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欣赏

时间:2019-05-15 10:31: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歌剧欣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歌剧欣赏》。

第一篇:歌剧欣赏

歌剧欣赏

《茶花女》

《茶花女》是威尔第的「通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其余两部是《弄臣》及《游唱诗人》),它所获意大利人的欢迎也是不亚于《游唱诗人》。

这是根据1852年法国的作家小仲马(Alexander Dumas)的戏剧「茶花女」(La Dame

aux Camellias)而写成。这部歌剧充满着优美的咏叹调,其出现密度之高,使得和比才的《卡门》一样,成为美歌集一般,即使不太明白剧情,但绝对不会感到有「冷场」,所以,它也是很好的欣赏入门的歌剧.

威尔第的三幕歌剧《茶花女》于1853年在威尼斯进行首演,虽然由于各种社会原因而遭到失败,但它很快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誉,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出色艺术效果的巨著,并由此成为各国歌剧院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难怪《茶花女》的原作者小仲马要说:“五十年后,也许谁也记不起我的小说《茶花女》了,但威尔第却使它成为不朽。”

《茶花女》的意大利名称为Travolta,原意为“一个堕落的女人”(或“失足者”),一般均译作“茶花女”。歌剧描写了十九世纪上半叶巴黎社交场上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薇奥列塔。她名噪一时,才华出众,过着骄奢淫逸的妓女生活,却并没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风,是一个受迫害的妇女形象。虽然她赢得了阿尔弗雷德·阿芒的爱情,但她为了挽回一个所谓“体面家庭”的“荣誉”,决然放弃了自己的爱情,使自己成为上流社会的牺牲品。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法语:Notre-Dame de Paris)是法国和加拿大联合制作的一部音乐剧,改编自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于1998年9月16日在巴黎首演。剧中的音乐为意大利作曲家理查德·柯强特(Riccardo Cocciante)所作,歌词为法国词作家吕克·普拉蒙东(Luc Plamondon)所作。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于1998年9月16日在巴黎首演,在其后的几年里创下了直接剧场观众400多万人的记录,他们还在世界许多国家巡演如: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瑞士的日内瓦、英国的伦敦、意大利的米兰、俄罗斯的莫斯科、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黎巴嫩的里本等。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曾在法国获得过“最佳演出年度奖”、“最佳曲目年度奖”、“最佳世纪歌曲观众奖”。在加拿大魁北克获得过“最佳唱片奖”、“最佳年度演出奖”、“最佳圣堂歌曲奖”、“最佳导演年度奖”。在莫那哥获得了“世界音乐法语唱片最佳销售奖”。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共售出唱片近700万张、录象带100余万、DVD近20万、剧中歌曲单张唱片300余万。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代文豪,他的《巴黎圣母院》是一部老少皆知的经典世界名著,它讲述了15世纪末变动不安的年代中一个描绘人性善恶贪婪与纯真凄美的爱情故事。同时,它也是一个理想的音乐剧素材。

法裔加拿大人卢可。普拉蒙顿与意大利人李查德。科西安蒂在忠于原作的前提下,联手花费巨资把它搬上了音乐舞台,也成就了这一世界文明的音乐剧。

该剧1998年在巴黎连演126场,五十万门票全数售罄,并迅速以其巨大的艺术震撼力和视听上的极高水准,振荡了整个欧洲艺术界。其音乐原声唱片销售达700万张,剧中的单曲“美丽佳人”更是获得世界音乐奖,《巴黎圣母院》剧在基本音乐结构中纳入了大量流行音乐因子,迥异于一般传统音乐剧,强调古典美声的取向,在摇滚乐的包装之下,强烈的旋律性令人百听不厌,再加上几位主要演员别具风格的声音表现,更使人难以忘怀;在演员用歌声诠释内心感受的同时,编导也给舞者提供了相当自由的发挥空间,舞者将抽像的情感已具体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展现给观众;堪称一流的灯光道具制作效果也将带给观众强烈震撼。

《猫》

《猫》是英国作曲家安德鲁·洛伊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根据T·S·艾略特(T.S.Eliot)的诗集 《老负鼠讲讲世上的猫》谱曲的音乐歌舞剧。自从在1981年伦敦首场演出之后,已经成为讫今以来最著名的歌舞剧之一。其中一曲“记忆”,更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目前,《猫》是世界上票房最高的舞台剧,也是在美国纽约百老汇和英国伦敦西头连续公演最长的舞台剧。

《猫》是音乐剧历史上最成功的剧目,曾一度成为音乐剧的代名词。该剧创作于1981年,是在伦敦上演时间最长、美国戏剧史上持续巡回演出时间最长的音乐剧,1981年5月11日首演于伦敦西区新伦敦剧院,每周8场,星期一休息,连续演出至2002年5月11日在它21岁生日时,在同一个剧场落幕。《猫》在美国演出时间相加总长为16年零2个月,仅这一出戏在全球演出的总收入就超过了20亿美元,到2000年6月该剧正式宣布停演时,已在全球演出了6000多场。该剧创作精良,表演水平精湛,36位出场演员各有各的绝活,片中的老猫格里泽贝拉由大家熟悉的依莲娜·佩吉扮演,她被一些媒体称为英国音乐剧“第一夫人”。

《猫》中的角色:“领袖猫”。猫族中的首领,充满智慧和经验,他必须出席一年一度的猫会,并最后决定哪一只猫能够升天获得重生;“迷人猫”,剧中成熟女性的代表,全剧舞会高潮时她是领舞者,在青蓝色调的光线下,惟有她的红色皮毛洋溢着温暖;“魅力猫”。年轻时是猫族中最美丽的一个,厌倦了猫族的生活到外面闯荡,但尝尽了世态炎凉,再回到猫族时已丑陋无比——她的样子最像人类,长发披肩,身穿黑色晚礼服,脚蹬一双高跟鞋。一曲《回忆》平息了所有猫儿对她的敌意,唤起了对她的深深同情和怜悯。还有“富贵猫”、“保姆猫”、“剧院猫”、“摇滚猫”、“犯罪猫”、“迷人猫”、“英雄猫”、“超人猫”、“魔术猫”等。这群五花八门、各不相同并被拟人化了的猫儿组成了猫的大千世界。在舞会上,它们各显身手;或歌或舞或嬉戏,上演了一出荡气回肠的“人间悲喜剧”,诉说着爱与宽容的主题。

