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曲沃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时间:2019-05-15 11:23: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西省曲沃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西省曲沃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第一篇:山西省曲沃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山西省曲沃中学15级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分值:100分 时间:15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2分,共6分)

起床为什么那么难

①对很多人说,早晨,尤其是双休日之后的周一早晨,有一件必须去做的让人痛苦万分的事——把自己从床上拽起。这种早上起床难的事,相信大部分人都深有体会。

②为什么起床这么艰难呢?恐怕不只是因为我们太懒吧。的确,起床的痛苦和我们生理节律的固定周期,也就是生物钟有着密切的关系。

③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物,从藻类、真菌直到我们人类这样的哺乳动物,体内的细胞活动都会在生物钟的指挥下跟地球的昼夜变化周期同步。生物钟,实际上是生物体内的一系列蛋白质形成的分子钟。简单原核生物蓝细菌的生物钟只靠3种蛋白质就能形成,而人类需要20种蛋白质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在人体内不同的生物钟时间里,这20种蛋白质的浓度呈现不同的变化,有些蛋白质早晨起的时候浓度高,而有些则是晚上睡觉的时候浓度高。有科学家提出,测一测身体内这几种蛋白质的浓度,就能知道生物钟走到了几点。

④虽然我们身体里每个细胞中都有生物钟在滴答走动,但是就像全国的钟表都要和国家授时中心保持一致一样,整个身体的钟也要和大脑中的一块区域——视交叉上核的钟对准。这个小小的区域由两个数千个神经元组成的团块构成,它内部的分子钟稳定运行,指挥着全身的生理节律。视交叉上核有时也会根据光照和黑暗,或是进食的时间调整生物钟的时刻。

⑤当人早上起床的时候,身体要按照生物钟的指示完成一系列艰巨的任务。当视交叉上核发现到了起床的时间,就会向一种专门负责叫醒身体的神经元发送信号,身体开始为新的一天做准备。先从肝脏释放出葡萄糖,提高血糖水平;然后身体中的激素,例如皮质醇和醛固酮也开始增加;神经元同时激活了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负责的是人体那些不靠意识支配的活动,例如你不用自己想着让心跳动,心也会自动输送血液,这就是自主神经在发挥作用,这时人肌肉紧张,血压升高、新陈代谢也加快,终于可以爬起床。

⑥如果生物钟和我们的闹钟精确同步,那起床倒也没那么难。问题就是,生物钟的周期和地球自转的周期并不是精确相等的,研究表明,人体内生物钟的时间一天要比地球的一天长10到20分钟,所以每天早上生物钟都要比正确时间慢上一会。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志愿者在离开地面很深的地洞里生活一个月,没有太阳光线,没有时间信息,完全与外界社会隔离,结果发现,这些人将会每天都比前一天晚起床十几分钟,到一个月实验期结束时,那些志愿者都成睡仙了。这说明人体生物钟的“睡眠—觉醒”节律的周期比地球自转的24小时长一些。人体为了使自己的生物钟周期保持与地球自转周期相一致,就会通过外部的太阳光调整自己每天早上的起床时间,这种努力校正自身节律以适应自然节律的方式,当然使自己起床很艰难。

⑦周一至周五的话,我们的生物钟虽然每天都慢一点,但每天也都会按照实际时间进行

校准,这样只是早起了十几分钟倒也还能忍。而到了双休日就不一样了,要是你周六周日都睡到自然醒的话,到了周一,生物钟连续慢了3天没有校准,就已经比实际时间晚了最多有1个小时了。提早1小时起床,不用说也知道如同遭遇酷刑。所以,要是不想让周一早晨太难受,就不要在周六周日放纵自己,也按照平时的时间起床就好了。(摘自《百科新说》2011年第5期)

1.关于“生物钟”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生物钟是生理节律的固定周期,是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形成的分子钟。

B.蓝细菌的生物钟只用3种蛋白质就能形成,而人类至少需要20种蛋白质才能形成。C.人体内形成生物钟的蛋白质在生物钟的不同时间里浓度是不同的。D.大脑中的视交叉上核会调整人体生物钟。

