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卢旺达饭店》涉及的国际法问题
浅谈《卢旺达饭店》涉及的国际法问题
很早就听说过《卢旺达饭店》这部电影,据说有非洲《辛德勒名单》之称。出于对《辛德勒名单》的高度评价,所以一直没有看这部电影。在前段时间的国际法课上,老师播放了这部电影。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和氛围来欣赏这部电影。看完之后,觉得两部电影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达了同一个内容,就是种族大屠杀。然而,卢旺达灭绝种族事件比犹太族种族屠杀事件所涉及的国际问题的范围更广泛。我出于个人对卢旺达大屠杀事件的理解,谈谈其中涉及到的国际法问题。
一、关于卢旺达大屠杀的背景
从16至17世纪,欧洲人便开始在非洲贩卖黑奴,并以跑马圈来划分自己的领地,由此将一些民族和地域分隔开来,以至造成许多非洲国家长年来为边界、种族、宗教而发生战乱。卢旺达国由胡图族人、图西族人及少数的图瓦族人组成。1961年卢旺达独立时,由胡图族执政掌权,图西族的高层领导人流亡到乌干达,他们虽身在异国,却一直千方百计想打回本国,推翻现政权。一些十恶不赦的刽子手便利用胡图族与图西族长久以来的恩怨准备策划一场空前的种族清洗。1994年4月6日,当时的卢旺达总统、胡图族人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因飞机失事而命丧黄泉。那些蠢蠢欲动的阴谋者就以图西族暗杀总统为由,煽动胡图族人,试图以大屠杀的方式夺取卢旺达政权。他们组织游击队,购买并分发枪械和砍刀,通过有力的宣传机制使所有胡图族人相
信,图西族人都是他们的死敌。趁国内局势一片混乱之机,反政 府武装从乌干达越过边界向国内进军,由于政府仓促应战,反击不力,结果从首都基加利一直退到尚古古省的基伍湖边,又从湖上退到了扎伊尔。一场大屠杀开始了,许多图西族难民都试图从基伍湖逃难到扎伊尔,结果由于没有船只,在岸边和河中遭到劫杀。在100多公里长,数公里宽的基伍湖上漂满了尸体。在1994年4月至7月的这次种族冲突中,共有近百万人被害。这个数字相当于卢旺达当时总人口的1/9,其中94%的受害者是图西族人。此外,还有200万人沦为难民。这也许是二战结束以来,最纯粹和惨烈的一次种族清洗事件。
二、关于当时联合国以及西方大国对卢旺达大屠杀事件的态度
联合国是接受1945年在旧金山会议上签订的《联合国宪章》所载义务的的国家所组成的一个全球性组织,也是在集体安全原则基础上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职能非常广泛的一个一般政治性组织。联合国的宗旨与原则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
卢旺达大屠杀在发生前曾有明显迹象。1994年1月11日,大屠杀发生前3个月,达莱尔就对可能发生的大屠杀有了预感,曾向联合国维和行动部发出电报,报告卢旺达胡图族武装正在囤积武器,准备对图西族大开杀戒,图西族处于危险之中。然而,联合国维和行动部以“超越权限”为由,拒绝了达莱尔的请求。接着,达莱尔奉命向比利时、法国和美国驻卢旺达大使通报了胡
图族正在加紧备战的情报,但仍未引起注意。4月7日,卢旺达女总理在途中惨遭杀害,胡图族军人还打死了奉命护送她的10名比利时维和军人。比利时于是决定撤回全部维和部队。比利时部队在驻卢旺达维和部队中装备最好,其撤出不但使联合国卢旺达援助团陷入困境,而且助长了胡图族民兵的嚣张气焰。
大屠杀开始后,联合国安理会曾试图采取行动,由于美英两国的漠视和不介入政策,始终未能采取有效行动。卢旺达大屠杀是全世界的大悲剧。西方大国有能力制止而一直没有行动,更是难辞其咎。国际社会没有防止这一灭绝种族事件,也没有在这一事件开始后直至杀戮,这一失败给卢旺达社会同国际社会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和联合国的关系留下了深刻的伤痕。联合国未能预防,继而未能制止在卢旺达的灭绝种族事件,是联合国系统的失败。联合国系统的每一个部分,特别是秘书长,秘书处,安理会和联合国会员国应该对国际社会在卢旺达失败承担和承认各自的责任。根本性的问题是对卢旺达事态和联合国在该国的存在没有投入资源,也没有作出政治承诺。各会员国一直缺乏采取行动或采取足够坚定行动的政治意志。可以这样说,当时的联合国未能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使联合国的威信受到打击。
