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评中国计划生育政策
评中国计划生育政策
中国计划生育实施30多年了,虽然独生子女政策遏制了人口过快增长,使中国少生了3亿人,推动了经济发展,但也给中国政府带来了诸多问题。
首先,中国人口正在老龄化,从而导致年轻劳动力减少和退休保障体系出现问题。如果中国的年轻人口减少,“世界工厂”的廉价劳动力就会出现短缺。而工资的上涨将导致国内和国外市场中手工业产品价格大幅攀升。成本的增加可能使中国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外国投资流向其他劳动力更加廉价的国家,进而导致就业机会减少,使失业率上升。
经济发展使中国人口平均寿命上升到2000年的71.6岁,但这也意味着依赖退休金、政府援助和子女赡养的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在中国的大城市中一个独生子女要照顾自己的一对父母和4位祖父母,压力显然很重。另外人口老龄化和纳税人减少将导致依靠税收的中国退休保障体系出现问题。
其次,旧有的“重男轻女”观念导致中国新生儿性别比例严重失衡。据官方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男性比女性多1800万,这个数字到2020年还将增加到3000万。为了生男孩,有的孕妇会进行性别选择性流产。虽然中国政府禁止歧视、虐待和抛弃女婴,但是此类惨剧经常上演。由于男女比例失衡,单身的男性越发不容易觅到伴侣。在某些农村地区,这种现象甚至催生了绑架和贩卖年轻妇女的违法行为。
第三,独生子女政策执行起来存在很多不平等。经济发展使中国的中高阶层人数不断增加,这些富人有能力交罚款,往往会生两个甚至三个孩子。各个地方的罚款标准也各不相同,在北京生二胎要交10倍于平均收入的罚款,而上海只需要交3倍的罚款。这种不平等现象在既没钱也没“关系”的群体当中引发了极大的不满。
2007年曾有中国人大代表建议将只允许生一个孩子放宽到允许生两个孩子,以解决独生子女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问题。中国在山西省和黑龙江省的两个城市进行试点,允许一家生一个以上孩子。令人惊讶的是,30年来这两个城市人口增长率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男女比例也比较平衡。这不得不令人思考。
第二篇: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年表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年表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说:“我看人类对自己最不会管理,对于工厂的生产,生产布匹,生产桌椅板凳,生产钢铁,他都有计划,对于生产人类自己就是没有计划,就是无政府主义。人类要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增长,有时候使他能够增加一点,有时候停顿一下。提议设一个委员会,节育委员会”。
1957年7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马寅初于1957年6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书面发言,首先提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人口控制(非计划生育)。但当时人口控制并未真正实行,中国家庭生育未受政府影响。
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在中共扩大的八届三中全会的讲话认为:“计划生育,也来个十年计划。少数民族地区不要去推广,人少的地方也不要去推广。就是在人口多的地方,也要进行试点,逐步推广,逐步达到普遍计划生育。将来要做到完全有计划的生育。”
1962年,面对补偿性人口生育高峰,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接近7亿。经国务院批准,计划生育委员会成立,时任国务院秘书长周鑫荣兼任该委员会的主任。经历了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经济困难和人口低谷时期过去后,中国政府更加重视计划生育工作,并提出了降低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目标。
1970年,全国总人口超过8亿。
1971年,国务院批转了《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首次把控制人口增长的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1973年7月,面对人口过快增长的严重压力以及“文革”中政府机构大多处于瘫痪状态的客观形势,国务院成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华国锋、吴桂贤、陈慕华曾先后兼任该领导小组的组长。而领导小组下设的办公室机构,依然由卫生部代管。
1975年,毛泽东在国家计委《关于一九七五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上批示:人口非控制不行。国家制定了“晚、稀、少”和“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量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的生育政策。由于措施有力,这段时间的计划生育取得了明显成效,总和生育率由1970年的5.8下降到1979年的2.7。
1980年,中共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
1980年3月30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理论务虚会发表讲话,他指出“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现在全国人口有九亿多,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农民。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就都成为严重的问题。我们要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但是即使若干年后人口不再增加,人口多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也仍然存在。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
1981年3月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成立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并将其正式纳入政府序列,成为国务院的组成部分;陈慕华以副总理的身份兼任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
1982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强调“实行必要的奖励和限制,保证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12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耀邦做政治报告。其中明确提出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到本世纪末,必须力争把我国人口控制在十二亿以内。
1986年4月23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时,再对计划生育问题做出阐释:“中国对人口的增长实行严格控制,是从我们的切身利益出发的。这是中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外有些人希望中国不实行计划生育,这是想让中国永远处于贫困状况。”
199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现行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2000年3月,中央发布《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指出人口过多仍然是我国的首要问题,人口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在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以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将转向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2001年12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有了国家基本法律的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以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的颁布和地方条例的修订实施,标志着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进入依法管理、优质服务的阶段。
