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初中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现状及辅导3
浅谈初中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现状及辅导
初中学生早就不像小学生那般天真无邪,无忧无虑,过着轻松快乐,自由自在的生活,也不像高中生那么成熟,有主见,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对人和事的看法,比较模糊,感性认识大于理性认识,常常易率性而为,造成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行为以及性心理等方面。今天仅就初中生的学习心理问题,谈谈我的认识。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初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反映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系指个人在听、说、读、写、推理或数学等方面的获取和运用上,表现显著困难的一群不同性质的学习异常者之通称。
初中生学习障碍问题最近十多年来受到我国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医学方面的广泛关注这是因为这种病症在中小学生中的发生率占到%左右并且给这类学生本身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烦恼和痛苦也给家庭和学校带来很多问题负担和无奈
在重视教育重视知识的今天学生在学习和认知方面出现的问题成为家庭学校医疗保健乃至社会关注的焦点各方面试图对学习障碍这一问题有个较全面的认识并能够采取一些针对性的预防干预和保健措施
典型的中小学学生学习障碍有别于我们通常讲的学习困难后者可能由多种先天或后天不良的原因所造成而这里所说的学习障碍意思相对狭窄一般指那些智力正常学生在阅读书写拼字表达计算等方面出现一 1
种或一种以上的学习困难的状态医学界倾向认为这类儿童所表现出的学习困难与其中枢神经系统的某种功能失调有关临床观察发现这类学生并不存在盲聋哑或智力低下(个别智力水平在临界状态)而且接受着正常普通的教育或还可能伴有一些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
其实学生学习障碍问题早在世纪中后期就为欧洲一些儿科医生所观察和报道他们发现一些孩子有着正常的智力却无法阅读文章其他方面与同龄正常儿童无异
医学界研究发现这类学习障碍问题的发生与遗传脑结构异常(通常所说的皮层“异位”)左右脑半球对称性异常轻度的脑功能障碍智力结构异常等发病机制有关而这些情况的发生又与学生出生前遭遇的不利因素(如母亲吸烟吸毒酗酒胎内营养不良各种原因引起的胎儿神经损伤)出生后的脑外伤产伤早产低出生体重窒息新生儿黄疸某些传染病重金属(如铅)中毒等因素有关某些学生与生俱来就有生物学和神经心理方面的脆弱性对后天不利因素更具易感性和缺乏耐受因而也导致本病的发生
学习障碍学生的表现特征
1、早期表现
如上所述出生时具有高危因素的学生容易发生学习障碍他们往往较早就表现好动好哭闹对外刺激敏感和容易过激反应这使得学生出现团体适应困难并且认知发展不平衡或对某些狭窄领域的东西感兴趣而对他人的活动缺乏关注 ,到了学习期间就出现更明显的认知偏异如视觉认知不良协调运动困难精细动作笨拙沟通和书写困难等
2、学习期间的表现
主要在一般认知和特殊学习技能方面表现困难
(1)语言理解困难
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不良常表现喋喋不休或多嘴多舌用词联想奔逸使人难懂在讲什么
(2)语言表达障碍
言语理解良好而语言表达困难随意有目的性说话困难有类似口 吃表现节律混乱语调缺乏抑扬说话伴身体摇晃形体语言偏多等
(3)阅读障碍
读字遗漏或增字阅读时出现“语塞”或太急字节顺序混乱漏行阅读和书写时视觉倒翻不能逐字阅读计算时位数混乱和颠倒;默读不专心易用手指指行阅读;若是英语或拼音可整体读出但不能分读音节;组词读出时不能提取相应的词汇对因果顺序表达欠佳并且命名物体困难
(4)视空间障碍
特征是手指触觉辨别困难精细协调动作困难顺序和左右认知障碍计算和书写障碍.因此易出现空间方位判断不良判断远近长短大小高低方向轻重以及图形等的困难
(5)书写困难
缺乏主动书写手技巧笨拙 ,写字丢偏旁部首或张冠李戴写字潦草难看涂抹过多错别字多
(6)情绪和行为
多伴有多动冲动注意集中困难继发性情绪问题如不良“自我意识”学习动机不良焦虑或强迫行为动作(啃咬指甲多见)课堂上骚扰他人攻击或恶作剧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不良品行问题等
除上述之外有些学生还可伴随注意集中困难课堂上多动或打瞌睡(觉醒不足)情绪冲动自我意识不良继发性情绪问题品行障碍或青少年违法等问题
学生学习障碍的早期预防和早期干预十分重要因此及早对家长开展心理咨询与指导也是防治这种问题的重要环节
治疗措施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类型程度临床表现以及心理测评结果来确定一般原则是以接纳理解支持和鼓励为主以改善学生不良的自我意识增强其自信心和学习动机为辅进而根据他们的认知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治疗并且尽可能取得家长与学校的配合 干预的具体方法如下
1、选择适宜的治疗或训练方法
这类学生有不良的自我意识缺乏自信易放弃努力等特征要根据其认知特点及发展水平确定治疗教育计划前提是务必理解接纳他们强化其自信心预防其自我低评价尤其关注其易感失败的地方超负荷的训练矫治“有百害而无一益”故忌高起点超负荷的训练要求综合治疗争取家庭和学校的协调始终要求父母的参与和介入
2、耐心和持之以恒
学习障碍学生的行为和不适状态往往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些甚至可持续到成年期因此宜采取耐心和持之以恒的对策切忌急于求成
3、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尽早了解生育史异常的学生及时对这类学生进行发育评价和平衡性运动训练并且对那些高危学生的家长及时进行咨询指导
4、预防为主
导致学生学习障碍的原因多而复杂要做到防范一切致病原因并非容易但许多诱因已明确有些可做到“防患于未然”如能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亦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在学校或家庭开展矫治训练
(1)手眼协调训练:如实验触觉辨认训练电脑操作训练练视动训练书法训练运动等;
(2)视觉分析训练:半视野速示训练立方图辨认点状图定位训练结构图辨别训练重叠结构辨认方向辨认训练物体体积面积判断训练等;
(3)结构化训练:如知觉训练视觉理解训练电脑训练书写训练意义理解训练正确发音训练注意力(自控)训练等;
(4)感觉统合训练
(5)观察学习
教师提供可模仿的录像,或他人的榜样示范,来增强学生学习行为的反应正确率,这对有书写障碍的学生来说,收效快。
(6)学习技能训练
学习技能是指学生在学习的时间安排,内容安排,体力和精力安排,学习方式选择方面的能力,教师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明白,他们既有严格的学校学习安排,也有相对自由的个人时间安排。教师教给学生内容精力的安排技能,使学生能合理安排学习内容。
(7)赏识教育法
多给学生表扬或赞赏,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手语训 5
总之,爱心、耐心和方法正确是对学习障碍学生进行治疗的最佳办法。
二、学校适应不良综合症
学校适应不良,是初中生中常见的一种适应性障碍。特别是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在小学,课程少,知识容量相对较小,学习很轻松,到初中后,课程增多,知识难度加深,学生人数猛增,竞争对手多,加上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又没有及时调整,跟不上大家的进度,造成自己落后的境况,由此产生一系列心理情绪问题,如怯懦 ,易怒、自卑 ,激动、狭隘 ,烦躁、嫉妒 ,违纪、孤僻 ,叛逆 ,猜疑等。