三、关于维和部队在卢旺达大屠杀中的行动
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是根据有关联合国决议建立的一支跨国界的特种部队,成立于 1956年苏伊士危机之际。它受联合国大会或安全理事会的委派,活跃于国际上有冲突的地区。联合国
维持和平部队的作用是阻止局部冲突扩大化,或防止冲突再起,并帮助在战争中受害的平民百姓,为最终政治解决冲突创造条件。在卢旺达大屠杀中,达莱尔将军说,制止这次大屠杀,其实只需要5000名装备精良、授权明确的联合国部队就行了。但首先是比利时撤走了维和部队,一些西方大国在接走本国公民后也没有留下任何援助部队,仅仅因为“他们是非洲人”。达莱尔将军认为,在局势迅速恶化的情况下,许多图西族人没有选择逃离而留了下来,正是出于他们对维和部队的信任,未料却遭到了背弃。驻卢旺达的维和部队是失败的,因为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胡图族极端分子残酷地杀害了近百万无辜者;失败属于几个西方大国,因为它们有能力却没有及时制止大屠杀;失败属于联合国,它未能给身处困境的少量援助部队以支持。
四、关于政治难民
记得电影里某句台词说到“他们是政治难民”。何谓“政治
难民”?政治难民是指那些因为国家内战,或因为种族、宗教、国籍、政治理念的不同,或者成为某特定社会组织会员而受到迫害,被迫流亡的人。1951年公约有关保护难民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规定“不推回原则”:任何缔约国不得以任何方式将难民驱逐或送回(推回)致其生命或自由因为他的种族、宗教、国籍、参加某一社会团体或具有某种政治见解而受威胁的领土边界。公约所规定的“不推回原则”是对难民进行保护的基本前提,也是难民享受其他待遇的基础。卢旺达大屠杀中,卢旺达人杀害卢旺达
人,并且将胡图族人中态度温和的也作为攻击目标,不但民兵和部队犯下这种错误,平民也杀害其他平民。在卢旺达,就算是政治难民,他们的安全也不能得到保障。
卢旺达大屠杀事件是二十世纪最令人痛恨的一件事,将永远
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它所涉及的国际问题在当今国际社会并没有完全消除,联合国以及世界各国都应该遵循和平共处的原则,积极维护世界和平,谋求共同发展。
法学09乙班汤佳丽
0991110202
第二篇: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卢旺达饭店》是根据1994年4月6日到6月中旬所发生的血腥种族屠杀事件而拍摄的电影,影片集中反映了因民族矛盾激化、其他国家怂恿和放纵而发生20世纪非常令人痛心的种族屠杀的事实。
卢旺达种族大屠杀,又称卢旺达内战,是发生在卢旺达于1994年4月6日至1994年6月中旬胡图族对图西族及胡图族温和派有组织的种族灭绝大屠杀。大屠杀共造成80万至100万人死亡。占当时全国总人口20%以上。大屠杀得到了卢旺达政府、军队、官员和大量当地媒体的支持。除了军队,对大屠杀负主要责任的还有两个胡图族民兵组织:Interahamwe和Impuzamugambi,大量的胡图族平民也参与到了大屠杀中来。联合国被迫说服其他国家伸援,法国在基伏湖附近建立了野战医院,尝试收容难民,加拿大、以色列、荷兰和爱尔兰也陆续提供援助。红十字会、无国界医生等救援组织亦无惧炮火,到达当地拯救平民百姓。
卢旺达地处非洲中部,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胡图族和图西族两个民族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99%,其中胡图族人口占85%,图西族人口占14%。1959年,卢旺达南部的胡图族农民开始反抗图西族贵族的统治并掌握政权,把土地重新分配给无地的人,许多图西族贵族逃到了邻近国。1962年,卢旺达宣卢旺达内战交期间,非洲法语国家和法国支持胡图族,乌干达支持图西族。这加剧了卢旺达国内种族之间的紧张气氛。在卢旺达政府控制的媒体鼓吹下,许多胡图族人开始着迷于胡图族权利意识形态。
