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集聚区实施方案
篇一: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方案
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方案
中共栾川县委党校 张丁一
一、机构功能与定位
栾川县旅游产业集聚区是依托栾川丰富的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商品研发销售,旅游企业生产观光,旅游服务设施配备等相关产业进行整合,融入资本、信息、技术、经营管理等生产要素,导入外部经济势能,从而形成一个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经济综合体。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经济高效,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的区域经济体。
而旅游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在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中扮演了“管理者+服务者”的双重角色,作为政府利益和市民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必须兼有宏观调控“管理”和微观协调“服务”的双重职能。处理各种矛盾,平衡多边利益,保证生产要素最优配置,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整体思路
“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管理者对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也必须有一个提纲挈领的整体规划。
旅游产业集聚区要发挥集聚优势,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产品的生产成本比其他地方低;生产应达到一定的规模,使产品不仅能满足自身而且能大量外销,满足其他地区需要;产品的运销合理,应是商品的成本加上运到消费地的运费,仍然低于消费地生产同类商品的成本。对此,管理者应该理清制约集聚区发展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发展是一时的积累,生态环境是万 世的财富。生态环境脆弱性,生态恢复的长期性决定了违背自然规律,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是得不偿失的发展。
“中国最美丽小城”、“中国旅游强县”、“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卫生县城”、“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一连串荣誉的背后,既是对栾川得天独厚旅游资源的赞誉,也是栾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肯定。同时,旅游产业集聚区以展示栾川秀美,做强栾川旅游,提升栾川经济为目的,更不能以牺牲青山绿水换取一时发展。
因此,旅游产业集聚区必须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严格执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实施产业规划,切不可舍本逐末,遗恨万年。
(二)、正确判断生产需要与建设规模的关系
旅游产业集聚区应以市场为主导,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根据需求结构确定生产结构,根据生产结构及时调整产业结构,避免不按市场需求盲目扩大生产规模,造成资源浪费。
因此,产业集聚区前期工作应引导企业在注重生产要素投入同时 做长产业链条,实现外延式增长,建设规模与市场需求相适配时,应引导企业提高生产要素效率同时加大科技投入,实现内涵式增长,以保证在市场竞争中始终拥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正确看待旅游服务与产业主导的关系 旅游产业集聚区是融合了旅游商品研发销售,旅游企业生产观 光,旅游服务设施配备等多种功能的经济体,就应该是做大栾川旅游的一个配套机构,服务机构。窃以为,旅游产业集聚区应该建设游客集散中心、游客换乘中心,所有到县城周边景区旅游的游客必须在旅游产业集聚区,由换乘中心统一发送至各个景区,既缓解了客流高峰期交通拥堵现象,还能避免游客因不熟悉的路况出安全事故,还能够促进栾川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产品销售业的发展,达到多赢效果。那么,旅游产业集聚区就必将成为栾川旅游的一扇窗口,一张名片,如果把栾川各景区的特色景观按照一定的比例(世博园的方式)在旅游产业园区再现,就等于每个景点在集聚区为游客打开了一扇窗,既展示了栾川形式多样的旅游种类,又能吸引游客自由选择旅游目的地,更深入地了解栾川,阅读栾川。所以,旅游产业集聚区,应打造成栾川旅游的一张名片,既具有旅游服务接待功能,又兼具旅游展示推介功能,成为栾川旅游的龙头。
(四)、正确引导产业集聚与周边辐射的关系 旅游产业集聚区既是资本、信息、技术、经营管理等生产要素的 集聚区,也是公共服务、行政办公的中心区;既是栾川县旅游资源的集聚区,也是全省乃至全国旅游产品加工的吸纳区;既是辖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区,也是外来剩余劳动力的接收区;既是城乡物资的交流区,也是农副产品增值的实现区。
集聚区达到一定规模后,能够发挥其自身纽带的作用,产生向周边辐射的效果。做长产业链,充分掘上下游产业,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明确社会分工,利用区位优势,打造专业种植村、养殖村等。从而利用其辐射功能带动相关产业各个环节,乃至周边地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三、目标规划(一)、近期目标 按照上级要求,做好前期配套设施筹备与布置,为项目落地做准 备。
1、按照“集中安置、身份转换、生活稳定、群众满意”的原则,完成拆迁、征地协调工作,同步推进安居工程安置拆迁人员。拆迁将使很多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拆迁遇到阻碍,既有中国农民安土重迁思想的影响,更多的是在失去土地后对拆迁后生活无依靠的担忧,解决迁移人口的后顾之忧,必须为他们找到有发展前途,长期可行的生产及生活出路,使其生活水平,经济收入略高于移出前,这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措施:在拆迁补偿基础上,协调部分身体素质、技能素养、劳动 态度达到上岗标准拆迁人员到企业务工,联合劳动人事局、职业中专等相关培训机构开展技能培训,从而使更多的拆迁人员能有一技之长,自食其力,保证社会稳定。
2、协调有关部门推进交通、电网、通信、供水、排污、河堤加固、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
3、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土地、环评、规划、用工等项目落地前的准备工作。
4、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制度,规范行业的环保标准、安全标准、能耗水耗标准和产品技术、质量标准,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选择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关联企业进行招商接触。
5、协调税务、公安、国土资源、工商、电业、自来水等单位设置派出机构,搭建社区服务平台。
(二)、中期目标 按照“签约工程抓开工,开工项目抓生产,投产项目抓技改”的要求,招商引资任务,制定项目落地时间表,督促项目落地,正常运转,经济效益显现。
1、加快园区建设,重点推进旅游研发中心项目、旅游公寓项目、星级旅游酒店项目和汽车站(换乘中心)项目建设,完善文教卫生等基础设施,保证集聚区内基础生活服务得以实现。
2、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按照据点式布局,吸收符合标准的旅游产品加工企业入驻。为企业入驻做好服务,以期能顺利投入运营,利用其影响力,吸引下游企业或关联企业顺利入驻,从而做大做强产业链条,达到“产业招商,以商招商”的目的。
3、帮助地方旅游企业深入发掘地方旅游特色产品,并进行商标注册、原产地申报,选择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具有不可复制性的旅游产品做成拳头产品,争取做到名优标准,扩大影响力,并利用品牌效
