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诊“历史试卷分析(写写帮推荐)
历史“二诊”试卷分析
一、试题体现的特点
本试卷的命题思路紧扣高考命题方向。从知识涵盖范围上看,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涉及,试题相对第一次诊断考试来看,难度有所降低。注重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的考查,对新课改理念渗透于试题之中是本试卷最大的亮点。
1.立足基础知识,体现基础性。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试题紧扣教材知识点,突出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
2.重视能力考查,体现能力性。从选择题来看,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在新课改下运用所学知识阅读、理解、分析、评析、论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单靠读熟背透已不能取得理想成绩。
从主观题来看,重学生运用一定的史观、价值观,根据题意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概括并组织答案。注重突出两个层面及作用,一是通过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折射出现实社会,充分体现出:“史在当下”的作用。二是持现实社会问题放在历史背景中去思考,进而彰显以史为鉴的内涵 二:试卷评阅所反映出的问题:
1、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不全面不牢固,单就选择题来看有满分,也有个位数的
2、分析理解运用能力差。就材料分析题而言,大多学生审题不清、阅读理解能力差,答案南辕北辙,答非所问,郢书燕说,甚至还出现常识性错误。
3、学科素养差。针对一些历史问题缺乏联系,比附性思维欠却。
三:下阶段的复习方向
针对以上所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复习中力争逐个突破,具体如下: 1.打牢基础,强化复习。
2.重视学科体系构建,建立深厚的历史积累掌握规律寻找技巧。
3.适当拓展知识面,加强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4.重点培养学生用社会史观去认识、评价、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结合第三轮复习,注重答题思路和方法的点拨,希望在40来天后的高考中,能有所提高。
第二篇:广元二诊语文试卷分析
二诊语文试卷分析
关于“第二次适应性统考语文试卷”的构思说明:
1、严格按照新的《四川省考试说明》的考点和样题命题。
2、名句默写题“一诊”写七句,“二诊”为八句选写六句。
3、大现代文阅读“一诊”是文学类的散文,“二诊”是实用类的人物传记,“三诊”准备选一篇科普文章或新闻报告。
4、文言文阅读考查“文化”层面的题“一诊”是文言断句,放在第四大题;“二诊”是简答题,放在第六大题(18题)。在正式高考时,这两个题,不管放要什么位置,不管是两个题一齐考,还是只考其中之一,都应让学生明白考的是什么层面的题。
5、大现代文阅读中的多项选择题(五大题14题),我们广元“二诊”题号为第14题,答题设计在“答题卡”的“选择题栏”内,由机器阅卷。正式高考时,该题题号可能是第15题或16题,因为文言文阅读中“文化”层面的题很可能放在第四大题。总之,这个多项选择题,不管题号是多少,不管答题时设置在答题卡的什么位置,都应让学生明白究竟,灵活应对。
