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扶贫文件
村支部整顿方案(一):村党支部整改提升方案 南必村整改提升方案
一、党支部基本情况
南必村总人口2078人,党员42名,占总人口的2.0%。党支部一个,支委委员3人,42名党员中有2名女性党员。50%党员是在1964年社教时期入党的。3%是从部队队伍时转回的党员,2%是这些年村支部发展的党员。
二、存在的问题
1、党员年龄结构偏大,年轻党员少。
2、近几年发展党员少。
3、学习方面不足,由于大多数党员年龄偏大,难以组织党员集中学习。
4、支部在党员带动村民发展产业、致富方面工作不足。
三、整改提升措施
1、不断培养年轻党员,发展返乡大学毕业生入党,增加党组织的活力与朝气,提升党支部的文化知识能力。
2、加强学习。多召开民主生活会,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党员的工作能力,增强组织性和纪律性。
3、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支部率先垂范。带动全村党员研究适合本村村情的产业发展道路,带领全村群众通过产业致富,积极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
4、以“三送”工作为统领,以“加快宁都发展,重塑宁都形象”为抓手,在村党支部开展“三有三比”活动,发挥共产党员的作用,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提升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党员的先锋堡垒作用。
后进村党组织整顿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实践特色,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增强组织活力,转变工作作风,努力改善农村面貌,促进全村经济社会发展。
二、整改总体目标
配强一个班子,着力解决班子战斗力不强的问题;培养一支队伍,着力解决党员作用难发挥的问题;找准一条路子,着力解决增收渠道不宽的问题;完善一套制度,着力解决事务管理不规范的问题;解决一些问题,着力解决影响和谐稳定的问题。
三、方法步骤
1、安排部署(2014年4月8日—4月15日)。成立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村两委干部为成员的整改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全面负责村“后进村”集中整顿提高工作的组织实施。工作组成员要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和工作方法,确保整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舆论氛围,确保党员干部群众知晓集中整顿提高的方法步骤、目的要求,吸引广大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为村“后进村”整顿提高工作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2、集中整顿(2014年4月16日—2014年4月30日)。村党支部要围绕后进村集中整顿转化工作目标和阶段性任务,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着力突出村党组织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矛盾纠纷排查和维护社会稳定等重点、难点工作,分门别类、强化措施、全力整改、确保实效。集中整顿期间,工作组要通过个别走访、召开党员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等形式,进一步听取党员群众对整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集中整顿结束后,要及时将整顿工作情况,以书面形式上报镇党委。
3、巩固提高(2014年5月1日—5月20日)。集中整顿结束后,村党支部要围绕加强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着眼于提高村“两委”班子整体功能,对整改工作进行一次“回头看”,归纳梳理,进一步健全完善以民主评议党员、三会一课等为主要内容的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以村级民主决策议事、民主管理、“四议两公开一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级民主决策机制;以村级财务监督、村民理财小组和党务、村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村级民主监督机制;以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承诺、帮扶困难党员和老党员为主要内容的党内帮扶关爱机制,确保整顿成果得到全面巩固提高。
4、总结验收(2014年5月20日—5月底)。村党支部要在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向镇党委提出后进村集中整顿转化验收申请,镇党委将派出检查验收小组,对整顿巩固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考核如未达标,要明确转化时限,继续进行整顿,直至考核验收合格。
四、具体措施
(一)抓班子,提素质,切实提高村级班子的战斗力。坚持思想整顿与组织整顿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对于班子不协调的问题,重点采取谈心谈话、召开民主生活会等方式开展思想整顿,化解矛盾,增进团结。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对村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提高干部的执行能力和工作水平。
(二)抓队伍,强基础,着力增强村级组织阵地服务功能。党支部要把发展党员作为后进村整顿建设的基础工作来抓,注重在优秀年轻农民、科技示范户、致富能人、回乡青年和退伍军人中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认真解决好后进村班子后继无人和党员队伍年龄老化的问题。驻村干部要认真组织开展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切实把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上来。重点从村民呼声最高、要求最迫切的问题着手,全面加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村民日常生活需要,真正让村容村貌发生较大的改变。要围绕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党员活动、办公议事、便民服务、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五个中心的作用,建设和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3、抓建制,促规范,实现村党组织工作和村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驻村干部要帮助村对各类制度进行一次集中梳理,帮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级学习、工作和管理制度,认真落实村民代表议事、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等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形成民主、规范的村级工作运行机制。
4、抓产业,促增收,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组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整顿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集中整顿建设工作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后进村党员干部和群众认清形势,转变观念,理清发展思路,增强发展意识和开拓精神,要帮助后进村制定发展规划、挖掘发展潜力,选准致富路子等。
5、抓重点,解难题,扎实推进农村和谐稳定。针对社会矛盾突出、干群关系紧张、不稳定因素较多等问题,努力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突破口,着力解决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加强治安管理,增强教化功能,注重运用教育、行政、法律等手段,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坚决打击黄、赌、毒和邪教组织,努力形成和谐融洽的社会风尚。
五、组织领导
村党支部要把后进村整顿提高工作作为今年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重点之一,高度重视,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真正把这项事关农村社会稳定、事关农村经济发展、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1、加强领导,形成整建合力。后进村集中整顿提高要在镇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后进村整顿领导小组要加强调查研究、指导督促,及时研究存在的问题,帮助解决整顿工作中的突出困难。镇党委书记要切实负起直接责任人的职责,帮助工作组解决后进村存在的突出问题。形成上下联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整改合力。
2、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5月底镇党委要对后进村进行验收,达不到目标要求的,工作组不能撤。抽调的工作组干部在驻村期间要集中精力抓好后进村的集中整顿提高,深入扎实地开展工作,后进村“两委”班子要主动配合,针对工作组和自己查找的问题逐项整改,确保整顿工作取得成效。
3、加强督查考核。镇党委要对后进村的整顿建设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督查,并适时通报督查结果。把整顿提高成果作为村“两委”考核和驻村工作组成员单位年终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对后进村整顿提高工作组织领导不到位、发动群众不广泛、调查摸底不深入、整顿措施不得力、整顿效果不明显的,将追究村“两委”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第二篇:扶贫病房文件
医院
关于进一步建立扶贫病房的管理规定
为深入推进惠民医疗服务工作,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进一步完善扶贫病房管理,方便贫困患者就医,根据,现就我院扶贫病房的管理做出如下规定。
一、扩大扶贫病房的床位设置
各个病区均要设立一间扶贫病房,并设置“扶贫病房”标志。每个扶贫病房设
张以上扶贫病床。
二、扶贫病房入住对象的基本条件
1、城镇贫困患者持有市总工会颁发的《特困职工优待证》、或县级民政部门颁发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领取证》;
2、农村贫困患者持有县级民政部门颁发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领取证》,“五保户”持“五保证”;
3、因患大病、重病等其它事故导致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患者,城镇持居委会、办事处、区卫生局及区民政部门三级四项特困证明,农村持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县卫生局、县级民政部门开据的三级四项贫困证明(证明信要有经办人及部门主管领导的签字)。
三、实行扶贫病房救助对象转诊制度
(一)转诊制度规定。凡符合扶贫病房入住基本条件的城乡贫困患者,必须首先在各县(市、区)医院,中医院、妇幼
保健院的扶贫病房就诊。治疗效果不佳或疑难重症,需转入我院扶贫病房治疗的,须经所初诊的县级医院填写转诊表,并由初诊医院院长签署意见后方可转至我院扶贫病房入住治疗。
(二)入住扶贫病房的办理程序。凡符合扶贫病房入住基本条件且持有县级医院填写的《转诊表》的城乡贫困患者,在办理住院手续时同时将扶贫手续交至住院处,由住院处进行资格审查。对符合入住扶贫病房的患者,住院处要在其病历首页上加盖“扶贫对象”的印章,同时将扶贫手续收存,交由院扶贫病房管理办公室归档。
各病区在收到扶贫对象入住时,原则上应安排到本科室的“扶贫病房”进行治疗。如遇特殊情况暂不能入住的,也可先安排到本科室其它病房治疗,但费用仍按扶贫病房的相关规定计算。
对于住院时未能及时提供相关扶贫手续,而在住院期间补交的扶贫对象,其费用减免一律从向住院处提供相关手续之日起计算;对于出院结算后再补办的患者,一律不再享受医疗扶贫优惠政策。
四、减免规定及程序
凡按规定入住我院扶贫病房的患者,均享受医疗费用上的“一免四减”,即:免收普通挂号费;治疗费(不含材料费)减免5%;检查费减免20%;手术费减免30%;床位费减免
50%。
凡按规定享受扶贫优惠的患者出院前,由所住科室发给《医院扶贫病房贫困患者减免费用申报表》一份,经患者(属)申请并由所住科室领导签字后,送交院扶贫病房管理办公室审批,出院时交由住院处一并办理费用减免及结算。
五、扶贫病房工作管理要求
1、各科室设立的扶贫病房一律要挂牌明示。要在扶贫病房门上醒目位置标注“扶贫病房”字样,在病房内醒目位置公布“扶贫病房减免制度” 内容,以便入住患者清楚减免条件和内容。
2、扶贫病房内要悬挂“扶贫病房医护人员守则”。医务人员要增强群众感情和“惠民”意识,对贫困患者要热情接诊、关心体贴、周到服务,不得慢怠、推诿和拒治。
3、技术人员和医疗设施,要按照医疗机构基本标准配备,做到“价格低、服务质量不能低”,确保为贫困患者提供优质、高效、安全和满意的医疗服务。
4、实行扶贫病房患者专项档案制度。医院扶贫病房管理办公室要建立扶贫病房患者专项档案,详细记录患者有关情况,如姓名、性别、家庭住址及家庭经济情况、住院日期、住院号、病情、享受到的减免情况及有关证明(或复印件)等。要做到一人一档。
六、加强对扶贫病房工作的管理
1、成立扶贫病房管理组织。为加强我院对扶贫病房工作的管理,医院成立扶贫病房工作领导小组。
任领导小组组长,任副组长,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办公室具体负责扶贫病房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和运转工作。各临床科室也要指定专门人员,具体负责本科室的扶贫病房管理工作。各科室扶贫病房工作管理人员名单及联系电话报院扶贫病房管理办公室备案。
2、加强监督检查与审计。院扶贫病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组织督查小组深入各科室对扶贫病房各项工作进行明察暗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纠正。医院财务审计部门与纪检监察室负责对各病区扶贫病房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每年审计一次。
