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省人民政府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四川省人民政府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蒋巨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面对繁重的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在省委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紧紧围绕“两个加快”,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灾后恢复重建加快推进,经济止滑回升、向好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纳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项目开工94.3%,其中完工73.6%;完成投资6002.7亿元,占概算投资的63.9%。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14151.3亿元,增长14.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74.2亿元,增长21.9%;城镇新增就业7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04元,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4462元,增长8.3%;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8%;人口自然增长率2.7‰。
一、灾后恢复重建全力推进
按照中央“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的要求,及时调整目标进度和年度计划,细化措施,加强督查,灾后恢复重建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灾区在重建中崛起,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民生项目重建加快推进。规划重建的126.3万户农村永久性住房全部完成,因余震等因素新增19.6万户农村住房重建已开工99.9%,其中完工77%。25.9万套城镇住房开工97.1%,其中完工74.7%。3002所学校开工99.2%,其中完工79.7%。1362个医疗卫生机构开工93.8%,其中完工75.5%。福利院和敬老院开工79%,其中完工49%。文化服务设施项目开工78.3%,其中完工58.5%。广播电视项目开工73.2%,其中完工9.3%。
基础设施重建进展顺利。12个高速公路和88个国省干线及重要经济干线项目全部开工。农村公路恢复重建2.1万公里,383个客运站完工324个。开工水利项目1279个,震损水库除险加固完工598座,解决368.4万群众饮水问题。完成35千伏及以上电网恢复重建项目175个。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项目完工68.5%。北川、汶川、青川3个县城及映秀、汉旺等35个城镇重建加快推进。
产业重建成效明显。184个农村建设项目全部开工。2440户规模以上受损工业企业有97.6%恢复生产,6个重灾市(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6239个市场服务体系项目开工6237个,其中完工85.8%。灾区产业结构调整进展加快,产业布局逐步优化。
困难群众帮扶卓有成效。帮扶安置因灾失地农民5.6万户。帮助41.9万名受灾群众实现就业,对1500家企业、18万职工进行失业预登记并发放失业保险金。切实帮助农村建房困难群众解决住房贷款难问题。为5424户再生育家庭提供全程服务,2842名妇女怀孕,已出生婴儿1662名。因灾造成的孤儿、孤老、孤残人员和无房散居“五保”对象全部纳入福利院、敬老院重建规划统筹安置。新建了一批残疾人康复机构。加强“四保一储备”工作,实施“爱心助孤”行动,确保灾区群众安全温暖过冬、欢乐过年。
生态重建有序展开。林草植被恢复165万亩,占规划的35.9%。启动大熊猫栖息地修复项目。实施39个极重和重灾县地质灾害详查与区划工作,对1138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落实防治措施,成功避让重大地质灾害36起。
精神家园重建同步实施。建立心理卫生五级服务网络和省心理卫生服务中心,对灾区群众和基层干部开展心理抚慰。地震遗址保护工作得到加强,都江堰伏龙观完成修复,启动理县桃坪羌寨、马尔康直波碉楼等文物抢救保护工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加快建设。
对口支援工作扎实推进。援建省市区与灾区协议援建项目3118个,到位资金415.2亿元;开工2831个,其中完工1555个。建设合作产业园区18个,协议引进项目420个、投资总额500多亿元。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确定援助项目291个,到位资金41.2亿元;开工87个,其中完工3个。省内对口支援工作有效推进。
重建工程质量和资金物资得到有效监管。坚持进度服从质量,严格执行项目建设制度规定,对市(州)和重灾县(市、区)进行巡回检查、驻点检查和跟踪审计,及时督促整改发现的问题,查处涉案人员11人、涉案金额1200万元。重建工程质量和资金物资使用没有发现大的问题。
二、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密切关注形势,主动把握先机,认真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制定实施扩内需保增长计划及一系列专项政策措施,全省经济率先止滑回升、向好发展。
投资消费强劲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20.7亿元,增长58.1%。达成扩能、乐巴、襄渝二线铁路竣工投运,成绵乐城际、成都至都江堰快速、兰渝等铁路项目加快推进,成都至蒲江、巴达、成都至都江堰彭州支线、达万电气化改造、成都站扩能改造等铁路项目开工建设。成自泸赤、巴南、成安渝等11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在建里程3020公里;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和农村断头路建设加快推进。双流机场二跑道基本建成。泸州、宜宾港建设进展顺利。瀑布沟水电站蓄水发电,溪洛渡、向家坝等大中型水电工程顺利推进。亭子口水利工程开工,武都、二郎庙等17处大中型水利工程加快建设。建成向家坝至上海特高压、德阳至宝鸡超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58.7亿元,增长20%。城乡流通网络逐步完善,新建和改造“万村千乡”农家店1.2万家。落实家电和汽车摩托车下乡、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发放补贴14.4亿元,拉动消费137亿元。
三、次产业较快发展。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企业解困、节日加班补贴,实施阶段性优惠电价、扩大直购电试点,推进银企对接,指导企业“抱团过冬”。制定实施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培育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1525”工程。完成技改投资2540亿元,增长54.6%。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5678.3亿元,增长1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2%,实现净利润908.8亿元、增长33.7%。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兑现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65.3亿元。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畜牧业现代化试点提质扩面。新增有效灌面57万亩。农机总动力增长8%。粮食总产量增产15亿斤,肉类总产量增长4.2%,林业总产值增长5.5%。第一产业增加值2240.6亿元,增长4.0%。制定实施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生产性、民生性服务业发展加快,软件、信息服务和服务外包销售收入650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5127.8亿元,比年初增加6323.1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15979.4亿元,比年初增加4560.7亿元。启动旅游重振工程“五大行动”,实现旅游收入1472.5亿元、增长34.8%,国内游恢复到震前水平。启动18个投资上亿元的文化产业项目,新增10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第三产业增加值5198.8亿元,增长12.4%。
改革开放务实推进。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正式批复并组织实施,德阳、自贡、广元3个省级试点和20个市级试点扎实推进。扩权强县试点增加到59个,试点县GDP增速比全省快0.3个百分点,县域经济活力增强。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制取得新进展,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占GDP的比重达到54.2%。财税改革深入推进,支出结构不断优化,重点支出保障有力。金融改革扎实推进,引进金融机构7家,通过企业上市、保险机构直投、资产证券化、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640亿元。组建四川发展(控股)有限公司、四川铁路投资集团两个省级投融资平台。除三州外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全部兑现。坚持高标准、有特色,成功举办第十届西博会,我省共签约项目1146个、投资总额4705.3亿元。大力承接产业转移,组织参与国内外重大经贸活动,到位国内省外资金4063.7亿元、增长35.5%,实际使用外商投资41.3亿美元、增长23.5%。在川落户世界500强企业151家,其中新增9家。进出口总额242.3亿美元、增长9.6%,其中出口141.5亿美元、增长7.8%。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33.7亿美元,增长40.2%。外事、港澳、对台和侨务工作得到加强,新增外国领事馆1家、国际友城3对。口岸、海关、检验检疫等涉外管理服务更加科学高效。成都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行。区域开放合作深化,启动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
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力度加大。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新增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5家、国家创新型企业7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9%。获得授权专利20132件,增长50.6%。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7个。实施一批重大节能减排工程,钢铁、电力、造纸等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步伐加快。全面完成200家工业企业和60家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挂牌整治。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70%和83%。省控城市有2个达到大气环境质量国家一级标准,21个达到二级标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81.5%,五大流域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初步测算,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5%以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0.19%、1.07%。生态省建设稳步推进,建成省级生态县9个,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取得新成效,完成营造林903.8万亩,治理沙化土地3.3万亩,退牧还草96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25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31.3%。
三、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
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民生工程深入推进。全省财政投入八项民生工程800亿元,比上年增加299亿元。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突出解决五大重点群体就业困难。劳务输出2173.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468.9亿元。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并将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0.3%,并将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职工全部纳入。277万企业退休人员增加了基本养老金。启动21个县(市、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城镇和农村低保对象累计月人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145元、56元。全面实施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和帐篷新生活行动、彝区“三房”改造,富民安康工程、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深入推进。投入中央、省级专项扶贫资金20.7亿元,扶持93.5万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启动巴中革命老区连片扶贫开发。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稳步推进。开工新建廉租住房6.6万套,启动改造城市棚户区5.8万户。实施农村人饮安全工程解决29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施红层找水打井工程解决120.2万人的饮水困难。建成农村公路3.1万公里、乡镇客运站(点)550个。新建农村沼气池64.8万口。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组织万余名藏区学生到内地接受免费中职教育。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完善。启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下拨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8亿元。支持78所中等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高等教育稳步发展。特殊教育有效推进。全面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改革顺利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3.4%,受益2180万人次。实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全省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19.1%、4.1%。社区卫生服务快速发展。依法科学有序防控甲型H1N1流感。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连续三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成功举办第二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川博物院投入使用,省图书馆、美术馆新馆开工建设。成功承办第一届全国智力运动会,举办省第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我省体育健儿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和社区综合文化站建设、“西新工程”和农家书屋等工程扎实推进。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标准提高到720元。
社会管理不断完善。基层派出所、司法所和法庭建设加快。平安建设全力推进,“大调解”工作格局初步建立,信访总量和群体性事件明显下降。加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和整治力度,全省各类安全事故下降4.9%,死亡人数下降10%,其中重大事故下降66.7%。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城乡面貌、人居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深入推进。价格监测和质量监管得到加强,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加强。保密、档案工作力度加大。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工作得到加强。
民族宗教政策进一步落实。加强民族团结,加大扶持力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加快、民生不断改善、社会保持稳定。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国防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国防动员“五个一”活动和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大力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人民武装、交通战备、科技信息、国民经济动员建设,重点规范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应急队伍建设,全省预备役部队、民兵队伍遂行多样化任务能力大幅提升。人民防空指挥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完成省级机关战时(应急)人口疏散地域布局调整。
各位代表,面对特殊困难和挑战,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省委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监督支持下,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驻川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政法干警、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关心支持四川灾后恢复重建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央各部委、兄弟省市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长期制约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现在又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一是保持投资持续增长难度大。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后,需要新的投资支撑;民间投资意愿还不够强。二是工业回升基础不够稳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外需不足、国内市场供大于求,工业产销率下降、企业盈利能力减弱,企业扩大再生产积极性不高。三是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民增收乏力。四是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因我省产业结构性制约,加上地震对节能减排的影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难度很大。五是就业压力增加。大中专毕业生和新成长劳动力规模较大,特殊群体就业矛盾仍然突出。此外,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2010年目标任务和主要工作安排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灾后恢复重建的决胜之年。虽然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很多,但世界经济有望缓慢复苏。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逐步巩固,各方面发展信心明显增强。我省正处在爬坡上坎、蓄势突破的关键阶段,处于经济发展上升期、重大工作推进攻坚期、积蓄的发展动能释放期、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奠基期,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利用趋好的外部环境和良好的发展基础,爬坡上台阶,蓄劲求突破,开创新局面。
我们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的总体部署,围绕“两个加快”,把握“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继续实施“三个全面推动”,强化投资拉动和产业支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圆满完成“十一五”主要目标任务。2010年主要预期目标是:灾后恢复重建9月底前完成投资和项目85%以上,年底完成投资90%以上、完工项目92%以上。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城镇新增就业6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
全面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着力把握好以下原则:
——坚持科学重建注重长远。灾后恢复重建关系灾区广大群众生产生活,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要继续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全省中心工作,坚持民生优先,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重建进度,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着眼长远发展,将工作着力点转向促进灾区发展提高上来,不断增强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投资拉动产业支撑。保持投资持续增长、不断强化产业支撑,是改善四川发展条件、巩固良好发展势头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投资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推进兼并重组,推动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品,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
——坚持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区域合作与发展,可以催生更大需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加快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五大经济区协调发展,把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一极一轴一区块”的建设作为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带动川东北革命老区、川西北民族地区和攀西地区加快发展。
——坚持民生为重共建共享。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动力。要大力推动全民创业,调动全社会干事创业的热情,共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把公共资源更多地向民生倾斜,努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今年,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基本完成目标任务
抓紧抓好民生项目重建。春节前基本完成农村住房重建,5月底基本完成城镇住房重建,年底基本完成学校、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以及乡镇卫生院重建。加强灾区再生育服务,提高“三孤”人员生活水平,抓好地震伤残人员康复工作。加快文化恢复重建,启动建设北川地震遗址纪念馆,建成汶川映秀震中纪念地、绵竹汉旺工业遗址纪念地、都江堰虹口深溪沟地震遗迹纪念地。继续做好心理抚慰工作。
提高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累计完成463个公路项目重建,映秀至卧龙、川主寺至汶川、汶川至马尔康公路基本形成通车能力。全面解决灾区331.5万人饮水困难,完成869座震损水库、300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基本完成电源恢复重建。继续推进北川、映秀等重点地区通信网络建设和成都数据灾备中心建设。9月底前北川、汶川、青川县城和映秀、汉旺镇建成基本框架、形成基本功能,其他33个城镇基本完成重建主体任务。
促进产业恢复提升。加快灾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农村产业恢复重建完成85%左右。加快实施重大工业项目,规模以上受损工业企业复产率达到99%以上。加快市场服务体系恢复重建。
加强防灾减灾和生态恢复。搞好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搬迁安置和隐患应急排危除险,基本完成纳入规划的重灾区重大地质灾害治理任务。深入实施生态恢复重建,基本完成受损林地植被和大熊猫栖息地恢复任务。
继续强化工程质量和资金监管。认真执行建设标准、项目程序,抓好建材质量和价格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严肃财经纪律,加强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港澳特区援助资金、捐赠款物、“特殊党费”管理,坚决防止截留、挪用、套取资金和其他腐败现象发生,确保资金物资使用安全。
深入推进对口支援工作。加强协调,搞好服务,加快援建项目进度。积极推进对口援建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在干部挂职、教师医生互派以及人才委托培训等方面加强交流,在产业投资、商务贸易、旅游协作、劳务开发等领域加强合作,探索建立互利共赢长期合作机制。
各位代表,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有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和倾力支持,通过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特别是灾区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我们一定能够夺取灾后恢复重建的伟大胜利!