应,推出系列产品,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
4、吸引高科技研发人才和先进管理团队,并使先进经验、科研成果能顺利服务生产,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提高持续支撑,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5、引导企业开展旅游产品加工观光游,实现产销展一体推进,从生产到流通各个环节进行旅游包装,从生产环节就能见到旅游效益;打造以山水游为主导,溶洞游、滑雪游、红色游等多种旅游文化相化相生的旅游文化创意园。
6、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为集聚区良性发展、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三)、长期目标 坚持“重在提升,重在持续、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原则,保证产业集聚区健康持续发展同时,形成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栾川各项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1、重点关注产业链条上薄弱环节和瓶颈环节,即引起产业结构优化的产业和部门,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完善突破,保证旅游产业链条连贯畅通,产业发展持续给力。
2、通过依法管理,保证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实现权责利的统一,经济责任之间形成强有力促进与制约。
3、深化三个联合,即:原料产地与加工企业联合;生产企业与学校、科研单位联合;生产和流通联合。并引导
企业由物资联合协作向生产和科研联合协作快速过度。
4、按照“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原则,避免出现产业趋同化,避免出现规模扩大盲目化,避免出现产业比例失调,保证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5、维护公共利益,营造公平公正、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规范各类投资行为,企业间能“扬长避短,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6、开拓眼界,互通有无,不固步自封,墨守陈规。加强与上级部门联系,向兄弟产业区学习,争取在各类考评中走在前列。
7、通过长年努力,把栾川旅游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一个“支撑产业突出,功能定位准确,集聚效应明显,辐射带动有力”,度假、观光、商务、公务统筹兼顾的不可复制的国内一流的旅游产业集聚区。篇二:加快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实施方案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整改方案
根据省发改委5月23日调研总结会议的精神,针对我县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在深入分析,综合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如下改进方案: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主导产业发展质量
针对已入驻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等现状,立足现实,优化升级,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主导产业规模,提升主导产业质量。
1、明确主导产业。围绕一主(新型建材)二辅(轻纺、旅游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依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招大引强,实行针对性招商,集中引进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的大项目、招大引强。
2、建立招商队伍。县发改委、工信局、商务局、招商局、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工商联、旅游局、农业局、文化局、工商局等10个单位,每个单位成立一个招商小分队,人数2—5人。队长由派出单位1名科级干部担任,工作期限暂定一年,长期在外招商。
3、明确招商目标。全年计划围绕主导产业落实招商引资项目10个以上,总投资100亿元以上。其中,发改委、工信局、商务局、招商局、产业集聚区管委会5个单位,每个单
位引进资金15亿元以上,工商联、旅游局、工商局、农业局、文化局5个单位,每个单位引进资金5亿元以上。
4、明确招商对象。结合各单位工作性质,进一步明确招商对象。
旅游局、文化局重点面向旅游商品加工和文化产业;
农业局重点面向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产业;
工信局、招商局重点面向电子产品、医疗器械加工产业; 商务局、工商局、工商联重点面向纺织服装产业;
发改委、产业集聚区重点面向新型建材加工产业;
同时明确各责任单位以分工项目的产业链为主,也可兼顾其它项目。
5、明确招商政策。制定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招商小分队管理办法,明确具体奖惩意见,印制招商宣传折页,对招商队员招商知识及技能进行集体培训。
6、明确经费保障。县财政局每月定期为招商小分队所在单位拨付3000-5000元经费,不足部分规定单位另筹,以确保经费到位。
7、健全推进机制。县产业集聚区招商选资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各招商小分队日常工作的调度、管理、协调工作,并及时掌握招商动态,做好统计和跟进工作。各派出单位一把手每周产业集聚区周例会上汇报招商结果,各小分队每月定期用外地座机向县产业集聚区招商科汇报当月工作情况。县委、县政府每2个月定期听取各招商单位工作汇报,督促进度,年终对全年招商引资情况进行总评,兑现奖惩。
二、完善相关机制,强力突破区中村改造及新型社区建设制约瓶颈
为加快建设步伐,率先采取制定建设方案、成立机构、落实编制、完善相关机制等举措强力推进:
1、制定方案、成立机构。针对我县产业集聚区新型社区建设问题,我县多次召开联席会议,县制定了鲁山县产业聚集区整体推进城乡一体新型社区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新型社区建设指挥部和产业集聚区新型社区建设办公室,并批复10名编制,成立专门常设工作机构,准备开建汇源、露峰、辛集和北部四个新型社区。一期建设汇源社区和露峰社区两个示范社区,涉及7个行政村,可安置24896人,置换建设用地1300亩;二期建设辛集和北部两个社区可安置28824人,可置换建设用地6000亩。
2、确定建设模式,积极推进。按照统一规划,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要求。依据统筹规划、一次到位、适度超前的原则,整体推进、协调发展,走出一条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共建共赢、持续发展的新路子。通过招商谈判,由开发商投资建设,建成后移交政府管理。
3、制定具体实施步骤抓落实。整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摸底调查、宣传发动、选址、招商阶段(6月15日—7月10日)。二是招商谈判、制定方案阶段(7月11日—8月30日)。三是签订协议、规划设计、新区开建阶段(9月1日—10月20日)。四是实施搬迁阶段。
4、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工作成效。首先成立县级领导干
部牵头,社区所在地党政一把手和相关县直单位参加的汇源社区和露峰社区2个新型社区建设分指挥部,负责新型社区建设各项工作。定期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顺利推进。
二o一二年六月二十日
篇三: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2010年工作方案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2010年工作方案的通知
