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保险公司经营管理
第一章
1、理论费率:是保险精算人员依据不同风险单位和保险公司的业务费用支出而厘定的费率。
2、实际费率:是保险理论费率的市场化表现,是受市场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及监管费率约束的保险费率。
3、监管费率:是为了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由保险监管机构代表政府对保险实际费率做出的最低要求。
4、纯费率:纯费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保险赔款总额与保险金额总和的比率,是一定时期内保险人的保险金额损失率情况的综合反映。
5、附加费率:根据保险公司营业费用来确定的,营业费用包括:按保险费的一定比例支付的业务费、企业管理费、代理手续费和缴纳的税金,以及支付的职工工资以及附加费用。
1、简述保险费率厘定的要素P8~10
2、请论述保险公司的经营环境?(主要包括保险公司经营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答:保险经营环境是指与保险业务经营有关的各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总称。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使保险经营环境呈现出相关行和复杂性。分析和研究影响保险业务经营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对指定科学合理的经营策略,实现经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 保险公司的内部环境。
保险公司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口环境、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市场环境。这些这些环境因素对保险公司来说属于不可控制因素。
(一).自然环境:保险经营的自然环境包括保险公司经营过程中可以利用的各种自然资源和自然界的不规律变动而异导致的自然风险两部分。
(二).人口环境:人口环境是指人口密度、出生率、死亡率、人口的年龄结构、地理分布、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以及因人口的性别的差异、文化差异、地域差异、种族差异的职业差异而导致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打扰差异。
(三).经济环境:保险公司的经济环境包括经济周期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四).政策环境:政策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政策变化、经济发展策略和相关法律调整,特别是国家对保险公司政策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保险公司的业务经营。其包括税收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和国家对保险投资的限制。
(五).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如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教育环境、法制环境、道德风俗环境等。
(六).文化环境: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人们的风险意识是保险经营中非常重要的文化环境。
(七).市场环境:保险经营市场主要是指保险市场的发育和完善程度以及保险市场的竞争方式和竞争激烈程度。
二.保险公司经营的内部环境主要有劳动者、经济技术、资金、信息等。
(一).劳动者:劳动者历来都是公司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生产要素,保险公司的员工也不例外,他们是保险经营活动中最具有创造力的经营资源,是保险公司活力的源泉。
(二).经营技术:保险经营技术是指保险经营活动中应用的各种技能、技巧、知识和方法,它是保险经营活动的科学基础,也是提高保险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
(三).资金:资金既是保险公司履行经济补偿职能的保证,也是保险公司经营实力的集中体现。
(四).信息:信息是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者了解公司内部环境、确定保险经营决策的依据。
3、保险公司经营的特殊原则 P18(1)风险大量原则。
指保险人在可保风险的范围内,应根据自己的承保能力,努力承保尽可能多的风险和标的。风险大量原则是保险经营的首要原则。(2)风险选择原则。
指保险人不仅需要承保大量的可保风险和标的,还需对所承保的风险加以主动的选择,使集中于保险保障之下的风险单位不断趋于质均划一。通过承保质量的提高,保证保险经营的稳定性。包括事前选择和事后选择。(3)风险分散原则。指由多个保险人或被保险人共同分担某一风险责任,使其承担的保险责任被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按业务处理程序分为核保时的分散和承保时的分散。
4、从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角度分析保险经营目标以及其相互关系P23~24
第三章
1、保险营销:是保险公司为了满足保险市场存在的保险需求所进行的总体性展业活动,它不同于保险产品的销售与推销之说,它是通过外部营销与内部营销的整体性管理安排而进行的市场活动。
2、保险代理人:根据保险人的委托,向保险人收取佣金,并在保险人授权的范围内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机构或者个人。
3、保险经纪人:给予投保人的投保利益,为投保人与保险人订立合同提供中介服务,并依法收取佣金的机构。
4、网络营销:是指保险公司通过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整个销售过程都在网上实现。网络营销具有保险公司被动销售、客户接触度低的特点。
5、银行保险:广义和狭义的理解,侧重点不同,详见书p69
1、分析保险营销的宏观环境因素与微观环境因素 P58
(一)宏观环境分析:
(1)对所处国家或地区经济环境分析;
(2)研究国家的有关政策法律、政策、法规;
(3)充分分析所处国家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因素、尤其是消费者群体的人口统计特征、价值和信念、行为模式等;(4)技术环境分析。
(二)微观环境分析:
(1)投保人的动机、需求分析;
(2)其他金融替代品的独创新情况;(3)同业的产品、促销方法等;
(4)市场营销渠道和社会公众利益等环境因素。
保险营销是:指保险公司为了满足保险市场存在的保险需求所进行的总体性活动,包括保险市场的调查与预测、保险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投保人行为研究、新险种开发、保险费率厘定、保险营销渠道选择、保险商品推销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
宏观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法律、人口、社会文化、科技水平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它们是影响保险公司营销活动的宏观因素。
1对所处国家或地区经济环境因素的分析。对人身保险营销影响最显著的是国民经济状况、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经济周期。保险公司应根据对国家经济发展变化的预测采取不同的保险营销策略。
2研究国家的有关政策、法律,使保险营销和国家的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和保险法律法规相适应。
3充分分析所处国家的社会环境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尤其是了解各类消费者群体的人口统计特征、价值和信念、行为模式等,分析消费者的真正需求,以做出合理的决策和市场定位。4技术环境对保险市场营销来说,能使保险公司利用计算机的强有力支持,分析和预测风险的发生的概率,计算出更为合理的费率,设计出更加复杂的保单,使保险服务更加便捷,保险营销方式更趋多样化。
微观环境是:指保险公司所面对的投保人、竞争对手、市场营销渠道和社会公众等一系列对保险公司营销活动有直接影响的因素。
1投保人作为保险公司的客户,是保险公司营销活动的核心。保险公司要研究投保人的投保动机、需求特点、要求保障的大小以及投保方式偏好和投保人的可支配收入水平等各个方面,使保险公司的营销活动符合投保人的要求。
2人寿保险产品具有储蓄和投资功能,它与金融市场其他金融工具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因此保险公司要了解金融市场上其他金融工具的投资收益情况以及金融工具的创新情况。3保险公司要清楚了解其他公司的新产品、特定的促销方法等,制定出优于竞争对手的更能吸引现有和潜在客户的营销策略,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周到的保险服务,使保险公司在保险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保险公司的营销活动还要考虑市场营销渠道和社会公众利益等环境因素。市场营销渠道主要包括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咨询机构、广告商等,保险公司应充分利用各种营销渠道实现公司经营目标。此外,保险公司的市场营销活动还要注意关心社会公众的利益,协调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以发挥公众对营销活动的促进作用。
2、保险经纪人的业务运作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P66
3、简述新险种开发的主要步骤P60—61 1)新险种的构思 2)构思的筛选 3)市场分析
4)新险种的设计
5)新险种的试销及其营销策略 6)新险种商品化
4、在新险种开放时如何优化险种组合P61—62 1)目标市场策略
2)保险产品组合策略 3)险种质量优化策略
5、什么是电话营销,电话营销的有缺点是什么?P66—67 答:电话直销就是保险公司通过专业的呼叫中心,针对目标客户进行销售。
优点:销售成本低;帮助销售人员决策目标客户,较好地保有和利用客户资源。缺点:由于电话直销过程中买卖双方接触度低,没有像代理人营销那样面对面地与客户互动,因此只适合功能单
一、易于解脱的险种;电话直销有个人骚扰、侵犯隐私的负面效应,消费者往往对陌生电话较为反感,因此拒绝率较高;虽然电话直销的销售成本低,但在起步阶段,公司对呼叫中心的投入却较大。
6.网络营销有哪些优点,存在哪些风险? P67—68 答:优点:
1)大大降低了展业成本;交易双方只需支付低廉的网络通信费用,免去了中介人的佣金,减低了展业的成本。
2)增加了新的销售机会;保险公司更加有效的接触各种人群,利用网络营销的低成本和快捷获得更多的业务,并且通过业务量的增加和多样化,一颗为保险公司分担风险,增加经营的稳定性。
3)有利于提高保险服务质量;利用网络开展业务,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信息,为潜在客户提供更多与公司接触的便利机会;保险公司可以回答可出提出的各种的问题,甚至为客户设计保单,提供更多的人性化的服务。风险:
1).安全风险。安全风险是制约网络营销的关键因素。因为根据保险的最大诚信原则,投保人在投保时必须履行如实告知义务。
2).法律风险。网络营销是一种新生事物。目前,有关网络营销的法律还不健全,这使得保险公司在网上开展业务时无法可靠,无章可循。
3).道德风险。保险交易双方只有遵守了最大诚信原则,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才能保证保险合同的顺利履行。
7、银行保险的合作方法有哪些? P69~70 1)合作协议方式 2)合资公司方式
3)建立金融服务集团 第四章
1、保险核保:是指保险公司对可保风险进行评判与分类,进而决定是否承保、以什么样的条件承保的分析过程。P77
2、续保:指一个保险合同即将期满时,投保人在原有保险合同的基础上向保险人提出续保申请,保险人根据投保人当时的实际情况,对原有合同条件稍加修改而继续对投保人签约承保的行为。
3、道德风险:p79
4、心理风险:p79
5、保全:指保险公司为了维护已生效的人身保险合同的持续有效,根据合同条款约定及客户要求而提供的一系列售后服务。
1、简述保险公司获取成本信息的主要渠道p74 1)投保单
2)中介人以及经营业绩 3)体检报告
4)地区销售经理 5)消费者调查报告
2、简述核保中事前与事后选择的内容
P77(最下面)和P79
1、事前核保选择
(1)对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选择(2)对保险标的及其利益的选择
2、事后核保选择
(1)保险合同期满后不再续保
(2)发现有明显误告或欺诈行为,中途中止或解除保险合同(3)按照保险合同规定的事项注销保险合同
3、什么是道德风险?何如控制?