二、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努力保持投资持续增长
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推进一批支撑作用强、带动作用大、辐射范围广的重大项目,确保完成投资1.05万亿元。加快建设成兰、成贵、成西、兰渝、成渝客专、成昆新线等铁路,力争开工成都至康定、隆黄铁路叙永至织金段、昭通至攀枝花至丽江等铁路。加快建设广元至川陕界、雅安至西昌、巴南、成自泸赤等高速公路,推进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升级和农村断头路建设。加快建设泸州港二期续建、宜宾港志城作业区一期工程,推进岷江航电综合开发。加快双流机场新航站楼建设、南充机场扩建,争取阿坝红原机场开工建设。加快建设亭子口、武都等19处大中型水利工程,争取开工小井沟等17处大中型水利工程。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政府投资重点向“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倾斜;积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镇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投入;进一步支持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大自主创新、节能环保、技术改造投入。努力引导扩大民间投资。加强规划和政策导向,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能过剩行业新上扩能项目。
加强和改进项目管理。深入推进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完善项目前期联席会议制度,健全重大项目协调服务机制,加快项目前期进度。严格落实项目质量和资金管理制度,严把项目审核关,提高投资绩效。搞好资金平衡,不留硬缺口,切实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
三、着力做强做大产业,进一步强化产业支撑
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注重存量升级、增量创新,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以上。抓好新型工业化国家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成都高新区、经开区和绵阳高新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加快发展。深入推进“1525”工程,大力培育成长型特色园区。大力实施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及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加快打造德阳重装、成都软件、攀西钒钛等产业集群,川南重化工、名优白酒和“三江”水电能源、资阳机车等基地,成德绵南资内汽车、成绵乐广遂电子信息、成乐眉雅光伏、川东北天然气化工等产业带。培育壮大和重点引进一批骨干大企业,深化大企业大集团“两个带动”工程,分类制定支持政策,促进优势资源向特色优势企业集中。大力扶持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编制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完成技改投资3000亿元。改善和加强生产要素调度供给。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增加值增长3%。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和基地强县。抓好88个粮食生产重点县建设。推进现代畜牧业提质扩面。继续实施新增1000万头优质生猪生产能力工程,打造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积极发展草食牲畜、特色小家畜禽和水产养殖。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任务,推进国有林场等配套改革,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龙头企业为支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加强原料基地建设,搞好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强化渠系配套,推进水利现代化灌区示范工程建设,新增有效灌面70万亩、节水灌面60万亩。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继续实施“金土地”等工程,新增高产稳产农田200万亩。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领军企业,推进服务业发展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增加值增长9.5%以上。重点发展金融保险、科技研发、现代物流和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等民生性服务业。加强成都高新区、武侯区等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软件、信息服务和服务外包收入达到800亿元。积极推进旅游产业大发展,旅游总收入达到1700亿元。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产业集群建设。继续实施“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加快构建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基本实现村村农家店全覆盖。着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强消费能力。培育消费热点,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继续落实好家电、农机和汽车摩托车下乡等政策,努力扩大城乡消费,增强消费拉动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
着力强化科技支撑。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培育和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整合科技资源,加大投入力度,支持自主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开发利用,引导创新要素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聚集,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建设面向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努力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加强产学研联盟和孵化器建设,加快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品和创新产品。支持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推动军工技术向民用转移,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
四、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深入实施民生工程。认真落实中央扩大消费、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在深入推进八项民生工程的基础上,新增民族地区房屋建设工程、文化体育工程。全省民生工程投入782.6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拟安排91.9亿元。
努力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开发就业岗位,强化就业援助,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鼓励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民营企业就业。加强灾区就业促进工作,实施灾区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行动。提高就业培训质量,缓解群众就业难、企业用工难矛盾。调整输出结构,打造劳务精品,壮大劳务经济。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创业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抓好成都、绵阳和攀枝花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试点。
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提高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保障水平。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解决关闭破产集体企业等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搞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做好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全面实施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加快推进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积极组织实施农民工“平安计划”二期工程,抓好高风险行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参保工作。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筹集12.6万套房源解决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改造棚户区10万户。
大力发展医药卫生和人口计生事业。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初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稳步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抓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加强大骨节病、包虫病等地方病和艾滋病、狂犬病等传染病及职业病防治工作。继续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关爱留守儿童和学生,加快发展老龄、残疾人事业。认真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
加快发展教育文化体育事业。整合教育资源,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初中校舍改造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继续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和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大力推进职教攻坚,启动彝区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免除中等职业学校六类特殊对象学费,着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支持发展民办教育。加快省图书馆、美术馆、广电中心、广电安全播出监测中心等重大项目和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加快藏区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和农村文化活动,农家书屋覆盖到50%以上行政村。推进国有院团、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和非时政报刊类转企改制。办好第六届省少数民族艺术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抓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设。实施文化环保工程,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办好第十一届省运会和第十三届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加强档案建设和保密、地方志工作。
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各类社会矛盾。进一步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大调解”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信访工作,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高度警惕和严密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保持藏区持续稳定。加大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和消防监管力度,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加强市场价格监测,强化商品质量监管,进一步整顿规范市场秩序。
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活动。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主动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
加强国防建设。着眼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任务,围绕军民融合式发展主线,继续开展国防动员“五个一”活动。大力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应急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拥军优属和军民共建活动,认真落实优抚政策,切实做好军人退役和转业安置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推进人防向民防转变,加快人防指挥所建设和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
五、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成都平原、川南、攀西和川东北城市群建设,逐步形成以成都特大城市为龙头、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县城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围绕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完善连接各中心城市、经济密集地区综合交通体系。强化城镇产业支撑,加强城镇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权益。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增加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应,抑制投机,加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交易秩序。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
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省内梯度试点,探索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新路子。注重发展城乡关联产业,促进城乡产业互动、经济相融。做好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工作,以片带面,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创造平等竞争的就业环境,逐步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集体资金、集体资源管理,搞好农村建设“一事一议”。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推动五大经济区协调发展。加快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建设,强化集聚和辐射功能,率先做强做大成都都市圈增长极;主动融入成都、重庆两大增长极,努力壮大成渝通道发展轴;主动接受重庆的辐射,加快发展环渝腹地经济区块。推进攀西地区战略资源集约开发基地建设,加快川东北地区天然气等优势资源开发,搞好川西北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把我省藏区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组织动员力量支持藏区发展,着力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牧业发展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高原生态环境,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动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进一步加大对其他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积极推进扶贫连片开发,增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抓好省属国有企业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保障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获得生产要素和资源,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推进重点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深化水电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试点。开展排污权市场化交易试点,实行流域跨界断面水质目标考核扣缴生态补偿金制度。深化征地补偿制度改革,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搭建交通、水务、能源等投融资平台。深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抓好签约项目跟踪落实,力争到位国内省外资金50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0亿美元。办好第十一届西博会。加强对世界500强和国内100强企业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工作,引进重大产业项目,承接产业整体转移。加快发展对外贸易,培育壮大和大力引进出口企业,搞好出口基地、开放口岸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鼓励企业开拓境外市场。引导企业开展境外投资,积极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鼓励引导企业主动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积极开展与南亚国家的合作,巩固与港澳台和东亚、欧美等的合作,积极开发中亚、非洲等新兴市场。加强同周边省市区、泛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区域的合作。做好外事、港澳台侨和口岸、海关、检验检疫等工作。
七、加强财政金融工作,提高财力保障和金融服务水平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认真落实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保障灾后恢复重建、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等重点支出的需求。依法强化税收征管,改进和完善非税收入管理,圆满完成预算收入任务。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提高基层政府保障能力。深化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公务卡改革。优化预算编制程序,实行零基预算,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强化预算约束。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落实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做好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相关工作。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切实降低行政成本。健全财政监督管理机制,全面推进支出绩效评价。建立健全政府性债务管理体系,防范财政风险。
支持金融改革创新。用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支持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加大对灾后恢复重建、重大项目、中小企业、“三农”和民生等的信贷支持力度。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进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试点。加快推进城市商业银行改革,推进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规范发展融资性担保公司,加快发展金融中介机构。大力推进西部金融机构中心、市场与交易中心、后台服务中心建设。引导企业通过多种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继续开放保险市场。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提高农村保险覆盖率。推进金融监管创新,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积极防范金融风险。
八、强化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突出抓好重点工程和重点领域节能减排。以更大的力度、更务实的举措,力争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以工业节能减排为重点,支持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技改和低碳技术研发,在重点行业全面推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加强园区集中环保处理和节能技术服务。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电机改造等重点节能工程,推进企业节能行动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抓好交通、服务业等领域节能降耗,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强化对绿色、低碳经济的政策扶持。加强重点行业、五大流域和重点湖库污染防治,加快建设城市雨污分流管道和污水处理厂等污染减排重点工程,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40万立方米。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控制在114.4万吨、74.4万吨以内。
