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11种计算机图标符号的历史

时间:2019-05-15 11:55: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细说11种计算机图标符号的历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细说11种计算机图标符号的历史》。

第一篇:细说11种计算机图标符号的历史

细说11种计算机图标符号的历史

处于信息社会的我们(尤其是IT相关人士),每天都要长时间在计算机上进行各种操作,比如,开机/关机、播放/暂定音乐和发送/接收邮件等等。在进行这些 操作的时候,都要接触很多计算机图标或符号。不知你对这些图标/符号了解多少呢?伯乐在线-职场博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图标/符号的来源。

电源

早在二战期间,工程师用二进制系统来标识电源按钮:1代表“开”,0代表“关”。1973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CE)把一个“开口处有条线嵌入的圆圈” 粗略地定义为“standby power state(待机电源状态)”,并且一直沿用至今。但是,IEEE认为这个符号非常含糊,故把它定义为“Power(电源)”。

这个符号的曝光率非常高。不仅电器上有,其他非电器上也有,比如:T恤上。还有更牛叉的,2010年3月份,纽约市卫生部门宣布在TT的包装上印上它。

命令键

“命令键”也称“苹果键”,在空格键两旁各有一个,有些键盘也只有一个“命令键”。非苹果键盘没有,故国内用户比较少见。(不过,它很像咱们的中国结。)它就是非苹果键盘上的“Ctrl"按键。

(苹果老键盘,当初乔布斯就嫌苹果Logo太多了,不知他们为什么又加上去了?)据Mac开发团队成员安迪·赫茨菲尔德回忆,当初在和其他团队成员一起工作时,需要把“菜单命令”直接译为“键盘命令”,所以他们决定新增一个特殊的功能键。思路很简单:当和其他按钮一起按下时,“苹果键”将调用相应的菜单命令。

(苹果新键盘,终于把苹果Logo去掉了,换成了文字“Command”。注意看蓝色方框

内的“播放/暂停”按键!)当初的“苹果键”图标就是苹果的Logo,因为又多了一个Logo,乔布斯不是很喜欢。赫茨菲尔德回忆说:“屏幕上的苹果Logo太多了!很恐/怖!我们滥用了苹果Logo。”于是,苏珊·卡蕾受命开始重新设计图标。在翻阅国际符号字典后,苏珊选定了一种花状符号。这个命令键符号一直沿用至今。

蓝牙

你可能没有听说过10世纪丹麦国王哈拉尔德的故事吧?这位国王是个有名的蓝莓行家,酷爱吃蓝莓。所以,他的牙齿被染蓝了,便有“蓝牙”这个绰号。在丹麦语 中,“Bl?tand”(抱歉,字符集不支持丹麦语。)依次对应的英文是“Bluetooth”。蓝牙Logo是哈拉尔德名字首字母的2个符号的组合体。恰恰有趣的是,首个蓝牙接收器的形状很像牙齿,并且它的颜色就是蓝色。

USB图标

USB图标本身就是USB 1.0规格的部分,它有点类似罗马海神尼普顿的兵器三叉戟。(但你并不能用这个“三叉戟”来叉东西。)USB推广组织把三个叉子头部改成了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这就表明所有不同的附加的外设都可以用同一种标准。

“播放”

播放/暂定符号并不只有计算机上才有,在键盘(见苹果新键盘)和多媒体播放器也都有。可惜的是,无论是“三角形箭头指向右边的”播放符号还是“双条形”的 暂停符号,其出处都没有权威的来源。20世纪60年代中期,播放符号首次出现于录音机上。三角形的箭头方向代表磁带的正常旋转方向。另外,两个►►是“快进”,两个◄◄ 则是“倒带”。

“暂停”

刚才在上面说了,“暂停”符号没有权威的出处。不过它很像电气图中的符号;也像计算机编程语言中的“或”;还像餐桌上的筷子。也有人说,它就是被挖中间部分的“停止”符号(■)。

“休眠”

很多人经常把这个符号误认为“待机状态”。对于电子设备来说,“待机状态”不是很直观。所以,IEEE沿用了ICE的待机按钮,并打算重新取了一个名 字。(IEEE)理事机构重名为“休眠”,其作用是:唤醒机器。现在在美国和欧洲,新月图标是设备处于休眠状态的标志。但是在日本,你很可能看到 “ZZZ”标志的“休眠”按钮。

@

@符号是这张列表中的唯一的荣登(纽约市)现代艺术博物馆之建筑和设计分类的符号。这个神奇的符号是如何变得这么强大的呢?http://www.xiexiebang.com/entry.php/99,用来分隔用户名和机器名。在汤姆林逊之前的1885年,美国人安德伍德制造的第一台打字机键盘上就有@符号。更往前,@的历史更加奇特。有资料表明,六世纪的僧侣就已在用@符号。

@符号有很多名字,比如:“蜗牛”(法国和意大利)、“小老鼠”(中国宝岛)和“猴子尾巴”(荷兰和德国)等。

火线 1995年,Apple公司的一个小团队正在设计一个符号,这个必须要精确反应他们正在研发的新技术。最初设计火线目的是替代SCSI,但火线的主要优势 在于,它为A/V(音频/视频)设备提供高速连接。所以,设计人员采用有三个分支的符号,分别代表“视频”、“音频”和“数据”。最初,火线符号的颜色为 红色,后来不知为何改成了黄/色。

SBBOD-Spinning Beach Ball Of Death

它是Apple的Mac OS X 系统上独有的光标。它和Windows系统中的沙漏光标有相似的作用,均表示应用程序没有响应系统(事件)调用。用户要不等待响应,要不就退出程序。所 以,它有很多恐/怖的名字:“末日催眠轮”、“旋转比萨”、“死亡风车”、和“旋转死亡沙滩排球”。苹果官方称之为“旋转等待光标”。(不过,也有称之为 “彩虹球”。这个叫法倒是很形象。)

实际上,这个图标首次“亮相于”乔布斯的NeXT计算机公司生产的NeXTstep计算机上。(NeXTstep就是Mac OS X的前身。)不管它是什么时候诞生的,用户看到这个图标都会比较头疼。故很多Mac用户常“小骂”该图标。

以太网

以太网的官方诞生日期是1973年5月22日。上面这张图是罗伯特·麦特卡夫博士在1976年画的以太网草图。

我们现在熟知的这个符号是由IBM的大卫·希尔发明的。据希尔说,当年有一整套图标用来描述不同的局域网连接,这个图标是其中的一个。这一组方块■是没有分层的(无主次之分),方块代表计算机或终端机。

第二篇:计算机2班(图标设计文案)

计算机2班 图标设计文案

一、图标

含义:1.“J”表示计算机,“2”表示2班。

2.地球简图和放大镜表示与计算机密切相关的互联网,表示班级与时俱进、积极求知探索。

3.爆炸图案表示班级的爆发力与积极向上的精神,也表示团结的力量威力无穷。

二、班服样式

第三篇:代数学符号发展的历史

代数学符号发展的历史

代数是一门具有丰富内容并且与现实世界、学生生活、其他学科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同时代数也是一门基础的数学学科,它为数学本身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了语言方法和手段.是谁最先用字母表示数呢?系统地使用字母表示数的最主要的人是法国的数学家韦达(F.Vieta,1540-1603).代数学符号发展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三世纪之前,对问题的解不用缩写和符号,而是写成一篇论文,称为文字叙述代数。第二个阶段为三世纪至16世纪,对某些较常出现的量和运算采用了缩写的方法,称为简化代数。三世纪的丢番图的杰出贡献之一,就是把希腊代数学简化,开创了简化代数。然而此后文字叙述代数,在除了印度以外的世界其它地方,还十分普通地存在了好几百年,尤其在西欧一直到15世纪。第三个阶段为16世纪以后,对问题的解多半表现为由符号组成的数学速记,这些符号与所表现的内容没有什么明显的联系,称为符号代数。16世纪韦达的名著《分析方法入门》,对符号代数的发展有不少贡献。16世纪末,维叶特开创符号代数,经笛卡儿改进后成为现代的形式。

