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走寻常路的鸡兔同笼观课有感
不走寻常路的《鸡兔同笼》
夷陵区东湖小学 屈定兵
“鸡兔同笼”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9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以前是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新教材要求在五、六年级对学生进行补上。我个人认为对学生尤其是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对教师的课堂把握也是一个极大地考验。所以,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教学目标定位一定要准。
我对教材的思考与分析。思考:⑴ 新人教版教材为什么要放到四年级下册呢?这一目的是什么?
五、六年级补上时应该同四年级的新课一样吗?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呢?⑵ “鸡兔同笼”问题设置在数学广角中,其教学与其他内容的教学有没有不同?
分析:《教学用书》中指出:数学广角重在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因此,“鸡兔同笼”问题作为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之一,《教学用书》对其设定的三个教学目标,正是教材注重渗透思想方法,关注学习过程的重要体现。教材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让学生应用列表、假设等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本课教学与其他教学内容相比,区别之处在于:要把数学思想方法与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意识的培养灵活有效地渗透到课堂教学的点滴之中,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去体验和感悟。
黄老师朴实的为我们呈现了一节层层深入,师生共同探讨的数学课。我感到受益匪浅,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我两个方面的感悟:
1、以生为本,经历过程,体现思想,提高能力。听课中,我不断听到很多听课老师对这节课的质疑,大家都在小声议论:怎么一节课都在猜测和列表以及调整数据,书中提到的假设法怎么没有呢?纵观整个课堂,发现黄老师对本节课的目标制定确实有点不同寻常,仅仅要求学生学会列表法和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数据,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为什么如此设计目标呢?我想这样的目标可能是基于学情,因为在实际教学中一节课让学生掌握多种解法是不可能的,尤其是五年级学生还没有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学生是不会想到方程方法的(新的教材内容也没有安排方程法)。于是黄老师准备逐个突破,这节课便让学生只研究列表法。列表法其实也是假设思想的体现,虽然麻烦,但具有普适性,孩子最易理解和学会。尤其是对数据的调整,从中发现此类问题的普遍规律是关键所在,发现规律、应用规律更是我们现在的学生所缺少的能力。黄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是有一定道理和深度的。基于学情定目标,这样的思想很不错!但真正的学情如何?难道学生就没有其他方法?如何了解真正的学情呢?我觉得学情不可以凭经验预设,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课前小测,了解学生对鸡兔同笼有什么样认识?课上观察,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体验,然后及时捕捉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探究各种方法,要尽可能将知识的发生过程详尽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在学生充分经历体验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渗透假设思想,才是真正以
