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责任与义务问题辨析(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11:45: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民责任与义务问题辨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民责任与义务问题辨析》。

第一篇:公民责任与义务问题辨析

公民责任与义务问题辨析

摘要:道德法律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有道德法律生活,必定会出现责任与义务的相关概念,这些概念在当代道德法律理论中都是中心概念,因此,对这些概念的产生及其深刻的内涵作一些探讨和辨析,无论是对道德本质的理解还是对法律实践的指导都不无裨益。

关键词:公民;责任;义务

责任是“应当的”、“应该的”,如果不去做,就要受到追究应该做,而没有去做的责任,责任多是在道德领域中来使用。而义务则更多是在法律领域中的责任问题。但是在与相对应的领域中,责任和义务却没有区别清楚,例如权利是与义务相对,还是与责任相对,这种混淆使用一直存在。尽管在现实生活中关于义务与责任常常混淆在一起使用的现象,但也出现“责任重于泰山”和“依法服兵役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的语句,因此我们还是会发现其中存在着差别,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这种差别呢?

一、责任与义务释义

汉语词典对“责任”的解释有三重涵义:其一,使人担当起某种职务和职责;其二,份内应做之事;其三,做不好份内应做的事,因而承担的过失。因此,可以对“责任”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责任”意味份内应做之事;第二,“责任”意味未做好份内应做之事所应受的谴责和制裁。从第一层涵义看,“份”即角色,它说明责任与责任主体的社会角色是相联系的,是各种社会规范要求社会成员担负与自己的社会角色相适应的行为,表明了社会对责任主体的行为预期,属于积极意义上的责任;从第二层涵义看,它说明社会对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成员所给予的谴责和制裁,反映了社会对其成员不履行或没有履行好积极意义上的责任进行的处置,是社会成员因为没有做好份内之事而引起的、属于消极意义上的责任。因此,责任是一种应负的负担,只有应当性肯定的负担才能构成责任。

同样,词典中的义务含义是指:一是公民或法人按法律规定应尽的责任,如服兵役;二是道德上应尽的责任;三是不要报酬的,如义务劳动。[1]学理意义上的义务,可以从多个方面上讲,在法学上的义务是一个与权利相对应的概念,权利是一个司法专用的概念。说某人享有或拥有某种利益、主张、资格、权力或自由,是说别人对其享有或拥有之物负有不得侵夺、不得妨碍的义务。若无人承担和履行相应的义务,权利便没有意义。故一项权利的存在,意味着一种让别人承担和履行相应义务的观念和制度的存在。如果说权利表示的是以“要求”、“获取”或“做”为表现形式的“得”,那么,义务所表示的就是相应的以“提供”、“让与”或“不做”为表现形式的“予”。从权利前设推导相应的义务,是现代权利话语的一般逻辑,但是,从根本上讲,权利是从道德义务里推导出来的。但是,权利与义务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有些义务缺乏相应的权利,有些权利则缺乏相应的义务承担者,尤其是诸多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缺乏实在法意义上的义务承担任者,并因此缺乏可诉性或司法上的可主张性。[2]

二、公民责任与义务问题辨析

(一)歧义之处

在多种语境中,尽管都存在着将义务和责任两个概念同等程度上使用,但将二者统一在伦理道德中时,将一些已然判断变成了应然判断,也就是把一些原本是法律领域中的问题也上升到道德领域中去把握,从而使客观性问题主体化,也就是说这种混用根本上在于对公民主体性问题的认识。