下面是主观题的答题情况,仅供参考: 四大题 11题:
①亮点卷:479、20066、1872 亮点:书写美观工整、卷面整洁、标点规范。答题要点准确、完善。②缺点卷:4658、14586、8969 缺点:留空白,没有完卷。书写潦草、涂改较多、难以辨认。答案错位,将11题与12题的顺序看错。采点不准,只求大意,没有留心关键得分点。③建议:加强书写和卷面。
教会学生,万不得已不留空白。
学会抓住文言得分点,翻译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文言文阅读训练的数量要得到保证。12题:
①亮点卷:1281、1055、11843、16581、6737 亮点:书写美观、卷面整洁。
答题格式规范。
分要点表达,要点齐全。
②缺点卷:3868、2845、20554、7507、1275、1290 缺点:书写差、要点不全、格式规范。③建议:弄懂诗词大意,为答好题打下基础
分类掌握答案术语、答题技巧
学会分要点答题 13题:
①亮点卷:1486、10533、7448、20004、7129、2316、2194 亮点:笔心画清楚规范、默写全对。
②缺点卷:6022、4869、9623、2450、9062、4135 缺点:得分偏低、书写潦草。
没有审题、八个小题全做。③建议:重视背诵。
抓关键字。
抓住书写。五大题
第15题亮点:⑴能接近参考答案的要点作答
如①照应题目:昨天,碰到朱光潜,但是昨天读到这段回忆,也为后文继续写朱光潜与学生间的对话铺垫使行文自然。如②文章用大量篇幅写齐邦媛对朱光潜的怀念,从侧面上体现出了朱光潜对学生的影响颇大。同时,也紧扣题目,与题目相呼应。
总之,能抓住两点答题①侧面描写
②照应题目。第16题 亮点
⑴能分六点答题,且有一定的分析。如
①平实而隽永,从他的译文《歌德谈话录》中可知;
②执着而有责任,他劝导齐邦媛学外交,因他深知其性格,希望她有个好的未 来,不愿被埋没;
③敏感,学生想扫除落叶,他却阻止,说那样可听见雨声;
④喜欢一切趣味,对别人所看不惯,他却有兴味 ⑤有赤子般的诚实,不雕琢 ; ⑥严谨认真。
⑵有学生虽然分析书写内容不多,但要点齐全。
如:朱光潜为人直白,平实而隽永,诚实,关心学生,对学生要求严。多愁善感、敏感、真诚待人、推崇清晰。
⑶绝大部分学生能答到四点。第17题
1、极少数同学能抓住题干要求,联系现实,分析“清晰”的现实意义。
如①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故弄玄虚的假面具形成对比,达到真正的以心交流,以心聆听;
②讽刺了一些作者只顾堂皇铿锵,却不知所云,映含矛盾的作品,昭示要给读者最真切,最直观的感受,传达艺术的真正魅力;
③提醒广大公民应真正地以心坦诚相对,提防一些虚伪而不求实际的东西,应接受最直观的艺术。
2、部分同学能大致抓住题干要求答题。如朱光潜爱好的“清晰”一番话在未说之前,自己必须先把思想弄清楚,自己明白才能让读者明白,诚实的对待消费者,不会是像某些糊里糊涂地混过去,表里不一,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诚实对待他人,商家应诚实对待消费者,自己生产的假冒伪劣,自己不吃,却拿去欺骗消费者。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想,那还有什么真实可言,商家应保持“清晰”。
二、答题的不足
第15题 有近一半的考生得分在1分,均只有1.87,说明该题得分率低,具体不足体现在:
1、不知所云。如:更加说明朱光潜对齐邦媛的崇拜,朱光潜教了齐邦媛很久,写出朱光潜的伟大,他的性格。
2、离题万里。如:体现了齐邦媛对朱光潜的尊敬与赞美。作用;丰富朱光潜个人形象。
3、书写乱。
第16题:平均2.36分 有13%左右的考生得1分 37%得2分 具体不足体现在1、极个别的考生答案简单,而且不沾边。如;坚强、勇敢、多愁善感。
