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国家能源局印发《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附规划全文)(五篇)

时间:2019-05-15 11:09: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磅 国家能源局印发《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附规划全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磅 国家能源局印发《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附规划全文)》。

第一篇:重磅 国家能源局印发《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附规划全文)

重磅

国家能源局印发《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附规划全

文)

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国能新能[2016]314号

各省(区、市)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各派出能源监管机构,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内蒙古电力公司,华能、大唐、华电、国电、国电投、神华、三峡、华润、中核、中广核、中节能集团公司,水电总院、电规总院、风能协会、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

为促进风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按照《可再生能源法》要求,根据《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我们制定了《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

国家能源局2016年11月16日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目录 前言

一、发展基础和形势

(一)国际形势

(二)国内形势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和建设布局

(一)发展目标

(二)建设布局

四、重点任务

(一)有效解决风电消纳问题

(二)提升中东部和南方地区风电开发利用水平

(三)推动技术自主创新和产业体系建设

(四)完善风电行业管理体系

(五)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

(六)加强国际合作

(七)发挥金融对风电产业的支持作用

五、创新发展方式

(一)开展省内风电高比例消纳示范

(二)促进区域风电协同消纳

(三)推动风电与水电等可再生能源互补利用

(四)拓展风电就地利用方式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年度开发方案管理机制

(二)落实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

(三)加强运行消纳情况监管

(四)创新价格及补贴机制

七、规划实施效果

(一)投资估算

(二)环境社会效益

前言

风电技术比较成熟,成本不断下降,是目前应用规模最大的新能源发电方式。发展风电已成为许多国家推进能源转型的核心内容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手段。“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推进“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时期。为实现2020年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分别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和20%的目标,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促进风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按照《可再生能源法》要求,根据《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明确了2016年至2020年我国风电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建设布局、重点任务、创新发展方式及保障措施,是“十三五”时期我国风电发展的重要指南。

一、发展基础和形势

(一)国际形势

随着世界各国对能源安全、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重视,加快发展风电已成为国际社会推动能源转型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主要表现在: 风电已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规模化应用。风电作为应用最广泛和发展最快的新能源发电技术,已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大规模开发应用。到2015年底,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4.32亿千瓦,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十二五”时期,全球风电装机新增2.38亿千瓦,年均增长17%,是装机容量增幅最大的新能源发电技术。

风电已成为部分国家新增电力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以来风电占欧洲新增装机的30%,2007年以来风电占美国新增装机的33%。2015年,风电在丹麦、西班牙和德国用电量中的占比分别达到42%、19%和13%。随着全球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共识不断增强,风电在未来能源电力系统中将发挥更加重要作用。美国提出到2030年20%的用电量由风电供应,丹麦、德国等国把开发风电作为实现2050年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的核心措施。

风电开发利用的经济性显著提升。随着全球范围内风电开发利用技术不断进步及应用规模持续扩大,风电开发利用成本在过去五年下降了约30%。巴西、南非、埃及等国家的风电招标电价已低于当地传统化石能源上网电价,美国风电长期协议价格已下降到化石能源电价同等水平,风电开始逐步显现出较强的经济性。

(二)国内形势 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全国风电装机规模快速增长,开发布局不断优化,技术水平显著提升,政策体系逐步完善,风电已经从补充能源进入到替代能源的发展阶段,突出表现为: 风电成为我国新增电力装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连续五年领跑全球,累计新增9800万千瓦,占同期全国新增装机总量的18%,在电源结构中的比重逐年提高。中东部和南方地区的风电开发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到2015年底,全国风电并网装机达到1.29亿千瓦,年发电量1863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3.3%,比2010年提高2.1个百分点。风电已成为我国继煤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电源。

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风电全产业链基本实现国产化,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多家企业跻身全球前10名。风电设备的技术水平和可靠性不断提高,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出口到28个国家和地区。风电机组高海拔、低温、冰冻等特殊环境的适应性和并网友好性显著提升,低风速风电开发的技术经济性明显增强,全国风电技术可开发资源量大幅增加。

行业管理和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十二五”期间,我国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促进风电产业发展的行业管理和政策体系,出台了风电项目开发、建设、并网、运行管理及信息监管等各关键环节的管理规定和技术要求,简化了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流程,完善了风电技术标准体系,开展了风电设备整机及关键零部件型式认证,建立了风电产业信息监测和评价体系,基本形成了规范、公平、完善的风电行业政策环境,保障了风电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为实现2020年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和20%的目标,促进能源转型,我国必须加快推动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但随着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风电发展也面临不少新的挑战,突出表现为:

现有电力运行管理机制不适应大规模风电并网的需要。我国大量煤电机组发电计划和开机方式的核定不科学,辅助服务激励政策不到位,省间联络线计划制定和考核机制不合理,跨省区补偿调节能力不能充分发挥,需求侧响应能力受到刚性电价政策的制约,多种因素导致系统消纳风电等新能源的能力未有效挖掘,局部地区风电消纳受限问题突出。经济性仍是制约风电发展的重要因素。与传统的化石能源电力相比,风电的发电成本仍比较高,补贴需求和政策依赖性较强,行业发展受政策变动影响较大。同时,反映化石能源环境成本的价格和税收机制尚未建立,风电等清洁能源的环境效益无法得到体现。

支持风电发展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尚需进一步完善。风电开发地方保护问题较为突出,部分地区对风电“重建设、轻利用”,对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政策落实不到位。设备质量管理体系尚不完善,产业优胜劣汰机制尚未建立,产业集中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低水平设备仍占较大市场份额。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总书记能源发展战略思想,坚持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发展方针,顺应全球能源转型大趋势,不断完善促进风电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尽快建立适应风电规模化发展和高效利用的体制机制,加强对风电全额保障性收购的监管,积极推动技术进步,不断提高风电的经济性,持续增加风电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实现风电从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的转变。

(二)基本原则

坚持消纳优先,加强就地利用。把风电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作为指导各地区能源发展的重要约束性指标,把风电消纳利用水平作为风电开发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坚持集中开发与分散利用并举的原则,优化风电建设布局,大力推动风电就地和就近利用。

坚持推进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把促进风电等新能源发展作为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建立公平竞争的电力市场和节能低碳的调度机制。完善和创新市场交易机制,支持通过直接交易和科学调度实现风电多发满发。完善政府公益性、调节性服务功能,确保风电依照规划实现全额保障性收购。坚持创新发展,推动技术进步。把加强产业创新能力作为引导风电规模化发展的主要方向,鼓励企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完善和升级产业链,推动关键技术创新,促进度电成本快速下降,提高风电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完善风电产业管理和运维体系,提高全过程专业化服务能力。

坚持市场导向,促进优胜劣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鼓励以竞争性方式配置资源。严格风电产品市场准入标准,完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加强产品检测认证与技术检测监督,推广先进技术,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坚持开放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加强风电产业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推动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风电产业集群。大力支持和鼓励我国风电设备制造和开发企业开拓国际风电市场,促进我国风电产业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发展目标和建设布局

(一)发展目标

总量目标:到2020年底,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确保达到2.1亿千瓦以上,其中海上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以上;风电年发电量确保达到4200亿千瓦时,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6%。

消纳利用目标:到2020年,有效解决弃风问题,“三北”地区全面达到最低保障性收购利用小时数的要求。

产业发展目标:风电设备制造水平和研发能力不断提高,3-5家设备制造企业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市场份额明显提升。

(二)建设布局

根据我国风电开发建设的资源特点和并网运行现状,“十三五”时期风电主要布局原则如下:

加快开发中东部和南方地区陆上风能资源 按照“就近接入、本地消纳”的原则,发挥风能资源分布广泛和应用灵活的特点,在做好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工作的基础上,加快中东部和南方地区陆上风能资源规模化开发。结合电网布局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考虑资源、土地、交通运输以及施工安装等建设条件,因地制宜推动接入低压配电网的分散式风电开发建设,推动风电与其它分布式能源融合发展。

到2020年,中东部和南方地区陆上风电新增并网装机容量4200万千瓦以上,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到7000万千瓦以上。为确保完成非化石能源比重目标,相关省(区、市)制定本地区风电发展规划不应低于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见专栏1)。在确保消纳的基础上,鼓励各省(区、市)进一步扩大风电发展规模,鼓励风电占比较低、运行情况良好的地区积极接受外来风电。2.有序推进“三北”地区风电就地消纳利用

弃风问题严重的省(区),“十三五”期间重点解决存量风电项目的消纳问题。风电占比较低、运行情况良好的省(区、市),有序新增风电开发和就地消纳规模。

到2020年,“三北”地区在基本解决弃风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促进就地消纳和利用现有通道外送,新增风电并网装机容量3500万千瓦左右,累计并网容量达到1.35亿千瓦左右。相关省(区、市)在风电利用小时数未达到最低保障性收购小时数之前,并网规模不宜突破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3.利用跨省跨区输电通道优化资源配置

借助“三北”地区已开工建设和已规划的跨省跨区输电通道,统筹优化风、光、火等各类电源配置方案,有效扩大“三北”地区风电开发规模和消纳市场。

“十三五”期间,有序推进“三北”地区风电跨省区消纳4000万千瓦(含存量项目)。利用通道送出的风电项目在开工建设之前,需落实消纳市场并明确线路的调度运行方案。

4、积极稳妥推进海上风电建设

重点推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的海上风电建设,到2020年四省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规模均达到百万千瓦以上。积极推动天津、河北、上海、海南等省(市)的海上风电建设。探索性推进辽宁、山东、广西等省(区)的海上风电项目。到2020年,全国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力争累计并网容量达到500万千瓦以上。

四、重点任务

(一)有效解决风电消纳问题

通过加强电网建设、提高调峰能力、优化调度运行等措施,充分挖掘系统消纳风电能力,促进区域内部统筹消纳以及跨省跨区消纳,切实有效解决风电消纳问题。

合理规划电网结构,补强电网薄弱环节。电网企业要根据《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重点加强风电项目集中地区的配套电网规划和建设,有针对性地对重要送出断面、风电汇集站、枢纽变电站进行补强和增容扩建,逐步完善和加强配电网和主网架结构,有效减少因局部电网送出能力、变电容量不足导致的大面积弃风限电现象。加快推动配套外送风电的重点跨省跨区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确保按期投产。

充分挖掘系统调峰潜力,提高系统运行灵活性。加快提升常规煤电机组和供热机组运行灵活性,通过技术改造、加强管理和辅助服务政策激励,增大煤电机组调峰深度,尽快明确自备电厂的调峰义务和实施办法,推进燃煤自备电厂参与调峰,重视并推进燃气机组调峰,着力化解冬季供暖期风电与热电联产机组的运行矛盾。加强需求侧管理和响应体系建设,开展和推广可中断负荷试点,不断提升系统就近就地消纳风电的能力。

优化调度运行管理,充分发挥系统接纳风电潜力。修订完善电力调度技术规范,提高风电功率预测精度,推动风电参与电力电量平衡。合理安排常规电源开机规模和发电计划,逐步缩减煤电发电计划,为风电预留充足的电量空间。在保证系统安全的情况下,将风电充分纳入网调、省调的年度运行计划。加强区域内统筹协调,优化省间联络线计划和考核方式,充分利用省间调峰资源,推进区域内风电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利用跨省跨区输电通道,通过市场化方式最大限度提高风电外送电量,促进风电跨省跨区消纳。

(二)提升中东部和南方地区风电开发利用水平

重视中东部和南方地区风电发展,将中东部和南方地区作为为我国“十三五”期间风电持续规模化开发的重要增量市场。做好风电发展规划。将风电作为推动中东部和南方地区能源转型和节能减排的重要力量,以及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根据各省(区、市)资源条件、能耗水平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引导目标,按照“本地开发、就近消纳”的原则编制风电发展规划。落实规划内项目的电网接入、市场消纳、土地使用等建设条件,做好年度开发建设规模的分解工作,确保风电快速有序开发建设。重视中东部和南方地区风电发展,将中东部和南方地区作为为我国“十三五”期间风电持续规模化开发的重要增量市场。完善风电开发政策环境。创新风电发展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出台支持政策措施。简化风电项目核准支持性文件,制定风电与林地、土地协调发展的支持性政策,提高风电开发利用效率。建立健全风电项目投资准入政策,保障风电开发建设秩序。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快推动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在设备选型、安装台数方面给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

