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公务员薪酬保障体系问题及改进措施
我国公务员薪酬保障体系问题及改进措施
【1】摘要:公务员制度的实施, 是“各国政府适应现代科学管理的共同趋势”。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公务员薪酬保障体系,我国公务员人数众多,现实情况复杂,公务员的薪酬保障体系管理存在许多问题,如何合理管理公务员薪酬,对于稳定公务员队伍、充分调动和发挥公务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较为详细地研究我国公务员薪酬保障体系的现状上,指出我国公务员薪酬保障制度的不足,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务员权利保障制度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薪酬体系 问题 改进措施
综 述
薪酬保障机制是西方公务员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方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国家公务员薪酬保障制度的发展历史上看,现代化西方国家的公务员薪酬保障制度是以平等、职业为特征,以职业保障为基础和核心内容的系统薪酬保障制度。
一、发达国家公务员的薪酬保障制度
发达国家公务员的保障制度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实践中, 西方各国建立起了符合自己本国实际的公务员薪酬保障机制。
(一)齐全的工资福利制度。工资福利保障是发达国家公务员保障机制的基本内容, 它主要包括工资与福利两个方面的内容。福利制度主要包括假期制度和社会补助等, 而工资制度大体可分为功绩浮动等级工资制、定额职务等级工资制、指数等级工资制等【2】, 其共同特征是: 一是工资内部结构上一般都有工资分级、定期提薪和同工同酬的特征。基本工资一般占工资总量的60% ~ 90%, 依不同职务和等级制定统一的工资标准表。定期提薪是指根据法律规定, 定期提高公务员的工资报酬, 按年或周为单位提升公务员的工资。如美国的一般行政人员每52周为加薪期限;德国公务员每2年晋升一级工资, 高级公务员每工作满1年晋升一级工资。法国规定国家公职和地方公职中属于相同职类的公务员享有同样的报酬, 不得因性别和种族而受到任何区别对待。英国规定文官中的妇女领取与 【1】【2】黄达强,《各国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第17 页)李大林,《发达国家公务员保障机制的特点及启示》,[A] , 1003-3637(2008)06-0235-04 做类似工作的男人相同的工资。
(二)贯彻工资福利随物价波动的原则。美国规定联邦政府中的各级工资应能与私人部门同等工作的工资相比; 日本规定工资表要在考虑生活费和私营企事业的报酬、津贴的基础上做成, 并按每个等级和职级规定具体数额。
(三)是大多数国家公务员工资采用谈判协商机制。法国规定公务员工会组织有权在调整工资决定之前与政府进行国家级的谈判, 英国规定协商由文官部官员同工会代表进行,美国规定有关工资的谈判只能在州政府与地方政府间进行。
(四)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以立法形式保障公务员工资的实现。一是有完备的法律体系。英国于1855和1870年先后两次颁布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枢密院令, 美国1883年的《彭德尔顿法》, 法国1946年的《公务员法章程》, 德国1953年的《联邦公务员法》等等。除了这些主体法规之外, 各国又都陆续出台一些单项法规与之相配合, 这些单项法规与主体法规的完成, 使公务员的社会保障制度更全面、系统、科学的建构起来【3】。二是有严格的管理机构。在英国以文官部为中心, 十个大的政府部门为管理次中心, 根据文官部的详细指令办理本部门事宜, 使退休管理机构既集中又分散、责权分明、分工协作, 有条不紊地处理文官的工作。在法国以普通保险制为例, 共分为全国一级、大区一级和省一级三个不同的管理级别, 共设有300多个管理机构, 负责各险别的立法管理、签署劳资协议、保证享受普遍制的领薪者的工作条件及在职培训、处理疾病保险有关报销费用的事宜、并代理全国领薪者养老金发放和相关服务等等。三是以公正公开为准则。美国公务员所有基金的管理和运作都要接受外部审计和公众监督, 享受人员随时可向养老金和福利处提出询问和质询。在法国如果受保人同社会保险机构发生争端, 可提出申诉。四是以尊重人的多种需要为出发点。如在公共医疗保险方面, 美国有一些州政府提供的医疗保险计划除了公务员本人之外, 同样也覆盖了其配偶和家属。而且对于职员及其家属因大病而发生的支出超过保险公司承担的部分, 可以向州政府申请补助, 州政府根据职员在机关任职时间的长短等因素给予适当补助。
二、我国公务员的保障制度现状
【3】李大林,《发达国家公务员保障机制的特点及启示》,[A] , 1003-3637(2008)06-0235-04 我国自1993 年开始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 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薪酬保障机制。公务员的工资福利保障与社会保障一起构成公务员的基本生活保障。
1993年我国进行了第三次工资制度改革,改革首先分离了国家机关和事业工资制度,国家机关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公务员工资由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并参照企业(①《人事工作文件选编》,劳动人事部政策研究室编。P367-369、P373-374.10)平均工资水平确定和调整,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工资制度和分配方式。改革原则中提出了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建立符合机关特点的工资制度。机关工作人员工资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有计划的增长,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正常增资制度。