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磁共振帕金森学习报告
核磁共振成像(NuclerMagneticResonanceImaging简称MRI),是继CT后医学影像学的又一重大进步。自1980年代应用以来,它以极快的速度得到发展。其基本原理:是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体外的接受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由于它彻底摆脱了电离辐射对人体的损害,又有参数多,信息量大,可多方位成像,以及对软组织有高分辨力等突出的特点,从它一问世便引起各方面学者的重视,无论是设备的改进、软件的更新及升级,还是对全身各部位器官的诊断作用的研究,发展相当快,目前已经成熟,被广泛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对有些病变成为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
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称为核磁共振成像术(MR)。MR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处理转换在屏幕上显示图像。MR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于医学影像学中的其他许多成像术,而且不同于已有的成像术,因此,它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它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不会产生CT检测中的伪影;不需注射造影剂;无电离辐射,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MR对检测脑内血肿、脑外血肿、脑肿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血管畸形、脑缺血、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积水等颅脑常见疾病非常有效,同时对腰椎椎间盘后突、原发性肝癌等疾病的诊断也很有效。诸如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变性疾病,迄今为止,其诊断和药物疗效评价主要依赖于临床,缺少客观证据,虽然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化断层显像(SPECT)能提示PD患者黑质及基底节神经核团功能的异常,但对于结构改变的显示及其对早期诊断的提示意义不尽如人意,且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危害,临床应用较为局限。随着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试图通过该手段,筛选适合PD早期诊断的生物标记物及其相关检测方法,为PD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提供有效帮助。帕金森病又称做震颤麻痹,常见于中老年人,和遗传、环境、神经系统老化有关系。帕金森一般进行颅脑CT、核磁一般没有异常,帕金森检查可以通过功能性脑影像PET进行辅助诊断,但是帕金森检查最主要还是依据病史和症状,必备运动迟缓以及(震颤、肌强直、走路姿势异常)中的一项。所以诊断帕金森不一定都有震颤的。如果服用美多巴可以改善症状,从病人的情况来说,基本可以确诊。总体来说帕金森检查的主要方式有SPECT现象、核磁共振成像、CT检查等,通过这些医学检查,再配合医生诊断就可以被视为全面的帕金森检查。(1)帕金森病的诊断之临床表现:大部分帕金森氏病患者在60岁后发病,偶有20多岁发病者。起病多较隐袭,呈缓慢发展,逐渐加重。主要表现为:震颤(常为首发症状)、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口、咽、腭肌运动障碍。(2)辅助检查:帕金森病的诊断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可检测到脑脊液和尿中HVA(高香草酸)含量降低。颅脑CT可有脑沟增宽、脑室扩大。(3)排除脑炎、脑血管病、中毒、外伤等引发的帕金森氏综合症,帕金森病的诊断并与癔症性、紧张性、老年性震颤相鉴别。(4)其他自主神经症状:油脂面、便秘、出汗异常,口水过多、流涎。近半数患者有抑郁或睡眠障碍。帕金森病的诊断是约15%-30%的患者在疾病晚期发生痴呆。
黑质致密带宽度和中脑、基底节结构测量:由于正常人黑质网状带和红核中存在高浓度的铁,铁具有顺磁效应可缩短弛豫时间,在T2WI上呈现低信号,而黑质致密带中铁浓度较低,呈现等信号,因此可以通过T2WI上信号的差异来测量黑质致密带的宽度。Duguid等在1986年首先应用轴位T2WI研究PD患者黑质致密带宽度的变化,结果显示PD患者的黑质致密带宽度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变窄。随后,Braffman等通过自旋回波和梯度回波序列。MRI证实了上述结论,同时发现部分PD患者黑质致密带存在点状高信号,提示可能存在胶质细胞增生。推测黑质致密带宽度变窄可能为神经黑色素细胞变性、死亡以及铁的异常沉积所致。在亚洲人群的研究中,来自日本的Sohmiya以及我国黄海东、赵丹等的研究亦得到类似结果。1992年,Pujol等首次研究了PD患者黑质退行性改变与运动障碍的相关性,发现PD患者黑质致密带宽度减少程度与UPDRS(UnifiedParkinson'sDiseaseRatingScale)Ⅱ和Ⅲ评分显著相关。且在PD的核心症状中,静止性震颤与黑质改变的相关性最强。Kwon等通过3D7TMRI人工描绘感兴趣区(ROI)的方法,研究PD患者黑质的整体结构改变。结果发现,PD患者症状较重对侧的黑质腹外侧边界(黑质与大脑脚边界)较对照组欠光滑,且嘴部比中部和尾部更明显;而黑质背内侧边界较对照组平坦、T2WI上信号更低。中脑及基底节结构的MRI改变对于PD的鉴别诊断也具有意义。Warmuth-Metz等通过传统T2WI,发现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患者的中脑直径较PD和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提示该指标能够鉴别典型PD和PSP。Longoni等通过3DT1WI的研究发现脑桥和中脑比值以及磁共振帕金森指数[脑桥和中脑比值*(小脑中脚/小脑上脚)]能够鉴别PD和Richardson综合征(PSP-RS),而脑桥和中脑比值能够鉴别PD和PSP帕金森综合征(PSP-P)。而Shin等则通过轴位T2WI测量壳核与尾状核体积,发现多系统萎缩(MSA)壳核与尾状核体积比值明显低于PD,能够辅助鉴别PD和MSA-P。总体来说,应用MRI测量黑质致密带宽度,了解中脑及基底节结构变化,发现黑质致密带的异常信号,可能作为PD神经影像学的生物标记物,有助于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病情进展的监测。
