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教案
二十三 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
教学案例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唐山大地震及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2.掌握报告文学的特点,认识采访笔录的表达作用。
3.找出五位男子汉与死亡顽强抗争的场景,体会他们对生命的渴望。4.学习五位男子汉顽强的求生意识,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是那么微不足道,尤其是当灾难来临时,人类的行为显得那么苍白无力。然而,人类又是伟大的,人类用执着与顽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今天我们就来听听唐山大地震后五位矿工历经15天奇迹般生还的故事。
二、感知课文 1.介绍作者。
钱钢,原为解放军记者,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为救灾队员之一,目睹地震灾情并亲身与灾民接触。1986年重访唐山,采访大地震后的死难者家属及幸存者,写出了报告文学作品《唐山大地震》。2.介绍文体知识。
报告文学是叙事散文的一种,兼有新闻与文学的特色;所记述的必须是真实的人和事,是作者经过深入的调查、访问,再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渗入个人的感悟,将事实报道出来的一种体裁。
3.介绍背景。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东经118.2°,北纬39.6°)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续约12秒。地震造成242 769人死亡,16.4万人重伤,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二,仅次于海原地震。
4.疏通字词。字音:
巷道(hàng)
攉煤(huō)
挖掘(jué)
瘪(biě)
矸子(gān)蹭(cèng)挪动(nuó)搅和(jiǎohuo)撬开(qiào)吆喝(yāo)咕咕(ɡū)动弹(tan)释义:
(1)巷:巷道,采矿或探矿时在山体中或地下挖掘的大致成水平方向的坑道,一般用于运输和排水,也用于通风。
(2)攉:指把采出的煤、矿石等铲起来倒到另一个地方或容器中。(3)整:搞,弄。
(4)瓦斯:气体,特指各种可燃气体,如煤气、沼气等。
(5)老顶:矿业部门把位于直接顶上方或直接位于煤层上方的厚而坚硬的岩层叫老顶。它一般是由砂岩、石灰岩及砂浆岩等岩层组成。
(6)矸子:矸石,采矿时采出的或混入矿石中的其他石块,特指煤里夹杂的石块,不易燃烧。(7)周折:指事情进程中的反复和曲折(多用来形容事情不顺利)。(8)搅和:文中的意思是捣乱。(9)主心骨:可依靠的人。5.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按照时间的顺序记录了地震发生后,深处矿井中的五位矿工先是向下挖,不通后再向上挖,最后在运输巷的车厢里等待救援的过程,真实再现了唐山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五位男子汉与死亡顽强抗争的场景。
三、研讨内容
1.文中哪些语句表明地震来得突然,地震强度大? 明确:“我们正刨煤,听到了轰轰的响,抖得厉害,人都动弹不了。九道巷那儿煤面子干,落下来,一片尘土,看不见人。”“篮球那么粗的立柱都折断了。跑煤的眼儿也都堵死了。” 2.“王树礼:‘是瓦斯爆炸?’老陈:‘别处爆炸也影响不到咱们这儿。’”你从王树礼与老陈的对话中分析出此时他们是怎样的心理?
明确:从王树礼与老陈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此时他们还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也不知道自己所面临的困难有多严重,只是想着如何逃生。
3.“他不敢,老陈一脚把他踹了下去。”这里的“不敢”会不会影响李宝兴这个人物高大的形象?为什么?
明确:不会。首先,在那样的情况下,一个只有17岁的小伙子不害怕是不可能的,害怕是人的本能;其次,采访笔录要讲究真实,把当时发生的事真实地反映出来,更贴近人们的生活,能增强文章的可信度。
4.一中巷非常窄,仅一米半宽,还有一处像“鬼门关”似的,他们为什么要选择从这里逃生呢?