从责任的两层涵义可以看出,它包含着评价的因素,责任作为一种负担从来都是评价性的。也就是说两个层次之间还需要一个中间环节,由它来对责任主体的行为是否做好了份内之事以及没有做好份内之事时应该受到何种处置进行评价。这个评价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他社会成员或社会对责任主体的评价即社会评价;责任主体的自我评价。社会评价反映了他人或社会对责任主体行为的理解和认识,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往往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影响,也就必然要受到他人或社会的审查和评价,在这个意义上,责任体现了公民之间和公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自我评价反映了责任主体对他人、集体、社会赋予自己的职责的理解和认识,责任主体只有正确认识到某事是自己应该做的和自己应当做的程度,也就是只有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才能自觉主动地去做,也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当他没有履行应尽的责任时,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社会给予的合理处置。因此责任在现代社会中更多的是公民个体角色域的概念,公民的责任要扩展到可以预见到他的行动所产生的后果。而的义务是一种行动方式,这种行动方式要求最妥善地使用公民个人的地位谋求集体的利益。公民的权利是公民个人对义务付出应得利益的要求,这种利益是从别人尽了他们的各项义务的过程中产生的。个人所要求的利益,不是别人发挥力量,就是别人自我克制。公民在社会中这样发挥力量通常是应该由他们自己来斟酌行事的;公民的自我克制在某种情形下是一种更加强烈性的必要,并且是属于政治监督或政权的直接管辖范围之外的。义务在现代社会中更多的是公民个体的公共域概念或社会域概念,是客体主体化的概念。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更多的需要是建构公民的责任与义务的法律问题。

从公民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的关系来看,二者存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民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有很多不重合的部分,并非所有的法律义务都含有道德成分。公民违反某些法律义务可能并不会在道德上受到谴责。“违反一项法律可能是错误的,因为法律所谴责的行为本身是错误的。或者,违反某项法律可能是错误的,即使法律所谴责的行为本身并不错,仅仅是由于法律禁止这一行为。法律一旦被通过,每个人都有道德责任去遵守它”。[3]其次,二者在重要性上不一样。公民的道德责任所规定的事务总是比法律义务重要。一是,道德标准总是要面对有它所限制的强烈的情感冲动,并且以牺牲相当多的个人利益为代价。二是,公民社会都要施加巨大的社会压力以促使个人服从道德责任,同时也保证把道德标准作为一种理所当然的东西传授给社会全体公民,公民社会的本质之所在是“公共的判断取代私人的判断。”“对某项法律投票,就意味着把个人的私人的或自然的意志的目标看作是一项法律的目标,而法律是平等地约束所有人,又平等地造福于每个人的;或者对某项法律投票就意味着,由于考虑到如果每个人都只沉溺于自私的欲望便会带来人们不愿意见到的后果,从而限制人们自私的欲望。”“公民比之自然状态下的人更小自由,因为他不能够再依靠他那不受限制的判断,然而,他又比自然状态下的人有更多自由,因为他会得到他的同胞们的习惯性的保护。公民像(原初的)自然状态下的人一样地自由,因为他只服从于法律或公共意志(或公意),他不服从于任何别人的个别的意志。”[4]三是,如果道德标准未被接受,公民的个人生活就会发生影响深远和另人不安的变化。再次,与公民的法律义务不同,公民的道德责任是不能够随意改变的。法律是一种规则,是人类制定出来的主体性要求,它可以随意产生、更改或消失,这些都可以在短暂的一瞬间完成。然而道德却不一样,它是人类习惯积淀的结果,是人类在长期实践中接受下来的,是每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积淀的心理认同和价值选择,它不可能像法律那样随意的、在短时间之内产生、改变和消失,尽管某些法律的制定可能会引起某些道德传统衰败。最后,公民的道德责任与法律义务的强制形式也不一样。法律强制往往是由国家来实施。而道德强制往往没有任何组织性色彩。

(二)重合之处

正是由于在现代社会中,“义务”与“责任”经常被用在与法律和道德相关的场合,从而使现实生活中的这两个概念存在着模糊性。然而,公民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不仅有共同因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一种,或至少可以说以后者为基础。从共同点方面来看,法律与道德都共同使用着许多术语,如权利、责任、义务、应当等等,这绝非完全偶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公民的法律义务与道德责任在内容上都有重合的部分。