P79;P79—P80
4、什么是心里风险?如何控制?
P79;P80—P81
5、简述人寿保险和团体保险的核保要素 p82;p86
个人寿险的核保要素:(1)年龄。
(2)同健康有关的风险因素。
①体格。
②既往史。
③现症。
④家庭病史。
(3)同健康无关的风险因素。
①职业。
②习惯或嗜好。
③道德风险因素。
6、简述财产保险的核保要素
p87
7、保单保全服务的基本作业内容(基本条目)P97—P100 A、缴费期间的保全项目
(1)续期收费(2)保额的变更(3)保单转换(4)复效(5)缴费方式和缴费期限变更(6)缴清保险(7)展期保险 B、保险期间的保全项目
<1>保险合同内容的变更<2>补发保单<3>贷款<4>保险关系转移<5>红利事项<6>退保<7>查询服务<8>保险合同的解除
C、生存给付时提供的保全服务项目
<1>生存给付<2>生存给付责任<3>生存给付业务
第五章
1、什么是保险理赔,其任务是什么,功能有哪些? P103—104 答:保险理赔: 指保险标的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损失时,保险公司根据保险合同规定,对保险人提出的索赔进行处理的过程。任务:(1)、确定损失的真正原因
(2)、确定损失是否属于保险责任(3)、确定保险责任的损失程度(4)、确定被保险人应得到的保险赔款 功能:(1)、使保险经济补偿原则得以最终实现
(2)、积累损失数据,分析发生损失原因(3)、可以对承保业务和风险管理业务进行检验(4)、增加保险公司的信誉,扩大社会影响力
2、为什么保险事故发生要求保险人或是受益人及时通知保险公司?我国《保险法》规定的索赔时效是什么?
P106—107 3.保险现场勘查的任务是什么? P108—109 答:查明出险是时间和地点,查明出险的时间是核实出险时间是否在保单的有效期内,查明出险地点是核实出险地点是否与保单载明的财产地点一致或在保单载明的有关区域内。调查核实出险的原因,是核实出险原因受到属于保险责任范围内的风险。1)查清受损标的的具体情况 2)妥善处理受损的保险标的 3)获得保险事故的第一手资料
4、简述责任审定的主要内容 P109—110
5、保险理赔的基本原则和特殊原则 P105 基本原则:(1)重合同、守信用(2)实事求是(3)主动、迅速、准确、合理 特殊原则:
(1)实际现金价值原则。
对于财产保险和医疗费用保险,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人在保险金额的限度内按实际损失赔偿,被保险人不能因保险而额外获利。(2)重复保险的分摊原则。
财产保险和医疗费用保险中出现重复保险,各家保险公司按比例责任分摊制或责任限额分摊制分摊实际损失,赔偿仅限于其实际损失。但是人身保险中死亡保险金和残废保险金的给付不存在重复保险的分摊。(3)代位追偿原则。
在财产保险和医疗费用保险中,如果第三者责任方赔付了,保险人不再赔付。如果保险人先按保险合同的规定赔付,保险人可以行使代位追偿权。但是,在人身保险中如果被保险人的死亡或残废是由第三者的过错造成的,保险人给付后不能行使代位追偿权。(4)通融赔付原则。
通融赔付是指保险公司根据保险条款和有关法律的规定,权衡经营业务得失后,对没有责任赔付给被保险人的损失,放宽赔偿责任而支付赔款的理赔行为。
6、人身保险业务保险金给付时要注意哪些问题?P125—126
第六章
1、简述保险投资的可能性 P150 本章小结第一段
2、分析保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和性质。答:资金来源:(1):资本金:是保险公司的开业资本和自有资金,使保险公司开业初期赔付保险金的资金来源,是保险公司日后资本积累的基础,也是偿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部分作为法定保证金存入管理当局指定的银行,其它可作长期投资。(2):责任准备金:为了保证保险公司履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义务,确保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保险公司应按规定从保费收入中提存各种责任准备金,主要有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赔款准备金、人寿保险准备金、总准备金、存出(入)分保准备金、储金。(3):保险公司的承保盈余:是指保险公司平时的收支结余。财险公司承保盈余=保费收入-赔款支出-各种准备金。寿险公司承保盈余=死差益+利差益+费差益等 3:简述保险投资的一般条件约束。
(1)安全性条件约束:安全性是指保证保险投资资金的返还;
(2)收益性条件约束:收益性是指保险公司从事保险投资活动获取投资收益的能力。对收益性条件约束就是保险投资收益的最小期望值应大于相应资金投入银行所获得利益与相应的投资费用总和。
(3)流动性条件约束:流动性条件约束是指在不损失资产价值的前提下投入资金的变现能力。
4、简述保险投资的特殊条件约束。(1):对称性条件约束:收与支对称;要求保险公司在业务经营中注意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对称性,也就是说保险投资时使投资资产在期限、收益率和风险度方面与保险资金来源的相应要求匹配,以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和收益性。(2):替代性条件约束:目标定位与优化;(3):分散性条件约束:要求保险投资策略多元化、投资结构多样化,尽量选择相关系数小的资产进行投资搭配,以降低整个保险投资资产组合的风险程度。(4):转移性条件约束:是指保险投资时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讲投资的风险转移给他方而降低自身的风险。(5):平衡性条件约束:投资规模与资金来源规模平衡。
5、简述我国保险投资的主要方式 P138—139
6、作为保险监管机构应从那几个方面加强对保险公司投资风险的管理? P150第四段
7、保险公司应如何制定保险投保策略 P145
8、如何选择证券组合以降低非系统性风险 P146
9、什么是利率免疫技术?保险公司如何运用历来被免疫技术防范债券投资的利率风险 P147—148
第七章
1、资产: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3、认可资产:是保险公司在评估偿付能力时依据中国保监会的规定所确认的资产。认可资产适用列举法。
4、认可负债:是保险公司在评估偿付能力时依据中国保监会的规定所确认的负债
5、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P160
6、总准备金 P165
7、保险保障基金 P165
1、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计提方法有哪些? P161
2、我国《保险保障管理基金办法》对保险保障基金的计提做了哪些具体的规定?P165
3、简述保险公司利润的确定和分配次序 P169
4、我国《保险公司会计制度》规定的财务报表有哪几种?它们有什么作用和联系? 答:报表种类: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分配表
财务报表信息应向保险公司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者、保险监管机构以及信用评级机构提供各种有关保险公司业务经营、投资和偿付能力方面的信息,帮助他们合理地做出决策。资产负债表反映了保险公司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但无法知道变化的原因;利润表反映了保险公司一定时期的经营规模和经营成果,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保险公司财务状况变动的原因,但无现金流信息,利润分配表是一张附属表;现金流量表动态地反映了保险公司经营活动与投融资活动中的现金流信息,是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补充说明。
5、保险公司财务稳定性包括那两层含义,他是如何度量的? P178
6、分析影响保险公司财务稳定性的因素
P181(1)承保风险单位的独立性。
风险单位独立性指一个风险事件的发生不影响另一风险事件的发生。如果承保风险不独立,会使保险公司遭受连锁反应带来的损失,使实际赔款支出与预期赔款支出的偏差增大,从而影响财务的稳定性。(2)承保风险的同质性。
同质性是指各承保风险单位具有相似或相等的出险频率和损失幅度。如果风险单位不同质,一旦高额损失发生,必然影响财务稳定。
(3)承保风险的大量性。
依据大数法则,大量的承保风险单位,可以保证损失概率计算的准确性和可靠程度,从而有利于财务稳定。
第八章
1、什么是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它的经济内涵式什么? 答:(1).偿付能力是指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公司是否有足够的资产来抵偿负债,作为一般公司来说,只要资产能够完全偿还债务,即具有了偿付能力。
(2).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表现了保险公司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关系。从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上看,保险公司的负债主要由保费准备金、赔款准备金、资本金、总准备金及未分配盈余构成。
2、如何理解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法定偿付能力额度和实际偿付能力额度之间的关系? P186—P187 P205 本章小结
3、分析影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因素 P205 第5段
4、保险偿付能力的静态监管的方法有哪些?这些方法存在哪些缺点 a.最低资本金规定 P191 b.财务比率分析法 P195 c.风险资本要求法 P196 d.现场法定检查法 P197 e.法定基金双重标准法 P198—199
5、保险偿付能力动态监管的方法与优点
P201
方法:现金流量测试(GFT)、偿付能力动态测试(DST)优点:偿付能力动态测试的两个最大优点:
一是对寿险公司而言,通过测试可以发现威胁公司维持良好财务状况的各种因素,并提出消除和缓和这些因素的对策,便于寿险公司及时调整业务发展计划,加强对公司盈余的管理,确保公司保持持续的偿付能力。
二是对保险监管机构来说,寿险公司的精算师从动态角度分析评估各种风险因素对寿险公司未来几年财务实力和偿付能力的影响,揭示每个寿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
6、简述我国保险公司年度偿付能力报告的主要因素
P203
7、简述我国偿付能力管理体系中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的特点
P204(资产风险与负风险)
8、对于偿债能力不足的公司,我国监管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P204
三、.保险经纪人(A)与保险代理人(B)的异同。同:
1)两者同属于保险中介范畴;
2)两者都应当具备金融监管部门规定的资格条件,并取得其颁发的许可证,向工商管理部门办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才能从事经营活动。
异:1)从定义上看:A是基于被保险人的利益,与保险人签订保险合同,并向保险人收取佣金的人;而B是根据保险人的委托,向保险人收取手续费,并在保险人授权范围内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单位或个人。2)从法律地位上看:A是被保险人的代表,他的疏忽、过失等践约或越权行为给保险人及被保险人造成损失,应独立承担民事责任;B的行为则被视为保险人的行为,后果由保险人承担。