下面针对几种情绪障碍谈谈具体的疏导方法。
一、怯懦。怯懦的基本表现是:胆小怕事,遇事好退缩,容易屈从他人,无反抗精神;进取心差,意志薄弱,在困难面前张皇失措;感情脆弱,经不住挫折和失败。一个学生一旦形成怯懦性格后,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从怯于与人交往到孤僻到自我封闭,而由此形成的不良人际关系,反过来又会加深怯懦。为了矫正这类性格缺陷,教师应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气势激励。对怯懦的学生应要求他们学会自我打气、自我鼓励、自我暗示等方法来培养无所畏惧的气势。(2)勇于行动。(3)不怕失败。应该使学生懂得:越是感到怯懦的事越要大胆去做,只要你能大胆去做,你就能战胜你的怯懦。
二、自卑。自卑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自卑感强的学生,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无所作为,悲观失望,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为了矫正自卑性格,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1)正确评价自己。要有自知之明,即不仅能如实地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能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长处。(2)正确地表现自己。6
有自卑性格的学生,不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3)正确地补偿自己。为了能克服自卑感,可以采取以下两种积极的心理补偿:一是“勤能补拙”。以最大的决心和最顽强的毅力去克服这些缺陷。这便是积极的、有效的补偿。二是扬长避短。
三、狭隘。狭隘俗称“心眼窄”、“小心眼”。这种人受到一点委屈或碰到一点很小的得失便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具有这种性格的学生感情脆弱,意志薄弱,办事刻板,谨小慎微,有时甚至发展到吝啬、自我封闭的程度。矫治狭隘性格的方法,归纳起来有如下几条:(1)待人以宽。应懂得人际交往的互酬心理,不要只想到自己的私利,生怕自己吃亏,甚至还想从交往中捞点好处。(2)充实知识。一个人知识多了,立足点就会提高,眼界就会开阔。(3)主动矫枉。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主动改变狭隘性格,特别要在大家印象较深、较为敏感的问题上作出较高的姿态。
四、嫉妒。嫉妒是看见别人某些方面(如才华、成就、品质、相貌等)高于自己而产生的一种羡慕,也是不甘心自己无条件赶上别人而恼怒的情感以及由此所导致的相应行为。嫉妒者往往不择手段地采用种种方法打击其所嫉妒的对象,因而无论对学习、对工作,还是对集体、对他人都会造成有害的影响。为了帮助学生矫正嫉妒心理,应指导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缩小“我”字。要帮助学生驱除私心杂念,拓宽心胸,即所谓“心底无私无地宽”。(2)善于自知。要使学生懂得不服输、不甘落后是好的,但事事在人前,样样不服输,却是不可能的。(3)将心比心。当嫉妒的阴影笼罩自己心头时,应该设身处地地替对方想一想。
五、孤僻。性格孤僻者主要表现是不愿与他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厌烦、鄙视或戒备的心理。这种人猜疑心重,办事喜欢独来独往,人际关系 7
不良,常此以往,还容易导致心身疾病。矫正方法是:(1)主动与人交往。可以从最简单的主动与同学打招呼做起,主动与同学聊天。(2)多多参加各种文娱、体育、社交活动。(3)深交几个朋友。(4)主动关心别人。友谊在于培育,不在于等待。要主动伸出善意的手,就会被无数善意的手握住。
六、猜疑。猜疑表现为极度的神经过敏,遇事好疑神疑鬼。比如,有些学生看到其他同学背着自己讲话,就疑心人家在说自己的坏话;看到老师有时对自己态度冷淡一点,就会怀疑老师对自己有了看法。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保持头脑冷静。(2)注意调查研究。(3)对人开诚布公,不要死要面子。(4)坚持待人以宽。许多猜疑是来自对别人要求过高,所以不要苟求别人。
三、厌学症
厌学心理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厌学是初中生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一些成绩很好的学生也有这种倾向。有位重点学校的学生曾说过:“每当看到听到别人考试作弊时,自己心理就不平衡。当自己成绩不理想时又会埋怨老师不公平,觉得认真学习真没意思,不想再学习了。”还有位学生告诉老师说“有出息的靠关系,没出息的靠分数”,学习好的学生在同学中威信不一定高,而成绩平平人缘好的学生却常常很受青睐,常被推选为班干部,这些现状,常使爱学习的学生觉得学习没劲,不愿努力去学习了。还有一些因其他的心理原因而厌学的状况,如胆小怕发言的,忘性大怕背书的,理解能力差被他人讥笑的,这些人因能力缺失,使成绩难以提高对自己失去信心,有的学生甚至恨书(烧书),恨老师(常 8
骂老师又不都死绝),旷课、逃学,表现了强烈的焦躁、愤懑、无奈。
厌学症的矫正
初中生厌学的现象严重,这非常值得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关注与深思。心理教育者必须从学生的心理, 行为,环境各个方面入手予以干预。
1、把握厌学症的形成原因
俗话说“知人才能善教,善教须先知人”,掌握厌学症学生的学习心理及形成原因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调查获悉厌学症学生在学习方面大体表现有八差:即阅读能力差;写作能力差;计算能力差;思维能力差;表达能力差;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差;自控能力差;学习习惯差。他们在学习生涯中与同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跟不上大纲规定的教学进度,不能完全有效地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技能,在学习中获得的是失败感、无能感、自卑感、乏味感等。造成厌学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某智力因素的影响。也有其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2、帮助学生矫治厌学症
帮助厌学症学生矫治厌学症,学校、教师责无旁贷。厌学症的学生是可以转化的,教育过程中要营造氛围,耐心引导,给其创造一个参与学习的环境,因材施教,帮助他们矫治厌学症。(1)矫正学习心理。
帮助厌学症学生矫正厌学症,首先要矫治其厌学心理。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用爱这把钥匙开启僵化的心灵,要爱得真,爱得深,爱得持久。(2)营造学习环境。
教学过程中,教师心中时时要装着厌学症学生,为其营造一个能广泛参与学习的机会,备课时要了解厌学症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过程中做到 9
五优先,即优先提问,优先答问,优先演算,优先批改,优先辅导。四经常,即经常考察,经常指导,经常鼓励,经常强化。三辅导,即老师辅导,家长辅导,优生辅导。二特殊,即设计特殊的作业,规定特殊的评比条件。这样,为厌学症学生营造了一个参与学习的环境。(3)矫正学习行为。
厌学症学生由于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当,致使学习效率低下,从而丧失了学习信心,厌恶学习,教师要矫正其厌学行为,必须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并贯穿于预习、讲解、练习的全过程。
