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会思想的芦苇 阅读训练及答案
会思想的芦苇赵丽宏最近回到我曾经“插队落户”的故乡,一下船,就看到了在江堤上迎风摇曳的芦苇。久违了,朋友!芦苇,曾经被人认为是荒凉的象征。然而在我的心目中,这些随处可见的植物,却代表着美丽自由的生命,它们伴随我度过了艰辛的岁月。从前,芦苇是崇明岛上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芦苇的一身都有经济价值。埋在地下的嫩芦根可解渴充饥,也可入药。芦叶可以包粽子,芦叶和糯米合成的气味,就是粽子的清香。芦花能扎成芦花扫帚,这样的扫帚,城里人至今还在用。用途最广的,是芦苇秆,农民用灵巧的手,将它们编织成苇帘、苇席、芦篚、箩筐、簸箕,盖房子的时候,芦苇可以编苇墙,织屋顶。很多乡民曾经以编织芦苇为生,生生不息的芦苇使故乡人多了一条活路。我在崇明“插队”时,曾经和农民一起研究利用地下的沼气来做饭。打沼气灶,也用得上芦苇。我们先在地上挖洞再将芦苇集束成捆,一段一段接起来,扎成长十数米的芦把,慢慢地插入洞中,深藏地下的沼气,会沿着芦把的空隙升上地面,积蓄于土灶中,只要划一根火柴,就能在灶口燃起一簇蓝色的火苗,为贫困的生活增添些许温馨。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一件无比奇妙的事情。在艰苦的“插队”生涯中,芦苇给我的抚慰旁人难以想象。我是一个迷恋自然的人,而芦苇,正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美妙礼物。在被人类精心耕作的田野中,几乎很少有野生的植物连片成块,只有芦苇例外。没有人播种栽培,它们自生自长,繁衍生息,哪里有泥土,有流水,它们就在哪里传播绿色,描绘生命的坚韧和多姿多彩。春天和夏天,它们像一群绿衣人,伫立在河畔江边,我喜欢看它们在风中摇动的姿态,喜欢听它们应和江涛的簌簌絮语。和农民一起挑着担子从它们中间走过时,青青的芦叶掸我衣,拂我脸,那是自然对人的亲近。最难忘的是它们开花的景象,酷暑过去,金秋来临,风一天凉似一天,这时,江边的芦苇纷纷开花了,那是一大片皎洁的银色,在风中,芦苇摇动着它们银色的脑袋,在江堤两边发出深沉的喧哗,远远看去,犹如起伏的浪涛,也像浮动的积雪。使我难忘的是夕照中的景象,在绚烂的晚霞里,银色的芦花变成了金红色的一片,仿佛随风蔓延的火苗,在大地和江海的交界地带熊熊燃烧。冬天,没有被收割的芦苇身枯叶焦,在风雪中显得颓败,使大地平添几分萧瑟之气。然而我知道,芦苇还活着,它们不会死,在冰封的土下,有冻不僵的芦根,有割不断的芦笋。只要春风一吹,它们就以粉红的嫩芽,以翠绿的新叶为人类报告春天的消息。冬天的尾巴还在大地上扫动,芦笋却倔强地顶破被严霜覆盖的土地,在凛冽寒风中骄傲地伸展开它们那柔嫩的肢体,宣告冬天的失败,也宣告生命又一次战胜自然强加于它们的严酷。我曾经在日记中写诗,诗中以芦苇自比。帕斯卡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这比喻使我感到亲切。以芦苇比人,喻示人的渺小和脆弱,其实,可以作另义理解,人性中的忍耐和坚毅,恰恰如芦苇。在我的诗中,芦苇是有思想的,它们面对荒滩,面对流水,面对南来北往的候鸟,舒展开思想之翼,飞翔在自由的天空中。我当年在乡下所有的悲欢和憧憬,都通过芦苇倾吐了出来。我曾经担心,随着崇明岛的发展和进步,岛上的芦苇会渐渐消失。然而我的担心大概是多余的,只要泥土和流水还在,只要滩涂上的芦根还在,谁也无法使这些绿色的生命绝迹。我的故乡,也将因为有芦苇的存在而显得生机勃发,永葆它的天生丽质。这次去崇明,我专门到堤岸上去看了芦苇。芦苇还和当年一样,在秋风中摇晃着银色的花朵。那天黄昏,我凝视着落霞渐渐映红那一大片芦花,它们在天地之间波浪起伏,像涌动的火光,重又点燃我青春的梦想„„
1、文章的标题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2、联系原文,请简析“抚慰”一词的含意。
3、你认可本文作者对“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的另义理解吗?试作简述。答案:
1、巧妙地借用了西哲帕斯卡的话点明了写作的对象,运用拟人手法翻出新意,给阅读者以提示。
2、芦苇懂得“掸我衣”“拂我脸”,懂得与我亲近,宽慰我;芦苇懂得适时地展现生命的美丽多彩与自由,让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与希望;在面对艰难环境时表现出生命的坚韧与倔强,给予我战胜困境的信心与力量。