3、严明奖惩机制。医院将把“扶贫病房”建设情况列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工作扎实、成效明显的,给予表扬和奖励;对工作敷衍,没有认真开展及落实扶贫病房工作的,要给予通报批评;对打着扶贫病房旗号谋利的,要追究科室及有关人员的责任。
4、严格救助对象的核查。院扶贫病房管理办公室、住院处及各病区都要加强对扶贫对象的严格核查。对弄虚作假,开具不实证明的,出院前由医院相关人员组成稽查组到当地核实,与事实不符的,不予减免。对出具不实证明的,由医院上报市卫生局并对经办人给予相应处理。
第三篇:贵州扶贫攻坚“1+10” 配套文件
贵州扶贫攻坚“1+10” 配套文件
1个《决定》:
《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
10个文件:
① 《关于扶持生产和就业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
② 《关于进一步加大扶贫生态移民力度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 ③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贫困学生资助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方案》 ④ 《关于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保障水平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方案》 ⑤ 《关于全面做好金融服务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 ⑥ 《关于开展社会保障兜底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
⑦ 《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对贫困村实行包干扶贫的实施方案》
⑧ 《关于加快少数民族特困地区和人口数量较少民族发展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 ⑨ 《关于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
⑩ 《贵州省贫困县退出实施方案》
《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
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
为全力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10月18日,全省扶贫开发大会在贵阳召开。会议下发了《关于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及10个配套文件,鲜明地提出了全省精准扶贫的奋斗目标、着力重点和具体措施。
“1+10”配套文件是新招实招,贯穿了精准性的要求,突出了“组合拳”的特色,强化了配套化的措施,为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明确了任务书、作战图和时间表。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强化落实责任,推进改革创新,加强政策扶持,采取超常规措施,拿出过硬办法,尽快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素质,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建设全国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
目标任务
分两步实现扶贫攻坚目标任务。第一步,扎实推进“33668”扶贫攻坚计划,大力实施“六个到村到户”和“六个小康建设”,到2017年末,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300万人以上,按照省定标准24个贫困县、375个贫困乡镇脱贫“摘帽”,5800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第二步,深入落实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保护、加强教育、社会保障兜底等“五个一批”扶持措施,到2020年末,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实现623万现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群众收入迈上新台阶,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面消除绝对贫困。
发展实招
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项行动”
(一)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行动。完善高速公路路网连接通道,实施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实施水利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支持水利工程建设向贫困村倾斜;实施贫困地区农村水电开发,到2020年全面实现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
(二)实施产业和就业扶贫行动。扶持贫困县、贫困乡镇规划建设不同层次的农业示范园区,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农村小微企业。实施乡村旅游扶贫计划,大力实施电商扶贫。实施“雁归兴贵”行动计划,引导外出务工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
(三)实施扶贫生态移民行动。到2020年把“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深山区、石山区和生态脆弱地区142万人全部迁出。合理规划移民安置点。
(四)实施教育扶贫行动。大力推进“四项突破”工程和教育“9+3”计划,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继续压减6%的行政经费用于支持教育,各级教育经费继续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倾斜。
(五)实施医疗健康扶贫行动。构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推进新农合和大病保险全覆盖,提高贫困人口大病费用实际报销比例,加大医疗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加强农村贫困残疾人健康服务,建立贫困人口健康卡,加强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实施“百院建设工程”。
(六)实施财政金融扶贫行动。发挥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导作用,省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各类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和基建投资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农业综合开发、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等涉农资金优先投向贫困村。建立健全省、市(州)、县三级扶贫投融资平台,设立扶贫产业发展基金和县级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特惠贷”。
(七)实施社会保障兜底扶贫行动。加强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制度衔接,持续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到2020年农村低保与扶贫两个标准实现统一,将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人口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加快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和临时救助等救助制度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开展“救急难”工作。
(八)实施社会力量包干扶贫行动。加快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聚合各类资源实现与全省9000个贫困村“一对一”帮扶全覆盖。用好对口帮扶力量,完善联络协调机制。用好各类企业力量,深入开展国有企业“百企帮百村”活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扶贫公益基金和开展扶贫公益信托。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
(九)实施特困地区特困群体扶贫行动。以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和县级规划,深入推进大规模、区域性、产业化连片开发。实施麻山、瑶山、月亮山专项扶贫行动计划,实施“优先安排项目、优先脱贫”战略,出台人口较少民族整体脱贫扶持政策。健全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
(十)实施党建扶贫行动。大力开展集团帮扶,深入推进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健全完善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联乡驻村包户帮扶责任制。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和村支“两委”建设,选好配强贫困村“第一书记”。坚持重心下移、结对到户,优化驻村干部配备,选拔有农村工作经验、能力较强的干部从事驻村帮扶工作。健全贫困村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稳定保障制度,完善村干部基本报酬和医疗、养老等保障机制。
《关于扶持生产和就业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
通过实行贫困人口收入级差分类扶持、脱贫路径分类管理,深入推进产业化扶贫,着力促进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大力实施扶贫攻坚“三个十工程”,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推动产业分类更科学、脱贫路径更精准、实现方式更具体,进一步提高产业和就业对贫困人口的扶持带动作用,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目标任务
到2017年末,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300万人以上。到2020年末,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现有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发展实招
(一)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帮助贫困农户就地发展生产增收。坚持扶产业就是扶根本的理念,大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二是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三是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四是大力实施扶贫攻坚“三个十”工程。五是大力加强科技扶贫支撑能力建设。
(二)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加工业,帮助贫困农户实现就业增收。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特色商品加工。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小微企业。四是大力建设加工原辅材料基地。
(三)大力发展以乡村旅游为主的旅游业,帮助贫困农户就近增收就业。一是大力整合部门涉旅资源。二是大力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三是大力规范乡村旅游开发。四是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
(四)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业,帮助贫困农户销售商品和就业。一是大力实施电商扶贫工程。二是大力畅通农产品物流渠道。三是大力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四是大力培育农产品营销队伍。
(五)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劳务经济,帮助贫困农户增加工资性收入。一是大力实施“1户1人”培训计划。二是大力开展劳务信息服务。三是大力发挥建筑业吸纳就业的作用。四是大力开展“雁归兴贵”行动。五是大力培育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
(六)大力加快城镇化带动步伐,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转移就业。一是大力加强城镇建设发展。二是大力提升城镇就业功能。三是大力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四是大力强化农民进城服务。
(七)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帮助贫困农户增加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一是大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二是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三是大力发展农村股份合作。四是大力强化惠农政策落实。
《关于进一步加大扶贫生态移民力度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
重点向50个贫困县和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倾斜,向深山区、石山区和生态位置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贫困村组倾斜,优先搬迁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确保移民搬迁后生活逐步超过原有水平,实现同步小康。
目标任务
“十三五”期间,对仍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105万贫困人口和37万生态脆弱区的农户实施移民搬迁。其中,2016至2018年每年实施30万人搬迁,2019至2020年每年实施搬迁26万人,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有保障”。
