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千人大会背后的故事
黄苇町,本刊顾问。1947年生,现为《求是》杂志研究员,是以研究隐形经济著称的经济学家,著名党建专家、反腐理论研究专家。以《苏共亡党十年祭》一书轰动国内外。
1962年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是我们党历史上一个有重大意义的事件。由于“大跃进”和“共产风”对农业造成的严重破坏,到了1961年底,粮食已经全面告急。直接管粮食的李先念副总理,见到一个省委书记到北京,就抱拳作揖说“求求大家救救京、津、沪”。因为北京、天津、上海当时近2000万人口,主要依靠各地调粮。一旦调粮中断,后果不堪设想。可每个省都叫苦不迭,因为各地也都非常困难。
为了保证产粮大省江西外调粮食,周总理在餐桌上连喝了江西省委分管农业的书记处书记刘俊秀所敬的三杯酒,都说:“你敬的三杯酒我都喝,但讲好了,一杯酒一亿斤粮食。”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中央决定紧急召各省负责同志来京。
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向毛主席建议说。粮食问题看来光找省委书记还不够,因为省委书记也要依靠下面管农业的地委书记做工作,不如把全国的地委书记都找到北京来,中央直接和他们谈粮食问题的严峻形势和调粮的重要性。毛主席听后想了想,说地委书记也要靠县委书记做工作呀,干脆把县委书记也都找来,前一段“反右倾”,很多人挨了批,气不顺。咱们开个“出气会”,大家气顺了,思想通了,问题就好解决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七千人大会是被粮食问题逼出来的。
在会上,刘少奇代表中央作报告,分析了1958年以来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最有名的就是提出“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不能把责任都推给老天爷。主要是我们工作的失误。毛主席也在会上作了自我批评,强调必须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这可以说是建国以来党内民主发扬得比较充分的一次大会。
有老同志回忆说,当时吃饭10人一桌,都是大锅菜,服务员要收齐了10张饭票这桌才开饭,坐不满不行,饭票丢了也不行。中央领导人去小组听取意见,就餐时也要拿出自己那张饭票,不因这桌有中央领导人就特殊。那时每次吃完饭,不论主食还是副食,桌上都是光光的,一点都不剩。每桌有一两个肉菜,盘底剩一点带荤腥的菜汤,有人也觉得可惜,用馒头蘸着吃了。这至少说明两点:一是这样一个中央召开的全国性会议都是如此,充分说明粮食形势的严峻。二是参会者中职务最低的是县委第一书记,看来很多人平时也是营养不良甚至为省给家人和孩子而没有吃饱饭,说明当时全党上下是同甘共苦的。
七千人大会通过发扬民主,纠正了很多“左”的错误,特别是采取了一系列受农民欢迎的政策,促进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贯彻落实,形成了全党上下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局面。特别是会后在中南海召开的“西楼会议”上,陈云在广泛听取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就当前经济形势和国民经济调整应采取的具体方针政策做了长篇讲话。他提出五条措施:一要放慢工业发展速度,进行调整;二要减少城市人口,“精兵简政”;三要采取一切办法回笼货币、制止通货膨胀;四要尽力保证城市人民的最低生活需要;五要把一切可能的力量用于农业增产。会议的气氛超乎想象地热烈,部长们的掌声一直不断。有人说,尽管当时“人人谈困难,会会说困难。听到陈云同志讲困难,大家的心里踏实了,托底了。怎么克服困难呢?陈云同志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空洞承诺,而是条条切实,招招牢靠。大家听后共同感到:困难可以缓解,希望就在眼前。”用周恩来总理的话说,经济调整是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当时,陈云对调整的预期还是留有余地的,他认为农业被破坏得这样厉害,从当时抓起没有5年解决不了吃饭问题,要大家有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
