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旺达饭店观后感1200字(合集)

时间:2019-05-15 15:51: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卢旺达饭店观后感1200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卢旺达饭店观后感1200字》。

第一篇:卢旺达饭店观后感1200字

《卢旺达饭店》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生在非洲国家卢旺达**的故事,虽然没有血腥的场面,但是通过影片我们仍能感觉的其中蕴含的打动心扉的东西。一百万人在这场种族**中被屠杀,其中不乏众多的妇女和儿童。他们被杀,只是因为一方不想让对方有下一代。冷酷,血腥,泯灭良心……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的卢旺达饭店观后感1200字,供参考借鉴。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1200字 范文

1听老师介绍电影资料是关于民族冲突谋杀的时候,我不以为意。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图西族和胡图族之间的谋杀竟是如此震撼着我的心灵。看完这个电影,我的情绪万分沉重,这不单单是谋杀,这简直就是一场万劫不复的杀戮。短短的100天,竟然就有100万的图西族人被胡图族人残杀。然而在此之前,我竟然对此一无所知,我一向认为南京大屠杀的30万已经是一个惊天的数字,没想到这来自同一国家的同胞之间的杀戮要残忍好几倍。他们之前可能是父子、夫妻、兄弟姐妹,但在一瞬间就变成了人见人踩的蟑螂!

我感慨在这种人性泯灭的时刻,保罗·卢斯赛伯吉纳是清醒的,也只有在这样混乱的时刻才能看出谁是真正的英雄。保罗是胡图族,而他的妻子孩子都是图西族,他凭自我的潜力保护他的家人已经很不易,但是他不忍看到他的邻居们,那些孩子们惨死在同胞的屠刀下,于是他承担了巨大的职责,将他所在的米勒·科林斯饭店变成图西族人的庇护所,他用心走动于胡图官员和联合国官员之间,使饭店里的人免受杀戮,但是应对着越来越多的图西族人,应对着越来越恶劣的形势,应对越来越大的压力,保罗的力量显得越来越小,在很多状况下他无能为力。

有一次,保罗冒险出行,去为避难者们找寻食物,路上看到的是尸横遍野,回到酒店后他濒于崩溃的边缘,却宁愿独自承受这份死亡的威协与恐惧。那个场面深深刻在我心里,民族间的仇恨到底有多深才能酿成这般杯具。保罗的恐惧、崩溃并没有打折他的英雄形象反而他宁愿独自承受的坚强让我更加敬佩这位拯救了千余同胞的英雄。

而让我痛心不已的是这个:当联合国部队进驻酒店,人们欢呼着“我们有救了”相互拥吻时,保罗的笑容却凝固在维和部队军官奥列佛上校将军帽掷地的那一瞬间。他明白了,联合国陪队只是来撤走外国侨民的,甚至连维和部队的士兵都也要撤离,剩下的,只有没有人在乎的“非洲人”。奥列佛上校竟然吐出这样一句令人绞痛的话:“你是黑人,甚至连黑鬼都不是,你只是非洲人。”这是一种更大范围的民族矛盾,更是一种种族歧视。他们同样都有获得生存的权利,却因为皮肤的颜色让白人如此歧视,活得多么无奈,多么悲哀,多么痛心!

那种根深蒂固于他们心中的民族意识使他们忘记了世界上还存在的温暖和完美,他们全部转化成民族仇恨然后拿起屠刀砍向自我的同胞,酿成历史性的惨案。我期望这样的民族事件不再发生。他们为什么不能用心对待民族意识呢?正如我们国家此刻一样,能够宽恕,能够平等,能够友爱的相处。整个国家的民族呈现出一种团结向上的气象,也只有这样,国家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1200字 范文2

这天按好评推荐看了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看的时候十分震撼人心,这个电影让我认识到此刻的世界并不和平,也许是习惯了安逸的生活,对外面的世界感受不是很深刻,虽然看新闻,每一天,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发生袭击事件,自杀事件,暴徒威胁劫杀事件等等,但是只是看过后心里明白,顶多对不幸的人滋生一丝丝同情心,心里没有多大的震撼,因为没有身临其境,所以没有感同身受,《卢旺达饭店》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