豫政办 〔2010〕38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2010年工作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四月十日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2010年工作方案
为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2010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以深化规划、创新体制、构建平台、完善功能、落实政策为抓手,大力实施投资倍增计划和大招商行动计划,形成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高潮,使产业集聚区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引领转型升级、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载体。2010年力争全省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400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100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形成2个主营业务收入
超500亿元、5个主营业务收入300—500亿元、10个以上主营业务收入200—300亿元、20个以上主营业务收入100—20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集聚发展态势初步形成,整体竞争能力明显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公共基础设施、环保设施、标准化厂房和服务设施建设,完成近期规划建设区内与产业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完成投资1000亿元。
——集聚发展能力。主导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产业配套能力进一步增强,建设一批龙头企业项目,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融资平台建设。融资和担保体系基本建立,融资能力明显增强,力争每个产业集聚区融资平台融资规模超过3亿元。
二、重点任务
(一)深化专项规划。优先抓好产业集聚区控制性规划和近期规划建设区详细规划编制工作,4月15日前完成近期开发建设区域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和生产区、生活区、商务区等功能区专项空间设计工作,5月完成全省产业集聚区电网建设规划,上半年完成综合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及景观系统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二)加快推进项目建设。1.适度超前建设基础设施。把起步区和近期规划建设区作为优先开发区域,率先完成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网、供电、供热、供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与区外设施的互通对接。在全省产业集聚区结合迁村并点,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加快多层标准厂房、商务办公用房、职工公寓、公共食堂等生产性配套设施建设。将产业集聚区污水、垃圾处理、供水、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和廉租住房项目优先纳入争取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范围。
(三)加强平台建设。1.强化融资平台建设。加大国有资产整合力度,充分利用省财政奖励补助资金和省、市、县税收返还资金,对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注入增资,积极引进国内外产业基金、投资公司等战略投资者,增强产业集聚区融资平台资本实力,力争2010年每个融资平台的资产规模超过1亿元。加强银企合作,扩大融资规模,力争所有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签订授信协议。支持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2.强化信用担保平台建设。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吸收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资本,成立一批产业集聚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发挥省中小企业担保集团作用,为集聚区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增信服务,提高其融资担保能力。加强银行与担保机构的合作,开发适合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融资担保产品。加快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力争每个产业集聚区成立2家以上小额贷款公司。3.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按照特色主导产业定位,重点建设土地整理、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信息网络、交易市场、职业培训、环保监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建设试点,新建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规划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质检中心和质检站。支持建设劳动力技能培训、高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研修平台。实现产业集聚区固定网、移动网和互联网全覆盖,开展数字化产业集聚区试点。建设环保监测服务平台,建成产业集聚区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系统。
(四)健全组织机构。4月制定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指导意见,指导各地积极进行体制创新,规范完善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管理职能。各地要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模式,上半年建立健全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及其内设机构,确保机构、职能、人员到位,形成精简、统一、高效的工作机制。(五)开展升级竞赛。4月完成专业园区备案,制定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的规模和功能标准;研究制定产业集聚区考核和综合评价意见,经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联席会议审核后公布。
三、组织实施(一)切实落实各项政策。省有关部门和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认真落实省政府制定的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各项政策,并根据各自职能,制定操作性强的实施意见。
(二)加强配合联动。省有关部门按照工作方案确定的工作目标,制定工作计划,加强协调配合,协同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
(三)建立定期通报制度。省产业集聚区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对省有关部门和省辖市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定期通报。篇四: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实施方案编制指导目录