脑铁沉积的检测:大量影像学、生化分析及病理研究表明PD患者黑质致密带内铁水平增高,存在病理性铁沉积。目前MRI检测脑内铁沉积的方法主要包括:通过磁敏感成像(SWI)和磁共振相位成像测量相位值或相位偏移值,以及通过T2*WI测量R2*(横向弛豫率)(R2*=1/T2*)。脑铁沉积越高,相位偏移值及R2*值越高,而相位值越低。相位值及相位偏移值测量SWI作为一种无创、半定量的测量脑铁沉积的方法,有助于追踪PD患者脑中铁的变化。ZhangJ等通过测量多个脑区SWI的相位值,发现PD患者黑质致密带、尾状核和红核的铁沉积升高,且受累较重侧的黑质铁沉积与UPDRS评分呈正相关。ZhangW等通过SWI在高滤过率的相位图像上测量相位偏移值,发现PD患者黑质铁沉积升高,受累重的一侧升高更加明显,且黑质铁沉积升高与UPDRS运动评分密切相关,而与病程和起病年龄无关。而Jin等应用类似方法仅发现PD患者双侧黑质铁沉积升高,但同样与UPDRS运动评分以及Hoehn-Yahr分级相关。这提示SWI测量相位值和相位偏移值可能作为PD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的有效手段,识别临床前期的高危人群,还能够用于评价神经保护药物的作用,有助于未来研制铁螯合剂等新型治疗药物。R2*值测量--一种测量脑铁沉积的方法是通过T2*WI测量R2*值。Martin等应用T2*快速场回波序列发现PD患者黑质致密带外侧部的R2*值显著升高,且临床症状较重一侧UPDRS运动评分与对侧黑质致密带的R2值存在相关性,提示早期PD患者黑质致密带外侧的异常与铁含量升高及相应神经元的丢失相一致。Rossi等将多种测量脑铁沉积的方法相比较,发现PD患者和对照组黑质致密带和苍白球前部的R2值和SWI参数存在显著差异,而T2WI中仅苍白球后部存在差异。且R2值与UPDRS评分、临床症状、病程和年龄具有一定相关性,临床症状中与震颤和姿势障碍相关,而与强直和少动无关。而SWI参数与UPDRS评分、病程和年龄未见明显相关。结果提示R2值测量方法可能对PD的疾病监测更具有临床意义。此外,Lewis等通过测量双侧红核和黑质的R2值研究红核铁沉积及其与左旋多巴诱导的运动障碍(LID)的相关性,结果发现,PD患者双侧黑质和红核的R2值更高,且红核R2值与关期UPDRS运动评分相关,但与病程和药物剂量无关。PD伴运动障碍(DYS)组红核R2*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和PD不伴DYS组,后两者间无显著差异,提示红核铁沉积与PD相关运动障碍具有相关性,铁沉积升高涉及或反映小脑代偿能力增强,且更有可能发展为LID。PD黑质铁沉积机制--虽然既往研究证实PD患者的黑质铁浓度升高,但是黑质铁沉积是PD的原因还是结果,学者们持有不同观点。Qian等认为,铁浓度升高是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神经元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先天遗传或获得性因素导致的脑铁转运蛋白表达受损能够引起铁代谢异常,导致异常脑铁沉积,从而催化氧化应激反应,形成自由基,可能是造成神经元死亡的主要原因。而Calne等及Lee等均通过研究PD、PSP、MSA-P疾病相关基底节和丘脑的体积改变以及铁相关R2*值的变化,发现铁水平升高与基底节结构萎缩有关,支持铁沉积可能仅是退行性变过程中的一个附带现象。
通过扩散张量成像(DTI)对纤维传导束的测量:DTI参数改变 DTI是通过测量水分子运动的方向和扩散研究脑内纤维传导束的方法,其主要参数包括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扩散系数(MD),分别反映水分子各向异性成分占整个扩散张量的比例以及水分子的扩散速度。纤维整体性破坏会使水均质流动,导致FA降低;而水扩散大小增加,导致MD升高。利用高分辨率DTI发现PD患者黑质的FA较对照组降低。Vaillancourt等的研究支持上述结论,且发现黑质尾部FA降低较嘴部更明显。而Gattellaro等发现PD患者黑质的MD升高,其原因可能是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使细胞基质稀疏所致。DTI参数亦与PD的严重程度相关,Chan等发现黑质FA降低与Hoehn-Yahr分级呈负相关。而Vaillancourt等和Prakash等均发现黑质嘴部的FA降低与UPDRS运动评分相关,且FA指数(大脑脚/黑质嘴部)与UPDRS运动评分呈负相关。
DTI参数与PD症状相关性:除黑质纹状体系统外,PD患者其他脑区亦存在FA和MD改变,提示白质纤维完整性受破坏或功能连接发生改变。Gattellaro等发现PD早期即存在额叶和顶叶白质的广泛微观结构损伤。胼胝体膝部FA降低而MD升高,提示通过额叶的半球间联系纤维存在退行性改变;上纵束同样存在上述改变,可能与PD患者前运动功能和视空间知觉受损相关。而扣带回只有MD升高,可能与情绪、反应及学习相关。有学者研究DTI参数改变与PD患者认知功能及情绪的相关性,为PD相关症状的诊断和治疗提
供客观依据。Rae等证实PD患者执行功能障碍与其额叶白质病变相关。ZhengZ等则发现PD患者执行功能与内囊前肢和胼胝体膝部纤维传导束FA降低和MD升高相关,语言和注意功能与额叶区域病变相关,且注意功能还与扣带回区域有关,记忆障碍主要与穹窿MD变化相关,而视空间能力与DTI参数未见明显相关。
单一参数磁共振改变对PD诊断价值有限,通过将T2WI、T2*WI、SWI及DTI等多序列MRI方法结合起来,研究黑质致密带宽度、基底节核团体积、脑铁沉积以及纤维传导束的改变,筛选有价值的神经影像学生物标记物,提出PD相关磁共振综合指标,可能有助于提高PD诊断的准确性,并用于病情进展的监测,为新药筛选和疗效观察提供有效手段。未来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研究,并探索这些MRI参数与PD病理生理机制的相关性,以及其对于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可靠性。
通过这次讲座的学习,自己受益匪浅。发现当今很多技术都可以应用在很多领域,诸如核磁共振成像可以应用在对帕金森病况的诊断。自己在这次的讲座掌握了许多关于核磁共振成像的有关知识,也很感谢王俊杰老师的耐心讲解。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更加努力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为科研的世界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篇:磁共振调研报告
关于磁共振成像设备的调研报告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设备是通过被成像物体在静磁场、梯度场和射频场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电磁脉冲的共振发射和共振接收采集数据、通过图像重建实现对被成像物体可视化的高新技术产品,是20世纪多学科发展和交叉的结晶。从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台磁共振扫描仪问世至今,全世界都有MRI设备应用于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基础研究,甚至应用于医学治疗(MRI介入治疗)等,MRI设备已成为世界上使用最为成功的医疗装备之一。近年来,受益于高科技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随着各种硬件和高级临床应用软件层出不穷的创新,磁共振扫描的技术和临床应用都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各国在该领域的研发投入也快速增长,近年已形成年产值达千亿美元的市场。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和产业化仍在高速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当前,多源发射技术代表了最新最尖端的射频发射技术,是高场磁共振的发展方向,其本质如同CT经历了单排到双排、多排一般,磁共振的发射源也完成了单源到多源的进程。MRI设备的构造