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我们生在中国,虽然童年的我们也许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我们活得快乐,我们不用担心哪天会无家可归,哪天会面临生离死别,因为现世安稳,我们唯一担心的是完不成作业会被老师骂,考不好分数会被家长训斥,但这些东西都是瞬间的,再说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了,这些事情真的不算事情。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的吹来,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娱乐方式增多了,上大学也不再是遥远的梦想了,我们享受着自我不明白叫幸福的幸福。看看电影中的孩子们吧,他们小小年纪跟着大人到处逃亡,生命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那么的沉重,更像是一片羽毛,随时都会飘散,他们天天过着心有余悸的生活,应对着叛徒们的凶残,暴虐,年幼的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吓得灵魂出窍,心理阴影与日俱增,当然这都是幸存下来的人能够经历的。至于那些不幸的孩子们,也许早就闯开了天堂的大门。

尸体遍布山野,血流成河,这一惨不忍睹的景象,竟使电影中的主人公保罗看到后,伤痛难耐,回家后,抱头痛哭,没有很大的潜力,但是作为一个饭店经理,他又发挥了出乎常人想象的能耐,他每一天冒着生命危险周旋于军阀,政治家之间,他使出浑身解数,联络各种关系,保护着米勒·科林斯饭店的顾客和难民们,使得米勒·科林斯饭店成为嗜血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怎样样的一个人叫善良的人呢?也许我们每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善良是看别人陷于经济困难中,我们施与援手,别人情绪不好时,我们去安慰,关心她,但是这样善良的人,具有民族大义,高度人道精神主义精神,置家人,饭店顾客的生命于最高价位置的善良的人,我是第一次见,也许也是我生命中遇见的最善良的人。

感恩生活,感恩世界,心存善良,力所能及帮忙每一个我们能帮忙的人吧!

第二篇: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一: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中午不想睡午觉,看了部电影,《卢旺达饭店》。

现在的心情还不能平复。

对于非洲的历史,我了解的不多,只知道它曾经是许多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即便是现在对非洲的了解也还是很少。一直也以为,只有在中国才发生过大屠杀,从未想过,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也曾发生过这样惨绝人寰的事。而这些事还发生在近十年里。

1994年的卢旺达是动荡的。比利时的军队撤离,西图族和胡图族的政权交替,卢旺达没有安宁可言。由于长期的压迫,刚接到政权的胡图族开始了疯狂的报复。他们在卢旺达制造了一次又一次残忍的屠杀,越来越多的西图族人被杀害。城市里,死亡的气息越来越重。西方世界遗弃了卢旺达,因为这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而留在卢旺达的人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

而在这些力量中,有个中流砥柱,我想可以这么说,他就是保罗。他是胡图族人,原本他可以安稳地过他的生活,但他的妻子是西图族,他的很多邻居是西图族。开始他只是单纯地想要保护自己的家人,但形势的发展让他意识到,他应该用自己的力量拯救更多的人。是的,他做到了,他利用自己的力量,拯救了饭店里的一千多名西图族人和胡图族难民,他赋予了一千多人重生的机会!我想,我应该向他致敬,他是伟大的人儿!

不禁想到了《辛德勒的名单》,也是同样题材的电影,同样是伟大的人,同样值得歌颂!

在《卢旺达饭店》中,有一幕估计任何人看了都会感到震惊!保罗和他的手下开着车在黑暗中前行,道路颠簸不已。知道清晨的薄雾慢慢散开,路面才渐渐被看清。原来,路面上,尸体横亘,有老人,孩子,有男人,女人!这一刻,谁都无法镇静,谁都无法相信眼前是事实,是真相,在这一刻谁都愿意是眼睛出了问题!残忍的人呐!本是同根,相煎何急!

卢旺达,1994年的卢旺达,冤死的亡魂弥漫在城市的上空,迟迟不愿散去。

我想,影片不是单纯地只歌颂保罗吧!在赞美保罗的同时,影片也在讽刺,讽刺那些一直标榜着人道和人权的西方国家,为什么在卢旺达人民最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却无情地抛弃了他们?当孤儿无辜的眼神盯着你们时,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带他们走?当你们看到惨绝人寰的屠杀时,为什么只是感慨,然后继续享受你们美妙的晚餐?看吧,你们都在打自己的耳光!