加快生态省建设步伐。继续推进城乡造林绿化,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巩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落实重点生态林补偿政策,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扎实抓好防沙治沙试点工程,继续实施46个县(市、区)石漠化治理工程,深入实施湿地自然保护区工程。治理水土流失1200平方公里。新建农村沼气池45万口。巩固发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果,倡导节约资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保护,抓好“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建设。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加强生物质能源建设,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加强水、土地、矿产资源管理,抓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开展战略性矿产资源整装勘察,抓好煤炭、煤层气、黑色和有色金属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和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在抓好今年各项工作的同时,遵循发展规律,把握经济走势,以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进一步深化省情认识,注重发现和发展我省比较优势,找准薄弱环节,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引领“十二五”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以机关行政效能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省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政府部门与民主党派的对口联系,认真接受社会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1624件。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开展创建法治政府示范活动。发布省政府规章14件,向省人大常委会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5件。全面清理规范性文件,废止和宣布失效10万余件,占清理总数近70%。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制度、合法性审查制度,落实行政执法、行政复议责任制。“五五”普法深入推进。加强行政审批事项清理规范工作,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三级基本规范统一,并强化了后续监管。认真落实“三项制度”,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有序推进,基层便民服务网络和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完善,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办理提速76.6%、现场办结率98.5%。建立健全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的规则和程序,政府重大信息发布工作得到加强。启动政府机构改革,实施省政府部门绩效管理。修订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注重发挥审计、监察的职能作用,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政务调研、政府督查和统计工作扎实推进,经济社会运行监测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我们深知,政府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全面到位,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地方、部门和少数政府工作人员作风不实、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新的一年,我们将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作风,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不断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一季度基本完成省政府机构改革,上半年基本完成市(州)和非重灾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以转变职能为核心,优化组织结构,完善管理体制,理顺职责关系,强化部门责任。注重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良性互动,把政府该管的切实管好、管到位,把不该管的真正放开,推动政府职能进一步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省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联系,强化行政行为层级监督。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工作,全面开展市州政府创建法治政府活动,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加强行政执法队伍管理,完善行政复议制度。加强政府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健全公共决策听取群众意见和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集体审定及实施后评估制度,重视发挥政府参事、文史馆员和省科技顾问团、社科院、社科联的决策咨询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深入推进行政效能建设。严格落实“三项制度”,深化“两集中、两到位”工作。统一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深入推进并联审批,完善“绿色通道”,提高审批效率。实施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强化行政效能监察,完善投诉机制,加大问责力度。推进政务服务向乡镇和街道延伸。以省级应急指挥平台建设为重点,加快建设应急指挥体系,完善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地震、气象、测绘、水文监测预报工作。强化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搞好经济运行监测。深入推进政风转变。强化对政府工作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作风,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衙门习气。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总结推广好经验、好作法。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坚持勤俭办事,反对铺张浪费。精简会议、文件,加强公车管理,严格控制公务支出,坚决制止违规建设楼堂馆所。
深入推进反腐倡廉。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述职述廉制度,严格执行廉政承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进一步规范公共资源管理。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督,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抓好工程建设招投标、经营性土地招拍挂、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的监察、审计。加大腐败案件查处力度,依法严惩腐败分子。
各位代表,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坚定信心、团结奋进、勇于创新、扎实工作,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推进“两个加快”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
在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 魏宏(2014年1月18日)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过去一年的政府工作,对今年工作提出建议,请各位代表审查,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我省发展历程上特殊而又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省政府认真履行职能,紧紧依靠全省各族人民,沉着应对多重困难挑战,努力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两个跨越”,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各方面工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实现了良好开局。
经济发展稳中向好较快增长。去年,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下,我省经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与芦山强烈地震、特大暴雨洪灾等特殊性因素叠加,稳增长形势十分严峻。在复杂的形势下,我们积极研判形势变化,及时出台实施强工业、抓投资、促消费、推进新型城镇化等四个“八条措施”和扩大外贸“十条措施”,有效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确保了全年经济稳中向好发展。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万亿元,增长10%;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781.1亿元,增长14.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万亿元,增长1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万亿元,增长13.9%;实现进出口总额645.9亿美元,增长9.2%;粮食产量达3387.1万吨,实现“七连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68元,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7895元,增长12.8%,增速连续4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8%;人口自然增长率3‰。
经济结构调整迈出积极步伐。全面启动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过千亿的市(州)新增3个、达到12个,过百亿的县(市、区)新增12个、达到97个,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了工业转型升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1%,七大优势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6%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新获授权专利4.6万余件。同时,在稳增长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我们下决心停产关闭424处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有序淘汰433户企业落后产能。大力推进现代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示范县建设,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1万个。加快促进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比重在多年下滑后企稳回升。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581.5亿元,增长19.4%。实现旅游总收入3877.4亿元,增长18.2%。
城镇化建设和统筹城乡力度加大。去年我们重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了农村产权、用地、社保、户籍制度和金融“五项改革”。除成都外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放开户籍限制,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自由转移接续,把农村户籍灵活就业人员纳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特别是首次实施竣工公租房房源的30%面向农民工供应制度,全省10万农民工受益。城镇化率提高1.6个百分点左右。在城乡统筹上,进一步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五个统筹”。启动改造了城市棚户区和危旧房25.6万户,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2.4万套。组织开展了“百镇建设试点行动”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建成新村聚居点9483个,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3.2万户。
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新的改善。坚持大力推进出川通道和交通枢纽建设,其中公路、水运投资超过1200亿元,规模居全国第一。公路方面,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046公里,公路总里程突破30万公里,分别居西部和全国第一;水运方面,推进“四江六港”水运通道和港口建设,广安港、南充港开港运营;铁路方面,成兰铁路等16个在建项目进展顺利,西成客专、成贵铁路等项目开工建设;机场方面,稻城亚丁机场正式通航,成都新机场建设、南充机场扩建等项目正抓紧准备或实施。水利、能源、信息等设施建设也有新的进展,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0万亩,电力装机容量新增1404万千瓦、达到6862万千瓦,水电装机规模居全国首位。
民生事业和社会建设不断加强。全省公共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3970.5亿元,占64.1%;“十项民生工程”共投入资金1683.8亿元,是计划安排总额的134.8%。及时新增实施了八项民生事项,启动了藏区“六大民生工程”。继续推进“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实施了611个整村推进和76个连片扶贫开发项目,解决了4.3万户的用电问题和292.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125万农村扶贫对象脱贫解困。全省城镇新增就业9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7%以上,新农合参保率达99.2%;努力增加城乡困难群众收入,提高了最低工资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加大了对670多万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对象等特殊困难群体的扶助,对786万人次困难群众进行了医疗救助。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深入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构建,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深入实施,去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达86.3%。取消县级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启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建立了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广播电视村村通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全部免费开放。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取得新进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力维护了社会安定、治安稳定。狠抓了安全生产,全年生产经营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比上年减少13.5%和11.2%。加强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年没有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民族宗教、妇女儿童、人口计生、残疾人事业和参事、文史、档案、地方志等工作进一步加强。退役士兵得到妥善安置,优抚标准进一步提高,军地双拥共建活动深入开展,国防建设得到加强。
改革开放加快推进取得新成就。改革方面,加大了简政放权力度,调整和取消了279项行政审批项目,取消了行政事业性收费21项;加快了公共资源交易改革,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通过国家级试点验收;出台了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2%左右。继续推进了文化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完成省市食品药品监管机构重组。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现全覆盖,“营改增”试点顺利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实现破题,藏区和雅安灾区争取到新的留存电量政策。开放方面,成功举办财富全球论坛、世界华商大会、西博会等国际性盛会,组织了全国知名民企入川、央企入川、港澳企业四川行“三大投资促进活动”,举办了中国科技城首届科博会,共引进到位国内省外资金869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05.7亿美元。在川落户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00家。对外贸易结构逐步优化,服务贸易增长49.6%,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对外投资15.3亿美元。外国驻川领馆增至10家。双流机场新开通国际航线8条、达到71条,成都口岸实施了72小时过境免签,蓉欧国际快铁运行良好,成都作为中国西部欧亚门户的地位更加凸显。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迎难而进。面对日趋突出的环境问题,我们进一步强化和落实了政府责任。推进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改造,预计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左右,单位GDp能耗下降3.5%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目标任务基本完成。积极开展灰霾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危险废物防治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对115家企业实施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实施了80个重金属污染防治项目;8个全国环保重点城市按新标准发布pM2.5等监测数据,对25个省控城市实行了空气质量排名。设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和92%。加快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完成营造林941万亩,巩固退耕还林1336万亩,治理沙化土地12万亩、石漠化土地52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5%。继续实施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启动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抗击严重自然灾害取得重大胜利。“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的以地方为主的应急救灾工作新机制,有力有序有效地动员组织各方力量投入抗震救灾斗争。抢险救援中,有166支救援队伍进入灾区,1.6万名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冲锋在前。震后7天完成抢险救援,累计救治伤病员4万多人次,最大限度减少了死亡率和致残率;震后3个月内完成了过渡安置任务,灾区生产生活秩序迅速恢复;同时,根据芦山灾区地质情况,我们全力实施地质灾害防治“生命工程”,使灾区群众有效避免了地灾伤害。坚持科学评估、科学规划、科学重建,制定实施了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11个专项规划。去年六七月份,我省连续遭受6起超历史极值的特大暴雨袭击,降雨区与汶川、芦山地震重灾区重叠,引发大范围洪灾和大规模地质灾害。全省上下加强防范,组织实施抗洪抢险、防灾避险,因灾转移群众100万人,有效避免了群体性伤亡。得荣5.9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有效实施,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目前,各受灾地区社会安定,群众温暖过冬各项措施全面落实,恢复重建工作正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值得总结和铭记。面对重大灾害和多重困难叠加的严峻考验,我们坚持经济发展的工作重心不动摇,实施“三大发展战略”不松劲,始终保持专注发展的定力;面对全国经济增速持续下行的压力传导,我们坚持把握发展大势,及时推出既促当前又利长远的地方调控“组合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国前八位经济大省中位于前列;在稳增长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们坚持转方式调结构,大力度对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对落后产能实施淘汰,促进了产业转型发展。同时,我们坚持以改革精神破解发展难题,以开放合作促改革、促发展、促转型;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最大责任,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难题,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所有关心支持四川改革发展和抗灾救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向港澳台同胞、广大侨胞和海内外朋友,表示诚挚的谢意!
