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歌剧猫鉴赏
歌舞剧【猫】观后感&赏析
歌舞剧猫,可谓艺术史上不可抹去的鲜亮一笔,第一次听说这部作品,是在初中的音乐课上,当时音乐老师为我们播放了歌剧猫的大部分内容,并带领大家一起欣赏了这部作品,从那之后,这部作品也已经被我看了三四遍,而在这个学期的选修课【中外歌剧鉴赏】上,老师再一次为我们播放了这部经典的作品,作为经典作品,可以说百看不厌,这次观看之时,便又有了新的感觉。
音乐剧猫,是安德鲁韦伯的作品,在课上,老师给我们讲的韦伯的职业让人感到很有趣,他的专业并不是音乐剧,但他生活在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父亲是皇家音乐学院钢琴教授,母亲是小提琴家,祖父是男高音歌唱家,弟弟是当今颇有声望的大提琴家,因此,攻读历史的安德鲁最终投身音乐剧事业,也并不令人感到惊讶了吧。而韦伯的故事也从某一方面告诉了我们,职业,并不一定是被学业固定死了的,优秀的人总能找到自己最擅长最喜爱的事物作为自己的职业吧。
音乐剧猫,主要讲的是一年一度的杰克利猫的聚会的故事,在故事中,许多猫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詹尼安点点、剧院猫、厨师猫、摇滚猫、英雄猫、铁路锚、剧院猫等等令人觉得新奇却又觉得亲切的形象让人十分喜欢,在这之中,我最喜欢的是摇滚猫与铁路猫的故事,摇滚猫的形象张扬有个性,桀骜不驯十分活灵活现,而铁路锚这一形象,让猫穿上马甲,作为铁路秩序的维持员,很有意思,当中的音乐也很好听。
当然,这其中的所有故事之中,最重要的还是格里泽贝拉的故事,这只早先混迹于人类世界的猫已不受杰里科猫们的欢迎,被排挤被唾弃,但年迈的她仍想回到杰里科猫们之中,先后两次闯入聚会,而这两次的闯入,为我们带来了剧中最经典的曲目——回忆,两次的演唱相似但绝不相同,第一次,更多的是对于往日时光的回忆,当时的美丽已不复存在,而第二次的演唱更加有力,像是对回忆声嘶力竭的控诉,对错误选择的严肃忏悔,我更喜欢第二次的演唱,在演唱之中,她终于像一只猫一样躬下身去,趴在地上,不再像人类一样行走,而趴下之后的再次站起把歌曲推上了另一个高峰,这动情的演唱感动了所有的猫,也打动了所有的观众,最终格里泽贝拉被选上进入杰里科之月,重新来过这一生,这意料之外但情理之中的事情也让人十分欣慰。
歌舞剧猫可以说是艺术史上的经典,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在全世界的舞台上都进行过演出,而最近它的中文版也在中国的舞台上演出了,并且来到了郑州,虽然没有机会前往观看,但是在中外歌剧鉴赏课上重温这部经典的作品,也让人的心情感到十分愉悦。
以上便是我对歌舞剧【猫】的观后感与赏析
第二篇:歌剧鉴赏猫
歌剧鉴赏猫
我们平时不怎么看歌剧的,只有上选修课才有机会看,老师给我们观看的歌剧应该都是一些比较经典的,就是因为没看过,所以不知道好不好看,看完之后有一些感概,因为不怎么懂音乐,但是也很认真的看了,我对《猫》这部歌剧的感想颇多。因为是第一次观看这部音乐剧,所以印象也较为深刻。虽然我不能用艺术的专业的眼光来欣赏它,但是以普通人的眼光来看,仍然有许多触动人心的地方让我感动。
在两个小时的观赏中,我并不是很在意歌词,大多是在观察人物的化妆、身体语言和动作。演员经常匍伏在地,很符合猫的特征,特别是扮演母猫的女演员,天然一股风流,媚不可挡。公猫的阳刚与自得,则在典型的麦可杰逊式抚下腹摇臀部的动作中体现出来。各人只要踢脚便是笔直,只要伏下便是柔软,只要张手便是伸展,只要张望便是专注,见满台人影,却丝毫不乱。演员唱歌时趣稚可爱,有些又显狰狞。最难得的是表情,丰富多彩,很难想象他们怎么会表演的如此的好,似乎人人都把自己当作猫了,表情各异,但都有猫的慵懒,眼睛不大睁得开,一睁开又精光四射,吓人一跳。动作也轻捷,配合小心谨慎的一副猫容,真如脚踩肉垫,无声无息。