2.下列各项不属于人早上起床人体按生物钟完成的一系列任务的是()A.肝脏释放出葡萄糖,提高血糖水平。B.身体中的皮质醇和醛固酮等激素开始增加。

C.神经元激活自主神经系统,控制心脏输送血液到全身。D.人肌肉紧张,血压升高,新陈代谢加快。3.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要想让生物钟与自然节律相符,每天都要校准。B.如果每天睡到自然醒,人们每天比前一天晚起一会儿。C.想要起床不那么痛苦,最好不要放纵自己,尽量每天按时起床。D.只要每天定时起床,我们就能控制生物钟。

二、文言文阅读(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4~7。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过之。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节)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王甚任之 任:信任 B.乃令张仪佯去秦 去:离开 C.仪与王约六里 约:大约 D.欲与怀王会 会:会面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B.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C.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D.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人刚直不阿,却因此招来祸患。B.秦昭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的联盟,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C.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邓地。D.令尹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美意,楚王不顾屈原的反对成行。7.把下面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⑴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3分)

⑵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及为丞相椽,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3

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痰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元史·列传六十二·张养浩传》)

【注】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②平章:元代官职,职权类似宰相。③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8.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 游:游学 . B.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纳:上交 . C.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 昏:模糊不清 .D.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窃:盗窃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养浩“为官能为民着想”的一组是()(2分)①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②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

③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 ④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⑤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 ⑥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②④⑤ D.①②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张养浩从小就讲道义,不忽木来看望他,他和家人恭敬地迎接;做县尹时,官舍不好也不计较;对做过盗贼的人和李虎这样的暴戾之人都能用宽容去感化他们。

B.张养浩把钱财看得很淡,做御史台时两袖清风;调任陕西时,把家里的所有东西都送给了乡里贫困的人;还常拿自己的钱赈济百姓。

C.张养浩往陕西赴任的途中,到华山祷雨,结果“一雨二日”,到官后又求雨,结果大雨如注。这些事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可见他心里装着老百姓。

D.张养浩为官清廉,心系百姓,也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戴,他调离堂邑十年之后,当地群众仍为他竖碑颂德;他去世以后,百姓悲哀得如失去父母。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2)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2题。(7分)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1)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3分)(2)颈联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赏析其妙处?(4分)

四、13、默写(3分)

(1)真的猛士,__________,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记念刘和珍君》)(2),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3)孔子注重将“思考”和“学习”结合的句子是:。(《论语》)(4)直抒胸臆以死明志的千古名句是:。(《过零丁洋》)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17题。(20分)

送 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也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 5

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4、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散文以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一个镜头“目送”为线索,切入点很小,很普通,引发了对亲情、对人生的感悟,笔触精致,令人叹服。

B.“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这句话揭示了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一个终点必联系另一个起点。

C.本文在对亲情的叙写上倾注了太多感性,缺少理性的冷静审视与思索,使作者一直沉浸在悲伤之中。

D.“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作者以斜风细雨烘托惨痛别离的心情,再连用两个“深深”将自己对父亲的难舍和失去父亲的痛心直接抒写出,使深情的描写与抒情、议论自然融合到一起。

E.文中的“我”,是母亲,也是女儿。长长的牵引的目光中,那渐行渐远的背影,蕴积着 6 的是目送者渐远渐浓的至深亲情。

15.作者围绕“目送”写了哪些情景?请简要概括。(6分)

16.文中出现两次“不必追”的文段,文字相同,那么,这两段文字包含的情感内涵和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也相同吗?请简要分析。(4分)

17.这篇散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朱自清的《背影》,但是《目送》与《背影》所表达的主题还是有所不同,请做简要分析。(6分)

六、作文(4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公鸡登上一堆沙土想找点食物,最后却翻出了一颗珍珠。公鸡说:“这个宝物尽管光彩夺目,对我却毫无用处,还不如找到一颗麦粒,我用不着佩戴这个宝物,也不想用它来打扮自己,就让人们去把它当作宝贝吧!”说罢,公鸡把珍珠丢到一边,继续去翻找它的麦粒。

