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委农办如何更好发挥组织协调职能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陆续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两个趋向”重要论断等重要理论和创新政策,这意味着“三农”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极端,为我们指明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方向。同时,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胡锦涛总书记对浙江工作“三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指示精神,对县(市)工作提出了目标任务,同时赋予了“三农”工作新的内涵要求。作为县(市)农办如何把握形势任务,在新时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在落实统筹城乡方略,加快改变“三农”薄弱环节上走在前列、有所作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全新课期。近几年来,宁波各县(市)农办在职能定位和作用发挥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三农”工作开创新局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从中也遇到了亟待解决的管理体制、职能定位和能力素质等问题。本文结合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趋势,就新时期统筹城乡方略下县(市)农办的职能定位和作用发挥问题,作一初浅探讨。
一、筹划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全部把握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五个基本特征” 目前,我市已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城市化加速期,全面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黄金发展期”的机遇,又面临着“矛盾凸现期”的挑战,解决“三农”问题的大环境,“三农”发展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依赖关联程度,“三农”工作的内容对象等方面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因此,县(市)农村工作综合部门要清醒地认识这一趋势,注重跳出“三农”分析问题,研究对策、理清思路,注重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新特征,全方位、系统化地筹划推进城乡统筹方略。
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宁波所处发展阶段分析,体制快速转换、经济快速转轨、社会快速转型地态势将日益明显,统筹、协调、法治、和谐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作为县(市)农办在筹划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时,需要把握研究新阶段的“五个基本特征”。
1、经济结构深刻变化和资源环境制约趋紧的特征日益明显,处理好经济发展对外延扩张和内涵提升的关系,成为县(市)党委、政府引领经济发展的基本主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结构的转型和发展竞争环境的日益复杂,我市农业比重将持续下降,工业 步入扩张提升并举时期,第三产业处于加速发展的转折点,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综合素质和市域发展优势等方面正面临严峻考验,经济发展的综合成本开始攀升,资源环境制约日益趋紧,产业技术和结构升级的压力日益增加。因此,筹划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在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发挥政策导向、推进产业升级,扩大要素资源有效供给、提高集约利用水平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和结构优化,使城乡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2、经济结构发生深刻改革和社会矛盾易发多发频发的特征日益明显,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成为县(市)党委、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基本任务。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伴随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是新阶段和各国实践所证明的必然趋势,近几年来,我市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所积累的问题日益凸现,体制制度改革引发的社会利益格局调整矛盾交织上升,二元结构逐渐打破引起的社会流动和阶层分化加快,城乡、区域、产业及各阶层之间收入差距拉大产生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因此,筹划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在研究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统筹协调各方利益,提高政府社会管理能力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使我市城乡社会发展更趋和谐稳定。
3、城乡发展互动互补和各种要素流动加速的特征日趋明显,处理好工农、城乡和区域发展的关系,成为县(市)党委、政府领导改革发展的基本政策取向。目前,我市经济正在经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并逐步向工业化后期和城市化加速期过渡,集聚式城市化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城乡关系、区域关系变化的基本态势,但目前我市城市化水平提升不快,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约因素仍然较多,困扰着“三农”问题的进一步解决。因此,筹划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在突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城乡差别发展的战略思维上下功夫,致力于主动调整工农、城乡和区域关系,围绕空间重组、要素集聚、功能提升,加快城镇体系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整合各种要素,降低政府公共产品配套成本,进一步提升工业化、加快城市化,使“三农”问题的解决有一个更好的载体和平台。
4、社会需求多样化和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特征日趋明显,处理好加快经济发展和改善社会民生的关系,成为县(市)党委、政府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难点在“三农”。“三农”问题过去主要是农业生产、科技兴农问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和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提高、生态环境改善和人们的全面发展,开始关注公平的国民待遇、完整的财产权利和平等的发展机会,要求城乡联动、一体发展、社会公平的呼声日益强烈。因此,筹划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在积极创新社会和行政管理制度,扩大农村社会公共产品投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政府职能的转换,使农民权益、农民利益得到进一步的保障及增进。
5、人们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和思想意识多样性多变化的特征日趋明显,处理好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关系,成为县(市)党委、政府提高执政能力的基本内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人们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要求,对党委政府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要求,对人的自由发展要求日益强烈,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这些都对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各级领导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筹划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在扩大人们有序参与政治,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确保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防止社会无序和行为失范而导致社会控制成本增加,使统筹方略实施得到强有力的组织和政治保障。
二、推进落实统筹城乡方略,需要明确县(市)农办履行职能的“四个基本定位”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搞城乡一样化,不是把所有农村改造成城市,更不是把城市变为乡村,其基本涵义是要改变现存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差别发展战略,在工业化、城市化条件下,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发展战略的调整优化和体制制度的改革创新,在同一层面上谋划城乡的统一协调发展。其根本目的是消除城乡分割体制,促进城乡生产力发展,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现代社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宁波“十一五”时期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的重大战略,是对原来相对独立、缺乏联动的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战略的有机整合和提升,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目前,宁波市已全面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解决“三农”问题的条件更加成熟、基础更加扎实。但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诸多的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问题和矛盾,全国、全省普遍存在的难题我市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地区尚未遇到的新问题我市已先期遇到,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能力、城乡发展和管理体制目前还不能完全适应满足社会的期望要求,一些难题矛盾短期内还难以解决突破,这是我市“三农”发展所处阶段的基本判断和需要正确认识的基本市情。
