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就业问题及解决方法论文概要
内容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
大学生就业更是民生问题的重要方面 伴随着市场和大学扩招等形势的出现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主要从对近年来就业形势的调查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出发 浅谈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包括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自身两个方面 以及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
包括经济、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原因三个主要原因 并提出了通过大学生自身的调节与努力 政府部门完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
高校加强对毕业生的引导以及学校体制的改革等方法与措施来实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解决
关键词:大学生主要就业问题就业问题原因解决方法与措施 目录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1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1(一经济原因(1(二社会原因(2
(三大学生自身原因(2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措施(4(一政府部门完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4(二社会通力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环境(5(三高等教育机构深化改革......................................6(四大学生自身做出努力和调整.(7
四、结论(8 参考文献(9 正文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大学生的就业经历了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招统分”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过程
随着各大普通高等院校逐年扩招 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完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 而大众化教育必然带来大众化就业 高校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也随之增加
大学毕业生供需不平衡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211月21日在京召开1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出席会议并讲话 袁贵仁强调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 下面是2005年至2011年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 表1:2005年至2011年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2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万人 338 415 495 559
611 630 660 从上表可看出高校毕业生人数日益增长 虽然增长趋势有所缓慢
但是高校毕业生生人数实在不容小觑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 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有: 用人单位盲目地设置各种障碍 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瓶颈 我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较多
用人单位选拔人才时常常会盲目地给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设置各种障碍如:性别、工作经验、户口、学历等等
多数大学生自身实践能力不高
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根本无法转化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 而企业招聘大都需要有工作经验的 更需要有一定实际技能的
他们不想再花费大量的时间、资金、人力、物力培养一个新手 就业理念滞后
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没有转变 他们不是立足于选择景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实现自我价值的岗位 而是盲目追求高工资、大单位 挤在大城市、大企业 综合素质不高
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不擅长与人交流 缺少社会实践 导致应聘落选
虽然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不断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就业机会 而面对年年扩充的就业大军
仍然不能很好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一经济原因
首先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 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
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
金融危机的出现势必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就中国而言
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 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 此外
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 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 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其次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3 城乡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冲击充分就业的三大因素整体就业压力增大势必会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再次经济发展不平衡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会指向发达地区 特别是大城市
但是大城市的吸收能力相对于试图留在大城市的毕业生的数量显然不足 产业发展不平衡
主要是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 限制了就业机会的增加(二社会原因3 高校方面
大学教育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 一方面在专业知识上 高校扩招以来
为争取更多的生源和提高经济效益
一些高校在招生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上只重视眼前利益 在大学课程体系设置中
专业知识划分过细且相互联系不紧密
内容上过于追求学科体系的严谨性、缺乏特色;有的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缺少实践能力的培养
所培养出的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择业观念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导致毕业生被指责为“技能缺乏 企业知识淡薄、专业知识不扎实” 而供给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在就业指导上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薄弱 就业信息获取渠道较窄
学生不知道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一临毕业就有就业恐慌的心理表现
此外
学生的就业信息渠道较窄
多数学生是通过学校、人才市场举办的招聘会等传统方式获得就业信息 校园网络就业的信息量不足
这些原因都将影响学生对就业信息资源的获取 政府方面
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够完善
毕业生的工作还没有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毕业生就业政策有待完善 仍然存在就业歧视等问题
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也需要进一步改革 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 就业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 社会保障制度也有待改善 家庭成员方面
一些家长对毕业生期望过高 增加了毕业生就业压力 与毕业生沟通交流也很少 无法了解毕业生的想法
毕业生也不会主动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告诉父母 此外
家长与学校的联系也很少 无法掌握毕业生的真实情况
这些都阻碍毕业生能够获得理想的工作(三大学生自身原因
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就业的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要求
关于择业标准和目的
多数大学生都注重“高收入”、“工作条件好且稳定”、“社会地位高”、“终身一次就业”的职业观点等
从客观现实来看
学生的“高期望”与社会的“低接纳”往往出现不一致 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没有考虑到社会现实的需要 过于强调自我和个人利益 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而有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 依赖性强 缺乏自信和勇气
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 不敢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竞争 面对就业与压力时
容易出现动摇、担心、自卑等情绪
消极等待父母、学校或朋友给自己找就业门路 造成择业困难的现象 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
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 很多大学毕业生 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 刚刚毕业 刚刚踏入社会 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
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 其次
一些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 一味去享受大学的快乐 把享受作为大学的主要目标
很多大学生缺乏理想 缺乏奋斗的目标 生活的太奢靡 颓废
专业能力没有具备 心理素质也缺乏
使得以后找工作更加困难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具体表现在专业不精 社交能力差 实践经验不足
欠缺合理长远的职业规划
还有一些创新能力匮乏等其他自身因素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适应社会的能力差 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 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 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 不能充分展示自己 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
另外
大学生自身准备不足 职业目标模糊
大部分大学生没有“生涯”概念 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对自己适合做什么 不适合做什么不清楚 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抱佛脚” 有很多学生有就业恐慌表现
