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格主义 读后感[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5 11:32: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及格主义 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及格主义 读后感》。

第一篇:及格主义 读后感

“虎妈教育”的思考——读《及格主义》有感

罗沐天

今年,我利用假期休息的时间阅读了一本书——《及格主义》。《及格主义》是教育家方柏林的著作,讲述了教育完美主义让很多中国孩子不敢倾听内心的声音,他们早期十分优秀,长大后却成了交往笨拙的人,同事关系和家庭关系处理不来,在社会攀比氛围下情绪低落。孩子赢在了起点,却输掉了终点。而倘若孩子能够心态轻松地去做各种有益的尝试,拥有对生活全方位的欣赏,他的人生会快乐很多。本书就是从中美教育比较入手,用一种开阔的教育眼光去看待长大成人这件事,在需如何调整心态、要去做哪些尝试、美国教育界又是如何在反省中自我纠正,和孩子一起进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我想起前段时间在家看电视时发现一《论道》节目,本期的《论道》节目讨论的是“虎妈式教育”的利与弊。虎妈是美国的华裔母亲,名叫蔡美儿,因为她是虎年出身的,所以大家叫她“虎妈”。育有两个女儿,分别是18岁和15岁,并且两个女儿在其严厉教导下成绩非凡,多才多艺,然而她所倡导的“华人家庭教育”——以严苛辛辣的教育让孩子成才——在全球引起激烈讨论,更引起美国人对号称世界一流的本国教育体系集体反思。最近,她出版了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育儿书,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该书介绍了蔡美儿如何以“中国式”方法管教两个女儿,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女儿最终脱颖而出在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大厅登台表演钢琴等等。有美国人恐慌,美式教育是不是要败给中国“虎妈”了?

以上就是“虎妈式教育”的简介。在上期的《论道》节目中,有两位中国青少年心理学家参与节目的讨论。两位专家都不提倡大家学习“虎妈式教育”,觉得孩子就应该顺其自然,而不应该强迫他们按照父母的想法去做。在节目现场,主持人播放了记者在街头采访路人的VCR。记者的问题是:你会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吗?大多数的采访者都说:不会。他们都会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兴趣班,为的就是不让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差。记者大概采访了十多位家长,大都为女性,只有一位孩子的家长说他不会强迫孩子,不会给孩子太多的压力。

这就是中国父母的真实写照。他们会告诉自己的孩子,只要你听话、学习好,我们做父母的再苦再累都没有关系,你给我唯一的回报就是考上一所好大学,不要辜负我们的期望就行了。

专家说:如果我们的父母都要求你的孩子成绩在班级前十五名,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班级有那么多的孩子,怎么可能他们每个人都会在十五名以内。天才是选择了适合他们的道路,蠢材是没有选择适合他们的道路。我不提倡学校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这会让孩子们没有自由玩耍的时间。中国的家庭都希望孩子上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风气。有时我们采访某一个国家领导我们会说他是清华或者北大出来的高材生,而国外他们从不会说他们的领导是从哪一所名校出来的。相反,他们会说一些从名校退学的那些学生所取得的成绩,比如:从哈弗退学的比尔盖茨,你能说他不是好学生吗?“虎妈式教育”体现在她的孩子身上她成功了,如果她没有成功,她还会说她的教育方式是对的吗?所以她的教育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家庭。

我们对中国的小学生做了一个社会调查,发现70%的孩子们都睡眠不足,睡眠不足会影响孩子们的身体发育。而影响他们睡眠不足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身上的压力。来自父母的压力、学校的压力、社会的压力,最终转换成自己给自己制造的压力。

听了以上专家的说法,我觉得中国的孩子真的是太可怜了。他们承载了父母、老师、乃至这个社会给他们的太多的期盼,他们的目标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永争第一”。他们没有自己自主的娱乐时间,他们有太多的补习班要上,有太多的压力要去承受。

在我们小区里,星期天到星期四的晚上是看不见大一点的孩子们出来玩的,都是那些幼儿园的小朋友在游乐场玩耍。有时候吃过饭带儿子出去散步,偶尔看见几个大孩子在篮球场玩耍。不一会儿,他们的家长会过来把孩子叫回家写作业。边走还边骂孩子:这么大了,还不知道自觉,作业不晓得做吗?一天到晚就知道玩,你以为你还小啊!甚至有些粗暴的父亲看见孩子放学没有回家而是在外面玩,他们会动手打孩子。每次看到他们这样对待孩子我真的很无语。我们的孩子也需要尊重,他们也需要有自己的娱乐时间,不都说要劳逸结合嘛,难道他们除了学习就不能有自己的娱乐时间吗?他们毕竟还是孩子,是孩子就会贪玩。我们做家长的要正确引导他们,而不是一味的去责骂他们。