读了上边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 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1.B(原文第三段是说“而人类需要20种蛋白质相互配合才能形成”)2.C(第五段“例如你不用自己想着让心跳动,心也会自动输送血液”,所以“控制”错。)3.D(“只要„„就„„”错)4.C(约:约定)

5.B(原文标点: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6.B(“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错,应为“为进攻齐国扫清障碍”)

7.⑴他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亡”“内”“之”“竟”各1分,句意1分)

⑵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戮力”“河北”“然”“意”“状语后置”各1分)

8、答案 D [窃:盗窃,后加“读”译不通,应为偷偷地,《史记孙膑传》中有“窃载(孙

膑)与之齐”。注意,“窃”还有“私下”之意,“窃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乐羊之妻》。]

9、答案 B [①表现他少年时的高尚品德②表现他对生活条件不计较④表现百姓对他的铭记感恩。]

10、答案 A [文中无“家人恭敬地迎接”意;对李虎这样的为害百姓的土匪头子依法惩办,并不宽容。]

11、答案 B(1)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

(2)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

12.(1)远谪异乡,报国无门,经年投荒,历尽劫难,兄弟离别,形单影只。(一点1分,四点满分)

(2)比喻。前一句,描写自己所处之地,瘴气弥漫,乌云似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处境地险恶;后一句,形象描写了洞庭春色已尽,水天相接,含蓄地表达了天涯相隔兄弟别离之情。(手法1分,鉴赏4分)

13、默写

14.C、D(C.文章有理性思考

D.没有议论)15.全文主要叙说了记忆中的六个目送亲人的情景:

(1)目送儿子上小学;

(2)目送十六岁的儿子去美国做交换生时通过机场安检;(3)目送儿子坐公交车去上大学;

(4)目送送自己到大学报到的父亲驾车离开;

(5)目送生病住院坐在轮椅上的父亲被推进自动玻璃门;(6)目送去世父亲的棺木被推进炉门。

16.不相同。第一次是感慨儿子与自己感情的疏离,“不必追”是一种抉择上的果断,也是基于松手的一种理性;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2分)第二次有对儿子更有对父亲的感慨,“不必追”是基于告别的一种理性,也是一种情感上的收藏;结构上,总括全文,引人深思。(2分)17.(答案仅供参考,学生若作答在理可酌情给分,建议每点2分)

(1)《背影》讲述的是父子两代的情感,着力表现真挚的父子深情。而《目送》牵系三代,表达了对儿子的爱,对父亲的爱,以及父亲对作者的关爱。(2)《背影》传达出是个人对亲情的感性认识。而《目送》在对亲情感性叙写的基础上,倾注了作者一种理性的思索,并将其上升为一种人类普遍的体验和关怀。

(3)《目送》穿透了人世离别的世俗情感表层,触及到了生活与亲情的本原,是对生活的一种顿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成长、独立、年老、去世,这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在能陪伴他的时候珍惜,尽心尽力,在他离开你的时候祝福,这就是人生。

18、作文

第二篇: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参考答案

福安一中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卷

(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C(A皈 guīB渌lù D觐jìn)

2.D(A赢—羸,B驾—架,C掉—吊)

3.A.

4.D.5.C.

二、文言文阅读

6、A、7、D、8、(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译文:本门之外没有勉强算得上的亲戚,家里没有照管门户的童仆。孤单无靠地生活,只有和自己的影子互相安慰。(重点词强、应、孑、吊,翻译对两个1分,三个以上2分)

(2)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回避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星火还要急。(重点词峻、逋、临、于,翻译对两个1分,三个以上2分)

三、默写题。(每句1分,共10分)

9.默写:补全下面句子。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栗深林兮惊层巅。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5)乾坤日月浮

(6)边庭流血成海水

(7)凝绝不通声暂歇,(8)沧海月明珠有泪

(9)人皆仰之

(10)君子周而不比

四、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题。(8分)

10.《红楼梦》内容填空。(5分)

(1)林黛玉贾宝玉

(2)焦大

(3)黛玉

(4)妙玉

(5)王熙凤

《论语选读》阅读理解(3分)