2003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决定,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增加了开展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制定人口发展规划、促进生殖健康产业发展等职能。各级人口计生部门也顺利实现了更名,增强了综合协调能力。(本文来源:网易)
第三篇: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效果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效果
1.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
中国政府控制人口的努力在下个世纪将充分显现出来。1950年,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为22%,1998年为21%,到2050年将下降到15%,亦即中国人口从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强降到七分之一弱。同期,占发展中国家的比重从1950年的32%下降到2050年的17%,或者说,从三分之一下降到六分之一。到2050 年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桂冠将戴在印度的头上,我国计划生育的成效可谓不言自喻。
2.中国人口增长速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总和生育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我国人口已经从过去的高增长转向低增长,人口增长率已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属于较低之列。总和生育率已接近目前发达国家水平,当人口惯性增长消除后,我国人口将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倍增时间如果包括中国为40 年,如果不包括中国则为35年。我国对减缓世界人口增长所起的作用可见一斑。
3.计划生育使中国人口转变时间缩短,人口乘数降低
人口转变是世界各国已经或正在经历的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转变过程。由于人口转变过程中出生率和死亡率下降的时间和速度不同,人口转变必然带来人口的转变增长。人口乘数是用来刻划人口转变增长特征的一个综合指标,它指的是转变结束时的人口规模与转变开始前人口规模的比。人口乘数受转变的时间长度和转变的高度即人口峰值增长率两个因素的制约。生育率下降越晚,下降速度越慢,人口乘数越大,反之,加速生育率下降,缩短转变过程,则人口乘数就会大大降低。同样,转变乘数与峰值人口增长率成正比。我国在人口转变的早期没有采取控制人口措施,因而人口的峰值增长率很高(例如,1963年达到3.3%)。如果不采取急刹车的办法降低人口生育率,缩短人口转变的时间长度,我国的人口乘数将非一般之高。然而,事实是,我国推行了快速降低人口生育率的政策,大大缩短了转变时间,把人口乘数控制在了最低限度。表5的数字表明,我国人口乘数不仅在发展中国家位于最低,甚至低于某些发达国家。研究表明,如果中国的计划生育推迟10年或20年实行,则人口乘数将会高达5-7,人口规模就有可能高达25亿以上,其后果将不堪设想(陈卫,1996)。计划生育使我国避免了由人口转变增长可能带来的人口灾难性膨胀,缓解了人地关系紧张的矛盾,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宝贵时间。
4.稳定低生育率有利于减低人口的增长惯性,削减人口的峰值高度
如果把人口转变开始到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时的人口增长称为转变增长,则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到人口实现零增长时的人口增长即为惯性增长(陈卫,1995)。欧洲国家的人口转变所用时间长,峰值人口增长率低,因而,人口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和实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几乎同时。而发展中国家则面临完全不同情形。由于人口的峰值增长率很高,生育率下降迅速,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因而,在总和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之后,人口仍要继续滑行30至40年的时间才能最终停止增长。世界银行曾计算过世界各国的人口惯性值,其结果为:发达国家均低于1.3,新兴工业国家为1.3-1.5,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为1.5-1.7户,中国为1.5,拉丁美洲国家在1.7-1.8,西亚和非洲国家则高达1.8-2.1。如果我们把生育率保持在更替水平之下,则我国的惯性值将降到1.2,峰值人口将不是世界银行估算的17亿而是15亿以内,这对于已经严重超载的我国,无疑是较好的结局。对于不堪重负的地球来说,也是一大幸事。
5.从老年人口乘数看计划生育产生的未来老年人口队列效应
同计算总人口乘数一样,我们可以计算老年人口乘数。结果表明,下世纪中叶前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乘数将大幅度上升,2050年达27.6。而老年人口中80 岁以上的老老年人口乘数增长更是惊人,2050年将高达115.17。下世纪中叶前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程度最高的时期。然而,这正是过去人口高增长的结果。低生育率对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长远效应将在低生育率时期出生的人口进入老年时充分显现出来。100年后我国的少儿人口乘数、老年人口乘数和老老年人口乘数将远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中国人口现状:http://
第四篇:宏观透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
北京師範大學
珠海分校
期中课程论文
题 目 宏观透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 学院(部)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指导教师
2013年6月4日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内容摘要: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自20世纪50年代末酝酿, 60年代出台以来,可区分为广义计划生育政策和独生子女政策两类。新历史时期,该政策模式无论从政策理念、控制效果,还是具体执行方式都面临转型的需求。人口控制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要进一步发挥人口政策的调节作用,除胎数放开外,还应当考虑对现行政策的方向进行调整,在尊重生育意愿的基础上,以鼓励型控制替代限制型控制,以宏观政策配合替代单一人口政策调节。从更宽泛的意义来说,这一转型也有利于消解不同社会政策间的概念分歧,促成彼此一致性的达成。
关键词:计划生育;公共政策理念;人口控制;
第 1 页 共 12 页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目录
