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依法治国专题(精)
依法治国专题 浏阳五中:高三政治组
[背景材料]
1、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并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2、2003年3月17日,湖北青年孙志刚因没有暂住证,被广州警方收容。3月20日被故意伤害致死。“孙志刚”事件很快被新闻媒体曝光。5月14日,3名法学博士以普通公民身份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谴送办法》的建议,6月9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主犯乔燕琴被判处死刑,第二主犯李海婴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其余10名罪犯分别被判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国院总理温家宝6月20日签署国务院第381号令,公布施行《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并宣布该办法从2003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1982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谴送办法》同时废止。3、2003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并决定提交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2003年12月22日至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举行,会议听取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的说明。会议表决通过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提请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议案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2004年3月14日。该议案获得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理论分析]
一、结合经济常识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四个基本特征。在市场经济中,健全的法制是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平的依据和准则。实施依法治国原则,使每个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够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结合哲学常识
1、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我国法律的制定,《宪法》的修改,是根据我国的国情,经历了充分调查研究,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公民增强法制意识,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2、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宪法》修改,是我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不断完善。
三、结合政治常识(1)、从国家角度分析
①体现了国家职能:第一,关注弱势群体,为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救助,这是政府行使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第二,严惩罪犯,保护人民,这是国家实施政治统治职能的体现。
②体现了依法治国原则:第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第二,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权威。依法治国所依的是宪法和法律。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志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第三,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我国加强立法,提高立法质量,维护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第四,实现依法治国要求:立法关于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还要进一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③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从对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收容遣送到更多强调给予救助管理,体现了国家的服务职能和责任意识,是政府执政为民的体现。(2)从公民角度分析
①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收容谴送办法》侵犯了公民的人身自由,予以废止,同时严惩罪犯,说明国家依法保护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
②公民依法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3名公民依法“上书”是公民依法行使自己政治权利的体现。
(3)从社会角度分析 ①加强舆论监督。“孙志刚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充分反映了全社会对依法保障人权和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的高度重视,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和舆论监督机制的不断完善。
②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孙志刚事件”告诫人们,要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典型示例]
1、(2003年高考上海卷)2002年12月,首都各界集会隆重纪念现行宪法公布实施20周年,胡锦涛同志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在社会进一步树立宪法意识和宪法权威。请简要回答,为什么要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宪法意识和宪法权威?
[分析]此题以宪法公布20周年为背景,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热点问题的分析、推理能力,要求学生回答原因,考察了依法治国的知识。回答本题首先应从理论上进行分析,也就是从宪法再我国的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出的地位上回答;然后从宪法在我国的重要作用方面回答。
[参考答案](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在国家所有法律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
(2)现行宪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法律保障,是社会主义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树立宪法意识是实施宪法的首要环节,维护宪法权威,关系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幸福和国家昌盛,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庄严职责。
2、(1999年全国卷简答题)今年1月,中共中央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了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宪法修正案,明确把中共中央提出的将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内容载入宪法。这次宪法修改的过程是如何体现依法治国的?
[分析]这是一道演绎型简答题,主要考查对依法治国原则,党的领导,全国人大地位的理解和运用,题目的规定性在于“如何体现”,切忌照搬书本“贴膏药”要紧扣教材,先用归纳法归纳出材料体现了依法治国原则的哪些具体要求,然后用演绎法回答它们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参考答案](1)在我国,依法治理国家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在这次修宪过程中,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首先是由中共中央提出,并最终成为国家根本大法内容。
(2)在我国,一切政党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立法机关严格按照立法程序立法,在这一次修宪过程中,首先由中共中央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修宪建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形成宪法修正案,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把修改内容载入宪法。
3、(根据考试说明演变题)2003年12月12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中指出:“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发展的实践,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提出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部分内容-------”
1、从政治学上来看,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什么要就宪法部分内容的修改提出建议?
2、从哲学上来看,宪法为什么必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实践而发展?