最最精彩的便是人物众多,而服装竟没雷同的,虽然是猫的服饰,与现代人的角色也差不多,有威严老人,有落魄老妇,有凶恶男人,有活力男人,有娇媚女人,有贤惠女人,有黑衣,白衣,花衣,有资产者,有魔术师等等。很难得的是剧中一只老母猫的声线沙哑,脖子上的皱褶非常明显,看的出是由老人演的,她唱起来也是大段大段歌词的,与一位穿大毛袍子的老公猫遥遥相望,脉脉含情,互相对歌,这些老人很值得佩服。
《猫》中的舞蹈和音乐相当突出。为了传情达意,编导们不惜用了大量的舞蹈场面来表现猫的不同特征和性格。这里既有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又有凝重华丽的芭蕾舞,还有充满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怎么好看怎么编,没有框框,别具匠心,不拘一格。尤其是那段长达十几分钟的“杰里克舞会”的舞蹈,场面宏大,激情澎湃,让人看得如痴如醉。
<回忆>这首歌是由剧中的魅力猫“格里泽贝拉”演唱的,这是一只年轻时魅力十足而年老后邋遢肮脏的猫,她孤独衰弱,遭人唾弃,流浪在最下等的街区,受到猫族的排挤。她也渴望能升入天堂,但这对她显然是一种奢望。在这个情景下,她演唱了这首<回忆>。在她唱完之后,猫儿们都被感动了,一致推选她升上天堂,全剧落下帷幕。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首歌在剧中所占的份量,可以说,它是全剧的转折点,也是高潮点,因为所有的猫对“格里泽贝拉”的看法都将在这首歌后发生改变,如果这首歌不感人,无疑就是全剧的失败。
猫一向被人们认为是多变的动物,令人难以捉摸,而如果一部戏剧的角色全部由猫来组成,这会是什么样子呢?音乐剧《猫》就是这样一部作品。《猫》中的猫儿多得让你数不清,我想即便你看了很多遍的人,也还是没有完全弄明白,因为这里面的猫实在太多,而且各有特点,要全部记住确实要伤不少脑筋。
虽然看了几节课但是也不是很懂,回来后又自己看了一遍,在网上又看了一下其他人对这部歌剧的评论,我稍微也有懵懂的感觉,我觉得我们还是有必要多上上选修课,可以多学到好多知识,各方面的都有,让自己更充实,很喜欢这科。
第三篇:音乐鉴赏——歌剧《猫》
歌剧《猫》
一般而言,音乐剧的剧本要与音乐相匹配。所以在音乐剧创作之前,剧本作者要与曲作者讨论商议,达成一定的默契,然后剧本作者才能开始创作,以期创作后的剧本能给曲作者最大的空间来施展音乐才华。
《猫》的诞生则有些与众不同。《猫》的剧本取材于英国诗人托马斯.斯特尔斯.艾略特(Thomas Sterns Eliot)的诗集《擅长装扮的老猫经》(),这首诗作是艾略特为儿童创作的,所以诗句比他的其他诗作都要简单易懂得多。诗作完成于1939年10月,而音乐剧《猫》的创作却开始于1977年,两者相差了38年。在艾略特1965年逝世时,他一定不会想到他的这首诗作竟会在12年后成为音乐剧的剧本。
诗人艾略特创作了大量诗作,重要作品有《肌肉萎缩》(Sweeney Agonists)《岩石》(The Rock)《大教堂凶杀案》(Murder in the Cathedral)《家庭团聚》(The Family Reunion)和《四首四重奏》(Four Quartets)等。
著名音乐剧作曲大师安德鲁.劳伊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于1977年开始着手为《擅长打扮的老猫经》编配音乐,他这样做完全是源于对小时候读过的这首诗的浓厚兴趣。一开始韦伯只打算写一些在舞台上演出的散曲,完全没有创作音乐剧的念头。因为这首诗没有戏剧情节,更没有戏剧张力,不具备创作为音乐剧的条件。
他为这首诗写了好多片段,时常在聚会上用钢琴弹给朋友听。在1980年的爱德蒙顿音乐节(Edmonton Festival)上,韦伯公演了他写好的几个片段。当时艾略特的遗孀瓦莱里.艾略特(Valerie Eliot)也参加了音乐节,并且带给韦伯许多艾略特没有发表的诗和故事。这些诗里,就包括了后来十分出名的《魅力猫-格里泽贝拉》(),艾略特之所以没有把这首已经完成的诗放进诗作里,是因为他觉得这首诗对孩子来说太悲伤了。可就是这样一首诗,却给韦伯带来了音乐剧的灵感,他感到“魅力猫格里泽贝拉”的遭遇正是故事的主题所在,如果加入进去,就可以构成一部有头有尾的音乐剧了。