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实施方案编制指导目录
第一章 总则
(一)实施目的(二)方案概况
(三)编制依据
第二章 集聚区现状
(一)现状位置及面积
(二)管理机构和运营机制
(三)产业发展情况
(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情况
第三章 申报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的优势和条件
(一)实施背景及必要性
(二)申报优势及条件
第四章 集聚区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二)规划区域及面积
(三)发展目标
(四)发展定位及产业发展方向
(五)功能布局
(六)其他情况
第五章 集聚区企业及项目情况
(一)主要企业及拟入园企业情况
(二)集聚区建设总体情况
(三)重点建设项目情况
第六章 政策支持及保障措施
(一)政策支持情况
(二)保障措施 篇五:永城市产业集聚区2013年工作方案
永城市产业集聚区建设2013年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推动我市产业集聚区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2013年,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促进人口向集聚区转移”的目标,强力搞好六大建设(基础建设、项目建设、社区建设、平台建设、环境建设、机制建设),进一步提升建设水平、提升基础功能、提升整体形象、提升项目质量,抢抓机遇、集中力量,克难攻坚、全力奋战,形成集全市之力、聚全民之智、共同建设产业集聚区的局面,使产业集聚区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引领转型升级、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载体,建成全省一流的示范集聚区。
二、主要目标 2013年,我市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620亿元,实现税收12亿元。新上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以上的项目5个,3亿元以上的项目10个,亿元以上项目20个,新增就业人员6000人。
三、重点任务
(一)按照集群集约的要求,抓好项目建设
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要求,围绕“四个注重”(即注重工业项目、注重主导产业、注重产业集聚、注重招大引强),结合我市实际,切实加强招大引强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努力加快项目建设,着力拉长产业链条,千方百计推动煤化工、铝精深加工、装备制造、面粉食品加工和钢铁铸件五大产业集群更好更快发展。同时,按照洽谈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落地、落地项目抓建设、建设项目抓投产的思路,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
1、洽谈项目抓签约。对于正在洽谈的衡山集团二氧化碳收集利用项目、张氏新材料公司年产5万吨磷酸三辛酯项目、华星集团农业产业化种植及产业链加工园区项目、蒙哥马利电梯生产基地项目、鑫麦园年产5000万包鲜湿面及30万吨营养专用粉项目等意向项目,采取人盯人的战术,加强沟通衔接,力争项目尽快签约落地。
2、签约项目抓落地。建立项目跟踪服务制度,每个签约项目确定一名副县级以上领导牵头,一个单位具体服务,一名副科级干部为项目联络员,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保姆式、全程式”服务,切实提高签约项目的履约率。同时,对于已经签约的重点项目,排出项目建设前期工作节点、开工时限、完成投资等目标,督促各个时间节点进度情况,千方百计促进项目早落地、快落地。力争科信电缆、博得实业两
个十亿元以上项目2013年4月完成一期厂房建设,2013年6月底前投产。
3、落地项目抓进度。把亿元以上落地项目全部纳入市重点项目管理,优先提供土地、环境容量等指标,力争迅速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项目联络人制度,实行倒逼机制,倒排工期,制定项目进度管理台账,督促项目加快建设进度,确保龙宇国贸仓储及保温材料项目、鹏达燃料项目、国龙矿建扩建项目、结晶器铜管项目、陆霸汽车、鑫祥丰、汇丰等在建项目按期建成投产。
4、在建项目抓投产。对于40万吨醋酸项目、20万吨乙二醇项目、预脱盐水项目、正宇矿用支护产品项目、佰力通矿山机电设备生产项目、华源液压坑道钻机项目和恒达服饰项目等在建项目,明确时限,加快推进,加强督导,用心服务,积极协调,确保项目早投产、早达效。
(二)按照超前超常的要求,抓好基础建设
以“完善基础设施功能、提升产城融合水平、提高承载支撑能力”为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促进二三产业协调、互动发展,提高产业支撑和人口集聚能力。
1、按照“七通一平”的要求,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道路建设。以打通出省通道、完善道路网络、提升互联互通能力为重点,加快产业集聚区道路与区外道路的互通对
接。2013年8月底前,完成南外环路、南内环路、东环路、建材路等4条道路的建设任务。二是桥梁建设。2013年12月底前,建成中原路沱河大桥。三是电力建设。以输变电站工程和输变线路建设为重点,满足集聚区企业用电需求。产业集聚区22万kv变电站确保12月底前建成。四是供热、供水、供气设施建设。已建成道路供热、供水、供气管网2013年6月底前建设到位,新建道路供热、供水、供气管网与道路同步规划设计、同步施工建设。五是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铝精深加工产业园污水处理厂确保12月底前建成。六是弱电管网建设。已建成道路弱电管网入地2013年6月底前完成,新建道路同步建设到位。七是绿化亮化建设。2013年3月底以前全面完成集聚区已建道路的绿化和路灯安装工作,新建道路绿化和路灯安装工作同步进行。
2、按照“宜居宜业”的要求,搞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综合服务中心和职工公寓建设进度,力争2013年12月底前投入使用。汽车站、医院等生活配套项目2013年2月底前启动建设。新建第九小学、一所高中和三个幼儿园,满足集聚区内群众及入驻企业职工子女教育需求。
3、按照“集约节约”的要求,搞好标准厂房建设。新建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作为中小企业孵化基地。
(三)按照全程全面的要求,抓好平台建设
以破解瓶颈制约,提供产业升级、科技进步服务为目标,重点加强投融资平台、信用担保平台、土地收储平台、质量检测平台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1、融资担保平台。注入1000万资本金,增强金城发展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资本实力。加强与各商业银行沟通协调,争取贷款授信额度。年内,完成2亿元的融资任务。成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切实解决企业建设发展融资难问题。
2、土地整理平台。加大土地综合整治力度。年内,确保完成5000亩的新增耕地指标和用地指标。
3、质量检测平台。重点推动建设省级以上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促进提升产品质量,使产业集聚区质量检测能力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年内确保省级煤矿机械产品检验检测中心投入使用。
4、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培育自主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发展创新型集聚区。完善吸引科技人才的优惠政策,促进各类人才向集聚区流动。
5、职业培训平台。支持企业培训中心、就业训练中心建设,搞好与永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联姻”,培训高水平技术工人。
(四)按照宜居宜业的要求,抓好社区建设
以推动产城互动发展、打造宜居宜业的产业集聚区为目标,按照建设新型社区要求,加快推进集聚区内村庄整合。
第二篇:集聚区汇报最终版
中牟汽车产业集聚区情况汇报
