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应急与非应急一体化联动系统
城市应急与非应急一体化联动系统
发布时间:2006.10.12 10: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
网
目前,我国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当城市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种重大紧急事件时,需要政府统一调度相关部门协同工作、迅速应对;当群众发出医疗急救、交通事故、抢劫伤害等各种紧急报警,或请求水、电、气抢修等各类生产、生活求助时,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及时响应,妥善处理,或提供相应救援服务。通过建立以城市应急联动系统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公共安全科技支撑体系,以提高政府对紧急事件快速反应和抗风险的能力,并为市民提供更快捷的紧急救助服务,已成为现代城市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针对这一重大课题,国内外厂商纷纷提出了各具特色的解决方案。其中亚奥数码公司提出的城市应急与非应急一体化联动系统解决方案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选择。
1、现有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或者正在建设一批城市应急联动系统,例如,我国第一个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又例如广州市、扬州市、上海市等应急联动系统等均已相继建成,正发挥着巨大作用。除了城市应急联动系统之外,有的城市还建立起政府公共服务信息系统(例如广州天河区政府呼叫中心),或者社区综合服务系统(例如北京市政府社区服务呼叫中心)。但是,无庸讳言,由于行政体制、模式选择、设计思路等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系统也普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比较突出的共性问题主要包括以下这些方面:
(1)应急联动系统接到大量非紧急事件,占用线路,浪费接警、处警资源。据统计,南宁城市应急联动中心每天所接的近4000个电话当中,有效的应急求助电话只有大约10%。其它90%的无效电话中,除了骚扰电话之外,就是市民将不属于应急联动系统受理范围内的问题(例如环境卫生投诉、旅游服务投诉、办证业务咨询等)当成应急受理的内容,导致的电话误拨。
(2)市民一般性求助因为不属于紧急事件,往往得不到应急联动系统的响应,所投诉的各类问题未能转达相应政府部门受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影响政府执政为民、服务市民、方便群众的形象。
(3)电子地图、城市公共数据库等资源无法在应急系统、非应急系统或社会综合服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联动,并导致重复建设、各自为政、产生新的信息孤岛的现象。
(4)由于应急联动系统与“非应急”的政府部门之间的脱节,应急部门往往难以得到“非应急”政府部门在信息资料、政策法规、专业知识、人员物资等方面的有效支持、配合、协调及跟进。应急事件处理完后,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对受灾人员的帮助救济、善后处理、灾后重建,或者对事故原因调查、对相关责任人的行政处罚、限期整改、防止同类事件再次发生的措施制定及检查落实等后续工作不能与应急部门进行有效衔接,及时开展。另一方面,市民向政府信访部门投诉的某些问题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得到及时解决,而使矛盾不断升级,问题急剧恶化,发生大规模集体上访甚至聚众闹事、破坏公共秩序等等紧急事件。应急处置力量由于事先没有得到政府部门的通告和预警,没有在矛盾激化前就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导致贻误了在事件刚刚发生时及时派出警力进行现场控制以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的有利时机。
2、解决现存问题的基本思路
基于解决上述存在的种种问题,基于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基于政府管理城市、服务市民的执政理念,基于探索和建立一种崭新的机制,使它既能应对城市发生的各种不测灾害和突发事件,又能解决公众的紧急救援和非紧急求助,还能受理市民的各种投诉或咨询,切实解决他们的诉求和困惑,我们在原来的“城市应急联动”的理论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应急与非应急一体化联动”的基本思路和解决方案。
所谓“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就是在一个城市中,通过采用统一的号码用于公众报告紧急事件和紧急求助,并整合城市各种应急救援力量(公安110,消防119,急救120,交警122)及市政服务资源,实现多警种、多部门、多层次、跨地域的统一接警,统一指挥,联合行动,及时、有序、高效地开展紧急救援或抢险救灾行动,从而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的综合救援体系及集成技术平台。“应急联动”概念对应美国的“911”。在我国最常见的“应急联动”载体形式就是“城市应急联动中心”、“三警合一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等。
所谓“非应急联动”,就是将应急联动的“集中接警,统一处警,分工协作,联合行动”的理念和机制运用到非应急领域,实现非应急部门(政府各个局办)之间的高效联动,有效处理涉及多个部门的各类非紧急事件。具体来说,就是采用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真实或虚拟的)联席办公,集中接入,统一受理的方式,通过共享信息、流程控制、监督反馈等手段,实现部门之间的便捷沟通,高效协调,密切配合,联合行动,达到响应非紧急求助及高效解决各种投诉问题的目的。“非应急联动”概念对应美国的“311”。在我国最常见的 “非应急联动”的载体形式就是“政府公共服务呼叫中心”或者“政府综合投诉处理中心”等。非应急联动系统是电子政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应急与非应急一体化联动”,就是在应急联动和非应急联动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应急联动系统与非应急联动系统的高度整合,无缝联接,并通过相应的协调机制,实现各种应急处置力量和非应急处理部门的一体化的协同与联动,以共同应对和协调解决各种尤其是涉及多个方面的紧急或非紧急的事件和问题。
应急与非应急一体化联动解决方案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分别实现“应急联动”和“非应急联动”,第二个层次是在第一个层次的基础之上,实现“应急与非应急一体化联动”。
应急与非应急一体化联动的组织体系如下图所示。其中,应急联动中心通过对公安、消防、急救、交警、其它应急或救援力量、专业救灾机构的指挥和调度,实现多方应急联动。非应急联动中心通过对司法局、环保局、市政局、信访局等政府部门以及供电局、自来水公司等城市公共事业机构、单位的指派和监督,实现多方非应急联动。应急联动中心和非应急联动中心均接受指挥决策中心的统一领导和集中指挥,并通过其相互协调机制实现多方的应急力量与非应急部门的一体化联动。
3、城市应急与非应急一体化联动系统的主要特点
与传统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政府公共服务呼叫中心系统相比,城市应急与非应急一体化联动系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实现在应急与非应急系统之间的来电转接及事件转办功能
在接警阶段,接警人员可以将来电直接在应急系统和非应急系统之间进行相互切换,实现转接功能;在处警阶段,处警人员可以把事件在应急系统和非应急系统之间相互移交,实现转办功能。例如,如果应急联动系统的接警员判断所打入的电话属于非紧急的事件,则将其直接转入非应急系统处理,既避免了对应急资源的占用和浪费,又使非紧急事件也能得到有关部门的受理。反之,如果非应急联动系统的接听人员判断所打入的电话属于紧急事件,则将其直接转入应急联动系统,以便应急机构及时出警加以解决,避免贻误最佳的处置时机。
(2)处理流程的相互切换功能
在启动了事件的应急处理流程或非应急处理流程之后,人们还可以根据事态的进展情况和紧急程度,将其在这两种处理流程之间进行相互切换。因为紧急事件会随着应急力量的处置进展而逐渐得到缓解,变成非紧急事件,应急力量就可以逐步退出甚至结束处置,而将事件移交给非应急部门跟进,启动非应急处理流程加以解决。反之,原来非紧急的事件在处理过程中有可能由于矛盾的激化或其它因素的变化而迅速升级为紧急事件,需要启动应急处理流程,及时派出应急力量加以防范、控制及处置。
(3)大联动功能
能够实现应急机构与非应急部门之间的横向联动,即所谓“大联动”。对于有些复杂的事件,仅由应急机构无法处理,仅由非应急机构也无法处理,需要应急机构和非应急机构的同时参与、相互协调才能处理。“应急与非应急一体化联动”机制就是针对这种情况的有效解决方案。
(4)系统分别实现应急体系与非应急体系的特服号码的一体化
对于应急体系,实现公安
110、消防119、急救120、交警122的特服号码一体化,并以110作为应急体系的代表号码,对应美国的911。公众只要拨打110或者其它任何一个特服号码,都可以得到其中一种或多种应急处置力量的响应。对于非应急体系,以市长热线“12345”整合政府的信访、环保、司法、市政、卫生、工商等政府部门以及水、电、气等公共服务机构的面向公众投诉、咨询和服务的各种号码资源,实现123XX的特服号码一体化,并以12345作为非应急体系的代表号码,对应美国的311。
(5)系统在终端、网络、服务、业务四个层次上分别实现融合共通
终端融合:通过有线固定网与无线移动网融合通信技术(FMC技术),终端层将有线电话、移动电话、PDA、PC、智能手机、对讲机等等一系列固定与移动终端融合在一起,使市民可以通过社会上任何的终端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够得到帮助。系统能够将有线电话、无线对讲、移动电话、Internet、PDA、MMS、传真等各种通讯手段无缝融合在一起,实现语音通信、数据通信、图像传输等多媒体通信,满足未来通讯发展的需求。
网络融合:网络的融合是应急与非应急融合的核心内容,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网络层将PSTN、GSM、GPRS、CDMA、WI-FI、ADSL/ISDN、350兆/800兆无线集群等等一系列固定与移动网络融合在一起,使各种终端的消息能够统一到一个平台上来。