尽管如此,韦伯创作《猫》的念头还是遭到了绝大多数人的反对,他们认为用诗作来创作音乐剧将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原因在于诗作更适合表达情绪,而音乐戏剧需要的是情节,用诗作来做剧本无法起到表达剧情的作用,况且诗作者艾略特和韦伯也从来没有过事先的沟通。而韦伯的态度则是,我这部音乐剧可以不依靠剧情,只要有气氛,他相信,音乐剧可以不用剧情来打动人。
韦伯找来了一批能人,导演由特雷沃尔.努恩(Trevor Nunn)担任,他在剧中解决了许多人们认为无法解决的戏剧问题。还有舞蹈设计是吉莉安.莱尼(Gillian Lynne),她在观察了《猫》之后,发现猫具有孤癖,冷淡,多情,充满柔韧性与神秘感等特征,于是他将这些特征融进《猫》中,创作出了富有新概念和充满能量的舞蹈。还有著名服装设计师约翰.纳皮尔(John Napier),他于1980年11月开始了他的设计工作,并设法创作了一个猫儿们聚集一堂的场景。他根据T.S.艾略特的诗集,结合了猫和人类的因素,为每一只猫设计了服装。绝大多数的服装都是柔韧而易于移动的,而且带有强烈的舞蹈特质。
经过这些人的协同努力,在1981年5月11日《猫》正式登场了,首演于新伦敦剧院。正如人们一开始预计的那样,大家对《猫》的前景并不看好,人们始终认为,上演一部取材于儿童诗作的音乐剧只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甚至在演出的前一天,剧团也没有筹集到足够的投资赞助,剧院的老板心灰意冷,甚至想要违约退出。
后来的情况谁都清楚,《猫》的首演一炮打红,成为世人瞩目的音乐剧。那些忐忑不安地为《猫》剧投资的人们,收回了几百,几千倍的回报。谁也没有料到《猫》竟然能成为迄今为止演出时间最长的音乐剧,谁也不会料到一部不以剧情取胜的音乐剧竟然能这样感人。当时各大报纸纷纷刊登《猫》成功演出的消息: 导演特雷沃尔.努恩(Trevor Nunn)和舞蹈设计吉莉安.莱尼(Gillian Lynne)构思了一部令人激动,丰富多彩的演出。在音乐剧中独树一帜。
《回忆》:
比起其他著名的音乐剧,中国听众最熟悉的一定是《猫》。原因不在其他,而在于剧中一首歌的力量,那就是<回忆>。自《猫》诞生以来,<回忆>这首歌就开始传播四海,那如泣如诉的旋律,一下就能抓住人们的心。对于中国听众而言,这首歌的知名度要远远高于《猫》。大多数人也是听了<回忆>之后才知道了音乐剧的《猫》。
<回忆>这首歌是由剧中的魅力猫“格里泽贝拉”演唱的,这是一只年轻时魅力十足而年老后邋遢肮脏的猫,她孤独衰弱,遭人唾弃,流浪在最下等的街区,受到猫族的排挤。她也渴望能升入天堂,但这对她显然是一种奢望。在这个情景下,她演唱了这首<回忆>。在她唱完之后,猫儿们都被感动了,一致推选她升上天堂,全剧落下帷幕。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首歌在剧中所占的份量,可以说,它是全剧的转折点,也是高潮点,因为所有的猫对“格里泽贝拉”的看法都将在这首歌后发生改变,如果这首歌不感人,无疑就是全剧的失败。据说在首演已经临近的时候,导演努恩依然对剧中这个高潮点的音乐不够满意。他总觉得这个音乐还撑不起整部剧目,应该是一首更感人,更能让观众投入的歌曲。韦伯起先并不愿意重写,但最后还是不得不听从了导演的要求。他当时告诉努恩,不要对下一首抱太大的希望。第二天早上,韦伯在钢琴上给努恩弹奏了他整晚熬夜写作的音乐。努恩听完后,对旁边的人说:“请你们记住这一刻,因为你们听到的,就是一首能被称为传奇的乐曲。”这首曲子,就是后来在音乐剧中流传最广的《回忆》。
在当时,《回忆》还没有歌词,只是一个旋律。同其他《猫》中的歌曲不同,《回忆》并不是根据艾略特的诗作编写的,也没有其他可以套用的诗。为此,努恩找了三位词作者写作《回忆》的歌词,但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努恩看时间已经不多,于是决定自己来写作《回忆》的歌词。他来到自己在乡下的别墅,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重读艾略特的诗集,借用了艾略特的另一首诗作《风夜狂想曲》()为参照,写出了这首动人心魄的《回忆》,也更明确了整部《猫》的主题。格里泽贝拉猫成为了《猫》剧的感情出口。她在《回忆》里表达了她遭受的痛苦,她曾经的快乐和美丽,以及最后对温暖的渴望。简单的歌词中传达了太多的情感。