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发展和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我省经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宏观环境不利因素和严重自然灾害等特殊因素叠加,不仅影响了去年经济预期目标和城乡居民增收目标的实现,还将制约和拖累后续发展。特别是工业中传统资源型产业比重过高,相当部分企业和产品竞争力不强;现代农业基础薄弱,服务业比重偏低,经济向好发展的基础不牢固。民间投资活力有待激发,产业投资特别是工业投资增速不快。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较大,存在一定风险,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仍然很重。政府公共服务和依法治理能力还需提升,政风行风还需进一步改进,少数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还存在不务实、不廉洁甚至腐败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坚持不懈地去解决。
2014年主要目标任务
2014年是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部署,以改革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不动摇,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充分释放改革动力,挖掘经济增长潜力,保持转型发展定力,全面激发市场活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进出口总额增长6%;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3‰以内;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研究提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我们充分考虑了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充分考虑改革发展大势和国家政策取向。当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但发展已全面进入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这一时期,中央要求既抓住机遇保持经济合理增长,又抓住机遇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中央强调确定发展目标,不仅要考虑稳增长,还要统筹考虑抓改革、促调整、惠民生、防风险等因素;国家将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大力支持和推动转方式调结构。我们必须顺应转型发展大趋势,切实把经济增长的速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经济增长的主动适度换挡为转方式调结构留出必要空间。另一方面,充分考虑我省现阶段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四川这个西部大省来讲,“发展不够、发展水平不高”仍然是目前面临的主要矛盾,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和基础,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我们遇到的问题会更多,面临的矛盾会更深,存在的困难会更难。四川需要保持合理的快于全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既主动“抓紧转”又坚持“加快赶”,务必在提质增效的前提下创造条件加快发展。从我省面临的特殊机遇、具备的比较优势看,我们也有条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保持适度快于全国的经济增长。同时应看到,由于我省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尤其是工业结构调整滞后,各方面要素供给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经济潜在增长率已经明显降低,我们必须更加理性地确定增长预期,抓住机遇加大力度转方式调结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年。政府各方面工作都要以改革为统领,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我们将深入谋划改革,根据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逐项研究和细化改革的实施方案;我们将积极推进改革,迅速启动条件成熟的改革,在政府方方面面工作中落实改革精神。深化改革为了人民也必须依靠人民,我们将广泛听取各方面群众意见,及时总结基层和群众创造,同全省人民一道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
2014年重点工作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更加充分地扩大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又对其他领域改革具有牵引和带动作用。在国有企业改革上,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推进股份制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在地方金融改革上,继续深化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地方金融法人机构改革,支持成都创建区域性金融改革实验区;在财税体制改革上,完善政府预算管理体系和省以下分税制财政体制,建立健全政府性债务风险防控机制,扩大乡镇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试点范围;在投融资体制改革上,制订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在土地制度改革上,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上,着手完善资源开发利益补偿机制,推动建立天然气市场化定价机制,调整优化销售电价水价结构。
开放也是改革,而且可以倒逼改革。抓住国家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等机遇,深化全方位开放合作,推进对外经济走廊建设。建立全省“开放竞争力评价”体系,简化境外投资和外商投资管理程序,营造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政务环境和法治环境。组织实施好“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第十五届西博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和各类专题招商活动,举办好科博会、酒博会、旅博会等重要会展活动。围绕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招大引强,注重引进企业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力争引进到位省外资金86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00亿美元以上。联动拓展国内外市场,开展“万企出国门”、“川货全国行”活动,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新优势;全面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培育10个外向型产业示范园区,打造具有全产业链整合能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支持成都争创西部内陆自贸区。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不合理规定,切实激发非公有制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或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积极争取民营银行试点,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准金融机构,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我省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必须转型升级、必须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期。要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下功夫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切实支持组建钒钛、卫星通信、轨道交通等30个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突出抓好50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35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省级计划7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由企业组织实施,加快培育1000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建设,吸引国内外高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川开展研发设计和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科技型中小微企业3500家以上。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实施“天府英才”工程和四大人才计划,加强人才使用、培训。
工业在我省经济中比重很大,转型升级发展尤为重要。加快完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产业综合配套体系,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发展一批创新型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发展100个战略性新兴产品,力争七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8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2万亿元。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力度,积极化解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过剩产能,推进钢铁、水泥、煤炭等行业整合重组,实施500个投资过亿元的重点技改项目,力争工业技改投资突破5000亿元。引导白酒等产业紧盯市场调整结构、转型发展。坚持抓好重大产业基地和重点产业园区建设,深入实施“51025”重点产业园区培育计划,促进产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工程”和“三网融合”,加快“宽带四川”和成都“中国软件名城”建设,积极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信息安全等新兴产业。
加快服务业发展是我省调结构的重大任务,也是我省加快发展的重要潜力,今年要努力实现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实施服务业引领示范工程,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领域,重点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突出抓好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积极培育100个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全力推进100个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引导更多民间资本进入服务领域。突出生态和文化特色,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加快发展。
三、不断深化“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三农”工作始终关系我省发展全局,要以深化农村改革为推动,进一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求,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开展整县整乡粮食作物高产示范建设,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继续抓好全省现代农业、林业和畜牧业重点县建设,实施好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万亩林亿元钱”工程,抓好粮经复合产业基地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应用推广,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装备改造,稳步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抓好农村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
农村改革方面,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搞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及经营权流转收益抵押贷款试点,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支持农民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社区合作等农村合作经济;鼓励和引导工商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建设,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试点。
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从多方面帮助农民提高收入水平。充分挖掘特色种养业助农增收潜力,加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深加工支持力度,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培育增收支撑产业和区域特色品牌;巩固提升劳务转移输出数量和质量,抓好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探索推动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和转让,依法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积极筹措和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统筹推进主导产业发展、农村土地整治和公共设施建设,建成1000个幸福美丽新村,努力推进我省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逐步成为现实。
四、着力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深入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继续推进“五个统筹”、“五项改革”,在促进以城带乡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上取得新的进展。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实施县域全域规划,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健全产城融合、以工促农相融发展机制,联动抓好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建设,增强中小城市和重点小城镇的产业承载和吸纳就业能力;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完善城乡基层治理机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上,继续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支持做大一批区域中心城市,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启动第二批“百镇建设试点行动”,打造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强镇和旅游名镇。加快旧城危旧房改造和棚户区改造,实施好“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城镇化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营运。突出生态、宜居、绿色、低碳城市理念,注重保护和传承城市文化,让城市融入自然,进一步提升城市内在品质。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是以人为核心的改革过程。目前的主要任务是逐步解决好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继续放开除成都外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户籍限制,逐步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下功夫抓好农民工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继续实施“农民工住房保障行动”;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完善并落实好农民工参加各项社会保险政策,完善省内城乡间、地区间基本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统一农民工和城镇职工失业保险管理,将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纳入社区医疗保障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健全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
五、优化投向稳定投资,扩大有效消费需求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稳投资仍然是我省稳增长的关键。转方式、调结构、夯基础、惠民生的若干重大任务都需要通过投资去支撑和实施。要稳定政府性投资增长,主动对接国家政策支持方向和投资结构调整方向,用好基本建设资金,发挥投融资平台作用,突出抓好民生保障、基础设施、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投资;实施好全省500个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川藏铁路成雅段、成昆铁路扩能改造等铁路,雅康、汶马等高速公路,亭子口水利枢纽、毗河供水一期工程等水利项目建设,推动成都新机场、向家坝灌区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大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的投资力度,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培育和引进一批投资量大、带动力强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进一步激发社会投资热情,探索建立民间投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最大限度缩小审批和核准范围,降低准入门槛,促进各方投资者积极投资,鼓励在外川商和农民工回川投资创业。
消费对稳增长有着基础性作用。要顺应需求引导消费,积极培育信息消费、健康养老、旅游文化等新的消费热点,加快4G网络建设和应用,推动节能环保和再生产品消费;积极引导餐饮、白酒、茶叶等行业拓展和挖掘大众消费市场;创新服务消费、信贷消费、租赁消费等新型消费业态;搭建各类促销平台,在全省开展“惠民购物全川行动”,举办500个以上地方性促销活动,繁荣会展和节假日消费市场。进一步完善便利、实惠、安全消费的流通体系,加强产销对接和农超对接,推进农村商业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在更多城镇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圈”。
六、强化多点多极支撑,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加大区域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协调力度。支持和引导成都经济区整体联动、率先发展,特别是支持成都领先发展,成为国内外产业、资本、人才汇聚西部的首选地;加快成德绵眉资乐雅遂同城化发展步伐,打造国家级、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圈。支持和引导川南经济区充分依托川滇黔渝结合部的区位优势,抢抓建设长江经济带机遇,科学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加快川南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步伐。支持和引导川东北经济区加强与渝陕毗邻区域的联动合作,加快实施一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重大项目,促进天然气资源就地转化和放大优势,构建成渝经济区东北部新兴增长极。支持和引导攀西经济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设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水能开发基地和四川亚热带特色农业基地,加快建设南向开放通道。支持和引导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发展好生态经济和旅游经济,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走出一条依托生态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大力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发展,切实推进“四大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实施“五大扶贫工程”和“六到农家”活动,千方百计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做好四大片区外散居贫困户的扶贫工作。
构建多点多极支撑格局,关键是抓紧培育一批新兴增长点、增长极。天府新区要加快推进“一城六区”特别是“一区一城一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引进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绵阳科技城要加快军民融合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科技城创新性、突破性发展;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要认真落实试验区规划和支持政策,聚集全球科技精英参与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吸引优势市场主体参与资源深度开发。加快推进广安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促进环渝腹地经济发展;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和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加快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进百万人口大县加快发展,分类指导平原、丘陵地区、盆周山区和民族地区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培育一批工业经济、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强县。
七、突出办好民生实事,深入发展社会文化事业