县(市)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战场和基础平台,县(市)农办是区域农村工作的综合部门,在推进落实统筹城乡方略中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我们所面对的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并举、综合配套、整体推进。故此,县(市)农办必须准确把握工作的系统性、长期性和阶段性,根据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条件和要求,根据基本市情县情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来明确自己的职能定位,找准工作的切人点和关键点,加大力度予以重点突破,发挥农办应有的作用。综合分析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新时期县(市)农办需要按照“四个基本定位”来履行职能。
1、要转变思维定势,明确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理念。多年的实践证明,仅从农村内部的自我发展,仅靠农村内部的单向改革,已难以解决“三农”,必须摆脱“以农论农”的思维定势,局限“三农”抓“三农”的工作格局,从“三农”之外去关注“三农”、研究“三农”、整合各方力量发展“三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作为县(市)农办要注重用“统筹”的新理念来筹划“三农”工作,动员和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更好地带动“三农”发展,引导和激发农村各种资源为工业化、城市化服务,促进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要注重用“整合”的新理念来设计城乡的综合配套改革,努力创造城乡要素自由流动、自由配置的发展环境,加快形成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努力改变农口部门就“三农”论“三农”、农外部门隔行如隔山的工作推进格局,加快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要注重用“对接”的新理念来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相应的制度支持体系,突出制度创新和城乡公平的制度安排,努力改变城乡差别发展战略和城乡分治的体制机制。要注重用“集聚”的新理念来寻求“三农”问题的解决途径,加快农村人口居住、产业要素、土地经营和公共服务的“四个集聚”,实现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提高农民、保障农民的目的。
2、要认清阶段特征,明确落实统筹方略的基本任务。统筹城乡发展赋予了农村工作更新更深的内涵和要求,在目前公共服务型政府体制尚未真正建立,城乡分治管理和组织体制近期尚难改变的情况下,作为县(市)农村工作综合部门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落实统筹方略的综合牵头任务。从“三农”发展所处的阶段特征分析,“十一五”期间和今后一个时期,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需要从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就业保障、社会发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在这一时期,县(市)农办应着力抓好以下五项基本任务的落实。一是要着眼政府主导,在协调各方关系,加强总体筹划,营造统筹氛围中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二是要着眼规划龙头,在积极牵头和参与县域各项规划中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三是要着眼制度先行,在认真抓好试点、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制度对接中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四是要着眼关键问题,在总体长远设计、分项逐步实施、突破重点难点中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五是要着眼整体推进,在立足基本市情,强化综合管理、加强分类指导中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3、把握关键问题。明确履行部门职能的基本责任。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长期性是通过不同阶段的有机衔接来实现的,在不同的具体阶段,工作的目标重点、措施抓手也应有区别,现阶段县(市)农办应根据筹划从远、工作从实的原则,围绕提高“三农”综合发展能力、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构建城乡一体化框架体系这一关键问题,围绕理论有创新、体制制度有突破、“三农”工作薄弱环节有改变的目标,积极履行好综合协调、组织实施、调查研究、指导服务、检查督促五项职能,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工作责任感,牢固树立正确的成就观、科学发展观和全面统筹观,求真务实发挥“三农”工作参谋部门、综合部门和实战部门的作用,加大重点难点工作的部署推进和协调力度,积极研究突破制约城乡统筹、困扰“三农”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不断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
4、正视体制现状,明确发挥农办作用的基本方法。统筹城乡发展战略需要各方联动来落实,需要各方资源的有效整合,但现行体制决定了县(市)农办与部门、乡镇之间不是上下级行政或归口管理关系,而是协商与协作关系,把握不当极易给人产生越位、错位的印象,要真正使农办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有权威、有地位、有作为,必须正确处理好被动适应与主动工作、敢于主抓与部门主体、对上服务与对下指导、亲自出马与借力共抓的关系,注重寻找综合协调的载体、转换综合协调的抓手,全力做好借力转化、整合强化、服务优化的“三化”文章,增强工作的统筹力和执行力。
三、发挥部门职能作用,需要不断提高县(市)农办的“三个基本能力”
随着形势任务变化和发展阶段转换,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互补性越来越强,农村工作涉及的领域、对象、内容越来越广,对县(市)农办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把中央统筹战略思想转化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中去,落实农村各项具体工作中去,推动农村工作由单兵突进、单向筹划向城乡联动、统筹谋划转变,是新时期县(市)农办必须探索解决的问题。从近年的实践和今后的趋势看,县(市)农办需要在实施城乡统筹方略中,不断提高“三个基本能力”。
1、不断提高谋划全局、服务决策能力。农办的定位是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如果过多地争求农村发展建设具体项目的操作实施权,就会产生职能越位、错位,产生综合部门关键职能的缺位,进而陷人局限“三农”抓“三农”的工作格局,因此,工作开展必须注重全局性、富有超前性、讲究系统性、具有指导性,积极主动发挥谋划全局、服务决策的参谋助手作用。谋划全局、服务决策的能力强弱,不仅体现着农办自身的能力素质,而且也直接影响到领导对全局工作的思维和决策,影响着“三农”工作的整体推进和落实,履行不好会使农办失去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成为“空中楼阁”。谋划全局、服务决策的基本点在于调查研究,这也是最能体现农办水平的工作。所以,新时期的县(市)农办要把调查研究参谋咨询作为关键职能,善于跳出“三农”研究“三农”,围绕党委、政府的宏观思路、决策意图和无力顾及尚未抓到位的重点问题,强化现实可操作的战略性、政策性调研;围绕重点突破性工作,强化探索性、专题性调研;围绕以点带面,强化典型经验的跟踪调研;围绕热点、难点问题,强化短平快、应急性的调研,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实践依据和决策意见,使城乡统筹方略、农办的创新思路转化为党委政府的决策。
2、不断提高综合协调、推动落实能力。进入新阶段,县(市)农办要认清“三农”工作与全局工作、非农部门日趋关联的趋势,正视城乡统筹思想认识尚未完全统一、各方力量尚难有效整合动员、上下左右之间职能职责还比较模糊,以及城乡体制制度还不能完全统一对接的现实,把加强综合协调、推动统筹方略及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执行落实,作为农办发挥作用的首要任务,努力避免中央战略方针和地方决策部署在一片落实声中落而不实、打折落实,甚至无人落实的状况,依托有效权威的综合协调,去推进落实相关工作。根据目前农村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加强综合协调,要做到“三注重、三增强”,即注重形势任务分析判断和上级政策精神的深化细化。深入调研、结合市情、建言立论,找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争取领导的重视支持。注重协助党委、政府建立健全抓落实、推动落实的责任机制,主动探索促进工作落实的方法载体。注重始终站在县域统筹城乡发展的最前列,以首当其冲、责无旁贷的意识,带头抓好决策部署的责任工作落实。同时,按照不求成绩归属、政绩所有,但求“三农”发展的理念,抓住专业部门管不了、不想管,而又急需解决突破的工作,增强协调的主动性,抓住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和切人点,增强协调的针对性,抓住认识统一、完善体系、建立机制、检查督促等各个环节,增强协调的全程性。
