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2014年09月11日06:50 新华日报 我有话说(3人参与)收藏本文
同志们:
今年是人大制度建立60周年。9月5日,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庆祝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座谈会,主要是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回顾我省人大走过的光辉历程,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动员全省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谱写好中国梦江苏篇章而不懈奋斗。
60年前,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标志着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诞生。为成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普选,自下而上逐级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8月5日,江苏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召开,这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大事。伴随着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江苏地方人大工作在探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创新,为推动地方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60年来,省人大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适应改革发展实践需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健全完善与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相配套、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相适应、具有鲜明江苏特色、比较完备的地方性法规,保证了我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
——60年来,省人大紧紧围绕宪法法律的实施,依法加强对“一府两院”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选举、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讨论决定重大事项,有效加强了地方国家政权机关建设,保证了宪法法律和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在全省的贯彻实施。
——60年来,省人大紧紧围绕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支持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加强代表议案和建议办理工作,不断密切代表与群众的联系,凝聚起了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60年来,省人大紧紧围绕提高履职能力,切实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身建设,完善组织结构,健全运行机制,改进工作作风,为人大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6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政治制度。60年的实践也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人大工作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必须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根本立足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只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才能实现好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必须把推动宪法法律实施作为重要任务,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只有捍卫宪法尊严,严格依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法规做好工作,才能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把坚持民主集中制作为重要原则,民主集中制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的基本制度,只有坚持民主集中制,才能既坚持集中统一领导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作为重要途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只有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不断推进人大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才能保持人大工作的蓬勃生机和创造活力。
60年峥嵘岁月,60载春华秋实。我省人大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是在中央和省委领导下,几代人辛勤努力、艰苦奋斗的结果,凝聚着在座各位老领导和广大人大代表、人大机关工作人员的心血和汗水。借此机会,我代表省委、省人大常委会向历届省人大老领导,向全省各级人大代表、人大机关工作人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把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权力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局出发,对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以庆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60周年为契机,在历届人大打下的很好工作基础上,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全省人大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一、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坚定性
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既传承历史又面向未来,深刻阐明了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全省上下要通过深入学习,准确把握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要深刻认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是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土壤、汲取充沛养分、可靠管用的好制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要准确把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60年来的基本经验,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进一步提高对做好人大工作规律性的认识。要深刻领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大工作的主要任务,以高度的责任感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推动人大工作不断与时俱进。要准确把握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有效的科学标准,做到“六个坚持、六个防止”,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当前,人大工作面临新的形势。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需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调节各种利益关系、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专题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问题,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不断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动法律法规的全面实施,更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切实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方略全面落实,人民群众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维护。
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
江苏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有健全的民主法治来保障。全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以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己任,全面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在全面深化改革、谱写好中国梦江苏篇章中凝心聚力、不断前行。
要积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立足江苏改革发展生动实践,注重发挥地方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坚持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相衔接、立法进程与发展进程相适应,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以立法引领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要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进一步完善立法机制和程序,扩大公民有序参与,坚决排除部门利益倾向、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切实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可操作性,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和法律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
要着力增强监督实效。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人大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监督。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切实担负起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围绕推动宪法和法律实施,依法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督促“一府两院”改进工作,保证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得到公正行使,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认真落实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制度,完善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办法,使各项重大决策更加符合人民意愿,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围绕坚定不移反对腐败,让人民监督权力,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抓紧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
要更好发挥代表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就在于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地方各级国家机关要把加强与人大代表的联系作为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的重要内容,虚心听取人大代表意见建议,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做到为人民用权、为人民履职、为人民服务。人大代表要充分发挥来自人民、代表人民的优势,深入了解民情民意,及时反映群众诉求,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尊重代表主体地位,创新代表工作机制,密切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三、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身建设,扎实推进人大工作创新发展
新的形势和任务对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全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按照总结、继承、完善、提高的原则,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依法履职水平。
要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认真学习宪法和法律法规,学习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知识,进一步提高履行职责的能力。切实加强人大工作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准确把握人大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以理论创新推动工作创新,使全省人大工作更加富有时代性、把握规律性、体现创造性。
要着力完善人大工作各项制度。更加突出制度建设在人大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完善贯彻党委主张、切合省情民意、民主科学的权力机关决策机制,人大主导、专群结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地方立法机制,以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为主要方式、规范高效的监督机制,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密切与群众联系的代表工作机制,适合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特点、充满活力的人大工作运行机制,努力实现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要高度重视常委会组织建设。不断优化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加强人大工作机构建设,规范市、县人大内设机构的设置,帮助解决基层人大工作中的实际困难。人大常委会及机关要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委关于改进作风的各项规定,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清正廉洁之风,树立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良好形象。
四、切实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为人大依法履职创造良好条件
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人大工作根本保证。全省各级党委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把加强党对人大工作领导作为改进党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要途径,推动人大工作再上新台阶。
要把人大工作摆上党委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要求,定期听取人大工作汇报,研究解决人大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纳入党政领导班子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认真落实支持人大依法履职的重要责任。充分发挥人大常委会党组的重要作用,善于通过人大党组实施对人大工作的领导,保证党委重大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
要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履行职权。积极支持人大在地方立法中发挥主导作用,保证人大依法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尊重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讨论决定重大事项权,尊重人大依法行使人事任免权,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依法选举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一府两院”要认真贯彻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监督。
要着力营造有利于人大开展工作的良好环境。把人大制度理论、宪法和相关法律列入党委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培训的必修课程,切实增强党政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加大人大工作宣传力度,全面反映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的新进展,生动展现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的新气象,着力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人大工作的良好局面。
同志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60年的光辉历程,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巨大优越性。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共同创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美好而光明的前景,与全省人民携手同心、不懈奋斗,谱写好中国梦的江苏篇章!