提高风电开发技术水平。加强风能资源勘测和评价,提高微观选址技术水平,针对不同的资源条件,研究采用不同机型、塔筒高度以及控制策略的设计方案,加强设备选型研究,探索同一风电场因地制宜安装不同类型机组的混排方案。在可研设计阶段推广应用主机厂商带方案招投标。推动低风速风电技术进步,因地制宜推进常规风电、低风速风电开发建设。

(三)推动技术自主创新和产业体系建设

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业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产业技术进步,提升风电发展质量,全面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风电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体系。

促进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加强大数据、3D打印等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全面提升风电机组性能和智能化水平。突破10兆瓦级大容量风电机组及关键部件的设计制造技术。掌握风电机组的降载优化、智能诊断、故障自恢复技术,掌握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的风电场智能化运维技术,掌握风电场多机组、风电场群的协同控制技术。突破近海风电场设计和建设成套关键技术,掌握海上风电机组基础一体化设计技术并开展应用示范。鼓励企业利用新技术,降低运行管理成本,提高存量资产运行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建设全国风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高分辨率的风资源数据。建设近海海上试验风电场,为新型机组开发及优化提供型式试验场地和野外试验条件。建设10兆瓦级风电机组传动链地面测试平台,为新型机组开发及性能优化提供检测认证和技术研发的保障,切实提高公共技术平台服务水平。

推进产业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咨询服务业,鼓励通过市场竞争提高咨询服务质量。积极发展运行维护、技术改造、电力电量交易等专业化服务,做好市场管理与规则建设。创新运营模式与管理手段,充分共享行业服务资源。建立全国风电技术培训及人才培养基地,为风电从业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和资质能力鉴定,与企业、高校、研究机构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健全产业服务体系。

(四)完善风电行业管理体系

深入落实简政放权的总体要求,继续完善风电行业管理体系,建立保障风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加强政府管理和协调。加快建立能源、国土、林业、环保、海洋等政府部门间的协调运行机制,明确政府部门管理职责和审批环节手续流程,为风电项目健康有序开发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完善分散式风电项目管理办法,出台退役风机置换管理办法。

完善海上风电产业政策。开展海上风能资源勘测和评价,完善沿海各省(区、市)海上风电发展规划。加快海上风电项目建设进度,鼓励沿海各省(区、市)和主要开发企业建设海上风电示范项目。规范精简项目核准手续,完善海上风电价格政策。加强标准和规程制定、设备检测认证、信息监测工作,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成熟的设备制造和建设施工技术标准体系。

全面实现行业信息化管理。结合国家简政放权要求,完善对风电建设期和运行期的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对风电工程、设备质量和运行情况的监管。应用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建立健全风电全生命周期信息监测体系,全面实现风电行业信息化管理。

(五)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公平有序、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加强政府监管。规范地方政府行为,纠正“资源换产业”等不正当行政干预。规范风电项目投资开发秩序,杜绝企业违规买卖核准文件、擅自变更投资主体等行为,建立企业不良行为记录制度、负面清单等管理制度,形成市场淘汰机制。构建公平、公正、公开的招标采购市场环境,杜绝有失公允的关联交易,及时纠正违反公平原则、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强化质量监督。建立覆盖设计、生产、运行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完善风电机组运行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定期开展风电机组运行情况综合评价。落实风电场重大事故上报、分析评价及共性故障预警制度,定期发布风电机组运行质量负面清单。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有效进行资源整合,鼓励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兼并重组,提高市场集中度。

完善标准检测认证体系。进一步完善风电标准体系,制定和修订风电机组、风电场、辅助运维设备的测试与评价标准,完善风电机组关键零部件、施工装备、工程技术和风电场运行、维护、安全等标准。加强检测认证能力建设,开展风电机组项目认证,推动检测认证结果与信用建设体系的衔接。

(六)加强国际合作

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及国际多边、双边合作机制,把握全球风电产业发展大势和国际市场深度合作的窗口期,有序推进我国风电产业国际化发展。

稳步开拓国际风电市场。充分发挥我国风电设备和开发企业的竞争优势,深入对接国际需求,稳步开拓北非、中亚、东欧、南美等新兴市场,巩固和深耕北美、澳洲、欧洲等传统市场,鼓励采取贸易、投资、园区建设、技术合作等多种方式,推动风电产业领域的咨询、设计、总承包、装备、运营等企业整体走出去。提升融资、信保等服务保障,形成多家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风电设备骨干企业。加强国际品牌建设。坚持市场导向和商业运作原则,加强质量信用,建立健全风电产品出口规范体系,包括质量监测和安全生产体系、海外投资项目的投资规范管理体系等。严格控制出口风电设备的质量,促进开发企业和设备制造企业加强国际品牌建设,塑造我国风电设备质量优异、服务到位的良好市场形象。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体系建设。鼓励国内风电设计、建设、运维和检测认证机构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修订工作。鼓励与境外企业和相关机构开展技术交流合作,增强技术标准的交流合作与互认,推动我国风电认证的国际采信。积极运用国际多边互认机制,深度参与可再生能源认证互认体系合格评定标准、规则的制定、实施和评估,提升我国在国际认证、认可、检测等领域的话语权。积极促进国际技术合作。在已建立的政府双边合作关系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技术合作,建立新型政府间、民间的双边、多边合作伙伴关系。鼓励开展国家级风电公共实验室国际合作,在大型公共风电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建立互信与共享。鼓励国内企业设立海外研发分支机构,联合国外机构开展基础科学研究,支持成立企业间风电技术专项国际合作项目。做好国际风电技术合作间的知识产权工作。

(七)发挥金融对风电产业的支持作用

积极促进风电产业与金融体系的融合,提升行业风险防控水平,鼓励企业降低发展成本。

完善保险服务体系,提升风电行业风险防控水平。建立健全风电保险基础数据库与行业信息共享平台,制定风电设备、风电场风险评级标准规范,定期发布行业风险评估报告,推动风电设备和风电场投保费率差异化。建立覆盖风电设备及项目全过程的保险产品体系。创新保险服务模式,鼓励风电设备制造企业联合投保。鼓励保险公司以共保体、设立优先赔付基金的方式开展保险服务,探索成立面向风电设备质量的专业性相互保险组织。推进保险公司积极采信第三方专业机构的评价结果,在全行业推广用保函替代质量保证金。创新融资模式,降低融资成本。鼓励企业通过多元化的金融手段,积极利用低成本资金降低融资成本。将风电项目纳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目录。鼓励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鼓励政策性银行以较低利率等方式加大对风电产业的支持,鼓励商业银行推进项目融资模式。鼓励风电企业利用公开发行上市、绿色债券、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等金融工具,探索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新兴融资模式。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增加风电项目经济收益。充分认识碳交易市场对风电等清洁能源行业的积极作用,重视碳资产管理工作,按照规定积极进行项目注册和碳减排量交易。完善绿色证书交易平台建设,推动实施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并做好与全国碳交易市场的衔接协调。

五、创新发展方式

(一)开展省内风电高比例消纳示范

在蒙西等一批地区,开展规划建设、调度运行、政策机制等方面创新实践,推动以风电为主的新能源消纳示范省(区)建设。制定明确的风电等新能源的利用目标,开展风电高比例消纳示范,着力提高新能源在示范省(区)内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推动实施电能替代,加强城市配电网与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提高风电等清洁能源的消纳能力,在示范省(区)内推动建立以清洁能源为主的现代能源体系。

(二)促进区域风电协同消纳

在京津冀周边区域,结合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以及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比重目标,开展区域风电协同消纳机制创新。研究适应大规模风电受入的区域电网加强方案。研究建立灵活的风电跨省跨区交易结算机制和辅助服务共享机制。统筹送受端调峰资源为外送风电调峰,推动张家口、承德、乌兰察布、赤峰、锡盟、包头等地区的风电有序开发和统筹消纳,提高区域内风电消纳水平与比重。

(三)推动风电与水电等可再生能源互补利用

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发挥风电与水电的季节性、时段性互补特性,开展风电与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综合互补利用示范,探索风水互补消纳方式,实现风水互补协调运行。借助水电外送通道,重点推进凉山州、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乌江、北盘江等地区与流域的风(光)水联合运行基地规划建设,优化风电与水电打捆外送方式。结合电力市场化改革,完善丰枯电价、峰谷电价及分时电价机制,鼓励风电与水电共同参与外送电市场化竞价。

(四)拓展风电就地利用方式

在北方地区大力推广风电清洁供暖,统筹电蓄热供暖设施及热力管网的规划建设,优先解决存量风电消纳需求。因地制宜推广风电与地热及低温热源结合的绿色综合供暖系统。开展风电制氢、风电淡化海水等新型就地消纳示范。结合输配电价改革和售电侧改革,积极探索适合分布式风电的市场资源组织形式、盈利模式与经营管理模式。推动风电的分布式发展和应用,探索微电网形式的风电资源利用方式,推进风光储互补的新能源微电网建设。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年度开发方案管理机制

结合简政放权有关要求,鼓励以市场化方式配置风能资源。对风电发展较好、不存在限电问题的地区放开陆上风电年度建设规模指标,对完成海上风电规划的地区放开海上风电年度建设规模指标。结合规划落实、运行消纳等情况,滚动调整风电发展规划。

(二)落实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

结合电力体制改革,督促各地按照《可再生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管理办法》的要求,严格落实可再生能源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确保规划内的风电项目优先发电。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以外的情况下,若因化石能源发电挤占消纳空间和线路输电容量而导致风电限电,由相应的化石能源发电企业进行补偿。

(三)加强运行消纳情况监管

加强对风电调度运行和消纳情况的监管,完善信息监测体系,定期发布风电运行消纳数据。由国家能源局及派出机构定期开展弃风限电问题专项监管,及时发布监管报告,督促有关部门和企业限期整改。建立风电产业发展预警机制,对弃风限电问题突出、无法完成最低保障性收购小时数的地区,实施一票否决制度,不再新增风电并网规模。

(四)创新价格及补贴机制

结合电力市场化改革,逐步改变目前基于分区域标杆电价的风电定价模式,鼓励风电参与市场竞争,建立市场竞价基础上固定补贴的价格机制,促进风电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适时启动实施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考核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逐步建立市场化的补贴机制。

七、规划实施效果

(一)投资估算

“十三五”期间,风电新增装机容量8000万千瓦以上,其中海上风电新增容量400万千瓦以上。按照陆上风电投资7800元/千瓦、海上风电投资16000元/千瓦测算,“十三五”期间风电建设总投资将达到7000亿元以上。

(二)环境社会效益 1、2020年,全国风电年发电量将达到4200亿千瓦时,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6%,为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的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2、按2020年风电发电量测算,相当于每年节约1.5亿吨标准煤,减少排放二氧化碳3.8亿吨,二氧化硫130万吨,氮氧化物110万吨,对减轻大气污染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起到重要作用。

3、“十三五”期间,风电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就业规模不断增加,新增就业人数30万人左右。到2020年,风电产业从业人数达到80万人左右。

第二篇:国家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

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08.11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更好地为建设健康中国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二五”期间中医药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中医药发展进程中极具历史意义的五年,中医药发展国家战略取得重大突破,中医药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基本形成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整体发展新格局,对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作用更加突出,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明显提升,“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

中医药战略地位显著提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中医药法(草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进入最后立法程序,国务院办公厅首次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中医药发展领域的专项规划。中央财政投入力度大幅提升,为中医药创造了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

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中医医疗资源快速增长,中医医院增加到3966所,每万人口中医医院实有床位数增加到6.0张。全面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中医馆、国医堂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普遍建设,96.93%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2.97%的乡镇卫生院、80.97%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0.28%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深入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15年完成6531.5万65岁以上老年人、2777.7万0-36个月儿童的中医药健康管理任务,目标人群覆盖率分别达到41.87%和53.59%。中医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了较高的收益,放大了医改惠民的效果。

中医药科研迈上新台阶。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因发现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实现我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零的突破,突显了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重大贡献。建立起以16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重点平台的临床科研体系,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和慢性病的临床科研网络得到完善。45项中医药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诊疗标准规范、关键技术和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符合中医药人才特点的教育模式得到加强。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初显成效,中医专业学位独立设置,评选出第二届国医大师,名老中医药专家、中医学术流派传承成效显著,建成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60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956个、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00个、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64个、中医药各层次培训基地1140个,多层次多类型的中医药师承教育模式初步建立,继续教育覆盖率显著提高。