3、不断提高学习思考、创新引领能力。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创新性、渐进性的系统工程,没有完整现成的经验模式可以借鉴。当前,首要的是解决统什么、怎么统,筹哪些、如何筹等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专业部门难以承担,也不能等上下思想完全统一、统筹条件充分成熟时才去考虑和落实,迫切需要我们县(市)农办去超前思考、统盘筹划,去建言立论、探索创新,以此来引领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各项工作。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要有宽广的知识储备、理性的研究思考和靠前的探索创新,否则农办就难以领导者的意识、指挥者的眼光谋划全局、服务决策、指导实践,进而陷入具体事务圈子、工作被动难动、力量难以整合的低能低位工作格局,产生参不深、谋不准、参不进、难有为的尴尬局面。因此,新时期县(市)农办要把提高学习思考、创新引领能力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第一需要,按照造就一支甘于清平、一专多能、挥笔成章、精明炼达、善于协调、敢于创新的干部队伍要求,切实抓好学习机制载体的突破,千方百计营造良好的学习思考氛围;牢牢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把握战略性、突破性工作,积极探索创新,用统筹理论指导实践,用试点创新经验指导工作,千方百计营造合作争先、敢于创新的良好工作氛围,使农办真正成为引领城乡统筹发展、谋划解决“三农”问题的农村工作综合部门。
党委农办如何更好发挥组织协调职能
近几年来,喀什地委农办在地委、行署的坚强领导下,在自治区党委农办的悉心指导下,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自治区、地区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按照“带班子、抓队伍、争项目、做服务”的要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自加压力,扎实工作,为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围绕中心、履职尽责,努力推进地区农村改革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我办紧贴地委、行署农业农村中心工作,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中央、自治区农村工作会议和国务院32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服务“三农”职能作用,紧紧抓住农民增收这一中心,重点突破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集中力量打基础、抓调研、促协调,有力地促进了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村社会持续繁荣稳定。2008年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108.17亿元,同比增长19%;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870元,增加398元。
(一)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在狠抓落实、凝聚合力上实现新突破。作为地区统筹协调农业农村工作的综合部门,我办紧紧围绕自治区、地区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安排部署,组织相关农口部门认真制定完善各项工作制度措施并狠抓督促落实。结合农村工作实际,精心组织、认真筹备召开“春季”、“三夏”、“秋季”农业生产现场会、农村经济发展研讨会、农村经济年度点评等事关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工作会议,明确目标、细化措施、落实责任,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力宣传县市在多熟高效种植、特色林果业生产、特色畜牧业养殖、土地归并整理等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推广高效节水、设施农业等技术,特别对各类作物适时播种、落实技术措施、提高产量等方面给予及时帮助和指导。努力为农口部门提供优质服务,凝聚部门合力,加强沟通协调。为充分调动农口部门工作积极性,我办专门制定了《农口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服务绩效考核制度》、《自治区“三农”服务队管理办法》、《农口部门年度工作考核办法》等措施制度,并对各县市、农口部门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逐步形成了农业农村工作有机衔接、整体协作的良好体制机制,为地区年度各项农业生产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效保证。
(二)强化措施保障,在农村劳务创收工作上实现新突破。我办充分发挥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作用,积极推动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及时收集发布用工信息,特别是与外省区用工企业加强联系,努力促成大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一是编印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汇编,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考核办法,规范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机构和运作机制;二是及时召开劳动力转移工作会议,交流推广劳务输出工作好经验、好措施;三是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实现农民增收的一项支柱产业,列入年度县市工作考核之中,促进了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务工收入占农民增收的比例逐年大幅度提升。地区及疏附、伽师、莎车等县连续几年被自治区评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先进地县。2008年我区转移农村劳动力50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超过18亿元。
(三)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在项目建设工作上实现新突破。我办紧抓国家、自治区更加关注边远地区、贫穷地区、民族地区农业农村工作的大好机遇,大力开展项目申报与资金争取工作。突出抓好以小麦品种改良、棉花高新节水、林果育苗、多熟制三高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等内容为重点的自治区科技兴农项目、自治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项目编报资金争取工作,建立了项目库,对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科技兴农、农村市场建设项目及时优先申报,较好地发挥了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2008年申报122个项目,总额达2135万元,申报28个农村市场建设项目,项目总额达14078万元。同时,我们结合项目实施情况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对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为后续项目顺利实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争取自治区项目资金的同时,我办积极争取深圳市富源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项目资助,连续几年在疏附、疏勒等县实施了农业人力资源及产业辅导工程,先后举办农村沼气应用培训班三期,培训农民1000余人,在两个县建设了农村沼气应用示范基地,有力地推进了农村沼气建设工作。
(四)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在发展外向型农业上实现新突破。我办依托地区“六大产业”优势和“粮、棉、林、畜”四大基地建设,围绕特色主导产业,指导各县市科学合理安排生产布局,扩大产业规模,培育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公司+农户+科技+市场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服务水平。规范指导各类农产品产销协会经营运作,及时协调解决农民合作组织运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目前,全地区已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70个,会员达3.34万人,合作经济组织服务涵盖农业、林业、畜牧、水利、农机等各个领域。充分发挥“喀交会”以及区内外、国内外展会宣传推介交易平台作用,协同相关部门连续四年成功筹办了“喀交会”农畜产品贸易、加工龙头企业座谈会等活动,广泛宣传推介我区名优特农林畜产品和丰富的农业资源及良好的投资环境,并在农畜产品销售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进一步扩大了我区农产品销售的渠道,在农产品转化增值、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五)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上实现新突破。根据中央、自治区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件精神,我办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认真履行地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积极为各试点县乡争取自治区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定期召集各成员单位研究部署新农村建设工作,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调研,及时制定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起草制定了《喀什地区‘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喀什地区村级新农村建设标准》、《喀什地区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要点》等文件,为推进试点县、乡、村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全地区除自治区安排的1个试点县、1个试点乡、2个试点村外,根据实际情况又确定了7个试点乡,32个试点村,各试点县、乡、村新农村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在我办的帮助指导下,泽普县新农村建设试点乡村,村庄整治“五清”、“五改”、“五通”、“五有”取得明显成效,为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发挥了表率作用。同时,我办始终坚持把依法保障农民生产经营、平等参与农村事务管理等各项权益作为推进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重点,积极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开展经常性农民减负和农村“一事一议”专项督察,切实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作为地区“法治进乡村”牵头单位,我办认真拟定试点乡村,提出工作实施方案,并积极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有力地推进了农村民主法治建设。