保罗,你是好样的!你保全的并不只是一千多个生命,你更保全了整个民族继续生存下去的希望,你保全的,是整个卢旺达!

篇二: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昨天看《扫起落叶来过冬》时,书中讲种族大屠杀的事例深深触动了我,于是紧接着看了“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

真的很震撼人地心灵,人真的是很可怕的东西,有哲学家也说过,世间所有万物只有人能做出种族灭绝这种事。看完影片,心久久不能平静。越来越理解平淡才是福。生命真的很脆弱,在**的时代,人命贱如土。我设身处地的想想,觉得在绝境中我并非只有求生的欲望,只求能和最亲的人待在一起,平静地走过最后一段时光。

主人公真的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人,而且随着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他得责任感反而越来越强,最后竟强迫将军回去救家人和难民。

片中红十字会也很让人感动,国际红十字会给予他们无私的帮助,让我越发觉得有做无国界医生和红十字会成员的冲动。

当年的布鲁斯威利斯的“太阳滴血”可谓第一部深触我心底的战争片。细想国内的战争片子,可能是导演的角度不同,最后给我留下的就只有英勇的解放军,很少有侧重战争残酷的(唯一让我感动地“紫日”“战争子午线”,不知道是不是大陆的)。而很多外国片子,恰恰省略了军人这块,而侧重于战争对于人性的影响、直观的展现其残酷性,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对战争的思考。就像中国的历史书只讲了林肯领导南北内战解放黑奴,对于美国发展有很大意义;而林达的书,从美国政治家和历史学家的角度像我展示的更多是这场战争的不合理性、荼毒了多少生灵,造成了多么不可挽回的悲剧。

我总结了一下,西方人赞扬个人的英雄主义、伤痛集体人性的缺失;而中国赞扬集体主义的力量、忽略个人道德的败坏。

时间已晚,此片就不深谈了,该睡了。OMG,我又是最后一个睡觉的。

篇三: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部名叫《卢旺达饭店》的电影,看完之后,感触万千。在自己的脑海中依稀会记得曾经那个关于卢旺达种族屠杀的故事,那里也有着万人坑,一个或许比南京还要大的坑,来自的是自己的同胞,而不是所谓的侵略者。或许是侵略者留下的陷阱,一个少数派掌握政权,当殖民者离去的时候,政权却交给了曾经的被压迫者,这也就创造了所谓的报复的条件。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曾经的那场**,败退宝岛的毕竟只是一小部分,留下来的呢?连一些革命领导者都会被批判,更何况是革命对象的他们呢?不过真的不知道中国有没有这样的亡人坑呢?不过历史上是有的,扬州十日之屠,太平南京之屠,后来曾屠户南京又来屠了一次。这不禁让我感概,往往会害你的是你自己的同胞。

我曾经问我自己,如果我处在那些**的年代我会怎么做呢?会像电影的主角那样站出来,保护那些弱小者,还是跟随大部队,到处烧杀抢掠呢?静静地想想,好像我还是会做后者,毕竟那样对自己一点坏处都没有,至少在当时是那样的,我可以肆意发泄自己的情感。但如果我选择了前者,那对于我来说,就意味着是逆时代潮流,或者是与大多数人为敌。这也就难怪了,为什么所谓的西藏新疆**的时候会有那么多的人参加了,毕竟他们在某一个程度上,是一个阵线上的,不管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但是这个阵线又不是很牢固的,是可以随时变化的,这也给了当权者很好的机会,这也会成为扭转时局的契机。

人性在没有约束的时候,灵魂里的恶魔就会被放纵出来,肆意妄为,不计后果地冲击着人性的底线。文革时的中国就是那样,现在很多人都在回避那个时候,其实现在的当权者都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他们所回避的也就是他们当初所犯下的错误。作为后辈的我们却不知道,有可能会重蹈覆辙,也有可能另辟蹊径。不过我还是希望现在的我们都安稳点,要是不安稳了,很容易出乱子的,就好比电影中的那样。举一个很不恰当的例子,现在的官民矛盾,如果有一天有一个机会让这些曾经受压迫的人可以站起来反抗,那么结果就是,所有的官员都要遭殃,不管你是好官还是贪官,异或你就是一个临时工。这个就是人性的丑陋,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恶魔,恶魔一直被关着,如果一旦被放出来,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泄。