中医药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科普宣传4万余场,现场受益群众1700余万人次。建设了300多个国家级、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组建了一支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队伍,开发了一批形式多样的文化科普作品。首次开展的中医健康素养普及率调查显示,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不断提升,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广泛传播。中药资源逐步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全面展开,初步建成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建立了大宗、道地药材、濒危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全国有200多种常用大宗中药材实现规模化种植,种植面积超过3000万亩。逐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中药产业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2015年中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了7800亿元,占我国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近1/3,中药进出口额达到48.0亿美元。作为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中医药为推动健康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民族医药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国民族医医院增加到253所。建成藏医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筛选推广140项民族医药适宜技术。建立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基础数据库,国家集中整理出版150部民族医药文献,形成《全国民族医药古籍文献总目》,民族医药保护传承取得实效。

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得到拓展。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扩大服务供给引导消费。中医药与养老、旅游等相互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凸显,初步形成服务新形态,“互联网+”催生服务模式创新,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潜力持续释放。推进中医药服务贸易,深化重点区域和骨干企业(机构)建设。一批适应市场的新产品、新业态成为健康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医药海外发展开辟新空间。推动第67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以我国联合马来西亚等国提出的传统医学决议。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首次纳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代码(ICD-11)。中医药相继纳入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框架、中英经济财经对话框架,《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明确支持“开展中非传统医药交流与合作”。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外国政府、地区和国际组织已签订86项中医药合作协议,建设了10个海外中医药中心,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10所中医孔子学院。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49正式定名为中医药技术委员会,并发布5项国际标准,ISO/TC215发布4项中医药国际技术规范。中医药行风建设和党建工作呈现新气象。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责任,中医药系统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大力弘扬“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形成了从严从实的良好氛围。

(二)“十三五”中医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当前,中医药发展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国务院印发实施《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将中医药发展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人民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激发出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将进一步释放中医药健康服务的潜力和活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迫切需要在构建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制度中发挥中医药特色作用。中医药注重整体观、追求天人合一、重视治未病、讲究辨证论治,符合当今医学发展的方向,适应疾病谱的变化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为中医药振兴发展带来广阔前景。中医药以其绿色生态、原创优势突出、产业链长、促进消费作用明显的特点,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将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不竭动力和源泉。实施“走出去”战略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将为促进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十三五”时期,中医药发展处在能力提升推进期、健康服务拓展期、参与医改攻坚期和政策机制完善期,还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中医药服务体系、模式和机制还不能完全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适应,改革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中医药资源总量仍然不足,基层发展薄弱,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中医中药发展不协调。中医药继承不足、创新不够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色优势淡化,学术发展缓慢。高层次人才不足,基层人员短缺,中医药人员中医思维和人文素养尚需加强。中药产业集中度低,野生中药材资源破坏严重,部分中药材品质下降。中医药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亟待提高,迫切需要加强统筹规划。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发展中医药的指示精神,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以推进继承创新为主题,以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以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协调发展为重点,以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学术水平为核心,勇攀医学高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全面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发挥中医药在促进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文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继承创新,增强发展实力。把继承创新贯穿中医药发展一切工作,正确把握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

——坚持统筹协调,凝聚发展力量。统筹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注重城乡、区域、国内国际中医药协调发展,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不断增强中医药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坚持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力。在构建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制度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完善政策和机制,强化政府在提供基本中医医疗服务中的主导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发挥市场在中医药健康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坚持特色优势,提升发展质量。充分体现特色,全面继承发扬中医药理论、技术和方法。充分发挥优势,坚持在治未病中发挥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发挥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发挥核心作用,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成果。以满足人民群众中医药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中医药发展为了人民,中医药成果惠及人民,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保证人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的中医药服务。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发展迈上新台阶,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服务可得性、可及性明显改善,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学术水平大幅提升,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更加广泛,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法律体系、标准体系、监督体系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中医药管理体制更加健全,为建设健康中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人民群众获得中医药健康服务的可及性显著增强。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中医药健康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中医药健康知识普及,公民中医健康文化素养提升。

——中医药发展支撑体系更加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及重大疾病攻关取得明显进展。建立健全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以及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中成药及中药饮片供应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中医药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中医药健康产业快速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新业态不断涌现,服务技术不断创新,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品质更加优良,带动相关支撑产业发展。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和中药全产业链提质增效。

——中医药发展更加包容开放。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中医药文化进一步繁荣。中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建立长效可持续中西医协同发展机制。中医药与多学科的合作日益深入,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快速推进。中医药法律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更加健全,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升。标准体系基本建立,标准化水平大幅提高。行业组织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重点任务

(一)大力发展中医医疗服务。

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共同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突出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省(区、市)要建设好省级中医医院,每个地市级区域原则上至少设置1个市办中医医院,每个县级区域原则上设置1个县办中医类医院。促进社会办中医加快发展,到2020年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提供的中医服务量力争达到20%。鼓励社会力量优先举办儿科、精神(心理)科、妇科、外科、骨伤、肛肠等非营利性中医专科医院,发展中医特色的康复医院、护理院。鼓励举办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有条件的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地市级以上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设置中医妇科和中医儿科,有条件的传染病院等其他非中医类医疗机构设置中医科。

全面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完善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和评审评价体系。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三级中医医院要充分利用中医药技术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急危重症、疑难复杂疾病的中医诊疗服务能力和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门诊诊疗服务能力与研究能力。二级中医医院要不断提高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精神疾病的中医诊疗能力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能力,做好疑难复杂疾病的向上转诊服务。加强专科专病防治网络建设,依托现有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科室支持形成一批国家和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在防治疾病中发挥示范作用。加强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适应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中医药应急救治队伍和条件建设,建立应急工作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和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能力和水平。加强中医护理人员配备,提高中医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护理水平。创新中医医院服务模式。

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扩大服务覆盖面,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强化县级中医医院特色专科专病建设,提升中医特色诊疗和综合服务能力,夯实分级诊疗基础。8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信息化得到加强,中医诊疗量占诊疗总量的比例力争达到30%。大力推广中医非药物疗法和适宜技术。加强对口帮扶,三级中医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县级中医医院,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对口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支持县级中医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医疗联合体,开展县乡一体化服务。开展县管乡用、乡聘村用等试点。改革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中医诊所。到2020年,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

促进中西医结合工作。围绕中医诊疗具有优势的重大疑难疾病及传染性疾病,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开展中西医临床协作,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目标同向、协作攻关,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促进中西医临床协作机制建设和服务模式创新。鼓励地方开展不同层级的中西医临床协作培育工作,营造中西医深度融合氛围,建立长效可持续中西医协同发展机制。加强中西医结合医院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能力。继续深化全国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强化院内中西医临床协作,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内涵。鼓励中医西医相互学习,发挥各自优势,支持非中医类别医师学习中医药理论、知识和技能,并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常见病、多发病中医适宜技术方法培训推广,提升基层运用西医和中医两种手段综合服务能力。

促进民族医药发展。将民族医药发展纳入民族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民族医医疗机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民族自治地方举办民族医医院,鼓励民族地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设立民族医药科,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民族医医院和诊所。加强民族医医院内涵建设,支持民族医特色专科建设与发展。结合民族医药发展现状和自身特点建立并完善民族医药从业人员执业准入及管理制度。加强民族医药传承保护、理论研究和文献的抢救与整理。加强民族医药人才培养,有条件的民族地区和高等院校开办民族医药专业,开展民族医药研究生教育。推进民族药标准建设,提高民族药质量,促进民族药产业发展。

拓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支持中医医院康复科和中医特色康复医院建设,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特色康复医疗、训练指导、知识普及、康复护理、辅具服务,在社区康复机构推广适宜中医康复技术,提升社区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中医技术与康复医学融合,完善康复服务标准及规范。

(二)加快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网络建设。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提升医疗机构治未病能力,拓展治未病服务领域。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技术支持。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推动建设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中医养生保健基地。形成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协同发展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网络。到2020年,所有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立治未病科,30%的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提供治未病服务,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50%的村卫生室开展中医健康干预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和覆盖人群不断扩大。

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鼓励保险公司开发中医药养生保健、治未病保险产品,通过中医健康风险评估、风险干预等方式,提供与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相结合的疾病预防、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等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加强中医养生保健宣传,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技术和方法,推广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导引等中医传统运动。

发挥行业组织作用。鼓励建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行业组织,发挥行业组织在行业咨询、标准制定、人才培养和第三方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不良执业记录制度,将诚信经营和执业情况纳入信用信息平台。推动负面清单制度和第三方认证,加快形成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综合监管模式。

(三)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全面深化继承研究。实施中医药传承工程,系统整理发掘中医药古籍精华,研究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编纂《中华医藏》。全面系统继承当代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总结中医优势病种临床基本诊疗规律,挖掘民间中医诊疗技术和方药。加强对传统制药、鉴定、炮制技术及老药工经验的继承应用。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与利用。加强中药验方收集、保存、研究评价及推广应用。推进理论与技术创新。以中医临床实践为基础,阐释中医药核心理论的科学内涵,开展经穴特异性及针灸治疗机理、中药药性理论、方剂配伍理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等研究,丰富发展中医药理论、辨证论治方法。深入研究中医理论的核心内涵,加强对重大疾病、重大传染病防治、治未病的联合攻关和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形成一批重大产品和技术成果。加强相关健康产品研发、制造和应用。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制便于操作使用、适于家庭或个人的健康检测、监测产品以及自我保健、功能康复等器械产品,形成一批基于中医理论的诊疗仪器与设备。探索适合中药特点的新药开发模式,研发基于经典名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等的中药新药,推动重大新药创制。

促进协同创新。建立以国家和省级中医药科研机构为核心,以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和企业为主体,以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平台)为支撑,多学科、跨部门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科技布局。实施科技项目,提升创新能力。完善中医药科研评价体系。建立技术转移工作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制度,明确科技成果转化各项工作的责任主体。加强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建设,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流程,提高转化效率。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发展,引领中医药自主创新国际主导权。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健全中医药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终身教育体系。深化医教协同,推进中医药院校综合改革。全面实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探索开展中医医师专科规范化培训,健全中医药毕业后教育制度。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到2020年,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中医临床医师接受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比例达到100%,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获取学分达标率达到90%。

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强化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助理全科医生培养,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和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等。

人才培养、聘用工作。加强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到2020年覆盖所有县。培养基层中医药骨干人才,开展基层在职在岗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建立吸引、稳定基层中医药人才的保障和长效激励机制,鼓励毕业生、离退休老中医药专家、在职在岗中医药人才到基层服务。

推进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开展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着力培养中医药传承人才。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支持中医药学科纳入国家“双一流”建设,推进中医药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培养,依托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名老中医药专家和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等资源,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团队。完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政策措施,鼓励西医离职学习中医,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开展中医医院院长职业化培训和各类中医药管理人员培训,造就一批高水平中医药管理人才。

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拓宽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岗位设置,逐步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相关职业(工种),建立适应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中医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中医养生保健、康复、养老、健康管理等技术技能人才。

完善人才评价激励保障机制。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破除束缚中医药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中医药人才发展治理体系。逐步建立符合中医药不同岗位要求的人才标准,完善体现中医药行业特点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体系,推进完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省级名中医等评选表彰制度。建立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保障机制,加大中医药青年人才培养支持力度,促进中医药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五)弘扬中医药文化。

弘扬中医药文化精髓。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宣传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和理念,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大力倡导“大医精诚”的职业精神,形成良好行业风尚。加强中医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等机构文化建设,塑造中医药行业特有的人文环境。

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和知识普及。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丰富传播内容和方式,建设中医药文化传播人才队伍,加强中医药文化全媒体传播平台建设,创作中医药文化精品,促进中医药与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旅游餐饮、体育健身等有效融合,打造优秀中医药文化品牌。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加强中医药文物设施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中医药项目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推进中药保护和发展。