胡图族权利意识形态中宣称图西族应当被奴役,胡图族人应当不惜任何代价来平定图西族的骚乱。持续的种族冲突导致反对派占领了北方,从而取代了北方的大量胡图族人,而在南方,胡图族则定期屠杀图西族人。由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领导的卢旺达政府迫于国际压力,在1993年签订了停火协议,这个协议也叫作阿鲁沙协议(Arusha Accords)。
在1994年4月份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总统被暗杀,这在卢旺达国内掀起了激烈的暴力反应。胡图族人开始大规模屠杀图西族人(其中也包括那些帮助和同情图西族的胡图族人)。这次种族大屠杀由胡图族组织阿卡祖(Akazu)策划,这个组织中的许多人就职于国家政府高层职位。
1994年的卢旺达内战和种族大屠杀给卢旺达带来了巨大灾难,使这个原本贫困的国家雪上加霜,大批劳动力丧失,国家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大屠杀还使这个国家的人口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全国14岁以下的儿童约占总人口的40%,许多妇女成为寡妇,大量逃亡邻国的胡图族极端主义分子渗入邻近国家,给这些国家的安定带来负面影响。这也是一场惨绝人寰的恐怖事件,个别极端恐怖分子分裂民族感情,激化民族矛盾,造成了如此大的牺牲。卢旺达发展历史退步并更加贫穷,血腥的战争给胡图族及图西族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和长久的伤痛。
通过卢旺达事件,我明白了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心态,正确对待民族关系,与各民族同学和睦相处。我们的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其中矛盾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国家和政府一直承担着保家卫国的重担,在新疆、西藏地区不法分子猖獗时立刻打击,及时保护了广大地区人民的安全。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现在是一个被核弹国家包围最多的国家,并且与多个核弹国家有领土争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想方设法扭曲我国政府的对内对外的政策,试图在我们年轻人这一代灌输叛逆思想、崇洋思想。如今信息传播太快,网络思想良莠不齐,我们年轻的这一代太容易受影响了。在这时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我们有一颗爱国心,有一颗民族和睦相处的心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大学生一定要拥护祖国,爱护祖国,珍视民族友谊,与各民族共同发展;冷静对待某些极端分子的宣传洗脑,认清西方国家的伪面目。极端分子宣传“中国共产党独裁”,应“实行多党制,要人权、民主”。中国大陆有13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属发展中国家。大多数普通国民真实需求的究竟是“民主、革命”还是“社会安定,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呢?
? ? 东欧诸国从社会主义国家革命成所谓的民主国家了,结果呢?国家经济比当年社会主义阶段更加糟糕,国民生活质量持续倒退,政治局势进一步动荡,这些就是美国,日本,欧盟希望在中国看到的结局,因为西方列强从来就没有真正关心过中国大陆的民主和人权,西方列强真正关心的永远都是如何能削弱和遏制中华民族的崛起!民主、人权,这些都只是西方列强干预中国内政的幌子和工具!
