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景物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的方法
【方法一】五觉法
[解说]“五觉法”就是通过人的感官(眼、耳、鼻、舌、口、手等)充分接受外界的信息表达方式(光、声、味、嗅、触等)对物体的多重感知。写景状物时,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是主要的,如果视、听、嗅、味、触五觉并用,将会产生更加细腻、逼真的描写效果。如果我们对所需要描写的相对静止的状态加以每一种感觉的分解、描摹,便会联想得更加丰富多彩,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
[示例]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涛冲击岩石的声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幕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
——《听潮》
【方法二】分解法
[解说]写景状物一般要对所写植物、动物、自然景物,建筑物、社区环境作“镜头特写”,特写不能太笼统,要逼真、有层次,这就必须把一个整体的东西分解为右干细部来描写。如《白杨礼赞》,就是把白杨树分解成为“干、枝、叶、皮”来写。分解有序,抓住特征描绘,就把事物描写得形象、具体、可感。
无论是描写人物的外貌,还是写动植物形状,迹或是写景,如果想写得逼真、真体,就可利用分解法,使人物特征更加突出,使动物五官肢体活动起来,使景物层次分明,使结构有条理,也就完成了物、意、文的又重转化。
[示例]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之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桠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中,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的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青色。这是虽然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白杨礼赞》
【方法三】烘托法
[解说]有时候,描写的对象很单调,不适宜用分解法,可运用联想、打比方多方烘托,突出其特征,表现其神韵。
[示例]这可是个好瓜。在青蔓绿叶的掩映下,透露着碧绿的瓜皮,反射着几点柔和的阳光。拔开枝蔓,你看吧,好大的个儿啊!它静静地躺在那儿,仿佛远古留下的一颗未曾孵化的恐龙蛋。瓜皮上的浅绿和深绿布成了许许多多奇异的图案,深绿的似“漫江碧透”的湘江,浅绿的似朱自清先生眼里的“女儿绿”。它映着阳光像是在用离合的神光招引着你:快来欣赏,快来品尝这造化为你为我为他奉献的神出鬼奇的甜密的“圆”。
——《西瓜》
【方法四】组合式
[解说]描写景物时,既有“特写”,又有背景式的画面“广写”。所谓“广写”,就是把众多的场景艺术地组合起来,展现出一幅生动广阔的画面。常见的组合方式有“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周围到中心”等空间组合式,还有“春夏秋冬”、“晨午昏夜”、“四季四时”等时间组合式。
[示例]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地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场子边靠河的乌柏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的农家烟囱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这已经是晚饭时候了。
老人、男人坐着矮凳,摇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飞也似跑,或者蹲在乌柏树下赌玩石子。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河里驰过文人的酒船,文豪见了,大发诗兴,说“无忧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
——《**》
怎样抓住特点写景物呢?
一、观察要全面调动感觉器官
我们观察景物,习惯用视觉去感受描摹,其结果文章犹如一幅静止的并无生机的平面画作。如果能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去描摹景物,那麽文章会生动许多。
著名作家余光中说:“我们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先用视觉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又用嗅觉写“花里带着甜味儿”,还用听觉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这样一幅立体的春花图就展现在眼前,活生生的“满园春色关不住”!
二、要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时间不同,景物的特征也不同。宋代诗人杨万里说得好:“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第三单元的课文,分别写到一年四季:春天,“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夏天,“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城”;秋天,“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廖阔了”;冬天,“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一道白,一道暗黄”。同样的草木在不同季节展现出迥异的风姿。
三、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
朱自清的《绿》写的令人惊异、陶醉,可谓神妙之笔。因为作者把观察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结合起来了。由水上涟漪想到“裙幅的皱褶”,由水光、水色想到“明油的滑亮、蛋清的柔嫩”,又用“北京什刹海的绿杨”、“杭州虎跑寺的绿壁”与梅雨潭比较,赞美梅雨潭的色彩浓淡适宜、波光明暗适度。如此一来,也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使人如临其境。
四、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要通过阅读、积累,不断提高语言素养,丰富自己的词汇,学会使用修辞手法
《春》中,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用拟人描画出繁花似锦、竞相开放的图景;写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用比喻和排比写出春雨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写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用比喻表现春风和煦、温柔的特点。使文章读来满口余香,令人过目不忘。
五、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正是作者心灵感受的具体体现。相同的景物在千人眼中有千种形象,因此范仲淹才有“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感慨。
同为秋天,何其芳说:“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字里行间溢满丰收的喜悦。马致远却说:“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极力渲染萧瑟苍凉的气氛,以表达游子的乡愁。我们也要把我们的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写中,流动着情感的语言才富有感染力,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六、要选好写景的时机和写景的角度。
契诃夫认为“风景描写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在它能 像音乐或者由音乐伴奏的朗诵,向读者传达这样那样心情的时候,才合适,才不至于把局面 弄糟。”
七、要体现地方色彩。
鲁迅指导青年作者时提出:“现在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 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又说:“地方色彩,也能增画的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地方的人,却是特色。
在写作文前,同学们对于文章如何写,都有一定的考虑。把下笔前考虑好的写作计划写下来,就是作文提纲。
按作文提纲写文章,不但不会丢掉原来准备写的内容,而且能够省去打草稿的过程,节省时间,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条理地、有重点地表达和突出中心。所以,在写作文前,我们最好是列一个作文提纲。
作文提纲对写作文有这么多的好处,那么,如何在作文前列提纲呢?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过程。
1.审清题意,确定中心:
写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整个提纲的灵魂,中心不明确,列提纲就成了毫无意义的事情了。