1.浅析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3 1.1.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提出的历史背景.......................................................................3 1.2.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确立的两个阶段.......................................................................3 1.2.1.政策酝酸阶段................................................................................................3 1.2.2.实施限制生育政策阶段................................................................................3 1.3.90年代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政策的转变与最终确立..........................................3 1.4.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主要内容...............................................................................3 2.计划生育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积极影响.......................................................................5 2.1.有效遏制了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5 2.2.缓解了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 2.3.为我国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做出了贡献.......................................................5 3.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对中国宏观经济产生的负效应...........................................................6 3.1.加速了人口的老龄化进程,导致我国人口结构恶化...........................................6 3.2.削弱了农村家庭的养老保障功能...........................................................................6 3.3.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6 3.4.导致新生人口素质不高...........................................................................................6 3.5.损害女婴、弃婴合法权益的问题...........................................................................6 4.计划生育政策产生负面效应的原因探讨及政策分析.......................................................7 4.1.政策宜传方面...........................................................................................................7 4.2.政策环境与政策的可行性方面...............................................................................7 4.3.政策执行方面...........................................................................................................7 4.4.政策发展设计方面...................................................................................................7 4.5.配套政策方面...........................................................................................................7 5.未来计划生育政策的转型方向...........................................................................................8 5.1.从限制向鼓励型政策转型.......................................................................................8 5.1.1.限制型人口政策概况....................................................................................8 5.1.2.鼓励型政策....................................................................................................8 5.2.从单一人口政策向宏观社会经济政策引导转化...................................................8 5.3.着重建立保障与福利的利益导向性机制...............................................................8 6.结柬语.................................................................................................................................10 7.参考文献:.........................................................................................................................11
第 2 页 共 12 页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1.浅析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
1.1.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提出的历史背景
60年代,中国进入了新中国建立后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从1962年至1972年,中国年平均出生人口2669万,累计出生了3亿。1969年中国人口突破了8亿。从60年代开始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鉴于这种情况,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刻分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指出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考虑中国国家大、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特点,揭示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必须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根据邓小平的这一思想,中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作了明确规定,确立了计划生育工作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1.2.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确立的两个阶段
1.2.1.政策酝酸阶段
1954年至1957年,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处于酝酿阶段。然而1958年至1959年,中共中央上层领导人对于施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思想发生反复,导致计划生育政策迟迟未正式出台。
1.2.2.实施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1960年至1969年,我国确定限制生育政策并开展工作;紧接着,1970年至1984年,我国开始全面推行限制生育政策,即“晚稀少”政策。接下来,在1984年至1991年期间,我国先后完善了生育政策并形成地方计划生育条例。