2、乱理解。如:情绪化,当讲课时,讲的中国诗“风云有东路,江汉限天也”,他突然合书,快速走出。(这是贬义评价)
3、不能分点答题、书写乱。第17题平均2.32分 有7%的考生得1分。
1、极个别考生不认真,答案太略。如: 不愿到处乱扯,从开头到结尾都很清晰,也不学其他人那样,把一个简单的东西弄复杂。
2、很多考生不能联系现实。
如:“清晰”是指我们做事应该清清楚楚,光明磊落,而不能糊里糊涂,更不能做一些不光彩的事,掩人耳目,找一些借口。
三、复习建议
1、答题方法指导特别重要。从第五大题答题情况看,仍有相当多的考生不会答题,想当然,无技巧。因此,在后面的复习教学中应严格认真地训练技巧。
2、注意答题术语的掌握。现代文阅读答题,每点的术语很重要。如第16题朱光潜性格概括里的“平实隽永”、“至情至性”。第15题的“照应题目”“侧面描写”等,要让学生掌握这些术语。
3、还应加强对探究题的指导。
①要学生打开思维、会联想、能联系现实。
②要引导学生答探究题的方法。
③明确这种题的得分原理,并完善答题。
4、要强调分点答题和看分答题。六大题
一、基本情况
1、第六大题共三个小题总分14分,每小题最高分为满分,最低分O分。总得分率为61.8%,平均分值为8.65分。不少学生语言精美,理解认识深刻,想象丰富,书写整洁美观。
2、第18小题,平均得分为2.45分,得分率为61.25%;第19小题,平均得分为2.55分,得分率为51%;第20小题,平均得分为3.65分,得分率为73%。
二、答题亮点
1、第18题有不少学生在对材料的理解基础,结合现实生活实际,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悟,如以下答卷:
①上级对下级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为政者正直道义,其文必定有道义,子帅正直道义,其下边必正直道义,上级要给下级作好表率作用,首先要端正自己,才 能约束别人,其下也才能随榜样来端正自己。
②做官的人,就要正身、正心,要端正态度,为民做事,不徇私枉法,时刻遵守法纪,以身作则,只有自己做好榜样,才能给下级,别人有所启示,引导别人;若是自己身心不正,有奸邪之心,即使你命令别人做事,别人也不会听从你的指示。
③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人正直,尤其是从政的人,在军中当权的人,作为领导人,为人正直,其下属也就会很正直,发号施令,也就能得以执行。反之,领导人不正直,怎么要求下属正直呢?正如“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④掌权的人,应当正直。如果将帅正直,又有谁不敢正直呢?这几句话告诉我们,做人应挺直脊梁,清白、正直做人。只有选择领导刚直不阿,管理下属才有效果,古语有云:“上梁不正下梁歪,”诚哉斯言。
⑤从政的人,品行一定要正直。将帅都刚正不阿,那么谁又敢不正直呢?也就是说,身行立正,不用强迫命令,自会有人听从,而立身不正,即使强迫,也不会听从,意为劝谏君王,臣子以及普通百姓,正其身,方能使他人正直。
2、第19题有不少学生能将语段中的三处错误找出来并能正确的改出来,但也有不少学生一处错误都找不出来,这说明这些学生对句子的主干,语言表达的连贯、得体等相关知识还很欠缺。
3、第20题不少学生能将给定的“大海”、“思维”、“翅膀”这三个词语运用想象和修辞将语句语段扩展得很优美,如以下答卷:
①我们应该拓宽思维领域,张开梦想的翅膀在知识的大海里徜佯,让理想飞上云端,让心融入海洋,去感觉知识的魅力,收获理想的果实。
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让我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带着大海一样广阔的思维,去领略人生的风景,感受生活的美妙,成就我们灿烂而辉煌的人生吧!