《猫》中的舞蹈和音乐相当突出。为了传情达意,编导们不惜用了大量的舞蹈场面来表现猫的不同特征和性格。这里既有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又有凝重华丽的芭蕾舞,还有充满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怎么好看怎么编,没有框框,别具匠心,不拘一格。尤其是那段长达十几分钟的“杰里克舞会”的舞蹈,场面宏大,激情澎湃,让人看得如痴如醉。

《猫》的舞台也极精彩。它的设计概念是“从猫儿眼里看到的世界”。观众可以从自己坐的座位角度看到一个垃圾场,上面堆放着1500多个牙膏皮、碎碟子、坏信用卡、可乐罐、废弃的汽车等等各式垃圾,全部都按照猫眼中的尺寸放大。台上还有一座重达5吨的天桥,供猫儿上下戏耍,演出时桥下有三个工作人员躲在里面控制烟雾、灯光、变出“魔术猫”。《猫》的服装全按各个猫儿的形象特征来设计,共有250多套,上面逼真地绘出了不同年龄、性别的猫的肤色和皮毛花纹,每个演员都被画成了一个与其身份相符的猫脸,再配上30多个不同色泽和质感的假发,活灵活现地装扮出了一只只性格各异的猫儿。

《托斯卡》

.普契尼创作的歌剧。3幕。作于1900年,同年在罗马首演。剧本由贾可萨和伊利卡根据萨尔多的戏剧改编。在这部歌剧中,普契尼注意音乐的感情渲染和戏剧性效果,全剧始终强调声乐的重要性,有许多精彩唱段。例如第二幕托斯卡的咏叹调,为了艺术,为了爱情。第三幕卡瓦拉多西的咏叹调,星光灿烂。剧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很深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普契尼的歌剧继承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传统,题材大都取自现实生活,反映普通人的遭遇,特别突出深受生活煎熬、具有辛酸经历的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他的创作继承和发扬意大利歌剧注重歌唱性曲调的传统,同时吸取了19世纪以来欧洲歌剧和交响音乐创作的新成果。他的歌剧既抒情又富于戏剧性;声乐演唱综合歌唱性和朗诵性音调,突破宣叙调和咏叹调的界限;在牢固确立声乐主导地位的同时,注意发挥管线乐队的表现力,使嗓音和管弦乐队织体水乳交融,推进了20世纪歌剧艺术的发展。《托斯卡》是普契尼最着名的三部歌剧之一,本文拟通过对本剧中两首马里奥·卡瓦拉多西的两首咏叹调进行分析,分析其艺术特色,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托斯卡》中男高音咏叹调的艺术特色和演唱要求。

咏叹调一般出现在歌剧情节发展的重要时刻,主要表现剧中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以此塑造人物形象,烘托戏剧发展的氛围。咏叹调虽然并不直接推动情节的发展,却是歌剧中最富艺术感染力的唱段,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旋律性。在《托斯卡》这部歌剧中,大部分的咏叹调是戏剧性的,这对展现剧情的矛盾、推动情节的发展和刻画人物性格都具有突出的作用。

马里奥·卡瓦拉多西是歌剧《托斯卡》中的男主角,歌剧叙述了画家马里奥·卡瓦拉多西因掩护爱国志士而被忠于爱情的歌唱家托斯卡误解,最后两人双双死去的故事。整部歌剧中卡瓦拉多西有两首咏叹调,普契尼在烘托紧张气氛的基础上,利用脚本中所提供的一切抒情因素,竭力去渲染人物的感情色彩,突出了声乐的重要性,发挥了男高音的独特魅力。

《奇妙的和谐》是歌剧《托斯卡》第一幕罗马画家马里奥·卡瓦拉多西演唱的一首咏叹调。这部歌剧没有序曲,只有三小节的三个和弦的最强音,用来表现警长斯卡尔皮亚狡猾而固执的性格,便立即拉开了第一幕。

卡瓦拉多西在教堂里画着一幅圣女玛丽·马格达伦的神像,他热恋的女友托斯卡动人的身影一直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他的一面作画,一面浮想联翩,他的遐想就像大海的波涛撞击着他的心灵,突然他发现他心爱的托斯卡的倩影在他的画布上油然而生,这个惊奇的发现使他激动不已,他情不自禁地唱出了《奇妙的和谐》这首咏叹调。

此曲旋律优美动听,是简单的三段体结构。第一段的前两句旋律平稳谐和,表现了他那惊奇的发现,使他发出了轻轻的而激动的赞叹声。从第三句开始直到第一段结尾,旋律上运用了连续大跳的手法,表现了卡瓦拉多西对画布上的托斯卡的赞美,唱出了他心中的爱情,唱出了他内心的激动和爱的美好。第二段为3/4拍,共计四小节,像是在自言自语,赞美艺术的神奇。第三段又回到6/8拍,再现了第一段的旋律,接着使音程展开,把旋律推向高潮,展示了在卡瓦拉多西的心中蕴藏着对托斯卡一样的爱情。《费加罗的婚礼》

《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最杰出的三部歌剧中的一部喜歌剧,完成于1786年,意大利语脚本由洛伦佐·达·彭特根据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改编而成。

《费加罗的婚礼》(K.492)是宫廷诗人洛伦佐·达·彭特根据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喜剧作家皮埃尔·奥古斯丁·卡龙·博马舍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博马舍共写过三部以西班牙为背景的喜剧,剧中的人物都相同。分别是《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和《有罪的母亲》,创作于1732-1739年。《费加罗的婚礼》(又名《狂欢的一天》)于1778年首演。作品把伯爵放在人民的对立面,暴露了贵族的腐朽堕落,同时也反映出强烈的反封建的色彩,富有时代气息,风格明快幽默,情节曲折生动,以嬉笑怒骂的语言,突出强烈的喜剧效果,是作者最出色的代表作。而在这三部剧作中,前两部被谱成了曲,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选择了第二部,并于1785年12月到1786年4月间创作。19世纪的罗西尼选择了第一部。如果你还没有看过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的介绍,建议把这两个故事联系起来读,因为这两个故事是相互有关联的。

