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课文学作文”:《穷人》——关爱设计
用课文教作文 《穷人》——“关爱”设计
海宁市长安镇辛江中心小学
濮金强
习作目标:
1.引导学生合理地选择、巧妙地安排材料。2.写作中运用课文中学会的人物描写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交流什么是爱。
1.你觉得什么是爱?你能举例说明吗?
预设:关心、帮助、支持、鼓励、理解、牵挂、劝告、陪伴、批评„„关爱就是关心和爱护,所有的爱都是出于对你的关心。我们这个单元中也有许多爱。2.比如:《用心灵来倾听》中苏姗的爱就藏在——电话机里。《唯一的听众》中教授的爱就藏在——眼睛里。《穷人》中桑娜的爱就藏在——蚊帐里。《别饿坏了那匹马》残疾青年的爱就藏在——善意的谎言里。
二、交流爱有什么力量
爱的力量真是太神奇了,他可以„„(生交流)桑娜的爱——
残疾青年的爱——
教授的爱——
苏珊的爱—— 这种神奇的力量在你在字里行间我一定要找到。这是一种真正的爱。
三、交流关爱的对象和内容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总是相互的。觉得我们可以写哪些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呢? 预设:亲人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邻里之间、陌生人之间„„可以写发生在我身上的事,也可以写我看到的事。
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呢? 预设:学习方面、生活方面、思想方面„„
爱随处可见,爱就在我们身边。那么你觉得谁与谁之间的爱最令你感动?(生思考)这种爱在哪里呢?(生思考)
四、交流爱在哪里
1.爱在哪里?你准备把这么多的爱聚焦在哪里呢?请你找到这个聚焦点。举例说明?
预设:爱在病床上、爱在饭碗里、爱在唠叨里、爱在电话里、爱在手心里、爱在三轮车里、爱在灯光下、爱在茶杯里、爱在眼睛里、爱在善意的谎言里、爱在„„ 2.师:是啊,爱就藏在我们身边,只要你有一颗感恩的心,你就一定会发现。刚才我们同学发现了那么多的爱,这说明我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都是懂得爱的好孩子。3.今天你的作文的落脚点就准备锁定在哪个关键词上?这个关键词就是我们这副温馨画面的背景。
五、选择最感人的画面
1.这种爱可能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怎样才能感人呢?我们不妨想想在哪种特殊的情况上,这种爱还是一如既往呢?这样的爱才更有感染里。
2.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穷人》一课,作者把这件事放在一个怎样的背景里?事情发生在一个寒风呼啸的晚上,外面是汹涌澎湃的海浪拍打着海岸,时钟已敲过了十二下,打渔的丈夫还没有回来。在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残疾青年自己身体残疾,靠守书摊为生,可还是无私地让我白看书。苏姗没有孩子,可把我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虽然我想写的这种爱发生过多次,但是哪次最令你感动呢?比如:在„„情况下,谁还是„„打开记忆的闸门,赶快搜索吧。
六、讨论爱的表达方式
1.爱是如何表达的?你能用本单元课文中的事例来说明吗?
预设:爱是说出来的。(如:残疾青年反复说的别饿坏了那匹马,这种一咏三叹的表达方式可以起到强化主题的作用。)爱是做出来的。(如: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爱是想出来的。(如: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爱是看出来的。(如:教授那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
2.你准备用哪一种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还配以另外的哪几种表达方式?
七、讨论相互关爱如何安排材料
1.你觉得相互关爱,这两种爱的材料该如何安排?是分开写两个事例好还是将这两种爱交织在一起?
2.我们看看大作家是如何安排的。《用心灵来倾听》中,我对苏姗的爱在哪里?《别饿坏了那匹马》中,我对残疾青年的爱在哪里?