文章的题目可以分为许多种,有以人物为题的,有以时间为题的,有以地点为题的,还有以事件为题的,„„遇到一个题目,我们首先找出限制词、中心词,考虑题目要求、限制的范围,即审清题意,然后确定要表达的中心。把要表达的中心写出来,就完成了列作文提纲的第一步。
有些作文题目,本身已明显地点出了要表达的中心,我们只要弄清楚它的限制词和中心词,就可以确定出文章要表达的中心了。如在题目《记一个助人为乐的同学》中,“一个”是限制词,中心词“助人为乐”就是要表达的中心。
另外,有一些作文题,只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如时间、地点,或者人物和事件„„。对这类题目,先弄清限制的词语,然后按限制范围的要求,确定出自己要表达的中心。如《六一节见闻》这个题目,先弄清限制的词语是“六一节”,规定了“时间”的范围之后,就可以确定出要表达的中心了。你通过写“六一节”的见闻,可以表现党和国家对我们少年儿童的关怀,也可以反映社会主义的新风尚,还可以歌颂一位革新能手„„。
对于含义较深、有象征意义的题目,如《温暖》、《友谊》等,也要先审清题意,再确定中心。
2.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列作文提纲的第二步,就是要在审清题意、确定中心的基础上,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并写下来。
选择材料时,要选择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这样感染力才会强烈。下面是一份作文提纲,中心已确定,有关的材料列在下面,我们围绕中心,选择一下材料。题目:我的“小白兔”。
中心:我十分喜爱“小白兔”储蓄罐,它为我立下了功劳。材料:
⑴“小白兔”的外形讨人喜欢(抓住“小白兔”的身躯、眼、耳朵、嘴、尾巴的形状和颜色的特征来写)。
⑵乌龟和兔子赛跑的故事。
⑶妈妈送我—个生日礼物——“小白兔”储蓄罐。⑷“小白兔”能抵御恶鹰的袭击,保护自己。⑸表达自己对“小白兔”的喜爱之情。
⑹“小白兔”储蓄罐的用处(为我节省了钱,买了许多书)。
从这份提纲中,我们可以看出,材料⑴,⑶,⑸,⑹能表现文章要表达的中心。而材料⑵,⑷不能表达文章的小心。因为材料⑵中写的是一只“骄傲的兔子”,当然不能讨人喜欢;材料⑷中所写的是“兔子”的特点,而不是“小白兔”储蓄罐的特征,和表达中心也无关,所以,可以把材料⑵,⑷舍去。这样,留下的材料就都能表达中心了。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文言文中的句式例解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这是语文复习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 一般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2>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四、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里不举例子讲解。
★ 特殊句式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② 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宾+之(是)+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⑥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三、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以+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①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于(乎,相当“于”)+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四子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3)格式:形+于+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四、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格式:中心语+数量定语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译文】
秦国攻打韩国的宜阳城,周赧王对大臣赵累说:“你预测一下事情的结果会怎样?”赵累回答说:“宜阳必定会被秦国攻破。”赧王说:“宜阳在不过8里见方的地方有英勇善战的士兵10万,粮食可以支用好几年;在宜阳附近有韩国国相公仲的军队20万,附近还有楚国大将景翠率领的兵士,依山扎寨,相机援救宜阳,秦国一定不会成功、宜阳不会被秦国攻破的。”赵累回答说:“攻打宜阳的秦将甘茂是寄居秦国的客将,如果攻打宜阳有功,就成了秦国的周公旦;如果不成功,就将在秦国被革除官职。秦武王不听群臣父兄们的意见,执意要进攻宜阳,如宜阳攻不下来,秦武王会以此为耻。大势如此,所以我说宜阳一定能攻下来。”
周赧王说:“那么你替我谋划一下,我们应当怎么办?”赵累回答说:“请君王对楚将景翠说:‘你的爵位已经是执圭,你的官职已经是柱国,就是打了胜仗,官爵也不可能再升了;如果不取胜,就必遭死罪。不如与秦国作对而去援助宜阳。只要你一出兵,秦国就会害怕你要乘秦军疲惫去袭击它,就一定会拿出宝物送给你,韩国国相公仲也会因为你乘虚攻打秦国而敬慕你,他也一定会宝物送给你。’”
秦军攻陷宜阳以后,楚将景翠听取周王意见发兵攻秦。秦国大为恐惧,赶紧把煮枣地方献给景翠。韩国果然也拿出重宝酬谢景翠。景翠不但得到了秦国的煮枣城,又得到了韩国的财宝,所以他非常感激东周对他的恩德。
【评析】
晓之以理,才能说服他人;挑明真相,才能使一时反应不过来的人恍然大悟。说话的功能很简单,就是把事情讲清楚,由不同的行动讲到不同的结果,由发端讲到演变,再讲到结局。其实很多事情就是一层薄窗纸,由话语轻轻一点,就能捅破。只可惜没头脑的事主们往往弄不清事情的真相,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千万不要对要说服的对象估计过高,该捅破的就一定要捅破,该说清楚的一定要说清楚。
老谋深算的赵累,首先通过精辟的分析、很有远见地向君王指明了宜阳必定陷落的结局。接着对楚将景翠讲明了各国的冲突利害关系,给他说出了各种抉择所产生的不同后果,最后又以巨大的利益诱惑他,使景翠终于在赵累的谋划之中行事了。赵累和他的国家,由于高瞻远瞩、谋划得当,在唇齿之间,在他人角逐混战之时,垂手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作为这些谋士说客们的后代子孙,我们的头脑和口才能不能与他们相比呢?
【参考译文】
宓子贱要做单父县的县令了,他去拜访阳昼说:“您有什么经验可以告诉我吗?”阳昼说:“我从小地位低下,不懂得治理人民的办法。但是我有两条钓鱼的经验,用来送给您。”子贱说:“你钓鱼的经验是什么?”阳昼说:“钓鱼时,垂下钓丝,安好钓饵,马上迎上来吞食的便是‘阳桥垒’,这种鱼肉薄而味不美;还有一种鱼,绕着钓饵游来游去、欲食又止的便是鲂鱼,此鱼才是肉肥味又美的鱼。”宓子贱领梧了其中的道理,说“妙!”
宓子贱去上任,还没走到单父县,那些官员纷纷赶来在半路上迎接他。宓子贱催促手下人说:‘快赶路,快赶 路!这些人便是阳昼所说的‘阳桥鱼’来了。”到了单父县,他去请出那些年高德重又有才能的人与他共同治理单父县。
吴地(江苏一带)有个人喜欢说大话。自认为能力很强,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尤其喜欢谈论兵法,每次说起必定推崇孙子和吴起。遭遇元朝末年的战乱,张士诚在姑苏(今苏州)称王,和朱元璋争夺天下,打仗还没有决出胜负。这个人求见张士诚说:”我看现在天下,形势没有比姑苏更好的了,开价兵器也没有比姑苏再坚固锋利的了。然而还是没有称霸,是因为将领太差了。如今您的将领,都是出身卑贱的人,打仗不懂兵法,就像老鼠打斗。如果您能容我做将军,中原就能攻下了,和战胜小股敌人没什么两样!"张士诚认为他说的对,就让他当了将军,让他自己招募兵马,并告诫长官粮食的官员不要和他计较。这个人曾经到过钱塘,和一些无赖懦弱的结交,于是到钱塘区招募兵马。地痞无赖们都跟随他,得到官职的有好几十人,每月浪费的粮食数以万计。每天对他们讲解打仗布阵行军的兵法,空闲时就杀牲口喝酒,犒劳他说招募的士卒,其实他没有能力指挥军队。李文忠(曹公是后来的封号)攻破了钱塘,这个人和部下都逃走了,一点抵抗都不敢。后来被搜出来,绑到辕门斩了。他临死依然说:“我擅长孙吴兵法(孙子和吴起的兵法)。”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享受齐国的俸禄,有封地的就有十几代人,常常是著名的大夫。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而称赞鲍叔善于识别人才。
管仲在齐国执政任相,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流通货物,积聚财帛,富国强兵,办事能够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说:“仓库充实了,人才知道礼仪节操,衣食富足了,人才懂得荣誉和耻辱。君主如能带头遵守法度,那么,父母兄弟妻子之间便会亲密无间。礼义廉耻得不到伸张,国家就要灭亡。国家颁布的政令像流水的源泉一样畅通无阻,是因为它能顺应民心。”因为道理浅显,容易实行。百姓所要求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提供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抛弃它。
管仲为政,善于转祸为福,把失败变为成功。重视控制物价,谨慎地处理财政。桓公实际上是由于怨恨少姬,南下袭击蔡国,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命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违背同曹沫的盟约,但管仲借助这个盟约使桓公建立了信义,因此诸侯都来归附齐国。