1.3.90年代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政策的转变与最终确立
计划生育工作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在00年代以后,一些地方除了利用行政强制以外,还引入了利益导向机制。在此墓础上,“两个转变”被作为重点提了出来,即由孤立地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向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采取综合措施解决人口问题转变,由以社会制约为主向逐步建立利益导向和社会制约相结合的机制转变。这一整套的基本经验构成了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出台的先决条件。
中国计划生育的立法经历了1978年、1982年、1988年、1993年四次论证,但皆因条件不成熟而没有出台。1998年,计划生育立法第五次被摆到了台面上,经过三年的努力,2001年12月29日终获通过,并于2002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由羞本国策上升为法律,其核心是按照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既不收紧也不放松。
1.4.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 3 页 共 12 页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干部职工和城市居民除特殊情况外,一对夫妇只准生一个孩子;农村中有实际困难的夫妇,包括生了一个女孩的“独女户”,可以有计划、有间隔地生两个孩子;少数民族可以适当放宽,具体政策由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决定。
第 4 页 共 12 页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2.计划生育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积极影响
自20世纪70年代起在全国城乡普及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显著的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主要体现在: 2.1.有效遏制了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徘徊在5.8左右,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生育政策的全面推行,促使我国的总和生育率迅速下降,90年代末已经降到更替水平以下。我国进入人口低速增长阶段,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这大大缓解了人口规模不断增长对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压力,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人口条件。
2.2.缓解了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在实行计划生育的年代里平均每年少生约1500万人。这缓解了国家在资金、旅游、粮食、能源、交通、墓础设施、教育、服务、住房和就业等方面的需求紧张和资源短缺状况,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2.3.为我国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做出了贡献
生育率下降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份额在13%以上,对我国人均GDP增长的贡献份额约为26-34%,对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份额约为13-24%。此外,人口的有效控制使得人均总消费水平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提高1.653.0个百分点,并且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至少有25%是生育率下降的贡献,它也为我国的资本积累也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 5 页 共 12 页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3.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对中国宏观经济产生的负效应
3.1.加速了人口的老龄化进程,导致我国人口结构恶化
由于计划生育只能减少小孩的数量,而不能把老、中、青的人口同时按比例减少。也就是说,计划生育使得人口规模在自然萎缩的同时还会伴随着年龄结构的不断恶化,这导致了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及中高龄人口比例的增加,意味着老年抚养系数的增大和社会保障系统的负担加重。
目前我国总人口的负担系数呈现一个先降后升的U 型趋势,而谷底就在今后的10 年左右。如果中国继续维持现行的人口世代更替水平,至多到2040 年,中国65 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超过总人口的40%,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国家。其实,现在上海等发达城市的常驻人口中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初露端倪,有的家庭已经不堪重负。
3.2.削弱了农村家庭的养老保障功能
在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家庭养老肯定是农村家庭养老的主要形式。大多数农民生儿育女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老有所养。家庭子女数量的减少,特别是一些家庭没有男孩子。然而,在现行的婚姻居住方式下,子女数量的减少和未生育男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
3.3.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
有资料统计,我国近几年新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例达到了117:100,国际公认的正常比例为不超过107:100。过高的出生性别比意味着在2020 年, 我国将会有4000万男性找不到配偶,成为“光棍”。而男性比例过高,除了会造成婚姻压力外,还会加剧性犯罪、拐卖妇女儿童等现象的出现,从而加大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3.4.导致新生人口素质不高
当然,现在的人口素质与二三十年前相比还是提高了很多,但目前农村的人口出生率明显高于城镇,而城镇的教育水平要优于农村,这在客观上阻碍了新生人口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另外,假如没有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素质的整体水平理应当比现在还高,因为家庭里有两个以上的孩子竞争意识更为强烈,心智成熟更为顺畅。
3.5.损害女婴、弃婴合法权益的问题
由于多生孩子面临着巨额罚款,在农村,一个家庭因为交不出罚款,而被“牵牛扒房”是常见现象,这导致少数家庭在分娩之后如果发现出生的婴儿的性别不如所愿,便会选择弃婴,而被抛弃的一般都是女婴。虽然,有些家庭希望领养孤儿弃婴,但是难度很大,条件苛刻,原因竟是民政部门担心有的家庭为了逃避计划生育而将亲生的子女谎称为弃婴或孤儿,这些限制给那些真正的弃婴、孤儿带来了生存困难。
第 6 页 共 12 页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4.计划生育政策产生负面效应的原因探讨及政策分析
4.1.政策宜传方面
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之时对群众进行的宣传教育不够。尤其是在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早期,乡镇干部去做工作时,群众不理解。这不是让人断子绝孙吗?城里的人呢,也有少数人为了传续香火而不择手段,典型的就是怀孕了就去做B超,查出腹中的胎儿是男,留下;是女,打掉!也就是说,由于对这项政策进行宜传的力度不够,广大群众并没有认识到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2.政策环境与政策的可行性方面