3、答案示例:认可。人可以如芦苇般柔韧和坚毅,如芦苇耐寒耐涝耐盐碱般耐艰苦;只要你有思想,你就会觉得芦苇也能“舒展开思想之翼,飞翔在自由的天空中”,只要你热爱生活,你就能从这种美丽自由的生命中感受到安慰和鼓励,即使面对艰苦岁月也充满勇气与力量。
第二篇:做一个修炼“会思想的芦苇”的“助产师”
做一个修炼“会思想的芦苇”的“助产师”
字数:3329 来源:新课程·中学
2011年5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笛卡尔说:“人类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韩愈语:“行成于思毁于随。”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怎样扭转这种局势呢?
美国著名教育家乔治·波利亚说过:“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思想应当在学生的脑子里产生出来,而教师只应当起一个‘助产师’的作用。”
什么是“助产师”?顾名思义,就是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生产和修炼思想的人。这就给我们教师指明了奋斗的方向——教师必须打破学生服从教师权威的传统说教,尊重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个体理性力量,俯身做一名修炼“会思想的芦苇”的“助产师”。
一、案例回放
这是人教版七下语文教材郑振铎的《猫》一课教学尾声部分的“小
练笔”及交流环节。
师:郑振铎家的三只猫假如有来生,会给文中人或今世的人说些什么呢?请用“假如我是冤死的流浪猫,我会对××说:______”的句式写
一段或几段话。
生:独立思考,不时翻看老师总结的主题和小说情节。
师:个别辅导(约6分钟),组织全班交流。
生1:假如我是被冤死的流浪猫,我会对主人郑振铎说:“我不会原谅你,即使你曾经收留过我。因为你妄下断语,我才悲惨死去,你是
我世世代代的仇敌!”
师:(略笑)冤冤相报何时了?有时候我们必须把仇恨写在沙滩上,让它随风飘散。要知道仇恨能残食灵魂!
生2:老师,我会原谅主人郑振铎,因为他已经知错了,而且痛悔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主人他还是个知错就改、严于律己、敢作敢当的男子汉呢!
生:(自发鼓掌)
师:看来五四时“博爱、仁道”(板书)思想对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也要修炼这种至高的境界,那就是原谅那些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
生3:假如我是病死的花白猫,我会对小主人三妹说:“你不是真的爱我。我平日里给你带来那么多欢笑,我不幸生了病,你居然能眼睁睁看着我活活死去。也许你只要给我吃点药或打一针就足以拯救我的性命。由此可见你们根本不重视我,只是把我当做取乐的工具而已。”
生4:我同意上一位同学的观点,还要为他作出补充:我还得对今世的人说:“动物的生命也是生命。希望你们能平等地对待生命,关爱弱小的生命,拯救受伤的或生病的生命!”
师:拍手叫绝。在“生命”这一平面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平等”(板书)万岁!我替大家高呼。生命诚可贵,关爱生命的思想品质价更
高!
生5:假如我是被偷走的小黄猫,我会对主人郑振铎说:“亲爱的小主人,你放心,我在新主人家生活得更好,新主人还让我睡在他的床上呢。你们一家都不要牵挂我。”
生:(顿时哄堂大笑)
师:(附和着笑)看来我们要对大家一致通过的“三只猫的悲剧命运”提出疑义了。第二只猫分明已经在天堂回音,告知自己是幸福的了。
生6:是的,我们并不能排除这种乐观结局的可能性,只是对于主人郑振铎而言,失去自己的最爱本身就应该是可悲的事情,也算是个悲剧。为此,我想对偷猫贼说:“不要夺人所爱,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行为是可耻的。”我还要对邻居家的周丫头说:“不能冷漠无情,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维护正义,要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样才能使社会更和谐。”
生:(掌声长时间响起)
师:“民主、团结友爱”(板书)是和谐社会所必需的和呼唤的;“冷漠、损人利己”是和谐社会理应批判的和抛弃的。你是一只是非分明的正义之猫!