明确:经过前一天的努力,他们知道自己面临的困难非常大,所有的通道都已经被堵住了,只有一中巷还存在逃生的可能,这是在没有出路的情况下的唯一选择。这样的选择,也恰恰反映了他们不放弃对生命的追求,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努力尝试的精神。5.“小李:‘我整不了!’小王:‘是矸子,太硬!’陈树海火了:‘咱们不能窝在这儿等死!你们皮都没破,手上连血都没出。’小李:‘我整不了„„’老陈:‘你他妈真废物!’”你能从老陈和小王、小李的一番争吵中看出他们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小李、小王的话表现了他们的畏难情绪;老陈的话反映了他为大家的生死而焦虑急躁的心情。
6.为什么“每登一个台阶,都要使出极大的力气”呢?结合当时的实际,谈谈你的理解。明确:首先,他们已经好多天没有吃东西了,身体极度虚弱,没有力气攀登;其次,没有灯光,他们的眼前一片黑暗,肯定要花极大的力气;第三,地震让煤炭散落在台阶和巷道上,增加了攀登的难度。
7.如何看待小李、小王搀扶老陈及老毛将草垫子给大伙儿垫这两个小细节?
明确:这些细节体现了他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不忘工友情,相互搀扶,团结一致,绝不放弃任何一个人的高贵品质。正是因为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他们战胜了死神,等到了救援。8.“一会儿哭一场”连续出现两次,有何意义?
明确:小李、小王走了一路就哭了一路,真实地反映了两个小伙子内心的难过和恐惧,同时也从侧面烘托出路的难走及面临的困难之大。
9.如何理解“15天啦,我们也没想到,我们也没想到啊!”这句话? 明确:作者反复强调“我们也没想到”,以感叹的语气突出五个人以超出常人的毅力书写了生命的奇迹,照应了题目,点明了主旨。
四、小组探究
1.从地震发生到最后获救,他们五个人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明确:他们五个人向下挖立槽,好不容易挖通,又被堵住了。向上突破再到废运输巷——一中巷,36个小时滴水未沾,渴极了就喝自己的尿。可“鬼门关”已经被堵上了,两盏矿灯全部熄灭。再从九道巷向八道巷攀登时,每登一个台阶,都要使出极大的力气。一路攀登一路喝道旁的水。喝了尿,尿了再喝。水里有屎尿、有煤渣子也顾不上了。最后五人挤进一节车厢里,一人在门口放哨,其余的人都紧紧地抱在一起保持热量,等待救援。
2.从课文中的几个时间点来看,地震发生在7月28日,从这个时间点到7月30日都是有明确记载的,而7月31日到8月6日,只用一句“难走啊,800米,走了总有四五天吧„„”来概括,是不是太简单了?
明确: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7月30日早上矿灯熄灭了,以后的时间都是估计的;二是本文主要表现了五位矿工在生命处于绝境时相互扶持、生死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因此与本文中心关联不大的,作者就一笔带过。
3.学习了本文后,你对生命有了什么新的感悟?
明确:在一些天灾人祸面前,生命是脆弱、短暂、渺小的。一次战争,乃至一场意外都可能造成无数生命的消失。脆弱的生命不堪一击,但生命又何尝不是坚强的?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显得多么渺小;而在团结起来的人们面前,灾难又显得多么不堪一击。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就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如果每个人都承担起一点责任,每个人都勇敢、坚强起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把困难打倒。在遇到困境时,必须坚定、坚强,只有这样,才能留住生命,创造生命的精彩。
五、课堂小结
本文记叙了地震后被埋地下的五位矿工历经万难顽强求生的事迹,真实再现了唐山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五位男子汉与死亡顽强抗争的场景。赞颂了中国人民在与大灾难的抗争中生发出的坚毅顽强、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和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健旺生命力,讴歌了人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教学案例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唐山大地震,了解报告文学这一文体。
2.理清五位男子汉从被埋到获救的过程,学习他们顽强的求生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3.学习分镜头描写场景的技巧,学习创作报告文学。[教学重点] 理清五位男子汉从被埋到获救的过程,学习他们顽强的求生精神。[教学难点] 学习分镜头描写场景的技巧,了解报告文学。[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地震的图片,导入新课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人类显得脆弱与渺小;但是面对灾难,人类又常常显得坚强与伟大,坚强的是什么?伟大的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走进《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来了解他们顽强求生的事迹。