3.当然这两种爱写得时候要注意详略。可以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副温馨的画面,但一定要重点突出。主要写谁对谁的爱一定要非常清楚。对另一种爱,只要轻轻点拨,不要过多地展开,从这一点中,就可见一斑了。
八、根据提纲开始习作 1.整理提纲和笔记。2.开始习作。
九、交流,评议 1.交流习作。2.提建议,修改。3.再次交流。
第二篇:《穷人》教案用
《穷人》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任各庄镇白沫子小学 高艳梅
一、教学目标:
1、抓重点词句,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2、通过划出感动的语句并写出简单的感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个性化的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穷人》的作者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穷人》这篇课文向我们描述了两个不幸的家庭:渔夫家和西蒙家。我们一起回顾课文,描述一下这两个家庭的不幸。
生:渔夫家的孩子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师:是啊,他们缺衣少食,真不幸。
生:为了养家糊口,渔夫常常冒着生命危险去捕鱼。师:为了生存,辛苦奔波,真不幸。
生:桑娜从早到晚地干活,全家人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师:不管多么勤劳,都只能勉强维持生活,真不幸。而他们的邻居西蒙,又是怎样的境况呢? 生:西蒙是个寡妇,拖着两个孩子,她的境况肯定更差。师:具体是什么情况呢?想像一下。生:孩子常常哦得嗷嗷直叫。
生:房子没人修补,四面透风,母子三人常常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生:他们常常黑面包都吃不上。
师:是啊,这个贫病交加的女人,这个雪上加霜的家庭,是多么的不幸。难怪,托尔斯泰说——生齐读: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师:他们的生活是这样的不幸,他们就叫—— 生读课题:穷人。
(二)、走进文本重点研读
师:是啊,这两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不幸。在不幸的物质生活的挣扎中,穷人的精神世界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再次走进穷人,走进那个寒冷的夜晚,走进桑娜的家。
一、默读课文找到描写桑娜家环境的语句。
1.(课件出示: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问:自由朗读这段环境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a我仿佛看到了渔夫在风浪中出没,令人心惊肉跳。b渔夫家太穷了,这么恶劣的天气还要出海打鱼。c我从“心惊肉跳”感受到了桑娜对丈夫的担心。d渔夫从清早忙到晚上,生死未卜,桑娜十分担心。E桑娜很勤劳f桑娜爱干净„„
2.师:前后两处环境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屋外环境恶劣 渔夫打鱼 寒风呼啸 穷,屋内桑娜持家 干干净净 温暖舒适 幸福,我们感受到了桑娜的勤劳能干,感觉到这个家虽穷,但很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这样的句式描述一下你的体会: 预设:
生:这个家庭虽穷,但很温暖。生:这个家虽穷,但很温馨。生:这个家虽穷,但很舒适。
8师:从这些环境描写中我们可以知道,桑娜把寒酸的房子收拾得温暖舒适,这说明,她很爱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下面,我们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一起走进穷人的精神世界。
二、默读课文,勾画出有关桑娜描写的语句?
1出示课件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2讨论:这样做不可? “这样做”指的是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里。“非这样做不可”是因为桑娜在当时的情形下,没有做过多的考虑,只知道自己应该也必须这样做,才能挽救那两个孩子。这是桑娜本能的行为,是她善良天性的自然流露。3桑娜这样做对吗?为什么心跳的这么厉害?
教师引读:当她想到自己的五个孩子以后将会更可怜,她的心跳的很厉害,——
当他想到丈夫将会更加辛苦,自己也会起得更早睡得更晚,她的心——
当她想到那两个蜷缩在母亲身边的孩子的时候,她的心——
过渡: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得桑娜依然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盼着自己那生死未卜的丈夫时,又想了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了?„„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1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这个段落,并划记最能体现桑娜内心感受的词语 生:忐忑不安。
2师:你知道忐忑不安的意思吗? 生:心里十分不安,心里七上八下的。3强调忐忑的书写特点
4这一段描写,把桑娜内心的忐忑描绘得淋漓尽致。读这一段心理描写,你联想到了哪些词语?
矛盾、害怕、担心、思维混乱„„ 5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 师:她为什么会忐忑不安?