中牟汽车产业集聚区自2008年批准成立以来,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战略部署,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根本目标,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积极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有力促进了集聚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近几年集聚区先后荣获“河南省重点产业集群”、“河南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河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河南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实验区”、“郑州市创新型产业集聚区”、“2010郑州市五快产业集聚区”、“2011郑州市五强产业集聚区”、“2013年河南省一星级产业集聚区”、“2013郑州市两强产业集聚区”等称号。
一、规划建设情况
中牟汽车产业集聚区位于中牟县城南部(东至解放路,南至福山路,西至万三路,北至陇海铁路、中兴路、官渡大街、建设路、东风路连接分界线),集聚区按照“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和“四集一转”、产城融合、产城互动的发展理念,逐步形成集上游研发、中游生产、下游销售与服务为一体的全汽车产业链集聚区,现已形成了21+50(平方公里)的产业发展格局。其中,21平方公里的汽车生产制造板块集中布 1
局进行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50平方公里的汽车后市场服务板块主要进行4S店及整车销售、汽车后市场各类产品批发、零售及配套服务,信息化服务业及汽车金融业等。
二、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根据《河南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规划》、《郑州市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年),郑州中牟汽车产业集聚区把汽车及零部件作为主导产业发展。2013年,集聚区生产整车约15万辆,占全市整车产量的三分之一;实现总产值约34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约235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约55亿元;完成工业项目投资约70亿元;完成税收约13亿元。2013年,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54.6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7.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支出7.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总值的3%。
一是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依托郑州日产、海马商务、河南红宇、郑州东工等4家整车生产企业,集聚区目前已集聚50多家零部件生产企业,已建立了从汽车研发、生产到销售及服务为一体的配套体系,形成了从整车生产到零部件配套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同时,比克项目的入驻,带来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落户集聚区,形成了特色鲜明、比较优势明显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
二是产业特色日趋鲜明。集聚区内全部为汽车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主导产业比重占全部产业比重的90%以上。整车企业产品主要有越野车、皮卡、多功能商用车、微型客车、2
厢式货车、特种改装车及专用冷藏车、爆破器材运输车、保温车、医疗废物转运车等280多种车型,零配件企业主要产品有汽车冲压件、车桥、车架、汽车空调、汽车车灯、汽车电器、油箱、线束、海绵、坐椅及电子导航仪、汽车内饰件等产品。
三是骨干企业实力增强。目前,集聚区拥有建成企业50多家,营业收入超100亿元企业1家(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超5亿元企业2家(海马商务汽车有限公司、郑州红宇专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超亿元企业12家。
三、科技创新情况
(一)积极培育创新主体,不断增强发展后劲近年来,集聚区充分发挥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做好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指导和辅导工作,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使之成为技术创新、学术交流、人才引进的平台;二是指导基础条件较好、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三是引导企业争创行业标兵,认定行业龙头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四是鼓励企业推陈出新,做大做强,纳入省、市自主创新工程和培育计划。通过创新主体培育,不断增强企业创新活力、动力,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五是成立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积极培育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实行“边建设、边孵化”的发展思路,按两期分期规划建设,目前孵化器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预计到2014年底入孵企业将达到50家。
六是成立郑州中牟汽车产业集聚区公共研发平台,进而降低集聚区企业的科研成本,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公共研发平台以“培育自主创新基地,发展创新型集聚区”为目标,由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主导,以郑州凯雪冷气设备有限公司等集聚区内骨干企业为主体,联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等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公共研发平台计划2-3年的时间,将公共研发平台建设成为适应郑州市乃至全省汽车零部件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到2020年,将其建设成为国家区域性重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全面提升郑州中牟汽车产业集聚区自主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七是正在谋划成立汽车及汽车零配件技术创新联盟,争取在6月底正式成立。
截止目前,集聚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海马商务汽车有限公司、郑州红宇专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郑州凯雪冷气设备有限公司、郑州上河电器有限公司、河南省西峡汽车水泵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河南省西峡汽车水泵股份有限公司)、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郑州红宇专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郑州东工实业有限公司、郑州经纬电力技术有限公司)、河南省博士后工作站1家(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海马商务汽车有限公司、郑州凯雪冷气设备有限公司、郑州上河电器有限公