今年我教的是大班的孩子,他们也不都是很出色的孩子,我不会为了达成什么目的而把我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们。很多时候我都会尊重他们的意见,我把他们当做我的朋友。当然,有时候我也会批评他们,比如有个小男孩,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总喜欢说:我打死你!很多小朋友都学坏了,于是,我请班上的小朋友想了一个办法:再听见他说,就罚他今天一整天不能去游戏。现在的他有时候发脾气时说出这句话,只要我一看着他,他就会自觉得捂住自己嘴巴,然后对我说:老师,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会这样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们,要多于他们沟通,同时还要学会倾听,多听听他们的想法。

虎妈说:她的孩子在学校必须每门功课都要是A。我非常不赞同她这句话。如果一个班级五十名学生,在我们中国学校里个个家长都想让他的孩子考一百分,那需要每个孩子都考一百分,这现实吗?以后我的孩子我不会要求他一定要考多少分,只要我知道他已经尽力了就好。因为每一个孩子的智力也不是同等的,为什么要让他们为了一个分数而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每一个孩子的特长也都不一样的,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拿自己孩子的弱项和别的孩子的强项来比较。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强项,让他们在他的强项领域里有所发展。我觉得这一点美国父母比我们做的好。记得曾今看过一篇报道,说的是美国一小伙子考上了哈弗。但他告诉他的父母,他感兴趣的是烹饪,而不是念书,他希望父母尊重他的想法,允许他去学习烹饪,然后开一家餐馆。他的父母对他这一想法表示赞同,并没有去阻止他的爱好。这件事情如果在中国,一学生考取北大、清华,然后为了自己的爱好放弃学业,那他不会被所有人理解,还会背上一个“大逆不道”的罪名。这也是我们的教育和国外的教育不同之处。

还有一个例子是发生在表妹身上的,那时表妹在上小学。姑姑有一个朋友是教师,他们有一个漂亮、聪明的女儿。不仅学习好,还会弹钢琴。姑姑很喜欢拿表妹和那个小女孩比较。每次姑姑说表妹时,她都很生气。一次,姑姑又开始说表妹了,表妹反驳说:为什么你每次都要拿我和他们家孩子比较,你们父母之间怎么不比一比?她的爸爸是老师,我的爸爸是吗?她的妈妈漂亮、温柔,你是她那样的吗?听表妹说完这话,我不得不佩服她的胆量,小时候的她一贯就是伶牙俐齿的,什么时候都毫不示弱。仔细想想她的话也不是毫无道理,大人们总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去比较,他们没有想到自己也有不如别人的地方。也许他们也想到了,所以要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把自己的这种不足扳回来。他们唯一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能不能承受这种压力,最近电视报道很多孩子不堪承受来自多方的压力而轻生的有不少。希望家长在关注孩子分数的时候也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给他一个自由的空间,这样他才会是一个各方面都健全的孩子。

第二篇:专业主义读后感

专业主义读后感

看完了大前研一的《专业主义》,书中对什么是专家进行了经典的阐述:专家是要控制情感,并靠理性而行动。他们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伦理观念,而且无一例外地以顾客为第一位,具有永不厌倦的好奇心和进取心,严格遵守纪律。专家必须具备先见能力,构思能力,讨论能力和适应矛盾的能力。

《专业主义》给我最深的体会就是:专家都无一例外地将顾客放在第一位,而通过考虑顾客的顾客,可以把目标领域扩展到其他行业,这就为重新审视现有的方法提供了契机,并且有可能赢得机会,为直接的客户提供独特的价值。

专家需具备的4种能力中,我最关注的是讨论的能力。因为讨论的能力不同于其他能力,他可以通过后天锻炼而取得提升。全通的团队是年轻,有朝气,渴望成功的。讨论是我在团队管理中最经常用到的方法。通过讨论,群策群力,了解团队组员的思路和新想法,促进问题的解决和项目的进展,但是之前的讨论是不成体系的,是粗放的,看了《专业主义》,对如何进行有效的讨论,我有了新的认识:

避免对企业发展无益的讨论。多人的讨论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引导,往往会脱离讨论的本质,偏离讨论的主题。而一片祥和,自吹自擂,夸夸其谈,对上司的吹捧和追随的行为也是要坚决予以禁止,提倡沉默并不一定是“金”,缺乏事实基础与不符合逻辑的意见,以保持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发言以及随声附和的态度为众人所蔑视,提出反面意见或疑问则要受人欢迎。

讨论要符合逻辑。逻辑思考的基础在于建立假说,之后以事实为依据对假说进行验证。讨论中的提问和反驳都必须符合逻辑,否则就会陷入诡辩的境地。讨论伊始,我们就必须对讨论的主题进行验证,确保符合逻辑;符合逻辑的提问,是不能隐瞒自己的想法或歪曲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需要机智的提问,同样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反驳的目的不是击倒对方,而是加深相互之间的理解,是为使讨论进行得彻底而充分。符合逻辑的反驳首先要“守”住自己不受到攻击;其次攻“破”对方逻辑的薄弱之处,指出对方目标的错误;最后双方共同“离”开最初的讨论,转移到最佳境地。

在通读《专业主义》全书之后,很多内文标题的提出和正文的阐述我并不能够理解,常常感觉读起来很吃力,无法理解。佛说“借来的火,点不亮自己的心灵”,我自己有个误区,就是希望能够从书上,从其他人身上汲取可以直接拿来用的经验,其实真正要点亮自己心灵的火,是源于自我内心的。

专业主义读后感

第三篇:《生物中心主义》读后感

《生物中心主义》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政2012级 朱元辉

我看这本书不下三次了,但对书中的内容还是一知半解,可每看一次,心中的满足感却是不同的。这也是我对此书的第二次读后感整理,其主体内容并非简单介绍此书的基本理论,而是选择个人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反思与讨论。

初次看到此书,是在家乡某地新开的图书馆里。它蓝色的封面上有对此书的基本介绍:“它引导人们思考,为什么生命和意识是理解宇宙真实本质的关键?”学术界也将其肯定为:“对宇宙新理论的奠基之作。”而我喜欢本书,除了它所解释的理论和探讨的问题是我感兴趣的,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人们真正的思考,真正的对生命有新的认识,真正的让你学会怎么活好当下。

由此书引发的回忆 “老师,你能告诉我为什么行星运行的轨道大多数都是椭圆的?你能给我基本解释一下有关宇宙大爆炸的相关理论吗?”在高中物理课上,我曾今这样问过老师,他沉思片刻后说道“你的问题真有意思,不过这和我们讲课的内容或与考试有什么关系吗?如果你喜欢研究,我们课下再讨论!”于是,物理老师就把这些问题一带而过,因为课后几乎找不到他。到了上生物课,我又问老师:“请问细胞核是如何像大脑一样控制细胞器的?”然后老师说:“我们先把课堂任务完成,等私下我给你找些资料,你自己看看。”后来就什么都没了,或许是生物老师太忙,我三番五次的问,但每次都被忽悠了,于是我肯定的告诉自己:“其实老师也不懂这些问题!”所以我决定弃理从文,至少文科老师能回答我这样的问题:“为何自然选择人类的存在,我们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然后老师以睿智肯定的目光看着我,说道:“意识产生之前,很多事物都存在于概率波动状态,而人就是不小心从无数的概率中出现了,这是偶然中的一个必然结果,而既然有了人类,我们该做的就是把握当下,认真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比如现在面临高考,所以你存在的意义是好好学习,至于学习后又干什么,你自己决定吧。”

老师的话让我感到危机四伏,要是我在问,他的解释一来让我倍感学习的压力,二来更让我满头雾水,或许不问,我还会更清楚些!但内心还是很佩服老师的:原来懂哲学的人就是把大家都能看懂的东西说的鬼也听不懂,但你又不得不崇拜他,因为他就是比你智慧比你渊博,只怪自己学识浅薄,不明白其中的精髓罢了。