生:桑娜想到了自己早出晚归的丈夫,他那么辛苦,如今又加两个孩子,他能受得了吗? 生:桑娜害怕丈夫会打她,因为她的做法太疯狂了。生:桑娜既爱丈夫,又不想看着西蒙的孩子不管,她很矛盾。
师:对啊,桑娜的心潮就如屋外的海一样“汹涌澎湃”,她为自己的这种做法感到“心惊肉跳”。她是那样“忐忑不安”。你能试着读出桑娜这种复杂的感情吗?(指名读 齐读)生读。
师:读了这一段,有哪一个字会让你眼眶一热,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 生:揍
师:请读这一句话。
生: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师:你的揍读得很好,重音。为什么要这么读?(感叹号、内心的坚决)师:你们能用宁愿——也不——说一句话吗?
a桑娜宁愿自己挨揍,也不扔下西蒙的孩子。b桑娜宁愿自己挨揍,也不让西蒙的孩子和死人
住在一起。c桑娜宁愿自己挨揍,也不把西蒙的孩子送回去。
师:就在桑娜担心怎么向丈夫开口时,门突然开了,渔夫拖着湿淋淋的被撕破的渔网回来了,桑娜到底对丈夫说了些什么?渔夫又有什么反应呢? 1各选男女学生一名,分角色朗读渔夫与桑娜的对话。
2全体男生女生读对话,让我们在朗读中感受渔夫桑娜关于西蒙孩子的态度
师:本来焦急盼望丈夫归来的桑娜终于盼回了丈夫,此刻应该有千言万语对丈夫说,但在对话中你发现了什么?(桑娜沉默了)
3找找:对话中几次写到沉默?并联系上下文想象:桑娜和渔夫为什么沉默?在沉默中他们各自会想些什么?
4指名反馈,集体交流。第一次沉默是他们身处困境,却遭遇恶劣天气的无奈与苦闷。第二次沉默是他们对于邻居西蒙惨死,留下两个无辜的幼儿而感到难过与沉重。
(三)、教师过渡:刚才,我们在体会桑娜品质时,抓住了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段。那么,要体会渔夫的品质,你认为应该抓住哪个段落来体会呢?
(课件出示: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1指名朗读句子。
2议议:渔夫的脸为什么变得严肃?他忧虑些什么?(西蒙死了,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确实是个严重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孩子是不能和死人呆在一起的,总要有人抚养。可是自己现在的生活已十分艰难,如果再添上两个孩子,往后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3说说:渔夫经过一番简短的考虑,最后作出了一个什么决定?)(把孩子抱来,一家人熬下去。“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4师:与桑娜的愿挨“揍”同样感人的字是这一段里的哪个字? 生:熬。师:熬什么?
生:受贫穷的煎熬,表示将来的日子将更难。生:受生活的煎熬。生:勉强过日子叫做熬。
师:再次齐度,读出渔夫的善良坚定
师:是啊,渔夫完全清楚收养这两个孩子意味着什么,但是,他愿意。这一对穷人,为了照顾别人的孩子,他们一个愿意挨揍,一个愿意熬受苦难。读到这里,我们的内心肯定腾起一
股崇敬之情。渔夫和桑娜虽穷,但很________________ 虽穷,但很善良。虽穷,但很有爱心。虽穷,但很高尚。虽穷,但心里有爱。虽穷,但很伟大„„
师:此刻你还觉得他们穷吗?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四、正如托尔斯泰说:爱和善就是真实的幸福,而且是世界上真实存在和唯一可能的幸福。(课件出示这句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1师:结合这句话,结合这个故事,我们再来看看桑娜和渔夫的精神生活。他们的物质生活是贫穷的,但他们拥有爱和善,他们在底层生活挣扎时,仍不忘用自己的爱和善去温暖他人,用自己的爱和善成就自己精神的高尚。
2再读这句话,我们发现,他们虽穷,但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他们虽穷,但精神很富有。生:他们虽穷,但灵魂很高尚。生:他们虽穷,但灵魂很幸福。
(三)总结升华
1课文学到这里,让我们再回味一下列夫托尔斯泰的这篇文章,课文通篇没有一个穷字,然而字里行间却处处反映穷人的贫苦和困苦,全文没有一个美字,文章却赞美了桑娜和渔夫美好的心灵,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2结束语:给处于不幸和痛苦中的人一份关心,一份安慰能让他人点燃生命之火,扬起生命之帆,同时也使自己得到快乐,觉得生命有价值,这便是爱的奉献,请拥有一颗善心,献上一份爱,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四)、作业布置:
我们的课文学完了,可是故事并没有结束,桑娜拉开了帐子,他们的生活又拉开了崭新的一页,孩子们的命运会怎样呢?桑娜和渔夫又会带领孩子们怎样度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呢? 课后小练笔:续写《穷人》
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续写《穷人》。注意要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品质。
(五)板书设计:
穷人
桑娜________揍_______________渔夫
勤劳 善良________熬_______________严肃 认真
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第三篇:《穷人》设计
市级课题《有效备课上课说课评课案例研究》资料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教学设计
开阳县永温镇中心小学 胡建群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4、练习续写课文。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教学难点: 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课件。教学时间:两课 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解题
1.穷人是什么意思?(穷苦的人)看着这个课题,你心里想到些什么? 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
2.为了解开同学们的疑问,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3.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师和学生共同了解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4.师: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
市级课题《有效备课上课说课评课案例研究》资料