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政府的最大责任。继续推进全省“十项民生工程”,今年要确保全省公共财政预算用于民生支出的比例提高到65%。重点抓好19件民生实事:免除全省80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本费,实现义务教育全免费;免除全省45万名家庭经济困难高中学生学费;建设400所城乡公办幼儿园、减免38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及民族地区在园幼儿保教费;实施高海拔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取暖补助;继续全面取消县级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实行免费婚前体检;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水平;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水平;新建改造10万张养老床位,建设2000个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100万名困难家庭的失能老人和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民族地区城乡“三无”、“五保”对象和孤儿集中供养全覆盖;资助58万名重度残疾人护理费用;对初次创业并吸纳3名以上劳动者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给予1万元补贴;开工建设11万套保障性住房,实施37万户旧城危旧房和城市、国有工矿、林区棚户区改造;将30%公共租赁住房定向出租给农民工;改造20万户农村危房;解决400万农村人口和50万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改善2000公里乡村公路;建设1万公里公路安全护栏,全面完成全省1.76万公里安全防护栏建设任务;实施2.6万个村公共服务设施运行维护补助。
全面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发展。加强就业促进工作,今年我省有36.9万高校毕业生,城镇新增就业80万人,要高度重视帮助解决好就业,发挥创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轨;完善各类困难群体救助机制,稳步提高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水平;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构建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院校内涵式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医疗费用异地即时结算,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做好困难群众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鼓励支持社会办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疾病防控和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构建文明和谐的医患关系;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依法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发展社会福利、慈善、妇女儿童、残疾人和老龄事业。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
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促进转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创建和全民阅读活动,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幸福美丽乡村(社区)文化院坝”建设。办好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举办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艺术节和首届农民艺术节。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办好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和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加强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抓好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支持文化产业集聚发展,重点打造80余个四川独特的文化创意特色产品。做大做强省级文化集团,培育支持小微文化企业,鼓励发展非公有制文化企业。
八、依法加强社会治理,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推进依法治省建设,促进社会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坚持源头治理,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扩大社会参与,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引导力度,构建与社会组织发展相适应的登记管理、购买服务等制度;支持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丰富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和形式;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推动“大调解”体系向纵深延伸;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打造“阳光信访”平台,推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
3、七大优势产业:即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和现代中药等7大优势产业。
4、百镇建设试点行动:指从2013年起连续三年在全省县城以下建制镇中每年遴选100个试点小城镇,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提升试点镇基础设施水平,增强产业支撑,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吸纳能力,逐步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商贸、工业和旅游镇,带动全省小城镇加快发展,为就近就地转移农业人口创造条件。
5、幸福美丽新村:指以业兴、家富、人和、村美为目标,以建制村为单位,实行基础设施、新型村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综合配套,新建聚居点、改造提升旧村庄与保护传统院落民居相结合而打造的新农村建设升级版。
6、四江六港:指以长江、嘉陵江、岷江、渠江为干线,以泸州、宜宾、乐山港口群和广安、南充、广元港口群为枢纽的内河水运通道。
7、十项民生工程:即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民族地区帮扶、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民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文化体育工程。
8、新增八项民生事项:即县级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民族地区幼儿园全面实行保教费减免资助政策;困难群众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扩面;对100万农村妇女实施两癌检查;藏区包虫病防治;免费定向培养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建设。
9、藏区“六大民生工程”:即实施藏区新居建设计划、教育发展振兴计划、医疗卫生提升计划、社会保障促进计划、文化发展繁荣计划、扶贫解困行动计划。
10、四大片区:指我省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等四大连片特困地区。
11、营改增:指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
12、万企出国门:即采用参展与推介、考察与对接、设点与投资、国内与境外、现场洽谈与跨境电商相结合等方式,力争用3至5年时间,全省有进出口实绩和对外开展投资合作的企业超过1万家。
13、川货全国行:指通过在省外举办综合性展会和利用全国知名品牌展会等方式,组织我省特色品牌商品企业参展,集中开展川茶、川酒、农副土特产品等名优特新商品展销活动,打响川货品牌。
14、“天府英才”工程:即我省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各项重大计划的总称。
15、四大人才计划:即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优秀企业家培养计划、大学生和科技人才创业扶植计划、藏区和贫困地区专业人才支撑计划。
16、“51025”:即力争到2017年,全省培育形成5个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10个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25个营业收入超过500亿元的产业园区。
17、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即到2015年,在全省建设1000个万亩亿元示范区,每亩实现农业收入1万元,每个示范区实现农业收入1亿元,带动千万农民增收。
18、万亩林亿元钱:即通过对1万亩现代林业产业基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立体化开发,使林产品、林下种养、生态旅游等达到总产值1亿元。
19、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指为加快改善城乡困难居民住房条件,在政府主导和支持下,2014年全省建设城镇住房50万套(新建公共租赁住房10万套,启动城市和小城镇危旧房棚户区改造40万户),建设农村住房50万户(包括新村建设、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巴山新居,农村危房改造,灾后新建、扶贫移民迁建、地质灾害搬迁避让等)。
20、农民工住房保障行动:指把农民工等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困难问题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统筹安排解决,每年竣工公共租赁住房的30%定向供应给农民工。
21、惠民购物全川行:即在全省组织开展的以“欢乐购物·扩大消费”为主题,以活跃经济、搞活流通、促进消费为宗旨的一系列展会和节庆促销活动的总称。
22、一刻钟便民服务圈:即通过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文体活动场所,健全社区卫生中心配置,优化社区周边商业网点布局等多种举措,在社区居民步行一刻钟范围内满足居民的商业、生活、文体娱乐等方面服务需求,实现“小需求不出社区,大需求不远离社区”。
23、五大扶贫工程:即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生态扶贫。
24、六到农家:即水、电、路、气、房、环境改善到农家。
25、一城六区:一城即天府新城;六区即成眉战略新兴产业功能区、空港高技术产业功能区、龙泉高端制造产业功能区、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南部现代农业科技功能区、两湖一山国际旅游文化功能区。
26、一区一城一带:一区即秦皇寺中央商务区;一城即创新科技城;一带即锦江生态带。
27、三无:指城镇居民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不含孤儿)。
28、大调解:即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合机构综合协调,司法行政、法制部门和人民法院分别牵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既充分发挥作用,又相互衔接配合的工作体系。
29、四风: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30、“三公”经费:包括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接待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
第三篇:2010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四川的政策将有怎样的新走向,四川的发展将有怎样的新气象,四川的人民群众将得到怎样的新实惠?1月26日上午,蒋巨峰省长在四川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四川将继续实施“三个全面推动”,强化投资拉动和产业支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10年工作目标:灾后恢复重建9月底前完成投资和项目85%以上,年底完成投资90%以上、完工项目92%以上。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城镇新增就业6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
【重建篇】
我们的家园——
2010年是灾后重建的决胜之年,根据中央“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的要求,2010年要基本完成重建任务。
关注点1:完成住房重建
报告中指出,2009年规划重建的126.3万户农村永久性住房已经全部完成,2010年春节前则要基本完成农村住房重建,5月底基本完成城镇住房重建,年底基本完成学校、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以及乡镇卫生院重建。
关注点2:完成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重建
2010年,四川将累计完成463个公路项目重建,映秀至卧龙、川主寺至汶川、汶川至马尔康公路基本形成通车能力;完成电源恢复重建,解决灾区331.5万人饮水困难。
关注点3:完成85%农村产业恢复重建
2009年,四川184个农村建设项目全部开工。2010年,则要加快灾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投资篇】
我们的城市——
2010年是四川爬坡上坎、蓄势突破的关键阶段。保持投资持续增长、不断强化产业支撑,是改善四川发展条件、巩固良好发展势头的必然选择。因此,《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要全力推进一批支撑作用强、带动作用大、辐射范围广的重大项目,确保完成投资1.05万亿元。关注点1:加快公路铁路建设
报告指出,2010年四川要加快建设成兰、成贵、成西、兰渝、成渝客专、成昆新线等铁路,广元至川陕界、雅安至西昌、巴南、成自沪赤等高速公路的建设。
关注点2:开工建设阿坝红原机场
除了铁路和公路的建设,2010年四川还要加快建设泸州港二期续建、宜宾港志城作业区一期工程,推进岷江航电综合开发。同时,加快双流机场新航站楼建设,扩建南充机场,争取阿坝红原机场开工。建设亭子口、武都等19处大中型水利工程、开工小井沟等17处大中型水利工程。关注点3:投资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政府投资重点是“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卫生教育。加大自主创新、节能环保、技术改造的投入,控制“两高一资”、产能过剩行业新上扩能项目。
【产业篇】
我们的经济——
要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品。
关注点1: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2.2%
加快发展成都高新区、经开区、绵阳高新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加快打造德阳重装、成都软件等产业集群,川南重化工、名优白酒、成都资阳机车、成绵乐广遂电子信息、成乐眉雅光伏等产业带。对企业的技术改造投资达到3000亿元。
关注点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增加值增长3%
抓好88个粮食生产重点县建设,继续实施新增1000万头优质生猪生产能力工程。搞好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任务。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新增高产稳产农田200万亩。
关注点3: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5%重点发展金融保险、科技研发、现代物流和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
2010年,四川将加强成都高新区、武侯区等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使软件、信息服务和服务外包收入达到800亿元。201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700亿。2009年新建和改造农家店
1.2万家,2010年基本实现村村农家店全覆盖。
关注点4:2010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
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58.7亿元,增长20%。通过家电和汽车摩托车下乡、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发放补贴14.4亿元,拉动消费137亿元。2010年着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
【环保篇】
我们的环境——
环保问题是国际共同关注的问题,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要强化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关注点1: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
2010年,四川将实施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电机改造等重点节能工程,推进企业节能行动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2009年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70%和83%,2010年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40万立方米。
关注点2:加快生态省建设步伐
2009年四川建成省级生态县9个,森林覆盖率达到31.3%。2010年将治理水土流失1200平方公里,新建农村沼气池45万口。
【民生篇】
我们的生活——
改善民生是发展的动力,也是发展的目的。2010年,四川将公共资源更多的向民生倾斜,努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关注点1:投入782.6亿推进八项民生工程
2009年全省财政投入八项民生工程800亿元,2010年全省民生工程投入782.6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拟安排91.9亿元。
关注点2: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鼓励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民营企业就业。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重点抓好成都、绵阳和攀枝花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试点。
关注点3: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2009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0.3%。2010年统筹解决关闭破产集体企业等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
关注点4:推出12.6万套廉租房
筹集12.6万套房源解决符合廉租房保障条件的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改造棚户区10万户。
关注点5: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继续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和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开展社区和农村文化活动,农家书屋覆盖到50%以上行政村。
【规划篇】
我们的未来——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区域合作与发展,可以催生更大需求。因此,《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要加快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推进五大经济区协调发展。
关注点1: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2010年,我省将加快推进成都平原、川南、攀西和川东北城市群建设,形成以成都为龙头、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县城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把成都建设成为西部交通枢纽,完善连接各中心城市、经济密集地区综合交通体系。
关注点2: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2010年,四川将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权益。
关注点3:发展城乡关联产业
2010年,四川将注重发展城乡关联产业,促进城乡产业互动、经济相融。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创造平等竞争的就业环境,逐步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关注点4:做大成都都市圈增长极
2010年,要主动融入成都、重庆两大增长极,努力壮大成渝通道发展轴。要主动接受重庆的辐射,加快发展环渝腹地经济区块。
第四篇:2010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 蒋巨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面对繁重的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在省委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紧紧围绕“两个加快”,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灾后恢复重建加快推进,经济止滑回升、向好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纳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项目开工94.3%,其中完工73.6%;完成投资6002.7亿元,占概算投资的63.9%。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14151.3亿元,增长14.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74.2亿元,增长21.9%;城镇新增就业7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04元,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4462元,增长8.3%;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8%;人口自然增长率2.7‰。
一、灾后恢复重建全力推进
按照中央 “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的要求,及时调整目标进度和计划,细化措施,加强督查,灾后恢复重建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灾区在重建中崛起,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民生项目重建加快推进。规划重建的126.3万户农村永久性住房全部完成,因余震等因素新增19.6万户农村住房重建已开工99.9%,其中完工77%。25.9万套城镇住房开工97.1%,其中完工74.7%。3002所学校开工99.2%,其中完工79.7%。1362个医疗卫生机构开工93.8%,其中完工75.5%。福利院和敬老院开工79%,其中完工49%。文化服务设施项目开工78.3%,其中完工58.5%。广播电视项目开工73.2%,其中完工9.3%。
基础设施重建进展顺利。12个高速公路和88个国省干线及重要经济干线项目全部开工。农村公路恢复重建2.1万公里,383个客运站完工324个。开 工水利项目1279个,震损水库除险加固完工598座,解决368.4万群众饮水问题。完成35千伏及以上电网恢复重建项目175个。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项目完工68.5%。北川、汶川、青川3个县城及映秀、汉旺等35个城镇重建加快推进。