MRI设备包括磁体、射频系统、梯度系统、以及控制系统和冷却系统等,这些部分负责MR信号产生、探测与编码。模数转换部分、计算机部分等负责数据处理、图像重建、显示与存储。主磁体用以提供强大的静磁场,保持高度均匀的磁场强度。磁体部分的重要指标是场强、时间稳定性和磁场均匀度。目前临床上所用的场强为1.5T。磁体的类型分为永磁、常导和超导三类:永磁材料经外部激励电源一次充磁后,去掉激励电源仍长期保持磁性,场强易保持稳定,但磁体较重,场强较低,目前限制在0.5T以下;常导磁场强度也较低,耗电比较大,一般要通电数小时后,磁场才能达到稳定状态;超导是目前用的比较多的,高场强(>0.5T)都用超导磁体,静场均匀度和稳定性好,但为了维持超导状态,必须要将超导线圈浸人液氮,使用过程也要定时补充液氦,运行费用较高,但由于磁体冷却系统的改进以及液氦价格的下跌,运行费用也在下降。射频系统负责发射、放大、接受。射频小信号单元,射频放大器,发射线圈,接收线圈(又叫表面线圈,是MRI检查时置于受检部位或器官表面的较小的射频线圈)与信号接收后处理单元组成了射频系统。射频系统是为了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产生MR信号并接受。MRI的射频线圈已发展到第四代。第一代是线性极化表面线圈;第二代是圆形极化表面线圈;第三代是圆形极化相控阵线圈,提高了灵敏度,显著增加了图像的信噪比;1997年再进一步推出第四代相控阵线圈,称为一体化全景相控阵线圈。梯度系统是对因为射频而产生的共振信号做空间编码(定位)。它用于产生在主磁场中瞬时的有方向的磁场,该磁场沿一定方向其强度会呈线性梯度变化,其磁场强度为主磁场的几百分之一,对人体放射的MR信号提供了选层和空间定位的三维编码。梯度场由x、y、z三个梯度磁场线圈组成,并有驱动器以便在扫描过程中快速改变磁场的方向与强度,迅速完成三维编码。梯度系统最重要指标是梯度强度和梯度切换率。前者代表磁场随空间的变化,后者反映磁场随时间的变化率,梯度线圈对快速和超快速成像至关重要。磁共振成像技术及设备的现状
磁共振成像技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1946年美国科学家Felix Blocch等发现物质磁共振现象,1972年美国科学家Raymond Damadian申请磁共振扫描用于人体思路的专利,1974年英国科学家研制成功组织内磁共振光谱仪.1986年第一台磁共振扫描仪研制成功,1987年实现心脏循环磁共振实时成像,1993年用于研究与测量人类大脑的磁共振功能成像仪(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2]问世,1999年移动式MRI扫描仪投入商业生产。此后,磁共振成像技术蓬勃发展,已成为临床不可或缺的影像设备,目前几乎被用于人体各部位的检查,是医院的核心装备之一。2.1 国外的现状
美国、德国、荷兰、日本等把MRI设备的研发和军工产品的研发结合起来,作为军工力量和具有高回报率的民用市场产品的结合点组成了庞大的研发群体。经过世界范围内的重组后,现在MRI技术主要掌握在GE,Siemens和Philips等公司,并把MRI设备的研发和市场占有率作为竞争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不仅生产超导MRI设备,而且还生产永磁MRI设备。由于中国是永磁体材料钕铁硼的主要生产国。加上劳动力相对便宜,这些大公司通过把生产线移到中国或者收购国内生产永磁MRI产品的公司进入中国的MRI制造业市场。跨国公司把永磁产品的基地移到中国已成趋势,但是研发的重点仍然在这些公司的源头国家,使得原本处于优势地位的GE,Siemens和Philips等公司的优势更加明显。现在东芝、日立和岛津等日本公司尚处于二流水平。
2001年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把发展高场作为努力方向,美国FDA批准在临床使用3T和4T MRI设备.形成了采购和使用3T MRI设备的高潮。GE,Siemens和Philips公司相继推出了正式的3T产品,Philips的3T MRI设备后来居上并处于相对领先地位。作为研究设备,美国一些大学的研究所(中心)先后推出了7T和8T的超高场MRI设备,并开始投入研究工作,成为这个行业发展中的亮点。但这些设备太复杂,高场应该体现的优势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进一步追求更高场的努力受到某种程度的抑止。
同时,小型、开放式的技术得到很大发展,各种专用或特殊用途的MRI设备正在不断投入市场,部件的性能在提高,带动整机指标不断提高。这些专用设备在市场的应用大大减低了系统及其应用的成本,进一步推动了MRI技术的普及。2.2 国内的现状
国内最早开始研发MRI设备的是安科公司,实际采用的主要是Analogic公司的全套技术,通过开发永磁体,形成第一代产品和一定的生长能力,但二次开发和持续开发都不成功。
中国现在已有数个具一定实力的永磁生产公司,但其原始开发能力较差,进一步升级换代遇到了困难。目前国内声称可提供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厂家已超过10家,国内厂家提供的磁共振成像设备占国内现有设备总数的25%~35%,但销售额只占10%以下,产品主要集中在低端。
在磁共振成像设备研发的原材料方面,国内有丰富的磁性材料资源,成为国际永磁型磁体的材料基地,近年这些材料性能质量提高很快,价格下降幅度也很大,推动了永磁型MRI设备在中国的发展。超导材料方面,国内稀土资源极其丰富。已能生产合乎要求的超导棒材,并为国外超导线材生产厂家供货。但国内目前尚难供应质量合格的超导线材,磁体设计技术、电磁场设计技术、低温超导工艺等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
国外主流厂家磁共振成像设备的核心部件谱仪都依靠自己生产.安科公司等国内企业也在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谱仪,但产品性能竞争力还比较低。从降低系统成本考虑,国内一些厂家在进行射频功放和梯度放大器的开发.但尚不能与专用设备商竞争。
国内缺乏从物理原理、关键技术研究到磁共振成像技术、工程、工艺的一条龙研究梯队,缺乏比较全面的综合科学和技术骨干,优秀人才少,高级人才培养十分薄弱.从事磁共振成像研究的机构太少,与国外的差距还比较大。
在中国,MRI设备基本上已在地区一级医院普及。今后若干年MRI设备将很快在发达地区的县、大城市的社区普及,在其他地区也会很快普及到县级医院,其目前的需求量大约在200~300台/年。中国每年从国外购买的高档医疗设备中,MRI设备占有重要份额,已成为世界上MRI设备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
