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5 11:04: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第一篇: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目录

摘要..............................1 1.所谓“和”是指中国饮食结构和饮食文化所包含的因素......1 1.1在食料摄取的种类、方式、时间方面,强调“和”的原则......1 1.2在就餐的环境氛围,用“和”构建其精神形态的根基......1 2.所谓“异”是指受地理因素差异影响区域的分布性定.............2 3.所谓“变”是指饮食文化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完善.........2 3.1一方面,中国饮食文化就不间断的进行着自我更新的过程.......2 3.1.1饮食文化的多样化与差异特征.............................2 3.1.2中国农业的发展为中国饮食文化的自我更新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3 3.2另一方面,中西方文化的大规模交流促进了中国饮食文化........3 3.2.1饮食在不同层面的差异..................................3 4.总结......................................................4 5.参考文献..................................................4

中国饮食文化特征

摘要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受到中国哲学、美学、医学等的深远影响,也持久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性格、思维与生活方式。中国人见面一句习惯性招呼“你吃了吗?”囊括了华夏民族五千年朝代更迭、百姓生灵涂炭的沧桑历史;中国人的语言里,“同甘共苦”、“秀色可餐”、“脍炙人口”、“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治大国如烹小鲜”等各类词则不失生动地阐述着广泛、丰富、深刻的社会意识与智慧。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又与时俱进,谈及其特征,我想用三个字简要概括一下自己的理解——“和”、“异”、“变”。

关键词:饮食文化

差异

完善

1、所谓“和”是指中国饮食结构和饮食文化所包含的因素

1.1在食料摄取的种类、方式、时间方面,强调“和”的原则

《黄帝内经·素问》中早就记载着古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配膳思路,体现了中国式样的食物多样化及其膳食平衡。中国人的饭菜结构往往是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虽然饭为主食,菜只为下饭,但我们对副食食料和合相偕的要求却丝毫没有降低。为了把不同来源的食物缔结柔和在一起食用并尽量达到色香味俱全,中国人发明了炖、熬、煎、炒、涮、煨、焙、煮、卤等多种烹饪方法,不同食材之间的搭配通常也大有讲究。中国人还有“不食不时”(即不吃反季食品)的说法,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中国饮食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1.2在就餐的环境氛围,用“和”构建其精神形态的根基

以“丝竹绕梁”来增强就餐愉悦气氛是自古至今不断延续、发扬和改进着的特色传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则传达出中国人“美食加美景”意识的最朴素却最真切的表白。

中国饮食往往还兼具敦睦群体情感、整合人际关系的强大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仅取决于饮食的物质功能,更取决于饮食的人际调合功能,这种人际调合功能实际上就是一个“和”字。在中国人

看来,饮食之和即是人和,人与人在一起吃饭,可以提供联络并交流感情的机会:亲戚朋友之间送往迎来,都习惯于在餐桌上表达心情;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往往借饮酒聚餐而得以化解;与陌生人交往,也总以饮食为媒介得到融合,建立良好的关系。

2、所谓“异”是指受地理因素差异影响区域的分布性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历史渊源、人文地理环境,形成了东西迥异、南北殊同的饮食文化现象(例如人们普遍接受的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饮食口味地理方位观)。

中国饮食文化“区域分布明显”的特点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早在距今6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便形成了以粟、菽、麦等“五谷”为主要食物原料的黄河流域饮食文化区、以稻为代表主食原料的长江流域饮食文化区、以肉酪为主要食料的中北草原地带饮食文化区这三大饮食文化风格不同的区域类型。其后历经数千年之久的演变,至19世纪末,在今天的中国版图内,出现了东北、中北、京津、黄河下游、黄河中游、西北、长江下游、长江中游、西南、青藏高原、东南11个子属饮食文化区。与各饮食文化区相对应,又形成了“粤、川、鲁、淮扬、浙、闽、湘、徽”等八大菜系。各菜系因气候、习俗、特产的不同而具备不同的地方风味。比如川菜以麻辣、鱼香、家常、怪味、酸辣、椒麻、醋椒为主要特点;粤菜选料广泛,讲究鲜、嫩、爽、滑、浓;鲁菜选料精细、刀法细腻,注重实惠,花色多样,善用葱姜;闽菜则制作细巧、色调美观、调味清鲜。