(六)不断优化服务职能,在调查研究、辅助决策上实现新突破。我办结合农业农村工作实际,积极组织相关部门对全地区春季农资供需、多熟制生产、农村劳动力转移、农用机电井用电提水、土地归并整理、冬小麦播种、设施农业生产情况、半年年度农民增收等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形成准确、全面、及时的统计分析报告,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第一手参考依据。在此基础上,我办认真编发《喀什农村工作》、《农情专报》、《农情信息》等刊物,大力宣传外地和我区基层开展“三农”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和新观点、新认识,及时向地委、行署及自治区党委农办汇报涉及农民利益和农村重要工作的意见或建议,较好地发挥了农办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甘当领导参谋助手的作用。2008年,我办就春耕备耕生产、林果业冻害情况、多熟制生产、外向型经济发展、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专题调研,共起草各类调研报告20余篇。
二、以加强机关自身建设为保障,为全面做好“三农”服务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按照“内练素质、外树形象”的要求,我办坚持完善工作机制,凝聚干部职工干劲,全面加强机关自身建设,不断改进机关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有效促进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使机关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一)抓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我办始终把解决好党员的思想武装问题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坚持工作学习“两不误、两促进”,把加强学习贯穿于全部工作的始终。不断激发党员干部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政治理论素养的主动性,加深干部职工对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理论的理解,增强了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和保增长、保稳定的政治责任感和加快喀什经济发展的主人翁意识。
(二)抓党支部建设,树党员先进形象。对党员干部始终做到严格管理、高标准要求。从建立健全支部各项制度入手,制定年度学习和活动计划,坚持不懈地开展党员学先进、赶先进教育活动,坚持开展谈心交流,不断强化党员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党员干部踊跃向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捐款及积极为喀什8.4事件受伤武警献血等典型事例,充分显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我办连续 年被地委机关评为先进党支部。
(三)抓作风建设,增强服务大局意识。进一步加强民主作风建设,形成了全体干部团结协作和相互支持的工作局面。多年来我办全体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紧紧围绕地委、行署赋予农办的中心工作任务,牢固树立立足本职作贡献的思想,在各项服务工作中都体现出了上下一盘棋的大局意识。
(四)抓廉政建设,筑牢反腐倡廉防线。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认真落实反腐倡廉责任制。采取召开座谈会、观看反腐倡廉图片展、参观警示教育基地、撰写学习心得等形式,大力宣传勤廉兼优先进典型事迹,深入开展党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干部职工争先创优的工作热情,增强了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遵守廉洁自律规定的自觉性。各项工作都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按制度办事和管人。
(五)抓好机关建设,营造良好工作环境。我办采取领导与科室、科室与职工层层签订精神文明创建责任书的方式,做到了创建有目标、工作有计划、任务到个人、责任有落实。进一步培养全体干部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增强了全体干部的服务意识和公仆意识,改进了机关的作风。同时,积极改善办公条件,提高工作效率,营造了良好工作环境。
三、几点体会
(一)上级支持、部门配合是农办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地委、行署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全局,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工作核心,与时俱进,因势利导,对新时期新阶段“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作出了总体安排部署,使“三农”工作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更加明确具体,增强了农办全体干部抢抓机遇、强化服务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地区分管农村工作的领导充分信任农办、关心农办,对农办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以帮助解决,为农办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农口各部门、县市农办主动与我办沟通工作中的问题,积极配合开展工作,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坚强有力、紧密团结的领导班子是做好农办工作的关键。我办领导班子始终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凡涉及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农村政策落实等重大问题,都严格按照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做到了大事集体共同研究,小事经常沟通交流。工作上相互支持,生活中关心爱护。每年定期为职工开展健康体检,办理医疗和意外交通伤害保险,职工及其亲属因病住院,领导亲自前往探视慰问。无微不至的关怀,有力凝聚了人心。率先垂范、勤政廉洁、求真务实的领导班子,极大地提高了农办干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作风优良、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是做好农办工作的基础。多年来,我办干部职工团结一心,努力克服人员少、任务重、环境差、突击性工作多的实际困难,不断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和业务素质修养,提高自身组织、协调、调研和文字综合能力,建成了一支顾大局、讲奉献、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重要任务顶得住、应急工作靠得住的干部队伍。许多同志加班加点,无怨无悔,有的甚至操劳成疾,为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力保证。
我办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自治区、地区的要求相比,与先进兄弟地州相比工作中还有一些差距。今后,我办将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以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为契机,以打造喀什在中亚南亚经济圈重心地位战略为主题,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为着力点,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搞活农村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为突破口,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奋发有为的优良作风,不断开拓进取,求实创新,力争把各项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推动喀什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3日,湖北省委副书记杨松在汉与参加全省农办主任会议的代表座谈时指出,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大有可为,各级农办要充分发挥调查研究、综合协调、检查督办的职能,服务好党委、政府决策,落实好农村政策,指导好农村发展,大力推动农村改革。
杨松说,充实和加强农村工作综合机构,是由“三农”工作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决定的。各级农办要充分认识自身职能,要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农业产业化、农村各项运行机制以及农村综合改革等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
农办的职能不在于掌握了多少资源,而在于能够调动多少资源。要对分散在各部门的涉农事务进行协调,实现效用最大化。要吃透党委、政府的决策,将“三农”工作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同时,对落实情况及时跟踪督查,做好考核评估工作。
杨松说,农办既是党委的农办,也是政府的农办。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农办工作。(记者吴志远、通讯员章新国、实习生张溪)
◎ 陈 军
一、党委农办产生的缘由
1.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不断在加强和改善。中国是农业大国,“三农”事关国计民生,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摆在党的工作重中之重位置,历年中央1号文件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譬如,2008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机构的协调作用,加强农村工作综合部门”。2007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三农’工作,省、市、县党委要有负责同志分管‘三农’工作”。由此可见,党对加强农村工作领导殷切之情,期望之情,紧迫之情。