服务融合:服务融合是建立在网络融合基础之上的融合。依托网络层的统一协议,开发出各种基础平台服务,使之模块化和平台化,可以组合成各种应急与非应急相关业务。这些服务包括:CTI、GIS、GPS、IVR、录音、传真、无线调度、短信、查询、统计、监控等等。
业务融合:实现业务融合是最终目的,一体化系统融合了应急业务(110、119、120、122、反恐、防疫、防洪、防灾等等)和非应急业务(12345、123XX、社区服务、农业服务等等)。针对不同业务的特点,依托业务层和网络层可以组合成符合需求的业务。因为服务层采用了统一的协议,应急业务与非应急业务之间可以实现无缝融合。
(6)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
系统通过资源整合及共享机制实现应急与非应急资源的一体化,并且通过与电子政务系统的数据接口实现互联互通。这些资源包括电子地图、城市基础信息库、政务综合数据库、专业知识库、应急预案库、应用软件、专家座席等。这些资源既能满足应急系统之需,又能为非应急系统所用。在异构数据互联及数据访问控制技术的支持下,一体化联动系统能够按需连接多个专业化信息处理系统,实现大范围的“信息调度”和“信息联动”,有效地提高系统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应急指挥及非应急处理的辅助决策的“智能化”水平。
4、城市应急与非应急一体化联动系统的优势和效益
(1)提升解决城市公共安全危机的综合能力
利用安全监控和社区监控提高城市的预警能力,共享应急与非应急的各类信息,做到防患于未然,在非紧急事件恶化、扩大、升级之前控制事态的发展,及时化解矛盾,防止转化为紧急事件。
求助者在紧急状态下,只要呼叫110,119,120,122中的任一号码,就能得到准确的紧急救助服务。同时可以过滤重复报警,避免重复出警,减少警力资源浪费。同时提高了紧急救助的准备性、及时性,方便了群众,还能大幅度提高对各类事件的综合处理能力。
通过对资源的整合和实施紧急事件处置的统一指挥和协调,建立了顺畅的工作流程,提高了城市综合应急能力。通过应急部门和非应急部门的联合行动机制,第一个接到指令的处警员发起其他部门的联合救助,使求救者同时获得所需要的公安、消防、医疗等部门和机构的全方位救助,从而减少城市公共安全危机造成的损失,有利于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2)优化资源,兼顾急缓,各得其所
能够实现应急系统与非应急系统之间的语音和数据的互联互通及资源共享,并通过相应的协同机制实现应急机构与非应急部门的横向联动,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优化整合、科学分配和合理调度应急及非应急资源,使得各种紧急与非紧急事件都能在恰当的时间内,得到恰当的资源以恰当的方式予以恰当的处理。一方面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和无效的出警,从而降低系统的运营费用和政府处置事件的总体成本;另一方面,又保证政府对市民的报警响应及时、投诉受理高效、求助服务到位、咨询答复满意。
(3)避免重复建设,降低运行成本
目前我国各类应急与非应急的特服号码繁多,各类政府部门呼叫中心和因事而建的指挥通信中心大量重复投资建设。通过建立应急与非应急一体化系统能够整合社会的各类资源,避免重复建设,降低政府的公共服务成本,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
(4)提高工作效率,改进服务质量,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城市应急与非应急一体化联动系统是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安宁社会的一项利国利民工程,是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应对突发事件、减少灾害损失的重要基础设施,同时也是政府管理城市、服务市民、了解民情的沟通平台、服务平台,是落实执政为民理念、提高执政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因此,通过建立和运行城市应急联动系统能增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有利于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职能转变。通过政府各部门应急及非应急热线电话的集中接听,统一受理,实现跨部门、跨辖区、不同警种、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减少相互推诿现象,加快了业务办理流程,提高政府管理城市和服务社会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5、亚奥数码的综合优势
全国500强企业——北京北辰集团在建设、经营亚运村之后,深感城市信息化以及城市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对于办好亚运会、奥运村的极端重要性,在1995年投资成立了亚奥数码技术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城市信息化及城市公共安全体系产业。亚奥数码一直从事119消防指挥系统、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及设备的国产化研究开发和系统集成,参与了应急联动体系标准的制订;参与编著了国内第一本城市应急联动专著《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与应用》。
亚奥数码凭借强大的技术力量,已经成功开发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急与非应急系统核心软/硬件产品。包括“城市应急联动与社会综合服务系统”(信息产业部电子发展基金支持项目)、AO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国家重点新产品)、“YA21城市应急通信指挥中心”(国家级火炬计划)、“YA-61公安、消防、交通接处警系统”(全国首创,国家重点新产品)、“公共服务呼叫中心系统”(广西计算机应用推广成果二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等。这些系统价格便宜,功能实用,性能稳定,已经成功应用于江西赣州公安局、广东中山公安局、柳州市政府、山东威海等全国300多家县级城市的有关系统建设中,打破了几年前这一领域被外国产品一统天下的局面。
在城市应急联动系统产业,亚奥数码具有以下优势:
(1)产品齐全、技术全面,涵盖了应急联动产业链的主要环节
在硬件方面,亚奥数码拥有程控数字调度机、局用交换机、用户交换机、视频编解码器、智能数据采集器、视频服务器等产品。在软件方面,自主研发了接处警软件、CTI中间件、IVR中间件、录音系统、无线调度、GIS/GPS应用系统、短信服务器、传真服务器、视频监控等应用软件及中间件。
通过与华为、中兴等国内厂家合作,使我们提供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基本实现了硬件国产化,可以满足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国产化和国防安全的需要。
另外,亚奥数码公司与西门子、摩托罗拉等国际著名厂商一直保持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在2005年8月份合作共建了“南宁-西门子创新通信技术试验网络基地”。通过该基地,应急联动方面的国际先进技术及产品能够优先在亚奥数码实现技术消化和产业转移,并使亚奥数码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保持同步发展。
(2)可以提供针对性的全面解决方案
通过将系统平台化和模块化,亚奥数码能够根据建设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城市规模大小、应急联动的指挥模式等具体情况,提供一揽子的全面解决方案,包括技术方案、建设方案、运营方案、培训方案等。
其中,针对大中型城市的解决方案,包括提供全方位的融合通讯平台,提供超大容量、超高处理能力的有线和无线交换系统,将固定与移动网络进行融合;采用分布式系统设计,满足用户多种需求,可扩展性强;提供强大的预警系统和决策系统,能够进行全方位的预警和辅助决策。
针对县区的解决方案,通过采用自主开发的指挥调度机,提供语音和无线对讲等基本应急功能,进行接处警和调度,系统建设成本较低,开发建设周期短;同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公安通信网内各种设备实现互联互通。
此外,本系统可根据城市大小及投资规模、实施规划,在中间件和功能模块的基础上,对各个子系统产品进行灵活组合,按需定制,分期实施,有机集成,无缝链接,平稳过渡。可以单独建设应急联动系统,或单独建设非应急联动系统,也可以分期建设,最后合成一体化的应急与非应急联动系统。
(3)有多年的系统建设经验和大量的成功案例
亚奥数码于1995年开始投入110呼叫中心建设、2001年开始涉足城市应急联动中心建设及监理,至今已有10年时间,建设的项目遍及全国各地,得到了用户的普遍好评。
亚奥数码积极参与南宁市应急联动系统一期工程(应急)的维护、升级和完善,并重点投资、建设和运营二期工程(非应急),初步建成了中国首家集应急联动与非应急联动于一体的政府公共服务呼叫中心系统。还在此基础上,规划了三期工程(重大事件联动指挥平台),建立了中国-东盟博览会客户服务中心系统,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提供了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经过长期的技术消化、系统开发、产品创新和运营实践,不但形成了系统建设、运营、维护和升级的能力,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而且创造性地提出了城市应急与非应急一体化联动系统解决方案,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产品,并成功应用于赣州、南宁、柳州等城市的有关系统建设中。部分应用案例包括:
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中心系统(应急联动集权模式)
柳州城市应急联动指挥体系共享平台(应急联动协同模式)
赣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指挥调度系统(应急联动授权模式)
南宁市政府公共服务呼叫中心(非应急联动模式)
在我国的应急联动系统建设产业集群中,亚奥数码由于起步较早,技术领先,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较好的品牌。今后将通过“强强联合、合作共赢”的发展战略,本着“整合资源,融合共通”的技术理念,主推“城市应急与非应急一体化联动系统”的特色产品,力争成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系统集成商、应用软件开发商和部分硬件设备制造商。
第二篇: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