3、所谓“变”是指饮食文化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完善

3.1一方面,中国饮食文化就不间断的进行着自我更新的过程

3.1.1饮食文化的多样化与差异特征

从物质形态上看,不同历史时期人们饮食生活的内容和质量在不断提高,酒、茶、乳、肉肴、素肴、果蔬的种类日趋精美繁多。

从功能上看,饮食由最初单纯的“果腹、充饥”作用衍生出后来的养生(比如古人有“医食同源”、“医食一家”的传统,大量日常食用之物成为中草药的原材料,寻常食物的特殊食用也逐步发挥出治疗疾病的作用)、调和人际关系(吃饭可以给人们提供联络并交流感情的机会,因而渐渐演变成一种重要的交际活动)、传承文化(比如古人有《食疏》、《食鉴》、《乡饮礼》等各类饮食理论著作,有众多茶诗、酒诗等文学作品)等其他附加功能。

从覆盖范围来看,自唐宋以后,饮食跳出了固有的“家庭生活”的小圈子,开始走向商品经

济的轨道,饮食业蓬勃发展,各地域的饮食店铺逐渐呈现自由网状分布的状态,经销方式上还产生了固定经营和流动经营相结合的模式。

3.1.2中国农业的发展为中国饮食文化的自我更新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

众所周知,饮食与农业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农业,饮食就成了无米之炊。而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到秦国的“商鞅变法,奖励耕战”,从汉武帝时期的“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再到清代西北地区的农业垦殖政策,历朝历代统治者们对本土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大,这就间接刺激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饮食文化相对于它前一个基点的持续进步与繁荣。此外,历代农民在精心发展本地农业的同时,还从国外引进了不少粮食、蔬菜、水果品种。比如仅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原的食物原料品种就有葡萄、石榴、苜蓿、芝麻、核桃、大蒜、豌豆、蚕豆、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莴苣、香菜、芹菜、胡萝卜、扁豆、大葱、金桃、蓖麻、胡椒、波斯枣、无花果、茴香、旦杏、齐墩果等。明清时期又从海外引进了辣椒、番茄、菜豆、甘蓝、向日葵(17世纪从南洋传入)、花菜(欧洲种、光绪时传入)。诸多外来作物的引入在改善我国农作物品种结构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内地的菜肴品种,进而促进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演变与发展。

3.2另一方面,中西方文化的大规模交流促进了中国饮食文化

同前几千年相对缓慢的发展历程相比,从19世纪中期至今,中国饮食文化大量地选择性吸收西方饮食文化的优秀因子,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

3.2.1饮食在不同层面的差异

从物质层面讲,受西方影响,我们在农耕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谷物为主的饮食结构体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肉食消费在日常消费中的比例进一步提升,而且受西方影响,在清朝时期,国内也开始烹食牛肉,并出现了“无赖子遍地宰屠,莫之能禁“,“明目张胆陈于市肆,不为异也。酒家雇保颇工烹煮之法,沽饮者无一不尝鼎脔”的现象,形成了近代中国在肉类消费方面的一个重要转变。(在此之前,由于我们是农耕社会,长期以来与牛保持着的良好感情让中国人在传统观念里认定了食用牛肉是不仁不道的。清代朝廷为了保护农耕生产力,起初也禁止宰牛食牛。)此外,味精、果酱、鱼露、蛇油、咖哩、芥末、奶油、苏打粉、香精、人工合成色素等逐渐进入中国人的食域,中国饮食在增加了新食料的使用后,提高了自己传统食品的风味和质量。咖啡、啤酒、冰激淋等西式饮料的引入则使得中国饮食的多样性更加丰富,更易满足不同人的差异性需求。

从动态的行为层面讲,近世以来,在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背景下,中国人饮食行为方式(主要是宴请方式和进餐方式)产生了变化。

在宴请方式上,中国通常以大、全、礼为主,而西式宴请则强调简单、方便,特别是西菜的

上菜程序为先凉后热,给中式宴会以启发,简化了中国宴会的进餐时间,为很多中餐馆和家庭所吸收。

在进餐方式上,中国传统饮食多为“合餐制”,虽然在饮食行为上重情感交流和精神体验,但存在合餐中大家选择自主性不大,往往要咸一起咸,要淡一起淡,很难调和众口的问题。而且你用筷子捅一下,他用筷子戳一下,每个人的唾液、口水都飞溅、溶解在菜里,不太符合现代的卫生要求。因而西方“分食制"被许多中国人效仿,并将其在幼稚园、学校、工厂企业等场所普及开来,成为了家庭成员传统佳节“团圆”合餐的必要补充。