“+”、“-”号第一次在数学书中出现,是1489年魏德曼的著作。不过正式为大家所公认,作为加、减法运算的符号,那是从1514年由荷伊克开始的。1540年,雷科德开始使用 “=”。到1591年,韦达在著作中大量使用后,才逐渐为人们所接受。1600年哈里奥特创用大于号“>”和小于号“<”。1631年,奥屈特给出“×”、“÷”作为乘除运算符。1637年,笛卡儿第一次使用了根号,并引进用字母表中前面的字母表示已知数、后面的字母表示未知数的习惯做法。至于“≮”、“≯”、“≠”这三个符号的出现,那是近代的事了。

第四篇:计算机组成原理中用到的几个控制符号

计算机组成原理中用到的几个控制符号:

1、LDDR1,LDDR2,LDR0,LDR1,LDR2,LDAR分别是运算寄存器DR1,DR2,和通用寄存器R0,R1,R2,以及地址寄存器AR的控制符号。=1表示允许输入

=0表示允许输出

2、CBA 为运算器输出控制符号

=000 关闭运算器输出

=010 打开运算器输出

=100 R0的内容输出到数据总线上 =101

R1的内容输出到数据总线上 =110 R2的内容输出到数据总线上

3、SW-B 输入三态门控制

=1 打开输入三态门

=0 关闭

4、AR 进位位允许控制

=1 允许进位

=0禁止进位

5、CE 存储器控制端

=1 对存储器操作

=0 不对存储器操作

6、S3,S2,S1,S0与M,CN一起组合用来实现算术运算或逻辑运算的控制,具体功能参照74LS181逻辑表

7、WE 读写控制

=0读操作

=1 写操作

第五篇:计算机历史大事记(本站推荐)

本资料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组收集整理 计算机的发展与历史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1946年问世的。半个世纪以来,计算机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人类科技史上还没有一种学科可以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相提并论。人们根据计算机的性能和当时的硬件技术状况,将计算机的发展分成几个阶段,每一阶段在技术上都是一次新的突破,在性能上都是一次质的飞跃。

1.1 第一阶段 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年)1945年底,在美国首次研制成功人类第一台计算机,这台机器重30吨,占地面积达167平方米,加之它的工作原理,因此,人类后来的计算机并不是在这台机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计算机理论的奠基人图灵。美国数学家冯.诺伊曼,在他的主持下,1949年诞生了第一台存储程序的计算机,又称第一代机,这台计算机为后来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主要特点是:

(1)采用电子管作为基本逻辑部件,体积大,耗电量大,寿命短,可靠性大,成本高。

(2)采用电子射线管作为存储部件,容量很小,后来外存储器使用了磁鼓存储信息,扩充了容量。

(3)输入输出装置落后,主要使用穿孔卡片,速度慢,容易出去使用十分不便。(4)没有系统软件,只能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编程。

1.2 第二阶段 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年)1959年,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问世,由此,计算机进入了第二代。1964年,IBM第一代360系列计算机问世,这是第一代通用计算机,为研制这种计算机,IBM投资50亿美元,比二战期间美国政府投入到原子弹研究的钱(20亿美元)还要多;由此,计算机进入了第三代。主要特点是:

(1)采用晶体管制作基本逻辑部件,体积减小,重量减轻,能耗降低,成本下降,计算机的可靠性和运算速度均得到提高。

(2)普遍采用磁芯作为贮存器,采用磁盘/磁鼓作为外存储器。

(3)开始有了系统软件(监控程序),提出了操作系统概念,出现了高级语言。

1.3 第三阶段 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69年)主要特点是:

(1)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制作各种逻辑部件,从而使计算机体积小,重量更轻,耗电更省,寿命更长,成本更低,运算速度有了更大的提高。

(2)采用半导体存储器作为主存,取代了原来的磁芯存储器,使存储器容量的存取速度有了大幅度的 提高,增加了系统的处理能力。(3)系统软件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多用户可以共享计算机软硬件资源。(4)在程序设计方面上采用了结构化程序设计,为研制更加复杂的软件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

1.4 第四阶段 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0年至今)主要特点是:

(1)基本逻辑部件采用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使计算机体积,重量,成本均大幅度降低,出现了微型机。

(2)作为主存的半导体存储器,其集成度越来越高,容量越来越大;外存储器除广泛使用软,硬磁盘外,还引进了光盘。

(3)各种使用方便的输入输出设备相继出现。

(4)软件产业高度发达,各种实用软件层出不穷,极大地方便了户。

(5)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计算机网络把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6)多媒体技术崛起,计算机集图象,图形,声音,文字,处理与一体,在信息处理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与之对应的信息高速公路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实施当中。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都宣布开始新一代计算机的研究。普遍认为新一代计算机应该是智能型的,它能模拟日的智能行为,理解人类自然语言,并继续向着微型化,网络化发展。微型机的发展史

在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中,微型机的出现开辟了计算机的新纪元。微型机因其体积小,结构紧凑而得名。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中央处理器(CPU)制作在一块电路芯片上,这种芯片习惯上称作微处理器。根据微处理器的集成规模和处理能力,又形成了微型机的不同发展阶段,它以2~3年的速率迅速更新换代。

2.1 第一代微型机(1971~1972年)

1971年美国Intel公司首先研制成4004微处理器,它是一种4位微处理器,随后又研制出 8 位微处理器Intel 8008。由这种4位或8位微处理器制成微型机都属于第一代。

2.2 第二代微型机(1973~1977年)

第二代微型机的微处理器都是8位的,但集成有了较大的提高。典型产品有Intel公司的8080,Motorola 公司的 6800 和 Zilog 公司的 Z80 等处理器芯片。以这类芯片为 CPU生产的微型机,其性能较第一代有了较大提高

2.3 第三代微型机(1978~1981年)

1978年 Intel 公司生产出16位微处理器8086,标志着微处理器进入第三代,其性能比第二代提高近10倍。典型产品有 Intel 8086、Z8000、M68000等。用16位微处理器生产出的微处理器支持多种应用,如数据处理和科学计算。

2.4 第四代微型机(1981年至今)

随着半导体技术工艺的发展,集成电路的集成度越来越高,众多的 32 位高档微处理器被研制出来,典型产品有 Intel 公司的 Pentium 系列;AMD 公司的 AMD 公司的 AMD K6、AMD K6-2; Cyrix 公司的 6X86 等。用 32 位微处理器生产的微型机,一般将归于第四代,其性能可与20世纪70年代的大,中型计算机相媲美。高性能计算机发展

自1964年以后,高性能计算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萌芽阶段、向量机鼎盛阶段和大规模并行处理机(MPP)蓬勃发展阶段。

3.1 萌芽阶段(1964-1975)

1964年诞生的CDC6600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台巨型计算机,其运算速度为1Mflops。70年代初研制成功STAR-100向量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向量机。随后于1974年,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SIMD阵列计算机--ILLIAC-IV并行机。

3.2 向量机鼎盛阶段(1976-1990)

1976年,CRAY公司推出CRAY-1向量机,开始了向量机的蓬勃发展,其峰值速度为0.1Gflops.1985年,CRAY-2,1G flops

1990年, SX-3,22G flops

1991年,Cray-YMP-C90,16Gflops

向量机处理对提高计算机运算速度十分有利,有利于流水线的充分利用,有利于多功能部件的充分利用,但由于时钟周期已接近物理极限,向量计算机的进一步发展已经不太可能。

3.3 MPP蓬勃发展阶段(1990年至今)

就在传统向量机逐渐萎缩的同时,应来了大规模并行处理MPP机蓬勃发展的时代。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大公司也纷纷介入。这一时期的代表机型有:

1989年,BBN公司的TC2000

1992年,Intel公司的Paragon,TMC公司的CM-5

1993年,Cray公司的T3D

1994年,IBM公司的SP2

1996年,Cray公司的T3E,Hitachi公司的SR2201

SGI公司的Origin2000,Intel公司的 ASCE RED

其中,1996年12月宣布的ASCI RED,运算速度超过了万亿次/秒。

截至2000年6月,世界上已有14万亿次机,超过3000亿次机62台。排名世界前10名的均为MPP,MPP已成为高性能计算机的主流产品。我国超级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