可正因为对困难估计充足,经济好转的速度也出人意料。才过了3年,到1965年夏天,北京已经出现调来的和收购的鸡蛋太多,冷库里放不下,分配任务给副食店售货员,让他们推车上街叫卖煮鸡蛋。从王府井、天安门、到颐和园,到处都是卖煮鸡蛋的副食店售货员。西红柿堆成山,有时两角钱可以买一堆。但不幸的是。民主空气也随着经济好转而消失了。几个月后,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在上海发表,有位省委书记看了,预感到党内要出非常事态,痛切地说:“我们大家刚吃了几天饱饭,又要折腾吗?”这是“折腾”这个词第一次用来指政治运动。我们党吃折腾的亏太大了。所以胡锦涛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再次强调“不折腾”,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
第二篇:诗词大会背后的升级
诗词大会 背后的升级
沈彬
伴随着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热播,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十六岁高中女生武亦姝彻底“红”了。各方赞美纷至沓来,甚至有人对能背两千首诗词、写得一手好字的她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满足了我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夸张的言辞背后,是由衷的欣赏之情。
无独有偶,另一个在众多娱乐节目中显得相当独特的朗读书信的节目《见字如面》,近来也广受好评。联系到此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这些“另类”节目的流行,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文化现象的背后,透露出的是时代变迁的消息。
首先,是观众的“升级”。对成长于开放年代的年轻观众而言,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所接触的信息、所具备的视野,都使得他们的知识结构、阅读趣味和欣赏能力都远超前人。粗制滥造的“神剧”、堆砌明星的“大片”以及各类高度雷同、套路生硬的综艺节目,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的态度是开放且自信的,对《中国诗词大会》这种现代传播方式与传统文化内容相结合的节目,可以毫无“违和感”地接受,并乐于向朋友推介。
其次,是制作方的“转型”。长期以来,人们对综艺节目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唱唱跳跳、打打闹闹这一层面,以至于不论转到哪个频道,大家看到的节目都如出一辙,而且往往充斥着“娱乐至上,明星为王”的浮躁气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诗词大会》这样勇于突破常规、兼顾文化性和娱乐性的节目,无疑是一次产业的转型调整。
而在“升级”和“转型”的背后,更值得我们关注的,则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这一更为深远的命题。
众所周知,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命脉所在,也是不断进行再创作的宝贵资源。只是,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对现代人而言,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与时代脱节、难以为今天所接受的东西。这样一来,如何能够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时代的需求来对传统文化加以甄别、取舍,有扬弃地继承,创造性地转化,使之与现代文化融会贯通,就成了当下我们所面临的迫切的新课题。
在当下传统文化热中,难免鱼龙混杂,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性传承和创造性转化”?是让国风、唐诗里蕴含的人文精神、智慧力量,重新温暖、点亮我们的现实生活,还是让那些早被扬弃的、冬烘陋俚的道德说教重新粉墨登场?对于这一时代课题,《中国诗词大会》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
诗歌点燃文化自信
李建新
不必叹息诗冷歌热、人心不古,经典总会千古流芳;不要计较各种真人秀众声喧哗,好诗词就像好酒,酿制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不老的诗意,拨动时代指针、点燃文化自信。诗歌点燃文化自信 李建新
当人们纠结于诗坛的落寞和诗歌的风光不再,央视的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却以火爆的收视率,颠覆了人们的文化判断。让我们出乎意料地看到,严肃的传统文化普及类节目,也能成为老少咸宜的文化狂欢。我们在领略中华诗词之美的同时,更收获了一份文化自信。