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和利用。建立中药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开展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建立覆盖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区的资源监测网络。突破一批濒危稀缺中药材的繁育技术瓶颈。保护药用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促进中药制剂原料精细化利用和生产过程资源回收利用,有效提升中药资源利用率。开展中成药和中药饮片临床综合评价试点。建设一批集初加工、仓储、追溯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中药材物流基地,建立中药材生产流通全过程质量管理和质量追溯体系。促进中药材种植养殖业绿色发展。制定国家道地药材目录,加强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发展道地中药材生产和产地加工技术。制定中药材种植养殖、采集、储藏技术标准,利用有机、良好农业规范等认证手段加强对中药材种植养殖的科学引导,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合作联社,提高规模化、规范化水平。支持发展中药材生产保险。推动贫困地区中药材产业化精准扶贫。促进中药工业转型升级。实施中药标准化行动计划,持续推进中药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形成中药标准化支撑服务体系,引领中药产业整体提质增效,切实保障百姓用药安全有效。推动建立常用中药饮片供应保障体系。实施中药振兴发展工程,提升中药工业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建立绿色高效的中药先进制造体系。

(七)拓展中医药服务新业态。

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所有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均与养老机构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有条件的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开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优先优惠服务。鼓励和支持中医医院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以品牌、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资源与社会资本开展合作,新建、托管协作举办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机构。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将中医药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开展上门服务、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鼓励中医师在养老机构提供中医诊疗、养生保健等服务。建设一批医养结合示范基地。通过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等多种方式,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大力开发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的系列服务产品。

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政府积极引导,强化市场作用,推动旅游业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深度融合,初步构建起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开发和丰富中医药健康旅游线路和产品,培育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进一步优化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环境,推进标准化和专业化建设,加强市场监督和管理规范,促进健康有序开展。不断完善中医药健康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健全中医药法律体系。推动《中医药法》颁布实施,制定相关配套法规和部门规章。推进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修订工作。制定实施中医药行业“七五”普法规划,重点围绕中医药法的释义和宣传工作,广泛开展普法专题培训。建立完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分类和执业管理、中医医疗机构分类和管理、中医药健康服务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制度。到2020年基本形成具有中医药特点、相对系统完整、与中医药发展相适应的中医药法律体系。建立完善中医药政策体系。建立扶持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体系,构建政策研究运行机制,加强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组织实施一批政策研究的重点工程和研究项目,形成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并提高转化应用水平。加强政策研究队伍和基地建设。开展政策实施效果评估。

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实施中医药标准化工程,重点开展中医基础通用标准、技术操作规范和疗效评价标准的制定、推广与应用。系统开展中医治未病标准、药膳制作标准等研究制定。健全完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加强中药临床使用指南及道地药材、中药材种子种苗等领域标准制修订。加快国内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提升标准化支撑能力,加强标准化专业技术组织建设,依托现有机构建立标准化研究中心,培养专家队伍。强化标准的应用推广,开展中医药标准应用评价。发挥学术组织、行业协会的作用,开展推广培训,推动中医药标准有效实施。

加快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实施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实现重点业务信息共享。推进以中医电子病历为基础的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构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健康信息云平台。推进“互联网+中医药”行动计划,促进中医药各领域与互联网全面融合,实现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完善中医药信息统计制度建设,建立全国中医药综合统计网络直报体系。加强中医药监督体系建设。完善中医药监督管理工作相关法规标准,加强中医医疗服务、养生保健服务、中医医疗广告和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监督管理,完善中医药监督行政执法机制,加强能力建设。逐步开展中医医疗服务、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中药材、药膳服务及产品、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中医药服务贸易、中医药从业人员等认证。依托现有资源建设高水平的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和监督信息数据平台。引导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行业社会团体等积极采用认证制度。

(九)积极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

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配合国家总体战略,制定并实施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服务外交、促进民生、密切人文交流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实施中医药国际专项,做好区域布局,支持各类优秀中医药机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成立中医药中心,面向当地民众提供中医医疗和养生保健服务,推动中医药理论、文化、服务融入沿线各国卫生体系。以医带药,针对不同国家的药品规管制度,推动成熟且有中药材资源充分保障的中药产品以药品、保健品、功能食品等多种方式在沿线国家注册,形成知名品牌,扩大中药产品在沿线市场所占份额。打造高水平合作机制与平台。深化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标准规范的研究与制订,构建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巩固和拓展双边合作机制,加强传统医学政策法规、人员资质、产品注册、市场准入、质量监管等方面的交流沟通和经验分享,为有条件的中医药机构“走出去”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的政策发展环境。举办高级别论坛,支持开展学术交流、文化传播、海外惠侨等大型活动。

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支持有条件的中医药机构在境内外设立中医药服务贸易机构,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鼓励有条件的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面向境外消费者提供高端中医医疗保健服务。提高中医药国际教育合作质量和水平,吸引境外留学生来华接受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和临床实习,鼓励中医药院校赴境外办学,将中医药教育纳入境外高等教育体系。整合中医药科研优势资源,支持开展高水平国际多中心科研合作。积极参与多边、双边自由贸易区谈判,降低中医药产品和服务海外准入壁垒。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

按照中医药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级中医药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领导机制,切实加强中医药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国家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强化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各地区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中医药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和工作机制。各相关部门要在职责范围内,加强沟通交流、协调配合,形成共同推进中医药发展的工作合力。

(二)加大中医药政策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投入,重点支持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公立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完善相关财政补助政策,将中医药事业发展投入与其他医疗卫生投入相衔接,制订有利于公立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补助办法,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与服务。加大中医药扶贫开发力度,资金投入向基层、困难地区适当倾斜。地方各级政府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中医药发展需要,扩大中医医疗、养生保健、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等用地供给。

(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同步推进公立中医医院综合改革。研究制定并实施差别化的医保支付、价格调整、绩效考评等政策,着力建立起维护公益性,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公立中医医院运行新机制。推进深化人事编制改革,逐步实行编制备案制。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短缺专业人才以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博士学位人员,可由医院采取考核的方式予以公开招聘。制定实施全国中医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探索建立符合中医医疗服务特点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探索按病种、按服务单元定价,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价格,充分体现中医和中医药人员技术劳务价值。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合理确定中医病种付费标准,鼓励将在门诊开展比住院更经济方便的部分中医病种门诊治疗纳入按病种付费范围,鼓励提供和使用中医药服务。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进一步增加中成药品种数量,不断提高基本药物中成药质量。继续落实不取消中药饮片加成和控制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等政策。积极推动公立中医医院参与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不健全、能力较弱的地区,将中医医院门诊中医诊疗服务纳入首诊范围,满足人民群众首诊看中医的需求。

(四)做好规划组织实施。

各级政府要从中医药发展国家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将中医药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推动中医药协同发展。建设一批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中医药管理部门要牵头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加强跟踪监测、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促进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第三篇: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做好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做好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

编制工作的通知

各省(区、市)发展改革委(能源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中科院电工所、鉴衡认证中心、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光伏产业协会、循环经济协会,有关研究机构:

太阳能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利用前景广阔,积极扩大太阳能利用,对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根据国家能源局“十三五”能源规划工作方案,为统筹做好全国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太阳能“十三五”发展规划是“十三五”时期推动太阳能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依据,对于扩大太阳能利用市场、推动技术进步和促进产业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太阳能“十三五”发展规划要体现以下要求:

一)要贯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和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会议精神以及《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的方针,加快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建设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统筹谋划“十三五”太阳能发展。

二)要贯彻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精神,适应体制改革和太阳能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根据太阳能利用的集中式与分布式不同特点进行谋划布局,按照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原则,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建设布局、产业体系建设,建立与太阳能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三)要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充分发挥太阳能在新城镇建设和旧城镇升级改造中的作用,继续推进分布式光伏示范区、新能源城市、绿色能源县等示范区建设活动,提高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城市(镇)能源消费中的比例。

四)要充分发挥发展规划对技术进步的作用。依托重点基地、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协调推动太阳能利用和产业发展。积极促进太阳能利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发挥好市场对技术进步的引导作用。

五)要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发挥好太阳能利用方式多、覆盖地域广等特点,将太阳能利用与生态建设、城市建设、扶贫发展、农业经济、污染治理相结合,创新太阳能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方式,使太阳能利用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六)要创新发展机制实现发展模式新突破。结合扩大太阳能利用,探索推动分布式能源利用的新机制。在投资经营方式和能源生产供应方式方面实现突破,建立分布式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利用、地热能、储能以及天然气分布式利用相结合的新型能源体系,开创能源利用的新模式。

二、主要任务

一)开展省级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研究

各省(区、市)能源主管部门要加强本地区太阳能利用相关资源、发展需求、发展条件等相关规划研究工作,研究提出“十三五”时期本地区太阳能利用的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等需要纳入全国太阳能发展规划的重点内容,形成本地区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建议稿。各地区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太阳能利用的主要类型,重点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利用,具备太阳能热发电工程建设条件的地区,还应包括太阳能热发电的内容。规划建议稿应包括资源条件、发展现状、面临形势、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等内容。规划期为2016-2020年,发展目标展望到2030年。

1、光伏发电规划研究内容包括:对光伏电站应提出建设布局,具备条件地区可提出50万千瓦以上的光伏电站基地。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结合新能源城市、绿色能源示范县、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提出重点应用城镇、工业园区及其应用规模,可根据需要提出新能源微电网以及光伏扶贫等专门项目,结合农村建设提出推广方式及规模。

2、太阳能热发电规划研究内容包括:太阳能热发电重点区域及规模、重点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技术路线和技术经济性研究等。

3、太阳能热利用规划研究内容包括:太阳能热利用目标、重点地区、发展模式、城镇和农村建筑应用推广方式和措施等。

二)开展太阳能发展专题研究

有关研究机构及协会按照任务分工和根据规划编制需要,开展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专题研究,为总体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研究课题、研究内容及承担单位见附件。

三、进度安排

一)2015年3月底前完成规划建议稿。各省(区、市)能源主管部门在已有规划研究工作基础上,做好本地区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建议稿起草工作;各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在已有课题研究基础上,形成相关课题研究成果。各省(区、市)能源主管部门和有关研究单位于2015年3月底前将各地区规划建议稿和相关课题研究成果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二)2015年5月底前形成全国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初稿。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在各地区、各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规划建议稿及相关课题研究成果基础上组织编制全国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初稿,在征求电网企业、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及有关专家的意见,并与国家相关规划进行衔接后,于2015年5月底前印发全国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初稿,向各省(区、市)能源主管部门征求意见。

三)2015年8月底前形成规划送审稿。各省(区、市)能源主管部门根据全国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初稿,对相关内容提出建议,于2015年6月底前将意见反馈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局根据各地建议继续完善规划初稿,8月底前形成规划送审稿,按程序批准后印发实施。

四)各地区完成本省(区、市)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在全国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2个月内,各省(区、市)能源主管部门修改完善本地区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并将拟发布的规划报国家能源局备案。

四、工作要求

各单位在开展规划研究及各项课题研究工作过程中,要按照定性与定量结合,重点定量化的原则科学编制规划,充分利用咨询机构等社会力量,认真听取专家和企业等各方意见建议,统筹协调本规划与能源总体规划、能源专项规划以及其他相关规划的衔接,确保规划科学合理并具备可实施性。

请各单位按有关要求抓紧开展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国家能源局将根据进度安排,适时召开相关专题会议协调推进相关工作。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 2014年12月16日

第四篇:国家涂料十三五规划

发展规划指导思想和总体发展的预测目标

1.1涂料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

总书记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建议稿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十三五”期间,为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满足国内各行业、民众对涂料的需求,完成“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任务,保障国家重大专项对高性能、特种功能性涂料需求,涂料行业必须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完成产业由量到质的飞跃。主要任务是:着力提高涂料行业科技创新能力;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涂料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产业集聚和升级,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涂料企业;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涂料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概括起来涂料行业就是要按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发展理念做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优势发展、绿色发展。

1.2涂料行业“十三五”发展预测的总体目标

1.2.1涂料

1.2.1.1涂料产量及目标产值

“十三五”期间,全行业经济总量保持稳步增长,总产值年均增长底线6.5%左右。到2020年,涂料行业总产值预计增长到5600亿元左右;产量按年均5%增长计算,到2020年,涂料行业总产量预计增长到2200万吨左右。