? ? 印度和越南没有人权、民主问题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西方的媒体上,却从来都见不到关于印度或越南的负面新闻,反而有关中国大陆的所谓人权问题却是连篇累牍的大量报道,可见,西方列强对我中华民族的“关心厚爱”是“假民主、真反华”。欧美和日本很多战略分析家曾经表示过:“若中国分裂成8到10个比较小的国家,最符合西方和日本的利益!”言下之意:一个强大统一的中国是西方世界所不愿意看到的。如此大规模的国家,13亿多的人口,国民素质又不具备条件,必然须要强大的中央集权和稳定的政策延续,象台湾这样四年换一届政府,上届政府的很多政策和规划,每过四年就调整一次,对台湾这种小规模的地区或许可行,而对于中国大陆如此大规模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却是毁灭性的。
我们生活在中国,在中国境内至少没有战争,人民幸福安康,学生每天有课可上,工作者有工可做。我们的政府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都为人民作出了很多贡献。现阶段,以习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正在为广大人民创造更好的条件,让人民更好的生活。我们在中国,生活在中国,真正知道中国的环境是什么样的,真正知道极端分子所宣传背后的邪恶目的。极端分子及西方国家挑拨民族关系,丑化我们的政府就是为了不让中国继续发展下去!
? ?? ?? ? 现阶段,所谓的民主和人权,都只是西方列强用于干涉中国内政,达到其削弱和遏制中华民族崛起目的的幌子和工具!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关怀备至”均是出于对其本国的利益和战略考量。
? ? 在我国,多民族格局长期存在,差异性长期存在,民族问题涉及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心理情感、宗教信仰,涉及各民族自身发展进步的方方面面,涉及民族与民族、民族与阶级、国家关系问题,其长期、复杂和敏感性显而易见。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的特点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民族问题的这些特点更加突出。一方面各民族间差异、特点和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另一方面各民族间共性因素不断增多、认同感增强。新疆有13个世居民我国有众多的民族成分,这是长期历史演化的结果,历史的复杂性赋予各自不同的生产方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文化心理、情感。对此,我们要互相充分尊重和理解。但同时还应看到,各民族间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统一条件下共性、认同性的增强。中国各民族历史文化乃至血缘关系的交融性特点本来就突出,相互认同感就强。这是中国历史文化、民族关系的一大特色。虽然今天它也面临国内社会经济、文化多元性的挑战,面临国际经济全球化、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挑战,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统一发展、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各民族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影响,各民族间共性因素及认同感必然会增强。历史发展赋予了我们新的任务,我们必须在发展中不断研究把握民族问题的特点,坚持唯物史观、辩证、发展地认识民族问题。同时,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在国际形势下,还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时客观对待民族问题,妥当解决问题,各民族共同团结繁荣,共创美好明天。