2.农办是新形势下党委加强和改善“三农”工作的机构。将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这一决策予以落实,就要组建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机构。从过去来看,党委政府领导和管理“三农”工作中遇到了一些现实性问题,缺少有效统筹,结果是党委抓“三农”工作缺乏专业化的参谋机构,缺乏运转高效的组织协调机构,缺乏统揽四方的议事机构。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管理体系基本框架,2008年10月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同时要求:“加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建设,建立职能明确、权责一致、运转协调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在这个历史大背景下,党委农办应运而生,农办是新形势下党委加强和改善“三农”工作的产物。
二、党委农办的角色定位
总的来看,农办承担党委“三农”工作组织协调职能,当好三个角色:一是党委“三农”工作的参谋和助手。当好参谋,就是充当党委第二政研室,通过调研产生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建言献策,服务书记。做好助手,就是执行好党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政策部署,掌握情况,寻找问题,推动工作。二是农口工作牵头协调部门。党委“三农”工作千头万绪、量大面宽、十分繁重,要求农办对农口部门规划编制、计划制定、项目落实等工作进行牵头和协调,开展监督检查和考核评定。三是农村工作交流议事平台。组织召开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农口部门工作例会、农村工作讲坛等议事会议,农口部门广开言路,信息交流,学习提高,统一思想。
三、党委农办的工作艺术
从工作实践来看,农口部门具备项目审批和执法权,带有相当大的部门权威。党委农办不同于农口部门,职能宏观,工作任务具有明显的随机性、多样性、灵活性的特点,属“务虚”部门,搞协调难度很大,这就要求党委农办要顺势而为,强化内功,讲求艺术,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作为。
一是“三农”工作组织协调水平一定要高。农办主任与党委分管领导能力水平要相匹配:当好党委的参谋助手,要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既是农村政策研究的谋略家,又是指导工作实践的大行家,能给书记出大主意,出好主意。农办主任要参与“三农”决策过程:向党委分管领导勤请示、常汇报,取得支持,赢得信任,参加“三农”工作的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了解“三农”工作部门文件和简报信息,提出“三农”工作重大问题的意见建议,从而提高自身地位和统揽“三农”工作全局能力。农办干部要做各方面的硬手:当好“笔杆子”、农业专家和新闻记者。二是“三农”工作调研报告分量一定要重。调研是农办的基本职责,是干部的一项基本功。农办要着眼全局,重视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讲公正,讲实话、陈实情,多出好的调研报告,通过呈送调研报告—得到书记批示—转化为党委决策—政府工作落实—真实情况反馈,真正发挥出农办的作用。三是“三农”工作信息质量一定要实。农办要多报送涉及“三农”工作全局性、战略性、政策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信息,发挥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主渠道作用,决策服务的参谋助手作用。四是“三农”工作督促检查方式一定要巧。农办履行“三农”工作牵头协调抓总职责,在与农口部门关系处理上,尽量避开权力纠缠,着眼大局考虑,统筹而不统管,主导而不主宰,协调协商而不插手事务,督促检查而不互相拆台。
第二篇:如何更好的发挥办公室职能(精选)
如何更好的发挥办公室职能
摘 要:办公室作为政府的参谋部门,它在政府的日常工作中起到承上启下,协调管理的重要作用。办公室工作的进行情况,直接影响着该政府部门其余工作的正常开展。但是长期以来,因为办公室不能够准确的定位和认识自身的角色扮演,使得其不能够很好的发挥自身的作用。本文根据长期以来的观察,对如何更好的发挥办公室职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办公室;信息;职能;督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化,政府部门中办公室的职能也在发生着变化。面对日益变化的新环境,办公室如何更好的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如何在日益竞争的市场经济下生存,是我国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分析发现,办公室要想生存,要想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作用,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明确定位,强化服务意识
办公室是各部门协调的纽带,也是联结领导和群众的桥梁。办公室人员要清楚自身的职责和办公室的作用,这样才能够更好树立服务意识,明确工作的重难点。办公室是机关信息、服务、指挥中心,承担着传达领导指示、对外交往和后勤服务等工作。办公室必须重视自身服务业务,这样才能使办公室具强劲的生命力。办公室作为领导集团的服务机构,工作要围绕领导意思开展。这要求办公室人员掌握工作规律,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做好主动服务,要制定计划,合理安排,突出工作的重点。办公室人员要发挥主动性,提供合理建议,如实反映情况,为领导提供参考决策,有助于提高服务水平。办公室人员要处理服务和参谋的关系,即办公室人员要把服务工作和为领导出谋划策相结合。办公室是服务阶层,要听从领导的安排,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认识到领导才是公司的决策阶层,这样才能做好为领导服务的工作。办公室人员要学会领悟领导意图,又要敢于提出意见,但是不能超越职权。办公室还要搜集下层对领导的意见和建议,客观地向领导反应情况,做好协调公司各部门的工作的职能。另外还要处理好坚持原则与变通处理的关系。办公室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要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坚持一定的处事原则。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处理具体问题,要具体对待,从实际出发,做到协调公司上下层关系的工作。
2.重视调研研究,做好信息宣传工作
重视调查研究,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办公室人员要全面反应工作中的问题,打破传统思维,采用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为领导做好参谋的工作。由于办公室日常工作繁多,无法使工作人员有充足的精力进行调研,这样子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工作建议。作为办公室人员应该依据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开展多渠道、全方位的调研,从而对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调研,详细和准确地掌握真实的资料。办公室人员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做好各类信息的筛选和提炼,围绕主题,贴近社会和工作思路,找出具有价值的信息。在分析出问题之后,要及时向领导做好反馈工作,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做好对工作实情的把握,才能提高办公室工作质量,所以要做好调研工作,把调研工作列入日程。调研要做到视点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调研要深入研究、集中精力,做到找出根源;还要做到拓展调研深度,努力做到广泛了解问题,深度分析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
3.加强信息,抓好督查
领导决策的基础和依据是信息,信息对于办公室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办公室作为参谋的重要变现,因此,办公室应当将其作为重要工作来抓。首先是理清上级领导的重要指示信息;其次是要掌握基层信息,重点反映群众的热点以及难点来进行上报;再次要掌握本省的信息,掌握本级单位所要工作的信息;最后内外结合,上报总结信息。办公室在提高自身信息质量的同事还要能够紧紧把握住下面几点:
一、寻求领导进行决策的规律,抓住主要信息进行反馈,将被动工作变成主动工作。
二、提升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办公室由“收发室”向“加工厂”进行转变。
三、将信息与实地调研进行结合,将信息由“资料”向“方案”进行转变。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长远发展,将信息由单渠道向多渠道转变。在抓好上面的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出一支能够熟悉办公室上下行情,善于捕捉实时信息,能够无私奉献的骨干队伍。督查作为一项制度,是对领导层的决策落实情况进行督促和监督。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督查工作。国家领袖江泽民指出:政策的制定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重要的工作是监督执行。按照江总书记的这一要求,监督工作成为办公室的重要任务之一。办公室进行监督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适时对监督工作放在首位;
二、提醒所有工作人员要具备强的监督意识,抓好落实监督的日常工作;
三、建立内部监督管理部门,制定专门的监督人员;
四、进行网络监督,各级监督机构应当根据自身情况设立专职人员管理此项事物;
五、完善监督制度,建立登记、跟踪、通报和奖罚等相关基本制度。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完善,并进一步与定期检查、组织联查等形式结合起来,使监督工作落到实处,从而进一步完善办公室的监督管理职能。
4.结语
办公室工作繁多,复杂,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需要从全局出发,将本级机构的基本工作作为重点,结合政府的三大职能,进行统筹兼顾,努力做到以调研为中心,协调政府领导指示,监督全体工作人员工作力度。只有这样办公室才能够将自身的工作重点明确,将上下级的信息整合,从而真正发挥出办公室作为“参谋”部门应当发挥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刚.如何构建系办公室的和谐局面[J]中医药管理,2006,03(07):50-51.[2]李华明.办公室工作的三种角色[J].办公室业务,2011,06(1):34-35.[3]康伟峰.营造充满激情的办公室工作氛围[J].办公室业务,2006,09(01):76-77.