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
百科名片
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是在市委、市政府以及其它具有处置突发事件职能的领导机构的领导下,有效整合相关力量和社会公共资源,对全市范围内的突发事件和应急求助进行应急处置的职能机构和指挥平台。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作为一个正处级的常设机构设在市公安局,其职责是统一受理全市各类突发事件和应急求助的报警,组织、协调、指挥、调度相关联动单位应急处置一般突发事件和求助;遇有重特大突发事件,协助市领导统一组织、协调、指挥、调度相关联动单位开展应急处置。
牵头负责对全市应急联动工作的机构、队伍、装备、预案、制度、经费等方面工作进行规划、组织、协调。
一、市应急联动中心的建立
(一)建立市应急联动中心是城市发展和处置公共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的迫切需要。上海正在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步伐。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维护城市安全,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已经成为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上海城市人口高度密集,重点场所、要害部门多,只有迅速、有效处置,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各种危害、损失。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涉及诸多职能部门,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由市政府直接领导的,集中受理、统一指挥、应急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城市应急联动中心。为此,我们未雨绸缪,于2001年底就开始了相关调研。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之后,针对特大型城市公共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和救援问题紧迫地放在我们面前。市委、市政府经研究决策决定建立和完善“上海市的应急救援体系”。上海市公安局结合自身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向市委政法委提交了《关于对建立上海城市应急联动中心及其设置问题的几点思考》。我们认为,建立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能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构建与上海战略发展定位相适应的城市应急联动体系,规范和加强本市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是提升政府应急综合服务水平的需要,是提高政府处置突发事件效率的需要,是控制并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的需要。通过调研,我们将市应急联动中心定位为:一个具有统一报警号码和全天候值守的力量,拥有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和实战经验丰富指挥人员,能够调动训练有素、充足常备的应急突击力量和相关专业处置力量,并以充足的物质、技术和专业情报为保障的体系。
(二)应急联动中心的建设过程2003年5月20日,市委政法委正式向市委提出《关于建立上海市城市应急联动中心的请示》。26日,市委书记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关于建立上海市城市应急联动中心的请示》,并明确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设在市公安局。随后,上海市公安局起草了《关于建立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的初步方案》报市委、市政府,并编写《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信息通信系统(一期)建设方案》。9月15日、19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先后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的初步方案》,并要求力争2004年7月1日,最晚不迟于9月1日,初步建成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2003年12月22日,市公安局将《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信息通信系统(一期)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交市发改委。2004年2月13日,市发展改革委正式下达《关于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信息通信系统(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总投资额为9725万元。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信息通信系统(一期)由电话接处警系统、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无线通信调度系统、实时图像监控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电子记录存储系统、视频音响保障系统、信息网络传输系统8个子系统组成。2004年8月15日,应急联动中心各系统正式建成,并投入试运行。2004年9月30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陈良宇在指挥大厅宣布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正式启用。
(三)联动网络的构建应急联动,应该是先“联”后“动”,相关职能单位先要实现联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统一指挥,才能发挥应急处置的作用。为此,我们同各联动单位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一是多方联动,全面联动。根据市领导“关于先将与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紧密相关的单位纳入应急联动体系”的指示精神,在联动中心正式启用初期,市公安局、市民防办、市海事局、市卫生局、地铁抢险救灾指挥部等17家市一级具有处置紧急突发事件职能的单位首批接入。联动中心结合市公务网建设进度,借用公务网非涉密区域,与首批接入联动单位网络互通,并建立本市应急联动网站,以此网站为平台,实现联动工作的信息发布、交流,电子预案、通则和办公管理等功能。联动中心还牵头组织首批接入单位申请安装了应急有线电话,并向各单位发放了800兆无线通讯设备,以网络、有线、无线的形式实现全方位的互联互通。目前联动网络已增加至18家,另有市环保局、环卫局等8家单位也即将被纳入应急联动网络。二是内部资源整合。主要是以应急联动建设为契机,实现110报警服务台和119消防报警台、交警总队交通调度台正式合并,统一开展接处警和指挥调度工作。同时建立了指挥长负责的指挥调度和应急处置工作机制。联动中心设立专职指挥组,由指挥长负责。指挥长具有丰富的应急处置工作实战经验;能够根据事态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有权调集各种处置力量和资源进行应急处置。
(四)应急联动工作的制度保障应急联动机制建立之初,没有法律的支撑。为此我们借鉴了西方先进国家应急救援方面的专门法律,经过认真调研,于2004年2月完成《上海市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处置暂行办法》(初稿)的起草工作。对突发事件的分类、应急联动中心及联动单位的职责、应急处置的预案管理、突发事件处置流程等内容作出界定和描述。经各方讨论、修改,《办法》通过了市政府常务会议,于2004年10月1日正式施行。《办法》确立了应急联动中心及相关联动单位的职、权、责。此外,为了确保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我们在系统建设的同时,起草了《关于应急联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暂行规定》、《现场指挥部工作规范(试行)》、《信息报送工作规范(试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证件管理方案》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工作机制明确了联动单位之间的工作关系和工作程序,为联动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经应急联动工作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已经开始正式施行。通过上述几方面的努力和各联动单位的支持配合,我们按时建成了应急联动的组织指挥体系和突发事件的处置网络。
二、应急联动中心的运行先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市应急联动中心的概况。应急联动中心设在市公安局办公指挥大楼内。总计办公用房面积约3500平方米,由指挥区、办公区组成。指挥大厅面积768平方米,里面预留了所有应急联动单位的指挥席。在遇到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需要开展应急联动处置时,相关应急联动单位可以立即进驻应急联动指挥大厅,开展工作。大厅其余部分设置了公安综合指挥区,承担公安日常指挥调度工作;消防指挥区,承担对各类火灾报警处置和抢险救灾工作的消防业务指挥调度;交通指挥区,承担道路交通情况监控。另外,大厅内还有首长指挥席。在发生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时,市领导可开展临场指挥。市应急联动中心于2004年9月30日正式启用,不仅标志着我们这个城市的应急处置体系的全面启动,而且使上海的城市安全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接处警情况应急联动中心2004年8月15日投入运行以来,系统运行情况基本正常。通过一年来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完善,接处警系统等达到了设计目标。2004年10月1日至2005年10月1日,市应急联动中心共接报警935万余起,处警282万余起。目前,110报警服务台可受理360人同时报警。2005年8月7日“麦莎”强热带风暴影响本市,日呼入量达到76398次,高峰时段,高达12184次/小时。110接处警系统保持正常运作,处警及时迅速,确保了抢险救灾工作的有序开展。联动处警方面,自2004年10月1日至2005年10月1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应急联动单位共同现场处置的警情共12万余起,日均330余起,绝大部分为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和应急求助,共涉及市民防办、市卫生局、市水务局等16家联动单位。各联动单位均能按照有关规定反馈信息,处置过程中,做到了反应迅速、快速高效,相互之间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有效地处置了各类突发事件。