产业重建成效明显。184个农村建设项目全部开工。2440户规模以上受损工业企业有97.6%恢复生产,6个重灾市(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6239个市场服务体系项目开工6237个,其中完工85.8%。灾区产业结构调整进展加快,产业布局逐步优化。
困难群众帮扶卓有成效。帮扶安置因灾失地农民5.6万户。帮助41.9万名受灾群众实现就业,对1500家企业、18万职工进行失业预登记并发放失业保险金。切实帮助农村建房困难群众解决住房贷款难问题。为5424户再生育家庭提供全程服务,2842名妇女怀孕,已出生婴儿1662名。因灾造成的孤儿、孤老、孤残人员和无房散居“五保”对象全部纳入福利院、敬老院重建规划统筹安置。新建了一批残疾人康复机构。加强“四保一储备”工作,实施“爱心助孤”行动,确保灾区群众安全温暖过冬、欢乐过年。
生态重建有序展开。林草植被恢复165万亩,占规划的35.9%。启动大熊猫栖息地修复项目。实施39个极重和重灾县地质灾害详查与区划工作,对1138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落实防治措施,成功避让重大地质灾害36起。
精神家园重建同步实施。建立心理卫生五级服务网络和省心理卫生服务中心,对灾区群众和基层干部开展心理抚慰。地震遗址保护工作得到加强,都江堰伏龙观完成修复,启动理县桃坪羌寨、马尔康直波碉楼等文物抢救保护工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加快建设。
对口支援工作扎实推进。援建省市区与灾区协议援建项目3118个,到位资金415.2亿元;开工2831个,其中完工1555个。建设合作产业园区18个,协议引进项目420个、投资总额500多亿元。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确定援助项目291个,到位资金41.2亿元;开工87个,其中完工3个。省内对口支援工作有效推进。
重建工程质量和资金物资得到有效监管。坚持进度服从质量,严格执行项目建设制度规定,对市(州)和重灾县(市、区)进行巡回检查、驻点检查和跟踪审计,及时督促整改发现的问题,查处涉案人员11人、涉案金额1200万元。重建工程质量和资金物资使用没有发现大的问题。
二、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密切关注形势,主动把握先机,认真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制定实施扩内需保增长计划及一系列专项政策措施,全省经济率先止滑回升、向好发展。
投资消费强劲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20.7亿元,增长58.1%。达成扩能、乐巴、襄渝二线铁路竣工投运,成绵乐城际、成都至都江堰快速、兰渝等铁路项目加快推进,成都至蒲江、巴达、成都至都江堰彭州支线、达万电气化改造、成都站扩能改造等铁路项目开工建设。成自泸赤、巴南、成安渝等11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在建里程3020公里;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和农村断头路建设加快推进。双流机场二跑道基本建成。泸州、宜宾港建设进展顺利。瀑布沟水电站蓄水发电,溪洛渡、向家坝等大中型水电工程顺利推进。亭子口水利工程开工,武都、二郎庙等17处大中型水利工程加快建设。建成向家坝至上海特高压、德阳至宝鸡超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58.7亿元,增长20%。城乡流通网络逐步完善,新建和改造“万村千乡”农家店1.2万家。落实家电和汽车摩托车下乡、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发放补贴14.4亿元,拉动消费137亿元。
三次产业较快发展。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企业解困、节日加班补贴,实施阶段性优惠电价、扩大直购电试点,推进银企对接,指导企业 “抱团过冬”。制定实施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培育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1525”工程。完成技改投资2540亿元,增长54.6%。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5678.3亿元,增长1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2%,实现净利润908.8亿元、增长33.7%。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兑现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65.3亿元。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畜牧业现代化试点提质扩面。新增有效灌面57万亩。农机总动力增长8%。粮食总产量增产15亿斤,肉类总产量增长4.2%,林业总产值增长5.5%。第一产业增加值2240.6亿元,增长4.0%。制定实施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生产性、民生性服务业发展加快,软件、信息服务和服务外包销售收入650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5127.8亿元,比年初增加6323.1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15979.4亿元,比年初增加4560.7亿元。启动旅游重振工程“五大行动”,实现旅游收入1472.5亿元、增长34.8%,国内游恢复到震前水平。启动18个投资上亿元的文化产业项目,新增10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第三产业增加值5198.8亿元,增长12.4%。
改革开放务实推进。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正式批复并组织实施,德阳、自贡、广元3个省级试点和20个市级试点扎实推进。扩权强县试点增加到59个,试点县GDP增速比全省快0.3个百分点,县域经济活力增强。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制取得新进展,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占GDP的比重达到54.2%。财税改革深入推进,支出结构不断优化,重点支出保障有力。金融改 3 革扎实推进,引进金融机构7家,通过企业上市、保险机构直投、资产证券化、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640亿元。组建四川发展(控股)有限公司、四川铁路投资集团两个省级投融资平台。除三州外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全部兑现。坚持高标准、有特色,成功举办第十届西博会,我省共签约项目1146个、投资总额4705.3亿元。大力承接产业转移,组织参与国内外重大经贸活动,到位国内省外资金4063.7亿元、增长35.5%,实际使用外商投资41.3亿美元、增长23.5%。在川落户世界500强企业151家,其中新增9家。进出口总额242.3亿美元、增长9.6%,其中出口141.5亿美元、增长7.8%。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33.7亿美元,增长40.2%。外事、港澳、对台和侨务工作得到加强,新增外国领事馆1家、国际友城3对。口岸、海关、检验检疫等涉外管理服务更加科学高效。成都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行。区域开放合作深化,启动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
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力度加大。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新增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5家、国家创新型企业7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9%。获得授权专利20132件,增长50.6%。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7个。实施一批重大节能减排工程,钢铁、电力、造纸等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步伐加快。全面完成200家工业企业和60家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挂牌整治。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70%和83%。省控城市有2个达到大气环境质量国家一级标准,21个达到二级标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81.5%,五大流域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初步测算,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5%以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0.19%、1.07%。生态省建设稳步推进,建成省级生态县9个,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取得新成效,完成营造林903.8万亩,治理沙化土地3.3万亩,退牧还草96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25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31.3%。
三、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
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民生工程深入推进。全省财政投入八项民生工程800亿元,比上年增加299亿元。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突出解决五大重点群体就业困难。劳务输出2173.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468.9亿元。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并将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0.3%,并将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职工全部纳入。277万企业退休人员增加了基本养老金。启动21个县(市、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城镇和农村低保对象累计月人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145元、56元。全面实施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 和帐篷新生活行动、彝区“三房”改造,富民安康工程、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深入推进。投入中央、省级专项扶贫资金20.7亿元,扶持93.5万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启动巴中革命老区连片扶贫开发。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稳步推进。开工新建廉租住房6.6万套,启动改造城市棚户区5.8万户。实施农村人饮安全工程解决29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施红层找水打井工程解决120.2万人的饮水困难。建成农村公路3.1万公里、乡镇客运站(点)550个。新建农村沼气池64.8万口。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组织万余名藏区学生到内地接受免费中职教育。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完善。启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下拨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8亿元。支持78所中等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高等教育稳步发展。特殊教育有效推进。全面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改革顺利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3.4%,受益2180万人次。实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全省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19.1%、4.1%。社区卫生服务快速发展。依法科学有序防控甲型H1N1流感。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连续三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成功举办第二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川博物院投入使用,省图书馆、美术馆新馆开工建设。成功承办第一届全国智力运动会,举办省第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我省体育健儿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和社区综合文化站建设、“西新工程”和农家书屋等工程扎实推进。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标准提高到720元。
社会管理不断完善。基层派出所、司法所和法庭建设加快。平安建设全力推进,“大调解”工作格局初步建立,信访总量和群体性事件明显下降。加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和整治力度,全省各类安全事故下降4.9%,死亡人数下降10%,其中重大事故下降66.7%。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城乡面貌、人居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深入推进。价格监测和质量监管得到加强,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加强。保密、档案工作力度加大。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工作得到加强。
民族宗教政策进一步落实。加强民族团结,加大扶持力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加快、民生不断改善、社会保持稳定。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国防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国防动员“五个一”活动和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大力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人民武装、交通战备、科技信息、国民经济动员建设,重点规范 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应急队伍建设,全省预备役部队、民兵队伍遂行多样化任务能力大幅提升。人民防空指挥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完成省级机关战时(应急)人口疏散地域布局调整。
各位代表,面对特殊困难和挑战,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省委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监督支持下,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驻川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政法干警、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关心支持四川灾后恢复重建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央各部委、兄弟省市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长期制约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现在又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一是保持投资持续增长难度大。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后,需要新的投资支撑;民间投资意愿还不够强。二是工业回升基础不够稳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外需不足、国内市场供大于求,工业产销率下降、企业盈利能力减弱,企业扩大再生产积极性不高。三是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民增收乏力。四是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因我省产业结构性制约,加上地震对节能减排的影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难度很大。五是就业压力增加。大中专毕业生和新成长劳动力规模较大,特殊群体就业矛盾仍然突出。此外,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2010年目标任务和主要工作安排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灾后恢复重建的决胜之年。虽然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很多,但世界经济有望缓慢复苏。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逐步巩固,各方面发展信心明显增强。我省正处在爬坡上坎、蓄势突破的关键阶段,处于经济发展上升期、重大工作推进攻坚期、积蓄的发展动能释放期、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奠基期,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利用趋好的外部环境和良好的发展基础,爬坡上台阶,蓄劲求突破,开创新局面。
我们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的总体部署,围绕“两个加快”,把握“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继续实施“三个全面推动”,强化投资拉动和产业支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圆满完成“十一五”主要目标任务。2010年主要预期目标是:灾后恢复重建9月底前完成投资和项目85% 以上,年底完成投资90%以上、完工项目92%以上。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城镇新增就业6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
全面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着力把握好以下原则:
——坚持科学重建注重长远。灾后恢复重建关系灾区广大群众生产生活,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要继续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全省中心工作,坚持民生优先,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重建进度,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着眼长远发展,将工作着力点转向促进灾区发展提高上来,不断增强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投资拉动产业支撑。保持投资持续增长、不断强化产业支撑,是改善四川发展条件、巩固良好发展势头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投资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推进兼并重组,推动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品,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
——坚持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区域合作与发展,可以催生更大需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加快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五大经济区协调发展,把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一极一轴一区块”的建设作为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带动川东北革命老区、川西北民族地区和攀西地区加快发展。
——坚持民生为重共建共享。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动力。要大力推动全民创业,调动全社会干事创业的热情,共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把公共资源更多地向民生倾斜,努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今年,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基本完成目标任务
抓紧抓好民生项目重建。春节前基本完成农村住房重建,5月底基本完成城镇住房重建,年底基本完成学校、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以及乡镇卫生院重建。加 7 强灾区再生育服务,提高“三孤”人员生活水平,抓好地震伤残人员康复工作。加快文化恢复重建,启动建设北川地震遗址纪念馆,建成汶川映秀震中纪念地、绵竹汉旺工业遗址纪念地、都江堰虹口深溪沟地震遗迹纪念地。继续做好心理抚慰工作。
提高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累计完成463个公路项目重建,映秀至卧龙、川主寺至汶川、汶川至马尔康公路基本形成通车能力。全面解决灾区331.5万人饮水困难,完成869座震损水库、300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基本完成电源恢复重建。继续推进北川、映秀等重点地区通信网络建设和成都数据灾备中心建设。9月底前北川、汶川、青川县城和映秀、汉旺镇建成基本框架、形成基本功能,其他33个城镇基本完成重建主体任务。
促进产业恢复提升。加快灾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农村产业恢复重建完成85%左右。加快实施重大工业项目,规模以上受损工业企业复产率达到99%以上。加快市场服务体系恢复重建。
加强防灾减灾和生态恢复。搞好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搬迁安置和隐患应急排危除险,基本完成纳入规划的重灾区重大地质灾害治理任务。深入实施生态恢复重建,基本完成受损林地植被和大熊猫栖息地恢复任务。
继续强化工程质量和资金监管。认真执行建设标准、项目程序,抓好建材质量和价格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严肃财经纪律,加强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港澳特区援助资金、捐赠款物、“特殊党费”管理,坚决防止截留、挪用、套取资金和其他腐败现象发生,确保资金物资使用安全。
深入推进对口支援工作。加强协调,搞好服务,加快援建项目进度。积极推进对口援建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在干部挂职、教师医生互派以及人才委托培训等方面加强交流,在产业投资、商务贸易、旅游协作、劳务开发等领域加强合作,探索建立互利共赢长期合作机制。
各位代表,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有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和倾力支持,通过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特别是灾区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我们一定能够夺取灾后恢复重建的伟大胜利!
