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卢旺达饭店有感

时间:2019-05-15 11:24: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观卢旺达饭店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观卢旺达饭店有感》。

第一篇:观卢旺达饭店有感

本是同根相煎何急

——观《卢旺达饭店》有感

黑人,冲突,屠杀,挣扎,绝望,救赎。《卢旺达饭店》所讲述的故事或许这些词便足以概括,可是那段残酷的真实,遍地的尸体,四处飞散的子弹,到处逃离的难民,又怎能轻易被刻画,只有这短短的两个小时便如此震撼,那么真相到底到底有恐怖,没有切身经历的我们无法想象。

影片伊始便是冰冷的广播声,凉薄地讲述胡图族与图西族的渊源,残酷地定义了图西族人的命运。

家庭的欢聚,饭店的繁华,这些宁静的背后酝酿着一场阴谋,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随着总统专机被打落,死亡阴霾终于迫近。保罗,这个胡图族人,从一开始的独善其身,直至家人被深深伤害,他周游在权势中,不得不选择用金钱来换得生命,直到最后他慢慢对所谓的救济绝望,苦苦挣扎,努力为那些图西族的生命提供最后的绿洲。他的饭店,米勒科林,是他们所谓的绿洲,可是生命何其脆弱,个体在国家权力面前又是何其渺小,想要轻易存活谈何容易。最后虽然他们获救了,可是活下来的人只不过是幸存者而已,他们的将来还是一片迷茫。

这是一场民族的灾难,卢旺达的惨剧是西方殖民者一手酿成的。当年比利时殖民者硬生生地把当地的土著人按照皮肤的深浅和鼻梁的高低分为胡图族和图西族,并在他们离开的时候把政权交给了人口较少的图西族,少数人统治多数人往往是悲剧的源泉。这也直接造成了后来这场大屠杀。西方人造就了两族世世代代的恩怨。却不能在几十年后出手来解救被屠杀的图西族人。西方世界在这场大屠杀中表现出的不作为令人震惊。他们自诩世界正义的维护者却眼睁睁的看着上百万图西族人被胡图族人屠杀。

这不仅仅是一场民族灾难,一场血腥的屠杀,更是一场见证人性凉薄的悲剧。生命每时每刻都在面临着被终结的残忍,他们渴求帮助,可是所谓的白人,从一开始消极的抵抗,宣称会提供保护,到最后真正的放任不管。影片中一位白人记者说到:“看到这段影片的人,会说“天哪,好可怕”,然后继续吃他们的晚饭。”这便是人性的可悲,所谓的人种观念,所谓的凉薄。死亡并非发生在自己及家人的身上,又怎会感受到痛苦。甚至保罗这个影片中的“英雄”一开始也是深深挣扎过的,可是他终是身处其中,鲜血,屠杀,终于使他醒悟。而那些白人也只不过是在听到朋友的最后的求助才施舍了细微的救助。

影片的最后他们存活了下来,米勒科林饭店1268名图西族和胡图族的难民也幸运的保住生命。可是他们得到救赎只是幸运罢了,图西族部队最终攻进了首都控制了政权,终于凭借自己的力量制止了这场屠杀。可是以战止战换来的和平能维持多久?我们不得而知。所幸的是保罗的努力为饭店中的人赢得了更多的时间,使他们免遭杀戮。在这场民族冲突中的胡图民兵,他们悲哀在于他们的无知和残忍,他们不过是所谓民族仇恨的傀儡,被所谓的过去所操控,视生命为草芥,残忍的屠杀,悲哀的欢乐。可是这真的怪他们吗?广播里永远是煽动的言论,他们又怎能轻易冷静宽容。而所谓的西方强者,他们毕竟是安全的,又怎愿冒着损失自己生命的危险,去伸出援助之手。追根到人性深处,悲剧的酿成或许是缺少了宽容与慈爱。

如今两的族仇恨依然存在,然而无数的生命已经在大屠杀中终止,历史亦是无法改变,最重要的是存活的生命健康幸福。若是心中多一些宽容,多一些温暖,又怎会轻易如此。政治是冰冷肮脏的,生命于权力相比只是无所谓的数字。当整个国家弥漫的不再是平静的生活,当整个国家充满暴动与不安,当战争爆发,生命会在战争中消亡。无尽的战争,无尽的冲突只能带来更多流血与死亡,却什么都不能改变。