博马舍的话剧以幽默讽刺的笔法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第三等级”地位的上升,歌颂了

《费加罗的婚礼》剧照(11张)人民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创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时的莫扎特也已从萨尔兹堡大主教的樊笼中解脱了出来,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创作激情。莫扎特的歌剧保留了原作的戏剧宗旨,在作品中对伯爵妄图恢复农奴制的作法加以挞伐,表达了对自由思想的歌颂。

1786年5月1日《费加罗的婚礼》在维也纳国家剧院首次公演,30岁的莫扎特亲自指挥。1824年5月10日,在纽约国家公园剧院,以英文歌词演出。

莫扎特创作的四幕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描写了伯爵府的仆人费加罗马上要和女仆苏姗娜结婚了,费加罗正欢天喜地地准备婚事,谁知苏姗娜告诉他,伯爵送他们的婚房是不怀好意,是存心要占她的便宜,仍然要实现他假惺惺地曾经宣布要放弃的对奴仆婚姻的“初夜权”。费加罗听后恍然大悟,二人决心和伯爵斗一斗。另有一老管家玛切林娜痴心地想要嫁给费加罗,并以一张债据作为要挟,给她出主意的是老医生巴托洛,十年前,就是因为费加罗帮助伯爵打败了想娶贵族小姐罗西娜为妻的他,而使罗西娜成为了伯爵夫人,所以,医生一直对费加罗怀恨在心,如今,到了报仇之时了。府中另有一翩翩少年凯鲁比诺,成天到处播撒情种,和一个成天以散布谣言为己任的音乐教师巴西利奥,加上一个糊里糊涂的法官和一个整天醉醺醺的花匠。当然,还有那独守空房的伯爵夫人。各路角色齐登场,贵族和平民的较量就此开始。最后,属于第三阶级的聪明勇敢的平民,终于让伪善荒淫的伯爵当众出了丑。博马舍是18世纪后半叶法国最重要的剧作家。博马舍喜剧的出现意味着古典主义喜剧向资产阶级喜剧的过渡完成。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产阶级意识到戏剧作为宣传手段在革命中的作用,提出“戏剧应该教育民众”的口号。革命派还有意建立人民剧院。1791年1月31日,立宪议会公布取消王室的戏剧审查制度,答应演出自由。本年内有数十家剧院呈请开业,其中的共和国剧院以专门演出支持革命的新剧目而闻名。这时期创作了大批配合或直接宣传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悲剧和时事剧。资产阶级革命使演员终于获得了公民权,彻底结束了过去受歧视被欺侮的悲惨处境;成立了保护剧作者合法权益的剧作家协会。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礼》是他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创作了总称为“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于1784年4月27日在巴黎法兰西剧院首演,其时法国正处于大革命的前夕,这部喜剧对揭露和讽刺封建贵族起了很大的作用。虽然这部喜剧在整个欧洲都获得好评,但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却禁止在维也纳上演这一剧目。

莫扎特所请的脚本作家洛伦佐·达·彭特是当时的宫廷诗人,由于他多次出面争取,最终皇帝于第二年为了缓和国内的一些冲击而口头批准改编后的歌剧可以上演。莫扎特用了一年时间谱曲,他在创作这部歌剧时保留了原作的基本思想,那愚蠢而又放荡的贵族老爷同获得胜利的聪明仆人之间的鲜明对照即为整个剧情发展和音乐描写的基础。

1786年,《费加罗的婚礼》于维也纳奥地利国家剧院首演。由于此剧题材敏感,上演期间国内的贵族大为愤慨,皇帝个人虽然很欣赏这部作品,但迫于压力,曾多次要求莫扎特删改内容。德语版本于1790年在柏林上演。

《费加罗的婚礼[1]》是莫扎特众多歌剧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一部,是莫扎特歌剧中的颠峰之作,也是中国乐迷最为熟悉的一部,创作于1786年的这部歌剧,是欣赏莫扎特歌剧的入门之作。

《费加罗的婚礼》至今仍是各大歌剧院上演次数最为频繁的歌剧之一,有如天籁的歌声和错综复杂的男女人物关系,宛如角力般、层出不穷的小计谋和角色错乱的对白,至今仍是许多观众念念不忘的经典。让人眼花缭乱的进行速度,带出男女之间你来我往的情境、种种约定承诺造成的混乱情形、还有谁对谁唱情歌、谁看谁却不是谁的有趣故事。随着近代舞台的技术进步,每一次观赏此剧时都有全新的体会。

第二篇:歌剧欣赏

歌剧欣赏

——浅析歌剧

歌剧是一门集戏剧,诗歌、舞蹈、舞台艺术和音乐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包括轻歌剧、喜歌剧和正歌剧。

歌剧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历史,它的成长充满了高贵、华丽的气息、场面的宏伟、史诗性的咏唱、钻石般的人声,变化绚丽。这种艺术形式的存在与发展无疑是人类文明中的瑰宝。近代西洋歌剧产生于十六世纪末的意大利,后逐渐流行于欧洲各地。辛亥革命以后,尤其在1930年代,也有把中国宋、元以来的戏曲,称为歌剧或旧歌剧的。

这个学期的课程,我们欣赏了《卡门》、《图兰朵》、《茶花女》、《江姐》这四部歌剧,既有西洋歌剧,又有中国的歌剧,还有有明显中国特色的西洋歌剧。这四部歌剧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卡门》。

