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时间:2019-05-15 11:3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城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城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第一篇:西城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西城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为贯彻《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促进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结合我社区实际,特制定“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益性质,按照科学规范、量力而行、稳步推进、注重实效的思路,采取政府购买方式,为群众免费提供公平、有效、安全、方便的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大程度使社区居民不得病、少得病,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推进社区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均等化。

二、基本原则

以民为本,注重实效。充分体现方便群众、服务群众的民本理念,以居民享受良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根本,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务质量与效果。

三、主要内容和阶段目标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以下11个项目: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报告及处理、0~6岁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卫生监督协管工作。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承担项目单位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直接由基层卫生机构承担的项目(以下简称基层项目),主要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老年人保健、慢性病防治、重性精神疾病管理;一类是需由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承担的项目(以下简称专业项目),主要包括部分由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承担的预防接种、妇女保健、儿童保健。

(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人等人群为重点,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档案主要信息包括居民基本信息、主要健康问题及卫生服务记录等,健康档案要及时更新。2010年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50%以上,2011年达到60%以上;重点人群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0%以上。

(二)健康教育

1、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1)每年向居民提供不少于12种内容的印刷资料;(2)设置两个宣传栏每两个月更新一次;(3)社区每年播放健康教育影像资料不少于6种;(4)利用主题宣传日或节假日每年开展九次的公众健康咨询活动并发放宣传资料;

⑸每月至少举办一次健康知识讲座一年举行十二次并发放宣传材料。

2、对重点慢性病和传染病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开展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肿瘤等慢性病,以及艾滋病、结核病、肝炎、流感、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健康教育和防病知识指导宣传工作。

3、对重点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根据辖区不同重点人群(青少年、老年人、妇女、0-36个月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和健康教育,包括妇女保健知识、儿童保健知识、口腔保健知识、吸烟有害健康、免疫接种等。4、2010年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2011年达到80%以上。

(三)预防接种

1、免费向0-6岁适龄儿童提供12种一类疫苗接种服务,预防12种传染病。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风、麻腮疫苗等国家一类免疫规划疫苗。

2、组织做好免疫接种管理。建立适龄儿童预防接种卡、证、簿,保证安全注射和免疫信息化管理系统、疫苗冷链设施正常运行;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和免疫接种效果监测。3、2011年 0—6岁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率达到99%以上。

(四)传染病防治

1、开展辖区传染病监测,及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法定报告传

染病疫情。

2、做好病例转诊、中心内消毒处理工作,协助疾控中心做好重点管理传染病居家病例的随访工作和密切接触者管理。

3、配合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治管理。配合上级专业防治机构做好肺结核病例的规范化管理;配合上级专业防治机构开展艾滋病患者、病毒感染者的调查与随访,提供咨询。

(五)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干预

1、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慢性病患者的登记与健康指导。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进行随访,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进行体格检查及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开展慢病预防教育和行为危险因素干预。

2、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登记管理率2010年达到20%;2011年登记管理率达到30%。

(六)重性精神疾病管理

1、对辖区内已确诊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建档,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对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提供咨询服务、康复和治疗指导。

2、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登记管理率2010年达到20%以上;2011年达到30%以上。

(七)儿童保健

1、为0-6岁儿童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

保健系统管理。新生儿访视2次,儿童保健1岁以内4次,第2年和第3年每年2次。进行体格检查和生长发育监测及评价,开展心理行为发育、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意外伤害预防、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

2、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有明显提高。2011年达到85%以上。

(八)孕产妇保健

1、为孕产妇建立保健手册,开展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及孕期营养、心理等健康指导,了解产后恢复情况并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指导。2、2010年孕产妇保健手册建册率达到60%以上,孕产妇保健管理覆盖率达到50%以上,高危孕产妇保健管理率达到95%以上;2011年孕产妇保健管理覆盖率达到85%以上。

(九)老年人保健

1、通过实施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对辖区内老年人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 对老年人慢性病、骨质疏松、意外伤害等危险因素进行健康指导。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和伤害。

2、开展老年人保健工作,定期为60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 老年人健康管理率2010年、2011年达到70%以上。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施主体,免费为全体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坚持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服

务理念和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以及医疗服务与预防保健相结合的服务模式,进一步调整完善公共卫生服务流程,配备设施设备、服务团队和专职人员,健全内部绩效评价制度,认真落实各项要求,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和公益性质以及服务均等化,积极发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网底作用。不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

第二篇: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编者按:根据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时间安排,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预计2013年10月份报名,11月底或12月初笔试,目前国家公务员局暂未公布任何有关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相关政策,建议考生随时关注职业培训教育网,第一时间了解最全面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信息。职业培训教育网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十大热点话题,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热点话题六:大力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热点追踪】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强化社区自治和服11!务功能是社区和谐的前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快速转型,大量 :“单位人”“社会人”转变为“社区人”,社区日益为社会成员的集聚点、社会需求的交!汇点、政府社会管理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构建以社区为重点的基层 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已成为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当务之急,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社区服务设施总量供给不足;社区服务项目较少,水平不高,供给方式单一;社区服务人才短缺,素质偏低,结构亟待优化;社区服务体制机制不顺畅,缺乏统一规划,保障能力不强,社会参与机制圣待完善。

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刻不容缓。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发展目标。“十二五”规划 li纲要对“构建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做出了全面部署: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较为完 善的社区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队伍、服务网络和运行机制,农村社区服务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一、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概括

社区服务体系,是指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以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为依托,以社区全体居民、驻社区单位 为对象,以公共服务、志愿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生 活质量为目标,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支持、社会多元参与的服务网络及运行机制。

目前,全国有6 923个城市街道,8.7万个城市社区。“十一五”期间,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 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实践证明,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是拉动内需、扩 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助力工程,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工程。

但就总体情况而言,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社区服务设 施总量供给不足,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缺口达49.19%。社区服务项目较少,水平不高,供给方式单一。社区服务人才短缺,素质偏低,结构亟待优化。社区服务体制机制不顺畅,缺乏统一规划,保障能力不 强,社会参与机制亟待完善。

“十二五”时期,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逐步加快,我国城乡基层社会正在 发生深刻变化,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面临难得的机遇和重大的挑战。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财 政保障能力逐步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各

级党委政府对社区发展高度重视,为社区服务体 系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社会转型、企业转制和政府职能转变,越来越多的“单位人”成为“社 会人”,大量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向社区转移,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日趋个性化、多元化,社区 的“兒底”功能作用日趋明显,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已势在必行。

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1.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立足国情、加快发展,逐步建立面向全体社区居民,主体 多元、设施配套、功能完善、内容丰富、队伍健全、机制合理的社区服务体系,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 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以居民的服务需求为导向,把居民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真正把社区服务体系建 设成为服务居民、造福居民的民心工程。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发挥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监督管理等 方面的主导作用,确保社区服务的公益性和便民利民的特点,增强社区服务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培育 和发展各类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的社会组织,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 服务,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发挥多元主体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充分发挥现有服务设施和网络作用,逐步整合与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有关的资 金、项目和资源,最大限度降低社会成本,防止资源浪费。把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与推进街道社区党的建 设“三有一化”(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工作,与加强社会管理,维 护社会和谐稳定结合起来,注重社区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社区服务管理运行机制 和共驻共建机制,发挥综合效益,增强服务功能。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既要全面谋划、科学布局、注重长远、整体推进,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 行,逐步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既要把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统一要求,又要立足不同地区不同情况,突出 重点,强化特色,分类指导,力戒形式主义。

3.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

从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出发,按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健全新型 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强化社区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建设,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设 施、服务内容、服务队伍、服务网络和运行机制,农村社区服务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三、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举措

1.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服务

积极推进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专业服务机构,开展面向全体社区居民 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体教育、社区安全、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 援助、人民调解、邮政服务、科普宣传、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服务项目,切实保障优抚对象、低收入群体、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群体服务需求。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社区组织协助、社 会力量参与的社区公共服务新格局。

大力发展便民利民服务。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居民服务业,重点发展社区居民购 物、餐饮、维修、美容美发、洗衣、家庭服务、物流配送、快递派送和再生资源回收等服务,培育新型服务业 态和服务品牌。建立党委领导、政府扶持、社会主办、社区组织帮助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新格局。

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根据社区居民构成,培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加强 志愿服务管理,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志愿 服务活动,推动社区志愿服务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依托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建立党委政府倡导、社 区组织扶持、共产党员带头、专业社工弓I领、驻区单位和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志愿服务新格局。

2.完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

合理布局社区服务设施网络。按照人口规模适度、服务管理方便、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社 区居民自愿的要求,以市辖区、县级市为单位,依据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确定社区服务设 施的数量、选址布局、建设方式、功能划分。除国家另有规定外,所有以社区为对象的公共服务、便民服 务、志愿服务均在综合性社区服务设施中提供,加强各类服务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