根据这一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类型企业员工工资大幅度提高而导致的机关工作人员工资明显低于企业引发的人才流失现象,提出了机关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要与企业相当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大体持平,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原则。同时提出机关工作人员工资应根据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变动情况定期进行调整,保障工作人员的实际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同时,将现行发放的工资外补贴纳入工资。此外,明确提出了改革地区工资类别制度和津贴制度,根据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等因素,实行不同的地区津贴:对在特殊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实行岗位津贴,以发挥工资导向和激励作用,鼓励人们到边疆、艰苦地区和艰苦岗位工作,改革人才不合理流动现象。对公务员制度和工资制度两项改革进行了部署,并实行新的工资制度,实现了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脱钩。公务员开始实行与其职业特点相适应的“职务级别工资制”。所谓职务级别工资制,就是按照公务员的职务、职级、年功和实际贡献确定工资标准。按照工资的不同职能,职务级别工资制由基础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和工龄工资组成,其中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是职级工资制的主体。“职务级别工资制”是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建设的重要里程碑。首先,基础工资是国家对公务员最低生活水平的保证,不同级别公务员基础工资都相同。其次,职务工资是按照公务员的职务高低、责任大小、工作难易程度来确定的工资,并随职务的变动而变动。每一职务对应若干工资档次,上下职务之间的工资适当交叉。再次,级别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能力和资历。共设置了15个级别,每个级别设置一个工资标准。公务员可以不通过提升职务而通过晋升工资级别来提高工资待遇。同一职务层次的公务员由于工作年限、资历、能力等不同,在级别工资上也有差别。最后,工龄工资主要体现公务员积累的经验。工龄每增加一年,工资相应增加一元,直到本人退休为止。①人事工作文件选编》,劳动人事部政策研究室编,第367-369、第373-374。
2006年7月1日,我国公务员开始实行新的工资制度,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的第四次工资制度改革。2006年正式实施的《公务员法》对公务员工资构成有了新的规定。《公务员法》第74条规定公务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四部分,即取消了作用不大数额较低的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而将职务工资、级别工资综合并入基本工资内,工资结构有了简化。职务工资主要体现公务员的工作职责大小,一个职务对应一个工资标准。为体现岗位职责的差别,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对应不同的职务工资标准。级别工资主要体现公务员的资历、职务和工作实绩,每一个级别设若干个工资档次,公务员根据所任职务、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资历确定级别和级别工资档次。此次工资制度改革,对县乡党政主要领导实行工资政策倾斜。县乡党政主要领导任职满5年高定一级,既适当提高这部分人员的工资待遇,又使其能更早享受级别与工资等待遇挂钩的政策,鼓励他们安心基层工作。
正 文
公务员薪酬保障制度, 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规定, 对公务员生活、工作以及公务员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实施的物质帮助的制度, 其中包括工资制度、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等内容。国家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是公务员基本权利的充分保障, 是公务员制度的内在动力和基本保障。明确适用的公务员薪酬保障制度, 不仅能够满足公务员的生活需要, 也是维护公务员的合法权益,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提高国家行政效能根本需要。
1、保障作用。公务员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保证公务员维持其个人及其家庭的生活需要的基本条件。从事公务员这一职业的第一需求亦即谋生的需要。公务员在工作过程中, 消耗体力和脑力, 只有得到了工资、福利和保险等方面的制度保障, 公务员才能有继续生存下去的物质基础和保证, 才能够有动力进行再生产, 国家的行政工作也才能够得以继续循环【9】。
2、稳定作用。国家公务员队伍的稳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稳定, 只有从根本上保障公务员系统的稳定, 才能够维护国家各项行政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国家的持续的发展进步。公务员队伍的薪酬保障制度, 是给予公务员劳动报酬和当公务员的家庭中有困难, 子女较多或是发生意外时必要的福利保险制度, 能够排除公务员的后顾之忧, 使其安心于本职工作, 同时也避免了优秀人才的流失。