第三篇:如何更好的发挥人大监督职能
如何更好的发挥人大监督职能
人大监督,是宪法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职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力,同其他形式的监督相比,具有最高的权威和法律效力,其实质是对其他国家机关权力的制约,以保障国家机关按照人民的意志运转。在严格依法监督的前提下,探索创新,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正确处理好监督与支持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标志着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同时,也对各级人大监督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近来,人大监督工作已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思想认识、工作力度、监督环境等方面的因素,监督实效还有待提高。如何贯彻落实好监督法,健全和完善人大监督机制,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克服监督不力现象,进一步增强监督实效,是当前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着力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人大监督工作,必须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人大及人大常委会人员应提高认识,把监督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要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高度来强化做好人大监督工作的认识,真正把监督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要增强责任意识,要增强法律意识,要增强民本意识。地方人大常委会应当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把监督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履行监督职责,要敢于、严于监督。坚持把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作为重点议题纳入议事日程,真正通过监督来关心人民疾苦、维护人民利益。同时要增强人大监督工作的透明度,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从而使监督工作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获得稳固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
二、抓培训学习,增强代表的业务能力。
要培养符合人大工作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加强培训学习,要制订培训的规划,落实培训的措施,使人大代表的培训得以制度化、正规化、系统化;要积极参加举办的各类短训班,让尽可能多的代表都得到系统培训;要坚持自学制度,在坚持集中组织学习的同时,定期选定一个学习主题,让代表们带回去自学,让代表们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素质。
三、健全有关法规制度,完善监督工作程序。
确保人大监督的有效,人大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必须做到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办事处人大要做好监督工作,一是对已制定的监督方式和工作制度,作进一步完善,细化操作程序。二是在实践工作中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方法,如广泛运用述职述廉、执法检查等手段。最后,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争取党委的理解和支持,密切与 “一府两院”的联系,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提高素质,坚定信心,敢于监督,善于监督,抓住重点、难点和热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树立人大的权威,提高监督实效。在新时期下,人大要有所作为,要始终胸怀全局、服从全局,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创新大局中看问题、想事情、办事情,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牢记宗旨、心系群众,促进各项社会主义事业更好地发展。
四、认真开展监督工作,优化行政。
对行政工作实行监督是法律赋予办事处人大的一项重要职能。通过代表视察调研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提高了监督的针对性;通过建立议案、建议交办机制,提高监督的权威性,通过制定和完善办事处行政重大决策、工作部署代表议事制度,使广大代表敢于善于监督、有针对性监督,从而提高监督的有效性。一是适时安排针对性答复,即安排行政负责人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集中答复代表议案和建议,面对面接受代表质询,促进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落实。二是针对办事处进行专题的视察调研活动,办事处人大应重点对农村合作医疗办理、土地流转、农民工就业、教育、卫生事业等方面开展专项调查,形成可行性报告,督促相关部门抓紧实施。
第四篇:浅谈如何更好的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
浅谈如何更好的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
08级博物馆学于 赟P080310534
[摘要]在重视人文教育的当今,博物馆教育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随着近些年来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其观众面更加广泛,教育面也更加广泛。在这种情形下,我们还要加强它的普及度,重视社区的服务,使之更好的发挥教育职能。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使其教育功能得到更好的利用和发挥。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免费开放服务社区信息网络
一提到教育人们立即想到的就是学校:大学、中学、小学甚至是幼儿园,这些都是人们心中受教育的地方,但是人们长期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又非常有意义的社会教育场所——博物馆。博物馆作为一个为社会和发展服务的向大众开放的非盈利性的永久机构,其最终目标是面向观众,而当前的一些博物馆在收藏、研究方面很重视,在陈列、观众、社会教育的方面就比较轻视了,这种观念下就形成了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淡化。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重视这一重要“教育机构”。
一、免费开放形势下的博物馆教育
博物馆作为收藏、保管、研究、展示、传播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物证的场所,如何利用馆藏资源更好地服务大众,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认知与教育的功能,长期以来一直是博物馆坚持不懈的追求。免费开放的到来,使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显得更加突出。
从目前情况看,根据参观目的来分析,博物馆观众主要有以下两类:第一类是有组织性的学习,包括科学研究;第二类是非组织性的观光休闲。以上两类观众在参观总人数中约各占一半。前者可称之为学习型,其中以学生占多数,传统的做法是一直将学生群体作为博物馆教育的主要对象,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事实也证明,博物馆一直是青少年学习的第二课堂。后者,即第二类非组织性的观众,其大部分是因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要求有更好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主要是指成年人,以市民和游客为主。免费开放后,相比之下,后者的人数有了大幅度的上升,不少先行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表明,参观人数与以前相比有了数倍的增长,其中增长最多的就是当地的市民,相信他们今后会继续把博物馆当作娱乐休闲的一个好去处而经常光顾的。另外,还有一部分游客包括民工也将会越来越多,尤其是节假日,民工因收入有限一般不愿去花钱消费,但又渴望更好的了解所在的城市和增加自己的知识与素养,免费开放后,作为保存文化记忆、提供文化认同的场所——博物馆,必然会受到他们的热烈欢迎。因此,这些第二类非组织性的市民和游客观众将会成为免费开放后最直接最大的受益者。据相关的统计看,第二类观众在参观的总人数上占绝对优势,并呈上升趋势。对博物馆而言,合理有效地利用馆藏资源,让第二类观众更好地享受其基本的文化权益,使博物馆成为集娱乐休闲、艺术品位、知识与文化教育于一体的场所,成为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的前沿阵地,是博物馆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对第二类观众而言,休闲教育、审美教育和终身教育最能体现博物馆教育的特色。
由于博物馆集中了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代表着优雅的品位和高贵的档次,是艺术和美的殿堂,也正因为此,难以被一般的公众理解和欣赏。但单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已满足不了公众的需要,他们更渴望如何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博物馆应在美学教育上多花点心思,引导观众如何去欣赏美的东西,鼓励他们鉴赏艺术品和提高对艺术品的认识水平,拉近高雅艺术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也只有观众懂得了如何参观并利用博物馆提高审美情趣和激发美的创造力,才能使他们对博物馆保持长久的兴趣,养成定期来参观学习的习惯,免费开放也才能真正起到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国外博物馆在这方面做得较好,不少观众已在潜意识中养成了去博物馆的习惯,如许多人参观卢浮宫,就是直奔其三大镇馆之宝(米罗的维纳斯、蒙娜丽莎、沙摩特拉的胜利女神)而去的,而这三大镇馆之宝无疑也是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其本身的艺术文化魅力早已超越了博物馆本身。