(二)日常运作一是保持日常沟通联络。为确保各联动单位的有、无线和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转,应急联动中心每日定时对各联动单位进行有、无线点名和网络测试。一年来的点名情况良好,各联动单位值班人
员能坚守岗位,主动应答,用语规范。二是落实专项检查措施。鉴于各联动单位的实际情况不同,联动中心牵头会同各联动单位开展各类专项检查工作。2004年10月28日至11月3日,对各联动单位值班人员进行了系统操作、设备维护、制度熟知程度的专项检查,总体情况良好。三是组织实战演练。为提高各联动单位的实战能力,应急联动中心牵头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不同规模和内容的实战演练。2004年10月27日,应急联动中心与市反恐办联合举行了首次反恐怖综合演练,武警、消防、卫生、民防、环保、防化部队、教育、外事、新闻、环卫等部门参加了演练,各单位共同协作,密切配合,取得了预期的效果。2005年9月26日,应急联动中心会同申能集团在南汇区川南奉钢建材市场开展“天然气管道泄漏事故应急处置”实战演练。演练以天然气管道泄漏为科目,各参演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完整地演练了处置工作的流程,演练达到了预期效果。市消防局、市卫生局、市环保局、市气象局、申能集团、南汇公安分局等单位参加了演练。同时,应急联动中心积极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各类演练,参加了海事局海上搜救、国动委国防动员等演练。
(三)工作成效一是有效整合联动单位资源。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针对夏季汛期可能发生因强对流和高温天气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情况,急联动中心今年会同市气象局、市防汛指挥部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向各联动单位领导和联络员发布气象预警短信息,形成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的长效机制。使各联动单位能够及时做好相关处置准备工作。在7月30日强对流天气应急处置工作中,气象预警信息的及时发布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形成处置突发事件的工作合力。还是以“麦莎”台风的处置工作为例。市气象局不间断将有关预警信息提供给各联动单位,充分发挥了信息源头的作用。接到预警信息后,联动中心立即做好处置突发事件的准备工作。考虑到受台风影响,会造成110报警数增多的情况,联动中心召开动员会,增开接警工位,紧急抽调民警加强接处警工作,确保110报警渠道畅通。台风影响本市期间,联动中心向相关联动单位处警6858起,其中防汛指挥部150起、电力公司1734起、气象局2889起、绿化局1506起、卫生局297起。各相关联动单位均紧急动员、周密部署、全力以赴、组织人员坚守岗位,形成了有效处置的工作合力。受台风影响,全市轮渡停航,部分群众被困渡口。联动中心立即启动预案,联系市交通管理局、武警总队,调集大客车在大连路和打浦桥隧道接驳群众过江,另开通复兴路隧道下层供非机动车通行,确保群众安全过江。共道接引导群众过江3500余人次。
(四)下一步工作经过一年多的运作、磨合,应急联动网络已经显现出了在处置突发事件方面的作用。目前应急联动体系已经具备了以下工作优势:一是拥有知晓率极高的110报警号码。110报警电话开通十二年,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现日均受理量达3万余次。大量突发事件信息正是通过110得到了及时反应和处置。可以说,110报警服务台是应急联动体系得以正常运作的基础保障二是拥有覆盖面广,灵敏、准确的信息源。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气象部门、卫生部门、抗灾救灾部门,都拥有与各自职能有关的信息渠道。因此,应急联动体系的信息面覆盖了社会各行各业和所有地区。所有联动单位能够通过联动网络迅速、准确获取相关信息。这是我们的信息保障。三是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应急指挥体系。经过各联动单位的通力协作,目前应急联动体系已经建立了以应急联动中心为平台,由各单位办公指挥部门构成的两级指挥体系,形成了指令畅通、快速便捷、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网络。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各单位的专业处置预案库,可以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这是我们的组织保障四是拥有常备不懈、训练有素的应急处置力量。应急联动体系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动员、调集包括全市4万余名公安民警、消防官兵在内的各类专业处置力量和有关部门专家。根据市领导提出的“急需、分步”原则,为进一步扩大全市应急联动的覆盖面,目前我们已确定了第二批联动单位的范围,包括市气象局、市建委、市港口管理局、市环保局、市环卫局、市地震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机场集团8家单位。已完成市气象局接入工作,并将继续按照“成熟一家,发展一家”分步纳入的原则,争取在2005年10月1日前完成第二批联动单位的联网工作。
三、相关应急处置工作的要
点其实,讲到应急处置工作,在座各位都是各行业、各部门的领导、专家,相关工作经验、经历肯定很丰富。所以我在此仅就应急处置指挥架构和指挥流程方面的问题谈谈体会。
(一)指挥机构的作用和基本框架
1、作用美国911事件发生后,政府以及启动了应急方案,纽约市市长朱利安尼立即赶到了现场临时指挥中心。但整个纽约市已经陷入了混乱之中。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相互之间已经失去了联系。原本设计能够抵抗台风、炸弹、停电,甚至是核武器的纽约市紧急措施中心毫无用处。由于世贸塔楼的坍塌,使天线失效,手机没有了信号。而当地建立的全世界最大的电话交换站也遭到了破坏,没有任何应急电缆可用。为了获得有效的通信系统和指挥系统,朱利安尼一行在没有交通工具的情况下,步行寻找可使用的临时指挥中心。一天之内换了3个地方,其中包括警察局、消防站和纽约市警察学院。指挥中心距离现场的位置一次比一次远。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寻找一个可以与外界保持联络、可以重组政府发出指令的地方。最后,他们撬开一个无人消防站的大门,依靠站内电话启动了经过多次演练的应急处置方案第二阶段。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一个有效的指挥机构在处置恐怖袭击事件中的极其重要性。我们认为指挥机构的重要性,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决策,二是决策的传递。决策依靠的是成熟的预案体系和对预案的不断演练。我们今天这个培训的目的就是熟悉、掌握《上海市处置恐怖袭击事件应急预案》。各兄弟单位可能还将对此预案作进一步细化,结合各自实际制定相应分预案。这样才能使整个预案体系具有可操作性。对预案进行适时的、有针对性的演练,是发现问题、查找不足、完善预案、增强应急处置能力的最有效手段。在这方面,我们应急联动中心与反恐办也进行过合作,搞过应急处置恐怖袭击事件的综合性实战演练。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决策的传递依靠的是功能强大、适于实战的通信系统。这一点,在我们公安机关的处置预案中是十分强调的。每一次演练、每一次处置突发事件的总结,我们都要提到通信系统的使用问题,尤其是无线电台。如果说指挥所是我们的大脑,那么通信系统就是我们的中枢神经,是传递信息的重要环节。没有通信系统来传递信息,再完善的预案、再精妙的决策都只能是空中楼阁,功能强大的各处置部门只能各自为战。尤其是在恐怖袭击事件中,事态发展千变万化,如不能及时掌握正确信息,往往会贻误战机,后果不堪设想。2003年7月1日,正在施工的轨道交通四号线浦东南路至南浦大桥间隧道联络通道发现渗水,大量流沙涌入,有塌陷的可能。各抢险单位到场后积极开展工作。但是由于分属不同系统,沟通方面存在障碍。市抢险指挥部成立后,公安机关迅速搭建了临时通信平台,现场各单位凭借公安无线通讯网络和通讯器材,实现信息共享。此外,我局还派出图像转播车,安装固定监控设备,利用公安光缆向市委、市政府实时转播现场图像,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大家一定要充分认识通信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重要地位,不但要保持与指挥机构的通信顺畅,而且要保证本单位内部的指令畅通。
2、基本框架指挥体系是在指挥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各级部门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按照法定的规则和程序,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和领导制度,它是有效处置的重要保证。在处置恐怖袭击事件中,我们认为应建立以现场最高领导为核心、专家辅助决策的指挥体系,使指挥权力集中,机制统一、目标明确。体现专业指挥,最大限度的避免层级叠加。指挥框架呈现两头大中间小。市领导和专家顾问组建的宏观决策层主要是关系到较大范围的全局性、普遍性和整体目标性问题的决策,对具体指挥层面作出指导意见。而组织执行层主要是参与处置的各相关单位的专业应急处置队伍。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组织框架具体表现如下:···············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市应急联动中心受市委、市政府领导开展工作,有关专业部门领导和专家参与决策。如发生恐怖袭击事件,由市反恐办参与应急联动中心工作,协助市领导开展指挥,对有关反恐方面工作开展专业指导。通过应急联动中心现有的有无线通信系统,组织、协调有关应急联动单位及反恐工作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有序进行应急处置工作。