二、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努力保持投资持续增长
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推进一批支撑作用强、带动作用大、辐射范围广的重大项目,确保完成投资1.05万亿元。加快建设成兰、成贵、成西、兰渝、成渝客专、成昆新 8 线等铁路,力争开工成都至康定、隆黄铁路叙永至织金段、昭通至攀枝花至丽江等铁路。加快建设广元至川陕界、雅安至西昌、巴南、成自泸赤等高速公路,推进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升级和农村断头路建设。加快建设泸州港二期续建、宜宾港志城作业区一期工程,推进岷江航电综合开发。加快双流机场新航站楼建设、南充机场扩建,争取阿坝红原机场开工建设。加快建设亭子口、武都等19处大中型水利工程,争取开工小井沟等17处大中型水利工程。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政府投资重点向“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倾斜;积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镇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投入;进一步支持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大自主创新、节能环保、技术改造投入。努力引导扩大民间投资。加强规划和政策导向,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能过剩行业新上扩能项目。
加强和改进项目管理。深入推进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完善项目前期联席会议制度,健全重大项目协调服务机制,加快项目前期进度。严格落实项目质量和资金管理制度,严把项目审核关,提高投资绩效。搞好资金平衡,不留硬缺口,切实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
三、着力做强做大产业,进一步强化产业支撑
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注重存量升级、增量创新,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以上。抓好新型工业化国家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成都高新区、经开区和绵阳高新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加快发展。深入推进“1525”工程,大力培育成长型特色园区。大力实施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及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加快打造德阳重装、成都软件、攀西钒钛等产业集群,川南重化工、名优白酒和“三江”水电能源、资阳机车等基地,成德绵南资内汽车、成绵乐广遂电子信息、成乐眉雅光伏、川东北天然气化工等产业带。培育壮大和重点引进一批骨干大企业,深化大企业大集团“两个带动”工程,分类制定支持政策,促进优势资源向特色优势企业集中。大力扶持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编制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完成技改投资3000亿元。改善和加强生产要素调度供给。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增加值增长3%。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和基地强县。抓好88个粮食生产重点县建设。推进现代畜牧业提质扩面。继续实施新增1000万头优质生猪生产能力工程,打造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积极发展草食牲畜、特色小家畜禽和水产养殖。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任务,推进国有林场等配套改 革,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龙头企业为支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加强原料基地建设,搞好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强化渠系配套,推进水利现代化灌区示范工程建设,新增有效灌面70万亩、节水灌面60万亩。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继续实施“金土地”等工程,新增高产稳产农田200万亩。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领军企业,推进服务业发展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增加值增长9.5%以上。重点发展金融保险、科技研发、现代物流和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等民生性服务业。加强成都高新区、武侯区等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软件、信息服务和服务外包收入达到800亿元。积极推进旅游产业大发展,旅游总收入达到1700亿元。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产业集群建设。继续实施“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加快构建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基本实现村村农家店全覆盖。着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强消费能力。培育消费热点,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继续落实好家电、农机和汽车摩托车下乡等政策,努力扩大城乡消费,增强消费拉动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
着力强化科技支撑。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培育和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整合科技资源,加大投入力度,支持自主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开发利用,引导创新要素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聚集,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建设面向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努力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加强产学研联盟和孵化器建设,加快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品和创新产品。支持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推动军工技术向民用转移,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
四、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深入实施民生工程。认真落实中央扩大消费、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在深入推进八项民生工程的基础上,新增民族地区房屋建设工程、文化体育工程。全省民生工程投入782.6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拟安排91.9亿元。
努力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开发就业岗位,强化就业援助,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鼓励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民营企业就业。加强灾区就业促进工作,实施灾区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行动。提高就业培训质量,缓解群众就业难、企业用工难矛盾。调整输出结构,打造劳务精品,壮大劳务经济。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创业服 务体系,加强创业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抓好成都、绵阳和攀枝花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试点。
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提高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保障水平。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解决关闭破产集体企业等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搞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做好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全面实施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加快推进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积极组织实施农民工“平安计划”二期工程,抓好高风险行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参保工作。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筹集12.6万套房源解决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改造棚户区10万户。
大力发展医药卫生和人口计生事业。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初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稳步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抓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加强大骨节病、包虫病等地方病和艾滋病、狂犬病等传染病及职业病防治工作。继续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关爱留守儿童和学生,加快发展老龄、残疾人事业。认真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
加快发展教育文化体育事业。整合教育资源,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初中校舍改造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继续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和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大力推进职教攻坚,启动彝区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免除中等职业学校六类特殊对象学费,着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支持发展民办教育。加快省图书馆、美术馆、广电中心、广电安全播出监测中心等重大项目和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加快藏区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和农村文化活动,农家书屋覆盖到50%以上行政村。推进国有院团、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和非时政报刊类转企改制。办好第六届省少数民族艺术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抓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设。实施文化环保工程,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办好第十一届省运会和第十三届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加强档案建设和保密、地方志工作。
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各类社会矛盾。进一步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大调解”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信访工作,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 活动。高度警惕和严密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保持藏区持续稳定。加大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和消防监管力度,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加强市场价格监测,强化商品质量监管,进一步整顿规范市场秩序。
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活动。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主动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
加强国防建设。着眼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任务,围绕军民融合式发展主线,继续开展国防动员“五个一”活动。大力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应急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拥军优属和军民共建活动,认真落实优抚政策,切实做好军人退役和转业安置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推进人防向民防转变,加快人防指挥所建设和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
五、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成都平原、川南、攀西和川东北城市群建设,逐步形成以成都特大城市为龙头、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县城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围绕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完善连接各中心城市、经济密集地区综合交通体系。强化城镇产业支撑,加强城镇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权益。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增加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应,抑制投机,加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交易秩序。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
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省内梯度试点,探索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新路子。注重发展城乡关联产业,促进城乡产业互动、经济相融。做好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工作,以片带面,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创造平等竞争的就业环境,逐步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集体资金、集体资源管理,搞好农村建设“一事一议”。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推动五大经济区协调发展。加快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建设,强化集聚和辐射功能,率先做强做大成都都市圈增长极;主动融入成都、重庆两大增长极,努力壮大成渝通道发展轴;主动接受重庆的辐射,加快发展环渝腹地经济区块。推进攀西地区战略资源集约开发基地建设,加快川东北地区天然气等优势资源开发,搞好川西北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 会精神,把我省藏区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组织动员力量支持藏区发展,着力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牧业发展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高原生态环境,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动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进一步加大对其他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积极推进扶贫连片开发,增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抓好省属国有企业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保障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获得生产要素和资源,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推进重点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深化水电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试点。开展排污权市场化交易试点,实行流域跨界断面水质目标考核扣缴生态补偿金制度。深化征地补偿制度改革,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搭建交通、水务、能源等投融资平台。深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抓好签约项目跟踪落实,力争到位国内省外资金50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0亿美元。办好第十一届西博会。加强对世界500强和国内100强企业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工作,引进重大产业项目,承接产业整体转移。加快发展对外贸易,培育壮大和大力引进出口企业,搞好出口基地、开放口岸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鼓励企业开拓境外市场。引导企业开展境外投资,积极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鼓励引导企业主动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积极开展与南亚国家的合作,巩固与港澳台和东亚、欧美等的合作,积极开发中亚、非洲等新兴市场。加强同周边省市区、泛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区域的合作。做好外事、港澳台侨和口岸、海关、检验检疫等工作。
七、加强财政金融工作,提高财力保障和金融服务水平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认真落实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保障灾后恢复重建、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等重点支出的需求。依法强化税收征管,改进和完善非税收入管理,圆满完成预算收入任务。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提高基层政府保障能力。深化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公务卡改革。优化预算编制程序,实行零基预算,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强化预算约束。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落实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做好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相关工作。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切实降 低行政成本。健全财政监督管理机制,全面推进支出绩效评价。建立健全政府性债务管理体系,防范财政风险。
支持金融改革创新。用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支持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加大对灾后恢复重建、重大项目、中小企业、“三农”和民生等的信贷支持力度。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进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试点。加快推进城市商业银行改革,推进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规范发展融资性担保公司,加快发展金融中介机构。大力推进西部金融机构中心、市场与交易中心、后台服务中心建设。引导企业通过多种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继续开放保险市场。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提高农村保险覆盖率。推进金融监管创新,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积极防范金融风险。
八、强化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突出抓好重点工程和重点领域节能减排。以更大的力度、更务实的举措,力争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以工业节能减排为重点,支持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技改和低碳技术研发,在重点行业全面推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加强园区集中环保处理和节能技术服务。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电机改造等重点节能工程,推进企业节能行动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抓好交通、服务业等领域节能降耗,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强化对绿色、低碳经济的政策扶持。加强重点行业、五大流域和重点湖库污染防治,加快建设城市雨污分流管道和污水处理厂等污染减排重点工程,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40万立方米。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控制在114.4万吨、74.4万吨以内。
加快生态省建设步伐。继续推进城乡造林绿化,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巩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落实重点生态林补偿政策,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扎实抓好防沙治沙试点工程,继续实施46个县(市、区)石漠化治理工程,深入实施湿地自然保护区工程。治理水土流失1200平方公里。新建农村沼气池45万口。巩固发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果,倡导节约资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保护,抓好“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建设。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加强生物质能源建设,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加强水、土地、矿产资源管理,抓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开展战略性矿产资源整装勘察,抓好煤炭、煤层气、黑色和有色金属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和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在抓好今年各项工作的同时,遵循发展规律,把握经济走势,以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进一步深化省情认识,注重发现和发展我省比较优势,找准薄弱环节,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引领“十二五”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以机关行政效能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省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政府部门与民主党派的对口联系,认真接受社会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1624件。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开展创建法治政府示范活动。发布省政府规章14件,向省人大常委会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5件。全面清理规范性文件,废止和宣布失效10万余件,占清理总数近70%。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制度、合法性审查制度,落实行政执法、行政复议责任制。“五五”普法深入推进。加强行政审批事项清理规范工作,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三级基本规范统一,并强化了后续监管。认真落实“三项制度”,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有序推进,基层便民服务网络和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完善,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办理提速76.6%、现场办结率98.5%。建立健全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的规则和程序,政府重大信息发布工作得到加强。启动政府机构改革,实施省政府部门绩效管理。修订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注重发挥审计、监察的职能作用,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政务调研、政府督查和统计工作扎实推进,经济社会运行监测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我们深知,政府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全面到位,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地方、部门和少数政府工作人员作风不实、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新的一年,我们将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作风,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不断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一季度基本完成省政府机构改革,上半年基本完成市(州)和非重灾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以转变职能为核心,优化组织结构,完善管理体制,理顺职责关系,强化部门责任。注重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良性互动,把政府该管的切实管好、管到位,把不该管的真正放开,推动政府职能进一步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省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联系,强化行政行为层级监督。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工作,全面开展市州政府创建法治政府活动,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加强行政执法队伍管理,完善行政复议制度。加强政府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健全公共决策听取群众意见和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集体审定及实施后评估制度,重视发挥政府参事、文史馆员和省科技顾问团、社科院、社科联的决策咨询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深入推进行政效能建设。严格落实 “三项制度”,深化“两集中、两到位”工作。统一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深入推进并联审批,完善“绿色通道”,提高审批效率。实施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强化行政效能监察,完善投诉机制,加大问责力度。推进政务服务向乡镇和街道延伸。以省级应急指挥平台建设为重点,加快建设应急指挥体系,完善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地震、气象、测绘、水文监测预报工作。强化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搞好经济运行监测。深入推进政风转变。强化对政府工作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作风,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衙门习气。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总结推广好经验、好作法。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坚持勤俭办事,反对铺张浪费。精简会议、文件,加强公车管理,严格控制公务支出,坚决制止违规建设楼堂馆所。