司、郑州富岛机械设备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1家(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核心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均达到4%以上(郑州日产4.18%、海马商务6.27%、河南红宇4.3%、郑州东工4%)。
2、加强科技计划管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集聚区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科技项目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积极鼓励推荐企业申报和承担国家、省、市、区级科技计划项目,通过科技计划项目的有效实施,促进企业加大科研投入,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依据国家、省、市有关政策法规,结合集聚区实际,县政府和集聚区管委会近年来先后出台了《中牟县专利资助和专利实施奖励暂行办法》、《郑州中牟汽车产业集聚区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管理办法》、《郑州中牟汽车产业集聚区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主导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通过系列政策的出台,为鼓励企业科技创新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截止到2013年底,集聚区累计指导区内企业承担国家、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2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2项,省级项目42项,市级项目74项,累计获得科技项目经费9820万元。
3、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成果转化能力
集聚区自成立以来,不断深入企业调研,出台相关政策,协调成立机构,不断提高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先后荣获省部级各类科技成果七十余项,郑州红宇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先后荣获河南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 5
等奖,河南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技术进步三等奖等荣誉。
4、全面开展校企业合作,提供科技创新保障
目前,集聚区内30余家企业与国内外10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河南省飞龙部件有限公司、郑州东工实业有限公司、郑州泰新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等分别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河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等合作,建立了产学研基地。同时集聚区管委会和郑州航院成立集聚区公共研发平台,合作建立新材料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通过产学研合作,有效利用高校院所人才、技术及成果资源优势,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智力资源保障。
第三篇:产业集聚区建议
一是认识问题:发展是硬道理,是解放思想,超常规发展,还是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发展;是支持鼓励的发展,还是求全责备的发展;全县上下必须统一“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必须统一产业集聚区是“工业强县” 战略实施的平台。
‘:基础设施光靠“一园养园,滚动发展”暂时不行,强化前期政府投入的主导地位,要完成主干道框架、管道建设和电力建设,需要县政府加大投入。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
三是环境问题:一是企业落户后服务要跟上,不是先办好手续,企业再落户,而是落户后,部门跟踪服务到位;二是优质、快捷服务;三是落实省政府(2009)62号文件,免除省以下所有行政性收费;四是强化部门的服务职能和责任。部门主动的把不规范的按程序规范。
四是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问题:一要借入融资公司部分资金;二要拨入项目资金;三要建立运行机制。
五是本县企迁址和本县引进企业落户问题:必须保证优先布局在集聚区,尽量杜绝在县城周边摆放工业企业。
六是招商引资的问题:一是把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全县发展战略之一;二是建立常设机构,解决多口管又管不好问题;三是建立招商激励机制并坚决兑现;四是有争对性的定点、定项目招商。
七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问题:研究大问题,解决大问题,定期召开,注重实效,办公室设在发改委。
二要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今年我市每个产业集聚区都要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亿元以上,并力争至少有2个产业集聚区进入年底省以奖代补前50名集聚区行列。现在距年底不足5个月,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各产业集聚区要切实增强紧迫感,采取超常措施,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今天会议之后,各产业集聚区要就此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倒排工期,日夜兼程,大力推进标准厂房、供电、供水、供气、道路、污水、垃圾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项目入驻创造条件。要切实完善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坚持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化原则,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导社会资金开发、建设产业集聚区生产生活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推动餐饮、居住、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保险等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区服务功能,加快“产城一体”的城镇化步伐。
三要切实抓好项目建设。关于项目建设,我们在市委五届十次全会上提出了每个产业集聚区新入驻3000万元以上项目达到5个以上的奋斗目标,年底前必须确保完成。要搞好在建项目,同时要谋划好一批项目。每个产业集聚区都必须根据自己的产业定位谋划一批招商项目,报市发改委统一汇总。今天我看了看,有些产业集聚区谋划的好一些,也有一些产业集聚区项目谋划工作滞后,拿不出像样的项目。谋划项目一定结合大招商工作。项目谋划和招商引资,一定要注重对产业有带动作用的大项目、龙头项目,注重关联度高的企业群,从而形成科学的产业链条,这对我们快速打造产业基地、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来讲是一个捷径。为此,在项目谋划和招商当中,我们一定要把上述观念融入进去,这样能够快速打造我们定位的产业基地。比如,濮阳县的林氏化工,一个项目建成后,又带来了其他相关联的三个项目,形成了产业链条,形成了带动效应。又如,清丰县的家具,你怎样把你的家具打造出来,让人家认可你的家具?必须引进大的家具商进来,必须聚集一批家具企业,才能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在招商引资方面,我们必须加大力度,抢抓机遇。因为危机就是调整。