(原标题: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第二篇:充分发挥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充分发挥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六论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 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旗帜,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追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总书记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阐明了这条道路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理念和方略。学习领会讲话精神,就要深化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和新要求的认识,更好地发展人民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充分发挥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适应扩大人民民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就要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保证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根本性质,是我国政治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都不能偏废。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思想、主体内容、基本要求,都在宪法中得到了确认和体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要自觉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就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就要切实保障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党领导人民制定、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领导干部要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更好地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各级干部务必牢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必须秉公用权,保证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愈发展。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始终高扬人民民主的旗帜,让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就能让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出来,使我们的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稳。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检验与彰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检验与彰显
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2013-05-21 06:10:00
来源:《 人民日报 》(2013年05月21日 07 版)
5年前的5月12日,四川汶川爆发8.0级强烈地震;3年前的4月14日,青海玉树突发7.1级强烈地震;今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又遭遇7.0级强烈地震。三次强震在短短5年内密集发生,其破坏性之强、波及范围之广、救援难度之大,在人类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灾后气壮山河的生死大救援、有条不紊的灾民安置、规模空前的恢复重建,谱写了世界救灾史上的壮丽史诗,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
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纯洁性的充分见证
新时期以来,面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面对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保证了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先进性纯洁性的增强。三次强震的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给党和政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成为检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纯洁性的特殊考场。从党领导人民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伟大奇迹中,人们看到了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先进性纯洁性的增强,进一步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
在大灾大难的紧急关头,党和国家领导层的反应和处置是检验领导集体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标尺。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芦山,我们党和政府科学统筹、高效指挥,集结强大的救援力量,汇聚浩大的社会资源,成功领导了抗震救灾斗争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赢得了人民的高度赞誉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三次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在第一时间作出总体部署,国家一级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启动,公开透明信息在第一时间发布,救援大军在第一时间调集,救灾资源在第一时间汇聚。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专题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中央领导同志迅速飞抵灾区腹地,冒着余震危险指挥抗震救灾;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以关键时刻站出来、生死关头豁出去、危险繁重任务扛起来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支部就是堡垒、党员就是旗帜、干部就是标杆的时代意蕴。
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成果的全面检阅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开创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不断迈上新台阶。三次强震后的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实践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照出了中国道路的巨大优势。
疫病蔓延、资源浪费、重建缓慢,这是很多国家在救灾中面临的难题。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必须以雄厚的物质资源和强大的科技实力作基础。三次强震使数百万人员受伤,使数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受灾,使数以百万计的民房受损,使数千万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赈灾难度之大世所罕见,救济需要的资源之多世所罕见,恢复重建工作之纷繁复杂世所罕见。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发展为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强大科技支撑。一辆辆运输救援物资的车辆犹如长龙直抵灾区,一批批捐款宛若温暖的春风汇入灾区,一套套救灾先进设备在灾区大显神威。卫星、预警机、遥感飞机、侦察直升机、夜视仪、数字地图、水文气象等源源不断提供着救灾辅助信息;工程、防化、陆航、交通、水电、医疗、防疫等专业力量在关键节点发挥重要作用;变形搜救机器人、机器人化生命探测仪、旋翼无人机在人不能及的地方发挥特殊效力„„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我们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有优势,结合我国实际,创造性地走出“恢复与发展相融合”的跨越型同步重建路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彰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具有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面对各种矛盾和问题、灾难和风险,中国人民能够迎难而上,在困难中砥砺智慧和勇气,在风险中锤炼风骨和精神,激流勇进,闯过险关,迎来光明而美好的远大前景,靠的是这种精神力量;面向未来,我们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要依靠这种精神力量。三次强震后的救灾实践,既是物质力量的较量,又是精神力量的较量,它以中国精神的大发扬、中国力量的大释放为精彩亮点,向人们生动展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威力。
5年内三次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既是物质文明的重建与发展,又是精神文明的丰富与提升。“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已融入中国精神宝库。大灾显大德,危难见真情,空前的爱心、热流在祖国大地涌动。国家机关减少公用经费支出用于抗震救灾;解放军、救援队、志愿者冒着被滚落山石砸伤的危险,快速向灾区挺进,千方百计搜救伤病员;灾区的广大党员干部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舍生忘死,抢救他人;广大灾区群众在人身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况下,不等待、不抱怨,积极开展自救、互救;全国人民慷慨解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伸出援手,其心之齐、其情之切、其力之大,历史罕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因子深植于我们民族的血脉,推动共和国在挑战与逆境中淬火成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有的精神优势。
以人为本理念的生动展现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我们党把以人为本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作为核心价值理念来恪守,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抗震救灾中抢救生命的一次次拼搏,无不闪耀着尊重、珍惜、善待生命的人性光芒。把抢险救人作为抗震救灾的第一要事、把确保群众安危和健康作为第一要求、把安置好群众生活作为第一任务,我们党在抗震救灾中高高奏响“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时代强音,产生了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三次抗震救灾,尊重生命、关注民生、顺应民意、依靠群众,勾勒出以人为本从理念到行动的实践轨迹。