4.1 银河-I巨型计算机

1983年12月,银河-I巨型计算机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研制成功。这是我国当时运算速度最快、存储容量最大、功能最强的巨型计算机,标志着我国进入世界研制巨型机的行列。

银河-I为我国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以银河-I为核心的银河地震数据处理系统为我国的油田勘探做出了巨大贡献。银河-I还为我国战略武器研制、航天航空飞行器设计、数值天气预报以及各种科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计算工具,发挥了积极作用。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起步与1958年,我国第一台亿次电子计算机系统“银河-I”即诞生与此。

4.2 银河-II巨型计算机

银河-II并行巨型计算机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于1992年11月研制成功。该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面向大型科学/工程计算和大规模数据处理的通用十亿次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

银河-II主机为我国高性能向量中央处理机共享主存紧耦合系统,基本字长64位,峰值速度为每秒10亿次以上运算操作,拥有两个独立的输入输出子系统。各项技术指标达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国际先进水平。

4.3 银河-III巨型计算机

1997年6月,银河-III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研制和生产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的国家之一。银河III采用分布共享存储结构,峰值性能达到每秒130亿浮点运算。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系统规模可从几十亿次到几千亿次平滑扩充。银河III在MPP资源管理与处理机调度、并行I/O软件、高性能优化编译、网络软硬件设计等技术方面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系统综合技术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计算机编年简史

5.1 史前时代:1623——1895 1623年:德国科学家契克卡德(W.Schickard)制造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台机械计算机,这台机器能够进行六位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图5-1)。

1642年:法国科学家帕斯卡(B.Pascal)发明了著名的帕斯卡机械计算机,首次确立了计算机器的概念(图5-2)。

图5-1契克卡德(W.Schickard)和第一台机械计算机 图5-2帕斯卡(B.Pascal)和他的帕斯卡机械计算机 图5-3 莱布尼茨和他改进了的帕斯卡的计算机 1674年:莱布尼茨改进了帕斯卡的计算机,使之成为一种能够进行连续运算的机器,并且提出了“二进制”数的概念。(据说这个概念来源于中国的八卦)(图5-3)。

1725年:法国纺织机械师布乔(B.•Bouchon)发明了“穿孔纸带”的构想。

1805年: 法国机械师杰卡德(J.Jacquard)根据布乔“穿孔纸带”的构想完成了“自动提花编织机”的设计制作,在后来电子计算机开始发展的最初几年中,在多款著名计算机中我们均能找到自动提花机的身影(图5-4)。

图5-4自动提花编织机 图5-5 巴贝奇(C.•Babbage)和第一台差分机

1822年:英国科学家巴贝奇(C.•Babbage)制造出了第一台差分机,它可以处理3个不同的5位数,计算精度达到6位小数(图5-5)。

1834年:巴贝奇提出了分析机的概念,机器共分为三个部分:堆栈,运算器,控制器。他的助手,英国著名诗人拜伦的独生女阿达·奥古斯塔(Ada Augusta)为分析机编制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计算机程序(图5-6)。

图5-6阿达·奥古斯塔(Ada Augusta)和差分机

阿达和巴贝奇为计算机的发展创造了不朽的功勋,他们对计算机的预见起码超前了一个世纪以上,正是他们的辛勤努力,为后来计算机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47年:英国数学家布尔(G.Boole)(图5-7)发表著作《逻辑的数学分析》。1852年: 阿达·奥古斯塔(Ada Augusta)去世,年仅36岁。

1854年:布尔发表《思维规律的研究——逻辑与概率的数学理论基础》,并综合自己的另一篇文章《逻辑的数学分析》,从而创立了一门全新的学科-布尔代数,为百年后出现的数字计算机的开关电路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数学方法和理论基础。

1868年:美国新闻工作者克里斯托夫·肖尔斯(C.Sholes)发明了沿用至今的QWERTY键盘(图5-8)。

图5-7 布尔(G.Boole)图5-8 QWERTY键盘

1871年:为计算机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的巴贝奇(C.•Babbage)去世。他与阿达所设想的分析机最终也未能问世,但是他们却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那就是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那数十种设计方案和程序。

1873年:美国人鲍德温(F.Baldwin)利用自己过去发明的齿数可变齿轮制造了第一台手摇式计算机。

1886年:美国人Dorr E.Felt(1862-1930), 制造了第一台用按键操作的计算器(图5-9)。

图5-9 第一台用按键操作的计算器

1890年:美国在第12次人口普查中使用了由统计学家霍列瑞斯(H.Hollerith)博士发明的制表机,从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数据处理。此后霍列瑞斯根据自己的发明成立了自己的制表机公司,并最终演变成为IBM公司。

1891年:利兰·斯坦福与其妻子一道在靠近帕洛·阿尔托(Palo Alto)的地方开办了面积达8000英亩的斯坦福大学,从而为日后硅谷的诞生埋下了伏笔。1893年:德国人施泰格尔研制出一种名为“大富豪”的计算机,该计算机是在手摇式计算机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并依靠良好的运算速度和可靠性而占领了当时的市场,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这种“大富豪”计算机一直畅销不衰。

1895年: 英国青年工程师弗莱明(J.•Fleming)通过“爱迪生效应”发明了人类第一只电子管。

5.2 电子管时代:1911——1946 1911年:6月15日,美国华尔街金融投资家弗林特(C.Flent)投资霍列瑞斯的制表机公司,成立了全新的CTR公司,但公司创立之初并没有涉足任何电子领域,反而生产诸如碎纸机或者土豆削皮机之类的产品。

1912年:美国青年发明家德·福雷斯特(L.•De Forest)在帕洛阿托小镇首次发现了电子管的放大作用,为电子工业奠定了基础,而今日的帕洛阿托小镇也已成为硅谷的中心地带。

191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万?布什(V.Bush)领导制造了模拟计算机“微分分析仪”。机器采用一系列电机驱动,利用齿轮转动的角度来模拟计算结果。

1924年:硅谷之父特曼担任斯坦福大学教授,对创建HP、成立斯坦福工业园区起到决定性作用

2月,由霍列瑞斯创办的制表机公司几经演变,最终更名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即我们今天看到的IBM(如图5-10)。

图5-10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 图5-11 IBM601穿孔卡片式计算机

1935年:IBM制造了IBM601穿孔卡片式计算机,该计算机能够在一秒钟内计算出乘法运算(如图5-11)。

1936年:阿兰.图灵发表论文《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中的应用》,首次阐明了现代电脑原理,从理论上证明了现代通用计算机存在的可能性,图灵把人在计算时所做的工作分解成简单的动作,与人的计算类似,机器需要:(1)存储器,用于贮存计算结果;(2)一种语言,表示运算和数字;(3)扫描;(4)计算意向,即在计算过程中下一步打算做什么;(5)执行下一步计算。具体到一步计算,则分成:(1)改变数字可符号;(2)扫描区改变,如往左进位和往右添位等;(3)改变计算意向等。整个计算过程采用了二进位制,这就是后来人们所称的“图灵机”。

20多岁的德国工程师楚泽(K.Zuse)研制出了机械可编程计算机Z1,并采用了二进制形式,其理论基础即来源于布尔代数。

图5-12 德国工程师楚泽 1937年:11月,美国AT&T贝尔实验室研究人员斯蒂比兹(G.Stibitz)制造了电磁式数字计算机“Model-K”。

1938年: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发表了著名论文《继电器和开关电路的符号分析》,首次用布尔代数对开关电路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并证明了可以通过继电器电路来实现布尔代数的逻辑运算,同时明确地给出了实现加,减,乘,除等运算的电子电路的设计方法。这篇论文成为开关电路理论的开端。

1939年:元旦,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生比尔?休利特(B.Hewllet)和戴维?帕卡德(D.Packard)正式签署企业合伙协议,创办了Hewllet-Packard(HP)公司,即国内通称的惠普公司。