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两个概念存在着歧义但又有重合的地方,也就是说,公民责任更多的属于道德哲学领域里,与“应当”或者“必须”做什么联系在一起,即公民的责任意味着公民去做的话对于公民从一个长远的角度来看,从人类社会的整体来看都是“好的”。因为责任是与公民的个体联系在一起的角色域的概念。公民的法律义务凸显了公民的客观性存在,而公民的道德责任凸显了公民主观性的属性,法律的义务到道德的责任,这是一个公民意识主观化的过程;而道德的责任至法律的义务,则是一个公民的意识的客观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公民的法律义务存在着客观性的内容,取决于公民在社会中的存在和样式,体现着公民在社会中的被动性和依附性,是把公民与社会体连结在一起的约定,而公民在履行这些约定的时候,既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社会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公民的道德责任是公民的自觉意识存在,反映了公民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作为角色的公民“需要约定和法律把权利和义务结合在一起,并使正义能符合于它的目的。”[5]也就是说公民的道德责任存在着主观性的含义,取决于公民自身的社会属性,公民自在的差别,与公民自身是融为一体的。

三、结语

公民责任是社会公德的核心。而社会公德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它作为全体社会成员在社会交往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行为准则,也是社会责任的扩大化,即每个公民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而公民教育是培养公民的爱国心、公德心以及权利和义务的意识的教育,更偏向于道德生活领域,其中公民权利主体意识教育和公民责任主体意识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因此结合上文分析,公民教育中与权利责任教育作为其范畴比权利义务教育作为其范畴更合适。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夏勇.权利哲学的基本问[J].法学研究.2004(3):3-26 [3][4]魏斐德著,张小劲.常欣欣译.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问题的论争[A].邓正来.亚历山人.国家与市民社会[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5]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第二篇: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的规定,主管机关接到集会、游行、示威的申请书后,应当在申请举行日期的下列选项中的哪一法定时间之内,将许可或不许可的决定书面通知其负责人?()A.3日

B.2日 C.4日 D.5日 2.我国社会团体的登记管理机关是下列选项中的哪一机关?()A.民政部和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民政部门 B.公安部和县级以上的公安机关 C.司法部和县级以上的司法行政部门 D.民政部和省级以上的人大常委会 3.地方性的社会团体,由所在地下列哪一选项中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A.人民政府 B.上一级人民政府 C.人大常委会 D.公安机关 4.登记管理机关对社会团体的活动行使下列选项中的哪些权力?()A.领导 B.指导 C.监督 D.业务指导 5.迄今为止,我国现行宪法共经历了四次修订,其中,哪次修订规定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内容?()A.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B.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C.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D.20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6.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文化权利?()A.科学研究自由 B.出版自由 C.文艺创作自由 D.欣赏自由 7.非法拆阅邮件或窃听公民电话等通讯内容的行为侵犯了公民下列选项中的哪项权利?()A.通信自由 B.隐私权 C.通讯秘密 D.人格权 8.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不再享有科学研究的自由 B.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不再享有艺术创作的自由 C.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不再享有出版著作的自由 D.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不再享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9.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权利是属于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体系中政治自由的范畴?()A.批评建议权 B.宗教信仰自由 C.言论自由 D.平等权

10.我国宪法规定,下列关于劳动的表述中,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劳动是公民谋生的手段 B.劳动是每个公民的职责 C.劳动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D.劳动是公民致富的源泉 答案解析: 1.[答案] B [解析] 我国集会游行示威法第9条规定,主管机关接到集会,游行、示威申请书后,应当在申请举行日期的二日前,将许可或者不许可的决定书面通知其负责人。不许可的,应当说明理由。逾期不通知的,视为许可。因此,B项为正确答案。2.[答案] A [解析] 我国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6杀规定,国务院民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因此,A项为正确答案。3.[答案] A [解析] 我国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7条规定,全国性的社会团体,由国务院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地方性的社会团体,由所在地人民政府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跨行政区域的社会团体,由所跨行政区域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因此,A项为正确答案。4.[答案] C [解析] 我国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27条规定,登记管理机关履行对社会团体违反本条例的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对社会团体违反本条例的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等职责。因此,C项为正确答案。5.[答案] D [解析]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对现行宪法第33条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条文为: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力,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6.[答案] B [解析] 我国现行宪法第4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因此,A项“科学研究自由”和 C项“文艺创作自由”均为宪法所明文规定的公民的文化权利,D项“欣赏自由”属于“其他文化活动”之列,也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文化权利。而B项“出版自由”则属于宪法第35条所规定的政治自由,不属公民的文化权利。

