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农业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时间:2019-05-15 11:13: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东省农业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东省农业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第一篇:广东省农业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广东省农业标准化“十二五”

发 展 规 划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广 东 省 农 业 厅 广 东 省 林 业 局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

二○一一年三月

目 录

前 言...........................................1

一、“十一五”时期广东农业标准化发展情况...........2

(一)主要成效.......................................2

1、农业标准体系初步建成............................2

2、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作用明显........................2

3、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立健全......................3

4、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成效显著......................3

5、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全面实施......................4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4

1、标准化工作总体水平有待提高......................4

2、工作推进机制仍需完善............................5

3、宣贯工作需要不断加强............................5

二、“十二五”时期广东农业标准化发展环境分析.......5

(一)面临机遇.......................................5

1、推动现代农业标准化发展成为大势所趋..............5

2、政府宏观政策为农业标准化创造有利条件............6

3、农村土地流转提速有利于农业标准化实施............6

4、信息技术助推标准化农产品实现电子商务............6

(二)面临挑战.......................................7

1、全球贸易壁垒增多,农业标准国际化要求提高........7

2、队伍建设明显滞后,农业标准化人才严重短缺........7

3、现有生产规模偏小,农业标准实施和推广难度较大....7

三、“十二五”时期广东农业标准化的发展思路.........8

(一)指导思想.......................................8

(二)基本原则.......................................8

(三)总体目标.......................................9

四、“十二五”时期广东农业标准化主要任务与重点项目 10

(一)主要任务......................................10

1、建立健全我省现代农业标准体系...................10

2、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11

3、加快农业标准推广实施...........................11

4、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12

5、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12

6、加快我省农产品品牌化进程.......................13

7、加强农业标准化基础研究.........................13

8、完善农业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与平台建设...........14

(二)重点项目......................................14

1、重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项目.....................14

2、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15

3、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项目.......................16

4、农业标准化技术保障项目.........................16

五、“十二五”时期广东农业标准化的保障措施........17

(一)加强组织领导...................................17

(二)实行政策扶持...................................18

(三)推进机制创新...................................18

(四)加强宣传培训...................................18

前 言

为贯彻落实2010年全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现场会和2011年全省农村工作会议要求,进一步推进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我省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我省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要求,省质监局、农业厅、林业局和海洋渔业局组织编制了《广东省农业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该《规划》作为省政府“十二五”专项规划,旨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为核心,促进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现代农业强省。《规划》围绕我省农业主导产业,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建立与国际标准相衔接、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基础、以地方标准为特色的广东农业标准体系。

一、“十一五”时期广东农业标准化发展情况

(一)主要成效

1、农业标准体系初步建成

“十一五”期间,我省初步建立了农业标准体系,各级地方农业标准基本涵盖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水产、林业、农产品加工、基础管理等农产品生产管理领域和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提升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截止到“十一五”末,全省共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1859项,有5个国家农业类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TC/SC/WG)秘书处落户我省,增强了我省在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中的话语权。

2、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作用明显

“十一五”期间,我省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前,全省共建立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2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30个,示范户110余万户,涉及72个县(市、区)、210个乡镇,辐射带动农用土地面积1700多万亩,带动农户102万户,覆盖了水果、蔬菜、烟草、畜牧、林业、水产等多个产业。据统计,我省实施农业标准化后,农业包括海洋渔业、种植业、林业平均亩产分别提高了11%、13.9%、20%,产品价格提高21.4%左右,亩产纯收入提升20.7%;示范区建成后,农户人均年增收约630元。

3、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不断健全

目前,我省21个地级以上市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机构;102个农产品主产县(区、市、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每个农产品主产县都建立农产品产地检测站;27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了农产品批发市场检测站,逐步建立起以省、地级市农产品质检机构为中心,县(市、区)农产品质检机构为骨干,以大宗农产品主产区、“菜篮子”产品基地、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检测站为依托,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覆盖全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该体系的建立,推动了农业标准的有效实施,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特别是在应对孔雀石绿、红心鸭蛋、苏丹红等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4、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目前,全省已有“中国名牌”农产品15个,“广东省名牌”农产品499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6个;已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450个,无公害农产品2460个;无公害水产品产地561个,无公害水产品399个;拥有绿色食品产品数 量562个,有机农产品498个。其中,地理标志产品年总产值达91.4亿元,比获保护前增长了45.6%;农民年平均收入达6281元,比获保护前增长了30.5%,惠及全省农户达64.7万人。全省共有131个农产品办理了采标标志。

5、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全面实施

2009年,广东省政府相继颁布实施了《广东省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规定》(省政府第137号令)和《关于实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的通知》(粤府办明电„2009‟337号),自2009年11月1日起,在全省实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规定凡进入广东省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农产品销售店、建制镇以上农产品集贸市场经营的食用农产品,必须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并按《广东省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规定》进行标识,方可进入市场销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标准化总体水平有待提高

我省现行农业标准总体水平偏低,与国外同类标准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业标准数量不多、覆盖面窄、自主创新程度低、重点不突出,与国际标准接轨不够,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农业和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的需要。一些具有广东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农产品,还未能制订统一标准。

2、工作推进机制仍需完善

农业标准化工作协调、推进机制不够完善,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各地工作开展不均衡,主体责任不明确,缺乏有效的运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影响了全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推进力度。“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每年核拨农业标准化工作专项经费1500万元,但各地财政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投入仍偏少,个别地方农业标准化“零投入”,导致相关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3、宣贯工作需要不断加强

一些地区农业标准重制定、轻实施的问题比较突出,广大农民的农业标准化知识普及率偏低,农业标准化宣传、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个别地区由于宣传不够,致使一些标准化的优质农产品不为广大消费者所认知。

二、“十二五”时期广东农业标准化发展环境分析

(一)面临机遇

1、推动现代农业标准化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从经济全球化来看,所有的生产活动都会受到全球竞争的影响及其标准的制约。农业标准化能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生产技术迅速推广,指导农业按标准化进行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提高消费水平。发展农业标准化是大势所趋,广东省健全完善相应的农业标 准体系势在必行。

2、政府宏观政策为农业标准化创造有利条件 自2003年以来,国家已连续出台了七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历年的“一号文件”都十分强调农业标准化建设,要求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支持建设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2011年2月,省委、省政府在广州召开了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会议要求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建设现代农业强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必须坚持标准先行,标准化是实现现代农业强省的重要抓手,广东农业标准化将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3、农村土地流转提速有利于农业标准化实施近年来,农村土地的规模化流转越来越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为鼓励和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中连片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各相关政府部门纷纷出台财税政策进行扶持。这有利于我省农业向规模化生产转变,降低农业标准实施和推广的难度,提高全省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4、信息技术助推标准化农产品实现电子商务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发展标准化农产品电子商务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目前,我国正在倡导发展“农超(餐)”对接,通过大力发展标准化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可以减少流通环节,实现农产品直接进超市(餐馆、学校),使标准化农产品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接受和认可,推动农业标准化的价值实现。

(二)面临挑战

1、全球贸易壁垒增多,农业标准国际化要求提高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健全的体系、领先的技术、先进的设备,以保护人体和动植物健康与安全为由,不断提高进口农产品的准入门槛,构筑技术性贸易壁垒。这就客观上要求提高农业标准的国际化水平,给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2、队伍建设明显滞后,农业标准化人才严重短缺 目前,全国各地纷纷着手建设农业标准化的管理、技术支撑、质量监测检验、质量认证、标准化实施和标准化产品营销等六大体系。在六大体系建设过程中,都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由于教育和培训机制的滞后,农业标准化人才严重短缺,直接影响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推进。

3、现有生产规模偏小,农业标准实施和推广难度较大 我省农业目前以小规模农户生产为主,生产加工企业也是以小规模作坊式企业为主,标准化生产的水平不高,标准实施和推广的难度较大,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障,直接影响到农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推动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成为相辅相成的工作。7

三、“十二五”时期广东农业标准化的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为核心,围绕我省农业主导产业,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积极发挥农业标准化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农业名牌产品、发展效益农业、实施科教兴农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与国际标准相衔接、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基础、以地方标准为特色的广东农业标准体系,促进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现代农业强省。

(二)基本原则

——政府推动,市场引导。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做好农业标准化政策指导和相关社会化服务工作,为农业标准化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不断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突出重点,逐步推进。选择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发展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重点农产品,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依托,实施产业聚集,集中突破,逐步推进。通过点面结合,推动全省农业标准化发展。

——整合资源,协调发展。加强部门间的协作配合和资 源共享,发挥各政府部门、农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推动农业标准化工作协调、健康发展。