从应用上看,除了少数超高场设备外,国内能够紧跟上世界MRI设备潮流,在临床使用上并不落后,但是研究型设备太少。从学科上看,国内基本没有具有原始创新性的MRI产品,部件级的研发也没有系统地开展。从临床上看.MRI设备的功能尚没有很好地开发,需要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医生一起开发设备功能,使设备处于更好的工作状态。目前,MRI设备的质量保证工作实际上由外国公司承担.这是跨国公司通过供应包括零部件配置费在内的服务,也是他们从中国市场获得超额利润的另一个渠道。中国应重视设备质量控制和治疗保证工作[3]。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发展
磁共振硬件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高性能磁体、双梯度系统、多通道相控阵线圈以及并行采集技术等,提高了图像信噪比,缩短了扫描时间。3.1 磁体的发展
磁体的发展体现为超高场、短磁体、开放性以及低损耗等方面。临床应用上磁共振系统的静磁场强度在0.2T到3T之间,低场开放永磁和高场管状超导的磁体并存,已经有0.7T的开放磁共振,更高磁场强度的磁体也在不断的开发,已经有4T甚至7T的磁共振用于科研,主要用于脑功能的研究。近年来更高磁体的磁共振设备也在不断的研究之中。追求理想的信噪比和快速的扫描速度一直是人们多年来不懈的追求目标,众所周知,磁场强度越高,信噪比越高,扫描时间越短。由于高场磁共振在信噪比、分辨率、扫描时间上占有优势,1.5T磁共振对组织和病变的显示、对微细结构和微小病变的显示检出率优于中低场磁共振,同时缩短了患者的检查时间,另外还可以开展波谱、功能成像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市场的主流。然而人们并未满足于1.5T所带来成熟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开始对3T磁共振有很大的兴趣。全身超高场磁共振在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中具有一系列的优点,如信噪比更高,功能与分子成像的结果更可靠,更有利于心脏和冠状动脉成像等。现在的第三代3T磁共振已经解决了超高场磁共振面临的许多挑战和局限,例如双梯度线圈的采用使梯度系统的性能大大提高,新的磁体技术实现全身检查所必需的大而有效的扫描视野,真空降噪技术等的应用有效解决了噪声问题,磁体的自屏蔽技术使3T磁体对场地的要求只相当于九十年代初期的1.5T磁体,脉冲序列的优化有效地控制了射频能量的吸收(SAR),同时多通道相控阵线圈以及并行采集技术的成熟应用克服了3T大量数据的接收、传输、及处理的瓶颈问题,目前3T超高场磁共振已经成为成熟的临床和科研的高级双重平台,是未来磁共振市场最快的增长点。在超高场磁共振不断发展成熟之际,低场的开放永磁型磁体也在迅速发展,它有许多高场所无法取代的优点,如不需要消耗液氦,运转费用低廉;噪声小,化学位移伪影小,射频能量的吸收也少;克服了幽闭恐惧症,便于儿童和重症患者的监护以及介入的开展。为了在开放的同时追求更高的信噪比、更快的成像速度,一方面提高永磁体场强和梯度、射频等的硬件指标,另一方面,高场的许多脉冲序列被移植到低场中,许多高场的功能也可以在开放型低场磁共振中得以实现。随着硬件软件配置全面升级,现在的低场永磁磁共振与传统的低场磁共振相比,图像质量有了较大提升,其性能和临床诊断移植了除波谱和脑功能成像外的所有高场磁共振的功能。开放磁共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推出后,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特别在我国偏远地区及中小医院依然具有广阔的市场。
由于人们对介入磁共振成像和运动医学中动态研究兴趣的增加,为各种成像目的专门设计的磁共振成像系统不断的出现,如车载可移动的磁共振系统便于体检,还有乳腺专用机、心脏专用机、四肢关节专用机以及介入治疗专用机等,用于手术导航的磁共振已经面世。随着人性化设计理念的深入人心,开放系统还将继续强劲发展,现在甚至已经出现1.0T超导全开放磁体系统。
一种被称为Inside-out的磁共振技术被研发出来,与传统磁共振把被成像人体置于磁体内部不同,该技术将在磁体外实现成像,实际上是一种微探针成像技术,把微型磁体加上微型RF线圈,然后将其置于血管内实现成像。由于是近距离成像,因此灵敏度大大提高,空间分辨率可达0,1mm,能获得高分辨的血管壁MR图像,还可以用于对前列腺癌的检测和病程分期,或检测直肠癌、肺癌以及外周血管病变。超导磁体的性能不仅体现在磁场强度的提高上,而且还包括磁场屏蔽、匀场技术、液氦消耗成本的降低、制冷剂检测等方面,总体来说,磁体性能的提高以尽量少的液氦消耗、尽可能低的杂散磁场、容易安装维护为标志。磁体的制造者不断改进设计,随着基础匀场和动态线性、动态高阶匀场技术的 断发展和成熟,在保证磁场均匀度的同时,超导的管状磁体可以做得更短、更开放、更人性化。在磁屏蔽上,有源屏蔽已经普遍使用,使杂散磁场更小,高场磁共振对场地的要求降低,现在的3T只需要过去1.5 T所要求的面积。液氦消耗随着磁体制造工艺的改进已经降到很低,如有的超导磁体采用r使磁体高稳定运行的“4K冷头”,再辅以高效的保温设计,正常情况下可以做到三年加一次液氦。另外,人们已经发现了临界温度在100K的超导材料,如果将这些高温超导材料用于超导磁体的制造,那么M R磁体将告别液氦冷却时代,改用液氮即可,费用也就随之大大降低。另外各厂家在磁体的安全性能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如使用实时磁体动态监测技术,对磁体的运行过程的各种数据如温度、压力、液氦面等进行采集,便于及时了解磁体的状况,一旦出现异常会及时报警,使发生失超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大大提高了超导磁体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3.2 梯度系统的发展
梯度系统向高性能的双梯度方向发展。梯度强度、梯度切换率和爬升时间是梯度系统重要的性能指标,它决定了最小层厚、最短的回波时间以及重复时间等,不仅影响成像时间,而且决定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梯度系统的发展主要朝着高线性与快速响应的方向发展,以适应快速扫描序列中梯度脉冲快速上升和翻转的需要,目前已达到30~40m T/m,有的甚至达60m T/m;梯度切换率达到200m T/m/s或更高。为了追求尽可能快的扫描速度,各公司都不断提高梯度场的强度和梯度切换率。由于梯度场的快速开关会对人体造成刺激,包括快速切换产生洛伦茨力带来的强大噪声,以及人体感应电流对神经末梢的电刺激等,因此它的发展有个极限,必须在受检者的生理忍受的安全极限之内,线圈越短,临床检查的安全范围越大,也就是说对于较短的梯度线圈,可以实现较高的梯度性能。于是出现了双梯度系统。所谓双梯度,就是在主梯度线圈内增设一个较短的梯度线圈,可以根据需要分别工作,对于头部和心脏等对扫描速度要求较高的检查,用短磁体实现高性能;对于体部扫描等扫描范围较大的部位,特别是肥胖病人,则用大的梯度线圈,这样可以实现各自的功能。双梯度技术的采用,在实现最佳成像性能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病人的流通量,革新的技术优化了每一次扫描的时间,信噪比,分辨率和图像质量。使用者能在两种梯度模式间自由切换(精细扫描和全身扫描),进而提高空间分辨率、信噪比和扫描覆盖范围。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梯度系统的性能,而且有效地减少了梯度场对人体的刺激,特别适合于头部及心脏的功能性检查。双梯度系统的出现使磁共振系统的性能出现突破性进展,进入了双梯度时代。