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功能。完善社区服务站的以下主要功能:一是组织居民开展民主议事、纠纷调 解、公益慈善、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等活动;二是代办代理公共服务事项,保障各项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 全体居民;三是为社区居民提供文体教育、健康休闲、养老抚幼、困难帮扶、信息邮政、家庭服务等便民利 民服务;四是为社区党组织和自治组织提供办公和活动场所;五是采集基础信息,反映居民诉求。完善 街道服务中心的以下主要功能:一是采集汇总社区基础信息,办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二是开展 文化体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生活便利等服务活动;三是培育发展社 区社会组织,指导和协调社区服务站、社区社会组织开展服务项目。

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改善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宽带接入。推广适合社区居民需求 的信息化手段,提高居民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整合社区就业、社保、低保、卫生、计生、文化、培训等公共 服务信息,发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一站式”服务。发挥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在基层政府、企业、社区组织和 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作用,方便社区居民,增进社区和谐。通过信息化改善社区管理,维护社区安全。

3.加强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发展计划。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要求,把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当地人才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发展计划,鼓励、吸 引优秀人才向社区流动。

充实壮大社区居民委员会干部队伍。依章依法选齐配强社区“两委”班子成员,逐步扩大社区党组 织领导班子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范围。健全居民委员会下属委员会,选齐配强居民小组长、楼院 门栋长。

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根据工作需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配备一定数量的 专职社区工作者。积极开发社区服务工作岗位,扩大就业范围,吸纳更多人员从事社区服务工作。

建立和健全社区服务人才培养制度。鼓励社区服务人员立足岗位、自学成才,支持他们参加社会工 作等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学历教育考试,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现有社区服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 的服务意识、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

4.推进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创新

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组织。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大力培育 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注重培养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队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政 府购买服务、设立项目资金、活动经费补贴等途径,积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和各类志愿者参与社区管理 和服务。

理顺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完善政策,进一步推进社区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连锁化,提 高社区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共驻共建机制,建立驻区单位参与社区 服务评估体系,扩大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服务的功能。

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和组织保障

(1)加强社区服务法规制度建设和标准化建设。推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 法》,完善地方配套法规。建立健全社区服务标准体系,认真执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国家标准,科学规划配置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社区基础商业网点,并严格用途管理。研究制定基层人民政府或其派出机关指导社区工作规则、社区服务标准体系及管理办法、社区公共服务 目录及准人制度、社区服务居民满意度测评体系、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等方面的法规制度,形成较为完善 的社区服务法律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

(2)加大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人。多渠道筹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要按有关规定区分 不同情况,对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与维护经费、社区服务人员报酬、社区服务工作经费、社区服务信息 化建设经费等,采取财政补助、委托办理服务事项的单位划转、社区经济收入中安排等方式予以解 决。中央基建投资要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困难社区倾斜。不断拓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来源渠 道,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和外资以多种形式捐赠或兴办社区服务事业,建立多元化投人 分担机制。

(3)完善社区服务扶持政策。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纳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人城市规 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可

以采取划拨方式供 地的,地方政府要切实予以保证;闲置的宾馆、培训中心、福利设施、办公用房,优先用于社区服务。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税收、公用事业收费、用工保险、工商和社会组织登记等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社 区服务业。

(4)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 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明确各部门分工任务,统筹协调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研究落 实重大问题和重点工作。各级政府切实履行好发展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开展绩效 评估,将社区建设成效纳人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工作目标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 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5)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与宣传。加强社区服务领域双边、多边合作,立足国情,学习借鉴国外社区 服务体系建设先进经验,开展人员、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交流,鼓励吸弓I外资发展社区服务业,提高 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国内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大对口帮扶支援力度。依托研究培训基 地,加强社区服务理论研究。扩大社区服务宣传,大力宣传在社区服务中有突出贡献的驻区单位、社会 组织、志愿者组织、先进个人,形成全社会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社区服务的良好氛围。

继续开展农村社区服务试点,加强资源整合,推进农村社区综合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将就业、社会 保障、卫生、计划生育、文化、体育、社会治安等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重点发展面向农村老年人、病 残人员、妇女及未成年人等群体的照料、帮扶等服务,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与农村社区建设结合起来。

第三篇: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公开征求意见

2011-02-03 19:17来源:民政部门户网站打印本页 关闭

民政部1月31日发布《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如有意见请发至电子邮箱:ncsqjs@126.com。全文如下:

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发展社区服务,健全社区服务体系是社区和谐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为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提高 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社区服务体系,是指以城乡社区为基本单元,以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为依托,以社区全体居民、驻社区单位为对象,以公共服务、志愿互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满足社区居民生产生活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党政引导支持、社会多元参与的服务网络及运行机制。

目前,全国有84689个城市社区、59.9万个建制村(社区)。“十一五”期间,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国家发 展改革委、民政部《“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取得初步进展。全国共建成综合性的社区服 务站30021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3515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53.9万个,便民利民服务网点69.3万个。还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社区文化 中心(室)等专项社区服务设施。二是社区服务内容不断拓展。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生活救助、文化娱乐、社会治安等政府公共服务事项逐步向社区覆盖,广泛推 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社区志愿互助服务蓬勃开展。超市、菜场、早餐等生活保障性商业网点得到重点配套,家政服务、物业管理、养老托幼、食品配送、修 理服务、废旧物品回收等便民利民服务项目逐步进入社区,极大地方便了社区居民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三是社区服务队伍不断壮大。不仅有依法选举产生的村(居)委会成员,也有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专职社区工作人员。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作风正、愿意为群众服务的城乡居民走上社区工作岗位,截至2009年 底,全国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43.1万人、村民委员会成员234万人,社区公共服务从业人员215.8万人。此外,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成为社区志愿 者,活跃在社区服务各领域,人数已达2900多万,成为推动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重要力量。四是社区服务方式不断改善。不少地方依托街道(乡镇)社区服务 中心、社区服务站,实行“一站式”服务;不少地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社区信息化建设,方便快捷地满足了居民多样化需求。有的地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 立项目资金、开展项目补贴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活动,增强了社区服务的活力和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五是社区服务制度 环境初步形成。国家围绕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权益保护工作出台了法律,围绕社区卫生、社会救助、劳动就业、文化教育、社区服务设施等内容出台了相关政 策,各地也相继出台了积极推进社区服务的政策措施,社区服务的政策法规逐步完善,各级党委政府对社区服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认同感 越来越强。

实践证明,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是拉动内需、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配套工程,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工程。

但就总体情况而言,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也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存在突出问题是,城乡社区服务发展严重失衡,社区服务设施严重短缺,街道、社区仍然缺乏服务场所,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刚刚起步。社区服务内容亟待丰富,社区公共服务城乡差距巨大,需求和供给脱节,供给方式单一。社区服务人才短缺、素质偏低,结构亟待优化。社区服务体制机制不顺畅,缺乏统一规划,投入不足、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问题较为突出,资源整 合不够,社会参与机制亟待完善。

“十二五”时期是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离不开社区服务,满足城乡居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离不开社区服务,维护社会的 和谐稳定离不开社区服务。随着工业化、信

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逐步加快,我国城乡基层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对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 的要求。适应城镇化和老龄化加快发展,有效满足社区居民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需求,需要加快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适应社会转型、企业转制和政府职能转变,有 效承接大量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需要加快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适应改革不断深化和经济快速发展,有效回应居民的利益诉求,化解基层社会矛盾,需要加快社 区服务体系建设。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梳理总结“十一五”期间社区建设尤其是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 做法,系统分析当前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从统筹城乡社区建设出发,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为抓手,促进政府公共服务、居民志愿互助 服务、商业性便民利民服务向社区覆盖,逐步建立面向全体社区居民,主体多元、设施配套、功能完善、队伍健全、机制合理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城乡居 民日益增长的社区服务需求。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居民的服务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把居民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真正把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成为服务居民、造福居民的民心工程。

2.统筹城乡,整体推进。统筹城乡社区服务体系规划、服务设施建设、服务资源配置、服务队伍建设、服务产品供给,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区公共服务制度,促 进城乡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整体推进城乡社区服务资源共享、组织共建、队伍共管力度,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局面。

3.政府引领,社会参与。发挥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确保社区服务的公益性和便民利民特点,增强社区服务可持续 发展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的社会组织,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发挥多元主 体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4.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充分发挥现有服务设施和网络作用,逐步整合与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有关的资金、项目和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成本,防止资源浪费。注重社区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社区服务管理运行机制和共驻共建机制,发挥综合效益,增强服务功能。

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既要全面谋划、科学布局、注重长远、整体推进,又要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从办得到的事情做 起;既要把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普遍性、规律性特点,又要区分不同情况,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实施分类指导,力戒形式主义。