臣请死之:为动用法,为„„而死。
以利贫民:使动用法,使„„受利。
(4)
人物形象:智慧多谋,能言善辩。
(5)结构:晏子治东阿三年——召而数之——请改道易行——迎而贺之——晏子论道——景公席而谢之
翻译:晏子治理东阿三年,齐景公召他来并责备他说:“我认为你还可以,才让你去治理东阿;如今(谁知东阿)却被你治理得混乱不堪。你退下去自已仔细反省吧,我要对你进行大大地责罚。”晏子回答说:“臣子我请求改变方针和办法来治理东,如果三年后还治理不好,就让我为此事而死。”
景公答应了他。这样,到了第二年年终朝廷考核地方官政绩(进行表彰)时,景公迎上来祝贺晏子说:“您治理东阿很好啊!”晏子回答说:“臣子我从前治理东阿,不向你身边的人讨好说情,不送钱财;水泽池塘的鱼,全用来使贫苦百姓受利。在这个时候,百姓没有挨饿的,可是国君您反倒怪罪我。如今我治理东阿,首先讨好你身边的人,给他们送钱财,加倍征收赋税,少上交给国库,(用来)逢迎讨好你左右的大臣,水泽池塘的鱼,交给权贵人家。在这时候,挨饿的百姓已超过半数了,国君您反倒迎接我、祝贺我。臣我很愚蠢,不能再去治理东阿了,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给有才能的人让路。”晏子说罢,拜了两拜,景公于是离开座位向晏子道歉说:“您还是勉强坚持去治理东阿吧。东阿,是您的东阿,我不再干预你的政务了。”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年终考核地方官的治绩),景公迎而贺之曰:“子之治东阿也!甚善矣,”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塘)波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会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波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便僻。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强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
第二篇:景物描写方法
谈景物描写
在作文中往往要进行景物描写,什么是景物描写呢?对景色及周围陈设的描写叫景物描写。一般描写景物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全篇以描写景物为主,如《桂林山水》。一种是在写人、记事、议论中插入景物描写,如《雨中》。
怎样才能写好景物描写呢?描写景物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天下的景物千差万别、千姿百态,各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花,有的艳丽多姿,有的清香四溢;比如水,有的汹涌澎湃,有的水平如镜。怎样才能写出景物的特点呢?关键是要善于观察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我们所熟悉的“王冕学画”就是在多次的仔细观察、深刻体验中,才画出那么栩栩如生的荷花来。试想,假如一个从未见过大海的人,要他写出大海的碧浪翻滚、变幻无穷简直是不可能的,所以观察是描写景物的前提。
我们在观察景物时要注意哪些方面呢?首先要观察景物变化的全过程。从开始到最后,凡是变化的都要仔细观察。比如树木一年四季都有其生长规律,什么时候抽出新芽,什么时候枝繁叶茂,什么时候赤裸着树干;比如植物,它的发芽、开花、结果等各个生长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如果细致观察了全过程,就容易抓住特征进行描述。世上景物都有它自己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事物之间的区别,如果离开了这些特点,我们就无法把某一特定的景物逼真地描写出来。传说中的宋代画家文与可,正是因为全神贯注地观察了骄阳下的竹子和倾盆大雨后的竹林,使整个身心溶入了竹的海洋,真正做到了“成竹在胸”,因而能画出最出众、最富有特点的竹子。
其次,要善于捕捉景物的颜色和姿态。自然界的颜色是多姿多彩的,自然界的万物是各具形态的。我们在观察时要善于捕捉景物的颜色和姿态。比如《火烧云》一课,就是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全过程中,将火烧云丰富的色彩、瞬息的变化捕捉定格在脑海中,才写出那么变幻多端、瑰丽无比的云彩来。
只有在抓住景物特点、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才会有生动逼真的描写。我们在描写景物中,要运用电影摄影师的技巧,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像我们通常所见的写景文章,要有先后顺序,有远景,有近景,有主次之分,上下之分,先总写再分写。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或动静结合;先写形状,再写颜色,声音,气味„„总之,观察要仔细,描写要有一定的顺序,一定的角度。
只做到以上这些还不够,在景物描写中往往离不开抒情。任何写景文章都不是单纯为写景而写景,所描写景物总要赋予它思想、感情。一篇优美的文章只有渗透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才能更好地表达文章中心,准确地抒发作者的情怀。另外在描写时还要做到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所谓“触景生情”,更要尽可能做到在修辞上多用比喻、拟人,使描绘的景物带有人的特点,及相关的事。还要使抒情和写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在描写时让写实和想象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引起读者的共鸣。
描写的作用,主要是烘托和渲染气氛,还能为文章中的人物提供活动的环境。下面看几段精彩的景物描写。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一望无边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握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幅画是少年闰土月夜瓜地刺猹图。通过“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及“一望无边的的碧绿的西瓜”的景物描写烘托出一个英俊、活泼的少年闰土。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 这段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红军战士生起篝火后的欢乐情绪,说明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给部队给同志们带来了温暖和力量,从而赞颂了无名战士的革命品质,突出了全篇的中心意思。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以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也是极近的,极洪大的也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先写所见,三种景物都作了比喻,星星比作“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山峰比作“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山谷比作“一口井”。
接着写所闻,声响难以模写,用比喻才显得形象直觉:“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奇特的高山景色,多美啊!目的是什么呢?为了烘托出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下面是某一同学的《记一次救灾活动》中的一段环境描写。星期天的清早,我起床后推门一看,太阳还没有露出来。过了一会儿,东方出现了一片红色,渐渐钻出一点红色,后来越来越大,红红的,大大的,照得大地全亮了。到了中午云层逐渐变厚,天气逐渐变得闷热,到了下午,突然,雷声隆隆,天空不时划出一道道闪电,不久就下起了雷阵大雨。大约下了三个多小时后,雨停了,天气也凉快了很多,河水暴涨。广播里传来紧急通告:三里湾堤坝决口,滚滚洪水„„
这段写景,有点地方纯粹为写景而写景。写景的要有明确的目的,一是烘托和渲染气氛,使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形象更鲜明。二是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面的事情。所以与目的无关的写景一定要砍掉。
下面是修改后的景物描写。
暴雨一连下了两个多星期。鬼天气,到了中午云层又逐渐变厚,天气变得更闷热。到了下午,突然,雷声隆隆,天空不时划出一道道闪电,不久就下起了雷阵大雨。河水暴涨。广播里传来紧急通告:三里湾堤坝决口,滚滚洪水„„ 一草一木总关情——记叙文如何写好景物描写作者:李茂平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由此可见,景与情,情与景,二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所以,一篇优秀的记叙文除了记事以外,还应设置一些景物描写,让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下活动,从而将人物写得更活,事情展现得更为生动,感情表达得更真挚。对同样的景物,进行不同的描写,能够让人感受到各种不同的感情:或平静,或忧郁,或热闹,或柔情,或坚毅„„ 那么,这些情感到底是如何借助景物描写流露出来的呢?