从心理文化层面讲,受西方饮食文化影响,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餐桌礼仪变得更加系统化、规范化、人性化。而且女子在饮食活动中逐渐以与男子平等的身份出现,成为近现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亮点与中国文明进步的一个体现。

总结

总之,近世的中国饮食文化凭借着她自身多向开放的体系、博采众长的文化心态以及雄健的消化能力,在吸收异质饮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最终得以在世界各族饮食中光彩熠熠并雄踞全球饮食文化前列。

参考文献

1《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复旦学报,2002年第5期,于世谦。

2《文化视角下的汉语饮食类词语探析》,山东大学对外汉语教学硕士学位论文,郑淼,2010年5月10日.3《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4月,邓天 杰,陈许娟。

4《中国饮食文化地理研究综述》,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9年4月,张述 林,张帆,唐为亮,邹成林,苏清委。数字解读中国饮食变化,中国食品科技网,2000年12月31日。

6《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特征、演进规律及认识方式》,浙江工商大学,赵荣 光。7《从中国饮食文化看中国人性格》,科技文汇2007年1月,曾寒英。8《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和》,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0年1月,王赛 时。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古代社会至封建社会,讲述她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简述她的发展历程。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对其精华,我们要传承,而对其陋习,我们则要加以改进,努力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字:历史悠久,有利有弊

引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她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滋润着我们的文化精神,造就了华夏民族淳朴善良的民风。她的神秘激发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学子去探索,去求知,用我们善于发现美的眼光去揭开她的面纱。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悠悠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史书,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足以让我们所有中华儿女引以为豪,激发着我们不断探索它的决心。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不论是它的产生根源,还是在以后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都是我们先辈智慧的结晶。所以,我们有必要探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将其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形态。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过着群体打猎的生活,渐渐地也就人们相互之间一种凝聚力,也形成了文化的

一种基础,人与人之间注重和谐,把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自然相结合起来就是当时文化的一种基本精神。这种基本精神也使传统文化具有兼容性,它包罗万象,以开放的姿态来面对各种文化,是中国文化拥有了广度,让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发展的一个邹形。

随着社会进入奴隶社会时期,传统文化变成了一种奴化的文化,为奴隶社会服务。在这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出现了文字,也就是第一种文字——甲骨文,这后来是历史记录奠定了基础。还有的就是在奴隶社会末期,也就是春秋时代,奴隶社会的文化达到鼎城,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以孔子为代表儒家文化,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最为繁荣。期间还出现了我国古代的第一步伟大诗篇《诗经》,描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人们的生活风貌,文化背景,成为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的历史文献。

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君主制度,中国社会开始步入封建社会。在各代君皇的统治历程中,儒家文化渐渐地被确立为主导思想,深受历代君主的提倡,慢慢的演变成宗权族权文化,提倡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等级制度。科举考试是当时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科举制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也逐渐发生改变,直到明朝以后以八股科举考试为主,这成为科举考试的一次败笔,毒害了无数学子积极追求文化知识的心态,制约着中国文化的进步。在漫长的

社会,人们习惯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经济制度占据主要地位,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统治者残酷的剥削着老百姓的劳动成果。由于受着封建儒家思想的桎梏,人们养成了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对外来文化的排斥,以至于中国慢慢的从世界文化中落伍,成为晚清政府深受列强欺压的根源。总的来说,虽然封建社会极大的束缚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但也形成了封建文化独特的一面,值得我们去研究,取吸取,取传承。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说不明道不尽,既爱之又恨之。我们爱她得的精髓,恨她的糟粕。