1顸习阶段。○预习阶段,厌学症学生往往浏览式地预习,很少或根本提不出问题,因而也没有释疑的要求。对此,他们总认为个人学习能力低,看不懂,学不会,干脆等待老师讲解。教师在预习阶段必须设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告诉他们学习新课时全班同学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只要肯努力、肯参与都能学会,都能学好,鼓励他们学习新知识的信心和勇气,并引导他们在预习课文时要依据课后问题这一路标。列出提纲,把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作为质疑问题提出来,待听讲后解决。
2讲解阶段。○讲解阶段,厌学症学生不做笔记,不注重问题的提出,而刻意于固定的做题步骤,不探求问题的思维过程,课堂上思维封闭,表情木然,思维与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合拍。对此,教师要使用启发性的语言,循序渐进,由易至难、螺旋式上升,坡度要小,要求不能过高,使每一课,每一问,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符号都让他们听明白。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把知识与趣味融为一体,用随时提问促其参与,以拖住他们思维的绳索,10
不让他们思想分散。老师在讲解阶段要教给厌学症学生记笔记、思考提问、答问的方法,以提高听课的效果。
3作业练习阶段。○在巩固练习阶段,厌学症学生不积极思考,遇难题而止步,等候老师讲解或抄袭同学作业以完成任务,或干脆不做作业,知识漏洞越积越多,形成愈来愈跟不上学习进度的恶性循环。对此,教师在引导巩固作业时,培养他们先阅读课本、再整理课堂笔记、最后再做练习的习惯,老师布置作业练习,要体现层次性。
四、学习疲劳
初中生易出现学习疲劳现象,原因很多,有的是休息时间不足,有的是学习内容过多过难,有的是心理压力过大,有的是不善于交替式学习(内容单一疲劳),有的是教师的教法死板枯燥等等。
学习疲劳的调适
学习疲劳的调适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其一,不要用脑过度。连续用脑时间不要太长,不要等到 脑袋麻木”了才停止学习和工作。如果长时间用脑,消耗过程超过恢复过程,就会产生疲劳。研究发现,大学生用脑过度疲劳,会导致大脑两半球非常顽固地慢性充血现象,它不仅使其产生感觉迟钝,动作不协调,思维缓慢,理解力、记忆力减退,还会造成头痛、失眠、食欲不振、情感淡漠等,极易引起各种心身疾病。
其二,要学会科学用脑。大脑有左右两半球,大脑左半球主要同抽象的智力活动(如数学计算、语言分析等逻辑思维活动)有关;大脑右半球则主要同音乐、色彩、图形、空间想象等形象化的思维活动有关。为了克服 11
疲劳、就要使大脑左右两半交替使用,把数学、哲学等需要高度抽象思维的活动同音乐、绘画、文娱体育活动交替进行,以利于克服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其三,注意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疲劳就要休息,休息有各种不同的形式:
一是经过一天的学习之后,晚上要按时睡觉,并保证有八小时的睡眠,以便第二天有充沛的精力继续学习。巴浦洛夫称“睡眠为大脑的救星”。二是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学习之后,去打球,散步,做课间操等体育锻炼,尽管时间不长,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是因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交替进行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形式,它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有利消除脑的疲劳,调节脑的机能。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大脑中建立起一个合理的“动力定势”,使脑神经的兴奋与抑制保持平衡。这时,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就会有规律地进行,减少脑力和体力的消耗,从而有效地学习和工作。因此,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不仅是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而且是防止学习疲劳,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的需要。
其四,顺应生物钟的节律。按照人体生物活动的规律,上午7—10时机体的生物机能处于上升的状态,10时左右精力最充沛,是学习与工作的最佳状态,此后逐渐下降,至下午5时后又再度上升,到晚上9时达到最佳状态。因此,学习时间的安排应顺应人体生物钟的节律变化,但这一变化规律会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应研究自己身体机能工作的规律,以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其五,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如果对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时心情愉快,12
则即使学习时间长也不易感到疲劳;反之,学习那些兴趣不大甚至厌烦的内容时,就会感到枯燥,很快进入疲劳状态。因此,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也是防治学习疲劳的方法之一。
另外,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身心舒畅,提高学习效果;而 嘈杂、脏乱的学习环境,可能引起心烦意乱,焦躁不安。在过暗或过亮的地方学习,可能头晕目眩,出现视觉疲劳,影响学习效果.总之,初中生在学习中的一系列心理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心理教师对其干预能取到较好的效果。
2011年4月26日
第二篇:初三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专家见招拆招初三学生常见问题解决方案
初中三年级的孩子,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抉择,心里未免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问题,针对孩子们不同的表现,专家支招以供家长和学生参考。
1.孩子很认真,可成绩却不见提高,怎么办?
配合老师,加强学习方法与策略的指导,教会孩子养成复习习惯、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2.现在努力还来得及吗?
来得及,很多孩子都有很大潜力。
3.初三孩子到底要不要督促?
要,但要讲究艺术。孩子的可塑性很强,你严他进步,你松他跟着松。
4.孩子至今不认真或想认真但控制不了自己,偏科严重,有没有好办法?
主要是习惯不好加上缺乏自信与学习兴趣。
注意:1)在此阶段,家长急不得也放不得;2)看中学习态度应甚于看中学习成绩;3)肯定、鼓励、指出不足、帮助寻找方法甚至解决问题,再进一步提出可以改进的地方,先从容易做到的入手,贵在坚持!4)学科方面:有能力的家长可以主动向老师“领任务”;对学习极差的,家长可配合老师,要求孩子完成基本作业;5)提供良好的晚自习环境;6)父母的榜样作用不可小看。
5.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好,家长能否放心?
家长要把目光放长远些,不要只盯着中考,应该指导孩子确定目标、勇于冒尖。
6.初三的孩子到底可不可以玩?