1.2.1.2结构调整目标

产品结构。到2020年,性价比优良、环境友好的涂料品种占涂料总产量的57%。

企业规模化。到2020年,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的涂料生产企业达到10家以上,销售额在20亿元以上的涂料生产企业达到20家。前50家涂料生产企业的涂料产量占总产量的50%以上。培育2~3个销售额超过50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涂料企业集团。

1.2.2颜料

1.2.2.1钛白粉

产量。“十三五”期间预测钛白粉产量年增长5%。据此预估,钛白粉产量将由2014年的246万吨,增长至2020年的330万吨。

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和方向鼓励发展单线产能3万t/a及以上、并以二氧化钛含量不小于90%的富钛料(人造金红石、天然金红石、高钛渣)为原料的氯化法钛白粉生产工艺;限制新建硫酸法钛白粉生产装置;淘汰单线产能小于2万t的硫酸法钛白粉生产装置。钛白粉行业内通过资源整合和重组等方式,重点造就硫酸法年产30万t以上的企业2~3家;氯化法年产10万t以上的企业2~3家。重点培育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企业,培养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为中国成为钛白粉制造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1.2.2.2氧化铁颜料

产量。预计氧化铁颜料产量将由2014年的68万吨增长至2020年的80万吨。

产业布局调整重点方向和目标。“十三五”期间,我国氧化铁颜料行业必须改变粗放型发展方式,通过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的方式,行业集中度较“十二五”末提高15%。涂料行业“十三五”期间应重点研发的项目

2.1涂料应用基础理论性的研发项目建议

2.1.1应用基础研究

“十三五”期间,我国涂料行业的基础研究要在涂料应用基础理论、新型原材料、先进装备与自动化技术、涂层评估技术等领域,增强已有优势,培植新优势,取得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志性成果,使涂料行业基础研究整体水平有较大提升。

重点围绕涂料配方设计理论、涂料成膜机理及成膜动力学、涂料流变行为、涂料保护机理、涂料功能特性机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对新型树脂、功能颜填料、环境友好多功能型助剂等原材料进行全新系统理论研究,以指导涂料应用技术的全面发展。

主要的涂料基础理论研究如下:

(1)水性工业涂料的研究。包括防腐、汽车、船舶、木器、钢结构等水性工业涂料的科学技术研究,内容有水性涂料的抗性与成膜物结构关系、成膜机理、颜料分散机理、涂膜流动及流平等机理;还要特别关注有助于提高水性涂料性能的机理,如水性防腐涂料的防闪锈、提高早期耐水性机理,水性木器涂料的防胀筋机理,水性汽车涂料实现紧凑涂装工艺的机理。

(2)紫外光固化涂料的科学技术研究。包括水性紫外光固化涂料和粉末涂料紫外光固化的研究,紫外光固化涂料厚涂层和色漆化新固化机理研究。

(3)无溶剂及超高固体分涂料的研究,特别是流变行为和成膜动力学研究。

(4)新型功能填料和新型助剂的作用机理研究。

(5)在严苛应用环境下的涂料防护机理研究。

(6)涂料人工老化及天然曝晒相关性研究。

2.1.3先进设备和自动化环保技术

党的十八大提出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度融合,最近国家层面又提出“互联网+”、“工业4.0”,在涂料生产和施工技术方面引入这些创新思维、采用现代先进电子信息技术,大力推动智能制造、清洁制造、机器人涂装,推动涂料装备的产业升级。

(1)开展涂料密闭型清洁生产线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减少粉尘、废气和废渣的产生和排放,减少清洗用水或溶剂的使用,同时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具体技术包括:密闭式破包机的研发和应用、密闭式粉料贮存与投放的普及、密闭式固定型生产罐的普及、带盖的落地式分散机和移动式生产罐配套罐盖的强制实施、环境友好型涂料生产用过滤设备的研发和应用、粉尘回收和废气、废水处理装置的强制推行、自动化生产罐清洗设备研发和应用、废水与废溶剂回收利用装置的普及等。

(2)开展自动化高效率生产线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各工艺模块的衔接和一体化工艺的实现:提高落地分散机、生产罐、研磨机、包装机、反应釜等单体设备的质量和自动化程度,减少对人的依赖,提高综合使用效率;多套生产装置的自动化控制实施,并配套完善的联锁装置;针对主要生产设备,结合清洁化、自动化及安全性要求,制定新的行业标准。

(3)开展自动化高效率低污染环保涂装线技术研究。通过涂装设备、涂装工艺和涂装流程的技术提升,提高涂料的使用效率、降低稀释剂的使用量、提高涂膜的质量,最终实现减少VOC排放。积极开展机器人涂装、水性自动静电涂装、热喷涂自动涂装等高效环保涂装工艺的研究。

2.1.4涂层体系性能评价技术

大力开发“现场涂层性能检测技术”、在线检测技术,让涂料使用者清楚了解所使用产品的优劣,避免弄虚作假现象发生,同时这一举措还能规范施工行为,监督施工质量。

建立涂料行业的LCA(LifeCycleAssessment,生命周期评价)评估体系,评价整个涂层保护周期内对环境的综合影响。该体系的建立将有效地促进涂料行业的绿色发展。

2.2主要涂料、颜料研发项目

“十三五”期间涂料行业应用基础理论性研究及通用性研究的建议项目已列在附件1中,本部分列出各工业涂料部门“个性化”重点项目的建议。

2.2.1汽车涂料

汽车产量在新的5年里将进入新常态增长。如前所述,汽车涂料在“十三五”期间的科技发展是重点研发水性、高固体分、粉末等环境友好型产品以及紧凑施工工艺,基本实现全行业的产品升级、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重点研发项目:

(1)能与硅烷/锆盐前处理材料相配套的、无重金属、高泳透力、高平滑性阴极电泳漆;

(2)水性/高固体分汽车涂料及紧凑涂装工艺:水性/高固体分中涂、水性免中涂体系,水性/高固体分底色漆(basecoat),高固体分清漆(1K和2K),水性修补漆及其涂装工艺;新能源汽车的非金属材料涂料和汽车的轻量化要求的涂料;

(3)开发具有特殊效应的面漆。包括开发具有无光/亚光(mattcolor)、抗划伤/自修复(selfhealing)、自清洁(不沾灰尘)、变化闪耀感(flip-flopeffect)、深厚立体感(deepfeeling)等特性面漆;

(4)加速国外技术深度国产化;新的节能降耗减排高效的涂装技术。

2.2.2建筑涂料

2015年,全国住房销售额同比增长18%,但库存量仍很大,住房“去库存”是“十三五”前期的重要任务,这决定新开工住宅面积增长速度放缓;但城镇化和日益剧增的旧房翻新工程为建筑涂料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十三五”期间建筑涂料增速预计在6%左右,其总量仍将占涂料总量的1/3以上。因此,建筑涂料的科技进步对涂料行业的发展进步至关重要。

“十三五”期间建筑涂料重点研发项目:

(1)水性多彩涂料的稳定化及大生产工艺改进,重点解决涂料贮存、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大面积施工外观的一致性问题。

(2)红外强反射颜填料研究及长效彩色太阳热反射涂料的制备,重点是涂料具备强红外反射特性,并能够长期保持太阳光反射性能。

(3)长寿命外墙涂料及外墙外保温配套体系和工艺技术研究。通过改善对外墙外保温和基材的适应性和各涂层材料的匹配性,解决开裂、剥落等问题,这是实现长寿命的重要基础;高耐候外墙涂料的实现主要是解决高耐候性树脂(自交联、有机无机杂化、水性氟碳)及高耐候颜填料问题(颜料成分及结构、包膜技术)。

(4)改善环境的抗菌、光催化、自清洁等功能涂料研究,重点解决涂料的环保性和持续性。开发高性能和功能型的无机干粉建筑涂料。

(5)开发兼具环境友好性、装饰性、更加符合人文需求的内墙艺术涂料。

(6)旧墙翻新涂料及涂装技术研究,重点解决涂料对旧基面和旧涂层的容忍性和适应性,以及涂料的易施工特性。

(7)开发力学性能好、防火时效长的超薄型高性能防火涂料。

2.2.3木器涂料

2014年木器涂料产量已超110万吨,作为重要的涂料品种,涉及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出口需要。预计“十三五”期间木器涂料产量会以6%左右速度增长,但对涂料质量和环保要求越来越高,重点研发项目:

(1)进一步开展水性木器涂料及涂装工艺研究,重点解决底漆的封闭防胀筋问题以及水性涂料流平、丰满度等外观问题;推进UV涂料、高固体分PU涂料、水性UV涂料、水性双组分丙烯酸聚氨酯涂料、粉末涂料等环境友好型木器涂料及关键原材料(如树脂等)的开发及应用。

(2)转变服务模式。从单一的涂料销售到涂料涂装一体化服务转变,重视涂装工艺的合理性及创新性,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整套的涂装解决方案。与家具协会联合制定相应的木器涂料涂装规范。

(3)重视涂装工艺自动化应用及VOC过程控制。推进自动化、流水线作业,促进机器人涂装、静电喷涂涂装、UV涂装等生产线的发展。重视漆雾回收再利用系统的应用。

(4)突破水性涂料涂装干燥工艺技术壁垒,增强普遍适用性并降低成本。在溶剂型木器涂料的应用中提倡合理使用干燥设备,在水性木器涂料的应用中必须配备合理的烘干与空气温度、湿度控制设备;推动微波、红外线(IR)、UV辐射(UV-LED)等先进的干燥、固化设备的发展及应用。

(5)人才培养与储备。重视对涂料生产厂、家具生产厂、室内装修等相关人员关于木器涂料与涂装方面的技术、技能培训工作。

2.2.4船舶涂料

受国际经济的影响,航运业不景气,造成造船量波动较大,导致船舶涂料用量随之波动,加剧船舶涂料企业间竞争。未来5年,船舶涂料的产量仍将保持周期性变化,销量在35万吨上下大幅波动。总量将低于“十二五”期间水平。

国际上船舶涂料标准不断提升;涂料产品降低VOC的要求将越来越严格;涂料消费税和涂装排污费将对船舶涂料行业的利润产生负面影响;原材料价格可能要反弹,企业利润压力增大。溶剂型产品依然占据主要比例,外资企业已是高固体分、低VOC占主流;国内船舶涂料企业环境友好型产品配套体系不完善,国内企业售后服务环节较为薄弱,阻碍了产品的推广使用。高端船舶涂料市场基本被国外企业垄断。

为应对竞争,国内企业应集中力量突破技术瓶颈,整合企业、科研院所的研发力量,开发绿色、节能、环境友好型船舶涂料及配套产品,积极应对与船舶涂料相关的国际新标准、新规范,加强船舶涂料研究人员和涂装施工人员的培养,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和水平。

船舶有民用和军用之分,军舰用涂料一般比民用船舶涂料要求高,“十三五”船舶涂料放在特种功能型涂料部分叙述。

2.2.5集装箱涂料

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集装箱涂料市场由称为主要供应商的中远关西、中涂、海虹老人、金刚化学4家瓜分。“十二五”期间,新兴涂料供应商异军突起,包括SKS、Valspar、MEGA、PPG等国外供应商,以及三蝶、宝骏、德威等国内供应商,但主要供应商因其产品稳定的质量和全方位的客户服务,仍占据主导地位,中远关西与中涂仍占据55%,其他各公司合计占45%,其中新兴供应商的市场份额已达到13%~15%。

“十三五”期间集装箱涂料重点研发项目:

(1)大力发展高固体分和水性等环境友好型涂料在集装箱上应用,是环保政策和集装箱行业发展的要求。

(2)修箱产业将成为行业新亮点,易清洁、耐磨、耐介质性好的特殊性能涂料需求量大。在“一带一路”大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内贸箱,尤其是铁路箱的需求,据不完全统计,在300万TEU左右。逐步增长的内贸将成为造箱行业新增长极,将带动集装箱涂料行业健康发展。涂料企业要适应集装箱行业结构调整,不断开发涂料新产品。