3、激励作用。公务员在工资、福利、保险、退休制度上的差别, 是公务员之间在个人能力、职位和社会地位上的差别的直接体现, 会产生激励公务员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效果, 是调动公务员积极性的动力和杠杆。
4、廉政作用。公务员的薪酬保障制度, 为其生活提供了相对优厚的物质保障,使其不必去以权谋私, 这是推动公务员廉政建设的重要途径【10】。国家公务员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享受保险和福利待遇, 对于公务员队伍的勤政、廉政建设, 无疑具有一定的意义。
5、调节作用。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是调节公务员系统内部因地区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等因素所造成的公务员待遇上的差异, 鼓舞公务员在边疆、艰苦地区工作, 同时也是调节公务员行业与社会其他行业之间的分配关系的重要手段。正确的利用社会保障制度, 就可以将优秀人才吸引到公务员队伍中来, 协调公务员行业与社会其他行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一、目前我国公务员薪酬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各项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现行的国家公务员薪酬保障制度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公务员薪酬保障制度缺乏法制化。目前我国的公务员薪酬保障制度都是零散见于宪法和其他法令法规之中, 没有一部完善的法律规范和完整统一的法律体系。尽管《国家公务员法》中设专章规定了公务员的工资保险福利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大体框架, 但是这些规定过于宽泛和模糊, 不尽详细,制度的实施具有很大随意性, 无法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公务员薪酬制度未被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还未被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迄今为止,我国公务员 【9】【10】罗龙鑫,熊勇先. 我国公务员权利保障制度研究. 前沿,2006(8).
张志文. 中国公务员保障必要性分析. 德州学院学报,2006(4)工资制度的基本原则和依据尚未以法律形式系统、完整的表述出来,由于无一套成型的公务员工资法出台,因此在工资的设计、调整、福利增补上都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这反映我国用法律来管理国家公务员薪酬制度的进程仍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近年来,政府给公务员加薪引起很大争议,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工资的调整水平、调整程序上均缺乏客观依据和法律规范,导致人们对公务员加薪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产生质疑。2.公务员工资结构和标准设计不科学
公务员工资结构和标准设计不科学,工资分配中平均主义倾向较突出。公务员薪酬结构主要包括基本工资、津贴和福利三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薪酬制度中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其中,工资在薪酬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是薪酬结构的核心部分,是按劳付酬原则的重要体现。在我国的职级工资制中,主要依据职务来计量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劳动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从横向看,因工作系列的不同使得担任同一职务的公务员在承担责任、工作复杂性和能力以及贡献上有显著不同,相应的在工资分配上也应有所区别。但现行的薪酬制度忽视不同工作系列对知识、能力具有不同要求的客观现实,简单的以职务作为标准来衡量公务员的工作量,客观上导致了薪酬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倾向,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强化了“官本位“意识,争相追求职务的晋升。其次,从纵向看,工资标准的起薪点过低,不同级别、职务公务员之间工资级差太小,对工作内容和能力水平有较高要求的职位和普通公务员之间的工资水平差距微乎其微,形成事实上的平均主义。由于职务工资设计上“平台”现象严重,职务、学历、资历等相差很多的人员聚集在几个工资平台上。不同职务公务员最高和最低工资比、相同职务公务员①张文寿、郭丙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研究与思考),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第45—46页。13最高和最低工资比仅为6.4和l(而西方最高和最低工资比普遍大于10和1.2),每一职务中各等级又仅相差30—60元,显然起不到对能力水平较高的公务员的激励作用。此外,职级工资结构和标准过于固定,缺乏一定的弹性,从而无法体现同一岗位公务员之间在能力和绩效水平上的差别,直接导致平均主义倾向严重。现行公务员工资结构和标准设计不甚科学,平均主义倾向较为突出,难以体现薪酬分配的公平原则和激励原则。3.激励导向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公务员的薪酬除了具有保障功能外,还应具有激励功能。首先,工资是公务员本人及其家庭生活的基本保障:其次,工资是人们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诸多激励因素之一。所以一个良好的薪酬制度应该具有激发公务员工作积极性的作用。