二、传统文化的精华

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起到了一定得的影响作用。首先,在人文素养方面,她把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各族文化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体系和人文素养,养成我们热情,好客,淳朴,勤俭的良好风俗习惯。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建筑风格很自然的结合在一起。一直以来,中华民族都崇尚人与自然的相处,提倡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在各种建筑物的周边都或多或少的与自然地的花花草草相互依托,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本质,直到现在这种建筑风格依然影响着现代的建筑物。再者,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治者都已各时代的文化特点统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点在封建时期尤为突出,他们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思想,大力发展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也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几个鼎城时期,如:汉朝的汉武帝时期,大唐的贞观之治,清朝的乾隆年代,这些时期都是经济的顶峰,也是儒家文化盛行的时期。同时这时候,各个不同文化也很流行,比如佛教,这点尤其在唐朝尤为明显,在南宋和北宋时期,各种思想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沿者无罪,不杀文人成为铁的规定。再到后来的元朝和清朝,因为由于少数民族成为统治者,不同的民族文化开始与大汉文化撞击,相互融合,出项繁荣的现象,把不同的文化一起融入到生活,政治,经济当中,这些都是传统文化对我们有利的一面。

三、阻碍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文化中的弊端

每种事物都有两面性,传统文化既有其精华,也有其暇陋,一些文化中的陋习制约着文化前进的脚步。这当中最著名的就是秦始皇的焚书事件了。秦始皇驰骋战场,以扫六国,统一中国,实行中央集权政策,开辟封建社会。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秦始皇导演史上著名的坑儒焚书事件,史书中除《秦纪》外,六国史书全部烧掉,此外,秦始皇还屠杀大量的儒生,造成人才流失。这对后来的统治政策起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许多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开始实行文字狱,制约文人学者们的言论自由,文人大都为达官贵族作辞赋乐,供他们娱乐,极大的阻碍了文化的发展。虽然在某

些时期多种不同文化争鸣的现象,但是大部分时候还是独尊儒术,尤其是在汉代将儒家学说明确为基本统治思想以后,其他各派的学说都遭到遗弃。虽然说当时的这种做法对汉朝的统治有利,但对于中国文明和文化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在以后的进程中付出惨重的代价。尤其是在封建后期,中国逐渐在世界文明中落伍,使中国在近代科学在迈进是举步维艰。个人觉得,中国开始在世界文明中;落伍应该算是从明朝开始,明朝时期,开始实施八股科举考试,想尽一切束缚学者们得思想,使得他们整天沉迷于四书五经之中,而此时的西方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各种思想文化盛行,出行了盛行一时的文艺复兴,为西方的近代文明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说在明朝时期也出现过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在当时的治国方针下是不容存在的。所以,中国的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攻击,在世界文明的浪潮中落伍。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很多陋习,需要我们去认识,去改进,将其完善。

正如培根所说的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它既可以增加我们对历史的了解,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也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也可以让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取教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很好的展望未来。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虽说中国拥有五千年文明,但到了现代的中国人,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拿节日来说,现在满大街充斥着各种西方节日,而对于中国传统节日,又有多少人了解它,关于它的来源和文化背景。

中国是个多神信仰的国家,有些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被奉为神明加以崇拜和祭祀,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民俗节日。而在众多节日中,尤以春节的规模,文化底蕴和影响程度最大。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即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又要开始了。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置办年货。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等等。过年时人们还会走亲访友,互道新年,赠送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贴上两个门神,在门的两旁贴春联。屋里还要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窗户上还要贴上窗花,门前挂上大红灯笼,在门的正中间还要贴上一个大大的福字。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的意思。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怪兽。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走,于是燃放鞭炮就成了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节目。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的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的由来。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互拜新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春节食俗 腊肉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

年糕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论文写作辅导

2008年4月

同学们在写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把往年的题目拿来写,或者擅自命题写,这样就不可能取得好成绩,也很可惜。个别同学写的内容与本课毫无关系,风马牛不相及,成绩有可能不及格甚至零分,希望同学切忌这点。

第一题“谈‘松竹梅’花中三君子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蕴涵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及在古代诗书画的表现”,这道题同学答得都不错,因为相关内容很好找。

第二题“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特征、缺陷及现实影响”,这道题在教材第五章有详细阐述,同学们写得都很好。

第三题“评孔子‘贫而无谄,富而好礼’一句话”,这道题有难度,但选做的同学都写得不错,可参考于丹《论语心得》一书。

第四题“评老子一段话”,此题稍难,同学们存在的问题是——泛谈老庄思想的正负影响,这不符合要求,应具体就老子这段话谈认识。可参考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里关于老子的内容、书籍。