11.下列文句的理解,分析不够恰当的一项是()D

五、诗歌鉴赏(9分,每小题三分)

12、答:B(把李杜二人的语言风格弄颠倒了)

13、空山夜月、古木荒凉、悲鸟哀啼,增添了蜀道凄凉的景象(1分),进一步烘托了蜀道的奇险(1分)。作者写入蜀途中的旅愁,特别是杜鹃的凄楚叫声,强化了令羁旅之人“凋朱颜”的主观感受(1分)。

14、同意。(1分)“看”,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1分)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2“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1分)

六、现代文阅读。(7分)

15.傅雷在政治上是清白的,没有变天思想(1分);傅雷在经济上是清白的,仔细处理好大小财产问题(1分);傅雷的文章是干净的,翻译作品精益求精(1分)。作者对傅雷干净的一生进行高度赞扬并表达了敬佩之情。(共2分。答对一点给1分。)

16.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1分),把傅雷夫妇比作露珠,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他们纯洁高尚的人格(1分),与“干干净净”呼应,突出傅雷夫妇的崇高人格对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分)。(共2分。答对一点给1分。)

17.此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求统一,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评分:①有没有探究味道;②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评价人物,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解;③是否言之有理;④有没有分析与适当拓展;⑤语言是否通畅。

(1)可以赞成,从坚持正义,保持人格的纯洁、高尚,对非正义作决绝的抗争这一角度,来表达对傅雷的敬意。(2)可以反对。虽然令人敬佩,将自身名声看的甚至超过生命,因而当声誉和生命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不愿苟且偷生。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生不如意事常十又八九,当我们面对挫折时,不应逃避,要能屈能伸,因为生命不会再生,机会可以再来。正如霍金所说:无论命运有多坏,有生命就有希望。(共3分)

(二)指定课外阅读:梁衡散文集《把栏杆拍遍》

18、“美神”指李清照。作者认为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李清照骨子里所追求的是一种人格的超群脱俗。(大意对即可)

福安一中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卷

(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二、默写题。(每句1分,共10分)

6.默写:补全下面句子。

(1)(2)

(3)(4)

(5)(6)

(7)(8)

(9)(10)

三、文言文阅读(共8分,选择两题4分;翻译4分,每小题2分)

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2)

第三篇:嘉善中学2014年高一语文5月份月考试卷答案

嘉善中学2014年高一语文5月份月考试卷答案

1.D。(A.趿tā旋xuán;B.瘠薄jí 靡mĭC.奔bèn伛yǔ)

2.C。(A.账单取缔羁縻B.莫名其妙C.渡过难关寒暄D.孽根祸胎)

3.C。(捉摸:估计,猜测;琢磨:反复考虑,思索。注意上文的“一再”。不免:不容易避免;未免:表示不以为然的语气,相当于“实在不能不说是”。忘怀: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忘记;释怀:多用于否定,表示爱憎、悲喜等情感在心中消除。)

4.B。(解析:不翼而飞: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也形容消息、言论等传布迅速。A.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比喻历史悠久。不合语境。C.苦心孤诣:指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感情色彩不当。D.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对象用错)

5.C(解析:A.表意不明。B.搭配不当。“迎接青奥会”不能“成为„„舞台”。D.结构混乱。可删去“所导致的”)

6.B。(解析 第④句为总领句。③⑤②排列逻辑清晰,故选B项。)

7.C。(张溥是明代作家)

8.C。(A.道—导止—只有—又僇—戮B.赀—资C.见—现锡—赐D.缙—搢陵—凌辟—僻)

9.D。(故事:旧事,成例物色:访求,盘查痛心:痛恨)

10.B。(A.修饰B.目的连词,用来C.因为D.凭借„„身份)

11.A。(①④⑤名词作动词/②名词作状语/③⑥⑧⑨形容词作动词/⑦⑩动词的使动用法)

12.A。(第一项项是宾语前置句,后面三项是被动句)

13.C。(因果关系太绝对,文中只是说“两者相互作用,迅速形成污染”。)

14.B。(文中只说“相对湿度与能见度在整个过程中保持稳定的负相关线性关系”。)