人性凉薄,终是无谓。可是这只能是人类悲哀的循环吗,每个人只是安然的生活在独自的空间,保护着独自的空间。人生就会少很多惨剧,但如果安宁被战争破坏,生命在战争中不断的挣扎消亡,还能安然独活么。每个人若是心中怀有温暖,多摒弃些凉薄的疏远,那么是不是很多的悲剧将不再发生,更多的生命不再被侵犯。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同属一个国家,有着共同的祖先,却因为殖民者的挑拨成了世仇并酿成了这样的悲剧。其实当今很多民族问题都是殖民主义留下的苦果,包括巴以冲突包括卢旺达的问题、爱尔兰问题等。在新殖民主义的今天,殖民者走了,却依然靠这些问题控制着这些国家,在这些冲突中到处都能找到大国强权的影子。反正死的不是他们的人民,他们心中也不会有一丝怜惜。要避免这种惨剧的发生,世界要实现正真的和平还要靠大国之间实现和解和统一,不再靠牺牲弱小国家来谋取政治利益。和解之路,止战之路,和平之路。

第二篇:观《卢旺达饭店》有感

观《卢旺达饭店》有感

——记我对信仰、民族、种族、国家、地域之间的极端偏见的一些看法。《卢旺达饭店》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故事背景是这样的:在卢旺达这个非洲中部的国家,人口主要由两个种族部落的人构成。欧洲各国大肆在世界各地进行殖民的那个年代里,这个国家难逃被殖民的命运,先后被德国和比利时两个国家所统治,比利时统治时期,先把管理权交给人口占少数的图西族,在卢旺达独立时又把政权交给了人口占多数的胡图族。独立之后两个部落都互相看不顺眼,这个说那个血统不正,那个说这个肮脏臭虫。于是两个部落就一直冲突不断,虽然双方也都有一部分理智的人不在意种族隔阂,可以和平的生活在一起,但种族主义极端偏见还是主流的。当然了,胡图族的人口占多数(好像是八成吧),并且又掌握着政权,所以一直在冲突中占优势,图西族也不甘示弱,建立了反叛军。这个时候联合国本着维护世界和平的想法,就出面调和了。1994年卢旺达总统(当然是胡图人)坐着飞机去和图西首领谈判。可没想这倒霉总统的飞机在半路上被不明真相的群众打了下来。于是事态失控了,胡图人从广播里发出了事先商量好的信号,胡图民兵开始了行动——灭绝图西人。

以上是故事背景,故事的主人公呢,是胡图人,一个比利时人在卢投资饭店的经理,这个饭店接待的都是当地和国外有势利的人,主人公一直凭借自己的职位优势巴结着这些有势利的人。当然他这样做是有原因的,他的妻子是图西族人,他一直怕胡图人对自已一家不利,想通过这些有势利的人保住他的家人。胡图人开始灭绝图西人的行动后,事态越来越严重,为了杀完图西人,胡图人连维护图西人的胡图人也不放过。在胡图人疯狂行为中,主人公饭店的地位也快保不住了,各国使者、联合国维合军队、记者、国际红十字会等都被要求撤到安全的地方。主人公失去了这些保护,于是他在民兵的大肆屠杀行动中开始奔走求救,在这个过程中他收留了大批图西难民进饭店,他经历了一系列令人胆颤心惊的事情,他的家人也差一点被杀,他妻子的哥哥嫂子失踪,他见到了屠杀后尸横遍野的情境。最后通过他的努力,他把饭店中一千多号图西人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

这个电影重点表现了战争的残忍、种族主义的偏激和主人公的勇敢与善良。在我被尸横遍野的画面所震惊的同时,令我更胆寒的是那种不同信仰、种族、国家和地域之间的极端偏见进而产生的仇恨。纵观当今那些战火不断的国家和地区,不和的原因无不是宗教信仰的不同、种族之间的偏见和国家地域利益的冲突。甚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也是因为种族偏见。或许是因为我从小电视看的太多,以至我被洗脑,把这个世界想的太善良,我以为当今世界的文明已经很成熟,世界上的人能够清楚的认识到生命的重要,世界上的人能够全部期望和平,世界上的人能够理智的看待。后来才知道,我是图样图森破了。