[分析]该题以修宪为立意情境,从政治和哲学两方面考查学生对“修宪”这一社会政治事件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涉及的主干知识有党的领导,发展观和实践观,体现了高考试题中注重学科内综合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设计思路。
[参考答案](1)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的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导。②体现了依法治国原则,反映了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③体现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2)①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观点,有中国社会主义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宪法必须要与时俱进地反映它的变化发展。②体现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性,实践没有止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宪法也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专题练习[配套练习] 一. 单选题
党的十三界四中全会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125件法律,对56件法律进行了修改,通过了7件法律解释。目前,我国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已经基本做到有法可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据此回答1-3题。1. 上述材料说明()
A. 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最高立法权 B. 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C.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标志着党的执政方式()A. 从主要依靠政策到主要依靠法律的转变 B. 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 C. 从加强党的领导到改善党的领导的转变 D. 从强调立法工作到强调依法行政的转变 3. 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孜孜不倦、不断探索而得出的科学结论,这说明()
A.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具进的品格 B. 真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辨证的统一 D. 源于实践的理论是在实践中发展的 4. 在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式下,要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特别是政风建设,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治。这是因为()① 能否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② 只要严格依法行政,就能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③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④ 依法行政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率先在“首都之窗”网站上公布了“举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违法、违纪民事审判人员须知”,将该院的法官和审判人员置于更加透明的公众监督之下,当事人可以用电子邮件、电话等各种方式进行举报。据此回答5-7题。
5. 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公布“须知”,将该院的法官和审判人员置于更加透明的公众之下,这说明()
A. 党和国家认真进行党风廉政建设 B. 依法治国需要人民群众监督 C.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国家机关
D. 监督权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6. 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这一举措,从根本上讲,是由()A. 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决定的 B. 我国的国家职能决定的 C.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决定的 D. 反腐倡廉的斗争决定的
7.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是()A.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B.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C.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客观要求 D. 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政府采购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财政管理制度,它要求政府在使用财政资金为政府部门及其所属公共部门采购物资、工程或服务的行为时按照法定程序和方式进行。2003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正式实施。据此回答8-9题。
8.《采购法》规定了政府面向市场采购的方式和程序,从市场经济角度看,政府采购法的实施()
A.有利于确定政府与市场的新型关系 B.有利于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
C.有利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推动企业正当竞争 D.有利于促进政府反腐倡廉
9.政府采购中要求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程序规范、透明,因此被誉为“阳光下的工程”。这说明()
①依法行政逐步走向规范化
②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与竞争性
③政府已成为重要的市场主体
④政府的经济行为也要遵循市场交际规则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②④
10.2002年10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和司法部在人民大会堂共同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典》首发式。这部法典的编撰、出版()
① 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② 体现了我国加入WTO将法律法规公开化的承诺 ③ 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基本完成 ④展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②③④
11.我国各级法院2001年受理刑事案件50万件左右,行政诉讼不到10万件,而民事案件大约500万件左右。这一组数据表明,《民法典》的制定将()
① 为我国其它法律的制订和实施提供依据 ② 有利于更好的维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③ 为依法治国提供更坚实的法律保障 ④ 改变我国社会生活中无法可依的现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
12.《人民法院报》1月13日报道“某省省长和省其他几位领导人一道,听取了省高等法院院长的工作汇报,并对全省法院工作提出了要求。”按照我国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确定的原则,下列关于省长和省高等法院院长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B.是上下级的关系 C.都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都对人大负责
D.是相互隶属的关系 13.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报告在谈到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时指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能。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职能的是()
A.制定与修改宪法
B.依法管理国家行政事物 C.制定法律,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D.依法裁决有争议的诉讼案件
14.1996年北大法学院一名博士曾以10元钱为标的起诉某公司,或得胜诉。在全国引起轰动。如今,这种“小额诉讼”已十分普遍。同样,“民告官”现象在行政诉讼也常见报端。2002年,河北某律师因火车票涨价起诉铁通部。虽败诉,但其行为对中国行政法治进程以及公民法律意识提高起到推动作用。可见()
A、维护和监督行政行为是人民法院的职责
B、有法可依是实行依法治国的前提 B、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基础
D、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构性质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不仅要坚持依法治国,还必须坚持以德治国,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据此回答15-17题。15.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A、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以法消除市场经济的缺陷 B、必须把法治和德治当成工作的重点去抓 C、必须坚持以德治国,把道德建设放在首位 D、必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16.“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一致的,其共同的根本的经济目的,就是()A、大力倡导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
B、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C、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D、崇尚法律与道德的权威 17.之所以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是因为()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 B、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C、道德对规范市场秩序起决定作用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18.互连网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对国家和社会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同时,随着互连网信息垃圾的增加负面影响也日益暴露出来。国务院办公室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互联网上网经营场所管理的通知”教育部等单位发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国务院办公室发布“通知”和教育部发布“公约”,共同体现了()
A、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B、依法加强国家 和事物管理 C、国家职能影响国家性质
D、国家机构制约国家职能 二. 主观题
1. 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中,将“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增加“国家建立和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条款。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共中央的修宪建议体现了政治常识的那些道理?