四要着力搭建服务平台。要搭建好投融资平台,想方设法拓宽投融资渠道。在新一轮发展当中,我们的财政投入是有限的。必须用好信用资本,用好金融这样一个平台。以此弥补我们资金的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方面必须提前考虑,否则,企业来不了。与此同时,要按照培育“三个体系”、构筑“一个载体”的要求,多措并举,统筹兼顾,同步搭建好信息技术平台、贷款担保平台、人才交流平台、技术创新平台、政务支撑平台、生活服务平台等,着力完善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基本条件。
(三)优化发展环境,保障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外商来投资,讲求的是效益最大化,谋求的是高回报率,最关注的是发展环境。当前,各地的竞争,拼的就是环境,就是软实力。去年以来,我们通过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经济发展环境有所好转,但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要求还有差距。“谈判时候握手,客商来了摆手,项目入驻后乱伸手”的现象依然存在。在经济环境治理上,市委、市政府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三个坚决”:一是能给的优惠政策坚决给。定了就要算数,说了就要落实。承诺过的就要兑现。让客商高兴而来,满意留下,愉快创业。二是有令不行、吃拿卡要、人为梗阻、耍横使绊的坚决处理。对于一些“害群之马”,该处理的处理,该曝光的曝光,决不姑息手软,养虎为患。三是有禁不止、强装强卸、强买强卖、干扰工程建设的坚决打击。不论是“条条”还是“块块”,不论是职工还是群众,只要破坏了永城的经济环境,公安、纪检、监察等部门都要提前介入,严厉查处。全市上下必须牢固树立“引来外商是功臣、服务外商是本份、干扰外商是罪人”的发展意识,把环境作为一条生命线,作为一条高压线,做到硬件不足软件补,政策不足服务补,优惠不足感情补,在零障碍上求突破,在低成本上下功夫,在高效率上出实招,坚持投资硬环境与投资软环境同时改善,形成人人为招商引资出力、个个为项目建设尽责的工作格局,在全社会营造善待企业家、厚待纳税人的良好氛围。
在优化环境中,要突出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今年仍然是全省的“企业服务年”,省委、省政府要在全省开展“企业大回访”活动,重点督查企业的服务环境。结合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我市的实际,请市招商、优化办、效能监察、行政服务中心等部门的同志重点关注、做好这样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切实加强服务。继续实行领导分包企业、联系项目制度。各级领导既要当好招商选资和项目建设的指挥员,更要当好项目和企业的服务员,当好永城发展环境的宣传员和保卫员。要带头搞好企业服务,既要搞好项目引进过程中的服务,更要搞好后续和延伸服务。把服务延伸到投资客商的生活居住、子女入学等各个环节。二是进一步完善、理顺体制机制。要认真落实上级放权“松绑”、降低门槛的各项政策措施。各种审批、收费事项,按照要求该取消的坚决取消,能简化的一定要简化。要坚持好首问负责、办事公开、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各项制度,畅通客商投诉渠道。三是设立外商投资帮办中心。真正落实“一站式”、“保姆式”服务,坚决杜绝“体外循环”的现象。在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外商投资帮办中心,实行无偿代理,外商一旦确定投资意向,其余的前期工作均由帮办中心以“保姆式”服务代为办理,真正做到“零关系”办事、“零停留”办公、“零利益”服务和招商引资项目“零障碍”入驻。
三、加强领导,完善机制,推进招商选资、产业集聚区建设和项目建设落到实处
一是要落实好目标管理机制。今年招商选资、项目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市委、市政府已将目标任务逐项落实到了各乡镇、市直有关单位。各单位一定要不折不扣地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特别是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是一项刚性任务,更要千方百计地完成,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职能部门在招商选资和项目建设中是“一岗双责”,既有引进项目的任务,更要履行好为项目服务的职责。我们讲全党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以项目发展为中心。招商选资和项目建设是中心中的中心。无论是从发展经济的角度,还是从讲政治的高度,任何单位、任何人都不能游离这个大局之外。
二是要落实好协调对话机制。要继续完善坚持每月初和中旬召开的联席协调办公会制度。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的平台,通报工程进度,及时研究解决存在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大合唱”思想,建立健全服务项目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形成聚精会神抓项目、一心一意促攻坚的工作合力。
三是要落实好领导分包机制。坚持四大班子领导分包联系项目责任制,实行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人马,卡死责任,一包到底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项目建设的时间、流程、工期、责任等,做到定人、定事、定时、定标,做到科学规划、精细管理、统筹实施。各联系项目的领导同志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主动服务,靠前服务。要与投资商和建设单位建立紧密联系,勤沟通、常来往,主动征求意见,了解需求,积极协调,高效服务。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项目组能自行解决的要及时妥善解决;超越职责权限解决不了的,要及时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反映,请求帮助解决。努力确保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
四是要落实好督查机制。建立市招商引资督导组、两个督查室三位一体的招商选资督查体系,重点督查列入今年省、商丘市和我市计划盘子的重点在谈、在建项目、各乡镇、市直各单位外出招商行动情况和引进投资5000万以上大项目推进情况。按照“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时序要求,做到每周一研究、每月一通报、每季一分析、半年一拉练、年终总排队。
五是要落实好奖惩激励机制。坚持“以项目论英雄,以项目比政绩”的导向,在招商一线锻炼干部,在招商一线考察干部,加大培养选拔力度,严格兑现奖惩。对于季度巡查评比落后的单位,单位负责人作表态发言;半年小结落后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全年考核落后的单位,给予黄牌警告,取消目标管理综合评先资格,党政一把手一人在家主持工作,一人离岗外出招商。通过重奖严罚,激发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在全市上下营造关注项目、支持项目、推动项目的良好氛围。
一要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基本功能。各县(市、区)要通过市场化、企业化、社会化运作的方式,加快集聚区供水、供电、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集聚区的凝聚力和承载力;要采取统一建设、企业自建、政府扶持等方式,加快标准厂房、多层厂房建设,减少中小企业创业成本;要推进产城融合,完善学校、医疗、住宅、服务网点等城区建设功能,逐步把产业集聚区打造成宜业、宜商、宜居的产业新城。
二要推进机制创新,提升管理水平。要按照小机构、大服务和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优化职能配置,创新管理体制,切实提高集聚区的管理水平。市、县要成立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协调、解决该市产业集聚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10个重点产业集聚区要于5月底前全部设置日常管理机构。