这个世界上总是有这样的人:无论别人花多大力气跟他解释道德的重要性,他都会置之不理;无论别人怎样跟他解释人应该生而平等,他都会置之不理;无论别人怎样跟他解释要就事论事不要偏激,他都会置之不理;无论别人想怎样说服他让他客观理智一些,他都会置之不理……这样的人,无论受到怎样的教育,都执着于自己偏激的想法。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人认识不到自己想法中的问题点,这些道理很明显,偏激的想法只要稍稍动一下脑子就会站不住脚的。可能还是我图样图破的原因,我无法想像这样的人的思想世界;或是因为这样的人都是放弃思考的人(放弃思考这个说法是从《巨人》里爱尔敏处学来的),真的有人会对任何事不去思考吗;再或是因为世界的教育水平还是达不到改变人类想法的程度……

所以才会有种族偏见,才会有种族歧视,才会有地位之分,才会有宗教争端,才会有民族争端,才会有国家争端……当人们被偏见与利益遮蔽住眼睛,人们就失去了理智,失去了对生命的敬意。胡图民兵接受信号之后,他们变成了野兽,杀人不眨眼,不,他们没有把图西人当做人,他们称之为蟑螂;奸淫妇女后将其杀害,连图西儿童也不放过。我真的理解不了,难道他们习惯了杀戮,所以对自己的行为一点也不感到慌恐?当他们看着孩子痛苦的挣扎着死去的时,心里一丝不安也没有?

人们为了自己偏激的想法,变成了没有感情的生物,这多么的可怕;人们为了争夺自己的利益,变成了嗜血的生物,这多么的悲哀;人们为了掩饰自己的错误,变成了没有思维的生物,这多么的令人胆颤。每个人都是父母所生,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当人们为了维护一些所谓的有价值的东西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些全部忽略,拿着冷冰冰的武器屠杀自己的同类,这是多么令人可以畏惧的一件事情。

人类是残忍的啊,可以冷眼看着自己的同类倒在自己的刀下;人类是野蛮的啊,可以为了一丝利益去茹毛饮血;人类哪有文明,他们借着文明的名义去做极度野蛮的事情!不同信仰为什么不能互相容忍,不同种族为什么不能一同生活,不同国家、地域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不要再有过激的偏见,不要再漠视生命,不要再失去理智……

第三篇: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一: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中午不想睡午觉,看了部电影,《卢旺达饭店》。

现在的心情还不能平复。

对于非洲的历史,我了解的不多,只知道它曾经是许多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即便是现在对非洲的了解也还是很少。一直也以为,只有在中国才发生过大屠杀,从未想过,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也曾发生过这样惨绝人寰的事。而这些事还发生在近十年里。

1994年的卢旺达是动荡的。比利时的军队撤离,西图族和胡图族的政权交替,卢旺达没有安宁可言。由于长期的压迫,刚接到政权的胡图族开始了疯狂的报复。他们在卢旺达制造了一次又一次残忍的屠杀,越来越多的西图族人被杀害。城市里,死亡的气息越来越重。西方世界遗弃了卢旺达,因为这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而留在卢旺达的人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

而在这些力量中,有个中流砥柱,我想可以这么说,他就是保罗。他是胡图族人,原本他可以安稳地过他的生活,但他的妻子是西图族,他的很多邻居是西图族。开始他只是单纯地想要保护自己的家人,但形势的发展让他意识到,他应该用自己的力量拯救更多的人。是的,他做到了,他利用自己的力量,拯救了饭店里的一千多名西图族人和胡图族难民,他赋予了一千多人重生的机会!我想,我应该向他致敬,他是伟大的人儿!

不禁想到了《辛德勒的名单》,也是同样题材的电影,同样是伟大的人,同样值得歌颂!

在《卢旺达饭店》中,有一幕估计任何人看了都会感到震惊!保罗和他的手下开着车在黑暗中前行,道路颠簸不已。知道清晨的薄雾慢慢散开,路面才渐渐被看清。原来,路面上,尸体横亘,有老人,孩子,有男人,女人!这一刻,谁都无法镇静,谁都无法相信眼前是事实,是真相,在这一刻谁都愿意是眼睛出了问题!残忍的人呐!本是同根,相煎何急!