15.B。(文中说“一旦形成往往很难消散”,“往往”与“大多”有较大差异。)

16.答案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②呼应了上文“对别人的村庄充满了关切”。③为下文对村庄的深厚情感的追寻在感情上作铺垫。

17.答案 村庄的起源,村庄的生活,村庄的兴废,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走向。

18.答案 ①景物描写,通过描写村道上的行走着的畜、禽的画面,展现村庄生活的悠闲、自在和包容。

②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绘声绘色地写出不同的生命情态,丰富了村庄生活的画面。

19.答案 ①村庄如风一样自然而起。②村庄的生活如风一样简单不拘。③村庄的生活如风一样包容。④村中的年轻人如风中的蒲公英,乘风飘向不可知的未来。

20.D。(解析 和:使„„和谐。)

21.C。(解析 A项目的连词,来/介词,用。B项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指示代词,这些。C项兼词,于之。D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

22.C。(解析 作者悲哀的绝非正常生活所需的“市声”,而是社会上的人出卖礼义,出卖良心,出卖灵魂的人生世态百相的丑恶。)

第四篇:高一下学期语文月考试卷(含答案)

灵武一中2013-2014学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月考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命题人:马 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语作boliday,含有神圣(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ヮ”,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三年来,每到端午节,我们心里总有一丝隐痛。它让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

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你看: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节日,其本质就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新年的饺子年糕、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也同样是“节物”。传统节日,历来还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是国人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在孔夫子时代,人们过年,就是“乡人傩,一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温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

“缘”,大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命题,他国语言中很难有一个对应的译词来与之匹配了。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缘”字: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多少年过去,现代人也许早已不再记得传统节日各自的崇拜对象和初始起源了,但是,一种共同血脉的感觉还在,一种“我们感”在这些日子里显得格外强烈: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今天过节。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一年四季中分布匀称,大小交替,大致一两个月必然有一节,也就是说:“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聚

一聚,聊一聊,深化一下感情。

我们江苏中秋节有一个奇俗叫“摸秋”。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都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个瓜吃什么的。人性中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小偷小摸,一味的“堵”也不成,有的时候,得给它们一点出路。它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平时不许偷,中秋夜允许他们稍稍地去过一下“偷”瘾。注意:只许“偷”别人家地里的东西,而且是小东西。第二天就不行了。这与西方的“万圣节”,孩子们戴着各种可怕的面具,到各家各户恶作剧,去闹、去讨糖果吃,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日里,西方社会是最忌随便打搅别人的。或许,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和谐人们疲惫的身心,原本就是节日的一个题中之义。

在一个个自古及今的节日里,我们善解天意,善解人意。明天,也许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但至少今天,借助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温暖自己、温暖别人。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意味着韩国申遗成功触发我们想到中国许多传统文化现在已到了危险的时候。

B.“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的潜台词是:国家意识在时间上的体现便是寄予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

C.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中国却只重视天、重视天象、重视天意。

D.我国的岁时节日非常强调„„节物”,“节物”每每是当令之物,当令的花卉,当令的食品。其实是大自然母亲为她的孩子们奉献的一道道盛宴。2.对西方的“节”与中国传统节日的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的“节”含有神圣的意味,不如中国传统节日形象生动。

B、西方的“节”多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中国传统节日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C、无论中国传统节日还是西方节日都有和谐人的身心的特点,体现出对生命的关怀。D、“缘”,是中华传统节日中一个独特的命题,而西方节日中则没有对这一内涵的涉及。

3.下列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我国岁时节日“节物”可以从两个维度分类:实用的与审美的。这二者又是与人及其种植的植物密切相连的。

B.孔夫子时代举国狂欢的节日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C.“摸秋”故事的插入,使得平实的论述一下子生动起来;画龙点晴的议论,有力地升华了节日故事背后的意义。

D。文章由韩围申遗成功引入,从三个方面谈了传统节日的价值,中外比较突出了我国传统节日的特性。

二、古诗文阅读(共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5题。

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注)武节,泛指武艺兵法。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向是()(3分)A、自伤.年老失时伤:悲伤、悲哀B、是以.泣也以:因为 C、武节始就,武主又亡.亡:丢失D、泣涕..于途者泣涕:哭泣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或问之:“何为泣乎?”(2分)