3)从利益关系上看:B是受保险人的委托,代表保险人的利益办理保险业务;A则是被保险人的代理人,代表被保险人的利益,为其提供各种保险咨询服务,进行风险评估。
4)从基本职能上看:B通常是在某一区域内代理销售保险人授权的品种;A则是接受被保险人的委托,为其协商投保条件,提供保险服务。
5)从佣金来源上看:B一般都是按照合同的规定向保险人收取代理手续费;A则是根据被保险人的要求向保险公司投保,保险公司接受业务后,向经纪人支付佣金,或者经纪人代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向保险索赔时,其佣金则根据经纪人提供的服务,又被保险人或受益人支付。
保险公估人的性质:1它是一种服务性中介机构2它贯穿于保险业务的始终3它的服务是有偿的4它是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及依法纳税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公估机构。
第二篇:基层保险公司经营管理问题
基层保险公司经营管理问题分析与建议
从目前国内保险公司组织机构形式和职能分配看,多数是实行总、分、支公司管理模式。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作为最基层经营单位,其主要职能是销售保险产品、提供保险服务,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是保险公司运营系统的终端和服务窗口,是保险公司微观经营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险公司业务收入和利润的直接来源,其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保险公司的整体经营状况,直接反映保险公司的社会形象和发展水平。加强基层保险公司的管理,提高基层公司业务发展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对于夯实保险公司发展的基础、实现良好的经营业绩至关重要。
一、基层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经营理念上,发展和管理、速度和效益的矛盾突出。经营过程中,为了保证完成保费计划指标,基层公司领导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完成保费计划上,理赔管理、服务举措、内部建设等方面,工作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业务发展屈服于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面对竞争日益激烈而尚欠规范的市场环境,基层公司在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上存在观念上的偏差,重速度、轻效益,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控制水平不高,部分业务质量较差,为完成保费任务不计成本地承保一些赔付率高、连年亏损的业务,经营效益水平低,制约了保险公司的快速健康发展和壮大。
(二)在市场开拓思路上,业务领域狭窄,产品创新力度小,销售渠道管理不完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然而,保险公司的业务领域没有跟上形势的变化,大企业、大项目仍然是各公司竞相争夺的焦点,存在巨大市场潜力的个体、私营经济领域和地域广阔的农村保险市场几乎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从各保险公司产品结构看,部分市场需求接近饱和的传统产品仍然是基层公司的主要保费收入来源,产品结构雷同、单一,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基层公司对新产品开发推广的积极性不高,工作力度太小,新兴保险市场领域亟待加强开发。在销售渠道上,虽然扩大了营销业务和专、兼职代理业务,但在管理上没有建立落实相应的制度,比较混乱。
(三)在市场竞争方法上,表现为“三高一低”的违规经营行为仍然是部分基层保险公司竞争的主要手段。近年来,部分专、兼职代理机构和个人代理人受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违反保险监管部门的规定抬高手续费;部分基层保险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不计成本地采取高返还、高手续费、高佣金、降低费率等违规手段招揽业务,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保险市场的恶性价格竞争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和保险公司的社会形象,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益,损害了被保险人的利益,造成大量保源流失,不利于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四)在服务水平上,技术含量较低,仍然存在过分依赖关系和人情的现象。基层公司在展业过程中,主要依靠业务人员的“关系网”拉业务,或者是通过大量招聘营销员的“人海战术”开拓市场,保险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误导消费,坑害被保险人利益等行为时有发生,部分业务人员忽视消费者心理状态而采取死缠滥打的推销方式。基层保险公司的“人海战术”和“关系业务”的过度膨胀,使国民对保险的作用产生误解,有的甚至产生反感情绪和厌恶心理,不利于培育国民的保险意识,损害了保险业的社会声誉和保险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另外,基层公司在理赔服务过程中,有的为了稳固与大客户的关系不讲原则地进行人情赔付或通融赔付,有的为了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进行人情赔付和搞假赔款,而对一些非关系客户另眼相待,服务态度和质量差,违背保险经营的损失补偿原则和最大诚信原则。
(五)在保险队伍建设上,干部职工主人翁意识减弱,企业文化氛围不浓,团队协作精神不强。基层公司领导班子为了各自一时的政绩和小集体的利益,短期行为突出,当公司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发生冲突时,过多地考虑自身的利益和职位,缺乏大局观念和长远发展的意识。在对员工管理方面,多为简单的“一包一挂”(包保费任务、挂费用),忽视了对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的考核。对公司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忽视对员工的经营理念、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在“绩效挂钩”的考核机制下,基层公司业务人员和营销人员过分地注重自身的经济收入,没有把从事保险工作当作终身的事业,缺乏主人翁意识,缺乏爱司爱岗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基层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国内保险市场,没有形成高效有序的市场运行规则。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保险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保险业务快速增长,保险市场不断发展,保险立法不断健全。但与保险业发达国家相比,国内保险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主体较少,市场垄断程度较高,市场竞争层次较低,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尚未形成,价值规律在保险市场中的作用尚未得到正常的发挥,国民保险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这种尚欠完善的保险市场环境下,市场供给大于需求,传统市场领域趋向饱和而导致竞争激烈,新兴市场领域因国民收入水平和行业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大而没有形成规模需求效应。直接经营业务和面向市场的保险公司基层单位受各自计划任务的压力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在市场监督管理力度不够的情况下,难以避免地导致经营管理中的短期行为和违法违规行为。
(二)基层保险公司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不高,内控管理制度不健全。1.部分基层公司在制定业务发展计划指标时,缺乏对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保险市场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分析,下达的计划指标难免简单化和针对性不强,导致基层公司完成保费任务的压力过大而盲目追求业务发展规模,业务质量不高,效益水平低下;或者是违规经营,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招揽业务。
2.基层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对保险市场开发没有长远的计划和措施,着眼于短期利益。如在新兴市场开发和新的保险产品推广上,因为市场对保险的认知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并且要求保险公司进行大量的宣传和加大前期投入,一些基层公司考虑到投入大、收效慢而丧失了积极性,遇到困难就退缩,新兴保险市场开发工作难以展开。
3.基层公司内控制度不健全,统一法人制度执行不力,贯彻落实上级公司要求不到位。部分基层公司对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没有根据形势的变化健全和完善内控管理制度,部分制度缺乏现实操作性,形同虚设,使管理工作无章可循而出现混乱的局面。部分基层公司统一法人意识不强,对上级公司制定的承保理赔、规范经营、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要求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越权行为和违规行为时有发生。
4.管理技术落后。部分基层公司电子化水平较低,运用电子化管理的认识和措施也有差距,有的还大量依赖和使用手工操作,给管理工作的精细化造成障碍。
(三)基层保险公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据调查,部分基层公司业务人员90%以上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保险专业知识教育,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差。对员工培训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也没有长期性的计划。当前,基层公司大部分业务员依靠经验和关系网展业,对保险的职能和作用认识不清,缺乏市场营销、风险管理等学科知识的支持,承保理赔工作技术含量低,服务水平停滞不前,对公司的发展战略、经营理念、经营管理办法,以及多项改革措施和公司发展前景缺乏足够的了解。也有相当一部分基层公司高管人员不完全具备职业经理人的素质,对于发展战略、经营目标、市场营销、成本核算、人力资源配置、考核机制、统一法人制度等重要管理职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综合灵活地加以运用。