自从1980年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号召以后,相比较而言,“一胎化”政策在城市得到了较为彻底的执行,但在农村就不一样了。
我国农村区域广大,针对农村的生产方式、社会福利状况以及偏远地区的医疗条件来说,对家庭成员的依赖也使得只生一个成为一件难以接受的事情。
4.3.政策执行方面
政策执行手段单一且不规范、执行方式粗暴。在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过程中,主要依靠的就是行政强制力,几乎唯一的处理猎施就是罚款,计生工作人员很少到家庭中做思想工作,而只是在超生后积极地进行罚款工作,交不上罚款的怀孕妇女经常被计生工作人员强行带走。
4.4.政策发展设计方面
决策者应该看到,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首先是不得已而为的政策,其次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政策,它要随着人口发展的态势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状况以及国家发展的全局来综合考虑。我们既要看到计划生育在一定时期内的有效性.也要看到计划生育的阶段性本质。
4.5.配套政策方面
目前,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走的依然是单项突破、孤军深入的路径,没有注意到政策之间的系统性和连动性。要达到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目的,必须配合以相应的辅助政策。比如说,奖罚政策方面,为了免去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的后顾之忧,国家应当制定对这些家庭的奖励优惠政策,按原国家规定对独生子女家庭实行优惠政策。并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形成法制化、规范化、高效化的社会保障运行管理体制。为应付老龄化可能带来的杜会问题,在社会保障体系里要切实解决好养老保险问题。
第 7 页 共 12 页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5.未来计划生育政策的转型方向
5.1.从限制向鼓励型政策转型
5.1.1.限制型人口政策概况
2000年以后,计划生育政策的新转型已经开始把“奖优免补”作为未来工作的重点。但目前限制性策仍然在大部分领域存在,如现行对违反独生子女政策的行为惩处:一是行政处分,对国家工作人员若干年内提干、提级、晋级的限制或一票否决,不给予评先进,扣发奖金,不得享受公费医疗,最甚者开除公职,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评优也有所限制:二是经济处罚,对个体或家庭罚交计划生育费;三是行政制裁,不给超生子女发准生证、上户,农村的还不给分宅基地、耕地份额以及不能正常就读等。
这些惩处措施在20世纪80年代一度非常严格。事实上,至今为止,还有计生干部认为此类限制性政策应该进一步强化,如有人提出应加大处罚力度,和刑法、民法联系,对一般和严重违反者分别处以拘留、劳教或徒刑,并加强行政制裁力度,如工商行政管理上采取停业整顿、吊销、停发执照等措施;对所有违反者处以经济制裁。
5.1.2.鼓励型政策
然而,除“胎数”前提应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外,这些限制性举措在新历史发展阶段,也应该逐步考虑以市场性手段取代,比如对响应计划生育政策者在税收、学费、公共事业费上予以优惠。以柔性方式进行利益引导,更有利于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协调发展。
在未来的阶段里,应考虑如何以引导和鼓励的方式对个体的生育行为进行理性约束,是计划生育决策部门需要继续重点思考并细化的问题。在本研究看来,独生子女政策在人口压力大的地区并非一定要废除,但可以鼓励性政策的方式作为二胎化计划生育政策的一种补充存在,这样可以在尊重个体权利的基础上有效引导生育意愿。
5.2.从单一人口政策向宏观社会经济政策引导转化
未来计划生育政策还应该思考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通过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宏观层面政策去影响生育动机和原因。如利用养老政策、教育政策、社保和福利政策等配套措施去引导个体去控制生育愿望。
新历史发展阶段,以宏观社会经济政策为导向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形成自发内化的节制生育意识方面,更具备积极意义。因此进一步促进宏观层面相关社会公共政策的发展,应是计划生育政策今后的发展重心所在。
5.3.着重建立保障与福利的利益导向性机制
实现惠民政策与计划生育优惠政策的衔接和配套,加快建立和健全政府为主、社会补充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是国家计生委提出的目前计生工作的重点。
应该看到,计生政策其实在实施之初就有惠民的思想萌芽在内,如先于农村低保制度的计划生育奖补政策,最初起到的是一种替代性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但即将全面建立的农村低保制度,从影响力度和影响面来说,远远超过独生子女奖励的力度, 2006年农村低保就已经平均达到70元/人/月,高于独生子女50元/人/月的标准,且此后这方面的力度还会进一步加强。而独生子女费长期以来很多地区20年如一日地维持同样水平,第 8 页 共 12 页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不随物价浮动而浮动。这种补助对于农村无男户来说,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保障作用,也无法起到控制出生比上升的效果。
因此计划生育奖补制度在建设时需要进一步考虑向保障与福利转型的思路。计划生育奖励不仅起到最低生活补助的作用,还要承担起一定的福利化诱导作用。国家不应单纯从人口控制的角度,而应该更多的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来提升计划生育政策的效果,争取让福利增加最大化和福利流失最小化,使人们自愿选择一胎或二胎、自愿进行计划生育的根本指导思想。这样才可能有效引导群众根据公共利益的不同需求,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节制或倡导生育行为,有效引导生育意愿,使计划生育成为一种跨时代性的公共政策。
第 9 页 共 12 页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6.结柬语
总之,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30多年来,既有执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生育政策,创造世界生育率水平下降奇迹的时期;也有执行未考虑以人为本、脱离群众的生育政策,迫使计划生育工作及生育水平都陷入“怪圈”而经历曲折的时期。因此,我们必须以史为鉴,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免蹈硬辙,指导未来。
第 10 页 共 12 页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7.参考文献:
田雪原.《出生性别比升高原因何在》[J].望新闻周刊,2004,(30),P59.侯东民.《需要对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及时采取有效对策》[J].科技导报,2003,P41 詹宝全:“浅析提高计生依法行政水平”,选自《人口之声》杂志,2008 年4月总第 40期.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编,《计划生育文件汇编1981.3》,北京,国家计划生育委会.1987年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谙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英)马尔萨斯著,朱决等译,《人口原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年.(英)蒂特马斯著,江绍康译,《社会政策10讲》,香港,商务印书馆,1991年.]刘继同:《试论福利一民主一市场社会主义》,《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5期.[12](美)罗伯特.K.殿顿,林聚任译,《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 11 页 共 12 页
第五篇: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