不知为何,一个文科性思维的我却总喜欢研究一些偏理科性的东西,但就是喜欢,一旦爱上了就没办法,所以现在就找一些平衡性的,既兼理又从文的东西去了解(比如意识)来到大学,求知欲更强了。我去听了一场有关于宇宙基本理论的科普型讲座。听课中,一直有学生提问,我记录几个比较有意思的片段: 一个男生问:“讲师你好!能给我们解释一下宇宙大报纸之前是什么吗?”只见讲师胸有成竹的回答道:“大爆炸之前,没有时间,时间只能跟物质和能量一起产生,所以这个问题没有意义,就像你问在地球上,北极的北边是什么一样!” 而某人又问:“那能说一下正在膨胀的宇宙要膨胀到哪里去呢?”讲师还是胸有成竹义正言辞的回答道:“你不能在没有对象的定义之前就有空间的概念,所以我们描述宇宙必须使它与自身的空间一起进入到一个更大的尺度中去。如果用‘从外面’看的方式去想象宇宙,也是错误的,因为宇宙之外什么都不存在,所以这个问题也毫无意义!”那个学生移动了一下他的眼镜,点了点头,台下的听众们给了激烈的掌声,于是没人提问了,每个人都假装学到了真正的知识。

可是我猜一下,就连这个讲师自己,在他独自静思的时候,至少也有那么一会儿,对大爆炸是什么而感到大惑不解。连他自己内心深处都会意识到,虚无中永远不可能有什么东西产生出来。

二、对此书的基本认识

人们对宇宙的理解似乎走进了死胡同,直到最近我们才认为知道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但实际上,宇宙的百分之九十六,是由暗物质和暗能量构成,并且科学家们对它们是什么几乎一无所知。现在人们接受了大爆炸学说,而其学说里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为什么宇宙精心呵护着生命?用传统的理论是难以回答这个问题的,所以本书提出了一个新观点:如果不考虑生命和意识,我们当前关于物质世界的理论是无效的,也绝不会使它有效。本书提出,经过数十亿年无生命的物质过程后,迟来的和次要结果所产生的生命与意识,绝对是我们理解宇宙的基础。这个新观点就是“生物中心主义”。是的,一个简单但却激进的观点常常撼动知识的基础。“世界不是平的”这一惊人发现,挑战并最终改变了人们对自身的感觉和与世界的关系,就像对十五世纪的多数人来说“地球是由岩石构成的圆球”这一概念是荒谬的。而此书也完成了世界观的一个转折,他用革命性的观点把这个星球“倒转”过来,是生命创造了宇宙而不是相反,说实话,我对他的基本理论不是特别的肯定和理解,我觉得生命和意识起到了推动宇宙发展的作用,但他的观点却带我打破了关于生命、时间和空间甚至死亡的观念,他让我相信生命是不朽的,伟大的,神奇的。他让我用新的眼光和方式观察、认识真实的世界。

“意识”意识是十分令我着迷的,在哲学中,人们把意识定位为一种大脑或精神的活动,它是大脑的产物,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反映,但我并不满足于这种解释,因为我更好奇你脑子里的一群分子是怎样使意识产生的?或许此问题正中科学界的下怀,因为现代物理学什么都没解释,而生物学也在为此苦苦研究。落日的美丽景观,恋爱的奇迹,对美食的偏好„„意识是怎样从物质中产生的,科学对此无法作出解释,这也吸引着我不断对其深入的研究,也许最终我仍无法给自己一个答案,可追寻真理的过程却是幸福愉快的。此时,先把这个问题摆在一边,让我谈谈读这本书后我对生命的新认识。

一开始,世界上有什么?我们的科学对生命的解释很多,能解释的甚少。在家乡,我吃过晚饭后,往往喜欢到田地里走走,感受清风和落日前暖暖的阳光,就在那个时刻,我才仿佛感受到生命的真实存在,尤其是看到夕阳把半边天的云都染成花朵的那一刻,我看到的阳光就好似天空洒下的无数珍宝,你会情不自禁的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生命是如此的美好!” 我往往是太阳落山了才回家,渐渐暗淡的天色使步行小道有些若隐若现,池塘虽有蛙声阵阵,但你依然觉得一切都很平静,我放缓脚步,好好听听这夜间生物对黑暗的演奏!灯光亮起来了,那是在杂草中闪烁的萤火虫,我好奇地请走过去想抓住一些,可他们的灵敏度超出我的想象。但在杂草的根茎处,仍有几点微弱的光在闪着,我觉得这一定是它们小小的分卵,它的身体中存在一种原始属性,就像五亿年前从寒武纪的海洋中爬上岸的某种三叶虫那样。现在我和那些萤火虫,是彼此进入对方世界的活物,从根本上讲,一直有联系,但我不知道,我与萤火虫这个小小的互动与宇宙中的其他某两个物体的互动是否不同,难道这种原始的小虫子只是原子的另一种聚集——蛋白质和分子的旋转,就像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那样?这种聚集是否能用机械的逻辑的来理解呢? 就是这种简单的巧遇,使我不仅通过意识的彼此纠缠而与萤火虫产生了联系,他更体现出了某种神秘的和暗示性的东西,我无法解释这种东西,他似乎真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以乔治•伯克利所说的那样:“我们能感觉到的,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感觉。”我不知道是否如此,我站起身走开了,笼罩在这些萤火虫小世界上的疑惑也消散了。