公务员薪酬激励功能的发挥首先取决于良好的增资机制。但是,我国公务员的工资增长机制并未体现这一要求。每次调整公务员的工资都要看财政状况好坏,而每次加薪都带着“刺激内需”的背景。增资机制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非制度化的缺点。纵观历次加薪,凡同等级别的公务员不论政绩、工龄等因素,均可获得同等加薪,而且各级别的增资差距很小,这种实际上的“平均主义”,大大弱化了加薪的内部激励作用。其次,公务员薪酬激励功能的发挥还取决于工资级差的设计上。但是,现行工资标准中基础工资太低,职务工资、级别工资之间的级差也太小,缺乏激励性,即对高能力者的报酬不足,而对低能力者的报酬过高。公务员薪酬的最大优势是比较稳定,没有风险,而最大的缺点是吃大锅饭,能力强的收入未必高,职务薪酬大多论资排辈。再加上组织人事问题上的不正之风,一些有真才实学而又勤勤恳恳的人,未必能过上好日子。在目前的公务员的薪酬制度下,对那些能力低、没本事、纯属混日子的人来说,薪资不是太低了,而是太高了。对于能力突出的人来说,薪资确实是太低了,根本不能体现出其能力和所做出的贡献。现有公务员薪酬制度的工资增长机制与市场机制相脱节。长期以来过分强调生产对分配的决定作用,而对工资分配的自身规律和分配对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重视不够,没有与经济增长建立合理的比例关系,没有真正建立起与企业相当人员的平衡比较调整机制,更没有考虑市场人才价位,不能充分发挥工资分配的激励作用。①李立华:《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6年第l期。14 4.公务员薪酬整体水平偏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公务员工资增长却相对缓慢。从1979年到2007年,我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8.8%,而公务员工资年均增长率为6.1%。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字,在16大行业中,公务员的薪酬常年徘徊在第11、12位。最近国家虽然几次上调公务员工资,但由于公务员这一特殊群体所特有的示范效应,其工资上涨带动了很多其他社会部门人员的工资同时上涨。如此一来,社会整体的工资格局仍没有大的变化,公务员的工资上调没有改变其在整个社会中低收入水平的现状。中国公务员大都是受过高等教育,个人素质、文化水平普遍高于一般社会群体,但其薪酬水平与在其他部门工作的具有相同人力资本含量的人相比,明显偏低。这一现象在北京、上海这样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大城市更为明显。由于这些地区人才的市场薪酬水平普遍较高,具有类似于公务员人力资本含量的其他人员的工资水平明显高于公务员的工资,公务员的工资缺乏竞争力,无法实现外部公平。现代社会,薪酬水平往往是评判一个人个体价值的客观的经济尺度。从这一角度说,公务员的薪酬水平与其为社会所提供的劳动量或贡献并不等价。公务员从事的不仅仅是事务性工作,而且需要承担与职务相应的责任。从劳动的性质和社会贡献方面看,公务员所从事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活动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复杂劳动,这种劳动的社会效益和贡献一般来说大于简单劳动。对于公务员的重要性,有这样的形象比喻:“老百姓像是坐车的人,而公务员则像司机,既要懂技术,还得认路,判断方向,把一车的人带好,别掉沟里。“所以,公务员的责任更重,其影响带有社会性,而公务员的工资与其他行业相比偏低。
(四)对建立健全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建议
1、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法制化建设,建立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
(1)要改变目前“国家统包”的做法,加快公务员保障体系的社会化的进程,变单位保障、国家保障为社会保障,降低党政机关对公务员的“磁铁效应”,实现公务员的保障体制与社会市场顺利对接。
(2)要建立符合机关特点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和运营机制。逐步实现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建立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养老保险费按照一定比例由国家和个人共同缴纳,记入个人账户,加快公务员保障体系社会化进程。加快公务员保障体系社会化进程, 要变单位保障、国家保障为社会保障, 采用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基金积累模式, 使公务员退出后在社会保障方面能有有效的衔接。
(3)建立公务员失业保险制度。按照以收定支、略有结余的原则,建立失业保险基金,由单位按照公务员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通过实行公务员养老保险, 公务员缴纳一定养老保险费, 国家只需按照固定的比例为在职公务员缴纳保险费, 这样财政为此安排多少资金是确定的, 便于公共财政预算安排, 国家的责任也是有限的【11】。
2、依法规范公务员收入,建立公务员隐形收入的约束机制。保护公务员合法收入,约束其灰色收入,严厉打击黑色及腐败收入。积极探索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依法约束公务员行为、防止权力腐败,使反腐倡廉走向法制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依法适当提高基层公务员收入,缩小公务员队伍自身收入差距,平衡地区差异。
3、建立公务员退出机制的相关保障制度,尽快建立公务员再就业保障制度。
公务员也是有权力选择继续从事公务员职业与退出,我国现行的公务员保障制度的最大弊病就是没有建立其政府和个人分别负担的积累制的个人养老保险制度, 制约了公务员的正常流动。一方面要提供公务员再就业的基本生活保障, 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解决在待业状态下的生活问题。另一方面要通过职业培训实现其再就业, 使公务员有新的知识技能在新的岗位上发挥作用。5.1加快工资立法,规范机关分配秩序