——国际接轨,促进出口。要积极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农产品生产,建立健全符合WTO/TBT和进口国要求的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和认证标准体系,提高我省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三)总体目标

到“十二五”末,我省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基本完善,农业标准得到大力推广实施,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逐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广东名牌农产品竞争力显著增强,现代农业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具体目标如下:

——建立满足我省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及质量安全监管需要、结构合理的农业标准体系,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450项以上。

——加快建设一批辐射作用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新建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50个;创建以增强农业综合实力,发展县域经济为主的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10个。

——强化流通领域标准化管理,培育100个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 达标率达到95%以上。

——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培训5000名以上农业标准化人才,形成一支既有标准化专业知识,又懂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的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队伍。

——大力培育名牌农产品,新增广东省名牌农产品100个,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原产地保护农产品;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争取每个县市至少有一个地理标志农产品。

四、“十二五”时期广东农业标准化主要任务与重点项目

(一)主要任务

1、建立健全我省现代农业标准体系

以优质粮食、经济作物、特色园艺业、畜牧业、渔业、现代林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建立健全我省现代农业标准体系。建立“从田头到餐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品和重点领域,以品种改良、安全高效生产技术规程、良好操作规范等为主要方向,重点组织制修订农产品品种标准、生产技术标准和产地环境标准;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家和省级标准化活动,承担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修订项目;根据各地农业生产特点、产业结构调整等农业标准化工作实际需要,加快急需的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建工作,为标准制 订和推广实施奠定基础。

2、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加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力度,推动高效农业、都市农业的发展。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区域布局,开展以大宗作物区域化布局、园艺产品集约化生产、畜牧水产规模化养殖、森林持续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的国家级、省级示范区建设。各地依据本地区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全面启动市、县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扩大示范区的覆盖面。鼓励示范区建设与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高科技园区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等基地建设相结合。加快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标准的示范推广应用,增强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切实加强示范区管理,制订绩效考核及激励措施,严格退出制度,形成示范区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相关配套制度,完成现有试点建设工作,并适时大力推广。

3、加快农业标准推广实施

围绕培育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坚持推广实施农业标准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企业、农技推广组织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农业标准的推广实施,逐步建立完善“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户参与”的农业标准化推进机制。“十二五”期间,在生产领域,重点抓 好产地环境标准、良好农业规范(GAP)的实施,强化农药、兽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按标准使用和安全控制,以及动植物检疫防疫等标准的实施;在加工领域,重点组织加工场地环境、加工操作规范、畜禽屠宰安全卫生要求等标准的实施;在流通领域,重点推动产品包装材料、运输器具、仓储设备、场地环境卫生、鲜活农产品市场准入要求等标准的实施。

4、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各级农产品检测机构建设。省级检测机构在现有框架基础上,加强检测手段、技术能力建设,提高检测水平;市级检测机构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常规检测为重点,完善检测设备,开展系统检测,建成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县级检测机构按照服务区域经济和特色产品的原则进行建设,重点开展本地市场农产品的快速检测和生物安全检测。“十二五”期间,全省要形成以省、市、县三级政府机构为主导、社会企业自检为补充的门类齐全、配臵合理、功能互补、资源和信息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

5、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加强针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全过程执行标准的监督管理。督促企业、农户按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农产品,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逐步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将检测、监测向农产品生产基地延伸,对农产品产地环境、农药、化肥、饲料和兽药等投入品使用实施源头监督;建立农产品加工过程的标准实施监控制度,督促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投入品生产企业按标准组织生产,规范产品标识标注。加快自动识别(RFID)关键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领域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基本形成“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新模式。

6、加快我省农产品品牌化进程

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与创建名优农产品紧密结合起来,以农业标准化带动农业品牌化,加快农产品质量认证步伐和全省农产品品牌化进程,着力培育和创建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好、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知名度高、具有广东特色的农产品优质品牌。充分挖掘农产品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各地特色农产品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鼓励、引导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原产地保护产品,争取全省每个县市都至少有一个地理标志农产品。

7、加强农业标准化基础研究

根据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发展需要,加强农业标准化关键技术研究,深入开展耕地质量、灌溉水质、农业投入品和畜禽水产养殖中有毒有害物质风险分析,开展农药、兽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使用标准和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动植物疫病 诊断技术和防疫措施,以及节水、节地、节材等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标准的研究,促进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标准,提高标准的质量和水平。组织专门机构和人员对各项农业标准(特别是重大农业标准)进行适用性调查和绩效评价,引导和规范我省农业标准化的顺利推进,提高农业标准制订的科学性。“十二五”期间,争取形成一套适应我省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标准化理论体系,指导广东现代农业发展。

8、完善农业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与平台建设 整合全省农业标准化信息资源,建立农业标准综合数据库,完善农业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我省农业标准业务数据资源共享和安全交换。充分利用农业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跟踪我省农产品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标准最新信息,为全省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企业提供全面的、动态的标准化信息服务。

(二)重点项目

1、重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项目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重点围绕我省蔬菜、水果、畜禽产品、水产品、特色林产品、食用菌、中药材等主要贸易产品、大宗农产品、“菜篮子”产品,制修订与国家、行业标准相衔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标准(如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标准等),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适应国内市场需要、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 量安全标准体系。

——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标准体系建设。重点建立完善农、林、水产产品及其加工品质量安全的市场准入检测标准,主要制修订农产品质量检测方法标准、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和质量评定标准,以及对农药、兽药、化肥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限量的检测技术标准。

——全面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重点建设涵盖从田头到餐桌全过程的主要农产品品种的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以先试点再推广的形式,依托规模化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标准化示范区(县)以及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起基于物品编码技术的产品生产追溯管理系统,对农产品生产、流通全过程进行控制记录;在流通环节上,建立起基于物品编码技术的产品流通追溯管理系统,完善批发市场的业务管理系统、食用农产品加工配送信息系统和出入境道口动物防疫监控系统等,将产品的质量安全信息以统一编码的方式逐级传递,形成农产品的“生产者—营销者—消费者—监管机构”可溯数据链,实现食用农副产品全程、全面的即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2、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

重点建设一批辐射作用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示范区建设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 专业镇(村)为基本单位,以开展农业标准的集成转化、宣传培训为主要内容,辅以全过程质量控制、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立以及品牌培育,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的作用和影响。选择技术相对成熟、产业化前景好、示范带动能力强,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明显推动作用的,具有一定的标准化基础和产业化经营规模的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主要项目重点突破。实现示范区产地环境无害化、基地建设规模化、生产过程规范化、质量控制制度化、生产经营产业化、产品流通品牌化。

3、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项目

重点建设示范品种为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或出口农产品,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基础设施齐全,产品商品率较高,农业生态环境条件较好,农业标准化监管服务机构健全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县。以核心示范基地建设为主,加强示范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操作手册制订、标准培训与推广、农业投入品选用和规范使用、生产档案记录。通过实施示范,使示范县的核心示范基地的示范农产品按照标准化生产方式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实现生产过程规范化、质量控制制度化、生产经营产业化、产品流通品牌化,最终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产品安全优质生产。

4、农业标准化技术保障项目

——加快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制修订。重点制修订大宗优 质作物栽培、繁育技术标准,特色蔬菜、水果、林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农药、兽药、化肥、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标准,优质安全畜产品、水产品养殖技术规程,优质安全农产品加工、包装、储存和运输技术规程,农产品的病虫害预防测报以及疫病防治标准。

——加强示范区管理体系建设。重点围绕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程项目实施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等,制修订相关管理标准,对示范区建设实施全程综合标准化管理,节约和利用农业资源,增强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完善农业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广东省农业标准化管理信息库、农业标准化管理服务信息平台,为全省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企业提供标准化信息服务。

五、“十二五”时期广东农业标准化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完善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宏观规划与指导,研究解决我省农业标准化发展中重大事宜,形成责任明确、分工合理、协调高效的农业标准化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把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作为全面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重大举措,从建设幸福广东的战略高度和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出发,切实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协调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建立科学有效的农业标准化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将评估结果作为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目标考核的重 要依据。

(二)实行政策扶持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把农业标准制修订和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农业标准化宣传培训、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等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积极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投入农业标准化,对投资的单位和个人,要在政策、信贷和舆论等方面予以支持,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农业标准化经费投入机制。各地市财政要逐步建立农业标准化专项经费,每年应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三)推进机制创新

探索建立有效的农业标准化联合推进机制,吸引广大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技推广部门、农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标准的制订和实施推广,形成社会化的标准化推进机制。鼓励“产、学、研”联合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技术标准,组织对关键和重大农业技术标准研制攻关,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积极推广“公司(或合作社)+协会+(示范)基地+ 农户”等标准化推广实施模式,创新农业标准化实施机制,完善农业标准化实施保障体系,着力提高农业标准化的推广覆盖面和实施效率。