卢旺达,1994年的卢旺达,冤死的亡魂弥漫在城市的上空,迟迟不愿散去。

我想,影片不是单纯地只歌颂保罗吧!在赞美保罗的同时,影片也在讽刺,讽刺那些一直标榜着人道和人权的西方国家,为什么在卢旺达人民最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却无情地抛弃了他们?当孤儿无辜的眼神盯着你们时,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带他们走?当你们看到惨绝人寰的屠杀时,为什么只是感慨,然后继续享受你们美妙的晚餐?看吧,你们都在打自己的耳光!

保罗,你是好样的!你保全的并不只是一千多个生命,你更保全了整个民族继续生存下去的希望,你保全的,是整个卢旺达!

篇二: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昨天看《扫起落叶来过冬》时,书中讲种族大屠杀的事例深深触动了我,于是紧接着看了“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

真的很震撼人地心灵,人真的是很可怕的东西,有哲学家也说过,世间所有万物只有人能做出种族灭绝这种事。看完影片,心久久不能平静。越来越理解平淡才是福。生命真的很脆弱,在**的时代,人命贱如土。我设身处地的想想,觉得在绝境中我并非只有求生的欲望,只求能和最亲的人待在一起,平静地走过最后一段时光。

主人公真的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人,而且随着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他得责任感反而越来越强,最后竟强迫将军回去救家人和难民。

片中红十字会也很让人感动,国际红十字会给予他们无私的帮助,让我越发觉得有做无国界医生和红十字会成员的冲动。

当年的布鲁斯威利斯的“太阳滴血”可谓第一部深触我心底的战争片。细想国内的战争片子,可能是导演的角度不同,最后给我留下的就只有英勇的解放军,很少有侧重战争残酷的(唯一让我感动地“紫日”“战争子午线”,不知道是不是大陆的)。而很多外国片子,恰恰省略了军人这块,而侧重于战争对于人性的影响、直观的展现其残酷性,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对战争的思考。就像中国的历史书只讲了林肯领导南北内战解放黑奴,对于美国发展有很大意义;而林达的书,从美国政治家和历史学家的角度像我展示的更多是这场战争的不合理性、荼毒了多少生灵,造成了多么不可挽回的悲剧。

我总结了一下,西方人赞扬个人的英雄主义、伤痛集体人性的缺失;而中国赞扬集体主义的力量、忽略个人道德的败坏。

时间已晚,此片就不深谈了,该睡了。OMG,我又是最后一个睡觉的。

篇三: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部名叫《卢旺达饭店》的电影,看完之后,感触万千。在自己的脑海中依稀会记得曾经那个关于卢旺达种族屠杀的故事,那里也有着万人坑,一个或许比南京还要大的坑,来自的是自己的同胞,而不是所谓的侵略者。或许是侵略者留下的陷阱,一个少数派掌握政权,当殖民者离去的时候,政权却交给了曾经的被压迫者,这也就创造了所谓的报复的条件。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曾经的那场**,败退宝岛的毕竟只是一小部分,留下来的呢?连一些革命领导者都会被批判,更何况是革命对象的他们呢?不过真的不知道中国有没有这样的亡人坑呢?不过历史上是有的,扬州十日之屠,太平南京之屠,后来曾屠户南京又来屠了一次。这不禁让我感概,往往会害你的是你自己的同胞。

我曾经问我自己,如果我处在那些**的年代我会怎么做呢?会像电影的主角那样站出来,保护那些弱小者,还是跟随大部队,到处烧杀抢掠呢?静静地想想,好像我还是会做后者,毕竟那样对自己一点坏处都没有,至少在当时是那样的,我可以肆意发泄自己的情感。但如果我选择了前者,那对于我来说,就意味着是逆时代潮流,或者是与大多数人为敌。这也就难怪了,为什么所谓的西藏新疆**的时候会有那么多的人参加了,毕竟他们在某一个程度上,是一个阵线上的,不管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但是这个阵线又不是很牢固的,是可以随时变化的,这也给了当权者很好的机会,这也会成为扭转时局的契机。