2.2.6防腐涂料

“十三五”期间防腐涂料发展重点是围绕高铁装备、海洋工程、铁路与公路桥梁及大型钢构、新能源、石油化工等领域的重防腐保护,开展关键技术与产品研究。继续开发水性化、高固体分化、无溶剂化绿色环境友好型防腐涂料,特别是针对包括船舶、集装箱、高端装备等诸多防腐领域,从涂料产品、涂料装备、涂料工艺总体考虑研发低污染、低排放的系统解决方案;研发绿色环境友好型长效防腐涂料及涂层体系方案,延长涂料维修重涂周期,减少防腐涂料全部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推进防腐涂料涂装的节能减排,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功能化重防腐涂料,如低表面处理涂料、纳米改性涂料、耐温耐湿涂料、聚苯胺涂料、石墨烯涂料等新型重防腐涂料的研究。

“十三五”期间防腐涂料重点研发项目:

(1)水性车间底漆及工艺性能研究。关键解决与现有溶剂型车间底漆生产线的工艺适应性问题。

(2)水性防腐涂料研究。重点开发水性环氧、水性丙烯酸、水性聚氨酯、水性醇酸及改性等产品,自主研发树脂等关键原材料,重点解决防闪锈、早期耐水性以及施工工艺性能等问题,开发适合较严重腐蚀环境下长寿命水性防腐涂层配套体系。

(3)高固体分、无溶剂涂料研究。包括酚醛环氧树脂及活性稀释剂等关键原材料,重点解决施工工艺性能及固化性能;高固体分醇酸、改性醇酸、采用可再生原料制备的醇酸树脂等醇酸涂料的研究。重点解决水性醇酸涂料的贮存稳定性及施工干性等问题。

(4)聚硅氧烷工程涂料研究。自主研发树脂,重点特性是低VOC、高耐候、不含游离异氰酸酯,同时解决好涂料的施工工艺性能。

(5)低表面处理防腐涂料研究,关键是采用绿色环保材料制备的涂料在低表面处理的条件下获得较高性能。

(6)高性能功能涂料,如聚苯胺、石墨烯在涂料中的应用研究。关键是解决分散性问题和合理的性价比;微胶囊及相变材料在自修复防腐涂料中的推广应用。

2.2.7卷材涂料

目前国内彩钢板市场处于产能严重过剩、生产线开工严重不足的局面,建筑仍是其主要用户。高档的彩钢板越来越受建材市场重视,家电用彩钢板的需求量在逐年增加,市场巨大,并且赋予了新的功能,如抗菌表面。功能型彩板市场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比如:抗静电、导电、冷屋顶等彩板也会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十三五”期间卷材涂料重点研发项目:

(1)开发水性、高固体分、UV、粉末等绿色环境友好型涂料;

(2)发展氟碳涂料、高耐候聚酯涂料、有机硅改性聚酯涂料;

(3)开发功能型卷材涂料,包括自洁型涂料、冷屋顶彩色涂料、导电涂料、抗菌涂料;

(4)发展装饰型面漆,以及无重金属环境友好型底漆;

(5)在大力发展建筑用绿色环境友好型高耐候卷材涂料的同时,加大家电用高档卷材涂料的开发力度。

2.2.8特种功能性涂料

“十三五”期间重点围绕航空航天、武器装备、船舶、核工业、电子科技几大军事工业领域开发适应现代军事装备的高性能特种涂料,满足我国军队现代化的需要。重点解决涂料的长效性、功能性和安全可靠性。

“十三五”期间特种功能性涂料重点研发项目:

(1)开发新型战机用高性能蒙皮涂料及水性内舱涂料;

(2)开发航空母舰、新型军舰用高性能低污染防腐涂料及长效防腐涂层体系,长效低风险防污涂料;

(3)开发适合多种基材(包括铝、不锈钢、铜、镀锌件、复合材料等)通用型底漆及不含重金属的高性能防腐底漆;

(4)开发核潜艇、飞机用高性能隐身涂料;

(5)开发新型航空发动机用耐高温涂料;

(6)开发水性航天火箭涂料、卫星热控涂料;

(7)开发高性能的水性伪装涂料;

(8)开发高性能抗划伤自修复涂料。

2.2.9粉末涂料

“十三五”期间粉末涂料重点研发项目:

(1)高性能粉末涂料,如高耐候环境友好型聚酯粉末涂料、高耐久氟碳粉末涂料,高剥离强度、高防腐性能环氧粉末涂料等;

(2)适合新应用的粉末涂料及涂装工艺,如汽车、彩板和某些防腐构件等领域;

(3)解决粉末涂料薄涂的涂装工艺及涂膜流平性与外观问题、粉末涂料换色难等关键技术难题。“十三五”涂料科技管理发展规划

3.1多出科研创新成果是“十三五”科技发展的基本要求

3.1.1指导思想

3.1.1.1适应行业新常态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深化改革和转型、优化行业结构、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关键时期,涂料行业也体现出新常态特征:增长速度放缓,产能严重过剩,产业同质化严重,产品附加值低,严重阻碍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环保压力持续加大。市场竞争更趋激烈,涂料行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紧紧围绕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石化行业规划的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涂料行业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作用,实现涂料行业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促进涂料行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3.1.1.2把握经济发展新机遇

涂料行业发展虽然面临较严峻挑战,但也面临诸多机遇。

前所未有的创新环境目前国家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全社会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对创新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全社会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创新氛围,对涂料行业实施“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提供了良好环境。

面临更多发展机遇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新四化+绿色化”、“互联网+”、“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带、“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给涂料行业发展带来许多新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条件,紧跟国家战略导向与发展重点,更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持续推动涂料行业的科技创新发展。

国民经济各部门转型升级为涂料发展提供新契机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部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需要涂料配合,涂料如能协同发展,将为涂料科技创新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传统制造业、房地产等增长引擎减速或萎缩,要恢复与振兴是长期过程;互联网经济、信息产业、医疗、新能源及环保等为代表的新经济正高速发展。要跟踪和适应这种发展趋势,要特别关注新经济发展需要带来的商机。

3.1.2突破一些技术关键,形成一批产业化成果

前面已提出“十三五”科研发展建议项目,有应用基础理论性项目(包括应用性研究、新型原材料、先进设备和自动化环保技术和涂层性能评价技术),有汽车、建筑、海洋、防腐、木器、卷材、集装箱、粉末、军工等涂料和颜料与助剂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均有关键技术等待突破。在“十三五”期间,对上述重点项目要努力攻克其技术关键,形成一批产业化成果,要改变在高端涂料市场和高档助剂市场国内企业不占竞争优势的被动局面。特别要突破一批共性技术关键,如水性涂料树脂、高固体分涂料树脂的技术关键,达到性价比优越、产业化和商品化,这对降低涂料中VOC意义重大。

力争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科技成果的国家级奖3~5项;申报有价值的中国和外国技术发明专利100项以上;并要有一批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实现产业化。要加强品牌建设,“十三五”期间要涌现出5~10个国内外涂料市场承认的涂料知名品牌。

通过“十三五”科技发展,我国向世界涂料强国将迈进一大步!

3.2人才培养和科研队伍建设

“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发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大中型涂料企业要逐步形成“领军人才+专业人才+技能人才”的较完善人才体系的科研创新队伍,以保证科技创新的活力,真正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

为配合与支持涂料企业科研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建设好全行业人才培养基地。“十三五”期间按“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要求,培养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强的涂料专业本科毕业生600人以上,每个毕业生除获得本科毕业证外,还要获得职业技能(中、高级工)证;正式培养一批创新意识高、解决实际能力强的涂料研究生15人以上。在培养人才基地争取建设一个涂料博士点,开始培养涂料博士和涂料行业科研领军人才。开办不同类型培训班,根据行业需要,每年培训100~200人。“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涂料行业先进职业培训基地,职业技能培训中、高级工要达到1000人以上,技师10名以上。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合办的“高级人才研修班”争取每年举办一届,提高涂料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在原有基础上,使国际交流与技术培训常态化。

业内建成的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国家和部委级技术开发中心是培养涂料科研领军人才的平台,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尤其是博士后工作站。在“十三五”期间,每个博士后工作站要争取培养1~2名本企业涂料科研的领军人才,从中“脱颖”出能引领涂料行业科技发展的领跑者。

3.3建设创新平台,加大科研投入

建设一批精干有效的创新平台抓好大中型企业的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和涂装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建设,巩固一批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十三五”期间争取晋级几个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使产学研合作平台取得显著成果。

涂料行业已建成9个院士工作站和20个博士后工作站,和一批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上是多数没有形成有效的创新机制,尤其是整个行业缺乏系统规划,企业各自为政,没有形成良好的协作开发和资源共享机制;一些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研发中心的建立,更多是为了提高本企业声誉,并没有形成企业有效的创新平台,以取得多出成果、多出人才的效果。

“十三五”期间,中国涂料工业协会和涂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要在行业的整体创新环境、创新平台建设中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在定性基础研究、开发研究、涂装工艺研究等几个层面,建设不同侧重点、不同层级的创新平台。要按细分行业成立一些研发中心,避免同类研发中心重复建设,造成创新资源浪费。对于涂料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一些关于产业发展的共性核心技术,应该成立几个科技龙头企业主导、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创新平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研究院形式,也可以是虚拟的创新平台,关键是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对于技术开发型创新平台,由涂料生产龙头企业主导,涂装单位和用户单位共同参与,侧重点在于应用,在于产业化。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和涂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可联合业内建成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各类技术开发中心和各种创新平台,定期组织技术信息和学术交流,促进业内技术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还应组织评选优秀创新人才和优秀科技创新平台,并加以奖励,促进各工作站和技术中心做大做强。

加大科研投入到2020年,大中型涂料企业研发投入(包括争取的国家投入)应达到其销售收入的2%~3%。“十三五”期间业内至少要有20~30家大中型企业(如建有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国家级技术中心等企业)建立健全的科技创新平台,在业内起技术创新带头作用,真正确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3.4建立和健全人才管理机制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建设要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机制和环境。建立人才管理机制,形成选拔人才、考核人才、激励人才等完备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促进创新,激励成才。营造吸引科技创新人才的氛围,建立“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环境。加大人才战略的实施力度,围绕行业要解决的大项目,提供一切可能的保障条件,形成一吸引优秀人才的技术创新环境。

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尊重科技人员的劳动成果,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合作,组织科技成果鉴定和科技成果评奖,设立成果奖励基金,并与晋升职务和职称挂钩。对申请的专利也要采取同样的办法奖励。

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定工作中国涂料工业协会将进一步推进职称评定及职业技能评定工作。大中型涂料企业应成立本单位的技术职称评委会,助理工程师自评后送中国涂料工业协会评委会备案发证,中高级职称企业评委会初评后进行推荐。“十三五”涂料行业环保发展规划

4.1坚决贯彻国家有关“十三五”环保发展规划

“十三五”期间,我国要完成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的国际承诺低碳目标,并且要为完成《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提出的我国在2030年左右要达到碳排放的峰值的中长期低碳发展目标奠定基础,同时要在大气污染防治等环境指标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此,国家有关部门颁布了系列环保法规,已如前述。根据我国“十三五”规划目录中环保、资源规划相关信息,涂料、涂料助剂、涂料颜料行业也应有针对性地制定“十三五”节能环保发展规划。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深化行业准入机制研究;

(2)节能减排;

(3)推进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发展,节约资源;

(4)完善环保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

(5)完善安全应急体系建设。

涂料及相关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保问题主要有:VOC排放、三废超标排放、重金属污染等。

4.2VOC防治规划

近年来,我国大气环境受雾霾影响日益加重,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33号)为标志,从国家层面正式将VOC污染防治工作提上了日程;2012年9月国务院批复实施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将VOC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烟粉尘一起列为了三区十群的防控重点,把开展VOC污染防治工作纳入了重点防治任务;2015年2月1日起将涂料纳入消费税征收范畴,对施工状态下VOC含量低于420g/L(含)的涂料免征消费税。

目前,在我国涂料总产量中,溶剂型涂料占49%左右,其余为水性、粉末、光固化等环境友好型涂料。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溶剂型涂料比例大(美国溶剂型涂料占30%左右,日本是35%~40%,德国是20%),产生的VOC比例偏高,国内大多数涂料缺少VOC限值标准,已有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宽松。

改革开放以来36年(1978-2014年),环境友好型涂料占比每年约增加1.2%,“十三五”期间,我国环境友好型涂料占比增速力争增加1倍,到2020年环境友好型涂料占比从目前51%争取达到57%。