(三)发展目标

从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出发,按照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兼顾城乡特点,逐步缩小差距,到2015年初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城乡社区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队伍、服务网络和运行机制。

1.合理配置社区服务设施。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配置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原则上每百户居民不低于20平方米。力争 “十二五”期末,城乡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50%,基本建成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各类专项服务设施相配套的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积 极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逐步提高社区信息装备条件和社区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2.建立统筹协调的社区服务内容体系。推动社区公共服务广覆盖,群众性互助和志愿服务制度化,社区专业服务和商业服务兴旺发达,建立公共服务、志愿互助服 务、商业性便民利民服务有效衔接的社区服务内容体系,实现居民群众生活舒适方便。力争“十二五”期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覆盖到所有城乡社区。

3.壮大社区服务队伍。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大力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基本形成一支专业素质较高、服务能力较强、社区居民满意的社区服务队伍。

4.完善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城乡社区组织,着力理顺社区内外权责关系,健全政府部门间的协调机制、政府与 社区间的合作机制、社区组织之间的互动机制,优化社区服务发展的制度环境。基本建立多方参与、优势互补、利益协调、规范有序的社区服务运行机制。

三、重点任务

(一)发展以公共服务为重点的城乡社区服务

1.积极推进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依托社区、街道(乡镇)、区(县、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开展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劳动就业、法律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救 助、社区养老、医疗卫生、计划生育、邮政服务、文体教育、社区安全、流动人口管理、及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督等服务项目,切实保障优抚 对象、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五保对象、低保对象、农村留守人口等社会特殊群体服务需求。基层人民政府切实履行好发展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责任,保障城 乡居民群众基本需要和权益。公共投入要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困难社区倾斜,向特殊困难群体倾斜。建立基层人民政府主导社区组织协助、社会力量参与的 社区公共服务新格局。

2.大力发展社区志愿互助服务。根据社区居民构成,培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积极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制 度和党员社区表现反馈制度,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和带动共青团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等加 入志愿者服务队伍。加强志愿服务管理,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推动社区志愿服务规范 化、制度化、法制化。鼓励和支持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开展邻里互助等群众性自我互助服务活动,为老幼病残、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体提供服务。倡导并组织社区居民 和驻区单位开展社会捐赠、互帮互助、承诺服务,为社区困难群体提供帮扶服务。依托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建立政府倡导、社区组织扶持、专业社工引领、驻区单位 和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志愿互助服务新格局。

3.大力发展便民利民服务。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居民服务业,重点发展社区居民购物、餐饮、维修、美容美发、洗衣、家庭服务、物流配送和废 旧资源回收等服务,培育新型服务业态和服务品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的方式到社区设立超市、便利店、标准化菜店等便民利民网点,鼓励邮政、金 融、电信、供销、燃气、自来水、电力等公用事业单位在社区设点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生活需求。优化社区商业结构布局,完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网络,继续实施 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社区商业“双进工程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初步建立规划合理、结构均衡、竞争有序的社区商业体系。优化配置社区资源,积极推动驻区单位 后勤服务社会化。大力推行物业管理服务,建立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联动机制,提高物业服务质量。建立政府扶持、企业和居民主办、社区组织帮助的社区便民利民 服务新格局。

(二)完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

加大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综合考虑服务人群的规模效益,逐步建立起以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三级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专项服务设施为配套、服务网点为补充、社区信息平台为支撑的社区服务网络。

1.制定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规划。按照人口规模适度、管理服务方便、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社区居民自愿的要求,以县(区)、市为单位制定城乡社 区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合理确定社区服务设施的数量、选址布局、建设方式、功能划分。建设规划要充分利用社区已有设施,提高街道(乡镇)社区服务中心、社区 服务站以及相邻社区服务设施之间的共享程度。除卫生医疗等专业性较强的社区服务设施可单独设立外,其余的一般设在综合性社区服务设施之中,按照一室多能、一室多用的原则,注重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

2.建立健全城乡社区服务设施。按每个社区至少建设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站的总体目标,逐步形成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各类专项设施为配套、服务网点为补充、室内外设施相结合的设施网络。主要功能:一是组织居民开展民主议事、公益慈善、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等活动;二是代办代理公

共服务事项,保 障各项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全体居民;三是为社区居民提供文体娱乐、健康休闲、养老抚幼、困难帮扶、信息邮政、家庭服务等便民利民服务;四是为社区党组织和 自治组织提供办公场所;五是采集基础信息,反映居民诉求。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功能难以覆盖的自然村(居民区),可建设一批具有专项服务功能的服务网点,满 足社区居民最为直接、最为迫切的需求。

3.建立健全街道(乡镇)服务设施。实现每个街道(乡镇)至少拥有一个综合性的社区服务中心的总体目标,街道(乡镇)服务设施的主要功能:一是采集汇总社 区基础信息,办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二是开展居民活动、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养老、生活便利等服务活动,三是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指导和协调社区 服务站、社区社会组织开展服务项目。

4.建立健全区(县、市)级服务设施。根据地方实际,建设以规模化和特色服务为主的社区服务中心。区县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主要功能:一是向辖区单位和居民及 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和公共服务,二是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三是组织居民开展科普教育、健康休闲、文体娱乐、法律援助等活动,四是指导和监督街道(乡镇)、社区两级服务中心开展社区服务活动,五是依托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信息服务。

5.开展城乡社区信息化建设。以县(市、区)或更大范围为单位,建设覆盖城乡社区各类业务、以社区综合数据库为基础、渠道界面统一、集中部署的社区综合信 息网络平台,全面支撑城乡社区服务和管理工作,并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有效衔接。已开展社区信息化的地方,对部署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用途单 一的各类社区信息系统,进行优化整合,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逐步向集约化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平台迁移。要规范社区信息的采集和应用,拓展和整合社区信息 化服务渠道,强化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平台与其他各类业务系统的协同功能。

(三)推行社区服务人才队伍职业化专业化

坚持本地培养和对外选聘相结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设一支以社区党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成员为骨干、以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为重点、以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社区服务人才队伍。

1.制定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发展计划。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把城乡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当地人才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城乡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发展计划,鼓励、吸引优秀人才向社区流动。

2.充实壮大社区居(村)民委员会干部队伍。依章依法选齐配强社区(村)“两委”班子成员,逐步扩大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范围,全面推行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制度。健全居(村)民委员会下属委员会,选齐配强居(村)民小组长、楼院门栋长。

3.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社区工作者,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积极开发社区服务工作岗位,扩大就业范围,吸纳更多的人员从事社区服务工作。扩大社区服务人员的来源渠道,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社会工作人员等优秀人才到社区工作,优化社区服务人才结构。加强各类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社区服务研究和社区服务相关学科建设,为社区服务体系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4.建立和健全社区服务人才培养制度。鼓励社区服务人员立足岗位、自学成才,支持他们参加社会工作等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学历教育考试,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 现有的社区服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制度,依照相关法律政策规定落实社区服务人员的生活补贴、工 资、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关心社区服务人才的成长进步,探索建立培养发展入党、招录公务员、选拔基层干部、推荐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等制 度渠道。

(四)推进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创新

1.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组织。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自治组织。辖区人口较多的,可根据工作需要建立社区专业服务机构,实现对社区全体成员的全员管理 和无缝隙管理服务。大力培育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注重培养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队伍,对不具备登记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实行备案制度,并在组织运 作、活动场地等方面为其提供帮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立项目资

金、活动经费补贴等途径,积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和各类志愿者参与社区管 理和服务。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及残联、老龄协会、计划生育协会、慈善协会等群众组织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

2.理顺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普遍推行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凡区县、街道(乡镇)层面能办理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不再向社区延伸;凡属于基层政 府及其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不得转嫁给社区组织;凡依法应由社区组织协助的事项应当为社区组织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凡委托给社区组 织办理的有关服务事项,应当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将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积极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的“一站式”服务机制,整合政府各部门在城 乡基层的办事机构,减少管理层次,合并相近或相同的服务项目,整合服务资源,优化人员结构,精简服务流程,增强服务能力。完善政策,进一步推进社区服务的 品牌化、连锁化、专业化,提高社区服务效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共驻共建机制,扩大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服务的功能。

四、重点工程

(一)社区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发展社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积极做好为社区大中专毕业生、困难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提供就业援助,大力发展以家政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家庭服务业,积极推进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发展社区救助服务。加强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临时救助和专项救助为补充的社区救助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社区捐助接收站点、“爱心超市”、“慈善超市”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发展社区慈善事业。

——发展社区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积极开展社区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引导和帮助社区居民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升社区居民自我保健能力。