涡流是梯度系统设计中令人头痛的问题,它严重影响磁场的均匀度,导致图像的伪影;而且涡流导致磁体发热,增加了液氦的消耗。人们采取各种方法降低涡流,如采用特殊磁体结构,或用高阻材料来制造磁体,从而减少涡流。噪声问题近年也已引起各厂家重视,梯度线圈工作时在主磁场作用下产生洛伦兹力,会使线圈在梯度场切换期间剧烈振荡,发出很大噪声。现代临床成像要求常规地运用超快速的成像序列如DW-EPI、FR FSE等,这些都依赖于很高的梯度场强度和梯度切换率。高性能梯度带来更大噪声,有的达到一百多分贝,高技术序列正是影响病人安全的噪声的根源,这不仅会造成病人的不适和恐惧,而且对听力造成损害。静音技术正是平衡考虑到这些高端应用和病人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其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真空腔,噪声通过空气的振动而传播的,真空是隔绝声音传导的最有效措施,把梯度线圈置于封闭的真空腔内,以阻断噪声的传播途径,因此大大减少了传递到病人的噪声水平;还有的采用有源噪声控制技术,即采集目标区域的噪声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生成一个方向相反强度相等的声音信号,使之与原噪声相互抵消;有的通过改进脉冲序列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另外,有的公司采用降阻尼材料的特殊设计应用使噪声阻尼材料整合在发射接收的射频系统中,进一步提高降低噪声的效果。3.3 射频系统的发展
射频系统朝多通道相阵线圈、并行采集技术及数字信号处理的方向发展。磁共振射频系统由射频线圈、发射接收系统、射频功放等组成,线圈是磁共振系统信号采集的设备,其灵敏度直接关系到图像的好坏。它的发展已经从线极化到圆极化,从单通道到多通道相控阵甚至全景一体化线圈,从硬到软,从体外到腔内。这几年来,在磁共振设备中,射频线圈得到飞速发展,比如肢体血管成像多通道线圈,带有光刺激的脑功能成像线圈,心脏相控阵线圈,前列腺线圈,经鼻插入的食管线圈以及经导管插入的血管内线圈等。有的公司推出“靶线圈”技术,针对不同部位的生理特点而专门设计线圈,这是射频线圈发展的方向。
相控阵线圈技术的研制最早用来使表面线圈在保持线圈固有信噪比的同时使获得的图像信号强度一致,在它的基础上研制的并行采集技术是当前磁共振发展技术的一个热点,是磁共振梯度编码形式的有利补充。众所周知,成像速度由梯度系统的性能决定,然而梯度系统硬件不可能无限制的提高,受到噪声、周围神经刺激阈值、以及制造成本、制造工艺的限制,当它的发展几乎到达一个极限时,多线圈并行采集技术出现并在临床检查中的成功应用。并行采集技术利用与接收线圈敏感特性相关的空间信息,通过增加笛卡尔傅立叶成像K空间中采样线的间距,减少相位编码采样步数,保持K空间大小不变,使扫描时间在保持成像空间分辨率的情况下得到减少。常见的有SENSE、SMASH,ASSET,iPAT等等,并行采集技术是在对成像空间分辨率及信噪比影响不大的前提下,缩短扫描时间,从而降低腹部扫描时屏气的时间,提高时间分辨率,缩短回波间隔,减少图像模糊及扭曲。在扫描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它可以提高成像的空间分辨率或增加扫描层数,这在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扫描中特别重要,可以在造影剂团注后首过时得到更高分辨率的图像。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它的应用十分广泛,特别在腹部成像、心脏成像、脑功能成像、弥散加权成像等要求快速扫描的序列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超高场(3T及以上)磁共振系统,多线圈并行采集技术的应用不仅仅使得成像时间缩短,更重要的是它使成像所需的射频脉冲的数量减少,减少病人对射频能量的吸收(特别在腹部扫描),解决了超高场磁共振在SARS限制上所面临的难题。随着多通道线圈的进一步开发和完善,以及软件算法方面的不断改进提高,相信并行采集技术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其临床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另外,射频系统的发射接收已经实现了全数字化和多通道,在过去几年里,由于梯度系统的性能大大提高,梯度线圈的切换极快,同时磁场强度不断提高,超高场磁共振的逐步推广,导致对信号数字化处理的速度要求更高。当前,多源发射技术代表了最新最尖端的射频发射技术,是高场磁共振的发展方向,其本质如同CT经历了单排到双排、多排一般,磁共振的发射源也完成了单源到多源的进程[4]。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DSP)方法允许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处理时域的编码数据,硬件上随着模数转换速度的提高,数字信号处理方法使得磁共振信号以更高的频率采集,具有更好的保真性。磁共振系统不仅实现了全数字化发射和信号接收,而且多路射频接收信号同时接收和传输,高密度“靶向性”线圈和特定的脉冲序列,加上高性能的高速成像链,避免了成像过程中的瓶颈效应,实现了最佳的信噪比、分辨率和采集速度。中国磁共振成像技术及设备发展的策略[5]
MRI设备的科技含量高、临床应用广、前景好、需求大,中国应积极开展MRI设备和技术的研究及开发,瞄准世界领先水平,以自主创新为主,逐步形成企业发挥主体作用、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模式。中国发展MRI设备须遵循如下策 略:
(1)政府居主导地位,发挥导向作用
MRI设备是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领域,政府应引导、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① 在国家科学技术医疗器械领域的总体规划和长期发展目标中,体现MRI发展方向和核心技术,为企业等发展产业技术发挥导向作用;② 制定产业政策,为企业自主创新技术适时给予支援和资助;③ 对国内市场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为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2)注重产学研结合,提升综合优势
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研发MRI设备的主力在企业。由于国内企业目前处在发展阶段,尚没有企业具备这种能力,所以建立大学或研究所与企业联合研发模式,是中国发展MRI产业的好办法。国内的研发机构和企业成本相对较低,具有价格和服务方面的优势,应加快我国MRI产业的发展,向用户提供经济、实用的MRI设备,积极参与MRI领域的国际竞争。(3)选择重点技术攻关