发展实招
一、精准做好移民搬迁安置
精准确定搬迁对象。坚持“三不搬、三为主”的原则,实施整村搬迁的要求为贫困村中贫困人口比例高、生存条件恶劣的自然寨和村民小组;插花搬迁的必须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精准选择安置方式。按照有利于城镇化、有利于移民生存发展的原则,以就业和增收为核心,移民的安置去向和地点以县城、集镇、旅游服务区、中心村、有就业岗位的产业园区为主,其中重点放在县城和集镇。
精准推进移民就业保障。基于移民劳动力数据分析和市场需求,开展精准的订单式、针对性培训,促进移民劳务输出和就地就近就业相结合,确保每户移民家庭至少1个劳动力实现城镇就业。
二、创新扶贫生态移民工作机制
一是提高贫困户补助标准,实行住房建设差别化补助政策,破解“越穷越搬不动,越富越搬得出”的难题。在原有人均补助标准不变基础上,适当提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建房补助标准,每人补助2万元;非贫困户每人补助1.2万元。差别化补助的适用范围和对象为“十三五”期间计划搬迁的142万人,政策不追溯已实施计划搬迁的62万人。
二是严格执行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形成正常的退出机制。严格执行迁出地旧村庄、宅基地拆除复垦,复垦面积转为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城市新增建设用地优先用移民搬迁复垦土地置换,土地级差收益按一定比例分配给移民对象,以激励移民拆除旧房。
三是用好用活农业开发政策,结合山区农业开发、退耕还林和扶贫政策,通过土地流转或专业合作社等方式,扶持移民对原有承包地退耕改种经济林、水果或中药材,实现生态恢复和移民增收双赢。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贫困学生资助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方案》
按照“精准资助、应助尽助”的原则,完善我省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将农村贫困学生资助纳入财政预算,切实解决农村贫困学生上学期间费用负担问题,不让贫困农户因学返贫、因学致贫,不让农村贫困学生因经济困难失学。
发展亮点
一、资助对象
具有我省户籍、就读高中阶段以上学校(不含研究生阶段)的农村贫困学生凭《扶贫手册》申请资助。对因灾、因病等特殊原因返贫的非在册贫困户子女,经本人申请审批后可纳入资助范围。
二、资助标准
从2015年秋季学期起,对符合资助条件的在校学生,在原有资助政策基础上,从学生入学开始直到完成当期学段学业为止,实施以下精准资助政策:
(一)普通高中“两助三免(补)”。就读普通高中的我省户籍农村贫困学生,在实施国家助学金(2000元/生·年)基础上,新增扶贫专项助学金(1000元/生·年)、免(补助)学费(760元/生·年)、免(补助)教科书费(400元/生·年)、免(补助)住宿费(500元/生·年)资助项目。
(二)中职学校“两助三免(补)”。就读中职学校的我省户籍农村贫困学生,在实施三年免学费(2000元/生·年)和一、二年级国家助学金(2000元/生·年)基础上,对一、二年级学生新增扶贫专项助学金(1000元/生·年)、免(补助)教科书费(400元/生·年)、免(补助)住宿费(500元/生·年)资助项目。
(三)普通高校“两助一免(补)”。就读普通高校本专科(高职)的我省户籍农村贫困学生,除享受原有国家助学金(平均3000元/生·年)外,再向其提供扶贫专项助学金(1000元/生·年)、免(补助)学费(本科学生标准为3830元/生·年、专科高职学生标准为3500元/生·年)资助项目。《关于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保障水平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方案》
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保障水平,遏制和减少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救助保障对象
(1)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大病患者;(2)特困供养人员;(3)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4)享受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5)计生“两户”家庭成员(独生子女户、二女绝育户夫妇及其未满18周岁的子女(6)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精减退职老职工;(7)艾滋病人和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者;(8)家庭经济困难的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9)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以及老年人;(10)因医疗自付费用过高导致家庭无力承担的患者;(1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群。
发展亮点
民政医疗救助政策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重大疾病患者,特困供养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的长期保障户、80岁以上老年人,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计生医疗扶助、民政医疗救助等保障后,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保障水平达到100%。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大病患者(除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重大疾病患者),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精减退职老职工、艾滋病人和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者,家庭经济困难的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的精神病障碍患者,享受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报销后,剩下部分在年救助封顶线内按不低于70%的比例由民政医疗救助金给予救助。
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及老年人,因医疗自付费用过高导致家庭无力承担的患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群,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报销后,剩下部分,经申请认定,在年救助金封顶线内按不低于50%的比例由民政医疗救助金给予救助。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大病患者等11类救助保障对象,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计生医疗扶助、民政医疗救助等救助保障后,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保障平均水平达到90%以上。
《关于全面做好金融服务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
以金融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农户增收为核心,重点针对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切实解决金融扶贫资金缺口大、精准度不高、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备等突出问题,帮助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贫困人员加快脱贫。
目标任务
2015年起,贫困地区新增贷款年均1000亿元以上;扶贫攻坚期内,贫困地区直接融资规模达300亿元;保险资金支持达200亿元;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新增分支机构及服务网点300个;新设立新型金融机构100家;到贫困县设服务网点的保险公司县均不低于4家。金融助推300个以上的贫困乡镇“减贫摘帽”、3000个以上贫困村出列、20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发展新招
一、扩大贫困地区融资规模:
1、增加贫困地区贷款投放。扶贫攻坚期内,贫困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当年新增可用资金80%以上用于当地。
2、宏观调控释放资金定向用于扶贫开发。贫困地区金融机构做好支持扶贫开发的台账建立工作,确保定向降准、提高合意贷款容忍度等,定向释放的可用资金100%用于扶贫开发。
3、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支持引导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力争扶贫攻坚期内,60家以上企业在贵州股权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挂牌、10家以上企业到新三板挂牌,建立1家省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
二、加大金融精准扶贫力度:
1、实施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小额“特惠贷”。由农村信用社向建档立卡贫困农户中有贷款意愿、有创收增收项目、有创业就业潜质和一定还款能力的农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除担保抵押、扶贫贴息支持、县级风险补偿”的特惠金融信用贷款。
2、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扶贫产业。2015年底前力争完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档评级工作。对发展扶贫产业,带动贫困农户效果好的合作社发放扶贫产业贷款。
3、扩大扶贫龙头企业融资额度。建立健全农村资源确权、价值评估、流转等抵押贷款的配套措施,支持金融机构扩大扶贫龙头企业授信额度,重点突破1000至3000万元的信贷瓶颈,重点支持贫困县体现资源优势、具有市场竞争力、扶贫带动效果好的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
三、建立扶贫信贷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以创新金融产品支持贫困户发展生产:
1、整合资金创设“贵扶贷”、“惠农贷”、“惠工贷”等金融产品。县级每年安排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量的10%作为扶贫专项资金,并将其中的50%注入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按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精准扶贫“特惠贷”的贷款风险补偿。
2、设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通过省级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支持龙头企业等社会资本建立子基金;对具有高成长性、产业化前景良好、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成效明显的市(州)级以上龙头企业直接进行股权投资,扶贫攻坚期内,基金规模达力争达10亿元。
3、扩大农业保险产品类型。继续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确保贫困县中央政策性农业保险实现“愿保尽保”,除能繁母猪、水稻以外的中央政策性农业品种覆盖率每年提升5个百分点,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品种每年增加1—2个,覆盖率逐年提升。
《关于开展社会保障兜底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制度,编密织牢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托底安全网,确保到2020年前“两无”贫困人口(无业可扶和无力脱贫贫困人口)和暂时不能脱贫人口全部脱贫,基本生活水平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相适应,共享全面小康成果。
发展实招
一、提高低保标准,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与全面小康相适应。
1、提高低保标准,逐步推进两线合一。到2020年农村低保与扶贫两个标准实现统一。2016年全省农村低保标准按18..2%年平均增幅提高,平均标准达到3184元/年,以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合理提高标准。
2、加大分类施保力度,大幅提高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对纳入低保的老年人、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在校学生、单亲家庭成员等特殊困难群体,在发放基本保障金的基础上,根据困难程度,按照当地低保标准的10%-30%分类别增发特殊困难补助金给予生活保障。对农村低保中的季节性缺粮户实施好粮食救助。
二、提高特困供养水平,确保特困供养人员共享全面小康成果。
1、逐年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确保五保供养对象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农村居民平均生活水平。将农村五保供养资金作为民生必保项目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省、市(州)、县(市、区)三级财政“十三五”期间每年继续分别按人均不低于200元、100元、200元的标准,增加对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的投入。同时将所有农村五保对象纳入农村低保保障范围,并按低保标准的30%增发特殊困难补助金。
2、加强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确保孤儿健康成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调整提高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确保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不低于600元/月,集中供养孤儿基本生活费不低于1000元/月。完善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将失去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儿童纳入孤儿基本生活保障范围。