——发展社区文化、体育、教育服务。加强改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和体育健身活动,推进学习型、节约型社区建设,支持广播影视向社区覆盖,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提升城乡社区文明程度。

——发展社区治安服务。深入推进城乡社区警务战略,健全社区居民内部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开展经常性普法教育和法律援助进社区活动,做好社区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社区矫正、社区戒毒和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全面提高社区治安综合治理水平。

——发展社区环境保护服务。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以农村社区为重点的卫生环境整治和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完善社区生产生活垃圾、污水处理体系,不断改善社区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加强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和环境保护宣传,增强居民防灾意识和环保意识。

——发展农村社区生产服务。根据农村居民需求,提供农资营销、农技咨询、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等生产性服务,鼓励企业为农村社区建立创业孵化基地,积极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构建综合服务和专项服务相协调的农村社区生产服务网络,提高农村社区服务农业生产能力。

——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加快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留守老人、高龄老人以及生活贫困老人提供安全守护、餐饮配送、医疗保健、心理慰藉、日间照料等服务项目,提高为老服务水平和老年人生活质量。

(二)社区特殊群体关怀工程

面向优抚对象、残疾人、精神病人、下岗失业人员、流动人口等特殊群体开展生活照料、精神关怀和困难帮扶等服务。在特殊群体较为集中的城乡社区,依托社区综 合服务设施开辟专门的场所及提供相应的服务,有条件的社区可以建设供特殊群体使用的专项服务设施,并向周边社区覆盖。组织和动员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广泛 参与社区特殊群体关怀工程,构建面向特殊群体的社区服务支持网络。力争“十二五”期末,使社区内每个特殊群体都能得到应有的社会关怀,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示范工程

继续推进城市社区服务设施重点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步伐。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困难地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力度,重点提高城 乡结合部社区、“城中村”社区、工矿企业所

在地社区、新建住宅区社区、流动人口聚居地社区管理服务水平,重点改善农村经济薄弱村社区、“难点村”社区、生 态移民社区、留守人口集中社区服务设施条件。

整合社区现有信息网络资源,支持部分地区建设覆盖区(县、市)或更大范围的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规范社区信息的采集、开发和应用,实现数据一次收 集、资源多方共享。拓展和整合社区信息化服务渠道,加强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平台与其他各类系统的协同功能。积极推进城乡基层政府、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村)委会的信息化建设,改进信息技术装备条件,提高社区组织和居民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四)社区服务人才培养工程

大力开发社区服务工作岗位,扩大社区服务人才队伍来源渠道,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区居民就近就便灵活就业,鼓励吸引更多社会工作者、大中专毕业生等优秀人 才到社区工作。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落实一社区一名大学生政策。大力开展岗位培训和能力建设,支持社区服务人员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学历教育考 试,不断提高社区服务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加强对社区服务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指导社区服务和为群众办事的能力和水平。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 理、素质优良的社区服务人才队伍。

(五)社区参与行动计划

制定并推行全民参与社区行动计划,培育和提高城乡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和参与意识。设立社区公益发展基金,鼓励社区居民、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和 社区服务,探索建立驻区单位社区建设责任评价体系。整合城乡服务资源,组织城乡社区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探索建立城乡社区互助服务新机制。推行社区志愿者注 册登记制度,鼓励和引导居民参与志愿者注册登记和公益性服务活动。

五、政策措施和组织保障

(一)加强社区服务法规制度建设。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完善地方配套法规。研究制定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指 导社区工作规则、社区服务标准体系及管理办法、社区公共服务目录及准入制度、社区服务居民满意度测评体系、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等方面的法规制度,形成较为完 善的社区服务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

(二)加大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多渠道筹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要按有关规定区分不同情况,对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与维护经费、社区服务人员报酬、社 区服务工作经费、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经费等,采取社区居(村)民自筹、社区经济收入中安排、委托办理服务事项的单位划转、财政补助等方式予以解决。拓宽社 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来源渠道,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和外资以多种形式捐赠或兴办社区服务事业,建立多元化投入分担机制。福利、体育彩票筹集 的公益金要不断加大用于社区服务项目和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三)完善社区服务扶持政策。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可以采取划拨方式供地的,地方政府要切实予以保证;对闲置的公办学校、宾馆、培训中心、福利设施、办公用房,优先用于兴办社区服务事业。研究制 定社区服务税收、公用事业收费、用工保险、工商和社会组织登记等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社区服务业。

(四)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明确各部门分工任务,统筹协调社 区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研究落实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加强督促检查,开展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评估,将建设成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工作目标考 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五)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与宣传。加强社区服务领域双边、多边合作,立足国情,学习借鉴国外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先进经验,开展人员、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 的交流,鼓励吸引外资发展社区服务业,提高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大对口帮扶支援力度。建立研究基地,加强社区服务理 论研究。扩大社区服务宣传,大力宣传表彰在社区服务中有突出贡献的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组织、先进个人,形成全社会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社区服务的 良好氛围。

第四篇: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精)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及提供高质量的卫生服务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占重要人口比例的农村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对维护发展稳定的大局,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市认真贯彻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在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农村卫生技术队伍建设、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深化农村卫生改革和县、乡、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等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辖六区三县一市,63个镇、29个乡、54个街道办事处,487个社区居委会、5144个行政村,总人口576万。拥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1个,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技术人员767人,其中,初级职称275人,占36%;中级职称318人,占41%;高级职称110人,占14%。现有研究生16人,占2%;大学本科139人,占18%;大专340人,占44%;中专231人,占30%。共有 个医疗机构,其中医院 个,卫生院 个,村卫生室 个,3.6万医护人员,医疗与预防机构比例为128:1,医护人员与卫生防疫人员比例为47:1。济南居民拥有医护人员的比例为0.64%,而拥有卫生防疫人员仅为0.013%。全市各级疾控机构拥有大型仪器设备167台、办公设备181台、交通工具62辆。年总经费4212.7万元,支出5460.98万元,固定资产总额4180.4万元,工作用房总面积29816平方米,人均面积38平方米。

二、加快两个体系建设 去年10月22日,***市长、***副市长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了我市“两个体系”建设问题,对市疾控中心和市传染病院的迁建作了安排布署。今年召开的市人大会议,鲍市长又把“两个体系”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年5月1日和14日,受***市长的委托,杨鲁豫副市长、***副市长两次召开会议,研究确定了市疾控中心和市传染病医院的选址问题。市疾控中心(包括市卫生监督所、市紧急救援中心、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部)新址选在槐荫区经一纬六路,原工业品批发市场,占地面积11.83亩。市传染病医院新址选址在旅游路北侧、莲花山水泥厂处,占地面积90亩(一期规划60亩)。同时根据省下达的任务,我市各县(市)、区“两个体系”建设项有10个。至****年8月底,我市“两个体系”在建项目共13个(市级3个,县(市)、区级10个),开工竣工率为69.2%。其中:县(市)、区已完成项目1个(章丘市传染病医院),已开工建设项 目8个。长清区传染病医院计划在9月份开工。市级项目中,市疾控中心已完成场地拆迁、方案设计,建设方案正报市审批小组,计划在9月份开工。市传染病医院已完成规划选址,正在进行方案设计工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把“两个体系”建设纳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为认真贯彻市长办公会议精神,切实搞好我市“两个体系”建设,确保按时完成任务,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副市长为组长,市政府办公厅、市卫生局主要领导为副组长,市计划、财政、建委、规划、国土资源、监察、审计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公共卫生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全过程组织、指挥、协调“两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具体负责工作的协调、落实任务。各县(市)、区政府、卫生局和项目建设单位分别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对本地区、本单位“两个体系”建设进行组织管理。市公共卫生重点工程领导小组根据工作的需要,还向市委提出把“两个体系”建设列入全市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建立起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和责任制度,并实行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为全面掌握工作情况,***副市长定期听取工作汇报,每旬一调度,每月召开一次领导小组成员会议,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协调市有关部门的工作。自去年10月份以来,***副市长主持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达15次之多。****年3月30日,省政府召开全省卫生“两个体系”建设工作调度会议。我市于4月9日召开了全市卫生“两个体系”建设工作调度会议,***副市长进一步强调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同时下发了《关于加快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和传染病救治体系建设的通知》(济政办字[****]30号)文件。今年7月份,***副市长率领市计划、财政、卫生等部门深入各县(市)、区督导建设工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定了目标责任书,把建设任务、各个环节的责任层层加以落实,推动了全市 “两个体系”建设。