生为本,才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设计巧妙,准确的寻找课堂重点和难点的切入点。①从观察鸡和兔的图片入手,让学生明确两个重要的隐含条件(头数与各自的脚数),再以儿歌的形式巩固已知鸡和兔的头数来求总脚数,然后变式为已知鸡和兔的总头数求总脚数,学生就不能准确的一下计算出总脚数?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于是顺理成章的导入到列表法,最后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观察、分析、总结,以及应用规律如何调整表格数据,为下节课的假设法而铺垫。但是,黄老师在讲对于数据较大时候,如何用二分法,也就是假想先鸡兔各占一半(头数为偶数)或鸡比兔多(少)一只(头数为奇数)时,怎样应用一只鸡和一只兔的脚数关系来调整数据时,我觉得应该让学生根据规律独立地去调整数据,然后与全班同学分享交流,教师再适时地点拨与评价。②“鸡一屁股坐地上了”,也就是让兔和鸡各提起一只脚开始,学生被这一独特的问题思考方法,深深吸引住了,脑海中也能很形象的构建出问题需要的场景,接下来一系列的追问,让学生体会了数学中“变与不变”的思维巧妙性,什么少了?少的是谁的?为什么?等等。学生很快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将原本生硬的假设法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解题思路也清晰的出现了。但是很遗憾的是前面的时间过长,对学情的估计与课堂预想发生冲突,教师不敢放手,紧紧的掌握主导权,失去了有效课堂的调控与时间的把握,从而使最原始的方法、也是最吸引学生的方法没有了时间,更没有时间来练习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第二篇:不走寻常路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弗洛斯特
路,正如地球的血脉,遍布并贯通了各个角落。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不知走过了多少条大大小小的路,无论是高楼林立的城市间车水马龙的闹市长街,还是村外苇丛间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引导着我们走到另一个地方。
人生,其实也在行路。我们都是天涯的旅客,急匆匆行来,为了自己梦中的地方而奔波。我们似乎生来就会在一个个十字路口见做出选择,辨出自己认为通往梦的方向,然后,或坚定或迟疑地走下去。
这代价有时会是巨大的,也注定了我们的同伴换了又换。
我不禁想起比尔盖茨的故事:当初,他从令人羡慕的大学中毅然抽身,在已有技术尚未学成的情况下,退学去研究新的技术,便离开了挤满他的同学们的那条道路,选择了另一条更为艰难的高峰之路。值得人深思的是,他当时邀请了他的一位校友一同离校,结果被那人认为没有出路而婉拒。后来,校友也成了一名著名的电子信息学博士,遗憾的是,不同领域的博士在当时的美国一年就会有几十个,但,全美国只有一个比尔盖茨。
不沿着他人的脚印去走,这或许就是比尔盖茨成功的最大秘密。
其实,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李太白当时若在宫廷里忍辱负重,恐怕我们就看不到仗剑天涯、纵览山河的豪迈胸怀;爱迪生若在学校里扮演优等生的角色,恐怕我们也看不到灵感倍出、智慧凝成的发明;李易安若是如一般战乱女子,明诚死后草草嫁人或守寡终生立块贞节牌匾,从此甘为农妇,恐怕我们更看不到凄凄惨惨、精妙哀绝的奇词。
所以,安适而坚定地朝自己的道路前进吧,即使前面是荒草,是丛林。沿着别人的道路而行固然容易,但结果却极易变得平庸;不走寻常路,虽然危险与苦头可能会翻倍,但当你走过它时,你会发现,你已不是寻常人。
第三篇:不走寻常路(范文模版)
不走寻常路
人生,简单得就像走路。
困难的,是你怎样去走。
你可以踏着前人的脚步,世俗的走完一生。
当你回首往事,你不会感到悔恨,但总觉得缺失了什么。
有一种滋味叫做:尝试。
他躲藏的很远,你要翻过现实的高山,踄过庸俗的河海,在奋斗的道路上孤身一人。
当你饱尝艰辛,触到成功的柔软,你便会骄傲地说,我,尝试过了。
我的人生因此不同,多姿多彩!
平湖市城关中学初二:黄涛
第四篇:不走寻常路作文解题
真题回放
周杰伦不走寻常路,成为一代偶像,引领青春风尚;蔡伟不走寻常路,十年磨一剑,走上成才之路。不走寻常路,意味着另辟蹊径、独创一格、个性人生……请以“不走寻常路”为题作文。
要求:(1)文体自选;(2)文章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简 析】
审视嘉兴市今年中考全命题作文,我觉得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彰显个性。题目的第一个字就是“不”,显示出强烈的个性。这一点非常合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初三少年的胃口,因为他们不愿平庸,渴望与众不同,喜欢特立独行,喜欢说“不”。从这一点来说,考生一看到这个题目,当有怦然心动的感觉。从答卷的情况也可以发现,他们写群体生活中为了保持自我而甘受寂寞、写父母独特的关爱、写老师独特的教学、写同学朋友独特的奉献等。本文题顺应了学生的这一心理实际,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二是注重思辨。文题的提示语具有强烈的说理色彩:两个事例叙述简洁,概括性强;结论引出明了,旗帜鲜明。同时题目也观点鲜明,向“寻常”说“不”。受此影响,许多考生作答时直接写成议论文,条分缕析,或引名言,或叙事例,以论证观点。另有一些考生写生活,写学习,从寻常中发现不寻常的美丽,从循规蹈矩中感受个性人生的魅力,表现出对生活较深入的质疑和思考。可以说,本次作文题是近几年来最富思辨色彩的题目,能引发考生的深度思维。从阅卷结果来看,因为受考生学识和阅历的限制,真正能“个性化”表达的少之又少,而注重思辨的结果也压抑了考生才情的迸发,写议论文多泛泛而谈,写记叙文难扣题、难出彩。总的来说,就学生的实际而言,本次中考命题有点超前,如果把全命题改为话题作文或“不走 路”的半命题作文是不嘉兴卷:“不走寻常路”