可以,劳逸结合,但不能玩物丧志、主次不分。
7.其它:
1)相信学校,相信老师。经常跟班主任或者科任老师聊聊。跟同学说说自己心中的苦恼,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2)初三年学习重要,但做人、做事的基本要求还是不能松。
3)家长要帮助学校转变孩子认为理化政不重要的错误观念。
4)敦促孩子养成整理学习资料的习惯。
以上,只是对最常见的一些现象的见解。如果是特例的话,还是到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那里去寻求帮助吧。
第三篇:小学生常见人际交往心理问题及辅导
小学生常见人际交往心理问题及辅导
人际交往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群体背景中、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共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而不良的人际关系是导致个体身心疾病的主要诱因。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又是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如认知、人格、情绪、意志等方面还不成熟,因此,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发展不够协调一致,容易出现某些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如在与人交往中表现为焦燥不安,无所适从,情绪易激动、不稳定、自负与自卑等,这种倾向在当今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基本上是一个发展性的问题,除了一些极严重的精神问题或行为问题外,许多看似问题的行为,其实只是正常发展过程中的偏离,成人身上被看做病态的行为对儿童青少年未必是不正常的,这些问题会随着学生的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或减弱,小学生心理的各个方面正在成长过程中,其可塑性非常大,如果能够正确及时给予帮助,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教学中我发现儿童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以下问题,并针对的给予辅导。
一、小学儿童出现人际交往问题的表现及原因。1.封闭心理
在小学儿童中,有些孩子不喜欢与人接近,不愿加入集体活动,总喜欢独处,自娱自乐,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时刻保持与他人的距离,(这在小学高年级儿童中比较常见)。虽然儿童的自我意识、自尊心、独立欲望都在发生明现的变化,但他们还不成熟,不够稳定,不知怎样应付这种变化。学生容易把自己的心理之门关闭起来,有烦恼和不愉快都写在日记里,对谁都不愿意说。逐渐与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同学开始疏远,产生距离感,封闭心理的存在又阻碍友谊的建立,使个人处在孤独之中,久而久之造成心理压力,影响心理健康。
2.自卑与自负
小学儿童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事事由父母照料,任何要求父母都尽力满足,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总表现自己的优越,希望别人都能听从他的指挥,总围着他转。这种心理必然会引起别人的反感,许多同学不愿意和他玩,将其孤立起来。与此相反,有些儿童由于依赖性强,在学校中总是依赖别人,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因此,变得敏感自卑,多愁善感,犹豫孤僻,感到别人都瞧不起自己,又害怕伤害自己,久而久之出现事事回避,处处退缩,不敢与人交往的现象。
3.儿童个性缺陷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有些气质类型属于抑郁质的儿童不善于与人交往,在交往中容易产生畏缩和恐惧。由于过于敏感而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能力低下,言语表达能力不强,在交往中会被人笑话等。而有的儿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如身高、相貌、体质等,与其他小学生相比,会感到自惭形秽,成为心理上的阴影,致使情绪低落,产生严重的交往退缩。
4.社会媒介的不良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为儿童提供了广泛的信息渠道,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广阔的领域,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一些暴力电电影、电视、小说为儿童提供了参照范例,在这些信息媒介的影响下学会了各种攻击行为,在人际交往中不喜欢善待他人、接纳他他人,而表现出敌对,甚至是攻击行为。有的儿童整天沉溺于网络,在虚拟的世界中聊天、交友,不喜欢与老师同学面对面交流,逐渐导致学生交往技能的退化,于别人的心理距离拉大,产生交往障碍。
二、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辅导 1.创造交往机会,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只有通过交往活动才能克服。家长和教师配合为有交往障碍的儿童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尝试积极的与人交往,使他们得到实际的锻炼。如对交往中存在胆怯心理的儿童,采用系统脱敏法,将其置于交往情景中,这种情景是渐进性的,强度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最初让其在众人面前发言、朗读课文等,以此来培养对胆怯心理的抵制力,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可以让他担任班干部,管理班级事务,代表班级参加各种集体活动,逐渐消除胆怯心理,能够大胆与人交往。而对交往中存在攻击行为的儿童,教师和家长要消除对其攻击行为的奖励和关注。如采用厌恶疗法,在这类儿童出现攻击行为时给予必要的惩罚,使他们准备攻击他人时就会有对惩罚的烦恼,为了避免受到惩罚而放弃攻击,逐渐变得能与人和睦相处。
2.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
据调查发现班级体中那些受欢迎的儿童通常具有以下特征:良好的学习与能力,良好的性格特征,良好的品德与其他特征。交往中表现退缩的儿童大部分也有交往的强烈需要和一定的交往标准,但往往交往中具有被动、害羞、敏感、多疑的性格特征而引起心理冲突,左右为难,最终选择回避交往。因此,改变学生交往中的心理障碍,最重要的是改变其不良的个性品质。在教学活动和集体交往活动中,有意识的帮助有交往问题的儿童,为其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参加交往活动,学习交往技巧,增进交往的需要和乐趣,进而改变不良的个性品质。
总之,小学生产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是各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要在正确把握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指导方法,帮助他们早日恢复心理健康。
小学生(高年级)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解放街小学
赵雪玲
我国一些学者曾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约1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其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又较其它年级突出。高年级小学生由于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生理发展、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以及认知、情绪、意志等与生理发展的不同步,容易使他们在这一成长阶段遇到各种矛盾、冲突和困惑,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构成威胁。关注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他们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形成原因,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积极有效对策,已成为当前小学教育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因此,本文力求较全面、真实地揭示出目前我校高年级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高年级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合理的解决对策。
一、高年级小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方面的问题
学习压力大
由于现在学校、教师、家长往往过于强调学生的智力发展,高年级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任务“超重”的现象。除了学校的学习任务,一些家长和教师还给学生开起了“小灶”,学生奔波于各种“辅导”班、特长班之间,休息和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失去了享受童年生活乐趣的最基本权利。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一些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太大,出现了厌学、逃学情绪。
考试焦虑
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如果压力过大,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则会使学生产生焦虑,甚至是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等心理障碍。
2.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此外,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3.个性心理问题 小学高年级是少年儿童个性塑造、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不稳定时期,因而小学生在这一阶段容易出现各种苦恼和迷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依赖心理