(二)合理规划,科学决策,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 在“两个体系”建设中,我市严格按照“布局合理、节约资源、完善体系、统筹兼顾、平战结合”的原则,紧扣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从适应防治非典需要和建立公共卫生长效机制,提高卫生工作水平出发,突出重点,保证急需,增强功能,对项目科学合理规划,严格控制建设规模,使项目建设更加切合实际。一是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制定好建设规划,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救治需要。市级“两个体系”建设以迁扩建为主,县(市)、区以填平补齐,改造扩建为主。严格掌握业务用房和非业务用房的比例标准,切实控制非业务用房的面积。全市所有建设项目办公等非业务用房面积控制在40%以内。在规划执行中,不得任意变动指标,不得搞计划外工程,不得自行变更建设规模,避免造成建设资金紧张和浪费。二是充分调研论证,编制可行性研 究报告。去年以来,项目建设单位先后会同市计委、规划、财政、土地、卫生、工程咨询院等部门的有关人员,赴江苏、广东、长春、深圳、沈阳、杭州等省市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省市的经验,对我市“两个体系”建设进行论证。全市13个项目均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并经省、市计划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全市“两个体系”建设改扩建规划建筑总面积66200平方米。其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监督所、市紧急救援中心、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部)16000平方米;市传染病医院30000平方米;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15500平方米;传染病救治体系4700平方米。三是坚持分类指导。在建设过程中,为使工程建设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作用,根据“两个体系”的工作性质,把握建设重点。疾病控制体系以实验室、业务用房的建设为重点,突出实验和应急指挥的功能;传染病救治体系建设突出“平战结合”,在没有急性传染病救治任务时,收治慢性传染病,一旦发生急性传染病时,就可转为“战时”。四是重视方案设计工作。各项目单位严格按照省市下达的建设规模,在建设内容、使用功能等方面下功夫,采取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开展方案设计。对设计方案由市建设部门邀请建设方面的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选出最佳的建设方案。在内外装饰上,要求做到“简洁、大方、稳重”,不搞豪华装饰,防止浪费。

(三)落实建设资金,严格资金管理 据统计,全市“两个体系”建设计划总投资为1.6227亿元。目前省补助资金575万元已经到位(市疾控40万,市传染病院300万元,各县(市)、区235万元)。市级项目建设计划投资1.3亿元(市疾控中心4000万元,市传染病院9000万元)。****市筹资金4200万元,市疾控中心1200万元,市传染病医院3000万元;各县(市)、区项目建设计划投资3227万元,目前除省补助资金外,市补助200万元,县(市)、区已投资391万元,单位自筹436万元,各县(市)、区已对“两个体系”建设配套资金做出承诺。市里对各项目单位严格资金管理,“两个体系”建设资金均已纳入财政分帐帐户,专户管理,专款专用,接受市主管部门的监督。

(四)加强协调和监督检查 自“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即建立了调度会制度,成立了联络员办公室,建立和完善省、市、县(市)、区和建设单位四级报告网络。杨鲁豫副市长利用“

五、一”放假,召集市规划、土地、卫生部门研究选址问题。***副市长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并亲自率队对市疾控中心和市传染病医院的选址进行考察。市直各职能部门指定专人进驻市卫生局。采取联合办公,简化工作程序,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办事效率。市卫生局每月向省卫生厅报告一次全市“两个体系”建设进展情况,并对市级、县(市)、区“两个体系”建设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督导和调度,定期通 报项目情况,对建设图纸从专业技术规范上逐一审查。市卫生局会同市计委对各县(市)、区上报的计划、可研报告等进行审批,报省卫生厅、省计委备案。市计委、规划、土地等部门的领导还到市卫生局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推进了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免疫免疫工作

1、建立科学、规范的免疫预防工作运转体系。我市的计划免疫工作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卫生厅和省疾控中心的指导下,以抓好常规免疫为基础,以加强科学管理为手段,以消灭“脊灰”和控制麻疹为重点,以规范化门诊建设和社区卫生服务预防接种为突破口,全面提高计划免疫工作的效益和质量,形成了一个管理科学,工作规范,运转协调,保障有力的计划免疫管理体系。顺利完成了“无脊灰”证实工作,计划免疫针对疾病降低到历史最低水平,普及了规范化门诊建设目标,受到了卫生部、省卫生厅领导和有关国际组织的充分肯定,为保护全市儿童身体健康,提高人口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

2、规范化门诊建设。随着新形势下群众对计划免疫服务的需求和疫苗接种种类、接种剂次的增加,对接种环境和硬件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家庭居住和生活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而原来一张桌子、一间房屋的落后接种环境和以村为单位的落后接种模式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预防接种服务的需求;流动人口的剧增,为落实计划免疫各项技术措施增加了难度。我局决定将推行定时定点集中接种,全面加强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作为推动工作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召集县(市)、区卫生局长、乡镇长,召开现场会,下发规范化门诊建设标准及工作规范,出台一系列的管理办法,从硬件建设、工作程序、人员配备等方面做了详尽规定。将农村以村为单位分散式接种模式,过渡到以乡镇为单位的定时定点集中接种,接种周期由双月接种改变为按旬接种,并逐步过渡到按周接种。一是切实加强硬件建设,按标准,该配备的配备,该更新的更新,该淘汰的淘汰,经济条件好的门诊,高标准建设一流的预防接种门诊;条件相对较差的门诊,要达到配备标准,满足服务需求,不具备条件的接种门诊取消服务资格;二是加强规范化管理,抓好软件建设,严格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开诊时间,统一工作程序,统一表格填写,统一档案模式。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工作质量。明确县(市)、区防疫站开设接种门诊的服务范围,实行按日接种;三是严格把关,按程序申报,按标准验收,达标门诊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四是抓好队伍建设,对专业人员实行准入制,统一培训,考核合格,持证上岗;五是加强督导,实行动态管理,对抽查考核不合格的坚决摘牌。4 在全省规范化门诊建设现场会后,我局又将建设省示范预防接种门诊作为全面提高我市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水平,提高管理质量作为工作重点。2002年我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接种门诊建设的通知》,提出了新的工作目标:“确保在2002年内,所有县(市)、区按时完成1~2个省级示范预防接种门诊建设任务,其他门诊要全部达到市级规范预防接种门诊标准;2005年底,全市省级示范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普及率要达到50%。2002年底达不到市级规范预防接种门诊标准的单位,从2003年1月1日起将不得从事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短短两个月,在章丘市建成了6处省示范预防接种门诊,我局及时了召开现场会,进一步动员部署,按照规范化要求进行硬件改造、添臵设备、调整布局、转变功能、完善服务、健全制度。许多单位积极开动脑筋,在营造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氛围,创造安全、舒适、温馨的接种门诊上下工夫,配备了微机、空调、电视机、饮水机等设备,自己设计了风景窗帘、卡通画、宠物瓷砖,并与“421”儿童保健查体结合起来,有的还开展了给婴儿洗澡等特色服务,受到广大群众的交口称赞。通过创建活动,不仅使我们积累了规范化门诊建设的经验,而且以点带面,较好地带动了基层其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在全市形成了你追我赶、争抓规范、争创示范的竞争氛围和竞争机制。现在许多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好的房屋都腾给了预防接种门诊,截止目前,全市已有44个预防接种门诊通过了省卫生厅的验收,其中长清区所有预防接种门诊全部成为省示范预防接种门诊;去年底,全市另外136个门诊已全部通过市规范门诊验收,达到接种门诊设臵的标准化,运转程序化,操作规范化和管理科学化,完成了王宝亭厅长在我市视察时提出的要求,率先普及了规范化门诊。卫生部免疫规划处崔刚处长、中国免疫规划中心梁晓峰主任在我市调研和考察规范化门诊建设工作时,对我市儿童计划免疫和门诊规范化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目前已有300余人次全国各地的领导、专家和同行到我市的预防接种门诊视察、领导和参观。通过开展规范化门诊建设活动,我市的计划免疫整体工作有了质的飞跃,接种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接种及时率分别由1995年的45%、25%、7%、47%提高到2002年的82%、87.41%、93.62%、93%,疫苗针对疾病发病率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3、疫苗针对疾病的预防控制。为保证全市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的质量,我市先后制定了《***消灭脊髓灰质炎规划》、《***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计划》和《***消灭脊灰强化免疫工作方案》,建立急性迟缓性麻痹(以下简称AFP)专报系统,全市共有1所市级、10所县(市)、区级卫生防疫站、175所省(部)、市、县级及部队、系统综合性医院开展AFP常规报告工作,承担着全省和临近省2/5AFP病例的监测工作(每年报告、处理病例均在200例以上)。日本JICA专家和印尼卫 生部官员在视察我市AFP监测系统工作后认为,我市监测系统是全国监测工作的典范,可以为其它开展消灭脊灰工作的第三世界国家借鉴。在我市被卫生部和省卫生厅确定为全国首批与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开展麻疹监测合作的市(地)后,及时制定了《***麻疹监测方案》。1995年起,先后完成了4次全市范围8月龄-15周岁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累计接种132万余人次,在周边地区麻疹疫情不断暴发的情况下,我市一直保持低水平的发病率。1994年将风疹纳入麻疹疫情专报系统,在全省率先开展了风疹疫苗的接种工作。1995年,市卫生局、市教委联合下发《***风疹疫苗免疫接种实施方案》,将风疹疫苗正式纳入计划免疫管理。1997年开始推广使用麻风腮疫苗,2000年起要求城区儿童1.5岁儿童加强麻疹疫苗用麻风腮疫苗替代,适龄儿童麻疹、风疹、腮腺炎发病率保持在低水平。认真做好与WHO和美国CDC的麻疹控制合作项目,加强麻疹、风疹疫情监测,做好麻疹疑似病例的报告、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标本、鼻咽拭子的采集工作,各项监测指标均超过项目规定的标准。按时递交了《***1999-2002CDC/WHO麻疹控制合作项目进展报告》。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纳入免疫预防系统管理后,我们适应工作发展需要,转发了卫生部、省卫生厅有关乙肝疫苗接种文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乙肝疫苗接种实施方案》,规范了乙肝疫苗接种程序、接种统计报告和监测评价系统工作。开展“***人群乙肝表面抗原、表面抗体携带情况监测”和“***人群甲肝疫苗免疫水平监测”,同时开展了全市甲肝疫苗、乙肝疫苗接种率回顾性和现况调查,为进一步实施病毒性肝炎控制工作奠定了基础。