二、速读课文,理清故事梗概 1.了解作者,介绍唐山大地震。2.解决文中“攉”“瘪”“矸”“撬”等生字,结合注释理解行业术语。3.理清五位男子汉从被埋到获救的过程。小组合作,了解故事情节。
明确:发生地震后,他们被深埋地下,向下到二中巷,被堵;又向上到一中巷,“鬼门关”又被堵上了,从上面掏,再从九道巷向八道巷攀登,最后挤进车厢等待救援。4.分析一下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尽量概括全面。明确:塌陷被埋,道路被堵,没有灯,饥饿,渴,冷,自信心被挫伤。
三、研讨内容,品析语言,小组探究
1.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老师出示相关的句子,同学们经过讨论后派代表回答。)(1)怎么办?得出去。
明确:自问自答,六个字、两个短句将五位矿工执着求生的精神与坚定不移的态度刻画得淋漓尽致。
(2)我们爬几级,就要歇好一会儿。要不是爷儿五个在一起,怕是谁也坚持不下去。
明确:表明相互协作、相互鼓励的团队精神是他们活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3)一串灯光直冲我们而来了,领头的是技术科的罗老爷子罗履常。我们一齐扑上去,哭着扑上去,可那时已经喊不出声了,有气无声。
明确:形象地表现了五个人看到灯光、等到救援后的激动与喜悦之情。2.学习了本文后,你对生命有了什么新的感悟? 明确:略。
3.本文采用采访笔录的方式,多角度地进行报道,结合报告文学这一体裁,说说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明确:采访笔录尊重人与事的本体,对猝然袭来的自然灾难,不缩小、不讳言,而极写其肆虐、暴戾、戕害;对劫难中的人的力量,不放大、不夸张,而以科学的严谨态度去展示人的抗争力和坚韧性。两者相互映衬,巨大的反差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值得借鉴的地方主要有:①本文尽可能避免了直面议论,而将主观意识融入到对素材的筛选过程中,渗透于“冷静”的叙述文字里,在表达方式上大量运用白描手法,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②选取不少颇为精彩的“点”,设置了一个适当的框架,详略安排得当;③依照时间顺序,将五个男子汉获救的过程清晰地展现出来。
五、课堂小结
五位矿工顽强的求生精神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生命课,他们与死亡顽强抗争的场景深深地印在我们脑海里,相信同学们今后再遇到困难时,一定会想到他们身上的坚毅顽强、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和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健旺生命力,一定能克服困难、走出困境。
六、作业布置
寻找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学习本文的手法,完成一篇简短的报告文学。完成后在同学之间交流创作心得。
第二篇:最后的五个男子汉的教学实录与反思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10-114页。
学情分析:
《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新闻通讯”中的一篇建议略读的课文,是一篇报告文学。这是七年级的学生学过一篇新闻之后,第一次学习报告文学。学生对报告文学的概念比较模糊,对报告文学的语言特点不够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报告文学新闻性兼文学性的特点。
2、理解主人公与死亡顽强抗争的精神。
3、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本文的语言特点------既真实准确,又生动形象。
教学难点: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前默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二十三课:《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板书课题)请打开课文,为每一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生:打开课文,为自然段标序号。
【教学意图】
(1)直接引入课题,同时给学生语言运用方面的示范:说话简明。
(2)为自然段标序号,便于下面的分析与赏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说话准确的特点。
二、新授
1.初读课文
(1)
师:老师第一次给大家上课,想请问大家,大家平时读课文怎么解决生字词的?
生A:我喜欢看课下注释。
师:你是一个善于自学的学生。同学们,课下注释有助于我们很好地了解课文,我们可不要忽视。请大家把所有的课下注释读一遍。
生:读课下注释,包括文学常识。
师:如果课下注释也没有的生字词怎么办?