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 没目标 没准备 全凭碰运气 没有求职目标
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现在有很多大学生抱怨用人单位不给他们机会 可是
用人单位可能会反问:“你自己没有求职目标 自己都不知道你想做什么
能做什么
我们花钱招你来做什么!”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措施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必须调动多种力量 做出多方努力
(一政府部门完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 首先
制定政策法规 完善就业市场体系
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 消除就业歧视
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 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 规范就业市场
其次
加强宏观调控 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经济增长是提供就业岗位的最主要来源 只有努力转换经济增长方式 加快经济发展 提供更多的岗位
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另外
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 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 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 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
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 并给予相应的救济 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 同时
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 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 加强就业指导
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再次
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一是通过完善一系列优惠扶持举措 为自主创业提供各方面的便利
实施鼓励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 并及时检查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二是建立健全灵活、方便的社会保险工作运行机制
不断满足大中专毕业生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各种参保需求 使他们能够享受到国家规定的各种社会福利待遇 在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时能做到有人问、有人管 并能得到及时解决
从而保障毕业生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最后
在人力资源市场竞争机制方面
首先是做好人力资源市场的规范管理工作
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体系 建立全国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
完善全国各高校、各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就业率、毕业后收入等指标的定期发布制度和就业监测制度
其次是严格规范各种毕业生招聘会的秩序 禁止以盈利为目的举办高校毕业生招聘活动 切实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再次是使就业服务深入人心
在开展职业咨询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
要特别加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开发 促进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 以适应竞争就业的需要
(二社会通力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帮助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难题 涉及到全社会的各个方面 因此
有必要建立起一个强大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由家庭、用人单位、社会与学校和政府通力合作、共同努力 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首先
用人单位积极接纳大学毕业生 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其次
用人单位用人既要讲究单位的当前效益 又要讲究远期效益
在设置聘任条件时要充分考虑毕业生的个性发展空间 注重毕业生的潜力发展 再次
用人单位应加强人才储备 解决企业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 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企业竞争力低下等问题 最后
用人单位应加大与高校的联动程度
相互利用各自的智力、资金和岗位技能优势 共同谋求人才又快又好的发展 发现人才 培养人才
储备人才
社会媒体要坚持健康的舆论导向
尽管社会媒体不可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但可以还原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本来面貌 理性看待大学生就业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
社会媒体在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中的舆论引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正面宣传
引导和帮助人们转变传统就业观念
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就业观 提高全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认识
2、从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困难入手 帮助大学生适时调整就业心态 以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3、宣传与解读政府为推进就业而制定的相关措施和制度 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提供借鉴
4、积极传播就业信息
为大学生求职与创业提供信息支撑与精神动力 通过大型策划与活动组织 为大学生和就业单位搭建桥梁等
家庭成员要发挥积极的鼓励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应该主动承担教育学生的责任 家长自身首先要调整好心态 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
对孩子求职遇到困难的时候多引导和鼓励 以朋友的角色与孩子多沟通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正确看待上大学和找工作的关系 找第一份工作和终身职业的关系 同时 要配合学校
发挥自己在激励学生成才、确立价值取向、设计职业生涯、转变就业观点、开辟就业渠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高等教育机构深化改革 第一
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 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同时
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
第二
以就业为导向
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
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 开设具有专业特点 实践性强的课程
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第三
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 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 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调整专业结构 使之与招生
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 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 并对教学质量不高 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 减少招生数量 直至停止招生 第四 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 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
(四)大学生自身做出努力和调整 当然 政府、学校和社会所采取的一些措施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的重要保障 但归根结底 还是要靠大学生自己努力转变就业观念 确定职业发展目标 增强提升自身就业力的意识 优化自身的能力结构 首先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掌握就业主动权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 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 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掌握过硬的本领 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 大学学习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掌握 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差距 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更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加强综合素质的培育 首先是提高自身的诚信素质 培养平等竞争的意识、独立自主的人格 加强自我管理 其次是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特别是心理承受能力 正视社会现象 客观分析自我
不断改进和发展自我 强化竞争意识 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适应能力争取求职的成功 再次是培养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 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 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 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 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 坚定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 将眼光投向基层、西部、小城市、乡村、小企业、私企业等急需人才的用人地方和单位 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 树立积极开拓的创业观念、竞争就业观念、灵活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等新的择业观和就 业观 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把找工作和干事业结合起来 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 再次是确立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 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 大学生就应对自身个性、才能和特长、兴趣爱好及弱点都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并从自身的实际出发 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 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合理规划大学生活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发掘自身潜