三、提高基层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措施
基层保险公司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保险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认真分析并解决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不断实施新的竞争战略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一)转变经营观念,变粗放式经营为集约化经营。我国加入WTO后,国内保险公司发展已经面临各方面的挑战。基层保险公司过去那种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基层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树立成本效益观念,苦练内功,以增强盈利能力和提高市场竞争实力为中心,实现公司业务速度和效益的同步增长,不断发展壮大。在业务发展战略上,要深入调查了解当地经济发展情况,认真分析市场变化,不断研究市场动态,多角度、全方位地挖掘市场潜力,以先进的经营理念、灵活的展业方式、丰富的保险产品、优质的保险服务参与市场竞争,促进业务快速、持续、健康发展。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同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弥补自身的不足,增强发展的后劲。基层保险公司领导班子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避免经营管理中的短期行为,坚持依法依规经营,加强公司各项管理和基础建设,为公司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二)加快创新步伐,提升市场竞争力。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提高竞争实力的客观要求。要加快产品创新,在深入分析和研究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加大对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力度,加大宣传和投入力度,努力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不断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彻底摆脱业务发展依赖于传统险种的束缚。基层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战略上,对我国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的变化要有充分的认识,不能老是把眼光局限于一些国有大企业上,应充分挖掘个体、私营经济和广大农村市场的潜力,充分利用保险代理人、经纪人等中介机构资源,培养一批忠诚于公司、职业道德素质高的营销队伍,完善落实好营销员管理制度、代理人管理制度、经纪人管理制度,开辟新的业务发展渠道。要加快服务创新,创新服务的内涵和形式。基层保险公司要突破保险服务仅限于承保和理赔的局限,强化对客户的延伸服务,倡导增值服务和跟踪服务。加强对承保前的风险评估和承保后的风险管理,对客户提出全面合理的风险防范建议,既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又有利于提高公司经营效益。
(三)强化管理意识,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基层保险公司要提高对加强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内控管理自觉性,树立起管理是企业发展生命的观念。加强内控管理制度建设,建立起高效率的管理机制,加强电子化建设,为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支持。具体讲,业务上要重点加强市场营销管理、核保管理和单证控制管理;理赔上要重点加强查勘定损管理和报价核赔管理;财务上要重点加强收付费系统管理;人员上要重点加强职业行为管理和考核机制管理。上级公司要加强对基层保险公司管理工作的监控和指导,确保统一法人制度的顺利执行和政令的畅通,同时建立配套的责任追究制度和奖惩措施,加强对基层公司经营管理行为的约束。保险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公司市场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培育有利于基层保险公司发展的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四)加强保险队伍建设。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的因素,解决好人的问题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配备一支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具有创新能力的领导班子,是基层保险公司发展的组织保证和重要基础。基层保险公司领导班子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事物,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才能适应现代保险公司发展的需要。要加强对基层保险公司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不断培养符合现代保险公司发展要求的员工队伍。加强基层保险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倡导团队协作,倡导激励,宣扬先进,并通过分配结构和分配机制的改进,稳定员工队伍,充分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公司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证。
第三篇:论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现状和发展创新之路
论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现状和发展创新之路
[摘要]
保险公司的管理具有风险的集中性、成本的后发性、产品和服务的同质性、经营的广泛社会性和经营管理活动的较大弹性等特点。保险公司管理创新的重点应是建立健全与公司目标高度一致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构建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以提高客户满意度为导向不断改进业务流程,持续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大力强化和改善人力资源管理。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内保险公司整体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基层公司在经营理念、内控制度、管理水平、服务创新、队伍建设等方面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与我国保险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基层保险公司内控管理制度不健全,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全面提升基层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是国内保险公司应对入世的需要,也是国内保险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
目录:
一、保险公司管理的特殊性(一)风险的集中性。(二)成本的后发性。
(三)产品和服务的同质性。(四)经营的广泛社会性。
(五)经营管理活动的较大弹性。
二、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经营理念上,发展和管理、速度和效益的矛盾突出。
(二)在市场开拓思路上,业务领域狭窄,产品创新力度小,销售渠道管理不完善。
(三)在市场竞争方法上,价格严重不稳,影响市场秩序。
(四)在服务水平上,技术含量较低,仍然存在过分依赖关系和人情的现象。(五)在保险队伍建设上,干部职工主人翁意识减弱,企业文化氛围不浓,团队协作精神不强。
三、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国内保险市场,没有形成高效有序的市场运行规则。
(二)保险公司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不高,内控管理制度不健全。(三)保险公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四、提高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转变经营观念,变粗放式经营为集约化经营。(二)加快创新步伐,改进保险营销方式。(三)强化管理意识,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四)加强保险队伍建设。
论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现状和发展创新之路
从目前国内保险公司组织机构形式和职能分配看,多数是实行总、分、支公司管理模式。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作为最基层经营单位,其主要职能是销售保险产品、提供保险服务,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是保险公司运营系统的终端和服务窗口,是保险公司微观经营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险公司业务收入和利润的直接来源,其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保险公司的整体经营状况,直接反映保险公司的社会形象和发展水平。加强基层保险公司的管理,提高基层公司业务发展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对于夯实保险公司发展的基础、实现良好的经营业绩至关重要。
一、保险公司管理的特殊性