深入推进反腐倡廉。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述职述廉制度,严格执行廉政承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进一步规范公共资源管理。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督,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抓好工程建设招投标、经营性土地招拍挂、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的监察、审计。加大腐败案件查处力度,依法严惩腐败分子。
各位代表,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坚定信心、团结奋进、勇于创新、扎实工作,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推进“两个加快”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和说明
1、四保一储备:即保过冬住房加厚加固、保御寒衣被发放到人、保冬春口粮满足需求、保卫生防疫措施落实,应急储备充足到位。
2、“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商务部2005年在全国开始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引导和鼓励城市大中型流通企业延伸连锁经营网点到农村,在县城建配送中心(店),到乡镇和村建便民连锁“农家店”。
3、“7+3”产业发展规划:即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和现代中药等7个优势产业和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现代生物等3个潜力产业发展规划。
4、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即装备制造业、钒钛钢铁产业、汽车产业、石化产业、纺织产业、轻工产业、有色金属产业、电子信息等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
5、“1525”工程:即到2012年,争取建成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产业园区1个、超过500亿元的5个、超过100亿元的25个。
6、旅游重振工程“五大行动”:即通过招大引强、线路统筹、信心重树、乡村旅游、质量强旅等五项措施,促进旅游经济恢复发展。
7、一极一轴一区块:一极,即成都都市圈增长极,主要包括成都、德阳、绵阳、眉山、雅安全市及资阳、遂宁、乐山的部分县(市、区)。一轴,即成渝通道发展轴,主要包括自贡、宜宾、南充全市及泸州、内江、乐山、遂宁、广安部分县(市、区)。一区块,即环渝腹地经济区块,主要包括达州全市及广安、泸州、资阳、内江、遂宁部分县(市、区)。
8、五大流域:即流经我省的金沙江、岷江、沱江、嘉陵江、长江5大河流。
9、就业困难的五大重点群体:即灾区群众、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低收入家庭困难就业人员、新增失地群众。
10、彝区“三房”改造:为改善彝族聚居区彝族同胞居住条件,省委、省政府计划到2012年,帮助8万户彝族同胞改造瓦板房、石板房、茅草房。
11、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从2009年到2013年,在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每年组织藏区1万名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到内地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支持藏区发展职业教育,办好中职学校,使藏区中职学校年招生规模由现在的不到3000人发展到4000人。
12、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五项重点:即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13、广播电视“村村通”:从2000年起,国家为解决农村和偏远山区农民看电视难,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地方财政配套为辅,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十一五”期间四川要让15万个20户以上已通电的自然村实现通广播电视。
14、西新工程:从2000年起,为提高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广播电视覆盖程度,国家开始实施“西新工程”,后来又增加四川、青海等六省。
15、大调解:即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
16、国防动员“五个一”活动:即抓好一个教育(全民国防教育)、建强一支队伍(应急应战队伍)、建好一个基地(国防动员综合教育训练基地)、搭牢一个平台(国防动员信息指挥管理平台)、完善一个机制(国防动员机制)。
17、一主、三化、三加强:即以工业强省为主导,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强开放合作,加强科技教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8、三个全面推动:即全面推动灾后恢复重建、全面推动“八项民生工程”、全面推动“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发展规划实施。
19、两高一资:即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
20、大企业大集团“两个带动”:即通过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1、“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商务部自2006年以来持续推动的旨在促进社区商业网点配套和服务功能提升的重点工程,其主题为“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
22、八项民生工程:即加大教育助学、劳动就业、扶贫解困、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交通、环境整治方面的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
23、农民工“平安计划”二期工程:2006年到2008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实施了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农民工“平安计划”。在此基础上,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决定在2009年到2010年组织实施农民工“平安计划”二期工程。
24、中等职业学校六类特殊对象:即城镇低保对象、农村特困家庭、库区移民、扶贫异地安置家庭、退伍军人和孤残学生。
25、文化环保工程:即通过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净化声频荧屏、网络空间等措施,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绿色社会文化环境。
26、“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即抓好5个市、10个县、100个镇、1000个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建设。
27、三项制度:即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
28、两集中、两到位:即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将部门的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内设机构相对集中,该内设机构向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将行政审批权向政务服务中心窗口授权到位,行政审批事项在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到位。
29、关于2010年投资目标: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020.7亿元,比2008年增长58.1%。2010年计划完成投资1.05万亿元,比2009年少1520.7亿元,主要因为灾后恢复重建投资减少了2130亿元,若扣除灾后恢复重建一次性投资,经常性投资达到7530亿元,同口径增长9.1%。
第五篇:綦江县人民政府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回顾过去五年 綦江已经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起点1998年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全县人民在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和中共綦江县委的领导下,紧紧抓住重庆直辖、西部大开发和渝黔高速公路建设三大发展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的方针和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对綦江工作的一系列指示,负重自强,开拓进取,开创了綦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回顾五年走过的历程,我们深深感到:过去的五年,是我们克服困难较多、承受压力较大、爬坡过坎的五年;是西部大开发取得重要进展、固定资产投入较多、城乡面貌变化较大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力度较大、经济社会发展较快、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的五年。
一、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综合实力逐渐增强全县上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了国民经济较快增长。“九五”计划胜利完成,“十五”计划开局良好。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3.68 亿元,年均递增8.1%;农业总产值8.96亿元,年均递增0.9%;工业总产值29.78亿元,年均递增4.8%;完成地方预算财政收入1.9亿元,年均递增6.6%;固定资产投资21.39亿元,年均递增33.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4亿元,年均递增6.5%。2002年三次产业结构由1997年的47.4:28.8:23.8调整为30.6:35.9:33.5,二、三产业比重超过一产,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通惠高效生态农业园区、太公山农业综合开发区初具规模,蔬菜、畜牧、果品等多经骨干项目迅速发展,林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7年的34.8%提高到2002年的44.8%;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8.81亿元,年均递增14%;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的比重由1997年的24.8%提高到2002年的31.9%。加快实施“工业强县”战略,“513”工程初见成效,机械加工、能源、冶金等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市属企业增长加快,县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整体扭亏为盈。旅游开发开始起步,商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消费市场日趋活跃。以私营个体经济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3.9亿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32 %。
二、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坚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县属国有企业改制率达到95.6%,70%以上的闲置资产得到有效盘活。农村税费改革基本完成;土地 流转制度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顺利推进。积极推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财政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国有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正式启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以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为契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迈出新步伐。县镇机构改革、乡镇和村居行政区划调整全面完成。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改革取得新进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扎实推进,“三金”、“三乱”清理整顿基本完成。综合整治发展环境,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促进了开放型经济发展。成功举办了綦江县首届投资贸易洽谈会,积极参与全国、全市经贸洽谈和会展,外商投资日趋活跃,新增外来投资企业55户,引进重点项目25个,五年累计利用外资8.48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4420万美元。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明显改观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36亿元。渝黔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建成通车,二期工程和綦万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改造国道、省道85公里,整治县道、乡道 735公里,新修乡村道路270公里,新建公路桥梁5座,县二级汽车站投入试运营。县城建设力度加大,改造旧城房屋40万平方米,新区拓展1.2平方公里;城北大道、新虹桥、电力街一期工程等城市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县城容貌明显改观。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一批小城镇和农民新村初具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0.8万人,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27.5%,比五年前提高8.7个百分点。能源通信建设明显加强,完成农村电网改造任务,城镇多数居民用上了清洁安全的天然气;以光纤为主的现代化通信网络初步形成,电信、广电宽带网络共同发展,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提高到10%和9.3%,广播电视“村村通”目标基本实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整治维修病害水库54座,新增、恢复蓄、引、提水能力424万立方米,新增和改善灌面14.7万亩。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綦江剧场、影视会议中心等文体设施相继投入使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迈出坚实步伐。大力实施水土流失治理、绿色通道建设、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封山育林完成18万亩,退耕还林6.5万亩,实施天然林保护6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5平方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8%。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原则,“一控双达标”(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业排放污染物和城市功能区环境达标)工作扎实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得到加强,人居环境有较大改善。
四、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提高。2002年,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8123元,年均递增13.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55元,年均递增2.4%;城乡居民存款余额达到29.37亿元,年均递增18.5%。城镇、农村居民家庭用于食品的消费支出分别由58%和67%下降到48%和62%。高度重视困难群体生活,大力实施城镇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 %;12057户、25098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累计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589万元,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14450名城镇失业人员和2598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就业或再就业。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0平方米和28.5平方米,年均递增9%和4.4%;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体系进一步健全,实现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规划目标。扶贫开
发力度加大,较好地解决了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和易旱缺水地区的人畜饮水困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
五、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以德治县取得成效。“科教兴县”力度进一步加大,实施市、县重点科技项目31项,“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两基”工作通过国家验收,农村艺术教育列入全国50个实验县之一,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稳步推进;支持市属企业改革和发展,厂校移交工作全面完成。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实现了“三为主”县的创建目标,人口得到有效控制。文体广电事业进一步加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一批优秀节目和艺术作品在全国、全市比赛中获奖。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县镇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医药秩序整顿取得实效;结核病防治、计划免疫、无偿献血、农村改水改厕、除四害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有效防止了各类传染病暴发流行。国防教育不断加强,~完成了征兵任务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工会、人事、统计、审计、社保、民政、气象、质监、档案、史志、保密、民族、宗教、侨务、对台、人防、外事、信访、老龄、残疾人和妇女儿童等工作也取得新的成绩。六、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社会秩序保持稳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县进程。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重大决策主动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方面的意见,五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1285件,促进了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以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为重点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成效明显。“三五”普法~完成,“四五”普法深入开展,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依法治县取得明显成效。切实加强安全监管,全面开展道路运输、矿山企业、消防、化危品、地质灾害、民爆物品等方面的安全整治和检查,安全形势明显好转。建立健全经常性、制度化的调处机制,人民内部矛盾得到妥善处理。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持续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和“QQQ”邪教组织,坚决扫除社会丑恶现象,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五年来,县政府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深入开展了“三讲”教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开展行风评议,严肃查办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增强政府工作人员勤政意识,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机关作风有了较大转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有较大提高。各位代表,2002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也是五年来发展速度最快、经济增长质量最好的一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6%,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6%,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8.6%,县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扭亏为盈。地方预算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7.8%,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6%,城乡消费市场转暖回升。农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农村税费改革效果明显,全县农民人均减负20.98元。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同比增加8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加105元,是五年来增加较多的一年。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3.5%和3.41‰。在县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为民办实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