四幕歌剧《卡门》是梅拉克和阿莱维根据梅里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这部歌剧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剧之一,也是19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它以其生动鲜明的音乐语言、丰富巧妙的和声配器手法以及强烈感人的戏剧性发展,把作品的主题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卡门》是一部生动的音乐文学,它用音乐鲜明地刻画出性格相异的人物形象,并且集中刻画了卡门热情泼辣、酷爱自由的性格。《卡门》的音乐始终紧密配合着舞台动作,中间没有静止的音乐场景。剧中进行曲、咏叹调、舞曲等交替出现,乐曲爽朗流畅,具有炽热的西班牙音乐特色。所有这些音乐又通过严谨的戏剧逻辑组合为一体,紧凑而简练,表现了真实的生活,使其成为雅俗共赏、具有深刻思想内容的一部伟大作品。这部歌剧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比才通过对女主人公卡门独立不羁的性格刻画,强烈地反映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思想,满腔热情地讴歌了自由,体现了他对全部生活的坚定信念。

《卡门》最深刻的独特性就是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因素:民间因素、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并成功地将三者融为一体,所以作品的一致性是最先引人注目的特点。《卡门》的旋律紧凑,节奏充满活力,人物的性格描写逼真细腻,因而造成许多戏剧高潮,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悲剧性。它具有独特的音乐特色,是音乐与戏剧的完美结合,带有强烈的民族音乐色彩。

通过这学期歌剧欣赏课的学习,让我对歌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西洋歌剧《茶花女》与中国歌剧《江姐》相比较,展现出了中国歌剧与西洋歌剧的不同于相同。中国歌剧与西洋歌剧音乐虽然同属音乐范畴, 但是因为它们分属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艺术样式。

《茶花女》的音乐以细微的心理描写、诚挚优美的歌调和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集中体现了中期威尔第歌剧创作的基本特点。第一幕的《饮酒歌》,是以单二部曲式为基础的分节歌,轻快的舞曲节奏,明朗的大调色彩,以及贯穿全曲的大六度跳进的动机。威尔第应用对比手法,揭示了歌剧深刻的悲剧主题,具有震撼人心的戏剧力量。

《江姐》既以戏剧为主、符合我国的传统欣赏习惯,又借鉴了西洋古典歌剧的创作手法、强烈表现了歌剧以音乐感人的艺术魅力;既渲染了剧中情节的发展与矛盾冲突,又给人以强烈的音乐感染力,同时,歌剧中的咏叹调既紧密结合剧情,又充分发挥了抒情性的戏剧功能。

生成的文化背景不同。我国的歌剧可以说萌芽于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儿童舞剧,直到1942年以后,由延安秧歌剧发展而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

《白毛女》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后来的歌剧创作有深刻的影响。为了与中国固有传统戏曲相区别,此种歌剧被称为新歌剧。到解放战争期间,又产生了不少新的歌剧创作。西洋歌剧与西方其他戏剧形式应该说同源异流,其产生渊源于相同的文化大背景。在西方戏剧表现中,侧重于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再现和模仿,是一种通过外部客观世界表达内部主观世界的戏剧理论和戏剧创作,是与再现性、模仿性的西方文化精神一脉相承的。音乐体制不同,中国歌剧体制是以简代繁、以一总万的“ 一曲多用”制;而西洋歌剧音乐则是流动多变、以繁呈丰的“ 多曲多用”的体制。“一曲多用”与“ 多曲多用”的中西音乐的不同体制, 来源于中西方不同的美学思想与不同的文化精神及其创作原则。中国传统美学强调写意, 西方传统美学注重写实中国强调以少胜多, 强调传神, 西方注重以多映多, 注重逼真中国主张中正平和、天人合一, 西方注重个性自由、突破掘进中国倡导抒情言志, 西方注重再现写实。

器乐艺术不同,中国歌剧与西洋歌剧,器乐种类的不同,主奏乐器不同,指挥不同,伴奏方式不同,艺术功能不同。中国歌剧的主要艺术功能更强调服从服务于剧目的主题、人物、环境、气氛、情感、情绪、风格等;西洋歌剧乐队的艺术功能则更突出作曲家的音乐色彩与艺术风格。

体裁不同,西洋歌剧体裁流派,多为正歌剧,歌唱芭蕾剧,喜歌剧,大歌剧,轻歌剧,乐剧,音乐剧,古典主义歌剧,浪漫主义歌剧,民族主义歌剧,真实主义歌剧,印象主义歌剧,表现主义歌剧等。中国歌剧体裁,有多种体裁,多种题材的形式出现。体裁方面,有歌舞剧、小调剧、音乐剧、秧歌剧、正歌剧等;题材方面多在民族英雄事迹、民间故事、抗战生活与精神等方面;形式上或就传统戏曲形式改造、将话剧与歌曲结合、或据民间曲调填词改编,总有作品近百部之多。

二者的区别都可以追溯为“民族性”的差异,因此,我们在学习与欣赏西洋歌剧的精华时,必须充分重视中国歌剧民族性的优长和精华,将其作为本体美学特征,不断发扬光大,为繁荣发展中国的民族戏曲艺术而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歌剧特有的人声与器乐的超完美结合,是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相信歌剧将会在更多欣赏者的支持下不断发展完善,音乐家为我们留下的歌剧艺术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第三篇:茶花女歌剧欣赏

茶花女歌剧欣赏

《茶花女》是威尔第的「通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其余两部是《弄臣》及《游唱诗人》),它所获意大利人的欢迎也是不亚于《游唱诗人》。

这是根据1852年法国的作家小仲马(Alexandre Dumas)的戏剧「茶花女」(La Dameaux Camelias)而写成。这部歌剧充满着优美的咏叹调,其出现密度之高,使得和比才的《卡门》一样,成为美歌集一般,即使不太明白剧情,但绝对不会感到有「冷场」,所以,它也是很好的欣赏入门的歌剧.