3、加强特困人员供养设施建设和管理,打造特困供养人员的幸福家园。完善农村五保供养设施,确保各地供养床位达到当地五保对象总数的60%。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建设,2017年实现所有县(市、区)儿童福利机构全覆盖。
三、提高医疗救助保障水平,有效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提高基本医疗救助保障水平,基本住院救助限额达到3万元以上。
四、加强住房救助,确保困难群众住有所居。加强农村危房改造,落实“两最”原则,把“最危险的房屋、最困难的群众”作为农村危房改造的根本任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过程中,一级危房户中的五保户、低保户户均补助2.23万元,困难户户均补助1.23万元;二级危房户中的五保户户均补助0.85万元,低保户、困难户户均补助0.7万元;三级危房户中的五保户户均补助0.7万元,低保户、困难户户均补助0.65万元。
《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对贫困村实行包干扶贫的实施方案》
把全省9000个贫困村作为帮扶对象,搭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新平台,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认领帮扶贫困村,开展点对点精准包干扶贫,实现社会力量对贫困村帮扶全覆盖。推动贫困村多渠道、多类型、多元化发展,实现扶持一村、脱贫一村、致富一村,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贫困村脱贫奔小康格局。
目标任务
以包干扶贫的贫困村“减贫摘帽、整体脱贫”为总目标,通过产业带村、项目兴村、招工帮村、资金扶村等不同形式,带强一批产业,带动一批项目,带活一批市场,带建一批基础设施,使贫困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特色产业形成规模,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组织能力得到提升,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实现整村脱贫。
发展实招
一、建立省、市(州)、县三级包干扶贫贫困村责任制。省、市、县三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大中专院校分别按“2、1、1”的标准包干扶贫贫困村,即省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大中专院校分别负责包干2个贫困村,其余两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大中专院校分别负责包干帮扶1个贫困村。
二、开展企业包干扶贫贫困村活动。在开展12家国有企业整县帮扶12个贫困县的基础上,动员我省100家以上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包干扶贫贫困村活动,每个企业结对包干扶贫2个贫困村。以村企共建为平台,在全省民营企业中选择1000家民营企业“一对一”结对包干扶贫1000个贫困村。
三、争取中直单位、对口帮扶城市、各民主党派及驻黔部队参与包干扶贫贫困村。争取定点扶贫我省的32个中央单位(企业)分别结对包干扶贫5个贫困村。争取8个帮扶城市在开展区县结对帮扶工作中,明确每个区县结对包干扶贫5个以上贫困村。争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在毕节试验区和黔西南试验区建设中,每个单位在帮扶县结对包干5个贫困村,实施“同心工程”项目。争取省军区、省武警总队各结对包干2个贫困村,各市(州)军分区、县人武部,各武警支队、中队各结对包干1个贫困村。
四、倡导、鼓励和动员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包干扶贫贫困村。按照能力大小和意愿,自主选择以村、组、贫困户作为帮扶对象,或以帮扶项目的实施为载体,开展包干扶贫工作。
《关于加快少数民族特困地区和人口数量较少民族发展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
重点对全省2047个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开展扶贫攻坚决战行动,采取因村施策、因族施策等特别扶持办法,进一步加大特别照顾和精准扶贫力度,加快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
工作目标
到2017年,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实现“五通十有”,贫困人口在2014年的基础上减少一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本县平均水平,一半以上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1000个左右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出列,毛南族和仫佬族聚居村基本实现全面小康。到2020年,所有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实现全面小康。
发展新招
落实脱贫规划实行优先倾斜扶持
1、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建设。从2016年起,“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财政“一事一议”奖补项目优先安排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到2017年实现所有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全覆盖。
2、优先安排扶贫生态移民。从2016年起,扶贫生态移民项目优先安排到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对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的贫困户适当提高扶贫生态移民补助标准,实行差别化扶持。到2020年,凡不具备生存条件、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和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寨,全部实现移民搬迁,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3、优先安排特色产业发展。从2016年起,种植养殖发展项目、山地特色产业扶持项目等涉农产业发展项目优先安排到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以县为单位,在项目数量和资金规模上要逐年有大幅度增加,到2017年实现所有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全覆盖,每村培育成熟一个或以上产业发展项目。
4、优先安排技能培训。从2016年起,雨露计划“1户1人”培训、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锦绣计划等培训项目优先安排到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到2017年实现对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全覆盖。
5、优先安排电子商务发展。从2016年起,信息网络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建设等项目优先安排到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到2018年,实现信息网络建设覆盖50%以上少数民族贫困村,2020年实现全覆盖;有条件的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都有电子商务。
6、优先安排基层组织建设。从2016年起,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项目优先向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倾斜,到2017年,每个村都有1个以上致富带头人。
《关于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 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
坚持“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大力加强发展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激发和调动党员干部的内在活力,最大限度凝聚精准扶贫正能量。
发展实招
一、落实精准扶贫责任制,充分发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党建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坚持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加强督促检查,坚持述职考核,持续营造良好的扶贫攻坚干事氛围;领导干部带头推进精准扶贫任务,开展蹲点调研,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加大培训力度,提升精准扶贫攻坚能力,强化培训内容精准,强化培训对象精准,强化实践锻炼,总结和运用好经验,提高扶贫工作成效。
二、加强发展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建强精准扶贫攻坚的战斗堡垒。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开展便民利民服务。推进基层服务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配合有关部门以信息化手段推广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好、运用好贵州党建云平台、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等手段,积极创建党建工作QQ群、微博、微信,助推农村党员群众增收致富。总结推广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党带富”创业信用贷款等经验,积极推动精准扶贫,落实农村基层党建基本保障,壮大集体经济。
三、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基层干部和优秀人才的主力军作用,积极投身精准扶贫攻坚主战场。加强“三支队伍”建设,选好配强“三支队伍”,坚持在扶贫一线培养锻炼干部,关心基层干部,使基层干部保持良好精神状态,投入到精准扶贫攻坚中去。发挥同步小康工作队和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的作用,坚持高标准选派,积极带头示范,带头发展致富,带头结对帮扶,开展党员志愿服务发挥人力资源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精准下派一批专业人才,精准引进一批专业人才,吸引和留住一批青年人才。
《贵州省贫困县退出实施方案》
通过确定规范的贫困县退出标准和程序,对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乡(镇)、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发展情况和脱贫进程实行有效动态管理。到2020年,全省62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00元农村扶贫标准,2010年不变价)全部实现稳定脱贫;900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出列;934个贫困乡(镇)和50个重点县全部“摘帽”。
发展实招
重点县摘帽:一是2014年(含2014)之前已实现省定标准“减贫摘帽”的25个重点县,自2015年起,每年贫困发生率确保下降4.3个百分点以上,到2017年底全部按“全县贫困发生率低于4%”的国定退出标准和退出计划实行刚性退出。二是未实现省定标准“减贫摘帽”的重点县,继续按照省定“减贫摘帽”标准进行考核从达到省定“减贫摘帽”标准的次年开始,按照“贫困发生率每年下降4.3个百分点以上”的标准进行考核,并按国定退出标准和退出计划实行刚性退出。到2020年全省50个重点县全部“摘帽”。
贫困乡(镇)摘帽:一是已经实现省定标准“摘帽”的525个贫困乡(镇),按“贫困发生率下降4.3个百分点以上”的标准,由市(州)进行复查,确保稳定脱贫。二是尚未实现省定标准“摘帽”的409个贫困乡(镇),在考核时,达到“贫困发生率下降4.3个百分点以上”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考核标准”两个指标,即可“摘帽”。并在“摘帽”次年起,按标准由市(州)进行复查。
贫困村退出:贫困村退出执行国定退出标准。以贫困发生率和村级集体经济为主要衡量指标,在实现“贫困发生率下降4.3个百分点、村集体经济积累不低于3万元”两个指标时,即可退出。
贫困人口脱贫:贫困人口脱贫以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当年国家贫困标准、有安全住房、家庭无辍学学生为主要衡量指标。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超过当年国家贫困标准的地区,凡纳入低保的家庭,视为脱贫人口。
第四篇:贵州精准扶贫“1 10”文件解读
贵州精准扶贫“1 10”文件解读
纳雍县2016年招聘驻村特岗、乡(镇、街道)扶贫工作人员想必考友们已经知道,此次招聘笔试形式为闭卷考试(考试均未指定参考用书,不组织也不委托任何机构举办考试辅导培训班)。笔试范围为扶贫业务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时事政治。此类考试暂时没有相关辅导书,但是近日我们平台借用自身资源精心为大家提供了以下内部文件资料,供大家参考复习,希望能够帮助广大考友顺利备考,一举成功。平时考友们也可以关注一下我们微信号Store163 编 者 按
“十二五”以来,贵州农村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149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623万人,25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525个贫困乡镇按照省定标准实现“减贫摘帽”,全省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贵州就如何做好当前和“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出台了“1+10”文件,力促精准扶贫,全力推进扶贫攻坚。10个文件究竟有哪些惠及全贫困群众的具体措施,本刊就此解读,以飨读者。