人性在没有约束的时候,灵魂里的恶魔就会被放纵出来,肆意妄为,不计后果地冲击着人性的底线。文革时的中国就是那样,现在很多人都在回避那个时候,其实现在的当权者都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他们所回避的也就是他们当初所犯下的错误。作为后辈的我们却不知道,有可能会重蹈覆辙,也有可能另辟蹊径。不过我还是希望现在的我们都安稳点,要是不安稳了,很容易出乱子的,就好比电影中的那样。举一个很不恰当的例子,现在的官民矛盾,如果有一天有一个机会让这些曾经受压迫的人可以站起来反抗,那么结果就是,所有的官员都要遭殃,不管你是好官还是贪官,异或你就是一个临时工。这个就是人性的丑陋,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恶魔,恶魔一直被关着,如果一旦被放出来,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泄。

我们现在的生活实在是太安逸了,安逸得让我们开始忘记过去,忘记我们曾经受过的苦难,我们曾经犯下的过错。一个人不需要老是活在过去当中,但这也不意味着你句可以活在无所谓中。压力,随时随地都让我们随时可能失控,一旦发泄,直接地表现形式就是你身边的亲人。曾经我们恨日本人,我们不买那个岛国的东西,到了后来,最直接的变现形式就变成了把邻居家的日本车给砸了。这个恶魔真的是有点让人心惊胆战了。

看看四周,炎热的空气蔓延在四周,微博上各种对政府不满的文字在传播,如果有一把火把这些不满点燃,我不敢想象这是什么样子,现在我所能做的就是压制自己心中的怨气,关注自己灵魂深处的恶魔,我不希望自己有一天住进那个所谓的卢旺达饭店。平心静气地做好自己,过好每一天。

第四篇:《卢旺达饭店》影评

简析《卢旺达饭店》

《卢旺达饭店》大致讲述了一位卢旺达胡图族饭店经理保罗〃路斯沙巴吉那在种族仇杀中设法挽救1268位图西族难民的故事。饭店的名字其实叫米勒.科林斯饭店,之所以这么叫,是因为在这个饭店里发生的事情,是整个卢旺达大屠杀的缩影。根据真实人和真实的事改编的电影,没有采用手持摄影跟拍,而是用冷静的第三人称镜头叙事;没有采用太多的长镜头,相反短镜头和升格镜头倒是占有了很大一部分比例;有意地将血腥画面过滤掉,同时在一些场景特意增加烟雾效果。这些明显人工斧凿的痕迹又使影片看上去不伦不类。对于电影来说这些是硬伤,不过这倒是增加了影片的纪实感。不过演员真挚的演绎以及导演对镜头的把握又使的电影没有像纪录片一样令人觉得像是在看一部沉重的教科书。这使得影片的反战的主题能够很好的被观众接受。通过影片,其实很容易让人得出这样的结论:爱能够带来和平,疯狂的人带来的残酷的战争是不能够被理智的、充满爱的人所接受的。

主人公保罗〃路斯沙巴吉那,一开始出场的时候伴随着他的是非洲风格的欢快音乐,他和朋友的谈论可以看出他是一名精明的商人,而这一点也可以从他对龙虾造假也可以看出来。一个精明的商人按照一般人的理解是不会为了别人的性命让自己牺牲这么多。而他这么做则是因为爱。最初是因为要保护自己图西族的妻子。在卢旺达饭店外他用钱交换他的妻儿和邻居的性命,这个桥段让我想起同样是商人的辛德勒用钱交换犹太人。保罗和辛德勒的区别则是,辛德勒是同情犹太人,而保罗则是爱他的妻儿。

影片并未向大家展现血腥屠杀的场面,通过影片前小半部分的平静和温馨的生活同后半部分的动荡的鲜明对比。这种用美好反衬血腥的手法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心理的变化,以致电影和观众脱节。在影片前面的那一部分,战争还没开始,卢旺达饭店是做为一个高档的酒店,能够进出的都是有钱人。在当地人心中感觉是神圣的地方。这里居住的以外国的游客和记者居多,跟着影片前后的剧情对比一下,这些人是受害者们的所有希望。这也是在大屠杀开始时为什么几乎所有人都想往卢旺达饭店里涌。影片中的几个外国人角色也很具有代表性。