[评:这样的导课设计,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以及作品特点,激发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3.抽生检查读书情况,并正音。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开火车朗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段(3-11自然段):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
第三段(12-27自然段):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评: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
三、自读课文,理解文意。穷人(物质上的贫穷)
1.穷人是什么意思?(物质上的贫穷)课文中写了哪些穷人?(桑娜渔夫西蒙)课文哪些内容描写了他们的穷?
同学们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
课件出示: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__________;孩子们没有____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__,菜___________鱼。
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__________!
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______垂下来。
母亲的临死的时候,拿______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__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
市级课题《有效备课上课说课评课案例研究》资料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评: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与西蒙两家的贫穷──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是沙俄时期俄国渔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抓住‚穷‛这个字眼,勾画理解词句,让学生了解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状况。]
四、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题,回顾复习
1.回忆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封建农奴制一步步地崩溃瓦解,广大人民对沙皇专制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逐渐形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二、理解:‚穷‛人(精神上的富有)
2.课文只写了穷人的穷吗?你认为他们穷吗?
3.默读课文,说说桑娜和和她丈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善良、爱帮助人、勤劳、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有同情心、淳朴……)
师: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虽然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他们不是穷人!
4.你是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
5.请找出描写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句子,用──勾出来。
三、细读重点句,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并感情朗读
1.交流描写环境的句子:
课件出示:
(1)屋外寒风呼啸……五个孩子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着。
读了描写环境的句子,你能体会到什么?(桑娜虽贫穷但很勤劳)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那就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2)对西蒙家场景的描写。(西蒙的贫穷艰难使她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但她尽到了母亲的职责。)
市级课题《有效备课上课说课评课案例研究》资料
2.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1)桑娜沉思……
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
(2)她忐忑不安地想:……
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这里如此多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呢?(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
学生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体会桑娜善良的好品质。
读了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让我们看到了桑娜矛盾的心理世界。她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理。
那你们能不能把这个矛盾的心理过程通过读展示出来呢?抽生读。
(3)‚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你觉得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不仅桑娜有高尚的品质,文中还有谁有?找出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体会渔夫高尚品质。
(1)分角色朗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
(2)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读了人物对话的句子,我们被桑娜和她丈夫的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所感动。自己都过得不容易,还要领养别人家的孩子,这种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实在让人感动。)
(3)同桌分角色读。
读完后,你有什么疑问?两个‚沉默‛各有什么含义?