(2)中共中央修宪建议提交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这一修宪过程说明了什么?(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有什么重要意义?
2. 材料一: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物、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物。
材料二: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事物中的权威。材料三: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下列问题:
(1)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的关系怎样的?(2)实行依法治国与人民的关系如何?
3.江泽民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1)结合政治常识联系上述内容谈谈为什么要依法治国?(2)如何才能更好坚持依法治国?
4.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强调,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的加强社会主义法律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的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1)江泽民同志阐述法治与德治的关系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观点?
(2)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的道理。
(3)运用政治常识,说明国家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必要性。
答案
一.单选题
5、CADBB 6-
10、CCCDC
15、DCCCD 16-
18、BBA 二.主观题 1.(1)①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③中国共产党保障和发展人民民主权利。
(2)①中国共产党掌握国家政权,对国家生活实行政治领导。②全国人大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立法权。③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修宪过程体现了党的主张、国家 的意志和人民利益的高度统一。
(3)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有利于推动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②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③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保障人权。2.(1)依法治国是党的基本方略,从材料一中可以认识到,依法治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因为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宪法和法律是在党的领导下制定的。依法治国体现了党的领导和严格依法办事的统一。
(2)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依法治国的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人民群众应该不断提高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学法、懂法、守法、护法,为依法治国奠定基础。3.(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只有实行依法治国,才能使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进行;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依法治国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也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保证。
(2)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立法机关要严格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严格依法行使权力。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还要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法律监督工作,做好普法教育工作,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4.(1)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法治与德治的范畴不同,体现了法治与德治存在着对立的一面;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体现了矛盾双方统一的一面。
(2)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健全的法制是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的依据和准则。为了维护竞争,必须有健全的法制做保证。第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道德建设,以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3)第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因此,依法治国原则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二者缺一不可,都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要求。
第二篇:依法治国
如何看待“ 四个全面” 之“ 全面深化改革” 学院:大气学院姓名:吴谦学生号:320120902101 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分别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主题并作出决定,有其紧密的内在逻辑,可以说是一个总体战略部署在时间轴上的顺序展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都离不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姊妹篇,我们要切实抓好落实,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像两个轮子,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业滚滚向前。”
“四个全面”的提出,切实反映了当前中国的社会现状人民的迫切需求。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密切相关,它是后三者的重要保障。
“法者,治之端也。”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一个成熟的社会制度必须依靠法律,不能因人而变。国家治理现代化,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彻底摒弃人治、实施依法治国。中国古代,特别是封建王朝,人治高于法制,最终导致社会走向灭亡。无论什么国家,什么时候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治是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探索“依法治国”道路的历史一贯性
中国共产党人从执政之初起,就想走出历史“周期律”,迈出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一步。改革开放初期,来自于中国共产党对“文革”十年浩劫教训的反思和警醒,邓小平在多次重要讲话中传递出鲜明的法治思维和主张。从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十八大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思想,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目标任务,一整套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治理体系加紧构建,全面提升治理能力的改革深入推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这是党中央深刻总结历史、着眼未来的战略部署。这次中央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实践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必将推动依法治国迈向新的更高境界。