力 不断调整发展目标 为未来的职业发展作好准备
四、结论 大学生就业受到社会、高校、家庭以及自身这几个方面的影响 只有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得以解决 作为大学生自身的我们更应该培养自己的综合实力 确立就业目标和方向 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 积极就业 因为就业是我们自己的就业 就业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自己 当然也离不开全社会共同的帮助
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 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一定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为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参 考 文 献 后 我们花钱招你来做什么?不会让你到我们单位爱理再上一次大学吧 [1]大学生就业现状的主要原因分析及对策(J).刘芳.知识经济 2010 年第 18 期 [2]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现分析(J).范其字.中国电力教育 2010 年第 15 期 [3]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杨晖.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 年第 3 期 [4]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探寻(J).戴前虎 刘南槐.人明日报 2010 年 8 月 26 日 [5]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谭晓军.贵州教育 2009 年第 24 期 [6]朱力.当代中国社会问题[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7]孟庆伟.透视大学生就业难后面的七大深层次问题[EB].沈阳市人才中心网站 2005(4)1 张珏瑛: 《狠抓落实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载《教育部门户网站》2011 年 11 月 21 号 2 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年 10 月第 1 版 第 35 页 3 海风: 《我国处在全面的经济社会转型期(之一)》 载《中华粮网》2003 年 4 月 11 号 ?? ?? ?? ?? 4 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会原谅现在的我。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问题及解决方法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及解决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激增,带来的不仅仅是粮食问题和人口问题,随之而来的还有教育问题和就业问题。再加上现在还未完全平静的金融风暴,更给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情景上附带了一层阴霾的浓雾。
面对这一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个人认为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条:
第一,自国家于80年代初提出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至今已有显著的成果,几乎每家每户都只有一个孩子,望子成龙的心愿全都加载在一个孩子身上,于是大学扩招就出现了,虽然它满足了孩子上学的愿望,但也产生了另一问题:大学毕业生的过量。经济学上有供求关系这一说,我认为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就业问题,当从大学毕业的学生远远多于社会所能提供的职位时,自然是用人单位择优录取,但大批学生因此待业在家,自然造成了现在就业困难的局面。
第二,许多大学生眼光太高看不上所谓“低收入”的工作,一味的追求高工资,高待遇的职位,自然面临的挑战就大。另外,大学生对就业机关也有相当苛刻的选择,想进政府机关,国企单位,而这样优渥的职位面对如此多的挑战者,招聘条件肯定水涨船高,大批求职者折戟于此,但还有不少“有志之士”试图拿下这一“高地”,也造成一些大学生只盯着这一目标。也有部分学生对工作地区有特殊的要求,想要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就业,也就造成了这部分地区人才过剩,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大因素。
第三,当初家长对所谓“热门专业”的盲目追求,殊不知太多家长的这一想法造就了许多“热门专业”的快速“冷却”,当毕业生走出大学校门时,发现当年所自豪的专业如今早已人才济济,人满为患。学生们找不到对口专业的工作,用人单位却只招聘对口专业人才,大批“天之骄子”只能在满篇的招聘广告里找寻适合自己的工作。
第四,大学生的实践经验太少,需要企业花费太多时间和金钱来培养,比起大学生,技校学生的实践能力高,对工作要求不高,不会像大学生一样一有更好的工作环境就会选择跳槽。因此对大学生的就业又带来一定的困难。
第五,许多企业的严苛要求。招聘广告上对身高,体重,性别方面无礼的要求,甚至有的企业还公开招聘长相姣好的女性。这种无理要求自然会给就业问题带来更大的难题。
高校扩招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的错位带来的就业压力,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压力,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用人单位的不合理要求带来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的过高期望带来的就业压力。这几大压力怎能不造成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但怎样才能解决就业问题呢?通过查阅资料,整理过后,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政府方面,积极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 :
1.政府直接创造就业岗位。
2.通过财政补贴、税收等减免措施,鼓励企业雇用青年失业者。
3.鼓励大学生去落后或特定地区,缓解就业压力。
4.积极鼓励学生创业。
(二)学校方面,面向市场办学,使人才培养更有实效性
1.紧密联系社会需求,培养受欢迎的人才。
2.推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3.广泛联系企业,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一个牵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复杂的社会工程,跨过就业这道“坎”,需要政府、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积极促进、大力配合,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多措并举,多管齐下。
为了确保大学生能够顺利实现劳动就业,应结合我国目前的就业现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扩大和实现灵活就业。一是选择到基层去就业。我国目前的大学生村官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还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在城市里的社区实现就业也是非常明智的选择,这里蕴藏着非常多的就业机会;二是选择到西部去就业。我国目前西部大开发,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大学生到西部去就业,可以顺利实现就业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是到非公有制企业去就业。非公有制企业雇佣的应届大学生人数多,提供的就业岗位多,实现就业会比较顺利;四是可以选择自主创业,达到实现就业的目标。创业既可以实现自己就业,还可以带动其他人实现就业,我国对此也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所以,大学毕业生也要学会抓住机遇,顺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
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如今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
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一)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加
(二)毕业生向大中城市流动趋势加强流向
(三)毕业生的期望值居高不下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 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 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 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 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其三。网罗校友资源,多渠道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2.高校的改革。业。中国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 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其次,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
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
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人才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 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 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大学生就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 输入省,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其三, 调研就业形势,合理进行就业指导。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 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
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
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
念。
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
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
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
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其次是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
历。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
就业。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
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 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 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 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 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 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 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 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 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 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 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 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保持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