生B:我可以问其他同学。
生C:我喜欢查工具书。
师:很好,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课文。请看这些词语,大家读一遍。不会的或不懂的,自己想办法解决。
刨煤? 巷道? 铁锹? 矸子 撬开 瘪了? 琢磨? 搀扶? 蹭破
生D:刨煤【páo】巷道【hàng】铁锹【qiāo】矸子【gān】
撬开【qiào】瘪了【biě】琢磨【zhuó】搀扶【chān】蹭破【cèng】
师:我很高兴,这些生字词是你自己学到的。我们把这些词语齐读两遍。
生:读词语。
(2)
师:解决生字词之后,我们去读课文。读课文,我们先读课文题目。第一次看到文章题目,大家有哪些疑问呢?
生E:男子汉很多,为什么说是五个男子汉?
生F:为什么说是最后的五个男子汉?
生G:15天里发生了什么?
师:老师记下了大家的问题。下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生:默读课文。
2.再读课文
师:好,我发现一些同学在读的时候,拿着笔,在圈地批注,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可以让我们把文章读深。我看看大家读得是否认真。请问:文章写了1976年发生的哪一件大事?
生H:唐山大地震。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H:我通过读课下注释知道的。
师:你真善于自己学习。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文体------新闻。我们试着把本文的内容,压缩成一句话新闻。
生I:唐山大地震的之后,五名旷工历尽艰辛,在经历15天的磨难之后获救。
师:你概括得很全面,可是,我们说的是一句话新闻,一定要简练。请你抓住句子主干,再把句子压缩一下。
生I:五名旷工在地震15天后获救。
师:很好。人物获救后,说了一句话。我们齐读最后一段
15天啦,我们也没想到,我们也没想到啊!
品读课文
(1)
师:谁来给大家读读这个简单的句子呢?
生J:15天啦,我们也没想到,我们也没想到啊!
师:你读得很准确,声音也很大。可是,老师感觉你读得少了一点味道。这个句子看似简单,但要想读好,可不容易啊。这个句子中,哪些词语很重要呢?请把这些词语圈出来。
生K:我圈住的是“15天”。
生L:我圈住的是“没想到”。
生M:我圈住的是“15天” 和“没想到”。
师问K:你为什么选择“15天”呢?(在题目“15天”下面划线)
生K:15天表现了时间的漫长。
师:仅仅是时间的漫长吗?请你联系文意再谈谈。
生K:哦,还有,15天表现了经历的艰难。
师:是15天左右,还是确切的15天呢?
生K:确切的15天。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K:7月28日,到8月11日。正好15天。
师:严谨的时间,体现了语言的真实性、准确性。(板书:真实准确)
师:这15天,经历了哪些困难?请大家再读课文,划出表现处境困难的句子。
师:请大家把这些句子读一遍好吗?
生:读。
生N:篮球那么粗的立柱都折断了。跑煤的眼儿也都堵死了。
师:立柱有多粗?你看,这个句子里,“篮球那么粗”,来形容立柱,语言马上就生动形象了,而且强调了地震之大。请你重读“篮球那么粗”,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N:篮球那么粗的立柱都折断了。跑煤的眼儿也都堵死了。
师:嗯,好多了,有了一些味道了。为了表现形式的严峻,你的语速要怎么处理?
生N:语速要慢,表现一种沉重的语气。
师:好,请你放慢语速,读出语气的沉重。
生N:篮球那么粗的立柱都折断了。跑煤的眼儿也都堵死了。
师:你读得真好,你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次地震之中,让我们一起面对地震中的死与生,软弱与坚强。
师:和学生一起品读其它句子:
掏了一天刚掏空的立槽,又被上面下来的煤给堵死了。拼死拼活十几个小时,一下子前功尽弃!更怕人的,五盏灯灭了三盏!
又发生了一件怕人的事:两盏矿灯,有一盏已经发红,只剩下蜡烛头似的光。
师:这些句子仅仅是真实准确吗?它描写细致,生动形象,具备了文学作品的特征。(板书:生动形象)
师:为了表现这15天的漫长和经历的艰难,你准备怎么读?
诵读点拨:语速(语速:慢,甚至一字一拖)
生J:15天啦,我们也没想到,我们也没想到啊!