那几个记者,象征的是西方媒体。当大屠杀发生时,他们想着的并不是怎样帮助当地人,而是想挖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并且一直希望着离开卢旺达,保证自身的安全。一个记者杰克说的一句话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我认为人们看到这些影像,他们会说:’噢,上帝,太恐怖了。’然后继续享受他们的晚餐。”可以这么说,导演借着他的口,说出了那些臵身事外的人对这些没有人道的事情的主要看法。酒店的董事会主席提伦斯象征着的是西方的资本家和政治家,对于资本家来说,利益至上,而政治家则是选票,例如法国人卖武器给叛军,他们就像影片刚开始的时候的保罗一样,不过他们做为局外人,并不像保罗一样,肯为当地人作出牺牲。当然做为为数不多的资本家的代表,他还是有感情的,当有董事决定关闭酒店,他还是让酒店开着作为当地人的避难所。当民兵要占领酒店时,他能够让政府帮忙帮保罗一个忙。发放签证的时候有保罗一家人的名字,虽然影片没有明确指出是他帮的忙,不过仔细想想也应该只有他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指挥官奥利弗上校象征的是当时联合国对当地事务的态度。联合国并不是建立在世界政权上的的一个机构,可以说它是几个大国所承认并共同管理的一个维护当前格局的机构,上校有一句话,“我来这里不是创造和平,而是维持和平”。不过面对当地的民兵,他们不允许开枪,面对记者又不能抱怨,当得知增援部队不会让当地人一起撤离时,上校这样更是表现出一种无奈。所以在影片的后半部分,看的出来上校为饭店里的人还是跑了不少路,费了不少心思的。而作为这些外国人中从头到尾都扮演着好人的就是红十字会的代表阿彻夫人,虽然她一直帮助保罗和其他图西族人,不过在整个影片中的出场次数不多,而且并没有对局势有多少的帮助,是否暗示着这些国际慈善机构对类似事件的有心无力呢?这些我无从得知。不过最后,在阿彻夫人的帮助下,保罗找到了自己的两个侄女。可以说,虽然她们能做到的贡献很小,但她们能够给水深火热中的人带来希望。

我上网了解了一下当时的背景,19世纪中叶以来,卢旺达相继沦为英、德比、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后,卢旺达成为联合国托管地,但仍然由比利时统治。自殖民统治以来,占15%的图西族人便被殖民者刻意树立成管理者,而胡图族人则成为被统治者,挣扎在生存线上。两族的贫富分化在1959年酿成了两族之间的大冲突,胡图族农民奋起反抗,将当时的卢旺达政府赶下了台。1990年侨居在乌干达的图西族难民组织与胡图族政府军发生内战,在周边国家的压力之下,两国在1994年签订了和平协定。但就在4月6日,卢旺达总统的座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附近被击落,从而拉开了长达100天的人类灾难的帷幕。屠杀开始后,国由于在索马里“黑鹰坠落”计划的受挫而选择臵身事外,比利时宣称为了保护自己维和士兵的安全,撤出了全部的部队,联合国也仅仅保留了二百余名士兵负责调停。直到屠杀的事实在西方形成了巨大的政治压力的数月以后,联合国才重新增加了维和士兵。从这段文字中,可以得出这样的信息,图西族和胡图族和平共处很多年,因为国际上的一些势力才使得他们有了矛盾,而这些势力并没有解决这些遗留问题,这才有了这样的悲剧发生,这部电影还有西方向当年问题的忏悔,有一个部分很说明事实,各国开始行动撤走全部外国人和侨民。看到联合国的大巴士开来,神父激动地带着孩子们赶来。然而维和部队的士兵们说,对不起神父,只有外国人可以上去。天下着大雨,英国记者对服务员说别给我撑伞,我觉得可耻。以及之后奥利弗上校做的是都可以看出来,不过忏悔并不能让时光逆转。