计划生育政策是中国人口政策的核心,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理论为指导,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而提出的政策。这种政策体现着全国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以及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需要。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经历了反复探索和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新中国建立到五十年代后期,这是人口出生第一次高潮和节制生育呼声第一次起伏时期。
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国内战争刚刚结束,人民需要休养生息。随着民主改革的完成,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巩固政权,恢复经济,解决旧社会遗留下的生产凋零、失业、贫困、饥饿和防治疾病等一系列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说:“中国人口在十八、十九两个世纪里增加了一倍,„„。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注转引自毛泽东的《唯心历史观的破产》,见《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400页。)对于这种否定、怀疑中国革命的谬论,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予以坚决的驳斥:“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再增加多少倍人口也完全有办法,这办法就是生产。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如象马尔萨斯者流所谓食物增加赶不上人口增加的一套谬论,不但被马克思主义者早已从理论上驳斥得干干净净,而且已被革命后的苏联和中国解放区的事实所完全驳倒。”“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我们是艾奇逊反革命理论的驳斥者,我们相信革命能改变一切,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生活优裕、文化昌盛的新中国,不要很久就可以到来,一切悲观论调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注转引自毛泽东的《唯心历史观的破产》,见《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400、1401页。)毛泽东的这些论述,给当时怀疑新政权是否能够医治好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创伤和认为人口太多因而悲观的人们以信心和力量。这种信心和力量是刚刚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所十分需要的,上述论点在鼓舞全国人民奋力解决当时面临的主要任务上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上述论点也包含了忽视人口控制的因素,特别是这个论点后来被一些人所误用,据以反对节制人口的正确主张,导致片面的、错误的人口理论曾盛行一时,直接、间接影响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放松了对急剧增长的人口的控制,这种消极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国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经济迅速发展,刺激了生育率的上升,特别是处于小生产状态的、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增加劳动力,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多子多福的落后生育观又顽强地在生育上表现其作用,同时这一时期许多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得到良好控制,人口死亡率特别是婴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这样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迅猛上升。对于这种转变,当时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研究,对社会主义人口规律就是人口不断迅速增长的片面观点,缺乏清醒的认识,甚至认为中国人口迅速增长是社会繁荣和生活改善的标志。因此,对于人口的发展不仅没有及时采取有计划的控制政策,而且还采取了一系列直接间接鼓励盲目生育的行政、经济措施,如严格限制人工流产和禁止做绝育手术的规定,对多子女的职工实行经常性的困难补助,等等。
一九五三年中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普查的结果表明,新中国建立后的四年净增加人口4600多万。这样,人口无计划地盲目增长同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矛盾开始显露出来。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开始注意到控制人口盲目增长的必要性。这一时期随
着建设事业的发展,城市就业人数迅速增加,特别是妇女就业人数的迅速增加,使许多家庭要求减轻多子女的拖累,缓和多子女同父母亲的学习、工作、健康以及改善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同时城市人民群众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要求节育的人也逐渐增多。在这种情况下,一九五三年八月,政务院批准了卫生部关于《避孕及人工流产法》。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节育问题座谈会。会后由一些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节育问题研究小组。刘少奇在节育问题座谈会上明确指出:“现在我们要肯定一点,党是赞成节育的,要适当提倡,不要反对。”(注《人民日报》社论,1957年3月5日。)一九五五年三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控制人口问题的指示》。一九五六年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提出:“除了少数民族的地区以外,在一切人口稠密的地方,宣传和推广节制生育,提倡有计划地生育子女。”周恩来在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七日《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为了保护妇女和儿童,很好地教养后代,以利民族的健康和繁荣,我们赞成在生育方面加以适当的节制。”(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第148页。)一九五七年二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人类要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增长。”“计划生育,也来个十年规划。„„人类在生育上头完全是无政府状态,自己不能控制自己。将来要做到完全有计划的生育,没有一个社会力量,不是大家同意,不是大家一起来做,那是不行的。”(注毛泽东:《做革命的促进派》,《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71页。)当时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寅初和邵力子以及一些其他学者,也先后提出过控制人口增长的主张。马寅初一九五七年二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和六月在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先后提出了他对人口问题的主张,发表了“新人口论”。他根据一九五三年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客观地估量了中国人口发展的态势,分析了人口增长过快与资金积累、轻工业原料生产、粮食生产以及科学研究之间的一系列矛盾,提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的主张。当时有关人口政策的思想开始活跃起来,节育工作在一部分城市初步开展起来。