现代社会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结构,容易使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包揽包干,导致他们缺乏必要的生活技能。导致学生缺乏自立生活的能力,产生较严重的依赖心理。
自我为中心
自我为中心在高年级小学生中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此类学生自尊心、好奇心特别强,过高估计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片面看问题,把错误归于别人,容易嫉妒他人。有些学生非常任性,喜欢独来独往,缺乏同情心和宽容精神,不愿帮助别人;有些学生平时与同学相处时,常常为一点小事而闹意气、泄私愤。不合群的学生则表现为两大类:一类为沉默寡言、孤僻、害怕陌生人,另一类则表现为爱哭闹、爱捣乱、爱逞能、爱惹是生非。
意志力薄弱 许多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意志力非常薄弱。这类学生主要表现为自制力差,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自然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
二、高年级小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
父母的过高期望与溺爱
父母的要求和期望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大部分来源于父母对自己学业、成绩方面的过高期望。家长往往因对孩子的过高期望而对他们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当孩子达不到这些要求时,他们就很容易产生挫败感,丧失自信心,而父母如果此时对他们横加指责、批评甚至打骂,就会使他们逐渐聚集起一些负面情绪,不利于其健全人格和个性的形成。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家庭因素,对孩子的学习态度、人际适应、个性形成有直接影响。因家长教育态度不一致,用歧视,打骂等不当教育方式对待子女,从而造成心理行为问题的占了很大比例。经过分析比较,我认为当前小学生家庭中,不当的教育方式主要有三种,即:过分保护型、过分干涉型、严厉惩罚型。与上述三种教育方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理解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这样的家庭能够为孩子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给子女充分的理解和信任,使他们能够在最大限度内挖掘自身潜能,达到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家庭气氛不和谐
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给越来越多的孩子带来了不幸,严重破坏了儿童正常的生活环境,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创伤难以愈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还有在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中,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比例比较大。研究证明,家庭气氛不和谐不仅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还会导致孩子在神经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态,家庭因素在小学生心理健康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学校因素 学习负担过重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小学生的竟争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学校重分数轻能力,重智育轻心育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评价学生,社会衡量学校,理论上是全面发展,实质上是考试分数。这种局面使小学生疲于应付,心理极度紧张,影响了学习效率,使他们对学习兴趣和信心下降甚至丧失,或者产生焦虑、苦闷、压抑、恐俱等不良心境,当这些不良情绪体验长期持续下去,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人际关系紧张
学生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这两种关系良好与否,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一个拥有良好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学生,必然充满归属感和安全感,其心理发展也会有良好的人际环境;相反,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必然会产生敌对、自卑、焦虑、恐惧等情绪,这对其心理健康具有强烈的不良影响。
3.现代传媒信息的负面影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发达的电视、网络、报刊杂志、书籍、电影等现代传媒信息也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另外,一些地方的网吧等娱乐场所管理失控,对未成年学生开放,一些小学生沉迷于上网、玩游戏等,容易使他们产生与社会的隔离感、孤僻及攻击性行为等心理行为问题。
4.个体因素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其内在的生理心理因素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
童年期儿童的身体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其大脑的发育趋于成熟,这对其心理发展极为有利,因此,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因为其心理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因此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生理的缺陷
少数学生因遗传或突发的意外事件,造成生理机能的缺陷或伤害,这给他幼小的心灵抹上了阴影,他们在与同伴交往中很容易产生自卑、社交退缩等心理问题,因而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三、高年级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日益突出的高年级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但它并非洪水猛兽,既然有其形成发展的过程,就必然能找到预防和矫治的方法和措施。根据以上调查及分析,我认为,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家庭、学校、社会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努力去解决。1.家庭应采取的对策 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父母关系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无论是了解高年级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取得家庭的积极支持与配合。我对开展高年级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提出如下建议:
改进家庭教育方式,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孩子的成长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许多父母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表现为教育指导思想有失偏颇,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等。通过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父母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庭,使小学生的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当 在父母的教育观念中,对子女的期望直接影响其教育方式。父母应衡量子女的能力,对子女的期望要恰当,在和谐的亲情关怀下,根据期望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孩子自然会努力,全力以赴地学习。
2.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转变教育观念,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当前,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和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校往往会因为片面强调升学率和智力发展,给小学生施加过于强烈的学习压力,从而造成他们的焦虑、紧张、敏感、恐怖、脆弱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学校及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和思想,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和成才观,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学校及教师应从小学生全面发展及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角度,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各方面素质得到协调发展,享受到学校学习的快乐。