(四)加强宣传培训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体,通过抓培 训、抓示范、抓典型,广泛宣传、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在促进广大农业生产者自觉按标准组织生产的同时,提高全社会的农业标准化意识。加大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人才的培养力度,改善标准化工作队伍结构,尤其是对示范基地、企业生产人员开展标准化教育,重点培训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业管理干部,形成一支既有标准化专业知识,又懂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的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队伍,以适应农业标准化发展的需要。

第二篇:xx市十二五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xx市2011-2015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为加快我市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坚持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有效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实施,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重点,切实抓好农产品种植、食品生产加工到流通领域各个环节的标准化工作,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确保质量安全控制,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指导,以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高效农业,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食品安全,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轨道,完善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

二、工作目标

“三年”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优质和无公害农产品基本达到有标生产,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45.5万亩,实现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市。具体目标是:

1、绿色水稻标准化生产。以xx、xx、xx等市、区为主,建立绿色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万亩,到2010年带动全市发展到25万亩。

2、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以xx区和xx区高效农业示范点为依托,大力引进示范推广名优特新蔬菜品种和无土栽培、脱毒技术,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0.9万亩。2010年达到1.5万亩。

3、茶叶标准化生产。以xx市、xx区为主,建立茶叶标准化示范区

1.5万亩,到2010年带动全市发展到5万亩。

4、食用菌标准化生产。xx市蒋墅镇、xx区高资镇等乡镇为主,进行标准化试点和生产,带动周边乡镇发展食用菌标准化生产。

三、工作重点

(一)、积极推进农业标准体系建设

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在借鉴发达国家及国内农业标准化工作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制(修)订和申报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地方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检测技术标准、农业生态环境标准和农业投入品质量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农业标准化信息体系等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着力搞好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的示范推广工作,加强对生产过程中规程执行情况的监督和农产品的检测,指导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实施标准化生产技术,实行标准化管理。“三年”规划期间,完成制修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20--30项,市级农业地方标准30--50项。

(二)提升龙头企业加工质量标准水平,加快绿色基地标准化建设 加大扶持龙头企业力度,发展加工转化和产业化经营。突出主业,把粮食产业和传统经济作物产业做优做强做大。重点扶持具有一定规模和牵动力的农产品加工转化龙头企业,使之提档升级,生产、加工能力不断增强,承担起带动农民生产、帮助农民增收、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任务。

搞好农产品加工过程的质量安全监控,提高加工和保鲜、贮运和包装质量,提高产品档次。加快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加快认证步伐,到2015年力争无公害种植面积要达到160 万亩。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数量达到20个。加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已通过认定认证的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进行经常性的质量安全抽检。

(三)强化对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

充实和完善现有各级、各类监测机构,加强有关农作物的品种品质测试、农业环境监测研究和畜禽的检疫防疫工作。充实和完善现有质检机构,加强对农药、化肥、兽药等主要农用生产资料以及粮、油等农产品的检验工作。建成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加强对粮油、果蔬等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质量和农药残留的监测;逐步开展对涉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监测。

每年春夏两季对重点农资市场的种子、农药、肥料产品质量进行专项检查,切实把农资打假与质量监管工作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上来。严厉打击各种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违法犯罪活动,严肃查处各种违禁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违规行为,确保农产品安全生产和消费安全。加强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

(五)积极推进农产品流通领域标准化工作,建立公正、诚信、有序的农产品流通机制。到2015年末,在我市建立1~2个实施标准化管理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示范项目,逐步规范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全面提高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

(六)加快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

农产品市场准入要以大型农产品市场、超市、龙头企业为重点,逐步扩展延伸的原则,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一是实行索证索票、场地挂钩制度。对进入实施市场准入的农产品实行“索证索票、场地挂钩、互认制度”,对农产品实行质量责任追溯制度;二是搞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搞好批发市场规划布局和科学配置,积极推行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在大型市场建立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销售专营区、专柜,建立健全具有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环保要求的销售网络体系。

(七)大力推进农产品名牌战略,积极创建农产品名牌。

把推行农业标准化作为一项基础工作与开发、培育、创建名牌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等工作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者树立品牌意识。要推行全过程标准化生产,分类别、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抓好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重点企业和优势农产品,培育和扶持一批农业类名牌产品,开拓市场,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末,力争创建一批按标准组织生产、在国内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业名牌产品。

(八)加强宣传培训,提高标准化意识

通过新闻媒体、科普宣传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重点培训等形式,在全市广泛开展农业标准化宣传,分类组织开展农业标准化技术培训。组织对现行推广应用的各级农业标准进行收集整理,并对适宜我市推广应用的标准进行筛选、分类、印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标准推广应用宣传培训活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各有关职能部门要从战略高度把农业标准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统一思想,加强研究。要建立相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职能部门切实履行职责,认真抓好标准化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加大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平台,对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大意义、基本知识、先进典型等进行集中、连续的宣传报道,普及标准化知识,增强农业生产者、农产品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标准化意识,形成有利于农业标准化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对标准化加快农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调动生产者和生产经营企业认真实施农业标准化的积极性。

(三)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农业标准化投入机制,通过项目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广泛吸纳全社会的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参与农业标准化的推进工作,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与农户主动参与的动力机制

(四)加强执法监管力度。加强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实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加大农业产地生态环境的检测力度,控制住一切环境污染。规范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市场,进一步抓好种子、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监督检查和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保护农业企业和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制度,实行定点检测和抽查,逐步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范围。

2011年1月6日

第三篇:区“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加快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市政府的要求及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区“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情况

“十一五”期间,通过认真贯彻中央、省、市以及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政策和

工作部署,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政策,强化措施,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奋发进取,农业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万元,比增加万元,既定目标为万元,比增加%,年均递增%;,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00元,比增加元,既定目标为元,比增加%,年均递增%。农业法律保障和政策扶持体系得到全面落实,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科技推广应用水平大幅提高,农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农业增长方式实现较大转变,产业化、现代化进程有效推进,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一)党在农村的政策得到全面落实。按照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不变的要求,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定和完善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土地政策,优化了农业资源配置,严格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取消农业税,严格控制农民负担,全面落实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化肥补贴、农机补贴等党的惠农政策,农民利益得以较大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二)农业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强力推进以农田、水利及中底产田地改造为主的工程建设,沙颍河治理工程、淮北大堤加固工程顺利完成,累计完成投资万元;农业综合开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农村沼气工程稳步推进,累计完成投资万元,基本农田建设成效显著,累计完成投资万元,建成高稳产农田万亩,比十一五末增长万亩,农田水利化程度达68%以上,比十一五末提高了个百分点。

(三)农业现代装备水平明显提升。通过实施农机补贴项目,有效推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和设施农业的发展。全区新增农业机械共计台(辆)千瓦,比十一五末分别增长%和%,为农业生产节约经营、提高效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农业先进实用科技普及水平大幅提高。全区粮食作物良种推广率达到95%以上,大批高产、优质、高抗品种得到推广应用。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小麦氮肥后移、小麦一喷三防、大豆合理密植、蔬菜设施生产、地膜覆盖种植等技术的普及推广,应用率达80%以上,科技为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

(五)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有明显提高。通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进一步强化了服务机构的公益服务职能,转变了服务方式,扩展了服务领域,提高了农业生产中技术指导、技能培训、市场信息、产品加工等多方面的服务质量。

(六)农业法规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农业执法规范有效。通过《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土地承包法》、《农机管理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涉农法律法规的大力宣传教育和有效贯彻落实,农业工作的法制建设有力推进,发展环境较大改善,执法水平大幅提高,农业工作逐步走向依法发展的轨道。

(七)农业产业化发展有较大推进。以粮油加工、肉类加工、优质蔬菜产业化生产等为主的特色产业有了较大发展,农产品加工有效推进,产业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有明显提升,农民收入渠道有较大扩展,收入水平稳定增长。

二、“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环境

“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区的农业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又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谐社会的构建,都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和13亿人口的基本生存,都需要一个强大的现代农业的支撑。同时,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营造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农业的氛围;以城乡统筹为主要内容的政策导向,已经开启了支持农业、扶持农民政策的新举措,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但是,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发展的社会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农业的基础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需进一步深化,涉农政策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二是农业结构不够合理,还需进一步加大调整力度,不断适应市场需求;三是农业服务组织化、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社会化服务规模不够大,不能适应推进农业服务产业化的要求;四是基层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员队伍力量和推广经费不足;五是农业生产的整体科技含量低,农副产品初加工发展及推广力度不够,为民增收领域需进一步拓宽;六是各级政府对农业扶持和引导力度还不够,尚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迫切需求。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