要提高公务员的薪酬水平,增强政府部门在吸引人才方面的竞争能力,首先要使公务员的薪酬问题法制化、制度化。虽然《公务员法》中对公务员工资制度所做出的明确规定“任何机关不得违反国家规定自行更改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政策,擅自提高或降低公务员的工资、福利、保险待遇”,但对于工资的制定、调整、福利的增补并没有明确规定。而在法制健全的国家中多对工资水平的确定、增长的原则、调整的依据以法律形式加以明确。比如美国《联邦政府工资改革法》、德国的《联邦工资法》等。市场经济环境下,法制化是任何制度稳定运行的法定保障和基础,薪酬制度的设计与运行也必须严格贯彻法制化管理的原则。尽管我国《公务员法》已经出台,并已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用以规范公务员薪酬制度领域的政策行为,导致在公务员薪酬水平的制定、薪酬水平的调整以及调整程序和调整时间等诸方面出现无法可依的状况,在政策执行中以人代法、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而国外发达国家大多通过立法的形式对公务员的薪酬管理制度予以保障。鉴于此,我国应充分借鉴国外发达国家薪酬管理的先进经验,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务员薪酬制度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将公务员薪酬改革成果用法律法规固定下 【11】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报告[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5.来,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来调控公务员薪酬制度的运行,并在执行中切实维护薪酬制度的严肃性,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我国迈向法制化的进程中,国家公务员的薪酬制度也必须要通过颁布工资法令来加以确立,这样既可以克服人为的随意性行为,又可以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达到防腐倡廉的效果。①陈宗胜,‘改革发展与收入分配》,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0-80页。28 5.2下放薪酬管理职能,提高薪酬管理的灵活性
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均推行较为激进的改革,这些国家已在相当程度上取消了以往全国性的薪酬管理制度,转而根据由政府统一制定的准则为指导,把大部分薪酬管理职能下放给地方政府和部门。新加坡和加拿大保留了一些较为集权化的制度,但两国也给予地方政府和部门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和灵活性①。我国公务员薪酬管理职能在权力划分上,中央在薪酬管理职能方面的权力较大,公务员薪酬制度的制定权在中央。但是,中央“一刀切”的薪酬政策很难适应地方政府和部门各种纷繁复杂的情况。首先,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各地区公务员薪酬水平必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公务员法》规定,国家实行地区附加津贴制度,来弥补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造成的较大的工资差距。这就必然造成发达地区的地区附加津贴在工资收入中占的比重较大,而基本工资占工资收入的比重较小,从而使国家工资制度的调控职能失去作用。其次,我国的公务员薪酬制度由国家统一制定,由地方财政支付。中央统一制定的工资政策的有效实施必须依靠地方财政的支付能力。而有些贫困地区财政支付能力较弱,中央制定的统一的薪酬水平、增资计划等会由于地方财政没有足够的支付能力而无法有效实施,地方违反国家薪酬政策拖欠公务员工资等现象必然会发生。第三,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就是同一个省的不同市、县经济差距有时也会极大。在中央统一制定的工资政策下,很难保证每个地区以及每个市、县的工资水平均能与其各自的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而通过精简下放部分工资管理的权力给地方政府或部门,可以使地方政府和部门在薪酬设计和管理上更适合各自的实际环境。地方政府和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更为公平和有效的奖励机制,来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效率圆。通过薪酬管理职能的下放,可以简化有关安排,使薪酬制度较易理解,并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地方政府和部门在资源调动上的灵活性,使地方政府和部门在招揽专才和市场渴求的人才方面更具竞争优势。中央可以通过精简下放薪酬管理的权力,使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制定和管理各自的薪酬制度上享有更大的自由度。但是,地方政府和部门在这方面的自由度首先要符合中央制定的薪酬指导原则,公务员薪酬制度应该在统一的目标、原则、依据、方法的指导下运行,体现国家对公
①乔治·T·米尔科维奇:《薪酬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5页。