(二)应急处置的流程报告 接报处 警接到110、119报警电话或有关公安分县局
上报、应急联动成员单位通报的重特大公共突发事件(如恐怖袭击事件)后,应急联动中心在迅速将警情发送相关联动单位的同时,立即由应急联动的指挥大厅开展先期处置工作。先期处置由指挥长全权负责。一是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启动相应预案。二是将情况上报市委、市政府。三是与相关联动处置单位互通信息,及时传递事态发展情况。在各单位根据预案处置的过程中,应急联动中心要负责不间断掌握事态发展情况。一是要根据事态发展情况,征询有关专家意见,确定可能的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及时变更、转换突发公共事件的等级,根据需要启动更高一级的应急处置预案。二是要将事态发展情况上报领导,通报相关单位。三是要视情开设现场指挥部,协助上级领导赶赴现场,进行现场指挥。四是要组织、调度后续力量和资源开展进一步应急处置、抢险救援工作。各单位应在各自职权范围内,根据有关预案开展应急处置、抢险救援。应急处置工作告一段落后,由市政府发布终止命令。
(三)各联动单位的职责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以下应急联动各单位的职责权限。
1、应急联动中心的职责(1)受理全市范围内突发公共事件的报警。市应急联动中心受理通过“110”报警电话或者其他方式的突发公共事件报警后,应当立即予以核实,启动相应的应急联动处置专项预案,并向有关联动单位的指挥机构下达指令,组织、协调、指挥、调度有关联动单位进行处置。(2)负责应急联动处置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在处置过程中,市应急联动中心应当收集、汇总突发公共事件有关情况,根据现场实际或征询有关专家意见,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综合研判,确定突发公共事件的等级。属于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的,要直接组织、协调、指挥、调度有关联动单位开展应急联动处置。(3)负责组织联动单位对重、特大突发事件进行先期应急处置,并协助市政府组织实施紧急处置。对属于重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的,要立即组织实施先期应急处置,同时上报市政府同意后,征询有关专家意见,做好后续应急处置队伍和资源的组织、调度等准备工作,协助市政府组织、协调、指挥、调度有关联动单位实施紧急处置;属于特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还应当立即通知有关联动单位指挥人员和专家进驻市应急联动中心。发生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时,市应急联动中心可以根据现场处置的工作需要,开设现场指挥部。现场指挥部负责现场处置的组织、协调、指挥、调度。市应急联动中心配合现场应急联动处置,负责现场外应急处置队伍、资源的组织、协调、调度。区、县政府及有关单位应当为现场指挥部的开设提供必要的场地,并提供现场指挥部运作所需的后勤保障。(4)负责对全市应急联动工作的指导。
(5)市政府授予的其他职责。
2、应急联动单位的职责公安、卫生、安监、民防、海事、建设、交通、环保等部门以及各区、县人民政府(以下统称为联动单位),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下列的应急联动处置工作:(1)设立应急处置指挥机构,建立24小时值班备勤机制,做好应急处置准备;(2)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和预警,对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及时报告市应急联动中心;(3)按照应急处置的实际需要,组建和管理应急处置队伍、专家队伍,组织开展应急处置队伍的训练和演练;(4)按规定配备、管理、使用应急处置的专业设备、器材、车辆、通信工具等装备、物资和经费,保持应急处置装备、物资的完好,确保应急通信的畅通;(5)根据市应急联动中心指令,按照职责分工和应急联动处置预案的要求,迅速指挥、调度本单位应急处置队伍、专家队伍和资源,相互协同、密切配合,快速高效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过程中,应及时向市应急联动中心反馈处置情况和有关信息。(6)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为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基础材料、数据、情况及其他有关信息;(7)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四)其他工作发生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需要军队、武警、国家有关部门、其他省市协助处置的,由市应急联动中心向市政府请示,市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应急联动处置工作终止后,有关联动单位应当及时向市应急联动中心报告处置情况和有关信息。市应急联动中心汇总后,按照规定报告市政府及有关部门。
第三篇: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摘要:随着城市公共安全理论研究与应用的不断深入,对于安全规划与应急管理的孤立研究已渐露弊端.探讨了研究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与应急管理的融合模式,剖析了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空间范围与应变管理空间需求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以整合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构建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以空间观构建城市应急管理机制的设想.在此基础上,根据有效服务范围和资源量,提出了城市各类防救灾设施的规划标准与建构模式,以建立城市救灾单元区域.关键词: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灾害;应急平台
城市是人类文明与创新的核心载体,安全是现代化城市的第一要素,城市安全是城市可持续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中外城市发展历史,安全保障一直是城市建设的首位要求。我国 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一切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这是城市安全备受重视的更直接原因。当前世界的城市化平均水平已经超过50%世界已经进入城市社会时代。我国也已进入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阶段,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5%,城市集中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成果。城市公共安全保障已经受到社会各层面的普遍关注。
1.城市公共安全典型案例的启示
迅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更多安全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城市常常面临灾难与危机侵袭的可能。城市复杂系统的藕合作用、连锁效应和放大效应往往使灾害后果更趋严重。
1995年日本的阪神大地震,使大阪、神户等城市遭受重大损失、死亡6433人、受伤43782人,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00亿美元。总损失达国民生产总值的1%—1.5%。地震导致道路、地铁、上下水、电力、天然气、通信等设施被彻底破坏,上水道经10周后才恢复使用,新干线重新开通历时3个月,而阪神高速公路的全面恢复经过了1年8个月。可见,灾害对城市的冲击不仅仅表现在灾害来临所带来的破坏,还由于城市对各种功能系统的依赖导致灾害后果的长期持续。阪神大地震使人们反思城市建设环境和城市规划设计的不合理,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的存在。城市防灾减灾机制的不健全,科技支撑不足,导致震害预测能力薄弱等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2005年7月7日,由4名自杀式袭击者针对伦敦地铁和公交车发起的重大
恐怖袭击,造成52人死亡、700多人受伤。爆炸发生后,唐宁街10号的首相府马上反应,内阁组转入掩体开会,数分钟启动了代号为“竞争”的反恐预案。警察、消防、医院立即转入重大事件运行模式。警车奔赴各个爆炸现场,200名消防员和40辆消防车奔赴现场,深入地铁隧道救援,伦敦急救派出100多辆救护车运送伤员。通讯系统受到密切监控,一旦认为恐怖分子使用电话引爆爆炸装置,马上启动关闭通讯系统应急方案。爆炸专家小组应召待命。在几小时的全面封闭后,当天地铁实现部分运营,次日除爆炸现场封锁清理,其余地方都已正常运营。这次爆炸事件的侦破中,伦敦市的图像采集和识别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伦敦火车站有工800 个摄像头,地铁系统有6000个,部分公交车上也有监控装置,每人每天要被摄像机捕捉到300次。事发后,1000多名警察对与爆炸现场有关的8万份电视监控录像进行分析识别。5日后,警方宣布,掌握了四名嫌疑人的电视录像。在伦敦地铁爆炸事件的应对中,城市规划良好的监控系统的支持和高效有序的应对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1月10日到2月2日,中国南方地区先后出现四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过程,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造成多种灾害并发,交通运输严重受阻,电煤供应告急,农业林业遭受重创,工业企业大面积停产。雨雪冰冻灾害引发了关于城市灾害防御的深入思考;重要基础设施抗灾能力不足,我国电力、公路、铁路等重要基础设施设计和建设缺乏防灾备灾的合理考虑;市政公用设施规划设计未充分考虑抗灾需要,应急物资储备和保障能力不足;抢险救灾必要装备匾乏,抢险救灾技术力量不足;需加强重特大灾害的综合风险预警能力,对极端灾害性天气可能造成的经济社会影响预评估和相应的准备不充分、不到位;突发事件应急的“一案三制”——预案、体制、机制、法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