9月,贝尔实验室研制出M-1型计算机。

10月,约翰.阿塔纳索夫(John Vincent Atanasoff(1903-1995))制造了后来举世闻名的ABC计算机的第一台样机,并提出了计算机的三条原则,(1)以二进制的逻辑基础来实现数字运算,以保证精度;(2)利用电子技术来实现控制,逻辑运算和算术运算,以保证计算速度;(3)采用把计算功能和二进制数更新存贮的功能相分离的结构。这就是著名的计算机三原则。

1940年:9月,贝尔实验室在美国达特默思大学演示M—1型机。他们用电报线把安置在校园内的M—1型机和相连,当场把一个数学问题打印出来并传输到纽约,M—1型机在达特默思大学的成功表演,首次实现了人类对计算机进行的远距离控制的梦想。

控制论之父维纳提出了计算机五原则,(1)不是模拟式,而是数字式;(2)由电子元件构成,尽量减少机械部件;(3)采用二进制,而不是十进制;(4)内部存放计算表;(5)在计算机内部存贮数据。

1941年:楚泽完成了Z3计算机的研制工作,这是第一台可编程的电子计算机。可处理7位指数、14位小数。使用了大量的真空管。每秒种能作3到4次加法运算,一次乘法需要3到5秒。

1942年:时任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数学物理教授的阿塔纳索夫(John V.Atanasoff)与研究生贝瑞(Clifford Berry)组装了著名的ABC(Atanasoff-Berry Computer)计算机,共使用了300多个电子管,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台具有现代计算机雏形的计算机。但是由于美国政府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致使该计算机并没有真正投入运行。

1943年:贝尔实验室把U型继电器装入计算机设备中,制成了M—2型机,这是最早的编程计算机之一。此后的两年中,贝尔实验室相继研制成功了M-3和M-4型计算机,但都与M-2型类似,只是存储器容量更大了一些。

10月,绰号为“巨人”的用来破译德军密码的计算机在英国布雷契莱庄园制造成功,此后又制造多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4年:8月7日,由IBM出资,美国人霍德华?艾肯(H.Aiken)负责研制的马克1号计算机在哈佛大学正式运行,它装备了15万个元件和长达800公里的电线,每分钟能够进行200次以上运算。女数学家格雷斯?霍波(G.•Hopper)为它编制了计算程序,并声明该计算机可以进行微分方程的求解。马克1号计算机的问世不但实现了巴贝奇的夙愿,而且也代表着自帕斯卡计算机问世以来机械计算机和电动计算机的最高水平。

1946年:2月14日,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摩尔学院教授莫契利(J.Mauchiy)和埃克特(J.Eckert)共同研制成功了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计算机。这台计算机总共安装了17468只电子管,7200个二极管,70000多电阻器,10000多 只电容器和6000只继电器,电路的焊接点多达50万个,机器被安装在一排2.75米高的金属柜里,占地面积为170平方米左右,总重量达 到30吨,其运算速度达到每秒钟5000次加法,可以在3/1000秒时间内做完两个10位数乘法。图5-12 ENIAC和它的两位缔造者莫契利(左)和埃克特(右)

5.3 晶体管时代:1947——1958 1947年:12月23号,贝尔实验室的肖克利(William B.Shockley),布拉顿(John Bardeen),巴丁(Walter H.Brattain)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只半导体放大器件,他们将这种器件重新命名为“晶体管”

图5-13 肖克利,布拉顿和巴丁(从左向右)1948年:6月10日,香农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上连载发表了他影像深远的论文《通讯的数学原理》,并于次年在同一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另一著名论文《噪声下的通信》。在这两篇论文中,香农阐明了通信的基本问题,给出了通信系统的模型,提出了信息量的数学表达式,并解决了信道容量、信源统计特性、信源编码、信道编码等一系列基本技术问题。两篇论文成为了信息论的奠基性著作,此时尚不足三十岁的香农也成为了信息论的奠基人。

12月,ENAIC的两位缔造者共同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电脑公司“埃克特—莫契利计算机公司”(EMCC)。

1949年:当时尚在美国哈佛大学计算机实验室的上海籍华人留学生王安向美国国家专利局申请了磁芯的专利。

贝尔实验室制造了M系列计算机的最后一个型号:M-6,并从此不在涉足计算机的研制与生产。贝尔实验室所研制的M系列继电器计算机,是从机械计算机过波到电子计算机的重要桥梁。

图5-14 EDSAC

9月,“马克”3号计算机研制成功,“马克”3号也是霍德华?艾肯研制的第一台内存程序的大型计算机,他在这台计算机上首先使用了磁鼓作为数与指令的存储器,这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改进,从此磁鼓成为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中广泛使用的存储器。英国剑桥大学数学实验室的Wilkes和他的小组建成了一台存储程序的计算机EDSAC(图5-14),输入输出设备仍是纸带。

1950年:东京帝国大学的Yoshiro Nakamats发明了软磁盘,从而开创了计算机存储的新纪元。10月,阿兰.图灵发表自己另外一篇及其重要的论文《机器能思考吗》,从而为人工智能奠定了基础,图灵也获得了“人工智能之父”的美誉。甚至有人说在第一代电脑占统治地位的那个时代,这篇论文我们可以把它看作第五代,第六代电脑的宣言书。

1951年:6月14日,当时已在雷明顿—兰德(Remington-Rand)公司任职的莫契利和埃克特再次联袂制造的UNIVAC计算机正式移交美国人口普查局使用,从而使电脑走出了实验室,开始为人类社会服务,从此人类社会进入了计算机时代。

图5-15 UNIVAC 6月,王安创办了王安实验室,即王安电脑公司的前身,从此开始了王安电脑传奇般的历程。1952年:1月,由计算机之父,冯·诺伊曼(Von Neumann)设计的IAS电子计算机EDVAC问世。这台IAS计算机总共采用了2300个电子管,运算速度却比拥有18000个电子管的“埃尼阿克”提高了10倍,冯·诺伊曼的设想在这台计算机上得到了圆满的体现。

图5-16 EDVAC

1953年:4月7日,IBM正式对外发布自己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IBM701。并邀请了冯·诺依曼、肖克利和奥本海默等人共150名各界名人出席揭幕仪式,为自己的第一台计算机宣传。

图5-17 IBM701 8月,IBM发布了应用与会计行业的IBM702计算机。1954年:6月8日,阿兰.图灵去世。

IBM推出了中型计算机IBM650,以低廉的价格和优异的性能在市场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至此,IBM在市场中确立了领导者的地位。

图5-18 IBM650

贝尔实验室使用800只晶体管组装了世界上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TRADIC。

图5-19 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

1956年:美国达特莫斯大学(Dartmouth)青年助教麦卡锡,哈佛大学明斯基、贝尔实验室香农(E.Shannon)和IBM公司信息研究中心罗彻斯特(N.Lochester)共同在达特莫斯大学举办了一个沙龙式的学术会议,他们邀请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纽厄尔和赫伯特?西蒙、麻省理工学院塞夫里奇(O.Selfridge)和索罗门夫(R.Solomamff),以及IBM公司塞缪尔(A.Samuel)和莫尔(T.More)。这就是著名的“达特莫斯”会议。在经过充分的讨论后,他们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从而标志着人工智能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出现。

9月,IBM的一个工程小组向世界展示了第一台磁盘存储系统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

1957年:8月,“数字设备公司”(简称DEC)在美国波士顿成立。创立者是来自于麻省理工学院的肯奥尔森(K.Olsen)。此后的数十年中,DEC公司依靠自己的PDP系列,开创了小型机时代。10月,诺依斯(N.Noyce)、摩尔(R.Moore)、布兰克(J.Blank)、克莱尔(E.Kliner)、赫尔尼(J.Hoerni)、拉斯特(J.Last)、罗伯茨(S.Boberts)和格里尼克(V.Grinich)共同从晶体管之父肖克利的实验室出走,创办了仙童(fairchild)公司,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天才叛逆”,从此,才有了我们熟悉的intel,AMD,IDT等等一大批我们熟知的企业。