生7:说到正义,我认为我也得为主人郑振铎说句公道话。假如我是被冤死的流浪猫,我会因被冤死之事向主人反省:“我长相丑陋,性情忧郁,这些消极因素足以成为被你歧视的理由。但我一味地破罐子破摔——我冬夜钻炉台,白天睡懒觉,不捕捉老鼠立功劳,饥肠辘辘时甚至被家里你买的两只芙蓉鸟迷了心窍……我的悲剧命运是我一手造成的。亲爱的小主人,你不要过于自责,假如有来生,我会克服缺点,积极进取,以报答你的收养之恩!”
生:(一个个被这种创意的回答震惊了,静静地注视老师,期待评
价)
师:你对“平等”(指先前的板书)一词理解得比较深入,乍一看弱者≠强者,但倘若把他们的“人格尊严”切开来,你会发现在这样一个横切面上他们是相等的。作为弱者,一定不能坐以待毙,仅仅像街头乞丐一样等待别人同情你、帮助你,还必须注重内强素质,主动改变弱者命运。可悲的流浪猫的可悲之处就是它在“人格尊严”上的“自暴自
弃”!
生8:老师,通过你的分析,通过上一位同学的创意回答,我有了灵感,我代表三只猫向世界所有的“弱小者”发出呼吁:“强者的冷漠、世态的炎凉固然能缔造我们的悲剧命运,但是加快我们灭亡速度的还应该是弱小者本身的自暴自弃或自我放弃。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国度,强者有同情帮助你的自由,也有歧视唾弃你的自由;作为弱者,你有自暴自弃的自由,也有自立自强的自由。自强者生,自弃者亡!愿所有弱小者都能够越挫越勇,自立自强!”
师:孔子在世,也一定会被你个性的理性力量所感动和折服。强与弱本来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自由的国度,自由的选择,“弱小者本身也是一个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别人就弱,你弱别人就强!”
生:(经久不息的掌声在自由的空气里传送了好远)
师:(总结板书)看来五四时期的先进理念(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仁道、个性等)不光影响郑振铎等一批积极追求进步的青年学者,还引领我们这一群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中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愿你们牢记文本告诉我们的道理,深思你们挖掘出的哲理,塑造完美的自己,打造和谐的社会!(再见)
二、案例分析
如果在应试教育下执教《猫》这一课,这一环节是多余的。因为学生只要牢记老师课堂归纳的几个主题足以应付考试。然而教育不能一叶障目,只见分数,不见“思想”;教师也不能只有教学权威,没有教学
思想。
纪伯伦说:“我们可以把爱传递给学生,却不可以把思想传递给学生。”思想要是能传递,孔子的弟子岂不都是大思想家了。
基于这一点,我再归纳完《猫》一课的主题后,内心总有一丝恐慌。五四时期距今约有一个世纪之遥,在当今这个信息多元的时代,(猫狗取乐已过时)人们都是看电视上网取乐,别说收养流浪猫,就是自家的猫和狗,都因为脏想扔出去。作者的这种情感,学生很难产生共鸣,倘若硬加压给学生,我岂不成了灌输知识的机器了?这与我要做个有思想的老师,做一个能把学生修炼成一根根“会思想的芦苇”的“助产师”的理想大相径庭。我必须从学生生活的时代出发,让五四的先进思想碰
撞学生的灵魂,最后产生共鸣!