2.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息管理的思考
迅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更多的安全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城市随时都面临着灾难与危机侵袭的可能。一方面,各种极端灾害多发。据统计,我国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分布在灾害频发区,城市面临各种灾害事件的巨大威胁。各种极端灾害往往不是单一灾害作用而是伴随着多种灾害的次生或藕合,导致灾害损失剧增,灾害应对难度增大。2008年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就是灾害次生衍生与摆合的典型案例。
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使城市面临与高风险科技系统长期共存的窘境,加速了新安全问题的产生。如各种电器和易燃物品的大量使用,各种危险化学品生产、加工、运输、储存等,使火灾、爆炸和危险化学品泄漏等事故多发。城市大型交通枢纽和道路、桥梁的使用期长,环境侵蚀、材料老化使其抵抗突发事件的能力下降,对灾害作用的承灾能力难以估计。城市各类生命线管网数量多月布局复杂,管线事故极易以各种破坏形式作用于其他管网,使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叠加,甚至引发重大灾害事故。此外,经济发展迅速和不平衡使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人为破坏风险增大。
城市的特点和城市系统的复杂性往往使突发事件的后果更趋严重。城市是所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人口密集、财富集中、建筑物密度高,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发达且密集。城市突发事件往往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城市人流量大、交通和信息技术发达、媒体传播迅速的特点使突发事件极易演变为社会危机并迅速扩散。如果应对不当,危机极有可能变成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社会危机。城市具有典型的复杂系统特征,城市设施、生命线系统、人群行为等构成复杂的多子系统、多功能体系,由于各子系统间的复杂性、密切相关性与依赖性,灾害事件一旦发生,往往在多个子系统间造成藕合作用、连锁效应和放大效应,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
3.城市应急管理
应急平台是以公共安全科技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应急管理流程为主线,软硬件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技术系统,是实施应急预案的工具;具备风险分析、信息报告、监测监控、预测预警、综合研判、辅助决策、综合协调与总结评估等功能。
城市应急平台是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的重要节点,应急平台体系的研发是国家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面向完善应急体系建设和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及风险能力的重大需求,基于公共安全科技和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我国科技工作者已经提出并构建了具备风险分析、信息报告、监测监控、预测预警、综合研判、辅助决策、指挥协调与总结评估等功能的应急平台体系的整体框架、技术要求及其综合解决方案;以事件链、预案链及其相互关联为主线,凝练提取了构建应急平台及其体系的关键功能要素、主要节点的特性与共性技术,以及节
点间的逻辑与协同关系。提出了应急平台及其体系的综合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的总体架构、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研发出千余个组件化、流程化的软件功能模块,并通过集成创新,开发出实用化的综合应用系统软件;针对四大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各子类事件,建立了基于事件影响区域内触发要素分析,能给出可能发生次数、衍生事件链逻辑判断模型,建立了能集成事件链判断和多种单事件预测的多事件次数、衍、祸合的综合预测模型, 建立了能综合现场及相关层级信息、相关数据库和专家建议的综合研判和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创建了能体现应急平台体系在应急管理的全流程、在固定和移动应急平台全系统、在不同层级平台构成的全体系中实现互联互通的技术原型系统;研发出能对应急平台体系软硬件系统运行状态、执行效率和资源占用率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评测的集成测试技术,为应急平台体系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撑。
4.结束语
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公共安全形势严峻,城市公共安全受到高度关注。安全发展与节约发展、清洁发展一样都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涵,安全与节能减排要统筹兼顾。公共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的理念应具体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综合风险评估、城市安全规划、突发事件应急平台,是保障城市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是全面提升城市公共安全保障水平与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支撑。具有安全保障和科技支撑的城市将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高庆华,马宗晋,李志强建立社会安全保护体系,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 [期刊论文]-自然灾害学报2002(03)
徐志胜,冯凯,白国强关于城市公共安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初步研究 [期刊论文]-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01)
王绍玉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期刊论文]-城市与减灾2003(03)
李彪城市安全规划的可视化技术研究 [期刊论文]-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1)
第四篇:南宁城市应急联动中心十周年庆典暨启动仪式
2012南宁城市应急联动中心十周年庆典暨新项目启动仪式
活动构思
本次庆典是一次行业形象的集中展示与全面传播,它是一种行业内在的文化理念与精神风貌综合体现。“具有行业自身特点和个性的公关活动”是树立及宣传自身形象和文化的必然手段,是一次重要的综合实力的全面展示,在配合树立提升社会行业地位及影响力的过程中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这次庆典活动能回顾过去十年南宁城市联动中心的艰苦历程、丰硕成果,展望未来发展的美好趋势,对新项目的启动、新设备的升级增添亮点都是本案思考的重点。
一、活动目的
庆贺南宁城市应急联动中心成立十周年,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增强行业的凝聚力,进一步打造优秀的行业文化。通过活动策划、包装和形象提升,在来宾参与整个庆典活动的体验中,使其无论就经营理念、中心文化、诚信为本还是应急中心形象和业务模式,都能够引发领导和来宾的共鸣,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从而愿意进一步同应急联动中心进行更深入和广泛的合作,取得双赢。通过媒体的邀请和传播,扩大应急联动中心在社会及市民心中的的影响力,提升行业的品牌形象。
二、活动主题
南宁城市应急联动中心十周年庆典暨新项目启动仪式
三、活动时间
2012年5月(暂定,时长:2个小时)
四、活动地点
绿城画卷(户外广场、七楼大厅)
五、参与人员
区(市)级领导、中心领导、中心职员、媒体、合作伙伴
六、周年庆典筹备项目
庆典场地布置和庆典内容。场地布置: 1.1 1.2 外场布置:大门、拱门(花和充气)、空飘、皇家礼炮、红毯、彩旗、花篮、绿化
内场布置:签到台(签到墙)、舞台、背景喷绘、LED屏、投影仪、摄像机、花柱、主席台、司仪台、灯光、音响、桁架、指示牌、台花、地毯 1.32 庆典内容: 2.1 2.2 2.3 十周年庆典仪式 新项目启动仪式 新设备升级仪式 其他物料:(略)
七、活动流程: 1.筹备分工 a)
成立活动运作小组:
办公室:负责全方位的统筹、实施、联络、指导、协调以及活动现场和现场以外的人员安排、组织、突然情况的应急;负责监督其他各个小组的工作进度。 宣传组:①利用海报、横幅、展板、网络、广播、画册等方式开展宣传;
②现场摄影及摄像,画面确定、尺寸落实,完成时间落实配合现场邀请的媒体一起报道及摄像;
③负责组织宣传文字资料整理、信息统计等文案宣传工作记者新闻资料准备。新闻稿件(大众、行业媒体)、中心简介(或画册):
画册主要内容:
序言 目录 领导语录 发展历程 辉煌荣誉 成果展示 远景规划 结束语
④广告发布。从树立中心形象角度出发,在发布庆典广告时应尽可能选择社会影响力大、覆盖面广的媒体。如:广西日报、南宁晚报、南国早报等; ⑤纪念品、礼品的设计及制作。
策划组:进行活动的整体流程策划、领导讲话落实(指定人员,发言稿确定),现场各部门之间的调配及协调,保证个工作小组之间的工作正常运行及合作; 执行组:负责本次活动的所涉及到有关方面的组织与运作。物料:活动所有涉及到的一切物料筹备的购买及联系,并且保证正常供给。涉及的物料包括:喷绘、展架、空飘、停车证、指示牌、邀请卡、胸卡、台卡(领导和接待处)、主背景、签到台、笔、鲜花(台花、花篮)、绿化用品、对讲机等;
设计:外场及内场布置、画册、标语、横幅、彩旗、海报的设计及制作; 舞美:活动现场舞台、灯光音响及背景喷绘的涉及和制作;
礼仪:负责活动当天的礼仪接待,所有领导和嘉宾的入场(重要领导由特定人员接待。)
后勤组(大量人员):会场的布置执行、物品的摆放、来宾到场的登记记录及座次的安排等工作,并且服从一切临时调配工作,负责活动筹备以及活动中的所有工作人员的用餐用水问题;