这份自信,源于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从上古的诗经开始到唐诗宋词的文学巅峰,诗歌始终是中国文学形式的主流和大宗。孔子把诗歌的功能分为兴、观、群、怨,高度概括了诗歌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当诗经用优美的文字展现“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蓝色星球广袤地带还懵懂未开;当欧亚部落之间铁骑征战杀人如麻的争夺霸权,大唐盛世已在“胡琴琵琶与羌笛”的兼容并包、开放融合中,用诗歌称颂大唐气象。中华诗词走在世界文学发展史的前列,我们怎能不引以为傲?我们有“绣口一吐半个盛唐”的李白,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有“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岳飞,也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还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从豪迈到婉约,从江南到边塞,这是中华民族穿越千年历史风尘的文化基因。就像今天诗词大会的百人团,无论你来自哪里、地位高低、学识深浅,这一刻天地往来、古今相通。
这份自信,来自灿若星汉的精品佳作。无不字字珠玑、篇篇锦绣,它的音律之美、意境之美、哲思之美扑面而来。在诗词大会,你可以感受到陶渊明的豁达、李煜的忧郁、李商隐的缠绵;领略到大漠雄关、泰山极顶、海上明月的气势磅礴、皎洁瑰丽。你若孤单,“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那份等待已然动人;你若想家,“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告诉自己别错过眼前的风景;你若烦恼,不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你若冷漠,想想“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曾带给你的那份温暖与感动。古诗词里,永远都会找到你心灵渴求的那份慰藉,它教会我们忘情山水、看淡名利,向我们展现天地大美、家国情怀……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诗词大会牢牢把握主旋律、价值导向,让我们与古人在时空对话中产生共鸣,顿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诗歌也是从四言五言七言到长短句,从无韵到律绝到自由诗体,一路传承创新发展而来。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我们不必过于担心诗词这古老的文体会走向没落,有时它只是换了一种形态在更大范围传播,从周杰伦的《青花瓷》,到小刚的《寂寞沙洲冷》,再到霍尊的《卷珠帘》,不也看到古诗词的影子吗?流行歌坛的说唱多像自由诗一般的洒脱。当汶川大地震袭来时,网上数以万计的诗歌汇成万众一心的凝聚力,展现了中华民族战胜困难的决心。诗歌是中华民族从孩提到终老的一生陪伴,无时无刻不蛰伏在我们的伤口、流淌在我们的血液,情感的闸门一旦打开,就会喷薄而出。如何让中华诗词适应当代人的欣赏习惯、审美需求、推广模式?央视在这方面将海选、竞技、声光电多媒体手段融入中国诗词大会,是文化类节目的成功探索。不必叹息诗冷歌热、人心不古,经典总会千古流芳;不要计较各种真人秀众声喧哗,好诗词就像好酒,酿制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不老的诗意,拨动时代指针、点燃文化自信。
第三篇:金匾背后的故事
金匾背后的故事
行进在去往玉溪仙福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路上,心中不免产生疑问,近几年钢铁行业不景气,影响到职工的生产生活。在这个大背景下,企业工会的工作也是举步维艰,仙福公司工会是否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呢?
车子一进仙福公司,感受到的却是厂内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车间里,工人们挥动钢钎,铁水从炉口喷涌而出,钢花四溅,火光刺眼。炽热的铁水也难掩工人们激情四溢的工作干劲„„
走进云南玉溪仙福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会议室,我们立刻被四周墙上大大小小、金光闪闪的牌匾和锦旗所吸引,顾不上寒暄便急切地询问它们的来由。仙福公司工会主席陈彩惠是福建人,乐呵呵地招呼大家先落座,然后操着一口福建口音的普通话,讲述起这些牌匾背后的故事。他的言语从容而舒缓,娓娓道来,一种恬淡和温情洋溢而出。