(一)风险的集中性。没有风险就没有保险。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其产品和服务本身就是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物质和利益损失风险。保险公司通过承保活动,集聚了大量风险,这就需要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技术手段,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合理的分散化处理。同时,保险公司通过建立保险基金的形式,积聚了大量资金,这些资金在保值增值的运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资金管理和运用风险。这就对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成本的后发性。除了管理费用之外,保险业经营的最大成本是保险赔款。保险公司产品和服务据以收费的价格(费率),是根据大数法则,由保险标的过去的损失概率作为基本依据(即纯费率),加上一定的趋势修正系数、营业费用率和预期利润率(即附加费率)确定的。采取的是收费在先、赔款在后的经营方式。因此,建立在历史统计分析基础上的定价,与保险责任期满之后的实际损失赔款成本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一特点,客观上既要求保险公司具备较高的精算(损失率成本预测)管理水平,也要求保险公司具有良好的承保风险标的的同质性选择管理水平。
(三)产品和服务的同质性。保险产品和服务就其形式而言,不具有核心技术的独占性,也不受专利保护,极易模仿。任何一个新的产品和服务举措,只要竞争对手愿意,都可以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引进、移植或改造。因此,由产品的差异化入手打造公司的差异化,在保险行业是极其困难的。保险公司之间的差异化特征,更多的要依靠管理的差异化形成法人行为的差异化,进而通过其理念传播、组织效率、员工行为等方面综合表现出来。
(四)经营的广泛社会性。有风险就有保险。保险公司的客户遍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其经营也随之带有较为广泛的社会性。客户类型和客户需求的多元化,既要求保险公司的客户服务具有更加广泛的适应性,同时又要求保险公司在经营上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显然,这一特殊要求不但是对公司综合管理能力的一个巨大挑战,而且也是对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经营和服务素质的巨大挑战。
(五)经营管理活动的较大弹性。如前所述,由于保险服务对象的情况千差万别,风险事故损失情况各不相同,加之我国现行监管政策要求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只能在注册地的行政区域内开展经营活动,因此,在其经营管理活动中,保险标的承保前的风险评估、发生保险事故后损失金额鉴定等主要环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弹性,使得保险公司在定价管理、成本管理、人员管理和服务管理等具体管理工作上难以全面实现标准化。同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点多面广,管理幅度大,管理层次多,客户及其风险分布存在很多地域差异,这也拉大了保险公司管理的弹性。
二、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经营理念上,发展和管理、速度和效益的矛盾突出。经营过程中,为了保证完成保费计划指标,基层公司领导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完成保费计划上,理赔管理、服务举措、内部建设等方面工作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业务发展屈服于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面对竞争日益激烈而尚欠规范的市场环境,基层公司在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上存在观念上的偏差,重速度、轻效益,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控制水平不高,部分业务质量较差,为完成保费任务不计成本地承保一些赔付率高、连年亏损的业务,经营效益水平低,制约了保险公司的快速健康发展和壮大。
(二)在市场开拓思路上,业务领域狭窄,产品创新力度小,销售渠道管理不完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然而,保险公司的业务领域没有跟上形势的变化,大企业、大项目仍然是各公司竞相争夺的焦点,存在巨大市场潜力的个体、私营经济领域和地域广阔的农村保险市场几乎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从各保险公司产品结构看,部分市场需求接近饱和的传统产品仍然是基层公司的主要保费收入来源,产品结构雷同、单一,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基层公司对新产品开发推广的积极性不高,工作力度太小,新兴保险市场领域亟待加强开发。在销售渠道上,虽然扩大了营销业务和专、兼职代理业务,但在管理上没有建立落实相应的制度,比较混乱。
(三)在市场竞争方法上。近年来,部分专、兼职代理机构和个人代理人受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违反保险监管部门的规定抬高手续费;部分基层保险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不计成本地采取高返还、高手续费、高佣金、降低费率等违规手段招揽业务,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保险市场的恶性价格竞争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和保险公司的社会形象,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益,损害了被保险人的利益,造成大量保源流失,不利于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四)在服务水平上,技术含量较低,仍然存在过分依赖关系和人情的现象。基层公司在展业过程中,主要依靠业务人员的“关系网”拉业务,或者是通过大量招聘营销员的“人海战术”开拓市场,保险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误导消费,坑害被保险人利益等行为时有发生,部分业务人员忽视消费者心理状态而采取死缠滥打的推销方式。基层保险公司的“人海战术”和“关系业务”的过度膨胀,使国民对保险的作用产生误解,有的甚至产生反感情绪和厌恶心理,不利于培育国民的保险意识,损害了保险业的社会声誉和保险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另外,基层公司在理赔服务过程中,有的为了稳固与大客户的关系不讲原则地进行人情赔付或通融赔付,有的为了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进行人情赔付和搞假赔款,而对一些非关系客户另眼相待,服务态度和质量差,违背保险经营的损失补偿原则和最大诚信原则。
(五)在保险队伍建设上,干部职工主人翁意识减弱,企业文化氛围不浓,团队协作精神不强。基层公司领导班子为了各自一时的政绩和小集体的利益,短期行为突出,当公司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发生冲突时,过多地考虑自身的利益和职位,缺乏大局观念和长远发展的意识。在对员工管理方面,忽视了对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的考核。对公司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忽视对员工的经营理念、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在“绩效挂钩”的考核机制
下,基层公司业务人员和营销人员过分地注重自身的经济收入,没有把从事保险工作当作终身的事业,缺乏主人翁意识,缺乏爱司爱岗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国内保险市场,没有形成高效有序的市场运行规则。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保险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保险业务快速增长,保险市场不断发展,保险立法不断健全。但与保险业发达国家相比,国内保险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主体较少,市场垄断程度较高,市场竞争层次较低,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尚未形成,价值规律在保险市场中的作用尚未得到正常的发挥,国民保险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这种尚欠完善的保险市场环境下,市场供给大于需求,传统市场领域趋向饱和而导致竞争激烈,新兴市场领域因国民收入水平和行业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大而没有形成规模需求效应。直接经营业务和面向市场的保险公司基层单位受各自计划任务的压力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在市场监督管理力度不够的情况下,难以避免地导致经营管理中的短期行为和违法违规行为。
(二)保险公司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不高,内控管理制度不健全。
1.部分基层公司在制定业务发展计划指标时,缺乏对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保险市场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分析,下达的计划指标难免简单化和针对性不强,导致基层公司完成保费任务的压力过大而盲目追求业务发展规模,业务质量不高,效益水平低下;或者是违规经营,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招揽业务。
2.基层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对保险市场开发没有长远的计划和措施,着眼于短期利益。如在新兴市场开发和新的保险产品推广上,因为市场对保险的认知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并且要求保险公司进行大量的宣传和加大前期投入,一些基层公司考虑到投入大、收效慢而丧失了积极性,遇到困难就退缩,新兴保险市场开发工作难以展开。
3.基层公司内控制度不健全,统一法人制度执行不力,贯彻落实上级公司要求不到位。部分基层公司对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没有根据形势的变化健全和完善内控管理制度,部分制度缺乏现实操作性,形同虚设,使管理工作无章可循而出现混乱的局面。部分基层公司统一法人意识不强,对上级公司制定的承保理赔、规范经营、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要求,越权行为和违规行为时有发生。
4.管理技术落后。部分基层公司电子化水平较低,运用电子化管理的认识和措施也有差距,有的还大量依赖和使用手工操作,给管理工作的精细化造成障碍。