1958年:11月,IBM推出了自己的IBM709大型计算机,这时IBM公司自IBM701以来性能最为优秀的电子管计算机,但同时它也是IBM最后一款电子管计算机。

图5-19 IBM最后一款电子管计算机

5.4 集成电路时代:1959——1970 1959年:2月6日,来自曾开发出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的TI公司的基尔比(J.•Kilby)向美国专利局申报专利“半导体集成电路”。

7月30日,仙童公司向美国专利局申请专利“半导体集成电路”

1960年: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约瑟夫·立克里德(J.Licklider)发表了著名的计算机研究论文《人机共生关系》,从而提出了分时操作系统的构想,并第一次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的设想。

1962年:供职于蓝德公司的保罗·巴兰发表了一篇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学术报告《论分布式通信》,在文中他首次提出了“分布式自适应信息块交换”,这就是我们现在称之为“分组交换”的通讯技术。

1963年:8月,控制数据公司(CDC)的西蒙?克雷(S.Cray)博士带领自己的研发小组研制成功CDC6600巨型机,CDC6600仍属于第二代电脑,共安装了35万个晶体管。

1964年: 4月7日,在IBM成立50周年之际,由年仅40岁的吉恩?阿姆达尔(G.Amdahl)担任主设计师,历时四年研发的IBM360计算机问世,标志着第三代计算机的全面登场,这也是IBM历史上最为成功的机型。

1965年:DEC公司推出了PDP-8型计算机,标志着小型机时代的到来。

当时尚在仙童公司的摩尔发表了一篇仅有三页篇幅的论文,这就是对今后半导体发展有着深远意义的“摩尔定律”。

图5-20 IBM360计算机

1966年:时任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属(ARPA)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IPTO)主管的鲍伯?泰勒启动了“阿帕”(ARPA)网的研究计划。虽然他本人在事后一直强调“阿帕”网本身不是用于军事目的,但是他所在的部门却是冷战时期的产物。

1968年:IBM公司首次提出“温彻斯特/Winchester”技术,探讨对硬盘技术做重大改造的可能性。

4月,“通用数据公司”(简称DGC)成立,创办人为从DEC离职的PDP-8设计师卡斯特罗。7月18日,从仙童公司辞职的戈登.摩尔(Gordon.Moore),罗伯特.诺伊斯(Robert.Noyce),威廉.肖克利(William.Shockley)共同创立了Intel公司,从此为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2月9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恩格巴特(Douglas Englebart)博士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鼠标。它的工作原理即通过底部小球的滚动带动枢轴转动,并带动变阻器改变阻值来产生位移信号,信号经计算机处理,屏幕上的光标就可以移动。恩格巴特博士设计鼠标的初衷就是想通过这种简便的操作方式来代替繁琐的键盘操作,但是在鼠标诞生最初的十多年中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这种操作方式的简便性,直到1984年苹果Macintosh的诞生才改变了人们的陈旧观念。

(另有一种说法为恩格巴特博士于1964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鼠标,并于1968年的IEEE会议上正式对外公布了其发明。)

1969年:DGC公司推出了自己的小型机Nova,成功的打入了一直被DEC把持的小型机市场,并成为当年最为红火的新兴企业。

贝尔实验室的ken Thompson,Dennis Ritchie在一部PDP-7上开发了Unix操作系统。5月1日,桑德斯(Jerry Sanders)从仙童公司辞职,并利用十万美元创立了AMD公司。10月29日,阿帕网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节点与斯坦福研究院(SRI)节点实现了第一次分组交换技术的远程通讯,这也标志着互联网的正式诞生。

1970年:首次提出“兼容性”概念的IBM360之父吉恩?阿姆达尔(G.Amdahl)由于IBM否决了继续开发大型机的计划而离开了IBM公司,并创立了Amdahl公司,开始在大型机领域向IBM发出挑战。虽然在此后不久他就丧失了对公司的控制权,但是他又接连创办了三步曲、Grid公司和CDS公司,可是均宣告失败。阿姆达尔本人最终病逝于1996年。10月,美国施乐(Xerox)公司在今天硅谷的帕洛阿托成立了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PARC)研究中心,更为重要的是施乐并没有为来到这里的科学家制定任何地研究计划,而是让他们自由得发挥。在此后的几年中,PARC诞生了以太网、鼠标、面相对象、图标、菜单、视窗等等一系列改变今后计算机发展方向的全新概念,并间接孵化了Windows、Office、Macintosh等划时代的软件作品,从其间走出的科学家还创立了Adobe、3Com、Novell等等改变IT世界格局的企业。

5.5 微处理器时代:1971——1979 1971年:来自《电子新闻》的记者唐﹒赫夫勒(Don Hoefler)依据半导体中的主要成分硅命名了当时帕洛阿托地区,硅谷由此得名。

1月,INTEL的特德.霍夫研制成功了第一枚能够实际工作的微处理器4004,该处理器在面积约12平方毫米的芯片上集成了2250个晶体管,运算能力足以超过ENICA。Intel于同年11月15日正式对外公布了这款处理器。

图5-21 INTEL4004

1972年:曾经开发了Unix操作系统的Dennis Ritchie领导开发出C语言。

原CDC公司的西蒙·克雷(S.Cray)博士独自创立“克雷研究公司”,专注于巨型机领域。

1973年:5月22日,由施乐PARC研究中心的鲍伯﹒梅特卡夫(Bob Metcalfe)组建的世界上第一个个人计算机局域网络--ALTO ALOHA网络开始正式运转,梅特卡夫将该网络改名为“以太网”。

1974年:4月1日,Intel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8位微处理芯片8080。

12月,电脑爱好者爱德华·罗伯茨(E.Roberts)发布了自己制作的装配有8080处理器的计算机“牛郎星”,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台装配有微处理器的计算机,从此掀开了个人电脑的序幕。

图5-22 第一台配有微处理器的计算机“牛郎星” 1975年:克雷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超级计算机“克雷一号”(CARY-1),实现了每秒一亿次的运算速度。该机占地不到7平方米,重量不超过5吨,共安装了约35万块集成电路,同时这也标志着巨型机跨进了第三代电脑的行列。

7月,比尔?盖茨(B.Gates)在成功为牛郎星配上了BASIC语言之后从哈佛大学退学,与好友保罗.艾伦(Paul Allen)一同创办了微软公司,并为公司制定了奋斗目标:“每一个家庭每一张桌上都有一部微型电脑运行着微软的程序!”

1976年:4月1日,斯蒂夫.沃兹尼亚克(Stephen Wozinak)和斯蒂夫.乔布斯(Stephen Jobs)共同创立了苹果公司,并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计算机:Apple-Ⅰ。

图5-23 Apple-1

6月,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两位数学家沃尔夫冈?哈肯(W.Haken)和肯尼斯?阿佩尔(K.Apple)利用计算机成功的证明了困扰世界数学界长达100多年的“四色定理”

(注:四色定理在1852年被提出,即任何地图均可由四种颜色组成就能区分所有两相邻的国家和地区)

9月,施振容创立宏基公司。

10月,雅达利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3D电子游戏《夜行车手》(Night Driver),游戏只有黑白两色,采用第一人称视角。

1977年:6月,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与自己的好友Bob Miner和Edward Oates一起创立了甲骨文公司(Oracle Corporation)。

1979年:6月,鲍伯﹒梅特卡夫离开了PARC,并同Howard Charney、Ron Crane、Greg Shaw和 Bill Kraus组成一个计算机通信和兼容性公司,这就是现在著名的3Com公司

5.6 PC时代一 :1980——1985 1980年:年初,当时尚不知名的Novell公司推出了NetWare网络操作系统。

9月30日,DEC、Intel和Xerox共同发布了“以太网”技术规范,这就是现在著名的以太网蓝皮书。

1981年:7月,沈望傅创立了创新科技公司。8月12日,经过了一年的艰苦开发,由后来被IBM内部尊称为PC机之父的唐?埃斯特奇(D.Estridge)领导的开发团队完成了IBM个人电脑的研发,IBM宣布了IBM PC的诞生,由此掀开了改变世界历史的一页。