7.[答案] C [解析] 通信自由是指公民与其他主体之间传递信息和信息不受国家非法限制的自由。通信秘密是指对公民的通信(包括信件、电报、电传、电话等各种信息传递方式),他人不得非法隐匿、毁弃、拆阅或者窃听。隐匿或毁弃信件、电报等行为是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拆阅邮件或窃听公民的电话等通讯内容则是侵犯公民的通信秘密。因此,C项为正确答案。8.[答案] C [解析]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政治自由,包括言沦、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而其他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的权利和自由如科学研究、艺术创作、宗教信仰等不属于政治范畴,而与政治权利并列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此外,我国《刑法》第54条规定:剥夺政治权利为剥夺下列权利:(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3)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

(4)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因此,C项中的出版自由属于政治权利,为正确选项。9.[答案] C [解析] 我国现行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因此,C项为正确答案。批评权是指公民有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提出批评意见的权利;建议权则指公民有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的权利,他们不属于基本的政治自由,故A项错误。宗教是一种历史现象,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它存在的条件尚未消失的时候,它还会继续存在,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是指公民依据内心的信念,自愿地信仰宗教的自由。但是,信仰宗教或者从事宗教活动必须遵守国家法律,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服从社会整体利益的要求,它并不是一项政治自由,B项错误。平等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公民其他一切权利实现的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基本原则。平等权是指公民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国家给予同等保护的权利。不属于政治权利和自由,故D项错误。10.[答案] C [解析] 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ABD项无此说法。

第三篇: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在此,我们首先要明确,区别于人民,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一)公民和国籍

1.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的自然人。这里应该注意的是确定一个自然人属于何国公民的标准是国籍。

2我国国籍法关于国籍取得的规定

(1)我国不承认双重国籍,一旦取得中国国籍,就不得保留外国国籍;一旦具有外国国籍,即不具有中国国籍。

(2)国籍的出生取得(《国籍法》第4-6条)

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国,具有中国国籍;但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的,不具有中国国籍。父母无国籍或国籍不明,定居在中国,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

(3)注意国籍法第12条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和现役军人,不得退出中国国籍。

(二)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概念 一.平等 权

平等权是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国家同等保护的权利。平等权首先表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二.政治权利和自由

(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指选民依法选举或被选举为代议机关代表和特定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的权利。在我国,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但是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二)言论自由

1.言论自由是指公民有权通过各种语言形式,针对政治和社会中的各种问题表达其思想和见解的自由。言论自由不限于口头形式,还包括书面形式、广播电视等。

2.言论自由的限制:不得侮辱、诽谤、诬告陷害他人,不得泄露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他人隐私。

(三)出版自由

1997年国务院通过的《出版管理条例》规定:反对宪法基本原则的、危害国家主权和统一的、危害国家安全的、破坏民族团结的、泄漏国家机密的、有黄色或暴力及不道德内容的、侮辱诽谤的和其他有害出版物不属于出版自由保护的范围。

(四)结社自由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社会团体的成立实行核准登记制度。我国社会团体的登记管理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第二,社会团体必须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有关政策。社会团体不得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活动。国家保护社会团体依照其登记的章程进行活动,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涉。

第三,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机关对社会团体的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五)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注意《集会游行示威法》的下列条文:

第6条 集会、游行、示威的主管机关,是集会、游行、示威举行地的市、县公安局、城市公安分局;游行、示威路线经过两个以上区、县的,主管机关为所经过区、县的公安机关的共同上一级公安机关。

第7条 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必须依照本法规定向主管机关提出申请并获得许可。

三.监督权和获得赔偿权

第41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四.宗教信仰自由

第36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五.人身自由

(一)人身自由的概念

第37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二)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三)住宅不受侵犯

(四)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第40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六.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权利

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权利主要是一种积极受益权(财产权除外),即要求国家主动予以保障的权利。

(一)财产权

第13条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二)劳动权

劳动权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从事劳动并取得相应报酬的权利。劳动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

(三)休息权

第43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

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四)生活保障权

生活保障权是指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达到一定年龄和一定工龄后离职休息,并依法享有相应的生活待遇的权利。

(五)物质帮助权

第45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国家和社会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

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六)受教育权

受教育权是指公民平等地享受教育的权利。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

第四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七)文化权利和自由

第47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七.特定主体的权利

(一)妇女权利

第48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

(二)婚姻、家庭、母亲、儿童、老人的权利

第49条【婚姻家庭制度】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

(三)华侨的正当权益、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

第50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华侨的正当的权利和利益,保护归侨和侨眷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四)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第32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因为政治原因要求避难的外国人,可以给予受庇护的权利。

第四篇: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教案

第一节 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

保护人权是宪法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以人权为基础形成的宪法权利是宪法教学的最重要内容。学习本章内容,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人权和公民权基本理论,把握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的关系,强化权利意识和宪政民主观念。【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人权和公民权基本概念

2.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的关系

教学难点: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的关系 【司法考试考点】

国籍的取得与丧失;公民与人民的区别;八大基本权利;五大基本义务;人权;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 【教学方法、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案例式教学 教学学时:1学时 【教学内容】

宪法第三十三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一、国籍

(一)国籍是自然人被确定属于某一国家成员的法律上的资格或者身份,是区分本国人和外国人的惟一标准。国籍具有对内和对外两种意义。对内的意义是,一个人一旦取得某一国家的国籍后,就可以享受该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也承担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对外的意义是,具有某一国家国籍的人,其合法权益受到该国家的外交保护。

(二)国籍的取得方式有两种:

1、出生取得国籍方式:有三种。

A、血统主义原则,就是一个人出生时以父母的国籍为依据确定其国籍;

B、出生地主义原则,就是以一个人的出生地所属的国家为依据确定其国籍;

C、采用血统主义与出生地主义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其国籍。

我国采用以血统主义为主、出生地主义为辅的混合主义原则,包括三项内容:一是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的具有中国国籍;二是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国的,他依然具有中国国籍;但若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且定居外国,本人出生即有外国国籍的,则不具有中国国籍;三是父母无国籍,或国籍不明,且定居在中国,本人出生在中国的,具有中国国籍。

2、继有取得国籍方式:

外国人或无国籍人申请加入中国国籍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申请人须愿意遵守中国宪法和法律;二是须出于本人自愿。且同时必备以下条件:①申请人是中国人的近亲属;②申请人定居在中国;③有其他正当理由,例如享有在中国政治避难的权利等。只要具备上述前提并符合上述条件,就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国籍。若本人未满18周岁,可由监护人或其他法定代理人代为办理申请手续。在国内,可以向当地市、县公安局申请;在国外,可向中国外交代表机关或领事机关申请。上述机关负责受理申请并审查申请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然后由中国公安部审批。公安部批准并由有关公安机关发给证书后,申请人取得中国国籍,就丧失了外国国籍。

二、公民

(一)公民的概念

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自然人。各国普遍的做法是,将取得国籍作为取得本国公民资格的法律条件。公民的概念在我国的使用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解放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使用的是“人民”和“国民”两个概念。1953年的选举法开始使用“公民”作为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主体。1954年宪法正式使用“公民”作为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主体。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沿用了这一称谓。1982年宪法也使用了这一称谓。根据本条的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公民”与“人民”的区别