③思维是大海,它容纳百川,内容丰富,性格独特;思维是翅膀,它能带领我们飞翔,寻找富于自己的天空,应拥有自己的思维,让人生丰富精彩。
④知识如深不可测的大海,而我们则是其中的一条小鱼尽情的在知识海洋中吮吸着海的味道,让我们为思维插上梦想的翅膀,去探研更深的知识海洋。
⑤在夜深的宁静中,将思维插上一对翅膀,去那大海上飞翔。穿过风浪,闻过海的香气,才知道世界于我的壮阔与伟大,激励着我奋斗。
⑥大海给了我广阔的胸怀,让我得以扬帆远航;思维给了我无尽的活力,让我得以迎风斩浪;翅膀给了我坚实的依托,让我得以自由飞翔。
三、存在问题
1、第18题一些学生答题时语言贫乏,字数不够,如以下答案:
① 执政的人都是正直的。
②当权的人,自己要严加要求自己,公正对待事,为人民做好榜样。人民就会向他学习。③当政的人,身体和心理都要正义。
2、第20题有不少学生想象不合理。修辞使用不恰当,不能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某种见解,如以下答卷:
①大海无边无隙,我活在海边。
②如果你的心胸如大海般海纳百川,那么你的气度必为你的思维插上包容的翅膀。
③灵感就像翅膀,有了它才能飞出固定思维形成的大海,翱翔于天际。
④书籍像是个广阔的大海,为思维插上翅膀才能翱翔于天空。
四、今后教学的建议:
1、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古代文化知识并结合现实生活有自己的较深的理解和认识,对《论语》《左传》等所包含的为政、治学、做人的道理要理解到位。
2、语言的运用要对学生进行分类练习,让学生对常见的语言表达的连贯、得体、简明有清晰理解,并能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运用。
3、语言扩展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修辞手法运用要得当、得体。
七大题
一、优点:
1、大多数学生审题准确,能从不同的角度行文。如:“我”为“我”的生命着色,他人为“我”的生命着色,他人为他的生命着色,“我”为他人的生命着色,也有写不可抗的因素为人的生命着色等,此为记叙类;议论类的文章,观点明确——为生命着什么色,分析到位——为什么着这样种色,解决问题合理合情——怎样着色。
2、大部分学生能运用课内、课外知识来论述观点。有效利用所学课本知识,如:李白、杜甫、司马迁等人的例子;同时课外知识积累也比较丰富,主要以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以及最近网络名人为主,可见学生对社会也有一定的关注。
3、作文结构清晰,格式规范。大部分学生作文段落层欠清晰,多采取排比段及总分总形式。由此可见,各学校对作文常规训练到位。
4、语言优美,具有文采。本次阅卷中发现一些优美作文,其共同点为观点明确,材料丰富,论证充分,且语言优美,能合理引用、化用所学知识,多用修辞。这些使其成为优秀高分作文。
二、不足:
1、部分学生审题不准。这类作文通篇写的是生命的色彩,压根儿没有写“着色”,仅凭其优美的语言、华丽的辞澡、散文化的句式博得了阅卷教师的分数。
2、缺乏真情实感。本次作文,大多数考生能借鉴移用,“一材多用“的技巧已烂熟于心,这些作文都能得中等偏上的好分数。但真正打动人心的文章,让人拍案叫绝的文章,整个阅卷场没有见到一篇。作家叶文玲说:”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3、书写卷面问题。字迹潦草或字体过小,给阅卷者造成不利影响。
4、个别学生更改题目致丢分现象频现;有些文章明显字数不足,也是失分原因之一。
5、论据不充分,内容单薄,素材单一。在此次阅卷中,很多学生采用同一素材,导致阅卷老师审美疲劳,不能吸引老师眼球。文章中对刘伟、张莉莉、贝多芬等人的素材频繁使用,且毫无新意,也就使内容单薄、单调,导致分数不高。
6、还有抄袭人家原文的现象。
三、建议:
1、首先还是要强调审题训练。审题包括:①这个题目(或材料)应写什么。②写作重点。③写作角度。这些东西弄清楚了,才能进行立意构思。否则,方向不明。、2、应对高考作文,建议大多数学生以技巧制胜,获取具有保障性的中等偏上的分数;提倡极少数的作文高手,在写记叙抒情类文章时,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有自己 的创造,以博高分甚至满分。
3、狠抓素材积累。写文章素材应丰富,对学过的知识,要会合理应用。
4、切忌作文时废话、套话连篇,有凑字数嫌疑。
5、狠抓学生书写与卷面,给阅卷老师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6、多抄一抄时文、美文是提升作文水平最有效的简便方法。
第三篇:二诊学科分析报告
级二诊化学科分析报告
一、分析化学学科在二诊考试中的优劣势
要低些。
1、劣势:由于化学不分A卷、B卷,难度系数相对其他科A卷来说难度大些,及格率
2、优势:根据教务处在二诊分析会上的数据分析,我们学校化学平均分区排位第名,上线率第名。在区化学二诊上线分及以上的上线人数78人,线下60分到73分的有59人,50分到59分的有32人,40分到49分的有29人,40分以下的有44人。在学校领导及班主任、其他学科老师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全年级化学实验操作考试已有10分,这些学科单科踩线生在后期的复习中很有希望提升,以期完成学校的重点率、一次性合格率。
二、针对二诊考试中发现的问题制定后阶段提升措施
不扎实,如化学用语不到位,部分学生连元素符号都没记住、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书写不规范等;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的基本解题格式没掌握;流程图题无从下手,化学方程式不熟悉,物质类别判断不准确,表述不清楚;错别字多;实验探究得分不高。
2、组内老师根据所教班具体学情,认真进行了二诊分析,制定后阶段提升措施(总结如下)
(1)在教学中认真研究《课标》、《中考说明》、近5年特别是近3年成都市中考化学试题,把握考点,注重双基,对常考点认真过关,看紧人头生,狠抓踩线生,不忘后进生,踩线生(化学单科)尽量在老师处过关改错,夯实基础。
(2)注重后期课堂管理与氛围调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任务驱动模式开展切实有效的教学活动。