但是,到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反右斗争开始了,由于“左”的思潮影响,不久斗争出现了扩大化倾向,把马寅初等人的人口观点及其他学者主张节制生育的观点与马尔萨斯主义等同看待,展开了批判,指责马寅初等人的观点是见口不见手的“人口论”。这种“左”倾的人口观点,不讲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的二重性,片面夸大了人作为生产者的一面,片面宣扬所谓“人手论”。“人多好”的观点一时统治了人口理论界。这种错误的观点,严重影响了人口政策,放纵了人口的盲目增长。
从一九五〇年到一九五七年的八年间,全国共增加人口10500万,年平均递增率达22.4‟。每年约出生2000万人以上,总和生育率达到6,人口出生率达30‟以上。这是新中国人口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期,也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酝酿时期。
第二阶段,从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末期,这是计划生育被重新提起但随即遭受“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的时期。
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一年,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一九六二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状况的好转,人口出现了补偿性的生育高潮。一九六二年人口出生率达到37.01‟,一九六三年更高达43.37‟。人口这种盲目高速增长,再度引起国家的关注。
一九六二年底,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提出:在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农村提倡节制生育,适当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使生育问题由毫无计划的状态逐步走向有计划的状态,这是社会主义建设中既定的政策。(注《健康报》(计划生育版),1984年9月28日。)一九六三年十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国务院在第二次城市工作会议上的决定,提出“中央和地方都要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具体领导这方面的工作”。并提出在几个方面积极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如:加强群众运动;加强技术指导;积极组织避孕药
具的科学研制和供应;有关部门适当修改不利于计划生育的规定;提倡晚婚等等。在许多大中城市,计划生育工作初步开展起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所下降。
一九**年七月,中国进行了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结果是全国总人口达到69458万多人。人口基数的增大使国家进一步重视了计划生育工作,认为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对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保障妇女儿童健康和适当安排群众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件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与此同时,国务院决定成立了国务院计划生育办公室,开始将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议程。一九六五年,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提出一系列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和措施,如:提倡制造口服避孕药并免费发放,提高节育技术,卫生工作和计划生育工作相结合,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宣传教育和技术指导,计划生育与改善人民生活和合理安排劳动力一起抓,并提出人口增长目标。当时普遍宣传的口号:“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
计划生育工作刚刚开展起来,“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这种**对计划生育工作也有严重的干扰和破坏。**期间,虽然国家对控制人口增长问题也相应采取了一些措施,许多群众根据本身的需要和利益仍在实行计划生育,但是由于各级领导机关受冲击,各项正确的政策制度受到破坏,从总体上看,在计划生育工作领域也不例外地出现了无政府主义盛行的局面,这导致生育上的无政府状态和人口增长的失控。
六十年代,中国人口平均增长的速度很快,从一九六二年到一九七〇年,全国人口年平均递增率达26‟,总和生育率为5.91,九年共净增加人口17000万,这是新中国第二个人口出生高潮期。
第三阶段,从七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这是计划生育政策取得显著成效时期。
一九七〇年以后,周恩来克服重重困难,顶住“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中国计划生育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础,人口出生率开始逐年下降。一九七一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商业部、燃化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提出:除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外,都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把晚婚和计划生育变成城乡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力争在“四五”期间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千分之十左右,农村降到千分之十五以内。当时再次提出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一对夫妇有两个孩子为最理想的计划生育要求。一九七三年国务院成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在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上,提出了“晚、稀、少”的口号。为了便利群众节育,全国免费发放避孕药具。同年,在周恩来主持的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把人口增长指标纳入了国民经济计划。
这一时期,中国计划生育工作在制定、落实政策措施上,有了新进展,后期人口理论工作也开始打破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
逐步修改了一些不利于计划生育的政策和规定,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和法规,国家法律明确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
调整和充实了各级计划生育工作组织,配备了专业干部,总结了历年来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经验;
进一步加强了计划生育科研机构和技术队伍,加强了避孕药具的生产和供应;
政府提出奖励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夫妇,提出加强社会保险,做好妇幼保健和老年人福利工作,以巩固计划生育的成果;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开始得到较广泛的传播,全国和一些地方相继举办人口理论学习班和研讨会,为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在思想和理论上做了有益的工作。