②常荔:‘中国公务员薪酬制度运行机制研究》,‘行政与法》,2006年第7期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务员薪酬制度的统一指导。其次,还必须受地方政府财政负担能力和预算所约束,而对于高级公务员的薪酬事宜应继续由中央独立处理。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直接决定公务员的劳动力再生产成本,因而成为影响公务员薪酬的因素。在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情况下,在制定公务员薪酬时,应具体考虑地区差别,在公务员薪酬设计中应该包含体现出地区差别的部分。在公务员薪酬管理中,既要做到薪酬政策、薪酬制度的统一,又要体现地区的差别:由国家对公务员薪酬进行宏观调控管理,薪酬水平确定可以由地方组织实施,以充分照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5.3建立市场平衡比较机制
公务员薪酬水平平衡比较机制的理论基础是“公平理论“,来源于“平衡比较原则”。所谓平衡比较是指公职人员的工资水平应与企业中的从事相似工作、相近职位、同等年龄、同等学历人员的工资水平大体持平。相对于其他行业,公务员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既是社会公共资源的掌控者和管理者,又是社会公正和公平的维护者。公务员的工资支出属于国家财政支出的一部分,而这主要来源于纳税人缴纳的财政税收。因此,公务员的薪酬水平的确定涉及到财政再分配的公共问题,应经过科学测算。目前,以美国、日本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务员薪酬水平的确定上建立了完善的平衡比较机制:由薪酬调查部门定期跟踪企业中相同或类似岗位的工资水平,以此为依据,对公务员的薪酬水平进行动态调整。可见,在市场经济体系比较完善的西方国家,公务员的薪酬水平的决定已经市场化。薪酬平衡比较体系包括薪酬评估方法的运用和运行方式的设置两方面的内容。评估方法建议采用综合比较法和分类比较法。运行方式的设置包括统计数据的获得、评估专家的组成等具体的内容。合理制定公务员薪酬级差。一般而言,级差的确定可以结合以下几个要素综合考虑:级差的设计应以解决责任贡献和风险补偿、教育机会成本补偿两个问题为目标。前者可以通过职位工资的级差来实现,后者可以通过资历工资级差来实现:但对于留住非常出类拔萃的精英分子应有相应的机制和做法:职位之间的级差水平应能够明显提高公务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职位内的档次工资级差水平应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建立薪酬水平平衡比较机制,作为整个薪酬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已成为公务员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建立一支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提供有效保障。5.4建立合理绩效管理,依据考核增强激励功能
公务员也是一种职业,公务员的薪酬水平应该体现这种职业所要求的人力资源要素的价值,应该与其社会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相适应。公务员薪酬来源于国家的税收,依据GDP、国家储备以及公务员增加与公共事务增加的情况而定。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公务员的薪酬应该随行就市,体现人才本身的市场价值。在生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前提下,提高公务员的薪酬水平是我国薪酬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公务员的薪酬制度应该以度量公务员做出贡献价值大小也就是以公务员的实际业绩作为公务员薪酬收入的主要依据,归根到底,就是以公务员的工作能力,工作情况,工作的数量、质量以及表现、成就等为根据,对优秀者进行加薪,这也是《公务员法》的一项规定。加强绩效考核体系建设,重视人能力、工作业绩、廉政道德方面的因素,在不突破现有工资制度的框架内,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完全按照等级确定工资的传统做法,它更能反映公务人员的能力和绩效,同时可以扩大内部等级之间薪酬差距,①张平平:‘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中国行政管理》,1999年第7期。
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可以通过精简职级数目以及薪酬幅度数目,以设立数目较少但级差较大的薪酬级别,减少管理结构的层级。让公务员的工资按实际表现在较宽阔的薪酬幅度内向上移动,而无须等到晋升时才有机会加薪。这有利于建立更公平的奖励制度,以工作绩效而不是年资作为确定工资的标准,有助于培养重绩效的公务员文化。采用薪酬幅度制,由于各个薪酬幅度彼此重叠的情况较多,职位较低的公务员通过努力工作,其薪酬甚至可以超过职位较高的人的薪酬,这有助于减少“论资排辈”的现象,激励公务员努力工作①。此外,薪酬幅度制还有利于国家对各地区公务员薪酬水平的统一管理。由于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货币的实际购买能力各不相同,国家无法确定各个地区合理的工资水平,但是国家可以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给出各个级别公务员的薪酬幅度,地方政府和部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各个级别薪酬幅度内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平均工资水平。
5.5构建科学的公务员职位评价体系,保证内部公平