至于学生的思想、作者的思想、五四时期的思想的碰撞过程,案例实录已给大家提供了可感知的平台,笔者将不再多言。下面以案例为导向,给大家介绍修炼学生成为“会思想的芦苇”的三个步骤及作为“助
产师”应注意的事项。
1.尊重学生的个性思想,因势利导
学生不可能都生活在老师设置的良好的环境中,他背后有父母兄弟姐妹,有亲戚邻居朋友。有的学生因为家族恩怨一直把自己置身在仇恨中,就算老师天天“苦口婆心”去劝说也只不过是“对牛弹琴”,根本改变不了什么。如案例中第一个学生就是要与主人结下不共戴天的仇怨。作为教师我们也绝不能不假思索、一锤定音——他的答案就是错的,这种批判只能让他更加仇恨语文。相反,我在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后,第二个学生的回答就会给他一个方向,后来第七第八个学生的理念也一定会给他导航。静坐时他就会在价值观上比较衡量一下自己这种“冤冤相报”的理念的“含金量”。课后我又引导他针对这几种答案写一点自己的看法,发现他思想的天平明显倾向正义。再如案例中第五个学生思想很独特,她竟然向主人汇报因为新主人很善待自己,所以生活得很幸福。这就说明她内心是向善的(因为顺向思维,我们都会把“损人利己者”想象成一个大恶棍)。就算她的答案与文意不符,但在思想上她也
是富足的。
做一个修炼“会思想的芦苇”的“助产师”
字数:1141 来源:新课程·中学
2011年5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萧伯纳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有两种思想。”作为“助产师”,我们尤为要注意的是重视学生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倘若一个班的学生产生的积极思想与消极思想都能在交流中撞出火花,不但有利于对思想偏激的学生进行因势利导,而且能丰富所有学生的思想——至少学生的思维会变得严密起来,凡事知道一分为二去看,在积极与消极的理性分析中做出自己的正确选择。
2.归纳学生的正确思想,步步推进
教师在执教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倾听,及时总结学生读悟的正确或产生的新思想,以达到步步推进、升华主题的目的。例如案例中第三、第四两个同学的思想倾向于人与动物在“生命”这一平面上的平等;而七八两个同学的思想就倾向于强者与弱小者在人格尊严这一横切面上的平等。学生的思想层层深入,教师的总结步步推进。有时候也不能低估了孩子们,他们甚至能修炼出既符合时代新理念,又超越文本内涵的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例如第七位学生的自我反省,第八位学生说的“我们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国度,强者有同情帮助你的自由,也有歧视唾弃你的自由;作为弱者,你有自暴自弃的自由,也有自立自强的自由。自强者生,自弃者亡!愿所有弱小者都能够越挫越勇,自立自强!”这种先进的理念,老师在备课时都没有预设到。作为“助产师”,注意要身兼多职,还一定得把它们“接生”下来,如果因为某种原因,把它们扼杀在自己的课堂,岂不是“千古罪人”?
当然,有人不免会问:“讲课讲到这一层是不是太深了?”试问孔子给学生讲水是“真君子”的道理不也很深奥吗?何况学生自己能感悟到这一层,应该给予鼓励才是!
3.统一文本要表达的思想,产生共鸣
课本内容纷繁冗杂,披文以载的道理也是多元的。学生的感悟尽管很有创意,也很深刻,但容易游离于主题。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并掌握重要部分,作为“助产师”促产和修炼学生的思想,在重视过程的同时还必须重视结果。案例最后一个环节,总结归纳文本要表达的思想尤为重要。它好比是给画好的龙点上的“眼睛”,让学生的思想瞬时游弋于文本中,与主人公的思想、作者的思想产生共振,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落到实处。
修炼“会思想的芦苇”只需要老师做一个“助产师”,帮助学生顺利产下新生儿——个性的思想和独立的思想,再适时适度地引导它们碰撞、传递。必要时还要帮助“接生”,让新生的思想累积,推动一代人成长!