二、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的一致性
四中全会公报再次强调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一致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首先,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历史基本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推进法治建设的结果。邓小平说,要使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基本做到了这一点。十八届四中全会正是体现了这一认识。其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宪法所确定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贯彻实施宪法,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第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执政是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关键,是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一致关系的集中体现。依法执政表现在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这是依法执政的核心内涵,党要领导立法、保证执法、严格守法,按照法治的要求处理好党与国家法的关系;二是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这是依法执政的第二个层面。通过党内法规来治党管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重要特色和经验。党自身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对于依法执政、依法治国而言具有基础性意义。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五位一体性
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五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即: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五大体系是有机统一体,法律法规体系是法治体系存在的前提和运行的基础,高效的法律实施体系是法治体系的生命,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是关键,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屏障,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核心。
四、总目标遵循原则的以人为本一统性
全会《决定》强调了实现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五项原则,即:坚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及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通过研读《决定》全文,我们不难发现以上五项原则遵循了对中国传统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的以人为本思想,充分肯定了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充分强调了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保障人民根本权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彰显了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历史意义
四中全会是我们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为了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实现我们党确立的伟大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根本意义。总书记多次提到,“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唯有依靠法治,才能凝聚中国共识和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共建法治中国,复兴中华文明。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根本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证明,唯有依靠法治,才能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攻克深层复杂难题,确保改革有序进行,通过良法善政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全体人民最大福祉。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实现党自身建设的目标——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长期执政具有根本意义。唯有依靠法治,以法治作为执政根本遵循,树立法治思维,掌握法治方式,才能夯实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
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我们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必须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来看,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市场环境优劣关键体现在法治水平上。只有依靠法治,才能实现市场经济健康运行。
从全面深化改革来看,改革的复杂性显著增强,更加需要以法治的明确性和可预期性等优势来消除各种深层次体制壁垒,使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可以说,法治是改革的压舱石,是发展的助推器。改革和发展能不能健康有序、行稳致远,越来越取决于法治体系是否健全,取决于厉行法治是否有力。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有法度。我们党是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的大党,又处在治国理政的领导核心地位,只有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从严管党治党,自身确立起严格的制度、严明的纪律,才能把党建设好、管理好,也才能引导全社会遵守规范、践行法治。正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总而言之,“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四个全面”的重要保障,是当前执政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三篇:依法治国
素材:依法治国
1、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2、人胜法,则法为虚器;法胜人,则人为备位;人与法并行而不胜,则天下安。——苏轼
3、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三国演义》
4、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张居正
5、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
6、执行法,比制定法更重要。——杰弗逊
7、谁把法律当儿戏,谁就必然亡于法律。——拜伦
8、法律就是秩序,有良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淮南子》
10、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毛泽东
11、有错误要逢人便讲,既可取得同志的监督帮助,又可以给同志们以借鉴。——周恩来
12、绝对的权力必然产生绝对的腐败。——约翰·阿克顿 【积累素材】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法制节目工作委员会和北京电视台倡导、全国9省市电视台成立的“全国法治节目联合体”,将于今年11月16日在全国9省市电视台同时推出一档大型法治新闻栏目《法治中国60》。