(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在却不敢抬起眼睛看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她脸色发白,说话断断续续,丈夫平安归来,该有多少话要说呀,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4)课件出示:‚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市级课题《有效备课上课说课评课案例研究》资料
这个熬字说明什么?(他为了抚养邻居家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劳动。他与妻子同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4.小结: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
[评:环境、心理和语言的环节可以灵活调换。抓住本段的重点句,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渔夫善良的心;再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环境、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最能表达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还是从‚穷‛字入手,紧扣文眼,让学生理解他们道德情操的高尚,精神世界的富足,对比出了那些腐化堕落的所谓的贵族才是真正的穷人。]
三、小结全文、续写课文
1.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2.学生续写。
[评:这样导入续写,能激发学生续写兴趣,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
3、学生交流续写,评价作品。
四、推荐阅读
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很多,老师希望你们在课余时间多多拜读他的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板书:
穷人
勤劳、善良、有同情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
[全课评析:本课设计旨在‚删繁就简‛,在理清课文脉络,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后,紧紧抓住‚穷‛字深入学习,他们什么地方‚穷‛?为什么穷?为什么又可以说不穷?可以使学生借机了解时代背景和劳动人民生活的困苦,又通过重
市级课题《有效备课上课说课评课案例研究》资料
点词句的阅读思考很快抓住人物高尚品质,玩味课文语言,体会用词造句的生动准确,学习作者通过平实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与学生一起理解、赏析、朗读文中的词句,打破了传统的分段式教学程式,没有固定的答案,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既有较大的‚运动量‛,又有较大的‚吸引力‛,这样会有助于形成一个相对开放的课堂。]
第四篇:《互相关爱》作文讲评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互相关爱》作文讲评课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具体描写人物的细节能力(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
2.能够语言较通顺、内容具体地进行习作。
3.能够通过习作赏评激发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热情,并主动与别人交换意见,与他人分享习作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让学生朗读、欣赏优美句段、篇章,点燃学生的写作激情。同时,也让其他学生学有榜样。
教学难点:学生对一篇习作和一些句段的评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上第三单元《关爱》的作文讲评课。
二.新授
1.复习作文要求:
教师:我们先来回忆本次习作的要求:(课件二出示)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关心、帮助。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1)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 写之前先想一想,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样发生的,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2)注意环境描写,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写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要表达真情实感。写完后可以和同学交换意见。(3)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要表达真情实感。2.面向全体,整体评价
教师:同学们,第三单元我们的写作主题是写生活中人们互相关爱的事情,老师在阅读你们的习作时,发现我们的同学都是有爱心的人,让老师倍感欣慰。
教师:在这次习作过程中,有不少同学的习作选材典型,充分表现了人物的高尚品质;有的同学把事情的经过叙述得清楚具体,阅读他的习作,如身临其境。但是,也有的同学叙述得不够具体,文中欠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使文章不能很好地体现出人物的品质;还有的同学语句还不太通顺,文中还出现错别字。
3.榜上有名:(课件三出示)
教师:这次作文优胜者有(教师念名单)他们选材合理,能围绕关爱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过程写的真实,具体,特别是语言、心理活动描写得生动,读后让读者觉得世间充满了爱。总的来讲,这次作文我们班级写得都不错,老师很高兴,向你们表示祝贺。
4.亮点欣赏,体悟写法
(1)赏题
教师:同学们,看了这些题目,课件四出示(出示题目:《让座其实并不难》、《爱的奉献》、《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刻在心上的记忆》、《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你们最想看哪篇文章?看来,一个好的文章,题目就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动画)好文章从好题目开始。
(2)赏文