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增强“兴农富民”意识,以建设现代化农业为着力点,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增效为核心,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科技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全面发展,努力实现

我县农业发展的新跨越。

2、指导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引导和调动农民积极性,加快农业发展。坚持统筹协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农业快速、高效发展。坚持以科技进步作重要支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的农业发展新模式;坚持以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农业市场主体,完善现代农业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业市场体系;坚持依法促进,兴农富民,全面提升农业执法水平和服务水平;坚持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建立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

(三)发展重点、目标

在稳定土地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改善粮田的基础设施和土壤地力,推进高产、优质、高标准的生产基地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增加产量。稳定发展粮、油、菜等常规产业,确保农产品供应安全,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加农民收入。到2015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万元,比增加万元,年均递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比增加元,年均递增%。

1、粮油生产。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2015年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万亩,粮食总产量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略有升高,单产年递增1.4%,粮食总产稳定在万吨,其中100%为优质品种。同时加大油料作物和蔬菜发展力度,自给率达到%。

2、农特产业发展。坚持“精心管理、改造提升、稳步发展、提质增效”的方针,进一步加强蔬菜生产基地管理,积极推广绿色、有机食品蔬菜生产技术,大力推进连片上规模的设施蔬菜种植,在正午镇、口孜镇每年新增蔬菜基地亩以上,优化老蔬菜基地1500亩以上。到2015年,全区设施蔬菜面积达到万亩以上,平均单产达公斤以上,年产量达万吨以上,年产值达亿元以上。

3、畜牧业。一是发展规模养殖。规模养殖比重由目前的%提高到%以上;二是加快畜禽改良步伐,三元杂交猪推广率达到100%,家禽改良率达到90%以上;三是全面落实免疫、检疫和产品检查,达到3个100%;四是建成猪、羊、禽3个优势畜产品生产基地。2015年:猪、羊、禽的存栏量分别达到万头、万只和万只;出栏分别达到万头、万只和万只。

4、林业。全面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到2015年实现有林面积20.1万亩,林木总蓄积10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8.5%,发展林业庭院经济6万户,林业产值0.56亿元。

5、渔业。大力实施渔业致富工程,调整渔业区域布局,建立名特优稀水产品生产基地;优化品种结构,增加渔业投入,加快数量型渔业向效益型渔业的转变;加快无公害水产品、绿色水产品的认证,提高水产品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放养水面达到2.5万亩,水产品产量0.55万吨,渔业产值0.33亿元。

6、基层农村推广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农民满意的科技人员队伍。二是全面推行聘任制和绩效考核制,建立效能淘汰机制和工资与工作任务、效果挂钩的分配机制。三是加强农技推广体系设施建设,十二五初争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万元新建10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办场所及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

(四)保障措施

1、政策扶农,改善农业发展环境。继续加强领导,以“两个趋向”统领“三农”工作,优化和完善各项扶农支农的政策措施,巩固“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继续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种粮大户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粮食生产走产业化之路;继续出台对主导产业的产业化扶持政策,完善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和配套措施;继续增加农业投入,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对重点农业项目的投入资金进行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重点农业项目落实。认真研究和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研究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确保领导到位、工作到位、政策措施到位、财政投入到位。

2、项目强农,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我县区业,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积极向省、市农业、财政、科技等部门争取项目,做到储备一批项目、争取一批项目、实施一批项目、投产一批项目,全面提升我区农业产业档次。“十二五”期间有计划推出一批重点农业工程项目,全面推动我区农业产业发展进程。积极做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吸引更多工商企业、社会资金投资农业的生产、加工和服务全过程,解决农业发展后劲不足这一深层次问题,为农业的产业升级注入内在动力。

3、科技兴农,拓宽农民增收空间。大力推广实用农业新技术,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应用率、转化率和贡献率。“十二五”期间将有计划推广一批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全面提高我区农业科技含量。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网络,稳定区、乡(镇)两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深化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员的作用。加强农机化建设,进一步推广各类新型实用农机具。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建好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在生产中的指导作用。

4、依法护农,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工业污染物排放的检查监管力度,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加大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易降解的农用薄膜的推广应用,合理使用化肥;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能力建设,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的质量管理,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和农产品市场秩序。

5、龙头壮农,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培植出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研究市场,开拓市场,狠抓标准化生产,坚持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加科技含量来培育品牌、打响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市场预测系统。逐步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产销合同,完善双方的主体地位和相应的权利义务,提高订单的履约率。加快发展农业中介组织,鼓励和引导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协会、经济合作组织等的中介作用,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自我服务,充分发挥各类专业合作社在行业自律和协调、行业标准和发展规划制订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农技服务站建设,解决乡(镇)、村技术力量薄弱这一现实问题,并把服务站办成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型合作经济组织。

第四篇:株洲市“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株洲市“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根据《湖南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和《株洲市“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编制本规划。

第一部分:“十一五”农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农业部门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工作,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粮食生产连年丰收

一是面积稳定,总产、单产保持较高水平。五年来,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均稳定在380万亩以上,2010年达到393万亩。五年来,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年平均粮食总产187万吨,亩产稳定在450公斤左右,单产在全省14个市州中始终稳居第一。其中,稻谷年均总产183万吨,双季稻面积达到174万亩以上,年平均水稻单产485公斤,比全省平均值高出约80公斤。二是优质稻种植比重提高。2010年全市优质稻面积达到220万亩,年平均播种面积190万亩,超过“十一五”规划年播种面积90万亩;高档优质稻年平均播种面积25万亩以上。三是粮食规模化生产发展迅速。2010年,全市种植规模在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含专业合作社)达到7300余户,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含专业合作社)达到2450户,200亩以上的达到158户。最大的达到5000亩以上。

二、经济作物稳步发展

2010年全市经济作物总面积163万亩,总产值33亿元,同“十五”期末比较,面积和产值分别增加了3万亩、6亿元,增长1.87%和22.2%。一是几种主要经济作物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2010年蔬菜播种面积为88万亩,总产132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加11万亩、18万吨,增长13%和15.8%;水果33万亩,总产11.6万吨,比2005年增加2万亩、1.6万吨,增长6.45%和16%;茶叶3.54万亩,总产1292吨,比2005年增加0.38万亩、35吨,增长12.03%和2.78%;果用瓜11万亩,总产15.34万吨,比2005年增加2.7万亩、4.6万吨,增长32.53%和42.83%。二是经济作物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坚持以优质高产和突出特色为重点,大力引进、推广经济作物优良品种。茶陵脐橙、炎陵黄桃、攸县南方早熟梨以及株洲县、天元区和茶陵县的葡萄等,已形成一方产业。同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基本上做到了“淡季不淡,旺季不烂”。内部结构日益优化,全市生产和销售的蔬菜种类达37种之多,市民“菜篮子”日益丰富。三是设施栽培技术推广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全市经济作物设施栽培面积为29.7万亩,比2005年增加16.5万亩,增长125%。其中,2010年全市蔬菜设施栽培面积为17.4万亩、果用瓜10万亩、水果2.3万亩,同“十五”期末比较,分别增加了12万亩、2.5万亩、2万亩,增长222%、33.3%和667%。

三、质量水平不断提升

进入新世纪来,我市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了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升。一是农业标准化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制(修)定农业地方标准26个,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48个,面积达200余万亩,92个农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其中:无公害产品82个、绿色食品7个、有机食品3个,地理标志产品2个,覆盖蔬菜、大米、旱杂粮、茶叶、瓜果、食用笋等6大类。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执法不断加强。为确保市民吃上放心农产品,市、县两级成立了11个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站),同时在乡镇、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建立了农残速测站40个,配备检验检测仪器100多台(套)、专业检测人员100余人;农业行政执法专用车5台、执法人员56名。确定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点46个,涵盖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贸市场、超市、加工企业等,年抽样检测30多次,样品3万余个,农残超标率均控制在省定标准范围内,且逐年下降,农残合格率从85%提高到95%以上;加大了农业行政执法力度,年均查处涉农案件100余起,杜绝了违禁农业投入品的销售、使用。三是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不断推进。2008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启动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在城区确定了33家基地、企业和超市进行农产品市场准入试点,推行以蔬菜、猪肉为主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同时,根据市场准入工作实际需要,建立健全了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农产品质量追溯、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不合格农产品的责任追究和退出市场等四项制度,有力地保障了市民消费安全。