(三)保险公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据调查,部分基层公司业务人员90%以上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保险专业知识教育,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差。对员工培训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也没有长期性的计划。当前,基层公司大部分业务员依靠经验和关系网展业,对保险的职能和作用认识不清,缺乏市场营销、风险管理等学科知识的支持,承保理赔工作技术含量低,服务水平停滞不前,对公司的发展战略、经营理念、经营管理办法,以及多项改革措施和公司发展前景缺乏足够的了解。也有相当一部分基层公司高管人员不完全具备职业经理人的素质,对于发展战
略、经营目标、市场营销、成本核算、人力资源配置、考核机制、统一法人制度等重要管理职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综合灵活地加以运用。
四、提高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转变经营观念,变粗放式经营为集约化经营。
1.我国加入WTO后,国内保险公司发展已经面临各方面的挑战。基层保险公司过去那种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基层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树立成本效益观念,苦练内功,以增强盈利能力和提高市场竞争实力为中心,实现公司业务速度和效益的同步增长,不断发展壮大。在业务发展战略上,要深入调查了解当地经济发展情况,认真分析市场变化,不断研究市场动态,多角度、全方位地挖掘市场潜力,以先进的经营理念、灵活的展业方式、丰富的保险产品、优质的保险服务参与市场竞争,促进业务快速、持续、健康发展。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同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弥补自身的不足,增强发展的后劲。基层保险公司领导班子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避免经营管理中的短期行为,坚持依法依规经营,加强公司各项管理和基础建设,为公司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2.为加强我国保险公司的自我约束机制,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保险公司应转变经营管理机制。按照“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经营机制,使保险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要从构筑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入手,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严格规范的监督约束机制以及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机制,把保险企业办成真正意义上的商业保险公司。
3.在成熟的股票市场中,保险公司上市已成为一种惯例,而且世界上著名的保险公司也基本上都是上市公司。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市来募集资本,已成为国际上保险企业筹资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且,保险公司上市,也是保险公司扩张自身规模,提高竞争力,迎接国外保险公司挑战的需要。再次,保险公司上市对完善保险公司自身的治理结构、增强证券市场的稳定性也至关重要。
4.国际经验表明,保险投资对保险公司的价值以及对保险公司的经营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国内保险公司资金可以投资的领域却十分有限。因此,拓宽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必将是中国保险业的一个发展趋势。有必要指出的是,应建立合理、完善的投资组合模式,提高保险公司的投资绩效。西方著名的保险公司一般采用集中统一投资模式或专业化控股投资模式来提高投资绩效。这两种模式都是指在一个集团或控股公司下设产险子公司、寿险子公司和投资子公司,专业子公司将产、寿险子公司资金分别设立账户,独立进行投资。这种投资模式可以充分利用集团总部的双重风险监控体系防范风险。这种投资模式无疑是值得我国保险业借鉴的。
(二)加快创新步伐,改进保险营销方式。
1.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提高竞争实力的客观要求。要加快产品创新,在深入分析和研究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加大对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力度,加大宣传和投入力度,努力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不断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彻底摆脱业务发展依赖于传统险种的束缚。基层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战略上,对我国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的变化要有充分的认识,不能老是把眼光局限于一些国有大企业上,应充分挖掘个体、私营经济和广大
农村市场的潜力,充分利用保险代理人、经纪人等中介机构资源,培养一批忠诚于公司、职业道德素质高的营销队伍,完善落实好营销员管理制度、代理人管理制度、经纪人管理制度,开辟新的业务发展渠道。要加快服务创新,创新服务的内涵和形式。基层保险公司要突破保险服务仅限于承保和理赔的局限,强化对客户的延伸服务,倡导增值服务和跟踪服务。加强对承保前的风险评估和承保后的风险管理,对客户提出全面合理的风险防范建议,既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又有利于提高公司经营效益。
2.面对国内市场的国际化和世界保险市场的全球化,中国保险业要在国内市场立稳脚跟,并在国际市场有所拓展,目前落后的保险营销方式显然滞后于中国保险业进一步展业的需求。因此,必须对现行的推销手段与方法进行改革,如推行银行代理,以期形成以银行为主的代理业务网络,以便充分利用银行结算业务量大、网点多、信息网络系统完善,客户广泛等优势。再如试行网上销售,争取在以高技术支持的销售领域不落伍或占据有利地位。这些改革将使我国保险业的营销方式由上门推销、关系营销向真正的服务营销、创新营销、整体营销等更高阶段的营销方式迈进。
(三)强化管理意识,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基层保险公司要提高对加强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内控管理自觉性,树立起管理是企业发展生命的观念。加强内控管理制度建设,建立起高效率的管理机制,加强电子化建设,为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支持。具体讲,业务上要重点加强市场营销管理、核保管理和单证控制管理;理赔上要重点加强查勘定损管理和报价核赔管理;财务上要重点加强收付费系统管理;人员上要重点加强职业行为管理和考核机制管理。上级公司要加强对基层保险公司管理工作的监控和指导,确保统一法人制度的顺利执行和政令的畅通,同时建立配套的责任追究制度和奖惩措施,加强对基层公司经营管理行为的约束。保险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公司市场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培育有利于基层保险公司发展的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四)加强保险队伍建设。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的因素,解决好人的问题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配备一支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具有创新能力的领导班子,是基层保险公司发展的组织保证和重要基础。基层保险公司领导班子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事物,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才能适应现代保险公司发展的需要。要加强对基层保险公司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不断培养符合现代保险公司发展要求的员工队伍。加强基层保险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倡导团队协作,倡导激励,宣扬先进,并通过分配结构和分配机制的改进,稳定员工队伍,充分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公司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证。
第四篇:谈保险公司四级机构经营管理瓶颈及突破
谈保险公司四级机构经营管理瓶颈及突破
2011-8-16
保险四级机构是指地级以下的县(区)级机构,是保险公司直接获取保费的基层机构。虽然四级机构在公司管理链中处在末端,但却是公司价值链的最前沿。突破四级机构管理瓶颈,对公司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四级机构存在的经营管理瓶颈
保险公司四级机构的特点是:机构规模小、地域分布广、分散独立、高等人才难以招揽。从管理意义上说,目前四级机构还有许多瓶颈,主要包括:
一、经营管理理念相对陈旧,与保险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存在差距。主要表现是“五重五轻”:一是重规模轻效益的思想还比较严重。受保费任务压力的影响,四机机构往往强调保费规模多,重视经营效益少,把保费任务完成是否作为衡量工作优劣的第一指标,效益观念相对比较淡薄。特别是初创时期的小公司,更是以规模扩张为第一要务,不计成本、不讲效益地追求所谓的高速度。二是重发展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这是保险四级机构的通病。“收到保费就是娘”,只要保费到位,管理可以让位。忽视对员工队伍管理和内控建设。三是重队伍扩张轻素质提高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人员引进了不少,部分员工也确实有一定的业务资源,但由于不重视员工引进后的培训教育,致使队伍整体素质多年没有大的提高,影响了公司乃至行业形象。四是重制度约束轻思想教育的现象还比较常见。大多数基层领导都会利用制度实施管理,但忽视思想教育对员工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引导作用和启迪作用,使企业文化的牵引力相对减弱。五是重经验管理轻管理创新现象比较普遍。不少基层领导固守多年的管理经验,视野不开阔,思想不解放,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上没有创新,致使基层管理工作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二、经营管理素质相对低下,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推广和建立存在差距。主要表现是:一是学历层次低。多数基层领导没有受过全日制学历教育,文化水平相对偏低,对管理工作的基本职能、内在原理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还了解不多,管理理论水平相对偏低。二是管理技能差。拍脑门、拍胸脯、凭感情、凭经验实施管理的现象多有存在,科学管理、流程管理、目标管理、智能管理、保单成本管理的意识比较缺乏;不懂得运用现代手段进行管理。个别四级机构的领导甚至连电脑和网络都不能熟练使用。三是控制能力弱。在当前规范市场经营的大背景下,部分四级机构存在对人员、队伍管控不到位,甚至存在违规经营问题。近期,某公司员工在上级三令五申强调规范经营的情况下,仍然实施系统外出单,人为制造“阴阳单”,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坏影响。这些都是管理上的失控表现。四是执行能力弱。监管机构、总公司、分公司的指示不能不折不扣地贯彻到位,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游击作风、山头作风在一些四级机构还相当严重。五是组织计划不周。对保费、费用等预算能力还比较弱,公司经营不够精细。