我们现在的生活实在是太安逸了,安逸得让我们开始忘记过去,忘记我们曾经受过的苦难,我们曾经犯下的过错。一个人不需要老是活在过去当中,但这也不意味着你句可以活在无所谓中。压力,随时随地都让我们随时可能失控,一旦发泄,直接地表现形式就是你身边的亲人。曾经我们恨日本人,我们不买那个岛国的东西,到了后来,最直接的变现形式就变成了把邻居家的日本车给砸了。这个恶魔真的是有点让人心惊胆战了。

看看四周,炎热的空气蔓延在四周,微博上各种对政府不满的文字在传播,如果有一把火把这些不满点燃,我不敢想象这是什么样子,现在我所能做的就是压制自己心中的怨气,关注自己灵魂深处的恶魔,我不希望自己有一天住进那个所谓的卢旺达饭店。平心静气地做好自己,过好每一天。

第三篇: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前几天的民族概论课上老师带领我们一起观看了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这是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一个卢旺达的高档酒店经理,保罗,胡图族人,在1994年种族冲突中救了1000多位难民的生命。当年比利时殖民者硬生生地把当地的土著人按照皮肤的深浅和鼻梁的高低分为胡图族和图西族,并在他们离开的时候把政权交给了图西族,从此也就造成了两族世世代代的恩怨。终于掌握了政权的胡图族人要向图西族人报复,纵容着民兵组织的仇视情绪,终于在一个总统被刺身亡的节点爆发了,“砍倒高高的树”,“胡图力量”,种族大屠杀开始了。

1994年,在卢旺达发生的这场惨绝人寰的种族大屠杀中,近一百万人惨遭杀害。这一发生在通讯高度发达和标榜民主自由时代的种族清洗,在事件之时几乎没有引起世界其他地区的任何反响。当Terry George2004的作品《Hotel Rwanda》出现的时候,这场屠杀已经过去了十年。在这十年中,卢旺达作为一个不发达的非洲国家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要不是《Hotel Rwanda》的旧事重提,这一人类历史上灭族惨剧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被大多数人遗忘。

和《Schindler's List》一样,《Hotel Rwanda》也是改编自真人真事。影片主人公保罗·鲁塞萨巴吉纳在首都基加利经营着一家由比利时老板控股的四星级宾馆。当胡图族的武装叛乱分子掌握了国家政权之后,随即开始了对图西族的种族屠杀。由于保罗的妻子是图西族人,他竭尽全力保护自己的家人不卷到屠杀当中。但随着事态的发展,联合国维和部队对卢旺达的局势失去控制,保罗的周围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图西族人。慈悲而伟大的保罗开始像当年的辛德勒一样,用自己的金钱换取这些人的安全,把这些逃难的人统统隐藏在自己的饭店中,并想尽一切办法保护他们的生命。最后,共有1268名图西族由于得到他的庇护,免遭被屠杀的噩运。