同一级别公务员无论工作性质、劳动强度如何,基本工资都相同的问题,是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不合理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造成公务员心里不平衡、公务员队伍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劳动经济学认为,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应该存在工资差别,因为在工作强度和工作条件方面的差别、岗位所要求的工作能力的差别、岗位所承担责任程度的差别。扩大公务员内部收入差距的关键在于使这种差距体现出不同职位人员的责任、能力和绩效的不同,以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在处理公务员工资差距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职位分类科学化。职位分类是确定公务员工资差别的基础。当前,由于我国缺乏科学系统的职位分类,职位设置不能体现一般与重要、政务与事务、行政与专业以及高层次与低层次等不同岗位的职责差别,导致同职级不同岗位人员执行同一工资标准、劳酬脱节。因此,改革公务员薪酬制度,在统一项目,同一标准的同时,如何体现岗位之间的职责轻重,工作范围和工作难度的大小以及工作成效的不同,是目前需要加以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2、不同人才区别对待。国外把公务员区分了不同的类,分属不同工资表,其高级行政官员工资表与一般行政人员工资表差别极大,而我国公务员全在同一工资表内,一些特殊和高级公务员的价值在工资上难以体现,可考虑对公务员 ①李文起:《工资管理的激励机制》,《人力资源管理》,2003年第8期。②陈闽红:《公务员薪酬的公平性问题研究》。《求实》,2004年第6期。3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工资分类,不同类别的公务员采用不同的工资档次。
3、奖金与绩效挂钩。改变现行的奖金或平均发放或按职务发放的做法,要让奖金真正与功绩挂钩,多劳多得,成为激励公务员多做贡献的手段。建立公务员职位评价体系,打好公平分配的基础,体现内部公平。制定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求的科学职位分类,从国情出发,实行“两官分途”,使政务类公务员和业务类公务员分开,将公务员队伍的主体定位在以业务类公务员为主,在此基础上实行在“两官分途“。从世界范围看,总的趋势是政府行政管理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国外文官制度改革的趋势是弱化职业化,强调专业化。这个专业化有两层含义:一是行政管理的专业化,二是业务领域的专业化。在职位分类的具体分类上改革传统的“官本位”式分类,以专业特点为主进行分类,比如可以把我国公务员分 为行政管理类、行政执行类、专业技术类、研究服务类和司法公安类等。同时应深入研究公务员特别是专业人员的职业发展需要和导向,以便在制定公务员激励制度、薪酬制度中有更明确的目标。职位评价是指系统地确定内部职位之间的相对价值从而建立一个职位结构的过程。科学的职位评价是员工获得不同职位之间薪酬公平的前提条件。职位价值型薪酬分配制度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按照效率优先、突出贡献、注重公平的原则,根据职位的责任、难易程度、知识、技能的多少、工作条件和环境好坏等各种因素来确定职位分配形式和薪酬标准,使公务员收入与职位所创效益、贡献挂钩,并通过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激励,发挥各岗位最佳功能和最大效能,实现岗位价值最大化,形成适用于不同类型岗位员工的薪酬分配制度∞。公务员职位薪酬体系体现了各类职位在行政工作流程中的价值大小,从而满足不同职位公务员薪酬的内部公平感,提高公务员对薪酬的满意度。引入监督机制,保障薪酬制度的有效执行,可以通过上级、同级实施监督。比如核定员工绩效薪酬时,可以采取上级建议、隔级核定的方法。这样既可避免由于上下级矛盾或过度亲密引起的过高或过低的判断;同时,隔级核定也使得管理者可以从更高层次审视该员工的绩效薪酬的内部公平性,减少有限视野下对组织整体薪酬内部平衡的忽视。当然,最好的监督是员工监督。管理者要建立沟通机制,搭建高效的沟通平台,通过访谈、调查等方式与员工进行积极地薪酬沟通,充分发挥员工的监督作用,保障公正的薪酬制度得以公正地执行。①邰美秋:‘薪酬的内部公平》,‘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年第12期。3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6拉大工资差距.加大对高级人才的激励 公务员薪酬制度的基本内容应该是薪酬政策,而不应是某一时点、某一时段公务员的薪酬或薪酬体系。由于物价水平、国家财政收入状况等方面的变动,政府部门的薪酬体系也是不断变动的。因此,最重要的是使薪酬制度具有政策特性。科学的薪酬政策也不可能做到硬性地规定所有公务员在各种情况下的所有薪酬。这就要求公务员薪酬体系能顺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以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断变化,适时自我完善。因此,在完善公务员薪酬制度过程中,应考虑建立相应的薪酬水平适时矫正机制。公务员薪酬定价问题不仅关系到公务员个人的经济利益,还会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不断完善公务员薪酬制度,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其能吸引优秀人才、稳定公务员队伍、充分调动和发挥公务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更好地管理好、服务好社会,成为当前人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我国公务员的薪酬制度创新应与进一步裁减冗员,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和政府管理效率结合起来。目前,我国公务员队伍的数量还较庞大,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减少公务员队伍数量,精简政府机构,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政府管理绩效水平,已成为各国公共行政改革的共同趋势。我国公务员的薪酬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也必须建立在减少公务员队伍数量,精简政府机构,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政府管理效率的前提之下,使我国公务员的薪酬管理制度的完善与政府的职能转变、人事制度的调整、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等相互结合、相互推动。