8月12日,微软推出来MS-DOS 1.0版。1982年:一名年仅15岁的少年通过计算机网络闯入了“北美空中防务指挥系统”,这是首次发现的从外部侵袭的网络事件。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被判入狱的世界头号黑客,被美国联邦法院宣判终生不得接触计算机产品的凯文.米特尼克。他的另一件“事迹”就是在1994年的时候向圣迭戈超级计算机中心发动进攻,将整个互联网置于危险的境地。

2月,康尼恩(R.•Canion)、史蒂麦克(G.Stimac)和巴雷斯(H.Barnes)共同成立了康柏(Compaq)公司。

2月,Intel发布80286处理器。时钟频率提高到20MHz,并增加了保护模式,可访问16M内存。支持1GB以上的虚拟内存。每秒执行270万条指令,集成了134000个晶体管。

9月29日,3Com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网卡-EtherLink网络接口卡,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款应用于IBM-PC上的ISA接口网络适配器。

11月,康柏公司推出了便携式PC机Portable,这也是第一台非IBM制造的PC兼容机。

1983年:1月,苹果公司推出了研制费用高图5-25 Intel 80286

图5-24 IBM个人电脑

达5000万美元的丽萨(Lisa)电脑,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台商品化的图形用户界面的个人计算机,同时这款电脑也第一次配备了鼠标。

图5-26 第一台非IBM制造的PC兼容机

图5-27 第一台商品化的图形界面计算机

5月8日,IBM推出了IBM PC的改进型号IBM PC/XT,并为其内置了硬盘。1984年:迈克尔?戴尔创立了DELL公司。同年,联想公司成立。

同年,来自英国的Adlib Audio公司推出了第一款声卡:魔奇声卡,从而让PC拥有了真正的发声能力。

图5-28第一台有硬盘的个人计算机

图5-29 第一款声卡

1月24日,苹果公司推出了划时代的Macintosh计算机,不仅首次采用了图形界面的操作系统,并且第一次使个人计算机具有了多媒体处理能力。

图5-30 第一台多媒体计算机

图5-31 intel 80386

8月14日,IBM推出了采用intel 80286处理器的IBM PC/AT电脑。年底,康柏开始开发IDE接口。

1985年:Philips和Sony合作推出CD-ROM驱动器。ATI(Array Technology Industry)成立。

7月,intel公司推出了计算机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80386处理器,这也是intel公司的第一枚32位处理器。

11月,在经历了多次延期之后,微软公司终于正式推出了Windows操作系统。

5.7 PC时代二:1986——1994 1986年:9月,康柏公司第一次领先于IBM推出桌上型386个人电脑Deskpro PC,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同月,Amstrad Announced发布便宜且功能强大、面向家庭设计的计算机Amstrad PC 1512。该机具有CGA图形适配器、512KB内存、8086处理器20兆硬盘驱动器,并采用了鼠标器和图形用户界面。

1987年:4月2日,IBM推出PS/2系统。最初基于8086处理器和老的XT总线。后来过渡到80386,开始使用3.5英寸1.44MB软盘驱动器。引进了微通道技术,这一系列机型在市场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累计出货量达到200万台。

11月,微软推出了Windows 2.0版。相比于上一个版本,微软加入了动态数据交换和覆盖式窗口等先进技术。

1988年:11月2日,由 23岁研究生罗伯特?莫里斯(R.T.Morris)编制的“蠕虫”病毒在互联网上大规模发作,这也是互联网第一次遭受病毒的侵袭,从此,计算机病毒逐渐传播开来。

图5-32 “蠕虫”病毒编制者 图5-33 intel 80486

1989年:4月10 日,英特尔公司在拉斯维加斯电脑大展上首度发表集成有120万晶体管的486处理器。

4月,华硕(ASUS)公司在台湾成立。11月,SoundBlast Card声卡正式发布。

1990年:苹果公司联合Motorola和IBM公司一同开发了基于RISC结构的微处理器PowerPC,为的就是能够同Intel公司的X86系列处理器相抗衡。

3月24日,因患癌症,王安病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立总医院。

5月5日,纽约地方法院正式开庭,判处88年“蠕虫”病毒制造者莫里斯3年缓刑,罚款1万美元和400小时公益劳动。

5月22日,微软宣布推出Windows 3.0操作系统,并在年底创下销售100万套的纪录。当时的Windows 3.0操作系统提供了对多媒体,网络等众多最先进技术的支持,从而被成为软件技术的一场革命。

1991年:2月1日,杰?维尔伯(Jay Wilbur),约翰?卡麦克(John Carmack)、约翰?罗米洛(John Romero)、亚德利安?卡麦克(Adrian Carmack)以及汤姆?豪尔(Tom Hall)共同创办了id Soft公司。

图5-34 PowerPC CPU 约翰?卡麦克是公司的首席技术领袖,负责游戏引擎的设计;约翰?卡麦克是首席关卡设计师以及游戏设计;亚德利安?卡麦克是首席美术设计;汤姆?豪尔是公司的主要游戏设计师。

图5-35 Linux的设计者Linus.Torvalds 10月5日,来自芬兰的大学生开发出了一种基于UNIX的操作系统-Linux,并且将源代码全部公开于互联网上,从而引发了席卷全世界的源代码开放运动,Linux本身在经过全世界无数程序员的改进后也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操作系统,并在全世界逐渐的流行开来。

Apple,Motorola,IBM共同签署了一项协议,将联手开发PowerPC芯片和基于该处理器的PC系统,从而开始了PC历史上不同架构间的第三轮较量。

1992年:Internet协会成立,简称(ISOC)

4月,微软推出了Windows 3.1,在这个版本中Windows具有了对象嵌入与链接,并进一步完善了对网络和多媒体等技术的支持。

8月18日,王安电脑公司正式向美国联邦法院申请破产保护。9月,威胜(VIA)在台湾成立。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加州报告中正式提出了组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的构想,这就是后来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1月,nVidia公司在美国的圣克拉拉正式成立。

3月2日,我国接入Internet的第一根专线,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租用ATT公司的国际卫星接入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的64K专线正式开通。

3月22日,Intel公司正式发布奔腾(pentium)处理器。初期发布的奔腾集

图5-36 pentium处理器

成了300多万个晶体管,工作在60-66MHz,每秒钟可执行1亿条指令。

微软发布了Windows NT操作系统,这也是第一个不依赖于DOS 的视窗操作系统。

9月21日,王安公司宣布脱离破产法的保护。

12月10日,id Soft公司的FPS游戏作品《DOOM》正式提供下载。这款游戏也被更为计算机历史上最为优秀的作品,因为它第一次让玩家体验到了流畅的三维空间,而此时3D加速卡还没有问世,DOOM实现了一次巨大的技术飞跃。

1994年:3月,Linux 1.0发布,代码量17万行,当时是按照完全自由免费的协议发布,随后正式采用GPL协议。至此,Linux的代码开发进入良性循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自己的PC上尝试Linux操作系统。

3月,来自SGI公司的Scott Sellers、来自Mediavision的Gary Tarolli和Ross Smith三个技术工程师靠55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共同创立了3Dfx公司,拉开了3Dfx传奇的序幕。

9月,索尼/飞利浦发布了高密度CD碟片(HIGH-DENSITY CD)。这种高密度CD碟片就是现在被称为DVD-9(DS-SL)和DVD-18(DS-SL)格式碟片的始祖。

11月7日,美国弗吉利亚林克伯格学院数学教授莱斯利(T.Nicely)发现了“奔腾”(Pentium)处理器在进行除法运算的时候会发生错误,这一消息瞬间传遍了互联网,在全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而12月12日,IBM更是宣布停止采用Pentium处理器。12月20日,Intel总裁格罗夫举行新闻发布会向用户进行赔礼道歉,并宣布将无条件为所有提出要求的用户免费更换CPU。Intel用高达十亿美元的代价挽回了自己的声誉。