在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强调,“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科学施救,最大限度减少伤亡”;“要认真排查重点防范区域的灾害隐患,详细制定监测预警、有效撤离和应急救援各种预案,尽最大努力防范次生地质灾害造成新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了对生命的无比敬重,就有了抢救被掩埋人员的争分夺秒、不惜代价、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就有了亿人共悼、举国同泣的悲壮。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党和政府在帮助受灾群众走出危机的同时,努力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按照先生活、后生产的客观需要,在帮助灾区群众快速重建家园的基础上,将民生工程与人民福祉、产业振兴与就业创业结合起来,一些以农民集中居住区为核心、多种功能配套的新农村综合体得到发展,灾区群众自主权和发展权得到充分尊重和最大限度的实现。
(执笔:赵周贤 刘光明)
第四篇:保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pood 保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田培炎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和主要优势。深刻理解这一重要论述,对于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的性质、基本国情和具体历史文化条件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凝聚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艰辛探索的智慧和心血。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认真总结党领导人民在局部地区执掌政权、建立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初步实践,借鉴外国特别是苏联经验,顺应我国社会发展进步要求和全国各族人民愿望,创造性提出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实行人民普选制、代议制、“议行合一”制的原理,提出实行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行基于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未来社会根本特征的原理,提出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坚持工人阶级政党执政地位、积极开展与其他政党合作的政党关系原理,提出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原则,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在统一的国家内实行地方自治、民族自治的原理,提出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等等。这些重要思想的提出,为确定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pood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6年,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也随之建立起来。同时,还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教育科学文化体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走向成熟,必然有一个历史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进行了体制改革的伟大创造,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上,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废除人民公社制度,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破除“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破除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建立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运行机制;破除封闭半封闭经济,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政治上,我们废除实际上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确保了国家政权机关和领导人员有序更替;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人民实现了内容广泛的当家做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深入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建立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证人们享有广泛的直接民主权利;等等。我们还卓有成效地推进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通过不懈努力,我国在各个领域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在保障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已经
pood 并将继续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全面贯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制度载体,完全能够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能够更加有效地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能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让各种经济成分相互竞争、取长补短,又能通过政府市场监管、宏观调控,避免市场盲目竞争导致的经济波动和生产浪费,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公平正义的理念,依靠健全的法律制度,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反对任何凌驾法律之上的特权,为实现机会公平、起点公平、规则公平提供坚强后盾;依靠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着力改善民生,保障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依靠转移支付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社会公平是具体的历史的,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今天,每个公民权利的实现,还不得不带有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还不得不承认个人天赋的“天然特权”,因此,它同无视现实经济结构、要求绝对公平的平均主义完全是两回事。
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高度的人民民主和高度的集中统一有机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人民当家做主开辟了广阔、丰富、便捷的途径,人民既可以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又可以通过监督、听证、公示、基层自治、信访等多种途径和形式,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表达意愿和利益诉求;既可以通过政治协商,表达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广泛凝聚共识,又可以通过民族区域自治,保证各少数民族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利。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国家实现集中统一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党组织在国家政权机关中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
pood 关等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国家机构的这种合理分工,能够保证国家机构协调高效运转,有利于中央政令统一,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推动各项事业发展。
活力与秩序相统一。维护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顺应社会发展规律,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又一显著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真正使人民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财富的享用者,能够最大限度激发人民主人翁精神、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让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顺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统筹兼顾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能够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依靠完善的市场经济规则,维护市场经济健康有序运行;依靠丰富的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靠健全的党政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利益协调和利益保护制度、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维护群众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从而保持整个社会活跃有序、动态稳定。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相促进。科学社会主义认为,未来社会的重要任务就是克服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片面的、畸形的、受限制的发展,使人们按照自己意志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安排自己的工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和促进人的个性解放、全面发展。在这一制度下,人民享有充分的受教育权利、广泛的职业选择自由、广阔的创业平台和发展空间,拥有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环境,人人都能够成为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的有用之才。通过建立具体的教育制度、文化制度、社会管理制度,保障和促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主导价值追求、弘扬道德风尚,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引导人们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塑造高尚人格,不断提高社会文明水平。
pood