4、免疫预防工作成效显著。自1978年开展计划免疫以来,我市共接种卡介苗406万人次,脊髓灰质炎疫苗1200万人次,百白破三联疫苗584万人次,麻疹疫苗643万人次,白破二联疫苗302万人次,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829万人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557万人次。2001年全市儿童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三联制剂、麻疹疫苗接种率分别达到98.71%、99.24%、99.11%、98.93%。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使全市相应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计划免疫开展以前,我市白喉发病率很高,1961年为149.75/10万,接种疫苗以后,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71年发生最后一例白喉病例,1972年至今,没有一例白喉病例发生,我市已基本消除白喉病例。2002年全市麻疹、百日咳、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率分别比实施计划免疫前的1978年下降了 97.73%、98.15%、95.2%和99.88%。据估算,我市实施计划免疫工作20年来,共减少麻 6 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流脑和乙脑等发病48万人,减少死亡5000余人。直接减少住院治疗费用24亿元。

四、传染病预防控制 我市传染病防治工作连续多年实现了“一个确保”的工作目标,全市传染病防治工作水平逐年提高。

1、加强公共卫生综合监测点的建设。按照科学设臵、属地管理的原则,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以县(市)、区为单位,制定出监测点的标准、监测资料报送渠道和方法、培训计划、演练方案以及监测点法定报告单位或报告人的职责和分工。在每个县(市)区各设臵了50个综合监测点,承担重大传染病疫情监测任务,全市共建公共卫生综合监测点501个。这些固定监测点坚持实行每日疫情“零”报告制度,建立健全了省、市、县(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各监测点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疫情报告网络,为疫情的及时报送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2、做好传染病疫情管理及网络直报工作。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报告网络。按照《山东省疫情管理工作规程》要求,我市在各级疾控机构中都设立了独立疫情室,选派业务熟练、责任心强的人员分管疫情管理、统计、分析和上报工作。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都有专(兼)职人员负责全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卡的收集、登记、检查和核对工作,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时限报告疫情。全市共设立疫情报告员276名。为不断提高疫情管理工作水平,减少传染病疫情漏报,按照传染病属地化管理的原则,疾控机构的专业人员经常深入到辖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检查指导疫情报告工作,同时按照有关要求定期组织疫情漏报调查,确保了疫情资料的及时、准确和完整,提高了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疫情报告质量。为保证疫情信息的快捷、畅通,我市自去年9月全面启动了“国家疫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国家公共卫生监测信息系统”,实现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自去年非典以来,我市一直坚持非典疫情“零”报告和日报告制度,切实加强了疫情报告网络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要求,我们还设立了疫情监督报告员,强化群众监督。非典防治期间,我市在10个县(市)区、92个乡镇、54个街道办事处、4657个行政村、487个社区居委会中,选派政治素质高、认真负责的同志5500余人担任了非典疫情监督报告员。凡是本单位有来自重点疫区的人员、返乡人员及发热病人,立即报告并登记造册。同时,研究制定了疫情监督报告员工作规则,提出了工作要求,建立了奖励第一报告人 7 制度,对报告经核实为疑似病人的第一报告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这项措施对加强非典预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重大疾病防治工作稳步开展。一是认真贯彻落实非典防治会议和有关文件精神。我市自去年10月份起,就已启动市、县级防治非典指挥系统。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和医疗卫生单位召开紧急会议,认真贯彻省卫生厅《关于加强非典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鲁卫发电„****‟15号)和我局济卫发﹝****)11号文件精神,并组织医疗卫生人员认真学习《***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案(试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2003-*******卫生系统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方案》,始终坚持执行防治非典指挥部24小时值班制度。一旦发现疫情,立即按“四早”原则进行果断处臵。继续加强和完善了疫情监测报告制度。执行非典疫情零报告和日报告制度。按照卫生部要求我局举办了全市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因病死亡病例网络直报师资培训班。自****年4月26日起,县及县以上医院和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已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因病死亡病例”实行了网络直报。各单位认真抓好制度落实,保证了疫情报告渠道畅通。我市设立的防治非典定点医院、非典疫情监测点、非典早期预警症状监测医院和流感监测医院都加强了疫情监测和防控措施,加强了非典疫情监测工作,积极开展了流感样病例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做到非典病例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各医疗机构加强了对发热病例的监测,指定了专人进行发热病人的筛查工作。各级疾控机构加强了传染病防治培训,实行了非典防治值班制度,防非电话24小时开通,人员、车辆24小时待命,做到组织、思想、技术、物资、责任 “五落实”,及时补充相关物资用品,做好随时处理突发事件的准备。各监测点都设立了专职疫情报告责任人,设有专用电话和登记本。“

五、一”黄金周期间,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医疗卫生单位认真部署,严密监测,认真做好节日期间非典防治工作。5月6日,按照省疾控中心值班电话的要求,我市疾控中心连夜出击对1例来自北京的齐鲁医院发热病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后经专家会诊,排除了非典,初步诊断为大叶性肺炎。另外按照卫生部要求还对6例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例逐个进行了流调排除,并及时对北京市疾控中心和省疾控中心要求协查的2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的接触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观察。加强对发热门诊的管理工作。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防非工作非常重视,恢复了发热门诊的应诊流程,已由常态转入应急状态。医护人员、物资、设备、防护设施及时到位,能够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各医院设立了就诊病人体温预检分诊台,在门诊大厅设立了呼吸道症状发热病人监测点,严格筛查可疑病人,防止交叉感染。各医院注重对医护人员的防护,发热门诊和其他有关科室的医护人员均按要求配备了相应的防护设施和消毒 药械,并进行了相关的培训。做好医院感染控制和消毒管理工作。各医疗机构均设有院内感染办公室,具体负责控制院内感染工作,能够做到认真落实各项制度,工作有部署、有检查,责任到人。规范医疗垃圾的处理,一级以上医疗机构均与市环保局签订了医疗垃圾收集处理协议,医疗垃圾统一由专业公司处理。其他医疗机构也能做到医疗垃圾严格毁形、彻底消毒处理。卫生部非典防治工作检查组对我市非典防治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二是做好腹泻病和细菌性疾病防治工作。制定防治规划,印发了《霍乱防疫机动队物资配备明细表》、《关于加强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就切实加强霍乱腹泻病防治工作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从5月份开始实行霍乱零报告制度,市疾控中心组建霍乱抢救机动队,设计制作了专用队旗和服装,配备了专用物资,保证思想、组织、物资、技术、责任五落实。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疫源检索。全市医院腹泻病门诊,均按时开诊。今年4月21日-22日,我局举办腹泻病防治培训班,共有179人参加了培训,并对考试合格人员颁发了“上岗资格证”。三是做好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根据《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和《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制定了《***医务人员艾滋病性病知识全员培训实施方案》,提出了三级培训目标,实行培训合格证制度,共培训28000人。建立健全我市艾滋病监测网络,率先在全省完成了艾滋病病毒初筛实验室的验收任务。目前,我市已建立了2家艾滋病筛查中心实验室和19家艾滋病筛查实验室。今年3月8日投资建成并开通了“小阮热线”,为公众提供规范、优质的咨询服务和心理辅导。4月30日在槐荫区举行了全市艾滋病防治综合示范区项目暨“四进”活动启动仪式,让艾滋病宣传教育“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课堂”,进千家万户,并制作了“预防艾滋病,你我同参与”的宣教片(VCD),使艾滋病预防知识家喻户晓。积极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启动“中国与欧盟合作第三期项目”,市疾控中心与省皮肤病防治所协作,共同承担了这个项目,成为全国8个试点城市之一。加大艾滋病、性病常规防治工作力度。开展了HIV的自愿检测87例,高危人群流调、血清监测506份,哨点检测血清500份。普及防治知识,为200多人提供了咨询和心理辅导。实施了慢病防治社区调研,与有关企业联合,开展了全市营养健康知识普及等健康教育活动。2003年11月份完成县、市、省及全国级结核病十年规划阶段性评估,受到国家三部委组成的检查团的高度评价。四是做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制定印发了****年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计划,年初召开了全市出血热防治工作会议,对全年防治流行性出血热工作作出部署。积极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疫点 处理和血清学复核工作。今年4月份开展了鼠情监测,为出血热防治工作提供依据。加强宣传教育,普及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充分利用报刊、宣传画、宣传单等多种媒介和形式进行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出血热危害性的认识及自我防护意识,发放出血热宣传画 1500份。积极推广应用流行性出血热疫苗。五是加强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以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为契机,认真做好病毒性肝炎综合防治工作。制定下发了《***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查漏补种实施方案》,今年3月份我市开展了1997年1月1日后出生儿童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六是进一步巩固疟防成果。对临床初诊为疟疾、疑似疟疾和原因不明的发热病人(“三热”病人)进行疟原虫血检,加强了对流动人口疟疾病例的监测和管理。为确保2003年全市6个原丝虫病流行县(市)区全部达到部颁消灭丝虫病的标准,采集血片13738张,超额完成了病原学监测任务。七是积极做好禽流感防治工作。2月7日召开全市卫生系统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会议,对禽流感防治工作进行部署。制定下发了《***突发人间禽流感应急预案(试行)》和《关于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的通知》。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开展禽流感防治知识的宣传,及时开通禽流感咨询热线,接受咨询419人次。举办了***人间禽流感预防控制技术培训班,各县(市)区疾控机构有关人员共42人参加了培训。组织编写了《禽流感防治知识问答》。指导市中区参加省暨***防治禽流感疫情应急联合模拟演练。在济钢康山养殖公司设立禽流感监测点,对高暴露人群进行重点监测。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1、制定预案。制定并印发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对指导全市做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有章可循。