坚持以激励为主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尔士说:“人性最深切的要求是渴望别人的欣赏。”行为科学的研究也表明:每个人都对自己有一个“期望值”,而高于“期望值”的表扬、鼓励、肯定,就等于给学生指明努力方向,树立自信心。④学生自我否定,对自己能力、价值缺乏信心的自卑或自责心理常使学生产生不良情绪体验,自尊得不到满足,从而对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学校及教师应坚持以激励为主的教育方式,不失时机地表扬、肯定学生的优点,增强其信心。
根据高年级小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高年级小学生随着生理上的成熟,交往与活动范围的扩大,个体独立性己非常明显,开始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甚至出现成人感的萌芽。学校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需求,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贯穿心理教育的思想,通过游戏、主题活动、团体辅导、个别咨询、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丰富的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高年级小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小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学会观察、分析和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制的心理品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而对于那些己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小学生应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努力抑制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 小学生要适当地进行自我教育与心理训练,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锻炼心理能力,逐渐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如:学会自我放松、学会与人谈心、学习写日记或周记。
善于寻求帮助和支持
寻求帮助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积极态度,求得帮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助的过程。要让小学生知道,当自己面对压力、困惑的时候,可以和师长、亲人、朋友谈,寻找他们的心理支持,以获得良好的帮助和指导。
第四篇: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解析与辅导
论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之一—坏脾气
【摘要】:当教育已经从各方面渗透,对孩子的心理问题也不容置疑的成了社会关注热点,孩子的性格发展规律与孩子日常生活的脾气表现息息相关,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修养,就要从小抓起,从身边的小事抓起,这样不仅有益于孩子学习生活,更对他以后的为人处事的人生路做铺垫。因此研究和探索小学生的情绪心理问题之一细节:坏脾气,是非常有价值的。【关键词】:关注 小学生 心理问题
引言
目前国家对于心理问题越加的关注,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在专家的关心之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目前小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按照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即发展性心理问题、适应性心理问题和障碍性心理问题。小学生心里辅导以适应性心理问题为核心,重在为教师和家长提供缓解小学生的适应性心理问题的指导。常见心理问题分为认知心理问题、情绪心理问题、意志心理问题、个性心理问题、学习心理问题、交往心理问题和行为心理问题七大部分,这里我主要针对情绪心理问题之一即坏脾气进行研究。人有脾气是正常的情绪反映,但是如果一个孩子总是动不动就大吵大闹,或者闹别扭地任何人也不搭理,更有甚至对无关的眼前人大打出手,长期以往,如果不给予关注和及时的辅导,后果一定是不乐见的。这不是一种病,并不需要吃药,而是一种心理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参与携手孩子的健康成长。
第一章小学生坏脾气与心里健康
◆1.1小学生心里健康的标准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所谓健康,不仅在于没有疾病,而且在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良好适应和道德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健康的重要内容。那么,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
1、正常的智力。
智力发育正常与否是衡量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正常的智力是小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如果一个小学生的智力明显低
于同龄人的水平,则属于智力发育不正常,一般认为智商在90—110之间为中等,在110—120之间为偏上,在120—130之间为聪明,在130以上者为天才。相反,当智商在80—90之间为偏下,在80以下为弱智。通常我们会把智商在90以上者都看成是正常。
2、稳定的情绪。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指,当有了喜事时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3、适度的反应。
人的行为反应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反应敏捷,有的反应迟缓。但是,这种差异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不正常了。反应敏捷并非反应过敏,反应迟缓不等于无反应。对事物的反应强度应视事物的作用的大小而定。反应异常敏感或异常迟钝都属不健康的表现。对外界事物毫无反应,这是患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对重大刺激无动于衷,反应微弱也是不正常的现象;而对任何事物都反应强烈,一点小事就大惊小怪,心惊肉跳,稍有意外就惶惶不可终日,偶遇挫折就无法忍受等,都是心理反应不良的表现。
4、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备健康心理的小学生,善于理解、尊重、信任和帮助他人,以真诚、谦让的态度发展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相反,远离亲友、集体,独来独往,可能意味着开始出现人际关系的失调。与集体总是格格不入,没有友伴,很少与人往来,是人际关系不良的表现。
5、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的特征。
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应具有与自己年龄特征相符的心理和行为。如果心理和行为经常偏离自己所属的年龄特征,如老气横秋、老态龙钟或天真撒娇,一会儿哭一会儿笑,都是不正常的。
6、能够适应学习生活。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较 2
高[1]。
◆1.2小学生坏脾气的表现
比如孩子在家里爱当小皇帝,对家长尽提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当要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就会发脾气,满地打滚,双脚乱蹬,大哭大闹。
比如当小学生在学校因为一些小事和同学引起争执的时候,他(她)就到处扔书,甚至是拿文具砸人等过激行为,老师好言劝阻他(她)不屑一顾,或认为老师偏袒对方因而产生阻抗心理。
比如在逛街的时候,孩子无理要求买一些价格不菲的东西,在我们坚持不同意的情况下,孩子选择在商场哭闹,在参加同学的聚会,孩子毫不给面子的,在大街上走路,因为某事与孩子产生意见分歧,孩子因此顶撞语言过激。
这些情况对于每一个家长和教师都不陌生,孩子偶尔有些小别扭或者在特殊背景条件下大闹脾气是正常的,可是,如果动不动就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孩子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应当给予及时的辅导纠正。
◆1.3 小学生坏脾气的判断
根据1.1所描叙的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定义,其中之一就是“稳定的情绪”即: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指,当有了喜事时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良好的情绪调节能促进身心健康,相反,不良的情绪调节不利于身心健康。如果小学生的日常情绪表现和定义所说的不符,无法正常的控制自己随时发脾气,则说明小学生的情绪心理不健康,再对比1.2,小学生对日常中不满足自己要求,不能让她称心如意时的表现,就可以很客观的判断小学生是否脾气坏。
第二章小学生坏脾气的原因
◆2.1个体原因
根据弗洛伊德的儿童个性发展理论说,儿童的无意识理论贯穿到个性结构中,这个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不知道价值判断,其活动收快乐支配,即不考虑时间、地点和方式寻求本能的需要的立即满足。自我时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意识结构部分,在与现实环境相互接触过程中,逐渐学会选择用适当的手段
来满足本我的需求。超我的功能是对自我监督,即监督自我不让本我的需求得到任意的满足。于是,脾气就随着本我,自我,超我不断改变[2]。
3~6岁的孩子萌生了自我意识,试着自己去独立地解决一些事情,但由于能力有限,常常容易弄巧成拙,他就会着急,发脾气,这体现了孩子在不同的成长时期有不同的情绪躁动。
哈尔滨市心理卫生中心国家级心理咨询师田洪伟认为,坏脾气除了有家长长期溺爱的原因外,还源于青少年产生的“成人感”,他们在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加速成长,生理迅速成熟,努力在心理上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性,要以独立人格出现;而他们在知识、经验、能力方面并未成熟,只处于半成熟状态。面对这种矛盾和困惑,他们常常会处在焦虑的情绪中,产生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而这种情绪波动在父母面前更易发作[3]。