据了解,这档大型法治新闻栏目首次采用9家地方频道共同出资、共同制作、共同播出的模式展开运行。栏目将突破地域限制,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即时、专业的报道和知名新闻评论员的分析,让观众在每天一小时内纵览全国重大法治新闻事件,了解案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全方位满足人们对法治信息的需求。
【积累运用】19大的结束,总书记再次强调了依法治国的重要地位。而此节目也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顺应了中国大的历史潮流,同时也承担起了媒体人应尽的社会责任。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不仅要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更需要这样接地气的节目,关注百姓身边的法,让依法治国深入每个人的心中,这样,才能建设法治社会、法治政府、法治国家,从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积累素材】山东聊城于欢故意伤害案即“辱母杀人”案,引发舆论广泛关注。2016年4月,山东源大工贸负责人苏银霞及其子于欢,因为无法还清高利贷,被十一名催账人限制人身自由,并受到极端侮辱。于欢刺伤四人,其中一人因失血性休克死亡,因犯故意伤害罪,2017年2月17日被山东聊城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2017年6月23日,于欢案公开宣判,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认定于欢属防卫过当,构成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该判决为终审判决。
【素材运用】长期以来,在公共案件中,总有一种声音指责所谓“舆论绑架司法”、“民意破坏法治”,甚至个别司法人员傲娇满满地表示“不亲自看完案卷,就评论判决的是非对错,就是耍流氓”。这已经不是要强调审判独立了,而是不想让公众说话,找出“专业的借口”堵上天下悠悠众口。任何判决都不应逃脱民意的议论、臧否,“无菌室”的司法,注定无法赢得公信。这次沈德咏在谈话中对司法案件中的“民心”、“人情”,有着很多充分的肯定:“讲人情,不是要照顾某个人的私人感情,而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朴素情感和基本的道德诉求”、“将个案的审判置于天理、国法、人情之中综合考量”、“司法机关必须反躬自省”等。【积累素材】“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这是习近平的法治“金句”,也是中国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用法治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发展的铿锵足音。
法国政府两位部长曾被发现在一条乡间公路上超速行驶,而更有趣的是,他们是赶去参加一个新型雷达测速装置的启用仪式。
这两位部长分别是交通部长德罗比恩和负责管理交通执法的内政部长萨尔科奇,他们所乘的轿车分别以98公里和103公里的时速在一条最高限速每小时70公里的路上飞速行驶。
据悉,他们都是赶去参加法国第一部自动路边雷达测速装置的启用仪式。这一装置能够将超速行驶的司机记录在案。
交通部长办公室发言人称,德罗比恩没有否认这一事实。他还补充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交通部长也不例外,赶去参加活动不是借口。”
【积累素材】赵奢铁面无私(维护公平要依法办事)赵惠文王的弟弟赵胜,号平原君,任赵国丞相,家有食客数千,颇有权势。他的家臣家丁因此倚势不遵守国法。有一年,赵国田部吏赵奢铁面无私,按法将平原君家9个不纳税的管事家臣全部处以死刑,平原君大怒,要杀赵奢。赵奢说:“我秉公执法,原是为国家考虑。如果你的家臣不奉公守法,又何以叫国人守法呢?国人不守法,恐怕赵国也不巩固,你的荣华富贵也不存在了。”一席话,说得平原君哑口无言。平原君认为他是贤才,向赵王推荐。赵奢被任命管理国家的赋税,他办事公平合理,使得赵国国库充实,人民富裕。【积累素材】孟昆玉:微笑执法
孟昆玉,是2009年的舆论明星,被公众誉为“北京最帅交警”。关于他的工作视频曾在人民网等网站高居点击榜首。孟昆玉的同事们则称他为“实力派”。他创立的“孟昆玉指挥法”被北京市交管局推广。他还倡议交警队和医院建立了生命绿色通道保障组。2008年孟昆玉被评为奥运交通安保标兵和“微笑北京交警之星”,他全新的“人性化的执法”、“微笑执法”为当前人性化执法与服务型政府的改革提供了可贵的探索。
【点评】规范的执法与微笑的面庞,灵活的指挥与耐心的劝导。他为员警的形象增添了时尚,他让首都的街头跃动着和谐。京城最帅交警孟昆玉,在平凡的岗位上得到百姓的特殊嘉许。
孟昆玉全新的“人性化的执法”、“微笑执法”为当前人性化执法与服务型政府的改革提供了可贵的探索,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得到百姓的特殊嘉许。孟昆玉的事迹对我们理解法治的内涵和实现方法有很好的启示作用,法治不是单调的规范,实现法治是要讲求方法的。
【积累素材】陈燕萍:柔情法官
陈燕萍,作为一名基层法官,她致力于法庭审判工作,她到乡村办案,到当事人家里办案,将工作方式的灵活性和法律规定的原则性充分地结合,以人为本的办案理念和不徇私情的工作作风,使她审理的3100余起案件中无一错案,无一投诉,无一上言方。她真正做到了“案结事了”,无形中将审判与执行一并解决,在全社会破解“执行难”的今天,她的办案方式和经验尤其值得总结和推广。
【点评】
我们不能用“美丽”来形容法律,但陈燕萍却用“美丽”诠释了法律。柔情法官陈燕萍在最细微的事情中,让我们感受着法律的美丽和温暖。法治不是冷冰冰的、不是脱离实际的,法治本质上追求的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幸福。法治社会的建设是有血有肉的,陈燕萍的事迹就是最好的说明。
第四篇:依法治国
热点与教材
热点点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
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号召,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积极投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实践,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这就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材料来自10月24日人民日报 01 版)
与教材知识的结合
一.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
二.依法治国的意义(重要性)有哪些?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安邦固本的基石。(2)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3)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4)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5)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命题,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的基本方式,是各级政府的基本准则
三.如何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国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持依法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社会:社会上一切国家机关及单位都必须依法办事,营造一个守法关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公民:公民要自觉学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四.为什么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标本兼治。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行为规范,而最高境界的守法是恪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最低限度的守法是做到法律的底线不能逾越、道德的红线不能触碰,法律的义务不能弃、道德的责任不能丢。五.宪法在依法治国中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宪法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思想、主体内容、基本要求,都在宪法中得到确认和体现。
一.多项选择