2、加强组织建设。成立了全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指挥中心,各部门及机构成立了应急反应机动队,定期进行培训、演练,随时准备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加强实验室软硬件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定是有效应急处理的前提,我市着力加强了疾控机构的实验室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购臵了一批先进的检验设备,利用肝炎实验室、艾滋病初筛中心实验室、麻疹实验室、百级净化实验室等技术平台,加强了霍乱、流行性出血热、风疹麻疹、艾滋病、军团菌、消毒质量等检测。提高检验能力,为我市突发事件提供了准确及时的检测数据。同时积极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提高检验水平。

4、物资储备充足。针对不同季节和气候,有针对性的储备了相应的器械和药品,并定期进行及时的更新。

六、各级政府逐渐重视对公共卫生经费的投入近年来,我市各级财政逐步加大了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经费投入。

1、非典期间,政府的显性投入和非显性投入都大大增加,主要用于各种应急防护物品、消毒器械和消毒药剂等。

2、非典过后,各级政府首先加大了对两个体系建设的投入,目前各级新建、改建、扩建的项目经费已经基本到位,全市总投资额达到1.6亿多元。

3、市财政一次拨付187万元为省、市级免疫接种规范化门诊配备了冰箱、接种台、座椅等冷链设备和接种器材,在全国也属于第一次,这强有力地保障了我市免疫预防工作快速稳定健康的向前发展。

4、在艾滋病防治方面,市财政分次拨给防治经费80余万元,这也是以前所没有的。

七、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传染病防治队伍建设,是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的基础和保证。为适应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需要,我市成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共168队,计1169人,成立了霍乱防治机动队和应急消毒队伍,并针对不同的传染病,进行了相应的知识技术培训,举办腹泻病、流行性出血热、艾滋病、非典、流感、手足口病、疫情直报、传染病防治法律知识、医院感染控制等各种培训班70余期,培训人员7135人次,提高了传染病防治队伍素质。同时,对传染病防治队伍进行了30余次实战演练,提高了对各种传染病的应急处臵能力。

八、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问题:

1、单位性质和编制仍然没有得到解决,经费总体偏低,无力支付大部分社会性工作成本。

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高层次专业人员少和仪器设备陈旧落后。

3、由于不能实施有效的区域卫生规划,所以无法形成有效的统一协调与属地管理机制。

4、技术能力储备低,科学研究能力相对滞后,无力解决公共卫生疑难和关键性问题。

5、各级疾病预防机构,基础性建设薄弱。

6、工作人员尤其是基层工作者待遇较低,直接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建议:

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检验设备要全面达到国家标准要求,满足疾病监测和常规卫生监测。

2、应恢复疾控机构的全额事业单位。实行政府全额拨款,保证重点疾病的防治经费。疾控人员待遇应高于市属综合医院平均收入水平的10-15%,以保持队伍的稳定性。

3、由政府直接实施统一的财政预算,以地市级为区域,实现市、县、乡疾病预防控制垂直管理,避免疾控机构内部因为改革带来的利益和责任的撞车现象。

4、政府应将检测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直接拨付给承担检测任务的技术保障机构。国家计委、财政部、卫生部财社[2000]17号《关于卫生事业补助经费政策的意见》中要求,必须安排好以下经费:甲、乙类传染病以及对人群健康危害严重的其它传染病的监测、控制和疫情处理;政府指令性计划免疫;卫生突发事件处理和重大灾害防疫;卫生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与健康相关产品、药品的检测检验;保障人群健康的环境、放射、食品、学校、职业卫生的监测与控制;对人群健康危害严重的慢性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的监测与控制;健康教育等业务开展,设备运行、修缮等必需经费。目前,为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健康,疾控机构每年都要对危害健康的因素实施监测,工作量大,所需经费高,只靠疾控机构自身的财力是远远不够的。

5、是强化专业培训,开展疾病科学研究,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尤其要加强对信息网络、应急队伍及骨干人员的培训。另外,要切实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还应有总体政策、整体机制、政府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1、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明确纳入政府职能。要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与科技、教育等事业摆在同等重要的位臵,纳入社会发展规划。

2、实施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倾斜的经济政策。在政府的经济投入中,应保证事业费的增长与国家财政经常性增长保持同步;在卫生事业费的分配中,应切实扭转重医疗、轻预防的现象,向疾病预防控制倾斜,要努力保证财政投入。

3、建立新型的疾病预防控制服务体系和管理机制。重点解决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与同级疾病控制中心的职能划分,加强疾病控制机构的技术管理、指导、培训和服务功能。12

第五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目前,以甲型H1N1流感暴发为标志的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出现,给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威胁。为促进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召开座谈会、印发调查表等方式,对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有了深入了解。

一、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将“深化两好一满意,建设卫生强省”纳入市委、市政府“打造区域经济文化高地”和实施《德州市健康百姓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加强领导,加大投入,促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市卫生疾控部门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基本建立起资源整合、覆盖城乡、反应迅速、处臵有力的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2005年以来,全市完成了市疾控中心和10个县(市区)疾控中心建设项目,其中新建3处、扩建5处、改造2处,新增建筑面积19500M,新增仪器设备投资1108万元;在全省率先完成37处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2006年、2007年分别完成了“360工程”29处、“1127工程”87处卫生院基础设施、基本设备和人才技术培养建设任务,2008年完成市政府“十件实事”确定的1000处建设,今年将完成近900所村卫生室建设。全市规划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0处,已建成87处,社区卫生服务覆盖人口112.87万,覆盖率89.25%,已为84.25万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建档率74.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政策已经基本落实,2008年争取省级社区服务专项资金1150.2万元,占全省的20%。

(三)预防保健工作成效显著。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连续8年居全省上游。稳步推进艾滋病、结核病、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防治,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六进”活动、落实相关政策。开展了妇幼保健门诊和产科规范化建设,调整了《出生医学证明》管理体制,在全市实行了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全市孕产妇系统化管理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住院分娩率,均处于全省先进水平。

(四)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健全,处置应急突发事件能力提高。市、县两级疾控机构编制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2臵预案,开展了多次演练。建立起全市疫情网络报告系统,实现了疾控机构纵横连通和市、县、乡三级信息互通。2003年以来,我市成功保持了非典疫情零状态,防止了禽流感向人间传播,有效扼制了手足口病疫情,防止了较大的群体性食源性疾病发生,有效控制了1例传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二代病例,传染病总发病率位居全省较低水平,连续多年未发生重点传染病暴发流行。