三要健全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要完善配套设施,发展第三方物流,建立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完善失业、医疗、养老保险的社会化服务;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环境、产业、园区吸引“候鸟”栖息在集聚区产业链上;要落实省、市赋予产业集聚区的管理权限和优惠政策,以政策和服务推进项目实施。
四要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工作落实。要加强督导检查,完善考评体系,对发展好的给予奖励,对发展速度慢、考核达不到要求的产业集聚区,给予通报批评直至取消相应优惠待遇。
第四篇:集聚区基本情况汇报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情况汇报
一、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基本情况: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首批180个产业集聚区之一,位于县城东北部,原规划面积8.683平方公里,辐射区域13.8平方公里,发展空间22.515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个区。南区位于县城东部,主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医疗器械、电子、纺织、服装、旅游产品开发等产业;北区依托原有的汇源工业区,主要发展水泥、新型建材、耐火材料、仓储物流、机械加工、风光发电等产业。为了打造品牌精品产业集聚区,使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真正实现产城一体化,一个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崭新亮丽的产业集聚区正在规划报批之中。
二、鲁山县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方向: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鲁山县产业集聚区立足新起点,谋划新篇章,奋力打造绿色、生态、低碳、特色产业集聚区。我们不断提高企业入驻门槛,严把企业入驻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入住,放眼长远,走“既发展又环保”,节约、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主要发展医疗器械产业园、珠三角产业联盟鲁山产业园;扎实建设LED电子产业集群及豫西南一流的仓储物流产业园;着力打造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旅游产品开发产业园和光伏风电产业园。我们坚持走“绿色、生态、低碳”之路,狠抓特色产业园区打造,扎实推进品牌集聚区建设。
三、鲁山产业集聚区目前已落地重大项目情况 今年我们狠抓项目入驻,尤其是重大项目入驻,到目前为止,共有16个重大项目落地,其中主要的有:占地66亩,总投资1亿元的轻质隔热耐火制品生产线项目;占地50亩,总投资6000万元的远红碳素碳砖项目;占地2200亩,总投资3.5亿的有色汇源二期项目;占地450亩,总投资10亿元的圣光保健器材科技园项目。
总之,我们以“加强领导方式转变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为契机,乘中原崛起之东风,抓中原经济区建设之机遇,以强力实施“旅游立县、生态建县、产业兴县、文化强县”为抓手,强力推进“绿色、生态、低碳、特色”集聚区建设,奋力打造鲁山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和支撑点,力争使鲁山县产业集聚区进入全省先进行列,从而使鲁山产业集聚区实现新的跨越、新的腾飞!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
二O一一年三月十五日
第五篇:产业集聚区 演讲稿
沙澧产业集聚区,漯河市的新名片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沙澧产业集聚区,漯河市的新名片》。朋友们,欢迎大家来到中原明珠漯河市,我叫,是你们的导游。今天就让我引导大家畅游沙澧河,穿越厚重的中原文化,感受漯河市强劲的时代脉搏吧。
跟随着奔流不息的沙澧河水,我们今天的游览重点不是8000年前贾湖先民悠扬的骨笛歌吹,不是小商桥畔的金戈铁马,不是受禅台、三绝碑、彼岸寺经幢的斜阳夕照。让我们荡起一叶扁舟,在 “双河汇流,舟楫便利,东通于海,西达于山,南北陆路畅达,商旅群集,百货荟萃。楚汉、冀鲁、山陕商贾,云集于此”的盛誉中轻轻穿行,与许慎和他的《说文解字》擦肩而过,浮光掠影的感受“沙河东流碧,螺湾汇双河。舟行此焉薄,估客南来多。江淮百货萃,此处星辰罗。木棉茧如雪,收入云间梭。”的历史盛景,任时光的河流在我们身边匆匆远行,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但我们追寻的脚步,却永不停歇,直到我们的心灵被一座崭新崛起在中原沃土的新城区深深的震撼。这里,就是我今天要向大家倾情推介的漯河市新名片——沙澧产业集聚区。沙澧产业集聚区位于漯河市区西南, 它东起107国道,南接漯舞路,北靠沙河,西临在建的京广铁路高速客运专线,规划面
积 12.59平方公里。是河南省首批省定产业集聚区、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西扩重点区域。
她因沙、澧两河贯穿全境而得名。沙、澧两河赋予她独特的滨河景色,彰显出碧水穿城、林茂花艳的特色和灵气,环境优美,宜业宜居。
她紧靠中原地区重要的铁路、公路“双十字架”交通枢纽,毗邻京广高铁客运专线漯河站,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她以贯穿其中的澧河为界,澧南为现代交通物流基地,豫中南货物集散中心,源汇区工业基地;沙澧河间规划为行政中心、客运中心、现代综合商贸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现代高端服务业、服装制造、医疗器械制造,兼容产业机械制造为主导产业,定位准确,规划科学。
沙澧河孕育了漯河钟灵毓秀的宽厚胸怀,为沙澧产业集聚区提供了豫南最大的供电、通讯枢纽,优质充足水资源。区内供水、供电、供气、通讯、排污、道路、绿化、亮化对等基础设施完善。深受沙澧文化浸润的漯河人民,紧紧围绕产业集聚、产城融合的目标,充分发挥便捷的交通区位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通过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创新建设与发展模式,积极破解要素瓶颈制约,探索集聚区快速发展的新路子。沙澧产业集聚区对投资者坚持从项目准备、策划、论证、审批、证照办理等方面实行全过程、保姆式、个性化、一条龙全程服务,政策优惠,环境宽松。
一排排标准厂房错落有致,一条条主次干道宽阔平坦,如今的沙澧产业集聚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喜人局面。源汇区委、区政府按照建设全省一流工业园区的发展定位,催定位、严标准,致力打造示范型园区。创环境、催效能,按照“精干、催效、多能”的原则,致力打造服务型园区。活机制、多办法,优布局、强特色,致力打造创新型、产业型园区。以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破解快速发展瓶颈。如今,五横八纵,排水、硬化、亮化、绿化、美化配套,总长30多公里的城市景观道路,电力、燃气、通信、网络实现全覆盖,勾画出城区骨架。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目前,集聚区共进驻企业(项目)92家,总投资133.9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94.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限额以上、资质以上企业51家,初步形成了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和汽贸物流产业集群。一个吃、穿、住、行、娱、医、购等设施完备,基础设施联建共享,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的产业集聚区,在古老的沙澧沃土上迅速崛起。
沙澧产业集聚区,在人杰地灵的漯河,在勤劳智慧的漯河人民手中,逐渐成为一张璀璨的城市新名片。她植根在源远流长的沙澧文化沃土上,奔放着改革开放的时代脉搏,律动着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韵律,凝聚着中原快速崛起的美好愿景,用沙澧河畔漯河人独有的稳健扎实又突破创新的步伐,为城市打造出一块辉煌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