对于这样一部史实性的影片,我们应该首先了解一下影片发生的背景,这更有助于我们对整部影片的理解。卢旺达是位于非洲中东部赤道两侧的内陆国家。其人口由胡图、图西和特瓦三个部族组成。其中,特瓦族只占全国人口的1%左右。也就是说,占卢旺达人口绝大多数的部族是胡图和图西。早在16世纪,图西族人就在卢旺达建立了封建王国。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德国、比利时等西方殖民势力相继侵入。1890年年卢旺达沦为“德属东非”保护地,1916年被又比利时占领。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后,根据1922的《凡尔赛和约》,国联将起“委托”比利时统治,成为比属卢安达-乌隆迪的一部分。二站后,成为联合国托管地,但仍由比利时统治。1960年,比利时同意卢旺达“自治”的要求。1962年7月1日,卢旺达共和国成立。1994年发生的种族屠杀并不是该国历史上第一次。西方殖民主义者在卢旺达统治期间运用了很多卑鄙的手段,实行“间接统治”和“分而治之”:先用占人口14%的图西人统治占人口85%的胡图人,后又利用胡图人反对图西人并统治图西人。这种手段直接导致1959年、1963年、1967年和1973年先后发生4次大规模部族流血冲突。一批又一批图西人被迫逃往邻国。1994年4月6日,卢旺达总统和布隆迪总统同乘的座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上空被火箭击落,两国元首同时罹难。4月7日,空难在卢旺达国内立即引发了胡图族与图西族两族的猜疑,相互职责对方杀死总统,破坏和平。自此,卢旺达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武装冲突和部族大屠杀。百日之内约有100万人死于非命,200多万难民逃往国外,另有200多万人流离失所。影片通过主人公保罗·鲁塞萨巴吉纳的个人行为向人们真实地再现了发生在10年的人间惨剧。它是艺术的,又是纪实的。Terry George毕竟是一个来自西方国家的导演,他在真实录述事件的同时,还给了自己西方同胞大量的关注。比如影片中出现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的长官、新闻记者、红十字会的女工作者。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地是,除了主人公和他的家庭成员,许多在饭店避难的图西族人被设定成了一种固有模式下的脸谱化形象——无助、弱小、悲伤。导演是同情他们的,但是在影片中给予他们的关注是有限的。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人是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在导演的镜头中,这是影片对人物刻画明显不足的地方。当然,瑕不掩瑜。对于这样一个历史性题材,又涉及到很多人的私人感情,要想把它拍得十全十美也是不可能的。导演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通过自己的镜头,重现10年发生的悲剧,让更多不明真相的人了解到事件的真实情况。它是警醒式的,这样的影片自然要充当一种宣传员的角色,它必定要使更多人通过看影片之后思考、汲取教训。20世纪的90年代和40年代不能同日而语,更多的国家知道了自由和民主的含义,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到。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同的屠杀还是发生了。这不禁会使看过电影的人思考——屠杀为什么会发生。事实上,早在惨案发生之前,就有人向联合国提出关于卢旺达可能发生部族屠杀的报告,但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发后,联合国曾与10多个国家协商出兵卢旺达事宜,也未能成功,从而丧失了防患于未然的机会,导致了最后悲剧的发生。受美国控制的联合国在卢旺达屠杀的过程中的角色是尴尬的。一贯以世界警察自居的美国佬,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引发着战火,却对不该发生的屠杀袖手旁观。而联合国在处理此事的不得力,也不禁让人引发“联合国的存在到底有何用”这样的联想。当然,影片本身缺少这些问题的回答,导演也没打算把《Hotel Rwanda》拍成一部批判影片。

保罗·鲁塞萨巴吉纳是当年事件的主角,是导演着力刻画的一个“高、大、全”式的人物。黑人演员Keir Voices的歌名,这是一百万人血泪的声音。Pearson的精彩演出无疑为这个角色增色不少,他那带着非洲腔调的英语和他细腻的演出,是本片大获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也伴随着他自己的转变,由刚开始保卫家庭发展到后来拯救数千人于水火。这种转变是一个普通人成长为英雄的过程,它体现了一个普通人在面临巨大危机时的过人勇气。

历史是沉重的,尤其是带血的历史。《Hotel Rwanda》再现了历史,它也当然有理由和它表现的那段历史一样,被更多的人铭记。正如由Wyclef·Jean演唱的片尾曲《Million Voices》的歌名,这是一百万人血泪的声音。

第四篇:《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今天通过老师的推荐,我观看了一部影片奥斯卡获奖影片,名叫《卢旺达饭店》,带给了我巨大的震撼!战争带来的一幕幕凄惨的景象仍然历历在目,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该片以1994年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为背景,通过一个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视角向大家讲述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卢旺达沉痛的历史原因造成本国图西族和胡图族之间深刻的民族矛盾和仇恨,而总统飞机的失事加剧了两个族落之间的猜疑,悲剧的大幕就此拉开,占人口多数的胡图族开始对图西族进行民族屠杀,在短短的100余天内有近100万人遭到屠杀。而在屠杀开后,人们对于事件本身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

影片中在屠杀开始后,保罗最初只是保护自己的家人,当他逐渐认识到**的严重性时,人性中的向善面开始闪光,他收留了众多的难民,不论种族,因此给他带来了无尽的麻烦,甚至威胁到生命的安全。影片中在外国人撤离之后,维和部队的人员只留下4人守护饭店,经历了一次次生死磨难之后终于迎来了希望,饭店中有一部分人成为了政治难民,也就是说他们有机会离开,保罗就在其中,但在联合国的车队离开之时,保罗选择留下,因为整个饭店的食物与药品需要通过他的关系才能搞到,饭店里的人离不开他,人性光辉的一面在此刻得以体现。