二、全市公共卫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人类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十分复杂,传染病谱不断改变。甲型H1N1流感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件,艾滋病正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肺结核病每年新发患者超过100万人,这些重大传染病对经济社会具有现实和潜在的巨大破坏力。另外,恶性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非传染性慢病不断增多,职业病危害更为复杂。应对这些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加快建设功能健全、机制完善的疾控体系,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调研发现,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财政保障政策不到位,疾控机构建设和事业发展举步维艰。政府对疾控机构的经费等保障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尤其在县级疾控机构更为突出。一是本级财政拨款不足。大部分县疾控机构虽然在政府编制上是全额预算管理单位,但一直没落实到位。目前,我市县级疾控机构本级财政拨款8505639元(人均8266元),仅占职工工资的32%,而且疾病防治业务经费几乎没有财政拨款,不足部分靠有偿服务和执法执收来弥补。由于疾控部门把工作重点转向创收,而健康教育、消杀灭技术指导等业务工作无力正常开展,影响了处理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时的应变能力,存在重大隐患。二是专项经费落实不到位。国家免疫规划实施后,需县级财政承担的Ⅰ类疫苗经费至2008年才得到部分解决,全市实际累计拨款325万元,为财政应拨付疫苗经费的36%,其它业务经费和办公经费没有拨付到位。三是疾控部门自身创收渠道断流。随着今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县级疾控中心(监督所)所承担的食品卫生监管职能调整,食品生产加工划归质监部门管理,食品经营流通划归工商部门管理,作为原疾控机构业务主要收入来源的食品卫生管理业务收入(占70%左右)基本丢失,仅市中心区疾控中心2009年预计减收260万元(预计2010年将减收400万元)。在防病收入方面,原来计划免疫的免费Ⅰ类疫苗由4个品种扩大到14种。受这两个因素影响,多数县(市、区)疾控中心业务收入将锐减70%以上,工作运转受到很大制约。

(二)公共卫生检测能力与规定要求尚存差距。县级疾控机构楼房建设虽然勉强完成,但地方配套资金多数没有到位,无钱购臵新仪器,现有设备老化。如德城区疾控中心原子吸收、气相色谱等常用的设备分别是1995年、1996年购臵的,现在已基本淘汰。对照国家标准,我市疾控中心的仪器配臵率为75%,可以检测的项目仅占标准数的80%。县级机构平均仪器配臵率为30%左右,项目检测率仅为50%,有一半的检测项目不能实施。以饮用水检测为例,由于缺少设备,对于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106项监测指标,市疾控中心仅可以监测78项,县级的检测手段更为落后。一旦发生诸如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难以保证迅速准确检测,给突发事件有效处臵带来严重隐患。

(三)乡镇农村卫生防保机构力量薄弱。一是投入少。有的乡镇防保机构的房屋建设虽已完成,但有房缺设备、仪器老化的现象突出,检测技术落后,无法满足实际需要。二是重硬件投入轻软件投入。农村大多数人口最常利用的卫生资源是乡镇卫生院,但政策扶持主要在房屋建设等硬件方面,对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投资较少或落不到实处,致使乡村防保人员参加培训少、收入待遇差。三是乡镇卫生专业人才匮乏。有的县乡镇卫生院仅有一名上世纪70年代大学毕业的副高级职称人员,而且是60多岁的返聘人员。学历低、技术水平低、服务质量低的“三低”现象非常突出。

(四)“重治轻防”、“重医轻防”现象明显。由于投入补偿机制缺陷形成的长期“营养不良”,多年来“重治轻防”中暴露出的问题比较严重。社会对疾控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其工作的常态性,认为疾控机构只是处臵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机构。疾控机构在经费保障、人才配备、科研力量、检测能力等方面与疾控形势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都有较大差距。一般市民群众缺乏防病意识和科学知识,重医轻防的意识和现象比较明显,遇到疫情或疏于防范导致传染,或过度紧张造成恐慌。

(五)管理体制不顺,影响公共卫生资源整合。2003年行政区划后,形成了城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开发区三区并列格局。按照要求,疾病控制工作实行属地化(原县级德州市)管理原则。中央、省、市各级部门、单位和“三区”的疾病控制工作都由德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由于行政和业务管理的不同归属,致使指挥失灵、不服从管理的情况时有发生。某些县存在妇幼保健站隶属人口计生部门而不归属卫生系统的问题,不利于加强系统协调管理,不利于整合卫生资源。

三、进一步推动全市公共卫生发展的几点建议

为推进我市公共卫生建设不断上新台阶,使其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城乡安全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现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当前投入、长久获益的“利民工程”,也是一个可以使老百姓得到实惠、医疗机构得到发展,党委政府赢得民心的“民心工程”。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民生,把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纳入本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积极发挥政府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切实把卫生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执法,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上来,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卫生保健需要,让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关怀,享受到政府提供的优质公共卫生服务。

要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统筹安排,把公共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纳入对各级、各部门考核内容之中,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强化督查,积极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为政府当好参谋,充分发挥统一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的职能作用。计划、规划、人事、财政等部门,都要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发挥积极作用。通过社会各方群策群力,协作与配合,形成层层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和支持公共卫生建设的氛围。

(二)加大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主要由政府负责筹集,向城乡居民均等化提供。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抓民生工作的高度,加大对县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要向抓经济工作一样,重视疾控工作,并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逐步加大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第一,随着经济的增长,从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入手,逐年增加财政直接拨款的比例,直至将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和业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对诸如儿童计划免疫、重大疾病防治等专项工作经费应足额补偿到位,对完成诸如饮用水监测、健康教育、慢病预防等重大任务所必须的设备、经费,应保证落实。第二,鉴于当前我市县级财政是“吃饭”财政,乡级政府实际上已失去一级财政职能的实际,建议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地方配套资金由市级财政承担,或者市对县级给以配套补助。对必须保障的免疫预防经费,实行市、县两级按比例筹集,市级专户管理,分级下拨至县、乡。第三,根据地区人口结构、疾病发病等状况进行成本测算,尝试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产品,通过“花钱买服务”形式调动农村卫生服务机构的积极性。第四,对疾控机构实行严格的收支两条线管理。探索实施项目管理模式,明确疾病防控机构须完成的任务量和花费资金,通过对政府投入进行绩效考核,确保有效履行公共服务职能。

(三)加大宣传力度,倡树新的公共卫生理念

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增强群众新的公共卫生理念,规范健康行为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预防卫生科普知识是最好的疫苗。要运用多种形式,经常性编发宣传教育资料,特别要加强对甲型H1N1流感、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的防治以及食品卫生安全、职业卫生等卫生科普知识、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让广大群众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创造条件做好干部群众的定期健康查体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治未病治小病。新闻宣传部门要通过在媒体设立专栏等多种形式,加大卫生科普教育。

(四)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加强人才培养。通过请专家作专题讲座、脱产进修、市县医疗单位对口交流等形式,对基层公共卫生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素质。二是制定相关政策,优化人才结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从工作、进修学习、待遇等各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要结合人事制度改革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吸引专业人才特别是可以分批选拔卫生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从事公共卫生工作,逐步实现乡村医生的专业化、年轻化、职业化,逐步建立起稳定的以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为主体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三是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加强执业行为管理,切实加强对业务机构、专业人员工作责任的考评。

(五)理顺管理体制,整合公共卫生资源。建立德城区疾控中心、乡办防保机构垂直管理机制,协调解决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管理问题。协调解县级妇幼保健站归属卫生部门管理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整体效能。

下载西城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城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心得

    取 得明显效果,一是提高了思想认识。全体与会人员认识到“十二五”时期,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逐步加快,我国城乡基层社会正在发 生深刻变化,社区服务......

    社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汇报材料

    社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汇报材料近年来,我社区紧紧围绕“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的目标,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社区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促进了社会的和......

    红麒麟热点精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背景链接】 2012年6月2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上海参加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上表示,我国居民85%的死亡原因是因为慢性病引起的,一系列的新形势使我国公共卫生服务面临......

    宜君县“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

    宜君县“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建设规划 “十一五”是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单位......

    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为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

    深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全面推进食品卫生工作创新

    深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全面推进食品卫生工作创新 发表日期: 2009-04-06 15:53:00 阅读次数: 562 来源: 区府办 北仑区人民政府 (2009年4月6日) 2008年是北仑实施“卫生强区......

    陵县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汇报(迎接市人大调研)

    陵县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陵县人民政府 (2009年8月13日) 尊敬的夏荣恩主任、钟玲主任,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陵县县委县政府,对各位领导莅临我县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

    2012四川政法干警申论热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2012四川政法干警申论热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背景链接】 2012年6月2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上海参加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上表示,我国居民85%的死亡原因是因为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