图5-37 id Soft公司的FPS游戏作品《DOOM》

5.8 PC时代三 :1994——1997 1995年:3月,美国华裔青年杨致远和同在斯坦福大学的同学戴维.菲洛(David.Filo)共同创办了Yahoo公司。

图5-38 Yahoo公司创始人 图5-39 Windows95

6月5日,IBM以35亿美元巨资,•强行收购了莲花(Lotus)软件公司。莲花曾经是一家举世瞩目的软件巨头,它的代表产品为著名的办公软件Lotus-1-2-3。8月16日,以Intel,HP,IBM等巨头为首的58家公司宣布,将在1995年底实现UNIX平台的统一。

8月24日,微软公司正式向全世界推出了划时代的Windows95操作系统。这次发布微软采用了全球各地同时发布的办法,并斥资5亿美元作为宣传费用,创下了软件宣传费用的历史之最,而Windows95的发布,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wintel联盟。

9月15日,欧、•美、日10家制造公司达成协议,DVD光盘将包括视频和音频、只读和可写等全面解决方案。数据纪录采用东芝-华纳阵营的双面纪录法,数据读取采用索尼-飞利浦的单面方法,从此DVD制式之争以双方的妥协而正式告终。

11月1日,intel公司正式宣布推出Pentium Pro处理器,其最高速度达到了200MHz,内部集成有550万晶体管,每秒可执行4.4亿次指令。这就是我们后来称之为“高能奔腾”的新一代处理器。

图5-40 intel pentium PRO

11月6日,3Dfx发布了自己的第一款3D加速芯片:Voodoo,从而将人类第一次真正的带入了计算机3D世界的殿堂,以至于后来人们在描写此段历史的时候,均不约而同的写道:“1995年11月6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显卡Voodoo横空出世„„”

11月13日,Apple,IBM,Matorola三家公司向业界发布《Poweer PC平台规范》,宣布了苹果公司的Power Macintosh平台和Windows等平台实现了全面的兼容。

12月4日,sun公司和Netscape公司联合发布了Java语言的成熟版本-JavaScript。

1996年:2月,sun公司正式对外发布了Java语言,比尔.盖茨认为:“Java是有史以来最为卓越的编程语言。

5月20日,以IBM,Apple,Oracle,Netscape,SUN公司为首的第一次世界NC大会在旧金山召开。NC

图5-41 JavaScripy

(Network Computer)即网络电脑,此概念是美国Oracle公司总裁伊利奥(Ellion)在95年初提出。

7月31日,id Software公司正式发布新一代FPS游戏《QUAKE》,从而奠定了自己在世界游戏界的地位。10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使用一亿美元联邦资金启动新一代internet五年计划。

10月5日,71岁的巨型机教父西蒙·克雷(S.Cray)博士死于车祸。直至今天,巨型机依然在克雷创造的模式中不断发展。

10月28日,intel和微软共同发布了自己的NC(NetComputer)标准,该标准即简化的pc,仍然使用操作系统和本地硬件系统。

1997年:1月9日,Intel推出了带有MMX技术的Pentium处理器。MMX是英文MultiMedia eXtension(多媒体扩展)的缩写,它主要包含:单指令多数据技术,借用寄存器,增加了57个MMX指令,并采用了新的数据类型。这也是 Intel公司对X86微处理器结构的一次重大扩充,它直接推动了电脑多媒体应用的发展。

4月6日,AMD公司抢在Intel发布PentiumⅡ之前发布了自己的 k6处理器,并且倚仗自身与PentiumⅡ不相上下的性能而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图5-42 intel pentiumMMX 图5-43 AMD-K6

5月7日,Intel发布了PentiumⅡ处理器。业界评论家一致认为,这款芯片不是简单的升级,而是英特尔自推出“奔腾”以来最重要的新品。“奔腾Ⅱ成功地实现了0.25微米新工艺,它内置多媒体(MMX)功能,并采用了双重独立总线结构。

5月11日,由IBM 研制的超级计算机“深蓝”第一次战胜了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卡斯帕洛夫。8月11日,曾经是世界十大 PC品牌之一的AST公司宣布自己已成为韩国三星电子的全资子公司,从而也宣布了AST的灭亡。

5.9 PC时代四 :1998——1999 1998年:1月26日,康柏公司宣布收购DEC公司,收购价格为96亿美元。DEC公司曾经在小型机时代拥有对市场的绝对统治地位,康柏将其收购后,将使自己一举成为世界上仅次于IBM的第二大计算机公司。

4月,Intel推出了440BX芯片组,关于这款芯片组我想已不用再做过多的解释,无论是它近乎完美的兼容性,还是至今无人能出其右的内存执行效率,都让许多老一代的DIYer念念不忘,而这款芯片组更是在当今快速更新换代的市场中存在长达3年之久,更是创造了一个不朽的神话。

5月,美国司法部以及德克萨斯等20个州对微软公司正式提起反垄断诉讼,指控微软利用自身在操作系统市场中的垄断地位,通过捆绑销售等手段不正当排挤Netscape等竞争对手。

图5-44 Intel推出的440BX芯片组 图5-45 AMD公司的K6-2处理器

5月5日,intel宣布投资5000万美元成立中国研究中心。

6月1日,AMD公司推出了K6-2处理器,并使用低价策略处处紧逼intel公司。

6月25日,身处美国司法部反垄断案困扰中的微软公司发布了其最新的计算机操作系统Windows 98,并且不顾司法部的极力反对而在系统中同样捆绑了IE浏览器。

图5-45 Windows98 图5-46 intel 赛扬300A

8月15日,已经逐渐被世人淡忘的苹果电脑公司突然推出了iMac电脑,这台拥有梦幻造型的电脑不但马上引起了世界的轰动,更是将苹果公司从亏损的深渊中拉了出来。

8月24日,intel推出了装有二级高速缓存的赛扬A处理器,这就是日后被众多DIYer捧上神坛的赛扬300A。

11月1日,美国铱星公司成立,该公司通过由66颗卫星组成的铱星系统,首次实现了能从地球的任何地点进行连接的服务。

同日,美国数十家电视台在23个大城市正式播出数字式电视节目,这也标志着数字电视时代的到来。

11月5日,微软中国研究院在北京正式成立。11月24日,美国最大的internet服务提供商AOL宣布将以价值42亿美元的股票收购Netscape(网景)公司。

1999年:2月26日,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Ⅲ处理器,PentiumⅢ采用了和PentiumⅡ相同的Slot 1架构,并增加了拥有70条全新指令的SSE指令集,以增强3D和多媒体的处理能力。最初时钟频率在450MHz 以上,总线速度在100MHz 以上,采 用0.25μm 工艺制造,集成有512KB或 以上的二级缓存。

图5-47 intel pentium III 图5-48 CIH病毒编写者陈盈豪

4月26日,台湾学生陈盈豪编写的CIH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爆发,近100万台左右的计算机软硬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美元。

5月10日,id Soft推出了《QuakeⅢ》的第一个测试版本,此后的时间中,《QuakeⅢ》逐渐确立了FPS游戏竞技标准,并成为了计算机硬件性能的测试标准之一。

6月23日,AMD公司推出了采用全新架构,名为Athlon的处理器,并且在CPU频率上第一次超越了Intel公司,从此拉开了精彩激烈的世纪末处理器主频速度大战。

图5-49 AMD公司的Athlon处理器 图5-50 Nvidia公司推出的GeForce256显示芯片

9月1日,Nvidia公司推出了GeForce256显示芯片,并提出了GPU的全新概念。9月21日,中国台湾省发生强烈地震,造成芯片价格疯狂飙升。

10月25日,代号为Coppermine(铜矿)的Pentium Ⅲ处理器发布。采用0.18 μm 工艺,内部集成了256KB 全速 L2 Cache,内 建2800万个晶体管。