一、根据心情选择景物
简而言之,什么景物最能传达出你想要传达的情绪,就选择什么样的景物来写。景物哪一个侧面的特点最吻合你情绪的特点,就抓住哪一个侧面进行描写。
同样一束花,孤傲的人可能选择那素雅的白,奔放的人也许钟情于热烈的红;同样是水面,心平气和的人看到的是清澈见底的静谧,坐立不安的人看到的是汹涌澎湃的汪洋;同样是重阳登高,王维看到的是“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惆怅,杜牧看到的是“菊花须插满头归”的豪迈;同样是菊花,陶渊明可以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李清照却写出了“满地黄花堆积”“人比黄花瘦”的凄惨。
二、从不同的感官来描写 综合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调动作者的情感,多角度地展示出景物的特点,使读者获得准确、全面、深刻的印象,从而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再创造出更为动人的艺术境界。以鲁迅的《社戏》为例,在描写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时有这样一段描写: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这段文字从视觉方面写了碧绿的豆麦田地、水中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星星点点的渔火,从嗅觉方面写了豆麦和水草的清香,从触觉上,感到清香夹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从听觉上,写了宛转悠扬的歌吹,写得充满诗情画意,渗透着主人公当时愉快而又急切的心情,同时表现了主人公对航行在船上所见到乡村美景的喜爱之情。
三、使用适当的修辞
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富有表达力、形象性和激情。
1.运用比喻可以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以孙犁的《荷花淀》为例,当水生嫂她们被追赶的时候有这样一段描写: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这段文字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本来不太相干的情节巧妙而自然地缝合到了一起,起到了展开、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正是因为荷花淀荷叶密,敌人追赶她们时,她们才往那儿跑;正是因为荷花淀荷叶密,水生他们才会在那儿打伏击;正是因为荷花淀荷叶密,水生他们打伏击才会成功;正是因为荷花淀荷叶密,她们和他们才会在那儿不期相遇。
另外,对同一景物选择不同的喻体能够表现出不同的情绪,比如同样是露珠,高兴的人将它比喻成晶莹剔透的珍珠,哀伤的人将它比喻成泪珠;
2.拟人是促成情景交融的最佳方式。运用拟人的写法,可以把事物人格化,使被描写的事物活跃起来,加强语言的形象力。以朱自清的《春》为例,描写春草的时候有这样一段描写: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一个“钻”字,把草当作人来写,作者不仅写出了春草的嫩绿、绵软,而且还摄下了它对人的诱惑力: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里的绿茵,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们生活的亲爱的伴侣——景物变成了情物。
四、使用带有情感倾向的修饰语
同样是写白云,你可以使用不同的修饰语:惨白的、洁白的、苍白的、雪白的„„很明显,由于修饰语本身具有的一定的感情倾向,所以我们在接受的时候也不可避免的受到感染。这些修饰语可以包括一些表示景物性质、颜色、状态的词,同时也可以辅以多种修辞手法,从多角度把作者的情感具体、形象地展现出来。以峻青的《秋色赋》为例,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
你瞧,西面山洼里那一片柿树,红得是多么好看。简直像一片火似的,红得耀眼。
还有苹果,那驰名中外的红香蕉苹果,也是那么红,那么鲜艳,那么逗人喜爱;大金帅苹果则金光闪闪,闪烁着一片黄橙橙的颜色;山楂树上缀满了一颗颗红玛瑙似的红果;葡萄呢,就更加绚丽多彩,那种叫“水晶”的,长得长长的,绿绿的,晶莹透明,真像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似的;而那种叫做红玫瑰的,则紫中带亮,圆润可爱,活像一串串紫色的珍珠。哦!好一派迷人的秋色啊!
这段文字写红色是“一片火似的,红得耀眼”,写苹果用了“鲜艳”“逗人喜爱”“金光闪闪”“黄橙橙”“红玛瑙似的”“绚丽多彩”“晶莹透明”“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紫中带亮,圆润可爱”这一系列的修饰语,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感情,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作者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把自己对于秋天一派丰收景象无比热爱的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使读者产生共鸣,进而给读者带来愉悦、陶醉之情,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大千世界,四时变化,雨雪风云,草木荣枯,鱼虫出没,一草一木总关情,无不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情感,所以,我们应该对文中的景物描写进行细致描绘,为你的文章添光增彩。
第三篇:写景物描写方法
写景物描写方法
师:同学们好,初三这一年我们对作文进行了多个专项训练,如审题、立意、选材、结构、叙事、开头、结尾、细节、抒情、点题。今天是咱中考前的最后一个作文专题——语言。为了让你们中考作文的语言锦上添花,老师向大家推荐一位最值得学习的作家丁立梅,今天我们就跟着她来学习景物描写。先了解一下丁立梅。
师:她的文字最大的特点就是温暖、美妙、接地气,她被读者誉为“最暖人心的作家”。咱们再来看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进入梅家小院的入场券——(屏显)1.文学描写的对象有两个方面:人与物。2.文学描写的主要对象是人,包括人的生活情景、人的思想感情。
3.物,包括自然景物、器物、建筑物等等,也统称为景物。
师:景物描写要明白,人是主体,景是辅助。这节课的任务有三点,即明白“写什么景物”“为何写景物”“怎么写景物”。
二、轻轻地读,明白“写什么景物”
师:同学们,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你们摘抄的丁立梅作品中的景物描写片段吧,注意圈画关键词并从不同角度进行赏析。(材料一)1.《陌上花开》:陌上花开,陌上花开呀!荠菜花、蒲公英、乳丁草、枸杞子,一个一个,都像是从贾府里跑出来的小丫头,虽贱命一条,却都体面得很,也是绫罗绸缎穿着,光华闪烁。
2.《栀子花》:一进六月,满树馥郁,像打翻了香料瓶子,整个村庄都染了香。一朵一朵的栀子花,息在树上,藏在叶间,像刚出窝的洁白的小鸽似的。
3.《满架秋风扁豆花》: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它们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顺了院墙,爬。顺了院墙边的树,爬。顺了树枝,爬。又爬到半空中的电线上去了。花落,结荚,扁豆成形,是一弯一弯镶了紫色边的绿月亮。
4.《期待一下》:不知那些小鸟躲什么地方去了,但愿这个冬天,它们也有太阳可晒。花喜鹊显得有些孤单,我见到一只花喜鹊,站在一棵树上发呆。5.《花盆里的风信子》:他没有吱声,若有所思地打量着那盆花。桃红的花朵,像燃烧着的小灯笼,把他黯淡的人生,照得色彩明艳。
6.《晒月亮》:月亮渐渐偏西了,是情深意长的一个回眸。我们的眼睛也不争气地粘上。邻居二伯显得意犹未尽,说,明天再来听呀,二伯一定给你们讲一个更好听的。
7.《草的味道》:草地上开着或白或紫的花,东一朵西一朵的,像淘气的孩子,满地乱滚,无秩无序,却有种散漫的天真。8.《桐花落地无声》:黄昏。桐花在教室外静静开着,像顶着一树紫色的小花伞。偶有风吹过,花落下,悄无声息。几个女生伏在走廊外的栏杆上,目光漫不经心,看天,看地,看桐花。
9.《姚二烧饼》:很古旧的居民巷子,一家挨一家,密密匝匝,这家炒菜那家香,那家说话这家应,真是和睦而又亲厚。姚二烧饼店就在这条老巷里,站在店门口往里看,幽深幽深的,跟口老井似的。
10.《跟着一朵阳光走》:午后,我正收拾书桌,突然看到一朵阳光,爬到我的书上,一朵花似的,喜眉喜眼地开着,又像一只小白猫,蹑手蹑脚着。
11.《锦溪》:这里的桥,更多的功用,不是用来渡河,而是用来装饰的,就像独具匠心的主妇,给家人的衣服上,钉上漂亮的纽扣。12.《放慢脚步》:海堤上的风是很有意思的,有时像吹长笛,有时像吹短号。
生1:第1句把各种花比喻成贾府里跑出来的穿着绫罗绸缎的小丫头,写出了花的光华与鲜艳。生2:第2句调动视觉和嗅觉,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枙子花的香味与颜色。
生3:第3句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写出了扁豆的生长环境,有院墙、树、树枝、电线,表现了它的蓬勃生机,又用比喻生动地写出其特征,如“镶了紫色边的绿月亮”。
生4:第4句、6句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小鸟、月亮的神態。
生5:第9句写出了姚二烧饼店的和睦与亲厚,如“这家炒菜那家香,那家说话这家应”;还有它的幽深,如一口老井,很独特,也很形象。生6:第11句以小事物比喻大事物,将桥比作“纽扣”,很新颖地写出了桥的连接作用,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师:大家品析得很好!这些摘录的语句,写了各种景物,调动感官,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不同感情。大家要多读多记一些精妙语句,有的美句还可以直接用到作文中,读得多了,用得巧了,就会如出于我之心、我之手,成为中考作文的出彩点。那么,丁立梅写景物时最喜欢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生:比喻、拟人。
师:丁立梅喜欢将景拟人化,也喜欢把人比喻成景或物,如她把老师比喻成记忆书册里的书签,把自己比作一朵野菊花。所以她的眼中有景,心中有情,笔下有新意,那么,我们来看看何谓写景。
(屏显)什么是写景?我们选景物时,要有大写作观,世间万物均可入景,如鸟语花香、日月星辰等。在对其形态、声响、颜色、味道进行描写时,要突出特征、注意层次、富有情味,不要走辞藻堆砌的误区,那样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师:由此,我们足以得出启示。(启示一:突出特征、注意层次、富有情味)
三、细细地品,明白“为何写景物”
师:提到清明节,大家自然会想到杜牧的诗《清明》,文中用“雨纷纷”衬托路人“欲断魂”的心情。丁立梅又是怎样用景物表现感情的呢?请结合下面例文回答。
(材料二)簪菜花
丁立梅
(1)清明是春天的一道分水岭,春行到此处,该绿的叶都绿了,该开的花都开了。随便一搭眼望过去,褐色的大地上,到处簪满黄花绿草。难怪古人把清明节又叫做踏青节。春光撩人哪,此时不踏青,更待何时?