无论如何,孩子的自我调控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一个孩子过于成熟反而是不符合健康标准的。个体的发展需要有人从旁耐心辅助。
◆2.2家庭原因
有些孩子天生脾气比较急,但如果爱发脾气,这跟父母的教育还是有很大关系的。比如溺爱、娇纵等。比如当孩子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常会发脾气,满地打滚,双脚乱蹬,大哭大闹。对此,一般父母会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迁就,百依百顺求太平,采取妥协的方式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这其实就是告诉孩子,发脾气才可以达到目的,于是孩子当然越来越爱发脾气了。另一种是用武力解决——打或骂,这种情绪上的压抑,他会学习家长,也把打骂做为发泄情绪的办法,于是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坏了[4]。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教育方法,良好和谐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2.3学校原因
在学校中,教室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的态度直接就影响了学生的情绪反映。如果小学生在学校中犯错,教师采取的是专制的处理方法,就会引起学生的情绪紧张,冷淡,攻击性强,自制力弱,学生的脾气就会疯长,于是,在学校的人及交往也受到了影响,同时,坏脾气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传染的。如果教师对小学生的不良行为放任不管,就会导致孩子更加的肆无忌惮,无组织 4
纪律性,无团体目标,随性而为,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4社会原因
孩子是社会的一份子,在参与社会交际中,没有人会像父母和老师一样处处以你的成长为重,难免会碰壁,孩子不懂的如何处理这样的无措就通过发脾气来表示自己的不服气和不满意。另外,面对社会上的人给予自己的评价很敏感和不安,这样更加剧他的反叛脾气。
第三章小学生坏脾气的应对策略
◆3.1小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
小学生应该在意识到自己脾气难以自控的情况下给自己找出解决的方法。一是,寻求家长的帮忙;二是,自己每天记录发脾气的次数,争取找原因改掉;三是,和同学朋友约定,在自己发脾气时不要谦让自己,要及时告知并帮助自己冷静;四是,自己对老师的不满意可以在课后找老师交谈或者以写纸条的形式交流。
◆3.2家庭应采取的对策
1,找出孩子爱发脾气的原因:是否父母本身在教育上存在问题;或是孩子想睡眠,身体不好。
2.,不予理睬或转移目标:对正在发脾气的孩子,不能强行制止,而应先转移目标,例如孩子哭时擦眼泪,就说“灰尘怎么到眼睛里了?”或是不予理睬,使其目的不能得逞,久而久之能得以纠正。
3,置之不理:这是帮助孩子摆脱发脾气习惯的最好方法。因为孩子发脾气的目的是想得到你的注意。你不理他,孩子就会意识到发脾气没有什么用还是少用为好。不理睬发脾气的孩子,需要你能沉住气。
4,转身离开。孩子发脾气时,你尽管去做你的事。
5,适当地劝说。如果你还做不到置之不理,你可以对孩子反复讲几句简明扼要的话,说明什么事是不会被允许的,但不要做出任何举动。你的目的是帮他摆脱困境。
6,不要议论他。孩子不再发脾气时,只要欢迎他能停下来就是了,就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如果孩子不停地哭闹,你觉得除了让步没有别的选择了,你可以告诉他如果愿意哭就尽管哭好了,但你不喜欢他的哭声。不要让哭闹左 5
右你的决定,搞清孩子在什么情况下最可能发脾气。让孩子知道你说到做到,绝不让步。
7,尽量避免诱发孩子发脾气的场合和情况。找出诱发孩子发脾气的因素并避免它们是可能的。避免孩子发脾气。每个孩子动手能力是不一样的。如果任务或玩具太复杂,孩子会因完不成而感到沮丧,你可以把任务安排得简单一些。必要时提供帮助。让孩子看你是怎么用另一种方法解决他解决不了的问题的,有时候寥寥数语、关键性的提示,足以缓和孩子一触即发的紧张情绪。避免孩子过分疲劳和兴奋。这种时刻,孩子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尽量使孩子处于平静的状态。
8,不树坏榜样。言传不如身教,家长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的表现对孩子是最好的教育。比如,当快递公司打电话告诉你东西弄丢了,此时你可能会怒不可遏,但此时千万别对着电话大喊大叫,孩子会密切关注你的一切表现。最好避开孩子后再和快递公司理论。
9,学会“冷处理”。孩子向大人表达愤怒,大人也会不知不觉地火气顿生。生气会传染,所以家长最好给孩子立规矩。比如,“在咱们家,解决任何问题的时候,大家都要心平气和,不许情绪失控。”或者对孩子的愤怒情绪进行冷处理。比如,“我现在要离开一会儿,咱们稍后再谈这个问题。”
10,与孩子一起制作“制怒清单”。当孩子开始发怒的时候,有很多方式可以帮助其“熄火”。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并列出“制怒清单”。比如,出门散散步、想想非常安静的公园、快跑、听音乐、击打枕头、投篮、画画、找人聊天或者唱歌等。一旦孩子找到某种发泄怒气的方式,要给孩子鼓励。
11,让孩子了解发怒前征兆。告诉孩子,生气之前多半都会有某些迹象。比如,“我说话提高嗓门”,“我的脸颊发红”,“我拳头紧握、心跳加快、嘴巴变干、呼吸急促”等等。了解这些发怒前兆有助于孩子自我控制情绪。
12,教孩子制怒技巧。帮助孩子消除愤怒,平静情绪的最有效技巧之一是“3+10”制怒法。家长可以与孩子一道练习:感觉情绪快失控的时候,先做三次深呼吸,然后,在心中默数10下,从1数到10。做法虽简单,效果很明显。学生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情绪控制能力比较弱,遇到不开心事情的时候,有些学生会率性而为,既容易伤害他人,也容易伤害自己[5]。
◆3.3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首先,帮助学生意识到成功与情绪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其次,在引导学生认识“坏脾气”的危害时,教师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选择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育形式,如通过童话故事、角色扮演、生活片段、续编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坏脾气”的系列危害。特别是“续编故事”留给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空间,利用学生进行心理活动的投射和宣泄,利用帮助学生挖掘、认识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从健康心理学的角度认识不良情绪、不良性格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乱发脾气不仅是跟别人过不去,也是跟自己过不去,而且对问题的解决丝毫没有帮助,经常发脾气对人的身心发展也不利。另外它会影响同学的关系和家庭和睦,造成紧张气氛,严重的还会危及人的安全。
最后,采用评选的方法,看看哪个同学每天发脾气次数最少,并且情绪表现最好,除了口头奖励,更应该赋予这些改正的孩子权利去帮助别的同学养成良好的情绪。
结束语
孩子就是国家的未来,如何保证孩子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培养优秀的国家栋梁不仅在于智力上的成才,而是要在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健全的人格需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离不开有效的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乱发脾气,对情绪的研究和探索是必不可少的。仅以此文帮助孩子们在情绪控制这条路上走得更好。
参考文献:[1]《良师》2004年18期
[2]《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3] http://www.xiexiebang.com/learn/specialtopic/67-72m [4]《小学生·心理成长》2006年第Z1期
[5]《各抒己见话学童》第十六期
第五篇: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精选)
学生学习心理辅导
一、学生学习差异面面观
(一)差异行为
1.良好的学习行为:认真刻苦型勇攀高峰型享受兴趣型井然有序型
2.常见不良学习行为:对抗型白日梦型抑郁型厌恶型被动偏科型有意偏科型学法不当型得过且过型外力推动型骄傲自满型
二、学习心理辅导的内涵
思考:是什么导致了学生学习上的差异?
史某,女,14岁,某市重点中学的学生。学习成绩很差,问题行为较多,上课看课外书,性格孤僻,亲子关系紧张。爱好阅读考古及文史类书籍。期中考试五门不及格,倒数第二名。
同班主任老师的谈话
师:你坐吧!今天我找你来是想和你谈谈你的学习问题。
生:(紧锁眉头,沉思不语)。
师:这次考试你有几门功课不及格?
生:五门(低头小声回答)。
师:你知道你的成绩在班上名列第几吗?
生:五十三名(倒数第二名)。
师:你的成绩为什么总也提不高呢,你想过吗?
生:我想过,主要是我不刻苦。
师:不刻苦(老师从抽屉里拿出两本被没收的“小说”书往桌子上一放),我跟你谈过多少次,叫你上自习课时不要看“小说”,你为什么屡教不改呢?
生:我想改,但总也控制不住。
师:那是因为你没有危机感,学习没有压力。你说该怎么办?是请家长呢还是写保证书? 生:(低头哭了)。
师:你的成绩为什么总也提不高呢,你想过吗?
生:我想过,主要是我不刻苦。
师:不刻苦(老师从抽屉里拿出两本被没收的“小说”书往桌子上一放),我跟你谈过多少次,叫你上自习课时不要看“小说”,你为什么屡教不改呢?
生:我想改,但总也控制不住。
师:那是因为你没有危机感,学习没有压力。你说该怎么办?是请家长呢还是写保证书? 生:(低头哭了)。
同心理辅导员的谈话
咨询者:请坐,(观察来访者,两眼噙着泪花)你是有为难的事想要我帮你是吗?
来访者:是的,这次月考我又没考好,竟有五门功课不及格,我心里很难受,也很矛盾。咨询者:嗯,你的心情我很理解,你能告诉我是什么事让你这么为难?
来访者:哎,我非常清楚,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是由于我太爱看武打小说造成的,但我又改不了这个毛病。
咨询者:这么说,看小说影响了你的学习成绩,使你心理难受。要想不看,又控制不住。看来,看小说还是能给你带来愉快的啰!