第三篇: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电影《卢旺达饭店》讲诉的是被仇恨蒙蔽了双眼与良知的胡图族在其与图西族两国总统意外罹难之后在胡图族种族主义者控制的广播的煽动下对图西族发起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善良的主人公凭借着自己的良知和能力在紧张的局势中为了挽救身边的人,挽救一个民族而不断斗争的英勇事迹。
胡图族与图西族的矛盾由来已久,矛盾上升到种族的高度便产生了憎恨,憎恨蒙蔽了人们的双眼与心灵。一场大屠杀像黑压压铺天盖地的蝗虫一样挡住了光线,昏暗了一双双渴望和平与自由的眼。在灾难来临之时,有人恬不知耻地落井下石,有人不顾自身安危帮助那些需要支援的弱者,有人则凭借着良知尽自己所能保护着身边的人,守卫着所谓的“敌对”一方的民族。
灾难来得那么突然,面对着大屠杀,影片的主人公——卢旺达饭店的经理本只是自私地想挽救身边的亲人,但“有良知的人内心永远难得安宁”,灾民们那一双双对死亡充满恐惧渴望而又绝望的眼神灼烧着他的良心,迫使他不得不投入到挽救一个个无辜的生命当中。面对如此可怕的灾难,他有过无奈,有过纠结,有过恐惧,有过哭泣,但他的善良,勇敢与智慧让他义无反顾地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仇杀与屠杀淋漓尽致地展示着人类丑陋不堪的一面,而保罗的大义凌然则将人性的善良无线放大。
人类的全部历史只是一部由兽性到人性,由野蛮到文明的发展史。每个人都需要一份良知去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关系。图西族在执政期间如果不那么残忍地对待胡图族,而是以一种平等的观念善待每一个生命,那仇恨的种子就不会胡图族的内心生根发芽。如果胡图族能以一份宽容的良知去对待仇恨,历史的屠杀便不会出现。
和平不应该是一句口号,而应该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理念。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生命面前,种族这个模糊的界限显得那么渺小,凡是有点良知的人都不该打着种族的幌子去剥夺别人的生命。
第四篇:《卢旺达饭店》影评
简析《卢旺达饭店》
《卢旺达饭店》大致讲述了一位卢旺达胡图族饭店经理保罗〃路斯沙巴吉那在种族仇杀中设法挽救1268位图西族难民的故事。饭店的名字其实叫米勒.科林斯饭店,之所以这么叫,是因为在这个饭店里发生的事情,是整个卢旺达大屠杀的缩影。根据真实人和真实的事改编的电影,没有采用手持摄影跟拍,而是用冷静的第三人称镜头叙事;没有采用太多的长镜头,相反短镜头和升格镜头倒是占有了很大一部分比例;有意地将血腥画面过滤掉,同时在一些场景特意增加烟雾效果。这些明显人工斧凿的痕迹又使影片看上去不伦不类。对于电影来说这些是硬伤,不过这倒是增加了影片的纪实感。不过演员真挚的演绎以及导演对镜头的把握又使的电影没有像纪录片一样令人觉得像是在看一部沉重的教科书。这使得影片的反战的主题能够很好的被观众接受。通过影片,其实很容易让人得出这样的结论:爱能够带来和平,疯狂的人带来的残酷的战争是不能够被理智的、充满爱的人所接受的。
主人公保罗〃路斯沙巴吉那,一开始出场的时候伴随着他的是非洲风格的欢快音乐,他和朋友的谈论可以看出他是一名精明的商人,而这一点也可以从他对龙虾造假也可以看出来。一个精明的商人按照一般人的理解是不会为了别人的性命让自己牺牲这么多。而他这么做则是因为爱。最初是因为要保护自己图西族的妻子。在卢旺达饭店外他用钱交换他的妻儿和邻居的性命,这个桥段让我想起同样是商人的辛德勒用钱交换犹太人。保罗和辛德勒的区别则是,辛德勒是同情犹太人,而保罗则是爱他的妻儿。
影片并未向大家展现血腥屠杀的场面,通过影片前小半部分的平静和温馨的生活同后半部分的动荡的鲜明对比。这种用美好反衬血腥的手法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心理的变化,以致电影和观众脱节。在影片前面的那一部分,战争还没开始,卢旺达饭店是做为一个高档的酒店,能够进出的都是有钱人。在当地人心中感觉是神圣的地方。这里居住的以外国的游客和记者居多,跟着影片前后的剧情对比一下,这些人是受害者们的所有希望。这也是在大屠杀开始时为什么几乎所有人都想往卢旺达饭店里涌。影片中的几个外国人角色也很具有代表性。