《关于扶持生产和就业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
目 标
2017年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8000元以上,减贫300万人以上。2020年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10000元以上,现有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路 线 图
2014年末,全省农村贫困人口623万,其中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两无”贫困人口158万,16岁至65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310万。
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主要通过积极发展种养业、加工业、旅游业、流通业、劳务经济等五个途径,帮助发展产业和扩大就业。
到2020年,种植养殖业吸纳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100万人,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47万人;加工业吸纳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30万人,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44万人;旅游业吸纳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48万人,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70万人;流通业吸纳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12万人,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7万人;劳务经济吸纳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120万人,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87万人。
对158万“两无”农村贫困人口:全面实行农村低保救助。
措 施
(一)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进贫困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实施扶贫攻坚“三个十”工程。加强科技扶贫支撑能力建设。
(二)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加工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以规模种植养殖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发展农村特色商品加工。发展农村小微企业。建设加工原辅材料基地。
(三)发展以乡村旅游为主的旅游业。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在贫困地区重点发展休闲观光乡村旅游。
(四)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业。将农产品市场营销作为产业化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向和重点工作,解决产业化扶贫的根本问题。实施电商扶贫工程。改变农副产品供销模式,加快实现贫困地区行政村电商网点全覆盖。畅通农产品物流渠道。加快贫困地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畅通农产品销售通道。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优先建设农产品产地交易市场,重点建设一批区域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农产品营销队伍。积极培育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五)发展贫困地区劳务经济。将转移就业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通过扩大就业促进精准脱贫。一是实施“1户1人”培训计划。二是开展劳务信息服务。三是发挥建筑业吸纳就业的作用。四是开展“雁归兴贵”行动。五是培育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
(六)加快城镇化带动步伐,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转移就业。一是加强城镇建设发展。二是提升城镇就业功能。加强产业园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示范小城镇、城市综合体、旅游景区“5个100”工程建设,产园城一体,形成各具规模、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城镇村居体系,引导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三是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四是强化农民进城服务。
(七)推进农村改革,帮助贫困农户增加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一是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二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三是发展农村股份制合作。四是强化惠农政策落实。全面落实扶持农业农村的各项奖补政策并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关于进一步加大扶贫生态移民力度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
目 标
“十三五”期间对仍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105万贫困人口和37万生态脆弱区的农户实施移民搬迁。
路 线 图
2016年—2018年每年实施30万人搬迁。
2019年—2020年每年实施搬迁26万人。
基 本 原 则
(一)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发挥政府在政策制定、规划编制、资源整合、组织协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尊重群众意愿,在搬迁对象、安置去向和安置方式的确定上充分听取群众意见。
(二)扶贫与生态相结合,优先搬迁贫困农户。统筹扶贫和生态两个功能,重点向50个贫困县和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倾斜,向深山区、石山区和生态位置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贫困村组倾斜,优先搬迁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
(三)搬迁与安置并重,满足移民生存与发展需求。科学编制扶贫生态移民规划,整合部门资源,统筹安排建房、搬迁、就业、保障、配套和生态修复等关键环节的工作,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确保移民搬迁后生活逐步超过原有水平,实现同步小康。
主 要 任 务
(一)精心编制“十三五”扶贫生态移民规划。
(二)精准做好移民搬迁安置。一是精准确定搬迁对象。实施整村搬迁的要求为贫困村中贫困人口比例高、生存条件恶劣的自然寨和村民小组;插花搬迁的必须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二是精准选择安置方式。移民的安置去向和地点以县城、集镇、旅游服务区、中心村、有就业岗位的产业园区为主,其中重点放在县城和集镇。三是精准推进移民就业保障。
(三)创新扶贫生态移民工作机制。一是提高贫困户补助标准,实行住房建设差别化补助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建房每人补助2万元;非贫困户每人补助1.2万元。政策不追溯已实施计划搬迁的62万人。二是严格执行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形成正常的退出机制。三是用好用活农业开发政策,通过土地流转或专业合作社等方式,扶持移民对原有承包地退耕改种经济林、水果或中药材,实现生态恢复和移民增收双赢。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贫困学生资助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方案》
目 标
将农村贫困学生资助纳入财政预算,切实解决农村贫困学生上学期间费用负担问题。
资 助 对 象
具有贵州省户籍、就读高中阶段以上学校(不含研究生阶段)的农村贫困学生凭《扶贫手册》申请资助。对因灾、因病等特殊原因返贫的非在册贫困户子女,经本人申请审批后可纳入资助范围。
资 助 标 准
从2015年秋季学期起,对符合资助条件的在校学生,在原有资助政策基础上,从学生入学开始直到完成当期学段学业为止,实施以下精准资助政策:
(一)普通高中“两助三免(补)”。就读普通高中的我省户籍农村贫困学生,在实施国家助学金(2000元/生/年)基础上,新增扶贫专项助学金(1000元/生/年)、免(补助)学费(760元/生/年)、免(补助)教科书费(400元/生/年)、免(补助)住宿费(500元/生/年)资助项目。
(二)中职学校“两助三免(补)”。就读中职学校的我省户籍农村贫困学生,在实施三年免学费(2000元/生/年)和一、二年级国家助学金(2000元/生/年)基础上,对一、二年级学生新增扶贫专项助学金(1000元/生/年)、免(补助)教科书费(400元/生/年)、免(补助)住宿费(500元/生/年)资助项目。
(三)普通高校“两助一免(补)”。就读普通高校本专科(高职)的我省户籍农村贫困学生,除享受原有国家助学金(平均3000元/生/年)外,再向其提供扶贫专项助学金(1000元/生/年)、免(补助)学费(本科学生标准为3830元/生/年、专科高职学生标准为3500元/生/年)资助项目。
免费(补助)标准原则上为贵州省范围内相应学段收费项目的最低收费标准。以上所涉免费(补助)标准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根据相应收费标准变化而调整。
《关于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保障水平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方案》
目 标
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体系,遏制和减少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救 助 保 障 对 象 范 围
(1)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大病患者;(2)特困供养人员;(3)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4)享受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5)计生“两户”家庭成员(独生子女户、二女绝育户夫妇及其未满18周岁的子女);(6)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精减退职老职工;(7)艾滋病人和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者;(8)家庭经济困难的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9)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以及老年人;(10)因医疗自付费用过高导致家庭无力承担的患者;(1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群。
救 助 保 障 对 象 资 格
认 定 和 管 理
(1)扶贫部门与民政部门共同负责认定的救助保障对象: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中的大病患者。
(2)民政部门负责认定的救助保障对象:特困供养人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精减退职老职工,家庭经济困难的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享受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以及老年人,因医疗自付费用过高导致家庭无力承担的患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群。
(3)卫生计生部门负责认定的救助保障对象:计生“两户”家庭成员,艾滋病人和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者。
(4)民政、卫生计生、扶贫部门要按程序开展医疗救助保障对象认定工作,及时将认定信息反馈到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并在基本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内完成医疗救助保障对象属性登录和上传。因医疗救助保障对象动态管理等特殊因素,对其医疗救助保障资格发生变更后,其县级管理部门应及时通报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变更医疗救助保障对象特殊待遇属性。
救 助 保 障 资 金 筹 集
1.基本医疗保险。
个人缴纳与各级政府财政补助共同筹集,参合(保)人员个人缴费标准和中央、省、市、县级财政补助标准按国家和省的筹资政策执行。
2.大病保险。
利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为参合(保)人员购买大病保险,筹资标准原则上不低于人均筹资总额的5%。
3.民政医疗救助、计生医疗扶助和扶贫资金帮助。
民政医疗救助所需资金由民政部门的医疗救助专项资金支付;计生医疗扶助所需经费由卫生计生部门的计生利益导向专项资金支付;对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需救助保障的对象,可由扶贫资金给予适当帮助解决。上述渠道安排后出现的资金缺口,由省、市、县三级财政部门共同承担。
资 助 参 合(保)政 策
特困供养人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精减退职老职工、家庭经济困难的肇事肇祸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参合(保),个人应缴费用由民政部门给予全额资助。
计生“两户”家庭成员参合(保),个人应缴费用由卫生计生部门给予全额资助。
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个人应缴参合(保)费用,按人均不低于30元标准资助,所需资金由民政部门给予资助。