生命的普遍性质就是好好活着,珍惜每时每刻,去做我们该做的,但其特殊性质又经常使我们思考做这些事的意义和目的。人们往往很难理解自己的一些遭遇,但是事出必有因,只是我们太多时候不愿接受自身的某些东西,正如大多数青少年失恋后不冷静思考这场恋爱一开始就不适合彼此,可他们却喜欢把错误归结于自己的相貌、地位或对方一些微不足道的缺点上。想要看清生命,就需要看到生命的特殊性,我觉得它就是你的精神!

它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超越了死亡!但对现今的人而言,有多少人真正明白何为时间何为空间,有多少人能坦然面对死亡?人们只把这一切视为一种利用工具,利用久了反被其变成“笼中鸟”,在此不做任何世俗性的批判,因为我要谈论的是一个有关于生命的没好话题!

“人们的精神不会随着肉体的消亡而完全毁灭,他的某些部分将永生。” ——本尼狄克特••德•斯宾诺莎:《伦理学》 宗教可以不断讲述死亡后的种种经历,但我们何以知晓那是真的呢?物理学告诉我们能量永远不灭,我们的头脑·心智及其对生活的情感都由电能操控,因而这种能量与其他的一切那样,绝不会消失和终结,这种说法在理性上是非常美妙和充满希望的,但我们增么肯定我们还能体验生命的感觉呢?当今的科学世界现没有对死亡的恐惧提出解脱之道,或许我们没有那个必要去理解这些。永生是一个让人迷恋的观念,但这个观念并不表示时间或空间上的永久存在,而是你精神所体现出的一种影响力,能将这种伟大的影响力扩大并感染给后人,难道不是一种永生?在你活着的时候只是多了一份“自我感知”的实体存在感,可对别人而言,你也是意识对客观实在的一种反映,而且并非所有对此有永久反映。这么说或许过于冷漠了,但正因如此,生命才需要你选择那些能让自己活得更充实更精彩的事,所以选择强大精神的影响力,这至少使你永远活在那些爱你的人的生命中。

也许说这么多仍没有确切提到该如何具体的把我和运用生命中那些美好的特性,因为每个人的存在都是不同的,但说了这么多后你是否对自己的生命有新的思考?最后只能用爱默生的话来总结了:

“倘若我们在她(自然)面前衡量我们的个人力量,我们极易感到命运弄人。但若我们将自己与工作融为一体,就会感到自己充满了劳作者的心灵,清晨最初那一片宁静就会驻留于我们内心,我们会感到重力和化学深不可测的力量,而高居于这一切之上的,则是以最高形式先在于我们的生命。” 对此书的读后感总结

因为书中涉及的深度并非我短期就能参透的,所以对此书的各种感想都随心而发,对书中的具体内容也就不作过多解释!但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些,该书或许无法使你读完就能接受作者(罗伯特•兰扎——美国)的观点,但他却带你游走了一段关于宇宙·生命·意识同万事万物关系的旅程,而最终他又让读者回到原点,感受当下。可此时此刻你会发现,你观察到的世界与以往相比有大不相同,这就是我读《生物中心主义》的感受。结语:你所见到的,并非是真实的。我们感觉是真实的东西是一个与我们的意识有关的过程。(生物中心主义第一原理)

第四篇:专业主义读后感1000字

专业主义读后感

(一)大前研一是亚洲知名管理学家,这在西方管理占据管理理论主流的情况下,很不容易。按道理哪里经济越发达,商业活动模式越活跃,哪里应该出第一流的管理学家。因为我相信,管理是门实证的科学,哪里的管理实践最丰富,就更容易出好的专家。从这个角度,日本出一个大前研一很正常,将来中国也应该出几个才合理。