(3)坚持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辅相成,多思考,多反思,多反馈,多调整。(4)化学基础知识点多,订好复习计划,忙而有序,单元复习、小专题训练(选择题、计算题、基础填空题、实验题、流程题、探究题)、知识点过关、适时测试环环相扣,把握好标高,及时查漏补缺。
(5)加强课堂巡视,及时检查课堂改错、笔记情况。
(6)向优秀教研组、优秀教师学习有效的教学复习模式,如周考、小过关单,学生自评、互评、老师评相结合。
(7)加强学生规范答题,在复习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审题、答题,及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
三、划分人头生任务,并制定后期帮扶措施
1、人头生的划分依据以教务处给定的人头为标准,根据各班具体学情进行微调,尽量让化学优势的学生成绩不下滑,化学单科薄弱的学生成绩有所提升。
2、后期帮扶措施:加强组内老师的听课、评课,加强组内老师定期与不定期的教学研讨,资料统一。盯紧踩线生,对化学薄弱学生加强学法指导,心理疏导。
四、中考目标:尽力提高优生率、及格率,为学校的重点率、一次性合格率做出有效贡献。
1、二诊考试中发现的问题:这期由于新课教学时间紧,有些赶进度,学生的基础知识
第四篇: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
一、数据统计分析
试卷成绩统计表(满分100分,60分是及格线,80分以上优秀)
参考人数
平均分
优秀率
及格率
最高分
最低分
二、试卷分析
1、整套试卷对教材各单元知识点的考查分配较均匀,涵盖较全面。
2、部分选择题设置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本套试卷充分考虑到城乡差别
和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试题比较容易。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选择题1小题)开国大典最重要的意义是()
答案选B,很多同学选C。
错误原因: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不够牢固。
2、(选择题6小题)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所进行的努力有()
错误原因:此题没有正确答案,应该是选择(2)(4),但是答案中没有。所有答案都是误导。
3、(选择题13小题)下列不属于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的是()
答案选择应为C,属于易选题,大部分同学答对了。
4、探究题中22题回答大部分同学都能回答正确,小部分同学答题不全面,基本都能够说出,此题得分较高。
21小题第一问大多能回答出来,第二问就回答的不够好,分析其原因,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意义认识不足,还有就是审题不清,较差。
21题有点难度,即综合课程内容有体现活学活用的能力,是一道好题,既能看出对过去知识的考察,也能覆盖本书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能看出学生平时的功底。所以学生能答好该题说明学生会学习。我们学生有5%能很好的回答该题。
小题,大部分同学对其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不够全面准确,是造成失分率高的原因。
四、整改办法: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不能因课改而丢弃基础知识的教学,没有基础知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对中下学生的辅导。基础知识是思考问题、解决和分析问题的工具,离开了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研究和分析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层,不可能深入,只能是泛泛而谈。
2、加强对学生历史记忆能力的培养
现在学生学习的对象是各学科基础知识的一些基础理论,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理论,才可能为未来的再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记忆能力训练的主要途径。
总体上本次历史试卷,注重基础,重视应用,凸显能力,渗透德育。以课标准为准绳,学科的重点内容为核心,紧跟时代脉搏,设问巧妙,立意高远。以基础立意转向基础、能力并举,稳中求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握了教学的改革方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导向鲜明,是一份融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好试题。
历史试卷分析
(二)20**年高考历史山东卷秉承了以往厚重大气,又不乏活力的特点,在稳定中有所创新和突破。从整体来说,今年的试题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实现了选拔性和导向性、基础考查和能力考查的和谐统一,鲜明地体现了历史学科特点,符合历史学习与认知规律。具体而言,今年试题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凸显学科性,注重历史思维能力考查
20**年山东卷紧密结合历史学科特点,以历史思维能力考查为重点,符合考试说明中“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的命题原则。试题主要从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新性三个方面来区分考生思维品质的差异,实现对考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3、以材料的多样性、客观性,思维过程的发散性、自主性以及答案的非唯一性,来考查考生思维的创新性。比如第33题第(2)小题,题干为考生并行列举了三则关于农奴制改革的史料,材料具有多样性;设问是开放的,给考生留下了多角度进行思维的空间;答案