根据MRI设备及其关键技术的研发及产品情况,充分利用中国的优势,选择重点技术攻关。在选择重点技术攻关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抢占永磁高端主流产品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国内已能生产一般的永磁系统,国家设立的研发项目必须超过现有产品的所有性能指标。投放资金重点培育有发展潜力的高水平群体。
2)在特殊用途的MRI设备研发方面有所突破。重点关注介入治疗或手术导航的MRI设备、颈动脉血管成像专用设备等。目前发展和实现在非均匀场MRI成像理论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一旦研发成功,将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结论
磁共振技术尽管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它日新月异的发展令人振奋,并且耳目一新,它已经成为最广泛的诊断工具。目前磁共振技术快速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受过专门训练并对磁共振有一定研究的技术员和放射科医生的缺乏,由于磁共振是一门多学科融合并且迅速发展的新兴学科,新的临床应用层出不穷,大量的序列开发、功能的实现需要医生、技术员和工程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将磁共振所固有的功能潜力完全发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人员和临床医生的共同努力,磁共振的明天会更美好。其中多源磁共振自2009年上半年面世以来已经在国内市场占据显著地位,这种目前最先进的基于个体差异的多源射频管理技术具有传统磁共振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被认为是代表了今后高场磁共振乃至超高场磁共振的发展方向。相信未来它仍然富有极大的生命力,得到持续的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琦,孙国君,顾宏清,磁共振成像设备发展趋势,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7,28(4):240-242.[2]王君,刘嘉,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应用和发展前景,现代仪器,2008,1.[3]崔琦,孙国君,顾宏清.磁共振成像设备发展趋势[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7(4):240-242.
Cui Qi, Sun Guojun, Gu Hongqing.Shanghai 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07(4):240—242.[4]胡从云,多源磁共振技术——21世纪高场磁共振的发展方向,医疗卫生装备,2010,31(6):131-132.[5]唐晓英,刘志文,刘伟峰,等,磁共振成像技术及设备发展策略,科技导报,2008,26(9):90-92.
第三篇:《帕金森定律》读书报告 2
《管理学原著阅读》读后感
阅读书目:《帕金森定律》
摘要: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Law)是官僚主义或官僚主义现象的一种别称,被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之一。源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书的标题。帕金森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帕金森得出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
关键词:帕金森机构效率
目录
一、帕金森定律提出的时代背景..............4
二、什么是帕金森定律...............4
三、帕金森定律发生作用的条件..............4
四、帕金森定律的举例分析...........5
五、我国行政管理中存在的帕金森现象及解决方向--------------------7
一、帕金森定律提出的时代背景
诺斯古德·帕金森是英国历史学博士,曾在世界著名的学府哈佛大学担任教授。在1957年,据说他在马来西亚一个海滨度假时,突然悟出了帕金森定律,后来他就将自己思考的结果发表在伦敦一家有名的期刊上,从此名声大震。后来就有《帕金森定律》作为著作出版,没想到大受欢迎,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并且在美国更是长期占踞畅销书排行榜榜首。签于帕金森定律的巨大影响。人们把它与“墨菲法则”和“彼得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
二、什么是帕金森定律
1958年,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西里尔·诺斯古德·帕金森(Cyril Northcote Parkinson)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出版了《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一书。他在书中深刻阐述了一个组织机构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帕金森定律深刻地揭示了效率低下、机构膨胀的秘密:其一,某些官员喜欢以工作需要为名增加人员,但是,出于渴望增加权利、抬高自己身份地位及害怕竞争对手的病态心理,他们往往为自己增加两个或以上不及自己能力的下属。他的下属如法炮制,这样就形成了臃肿且平庸的组织。其二,开会时,时间的长短与讨论问题的重要性成反比。基于上述原因,造成组织年代越久远,组织人员的素质及能力越低,办公设施越见奢侈,组织日益腐败。
总之,帕金森定律就是对行政权力扩张引发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官场传染病”的深刻的剖析。
三、帕金森定律发生作用的条件
帕金森定律要发生作用,必须同时满足下面四个缺一不可条件:
第一:拥有一个规范的组织,这样的组织必须有它的内部运作方式,其中管理要在这个组织中占一定地位。这样的组织其实在现实中是非常多,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是政府的各个行政部门;从小的方面来讲,哪怕是一个小的公司,这个公司哪
怕是只有一个老板和一个雇员,都必须存在着管理的组织。
第二:存在一个不称职的管理者,这个管理者本身不具有对权力的垄断性。这就是说,管理者不能垄断权力。也就是说,他手中的权力是收到制约的。如果因为他的疏忽或者失误,他的权力就可能收到威胁,这样的权力是不具有垄断性的,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出现帕金森现象的又一条件。产生帕金森现象的根源也在于此,如果你手中的权力时常收到威胁,你就会有害怕失去权力的危机感。一个既得权力的拥有者,假如存在着权力危机,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力,也不会轻易的给自己树立一个对手。在权衡利弊之后,就会选择两个不如自己的人作为助手。当然,如果管理者拥有的是绝对权力,那么就不会存在帕金森现象。但是在政府管理中,是不会存在个人权力的绝对性。而拥有绝对权力的人,比如一个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对人事的任免权是不受别人左右的,所以他会选择对本公司最有利的人才,而不是去选择比自己能力低或者是根本就不能胜任工作的人。这种时候,就不会产生帕金森现象。