大前研一《专业主义》是很有名的,我一直没有看,今年才买回来,最近在公交车上总算翻完了。

这本书有些观点现在看来,也未必全部正确,但有一个观点我是很赞同的。

就是真正的专家是要控制自己的情感,并靠理性而行动。他们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较强的伦理观念,而且无一例外地以顾客为第一位,具有永不厌倦的好奇心和进取心,严格遵守纪律。以上全部条件全部具备的人才,我才把他们称为专家。

大前研一一直强调真正的专家是把顾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他具有真正的全局眼光,清楚顾客对公司未来的意义和价值,应该获得怎样的服务,并为此努力,我的理解是,努力让顾客获得满意的服务,同时要使这种服务在公司的可承诺能力之内。所以专家不允许“妥协”,要找到共赢的路真的是伤脑筋。

大前研一关于授权的观点也很精彩,授权者应该在认清下属的能力和技能并考虑到此人今后发展的基础上,确定合适的权限范围。说白了,你授权一个人就要想清楚如果此人不能适当运用此权力的后果,不能事后责怪,而前期毫无心理准备。这样的人本来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大前研一说授权就是对下属进行投资。这个想法也很好。

大前研一认为专家绝不认为自己的本领的绝对的,而是需要不断学习。这非常对,我也经常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比别人多看到一点就以为自己是专家,我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努力才能保持我专家的优势。我现在研究网络一年半了,我很快被很多人认为是专家,但我自己应该清楚,离一个全面的专家,我要走的路还很长。

大前研一强调专家要有预见能力,能看到别人看不见的未来,这样才能先行一步。为此真正的专家要享受变化。甚至不怕失败,执着探索,这点要求可以讲,大前研一说的不是普通的技术专家了,这方面的能力不太可能快速过时。能把握未来趋势的人是非常厉害的。

不过一个矛盾的地方,大前研一提出磨练直觉能力,这和他强调理性思考就矛盾了,感觉大前研一仿佛希望一个专家是一个完美的人,什么都全面,这不对,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大前研一,我们不能用做不到的标准要求每一个人,我觉得我们应该忍受有缺陷的专家。

能帮我解决一部分问题的专家也往往是我们大量需要的,当然我们可以把他叫专业人士。

大前研一又提出有先见能力还不够,还必须有对未来的构思能力,发起有益的讨论的能力,当然这一切必须以逻辑为核心。

大前研一也为我们提出了关于专家矛盾之处的药方,他最后一章干脆说逻辑也无法解决经营中存在相互矛盾的同时要处理的地方,因为我们要发展适应矛盾的能力,呵呵,这样的专家,可真不好做。

一句话:水无常形,兵无常势,解决问题,创造价值,你就是专家!

专业主义读后感

(二)日本的大前研一先生在刚出版的《专业主义》一书中这样问:“你够专业吗”,并明确给出“专家”这样的定义:在重新认识自身市场的过程中,专家这个词是象征性的,对于激励自己向更高的境界迈进,它只能起到一个升压器的作用,大家对“专家”共同的看法是“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自立和自主”以及“高绩效”。

专注决定高度

“专注”是“高成本”的处事态度和思维方式。“高成本”就意味着坚持不渝的信仰,沉着冷静的科学态度,且跟着顾客需求的变化“固执”地去满足这种价值上的职业态度。期间即使遭遇讽刺,面临各种各样的困惑或动摇,甚至面对威胁,却依旧能用心“专注”到今天的企业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Inspirational quotes yuedu.mipang.com)微软基专注于电脑操作系统、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成就了“微软的帝国大厦”;誓死不进电讯服务业的任正非把智慧、想象力和积累的资源有效地集中结合起来形成“专注行动”,以“专注”定乾坤的方式让华为公司走进依靠战略竞争力步步取胜的境界。

做企业如此,做人亦然。什么都能做,结果往往什么也做不好;即便是现在什么都还能凑合地做着,最后的也必然只有一件事能够做到位,其余的只是陪衬而已。“专注”的价值不在于今天能够做成一件事,而在于持续地改善,持续地增长,持续地满足需求。一个人有了持续的“专注”,就有了“独自掌握和占有”资源的能力,也就有了领先于别人的基因。虽然有人不认可“专注”的寂寞、价值和潜力,但时至今日做“减法”致胜的案例往往多于做“加法”的,多元化的“聪明”往往败给“专注”的“愚蠢”。