威尔第的三幕歌剧《茶花女》于1853年在威尼斯进行首演,虽然由于各种社会原因而遭到失败,但它很快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誉,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出色艺术效果的巨著,并由此成为各国歌剧院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难怪《茶花女》的原作者小仲马要说:“五十年后,也许谁也记不起我的小说《茶花女》了,但威尔第却使它成为不朽。”

《茶花女》的意大利名称为Traviata,原意为“一个堕落的女人”(或“失足者”),一般均译作“茶花女”。歌剧描写了十九世纪上半叶巴黎社交场上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薇奥列塔。她名噪一时,才华出众,过着骄奢淫逸的妓女生活,却并没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风,是一个受迫害的妇女形象。虽然她赢得了阿尔弗雷德·阿芒的爱情,但她为了挽回一个所谓“体面家庭”的“

荣誉”,决然放弃了自己的爱情,使自己成为上流社会的牺牲品。

剧情:薇奥莱塔原是周旋于巴黎上流社会的名妓,为青年阿尔弗莱德真挚的爱情所感,毅然抛弃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到巴黎近郊与阿尔弗莱德共同酿造爱情的蜜。但是,阿尔弗莱德的父亲乔治欧激烈反对,强要她承诺与他的儿子断绝来往。为了顾全阿尔弗莱德的家庭和幸福,她决心牺牲自己的爱情,忍受着内心的极大痛苦,重返风月场。阿尔弗莱德误以为她变了心,盛怒之下,在公开场合羞辱了她。薇奥莱塔信守对乔治欧的诺言,未向自己的情人道破真情,但患有肺病的身体承受不了这一致命打击,就此卧床不起。不久,乔治欧良心发现,把全部真情对儿子言明。但当阿尔弗莱德回到薇奥莱塔身边,她已经奄奄一息了,疾病和不公正的社会夺去了她的爱情和生命。

音乐以细微的心理描写、诚挚优美的歌调和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集中体现了中期威尔第歌剧创作的基本特点。序曲采用第二幕中的爱情主题和下行的悲怆动机,对全剧作了提纲挈领的概括。第一幕的《饮酒歌》,是以单二部曲式为基础的分节歌,轻快的舞曲节奏,明朗的大调色彩,以及贯穿全曲的大六度跳进的动机,表现阿尔弗莱德借酒抒发他对真诚爱情的渴望和赞美,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薇奥莱塔的咏叹调,则表现女主人公复杂微妙的心理矛盾。前半部分表现她初次感受到爱情时内心的波动,音调诚挚、直率;后半部分表现她对爱情的大胆追述和渴望,大跳的音调反映了她内心抑制不住的喜悦。终场的二重唱,是一个感人的音乐场面,第一段中近乎口语式的急切语调,是这一对久经磨难的情人终又重逢时狂喜而激动心情的描写;第二段的分节歌洋溢着浪漫曲的抒情气质,抒发他们对爱情和幸福的向往。但后来,与阿尔弗莱德热情奔放的旋律交织一起的微奥莱塔声部中,出现了半音滑行的痛苦呻吟的音调,并逐渐发展扩大,最后占据了主导地位。威尔第应用这种对比手法,刻划了垂死的薇奥莱塔对爱情至死不渝的追求,揭示了歌剧深刻的悲剧主题,具有震撼人心的戏剧力量。

出场人物:

薇奥列塔(茶花女,女高音)

阿尔弗莱德(薇奥列塔的情人,男高音)

亚芒(阿尔弗莱德的父亲,男中音)

弗洛拉(薇奥列塔的女友,女高音)

加斯东子爵(阿尔弗莱德的好友,男高音)

杜弗男爵(阿尔弗莱德的情敌,男低音)

阿尼娜(薇奥列塔的女仆,女高音)

格伦威尔医生(男低音)

此外还有男仆、邮差、斗牛士、吉卜赛人等

第四篇:歌剧魅影观后感欣赏

时值1870年,在歌剧院的地下深处,传说住着一名相貌丑陋、戴着面具、却学识渊博的音乐天才,被众人称之为“魅影”。幼年丧父的小克莉丝汀·戴伊被吉里夫人带到歌剧院接受舞蹈训练,成为一名芭蕾舞女。当深夜无法入睡时,小克莉丝汀总期盼父亲向她许诺过的音乐天使会出现。同情她的孤独,魅影假扮音乐天使,隔着墙对她说话,安慰她幼小的心灵,并教她歌唱的技巧。就这样九年过去了,年轻貌美的克莉丝汀在魅影的帮助下凭借美妙的歌喉一夜成名。后来,戏院的投资人劳尔认出克莉丝汀是他的儿时玩伴,两人坠入爱河。魅影发现后,自觉遭到背叛,开始了血性破坏。克莉丝汀对他的感情也逐渐从迷恋转为恐惧、害怕和怜悯。半年后,劳尔跟克莉丝汀秘密订婚,魅影突然现身于歌剧院的化装舞会,强迫歌剧院演出他亲手谱作的歌剧《唐璜》,并指名由克莉丝汀担任女主角。在《唐璜》首演当晚,歌剧院四周布满警察,孰料魅影竟然杀死男主角,亲身改扮上场,与克莉丝汀演对手戏。在戏演到最高潮时,克莉丝汀当众扯下他的面具,魅影羞愧心碎之际动手将克莉丝汀掳至他的地下密室。劳尔追踪至地下,和魅影展开对决,却被他用绳索勒住,魅影藉此要胁克莉丝汀答应求婚。为了保护爱人劳尔,克莉丝汀毅然倾身,狠狠吻着魅影那张仿佛被地狱诅咒的脸。至此,这场爱情的胜负已定。绝望的魅影送走紧紧相拥的这对恋人,在警察和群众闯入地下密室前,悄然隐去,只留下一张似笑非笑的凄凉面具„„

一段传奇,一出悲喜剧,一个关于爱的故事,一种令人心醉的美丽。

世界上最不可理喻的事情就是爱情,但最美妙的事情,爱情,也是其中之一。

爱情,没有应该不应该,只有,爱不爱。不是因为你付出了,你就应该得到所谓的回报。而是因为你爱他,所以,你才愿意,陪伴他。他发掘她的天赋,赐予她音乐,引领她成功,为了她,竭尽全心。他以为她就会感激他,爱他,永远陪伴他。可是他却发现,她怕他。是的,她怕他,所以,她并不爱他。一个女人并不在乎那个男人什么背景,什么模样,只要她真的爱他,她就会心甘情愿留在他身边,哪怕那个世界永远黑暗,哪怕放弃自己的自由。爱,是最大的魔咒,也赐予人最大的勇气。控制,并不能使一个人永远臣服于另一个人,尤其是,对你所爱的人。