各细分领域的VOC减排规划建议如下:

4.2.1汽车涂料与涂装

针对配套产品升级任务及旧线改造问题,做以下规划建议:

(1)淘汰一批、限制一批、鼓励一批。逐步淘汰高VOC低固体分溶剂型汽车原厂漆,限制高VOC低固体分汽车修补漆应用,鼓励水性、高固体分等替代型环境友好型涂料应用新建汽车线必须为低VOC涂料涂装线。

(2)改建。针对已预留使用水性涂料的涂装线,应按期完成旧线改造,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末端治理,达到VOC减排与节能降耗并行目的;对未预留水性线的3C2B涂装线,应做好逐步改建规划,一方面可考虑改建为高固体分溶剂型3C1B工艺,降低改建费用,达到节能减排目的;另一方面酌情建造更环保的水性涂装线。

(3)配套产品建议。乘用车企业,底漆全部采用阴极电泳,中涂和底色漆全部水性化;货车、箱式货车企业底漆全部采用阴极电泳漆,中涂实现水性化或采用高固体分、UV光固化等环境友好型涂料。

(4)涂装工艺改进。禁止使用涂料利用率低于60%的涂装工艺,推广机器人自动喷涂。

(5)VOC总去除率达到90%以上(含)(非重点区域为80%以上)。

4.2.2船舶涂料与涂装

2014年全国船舶涂料供应量约为25000万L,约合32.5万吨,全年VOC排放约为20万吨。鉴于船舶涂装特殊性及功能性要求,削减VOC排放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从源头降低涂料VOC含量。

(1)源头控制。底漆固含量从72%提高到80%,VOC降低17.7%,施工同等膜厚,涂料用量可减少11%,总VOC的排放减少26%;无溶剂产品基本不含VOC;固含量相近的水性产品相比溶剂型产品,VOC的含量可以减少超过80%(表2-1)。该控制技术面临两方面问题:一方面,需要花费时间研发新的配方,克服技术壁垒,通过相关测试;另一方面,涂料的成本一般会增加。

(2)完善环境友好产品配套体系。部分水性船舶涂料、高固体分溶剂型船舶涂料、粉末涂料等相关产品已经进入应用试验阶段,但配套产品缺失制约了体系产品应用发展,因此,产品开发的同时,应对配套产品开发给予更多关注。

(3)水性涂料产品技术突破:提升水性涂料性能,例如水性防腐底涂使用的水性环氧底漆,在水性底涂可靠性不足时,可考虑在水性中涂和面涂上多做技术攻关,弥补底涂性能不足。

(4)限制高VOC低固体分溶剂型船舶涂料生产应用,VOC超过500g/L或者稀释后VOC含量超过600g/L涂料应予以限制生产或逐步淘汰。

4.2.3钢结构涂料与涂装

钢结构涂装目前以人工喷涂方式为主,大型钢构件以高压无气喷涂为主要施工方式,小型构件以空气喷涂为主要施工方式。涂装生产线在车间内或露天施工方式均有,不管是何种施工方式,目前VOC均是无组织排放。

4.2.3.1开发低VOC钢结构防腐涂料,减少有机物挥发

(1)推广一批高固体分涂料,如高固体分环氧涂料、丙烯酸聚氨酯涂料、脂肪族聚脲涂料、聚硅氧烷涂料已经有高固体分产品推出,并在国内外已成功应用。

(2)应用一批成熟的水性涂料,如水性丙烯酸涂料、水性环氧涂料、水性聚氨酯涂料、水性无机富锌涂料。虽已有产品应用案例,但受限于施工因素(冬季低温施工)及产品成本的影响而得不到大规模应用,可通过产品技术攻关与规范施工环节结合的方式,提高产品市场的应用份额。

(3)限制和淘汰一批涂料。溶剂型热塑丙烯酸、过氯乙烯、高氯化聚乙烯、氯磺化聚乙烯等涂料在施工时产生较多的VOC,同时这几种涂料在性能上已完全可以用其他高固体分涂料取代,建议给予限制或淘汰。

4.2.3.2提高涂层防腐质量降低涂层维修次数

钢结构产品的生命周期往往长于涂层寿命,因此在整个钢结构产品生命周期内,涂层要定期进行维修维护,而每多一次涂装维护就会多产生一次VOC释放,因此根据防腐时限要求针对性选用长效防腐涂料,可有效降低整个钢结构使用过程中的VOC排放。

4.2.3.3清洁、规范施工

推广采用高压无气喷涂、空气辅助无气喷涂、高压无气静电喷涂、热喷涂等高施工效率、低污染涂装技术,禁止在露天环境下采用高压空气喷涂工艺,降低漆雾产生,从而降低VOC排放;规范施工,提高基层涂料附着力,防止因基层涂料脱落造成的涂层维护,从而降低VOC排放。

在有条件车间作业环境中,应督促鼓励安装后端处理装置,通过燃烧、吸附、吸收等方法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有机溶剂进行回收处理达标后排放,降低污染。

4.2.4木器家具涂料与涂装

(1)突破水性木器涂料技术瓶颈。部分产品性能还不能达到溶剂型产品的要求,如丰满度较差、表面张力大、单组分涂膜强度低、封闭性较差、表层返修难、吸水胀筋等问题。部分缺点经过聚合工艺改进、分子结构设计、无机有机复合改性、纳米技术等手段已经得到改善,但在丰满度、表层返修等问题仍存在较大不足。

(2)政府采购应优先选择水性涂料涂装的家具。在各大政府采购项目,建议采购水性木器涂料涂装家具,给民众起到带头作用。

(3)淘汰一批、限制一批、鼓励一批。淘汰高VOC溶剂型硝基木器涂料等高污染产品;限制其他高VOC溶剂型木器涂料新线建设及生产规模,并逐步淘汰;鼓励水性木器涂料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

(4)督促并鼓励木器家具涂装企业加装废气过程收集设备和末端处理设备。

4.2.5集装箱涂料与涂装

4.2.5.1开发低VOC环境友好型涂料,突破技术瓶颈,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水性涂料和高固体分溶剂型集装箱涂料全面应用还尚需时日,需不断完善配套体系、降低成本、进一步降低产品VOC含量、提升防腐性能和涂膜强度,同时还必须解决水性涂料冬季修补难题,使其更具广泛适用性。

(1)水性涂料在集装箱制造业已有一定应用,如水性PVDC底漆、水性丙烯酸内外用面漆双层配套体系,或是水性环氧富锌底漆、水性环氧中间漆、内面漆、水性丙烯酸外面漆三层配套体系,可有效降低VOC排放量85%。

发展瓶颈水性集装箱涂料的防腐性能与现有溶剂型涂料性能仍有一定差距,且因气温、湿度关系存在冬季修补难题,制约其推广应用。缺乏富锌底漆保护的双层防护体系,防腐能力暂还不能与三层体系相提并论,虽已有水性环氧富锌底漆研发成功,并实现了水性三层防护体系,但成本太高,且防腐性能也受到业界质疑,故在水性防腐涂料及配套产品技术攻关上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成本在2012年,受成本问题制约,水性涂料体系单箱成本较溶剂型涂料高80~100美元,若无重大技术突破降低产品成本,则成本将成为水性涂料推广的最大障碍。

(2)高固体分溶剂型涂料。现已开发了高固体分环氧中间漆和高固体分环氧内面漆,高固体分环氧富锌涂料仅完成试验工作,体系还不够完善。

4.2.5.2涂装工艺升级

采用车间底漆自动辊涂、整箱排喷工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不仅节能降耗,而且有效减少涂料用量,达到VOC减排目的。

4.2.6工程机械涂料与涂装

(1)降本提质。工程机械行业竞争激烈,降本保质是利益所驱,涂装方面自然就要求物美价廉,但水性涂料和高固体分溶剂型涂料的材料成本与施工成本都偏高,因此,需要在技术上有所突破,降低环境友好型涂料在工程机械行业上的应用成本,打破其被动推广模式。

(2)增强表面适应性。工程机械钢板较厚,表面处理没有船舶、汽车制造要求高,故而表面处理在脱脂、磷化、化学残留、水膜等方面几乎都未做有效处置,因此需要涂料具有较高的表面适应性(如低表面处理涂料),从而可降低生产成本。

(3)突破产品通用性。工程机械零件较多,涂装需要多类型涂料,在保证质量前提下,设计通用型防腐产品,可有效降低涂装成本和涂装难度。

(4)速干问题。水性涂料通常存在干燥速率较慢问题,提高水性涂料的干燥速率可有效打开水性涂料在工程机械涂装中推广被动的局面。

(5)开发修补专用涂料。原厂漆修补不便,开发低VOC环境友好型修补专用涂料,填补工程机械修补市场巨大缺口。

(6)清洁施工、高效喷涂。利用机器人喷涂、静电喷涂先进喷涂方式提高涂料利用率,降低VOC排放;减少溶剂使用量,回收清洗溶剂。

(7)督促安装涂装的末端处理设备,对废气做到收集处理,达标排放。

4.2.7彩钢(卷材)涂料与涂装

大型卷材涂装线在涂装中排放的VOC一般做到回收利用,但一些小型卷材涂装线在涂装中仍是无组织排放。就目前来说,水性涂料、粉末涂料、光固化涂料都是低VOC、甚至零VOC产品,这些品种在国内还没有真正应用于彩钢板行业,除产品本身技术水平还达不到要求外,主要原因还有现行涂板生产线不能完全满足使用以上品种涂料的条件,都要进行设备的改造。特别是光固化涂料,现在正在进入研发试验阶段,如果成功,将在节省烘烤能量的同时有效降低VOC排放。

(1)突破低VOC、零VOC涂料研发瓶颈。增强环境友好型涂料在彩钢(卷材)行业的涂装适用性,提高干燥速率、流平性、强度等性能,以便于机械快速辊涂和速干工艺。

(2)涂装过程管控。彩钢涂装生产线应安装废气收集处理装置以做到VOC达标排放。

4.2.8建筑涂料与涂装

国内建筑涂料中80%以上是水性乳胶漆,VOC含量不高。然而,其余20%仍为溶剂型建筑涂料,其VOC减排任务仍较重。因此,国家环保部批准了国家环保公益项目《建筑类涂料VOC含量限值及管控途径研究》,中国涂料工业协会作为项目协作单位参与此项目,将重点承担此部分中的诸多工作。

“十三五”期间,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1)开展国内在用建筑类涂料类型及使用情况的行业调研和市场调研,掌握不同类型建筑类涂料的污染特征;

(2)建立VOC含量检测分析方法,对国内在用主要类型的建筑类涂料组织实施VOC含量检测分析;

(3)筛选适合我国管理水平的VOC污染防治技术,编制建筑类涂料VOC污染防治技术指南;

(4)调研国外在含挥发性有机物产品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和标准,提出各类建筑类涂料挥发性有机物管控制度。

4.4含铅与重金属涂料的替代目标

当前涂料中含铅及其他重金属成分的来源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使用了含有铅及其他重金属杂质的原材料,如铝粉、锌粉、滑石粉、高岭土、硅藻土等填料中带有一定量的铅及其他重金属杂质。

(2)使用了含铅的助剂,如以往使用羧酸铅催干剂、植物油制醇酸树脂的醇解催化剂黄丹等。

(3)使用含铅及其他重金属的颜填料,如以前使用红丹、黄丹、碱式硅酸铅白等,现仍在使用铅铬黄。

(4)使用含铬的表面钝化剂。

其中,(1)和(2)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基本上不存在问题,只是要完善涂料限铅及重金属的有关政策标准,严格监督,可完全符合代铅等重金属标准;(3)中的红丹、黄丹完全取代在技术和经济方面不存在问题,只需要严格监督;只是铅铬黄的替代,在技术和经济两方面均有一定难度,“十三五”期间取代铅铬颜料要达到工业化推广的程度,建议引入激励政策机制,对于含铅涂料项目替代工作完成出色的单位,国家可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贴,推进淘汰含铅涂料工作的进展;(4)中的金属涂装表面钝化处理取代含铬处理剂在技术上有很大进步,关键在严格要求和积极推广。“十三五”行业政策法规与标准化发展规划