努恩不仅写作了《回忆》,对艾略特的诗词也进行了微小的改动,比如“杰利克之歌”(The Song of the Jellicles)就多了八行歌词的重复。此外,“楔子”、“伯里克狗的行车曲”(The Marching Song of the Pollicle Dogs)”和“格里泽贝拉猫”(Grizabella)的故事,都是从艾略特尚未出版的故事里找到的。
事实证明,这首<回忆>确实起到了感化人心,支撑剧情和终结全剧的效果。每个听众听完了《回忆》后都服服帖帖地认为应该让“格里泽贝拉猫”升入天堂。
格里泽贝拉猫(Grizabella)的最初扮演者是著名英国女演员朱迪.登切(Judi Dench),后来她在排练期间患上了严重的跟腱炎,所以才不得不在首演前五天替换了著名的伊莲.佩吉(Elaine Page)来担任这个角色。伊莲.佩吉在扮演了“格里泽贝拉猫”后大红特红,之后就在音乐剧舞台上一帆风顺20年,如今她已被认为是音乐剧舞台上的第一夫人。
至今,已有250位艺术家录制了《回忆》,其中既有流行歌星,也有古典明星,包括芭芭拉.史翠珊(Barbara Streisand),巴里.马尼洛(Barry Manilow)和帕拉契奥.多明戈(Placido Domingo)等。《猫》的音像和唱片销售也已经突破了惊人的4千万张。
第四篇:歌剧 《猫》
歌曲:Memory
词、曲:安德鲁·洛伊·韦伯
演唱:伊莲•佩姬 Memory 记忆
Turn your face to the moonling 把脸转向月光
Let your memory lead you 让记忆引领你 Open up enter in 打开并进入回忆 If you find there 如果你在那里
The meaning of what happiness is 找到幸福的真义
Then a new life will begin 那么一个新生活即将开始 Memory 记忆 All lone in the moonlight
月光下孤单影只
I can smile at the old days 我对往昔微笑 I was beautiful then 那时我很美 I remember 我记得
The time I knew what happiness was 那段我深知幸福真谛的时光 Let the memory 就让回忆 Live again 再次苏醒
Brunt out ends of smoky days 耗尽灰暗的日子
The stale cold smell of morning 清晨寒冷的霉味
The streetlamp dies, another night is over 街灯熄灭,又一个夜晚结束了 Another day is dawning 新的一天即将来临 Daylight 破晓
I must wait for the sunrise 我必须等待日出 I must think of a new life 我必须考虑新的生活 And I mustn't give in 我不能屈服
When the dawn comes 当黎明到来
Tonight will be a memory too 今夜也将成为回忆 And a new day will begin 而那新的一天即将开始
Sunling through the trees in summer 夏季日光穿透树林 Endless masquerading 永无止境的化妆舞会
Like a flower as the dawn is braking 像朵花在黎明破晓时 The memory is fading 记忆正在消退 Touch me 触摸我
It's so easy to leave me 如此轻易地将我抛弃 All alone with the memory 独自面对回忆 Of my days in the sun 我那段阳光下的日子 If you touch me 如果触摸我