四、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

“十一五”末,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完成总产值150亿元,年均增长23.6%,比“十五”末净增98亿元;完成增加值46.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47.3亿元,实现利润6.1亿元,上交税金2.4亿元,安排农村劳动力6.3万人,带动农户41万户;“十一五”末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上交税金分别比“十五”末增长188%、208%、193%、130.7%,有效的促进了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全市休闲农业企业发展到240家,实现经营总收入3.05亿元。农业产业化和休闲农业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到“十一五”末,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85家,比“十五”末增加79家,实现年销售收入118.5亿元、利税6.6亿元,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79%。二是品牌建设成绩喜人。“十一五”末,我市共培育了2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4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湖南名牌农产品、7个绿色食品、3个有机食品、19个省著名商标、14个湖南名牌产品,品牌总数位居全省前列。三是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十一五”末,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优质稻基地163万亩,竹木基地183万亩,油茶基地58万亩,茶叶基地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200万亩。四是休闲农业乘势而上。我市休闲农业已从“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的“农家乐”形式逐步向多功能休闲庄园企业为主的形式转变。全市休闲农业企业发展迅速,星级农庄不断显现,已分别拥有省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休闲农庄7家、10家、5家,其中年经营总收入过500万元的农庄达9家。

五、综合产能得到加强

“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部门坚持地力培肥和农民培训的硬件、软件两手抓,农业生产综合产能得到明显提高。一是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低产田改造。五年来,通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中低产田改造等工作,有力地促进我市地力的提升。到2010年底,全市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330万亩,比2005年增加270万亩,耕地质量和地力得到明显提升。二是农民科技素养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部门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来抓,通过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蓝色证书、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项目,5年累计培训农民70万人(次),其中,以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为载体,对全市3个县201个示范村的9902名农民开展了系统的科技培训;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载体,对全市9个县(市区)的79200名有转移就业意愿的农民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培养了一批学以致用的专业农民,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

六、农业科研硕果累累

以株洲市农科所为主的农业科研推广部门,共选育新品种38个,其中国审3个,省审13个;获科技进步奖10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1项。据不完全统计,2006-2010年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成果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7400.55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达25亿元。

第二部分:“十二五”农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是发展现代农业重要关键时期,农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重大机遇。

一、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强,更加凸显 “三农”工作的重要性

工业化水平越高,越需要农业为其提供优质原料,越需要拓展农村市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多样化的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农业的生态保护、休闲观光和文化传承等功能更加重要;农产品价格对稳定物价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城乡统筹发展长效机制的逐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农业投入将进一步加大。在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将进一步提高。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有利于农业转型升级

我市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已由2005年的13.3:49.6:37.1调整到2009年的10.6:55.4:34,2009年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48.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11230提高到2009年的179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3958提高2009年的6525元。表明我市已经进入工业化起飞期、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和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关键时期,将直接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目前这一现象在部分地方已经显现。

三、科技的发展与农业的转型,更加有利于成果的利用和推广

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农业发展和转型将会出现积极的推动作用,农业发展转型和农村经营主体发生变化以后,必将加快科技成果的利用与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将集成应用到生产中,发挥其累积效应。与此同时,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又将促进科技水平的向前推进。

在“十二五”期间,我们面临机遇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

一、大宗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与农民增收的矛盾将在较长时间存在

随着农业生产资料和用工成本的上涨,农产品成本上升趋势明显,但价格机制和风险应对机制在短期内还难以理顺,农民从种养业中获利的空间更加狭小,尤其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比较效益低下的问题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

二、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水平相对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但由于千家万户分散的经营模式,使中小型农业设施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和建设,一些大型农业设施的配套工程也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部分地方农业生产越来越受耕地、水等资源的约束,农业生态环境局部得到改善而整体恶化的势头没有明显改变;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物质装备水平低下。夯实农业基础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农业内部分工分业加速,而生产性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生代农民逐步成为农村劳动力的主体力量以后,将加速农业内部的分工分业。在这种情况下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农业发展、结构升级和农民增收的引领支撑作用迅速凸显;农业发展的集群化和连片化现象迅速推进,重大项目带动、农业项目区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等,越来越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式。但目前农业生产资料的统购分销、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降低农产品成本的生产型营利性服务体系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制度支撑;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攻关及其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等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改革和建设相对滞后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第三部分:“十二五”农业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十二五”农业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和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加快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以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首要任务,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中心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攻方向,以完善和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为重要保障,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作为根本动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增强农业竞争力。重点在四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以项目实施为抓手,促进优势产业形成

对接省里实施的主体提升战略,抓好项目论证和实施,积极引导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专业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模式转变,促进专业化规模经营主体的发育和株洲优势产业的形成。引进社会力量投资农业,参与项目建设,鼓励工商企业通过资本运作,产销对接等途径投资农业领域,为农业发展提供资本、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的支撑,增强株洲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提升地方特色品牌

不断壮大龙头企业实力,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和加工装备水平,发挥龙头的带动作用;加强产销对接和原材料本地基地建设,鼓励工商企业实行品牌嫁接,参与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加快株洲特色农业品牌的形成和提升,丰富农业的内涵和外延。

﹙三﹚以资源和需求为依托,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善于发现和把握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给现代农业带来的巨大机遇,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丰富农业发展内涵,努力促进休闲观光农业等服务型农业的健康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从以生产为主向生产与加工、流通服务等各个环节有机联动转变和农业经济结构协调发展。

﹙四﹚以提高综合产能为目标,增加农业基础投入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稳定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核心,是农业基础的基础。一是认真落实并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调动和保护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二是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土地的生产能力;三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四是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机制创新;五是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增强农民自主发展能力。

二、主要目标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现有发展基础和条件,综合考虑未来社会发展环境和市场需求,“十二五”期末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20亿元;农业产业化300亿元;休闲农业10亿元;农民人平年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15%,达到15000元。并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一﹚ 主要农作物的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8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在180万吨以上;经济作物面积发展到180万亩,其中,蔬菜播种面积98万亩,产值25亿元;水果35万亩,产值8亿元;茶叶5万亩,产值2亿元;中药材发展到10万亩,产值达到1.6亿元。

﹙二﹚农村经济结构显著优化

充分利用农业区划成果,挖掘地方特色,调优种植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5年内翻一番,达到300亿元,年递增率14%,农产品原值与加工产值比提高到1:1.17;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农村服务业。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农业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水稻、蔬菜、水果、茶叶等主导产业标准化规模到达80%以上;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工作,加强农业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业生产过程、市场流通等安全监管,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大宗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2个百分点。

(四﹚农业的竞争力显著增强

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资源,集成技术,切实把优势产区做成优势产业;挖掘农业资源,依托地方特色农产品,运用现代科技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推进传统特色作物的集约经营和品牌运作,提升其质量和品牌,拓展市场空间,提高的市场竞争力。

﹙五﹚农业资源环境显著改善

坚决贯彻《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土地利用,强化规划的整体控制,从严查处违规占用和破坏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行为,切实加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确保到2015年我市的耕地保有量不少于现有水平。大力推广应用节约型的耕作、播种、施肥、施药、灌溉、旱作农业技术耕作方式。力争农田水资源利用率提高10%;耕地复种指数提高10%;种子、能源等资源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化肥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大力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和绿色防控技术,力争农药利用率提高15%以上,化学农药施用量减少20%以上。大力发展循环和生态农业、集约农业等有利于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农业生产模式。

﹙六﹚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

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进行技术引进和技术攻关。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到达95%以上,积极引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54%提高到59%。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水稻耕种综合机械化水平到达70%以上。

第四部分 重点产业规划

一、粮食生产

以增强粮食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大力推进规模化生产、加工、流通与社会化服务,加快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积极引进、示范、推广优质、高产、高抗新品种;着力引进和推广高产、环保、节本的栽培技术,实现无公害化、标准化、轻型化生产;大力发展优质稻和优质旱粮作物,不断调优粮食内部结构和粮食品质;大力推进“单改双”,恢复和稳定双季稻面积。“十二五”期间粮食年播种面积稳定在380万亩左右,总产180万吨以上,优质稻种植面积确保在每年200万亩以上,双季稻面积确保在170万亩以上;旱杂粮面积到2015年发展到15万亩以上,总产5万吨。

二、蔬菜生产

围绕“保供给,重质量,促外销”目标,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以科技兴菜为重点,大力推动蔬菜的集约化、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企业化经营。到2015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98万亩,总产160万吨,产值突破25亿元,同“十一五”时期比较,面积、产量、产值分别增加11万亩、25万吨、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菜地保有量超过0.033亩,人均日鲜菜供应量0.75公斤以上,做到品种多、数量足、质量优、上市均、价格稳。工作重点:一是坚决执行占补平衡适度发展的原则,实行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二是积极推广设施栽培和各项先进技术,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延长市场供应,增加菜农效益;三是加强无公害基地建设和质量安全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四是加强市场建设和流通组织扶持,确保产销畅通;五是建立蔬菜生产风险机制和产品储备制度,落实异常情况下的补偿机制。