第三:管理者能力不足。由于他的能力不足,不能与他的职位要求相适应。那么他对于组织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因而组织中的角色扮演不称职,如果称职就不必寻找助手,否则就不能解释他何以要找几个助手来协助。
第四:该组织一定是一个不断追求自我要求完善的组织,正因为如此,才能不断地吸收新人来补充管理队伍,也才能符合帕金森关于人员编制增长的公式。
可见帕金森定律,必须在一个拥有管理职能,不断追求完善的组织中,担负着和自身能力不相匹配的平庸的管理角色,且不具备权力垄断的人群中才起作用。但在不具备这些条件的其他各种情况是不会出现帕金森定律阐释的可怕顽症。比如一个组织抱守陈规,不思进取,不必要引进新人,自然也没有帕金森定律的困扰。一个拥有绝对权力的人,他不害怕别人攫取权力,也不会去找比他平庸的人做助手。一个能够承担他的管理角色的人,没有必要找一个助手,也不存在帕金森定律的情况。
四、帕金森定律的举例分析 帕金森通过两个例子说明了,帕金森现象不仅会存在一个组织中,而且也会深深地存在于一个人的工作状态中。
帕金森举例说:当官的A君感到工作很累很忙时,一定要找比他级别和能力都
低的C先生和D先生当他的助手,把自己的工作分成两份分给C、D,自己掌握全面。
C 和D还要互相制约,不能和自己竞争。当C工作也累也忙时,A就要考虑给C配二名助手;为了平衡,也要给D配两名助手,于是一个人的工作就变成七个人干,A 君的地位也随之抬高。当然,七个人会给彼此制造许多工作,比如一份文件需要七个人共同起草圈阅,每个人的意见都要考虑、平衡,绝不能敷衍塞责,下属们产生了矛盾,他要想方设法解决;升级调任、会议出差、恋爱插足、工资住房、培养接班人„„哪一项不需要认真研究,工作愈来愈忙,甚至七个人也不够了„„至上而下,一级比一级庸人多,产生出机构臃肿的庞大管理机构。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比较容易理解组织人员臃肿,机构庞大的原因,这样的情况在如今在我国的政府部门中存在中比较多。这也是我国现在提出精简机构的原因。帕金森认为,工作会自动占满一个人所有可用的时间。如果一个人给自己安排了充裕的时间去完成一项工作,他就会放慢节奏或者增加其他项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时间。工作膨胀出来的复杂性会使工作显得很重要,在这种时间弹性很大的环境中入并不会感到轻松。相反会因为工作的拖沓、膨胀而苦闷、劳累,从而精疲力竭。帕金森通过以对另外一个老太太寄明信片的事,发现这样的定律出来的。帕金森发现,人做一件事所耗费的时间差别很大:一位老太太要给侄女寄明信片,她用了1个小时找明信片,1个小时选择明信片,找侄女的地址又用了30分钟,1个多小时用来写祝词,决定去寄明信片时是否带雨伞,又用去20分钟。做完这一切.老太太劳累不堪。同样的事.一个工作特别忙的人可能花费5分钟在上班的途中就顺手做了。笔者对帕金森对一个人工作状态会收到其安排时间的影响这一点深有体会,当时间很充裕时,工作速度就会放慢下来,不一定是因为想要偷懒,而是觉得可能慢慢的做会细致一点或者完善一些。但就是这样的想法,结果导致工作时间中的工作内容的膨胀,以致于最后不得在最后的时间来迅速完成工作,或许当下的“拖延症”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用帕金森定律来解释。
五、我国行政管理中存在的帕金森现象 及解决方向
我国的行政管理中的帕金森现象是十分严重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官员数量应该是每年都在增加,招收的官员远远大于退休的官员。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日新月异,不断出现新情况和新需求。但是今日中国电信额官民比例是最高的,远远高于发达国家。长期以来,我国党政机关臃肿、人员膨胀、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状况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政府进行了多次的机构改革,但是,始终没有摆脱“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这种恶性循环的怪圈。如今又是政府改革的升温期,如何进行政府改革才能使政府更加具有效率,是当下改革攻坚时期的关键性问题,从针对帕金森定律的了解,我们可以从预防帕金森现象的预防的方法中找到努力方向。
政府机构是在不断的追求自我完善的组织,虽然它在完善的过程中会出现与初衷相背离的状况,但是从总的来说,政府这样一个追求自我完善的组织,必须改变它自我完善的方式,才能达到他的目的。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中,就提出构建学习型组织。对于政府而言,如何构建学习型政府,才是今后政府努力的方向。
一个机构之会膨胀,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工作量大,当一个领导处理能力有限时,工作又是很多的时候,他就会选择用助手来解决问题。目前,我国的政府属于全能型政府。政府工作大包大揽,自然机构人员就会不断的增加。如果政府从全能型政府转向有限政府,那么政府就会从繁琐的事物中抽身出来,抓大放小,把握总体方向就够了。
领导的能力不足的时候就会增加人员,这也是考验一个组织的人才选拔机制。如何从组织中选择与职位要求相匹配的人来胜任该职位,这要求组织建立建立全方位的招聘机制,不能够让被招聘员工的直接上级来全权招聘,而应该让更高级别的管理者参与进来,这样就避免了用人者出于私人目的而任用比自己能力低下的员工。
第四篇:帕金森定律读后感
帕金森定律读后感
帕金森定律读后感
以前曾听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弱将手下有强兵,弱将手下有弱兵这种说法。今读了帕金森定律: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三是聘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有感如下:
在管理工作中,“将”与“兵”这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实在太复杂了。C小姐认为,一旦出现“弱将”,必然会出现两种局面:出强兵、出弱兵。以下为她对三种定律的看法。
帕金森定律一:引疚辞职。C小姐工作多年未曾见过自动离职的领导。一般是因为管理不力被辞退的多。倒是她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称职,深怕误人子弟,经常有离职的念头。