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自己的优秀习作,ppt出示相关片段。
(3)小作者读,生静听默想。
(4)请听众评佳作。
教师:听了这篇文章,你最喜欢他文章的哪个地方?简单的说说你的理由。
(5)交流赏评意见。师相机用波浪线划出写得好的地方,并归纳评价标准。
板书:选材典型、经过具体、语句通顺、细节描写具体(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6)教师总评:同学们能从内容、选材、写作方法几方面进行点评,我们应该多学习优秀习作的写作方法,提高自己文章的欣赏度。
3.自赏
(1)教师:佳作并不是人人都有,有的同学的文章虽然整篇不够完美,但作文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精彩之笔,这就是所谓的亮点之处。我们有请这些作者朗读他们的得意之作。(2)欣赏之后,点评之后,教师鼓励。
教师:欣赏了这些同学的文章的亮点之处,你是否有所触动,看来要写好文章留心观察,善于记忆也是很重要的。这些语句,老师觉得也很好,因为他们各具特色,有的使用恰当的修辞方法,使语言更加优美;有的把人物的动作和环境描写得当,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三、学会号脉,集体修改
1.教师:常言说“文章不厌百回改”,要让我们的文章更精彩,就看我们怎么改。2.出示一篇有待修改的习作。(课件七出示,每生发给打印稿一份)3.教师:请同学们小组内读一读这篇文章,想一想,说一说,这篇文章哪些地方需要修改,对照要求划出要修改的地方(课件八出示修改要求:1.语句是否通顺2.是否有错别字3.事情经过是否具体4.语言、心理、动作、环境描写能否更好地表现人物的高尚品质)旁边注上感受或修改意见。
4.自己评改,集体交流,说一说自己补写理由。(课件九出示修改要求:1.语句是否通顺,改写通顺2.是否有错别字,如有将正确的字标注在旁边3.事情经过是否具体,如不具体,你帮他补充完整4.语言、心理、动作、环境描写是否得当,能否更好地表现人物的高尚品质,如欠缺,请您根据情境补写出来。)(在交流过程中,再次引导学生注意习作要求,对有创造性表达或创造性想象的学生要加以鼓励)
四、自我诊断,自我修改
1.教师:大家都知道怎么修改习作了?有些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对自己的文章作一番润色了。如果你能大声读自己的作品,一边读一边改,或和同桌讨论怎么改,你会改得更好。(课件十出示:)大屏幕中的名言可以作文文章的开头或结尾,你可以借鉴使用。2.学生自改或互改,教师巡视并指导。
3.投影仪展示个别学生认真修改后的习作,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好文章是改出来的”。4.“文章不怕改,越改越精彩。”通过刚才的修改,老师发现你们的作文比原来的更吸引读者、更具体、通顺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自己祝贺吧!四.课堂小结
师:刚才同学们为自己的文章重新添枝加叶,相信大家一定有不小的提高,所以同学们一定要重视对作文的修改。因为我们的写作兴趣会在修改中得到激发,我们的写作水平也会在修改中得到提高,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就做到:“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作家的经历就充分证明修改文章是写作获得成功的必要环节,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希望大家养成修改的好习惯。
第五篇:穷人评课稿
《穷人》评课稿
王老师老师讲授的是“穷人”第一课时,这堂课上得很成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今天,我听了王老师上了六年级《穷人》这一课,感受颇深。这堂课上得很成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首先,我交流一下我听完这堂课的收获。
在教学时,王老师通过出示预习题:自由读文,用圈、点、勾、画法找出重点词、对话、表情、动作的描写进行品味,设计出有一定思考、讨论价值的问题。学生根据预习题认真研读文本,找出自己不懂或感兴趣的问题和同学讨论。在全班交流时,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些重点句子的思想感情。通过深层研读,学生体会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1、构思巧妙,别具匠心。
老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之时,问:谁愿意回答老师一个问题?许多学生都不愿意举手,可能是因为紧张,也可能因为老师还没出题,大家不敢贸然行事。但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老师问:我还没出题,你怎么敢举手呢?学生回答说因为我自信。老师当即表扬了他,并说机会是属于那些自信、有勇气以及准备好了的人的。随即出示了5+2=?这么一道题,其他同学看了恍然大悟,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无形之中被激发出来了,还很巧妙地引出了课文的内容,为这堂课最后的5+2真的等于7吗?这个引人深思的环节埋下了伏笔。更巧妙的是,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围绕着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着的四件事情展开的。老师先让孩子们读课文,找找从哪些词句中读懂了桑娜的忐忑不安?再让他们细细品读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大家都发现这四件事情在文中出现时顺序颠倒,于是老师就让学生们排列一下顺序,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桑娜想问题时顺序会颠倒,而这四个排列完的四件事情却是整堂课展开的线索。而且讲解时,这四件事情与情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未出现任何的矫作之势。
2、循循善诱,开拓思维。
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非常的沉着,一点都不着急,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诱。比如说,学生在文中找能体会到桑娜忐忑不安的的词句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把眼光集中到了字词句上,一个个回答都非常的精彩,但就是没有人能从标点符号这块宝地突破。于是,老师不紧不慢地又重复了一遍题目,并稍许地点到了可从标点下手,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又通了,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并且都找到了一些非常关键的标点,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桑娜此时心理活动的理解。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学生课堂上思维的活跃以及精彩的回答就是最好的见证。
