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进一步做好危急值报告和医疗不良事件管理的通知
xxxx医院关于进一步做好
危急值报告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的通知
院属各科室:
为保证我院创“二乙”工作的有效开展,切实贯彻执行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实施细则》,对第三章中关于抓好“危急值报告制度”和“妥善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工作,医院制定了《“危急值”报告制度与工作流程》、《“危急值”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医技科室危急值项目及报告范围》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工作流程》、《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制度与工作流程》等。同时,医院多次举办了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培训班,进行了相关知识的考试考核。
目前各科能够按照要求做好危急值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登记报告,但仍存在有的科室在对危急值的管理中,分析不完全到位,处理不及时,追踪效果记录不完善,上报时间不及时,为克服以上不足,进一步做好上述两项工作,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确保患者安全,现重申以下要求:
一、认真处理“危急值”,确保患者安全。
1、临床、医技科室要认真组织学习“危急值”报告制度,人人掌握“危急值”报告项目与“危急值”范围和报告 程序。科室危急值质量管理小组要有专人负责本科室“危急值”报告制度实施情况的督察,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2、“危急值”报告与接收遵循“谁报告,谁登记。谁接收,谁记录”的原则。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应分别建立检查(验)“危急值”报告登记本,对“危急值”处理的过程和相关信息做详细记录。
3、对出现危急值处于生命危险边缘的患者,临床科室在接到报告做好登记并确认后,要及时组织科室会诊或疑难危重病人讨论并做好记录,同时在病历中要明确记载;需要进行科间或全院会诊的要及时进行;再次强调患者经抢救治疗后效果的追踪情况必须确切记录,对患者安全负责最终落实在效果上,终末质量是必查项目。
4、管床医生需6小时内在病程中记录接收到的“危急值”报告结果和诊治措施。
5、危急值检查结果出现后,临床、医技科室应在24小时内,最多不超过48小时上报医务科。
二、妥善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1、各科室要进一步认真学习我院制定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和《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制度与工作流程》,对医院发生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主动报告,并掌握报告所属的7个类别。
2、按照事件的等级划分和报告流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为四级。对一级事件,即患者非预期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二级事件,即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本身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一、二级均为重大事件,属强制性报告范畴。情况紧急者应在处理时口头或电话上报医务科或护理部或业务院长、院长,结果核实后当事科室需在2个工作日内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上交医务科或护理部。
三级事件,是指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要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四级事件为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未形成事实。
三、四级是一般不良事件,具有保密性、非处罚性和公开性的特点,当事科室需在5个工作日内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并上交医务科或护理部。
对于药物、院感、护理、输血反应的实行双重填报,以上结果最后统一报医务科备案。
3、各科室要针对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措施,持续整改,杜绝和减少不安全事件发生。
4、对于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个人,根据报告的先后顺序、事件是否能促进质量获得重大改进,给予相应奖励。
5、医务科、护理部要指派专人负责收集有关诊疗、护理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并对事件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每季度进行讨论,并制定相关事件的质量持续改进措施及建议。
全院医护人员一定要增强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识别能力,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医疗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严格按照医院规定的流程和时效上报,杜绝严重医疗事故、差错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逐步减少医疗不良事件,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xxxx医院医务科
二零一四年三月三十日
第二篇: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医疗不良事件是指发生在医疗机构的医疗事故、医疗差错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医源性损害,包括医疗意外、并发症等。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虽有一部分原因来自医务人员个人的疏忽或技术缺陷,但更多的原因的来自长期潜在于整个业务管理中的疏漏。增进患者安全,关键是能够捕获关于医疗不良事件和高危隐患的综合信息,通过深入剖析,将其中的教训深刻汲取,为预防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奠定基础。医疗不良事件的报告,有利于医疗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缺陷的发生及处理情况形成深入的认识,便于分析发生原因及处理的合理性,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控制措施。为牢固树立患者安全意识,强化安全保证措施,有效防范医疗缺陷,切实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持续改进工作提供实质性支持。根据“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经研究决定实施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一、成立组织:
成立医疗不良事件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报告项目:
手术病人及部位错误、病人识别错误、用药错误、输血意外、重大并发症、医院感染。
三、报告方式: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的内容应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就诊或入院时间、简要诊疗经过、目前状况;医疗过失行为发生的时间经过,已采取的医疗措施及效果;当事医务人员的姓名、专业、科室、职务或职称。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的形式:科室或个人以书面方式为主,应以实名,报告的内容必须真实。
四、报告处理:
医务科接到报告后将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调查、分析原因,及时制定改进措施。
五、督查考核:
医务科将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对主动报告不予处罚,对隐瞒不报,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医院
2010年3月18日
第三篇: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麦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为了鼓励全中心职工及时、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通过及时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以达到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的目的,特制定我中心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一、医疗不良事件的定义
医疗不良事件是指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二、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的内容
(一)、可能损害患者健康或延长患者治疗时间的事件;
(二)、可能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的事件;
(三)、不符合临床诊疗规范的操作;
(四)、可能引起患者额外经济损失的事件;
(五)、可能给医务人员带来人身损害或经济损失的事件;
(六)、各类可能引发医疗纠纷的事件;
(七)、其他可能导致不良后果的事件或隐患。
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级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4个等级:
(一)、I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二)、II级事件(不良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患者机体与功能损害。
(三)、III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的错误事实,但未给患者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四)、IV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未形成事实。
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则
(一)、Ⅰ级和Ⅱ级事件属于强制性报告范畴,报告原则应遵照卫生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执行。
(二)、Ⅲ、Ⅳ级事件遵照自愿性、保密性、非处罚性原则,鼓励报告。
四、报告流程
(一)、报告形式
1、书面报告
发生安全(不良)事件后48h内,当事人或其他发现人员按照要求填写书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登记表》,报至办公室。
2、紧急电话报告
仅限于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可能迅速引发严重后果的紧急情况使用,并随后履行书面补报。夜间及节假日统一上报中心总值班人员。
(二)、发生或者发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时,当班医师除了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损害扩大外,应立即向所在科室主任报告,同时采取适宜的形式报办公室。
(三)、办公室对报告的不良事件及时调查核实,并上报分管院领导
五、监管
(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管理实行院、科两级参与的管理体系。
(二)、各科室应积极主动上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特别是Ⅲ、Ⅳ级事件。对于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科室应及时总结,提出科室质量与安全改进措施。
(三)、办公室对科室上报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应及时调查核实,给出处理意见,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登记表》,反馈科室并督导科室整改、落实,消除隐患。办公室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定期进行汇总、评价,并提交中心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六、奖惩
(一)、医院鼓励职工主动主动上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对于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个人,给予每例20 元奖励。
(二)、当事人或者科室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后未及时上报导致事件进一步发展的,虽未对患者造成人身损害,但给患者造成一定痛苦、延长了治疗时间或增加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根据事件严重程度,视情况给予处罚。
(三)、已构成医疗事故和差错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照我中心《管理规定》执行。
(四)、对于主动进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医疗缺陷,医院将根据情况酌情减免处罚。
第四篇: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
注:﹡为必填项目本表一式二份,科室存放一份,上交质控科一份
1.不良事件定义: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疗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 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不良事件可分为2类,一类是可预防的不良事件,即医疗过程中未被阻止的差错或设备故障造成的伤害;另一类是不可预防的不良事件,即正确的医疗行为或设备故障造成的不可预防的伤害。报告范围:凡在医院内发生的或在院外转运病人时发生的不良事件均属主动报告的范围。
2.Ⅰ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
失。
3.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
机体与功能损害。
4.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的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
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5.Ⅳ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未形成事实。
第五篇: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医疗不良事件是指: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不良事件可分为2类,一类是可预防的不良事件,即医疗过程中未被阻止的差错或设备故障造成的伤害;另一类是不可预防的不良事件,即正确的医疗行为造成的不可预防的伤害。
麻醉不良事件包括:喉镜引起的牙齿损伤脱落;误吸胃内容性肺炎;术后紧急再插管;外周神经损伤,中心静脉插管气胸;角膜擦伤;烧伤;错误输血,院内感染,做错手术,异物残留体内,穿刺大血肿等。
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举措,科室内发生了任何不该发生的事件均应毫无例外的报告,并填报在不良事件登记本上。同时认真如实的上报上级医生,科主任积极指导善后处理,或请有关科室专家会诊,根据实际情况报告医务科,努力使不良事件得到良性转轨。
科主任每季度组织讨论,针对有倾向性、与病人安全及麻醉质量密切相关的事件在全科讨论,并根据文献及相关要求,讨论制定科室管理规范或专家意见,改变临床麻醉的管理流程
措施:
1.对及时报告,并及时妥善处理不良事件者,科室在事件后的处理及考核方面给予从轻处理。
2.对隐瞒、隐瞒不报造成不良影响者等,一旦发现,科室必要时提请院部在事件后的处理及考核方面给予从重考核和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