这个时期,虽然各项工作都受到林彪和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干扰和破坏,受到“左”倾思潮的影响,但是粉碎“四人帮”以后,由于中共中央及时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政策措施,各地的计划生育工作在逐步走向正规化方面毕竟有所前进,特别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
日益明显,城乡人民,尤其是城市中有日益增多的人逐步认识到了控制人口增长对国家、集体、个人的利害关系,比较自觉地接受了计划生育思想。因此,**中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人口出生率由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〇年的年平均34.4‟下降到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八年的24.16‟。同期,总和生育率由5.91下降到3.94,女性平均初婚年龄由20.11岁上升到21.56岁。
第四阶段,一九七九年以后,计划生育进入一个新阶段。
中国对于如何解决自己的人口问题,经过了三十年的正反两方面的实践和认识,直到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进一步明确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指导思想,并把计划生育提到国策的高度。就计划生育政策的理论基础来说,这一时期明确了两种生产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是指导中国人口政策的理论基础,肯定和推行了“两种生产一起抓”的经验。
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在提出中国新时期的总任务、总目标同时,提出了本世纪末把人口控制在12亿的目标。为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国家采取并逐步完善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一九七九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提出:“鼓励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一九八〇年中共中央提出:计划生育要采取立法的、行政的、经济的措施,鼓励只生育一个孩子;
一九八〇年九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表了《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从思想上、理论上阐述了计划生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全体干部,带头实行计划生育,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控制中国人口增长,加速现代化建设的坚定决心;
一九八〇年九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婚姻法》,第十二条规定:“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还规定了青年的最低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新婚姻法还对优生优育问题作了规定;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第二十五条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第四十九条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宪法中还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领导和管理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两种生产一起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一九八一至一九八
五)》中规定:“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妥善安排城镇劳动力的就业,在生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使城乡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国家同时还提出,把计划生育纳入建设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内容,人口发展计划列入社会长远发展规划,并开展人口发展趋势预报工作;
在人口学研究和计划生育领域对内、对外实行开放政策。
一九八四年,中共中央在深刻地分析了当时中国计划生育工作实际情况后,强调指出,要把计划生育政策建立在合情合理、群众拥护、干部好做工作的基础上。做到既要有效地控制人口,又要密切党群关系,促进安定团结。为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具体政策,中共中央提出,在继续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同时,在农村继续有控制地放宽一些,有特殊困难的家庭,经过批准可以生二胎;但要坚决堵住大口子,即严禁超计划的二胎和多胎。对少数民族的生育政策,也作了明确规定。在执行中,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条件、人口构成和计划生育工作开展情况,从实际出发,因人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具体要求上,农村比城市宽,边远、人口稀少地区比人口密集的地方宽,少数民族比汉族宽。有特殊情况的,如双方为独生子女结婚的、第一个孩子为非遗传性残疾的、夫妇为归国华
侨的、农村中确有实际困难并愿意生育两个孩子的育龄夫妇,都可以有计划地安排生育第二个孩子。生育政策的这种调整,有利于计划生育制度趋于完善。
两年多来,各地本着计划生育工作服务于、服从于四化建设的需要,进行了完善计划生育政策的试点工作。关于“开小口子”,有如下几种情况:规定若干条可以生二胎;照顾独生子女户再生一个,间隔多年再安排生二胎;降低多胎率的同时开放二胎;按经济地理条件规定不同的生育政策要求;晚婚晚育加间隔;少数民族和华侨执行特殊的生育政策。实践证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生育政策要缓和渐变的思想,从实际出发,做到既要有效地控制人口,又要密切党群关系,促进安定团结,合情合理,群众拥护。
从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五年,这七年人口出生率平均稳定在19‟左右,自然增长率稳定在12.5‟左右,总和生育率为2.3左右。如果按一九七〇年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水平来计算,从一九七一年到一九八五年共少生约2亿多个孩子,其中一九七九年以后占一半。中国生育率迅速下降这一事实已经被全世界公认,一个经济文化还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内,生育率已经接近更替水平,这是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三十多年来,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的过程。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是完全可以办到的,关键在于对计划生育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排除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要坚定不移地把它当作长期战略任务来对待,并在广泛宣传教育的基础上,采取行政的、经济的、立法的综合措施来促其实现。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的计划生育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年龄构成轻,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两次人口出生高峰中生育的人,已经进入和将要进入婚育年龄期,人口出生率的继续降低会遇到更大困难,如果稍一松懈,人口自然增长率很快就会回升。针对这种情况,应该认真总结过去计划生育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改进、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在这方面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