第五题“谈中国文化的乡土情谊、乡土特色”,同学们对此题理解有误,写成了民俗介绍等。可参考教材第18页,把它扩展就成一篇论文,也可以参考“中国传统文化”同类教材,例如,李中华著,《中国文化概论》,华文出版社出版。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本文以时间为主线叙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的文化支撑着这个伟大的民族。

一、春秋之前,我们的文化是以“孝”为主线的,这一点从尧舜禹的禅让制所采取的考察方法就可以看出来,孝,是人类进入我们社会后的一个主要特征,它表明人类脱离了兽性,进入了文明。于是,文明以“孝”开端。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混乱,百家争鸣,参差不齐的社会状况促使着人们“头脑风暴”式的爆发了各种学说,经历了百年的淘洗,到了汉武帝时期,终于形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于是,儒家思想统治中华文明的时代开启了。从此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在《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另一重要内容即是“仁”。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天命观,把天视为主宰一切的权威,并把它作为思想体系的终极依据,“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但另一方面,他也表现出一些理性精神,主张天人可以互相感通,强调在人事活动中去体认天命,强调人事有为。“不怨人,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上也总结了不少经验。但其中有些糟粕,如知识来源,他肯定有些人“生而知之”。真正精华的是关于学习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强调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巩固所掌握所学的知识要“学而时习之”(《学而》)“温故而知新”(《为政》)。他还主张学与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还有就是其的“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他在称赞舜“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提出了“性善”和“仁政”说。仁政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朴素的民本主义观点。还有就是他的关于人的浩然之气即“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荀子,名况字卿,战国后期赵国人,他提出的是“性恶论”,人为人性本恶。主张隆礼重法。到了汉代的董仲舒,他有以儒家为中心,吸取黄老之学以及阴阳、名、法各家。提出了“天人感应”说,还根据他的神学的人性论,建立起“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他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他所提出的这个思想文化专制方针,确立了儒家在我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地位。

概括而言,儒家思想体系充分体现在《大学》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中,总的说起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即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宇宙,以伦理准则规范人生,落实到治国平天下,最终实现天人和谐。

三、道家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主要流派之一,它是中国哲学抽象思辨的奇葩,逍遥洒脱人生的精神资源。道家特别是《老子》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外化发展影响极大,可以说,《老子》五千言,上呈古代文化,下启白代之学,中国历史上各家学派,无不从其汲取学术思想养分。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关于老子的姓氏与生活年代,历来说法不一,一般认为老聃即是老子,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关于“道”,《老子》二十五章中有简明的概括:“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道”的本位论,“道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是说“道”是按自己的样子为法则的。老子还有其朴素的辨证思想。关于对立统一方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关于量变质变,“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关于否定之否定方面,“曲则全,枉则直、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感”。以“静观”、“玄鉴”为特征的直觉认识论。还有其特有的政治哲学,包括无为而治,所谓“小国寡民”,“不得已”而用兵。“无为而治”就是统治者应该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对人民听其自然,这样,统治才能稳固。

四、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下载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什么是文化的多样性与共同性?如何看待“全球化”这一问题? 文化的多样性指的是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不仅体现在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传统文化留给今天的痼疾 -----------读《丑陋的的中国人》有感 中国文化传承数千年,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不可计数,它的伟大是不容质疑和抹杀的。但是......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简答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简答题,论述题。简答题私学在教育发展史上的作用有哪些?(1)几乎完全承担了蒙养教育的作用。(2)对教育的普及作出了贡献。(3)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贡献。道......

    28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论文编号: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28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题目: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学生姓名陈家维专业工商管理层次高起专批次102学号w330201102047学习中心浙江省农业广播......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5篇

    全球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压力与对策[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经过五千年的积淀而形成的,在全球化的今 天,许多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忘记,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什么压......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文化三现象包括__、__和__。 2.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经历了____、____、____和____四个时期。 3.宗法制形成于__代,__代以后名存实亡。※ 4.古代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名词解释 文化:指人类主体通过各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实现的对于自然和社会客体的适应、利用和改造。(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的一切活动)。 广义:人类通......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资料

    第一讲 1、《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中的地位。 冠居“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专著。是儒家的“五经”之一(《易》《书》《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