那几个记者,象征的是西方媒体。当大屠杀发生时,他们想着的并不是怎样帮助当地人,而是想挖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并且一直希望着离开卢旺达,保证自身的安全。一个记者杰克说的一句话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我认为人们看到这些影像,他们会说:’噢,上帝,太恐怖了。’然后继续享受他们的晚餐。”可以这么说,导演借着他的口,说出了那些臵身事外的人对这些没有人道的事情的主要看法。酒店的董事会主席提伦斯象征着的是西方的资本家和政治家,对于资本家来说,利益至上,而政治家则是选票,例如法国人卖武器给叛军,他们就像影片刚开始的时候的保罗一样,不过他们做为局外人,并不像保罗一样,肯为当地人作出牺牲。当然做为为数不多的资本家的代表,他还是有感情的,当有董事决定关闭酒店,他还是让酒店开着作为当地人的避难所。当民兵要占领酒店时,他能够让政府帮忙帮保罗一个忙。发放签证的时候有保罗一家人的名字,虽然影片没有明确指出是他帮的忙,不过仔细想想也应该只有他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指挥官奥利弗上校象征的是当时联合国对当地事务的态度。联合国并不是建立在世界政权上的的一个机构,可以说它是几个大国所承认并共同管理的一个维护当前格局的机构,上校有一句话,“我来这里不是创造和平,而是维持和平”。不过面对当地的民兵,他们不允许开枪,面对记者又不能抱怨,当得知增援部队不会让当地人一起撤离时,上校这样更是表现出一种无奈。所以在影片的后半部分,看的出来上校为饭店里的人还是跑了不少路,费了不少心思的。而作为这些外国人中从头到尾都扮演着好人的就是红十字会的代表阿彻夫人,虽然她一直帮助保罗和其他图西族人,不过在整个影片中的出场次数不多,而且并没有对局势有多少的帮助,是否暗示着这些国际慈善机构对类似事件的有心无力呢?这些我无从得知。不过最后,在阿彻夫人的帮助下,保罗找到了自己的两个侄女。可以说,虽然她们能做到的贡献很小,但她们能够给水深火热中的人带来希望。
我上网了解了一下当时的背景,19世纪中叶以来,卢旺达相继沦为英、德比、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后,卢旺达成为联合国托管地,但仍然由比利时统治。自殖民统治以来,占15%的图西族人便被殖民者刻意树立成管理者,而胡图族人则成为被统治者,挣扎在生存线上。两族的贫富分化在1959年酿成了两族之间的大冲突,胡图族农民奋起反抗,将当时的卢旺达政府赶下了台。1990年侨居在乌干达的图西族难民组织与胡图族政府军发生内战,在周边国家的压力之下,两国在1994年签订了和平协定。但就在4月6日,卢旺达总统的座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附近被击落,从而拉开了长达100天的人类灾难的帷幕。屠杀开始后,国由于在索马里“黑鹰坠落”计划的受挫而选择臵身事外,比利时宣称为了保护自己维和士兵的安全,撤出了全部的部队,联合国也仅仅保留了二百余名士兵负责调停。直到屠杀的事实在西方形成了巨大的政治压力的数月以后,联合国才重新增加了维和士兵。从这段文字中,可以得出这样的信息,图西族和胡图族和平共处很多年,因为国际上的一些势力才使得他们有了矛盾,而这些势力并没有解决这些遗留问题,这才有了这样的悲剧发生,这部电影还有西方向当年问题的忏悔,有一个部分很说明事实,各国开始行动撤走全部外国人和侨民。看到联合国的大巴士开来,神父激动地带着孩子们赶来。然而维和部队的士兵们说,对不起神父,只有外国人可以上去。天下着大雨,英国记者对服务员说别给我撑伞,我觉得可耻。以及之后奥利弗上校做的是都可以看出来,不过忏悔并不能让时光逆转。
今天的卢旺达已经恢复了和平,而且我们也希望他们的人民能一直这样和平地生活,但愿这样的惨剧不要在任何一个地方再次发生,让这些永远成为历史。
龚敏茜
第五篇:卢旺达饭店影评
太阳何时照常升起--《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12中加一班 谢作翔 120101150132
卢旺达种族大屠杀,发生在卢旺达,于1994年4月6日至1994年6月中旬,胡图族对图西族及胡图族温和派进行了一场有组织的种族灭绝大屠杀。大屠杀共造成80万至100万人死亡。
有时候,生命总是以如此一种卑微渺小的形式刺痛人的心灵。100万的生命,本是如此沉重的数量,但是就这么被历史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人性的光芒,在彻底的恶意前面显得太过弱不禁风。希望在哪里,卢旺达人们的未来该何去何从?外界援助的毫无作为,民族极端主义的丧心病狂不断摧残着卢旺达人的希望,但他们却没有等待到他们想要的和平。