在宪法学上,我国的“公民”与“人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属性不同。公民是法律概念,他是和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相对应的一个法律概念。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它对应的词是敌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在现阶段,依据《宪法》序言第10段的规定,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所以公民和人民是两个不同属性的词。

2、范围不同。公民和人民所指的范围不同。二者是一个包含关系。公民的范围大?还是人民的范围大?当然是公民的范围大,公民当中不仅包含了人民,还包括了取得了这个国家国籍的犯人、精神病患者、未成年人,当然还包括拥有我国国籍的敌对分子。他的范围要比人民的范围大。并且公民的范围固定,只要具有中国国籍,你就是中国公民。

因为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不同的政治任务和政治需求,人民的概念是发生变化的。比如抗战时期所讲的人民和解放时期所讲的人民,是不是一个范围呢?抗战时期的政策是减租减息,地主实际上是包含在人民的范围当中的。到解放战争时期,地主是作为斗争的对象的。所以公民和人民的范围是不同的。

3、引起的法律后果不同。公民当中的人民,是完全的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而公民当中敌人的权利和义务都受到限制。比如说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他不享有政治权利当中的选举被选举权。有些义务是不能承担的,比如说为国家服兵役的义务。

4、公民通常所表达的是个体的概念,人民所表达的是集体概念。

三、权利和义务

(一)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含义:

1、权利,就是人们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实现某种愿望或获得某种利益的可能性。公民的基本权利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在国家生活中享有的最主要的最基本的权利。特点有:A、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国家权利体系中的基础。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普通法的立法依据,普通法律不能与宪法相抵触,那宪法当中规定的基本权利就成为一个国家其它法律规定公民具体的权利的立法依据和基础。B、是稳定的权利体系。因为宪法本身具有稳定性,所以宪法本身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也具有稳定性,不会轻易改变。C、基本权利具有不可转让性。宪法里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体现了公民的法律身份、公民的法律地位,不可转让,只能被剥夺,不能自动放弃。

2、义务也就是公民按照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的某种责任。基于这种责任,公民必须为一定行为,否则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这里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形式。例如: 法律要求消防人员在火灾现场必须救火,这就是对消防人员提出作为要求,那消防员的义务就是积极救火,如果消防人员不作为,那就是违法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是作为。咱们再说说不作为,法律规定不得假冒他人注册商标,A的义务就是不得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那如果A实施了假冒他人注册商标之行为,就是触犯了法律。理解了作为与不作为,大家还要知道,公民义务是基于国家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公民对于义务的履行不具有选择性。法律强执行规定是指法律规定必须这样做,不能这样做的条款,具体体现为“应当怎样怎样”、“不得怎样怎样”,例如“转让房屋所得应当依法纳税”,这是要求作为。“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不得结婚”,这是要求不作为。这些都属于法律强执行规定。

3、我们把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称做基本权利和义务,它是公民最主要的、必不可少和最低限度的权利和义务。是公民享有其他法律规定的具体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基础。

(二)我国公民的八大基本权利:

1、公民的平等权;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

4、监督权;

5、人身自由;

6、文化教育权利、7、社会经济权利

8、特定主体(妇女、老人、儿童受国家的保护;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权利和利益。)

(三)我国公民的五大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四、公民权与人权(一)人权的概念

人权是指作为自然的、社会的人所固有的权利,包括生存权、发展权及公民人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享有的权利。

人权在法律上往往表现为具体的公民权利。公民权是公民权利的简称,与我国宪法中的公民基本权利的概念是一致的,只不过公民基本权利是8个最基本的权利,公民权的涵义更广泛些。案例:上海“钓鱼执法”案件

今年10月14日晚,上海某公司司机孙中界驾驶面包车行驶在路上时,遇到一男子衣着单薄恳求搭车,男子上车几分钟后,孙中界的车即被两辆车包围、逼停,随即孙中界被指认涉嫌黑车经营,被罚款1万元。