三、农产品加工业

到201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培育一个产值过百亿元、10个产值过10亿元、50个产值过亿元、100个产值过千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建成区域结构合理,企业结构优化,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加快特色基地建设,以“唐人神”带动1000万头生猪,以“福来喜”带动130万羽“酃县白鹅”,以“好棒美”带动1000万羽攸县麻鸭,以攸县纤维板厂带动1000万亩林木,以“武陵源”带动100万亩油茶。重点抓好畜禽、粮食、竹木、中药材、油脂、果蔬等主导产业链建设。依托神农米业、仙竹米业、金湘米业、湘渌米业等粮食加工企业,建立高档优质米生产基地,实施精米加工改扩建项目,做优做强湘米产业工程;依托湘龙竹木、江陵木业、创兴人造板等竹木加工企业,重点发展竹胶板、竹地板、实木家具产业,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档次,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带动能力;依托千金药业、大豪药业、康美尔乐等企业,建立一批中草药种植基地,打造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药物流、加工品牌;依托好恰油、恒源油脂发展山茶油的精深加工,开发高档烹油、色拉油、保健油;以沙坡里、一遍红实施蔬菜深加工项目,提高特色蔬菜商品化处理能力;以洣江、兹峰、神炎春等茶叶企业为龙头,加大推广名优茶、有机茶种植,打响株洲“神农福茶”系列茶叶品牌知名度。

四、休闲农业

到“十二五”末休闲农业总收入达10亿元,年均增长21%,年接待能力达800万人(次)以上。到2015年努力建设云田、荷塘月色、松西子、星光、酒埠江5个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培育2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50个星级农庄,增加农村就业人数5万人以上。

五、特色经济作物生产 以茶陵火田、高垅、秩堂、严塘等乡镇小气候适宜区为重点,发展脐橙3万亩;以攸县酒埠江库区沿线5个乡镇及炎陵县炎帝陵周围乡镇为主,发展5万亩早熟梨;以城市四区及株洲县等地为重点发展葡萄2万亩;以炎陵、茶陵、攸县名优绿茶为重点,新扩0.5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改造转换0.5万亩有机茶园;以106国道沿线为重点发展双低油菜40万亩;以炎陵、茶陵为重点建设10万亩中药材基地,发展中药材产业;以茶陵为重点发展烤烟基地3.5万亩。

第五部分 主要工作实施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以攸县、醴陵、株洲县、茶陵为重点建设100万亩标准农田;10万亩占补平衡新增耕地的快速培肥;修缮中小型水库及各类山塘水坝,完善好农田灌溉设施;搞好退化土壤的综合治理和污染土地的恢复;实施好每年35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完成好60万亩低产田改造;100万亩冬闲田开发及绿肥示范推广,切实保证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二、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按照服务农业生产全过程、监控农产品质量全过程的工作要求完善全市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体系,建立和完善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改善基层公共服务站点的办公条件,提高服务其能力和农产品质量监管水平;根据自然和生态条件、主导作物的布局等不同情况建设8-10个区域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加强新技术、新品种引进示范和农技队伍的培训;着力抓好株洲市农科所科研手段的改进,科技设备的武装和科研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促进原创能力的提升;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加强农业信息的采集和信息服务,整体提升我市农业公共服务水平。

三、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准确及时地把握农村发展的机遇,推动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生产,实施专用原材料基地建设工程。二是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集中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格局的形成。三是努力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体系,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四是完善名牌激励机制,加大名牌宣传力度,发挥品牌效应。五是发展农产品专业流通企业,培育新的目标市场。

四、推进农业行政执法

按照依法治国和建设法制政府、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全面开展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等的执法;加强农业污染源防控,农产品产地安全监管和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外来物种的法制化管理。

第六部分 重点支撑项目

一、新增粮食产能工程

以攸县、醴陵、株洲县和茶陵县为主的株洲市新增6亿斤粮食产能建设。主要建设内容有水利工程、田园化工程、机耕道建设、地力提升、良种引进与推广、设施化育秧、农机化建设、新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信息化工程和仓储流通工程建设。

二、湘米产业工程

在攸县、醴陵市、株洲县、茶陵县等4个产粮大县建立高档优质湘米原料基地30万亩。突出抓好品种引进和示范,种子生产;扶持一批种粮专业合作组织(大户),建立健全农技农机服务体系,力争优质稻种植面积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比重在75%以上;优质稻订单生产面积达到70万亩以上。重点扶持神农米业、仙竹米业、金湘米业、湘渌米业。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完善湘米推介新型销售网络,制定知名品牌产品质量标准,狠抓品牌质量和品牌运作,做优做强株洲大米品牌。

三、水稻良种繁育工程

以株洲市农科所为主,建设两系不育系核心种子繁殖基地、原原种繁殖基地、亲本原种繁殖基地;以攸县、茶陵为主建设杂交水稻制种基地8万亩。主要建设内容有农田水利建设、晒坪修建、仓库建设,收割加工机械、检验设备和制种农户等的技术培训。

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强化公益性服务职能,加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建设力度。合理布局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保障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在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病虫害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控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保护,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监督与管理,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公益性职能方面发挥主导和带动作用。重点是改善和武装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场和试验基地以及基层农技人员培训。

五、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工程

重点发展10万亩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其中2.5万亩高山反季节外向型蔬菜基地,主要布局在炎陵县;2.5万亩特色蔬菜基地,主要布局在株洲县、攸县、茶陵;2.5万亩早熟茄果类和瓜类基地,主要布局地醴陵市和株洲县;2.5万亩城镇蔬菜标准化示范园,主要布局在株洲县及醴陵市和攸县。

六、农作物有害生物防灾减灾工程

以县市区为主,全面提升农作物有害生物和外来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综合治理与应急控制能力,主要建设内容有:有害生物监测体系建设,病虫害测报体系建设,专业化统防统治工程,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全面提高农药和药械管理与安全使用能力,把病、虫、杂草、鼠等有害生物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七、地力提升工程

“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低产田改造60万亩,标准良田建设总面积达到100万亩。主要内容为培育耕地基础地力、建设和完善田间排灌体系、实行土地平整。达到每亩粮食产量增加5%以上,耕地地力提升0.5~1个等级,土壤的耕种状况得到根本的改变。

八、龙头培育工程

围绕农业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改进企业的加工装备,大力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科技含量,发挥龙头的带动作用。重点支持 “唐人神”、“福来喜” “好棒美”等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好恰油、恒源油脂等油脂加工企业;沙坡里、一遍红等蔬菜深加工企业;湘龙竹木、江陵木业、创兴人造板等竹木加工企业;洣江、兹峰、神炎春等茶叶企业等的加工技术改造和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优势区域的建设,形成地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带。

九、休闲农业扶助工程 对具有地缘和资源优势的地方,运用贴息和税收等措施,大力扶助发展休闲农业和服务业。重点支持株洲县松西子生态农庄和茶陵惠科现代农业示范园,以及云田、荷塘月色、松西子、星光、酒埠江5个休闲农业示范园区的规划建设。

第七部分 政策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策引导,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依托我市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加强对龙头企业的人才、资金、税收等的支持,利用科技扶持和信贷支持等手段,促进企业提高其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安全水平;鼓励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进入农产品行列,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推进农产品品牌战略,实现农业产业化跨越式发展。

二、积极扶植生产性服务组织发展,促进农业生产转型升级

要充分利用技术支持、信贷扶持和政策支持等手段,积极鼓励种苗统一供应、病虫统一防治、产品统一收购和销售等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的发展和壮大。推动农业生产的分工分业,降低生产成本。

三、积极支持农业发展内涵,拓展外延

积极鼓励农民和农业企业突破传统农业范围,挖掘农业发展的内涵,积极拓展农业的外延空间。发挥好农业的服务功能和生态功能,从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扶助农民和农业企业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以及其他服务型产业。

四、改革农技推广体系,强化技术支撑能力

农村经营主体的改变,对农技推广体系将提出新的要求。要进一步理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与农技推广部门的职能,加强对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攻关和推广应用;搞好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及农业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工作。增强农技推广部门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

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巩固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力度,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耕地保养、低产田的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稳定农作物播种面积;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第五篇:十二五标准化发展规划