我们的孩子“虽然喜欢标新立异、张扬个性,渴望成熟、独立,但大部分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乖孩子,他们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生活经历基本上走的都是寻常路。他们的思维能力还较肤浅,也比较‘寻常’……”多少年来,他们真的已经习惯于“走寻常路”,包括写作中太多的人云亦云,同样的故事、同样的材料,稍加不同的包装,便成为他们考场作文中永不消逝的宝贝货色。
从题目表面看,全命题作文对于学生作文的限制增强,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审题立意能力。但命题者打破常规,敢于创新,考查学生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的全方面作文能力,考查学生分析现状、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题目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语言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真可谓“不走寻常路”。综观2009年全国中考作文命题,从半命题作文到全命题作文渐成气候,大有一统天下之势。全命题作文不仅破解了学生作文套题、宿构、情感不真实等现象,也更好、更全面地考查了学生作文能力,增强了作文考试的信度。这一变化提醒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关注作文过程,着力提升学生审题立意能力,注重作文思维发展,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形成规范、全面、创新的写作能力。
从学生写作的实际看,“不走寻常路”促动了学生“不寻常”思考。在中考阅卷中,我们发现学生作文涉及范围广阔、题材丰富:如苏武牧羊、昭君出塞的不寻常;屈原愤而沉江、鲁迅弃医从文的不寻常;顶着大理石在缝隙中顽强生长的小草和开朗热情的三轮车夫的不寻常;“一国两制”收回港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寻常……如嘉兴市实验初中语文教师凌建根所言:“放眼世界,无论是一个国家、民族、城市、乡村还是工业、农业、教育、科技,要崛起、振兴、强大,要突破、提升、发展,确实需要„不走寻常路‟。比如:中国不走寻常路,改革开放30年,实现了民族腾飞; 3次参加高考的马云不走寻常路,放弃大学教师的铁饭碗选择下海,终于打造出了一个震撼世界的阿里巴巴王国……把眼光投向社会,素材确实不少。”这个题目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向我们展示了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空间。
至于,众多人抱怨,此题没有材料可写。我以为,不能一概而论,对平庸者说,此题是没有相应的好东西可写;但对于有生活阅历和有写作素养的考生来说,应该是有东西可写而且也更能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好东西。
譬如,家庭教育中,你的父母有无不同于别人父母教子的良策;学校教学中,你的老师有无不同于别的老师的独特的学科教学方法;您所在的学校中,对学生的教育有无不同于众让你得益的好举措;社会交往、日常生活中,你有无见过令你眼睛一亮为大众谋福利的卓越人士,或者让你嗤之以鼻走歪门邪道的社会败类;书海漫游、影视观看中,你见到过哪些古今中外曾以自己不同凡响的努力来赢得非凡业绩的优秀者;自然界,那些动植物,它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让自己生存,让人惊叹:可以说,无论历史现象、政治管理、经济教育、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等,没有哪一方面不可以发现其与众不同的轨迹。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做个有心人去观察,去探究明白?我们有无足够的文字表述力把它相关的故事生动地描绘出来?
在文体的表达上,我们是否也“不走寻常路”,除了最常见的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形式,也可用用书信体、日记体、童话、寓言、诗歌、小说、剧本、甚至庭审记录等等。
在文章结构、语言的表述上,我们是否能针对自己选择的文体特点,匠心独运。比如,记叙文章的叙述顺序的安排是否巧妙自如,戏剧文章情节的矛盾冲突是否能波澜迭起,诗歌语言的形象凝练是否让人击节欣赏,等等。总之,我们是否有勇气有能力,走出一条不寻常的路!