是非唯一性的,考生只要能做到史论结合,自圆其说就可得分。试题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和谐统一,有助于考生创新思维的发挥。
二、突出研究性,注重对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考查
今年的高考试题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通过对学习方法的考查,检验了考生进行历史学习的能力和潜质,更加有利于为高校选拔人才。
1、重视史料的解读与运用是今年试题的一大特色。
高中历史新课程重视新情境新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也出现了“史料教学法”等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教师认为自己一直是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的,但是问卷调查却显示,很多学生却并不清楚什么是史料,更不知道如何搜集、整理和使用史料。今年山东卷对史料的考查,必将对中学教学起到积
极的导向作用。
2、试题突出对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对20**年山东卷进行评析,不得不提到第27题,作为分量最重的学科内综合题,它比较全面、最为典型的反应了整个试卷的风格和特点。
第一,试题以史学构成的三个要件——“史料”“史论”“史观”为主线进行设计,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它不仅仅表现为一种试题外在的呈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试题各个部分之间一种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沿着试题呈现的这一主线不断探究,使考生对历史事物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次分明,全面落实了考试说明规定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命题者通过这一方式,构建起了进行史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框架,呈现了史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学科特点鲜明。
此外,比较、判断、归纳、概括等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学习方法,在试题中也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注重思想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能力考查有机融合
高考科目的考试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两个小时,但是对一些考生来说,有的科目有的试题是使其终身难忘的。因此,高考试卷绝不仅是一些堆砌的文字和符号,它也是对考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
四、体现导向性,试题实现了有利中学教学和有利高校选拔人才的和谐统一。
高考的本质功能是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在客观上对中学教学也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20**年山东卷以能力立意,注重试题的区分度;同时,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密切联系中学实际,做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和谐统一。
1、注重基础性,考查主干知识
试题注重基础性,试题所涉及的考点都是课程标准要求考生掌握的主干知识。比如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近代的民族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改革开放、雅典民主政治、战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启蒙思想、明清进步思想、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近代洋务企业、一五计划等。除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以外,试题还注重了对考生基本技能的考查。比如对史料的鉴别和运用、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等。它们不但是中学的主干知识和考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考生升入大学后,学习历史所必需具备的基础。
2、试题所考查的是课程知识而非单纯的教材知识
教材只是历史学习的工具之一,中学历史教学和学习应该“以课标为本”,而不能“以教材为本”。第12题以陈独秀对义和团看法的前后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近代的民族主义,就不是教材
中的陈述性知识。它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考生需要通过对五四运动及前后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分析、归纳,正确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基本脉络,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试题没有超出考生的认知水平,是考生应该掌握的课程知识。