11月5日,美国联邦法院裁定美国微软公司握有垄断权,并利用手中垄断权削弱竞争对手。图5-51 代号为Coppermine(铜矿)的Pentium Ⅲ处理器

图5-52 Windows2000 5.10 PC时代五 :2000—— ] 2000年:1月1日,全世界都在等待,呵呵,千年虫并没有爆发。

2月17日,美国微软公司正式发布Windows2000。

3月4日,SONY公司的PlayStation2游戏机正式在日本上市。

3月16日,AMD公司正式推出了主频达到1GHz的“Athlon”处理器,从而掀开了GHz 处理器大战。

图5-53 AMD公司的Athlon处理器 图5-54 Pentium 4处理器

3月18日,Intel公司推出了自己的1GHz Pentium3处理器。

同一天,资产高达50亿美元的铱星公司宣告破产,公司全面终止其铱星电话服务。五角大楼最终获得了铱星的使用权,但用途至今未知。

4月27日,AMD公司发布了“毒龙”(Duron)处理器,开始在低端市场向Intel发起冲击。5月14日,名为“I LOVE YOU”(爱虫)的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发作,仅用三天的时间就造成全世界近4500万台电脑感染,经济损失高达26亿美元。

9月14日,微软正式推出了面向家庭用户的windows千僖年版本Windows Me,同时这也是微软最后一个基于 DOS的操作系统。11月12日,微软宣布推出薄型个人电脑Tablet PC。

11月20日,Intel正式推出了Pentium4处理器。该处理器采用全新的Netburst架构,总线频率达到了400MHz,并且另外增加了144条全新指令,用于提高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及3D图形处理能力。

12月14日,3dfx宣布将全部资产出售给竞争对手Nvidia,从而结束了自己传奇般的历史。2001年:2月1日,世嘉宣布退出游戏硬件市场。

3月26日,苹果公司发布Mac OS X操作系统,这是苹果操作系统自1984年诞生以来首个重大的修正版本。

图5-55苹果公司发布Mac OS X操作系统 图5-56 “Tualatin”(图拉丁)内核的P3和赛扬处

理器

6月19日,Intel推出采用“Tualatin”(图拉丁)内核的P3和赛扬处理器,这也是Intel首次采用0.13微米工艺。

图5-57 AMD的Athlon XP 系列处理器 图5-58 微软推出Windows XP操作系统

9月4日,惠普宣布将使用250亿美元,用换股的方式收购康柏,整个收购将在2002年上半年完成。

9月11日,美国遭受恐怖袭击,全球经济遭受影响,并波及到了本已不景气的IT产业,几日后纳斯达克指数1500点大关失守。10月8日,AMD宣布推出Athlon XP 系列处理器,新处理器采用了全新的核心,专业3D Now!指令集和OPGA(有机管脚阵列)封装,而且采用了“相对性能标示”(PR标称值)的命名规范,同时该处理器极为优异的性价比使得Intel压力倍增。

10月25日,微软推出Windows XP操作系统,比尔.盖茨宣布:“DOS时代到此结束。” Windows XP的发布,也推动了身处低潮的全球PC硬件市场。

11月15日,微软推出XBOX游戏机,售价299美元。

2002年:2月5日,Nvidia发布GeForce 4系列图形处理芯片,该系列共分为Ti和Mx两个系列,其中的GeForce4 Ti 4200和GeForce 4 MX 440两款产品更是成为市场中生命力极强的典范。

2月26日,西捷公司推出了全球首款Serial ATA接口硬盘。

5月13日,沉寂多时的老牌显示芯片制造厂商Matrox正式发布了Parhelia-512(中文名:幻日)显示芯片,这也是世界上首款512bit GPU。

7月17日,ATI发布了Radeon 9700显卡,该显卡采用了代号为R300的显示核心,并第一次毫GeForce 4系列图形处理芯片 图5-60 世界上首款512bit GPU

无争议的将Nvidia赶下了3D性能霸主的宝座。

11月18日,Nvidia发布了代号为NV30的GeForce FX显卡,并在该产品上首次使用了0.13微米制造工艺,由于采用了多项超前技术,因此该显卡也被称为一款划时代的产品。

图5-61 AMD的Athlon XP处理器 图5-62 AMD的64位处理器 2003年:1月7日,Intel发布全新移动处理规范“迅驰”

2月10日,AMD发布了Barton核心的Athlon XP处理器,虽然在推出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得不到媒体的认可,但是凭借超高的性价比和优异的超频能力,最终Barton创造出了一个让所有DIYer无限怀念的Barton时代。

2月12日,FutureMark正式发布3Dmark 03,但是由此却引发了一场测试软件的信任危机。4月22日,AMD发布了面向服务器市场的64位处理器Opteron。

9月23日,在连续跳票达一年多之久后,AMD第一次脱离Intel制定的指令集架构,正式发布了面向桌面级用户的64位处理器Athlon 64和Athlon 64 FX。CPU 发展史

6.1 AMD 系列CPU

这片CPU,不得不让笔者多说一点。此工程样板据朋友说是在广州的时候淘到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年K6III非常眼熟的宣传图,CPU上并没有印刷主频等信息。具体它还有什么来头,笔者就不得而知了。

6.2 INTEL 系列

最早的一款Intel CPU Intel4004

这是一颗8bit的控制器,1977年生产,距今也有些年份了,韩国制造。“8086”处理器史上的教科书

INTEL 8085 AH-2

这是8085的一个分枝,区别在于其主频的工作频率,如同现在的赛扬D 325,330一样。此CPU是8085系列中

拥有最高主频的一颗。

INTEL 8086

主频才4.77MHz,现在是什么概念

这个型号的CPU,朋友也有不少:包括了不同生产序列号的,其实我们不难理解一个收藏狂热分子,对编号是非常敏感的,这点有收藏经历的朋友都会有体验。

INTEL 8088

8088从型号中看肯定会有不少人认为它一定是8086的升级版本,其实不然。它的性能从某种意义说,甚至不如8086,同时它的数据总线并非16bit,而是8bit。其产品线分为两个型号:一个主频为4.77MHz,一个为8MHz。由于性能相对较弱,INTEL提出了协处理器的概念,此CPU可配合8087使用,所谓协处理器就是浮点处理单元的前身。早期的CPU并没有将浮点与整数运算单元合并在一起,这一切直到486时代才有了改变。INTEL 80186

INTEL 80286

从80186开始我们习惯简称它们为X86,之后的586等等。286是一颗真正有历史意义的芯片,最早出现在IBM的AT系统中。同时也成为了第一颗为PC而存在的CPU。它拥有两倍于80XX的性能。最高主频提升到了20MHz,内存管理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支持最大16M的内存(唉这可都是钱阿,想想我们现在很幸福)可以选择80287作为协处理器。INTEL 386

至此386所带来的变化还不仅仅这样,甚至奠定了我们现在所说的X86结构基础。一段时间之后不同公司的386 CPU诞生了,包括了AMD以及被VIA收购的CYRIX。

INTEL的386主频最高为33MHz,而AMD与CYRIX则发布了更高主频的CPU—40MHz。386也有它协处理器—387,使用了插针结构。与386不同的是,它是可以任意插拔的,而早期的386则是固定在主板之上的。

INTEL OVERDRIVE系列

这是一套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由于早期的主板都非常的昂贵,远不是我们现在能够想象的,更不要说升级,因为升级的代价将会非常高昂。OVER DRIVE就有点类似转接卡的概念。他们多数都是使用新一代的核心,上一代的接口,比如586的核心使用486的接口。

PENTIUM时代 从60MHz起源

PENTIUM时代

进入奔腾时代,我国的电脑行业也步入了一个成型期。一部分先富有起来的人,用上了PC。奔腾这个字眼也越来越被大众所认识。不管了解电脑与否至少都能说出个奔腾来。这就是一个新的奔腾时代。由于这个时代的文字介绍非常多,故而笔者也不在浪费太多的文字。

PENTIUM时代[二]:家族成员

另外一个编号PCPU5V60的P60

下载细说11种计算机图标符号的历史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细说11种计算机图标符号的历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