(2)我的乡下,不踏青。乡人们日日与大地相伴,早已融入彼此的生命中,无须多出这一章节。但在清明这天祭祀的风俗,却被沿袭下来,一代一代。他们称清明节为鬼节,说这一天,被阎王爷拘禁着的大鬼小鬼都出来放风了。于是家家烧纸钱,户户祭祖先。菜花地里的土坟,早几天前就被装扮一新,新培了土,坟上插满大大小小的红纸幡白纸幡。在成波成浪的菜花映衬下,那些红纸幡白纸幡,很像纷飞的红蝴蝶白蝴蝶。我们小孩子,平日里闻鬼即怕,这时却都忘了怕了,远远望着那些坟,觉得无限神秘。
(3)清明这天,祖母捉住到处乱跑的我们,把我们一个一个揿到堂屋中央,让我们对着家神柜磕头。家神柜上,摆有祖宗的牌位,上面立着我们未曾谋面过的老爹老太。供品都是家常小菜,碗里的饭,堆得尖尖的,上面插着筷子。一旁燃着香与烛火,气氛庄严。祖母说,好好给祖宗亡人磕头,他们会保佑你们平安的。
(4)头磕完,没我们的事了,我们撒腿跑出去,折杨柳,掐菜花。底下有一个重大活动,那就是簪菜花。女孩子头发长,花好簪,随便掐两朵,簪在辫梢上,或是发里面。男孩子多是短发,花簪不住。他们想了主意,先用杨柳编成花环,把菜花一朵一朵簪在上面,然后戴在头上,就是灿烂的花冠了。
(5)大人们此时都是宽容的,由了我们一朵菜花一朵菜花地糟蹋去,因为清明这天就该簪菜花。有歌谣是这样唱的:“清明不戴菜花,死了变条黄瓜。”至于菜花与黄瓜,到底有没有关连,不管的。我们头上簪满菜花,在乡间土路上又蹦又跳地唱。一场沉重的纪念,愣是被我们演绎成无尽的快乐。
(6)我想,怀念本是一种温暖行为,而非冰凉与凄清。当菜花簪满头,它昭示的是:我会记住那些逝去的爱,我将心怀美好地活着。生:“清明是春天的一道分水岭,春行到此处,该绿的叶都绿了,该开的花都开了。随便一搭眼望过去,褐色的大地上,到处簪满黄花绿草。”作者用鲜艳的颜色写出了对春天的喜爱。
師:这里有褐、黄、绿等鲜明的色彩,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感情,可谓“春光撩人”。
生“菜花地里的土坟,早几天前就被装扮一新,新培了土,坟上插满大大小小的红纸幡白纸幡。在成波成浪的菜花映衬下,那些红纸幡白纸幡,很像纷飞的红蝴蝶白蝴蝶。”作者用美妙的比喻,把纸嶓比作蝴蝶。表现了小孩子不仅不害怕,反而觉得无比神秘的心情。
生:“家神柜上,摆有祖宗的牌位,上面立着我们未曾谋面过的老爹老太。供品都是家常小菜,碗里的饭,堆得尖尖的,上面插着筷子。”这些祭品,让我觉得气氛庄严。
生:“女孩子头发长,花好簪,随便掐两朵,簪在辫梢上,或是发里面。男孩子多是短发,花簪不住。他们想了主意,先用杨柳编成花环,把菜花一朵一朵簪在上面,然后戴在头上,就是灿烂的花冠了。”这里的簪菜花活动中的动作描写,带给我无尽欢乐。
师:同学们很快就梳理出了全文的感情,其主题也是新颖而温暖的。你们知道本文的主旨在哪吗? 生:第6段。(学生齐读主旨)师:那么,请看大屏幕。
师:本文用明艳的色调、生动的比喻、欢快的行动来表现温暖的感情。这篇文章给我们写作方面的启示就是——(启示二:以景抒情)师:借景抒情并不陌生,比如祖孙情怀在你们的优秀作文中也是比较常见的。那么阅读丁立梅的《祖母的葵花》,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品析祖母的形象,看着你和她写的有什么差距。
(材料三)祖母的葵花
丁立梅
(1)我总是要想到葵花,一排一排,种在小院门口。是祖母种的。祖母伺弄土地,就像她在鞋面上绣花一样,一针下去,绿的是叶,再一针下去,黄的是花。(2)记忆里的黄花总也开不败。
(3)丝瓜、黄瓜是搭在架子上长的。扁扁的绿叶在风中婆娑,那些小黄花,就开在叶间,很妖娆地笑着。南瓜多数是趴在地上长的,长长的蔓,会牵引得很远很远。像对遥远的地方怀了无限向往,蓄着劲儿要追寻了去,在一路的追寻中,绽放大朵大朵黄花。黄得很浓艳,是化不开的情。
(4)还有一种植物,被祖母称作乌子。它像爬山虎似的,顺着墙角往上爬,枝枝蔓蔓都是绿绿的,一直把整座房子包裹住了才作罢。忽一日,哗啦啦花都开了,远远看去,房子插了满头黄花呀,美得让人心醉。
(5)最突出的,还是葵花。它们挺立着,情绪饱满,斗志昂扬,迎着太阳的方向,把头颅昂起,再昂起。小时我曾奇怪于它怎么总迎着太阳转呢,伸了小手,拼命拉扯那大盘的花,不让它看太阳,但我手一松,它弹跳一下,头颅又昂上去了,永不可折弯的样子。
(6)梵高在《向日葵》里,用大把金黄来渲染葵花。画中,一朵一朵葵花,在阳光下怒放,仿佛是“背景上迸发出的燃烧的火焰”。梵高说,那是爱的最强光。
(7)我的祖母不知道梵高,不懂得爱的最强光,但她喜欢种葵花。在那些缺衣少吃的岁月里,院门前那一排排葵花,在我们心头,投下最明艳的色彩。葵花开了,就快有香香的瓜子嗑了。这是一种香香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很幸福。
(8)葵花结籽,亦有另一种风韵。沉甸甸的,望得见日月风光在里头喧闹。这个时候,它的头颅开始低垂,有些含羞,有些深沉,但腰杆仍是挺直的。一颗一颗的瓜子,一日一日成形,饱满,吸足阳光和花香。葵花成熟起来,蜂窝一般的。祖母摘下它们,轻轻敲,一颗一颗的瓜子,就落到祖母预先放好的匾子里。放在阳光下晒,会闻见花朵的香气。一颗瓜子,原是一朵花的魂啊!