今天的卢旺达已经恢复了和平,而且我们也希望他们的人民能一直这样和平地生活,但愿这样的惨剧不要在任何一个地方再次发生,让这些永远成为历史。

龚敏茜

第五篇: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前几天的民族概论课上老师带领我们一起观看了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这是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一个卢旺达的高档酒店经理,保罗,胡图族人,在1994年种族冲突中救了1000多位难民的生命。当年比利时殖民者硬生生地把当地的土著人按照皮肤的深浅和鼻梁的高低分为胡图族和图西族,并在他们离开的时候把政权交给了图西族,从此也就造成了两族世世代代的恩怨。终于掌握了政权的胡图族人要向图西族人报复,纵容着民兵组织的仇视情绪,终于在一个总统被刺身亡的节点爆发了,“砍倒高高的树”,“胡图力量”,种族大屠杀开始了。

1994年,在卢旺达发生的这场惨绝人寰的种族大屠杀中,近一百万人惨遭杀害。这一发生在通讯高度发达和标榜民主自由时代的种族清洗,在事件之时几乎没有引起世界其他地区的任何反响。当Terry George2004的作品《Hotel Rwanda》出现的时候,这场屠杀已经过去了十年。在这十年中,卢旺达作为一个不发达的非洲国家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要不是《Hotel Rwanda》的旧事重提,这一人类历史上灭族惨剧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被大多数人遗忘。

和《Schindler's List》一样,《Hotel Rwanda》也是改编自真人真事。影片主人公保罗·鲁塞萨巴吉纳在首都基加利经营着一家由比利时老板控股的四星级宾馆。当胡图族的武装叛乱分子掌握了国家政权之后,随即开始了对图西族的种族屠杀。由于保罗的妻子是图西族人,他竭尽全力保护自己的家人不卷到屠杀当中。但随着事态的发展,联合国维和部队对卢旺达的局势失去控制,保罗的周围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图西族人。慈悲而伟大的保罗开始像当年的辛德勒一样,用自己的金钱换取这些人的安全,把这些逃难的人统统隐藏在自己的饭店中,并想尽一切办法保护他们的生命。最后,共有1268名图西族由于得到他的庇护,免遭被屠杀的噩运。

对于这样一部史实性的影片,我们应该首先了解一下影片发生的背景,这更有助于我们对整部影片的理解。卢旺达是位于非洲中东部赤道两侧的内陆国家。其人口由胡图、图西和特瓦三个部族组成。其中,特瓦族只占全国人口的1%左右。也就是说,占卢旺达人口绝大多数的部族是胡图和图西。早在16世纪,图西族人就在卢旺达建立了封建王国。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德国、比利时等西方殖民势力相继侵入。1890年年卢旺达沦为“德属东非”保护地,1916年被又比利时占领。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后,根据1922的《凡尔赛和约》,国联将起“委托”比利时统治,成为比属卢安达-乌隆迪的一部分。二站后,成为联合国托管地,但仍由比利时统治。1960年,比利时同意卢旺达“自治”的要求。1962年7月1日,卢旺达共和国成立。1994年发生的种族屠杀并不是该国历史上第一次。西方殖民主义者在卢旺达统治期间运用了很多卑鄙的手段,实行“间接统治”和“分而治之”:先用占人口14%的图西人统治占人口85%的胡图人,后又利用胡图人反对图西人并统治图西人。这种手段直接导致1959年、1963年、1967年和1973年先后发生4次大规模部族流血冲突。一批又一批图西人被迫逃往邻国。1994年4月6日,卢旺达总统和布隆迪总统同乘的座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上空被火箭击落,两国元首同时罹难。4月7日,空难在卢旺达国内立即引发了胡图族与图西族两族的猜疑,相互职责对方杀死总统,破坏和平。自此,卢旺达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武装冲突和部族大屠杀。百日之内约有100万人死于非命,200多万难民逃往国外,另有200多万人流离失所。影片通过主人公保罗·鲁塞萨巴吉纳的个人行为向人们真实地再现了发生在10年的人间惨剧。它是艺术的,又是纪实的。Terry George毕竟是一个来自西方国家的导演,他在真实录述事件的同时,还给了自己西方同胞大量的关注。比如影片中出现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的长官、新闻记者、红十字会的女工作者。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地是,除了主人公和他的家庭成员,许多在饭店避难的图西族人被设定成了一种固有模式下的脸谱化形象——无助、弱小、悲伤。导演是同情他们的,但是在影片中给予他们的关注是有限的。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人是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在导演的镜头中,这是影片对人物刻画明显不足的地方。当然,瑕不掩瑜。对于这样一个历史性题材,又涉及到很多人的私人感情,要想把它拍得十全十美也是不可能的。导演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通过自己的镜头,重现10年发生的悲剧,让更多不明真相的人了解到事件的真实情况。它是警醒式的,这样的影片自然要充当一种宣传员的角色,它必定要使更多人通过看影片之后思考、汲取教训。20世纪的90年代和40年代不能同日而语,更多的国家知道了自由和民主的含义,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到。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同的屠杀还是发生了。这不禁会使看过电影的人思考——屠杀为什么会发生。事实上,早在惨案发生之前,就有人向联合国提出关于卢旺达可能发生部族屠杀的报告,但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发后,联合国曾与10多个国家协商出兵卢旺达事宜,也未能成功,从而丧失了防患于未然的机会,导致了最后悲剧的发生。受美国控制的联合国在卢旺达屠杀的过程中的角色是尴尬的。一贯以世界警察自居的美国佬,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引发着战火,却对不该发生的屠杀袖手旁观。而联合国在处理此事的不得力,也不禁让人引发“联合国的存在到底有何用”这样的联想。当然,影片本身缺少这些问题的回答,导演也没打算把《Hotel Rwanda》拍成一部批判影片。