“圆民众所愿,造康庄之桥”
李老汉马上要搬家了,整天乐得合不拢嘴。与自己陈旧的农舍相比,他要搬进的可是又大又宽敞的别墅,能不高兴吗。他一见到陈彩惠,激动得一个劲儿说“谢谢”,要不是仙福公司,他老李这辈子都不敢有住别墅的想法。
由于厂房扩建,仙福公司向周围社区征地,涉及到84户人家需要拆迁。除了当地政府下发的拆迁款,仙福公司给每户再追加10万元补贴,同时陈彩惠还给他们带去一个更好的消息――仙福公司为每户建盖一栋别墅,彻底解决他们因拆迁带来的居住问题。如今,只要一提到仙福公司,周围社区的居民们都赞不绝口。
仙福公司能与周边社区邻居相处得如此融洽,得益于公司工会在企业入驻前做的铺垫工作。
企业准备进驻当地之初,陈彩惠便带领工会一班人马开始走村入户。先让未来的邻居们熟悉他们这些外来的陌生面孔,然后向大家介绍公司的情况、未来发展的规划。涉及到最敏感的买地拆迁问题,陈彩惠一次次在当地召开座谈会与大家交流沟通,耐心地解释当地政府的一些政策,同时也很负责任地表示,公司不是买了地就完事,还会在当地招工。比如,村民以前一年的收入是2000多元,进入企业之后,一个月的工资就有那么多,比靠天讨生活的日子更有盼头。就这样,工会代表公司以极大的诚意感动了村民,大家都愿意出让自己的土地,然后安安心心到企业上班。而“座谈会”这种传统却最有效的沟通方式也一直延续下来。每年,陈彩惠都要与周边邻居召开一次百人座谈会,听听大家的意见,了解大家生活上还有什么不方便。就像他当初所承诺的那样,公司的入驻建设,将会促进当地整体的发展,带动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
就这样,周边邻居对仙福公司的信任和依赖与日俱增。社区有困难,找公司工会帮忙;居民有不便,向公司工会反映。有社区饮水困难,事情反映到公司工会,陈彩惠带人到现场查看、规划方案、投入资金修建管道,把自来水引进社区每家每户。有的地方实在无法引水,公司工会就建起了2000吨的蓄水池,解决了居民的用水之困。公司工会还先后投入上亿元为当地建桥扩路,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生产生活。一桩桩一件件,公司工会都做到了当地居民的心坎上。为了感谢公司工会为民办实事、解难事的真情付出,社区敲锣打鼓送来一方金灿灿、沉甸甸的牌匾:“圆民众所愿,造康庄之桥。”
“职工要吃好、住好才能有激情工作”
搞好了周边的睦邻友好,公司工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企业的建设生产中。由于公司大部分工人都是在当地招收的,如何引导他们从田间走向车间,成为产业工人;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进入角色,从“局外人”转变为“企业人”,是公司工会首要解决的问题。
公司工会以技能培训为抓手,从有形的工作环境、工作设施,到无形的企业文化、产品介绍、工作流程等,让工人全面了解、认识公司,减少陌生感,增加亲切感。让他们很快从新环境当中找到安全感,对公司产生信任。
技能培训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不是仅仅上一两次课就可以造就出一个合格的工人。公司工会与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建立起友好关系,不断请技师来为工人讲解技术要领,传授技能经验;组织工人到昆钢参观学习,开阔眼界。每年,公司工会都组织技能比武,有时与昆钢携手,举行相同工种的技能比拼,使工人的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对于一些老职工,公司工会还积极帮助他们进行专业技能提升。一位职工在岗位上工作多年,一直是普通工人,收入有限,工作上情绪低落。公司工会针对他的工作特点,送他到专业的技能班学习,通过考试取得相应的技术等级资格,使他从普通工人转变为技术技能人才,收入也跃升到每月五、六千元。现在,他的工作热情高涨,对工会、公司无比感激。
走进生产车间,可以看到工人们专注的神情,可以看到他们露出职业的微笑,而不再是一脸的茫然。他们中,有的曾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而来,但很快,他们接来了老婆、孩子,有的带来了亲戚,整个家庭或是整个家族都在公司里打工。他们生活水平的变化,从上班的交通工具中便可见一二,最初是走路或骑自行车,后来是摩托车,现在许多工人都买了小汽车,公司工会正考虑扩建厂里的停车场来满足工人们的泊车需要。
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工人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住房成了问题。公司工会又筹谋着自建公租房,而且是免费分配给工人住。至今,公司工会已建成了1000多套房屋,菜市场、商店都不缺,形成了公司自己的生活小区。