(9)瓜子晒干,祖母会用文火炒熟,这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那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我们的童年就这样香香地过来了。
(10)如今,祖母老了。老家屋前,一片空落的寂静。七月的天空下,祖母坐在老屋院门口,坐在老槐树底下,不错眼地盯着一个方向看。我想,那里,一定有一棵葵花正在开放,开在祖母的心窝里。
生:第3、4段写了丝瓜、黄瓜、南瓜、乌子等景物,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这些植物长得茂盛,他们的花开得漂亮。师:这些景物都是农作物,自然会让我们想到祖母的什么形象?生:勤劳。
师:是啊,祖母的确吃苦耐劳。那么,借助文本描写,你能看出葵花有什么特征? 生:“最突出的,还是葵花。它们挺立着,情绪饱满,斗志昂扬,迎着太阳的方向,把头颅昂起,再昂起。”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葵花温暖热情、乐观顽强的品格。
生:“葵花结籽,亦有另一种风韵。沉甸甸的,望得见日月风光在里头喧闹。这个时候,它的头颅开始低垂,有些含羞,有些深沉,但腰杆仍是挺直的。一颗一颗的瓜子,一日一日成形,饱满,吸足阳光和花香。葵花成熟起来,蜂窝一般的。”写出了葵花成熟时的特征,更让我有了香香的期待。师:此时的葵花结籽,与祖母联系得更紧密了。你们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葵花开了,就快有香香的瓜子嗑了。生:在那些缺衣少吃的岁月里,祖母给了我们爱的最强光。生:我想,那里,一定有一棵葵花正在开放,在祖母的心窝里。
师:表面上写葵花,其实是在写祖母,这样虚实结合,由物自然联想到人,就使葵花具有了象征意义,它象征着祖母美妙而深刻的爱。这些景物都是为表现祖母形象而服务的。
(启示三:以景衬人或以物喻人)
师:我们都是海边长大的孩子,对大海有着深厚的情结。让我们随着丁立梅夫妇去《看海》,说说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回忆了哪些事,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材料四)看海
丁立梅
(1)冬天去海边,以为定是萧条的。其实不。那里的景象,才真正叫热闹呢。滩涂上,一望无际的,是那种盐蒿,红灿灿一路盛开过去,每片叶子,都是红的,小红花似的。豆沙红。于是,满灘涂都披上了花朵朵,娇羞的新嫁娘啊。
(2)他是在海边长大的孩子,对海的一切,熟悉得如同自己的呼吸。他能说出海边每一种植物的名字,对海里面的鱼类虾类贝壳类,更是如数家珍。他掐下一棵盐蒿,问我,你知道猪爱吃这种盐蒿么?我惊奇,你也养过猪?他说,当然。小时,常跑来海边挑盐蒿,回去用水浸泡,把咸味去掉,然后煮熟了,猪特别爱吃。
(3)也说起小时跑来挖文蛤的事。他的回忆,很真切。一根小扁担,压在细嫩的肩上。那边海水涨潮了,不知。等到海水漫到脚边了,他一下子惊慌得不知所措。这时,是他的二哥,冒着生命危险冲过来,接过他的扁担,拉着他跑,他这才跑到围堤上。回头望去,一片水茫茫。他动情地说,我二哥救了我的命,所以,我二哥现在不管提什么要求,我都会帮他。
(4)他是真的这样做了。他二哥来城里有事,他丢下所有,全程陪着。他二哥孩子上学,他跑前跑后,帮着办入学手续。他二哥喜欢喝点小酒,他一段时期,身体有病,不能喝酒,但他二哥来了,他定要陪着喝几杯的。他对他二哥的好,除却骨肉亲情外,还有感恩的成分在里面。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善良的。而这个世界,多么需要这样的善良。
(5)我握他的手。这个男人,无权无势,也不能挣来大把的银子供我花,可是,他有善良。他还会在冬天的时候,陪我来看海。(6)除了红灿灿的盐蒿,滩涂上多的是芦苇。这个季节,芦苇们都顶着一头一头的花。柔软的花,柔软的白。历尽世事的老妇人似的,满目慈祥,而又充满怜爱地看着这个世界。
(7)还有海鸥。盘旋在低空处,翩翩起舞。仰头,真正羡慕它们的舞台,这么的宽广。它们不寂寞,满滩涂的盐蒿,都是它们的观众。还有芦苇,还有一些依然在不屈不挠开着的小野花。枯茅草里,突然现出一点黄,黄艳艳的黄。是一朵两朵的小野花呢。那欣喜,让人发怔。生命是这样的顽强,这样的生生不息。
生:第1段主要描写海滩边的盐蒿,写出即使在冬天,海也也不是萧条的,而是热闹的。为全文定下一个温暖的感情基调。师:海边的景物很多,开篇的盐蒿还有一个作用是什么?
生:引出小时候挑盐蒿的事情。师:继续看看,作者还回忆了哪些事情? 生:挖文蛤时遇到涨潮,被二哥舍命救起,现在感恩回报二哥。
师:概括得很好。从这些事件中,可以感受到我们的世界多么需要——生:善良、感恩。
师:说得很好。此时,再跟着作者来欣赏大海边上的景物,那么还有哪些景物呢?生:还有芦苇、海鸥、野花。师:这些景物如莫怀戚的《散步》里的景物一样,都让我们想到美好的东西——生:生命。
师:自然引出本文的主旨:要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本文景物有两大作用,一是引出事件的回忆,表现人物的善良与感恩;二是揭示生命虽然平凡,却是美好而顽强的,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屏显)(启示四:以景寓理)
师:这三篇文章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主题。丁立梅说:“尘世中,每个人都活得不容易,我不想在人们本已沉重的心上再添一份沉重,我愿给人一种慰藉和力量。”那么我们看看,为什么要写景呢?