她应该感激他。是的,如果没有他,她也许无法这样与青梅竹马的男子邂逅,光芒四射,艳惊四座。可是,感激不能等同,也不该等同于爱。曾经,他是她的天使,而后来,他是她的魔魇。一切,都是源自他那令人窒息又令人无法抗拒的爱。爱情的天平倾斜的两个人,是没有办法平等地去爱的。如果有,那也是至少一个人在一直妥协。所以,她,按照他的标准,背叛了他。

也许你要责怪她,为什么要接受这样一个不公平的开始?既然开始,为何不能持续?可是,他们之间并没有承诺,她并不存在所谓的背叛。她只是,不爱他。在这个世界上,被一个人爱,是很好的事;如果你可以以同样的平等的深情去回报那个人,是更美好的事情。可是,如果不可以,我为什么要屈服于你那份令人窒息的爱与控制?她

只是个,美丽的,善良的,怯懦的,女孩子。这样的女孩子,你忍心她和你一起永远活在黑暗里吗?也许你并不真的爱她,她只是你的一个玩偶。可是你忘了,她却可以,因为爱另一个人,来反抗你。那么,答案还不够明显吗?爱一个人的真谛,是给你所爱的人自由,让她做她自己。也许她并不知道她应该是什么样子,可是那并不代表着,她就应该任你揉捏。

其实,他很可怜,自卑而可怜,更重要的是,他苟且地活在那个黑暗的地牢里。他被全世界遗忘并且抛弃,所以他的心灵也扭曲了。正如她所说,令人恐惧的,不是他的脸,而是他那颗扭曲的心。她不爱他,但是她希望,自己可以拯救他,这就是她所能给予他的,最好的回报。至少,你还有我,你所塑造的,我发亮的人生。只有爱,才能救赎一切,才能唤醒真正的天使之光。尽管,他还是没有得到她的爱情,但他用自由换得了她的尊重和爱意。这份大爱,才会永恒,才是对自己所爱而又不爱自己的人最好的回报。因为爱过,所以,即使她不爱你,至少,你也不希望,她恨你。

天才总是孤独的。曾经有一个童话,一个巧匠因为太寂寞了,于是他造了一个木头姑娘。那姑娘栩栩如生,他每日对着她,不禁爱上了她。后来,他的诚意感动了上天,木雕变成了真的姑娘,于是他们幸福地在一起了。而爱情并不如童话这般简单,你以为,她只是陪伴你,像个玩偶一样,可是你忘记了,她并不真的,就是个玩偶。

克莉斯汀给魅影一个深长的吻,这吻中是急于救回被困的心爱的人,还是献给这个陪伴了十年,伴她成长,每一夜都守护着他的魅影?

不管为何,魅影已经泪流满面,洞外人们的追讨声已经接近,魅影放走了这个他心爱的人,望着她和她深爱的的人离去的背影,手里攥着的,是那一枚克莉斯汀留给他的戒指,这一刻,克莉斯汀没有爱上他已经不重要,魅影的心已经走出黑暗,走进新的生命。《歌剧魅影》,一部如此精湛的歌剧,一部歌剧的里程碑。

第五篇:图兰朵歌剧欣赏(推荐)

《图兰朵》歌剧赏析

欣赏了歌剧《图兰朵》后,搜索了些歌剧的相关知识,以及《图兰朵》的故事背景和资料后,了解了歌剧是西欧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舞蹈、建筑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当我从这几个方面再看此剧时,更具体的、真切的感受到这部歌剧的伟大,如此多方面的完美结合,造就了宏伟丰富的视觉盛宴。下面我将着重从戏剧文化,音乐角度进行探究。

一、《图兰朵》简介

《图兰朵(Turandot)》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根据童话改编的三幕歌剧。为人们讲述了一个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传奇故事。普契尼在写到柳儿自刎时去世了,其徒弗兰科·阿尔法诺(FrancoAlfano)根据普契尼的草稿将全剧完成。

该剧主要讲元代美丽而冷酷的公主图兰朵,时刻牢记着祖先暗夜被掳走,并含辱死去而产生的仇恨,她发誓要杀尽异国王子,以王子们的首级来祭奠祖母的亡魂。于是,图兰朵设下了猜谜征婚的陷阱,猜中者可当驸马,猜不中就处死。流亡中国的鞑靼王子卡拉夫与父亲帖木儿和侍女柳儿在北京城重逢后,即看到猜谜失败遭处决的波斯王子和亲自监斩的图兰朵。卡拉夫王子被图兰朵公主的美貌吸引,不顾各方反对来应婚,答对了这三道谜题,答案分别是“希望”、“鲜血”和“图兰朵”。但图兰朵拒绝认输,向父皇撒赖,不愿嫁给卡拉夫王子,于是王子自己出了一道谜题,只要公主在天亮前得知他的名字,卡拉夫不但不娶公主,还愿意被处死。公主捉了王子的父亲帖木儿和侍女柳儿,并且严刑逼供。柳儿保守秘密,告诉公主卡拉夫的名字叫“爱情”后饮刃自刎。卡拉夫借此指责图兰朵十分无情。天亮时,公主尚未知道王子之名,但王子的强吻融化了她冰般冷漠的心,而王子也把真名告诉了公主。公主也没公布王子的真名,反而公告天下王子的名字叫“爱(Amora)”。

二、从戏剧文化看图兰朵

该剧舞台背景极为精细大气,人物服装较地道,外国人穿起来颇有一股时光逆转的感觉,首先出场的宣读圣旨的大臣就把我震撼到了,严肃的妆容,那胡子,可怖的长指甲,一身官府,庄重近似残酷的唱腔不时配合身边人民一惊一乍、躲闪害怕,实在妙绝,比中国的戏剧更能体现古代那种人心惶惶的气氛。不禁感受