5.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许抓住重点人群,提供更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实施更有针对性的积极就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业政策。
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
臂。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
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
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空间迅速的发展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 大事。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
1.认识有误区
(1)都是扩招惹的祸。
2007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人数是495万,而今年,即2008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可能将突破559万,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一年紧过一年。于是,许多家长和学生抱怨:都是扩招惹的祸!
2006年,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虽已接近达到21%,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占总人口的6%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50%以及从业人口中高学历比例1/3相比,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远未到过剩的程度,所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饱和性失业是不存在的。据 教育部对部分高校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高达66.67%,只有6.37%和2.59%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和中小城市,至于乡 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愿意去。可见毕业生就业难、人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相对人才集中的大城市、大企业和大公司而已,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是绝对不足。
(2)大学毕业就是精英。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
但广大 学生及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认为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就是“精英”,一定的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 及家长过分在意单位的规模性质、地理位置、起点待遇等。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应届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的价 值都是很有限的,因此更应该理性的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
(3)高学历就有高就业能力。
这是目前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就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 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 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
2.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差强人意
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主要与一个国家就业需求状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济政策 失调有关。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 来自约1 400万
国企下岗失业人员、1.5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 000万城镇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政府一直在努力通过发展服务业等多种途径缓解压力,但据权威预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 200~2 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 招后的本科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因此,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引人注目。
3.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 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 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 调整。第三,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 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
4.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对策思考
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 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 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 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2.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3。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
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
(2)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
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 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 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
刚从学校里出 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 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4)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 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 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 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5)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创业教育是 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 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 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目前,上海市已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培训试行方案,并首次设立了专门针对应 届毕业生的上海创业教育培训中心,其创业培训规划包括入门培训、实务与创业培训、个性化辅导和开业跟踪扶持。大学生创业培训实施政府补贴,由劳动保障部门 委托具有资质的创业培训机构负责实施。有志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先培训充电、后创业实践,虽然在毕业时自主创业的学生终究只是少数,但是对所有的大学生在大学 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训练是必要的,努力培养他们创业的能力与素质,增强创业意识,为他们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自主创业、岗位立业作好准备。去年年 初江苏大学成立学生创业学校。武汉大学也宣布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并组织专家教授编写创业课教材,在全体本科生中增设“创业课”,教有能力的学生“做老板”。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和素质要求、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等的研究,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引导等也是高校应加强 研究的课题。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涉及到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高校、社会、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
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
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
5.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1、基本工作能力较差
基本工作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从事实际工作必须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如爱岗敬业、敢于吃苦、诚实守信等。基本工作能力是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的首要标准。近年来,一些毕业生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与理解,工作选择上拈轻怕重,适应职业岗位的时间较长,基本工作能力较差,导致在职场上的发展后劲不足。
2、专业技能不足
大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技能,运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学习与专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等。一些毕业生由于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甚至连最基本的专业常识都很缺乏,因此在就业过程中频频遭遇困难和挫折。
3、求职技能欠佳
求职技能包括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准确定位能力、抓住机遇的能力、表达能力、决策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是决定大学生能否实现与生产资料结合,达到人职匹配的重要因素。但是,不少大学生缺乏这样的能力,在应聘是没有运用相应的应聘技巧与策略,未能将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恰当运用。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