5.1指导思想

(1)应以有利于行业发展为基本原则。涂料行业政策法规及标准的制修订,应围绕如何推动行业的产品结构转型与可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开展工作,为行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应坚持循序渐进的推进原则。政策法规及标准的制修订应与行业技术发展相互衔接。针对尚在开发过程中的新产品、新技术,相应的政策法规及标准应分阶段制定目标或限值。

(3)应针对细分领域特点。涂料产品分类众多,各细分领域情况迥异,相应的政策法规及标准应分领域进行制修订,尽量避免一刀切的做法对行业造成伤害。

5.2有关环保政策研究与贯彻执行

5.2.1工业涂装VOC排放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

为响应《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涂料与涂装行业VOC的治理精神,国家环保部批准了国家环保公益项目《工业涂装污染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将通过研究明确涂料和涂装行业VOC排放特征及防治对策,制定我国涂料与涂装行业VOC控制的环境管理政策法规。主要政策思路为:在对涂料生产过程与产品进行优化的同时,严格控制下游涂装用户的VOC排放,借此倒逼涂料生产企业对产品进行转型升级。中国涂料工业协会作为项目协作单位参与此项目,将重点承担此部分中的诸多工作。

《工业涂装污染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项目将从微观技术和宏观调控层面开展研究,通过开展VOC排放规律分析、VOC排放量核算、VOC污染防治可行技术筛选、VOC减排潜力分析和VOC污染控制路线图构建等研究工作,明确工业涂装污染源VOC排放特征及防治对策,为我国工业涂装行业VOC控制的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十三五”期间项目目标为:构建我国工业涂装行业VOC排放清单编制方法;评估我国工业涂装行业VOC排放分布特征;建立工业涂装行业VOC污染防治技术库;编制我国工业涂装行业VOC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梳理工业涂装行业VOC污染控制措施;分析工业涂装行业污染控制措施的VOC减排潜力与减排成本;分析基于分阶段污染控制目标的工业涂装行业VOC污染防治需求;工业涂装行业VOC排放情景分析;工业涂装行业VOC污染防治政策研究。

5.2.2逐步替代含铅涂料的政策研究

第三届联合国国际化学品管理大会于2012年9月17-21日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将削减全球含铅涂料作为会议议题之一。会后,国家工信部高度重视国内含铅涂料问题,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开发“全球环境基金在中国逐步淘汰含铅涂料”项目。此项目将于“十三五”期间启动并推进相关工作。中国涂料工业协会作为项目协作单位参加工作。

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我国含铅涂料基本情况的调查;相关政策法规及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可行性替代技术的筛选、推广及示范工作等。

5.2.3《环境保护综合名录》涂料相关内容的修订

“十三五”期间,《环境保护综合名录》将继续每年一次的修订工作,其中涂料行业围绕行业VOC与重金属(重点为铅)及相关有毒有害物质的减排工作展开。虽然涂料中的VOC与重金属大部分是在涂装过程中排放到环境中的,但国家已经意识到降低涂料VOC与重金属含量并提高环境友好型涂料占比,成为从源头上控制涂料涂装行业VOC与重金属的有效手段,符合国家清洁生产理念并易于执行与监管。

“十三五”期间,《环境保护综合名录》在我国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环境保护综合名录管理办法》将颁布实施,其中明确“综合名录旨在为管理部门制定基于环境绩效的差异化的经济政策和市场监管政策提供明确的政策对象,为市场主体自觉加强污染防治、优化产品工艺结构提供技术支撑,为社会公众参与环保、加强监督提供引导支持。支撑并推动国家环境管理的精细化进程”。《环境保护综合名录》将被越来越多的各级政府与相关企业给予更高的关注,并在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和调整相关产业、税收、贸易、金融等经济政策以及安全生产监管政策中得到广泛运用。

5.2.4《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涂料相关内容的修订

“十三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按计划再次进行修订。其中,涂料与颜料行业修订的重点主要为两个方面:高固体分涂料与硫酸法钛白粉。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版)鼓励类中包括“高固体分涂料”,限制类中包括“新建溶剂型涂料(不包括鼓励类的涂料品种和生产工艺)生产装置”。然而,目录中尚缺乏对于高固体分涂料的定义,故高固体分涂料的界定需在目录修订过程中明确。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版)限制类中包括“新建硫酸法钛白粉生产装置”。然而,随着钛白粉行业清洁生产技术的发展,我国硫酸法钛白粉生产工艺已经逐步区分为清洁生产型与传统型。因此,“十三五”期间,在钛白粉行业清洁生产相关标准逐步形成的基础上,计划对目录中硫酸法钛白粉进行区分,并进一步使清洁生产型硫酸法钛白粉生产工艺获得豁免。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版)的修订要求,重新修订涂料与颜料行业规范和准入条件。

5.3涂料行业“十三五”标准化工作的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

5.3.1环保标准

涂料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涂料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与《涂料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将于“十三五”期间发布,为强制性环保标准,对涂料生产企业的废水与废气排放进行规范。标准将规定涂料工业企业及其生产设施的水、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监测和监督管理要求,适用于现有涂料工业企业或生产设施的水、气污染物排放管理,以及涂料工业企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及其投产后的水、气污染物排放管理。

涂装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涂料中的大部分VOC是在涂装环节排放的,故国家环保部对涂装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进行了立项。然而,由于涂装环节涉及众多下游行业且排放特征各异,制定统一标准难度较大。“十三五”期间,将先制定《家具制造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与《汽车制造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分别对家具与汽车行业涂装过程的VOC进行重点控制。

无机颜料的环保标准“十三五”期间,国家环保部将发布《无机颜料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对钛白粉、氧化铁、铬系颜料等无机颜料生产企业的三废排放限值进行强制性规定。“十三五”期间,由国家发改委组织,将原有《清洁生产标准颜料制造业(钛白粉)》、《清洁生产标准颜料制造业(氧化铁)》、《无机颜料(钛白粉)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标准》等尚未发布的标准稿件合并,形成《无机颜料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对无机颜料行业的清洁生产工艺进行区分。

此外,国家环保部将于“十三五”期间组织编制并发布《钛白粉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写并发布《钛白粉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工信部将组织发布《钛白粉行业规范条件》。

5.3.2涂料产品标准

有关涂料中VOC排放的标准要求日严,将促进环境友好型涂料发展,其中高固体分涂料会发展较快,这个品种标准基本缺失,中国涂料工业协会标准化委员会目前正在制定汽车涂料高固体分涂料技术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条件,陆续开展船舶、钢结构、桥梁、防腐等涂料高固体分涂料标准制定。另外,高VOC的溶剂型UV固化涂料,已列为“双高”(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应制定溶剂型UV固化涂料标准,对其中VOC限值做出规定。另外,还可与家具协会、军工部门合作,开展相关标准制定的合作。

此外,“十三五”期间,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将进一步推进。

第五篇:2010年能源局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的最后一年,今年的工作任务是很重要的,是承上启下的一年。做为全国能源大省,在“十一五”期间,陕西省按照国家对能源工作的总体要求,(中国公务员在线)以科学发展

观为统领,坚持大型化、国际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了全省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现在,我们即将进入“十二五”时期,但是我国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因此,“十二五”规划将是我国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五年规划,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民主参与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对重大问题形成共识,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所以开展“十二五”规划思路的研究工作变得至关重要,根据国家能源局的统一部署,陕西省研究制定了能源“十二五”规划思路。

一、“十一五”期间我省能源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科学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加大能源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区域供水、交通和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了能源开发利用需要。陕西省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原煤、原油、天然气在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构成为75.9:15.4:8.4,与相比,煤炭比重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上,石油略有下降,天然气持续增长。同时,陕西省能源产品产量较快增长,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及发电量分别达到2.8亿吨、2370万吨、103亿立方米和897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5.7%、10%、11%和10%。

(二)重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快

“十一五”以来,陕西省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相继建成了一批能源重点项目,加快了煤油气产能及电源建设步伐,为建设我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区奠定了基础。煤炭新建现代化矿井21处,改扩建7处,技改11处,产业升级3处,新增产能9432万吨。石油新增探明储量5.8亿吨,新增产能1000万吨。天然气新增探明储量2300亿立方米,新增产能40亿立方米。电力新增装机1228万千瓦,其中陕北“西电东送”360万千瓦。同时,陕西省顺利推进能源民生工程,加快农村电网改造,累计完成投资100亿元,农村电网改造面达到89%,解决了2万户、8.5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建成蓝田、安塞等14个农村电气化县。大力实施“气化陕西”工程,开工建设宝汉线、咸宝复线、西气东输二线联络线等长输管线,建成合阳、吴起等12个县城市管网,实现了21个县城通气,预计2012年全面实现“气化陕西”目标。

(三)大型企业集团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与中央大型企业集团合作不断深化,先后与华能、大唐、神华、华电、中煤等8个中央大型企业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八大集团承诺在陕投资总量达到1万亿元以上,目前完成投资1000亿元左右,实施的项目涉及煤炭、电力、煤炭综合利用、新能源及基础设施等众多领域,为科学开发能源资源发挥了引领作用。

四是规划和配套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先后编制完成了《陕西省新能源发展规划》、《陕西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永陇矿区麟游区、吴堡等矿区总体规划及彬长矿区规划修编,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规划体系。研究制定了《陕西省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实施意见》及《关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了能源资源的有序开发。配合神华、华电等国家大型企业集团编制完成了在陕中长期发展规划。

二、陕西“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基本思路

陕西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陕北大型煤炭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稳步提高煤、油、气等一次能源产品产量,重点发展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油炼化一体化和煤炭生产与煤机制造一体化,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效益,实现能源强省目标。加快实施“大能源、大布局、大通道”建设,统筹好各种能源建设发展规模和时序,统筹好重点能源开发区的布局和定位,统筹好能源输送骨干通道的规划建设,形成陕北大型煤炭示范基地、关中能源接续区、陕南水电核电健康有序发展的格局。积极推进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水电、风电、太阳能和核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培育新兴能源产业,着力发展低碳经济,推动能源结构清洁化、多元化和高效化。大力提升能源科技研发能力,推进先进技术示范和应用,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突破,在未来能源发展与竞争中占据优势。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治理,有序关停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和完善“开发一块、绿化一片”的生态保护机制,实现资源、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

三、陕西初步拟定的“十二五”能源发展政策措施

(一)深化能源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能源和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等领域的改革,真正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增强市场适应能力。建立生态补偿修复机制,建立“开发一块、绿化一片”的管理机制,推行强制性绿化达标。进一步规范资

源管理,全面推行资源配置市场化。加强已配置资源的后续管理,确保用于转化。

(二)切实抓好重大项目建设

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快基础配套建设,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全面搞好协调服务,确保各类在建项目按计划建成投产。加大能源化工项目调研储备力度,做到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组织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落实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抽水蓄能等可再生能源国家优惠政策,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

(三)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继续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加大采煤沉陷治理力度,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所有大型燃煤电厂必须安装使用脱硫除尘装置,并逐步实现脱硝。超前研究二氧化碳等大宗排放气体的综合利用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四)进一步改善宏观管理

促进能源投资多元化,扩大能源重点企业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规模。建立能源产业发展基金,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向能源产业。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采矿、节能、新能源等领域的新技术,扩大能源重大工程的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加快能源产业对外开放步伐。

(五)切实加强政策引导

及时发布产业发展预警,引导企业理性投资,避免盲目重复建设。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施加快结构调整的激励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能源化工科技进步。加强能源化工产业重大政策研究,解决影响加快发展的突出问题。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发展的意见》,促进新能源较快发展。

下载重磅 国家能源局印发《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附规划全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磅 国家能源局印发《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附规划全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前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为统筹“十三五”期间体育产业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建设健康中国、保障和改善民......

    十三五规划发展报告

    全县“十三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情况 安龙县发展和改革委 (2015年1月7日)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全县“十三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情况及下步工作打算作如下汇报。一、工作......

    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前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为统筹“十三五”期间体育产业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体育产业......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全文)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全文)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6〕7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发布,纲要有20篇,共计80章。 第一篇 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 第一章发展环境......

    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形势,推动我市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X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

    广元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广元市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 I — 广元市农业局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 — II — 目录 一、“十二五”农业发展主要成就 .......................... 1 (一)农业优势特色产业......

    内江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

    内江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 目录 前言 ................................................................................. 3 一、“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