边做边悟

大前研一先生认为“要想获得在新的竞争地中取胜的能力与工具,不能依靠现有的战略论和过去成功的经验,重要的是把精力集中聚焦在不断认识前人未曾涉足的世界,并磨练自己的资质”,只有如此,才能依靠“专注”而健康生存下去。的确,做人做事,要靠“悟”,靠“先见力”,有时别人告诉你也没有用,因为“借来的火,点不亮自己的心灵”。目标是方向,是标准,有了这些,竞争也就有了胜算的把握。悟到了,也就洞察到了,采取行动,去实现目标,就会成功;皇明太阳能的黄鸣先生正是基于这种对能源、环保、社会可持续发展趋势的预见力和洞察力,利用十几年的时间专注地把企业做成了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的巨无霸。正是基于这种对能源、环保、社会可持续发展趋势的预见力和洞察力。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专注”制胜的时代,无论竞争如何激烈残酷,真正的专家都必须具备先见能力、构思能力、讨论的能力、适应矛盾的能力,而正是这些依靠专业化优势,专注做事的人才会成为领跑者。而对于这张新生不久的报纸,只有那些抱着对事业的热爱和不断的创新的专注态度的人,才符合秦总关于“一张有着伟大理想和纯真格调的报纸的新闻工作者”的要求。因此,我们应以专业主义的处事态度和思维方式来反思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超越自我,无愧我心。

专业主义读后感

(三)即便是一场美丽的误会,也能让我们有所收获。

我与大前研一的这本《专业主义》之间,就发生过这样一段误会。之前,因为有豆友的推荐,以及豆瓣上对此书的介绍,自己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等到读过之后,才发现,原来这本书中所说的专业,与自己心目中的专业,根本就是两回事。

事实上,我所原本想象的专业,确实是指专业技术人员,当然,这种专业技术人员也可能包括管理、金融等领域的专门人才在内。大前研一所说的专业,则完全是另外一个层面上的东西,可以说与通常的专业概念并行的一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先见能力、构思能力、讨论的能力、适应矛盾的能力。当然,这些能力既可以为普通员工所掌握,也可以为职业经理人应用,只不过后者比前者运用的广度和深度更甚一些。

这本书的一个小小的遗憾是,尽管以上能力十分重要,但书中除了提出一些基本原则外,并没有就如何培养这些能力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培养方法。总而言之,这本书依然是观念层面的,虽然它委实可以给你以某种重要的启发,但除非你拥有足够强的学习能力、消化能力和再创造能力,否则,你很可能难以从中得到切实的帮助。

也许,大道归于简单。结合种种具体而生动的人生,大前研一的这些观念,终究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带给我们无穷的助益。

无论如何,开卷有益。

第五篇:《个够主义》的读后感

关于“个狗主义”的一点思考

我们要谈论一个时代和一个群体的精神,必然要涉及到那个时代和那个群体的文化。是文化塑造了人,是文化塑造了精神。

西方个人主义的出现和发展是离不开出现在中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的。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在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西欧的中世纪是个特别“黑暗的时代”。基督教教会成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什么文学、什么艺术、什么哲学,一切都得按照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教义,谁都不可违背,否则,宗教法庭就要对他制裁,甚至处以死刑。这种社会的文化与精神已经严重的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可以说资本主义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这场在欧洲在文化上面的改革。在文艺复兴时期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都大量的涌现了大量的作品。这些作品在欧洲的广泛传播和文艺复兴所长达的几个世纪跨度都是的“文艺复兴”精神在欧洲社会各个阶层的深入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文艺复兴之后,人文主义已经深深的植入了欧洲人的思想。所以我想说“文艺复兴”对于思想的解放是彻底的。伴随“人文主义”出现的“个人主义”“民主”等观念也已经深入人心。