三、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并不会自动显现,而是需要通过继续深化改革,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减少制度漏洞、克服制度弊端,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邓小平同志曾经设想,到建党100周年时,争取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同这一目标相比,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第一,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最终目的是通过破除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们的一切改革举措,都应当与改革的目的相符合而不是相背离,都应当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相符合而不是相背离,都应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相符合而不是相背离,始终着眼于不断巩固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增强改革的协调配套。当前我国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大都是一些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配套性强的改革。这就要求我们对改革进行科学谋划,加强顶层设计,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找准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的重点,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特别要聚集那些躲不开、绕不过,严重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着力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聚集那些喊了多年、呼之欲出,或改了多年却因种种利益牵绊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问题,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打破不合理的利益格局。聚集那些反复发生甚至普遍发生,群众反映强烈,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严重影响群众积极性的问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pood
第三,按照客观规律完善制度。建章立制是科学,需要讲求科学精神,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规律。马克思说:“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作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是在制造法律,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他把精神关系的内在规律表现在有意识的现行法律之中。如果一个立法者用自己的臆想来代替事物的本质,那么我们就应该责备他极端任性。”这表明,法律也好,制度也好,只有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才会有生命力,才能发挥应有作用。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应当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按照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政治领域的制度创新,应当遵循权力运行规律,优化权力配置,强化权力监督,不断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确保公正用权、廉洁用权、依法用权。文化领域的制度创新,应当遵循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和传播规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经营和管理体制,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社会领域的制度创新,应当遵循社会建设规律,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着力改善民生,着力维护稳定。
来源:《党建》2011年08月02日
第五篇:3月24日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
2014年07月08日07:1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模式,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发展道路。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三亿多人口、五十六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更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既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又有严谨的制度安排,既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又有有效的实现形式和可靠的推动力量。这一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思想、主体内容、基本要求,都在宪法中得到了确认和体现,其精神实质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国家的领导核心和指导思想,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爱国统一战线,社会主义法制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等等,这些制度和原则,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我们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
基本方略。要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切实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使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走上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健全“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制度,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更好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要发展基层民主,畅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拓宽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的协商渠道;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拓展协商民主形式,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如果这一点把握不好、把握不牢,走偏了方向,不仅政治文明建设很难搞好,而且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损害,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影响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我们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
2.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法治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建设法治中国,以更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特别是吸取“文化大革命”中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的沉痛教训,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大方针。一九九七年,党的十五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二〇一〇年,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
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司法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严重损害国家法制权威;公民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〇一三年二月,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一是坚持科学立法。依法治国,首先要有法可依。用明确的法律规范来调节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秩序,是古今中外的通用手段。从我国历史上看,虽然几千年来的人治传统根子很深,但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就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现在,我们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我们取得的重大成就。同时也要看到,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要随着实践发
民主化水平,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要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和程序,扩大公众有序参与,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使法律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好协调利益关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快重点领域立法工作,抓紧制定和修改同全面深化改革相关的法律,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要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看待立法工作,破除部门、行业等局部利益对立法工作的干扰。
二是坚持严格执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或者实施不力,那再多法律也是一纸空文,依法治国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现在我们社会生活中发生的许多问题,有的是因为立法不够、规范无据,但更多是因为有法不依、失于规制乃至以权谋私、徇私枉法、破坏法治。必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要带头严格执法,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执法者必须忠实于法律,既不能以权压法、以身试法,也不能法外开恩、徇情枉法。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坚决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坚决防止和克服执法工作中的利益驱动,坚决惩治腐败现象,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