我们很多时候都会觉得,这个世界需要奇迹,需要英雄站出来,需要救世主的降临。但可惜的是现实总归是现实,现实中的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我想在这整个故事中,保罗的心情始终是无助无奈的。援助迟迟不来,维和部队毫无作为,民族极端主义的阴影不断的逼近,而他唯有些许靠钱贿赂来的薄弱关系,却要保护卢旺达饭店里1268条生命。而他,最后却依靠自己的机智聪明以及博爱之心,周旋于漩涡之间,不断的拯救周围的生命。他最终没有等到拯救他们的救世主,但却将微弱的自己,普通的自己,化作他人的绿洲。
看《卢旺达饭店》,深深的为主角在大背景下的顽强挣扎所感动。从刚开始的为个体、家庭的存活,到庇护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难民于卢旺达饭店,一路坎坷,历尽艰辛。说到底保罗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市井小民,在卢旺达饭店担任经理。但就是他在敌人的荷枪实弹下庇护了一干人等。正是这种由普通人在苦难下不断展现的人性普世价值,才是卢旺达饭店最美丽的风景。
相同的主题还有《辛德勒名单》。在大的时代主题面前一个人的力量显的太过渺小。保罗和辛德勒的成就就难度以人性方面考虑即使被称为奇迹也不为过。犹记得第一次看辛德勒名单时直接开始看最后的犹太人告别辛德勒的场景,并没有给我太大的震撼,但是当我回过头来再次从头开始欣赏电影时,我才意识到那幕的分量。被疯狂屠杀的犹太人,丧心病狂的纳粹分子,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辛德勒凭借个体之力冒着生命危险助如此数量的犹太人脱离苦海,这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智慧和爱心,才是最催人泪下之所在。相同的还有《卢旺达饭店》的结局,尤其是当保罗被孩子们环绕走向象征着安全和平的大巴时,夕阳背景下的他宛若英雄凯旋。但是不同的是,辛德勒的名单终究成为了过去,但是卢旺达的惨剧依然发生在现在非洲的每一个角落。
《卢旺达饭店》中有一句对白出自西方记者的口中:“你以为拍下的东西就会有人看,如此就有人关心这儿的情况?我想不,他们会一边看着电视一边说,天那这太可怕了!然后继续吃晚饭。”我们习惯了对一切于己无关的血腥冷漠,看惯了这种事不关己的杀戮然后觉得所有的流血事件都无关痛痒。然后世界上就多了那么多的伊拉克饭店黎巴嫩饭店利比亚饭店叙利亚饭店。当然在这里我不想争论所谓的人权主权的优先与否。我只是觉得,倘若真的可以助一方生灵过的更加舒适,活的更加尊严,那么任何的啥权都可以后置考虑。很多时候,当我目睹战乱区生灵涂炭之时,我只会考虑谁可以来救救他们,而从来没有只要国家的主权还在他们就还有希望这种那么高尚的想法。请原谅我的肤浅,我只是纯粹的同情那些难民啊。
回过头来想想,倘若不是因为这部电影,我根本就不会去接触卢旺达种族大屠杀这个历史悲剧。当悲剧只能通过电影警示后人,是幸运还是不幸?所幸的是终究还是有真正的艺术家愿为这个巨大的坟墓埋下流传万世的墓志铭,由得后人去祭奠。但反过来想想,又有多少哀伤事埋在了历史厚重的尘埃之下。英雄的价值远远不止带领难免走出困境,否则也就没有了我们歌颂他们的理由。英雄的价值更多的体现于人性高尚情怀的传播,他们使得我们更加勇敢,更加高尚,更加善良。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百度一下罗密欧•达莱尔这个人。他是卢旺达惨剧中的另外一个英雄。在亲眼目睹了胡图族武装导演了卢旺达惨剧之后,达莱尔发出这样的疑问:“是所有的人都是人,还是有些人会比其他人更像人一些?” 我们很难判断人性的初始到底是善恶与否,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后期的教育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善恶。而这也是英雄与电影的真正价值所在。他们所传递的人类的普世价值才是人类的真正瑰宝。
最后想向大家推荐一首歌,也是《卢旺达饭店》的结尾曲million voice,是wyclef jean唱的,略带伤感的非洲童谣背景,混着歌手沙哑的声音。卢旺达啊卢旺达,你的太阳何时能够正常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