来访者:(兴奋地)是呀,看小说能使我身临其境,忘掉了所有的烦恼和痛苦。
咨询者:噢,你的意思是武侠小说能解除你的苦闷和烦恼。那么你的苦闷和烦恼到底是什么,你是否可以告诉我。
采访者:我父母是“老知青”,我从小一直由姥姥抚养,六岁时才回到父母身边,对于我的学习和生活,他们无暇顾及。直到上初中时才发现我的成绩差,才关心起我的学习。但从不关心我的困难和需要,我感到非常孤独。
咨询者:噢,你接着说下去。
来访者:同学们常常因为我的“长相”歧视我,个别的男同学用“黑腥腥”的绰号来讽刺我的长相。我非常渴望得到同学们的真诚友情。
咨询员:(频频点头,用理解关注的眼神同她交流)请你慢慢说。
来访者:有一次外语老师在课堂上公开说我的发型是“狗尾巴”。同学们哄堂大笑,同学们的笑声刺痛了我的心。从此,我感到很自卑,很孤独。
咨询者:在这种处境下,你有这样的感受,如果是我,也会和你一样。不过象你在学校里发生的这一切,你对父母说过吗?
来访者:没有。因为他们从不关心我心里在想什么,有什么痛苦和欢乐,他们关心的是我的学习成绩。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同学那里看到一本武侠小说,看后使我忘掉了苦闷和烦恼,后来慢慢的就上瘾了,常常看到深夜,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于是就影响了我的学习成绩。我知道这样是不对的。
咨询员:平时,还有什么事能使你很开心吗?
来访者:(略加思考)有哇,比如当我满足了同学需要我给他们讲考古小知识时,当同学病了,我帮助他,他们把我当朋友时,当看到爸爸妈妈的笑脸时,……
咨询员:(带有鼓励式)啊,还不少啊。你每天能找出5件能使你高兴的事吗?
来访者:能,下次我给你讲十个行吗?(兴奋地)
咨询员:那太棒了。
学习心理辅导的内涵指教师运用学习心理学及其相关理论,对学生在学校活动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包括认知、动机、情绪、行为等方面)进行辅导。
三、学习心理辅导的目标与内容
(一)学习心理辅导的目标
1.协助学生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2.协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与态度;
3.协助学生发展学习的能力;
4.协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有效的学习方法;
5.协助学生培养适当改善学习环境的能力;
6.特殊学生的学习辅导;
7.辅导学生升学。
(二)学习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1.提高学生学习技能,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
2.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机;
3.正确对待学业的成功与失败,树立自信心,克服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困难;
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帮助学生解决与学习有关的各种心理困惑。
(三)学习心理辅导的具体内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
1.小学低年级——初步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重点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
2.小学中年级——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自信,乐于学习;
3.小学高年级——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对待成绩,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4.初中年级——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5.高中年级——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应对考试压力,克服考试焦虑;
四、学习心理辅导的方法与策略
(一)学习心理辅导的方法
1.个别辅导;2.团体辅导;3.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
(二)为学习加油——学习动机的激发
1.缺乏学习动机的表现:懒惰行为容易分心满足于一知半解厌倦情绪缺乏方法独立性差无目标主动性差被迫
2.通过多种教育与活动使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1)加强思想教育,明确学习目标;(2)促进动机的迁移,产生学习的需要
3.通过优化教学情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2)运用新奇刺激,唤起好奇心;(3)调节教学气氛,保持良好情境。
4.运用外界诱因,强化学习动机
(1)及时反馈学习效果;(2)正确评价学习行为;(3)适当竞赛。
5.努力提高学生成就动机
(1)帮助学生成功,增强成就动机;(2)指导学习归因,提高成就动机。
五、学习方法指导
(一)学习方法的分类
1.根据认知过程划分:观察的方法、记忆的方法、思维的方法、集中注意力的方法;2.根据教学过程划分:听课的方法、复习的方法、阅读的方法。
(二)学习方法不当的表现
1.学习无计划;2.不会科学利用时间;3.不求甚解,死记硬背;4.不能形成知识网络;5.不会听课;6.不会阅读;7.抓不住重点和难点;8.理论与实践脱节;9.不善于科学用脑。
(三)制定计划指导
1.要明确具体;2.要切合实际;3.要留有余地;4.要及时调整。
(四)运筹时间指导
1.要善于抓住学习的最佳时间,与自身心理和生理变化因素结合;2.充分利用间隙时间,把时间单位缩小。
(五)听课方法指导
1.一看——留神老师的板书;2.二听——全神贯注;3.三说——争取说的机会(提问、回答问题、复述、背诵等等);4.四记——记笔记(重点突出,清晰,简要,大纲,积极思考)。
(六)复习方法指导
1.及时进行;2.适度超额;3.善于归纳整理;4.重视学习反馈(作业,考试„„错题本);5.掌握记忆方法(理解,排除干扰,运用技巧,形式多样)。
(七)阅读方法指导
1.选择阅读书目
古代提出读书有“四别”:目治之书——只看一遍即可;口治之书——不仅要看且要背;必治之书——不仅要背且要认真思考;手治之书——不仅要看且要摘其要写下来。
2.提高阅读速度(英国学者查德■帕尔默快速阅读六步骤);
3.做好阅读批注;
六、学习习惯的养成(一)学习习惯的意义:
学习习惯是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具有约束作用的定型性学习行为,是学习过程中有效的推动因素。
(二)学习习惯培养的原则与方法
1.原则:序列性,反复性,抓关键期,协调性
2.方法:训练法,规范法,评价法,榜样示范法,集体熏陶法
(三)不良习惯的矫正
1.疏导法(找兴奋点,贴近学生,利用好时机)
2.惩罚法(适度,适量,适时,罚之有理,讲求技巧)
3.激将法(适当对象,适当言行,适当场合)
4.切断联系法(避开先行事件,有意识中止开始出现的行为)
(四)考试焦虑的克服
原因分析:内部原因(认知评价,知识准备和应试技巧,个性特征);外部原因(学校,家庭,社会);调节方法:调节自我认识法,自信心训练法;放松训练法,系统脱敏法,团体辅导法。
(五)应考基本方法
1.明确考期,熟悉考场,备齐物品;2.明确答卷的要求,严格执行;3.通读试卷,思考合适的计划;4.认真审题;5.先易后难,巧攻难题;6.合理利用时间,细心检查订正;7.书写清晰。
(六)厌学情绪的克服
1.对于心理压力大而导致的倦怠型厌学的学生要适当减压,并指导其正确看待压力,学习放松的方法。
2.对于经常学业失败而引起的自卑型厌学的学生,关键在于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树立信心。
3.对于心智不成熟、学习适应困难而引起的适应不良型厌学的学生,要注意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其自觉性和自我责任感。
七、学习困难学生辅导
(一)要学会对他们进行鉴别,正确区分学习困难与学习障碍;
(二)要学会评估与分析,常用的方法有课堂行为分析、作业错误分析、作品分析和教育会诊;
(三)加强学习策略训练,并有效实施教学策略;
(四)制定个别干预的方案,实施有针对性的辅导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