孙中界回公司后遭遇指责。他认为自己遭遇了“钓鱼”执法,他无法接受自己做了好事反被冤枉,遂用菜刀切断左手小指以示清白。此事引发极大关注,一时间,针对“钓鱼执法”的追问占据各大媒体头条位置。

10月26日,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府召开新闻通气会,公布处理意见。浦东新区区长姜木梁在会上表示,“10·14”事件中确实存在使用不正当取证手段,浦东新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10月20日公布的调查结论与事实不符,浦东新区政府为此向社会公众公开道歉。■点评: 法治建设为何要靠血的代价来推动?这促使我们思考今天的法治建设,应当由个案的纠错转向健全宪法人权保障机制、确立良好的宪法运行机制和制度安排,充分尊重公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国家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案例:江苏先育后婚考公务员者遭拒录事件

徐州女考生王莹于今年2月,报考了江苏省的公务员考试,王莹在笔试、面试、体检阶段都顺利通过,但在政审阶段由于此前“未婚生育”,属非婚生育,最终被组织部门以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为由淘汰。9月7日,王莹向徐州市中级法院提交了诉状,分别将铜山县委组织部以及徐州市泉山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诉至法院。徐州市中级法院认为“铜山县委组织部并非行政主体”,裁定对该案不予受理,同时告知王莹到徐州市泉山区法院起诉泉山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点评: 《公务员法》规定了录用公务员的条件,以及不能录用的情形。本案当事人所在地的组织部门在政审时把她刷掉了,我理解主要是认为她未婚先育、品行不良好。将一个本属于个人私生活的隐私问题作为考察职业能力的条件,本身即构成了歧视。

五、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

(一)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

广泛性表现在:第一,享有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主体非常广泛。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绝大多数人是国家的主人,这就决定了在我国,享有权利的主体非常广泛。我国现阶段的权利主体包括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以及其他服从国家法律的人;即使那些极少数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也仍然享有与其身份相适应的公民权利。比如根据法律规定,罪犯除依法被剥夺或限制的权利以外,享有申诉权、辩护权、合法财产不受侵犯权、控告权与检举权等等。第二,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自由的范围非常广泛。根据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自由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人身等各个方面。从基本权利体系来看,包括政治权利、人身权利、宗教信仰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等等。随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与自由的范围将得到进一步扩大。

(二)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

平等性表现在:第一,公民在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方面一律平等。具体说来,1、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出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职位高低,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一律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2、公民的正当权利和合法利益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国家机关不得以任何理由歧视任何公民,公民有权要求得到平等的对待和服务;

3、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以外的特权,任何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第二,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也就是说,司法机关必须根据事实和法律,平等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平等地追究一切违法犯罪的法律责任。比如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对于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三)公民权利和自由的现实性

现实性表现在:第一,实事求是的精神。具体表现为:

1、现实中迫切需要的,就明确予以规定;

2、坚持价值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原则;

3、虽应规定,但根据我国国情在长时间内做不到,就不予确认;

4、权衡利弊,不适合规定的就不规定。

第二,具有物质和法律的保障性。任何权利和自由的实现都离不开物质和法律作为后盾,我国宪法中规定了公民广泛的自由和权利,同时又采取许多措施来保障这些权利和自由的实现。

(四)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一致性表现在:第一,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主体是一致的。我国现行宪法第33条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在一般情况下,不允许某些公民只享受权利,而另一些公民则只履行义务。

第二,公民的某些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结合的,如劳动、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第三,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公民基本权利的有效保障将促使公民自觉地履行义务,公民义务的自觉履行将为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扩大创造条件。

六、公民行使权利和自由的原则

宪法确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并保障在现实中得以实现和受到尊重的权利和自由,这是民主宪政的基本要求。但应当注意,权利和自由并不是没有限制,任何权利和自由的行使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其他相应的条件的限制。

我国现行《宪法》第51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这是防止滥用权利的限制性规范,也是我国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和自由的一条总的指导原则。

总之,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是会受到限制,但我们也要注意,限制不是为了消灭权利和自由,而是必须适当且不涉及权利和自由的本质内容。

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知道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指宪法规定的公民最主要的、必不可少的和最低限度的权利和义务,在公民权利义务体系中处于核心和基础地位,是公民在国家中所处地位的反映。

知道了宪法明确规定我国公民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规定了我国公民应当履行的基本义务。对于这些权利和义务,我们了解了其特点是: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平等性、现实性、一致性。【课堂训练】

1、如何取得一国国籍?