从正式进入公司的那一天起,工人们的劳动权益有劳动合同作保障,该有的保险,公司不会拖欠一分一毫。从工资到福利,各项保障都比较全面。工作、生活上都没有了后顾之忧,工人们一个个干劲十足,到处是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这正应了公司工会最基本的理念:“职工要吃好、住好才能有激情工作。”
“大家长”
在仙福公司,所有人都记有陈彩惠的手机号码,工人们不用专门跑工会,只要发一个信息,他就会去了解情况。工人们在公司里的大事小情要陈彩惠决断,生活上的家长里短也要他做主,他是公司里繁忙的“大家长”。
公司实行三班倒,有的工人下班很晚了到夜市吃烧烤,人多口杂,吵吵闹闹甚至打架的事情时有发生,住在周边的人有了意见,烟雾缭绕污染环境不说,喧闹的噪音让人无法入睡,情况反映到了陈彩惠那里。这可是涉及到公司与周边安定团结的大事,陈彩惠一番体验和综合考虑后决定,设定夜市营业时间最合理,既能解决下班工人的吃饭问题,又避免了扰民。
工人吕光辉的孩子得了白血病,面对节节攀升的医疗费用一筹莫展。陈彩惠知道了,发动全公司捐款,筹得75000多元,再加上公司工会30000多元的帮扶款,总共110000元送到了吕光辉的手中,帮他们渡过了难关,孩子的病情得以控制。吕光辉手捧“伸援助之手无私帮助,病魔无情人有情”的锦旗来到公司工会,表达全家人的感激之情。
公司里的一名女工到昆钢进行技术交流时,认识了一个小伙子,两人谈起了恋爱。由于相隔两地,女工耽误了工作,车间对她进行了处罚并作出解聘的决定。女职工不服,到工会哭诉。陈彩惠认为,误工肯定是违反了劳动纪律,但工人谈恋爱应该支持,他建议车间把解聘改为调换工作岗位,既能让工人安心工作,又能让她的个人感情生活顺利发展。
生活小区里的路灯坏了、停水了,找他;夫妻吵架了,要离婚,找他;困难职工子女考上了大学,交不起学费,找他;篮球场要改铺塑胶场地,同样找他;职工书屋不能满足工人们的学习需要,要建图书馆,还是找他„„哪里有需要,哪里就会出现陈彩惠的身影,问题也总能及时解决。
在最近的一次职工座谈会上,工人们给公司工会提出了几个新问题:公司食堂不卫生、太贵,建议到其他企业参观学习,改善食堂服务;现在有车的人多了,上下班高峰期时容易出现堵车,停车场里很混乱,建议派专人进行规范管理;新建的公租房离公司远,接送的交通车能否不收费。“大家长”陈彩惠又要忙碌了。
第四篇:手机背后的故事
手机背后的故事
默契是一种感应,是心绪和意念无约的投合。
百谷小溪蜿蜒东流,大海敞开坦荡的胸怀容纳;万丈瀑布飞泻直下,山川伸出颀长的双臂迎接。小草吐绿于狭窄石壁,阳光温暖雨露滋润;大鹏翱翔在辽远天空,白云烘托清风抚慰。
这,是大自然的默契。
我坚信人们的默契比大自然的默契更富有情趣。生活在大千世界的我们,应该追求一种默契的人生。
天地万物,绝非孤立,相辅相成。和谐而生是自然的真理,也是人间的真情。自然失去默契,即生态失衡,必然带来灾难;人间失去默契,当然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甚至带来战祸。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个人的心中难免浮动不堪,高科技的诱惑,权势的尔虞我诈使得我们迷失了方向,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少了几分格调。不过,庆幸的是手机的产生又让我们的心灵更近了,高科技虽然不是有情之物,可是却让我们彼此多了几分遐想,亲人间的嘘寒问暖,情人间的密语绵绵,师生间的谆谆教导,朋友间的祝福关怀,让我们的默契变得更实在了。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那的确是太重要了。
梦是无形的,又是具体的;梦是虚无的,同时又无处不在。它涵盖一切,有时真实的如在眼前,有时荒诞得可笑。时空失去界限,善恶日趋极端。或思念旧时恋人或为痛苦所灼,时而甜甜蜜蜜,时而两股战栗,含泪俱下。偶尔微笑,转瞬忧愁覆面。穷苦时梦见白馒头,钢丝床和宽敞的房子,等富足时却连一个梦也没有了,你说怪还是不怪。
人生不也如梦一样,让人这一生都捉摸不透。不过有梦的人注定是一个完美 的人,智慧的化妆师品味出了智慧人生,灵透的林清玄悟出了真正的人生。真的,如果不能在本质上崇高起来,任何装潢和修饰都只能流于苍白无力。生命,多么严肃的字眼,用生命化妆,让灵魂独具个性而耐人寻味。这恐怕就是热爱人生者的追求。
遥远的古代,多少人怀才不遇,他们不是没有梦想,只是碍于实际难以实现罢了。可是在这样一个信息的时代,我们不管远隔万水千山都能凭借一部手机来传达自己的意念。招聘求职中,我们可以免去来回的折返,轻松地与人联系事宜,不管我们的能力有多么弱,至少我们已经为自己争取了机会,这就已经是半个成功了。有梦的人生固然美丽,但只有手机所带给我们的实在的人生升华了这份美感,用生命化妆,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再遥远,我们为拥有这样一部手机而变得更加热爱生活。