3、稳定中创新,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试题不创新就会陷于模式化,从而失去生命力。作为学科内综合题的第27题,去年在试题的形式和内容上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也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好评。因此,今年山东各地市模拟题中纷纷出现了模仿第27题的现象,而且高度“仿真”。如果命题者再以去年的模式命题,必然会加剧中学教学中的应试教育思维,使其陷于教条化和模式化,背离新课程的理念和素质教育的精神。今年的第27题没有沿袭去年的形式,再次大胆进行了创新。设计更为科学合理,形式新颖,内容厚重,寓意丰富,更有
了专业性和学术味。这不但能有效区分考生的层次,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而且对中学教学也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4、正确对待“新材料”,合理处理不同版本问题
在重视新情境新材料的同时,目前的教学和考试中,出现了为材料而材料的倾向,以追求材料的新、奇为目标,违背了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的初衷。今年山东卷第33题大胆引用了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上的材料,老材料考出了新意,这对于以后教学和考试中新材料新情境的使用是一种很好的启示。同时,三则材料虽然分别引自三个不同的版本,但是在设问上对与使用不同版本的考生都是公平的。它透漏出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命题坚持“以纲不依本”的原则,所考知识非教材知识,而是课程知识,只要按照课程标准进行学习,使用任何版本的考生都可以答题。
5、注重学科性,避免去学科化和
学科边缘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化,试题的开放性、灵活性、生活化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追求试题的新颖和所谓的生活气息,个别试题出现了去学科化或者将学科知识边缘化的现象。试题注重形式而淡化内容,所考查的知识远离主干,给中学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也不利于考生进入大学以后的继续学习。今年山东卷注重历史史料、历史方法,如第27题对史料的处理,就不是简单的进行史料解读,让考生去“概括段落大意”,而是以“史料”“史论”“史观”整合和统领整个试题,史论结合,学科特点鲜明,专业性突出。
6、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历史思维方式的养成,避免历史学习的碎化。
新课程教材都是以模块形式呈现课程内容,时空跨度大,思维跳跃性强,考生要了解历史基础知识,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必须要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养成科学的历史思
维方式。今年的第27题或古今贯通,或中外结合,或前后承接,使的试题的综合性大大加强,力争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以“史料”“史论”“史观”为线,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展示了历史学习的基本认知过程,也是对历史思维的一种积极引领。
纵观20**年的山东卷试题,既秉承了传统,又进行了积极创新,即完成了为高校选材的使命,也深刻的阐释了新课程的内涵。它在去年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进步和提升,是一份让人满意的试题。
历史试卷分析
(三)一、总体结构分析
本次试题,试卷平实,难度适中,题型常见,新意无多,重点考察学生解读材料与回归教材的能力,相对来说选择题的难度要超越非选择题,学生只要基本功扎实,拿高分绝非难事。
二、选择题分析
1、考察由士族门阀制度向科举制 的转型。
2、考察文艺复兴对欧洲思想解放的影响。
3、考察工业革命中蒸汽机技术水平的进步。
4、考察启蒙运动领袖人物伏尔泰的核心价值观。
5、考察维新思想中谭嗣同鼓吹变法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6、考察近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7、考察欧洲思想解放对宗教画的影响。
8、考察十月革命之后苏俄对各阶层的整合。
9、考察罗斯福新政的社会福利保障政策对调节阶级矛盾的影响。
10、考察建国之初,在反右之前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学术界的相对宽容氛围。
11、考察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
三、非选择题
1、考察中西方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变迁,此题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体例来整合教材资源,只要熟悉课本,答此题绝非难事。
2、此题是一道信息题。从去年高考开始,此种题型已经常态化,以绘画题材的切入,考察汉唐两代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
3、考察解放区土改,46、考察孙中山五权宪法,47、考察二战之前各国的发展态势,48、考察八国联军侵华之前清政府中央集权的衰落与地方势力的崛起,这几道题材料虽然不源于课本,但是与课本观点相近,做来应不是难事。
