,后人的成功更不须踩在前人的尸首上。只有理性的追求,才能实现我们追求的价值。

第五篇:读《安娜卡列宁娜》有感

在念大学时,曾在普通话测试的课本上,有一位作者写道:“自己从农村来,不知道安娜卡列宁娜是谁……”从此,我对这位人物充满了好奇感,下定了决心,有机会一定得看看这部作品。

《安娜卡列宁娜》的作者是德高望重的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创作的。他把安娜卡列宁娜这位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由这中心人物而引出了特定历史时期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故事。

以安娜卡列宁娜为中心人物,其中她的丈夫卡列宁,她的情夫伏伦勘基,是与她相关的两个重要人物,通过她的哥哥奥勃隆斯基这个关系和桥梁,她的生活圈子和加一个生活圈子相联系。其中,另一个圈子中的主要人物是奥勃隆勘测基的妻子吉蒂,以及吉蒂的丈夫列文,这两方面的人物加上与之相关的其他人物,共同组成了大约一百来个人物的形系体系。从而来揭露当时社会的阴暗面。

安娜卡列宁娜是一个外表美丽,情感真诚,内心世界丰富,充满生命活力的年轻女人。她由家长作主嫁给了比她大许多岁的彼得堡官僚卡列宁为妻,多处来安于贤妻良母的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和风流倜傥的年轻军官伏伦斯基相遇而坠入情网。她所面对的是整个上流社会的敌意,她奋勇反搞,然而好景不长,终于与伏人参斯基的感情出现了裂隙,最后她走上了自杀身亡的道路。

从上述中心人物安娜卡列宁娜的人物性格中,我觉得她的命运是那个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下女人的共同命运,如果是有胆量的,有必要的对社会反动的女人,必然也是同样会遭到同样的命运。就像鲁迅作品《春逝》一样,两位主人公的自由恋爱之路,也逃避不了当时的社会给他们安排之路,不管怎么的拼,到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他们都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和观念体系在动难逃的牺牲品。

下载试论卡列宁的人物形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卡列宁的人物形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安娜卡列宁娜[推荐阅读]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读完《安娜卡列宁娜》,一种凄凉感不觉涌上心头,自己也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 安娜是俄国上流社会的迷人贵妇,这种......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1000字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1000字看完这本书后的第一种感觉就是:不正当的感情最终是不会有好的结局的。现在想想,这应该是一种很幼稚的想法吧,至少对于这个故事来说。故事叙述的女......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精选5篇)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花一般的年纪,委身于年长自己二十岁的大官僚卡列宁。然他最关心的是如何打败自己的政敌,巩固自己的官场地位,这个官气十足也理性十足的人物,根本不关心妻子的......

    《卡列宁的微笑》读后感(合集5篇)

    米兰是昆德拉在世界文学史上拥有崇高地位,他所阐述的理论影响了很多人,包括我,《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他最好的作品,也是我看过作品中最好之一。美丽,就是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在现......

    列夫托尔斯泰与《安娜卡列宁娜》

    列夫·托尔斯泰与《安娜·卡列尼娜》 一 关于列夫·托尔斯泰,马原有一个说法,他认为托尔斯泰是小说史上争议最少的作家。我理解他的意思,这里所说的争议最少,指的是他在文学史上......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5篇模版)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 小说与电影区别 姓名:资倩班级:广编一班学号:201102050124 《安娜·卡列尼娜 》是我所读过看过的作品中,少有的触动心灵却难以下定论的完美作品。对于19......

    安娜卡列宁娜形象浅析[5篇]

    浅析安娜的形象 《安娜·卡列宁娜》是一部不朽的现实主义文学著作,不仅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俄国蜚声文坛,并且至今仍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作者在故事中塑造了一个动人而复杂......

    读《安娜.卡列宁娜》有感(5篇)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濠江完小 赵香香 《安娜·卡列尼娜》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 安娜是一个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