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以及老年人个人应缴参合(保)费用,按人均不低于10元标准资助,所需资金由民政部门给予资助。
基 本 医 疗 保 险 补 偿
1.门诊统筹补偿。
(1)普通门诊统筹补偿报销封顶线不低于400元/人/年。
(2)特殊病种大额门诊补偿报销封顶线不低于2万元/人/年。
2.住院补偿。
(1)起付线。省内各级医疗机构起付线分段标准为:乡级50元至100元,县级200元至500元,市级600元至800元,省级1000元至2000元。跨省就医的起付线,原则上应高于省内省级医疗机构起付线。
(2)住院补偿比例。省内各级医疗机构标准为:乡级80%至90%,县级70%至80%,市级60%至70%,省级50%至60%。
大 病 保 险 报 销 政 策
全面推进实施大病保险,利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为参合(保)人员购买大病保险。
计 生 医 疗 扶 助 政 策
农村计生“两户”家庭参合(保)成员,减免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个人负担部分的50%,由卫生计生部门的计生利益导向专项资金支付。
民 政 医 疗 救 助 政 策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重大疾病患者,特困供养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的长期保障户、80岁以上老年人,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计生医疗扶助、民政医疗救助等保障后,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保障水平达到100%。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大病患者(除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重大疾病患者),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精减退职老职工、艾滋病人和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者,家庭经济困难的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的精神病障碍患者,享受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报销后,剩下部分在年救助封顶线内按不低于70%的比例由民政医疗救助金给予救助。
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及老年人,因医疗自付费用过高导致家庭无力承担的患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群,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报销后,剩下部分,经申请认定,在年救助金封顶线内按不低于50%的比例由民政医疗救助金给予救助。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大病患者等11类救助保障对象,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计生医疗扶助、民政医疗救助等救助保障后,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保障平均水平达到90%以上。《关于全面做好金融服务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
路 线 图
2015年起,贫困地区新增贷款年均1000亿元以上;扶贫攻坚期内,贫困地区直接融资规模达300亿元;保险资金支持达200亿元;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新增分支机构及服务网点300个;新设立新型金融机构100家;到贫困县设服务网点的保险公司县均不低于4家。
金融助推300个以上的贫困乡镇“减贫摘帽”、3000个以上贫困村出列、20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措 施
扩大贫困地区融资规模
1.增加贫困地区贷款投放。扶贫攻坚期内,贫困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当年新增可用资金80%以上用于当地。
2.宏观调控释放资金定向用于扶贫开发。
3.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支持引导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力争扶贫攻坚期内,60家以上企业在贵州股权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挂牌、10家以上企业到“新三板”挂牌,建立1家省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
加大金融精准扶贫力度
1.实施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小额“特惠贷”。
2.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扶贫产业。
3.扩大扶贫龙头企业融资额度。
4.降低贫困农户和扶贫开发主体融资成本。
5.对贫困户子女发放助学贷款。
6.建立健全针对贫困农户的保险保障体系。
7.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省财政每年安排12亿元的省级地方债券资金注入贵民投资公司,代各市县统一融资,支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扶贫信贷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
1.整合资金创设“贵扶贷”、“惠农贷”、“惠工贷”等金融产品。县级每年安排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量的10%作为扶贫专项资金,并将其中的50%注入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按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精准扶贫“特惠贷”的贷款风险补偿。
2.设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通过省级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支持龙头企业等社会资本建立子基金;对具有高成长性、产业化前景良好、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成效明显的市(州)级以上龙头企业直接进行股权投资,扶贫攻坚期内,基金规模达力争达10亿元。
3.扩大农业保险产品类型。除能繁母猪、水稻以外的中央政策性农业品种覆盖率每年提升5个百分点,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品种每年增加1—2个,覆盖率逐年提升。
提高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水平
1.推进金融体系建设。支持和引导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到贫困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并向乡镇延伸服务网点。
2.改善农村支付环境。搭建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拓展助农取款服务点功能,将其建成集查询、取款、转账、消费、金融知识宣传等农村金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点,建设“贵农云”服务平台。
3.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贫困县要率先运用金融生态环境测评结果,从金融外部环境、社会信用环境、金融服务水平、金融生态满意度等方面开展创建工作,确保贫困县60%以上的乡镇创建成信用乡镇。
4.开展金融知识宣传。开展“3个1工程”,用好“金惠工程”、“央行志愿者”、“金融夜校”“农村金融服务站”、“村村通”等宣传平台和服务载体,编写一本教材、制作一套课件、打造一支队伍,提高贫困县金融知识普及宣传的针对性与覆盖面。
加大其他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1.加大货币政策的支持力度。人行贵阳中心支行合理设置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参数,支持贫困县法人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对贫困县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新发放的支农再贷款实行在现有优惠支农再贷款利率的基础上再降低1个百分点。
2.实施金融扶贫或奖励政策。财政、税务部门对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在贫困县发放扶贫小额信贷、开展助农取款服务、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点等工作进行奖励,并纳入预算。
3.放宽支农扶贫监管容忍度。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用于支持贫困县建设的金融债,不受监管指标限制。允许扶贫类贷款不良率高出全辖各项贷款不良率2个百分点,不要求银行限期收回,不采取准入限制措施,不约谈高管人员。对不以盈利为目的、承担创业担保贷款工作的政策性、公益性担保机构,放开许可限制。
《关于开展社会保障兜底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
目 标
2020年前“两无”贫困人口(无业可扶和无力脱贫贫困人口)和暂时不能脱贫人口全部脱贫。
基 本 原 则
(一)应保尽保、托住底线。确保所有“两无”贫困人口、暂时不能脱贫人口和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村群众全部纳入社会保障社会救助范围。
(二)加大力度、提高水平。加大投入、提高标准、健全机制、强化措施,提高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水平,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三)加强衔接、织密网络。完善制度体系,扫除保障救助盲区,补上保障救助短板;加强制度衔接,形成各项保障救助制度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合力保障的良好格局。
措 施
(一)提高低保标准,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与全面小康相适应。
1.提高低保标准,逐步推进两线合一。
2.坚持应保尽保,精准认定低保对象,确保“两无”贫困人口和暂时不能脱贫人口全部纳入低保保障范围。
3.合理确定低保家庭收入核算办法,确保强农惠农政策有效惠及困难群众。
4.加大分类施保力度,大幅提高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水平。
(二)提高特困供养水平,确保特困供养人员共享全面小康成果。
1.逐年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十三五”期间每年继续分别按人均不低于200元、100元、200元的标准,增加对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的投入。同时将所有农村五保对象纳入农村低保保障范围,并按低保标准的30%增发特殊困难补助金。
2.加强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确保孤儿健康成长。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不低于600元/月,集中供养孤儿基本生活费不低于1000元/月。
3.加强特困人员供养设施建设和管理,打造特困供养人员的幸福家园。完善农村五保供养设施,确保各地供养床位达到当地五保对象总数的60%,切实满足五保对象的集中供养需求。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建设,2017年实现所有县(市、区)儿童福利机构全覆盖。
(三)提高医疗救助保障水平,有效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提高基本医疗救助保障水平,基本住院救助限额达到3万元以上。
(四)完善临时救助制度,有效防止因突发性困难致贫返贫。完善临时救助政策措施,提高临时救助标准,有效保障因遭遇火灾、交通事故、突发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困难,其他社会救助制度实施后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的基本生活。
(五)完善受灾人员救助制度,有效遏制因灾致贫返贫。健全机制,强化措施,精准认定、分类管理自然灾害救助对象。提高低保受灾户、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受灾户(简称:贫困受灾户)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水平和因灾倒损房屋灾后重建补助标准,低保受灾户和贫困受灾户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标准分别上浮30%、10%,因灾倒损民房灾后恢复重建补助标准分别上浮50%、30%。
(六)加强住房救助,确保困难群众住有所居。一级危房户中的五保户、低保户户均补助2.23万元,困难户户均补助1.23万元;二级危房户中的五保户户均补助0.85万元,低保户、困难户户均补助0.7万元;三级危房户中的五保户户均补助0.7万元,低保户、困难户户均补助0.65万元。
(七)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保贫困群众老有所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扩大参保覆盖面,实现60周岁以上人群应保尽保。
(八)加强社会保障救助制度衔接,形成兜底扶贫合力。
《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对贫困村实行包干扶贫的实施方案》
目 标
把全省9000个贫困村作为帮扶对象,搭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新平台,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点对点精准包干扶贫。
路 线 图
2015年至2020年。2015年12月底前为工作启动阶段,主要任务是建立包干扶贫工作机制,确定结对关系,制定帮扶规划;2016年起全面组织实施。
结 对 关 系
(一)建立省、市(州)、县三级包干扶贫贫困村责任制。省、市、县三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大中专院校分别按“2、1、1”的标准包干扶贫贫困村,即省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大中专院校分别负责包干2个贫困村,其余两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大中专院校分别负责包干帮扶1个贫困村。