You'll understand what happiness is 你会明白幸福的真谛 Look!A new day has begun 看,新的一天已经开始
第五篇:歌剧鉴赏
中外歌剧鉴赏—我的观后感
这学期的选修课我选修了《中外歌剧鉴赏》,在为期30课时的时间里,我了解了歌剧的起源、发展、特征及歌剧声乐的分类,认识了莫扎特、威尔第、罗西尼、贝利尼、唐尼采蒂等等歌剧名家,更是观看了《茶花女》、《卡门》、《歌王卡索鲁》、《猫》、《原野》及讲述土尔扈特部不远万里回归中国壮举的《苍原》,深深地喜欢上了歌剧这门艺术。
歌剧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
歌剧是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近代西洋歌剧产生于十六世纪末的意大利,后逐渐流行于欧洲各地。辛亥革命以后,尤其在1930年代,也有把中国宋、元以来的戏曲,称为歌剧或旧歌剧的 歌剧唱腔由歌手所扮演的角色依照他们各自不同的音域、敏捷度、力量和音色来分类。男性歌手由音域低至高分为:男低音、男中低音、男中音、男高音、假声男高音。女性歌手由音域低至高分为:女低音、次女高音以及女高音。女高音也可细分为花腔女高音和抒情女高音等不同种类。基本上男声的音域皆低于所有女声,但某些假声男高音能唱到女低音的音域。而假声男高音唱多见于古代谱写的由阉伶所唱的角色。
在以音域分类后,往往还会加上一些关于唱腔的形容词,如抒情女高音、戏剧女高音、庄严女高音、花腔女高音、轻俏女高音。这类术语,虽然不能全面形容一把声音,但往往能把不同的声音归类,放入不同的角色当中去。某些歌手的声音会突然发生剧烈的变化,或者在而立之年甚至人到中年,声音才达致成熟的辉煌状态。
歌剧可分为中国歌剧和外国歌剧,而中外歌剧也有不大相同的地方,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相同点有:
1.都有故事、有人物、有音乐、有歌曲。
2.角色上会都有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等用以区分角色。
3.都会有独唱、二重唱、对唱、合唱等不同的演唱形式,以丰富演唱方式。不同点有:
1.中国新歌剧都受民歌影响,有大量的分节歌,没有西洋歌剧那样的咏叹调、宣叙调。有许多对话。
2.中国歌剧用汉语演唱;西洋歌剧用意大利语演唱。
3.中国的歌剧对白直接说话;西洋歌剧用宣叙调唱出来。
4.中国歌剧的音乐比较民族化,旋律比较简单,看完以后可能能够记住几句;西洋歌剧看后可能不知所云。
5.总的说来,西洋歌剧气势比较大,音乐创作比较考究,比中国歌剧略胜一筹
在古典歌剧、现代音乐剧、中国歌剧中,我更喜欢古典歌剧。
一是,古典歌剧的舞台有场景,有美工,更主要的是它有一个故事情节贯彻于整个歌剧艺术作品中,故事情节更有感染力和震撼力,使人不经意中融进歌剧的故事情节里,与歌剧中的主人公同喜共悲,使人更容易感受到歌剧的伟大。
二是演唱者的临场的表现力。在整部歌剧的演出中,演唱者的表现力被视为主要的地位,因而相对现代音乐剧和中国歌剧来说声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更加强大,而舞台背景等一系列因素倒让人忽略了。
三是为了保持演唱者和乐队的某些平衡点,歌剧的作者往往在音乐表现力上下苦功夫。这主要表现在对歌剧的序曲和间奏曲的创作上下工夫。也因此古典歌剧的音乐相对现代音乐剧和中国歌剧来说也更加优美,更有感染力,使观众的情感随着歌剧音乐声响起伏悲喜。
关于歌剧,我更愿意看到情节更加曲折跌宕,舞台背景更加雄伟壮丽的歌剧。对此,隔剧可以增加歌剧的幕数,减少每幕的时间,从而可以在未增加歌剧演出时间总长度的情况下使得歌剧的情节更加曲折、更加跌宕起伏。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布置舞台背景,使得舞台布景更加富丽堂皇,还可以利用吊钢丝、舞台灯、舞台屏幕等,是歌剧更有观赏性和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