三、管理制度和手段相对落后,与企业和市场的规范运作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授权管理不够落实。层级观念和授权意识还不够清晰,没有真正落实按级授权制度,造成各级权限不清或越权现象。一些四级机构越权操作,违规展业,出现了擅自与客户签订合作协议、擅自抬高展业费用等违规违纪问题。二是管理职责不够明确。一些四级机构没有建立完备的人员岗位职责,职责不清、分工不明的问题比较突出。总、分、中心支分公司对四级机构的管理职能还存在许多不科学的方面。宽严失当、赏罚不明的问题时有发生。三是制度保障不够科学。一些公司还没有形成完备的制度保障体系,管理的随意性、自发性、分散性比较严重。如某公司一些四级机构不按公司要求招聘人员,搞事实用工;将营销员当正式员工使用;长期拖欠一线人员的“三险一金”等。这些都是缺乏制度保障的表现。四是信息化手段不够得力。从总公司和分公司的层面来说,目前的信息化管理已经比较落实,但三、四级机构特别是四级机构信息化管理还是个瓶颈,信息化手段在管理工作中运用不到位。
突破四级机构经营管理瓶颈的对策
上述问题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如何突破这些瓶颈,笔者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突破思想瓶颈
有思路才能有出路。只有树立正确的经营管理思想,才能确保经营行为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突破思想瓶颈,关键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着力强化以下五种意识:一是质量意识。作为保费的进口端,要为公司把好业务质量的第一道关口,努力提高业务品质,坚持摒弃“捡到篮里便是菜”的错误观念。要加强承保政策培训与指导,让员工明白哪些业务该做,哪些业务限制做,哪些业务不该做,使“把关”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二是核算意识。就是要学会算账经营,把保费、费用、手续费、赔付率、经营外收入等指标摆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统一核算;把总收入与总成本统筹起来,把预算与过程监控结合起来,确保公司各项指标在可控范围内向前发展。通俗点说,就是要做到边发展边算账,防止指标失控。三是效益意识。树立“发展有效益,承保有利润”观念,一切工作围绕效益这个中心,通过大力发展业务和严格控制成本,确保利润的最大化。四级机构要在思想认识上实现由“展业团队”向“展业盈利团队”的转变。四是竞争意识。就是要敢于参与同业竞争,在保险市场全方位开放,保险主体不断增多,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大背景下,要敢于与狼共舞。特别是中小公司的四级机构,更要自立自强,通过顽强拼搏,为自己在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五是规范意识。就是要严格按照《保险法》和监管部门的要求开展业务,对照70号文件认真查找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逐一加以纠正,带头维护保险市场秩序。要在资金、费用、数据、单证、条款费率、理赔等各环节严格按照保险监管部门要求进行管理,确保经营行为的依法合规。
二、必须把引进和培育摆在并重位置,努力突破素质瓶颈
重点是抓好四个方面:一是要引进高素质人才。作为基层单位,要重点引进三种人才。即优质业务的展业人才、科学严格的管理人才、资源丰富的社会人才。通过引进高素质人才,优化队伍结构,提高展业能力,打造过硬的一线团队。二是要加强培训。对员工进行系统的业务知识培训;特别对新推出的业务要做到“条款下发培训到位”,任何新条款均必须进行培训。同时要抓好职业操守、依法合规、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三是要重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对学历高、业务精、有潜质的员工要重点培养,该提升的提升,该推荐的推荐,为他们提供提升职业平台的通道,增强公司的发展后劲。四是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价值取向的培养。要通过开展争先创优、文化体育、集中教育、参观游览等活动,宣导企业的主体意识,展现企业的文化内涵,培养员工热爱集体、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
三、必须做好建章立制工作,努力突破制度瓶颈
一是要加强基础制度建设。这一点对新公司尤为重要。要建立业务管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考勤考评、奖励惩处等各项制度,使员工行为处在制度的约束和管理之下。二是要健全过程管控机制,增强自我约束的能力。重点是加强业务发展和财务管理方面的过程化管控。就业务发展而言,要健全从承保到理赔全过程的管控机制,从展业洽谈、意向投保、风险评估、签单承保到出险理赔的各个环节,都要有规范的管控措施;就财务管理而言,要加强费用、手续费、单证等各个环节的管控;完善财务审批手续,引进和推广信息化财务管理模式。要做到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制度约束,每一个具体事项都要有管控措施,把制度落实到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把管控体现在日常工作的各个细节。三是完善考核激励机制。要建立以保费业绩和业务质量为核心的考核机制,从时间上讲,要建立月度、季度和的考核,保证每个时间段使员工处在考核当中;从内容上讲,既要考核保费进度,又要考核赔付指标;既要考核保费、利润等硬指标,又要考核个人素质和个人表现等软指标。要把激励机制与员工的成长相结合,实现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公司价值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强化执行力。重点是强化统一法人制度和授权经营原则。要强化组织纪律观念,任何人都不能做“特殊公民”。对监管部门和总、分公司的指示要全面贯彻、坚决落实,确保政令畅通。
四、必须不断改进经营管理方式,努力突破发展瓶颈
一是要创新展业模式,拓宽业务渠道。有人说“渠道是金”,这话对于当今的保险市场来说一点不错。传统的直销模式已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保险市场,必须不断拓宽展业渠道,实现多渠道展业。要高度重视专(兼)业务渠道的发展,加强与银行、邮政、车行、担保公司、货运代理等机构的合作;积极参与大型风险和政府项目的招标。通过有效的渠道运行,提高产能,扩大规模,使业务发展进入健康的快车道。二是改进服务手段,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根据市场变化创新服务思路、内容和手段。切实推广客户经理制。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对客户开展回访服务;要在保持传统服务的前提下,扩大服务内涵,在售前、售中和售后三个阶段,增加风险咨询、风险评估、充当客户的风险管理顾问,为客户提供最佳的保险方案,协助客户进行风险防范和管理。使客户真正享受到优质高效的保险服务,培育忠诚客户群,提高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加强风险管控,堵住风险源头。目前四级机构主要存在四大风险:即承保质量风险、应收保费风险、假赔案风险、费用管控风险。这些风险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公司发展的因素。作为最基层展业单位,必须严格四大风险源的管控,采取得力措施堵塞漏洞,防止风险扩大给公司造成经营损失,以自身的健康发展,确保公司整体的良性运行。
第五篇: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 国内外保险业发展现状
1.国际保险业发展状况
国际保险业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国际上的任何自然灾害,恐怖事件,经济泡沫和股市动荡都会影响保险业的发展。2001年是国际保险业艰难的一年,保险业既面临着高风险,也承担着高赔付。触目惊心的“9·11”事件给保险业造成大约400亿美元的损失,美国和国际的非寿险公司以及国际再保险公司承担了世界贸易中心恐怖袭击事件所造成的绝大部分损失;安然公司的破产事件和其他公司会计丑闻的披露动摇着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许多发达国家正处在新经济泡沫破灭、经济衰退的时期。该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严重减少,众多保险公司采用非常的冲销手段,大量释放隐藏准备金,使得他们的股本资本和投资回报都明显降低,国际保险业如履薄冰。但近年来,国际保险业已经摆脱了各种不利因素中分体现风险经营者的专业风范,也实现了保险业自身的稳步发展。在世界经济复苏和经营环境的好转的状况下,保险公司稳定发展,投资减值趋势得到控制,动荡不安的金融市场以及巨额亏损事件给保险业造成的创伤也逐渐痊愈,保费收入又开始增加。
2.国内保险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快通车。无论是保险市场规模还是保险市场主体,都获得了前所惟有的发展。保险监管体系与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并趋于完善。与国外相比较,国内保险业发展历史短暂,我国保险市场是一个从封闭走向开饭放,从垄断走向竞争的保险市场。二十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随着保险业门户的全面开放,保险业改革步伐也日益加快。2001年,我国加入WTO,意味着保险业全面开放格局的形成,意味着我国加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行列,参与并加入了包括保险资源在内的经济资源全球性的流动及其市场整合。它促使我国保险市场主体多元化,加快了中资保险公司的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的步伐。是我国保险业的命运与世界包县业的命脉连接在一起。2003年,国有保险公司古份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和中国再保险三家国有保险公司重组改制完成,并且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和纽约同步上市。