十二五规划中标准化的发展方向

——农业和涂料行业

0894077208 王明月

农业:xx市2011-2015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为加快我市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坚持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有效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实施,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重点,切实抓好农产品种植、食品生产加工到流通领域各个环节的标准化工作,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确保质量安全控制,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指导,以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高效农业,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食品安全,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轨道,完善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

二、工作目标

“三年”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优质和无公害农产品基本达到有标生产,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45.5万亩,实现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市。具体目标是:

1、绿色水稻标准化生产。以xx、xx、xx等市、区为主,建立绿色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万亩,到2010年带动全市发展到25万亩。

2、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以xx区和xx区高效农业示范点为依托,大力引进示范推广名优特新蔬菜品种和无土栽培、脱毒技术,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0.9万亩。2010年达到1.5万亩。

3、茶叶标准化生产。以xx市、xx区为主,建立茶叶标准化示范区1.5万亩,到2010年带动全市发展到5万亩。

4、食用菌标准化生产。xx市蒋墅镇、xx区高资镇等乡镇为主,进行标准化试点和生产,带动周边乡镇发展食用菌标准化生产。

三、工作重点

(一)、积极推进农业标准体系建设

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在借鉴发达国家及国内农业标准化工作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制(修)订和申报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地方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检测技术标准、农业生态环境标准和农业投入品质量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农业标准化信息体系等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着力搞好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的示范推广工作,加强对生产过程中规程执行情况的监督和农产品的检测,指导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实施标准化生产技术,实行标准化管理。“三年”规划期间,完成制修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20--30项,市级农业地方标准30--50项。

(二)提升龙头企业加工质量标准水平,加快绿色基地标准化建设

加大扶持龙头企业力度,发展加工转化和产业化经营。突出主业,把粮食产业和传统经济作物产业做优做强做大。重点扶持具有一定规模和牵动力的农产品加工转化龙头企业,使之提档升级,生产、加工能力不断增强,承担起带动农民生产、帮助农民增收、1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任务。

搞好农产品加工过程的质量安全监控,提高加工和保鲜、贮运和包装质量,提高产品档次。加快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加快认证步伐,到2015年力争无公害种植面积要达到160 万亩。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数量达到20个。加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已通过认定认证的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进行经常性的质量安全抽检。

(三)强化对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

充实和完善现有各级、各类监测机构,加强有关农作物的品种品质测试、农业环境监测研究和畜禽的检疫防疫工作。充实和完善现有质检机构,加强对农药、化肥、兽药等主要农用生产资料以及粮、油等农产品的检验工作。建成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加强对粮油、果蔬等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质量和农药残留的监测;逐步开展对涉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监测。

每年春夏两季对重点农资市场的种子、农药、肥料产品质量进行专项检查,切实把农资打假与质量监管工作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上来。严厉打击各种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违法犯罪活动,严肃查处各种违禁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违规行为,确保农产品安全生产和消费安全。加强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

(五)积极推进农产品流通领域标准化工作,建立公正、诚信、有序的农产品流通机制。到2015年末,在我市建立1~2个实施标准化管理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示范项目,逐步规范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全面提高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

(六)加快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

农产品市场准入要以大型农产品市场、超市、龙头企业为重点,逐步扩展延伸的原则,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一是实行索证索票、场地挂钩制度。对进入实施市场准入的农产品实行“索证索票、场地挂钩、互认制度”,对农产品实行质量责任追溯制度;二是搞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搞好批发市场规划布局和科学配置,积极推行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在大型市场建立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销售专营区、专柜,建立健全具有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环保要求的销售网络体系。

(七)大力推进农产品名牌战略,积极创建农产品名牌。

把推行农业标准化作为一项基础工作与开发、培育、创建名牌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等工作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者树立品牌意识。要推行全过程标准化生产,分类别、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抓好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重点企业和优势农产品,培育和扶持一批农业类名牌产品,开拓市场,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末,力争创建一批按标准组织生产、在国内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业名牌产品。

(八)加强宣传培训,提高标准化意识

通过新闻媒体、科普宣传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重点培训等形式,在全市广泛开展农业标准化宣传,分类组织开展农业标准化技术培训。组织对现行推广应用的各级农业标准进行收集整理,并对适宜我市推广应用的标准进行筛选、分类、印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标准推广应用宣传培训活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各有关职能部门要从战略高度把农业标准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统一思想,加强研究。要建立相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职能部门切实履行职责,认真抓好标准化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加大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平台,对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大意义、基本知识、先进典型等进行集中、连续的宣传报道,普及标准化知识,增强农业生产者、农产品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标准化意识,形成有利于农业标准化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对标准化加快农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调动生产者和生产经营企业认真实施农业标准化的积极性。

(三)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农业标准化投入机制,通过项目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广泛吸纳全社会的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参与农业标准化的推进工作,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与农户主动参与的动力机制

(四)加强执法监管力度。加强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实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加大农业产地生态环境的检测力度,控制住一切环境污染。规范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市场,进一步抓好种子、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监督检查和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保护农业企业和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制度,实行定点检测和抽查,逐步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范围。

2011年1月6日

涂料行业: “十二五”标准化发展规划

一、涂料行业“十一五”标准化工作总结标准化工作现状

1.1标准体系的研究及标准的制修订

经过近30年来涂料和颜料领域标准化工作者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目前已形成了由400余项国家标准和化工行业标准组成的较为完整的涂料和颜料标准体系,基本满足了各类涂料和颜料在生产、应用以及国内外贸易中的使用需求,在我国涂料和颜料行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标准主要由基础标准、大量的试验方法标准和产品标准构成的。目前由涂料和颜料标委会归口管理的标准按照产品生产类型和使用目的的不同分为涂料和颜料两大标准体系。涂料标准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基础标准,它主要包括名词、术语、分类、命名、型号、包装、标志、运输、贮存、取样和安全环保等内容。第二层次为试验方法标准,它主要包括涂料液体物理性能、漆膜物理性能、漆膜耐化学性能、漆膜耐久性能、成分化学分析、仪器微量分析、涂料涂覆工艺等。第三层次主要为涂料产品标准,它包括以主要成膜物划分的通用产品标准、以用途划分的专用产品标准以及新型材料产品标准。第三层次中与涂料产品标准并列的还有涂料用树脂或涂料粘合剂、涂料用溶剂、涂料用辅助材料以及涂料配套材料等标准。颜料标准体系也是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基础标准,它主要包括名词、术语、分类、命名、型号、包装、标志、运输、贮存和取样等内容。第二层次为通用试验方法标准。第三层次主要为颜料产品标准,它包括传统的无机颜料产品标准、有机颜料产品标准、新型颜料产品标准和体质颜料产品标准。

目前由涂料和颜料标委会归口制定的的标准类别结构为:

1)国家标准

已颁布并正在实施的国家标准230项,其中管理类标准(涉及安全环保内容的强制性标准)7项,基础通用类标准13项,试验方法类标准177项,产品类标准33项;已立项并正在待批或制定中的国家标准26项,其中试验方法类标准10项,产品类标准

16项。以上两项内容结合起来后国家标准的类别结构为:总数256项,管理类标准数量占到标准总数量的3%,基础通用类标准数量占到标准总数量的5%,试验方法类标准数量占到标准总数量的73%,产品类标准数量占到标准总数量的19%。

2)化工行业标准

已颁布并正在实施的化工行业标准112项,其中基础通用类标准3项,试验方法类标准28项,产品类标准81项。化工行业标准的类别结构为:基础通用类标准数量占到标准总数量的3%,试验方法类标准数量占到标准总数量的25%,产品类标准数量占到标准总数量的72%。

由以上对标准类别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涂料和颜料领域在国家标准中主要以基础通用和试验方法类标准为主,数量占到国家标准总数量的78%,而在化工行业标准中则以产品类标准为主,数量占到行业标准总数量的72%。该标准类别结构完全符合国家标准委关于国家标准以基础通用和试验方法为主、行业标准以产品为主的原则和指导思想。如把国家标准和化工行业标准统一考虑,目前涂料和颜料领域基础通用和试验方法类标准数量占到标准总数量的58%,产品类标准数量占到标准总数量的39%。该标准类别结构也基本符合涂料和颜料行业对标准的实际需求。

长期以来涂料标准只注重在不同领域的使用性能、保护性能、装饰性能,而未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和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在目前日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人身健康的大背景下,全国涂料和颜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强了对涂料中有害物质进行限定的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在2001年同时制定并颁布了强制性国家标准GB18581和GB18582,首次对室内装饰装修用溶剂型木器涂料和水性内墙涂料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强制限定后,虽说建筑用内墙涂料和室内用木器涂料是涂料行业中影响极大、代表性很强的两个品种,但与国外先进国家标准相比,品种上还非常有限,均是针对特定涂料产品,无论从水平上还是数量上均有相当大的差距,仅靠这两个孤立的产品标准也是作用有限。因此迫切需要找出突破口,首先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重要产品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跟踪并分析研究实施后的效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点带面,由主要限制室内装饰装修用涂料逐渐扩展到量大面广的主要工业用涂料,进一步提高全涂料行业的环保意识,使涂料行业低污染化的目标向更加纵深的方向实质性推进。