(屏显)为何写景物?在考场作文中,景物描写是很有感染力的。如果用得恰如其分,一定会为作文增添不少表现力。可以围绕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人物来描写景物。为避免走进杂乱无章的误区,作文要以人物或主题为核心。
四、美美地写,明白“怎么写景物”
师:景物描写的常用方法或角度,有细描与白描、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虚写与实写、联想和想象等,还可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调动多种感官。桂花在生活中很常见,虽然平凡质朴,却别有韵味。让我们来看看史宝君的作品《天香云外飘》,补写第3段和第8段。
(材料五)天香云外飘
史宝君
(1)校园里植了几棵桂花树,不蓊郁,亦不高大,姿色平平得很,平常日子里,人都不以为意。然一进入秋天,树下便常有女孩子围着打转,她们在寻花呢。
(赏析:由校园的桂花引出赏花的女孩,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桂花是全文的线索)(2)我远远地看着笑,心里说:“傻孩子,桂花哪里要寻,它若盛开,定会追了你纠缠不休。”(3)真真是纠缠不休啊。(提示:可调动感官、运用修辞写桂花的特征,也可用联想、想象写出桂花的内涵)(4)明知是它,还是要向人求证:“是桂花开了么?”(5)“可不是,桂花开了。”答的人,也是满心欢喜,又是一年喜相逢。眼睛四下寻望,脚步却立定未动。对它,根本无须探寻来处,总是一家开花百家香的。你只管张开鼻翼,饱吸。
(6)吸是吸不尽的。哪里能吸得尽呢?清晨,露重,露是它的味道。傍晚,风起,风是它的味道。阳光遍洒,阳光也是它的味道。若是逢下雨,更是不得了了,每一滴雨里,都沁着它的香,它的甜。
(赏析:写不同时段的桂花,运用排比、通感的修辞,借景抒情,表达对桂花的喜爱与赞赏)
(7)这个时候,你的手,最好不要随便乱碰触。它的香,是息在一片草叶上的;它的甜,是逗留在一扇门扉上的。碰一碰,那香会掉下来,那甜会掉下来。
(8)我居住的小院里,也植了桂花树。(提示:可插叙最熟悉的生活情境,描写景物,并以花喻人)
(9)秋风吹,校园里的桂花也开得盛。爱它的女孩子,在树下四处张望,趁人不备,赶紧攀得一枝,塞衣袖里。它会染香一颗青春的心,连同,青春的记忆。(学生补写并展示作品,然后谈写作意图,教师适时点评)
(第3段)真真是纠缠不休啊。桂花香溢满了校园,从教室到图书馆,从宿舍到实验室,都弥漫着花的芳香。盛开在树上的桂花,按捺不住喜悦,从空中飘落,犹如跳水运动员下落时优美的姿态,轻盈自由,安然落地。这场华丽的演出博得了学生们的赞美,此后,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来赏桂花,赏它的美,嗅它的香。(曾棉轩)
真真是纠缠不休啊。桂像一个淘气的孩子,想要寻个玩伴,不停地拉扯着你的衣裳。香气如一根细线,一勾一勾,让你忍不住去寻那香的来源;刚想跑着寻去,却又被风吹得到处都是它的身影,只能深吸一口气,将那种馥郁久久地留在心中。(杨晓兰)
(第8段)母亲喜爱桂花,每到了秋日就要酿桂花酒。母亲扶着木梯,父亲在梯上采集一株株花,我在一旁用竹篮接着。秋高气爽,暗香流动,花香倾在父亲肩上,笑意在我和母亲脸上,而浓郁香味的幸福,在我們每个人的心上。于悠闲的月夜,在桂花树下,一家人品着家醅,赏着明月,带着淡淡的醉意,畅谈生活琐事,好不惬意。恍惚间,我仿佛看见那个狂摇桂花树,半夜悄悄爬起来偷喝桂花酒的小女孩,不经意间,已有十年之久了。(曾文慧)
小孩儿趁人不注意,偷偷地摘一大把,躲在树底下编花环,然后顶在头上,像是戴了一个王冠。老人坐着竹椅,在树底下轻轻摇着蒲扇,跟着桂花的香味,回忆那包裹着桂花香的童年。院外,悠悠地传来一声:“卖桂花糖喂!”然后消失在幽深的小巷中。桂花一点一滴充实着人们的生活,一丝一缕,都如蜜一般,悠闲恬适。(易文轩)
师:第3段集中写桂花的特征,第3段着重讲述与桂花有关的故事。单纯的写景缺乏深度,平淡的叙事缺乏美感,只有将景物、人物、事件融合起来,才能由表及里,写得深刻而传神,揭示桂花的象征意义。
(再读原作并赏析)(第3段)鼻子里先是钻进一丝香,一丝甜,正惊疑不定呢,那香,那甜,突然汹涌起来,奔腾起来,一浪一浪涌过来,把鼻子填满。又从鼻孔里钻进嘴里,钻进心里,霸道地攻城略池,所向披靡。
(调动嗅觉,运用夸张、比喻写出桂花的香味,突出特征)
(第8段)秋深时节,浓郁的花香,追着人跑,让你情不自禁被它俘获。你坐下时,花香趴在你的膝上。你站起时,花香停在你的肩上。你吃饭时,花香落在你的碗里。你睡觉时,花香伏在你的枕上。哪里舍得关窗子,由着它们进来,满屋子逡巡。
(用多个动词,拟人化地写出桂花的情味,让花与人形影相随,既有桂花,也有人物的活动。)
师:看完该篇作品我们再联系丁立梅所说的,景物描写要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使读者觉得:对啊对啊,原来,我也是这样想的啊!这次补写,同学们运用多种手法,从多个角度写景物、写人物、写事件,表现了文章的主旨,达到了物我相融的境界。它启示我们这样写景物——(启示五:由外到内写透彻)
(屏显)怎样写景物呢?
可以运用多种感官、多种修辞、多种方法、多种角度,写出景物的意趣。没有渗透自己感情的景物描写既是平淡的也是呆板的,我们要赋予景物生命,写出美感、质感、动感、立体感。
师:由此可知,写景就是人景合一。同学们,我们现在天天读丁立梅的文章,大量地摘抄,反复地品味,有意识地仿写与创造。假以时日,她的语言也会渗透到我们心里,枝繁叶茂地生长到咱们的作文里。下课!