译文:(2)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蜀道难》,完成6—7题。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岩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6、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4分)

答:

(三)、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寒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8、从诗中哪些地方可知作者写此诗是在什么季节?(4分)

答:

9、“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一句中“遥隔”有什么内涵?透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

情?(6分)答:

(四)、名句默写(共10分)

10、补出句子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________________,绝知此事要躬行。(2)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__。

(3)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4)______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5)工欲善其事,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7)寒衣处处催刀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8)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共25分)

人,又少了一个

聂华苓

三年前,也是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

她头发蓬乱,脸色苍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袄,和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着一个白布口袋。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鬈,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饱一天,饿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

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我打那儿经过。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只听得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吆喝:“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 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呯地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1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欣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刻画女人形象,多角度地运用了纵向和横向对比,写出人物的人格由自尊的顽劣,行为由知羞到寡廉耻,心理由希望到麻木,外貌由富态到干瘪,令人憎恨,也唤起同情。

B.对女人的性格扭曲的社会根源,作者的思想倾向是鲜明的,但未曾表明,只是在人物刻画和情节的发展中,让其自然流露出来。

C.作品的语言十分细腻、流畅,尤其是人物语言及富于个性化,三年后女人乞讨的几段话,尽管有点夸张,但活画出女人蜕变后的丑恶的灵魂。

D.作者对生活是忠实的,但不拘泥于生活的真实,经过艺术提炼、加工,使现实中女人行乞的故事更加典型,显示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批判力量。

12、小说突出描写了女人行乞时的四次“笑”,请认真阅读小说,简析每次“笑”所显

示的内容。(6分)

(1)第一次笑:(2)第二次笑:(3)第三次笑:(4)第四次笑:乏人的状况。

17、下面题为《途中》的律诗,语序已乱,调整后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 双燕引雏花下教② 风卷云开陡顿晴③ 烟江远认帆樯影④ 雨中奔走十来程 ⑤ 一鸠唤妇树梢鸣⑥ 翠条浓处两三莺⑦ 山舍微闻机杼声⑧ 最爱水边数株柳A.④②①⑤③⑦⑧⑥B.②④⑧⑤①⑥③⑦

13、怎样理解小说标题“人,又少了一个”的深刻含义?(6分)

14、次文和《祝福》中都写了两个乞丐的“死”,这两个乞丐的“死”有什么不同?(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新来的王老师为人不苟言笑,同事们一般都不跟他嘻嘻哈哈,只有谭校长有时还会跟他开点无伤大雅....的玩笑。B.近几年,来中国演出的外国艺术团络绎不绝....,不过人们对俄罗斯芭蕾舞团的《天鹅湖》还是情有独钟,屡看不厌。

C.美国博物馆的收费可谓各尽所能....:有的分部分收费,有的分时段收费,还有的是否交费、交费多少由参观者自行决定。

D.中、日、韩三国参加这次围棋比赛的运动员,水平都在伯仲之间....,谁能胜出,就要看谁具有更好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素质了。

16、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张大爷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感到体力和思维都大不如以前了。

B.蔡校长说:“李虎对张林的批评是有充分准备的,我相信他们会处理好这件事。” C.“低保政策”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爱,但要把关爱落到实处,却远不是划几条标准那么简单。

D.山东大学积极采取措施,培养新入校的大学生,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解决史学界后继

C.②④③⑦①⑤⑧⑥D.④②③⑦①⑤⑧⑥

18、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情谊就像一座山,重要的不在于高低,而在于厚重。援助就像一场雨,重要的不在于大小,而在于适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两个同学要去参加运动会,他们都邀请好友为其助阵。请分别拟出两名同学的邀请语。要求:话语得体,符合规定的语言表达方式。(5分)