最后再次针对当前的教育现状向教育者呼吁:希望大家都能改变急功近利的利己思想,抛弃“传道”的旧理念,破除一言九鼎的权威,做一个“助产师”,把学生修炼成一个个“会思想的芦苇”。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新城实验学校)
第三篇:走近芦苇阅读答案
走近芦苇 陈所巨①清寒的早春,阳光已经有些灿烂了,风却依然凛冽,丝丝地割人。②滩上有一大片芦苇,大概可以称为“芦苇荡”了。早些年,一到秋天,芦苇就被人砍了去,或当柴烧,或作造纸原料。不知是因为忙碌,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片芦苇没有在秋天里被砍去,就这样以整体的阵势,经历了一整个冬天。寒冷无疑征服了它们,改变了它们。那种征服与改变是强有力的,无法抵御的,你只有接受它,听凭它摆布。你能做到的只是心中有数,紧紧地守住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本质的东西。③你这样做了,所以你才能这样依然故我,那寒冬只改变了你的外在,你的容颜,你的服饰。而你的心已经沉入脚下的泥土,在那里顽强地越冬,如那些同样在泥土中越冬的小动物。④生命的顽强在于有它保留自己本质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它不必告诉别人,它必须守住这至关重要的秘密。但芦苇毕竟真的变得苍老了,一片褴褛,一片令人心酸的枯衰,只那一声不响的沉默还在显示着它本性的强硬。枯叶在风中呜咽,枯干的芦花在风中摇曳,似乎都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这大片的无可奈何是不是让我也受了感染,情不自禁地无可奈何了呢?⑤人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就像那些无可奈何的芦苇一样。我们经历过,也可能为此沮丧过。我们同样在被岁月与生活征服和改变的时候,裹紧身子,守住信念与信心,摆出一副越冬的样子。或许我们的外在形体也确实被改变了,褴褛和枯衰了,但我们的心也在厚厚的泥土之中,那泥土就是我们无边的智慧和倔强的秉性。我们失去些什么,得到些什么呢?我们无疑是战胜了,保住了我们的本性与本质。我们无疑会为此庆幸,为此作为胜利者而越发目光敏锐、坚定不移、信心百倍。⑥走近芦苇,想跟芦苇说些什么?芦苇无言,我亦无言,无言是否也是一种理解,一种沟通,一种心有灵犀呢?脚下泥土松软,头顶阳光充沛,泥土与阳光都是春天的样子了。芦苇和我近在咫尺,这是怎样的一种亲近?生命的亲近,躯体的亲近,思想和心灵的亲近,或者是另外一些我们尚且弄不明白的思维和行为的亲近。我们同样是在越冬之后带着褴褛和枯衰走进早春的,在没有欢呼和荣誉的寂静之中,在容易被遗忘的一隅,在往往可能遇到的误解和鄙视的目光之下,我们是不是由衷地涌起一缕无可奈何呢?也许不会,这时候的我们已经因经历太多,明了和洞悉一切而宠辱不惊了。我们明白了自身的价值和崇高之处,我们还需要那些烟云一霎的掌声和鲜花吗?⑦脚下松软的泥土弹跳着,暗示我行走的节奏。我便感觉到了我的轻盈和愉悦,一种解透人生、战胜自己的轻盈与愉悦。这是一种越冬乃至更深层次的脱胎换骨的过程、涅磐的过程。我们经历过,战胜过,我们就可以说我就是“我”了。也只有在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感觉到了理解自己,在滚滚红尘之中守住自己善的本质,原来是最难的事情。⑧猛然地发现脚下泥土的表层有些异样的东西,是密匝匝的褐色的小尖锥,那是芦苇的笋尖,那是又一茬新生的芦苇尖锐的宣言,那宣言同样是强大的、无可质疑和不可抗拒的。那就是我们从痛苦和迷惘中越冬时所期盼的目的。要不了多久,那些越冬的苍老的芦苇就要倒伏下来,代之而起的将是更加年轻的欣欣向荣的强大的阵势。我知道这才是必然,才是世间万物历尽苦难生死更替的本真。1.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走近芦苇”涵义的理解。(6分)答:
2.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对文章的第③节加以鉴赏。(4分)答:
3.文章第⑤节中写到“我们„„守住信念与信心,摆出一副越冬的样子”。结合全文思考:在作者看来,人生的冬天具体指什么?(4分)答:
4.明代翰林学士解缙有云“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而作者笔下的芦苇却又另一番样子,试分析两种芦苇有什么不同。(6分)答:答案1.【指靠近滩上那一片客观存在的芦苇;也指作者从芦苇的外在形象去探究芦苇的内在精神。这种走近,不仅有躯体上的亲近,更有生命和心灵的亲近或思想和行为刹那间的亲近】2.【作者在第③节中运用了拟人、排比和对比的修辞手法,由对芦苇的客观描述到主观抒情,赞美了芦苇不畏严寒的顽强精神,为下文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作铺垫。】3.【人生会经历到的种种苦难:有太多的无可奈何,有太多保持自我的痛苦和迷惘;或是身处没有荣誉的寂寞中,或是遇到误解和鄙夷的目光等】4.【①外形不同:解缙笔下的芦苇是头重脚轻,作者笔下的芦苇形态是枯衰与褴。②生存环境不同:解缙笔下的芦苇生长在墙头上,没有厚实的根基;作者笔下的芦苇生长在泥土中,以厚实的泥土为根基。③作者的主观感情不同:虽然都在借物喻人,但解缙是借芦苇讽刺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徒有虚名,夸夸其谈的人;作者借芦苇赞美那些能够抵御岁月和生活的磨难,具有不屈服恶劣环境能够固守人的本性和顽强精神的人。】
第四篇:《心中的芦苇》阅读答案
小编整理了关于《心中的芦苇》原文及《心中的芦苇》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阅读和练习理解,希望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同学们能够有着更多的收获,关于《心中的芦苇》阅读答案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①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宁静浓缩成永恒的沉默.② 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 A(摇撼 摇动 摇曳),蓬蓬勃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作凝重的黑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露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可触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充满蓬勃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面画上生命的句号.③ 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夫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像衣香鬓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洄流中,弄蒿荡舟的少年水手,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写下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④ 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⑤ 易水之滨,悲凉的旋律中,荆轲①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王的不归路,他抽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扬.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奸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涌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是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⑥ 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苇,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 B(消失 弥散 弥漫).