加强博物馆的休闲、审美和终身教育的功能,使博物馆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起到强大的推波助澜作用,进而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赢得更多的观众,是免费开放的必然要求和目的所在。
二、博物馆教育要服务社区
发展教育仅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数以亿计的公民进行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教育。我国部分地区近年来兴起的社区教育顺应了时代发展需要,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组织形式,也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新热点、新时尚。
有资料说:国外的社区教育最早的模式应算丹麦教育家柯隆威创办的“民众高等学校”。之后,各国又相继涌现出一些各具特征的组织形式,如美国芝加哥大学首任校长威廉·雷尼创建的“初级学校”(后发展成“社区学院”),日本的“公民馆”和“发展终生学(教育)体系”。法国的“耶勒斯教育文化中心”,意大利的“家庭招待所”等等。
博物馆是以实物标本为基础,通过陈列展览进行形象直观的社会教育机构,是传播历史和科学知识,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博物馆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必须重视社会教育,博物馆这种特有形象的直观的教育,是其它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
如果说博物馆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博物馆必须重视社会教育,那么,博物馆教育在社会教育中的立足点不可小视。面对社区教育所派生出的社区文化、社区体育、社区服务等,形成了较有影响的“小政府,大社会”。而博物馆、纪念馆(国家级和风景区内的博物馆除外)大多数处于被支配地位。这种被社区教育“合围”或“吞并”的情况,既是一种残酷的现实,又起到一种巨大的激励作用。所以,博物馆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讲解工作,博物馆教育必须面对社会,尤其是面对社区。从全国社区教育走在前面的地区情况进行分析考察,多数社区教育突出的是社区文化,如果一旦失掉了社区文化(包括博物馆、纪念馆的配合),社区教育就会显得单薄而缺乏活力。从转变人们教育观的角度讲,社区教育是一种教育管理体制的大改革,但我国社区教育实践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由于国外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而且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把“社区教育”真正地纳入教育总体规划中,这也是社区教育研究“底气”不足的主要原因。
二是受旧文化教育观念影响严重,教育虽然减轻了学校“一统天下”的管理模式,照搬此法用于社区教育,又往往是行不通的。从区域的角度讲,其行政长官是决定社区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因为,社区教育的机构人员、经费等都要由社区行政长官签订。我国社区教育的实践也说明,没有政府的支持和认可,靠捐助或贷款搞这类公益事业是办不到的。
除以上两方面的因素以外,目前我国从事社区教育人员的素质仍需调整和提高。因为兼职人员过多,社区教育工作“走形式”就不可避免,更谈不上社区教育建设和发展了。
三、博物馆教育与信息网络
从教育的角度来讲,博物馆具有社会教育的特殊功能。博物馆陈列的文物,是历史文化的直观再现,它是联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纽带和桥梁,可以把前两者的教育功能延伸和升华、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博物馆面对的是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参观目的、不同兴趣与爱好的观众群。所以博物馆教育是与其他教育不同的一个特殊领域。信息网络时代,博物馆的特殊社会教育的功能应该得到更好的利用和发挥。
以陈列展览为主要业务活动形式的博物馆,是通过宣传教育与讲解语言,把陈列物品介绍给观众,以达到交流沟通的目的。而陈列物品的社会价值,即艺术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在过去都是通过社教职能人员——讲解员的语言,艺术地再现出来,使观众在获得有关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得到艺术感染和精神享受,使爱国主
义与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同时为之吸收。所以,社教工作是博物馆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必须认真对展品进行选择陈列,内容安排与解说词撰写;讲解活动中的节奏、语气、情绪、仪态以及围绕展品而制作的标牌、版面、环境布局与参观顺序,都必须在实物、音像、文字的综合演示中,浑然溶为一体。给观众的印象、感受、记忆自然而明晰,生动而深刻,美好而难忘,达到物人合一,自然美与群体美完美结合的施教效果。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时代。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已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将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广开门路。因此,博物馆的发展必须走信息化之路。现代化博物馆的语言展示,已进入了飞跃发展时期,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已日趋展示出其高科技手段的优势。信息技术,已被用于博物馆事业,如中国科技馆的信息技术展示的二进制演示器,会说话的打字机、声音数字化、卫星通讯、光纤可视电话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成套微机处理机和多媒体计算机,使广大观众和儿童都能上机操作,留连忘返。博物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把古老文化与新技术联结起来,充分体现出信息网络时代博物馆教育的独特功能、巨大的吸引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已经使传统的博物馆纷纷触网、织网,互联网上建立的拟博物馆拉近了人们与博物馆的距离。博物馆藏品数字化、操作电脑化、传递网络化、信息存贮自由化、资源共享化和结构连接化,崭新的高科技已经把古老的文明结合起来,使博物馆教育、博物馆形象正在产生根本的转变和历史性的跨越。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上博物馆已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网上博物馆最大的优势是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突出了自身优势,以藏品特点、展览风格和研究成果取胜,在远程教育中,形成了互联网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出门就可以跨越时空,访问那古老的文明,无论是想浏览埃及的金字塔,还是要一睹那蜿蜒雄伟的万里长城,只要按动鼠标,法国卢浮宫的名画,一代兵圣孙武的军事思想就会展现在眼前,所需要的研究资料,无需实地考察就会获取到信息。网上博物馆不受开放时间限制,人们可以在网上随时了解到博物馆的最新动态,可以加强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总之,网上虚拟博物馆的出现、克服了传统博物馆在空间、时间、距离、内容等方面的限制,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参观博物馆的需求,使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到了更广泛化和多样化的发挥。
应该看到,博物馆的发展是以物为基础的,传统博物馆中的建筑、陈列物品、人的交流,是网上虚拟博物馆所不能替代的。网上的宣传是为了扩大博物馆的影响,提高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其目的是为了吸引观众,最终走进真实的博物馆,网上所了解的信息无法与身临其境地感觉相比拟。但是,信息网络将给传统的博物馆带来活力,这预示着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以上仅就几方面对博物馆如何发挥其教育职能作了一些阐述,而其在实践中的具体发展首先是博物馆工作者的事,但更需要的是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以及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使人们知道走进博物馆可以学到很多课堂上、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可以更好的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修养。要做好这些工作,博物馆必须充分发挥其对社会的教育职能,从而成为全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获缺的组成部分。
[参考书目] 阎宏斌 郑智《社会化视野下的博物馆教育》 文物出版社2006年10月吕济民 《中国博物馆史论》 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12月
第五篇:浅析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会的“三自职能”
浅析新时期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会的“三自职能”
严钟硕
(延边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吉林 延吉 133000)