人世间爱为何物?爱的种类不同,但爱总归是一种深情。爱到深处让人心痛。拥有了爱,你便拥有了幸福。有了父母亲的爱,你便更加年轻,因为在父母的眼
里,你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有了兄弟姐妹之爱,你会更加懂得品味竞争和学习;有了朋友之爱,你不再孤独,在凄冷的夜,一杯清茶,一包瓜子,朋友的话语是对你最大的安慰。如果你拥有了爱情,那么你就是世间上最幸福的人,你会变得更美,心中总有一个目标,不再孤独寂寞。
挽着父母的手上街,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和父母聊聊天,也常常被许多琐事耽误,家似乎远离了我的生活,父母也成了我生命中的看客。可有一个故事却揪着我的心,那个捧着母亲的心要送给心上人的孩子,听到母亲的最后一句话是孩子走好。多么感人的话语,每当听到这样一句朴素的话语,我便为人世间血的锁链而震惊。正因为有了感动,我们才有更多的对美的关注和对世界的热爱,才能是自我的灵魂更为洁净和纯洁。
当今的时代已经变得很疯狂了,我们要不断地奋斗,不断地追赶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自然亲情之间的交流不再像以前那么纯真。但是亲人们会谅解你的那份无可奈何,手机的产生是划时代的,我们不必再用明月来寄托自己的相思,只需一通电话,便可以传达自己的无尽相思,虽然不能见到本人,但声音上的安慰已经远远足够。手机是那份血的锁链刻骨铭心。
手机带给我们了默契,使我们更加明了人间的和谐;手机帮助我们去逐梦,使我们拥有了通向成功的门票;手机让我们有了感动,使我们不再只是一个血肉之躯……
第五篇:荣耀背后的故事
荣耀背后的故事
——第十四届“新生杯”青春校园演讲赛系列报道
(二)记者 赵晓依 姚静 周睿
编者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平白无故的成功,所有的成功者并非得益于偶然。演讲赛的舞台上,选手们口若悬河的演说,充满激情、富有活力,如动听的音符激荡在耳边,这无一不是台下“十年功”苦练的成果。青春,是人生当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校园,则是这道风景中沁人心脾的春花秋实。让我们暂时驻足青春的脚步,一起来聆听他们的故事。
历年来,管理学院的选手在“新生杯”演讲赛上都有较为出色的发挥,冠军的得主也往往来自管理学院。在本次比赛中,16名进入决赛的选手有多达8名选手出自管理学院。这样一个团队,有着如此优秀的成绩,凭借的不仅仅只是选手们的自身实力,更多的还来自于管理学院演讲队伍多年来的传承帮带的优良传统。
每一次比赛,每一次上台,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为了深入的了解这个团队,挖掘舞台背后的故事,校团委编辑部《海院青年》特邀本次演讲赛一等奖的获得者白念、二等奖的获得者李鑫,以及上届冠军陈菲和管理学院学习部部长牛玉强,对他们进行一系列的专访。
站在前辈的肩膀上
陈菲,第十三届“新生杯“演讲赛的冠军,也是本届比赛管理学院培训队伍中重要的一员。从去年的参赛者到今年的培训员,面对角色的转变,陈菲不禁莞尔:“我只不过重复曾经学长学姐做过的事,将前辈们总结积累下来的经验一届一届的传递下去。同样的,这一届参赛的同学们在明年也会继续着这份工作,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因为我们不仅是一个团队,更是一个家庭。”
随后她向记者介绍:组成这个金牌团队的不单单有往届参加过演讲赛的大二大三甚至大四的前辈,还有一部分是一直为演讲赛默默奉献的幕后英雄。比赛前培训团队都会对大一新生采取一对一或一对二的形式,进行演讲比赛的培训工作。主要培训工作包括依据润色演讲稿、规范演讲仪态、加强时间控制以及演讲技巧指导等。
事实上对稿子的把握,首先需要不断地对原稿进行修改、推敲、润色,直至能够完美体现选手整体风格。当然,因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声线,不同的语言习惯,表现力自然也千差万别。比如白念的声线是特别厚重,不像其他女生那样轻盈,但在演讲时更为厚重,也更具穿透力。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找到自身特质与稿子的契合点,而学长学姐们的工作就是帮他们去合理分配整篇稿子,细心去教导他们如何去用语言、神态和动作去演绎、表演,比如停顿、轻重音、以及手势的跟进。
提及刚刚经历过的培训,参赛选手李鑫说:“从我们上台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到下台转身的最后一个背影都做过多次演练,学长学姐不惜花大量时间为我们指导,力求做到最好,我们很感谢学长学姐的帮助。”