一直倡导保护人权的美国以索马里事件为由,不想介入卢旺达内战,选择了不作为。比利时政府因10名比利时维和军人遭到杀害为由,撤出了全部在卢旺达的部队,并带走了所有的武器。联合国在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事件中表现消极。影片中一个高潮出现在外国人撤离的时候,满怀希望的主人公本以为联合国是来接走难民们的,却没想到只是来接走外国人,接走白人,等待难民们的恐怕是凶多吉少,在滂沱的大雨中,主人公看着联合国的车队离开,想着上校酒后的真话:你们是黑人,非洲人,连黑鬼都不是。

这两种反应的巨大反差使我很受触动。我认为这两种反应的不同之处在于两者所基于的理念的不同,即前者主张“族权之上”,后者主张“人权至上”。

族权主义者倡导本民族利益至上,缺乏博爱精神,过分的倡导族权将会走向种族主义的极端,认为种族差异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认为自己所属的团体,例如人种、民族或国家,优越于其他的团体。在影片中有一个细节,一位记者问身边的两位女性民族后说“两个民族根本看不出来又什么差别”,但对那些反叛者来说,身份证就能说明一切,只要你身上流着跟我不同民族的血,你就应当被杀掉。而一些欧美国家在有能力遏制局势进一步恶化的前提下,仅将重心放在本国侨民的营救工作上,对大屠杀采取放任的态度,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们或多或少地带有种族至上的价值取向。

人权主义者倡导人权高于族权,主张政治平等,人道、博爱。它直接以个人幸福为目的,最终实现的是整个社会人的幸福。“人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这是当今世界所宣扬的主流价值观,个人人权最基础的就是生命权,其他权利依赖于此而存在,没有任何人能随意剥夺他人的生存的权利。《世界人权宣言》中规定 “人人有资格享有本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分等任何区别”。在影片中,保罗等人做到了这一点,让人们对这一理念的实现燃起了一丝的希望。

卢旺达大屠杀悲剧的发生说明了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你不把别人当人看,别人也不会把你当人看;一个种族不尊重另一个种族的生命,最终会导致种族间无休止的杀戮。唯有倡导基于博爱基础之上的的人权,才能营造族群间的和谐,才能实现世界的和谐。

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我们生在中国,虽然童年的我们也许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我们活得快乐,我们不用担心哪天会无家可归,哪天会面临生离死别,因为现世安稳,我们唯一担心的是完不成作业会被老师骂,考不好分数会被家长训斥,但这些东西都是瞬间的,再说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了,这些事情真的不算事情。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的吹来,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娱乐方式增多了,上大学也不再是遥远的梦想了,我们享受着自己不知道叫幸福的幸福。看看电影中的孩子们吧,他们小小年纪跟着大人到处逃亡,生命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那么的沉重,更像是一片羽毛,随时都会飘散,他们天天过着心有余悸的生活,面对着叛徒们的凶残,暴虐,年幼的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吓得灵魂出窍,心理阴影与日俱增,当然这都是幸存下来的人能够经历的。至于那些不幸的孩子们,也许早就闯开了天堂的大门。

我感激这很电影,因为它让我真正意识到自己有多幸福,我会好好珍惜现在平静而温暖的日子,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在爱的包围下不断前行!

第五篇:《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感谢生在和平的国家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看完《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内心无比地沉重。最大的感慨就是感谢我生在和平的国家。

1994年,在那个精神物质高尚文明的时代,中国已经进入和平45年了,祥和发展中的我们,竟不知远在卢旺达发生的胡图族对图西族的种族大屠杀的惨案。在这场惨案中共造成将近100万人死亡,死亡人数占当时世界人口的1/5000以上。从统计的数据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卢旺达,那番横尸遍野、惨不忍睹的景象,是多麽的恐怖。

这一部电影,我反复看了两遍。第一遍是应付着老师布置的作业草草地看了,并未在意影片中的细节。在面对着作业本发呆时,我竟写不出几个字。我就去网上搜了影评,搜了百科,我才发现原来我错过了如此多的细节,我重新把《卢旺达饭店》认认真真地又看了一遍。影片中,太多触目惊心的镜头,使我不禁潸然泪下。其中,有一个镜头使我印象非常深刻。