(二)开展企业包干扶贫贫困村活动。在开展12家国有企业整县帮扶12个贫困县的基础上,动员100家以上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包干扶贫贫困村活动,每个企业结对包干扶贫2个贫困村。以村企共建为平台,在全省民营企业中选择1000家民营企业“一对一”结对包干扶贫1000个贫困村。
(三)争取中直单位、对口帮扶城市、各民主党派及驻黔部队参与包干扶贫贫困村。争取定点扶贫我省的32个中央单位(企业)分别结对包干扶贫5个贫困村。争取8个帮扶城市在开展区县结对帮扶工作中,明确每个区县结对包干扶贫5个以上贫困村。争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在毕节试验区和黔西南试验区建设中,每个单位在帮扶县结对包干5个贫困村,实施“同心工程”项目。争取省军区、省武警总队各结对包干2个贫困村,各市(州)军分区、县人武部,各武警支队、中队各结对包干1个贫困村。
主 要 措 施
(一)直接投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二)因地制宜,培育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大力培育核桃、中药材、蔬菜、马铃薯、烤烟、茶叶、草地生态畜牧业、油茶、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10大扶贫特色优势产业,切实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三)利益互联,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在帮助贫困村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时,各帮扶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同订单、最低保护价收购、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帮助贫困群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努力提高贫困农户的收入水平。
(四)提供培训,提高贫困群众就业能力。以帮助提高贫困村劳动力素质为基础,各帮扶单位要加强对包干扶贫村劳动力适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创业就业能力,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
(五)注重指导,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各帮扶单位要指导包干扶贫村抓好基层班子建设,提高基层干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能力。
《关于加快少数民族特困地区和人口数量较少民族发展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
目 标
对全省2047个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其中少数民族特困地区贫困村1982个,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聚居贫困村65个)开展扶贫攻坚决战行动。
路 线 图
2017年,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实现“五通十有”,即通安全饮用水、通油路(硬化路)、通生产用电、通广播电视和宽带、通沼气(清洁能源),有电子商务、有安居房、有卫生厕所、有高产稳产基本农田(经济林)或增收产业、有学前教育、有卫生室、有文化室或农家书屋、有体育健身和民族文化活动场所、有办公场所、有农家超市或农资放心店;贫困人口在2014年的基础上减少一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本县平均水平,一半以上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务水平、民生保障水平、自我发展能力大幅提升;1000个左右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出列,毛南族和仫佬族聚居村基本实现全面小康。到2020年,所有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实现全面小康。
措 施
(一)开展全面核查,制定精准扶贫规划。2016年3月底前,以县为单位,以“贵州省精准扶贫信息平台”数据为基础,对上述工作对象开展全面普查,全面掌握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和所辖贫困户基本情况,分析致贫原因,逐村提出脱贫的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清单。2016年6月底前,以县为单位,制定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出列和贫困户脱贫规划,形成全局统筹﹑稳步推进的工作格局。对扶贫开发任务特别重的麻山、瑶山、月亮山,分别由一位省级领导负责牵头组织实施专项扶贫规划。
(二)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思路,加快少数民族特困地区交通、水利、电力等重大项目建设,使重大项目建设成果及早惠及少数民族特困地区。
(三)落实脱贫规划,实行优先倾斜扶持。按照优先安排项目资金原则,各部门对列入扶持脱贫规划的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优先安排、优先扶持。
1.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实现所有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全覆盖。
2.优先安排扶贫生态移民。从2016年起,扶贫生态移民项目优先安排到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2020年,凡不具备生存条件、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和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寨,全部实现移民搬迁。
3.优先安排特色产业发展。2017年实现所有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全覆盖,每村培育成熟一个或以上产业发展项目。
4.优先安排技能培训。2017年实现对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全覆盖,使每个贫困户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实用劳动技能,70%以上劳动力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实用劳动技能。
5.优先安排电子商务发展。2018年,实现信息网络建设覆盖50%以上少数民族贫困村,2020年实现全覆盖;有条件的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都有电子商务。
6.优先安排基层组织建设。2017年,每个村都有1个以上致富带头人,村级党组织更加完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加突出。
(四)建立统计监测体系,强化扶持工作效果。从2016年起,将少数民族特别贫困村脱贫情况和同步小康建设情况纳入统计监测指标,实时监测脱贫进展,强化效果推进。
《贵州省贫困县退出实施方案》
目 标
以实现扶贫对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要目标,通过确定规范的贫困县退出标准和程序,对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乡(镇)、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重点县)发展情况和脱贫进程实行有效动态管理。
退 出 标 准 和 程 序
(一)重点县摘帽。重点县在继续执行省定“减贫摘帽”政策的基础上,做好省定“减贫摘帽”标准与国定退出标准(全县贫困发生率低于4%)的有效衔接,确保与国定退出标准保持一致,并按退出计划实行分期退出。一是2014年(含2014)之前已实现省定标准“减贫摘帽”的25个重点县,自2015年起,必须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每年贫困发生率确保下降4.3个百分点以上,到2017年底全部按“全县贫困发生率低于4%”的国定退出标准和退出计划实行刚性退出。二是未实现省定标准“减贫摘帽”的重点县,继续按照省定“减贫摘帽”标准进行考核(即贫困发生率下降4.3个百分点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考核标准)。从达到省定“减贫摘帽”标准的次年开始,按照“贫困发生率每年下降4.3个百分点以上”的标准进行考核,并按国定退出标准和退出计划实行刚性退出。到2020年全省50个重点县全部“摘帽”。
贫困县退出按照省确定退出名单、公示公告、省级核实、报国家备案的程序进行。
(二)贫困乡(镇)摘帽。贫困乡(镇)“摘帽”继续执行省定标准。一是已经实现省定标准“摘帽”的525个贫困乡(镇),按“贫困发生率下降4.3个百分点以上”的标准,由市(州)进行复查,确保稳定脱贫。二是尚未实现省定标准“摘帽”的409个贫困乡(镇),在考核时,达到“贫困发生率下降4.3个百分点以上”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考核标准”两个指标,即可“摘帽”。并在“摘帽”次年起,按“贫困发生率下降4.3个百分点以上”的标准,由市(州)进行复查。
贫困乡(镇)“摘帽”按照县乡逐级申报、市州考评、省级核实、社会公示、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认定的程序进行。
(三)贫困村退出。贫困村退出执行国定退出标准。以贫困发生率和村级集体经济为主要衡量指标,在实现“贫困发生率下降4.3个百分点、村集体经济积累不低于3万元”两个指标时,即可退出。
贫困村退出按照县乡初选对象、县级公示公告、省级备案管理和信息录入的程序进行。县乡确定初选对象时,要综合考虑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产业发展、贫困发生率等情况。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入村调查、摸底核实、组织实施并逐级上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
(四)贫困人口脱贫。贫困人口脱贫以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当年国家贫困标准、有安全住房、家庭无辍学学生为主要衡量指标。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超过当年国家贫困标准的地区,凡纳入低保的家庭,视为脱贫人口。
贫困人口脱贫按照乡村提名、民主评议、入户核实、户主签字确认、村委会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公告、市州汇总、省级备案管理和信息录入的程序进行。
《关于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
领 导 干 部 带 头 推 进 精 准 扶 贫 任 务
1.严格领导责任。党委(党组)书记负总责,领导班子成员按照职责分工组织落实。
2.建立责任清单。各级领导干部每年年初要制定精准扶贫责任清单,落实工作任务,实行责任分解,明确工作要求,年底报告责任清单完成情况。
3.开展蹲点调研。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每年到扶贫联系点开展蹲点调研,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推广经验。
4.遍访贫困村贫困户。深入开展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强化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详细了解困难群众的家庭基本情况、生产生活情况、致贫原因、就业技能和帮扶需求,了解中央和省委强农惠农、扶贫开发政策的落实情况。
加 强 培 训
1.强化培训内容精准。围绕精准识别、精准分类、精准施策,举办精准扶贫攻坚能力培训班。
2.强化培训对象精准。重点对贫困县、贫困乡镇的党政“一把手”、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队长、村党组织“第一书记”进行培训。
3.强化实践锻炼。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带头深入最偏远、最贫困的地方,切实把家底盘清,把贫困对象的真实情况搞准。
4.总结和运用好经验。
具 体 措 施
(一)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1.实现组织全覆盖。要采取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流动党员异地组建等方式,进一步创新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对农村经济社会各领域全覆盖。
2.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深入调查摸底,对尚未建立党组织的各类组织进行全面排查登记,建立工作台账。
3.实现有效管理。
(二)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
1.带头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发挥党的宣传优势。
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三)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
1.开展便民利民服务。继续建设好、使用好乡镇便民利民服务中心和农村便民利民服务站,广泛开展全程代理和一站式服务。
2.推进基层服务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配合有关部门以信息化手段推广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好、运用好贵州党建云平台、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等手段,积极创建党建工作QQ群、微博、微信,助推农村党员群众增收致富。
(四)落实农村基层党建基本保障。
1.壮大集体经济。总结推广六盘水村级集体经济“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做法,积极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机制,促进各地结合实际,理清发展思路,研究发展措施,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工作进度,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基本保障的落实。