生:老师再见!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实验学校 张慧莲(屏显)丁立梅,笔名梅子、紫色梅子。江苏东台人,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读者》《青年文摘》《特别关注》等畅销杂志签约作家。出版作品集《诗经里的那些情事》《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等待绽放》《暖爱》《你在,世界就在》《有美一朵,向晚生香》等20多部。《春风暖》《有一种爱叫相依为命》《手指上的温度》《如果蚕豆会说话》《花盆里的风信子》等文章被选入教材。有上百篇文章被设计成高考、中考语文阅读题。
第四篇:诗歌景物描写的方法
景物描写的方法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
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歌中写景时常用修辞及作用:
a、比喻:对景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景物形象、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b、拟人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c、夸张为了强调和突出,通过对景物形象的渲染,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景物的特征。
2、衬托对比
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3、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例1: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例2: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例3:
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例4:“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例5: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第三句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这一句是静景描写,第四句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这一句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4、虚实结合
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二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例1: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想像中美好的仙境。例2 :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写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例3:
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例4:
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例5:
柳永《雨霖铃》“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
5、五:渲染(绘色绘声绘形)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例1: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例2: 鹅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例3: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描写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6、观察角度的变化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例1: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写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后两句描绘的秋山近景。例2: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7、白描工笔
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那么,白描法绘景有什么特点呢?一是绘景的语言要朴素、简洁,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景物的特征,突出景物的特色。二是景物描写鲜明、准确,它要求的是既简洁,又传神。
如:《江中口占》》荒江鸥浪远,薄暮水云低。千里一帆过,凭舷风满衣。
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如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造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总结方法:
这首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何特点? 这首诗
1、先判断采用什么方法;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该方法达到的效果;
3、还应考虑这样写对表达作者的情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或某几句)是怎样(或如何)写景的? 赏析下面这首诗歌 夜 雨 寄 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答:主要采用虚实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前两句写现实情景,凄凉的环境。后两句写想象未来相会时的景况,描绘了一幅良宵美景图,含有欢聚的情绪。离愁是实,欢聚是虚。形象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分析本诗运用的表现手法极其效果
整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夜静的赞美,诗的前三句都在着力刻画“静”,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给读者的感觉恰好相反,以动破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绝 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以色彩鲜明,清新怡人的美好风光反衬诗人强烈盼望归家的心情,喜景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抒 发了作者长久旅居他乡的感慨。昭君怨·咏荷上雨
杨 万 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这首词在歌咏荷上雨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下片将雨滴比作真珠、水银,雨珠在荷叶上活蹦乱跳,形同一粒粒的珍珠。形象地写出水珠在荷叶上滚动聚合的状貌。
这样写使得所写景物生动、形象,很富有动感。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用语言概括这首诗使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画面.答:用白描手法,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
第五篇:景物描写的方法与技巧
景物描写的方法与技巧
一、抓住景物的特征
对所写景物认真观察,抓住特点,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前提。而能否抓住景物的特点,关键在于作者细心的观察,并将观察所得铭记于心。正所谓“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因此,要求在观察中,善于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中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特有的变化,善手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去观察、体会。这样,才能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写。为此,一要注意不同季节的特征。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季节的变化会引起景物的变化。每个季节的景物都有各自的特征;二要注意时间变化的特征。有的景物在不同的时间往往各有特征。白昼、夜晚、早晨、黄昏都为景物涂上了不同的色彩;三要注意气候不同的特征。同一景物在雨中、风中、雾中、雪中所展现的景观是不同的,四要注意不同的地理特征。南方、北方、城市、乡村、高原、平地,不同的地域,有着各自不同的景物特征。
二、要选好观察的角度 选好观察的角度,就要先确立好观察点。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固定立足点和变换立足点观察景物的方法,或远观、或近觑、或仰视、或俯瞰。同时,要注意观察的顺序,是由近及远,还是由远而近?是由上而下,还是由下而上?这是指空间的变换。还可以时间的变化或游览的先后为顺序。这样,所描写的景物才不会杂乱无章。总之,要做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
三、安排好描写的顺序
景物描写的顺序一般分为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两种 空间顺序--一般是取一个固定的观察点,按照视线移动的顺序依次写出各个位置上的景物。还有一种空间顺序,不取固定的观察点,而随着观察者位置的转移来描写景物,这叫做游览顺序。
时间顺序--同一个地方在不同的时间里,其景物是有变化的,按一定的时段依次写来,可以表现出景物的丰富多姿,使人产生美的感受。时段有长短之分,长时段如春、夏、秋、冬,短时段如晨、午、暮、夜。选用哪一种时间顺序,应视描写对象的特点而定,四、要融情于景,表达主观感受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断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客观的,而写景之人则是有情的,作者对任何景物,总会有自己的感情。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同时,观察、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也是写作主观感受的过程,因此,要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感情,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写景贵有情,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使读者产生共鸣,进而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陶醉之情,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只写静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只有将静态描写景物形态特征和动态描写利于传神的长处结合起来,所绘景物才会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描写景物需要绘形、绘色、绘声,仿佛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这就需要尽可能选用那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因而要善于找到最能表现景物特征的动词和一些恰当的形容词,尤其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但要注意不能堆砌词藻。【方法一】五觉法
[解说]“五觉法”就是通过人的感官(眼、耳、鼻、舌、口、手等)充分接受外界的信息表达方式(光、声、味、嗅、触等)对物体的多重感知。写景状物时,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是主要的,如果视、听、嗅、味、触五觉并用,将会产生更加细腻、逼真的描写效果。如果我们对所需要描写的相对静止的状态加以每一种感觉的分解、描摹,便会联想得更加丰富多彩,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
[示例]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涛冲击岩石的声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幕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听潮》
[题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法治、可感、可闻、可心,细腻而有层次,五觉并用。[示范]沙沙,沙沙,起风了,微风徐来,像一面透明的纱布,轻拂在我的脸上,舒服极了。迎着风深深呼吸,然后仔细辩别,风儿夹着泥土淡淡的芬芳、小草翠翠的气息,使我的心胸一下子开朗起来。再闻闻,这味儿还有点儿甜呢。啊,风渐渐地大了,顺着呼呼的响声寻去,远山脚下,一层白色的海涛涌过来。【方法二】分解法
[解说]写景状物一般要对所写植物、动物、自然景物,建筑物、社区环境作“镜头特写”,特写不能太笼统,要逼真、有层次,这就必须把一个整体的东西分解为右干细部来描写。如《白杨礼赞》,就是把白杨树分解成为“干、枝、叶、皮”来写。分解有序,抓住特征描绘,就把事物描写得形象、具体、可感。
无论是描写人物的外貌,还是写动植物形状,迹或是写景,如果想写得逼真、真体,就可利用分解法,使人物特征更加突出,使动物五官肢体活动起来,使景物层次分明,使结构有条理,也就完成了物、意、文的又重转化。
[示例]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之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桠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中,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的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青色。这是虽然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白杨礼赞》
[题例]写植物、写动物按其结构有序分解,再加上五觉中的任何一种可感描写,都可使动、植物的形象跃然纸上。想想《天山景物记》中对动物旱獭的描写也采用了分解法,是怎么描写的呢?
[示范]旱獭要整整在洞穴里冬眠半年,到了夏至后,发亮的酥油草把它们养得胖墩墩,圆圆滚滚。这时它们的毛色麻黄发亮,肚子拖着地面,短短的四条腿行走迟缓,正可以大量捕捉。【方法三】烘托法
[解说]有时候,描写的对象很单调,不适宜用分解法,可运用联想、打比方多方烘托,突 出其特征,表现其神韵。
[示例]这可是个好瓜。在青蔓绿叶的掩映下,透露着碧绿的瓜皮,反射着几点柔和的阳光。拔开枝蔓,你看吧,好大的个儿啊!它静静地躺在那儿,仿佛远古留下的一颗未曾孵化的恐龙蛋。瓜皮上的浅绿和深绿布成了许许多多奇异的图案,深绿的似“漫江碧透”的湘江,浅绿的似朱自清先生眼里的“女儿绿”。它映着阳光像是在用离合的神光招引着你:快来欣赏,快来品尝这造化为你为我为他奉献的神出鬼奇的甜密的“圆”。
[题例]要求:较普通的事物通过喻旨和喻体远距离的比喻烘托出事物可见的形、色、可见之色又由联想烘托出来,由于烘托得法,事物的形象跃然纸上。[示范] 蒲 扇 那个圆,就像奶奶手里的蒲扇。在炎炎的夏夜,月亮爬上了树梢。在一个小小的院落里,几张石桌,一把睡椅,躺着一个小小的我,旁边坐着满头白发的奶奶,手里拿着把圆圆的蒲扇,在我身边轻轻的摇。赶走了夏夜的炎热,带来了风的凉爽。那把蒲扇好旧,和奶奶一样老,上面有一条条凹起、凸下去的纹路,像奶奶那布满皱纹的脸,也像奶奶那双青筋连连、不知干过多少活的手。夜深了。那把圆圆的蒲扇还在摇,摇出了奶奶对我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形象的比喻、丰富的联想不但烘托了蒲扇的特征,而且烘托了蒲扇中寄含的感情。【方法四】组合式,既有“特写”,又有背景式的画面“广写”。所谓“广写”,就是把众多的场景艺术地组[解说]描写景物时合起来,展现出一幅生动广阔的画面。常见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