由于国外保险公司的资金实力比较雄厚,他们的进入势必使国内保险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其次国外保险公司在产品开发技术、发展方式、业务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大大强于国内保险公司,这也会刺激我国保险公司的发展。
二. 我国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保险业的发展,我国大部分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方式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行改进,如:
1.在经营理念上,发展和管理、速度和效益的矛盾突出。经营过程中,为了保证完成保费计划指标,基层公司领导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完成保费计划上,理赔管理、服务举措、内部建设等方面工作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业务发展屈服于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面对竞争日益激烈而尚欠规范的市场环境,基层公司在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上存在观念上的偏差,重速度、轻效益,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控制水平不高,部分业务质量较差,为完成保费任务不计成本地承保一些赔付率高、连年亏损的业务,经营效益水平低,制约了保险公司的快速健康发展和壮大。
2.在市场开拓思路上,业务领域狭窄,产品创新力度小,销售渠道管理不完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然而,保险公司的业务领域没有跟上形势的变化,大企业、大项目仍然是各公司竞相争夺的焦点,存在巨大市场潜力的个体、私营经济领域和地域广阔的农村保险市场几乎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从各保险公司产品结构看,部分市场需求接近饱和的传统产品仍然是基层公司的主要保费收入来源,产品结构雷同、单一,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基层公司对新产品开发推广的积极性不高,工作力度太小,新兴保险市场领域亟待加强开发。在销售渠道上,虽然扩大了营销业务和专、兼职代理业务,但在管理上没有建立落实相应的制度,比较混乱。
3.在市场竞争方法上,近年来,部分专、兼职代理机构和个人代理人受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违反保险监管部门的规定抬高手续费;部分基层保险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不计成本地采取高返还、高手续费、高佣金、降低费率等违规手段招揽业务,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保险市场的恶性价格竞争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和保险公司的社会形象,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益,损害了被保险人的利益,造成大量保源流失,不利于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4.在服务水平上,技术含量较低,仍然存在过分依赖关系和人情的现象。基层公司在展业过程中,主要依靠业务人员的“关系网”拉业务,或者是通过大量招聘营销员的“人海战术”开拓市场,保险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误导消费,坑害被保险人利益等行为时有发生,部分业务人员忽视消费者心理状态而采取死缠滥打的推销方式。基层保险公司的“人海战术”和“关系业务”的过度膨胀,使国民对保险的作用产生误解,有的甚至产生反感情绪和厌恶心理,不利于培育国民的保险意识,损害了保险业的社会声誉和保险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另外,基层公司在理赔服务过程中,有的为了稳固与大客户的关系不讲原则地进行人情赔付或通融赔付,有的为了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进行人情赔付和搞假赔款,而对一些非关系客户另眼相待,服务态度和质量差,违背保险经营的损失补偿原则和最大诚信原则。
5.在保险队伍建设上,干部职工主人翁意识减弱,企业文化氛围不浓,团队协作精神不强。基层公司领导班子为了各自一时的政绩和小集体的利益,短期行为突出,当公司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发生冲突时,过多地考虑自身的利益和职位,缺乏大局观念和长远发展的意识。在对员工管理方面,忽视了对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的考核。对公司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忽视对员工的经营理念、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在“绩效挂钩”的考核机制下,基层公司业务人员和营销人员过分地注重自身的经济收入,没有把从事保险工作当作终身的事业,缺乏主人翁意识,缺乏爱司爱岗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解决方案
针对我国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现有以下解决方案:
1.转变经营观念,变粗放式经营为集约化经营。我国加入WTO后,国内保险公司发展已经面临各方面的挑战。基层保险公司过去那种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基层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树立成本效益观念,苦练内功,以增强盈利能力和提高市场竞争实力为中心,实现公司业务速度和效益的同步增长,不断发展壮大。在业务发展战略上,要深入调查了解当地经济发展情况,认真分析市场变化,不断研究市场动态,多角度、全方位地挖掘市场潜力,以先进的经营理念、灵活的展业方式、丰富的保险产品、优质的保险服务参与市场竞争,促进业务快速、持续、健康发展。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同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弥补自身的不足,增强发展的后劲。基层保险公司领导班子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避免经营管理中的短期行为,坚持依法依规经营,加强公司各项管理和基础建设,为公司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2.加快创新步伐,提升市场竞争力。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提高竞争实力的客观要求。要加快产品创新,在深入分析和研究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加大对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力度,加大宣传和投入力度,努力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不断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彻底摆脱业务发展依赖于传统险种的束缚。基层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战略上,对我国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的变化要有充分的认识,不能老是把眼光局限于一些国有大企业上,应充分挖掘个体、私营经济和广大农村市场的潜力,充分利用保险代理人、经纪人等中介机构资源,培养一批忠诚于公司、职业道德素质高的营销队伍,完善落实好营销员管理制度、代理人管理制度、经纪人管理制度,开辟新的业务发展渠道。要加快服务创新,创新服务的内涵和形式。基层保险公司要突破保险服务仅限于承保和理赔的局限,强化对客户的延伸服务,倡导增值服务和跟踪服务。加强对承保前的风险评估和承保后的风险管理,对客户提出全面合理的风险防范建议,既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又有利于提高公司经营效益。
3.强化管理意识,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基层保险公司要提高对加强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内控管理自觉性,树立起管理是企业发展生命的观念。加强内控管理制度建设,建立起高效率的管理机制,加强电子化建设,为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支持。具体讲,业务上要重点加强市场营销管理、核保管理和单证控制管理;理赔上要重点加
强查勘定损管理和报价核赔管理;财务上要重点加强收付费系统管理;人员上要重点加强职业行为管理和考核机制管理。上级公司要加强对基层保险公司管理工作的监控和指导,确保统一法人制度的顺利执行和政令的畅通,同时建立配套的责任追究制度和奖惩措施,加强对基层公司经营管理行为的约束。保险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公司市场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培育有利于基层保险公司发展的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4.加强保险队伍建设。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的因素,解决好人的问题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配备一支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具有创新能力的领导班子,是基层保险公司发展的组织保证和重要基础。基层保险公司领导班子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事物,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才能适应现代保险公司发展的需要。要加强对基层保险公司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不断培养符合现代保险公司发展要求的员工队伍。加强基层保险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倡导团队协作,倡导激励,宣扬先进,并通过分配结构和分配机制的改进,稳定员工队伍,充分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公司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