四、复习建议
距离高考剩下不到两月,可以启动第三轮复习,三轮复习重点解决,一是历史观、方法论的问题,二是回归课本,夯实基础,三是答题规范与速度的问题,将这三个问题解决,今年的历史高考一定会出现一个以往难以企及的高
度。
第五篇:历史试卷分析
2014年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分析
——朱管粮
一、试卷特点及分析:
1.立足基础,重视主体
本套历史试题遵循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对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的考查,试题灵活且易于入手。第一题选择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占总分的30%,覆盖面较全难度适中,强调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大部分题目通过创设的历史情景,考查学生知识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第二题为简答题,共15分,占总分的30%:第1题设问明确,答案唯一,重视知识的认知和能力再现;第2题题型新颖,共设置有3个小题,有一定梯度和难度,重视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考查。第三题材料分析题共20分,占总分的40%:给出了三个材料,设置了四个问题。可以说是一个综合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再现能力,历史的空间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设问由浅及深,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水平。
2.坚持注重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体现了新课改要求的三维一体目标
历史学科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态度、价值观。选择题第10题,11题,13题等题的设置正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的熏陶和启迪。
3.体现学科性,突出论从史出的学科特点
注重考查学生阅读历史材料,从中获取和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强调历史学科用史实说话,论从史出的原则是这套试题的一个突出特点。如:17题中第1小题,第3小题的设置,图示材料与问题之间关系紧密,考查了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这对今后的历史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总之,这套试题注重课本,重视基础,更重点考查学生对该学科识记内容的掌握。虽然具有灵活,新颖的特点,但只要识记准确,学生都可以准确应答。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学生整体考的差,及格学生占不到30%,绝大多数学生成绩在20分左
右,部分学生得分出现个位数,甚至有的一分的学生,真让人难以想象。就整体而言:第一题得分在7-10分之间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5%,得分在12-15分之间的学生约占15%,还有一半学生得分在7分以下;第二题(示图)材料题,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读懂材料,失分尤为严重。一半以上学生该题没有得分;第三题材料分析题,只有10%-20%的学生得了分,但答案不够准确完整,因此得分不高。
三、两点建议
1.加强双基教学,突出“三维”目标
基础教育重在“基础”。在课改的探索过程中,要防止出现过分强调能力,忽略基础知识的倾向。历史知识的传播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历史知识的掌握是扩展学生学科能力的条件,所以应让学生掌握最为基础的历史知识。课堂复习要突出基础知识的掌握,只有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也就基本上掌握了重点知识。可以说,八年级历史学科内容都是基础也都是重点,八年级历史教学更应注重基础,注重课本。目前的考试反对的是过分强调识记,反对死记硬背,但绝不是不要识记。熟悉课本并有一定的识记是必要的,这也是现在考试要求的。如果课本知识不熟悉,没有掌握基础知识,就根本无从作答试卷。2.端正态度,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觉得在培养良好习惯的同时要摆正态度,明确目标。从这次考试得分来看,大多数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目标不明确,因而学习、复习比较浮躁,课本没有认真学习和复习,才导致如此结果。
历史知识需要记忆,更需要理解和融会贯通。历史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好教材和社会生活素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发掘信息、识别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针对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只有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其明确目标,端正态度,才能使历史学科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总体来看,试卷设置全面实效,命题角度灵活,提问新颖,对今后命题设计和历史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