坚持是一种意志
从开学到比赛,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除了上课,选手就是不断地反复背诵演讲稿,不仅如此,他们还要用心学习一些比赛的礼仪,纠正舞台上的仪态。
都说大学里空余的时间很充裕,当其他人整天泡在机房玩游戏,与朋友逛街,或者在寝室里睡大觉时,他们只能对着枯燥的演讲稿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就如比赛时的即兴演讲,其实赛前的几天主办方会告诉选手们20个选题,可以提前准备,但时间颇为紧迫。20篇稿子都需要他们烂熟于心,保证比赛时不会出丝毫纰漏,这样的任务量可以称得上浩大。
当记者问李鑫在这么强的训练强度下是否想过放弃时,他坦然地回答:“我曾经想过。之前心情会突然变得很急躁,有种极度压抑,迫切地想要宣泄的感觉,甚至想要想好好地痛苦一场,听听父母熟悉的声音,但几次拿起电话最后却又放下,既怕影响了家人休息,又怕影响他们心情,于是愿望也别成了奢望。”
临近比赛这几天是对选手心里和生理最严酷的考验,多日的辛劳即将结出硕果。第二个出场的李鑫将自己的演讲完成好后,终日为背稿一直高度集中的精神终于为之一泄,有趣的他挨个鼓励每位即将上场的选手,无论对手还是队友。
乍一看沉默内敛的白念,站在人群中并不显得耀眼,但在舞台上她就是有着王者气势的演说家。在采访过程中她偷偷告诉记者:“比赛时其实心里很紧张,什么深呼吸、哼小曲任何手段在巨大的压力前都无济于事,站在台上腿依旧紧张得抖个不停,根本控制不住,但这时候退缩没用任何意义,什么都不多想,只管在到台上尽情展示自己。”于是台下身为观众的我们看到的,是是面带微笑,神采奕奕,口若悬河,自信满满的白念,不得不说她真是一位极具天赋和爆发力的比赛型选手。
舞台幕后的奉献者
牛玉强,管理学院学生会的学习部部长,是个踏实而干练的大男生。作为学习部部长,带领整个管理演讲队的担子自然他的肩上,除了指导自己对点帮带的选手准备比赛,还需为整个团队服务。每晚的排练前,他都要事先准备好教室,在结束的时候,依旧是最后一个走。牛玉强说:“从组织、联系、培训到比赛结束,我们培训人员是最紧张的,有的选手会出现情绪问题而放松懈怠,我们要积极做思想工作;坐在台下看选手比赛,他们的每个动作每句话都牵动着我们的心,时刻关注着比赛情况,希望他们都可以取得好成绩。这早已不是个人的比赛,是整个团队的奋进。”
虽不是参赛选手,但他的压力可并不比选手小,“我不想让管理学院演讲队的牌子砸在自己手里!”虽然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记者依然可以看出牛玉强对它的用心与重视。对,他们不是单独的个体,他们是一个团队,一个无私奉献的团队。
对于选手而言,当看到这么多大三,以及大四的学姐、学长们为了能让她们取得好成绩,把作业带到训练场地一边认真完成作业,一边听他们的演讲,为他们指出发现的问题,争分夺秒地为他们备战保驾护航时,放弃的念头顿时抛之脑后。每每想到学长学姐们无怨无悔的付出,所有的疲惫都会烟消云散,所有的压力都化为前进的动力,所有的抱怨都化作一缕青烟。而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了自己,为了默默付出的学长学姐,更为了集体的荣誉去拼搏、去努力、去奋斗!
精彩仍在继续
当问即演讲的秘诀时,白念的一句话道出了精髓:“想要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回忆起当初在比赛时,她即兴演讲的题目是一副图画。在图画中,一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在深情地讲课而台下只有三名学生在听课,当她讲到 “学习是一种无私奉献,一种兢兢业业,一种大爱!”时,在场人的都被扑面而来的气势所感染,似乎都能感受到那老教授传道授业的博爱,每一个人都被深深地感动着。
而李鑫的一句经典名言——“我十指深陷沙地,即使匍匐也不曾放弃。”配以他厚重声线经典的表达,也让我们为之惊叹不已。
在这次愉快的谈话中,记者接触到成功者背后的点点滴滴,见证了管理学院学子孜孜不倦的努力,更有正在兴起的一种管理学院特有的精神。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新一代年轻人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具有吃苦耐劳优秀品质的90后典型代表,看到了为梦想执着追求,永不放弃的艰辛付出,而这些正是实现海大梦想亟需的元素。
我们,人生的扉页才刚刚翻开,青春的列车才刚刚开启。灼烧的青春,绚丽的年华,在花季雨季里,我们的双翼在海院的培育下渐渐丰满。我们相信,有一天,我们的会在海院辽阔的蓝天下,展翅高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海国崛起,我的责任!
编辑 郑杭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