2.提高保障水平。各级党组织要对本地农村基层党建保障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对村干部报酬、工作运转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等情况进行排查,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制定解决办法和措施。要按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合理提高保障标准,不断提高保障水平。
3.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整顿帮扶。市(州)、县(市、区)党委每年要对乡镇、村基层党组织进行一次排查,按照10%的比例倒排,对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不力、扶贫效果不明显的党组织,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顿,帮助解决突出问题,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
充 分 发 挥 广 大 党 员、基 层 干 部 和 优 秀 人 才 的 主 力 军 作 用
(一)加强“三支队伍”建设。
1.选好配强“三支队伍”。着力选好配强乡镇党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
2.坚持在扶贫一线培养锻炼干部。提拔和重用那些在扶贫攻坚中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优秀基层干部。
3.关心基层干部。要开展谈心谈话,县委书记与乡镇党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与农村党组织书记之间要经常交流思想、沟通情况。
(二)发挥同步小康工作队和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的作用。
1.坚持高标准选派。
2.切实履行职责。
3.严格管理考核。
(三)积极带头示范。
1.带头发展致富。农村党员特别是村“两委”的党员,要带头加强学习,积极参加实用技术培训,切实增强发展本领。带头建立产业示范基地、发展优势产业、组建专业合作组织等形式,带头脱贫致富。
2.带头结对帮扶。农村党员要根据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准确找出扶贫对象,规范建档立卡。
3.开展党员志愿服务。结合行业特点和单位优势,广泛开展“三关爱”活动,主动关心关爱贫困户、五保户、残疾人、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积极帮助困难党员、老党员、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四)发挥人力资源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1.精准下派一批专业人才。围绕贫困地区产业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党建扶贫等工作,组织开展农技专家下基层服务“三农”行动。
2.精准引进一批专业人才。充分发挥中直机关下派“第一书记”、博士服务团的作用,特别是发挥中直机关组织人事部门在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采取兼职挂职、定期服务、项目合作、科技咨询等方式,精准引进一批优秀人才到贫困地区帮扶。
3.吸引和留住一批青年人才。完善“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公务员培养选拔“两个80%”等政策,引导有为青年到基层工作。要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建设,发挥好农村“土专家”、“田秀才”的作用。可 关 注 我 们 的 微 信 公 众 号:Store163
第五篇:扶贫四个基金文件摘要[范文模版]
教育扶贫救助基金
基金总额:500万。救助对象及补助金额:
(一)户籍在本县区域内。
(二)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
(三)在享受现有教育保障制度和助学帮扶政策(含免学杂费、助学金、生活补助、扶贫资助、助学贷款等)基础上,仍存在与子女就学直接相关的特殊困难。
救助标准:根据贫困家庭实际困难状况、就学负担情况和基金支付能力酌情确定。一般控制在每户每年500元至5000元以内。
(一)学前教育阶段幼儿救助标准:500-2000元/生.年;(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救助标准:500-2500元/生.年;
(三)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生救助标准:500-3000元/生.年;(四)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含高职)阶段学生救助标准:1000-4000元/生.年;
(五)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学生救助标准:3000-5000元/生.年;
(六)对需要超过救助标准的特殊困难家庭子女,根据家庭困难实际情况,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救助。
申报程序:
(一)个人申请:在县域内就读的学生,由学生本人(或监护人)在就读学校领取《隆昌县教育扶贫救助基金申请表》,填报申请;在县域外就读的学生,在户口所在地的镇(街道)政府(办事处)或村委会领取申请表,填报申请。
(二)村级初审:学生(或监护人)将申请表和身份证、户口簿交由户籍所在地村委会初审,重点核实学生的家庭实际困难情况。
(三)镇(街道)复审:村委会初审后,本镇(街道)区域内学生由学校统一到镇(街道)核查审批,其余学生由本人或家长将申请表交所在镇(街道)政府(办事处)核查审批。县域内学校将本校就读学生经村、镇审核后的申请表进行汇总并上报县教育局,县域外就读学生由各镇(街道)政府(办事处)将审核结果汇总后上报县教育局。
(四)县教育局审定:县教育局应核实学生就读信息是否真实,并根据基金支付能力和救助申请情况审定。
(五)公示:县教育局将审定的救助情况返回各镇(街道)和各学校,镇(街道)将户籍在本区域内学生救助情况在镇(街道)进行公示,同时学校要将本校学生救助情况在学校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包括:救助对象姓名、家庭住址、就读学校、救助金额等信息。
卫生扶贫救助基金
基金总额:500万。救助对象:
(一)户籍在本县(市、区)区域内。(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三)享受现有医疗保障政策后,个人医疗费用负担仍然较重的贫困患者。
补助标准:
门诊救助标准:
贫困人口患有《隆昌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隆昌县财政局关于调整隆昌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新农合补偿政策的通知》(隆卫计发〔2016〕340号)规定的25种门诊特殊病种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经具有相应诊断资质的定点医疗机构确诊,并经审批后,在各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该疾病的门诊治疗,在医保(新农合)补偿后,个人支付费用在1000以上的,由基金限额补助1000元,不足1000元的据实补助。
贫困人口患有上述文件规定的25种门诊特殊病种以外的病种,在县域内镇中心卫生院或县级医院(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门诊治疗,在医保(新农合)补偿后个人支付费用在500-1000元的,按个人支付费用的50%予以救助(救助金额=个人支付费用×50%),个人支付费用在1001元以上的,按个人支付费用的70%予以救助。
门诊救助封顶线为每户每年1000元。
住院救助标准:
贫困患者住院医疗费用在享受现有医保保障政策后,个人支付费用为500-2000元的,按个人支付费用的50%予以救助(救助金额=个人支付费用×50%),个人支付费用为2001-5000元的,按个人支付费用的60%予以救助;个人支付费用为5001-7000元内的,按个人支付费用的70%予以救助;个人支付在7000元以上的,按5000元予以救助。住院(含门诊)救助封顶线为每户每年5000元。
在具体执行中,对每户每年累计享受救助金额已达到5000元的,又确需给予救助的特殊困难患者,应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予以救助。
申报程序:申领程序遵循“本人申请→村级初审→镇(街道)复审→县级卫生计生部门审定→公示→发放”的基本管理程序。
(一)本人申请: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成员患者在看病就医后,根据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保倾斜支付、医疗救助等渠道解决后仍存在个人支付费用情况,在村(社)领取申请表,填写相关信息,并向村委会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门诊救助对象提交的申请材料包括:《隆昌县卫生扶贫救助基金申请表》(一式两份),门诊医疗费用发票原件,《隆昌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卡》、身份证、《内江市贫困户就医优惠证》原件和复印件,本人有效银行卡复印件。
异地住院救助对象提交的申请材料包括:《隆昌县卫生扶贫救助基金申请表》(一式两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员补偿审核表》,身份证、《隆昌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卡》、《内江市贫困户就医优惠证》原件和复印件,本人有效银行卡复印件。
(二)村级初审:贫困患者将申请表和身份证、户口簿交由户籍所在地村委会初审,重点核实患者的家庭实际困难情况。村委会在5日内完成初审,并将申请表上报所在镇(街道)政府(办事处)。
(三)镇(街道)复审: 镇(街道)政府(办事处)收到村委会初审申请表后,在3日内完成复审,并上报县卫生计生部门。
(四)县级部门审定:县级卫生计生部门收到镇(街道)政府(办事处)上报资料后(证件类资料审核原件,收复印件),送民政、人社(医保)部门审核,民政、医保部门应在2日内审核完毕,卫生计生部门在3日内完成审定。
(五)公示:县卫生计生部门将审定的救助情况返回各镇(街道)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包括救助对象姓名、救助金额等信息,公示时间为5日,公示地点为所在地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和村委会。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应在公示期结束后2日内将有关资料报送县卫生计生部门。
产业扶持基金
基金总额:迎祥镇250万。五个贫困村(水龙、新庙、三会、薄刀、飞蛾)每个村不低于50万。
资金使用:优先保障贫困户借款。
(一)借款对象: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二)支持方式: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无息借款。
(三)借款期限:贫困户借款期限原则上不超过3年。
(四)借款额度:原则上每户不高于1万元。具体由各贫困村根据基金规模、贫困户产业发展需求等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申报程序:借款程序按照“农户申请→村级审核→公示→签订合同→公示→拨付”的基本管理程序。
1.农户申请:建档立卡贫困户向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书面申请。
2.村级审核: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对申请人资格、申请资金额度、资金使用方向、申请人还款能力等情况进行审核。
3.张榜公示:在本村范围内张榜公开公示审核结果。公开公示时间不少于5天。
4.签订合同:借款贫困户与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借款合同,借款合同要明确借款期限、借款额度、借款用途、借款归还、违约责任等内容。
5.“打卡”到户: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借款合同,通过“一卡通”将资金直接拨付给借款贫困户。
6.申领时限:贫困户从申请到领取资金的时间不超过20天。
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
贷款条件:
1.贷款对象。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有劳动能力和自主发展愿望、无重大不良信用记录、获得评级授信、符合贷款年龄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2.贷款用途。贫困户申请的扶贫小额贷款,用于支持其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及其他增收项目,不得用于家庭消费支出。
3.贷款额度。贫困户申请的扶贫小额贷款最高额度为5万元。
4.贷款期限。根据涉农产业的生产经营周期和综合还款来源合理确定,最长不超过3年。
5.贷款利率。对申请扶贫小额贷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率执行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鼓励合作的相关银行在此基础上进行优惠。
贷款程序:
1.全面评级授信。各镇(街道)、合作的相关银行与村委及群众代表联合成立村风控小组,并按照《隆昌县贫困户评级授信管理办法(试行)》开展贫困户评级授信工作,根据信用等级评定情况确定贷款授信额度,同时建立增信、减信激励约束机制,鼓励贫困户诚实守信,按期还款。
2.申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所在村“两委”填写《隆昌县扶贫小额贷款申请推荐表》,由村风控小组初步审核,签字盖章后将贷款申请递交到镇(街道)扶贫办。
3.受理。各镇(街道)扶贫办对申请扶贫小额贷款的贫困户进行资格审核并填写意见报合作的相关银行,合作的相关银行在受理申请后,2个工作日内对贷款对象相关情况进行审查和调查。
4.发放。合作的相关银行在受理申请后,及时落实贷款所需手续,根据银行贷款流程于3个工作日内根据审批意见发放贷款。
5.管理。扶贫小额贷款实行“按季结息、到期还本、不得展期”的管理模式。
6.回收。在贫困户贷款本(息)到期前1个月,合作的相关银行通过村风控小组通知借款贫困户,提醒其按时还本付息。
7.补偿。贫困户在扶贫小额信贷本息未偿还完毕前,其参加的政策性涉农保险、农村扶贫小额保险、意外伤害等保险的第一受益人原则上为合作的相关银行。
8.贴息。按照“先收后贴、分期补贴、应贴尽贴”的原则,对按时偿还贷款本息的贫困户给予贴息。对贷款户因未按期偿还贷款本息及其他违约行为的,不予贴息。具体操作参见《隆昌县扶贫小额信贷贴息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