到,妆容等外表感观以及与配角等甚至灯光的完美配合是如此重要。人群的攒动,一双双互相爱抚的手,甚至一群白衣小和尚的缓行都无法让人忽视,它能快速带观众进入剧情,甚至是演员也能因为气氛的对而更好地置身其中完美演绎,这与西方小说总是有大片的风景、场景或人物着装描写的道理应该是一样的,而我以前还一直认为西方作家太絮絮叨叨。相对而言中国这方面则更注重主角,或者说太注重主角了,而缺少主角与小配角以及场景之间的交流,相比之下显得单薄、不厚实。

而“孔夫子大人”与各朝服饰,猜谜时大臣的装束等各种中国古代典型文化标志的杂糅,大概是著者对中国的不了解导致的意象模糊,或者是为了大多不了解中国的外国人更易理解和找到共鸣点而故意为之,那么导演成功了:各种著名的中国元素大杂烩的确更容易显示中国味,渲染气氛。

关于剧情方面我一直耿耿于怀于为什么Calaf王子初始是一腔愤懑,要去咒骂残酷的公主,但在看到其美丽的容颜后,马上迷倒,甚至做好牺牲生命,抛弃可怜的父亲的准备。美貌的作用在此刻表现得如此嚣张露骨,即使睿智英勇如王子也无法避免为色所迷?对此我更愿意是王子为了拯救更多人,阻止公主的复仇这一崇高愿望,然后在猜题其中感受公主的可怜与善良本性而爱上公主。

从道德方面,更无法接受的是为什么王子最后竟在看到深爱自己的柳儿被公主间接害死,而仍至死不渝的爱着残忍的公主,并和她幸福地在生活一起,而且如此之快。(虽然我的理智认为这是必然,这样才是歌剧所要表达的)但我的道德原则又让我很为柳儿不平:公主身上缺少的女性的品质以及无私奉献的美德在柳儿身上完美的体现出来了,公主与柳儿可以说分别代表了外表地位和内在美德。而英雄的王子选择了美丽的外表。三位大臣ping、pong、pang劝阻王子去应婚时说出了我的心声,除去地位权势与华丽的衣饰,公主不过是一副皮囊。或许也是著者想要留给观众的思考吧。当柳儿深情留恋又哀伤地唱完咏叹调《公主听我说》自杀时,那么凄切、内敛、坚韧,我震惊地心都碎了,而英雄的王子什么都没为她做。这大概算是英雄在权势下的无能,在美貌下的软弱盲目的体现吧,这会不会是普契尼向人们展示的现实主义呢。在了解到普契尼写到柳儿自杀后便去世了,我便又希望起来,大师的结局会是什么样子呢?

其实剧情设计的是极其巧妙的:在王子和国王、柳儿相遇时,当柳儿正要向王子表白时,却被侩子手磨刀准备杀人的场景打断,这一面温情款款,一面的强势残酷,似乎又是在对柳儿的温柔美德与公主的势力残酷作比较,让人不禁想如果当时柳儿全表白了,王子会否以身相许报答她或是给个承诺什么的?还有在最后如果柳儿没有挺身而出,公主逼死的是体弱的父亲帖木儿,王子会如何反应,结局又如何?真正的大作编剧总是如此诡计多端,给人无限多假设想象的空间。这样想来,其实很多棘手的问题都是柳儿帮王子解决的:照顾老国王免去王子后顾之忧;代老国王接受审问,却死守秘密甚至献出生命;以及连公主恐怕最先都是被柳儿的爱所感动的。在公主问她是谁给你勇气时,她说“这是爱的力量”,唱着《隐藏在心里的爱比痛苦更坚强》,对公主说“我沉默地把他的爱给你,我虽然会失去一切,但这是心爱者最珍贵的礼物。”并肯定地预言公主懂得爱后,冰冷的心就会被热情的火焰融化。我想没有谁比柳儿更有资格说爱了,与王子为爱不顾一切相比,柳儿的爱是包容,坚忍而无私圣洁的。王子花园中的无意一笑让侍女柳儿愿为其无私奉献,而王子冒杀身危险猜谜的勇敢以及对公主的包容却没能使公主动摇直至柳儿自杀的伟大的爱震撼了她。

对于我的纠结,结合那个时代,我得出了三个解释:

1、反映了那个时代无意识的性别歧视,王子就是英勇睿智的,而公主是空有美貌的,需要王子来解救,又相当于一个美丽的奖品以奖励王子的不畏艰险,气度宏大。女性是屈从于男性的光辉的。

2、西方人心中对中国的固有印象,野蛮残暴、冷酷无知。

3、大概就像所有瑰丽的童话一样,美貌是真正的爱情中万种说不清的理由的象征,公主越残酷无情越能体现王子的无畏,增强歌剧表现力和激烈矛盾冲突所需要的夸张和浪漫气息。这是歌剧主题表现的需要,想要表达一种超越现实主义的对理想主义的追求。

三、从音乐角度看《图兰朵》

《图兰朵》在演唱上,用咏叹调抒发主要感情,一首一首的永叹调,或急或缓,或激昂或舒缓,其间用宣叙调代替以往的“独白”来展示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对于音乐要服从戏剧效果这一歌剧准则,我认为《图兰朵》处理得很好,相得益彰,不得不佩服作曲家的丰富的想象力和饱满的创造力。从男女角色的演唱到众人的吟唱及过渡曲都是如此地恰如其缝。中国的歌剧包括其他歌剧,虽然听