保罗·鲁塞萨巴吉纳是当年事件的主角,是导演着力刻画的一个“高、大、全”式的人物。黑人演员Keir Voices的歌名,这是一百万人血泪的声音。Pearson的精彩演出无疑为这个角色增色不少,他那带着非洲腔调的英语和他细腻的演出,是本片大获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也伴随着他自己的转变,由刚开始保卫家庭发展到后来拯救数千人于水火。这种转变是一个普通人成长为英雄的过程,它体现了一个普通人在面临巨大危机时的过人勇气。

历史是沉重的,尤其是带血的历史。《Hotel Rwanda》再现了历史,它也当然有理由和它表现的那段历史一样,被更多的人铭记。正如由Wyclef·Jean演唱的片尾曲《Million Voices》的歌名,这是一百万人血泪的声音。

下载观卢旺达饭店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观卢旺达饭店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卢旺达饭店影评

    太阳何时照常升起--《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12中加一班 谢作翔 120101150132 卢旺达种族大屠杀,发生在卢旺达,于1994年4月6日至1994年6月中旬,胡图族对图西族及胡图族温和派进行......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今天通过老师的推荐,我观看了一部影片奥斯卡获奖影片,名叫《卢旺达饭店》,带给了我巨大的震撼!战争带来的一幕幕凄惨的景象仍然历历在目,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感谢生在和平的国家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看完《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内心无比地沉重。最大的感慨就是感谢我生在和平的国家。 1994年,在那个精神物质高尚文明的时代,中......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卢旺达饭店》是根据1994年4月6日到6月中旬所发生的血腥种族屠杀事件而拍摄的电影,影片集中反映了因民族矛盾激化、其他国家怂恿和放纵而发生20世纪非常令......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电影《卢旺达饭店》讲诉的是被仇恨蒙蔽了双眼与良知的胡图族在其与图西族两国总统意外罹难之后在胡图族种族主义者控制的广播的煽动下对图西族发起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善良......

    电影《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电影《卢旺达饭店》观后感今天按好评推荐看了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看的时候非常震撼人心,这个电影让我认识到现在的世界并不和平,也许是习惯了安逸的生活,对外面的世界感受不......

    卢旺达饭店个人观后感

    今天按好评推荐看了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看的时候非常震撼人心,这个电影让我认识到现在的世界并不和平,也许是习惯了安逸的生活,对外面的世界感受不是很深刻,虽然看新闻,每天,世......

    卢旺达饭店影评(五篇)

    正沉浸在小崔几年前写的那本家常里短,轻松幽默又不乏认真严肃的《不过如此》时候,看了今年奥斯卡获奖影片《卢旺达饭店》,再也笑不起来了。小崔在书中谈到的关于日本的那一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