3、“沉”是这堂课的最大特点。
这个“沉”是指思想的沉淀。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找文中的关键词句,读一些渗透着主人公内心思想的句子,抓住关键词体会、理解,学生的心已经被桑娜和渔父的善良感动了,把这种情感和思想都沉淀到了自己的心灵深处。于是当老师问:桑娜一家很穷,但文中为什么没出现任何一个“穷”字的时候,学生就能深有感触地回答到:他们虽然物质上贫穷,但他们的精神是富有的。当老师要他们给课文换题目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富人”。可见,桑娜一家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已经扎根于孩子们的心灵深处了,他们发出了自己内心最真切的感受。
4、把握课堂教学的生成点
不少老师的课堂教学只是按着预先的设计“走教案”,较少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需求。而上述案例中学生的两次质疑教师在备课时并未预设到,但这位教师清楚地意识到,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定教”。该教师视学情及时生成,引导学生围绕疑问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多维视角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这样的教学,丰富了文中蕴涵着的人文内涵,学生对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5、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
语文课标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明确宣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的科学理念,语文教学尤其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思维方式和多元表达。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一点怀疑、一声感叹、一句批评、哪怕是一知半解、带着稚气,只要是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特体验,都是可贵的。以上的教学案例很好的给我们诠释了这一点:课堂已不是教师独白,学生独听的局面,而是师生间、生生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的成果,热情给予鼓励,积极引导,拓展文本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多种答案,尽管认识有高下之分,但这些答案都融入了他们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他们思维活跃,情趣盎然地走进文本,与文中人物产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释放了情感,升华了认识。这样的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好的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情智互动 言意共生
——山东省“生本高效语文课堂”课题成果展示会《穷人》评课稿
我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观察,下面,我结合观察的内容作简要分析。本课有两次合作学习:一是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二是品味桑娜忐忑不安的复杂心情。第一次用时3分钟,第二次用时7分钟。短短的时间内,小组长能迅速组织小组成员有条不紊地听写、朗读;抽写完毕后,大家能迅速找到对应的合作伙伴批改,并主动订正;一位同学朗读,其他成员有的指着书上的句子频频点头,有的适时说出自己的不同理解;交流成果时,以小组为单位每人一句的交流形式,无不体现出小组同学已经形成了有序高效的合作机制。尤其可贵的是,同学们能把小组中解决不了问题,如“啸”字最后四笔的笔顺、“自作自受”中“作”的读音写在黑板上征求大家的意见,可以看出师生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已经找到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便捷途径,值得我们借鉴。
另外,我还发现,每个组长手中都有一张“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卡”。(我特地跟学生要了一张,给大家展示一下。)在这张表格中,既有对学习情况的评价,又有对合作方法、合作态度的评价,这样把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结合起来,对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其实,除了生生评价,教师在小组活动中的评价和指导作用,也非常重要。这节课邹老师参与了小组的合作学习,但更多的只是倾听,如果老师能俯下身子,听一听学生对句子的理解,看一看小组的交流情况,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就能使学生的合作更得法,交流更有效。
学生参与度和教师顾及面,学生的参与面很广,课堂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而且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这种面向全体、以生为本的课堂,正是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要义所在。除单独发言外,本节课学生之间的交流5次,小组讨论2次,上台板书或小组展示2次,可以说学生参与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生听、说、读、写的多种能力得到发展。此外,学生的参与品质也很高。以第9段的学习为例:集体默读时,同学们能够沉下心去读出自己的感悟;小组朗读时,他们能够感情投入、绘声绘色地读出自己的体验;集体交流时,他们能做到认真倾听、互动指导,把课堂学习推向高潮。还有一点,就是教师的顾及面。从行走路线来看,本节课王老师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掌握了知识,学会了方法,提高了能力,得到了全方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