【摘要】高校学生会是学生群体中,规模最大、影响力最深、作用也最大的学生组织,在高校学生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其在新时期的“三自职能”,必须要培养一支具有创造性和研究性的学生会干部,并且在重新认识“三自功能”的前提下,为广大学生和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关键词】学生会、三自职能、创造性、研究性
高校学生会是地方高校学生组织中一个规模最大、影响力最深、作用也最大的学生群众性自治组织。学生会工作在党委和团委的指导下参与和管理学校的各方面工作,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高校也在不断深化改革,教育产业化、高校后勤社会化,同时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突出,呈现出多元的价值观和普遍缺少人文精神。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培养一支优秀的学生会干部队伍,并充分发挥他们在“三自教育”中的作用,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生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学生会在开展“三自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生会传统的 “三自功能” 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第一,对自我管理的不足。自我管理就是对主体自身的约束和引导,从接受外在约束来说比如遵纪守法,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从自身生活、学习习惯来说,大致指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善于控制内在的情绪从而不受外在客观环境的影响,科学地分配时间,最后达到自我成功、有效管理的状态。而近些年高校学生会的自我管理功能更多体现在为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各项条例履行“裁判式” 的两眼只盯那些 “犯规” 的同学。有很多类似纪检部的学生组织部门,它的职能更多的是监督有没有同学“犯规”,通过此类外在的连续性提醒和监督提高学生主体的自我管理意识。而对于倡导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更深层次地管理好自身的行为和思想的问题,解决的效果却不十分理想。第二,对自我服务的不足。学生会的自我服务包含了物质服务和思想意识上的提高、价值观念发展等精神服务。在狭义的自我服务中,学生组织通过组织一些活动已经表现的淋漓尽致了。比如学生会生活部组织咖啡
奉献来服务迎接考试的同学们,学术部组织的演讲比赛或主持人大赛则从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敏捷能力方面服务了广大的学生。但是在广义的层面上讲,校园文化的建设也需要学生组织重要作用发挥,高校现在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校园文化是伴随着学校的存在而客观存在的,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1]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学校领导层的总体设计和策划,还需要广大教职员工的认同和建设,当然也需要所有学生共同努力创造和巩固的。第三,对自我教育的不足。学生会每次活动的决策、策划、组织、执行、宣传、反馈和总结对参与成员来说都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决策和策划建立在一定的思想高度和对活动全面把握上,提高个体的思想意识和全局意识。组织和执行是调动所有成员工作积极性使具体策划方案全面实施的过程,锻炼个体的组织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宣传是对活动开展之前的预告和中后期通过各种宣传方式让同学了解活动并积极参加到活动中来。反馈和总结是针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向上级汇报和活动结束后结合活动效果和同学反映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和提高,增强的是反馈意识和归纳总结意识。而这些意识、能力、素质的提高需要建立在不断分析问题、积极思考并最终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而学生会成员在工作过程中由于缺少工作经验或是思路偏离方向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导致学生会干部在工作中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缺乏了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高校传统的学生会干部培养机制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第一,过强的管理方式影响学生会干部工作的创造性发展。强调管理方的强制和被管理方的服从,要求立即服从,完全服从,从而达到最为高效的管理。学生管理者过多地召开会议。过多地布置事务性工作和开展活动,过多地限制学生干部的工作思路,这些都束缚了学生干部的手脚。让学生会干部更多地处于被动接受任务,而非主动、创新地开展工作,使学生会干部丧失了工作的激情与活力。第二,单一化的培养内容,影响学生会干部纵向发展。没有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创造更为宽松的空间。学生会干部在工作中得不到归属感,忙于各项事务性工作。没有合理的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导致学习成绩出现严重问题,影响到学生会干部在同学中的典型作用。第三,主观式的考核办法失去了评价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对学生会干部进行考核时凭一人或几人的主观判断,凭印象给予打分的情况不在少数。这种考核方法缺乏专门的考核机构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评估。没有给予学生干部自我表达的权利。并且没有对优秀学生会干部给予及时表彰,也没有对不合格学生会干部采取批评或惩戒措施,不能做到榜样推广或后进警诫的效果,无形中削减了学生会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影响了学生工作效能。[2]
二.对策及建议
首先,要完善学生会对“三自功能”的认识。第一,自我管理的完善。学生会作为学生代表,他们的意见容易获得校方的重视,从而能够确保学生建设性的意见运用到学校管理活动的实践当中。所以作为群众性最广泛和典型的学生会,应加大对校方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建设,提供广阔的窗口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比如,加大对类似学生会生活部桥梁作用发挥,鼓励学生参与到校园环境问题、食堂餐饮问题等生活问题的讨论中来,把一些广泛、典型性的意见或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和创意向主管部门反映。当然,生活问题只是学校管理活动的一部分而已,我们也可以在教学方面参与讨论,如何改进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自我服务的完善。可以通过学生会所有成员自身高尚的思想品德、严谨求是创新的工作作风、远大的理想追求、良好的自身形象来影响和带动周围的同学,积极为校园行为文化的提升做好表率和导向作用。也可以积极组织各类能够提升文化氛围的校园高品味、高层次活动,通过鼓励广大同学的参与达到熏陶和渗透的作用。比如校园文化建设创新设计比赛,此类活动可以激发广大学生对自我服务的意识和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使命感。第三,自我教育的完善。首先,当学生会成员在工作过程中由于缺少工作经验或是思路偏离方向无法正常开展工作时,辅导员老师需及时加以正确指导和鼓励,以便成员更好地认识工作现状和主动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其次,让更多的成员参加到活动策划组织中来,激发每个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因为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主要在于他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是否能充分挖掘出来。我们应当尊重每一位成员的主体独立性,给予机会鼓励他们去锻炼去实践。
其次,要转变学生会干部培养观念。第一,努力培养一支具有创造型的学生会干部队伍。绝大部分刚刚上任的学生干部,都有很高的工作热情。作为辅导员,一定要敢于放手,但这种放手不是“ 撒手”,而是敢于让学生担担子、做事情,同时又要给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必须达到的效果。在某些需要特别注意的重要环节,老师还必须给他们提 供恰如其分的帮助和指导,把握好关键,善于画龙点睛。这样既能让广大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得到培养、受到锻炼,找到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同时,辅导员也彻底实现了由“ 保姆”到“教练” 的角色转换,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育人质量。[3]为此,高校可以大胆地尝试一下“学生工作创新月”此类的活动,由学生会和学校领导共同研究一项学生工作方案。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会干部创新思维,而且学校还可以通过与学生会干部的探讨来
制定或完善学生工作创新模式。第二,努力培养一支研究型学生会干部队伍。学生会干部在工作中一定要研究工作方法,不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学生会不能只作为学生工作的“劳动者”,而同时要作为学生工作的“探索者”。比如,让学生会自己制定出一份学生会内部考核机制或是培养机制等等。
总支,在新形势下,高校必须要加大对学生会干部培养的投入,使得学生会工作真正的从“单纯执行型”到“多方面研究型”才能使学生会更好地发挥“三自职能”。
参考文献
[1]丁炫凯论高校学生会如何完善“三自功能”社科纵横2010年9月
[2]胡新煜 薛凝 刘蓉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机制的研究 高校论坛 2010年第15期
[3] 邓洪波,易联树高校学生干部“三自”机制的建立与实施新疆职业大学学 2009年
8月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