1.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这充分说明了()(材料来自10月24日人民日报)A.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B.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思想、主体内容、基本要求 D.我们当前的中心工作是以宪治国
2.为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我们必须()(材料来自10月24日人民日报 01 版)A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B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保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D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二.材料分析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并将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中央全会上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问题。将开创法治中国新天地,法治中国,铿锵前行。(材料来自2014年10月20日
01 版)请你谈谈对上述材料的认识。二.辨析题
甲:管理国家民有权,直接管理真方便 乙:依法治国意义大,依法治国靠国家
答案提示 一.1.ABC 2.ABCD 二.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安邦固本的基石;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命题,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的基本方式,是各级政府的基本准则;依法治国有利于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和支撑。
三.(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2)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代表,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依法产生其他国家机关来管理国家社会事务。(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安邦固本的基石,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4)实施依法治国中国家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社会上一切国家机关及单位都必须依法行使职权,公民要自觉学法守法用法,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五篇: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
1、依法治国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依法治国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之
一、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落实依法治国的方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2、如何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2)一切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都必须依法行使职权。(3)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依法行政,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4)公民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3、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性: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政府能否自觉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否顺利实施,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4、公民行使批评、建议、监督等政治权利的意义:(1)有利于国家机关加强廉政建设,监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防止违法乱纪现象;(2)有利于国家机关提高办事效率、决策水平;
(3)有助于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秩序。渠道(途径)(1)可以通过人大代表或直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人大常委会反映;(2)可以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3)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进行监督,发挥公民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影响力,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如何正确行使(注意的问题)(1)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2)公民行使监督权时,应当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情况,必要时出具证据和各种证明材料。(3)投诉和举报时,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也不能采用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方式。
5、中学生应该如何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1)思想上: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2)行动上:要自觉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社会秩序和自身合法权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积极参与法治宣传,号召他人一起学法、守法、用法、依法律己,依法维权;积极同一切破坏法治的行为作斗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辨析题例
甲:只要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就可以实现依法治国。
乙:实现依法治国,每个公民必须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答:(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他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只是做到了有法可依。(2)要做到依法治国还需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3)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要实现依法治国还需要公民在社会生活中不仅要学法、懂法、守法、,还要维护法律的尊严,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甲:依法治国意深远,依法行政是关键。
乙:依宪治国是核心,落实行动要认真。
答:(1)我国实行依法治国。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要求,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保持安定团结、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2)实行依法治国必须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基本要求。而依法行政是要求政府机关严格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政府机关能否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宪法的权威和尊严,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否实现。(3)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4)要做到依法治国,既要按照其基本要求去做,又要我们每个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