2、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含义

3、公民享有哪些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

4、分析讨论:有人说:“既然宪法和法律给了我的权利,那么我就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第五篇: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教案设计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教案

一、教学目标

立足中考复习,综合复习有关权利和义务的知识,帮助学生梳理权利义务相关知识,加深对权利义务一致性和正确行使权利,学会用权利义务观点分析材料,规范答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内容;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小丫跑两会》我站累了,我需要一条凳子和一张桌子,我要上学。提问:我要上学这属于我们的那项权利?学生:(受教育权),那么我们在八年级的思品种学习过受教育权,知道受教育既是我们的权利又是我们的义务,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复习的就是八下的思品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二)授课

第一板块:

1、什么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分别有哪些? 知识梳理:表格式的

材料分析:李明享有了哪些权利?履行了哪些义务?(提醒学生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第二板块:

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有什么关系? 材料展示:浙江省推行《公民兵役证》制度……

提问:①有拒服兵役记录的适龄公民,超龄两年内不得享受

以上权利的原因是什么?

②这则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梳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直面中考:各地中考题针对性练习(巩固知识)第三板块:公民如何正确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 展示材料:《林云的故事》

提问:①卢同学的要求合理吗?为什么?

②你认为林云的行为对吗?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梳理:公民该如何正确行使权利? 材料继续《林云的故事》

①“学不学习是我的权利,你管不着”。林云说的对吗?为什么? ②林云为什么被送进了少管所?这个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梳理:公民如何自觉履行义务?

(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你知道有哪些是法律鼓励、要求和禁止做的事?(学生分别举例):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多做法律鼓励做的,必须去做法律要求做的,绝不做法律禁止做的事,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直面中考:2011年烟台中考试题

(1)丁某的做法是否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2)请你给楼下的方某出个主意,以解决他遇到的麻烦.(3)上述材料对你有何启示?(突破难点)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学生概括小结)

下载公民责任与义务问题辨析(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民责任与义务问题辨析(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民的义务》教案

    《公民的义务》教案 标要求: “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部分|:“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法......

    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

    宪法在第二章“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中,对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作了详尽的规定:关于政治权利和自由。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年满18周岁的公......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教学设计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懂得如何才能依法享有权利,如何才能依法行使权利,懂得尊重他人......

    高中政治公民的权利与义务重点

    公民的政治生活 我国国家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民主制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教学反思

    一节法律课引起的思考 政治心理学组 胡雪君 在高一《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上,我给学生讲有关《宪法》中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知识时说:“我们每个公民既是权利的享受者,还是义务的承......

    青少年的责任与义务

    新世纪青少年的责任与义务: 弘扬民族精神是当代青少年的历史责任 翻开历史的长卷,我们可以看到,自古以来,在诞生过的民族国家中,有的衰败了,有的没落了,而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沧桑......

    责任与义务[共5篇]

    责任与义务 第九车厢通过写“作者”的两次乘车经历,写出了一些人由于疏于管理,工作作风问题给他人带来的伤害和麻烦。一些人判断问题机械武断,解决问题依赖惯性思维。这些都是......

    英国公民责任与文物古迹保护

    英国公民责任与文物古迹保护 【江南非遗编辑】近代以降,英国与工业化形影相随的城市化历程,一度造成了对文物古迹损毁的“迈达斯灾难”。值得关注的是,英国社会在各方利益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