师:你读得越来越好了。但是还有进步的空间。
(2)
师:重要词语,大家为什么选择“没想到”呢?没想到什么?
生L:没有想到能活下去。
师:是啊,没有想到最后获救,没有想到能够挑战生命极限,没有想到能够创造生命的奇迹。他们成为最后一批获救的人员,所以说,他们是“最后的”人。)(在“最后的”下面划横线)
师:五个人靠什么创造了奇迹呢?请划出相关句子并品读。
生O:他们靠经验创造了奇迹。请看第七段:怎么办?得出去。往哪走?往上?往下?老陈有经验,他不同意往上走。
师:几个问句在一起,表达了什么感情?
生O:一种急切。
师:你要读出那种急切感啊。请你再读这个句子。
生O:怎么办?得出去。往哪走?往上?往下?老陈有经验,他不同意往上走。
生P:他们靠强烈的求生欲望创造了奇迹。请看30段:矸子真硬,扒开一条缝,人硬往里钻,肚皮蹭破了,满手的血。他拼着命撬开一块块矸子,简直是一寸一寸朝前挪。
师:为了表达强烈的求生欲望,作者运用了一些极其准确生动的词语。请你把这些动词重读好吗?
生P:矸子真硬,扒开一条缝,人硬往里钻,肚皮蹭破了,满手的血。他拼着命撬开一块块矸子,简直是一寸一寸朝前挪。
生Q:他们靠群体的力量创造了奇迹。44段:五人挤进一节车厢。除一人在门口放哨,观察巷道尽头,继续等待灯光,其余的人都紧紧地抱在一起。身上的热量都不多了。这时候我们已经不知道时间,就这样抱在一起。
师:这些句子,既真实准确反映了当时的困难,又生动形象描写了人物的表现。我们再读最后一段,要读出什么感情?
生J:激动喜悦之情。15天啦,我们也没想到,我们也没想到啊!
(3)
师:其实,这个句子里,还有一个重要的词语被大家忽略了。
生R:我们。
师:为什么你认为“我们”很重要呢?
生R:我们是主人公;以“我们”的采访笔录为主要内容。
师:“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找出能表现“我们”年龄、身份、处境、心情、性格......的句子,请划出来。
其中,哪些句子体现了语言的真实准确?
生S:文章最前面的人物介绍,表现了“我们”的年龄、身份,语言真实准确。
生T:22---28段,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我们”的心情、性格,语言生动形象。
师:现在,你就是小王,请你再找两个和小李与老陈性格比较接近的人物,三个人分角色来读这些句子。
生U:渴,累,害怕。非常绝望,非常绝望。这个句子生动形象,表现了人物心情的绝望。
师:表现心情的绝望,为什么用两个“非常绝望”?
生U:强调。
师:这是一种“反复”的修辞手法,第二个“非常绝望”,要读得更重。请你再来读这个句子。
师:五个人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生:坚强。
师: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的人是男子汉,在严刑拷打中坚贞不屈的人是男子汉,在灾难发生,濒临死亡的情况下,顽强地与死亡斗争以保存生命的人,也一样是男子汉。这这爷儿五个,是五个真正的男子汉!(在题目“五个男子汉”下面划横线)
我们再来读最后一句。诵读点拨:重音、标点、修辞。15天,我们,没想到(重读),两个“没想到”,两个“我们”,反复强调,后一个更强烈!
生J:15天啦,我们也没想到,我们也没想到啊!
4.拓展延伸
师:为了表达对五个男子汉的赞誉,本文的语言既真实准确,又生动形象。像本文这样,既准确,又生动,既有新闻性,又具备文学性,介于新闻报导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样式,就叫报告文学。通过学习这篇报告文学,大家第一次看到题目产生的问题都得到解决了吧?我们把问号变成了感叹号!这是对文章的感叹,对人物的感叹,更是对生命的感叹!其实,这个符号还可以变成省略号。因为,男子汉们的精神,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习、继承、发扬!