(1)一位同学幽默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位同学含蓄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个孩子,伸手到一个装满榛果的瓶子里,尽其所能地抓了一把榛果;当他把手收回来时,手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愿意放弃榛果,又不能把手缩回来,急得大哭。旁边一个人劝他说:“你知足些吧,只拿一半,让你的拳头缩小一些,你的手就很容易从瓶子里出来了。”

在生活中,有时候只有放弃才能得到,有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想获得,不想放弃,结果什么也得不到。你也许有类似的经历,或对此有自己的认识。请以“放弃”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第五篇:高一下学期语文月考试卷分析

语文月考试卷分析(17‘18题)

五、语文运用

17、根据语境,补全下面横线处的对话内容,要求语言得体,每句不超过20字。

母亲带着自己4岁的儿子陪着她的老父亲去踏青。儿子口渴了,妈妈从包里拿出两个苹果,让儿子给外公一个。没想到,儿子将苹果拿到手后,在上面分别咬了一口。看见孩子这样,母亲很是生气,用眼瞪着孩子,眼里充满失望。“妈妈„„”儿子有话要说,但看见妈妈的表情,便没有把话说完。外公看见了,知道外孙有话要说,便紧紧抓住孩子的手,笑容满面地问道:“乖外孙,告诉外公,你(1)?”孩子满脸童真地说道:“因为„„因为(2)。”外公笑得更欢了。母亲的眼里隐隐闪烁着泪花,既为这样有孝心的孩子自豪,又为自己刚才的行为感到羞愧。

18、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和示例相同。

蜜蜂和苍蝇,同样在飞舞歌唱,一个酝酿出蜜糖,一个传播着疾病。

17题5分,18题5分,主要考查运用和驾驭语言的能力,17题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天上恰当的内容,参考答案为(1)为什么把两个苹果都咬了一口,(2)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外公。能够按照这个意思答题的同学有一半左右,其余的千差万别,诸如(2)“外公牙不好,不能吃苹果”“我是把有虫的部分咬了,再给外公吃”“我怕苹果有毒,所以咬一口再给外公”等等。18题是仿写,参考示例为“蜡烛和香烟,同样在缩短生命,一个绽放出光明,一个飘散着毒素”。评分标准为(写出相对应的事物2分,找到共性1分,对两个事物的相反表现的叙述各1分。)一般都还写得可以。整个语文运用题平均分为7.5分。存在问题是:未按要求答题,甚至胡乱答题;不考虑语境,语言不得体;仿写不会考虑两个事物是一正一反的对举;

改进措施:(1)加强训练,教师多讲这一类练习,(2)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俗话说“见多识广”,(3)多做情境答题练习,不管语言运用题怎样命题,一般都属于情境答题,万变不离其宗。

下载山西省曲沃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西省曲沃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一物理月考试卷

    时间:3月21日上午 地点:大会议室 主持人:任玉时 内容: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的工作报告 1、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进一步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

    界河中学九年级语文月考试卷

    九年级语文月考试卷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温馨提示: 1.不要在本试题卷上答题,答案写在“答题纸”处。2.考试结束,应将本试卷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阅读选文,完成下面......

    山西省吕梁市泰化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卷

    泰化学校2017——2018学年 第二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一地理 试题(卷) 一、选择题(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我国2016年起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意味着长达30多年的......

    高一年级(下)语文月考试卷20105

    高一年级(下)语文月考试卷2010.5 命题人:陈丽丽田方园 一、基础知识(本题有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拙(zhuó)劣憎(zènɡ)恨犄(jī)角白雪皑皑(ái)...........

    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分析

    高二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一、学生答题情况和典型试题分析 从实际阅卷的情况和老师学生反馈的基本信息来看,对该届高二年级今后语文教和学都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下面......

    语文月考试卷

    1、来到塘边,只见满塘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整个月牙泡恰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绿色的荷叶______......

    语文月考试卷

    2012年春季九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卷 ⅠD.泰戈尔,俄国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他熏陶了一批中国有才华的诗人和作家,其中郭沫若、冰心等人受其影响最深。6、语意连贯的语段......

    月考语文试卷

    高三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基础知识检测部分(18分)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芳菲菲其弥章 B.卒起不意 C.此小大之辩也 D.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