牛乳般的暮霭流动如烟,小鸟在苇丛中呢喃,还有几声虫唱.宁静,温和,洋溢的诗情触手可及.倘是周日,阳光缓缓地流泻,我用苇叶编一只小船,轻轻放入江中,看它悠悠地随风而去.更多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原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编织的透明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直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⑦ 人是孱弱②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的韧性,那种连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⑧ 这根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有删改)
【注:①荆轲:战国末刺客.因刺秦王赢政未遂被杀.②孱(chn)弱:瘦弱,软弱.】
阅读题: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2分)
⑴瘠土()⑵涟漪()
2.根据文章内容,分别在第②段和第⑥段的括号内,选择最恰当的词填在下面A﹑B两处.(2分)
A 处: B处
3.从文中找出与第⑤段内容相照应的两个句子.(2分)
4.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4分)
⑴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
⑵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5.请简要概括第⑥段的内容。(2分)
6.俗话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而文中作者却热情赞美了芦苇的品性与气节。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赞美?说说你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1、j yī
2、A 摇曳 B 弥散
3、(1)更多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原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编织的透明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直和苦涩。
(2)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4、(1)芦苇生长在荒郊野外,土地贫瘠,环境恶劣,但仍能甘守淡泊,自由潇洒。结合全文看,指人虽身处逆境,仍能独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为自由、理想不懈奋斗、甚至牺牲。
(2)人生多难,人生有诸多的不如意,常常身处逆境,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是脆弱的。但人因为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理想和精神,人才成其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5、写我在大学时代才真正读懂了芦苇的沧桑内涵。
6、提示:主要是芦苇的恶劣生长环境和它独守精神家园,追求自由理想的对比反差触发了作者的情思,使作者的思想在历史和现实之间驰骋。
第五篇:《心中的芦苇》阅读答案
心 中 的 芦 苇
张弛
①在我的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永恒的沉默。
②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 A(摇撼摇动摇曳),蓬蓬勃勃。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夫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像衣香鬓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洄流中,弄蒿荡舟的少年水手,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③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④易水之滨,悲凉的旋律中,荆轲①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扬汩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奸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涌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
⑤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苇,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 B(消失、弥散、弥漫)。牛乳般的暮霭流动如烟,小鸟在苇丛中呢喃,还有几声蝉鸣,几声虫唱,宁静,温和,洋溢的诗情触手可及。倘是周日,阳光缓缓地流泻,我用苇叶编一只小船,轻轻放入江中,看它悠悠地随风而去。更多的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原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织成的透明的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真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⑥人是孱弱②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的韧性,那种连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⑦这根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
【问题】
1、根据文章内容,分别在第②段和第⑤段的括号内,选择最恰当的词填入“A”、“B”两处.2、从文中找出与第④段内容相照应的两个句子。
3、揣摩下列句子,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4、俗话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而文中作者却热情赞美了芦苇的品性与气节。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赞美?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A处:摇曳; B处:弥散。
2、(1)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2)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
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3、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但人却是有思想的,坚韧的.4、作者心中的芦苇象征着人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思想、韧性及坚强,作者赞美心中的芦苇就是赞美心中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