【教学意图】
《庖丁解牛》中说:“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一篇文章也是一样,教师需要选择一个巧妙的切入点,“以无厚入有间”,才能事半功倍。
我发现文章最后一段特别耐人寻味:“15天啦,我们也没想到,我们也没想到啊!”于是,我把这一句作为文章的切入点,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关注学生的生成,完成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15天: 最后的 五个男子汉
教学反思:
《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新闻通讯”中的一篇建议略读的课文,是一篇报告文学。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报告文学。这篇文章,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我首要考虑的问题。思忖再三,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认识报告文学新闻性兼文学性的特点。
2、理解主人公与死亡顽强抗争的精神。
3、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认识本文的语言特点------既真实准确,又生动形象。教学难点: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庖丁解牛》中说:“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一篇文章也是一样,教师需要选择一个巧妙的切入点,“以无厚入有间”,才能事半功倍。
我发现文章最后一段特别耐人寻味:“15天啦,我们也没想到,我们也没想到啊!”于是,我把这一句作为文章的切入点,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关注学生的生成,完成教学目标。
因为切入点巧妙,课堂的最后,我甚至有了一种感觉:“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当然,这节课还有不足,比如,因为是借用兄弟学校的录播室和学生,对学情估计不足,以至于提的问题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另外,感觉课堂有点急,有点赶,这些都是需要注意并且调整的地方。
第三篇:小小男子汉教案
课题: 小小男子汉
第 2 课时
授课教师:吴幸娟
课型:讲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了解洛迪和妈妈与洪水斗争,最后脱离危险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洛迪的“小小男子汉”的形象。学习他坚强勇敢、舍身救人的品质。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洛迪脱离危险的整个过程。突破方法: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难点:感受洛迪的“小小男子汉”的形象。学习他坚强勇敢,舍身救人的品质。突破方法:在朗读课文时,边读边想画面。借助多媒体,感受当时的场面。
教学方法
师:朗读教学法。
生:边读边想画面,读中感悟、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课件或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二、自读感悟
1.听录音,体会作者的语气。师提问:说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为什么说洛迪是一个“小小男子汉”?引导学生分析。
2.学生找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句子读一读。
三、合作研究,突破重点
1、学生默读课文,在保护妈妈的整个过程中,课文重点写了洛迪的哪几件事?(归纳方法:找准地点、事件)
2、合作学习
(1)出示学习要求,小组讨论交流。
A.读课文第五至第九自然段,各拟一个小标题。
B.在文中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
A.说说你给课文的其余段落拟出了什么样的小标题。
(教师结合学生汇报情况进行小结。其余段落标题为:“洪水中护妈妈”,“浅水中守妈妈”,“大路上搀妈妈”“妈妈安全脱险”)
B.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3、学生伴随配乐朗读,想象与洪水斗争情境。
四、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1、比较句子
2、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洛迪是“小小男子汉”?