得不多,但也知道缺少歌曲的创造,如《雪狼湖》相对有较多的空挡,缺少感染力及这边唱罢那边又起的紧凑感和饱满度。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歌剧采用的《茉莉花》的旋律,这曲调在剧中多次奏响,有乐队的,也有女声合唱。第一次是月亮出来后,众人合唱《月亮出来了》,远方传来童声合唱《在东方山顶上有鹳鸟在歌唱》,其旋律取自中国民歌《茉莉花》。悠悠扬伴着笛子的灵动的如佛乐般地吟唱下,一群白衣小和尚提灯穿行到桥上,底下是柔和的月光照耀下百姓陶醉的脸庞,在召唤着公主,期待着冰雪消融。茉莉花本来的妩媚、柔婉全然不见了,听上去是那样的凄凉悲伤。而最后在色彩明亮的皇宫里,老国王高高地坐在王位上,文武百官站立两旁,还有许多百姓聚集在这儿,大师用嘹亮的铜管演奏《茉莉花》旋律的变体,听上去显得极其壮丽辉煌,营造了庄重而热烈的气氛,此时的茉莉花是那么地铿锵有力。真正的大师总是如此融会贯通,如施展魔法一样变换着茉莉花,仿佛有了生命,给该剧染上浓郁的东方韵味。

其次是该剧最著名的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睡》。临近黄昏,整个北京城都在寻找陌生人的名字时,王子来到公主楼塔边,隔江而望,那首著名的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睡》也由此唱响了。我第一遍听没多少感触,但是反复听却越听越震撼。整个世界都沉浸在音乐中,所有人的心都随它起舞。多明戈深情又难抑兴奋的演唱着:“但我的秘密隐藏在我心中,没有人会发现我的名字。啊,我要在你的嘴边说„„”,雄厚而有穿透力,感染着我的同时,一样的曲调,由女声合唱和着:“没有人会发现他的名字,我们必须要死,天啊!死!”王子于是不安地走动,唱着“夜晚,离去吧;消逝吧,这些星星”,这一生一死的强烈对比与王子情感的曲折变化在歌中完美体现,让观众也焦急揪心。

还有我最最喜欢的ping、pong、pang三个大臣的极富中国风味的三重唱。那装束,那扇子舞的还会有整齐响亮的“啪”的一声,是这个歌剧最富有中国特色的。他们的出场是整部剧的调味剂,调节激烈得似要崩掉的矛盾,让观众绷紧的心得以放松。无论是劝阻王子,准备善后还是最后的逼供,他们总是唱着极其跳跃,快速变幻酣畅的节奏,配合三人的中国风动作,手中扇子的舞动,站位变化,有点像是中国的快板形式又有着京剧的气势。尤以第二幕开场,在三人房中的表演最棒。以一个卧榻的姿势开场,接着是pong、pang两人一人一身随意穿

着的红衣,一人绿衣分别唱着:“我准备婚礼”“我准备葬礼”;“红色的囍灯笼”“白灯笼”;“香火供奉,烫金纸钱”“香火供奉,茶糖豆蔻”;“一台紫色大轿”“一副上好棺木”“僧人的祝福”“僧人的超度”„„我以此为最妙,巧妙地运用中国的习俗,轻松欢快地对比着生与死这一残酷的较量。而后顺势ping带头感叹中国的命运,怀念着美好的家乡,厌恶质疑现在的工作。乐曲放慢,忧伤和满满的怀念,一声叹气结束。而后又闲话起被砍头的王子们。一系列的“再见”深刻表达了大臣对国家将灭亡的忧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所有人除了公主对王子的胜利的向往,拯救这个国家回到和平,百姓安乐。

四、结语

《图兰朵》这部优秀的歌剧,是无法道尽的,我相信它比制作它的人想要表达的更多。它总在我惊喜与自己的发现时,涌现出更多的美妙之处。作为一个以中国为背景的戏剧,里面的很多文化现象虽然都不符合中国的传统观念,但是普契尼及西方的艺术家们极其用心,宏观指挥,又能精细到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意象,每一个小配角的表情和动作设计,以尽可能完美地展示这一歌剧的魅力。我们看到的是一部盛大的歌剧,而制作者们做的是最细碎复杂的准备和配合,在仰望感叹它的壮丽的同时,我也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们也不畏其繁琐与复杂,反复推敲,勇于探究,成就一部经典。用更多奉献的心来得到更多好的作品。

下载歌剧欣赏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歌剧欣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歌剧欣赏的论文

    歌剧《贝隆夫人》观后感 电影的开篇是在两组葬礼中交叉着进行的。一边是举国上下为EVITA夫人的哀悼,最豪华的葬礼,最隆重的仪式,布宜诺斯艾利斯城的街道上阳台里站满来自四面八......

    浅谈欣赏《中外歌剧》感想

    浅谈欣赏《中外歌剧》感想 我是一个音乐爱好者,甚至是一个音乐发烧友。在上高中之前,我一直都只知道流行歌曲。但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朋友弹钢琴。虽然那次她弹的是《......

    歌剧片段欣赏(11)教案

    课题:歌剧片段欣赏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提起对歌剧的兴趣,对歌剧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知识与技能 简要了解歌剧的相关知识,认识更多的歌剧,通过这个课程,能够自己......

    歌剧与歌曲欣赏 期末论文

    歌剧与歌曲欣赏 期末论文 13级数学系 马东发 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我自认为在音乐欣赏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可能是因为小时候家里放过一些意大利喜歌剧,所以相对于后半学期介绍......

    高中英语 GoingtotheOpera-欣赏歌剧作文素材

    GoingtotheOpera-欣赏歌剧 Tonight was the first showing of the opera ‘‘La Traviata’’( The Lost Lady )at Dr. Sun Yat-sen's Memorial Hall. The Chinese performers......

    《歌剧艺术与名作欣赏》考试提纲

    《歌剧艺术与名作欣赏》考试提纲 总成绩:考查成绩占90%,平时成绩占10%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听辨题(2*10=20分) 填空题(1*10=10分) 单选题(1*10=10分) 多选题(2*5=10......

    音乐剧欣赏论文--歌剧魅影(共五则)

    一个学期的结束了,我觉得获益匪浅.整个学期里,我们欣赏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像……但最令我印象深刻,久久回想,陷入深思的还是韦伯笔下的.是韦伯杰出的作品,更是世界四大音乐剧......

    歌剧欣赏对大学生的影响1

    歌剧欣赏对大学生的影响 摘要:歌剧作为一种优秀的综合艺术形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对提升大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以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动都有很显著的作用。歌剧欣赏有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