接待组:负责政府领导、工作伙伴、工作媒体、相关单位职工的接待与安排工作; 安保组(由联动中心提供):负责活动现场的治安、交通维护、管制、人员安全,全程活动的安全保障工作。
注: 每个项目组将配备 名组成员配合各项工作的实施,所有工作将由项目组与应急联动中心相关部门人员协作完成。
b)人员邀请
c)活动现场布置 拟定嘉宾、记者及特邀贵宾名单。为本次活动专门设计的请柬。请柬内附有: 行车路线图,VIP停车证
请柬应提前2周寄出,信封内准备好回执,提醒来宾按时回传。事先与领导、重要嘉宾、重要记者及重要来宾确认请柬送达。 引导区:(略)会场所有通道; 签到区:(略)1楼大厅门口;
坐席区:(略)贵宾席、水果、茶水、鲜花摆放到位,特别是座次安排要准确;
演讲区:(略)1楼大厅内;舞台的搭建、大屏幕、灯光音响设备的调试要准确,启用备用设备;
d)实验区:(略)7楼内; 演习区:(略)大楼前空地;
操作区:(略)每个区域都设置的后台操作;
应急措施: 在活动前3天获取天气信息,以提前作出预案。
在活动准备阶段全面考察活动场地,充分了解场地地形,确保在活动过程中安全通道畅通。与电力部门联系,确保在活动过程中电力供给的稳定。
消防、公安等各部门相互联系,安保人员时刻就绪以解决突然的安全事故问题。成立秩序维护组,确保活动过程井然有序的进行。
2.筹备时间安排:
2012年
月
日——确定活动策划案;
2012年
月
日——确定邀请领导名单并开始邀请; 2012年
月
日——活动场地的预定;
2012年
月
日——确定邀请媒体名单并开始邀请; 2012年
月
日——完成领导发言稿及新闻通稿; 2012年
月
日——设计制作邀请卡; 2012年
月
日——完整画册的设计及制作; 2012年 月
日——相关广告宣传的制作及投放; 2012年 月
日——活动现场的设计及部分制作; 2012年 月
日——舞美工程的制作; 2012年
月
日——请柬与宣传册的发送; 2012年 月
日——宣传视频的拍摄及制作; 2012年
月
日——所有物料的准备; 2012年 月
日——活动现场布置及安排;
2012年
月
日——后勤工作就绪,活动期间工作人员饮食问题的供给及联系; 2012年
月
日——庆典活动开始。
3.庆典流程:
1)入场仪式:从外场入席,外场效果的制作。礼仪队迎接、军乐队奏乐 2)签到仪式:签到仪式分为传统的桌面文笔签到和新颖的墙面签到。
3)引领贵宾入席:由礼仪小姐引导贵宾入席,奏响入场仪式进行曲,全场人员起立欢迎领导的到来。4)主持人开场白:(待定)
5)领导致辞:领导回顾应急联动中心团体在十年来的步上正轨、茁壮成长的表现做总结发言。(适时播放相关视频)6)员工表彰:(待定)
7)新项目启动仪式:触摸水晶球、剪裁(托盘剪裁和花柱剪裁)、感应按钮等。
8)带领贵宾上七楼对新设备举行升级仪式:全中心人员做好各个技术岗位一级准备,迎接领导的到来。
9)模拟演习:以大楼下面空地为场地进行一次高水平的紧凑的应急演习练习一次。领导可以在七楼的室内用视频观看到演习的每处细节。(拍摄跟踪到位)
10)领导当场总结:一系列演习结束后,领导做现场总结,媒体现场采访。11)欢送领导退席:礼炮(鸽子)、升空气球、军乐队奏乐、礼仪队。
九、后期工作
活动结束后对外媒体的新闻报道、照片和录像的整理、纪念品的制作、报纸报刊的刊登、网络的宣传等。
第五篇:城市应急管理
Huangwei
自2001 年美国“911 事件”以来, 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基于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 并且逐 渐向各个领域延伸, 尤其是在城市管理方面。在我国, 城市的应急管理已经成为城市政府统领城市安全各方面工作的一条主线, 在保证城市的安全运行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城市应急管理直接关系着城市的安全
城市应急管理是以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为主要内容的,突发事件分为4 大类。一是自然 灾害, 包括水旱、地震、地质、气象和森林火灾等灾害;二是事故灾难, 包括危险化学品事故、矿山事故、特种设备事故、交通事故、道路桥梁事故, 水、电、气、热等公共设施事故以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等;三是公共卫生事件, 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动植物疫情、食品安全与职业危害等;四是社会安全事件, 包括重大群体性事件、刑事案件, 涉外突发事件等。城市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一案三制”的建设, 即应急管理的预案和法制、体制、机制建设。1.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
2007 年8 月30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自2007 年11 月1日起施行, 随后各地方立法机构也相继制定了实施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办法, 从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到相应的法律责任分别做出规定。这标志着应急管理正式成为包括城市管理在内的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包括及其部门必须依法履责, 完成法律赋予的应急管理的各项责任, 也使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有了法律依据, 各级人大常委会也将依法监督同级政府开展应急管理的工作成效。
2.城市应急管理的体制建设
我国的城市应急管理体制是条块结合、以条为主, 党政军及其主要部门共同参与、行政一把手负总责。以应急管理工作开展的较早和较为先进的北京市为例,成立了城市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 统一领导全市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由市长任应急委主任,市委、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以及北京卫戍区和武警北京总队等领导参与领导和组织工作。在市应急委下设立了14 个专项应急指挥部, 分别负责不同专业种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分别是城市公共设施事故应急指挥部、人防工程事故应急指挥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反恐和刑事案件应急指挥部、电力事故应急指挥部、建筑工程事故应急指挥部、交通安全应急指挥部、消防安全应急指挥部、抗震应急指挥部、森林防火应急指挥部、防汛抗旱应急指挥部、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指挥部、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指挥部和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指挥部, 没有设置专项应急指挥部的, 由政府各主管部门分别负责相应领域的应急管理工作;北京市下辖的18 个区县也成立了应急委, 并相应设立了各专项分指挥部, 从而形成了城市完整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这一应急管理体系的特点是政府对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负总责和总协调, 由其各主管部门具体负责不同种类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置。
3.城市应急管理的预案建设
在过去的城市管理活动中,应对处置突发事件也是经常的,一般是根据突发事件的种类, 由 对应的政府主管部门及专业企业组织力量处置, 重大事件政府领导也赶赴现场实施指挥, 但通常没有预先的准备, 只是根据现场情况临时组织抢险。现代应急管理与以往最大的不同, 是强调应急预案的准备和作用。一个城市要有应对突发事件的总体预案,城市的各个专项应急管理机构 或政府主管部门要有针对各种类别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组织、社区管理 单位要有本管理区域的应急预案, 各类公共设施服务企业、生产企业和各社会单位等要有本 企业、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就是根据对突发事件的认识, 按照科学的管理办法, 针对 应对及处置突发事件所作的预先准备, 做到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 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以及 一旦发生后能够有效地应对和处置。应急预案主要包括对突发事件的认识分析和等级划分、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预测和预警、应急响应的规定、后期的处置、信息的管理、保障措施、宣传教
育和培训及演习等。在应急预案的建设中, 重要的是广度和深度的问题, 即应急预案的制定, 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城市的各个行业都要有预案, 各行业的每个单位都要有预案, 在单位内部的每一层组织都要有预案, 直到一线的每个岗位、每个人, 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 不断修改完善预案。目前距离这一目标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仍需持续不断地努力。在预案建设中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 这就是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切忌都搞成八股文式的预案, 千篇一律, 而是要从实际出发, 将预案具体化, 尤其是越到基层就越要具体, 也许就是一张纸、几句话或一张图, 就能解决问题,关键是要融化在当事人的头脑中,体现在行动上。预案是让人知道当突发事件发生时该怎么办, 而不是让人看的, 真正发生突发事件, 是来不及现看预案的。
4.城市应急管理的机制建设
机制建设主要是指在应急管理中各种工作的制度, 包括值守应急机制、预警发布机制、信息报告机制等等, 但最重要的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指挥和协调联动机制。应对突发事件, 实际上就是在时间发生时, 组织者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应该找到位的人找齐, 然后根据事件情况按照应急预案及指挥者的经验, 迅速制定解决方案, 快速予以处置, 这其中往往涉及到不同部门、不同单位的资源, 而且时间紧急, 容不得推诿扯皮, 所有相关的单位必须同心协力、集中资源共同应对灾难。我们现行体制的最大优势也在于此, 能够以组织的权威迅速集中各方资源应对处置突发事件,汶川地震中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 当然, 这对组织领导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其指挥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应对突发事件的效果。