(突发事件固然体现男子汉气概,平时帮助妈妈的做法也能体现)
3、讨论怎样做才配得上“男子汉”这个称号?(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结合生活体验和经历,自由发表观点)
五、课堂总结。
第四篇:中班音乐教案:小小男子汉
一、活动目标:
1、初步欣赏音乐,感受歌曲激昂奔放的民族风格。
2、鼓励幼儿和着音乐大胆尝试创作性的击鼓,体验击鼓的欢快情感。
二、活动重点:激发幼儿大胆尝试创作性的击鼓。
三、活动准备:一只大鼓、四只腰鼓、若干鼓棒等。
四、活动过程:
一)、复习
1、舞蹈《欢迎舞》(创作性的进行舞蹈)。
2、歌曲《来了一群小鸭子》(能唱出鸭子的神气样)。
3、歌曲《小鸭呷呷》
1)、语言启发,引导幼儿集体演唱歌曲“小鸭呷呷”。
2)、语言启发,引导幼儿轮唱歌曲“小鸭呷呷”。(边听边唱)。
3)、引导幼儿进行轮唱。(边听边奏)。
二)、新授活动《小小男子汉》
1、初步欣赏乐曲《小小男子汉》
1)、幼儿初步欣赏音乐。(要求:和以前听的音乐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畅谈感受。
3)、教师小结:(有力、神气)。
4)、幼儿用动作体验乐曲节奏。
2、教师示范击鼓
1)、教师示范击鼓。(要求:引导幼儿感受鼓声的浑厚、有力,发现击鼓时的节奏和力度。)
3、引导幼儿大胆击鼓
1)、个别幼儿尝试。(引导幼儿大胆击鼓)。
2)、幼儿轮流击鼓。(引发幼儿进行创造性地表现)。
3)、教师观察并给予激励。
4)、师生共舞。(体验欢快情感)。
第五篇:中班音乐教案:小小男子汉
小小男子汉(音乐)
一、活动目标:
1、初步欣赏音乐,感受歌曲激昂奔放的民族风格。
2、鼓励幼儿和着音乐大胆尝试创作性的击鼓,体验击鼓的欢快情感。
二、活动重点:激发幼儿大胆尝试创作性的击鼓。
三、活动准备:一只大鼓、四只腰鼓、若干鼓棒等。
四、活动过程:
一)、复习
1、舞蹈《欢迎舞》(创作性的进行舞蹈)。
2、歌曲《来了一群小鸭子》(能唱出鸭子的神气样)。
3、歌曲《小鸭呷呷》
1)、语言启发,引导幼儿集体演唱歌曲“小鸭呷呷”。
2)、语言启发,引导幼儿轮唱歌曲“小鸭呷呷”。(边听边唱)。
3)、引导幼儿进行轮唱。(边听边奏)。
二)、新授活动《小小男子汉》
1、初步欣赏乐曲《小小男子汉》
1)、幼儿初步欣赏音乐。(要求:和以前听的音乐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畅谈感受。
3)、教师小结:(有力、神气)。
4)、幼儿用动作体验乐曲节奏。
2、教师示范击鼓
1)、教师示范击鼓。(要求:引导幼儿感受鼓声的浑厚、有力,发现击鼓时的节奏和力度。)
3、引导幼儿大胆击鼓
1)、个别幼儿尝试。(引导幼儿大胆击鼓)。
2)、幼儿轮流击鼓。(引发幼儿进行创造性地表现)。
3)、教师观察并给予激励。
4)、师生共舞。(体验欢快情感)。
我是一片树叶(音乐)
目标
1.丰富幼儿有关生活经验,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运用到音乐活动中去。
2.能在音乐的伴奏下,自由地用动作表现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准备
长的硬纸条、钉书器。歌曲《秋叶》的录音带。
过程
1.带幼儿到户外欣赏秋季景象,感受秋风拂面、天高气爽的宜人气候,以及树木花草的变化,培养幼儿热爱秋天的情感。
2.观察秋季树叶的变化
①树叶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②刮风的时候树叶怎么样?刮大风和刮小风树叶有什么不同?
③树叶变黄以后怎么样?
④树叶飘落到什么地方?
3.带幼儿拾落叶,做成头饰(将树叶用针书器钉在长纸条上,再围成圆圈)带在头上。在制作头饰过程中,播放歌曲《秋叶》的录音,使幼儿进一步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理解内容。鼓励幼儿跟唱歌曲。
4.在此基础上,启发幼儿结合观察活动扮成树叶边唱边自由表演。
5.请不同水平的幼儿说说自己表演动作的内容。然后反复进行表演。
建议
1.此活动应结合认识秋季特征进行,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理解歌曲内容、动作与大自然的关系,让幼儿自己获得知识经验,自由地舞蹈。幼儿的任何动作都会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不要强求统一。教师要使不同水平的幼儿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要给以肯定。
2.这种活动还可以结合认识春季的柳条发芽,让幼儿获得有关知识经验,选择恰当的歌曲让幼儿自由地进行表现杨柳的舞蹈。
3.4岁的幼儿可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观察、捡落叶,教师帮助幼儿每人做一个头饰。制做头饰时,教师可自唱这首歌曲让幼儿欣赏。第二次学唱歌曲和在歌曲音乐伴奏下,幼儿自由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