从“鸦片战争”开始,我们就被迫的打开了我们的国门,随之而来的是西方文化。在拯救民族,拯救国家的过程中,我们试图建立过君主立宪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这一切都失败了。在俄国革命后,我们掀起了“五四运动”,大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虽然我们后来建立了一个崭新的人民民主共和国。但是我们不可否认,“马列主义”并没有在中国各个阶层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文艺复兴”相比,我们很容易得出出现结果的原因:一是宣传“马列主义”的时间不长;二是“马列主义”并没有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中有充分体现。在我们否定了自己传统文化之后,不仅是“马列主义”,其他的任何主义都没有在中国得到深入的传播。

在六七十年代,十年的文革对文化更是一种摧残。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对于经济建设的重视是的我们对于文化的建设有所忽视。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人现在的精神世界有所缺失?既然一个社会都没有一个完整的被社会广泛接受的精神体系,那么社会中出现的种种怪状我们就能很好的理解了。

在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全体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可见我们的党和政府已经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当成了大事。

建设文化,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核心。要建设好我们国家的文化,就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要结合我国的历史情况,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这样会使得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时候有了很好基础。纵观世界上的文化发展,新的文化的发展总是得继承旧的文化。文化本来就有历史属性和社会属性,如果我们全然否定自己以前的文化,这就是对自己过去的完全否定,这更是对自己这个民族的深深怀疑。同时更要认真分析当前社会状况,总结符合社会的时代的文化。发展文化就是要建设一个更好的社会主义。不针对当前情况来提出我们该怎样建设文化,那我我们所建设的文化就没有了意义。

文化的建设是靠人来建设的,如何发挥人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就事关我们能把文化建设成什么样的文化。无论是古希腊还是中国的战国时期,那些文化繁荣的时候都是一个社会尊重知识分子的时候。盗版的普遍只是表面上给文化会带来伤害,解决实质问题还是需要我们去提高只是分子的社会地位。提高知识分子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还能使更多的社会精英进入文化建设的领域。这样我们的文化建设就会有了很大的保障。

尊重文化。文化是自由的,自由的文化才有生命。毛泽东于1956年4月28日召开的中央

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地完整地提出了“双百”方针。他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毛泽东认为,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科学上的不同学派的自由争论,是艺术和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因为:

(1)“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通过简单的方法去解决。”(2)在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为了判断正确的东西和错误的东西,常常需要有考验的时间。对于文化建设中的过多干涉将会起到阻碍这文化的健康发展。

大力建设和发展文化必将会使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

下载及格主义 读后感[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及格主义 读后感[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专业主义之读后感[定稿]

    专业主义 ----读后感 有幸拜读了大前研一的《专业主义》,初次阅读就深感体会良多。许多原创性以及富于启发的思考路径,给我很大的启迪。也确实发散了我的思维。 大前研一——......

    专业主义读后感(最终定稿)

    何谓专家 ——《专业主义》读后感 相信许多人和我有一样的见解,我们通常所说的的专家,一般就是指具有某种专业知识的人才,或者说是专门从事某种职业并在职位上小有成就的人。然......

    邓小平主义读后感(共五篇)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邓小平文选》的最重要的部分,也是邓小平一生中思想的最精髓对中国影响最大的部分,无疑是《邓选第三卷》。里面收录了邓小平一九八二年至一九九二年的......

    《极简主义》读后感4000字

    《极简主义》读后感4000字张生【前言】今年开学前,别人给我推荐了这本书—《极简主义》,我买来一读之后很是认同,也践行了一些书中所讲的道理。今特整理成读书笔记,以和大家共勉......

    《极简主义》读后感1500字

    《极简主义》读后感1500字细读《极简主义》这本书,其实重点在讲"活出生命真意"——如何让人生过得更有意义,"极简主义"是达到这个目的的一个工具。什么需要"极简"?"极简"到什......

    《精要主义》读后感(推荐五篇)

    《精要主义》读后感原创: 沐禾童心一本书的精华内容,浓缩起来可能就是一两句话。但是作者们却用一本书的篇幅来给你讲诉这一个道理。有时候我也会想抄抄捷径,看看别人写的读后......

    《专业主义》的读后感(合集五篇)

    专业,不仅仅是一种概念 读《专业主义》有感大前研一《专业主义》是很有名的,专业——是21世纪唯一的生存之道。这是他坚持的一个观点。而在现在专家遍地的社会,他要告诉我们专......

    《新教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

    其实说实话,与其说是写读《新教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有感,不如算是看此书书评的一点浅见。老师推荐的这本书我比之前有进步的是真的耐下性子看完了,不过说实话我真的是觉得看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