5.城市应急管理的保障措施
在做好城市应急管理“一案三制”工作的同时, 城市应急的保障措施也很重要, 主要有人力 资源的保障、资金的保障、技术的保障、装备和物资的保障等。城市要有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和一批覆盖到各个领域的应急管理专业人员, 各个行业要有逐级的应急抢险队伍;应急管理资 金要纳入政府及企业、单位的正常预算管理范围;技术、装备和物资要得到充分的保障, 以适应 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北京市近一年来在应急管理的技术和装备上投入了大量的力量, 市和区县应急指挥中心及14 个专项应急指挥部分别建立了指挥系统,配置了应急指挥专用车辆, 实现了包括卫星视、音频通信在内的各种通信方式及计算机专网的联接, 市应急办建立了首都公共 安全门户网站, 各区县应急办和市各专项指挥部也按照各自特点加强应急技术装备。
二、应急管理与常态管理的结合对城市安全的重要意义虽然城市应急管理是以应对突发事件为出发点的, 但随着城 市管理决策者对城市应急管理和对城市安全作用认识的提高, 城市应急管理实际上已逐渐延伸渗透到城市运行的各个方面, 将应急管理与常态管理衔接, 通过风险评估与控制、安全隐患的排查与整改、突发事件的监测等, 实现了防止突发事件的关口前移, 使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 为城市安全提供了保障。
1.城市突发事件的监测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十一条规定, “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监测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种类和特点, 建立健全基础信息数据库, 完善监测网络, 划分监测区域, 确定监测点, 明确监测项目, 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 配备专职或者兼职人员, 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测。”对突发事件的监测, 可以预防或者降低事故灾难和后果, 尤其是对交通、市政等城市基础设施而言, 更是如此。2007 年8 月1 日, 美国明尼苏达州一座跨越密西西比河的大桥发生坍塌, 造成人员伤亡, 美联邦政府运输部2005 年曾审查明尼苏达州提供的该桥安全检验报告数据, 评估后发现这座桥梁存在某些“结构性缺陷”。姑且不论美国有关部门在得到该桥的安全检验数据后采取的措施是否得当, 我们的城市在交通、市政等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甚至还没有建立完整的监测制度。随 着城市年龄的增长, 城市道路、桥梁和水、电、气、热等城市生命线及其地下管线也在逐渐老化, 发生的事故也不在少数, 需要建立全面、完整的检验、监测制度, 以及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 防止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以保障城市安全地运行,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谓任重道远。2.城市安全隐患的排查与整改
近几年, 中央和各地方政府持续部署开展了城市安全隐患的排查与整改工作, 在现阶段的 条件下, 结合城市突发事件的监测, 这一工作毋庸置疑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政府监管与企业自 查, 使城市的管理者掌握威胁城市安全的隐患所在, 然后投入必要的资金予以消除, 尽量减少事故灾难的发生, 保障城市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由于排查隐患涉及到城市主管部门、属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单位、企业、个人等多个方面, 而且大多存在着利益冲突, 需要各方统一认识, 通力协作, 必须由城市政府旗帜鲜明地坚持下去, 形成机制持续进行。
3.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
城市存在着风险, 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各个方面, 在城市的应急管理中应当开展风险的评估与控制, 以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 保证城市的安全。要在调查掌握风险源的基础上, 运用科学的方法正确地分析和评估风险, 采取工程措施、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等, 控制风险, 防止风险转化为事故灾难。目前在城市的风险评估和控制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需要借鉴国际发达城市的经验和科学方法, 投入必要的人力、财力, 切实开展好这项工作, 为城市安全提供保障。
三、从2008 年北京奥运会看城市应急管理保障城市安全的作用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已经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最重要的是实现了“平安奥运”的目标, 整个奥运会期间未发生大的事故, 其中城市的应急管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除了奥运会赛事的组织以外,奥运会期间的城市安全运行是首要的,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北京市以城市应急管理为主线, 将城市的应急管理与城市运行有机结合, 统筹全市的各项安全工作, 包括了从反恐、社会安全、道路交通、公共卫生、市场供应等各个方面, 给予了巨大的投入, 这里仅从包括水、电、气、热等城市生命线在内的城市公共设施的一个侧面说明问题。
为了保证城市生命线在奥运期间平稳安全的运行, 不发生事
故, 首先要保证各专业的供应和安全运行的能力, 几年来在电力、燃气、自来水等设施和管网上先后投入了几十亿元, 增加供应能力, 更换老旧设施和地下管线, 全网的安全运行能力有了大幅提升, 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其次, 为了保证奥运会各竞赛场馆、非竞赛场馆、独立训练馆、签约饭店、定点医院、奥组委指定的宗教场所和奥运之家等涉奥场所各类设施的安全运行, 各公共设施专业企业在逐点落实负荷需求和供应能力保障的基础上, 还打破了传统的以占地红线为界的责任划分, 主动进入, 分别与各涉奥场所业主单位全面建立了“手拉手”的对接融合,开展了以下保障工作: 一是排查整改问题, 从专业运行的要求查找业主在硬件设施和管理两方面存在 的问题, 建立台账, 交业主整改, 并给予专业支持;二是建立全面的联系, 双方运行人员一一对应落实责任, 保持联络畅通, 随时解决发现的问题;三是确定详细的工作机制, 共同做好运行方案和运行相关事宜, 签定运行保障协议;四是制定保驾方案和应急预案, 做好应对
突发事件的准备;五是组织开展预定方案的演练, 做到无缝隙对接。通过这些努力, 使涉奥场所的安全运行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各专业企业还以保涉奥场所为目标, 全面开展了外部延线的保障工作, 加强巡查, 普遍将原来的数日一巡增加为每日两巡, 及时发现消除问题。与此同时, 城市公共设施各专业企业还在奥林匹克公园公共区周边部署了应急队伍, 确保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以最短时间进入, 实施抢险救援。这些工作的开展, 从点、线、面上为奥运会的顺 利举行提供了有力的安全保障, 使奥运会的重点目标和整个城市在奥运期间都实现了安全运行, 达到了大事不出、小事减少的“平安奥运”目标。城市应急管理在保证城市的安全上已经和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且今后还将日益显著。
一、引言
城市是一个有组织高效率的社会, 也是一个脆弱的社会。城市的脆弱性表现为:(1)所有城市的正常运行都是在生命线的牵引下实现的, 水、电、燃气、交通、通讯、物流等等,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引发城市的大瘫痪;(2)由于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人口、基础设施密集, 人员流动频繁, 在同样的灾害面前, 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损失和危害要 远大于农村地区;(3)城市地区一般自有的自然资源有限, 如粮食、能源、原材料供应以及产品销售等对外部的依赖性较强, 一旦外部出现问题将对城市生产生活带来冲击;
(4)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口群体的不断分化, 不同群体的收入差异和消费能力差异的扩大将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集聚。可见, 城市的规模越庞大, 功能越复杂, 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 就越多, 潜在的风险也越大。公共卫生、城市基础设施、通讯、环境、商品供应、社会稳定、灾害防控等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 都可能威胁到城市安全。
二、城市安全特点
2008 年1 月10 日以来, 中国南方发生了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给群众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这次灾害主要有以下特点:(1)降温幅度大, 降水量大。为近50 年来的最大值。1月10 日至2 月2 日,全国先后发生4 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 持续20 多天。(2)波及面广, 损失严重。灾害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大面积农作物受灾, 还引发了铁路、公路、电力、通信、供水、燃气等生命线工程严
重受损, 人员、信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