从学生生活的背景来看,以“不走寻常路”为题作文完全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人人有话可说。一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一个人人知晓的偶像明星,一个近期成为焦点的“蔡伟现象”,都提示着我们学生应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世界。这几年的作文试题都没有限制文体,“不走寻常路”不仅适宜写成记叙文,还适宜写成议论文,给长于思辨的好学生一个充分展示的舞台,让学生抒写内心的真情实感,用我手写我心。今年参加中考的学生大多是1994年出生的,媒体称之为“90后”,并且喜欢用“叛逆”、“轻狂”、“特立独行”等来标签他们。这些孩子喜欢标新立异、张扬个性,渴望成熟、独立,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乖孩子,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不走寻常路”这样的作文,就是要让学生为人做事不从众跟风,要思想健康、境界高远,既要逆向思维,又要不失科学性与正确性。引发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加强了作文教学的“文以载道”的优秀传统。
因此,以“不走寻常路”为题作文,从大处讲,紧扣改革开放30年,我国所走过的不同寻常的道路;从小处言,也为开始自我人生设计的初中毕业生提供了话题。题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不走寻常路”里的主角可以是考生,也可以是他人,如父母、同学甚至是自己熟悉的老师;“路”可以带有象征性,如改革之路、发展之路、学习之路、人生之路等,也可以是现实中的路,如登山、游览、意外等;“不寻常”则要求学生可以从个性和创新等角度去思考,别出机杼、独创一格,呈现当代中学生独具个性的人生追求。(南湖区教研室查杰慧)
第五篇:周朋《不走寻常路》
学生姓名:周鹏
学校名称:安徽省萧县中学 年级和班级:高一(27)班 指导老师:李凌会
联系电话:*** 作文题目:高中组第一题
本人承诺:我承诺本篇作文属本人原创
不走寻常路
条条大路通罗马,选择一条不寻常的路,走出别样的人生。
——题记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志士,流芳百世,为世人所传颂,他们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殷厚的家世,他们只是选择了不同于他人的路。他们勇于挑战,勇于做别人所不做的事,不同于常人的路,走出了别样人生,他们的名字屹立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岿然不动。
巾帼不让须眉
花木兰,姓魏,名木兰;隋代人。花木兰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营部镇周庄村人。在隋恭帝义宁期间,突厥犯边,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载,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回朝后封为尚书,她毅然拒绝,告乡归田,当她身份被揭开时,皇帝想将她纳入后宫,她提出三点:
一、男子也可做的,女子也可做;无高低贵贱之分;
二、丈夫,一夫一妻制;
三、生儿育女可随女方姓。后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花木兰,这个名字在当今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称赞。她是中国古代的巾帼英雄,这样评价她不夸张,他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传承千古,她是一名女子,应该在家相夫教子,但他她却选择了一条出国征军的路,她作出了中国古代女子所不能获得的成就,她提出了三条嫁夫誓言,可表现出她思想的开放与大胆。于古代而言,是绯夷可思的,但她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立场,当皇帝不同意时,自缢于家中。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留诗道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卧薪尝胆心坚毅
勾践,越国国君,在一次战争中大败于吴王夫差,被抓住后在吴国马厩里为吴王者马对,对吴王惟命是从,忍常人所不能忍,做常人所不能做。他回到越国后,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正如“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最终完成大业。
勾践为什么能成功呢?就在于它不像平常人的心境,在国家失败后失心丧气,在强国面前,他懂得做小伏低,他自战败后,时刻不忘会稽之耻,忍辱负重,有坚毅的恒心,不断等待时机。反躬自问:“汝忘会稽之耻邪?”他重用范蠡,文种等贤人,经过十年生聚又十年教训,最终完成统一大业。他在失败后,走上了卧薪尝胆,等待时机这条路,最终吴国被越国灭。
世间最美的情郎
仓央嘉措,六世**喇嘛,是西藏历史上颇受争议的著名人物,他身份尊贵,贵为西藏之王,却有一颗不避世俗的心,向往自由、爱情,人世之乐,在佛的世界里,他是一个“异类”,敢于突破世俗。在人的世界,他被称为“世间最美的情郎”,敢于追求真爱,那一首首流传至今的诗句和情歌就是最好的证明。
仓央嘉措,不拘限于世俗的眼光,走出了一个僧人多情的一生,他的诗歌和歌曲,净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他用最真诚的慈悲让俗人感受到佛法并不是高不可及。他的特立独行让我们领受到了真正的教义!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志士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走出了自己的别样人生,他们具有一颗勇敢、坚强的心,做别人想不到和不敢做的事,走别人想不到和不敢走的路,去开拓自己人生的疆土。
现如今,好多人都随大众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独特而又创新的一面,一味的跟风走,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到属于自己的特点,不断去创新,走一条像花木兰、勾践、仓央嘉措一样与众不同的路,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走出属于你的别样风采,勾勒出一副你人生中最美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