那天,为了解决饭店里难民以及旅客的口粮,天还没亮,保罗就带着员工格来瓦格到他的好朋友乔治那取补给品。乔治趁机提醒保罗,这样下去会自身难保。保罗谢绝了乔治的好意。回去的时候,乔治提醒保罗从河边回去,比较安全。当保罗他们开车到河边的时候,路面变得异常颠簸,保罗下车查看,结果刚下车就被满地砍死的尸体绊倒了。他赶紧回到车上,叫格来瓦格赶紧倒车,并且叮嘱他不许向任何人提起此事。回到休息的房间后,他整个人像失了魂一样,做什么都心不在焉,那幅横尸遍野的景象一直浮现在他脑海中,最终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他怕他的家人今后也成为那里中的一员,他竟恳求他的妻子塔莎娜答应,如果图西族的人真的杀到饭店来了,请求她带着孩子们从天台跳下去。看到这里,我早已泣不成声,一个男人,为了自己的家,自己的妻子儿女不要死得太痛苦,竟做了如此大的决定。难以想象,当时保罗内心是有多么痛苦。

在《卢旺达饭店》这部电影中,保罗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保罗为了保护家人、难民,竭尽全力。面对着残忍的现实,好朋友的背叛,以及维和部队的撤军,许多困难直冲他的面前。尽管如此,他还是凭借了坚强的意志重拾信心,直面困难,去保护家人,拯救更多的难民。在那个混乱的国家,保罗就是黑暗之中的那一片光明,用他所有的力量去帮助他人,带给他们温暖,在保罗的坚持下,拯救了当时在饭店里的将近来2000名受难的人民。这让我很感动。我相信,这部影片感动的不只是我一人,或许每一个看这部影片的人,心都是被牵动着的。

这场大屠杀是由于民族问题处理不当引起的,可见,民族之间的和平是多么的重要,它牵系着一个国家的安定和平。但这并不是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实现,它是要靠我们每一个民族,团结互助,和平共处,才能实现国家安定和平。当今和平的中国,不就是对民族问题强加重视,从而实现和平吗?感谢我们生在和平的国家。

下载卢旺达饭店观后感1200字(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卢旺达饭店观后感1200字(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卢旺达饭店》是根据1994年4月6日到6月中旬所发生的血腥种族屠杀事件而拍摄的电影,影片集中反映了因民族矛盾激化、其他国家怂恿和放纵而发生20世纪非常令......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电影《卢旺达饭店》讲诉的是被仇恨蒙蔽了双眼与良知的胡图族在其与图西族两国总统意外罹难之后在胡图族种族主义者控制的广播的煽动下对图西族发起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善良......

    电影《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电影《卢旺达饭店》观后感今天按好评推荐看了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看的时候非常震撼人心,这个电影让我认识到现在的世界并不和平,也许是习惯了安逸的生活,对外面的世界感受不......

    卢旺达饭店个人观后感

    今天按好评推荐看了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看的时候非常震撼人心,这个电影让我认识到现在的世界并不和平,也许是习惯了安逸的生活,对外面的世界感受不是很深刻,虽然看新闻,每天,世......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600字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600字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600字(一) 今天我看了部名叫《卢旺达饭店》的电影,看完之后,感触万千。在自己的脑海中依稀会记得曾经那个关于卢旺达种族屠杀的>故事,那......

    电影《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电影《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电影《卢旺达饭店》观后感今天按好评推荐看了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看的时候非常震撼人心,这个电影让我认识到现在的世界并不和平,也许是习惯了安......

    卢旺达饭店优秀观后感

    卢旺达饭店影片来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保罗·卢斯赛伯吉纳(唐·钱德尔饰)在乱世中开了一家饭店,这家饭店在杀戮如麻的世界中,就像一个绿洲供人休憩,救人性命。为大家分享卢旺达饭......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推荐阅读)

    《卢旺达饭店》---当世界闭上眼睛时,他却张开了双臂 看过《卢旺达饭店》之后,感触很深,短短几个月,百万条生命荡然无存!当看到镜头中一具具尸体横七竖八倒在马路上,我无法想象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