三是坚持公正司法。“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人民群众通过司法程序不能保证自己的合法权利,那司法就没有公信力,人民群众也不会相信司法。总书记强调,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法律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司法工作也是做群众工作。要坚持司法为民,改进司法工作作风,通过热情服务,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问题,特别是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司法工作者要密切联系群众,规范司法行为,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公开的关注和期待。要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确保司法不受权力干扰,不受金钱、人情、关系干扰。
四是坚持全民守法。全民守法,就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播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宪法至上、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要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依法治理活动,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要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决不能让那种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现象蔓延开来。要坚决改变“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象,谁违法就要付出比守法更大的代价,逐步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树立法律的权威,使大家都相信,只要是合理合法的诉求,通过法律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
我们党是执政党,能不能坚持依法执政,能不能正确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作用。要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支持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厉行法治,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推进各项治国理政活动的制度化、法律化。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3.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但也要看到,当前在权力运行和行使方面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有的领导干部权力观扭曲,搞特殊化,享受做官当老爷的“尊荣”;有的把权力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搞权钱交易;有的权力过分集中,随意性很大;等等。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保证权力正确行使,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要建立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把笼子扎得紧一点,严防“牛栏关猫”,使权力运行守边界、有约束、受监督。
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扎紧制度笼子,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合理分解权力,科学配置权力,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要完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按照结构合理、配置科
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规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职责权限,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和职能,明确职责定位和工作任务。
要强化权力运行公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权力只有公开运行,才能防止被滥用。要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完善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广大党员干部要养成在“放大镜、聚光灯”下行使权力的习惯,杜绝“暗箱操作”、公器私用,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马克思、恩格斯说过:一切公职人员必须“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这样“能可靠地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和“追求自己的特殊利益”。领导干部使用权力,使用得对不对,使用得好不好,当然要接受党和人民监督。不想接受监督的人,不能自觉接受监督的人,觉得接受党和人民监督很不舒服的人,不具备当领导干部的起码素质。要健全和完善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体系,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巡视监督,形成对领导干部的严格约束,保证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觉,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
要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在一些干部中,特权思想、特权现象比较严重。违规占有多套住房、违规占有公家车辆、违规侵占群众利益等特权现象,严重损害社会公平正义,引起群众极大不满。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决不能搞封建社会那种‘封妻荫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腐败之道!”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遵守廉政准则,既严于律己,又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决不允许以权谋私,决不允许搞特权。
4.在行政体制改革上迈出新步伐
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必须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不断推进。要按照建立中国
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这实质上要解决的是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重点是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即哪些事应该由市场、社会、政府各自分担,哪些事应该由三者共同承担。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就是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体系不断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体系转变的过程。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也必须看到,现在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过多过细,宏观经济调节还不完善,市场监管问题较多,社会管理亟待加强,公共服务比较薄弱。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不相符合的。二〇一三年二月,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下更大决心、以更大力度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以更好适应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作作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要求。”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关键是要明确往哪里转、怎么转。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转变政府职能的总方向。要按照这个总方向,科学界定政府职能范围,优化各级政府组织结构,理顺部门职责分工,突出强化责任,确保权责一致。当今社会发展很快,经济社会事务千头万绪,事无巨细都由政府来管,只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仅管不过来、抓不深入,而且不利于发挥全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要全面正确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减少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管住管好,努力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要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成熟先行。抓住主要矛盾和重点问题,把职能转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巩固以往的改革成果,又着力破解重大难题。条件成熟、形成共识的就先推进,能改的先改起来。上层建筑需要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但这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不可能通过一次改革就统统解决,有的改革还需要探索、还需要时间,可以进一步积累共识和经验,条件成熟时再作推进。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要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一是处理好大和小的关系。大部门制要稳步推进,但也不是所有职能部门都要大,不是所有相关职能都要往一个筐里装,关键要看怎样摆布符合实际、科学合理、更有效率。二是处理好收和放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需要放权,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并不是说什么权都要下放,该下放的当然要下放,但该加强的也要加强。三是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一些不适宜政府去管的事务,可以让群众依法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同时也要加强对各类社会组织的规范和引导。四是处理好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政府既有管理职能,又有服务职能,管理和服务不能偏废,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是讲管理的,政府该管的不仅要管,而且要切实管好。
不论行政体制怎么改、政府职能怎么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不能变。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接地气、通下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要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和政风建设,改进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