为此,全国涂料和颜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07年和2008年相继完成了7项产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其中除重新修订溶剂型木器涂料和水性内墙涂料外,又选择了5个具广泛代表性的产品首次制定了国家标准:室内装饰装修用水性木器涂料、国际贸易中极为关注的玩具用涂料和与人体接触的消费产品用涂料、外用或工业用涂料的典型代表建筑用外墙涂料和汽车涂料。该7项标准中除与人体接触的消费产品用涂料为推荐性安全标准外,其余6项均为强制性安全标准。同时,在原有10项有关有害物质测试方法标准基础上,2008年完成了8项急需制定的有关有害物质测试方法国家标准。通过以上努力,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由9项涂料产品安全标准和18项有关有害物质测试方法标准组成的低污染化涂料安全国家标准,首次建立并初步形成了“中国涂料低污染化发展安全国家标准体系”,且以次作为对“涂料行业国家标准体系”内容的重大补充并作为该国家标准体系的子体系。“涂料低污染化安全国家标准体系表” 由两个层次构成:第一层为涂料中有害物质测试方法标准,目前包含18个测试方法标准;第二层次为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产品标准,目前包含9个重点产品安全标准,除《与人体接触消费产品用涂料中特定有害元素限量》为推荐性标准外,其余8个均为强制性标准。

二、涂料行业“十二五”标准化发展规划主要内容和意见“十二五”标准化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1.1进一步完善涂料低污染化安全国家标准体系

在涂料行业“十一五”标准化发展规划中加强低污染化涂料标准体系的建设是涂料标委会的首要任务。目前“中国涂料低污染化安全国家标准体系”业已初步形成,主要由两个层次构成:第一层为涂料中有害物质测试方法标准,目前包含18个测试方法标准;第二层次为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产品标准,目前包含9个重点产品安全标准。配合全行业低污染化的技术发展规划和逐步推进,进一步补充完善涂料低污染化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形成一整套完整、科学、规范的低污染化涂料基础标准、测试方法标准和产品安全标准,全面推动我国涂料工业向低污染化方向健康发展,还是“十二五”期间涂料行业标准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1.2加强新一届标委会组织建设

2010年标委会计划进行换届工作,组建第六届标委会。“十二五”期间要加强第六届标委会及各分会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其运行机制,做好新老委员的交接和对新委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标委会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增强标委会的活力和凝聚力,使本标委会在我国标准化工作中继续保持主力军作用,为涂料颜料行业提供更优质服务。另外要加强与上级业务管理部门的沟通,加强对各标准起草单位的指导、培训及协调管理工作,加强与其它行业尤其是产品应用行业的联系与协调,尽量避免标准重复制定或归口混乱的现象。

1.3标准制修订工作应贴近实际并满足行业需求

标准项目的申报要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及时了解并满足行业需求。标准制修订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加强涂料中有害物质控制标准及相应测定方法的研究,加强基础标准和通用试验方法标准的研制,重点关注重要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标准的制定,重视对老标准的复审及修订,加快国际标准转化力度,提高采标率和采标程度等。

1.4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

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联系,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进一步加强国际标准的收集、翻译、分析研究等工作,对于重要国际标准草案不仅要及时掌握其制、修订内容,还要组织行业内有关专家充分研讨,必要时还需进行试验。积极组织、鼓励并推荐有远见、有经济实力的国内代表性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推荐相关专家直接参加国际标准制定相关工作组,以此提高中国的参与度和专业性。

1.5积极开展对WTO成员国标准通报的研究工作

对于WTO成员国的标准通报要积极研究、提出意见,并向相关企业做好宣传工作。积极开展涂料颜料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研究,对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较大的出口产品和对我国市场冲击较大的进口产品研究制定应对措施。

1.6加强标准化人员的队伍建设

加强涂料和颜料行业标准化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和标准化管理水平,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水平且年富力强、具有一定规模且相对稳定的涂料颜料专业标准化工作队伍。“十二五”标准化主要工作和重点领域

2.1继续开展中国涂料低污染化标准体系和有害物质测定方法的研究

进一步完善涂料和颜料专业标准体系的建设,尤其是继续开展针对低污染化涂料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是本领域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对于刚批准发布的一系列强制性国家标准进行大力宣传并推动执行,跟踪并分析研究以上标准实施后的效果,根据行业实际情况进一步推进涂料低污染化标准化工作,适时提出相关标准制定项目,本着发展的战略眼光深入科学研讨中国涂料低污染化标准体系不断完善的问题。

2.2加快采标工作力度,提高标准总体水平

继续紧密跟踪国际标准制修订信息,加快采用国际标准步伐,加强国际标准转化力

度,尤其是大量的基础标准和试验方法标准的转化,并注意当国际标准被修订后应及时对相应国家标准进行修订,真正提高采标率和采标程度。

2.3适时制定行业急需的重要产品标准,满足行业标准化发展需求

目前以及较长时期内涂料领域的新技术需求将主要表现为5大方面:(1)以水性化和粉末化为代表的环境友好型涂料技术开发;(2)以高固体份和无溶剂化涂料为发展方向的工业防腐涂料的开发;(3)以高耐候性为代表的高性能涂料技术开发;(4)以功能化为代表的特种涂料技术开发;(5)以自动化安全环保和节能减排为目标的涂料生产技术和装备技术的开发等。标准制定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各类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及测试方法、风力发电装置用涂料、海洋重防腐涂料、环保型水性涂料、无溶剂型粉末涂料、新型汽车涂料、功能性建筑涂料、保温隔热节能涂料、新型颜料及测试方法等。今后标委会将继续关注以上涂料行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发展,了解涂料行业标准的最新需求,重点制定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企业急需的产品标准。

2.4重视对老标准的复审及修订

大量的正在执行中的标准是支撑行业标准化工作的中流砥柱,是维持正常生产贸易、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指导性技术文件,对不能满足发展需要的老标准及时组织修订是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关键举措。应高度重视对老标准适应性的复审,对于不能满足发展需要的标准或执行中有问题或缺陷的标准应及时组织修订,重视对老标准的复审及修订是长期重要的工作任务。

2.5逐步开展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研究

调查研究我国出口量大和进口量大的涂料颜料品种,了解其在贸易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较大的出口产品和对我国产品发展冲击较大的进口产品研究制定应对措施。对于一些我国具有传统优势的产品领域,制定适合我国产品特点的标准,逐步抬高门槛,在适当保护民族产业和行业利益方面做些努力。

2.6加强标准编写能力的培训,提高标准编写质量

标准编写人员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标准编写的质量及实施的难易程度。针对指导标准编写的两项标准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和GB/T 2000.2-2009《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2部分:采用国际标准》修订后内容有较大改动,要组织全面培训,确保新报批的标准满足新的编写要求。

2.7为企业提供优质标准化服务

根据形势变化及实际需要继续面向全行业提供多方位标准化服务。积极开展标准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提供最新的标准制定、修订、废止、代替等信息以及标委会工作动态。为了使标准得以顺利实施,标委会秘书处将继续开展各类检验用标准样品的研制及发放,并提供检验用仪器设备、底材、消耗性物品等供应服务。

下载广东省农业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东省农业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清浦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清浦区“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是全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清浦由设施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力争通过充分发挥设施农业......

    南平市光泽县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南平市光泽县“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攻坚期,是推进“三步走”战略实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阶段,是我省全面实施《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

    高淳县十二五高效农业发展规划

    高淳县“十二五”高效农业发展规划 2011-12-9 9:16:00 来源: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县实施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将......

    保定市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5篇)

    保定市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保定市农业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定作为农业大市,农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种植业是农业的基础产业,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

    广东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

    广东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切实加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的管理,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发展,发挥示范区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

    国家局标准化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烟草专卖局文件 国烟科„2011‟55号 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印发烟草行业 标准化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15年)的通知 行业各直属单位: 现将《烟草行业标准化工......

    四川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四川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二 ○ 一一年十一月 2 — 目 录 一、规划背景 ( 7 ) (一)“十一五” 主要成就 ( 7 ) 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 7 ) 2. 农民人均纯收......

    “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关于印发“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农业厅(局)、教育厅(教委、局)、水利(水务)厅(局)、住房城乡建设厅(局)、国土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