帕金森定律二:让能干的人来协助你。C小姐的上司R先生聘用了二位非常能干的助手来协助他。一位善于执行及落实,一位善于交际、写报告及演讲。他曾说一个是他的口,一个是她的手。他显然是应用了帕金森最明智的选择:定律二。可是,他最后却因为两位助手的光芒盖过了他,而被公司认为没有生存价值,最后落得被辞退的下常所以在选用定律二的时候,一定要慎重,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正确的对象。选择一位能力既强、又有本心的人。而且是你可以驾驭的。(有些人养不熟,你把她培养起来,有一天你就会尝到养虎为患的滋味。)2.注意助手的数量。最多只选择一位得力助手,如果两位助手都得力,那么你将很容易被淹没在他们的光芒中,如果他们联手你就更惨。
3.要有你的强项。你的能力再差,你必须要有一项自己的强项。
4.不要所有的工作都让你的助手来做。她更多的应该是协助你,而不是完全代替你。一些重要场合或会议,一定是你亲自去参加。回来以后转达。
5.不能让你的助手过多地越过你去接任务或汇报,否则你将被驾空。6.适当的时候表现出你的权威,绝不能让她对你放肆。7.不要让她发展自己的势力团队。8.如果你发现她敢有谋权篡位的念头,迅速培养新对象取代她,绝不能手软。(感觉很恐怖,也许管理过程中,少不了也要玩玩手段和阴谋。)帕金森定律三:聘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也许这并不见得是不可行的方案。只要遵循以下原则:
1.不要选太差的,最好能力比你弱一些,但又有某项特长的。如果你有headcount可以选两位助手,那么选他们特长可以互补的。
2.不管你的助手是强是弱,还是不能忘了,要选懂得感恩的、有良心的人。3.选那种没有预计自己会跑出的黑马,重用和培养他。他会感激你、尊重你的。
4.要控制好你的下一级架构,不要出现架构雍肿的情况。
笔者有时候在想,领导者往往在很多方面都不如下属能力强,包括业务能力、执行力能力等。但有些人天生就是做领导的料。也许可以学点套路,学学如何当“领导”。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④禁止写成流水账!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第五篇:帕金森法则读书笔记
《帕金森法则》读书心得
13107120谈涛
在官场如何青云直上、在职场如何立于不败,很多新人撞得头破血流后,才明白世界并不是那么单纯。英国的诺斯科特·帕金森博士发现:在正式的组织中,正式的规则无法起到其应有的作用,而潜规则却大行其道,使得组织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帕金森法则》的内容正如其副标题表述的,即“职场潜规则”。帕金森博士在书中细数自己留意的一个个职场潜规则,并以辛辣幽默的言辞,刻画出组织内活脱脱的腐化趋势。
法则一:“雇员的数量和实际工作量之间不存在任何联系。”帕金森博士的分析起点为机构膨胀的动机。一般认为导致组织规模扩大,员工人数增长的原因是组织的事务增加。但实际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官员需要给自己配置几个助手,而不是给自己增添对手;二是官员给彼此找活干。帕金森做了个假想的例子。组织内的A感觉不堪工作重负时,他有三个选择:1辞职2申请B来分担工作3申请C和D来做自己的助手。A的选择大概就是3了。组织从这里开始膨胀。过了一段时间,C或许也会觉得工作太累,向A抱怨工作量过大,要求添加助手E、F。但给C增加了助手,必然得给D增加助手G、H。这时A一个人的工作变为由8个人做。8个人的工作大部分内容必然变为相互之间发送文件,报告意图,也就是相互之间增加了工作。
法则二:“一旦出现需要通过投票来决定的事情,则真正掌握决定权的人是中间派。”
法则三:“议论议程表上每一个项目所需的时间与项目涉及的金额成反比”当讨论价值过千万的原子能项目时,专业限制性相当大。委员们可以说的有限,可以理解的就更有限,因而会草草看过提案,选择通过或否决。接下来千元的项目,讨论自行车棚的项目,是2000元的提案还是2300元的提案,每个委员都能对自行车说点什么,因而过了40分钟大概每个人都能说上句话了,然后再进行投票。最后是讨论饮料种类的问题,这是大家都熟悉且能说出一大堆的问题,为了弥补第一个项目的沉默,大家都踊跃发言,会议进行了一个多小时。
法则四: “委员会的人数为19~22人时便无工作效率可言,因此委员会的无效率系数为19~22。”作者研究英国内阁历史,发现内阁总是不断膨胀,到了20人之后,不久就会被更精简的组织取代其作为内阁的位置。
法则五:“进行任何人才选拔时,如果申请人超过50人或低于20人时,则所有人都将注定全遭淘汰。”这个不是太明白,似乎批评的是对应聘者的要求过低导致选拔费时费力而失去效率。
法则六:“某个组织的办公室大楼设计得越完美,装饰得越豪华,该组织离解体的时间越近。”作者考察了教皇与圣彼得大教堂、国际联盟与国际联盟大厦、路易十四与凡尔赛宫、马尔伯勒公爵与布伦海姆宫、乔治三世与白金汉宫、议会
与威斯敏斯特宫以及殖民办公室与殖民大厦等等历史的反向关系,说明了被我们看作组织鼎盛标志的宏伟建筑恰恰暗示了组织将要衰落。当然豪华建筑并不是组织衰落的根本原因,只是从侧面说明了组织已经做完了可以做的重要的事,渐渐失去活力,变得僵化。
法则七:“鸡尾酒会上最重要的人物是呆在E7区,在H+75至H+90分之间逗留的一群人”。
法则八:“管理不善的公司无法自我改革”。这一章,帕金森博士描述了组织从内部瘫痪的详尽细节。第一阶段是管理层出现了一位既无能、嫉妒心又强的领导。这种无可救药型领导如果成了公司最高领导或领导集团的一员,那么第二阶段就来了。到了第三阶段,从高层领导到一般职员再也无人愿意展示其才能。事情就是这样发生的!
法则九:“只有苦力才能成为百万富翁。只有苦力看起来才像个苦力。只有真正有钱的人才不会让人等闲视之。”这条有点像中国的韬光养晦和无为而治的感觉。
法则十:“只要让上了年纪的领导马不停蹄地穿梭于各个不同国家的城市开会,填上一大堆表格,那么用不了多久,他就会被迫要求辞职。”作者在文中列了个职业生涯表,表明时间,推算年龄。这些有点繁琐,且无法相信其准确性。但他提到一点通常领导还未失去领导能力时,下属已做好接管工作的准备了。如果此时领导不能及时退休,下属便会处于羡慕嫉妒恨的状态,从而成为组织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
以上是这本书的大致内容,读完书的第一感觉是活泼与幽默,然后是苦笑与无奈。为什么会苦笑,因为这些潜规则似乎在中国简直就像常识一样普及,也像空气一样弥散。用福柯的语言说,就是这种潜规则文化像颗粒一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引导着我们,塑造着我们。
先撇开文化传统的借口,来让我们好好瞧瞧这些潜规则。潜规则与正式规则的最大不同表面上为是否有着正式的表述,书面的记录,实质的分野则是正式规则努力维护组织的利益,而潜规则使得组织成员的利益与组织利益分道扬镳。
昆明的市委书记仇和,曾和同学激烈的讨论过。他的种种言行,从西方的政治理论看来,其与法制和民主精神相去甚远。但在名为中国各级政府的这个组织里,或许只有这种大刀阔斧的改革,才能有点效果。总喜欢去妄论中国的整体政治形态,大概是大学养成的坏习惯。名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这个组织,恐怕是潜规则最盛行的地方。潜规则有种劣币驱逐良币作用,使得组织成本上升和组织效率下降,直至崩溃。记得吴思老先生也写过《潜规则》讲述中国历史上的种种潜规则,写了许多关于王朝时代里清官如何被慢慢排除出统治阶级。我想同样以暴力机关维持的官僚体制,不论在怎样的时代总会遇着相同的盛衰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