否则,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改革就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功,公务员的积极性也无法从根本上调动起来,以人为本的政府,人民满意的政府也就难以真正建立起来。在对薪酬水平的传统理解中,我们关注的是部门的整体薪酬水平,而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薪酬水平越来越多地注重于岗位和岗位之间或者不同部门中同类或者类似工作之间的薪酬水平对比,而不再局限于平均水平的比较。因此,由薪酬水平引发的外部竞争性也不主要由平均薪酬水平所决定,薪酬外部竞争性的比较更多的是通过不同部门中相同或类似岗位的薪酬水平差距体现。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对一般劳动力的需求远远小于劳动力的供给,而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却恰恰相反。我国企业中,不同岗位的工资差距已经有明显拉大的趋势,总经理的年薪有的高达百万甚至千万,远远高于普通职员的工资。而我国的公务员工资却明显的存在“平均主义”现象,总理级工资也就是几千元,工资差距较小。致使我国政府中高级公务员的薪酬水平在与企业中高级人员的薪酬水平比较时缺乏竞争力。即使不断提高公务员薪酬水平,使公务员薪酬的整体水平很高,但各个职位薪酬水平之间的差距过小,缺乏激励性,不能有效的激励中高层人员。就会出现一方面政府在薪酬方面的支出越来越高,但另一方面中高级人才流失的越来越快。管理学中的“80/20“原则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抓住关键的少数,高级公务员缺乏激励对于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会产生关键的影响。因此,应该拉大工资差距,提高对高级公务员的激励性,防止“平均主义”现象的发生。
第二篇:我国公务员培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论文
我国公务员培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内容题要:国家公务员是党的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人才资源。公务员培训是公务员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打造政府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公务员培训工作还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它们制约了公务员培训工作的发展,使培训教育工作未能很好地发挥培养人才的作用,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早将问题解决好,将我们的公务员培训工作推上更高的台阶。分析公务员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其改进措施尤为重要。
关键词:公务员
培训
存在问题
对策
一、国家公务员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务员培训管理不规范
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管理。员工管理好了,物资管理好了,自然就成功了一大半。当前我国公务员培训就缺乏一整套的管理体系,一方面对各级各类干部培训的目标、内容质量等缺乏周密而有效的规定,对各行各业、各级各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各类干部真正需要哪些知识进行培训,究竟应达到什么水平以及是否达到等,没有一套完整的预测和考核体系。另一方面工学矛盾较为突出,特别是进行了机构改革之后,人员更显得相对不足,工作与学习的矛盾不能有效协调,不能严格执行党员调训的有关要求,与原有工作不能完全脱钩,使培训管理工作难度增大。第三方面是培训管理力度不够,强调自觉遵守纪律的多,监督检查少,有关学习制度、考勤制度、考核制度等难以严格执行。
(二)公务员培训认识不充分
公务员培训作为公务员的素质更新机制,在整个国家公务员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及时更新公务员的素质结构,提高公务员的实际能力和技巧,保持公务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对公务员培训非常重视,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对公务员培训有所规范外,还有《公务员培训规定(试行)》等配套法规。但是,各级培训组织没有严格贯彻执行,没有达到规范的要求,依然各行其是。对受训人员而言,他们对待培训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培训不过是任职过程的一个环节,存在走过场的不正确心态。更有个别公务员只是简单地认为:只要进了培训班,理论水平自然就提高了,提拔重用自然就轮上了,学与不学一个样。以至学习不积极,不主动、不扎实,把培训过程变成外出散心减压、交朋结友、联络感情的过程,影响了培训的质量。
(三)、公务员培训机构不健全
1、公务员培训的综合管理机构不健全。《公务员培训规定(试行)》指出,地方各级党委组织部门主管本辖区公务员培训工作。政府人事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指导协调本辖区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工作。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相关的公务员培训工作。一般情况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人事部门都设有培训股,由培训股负责担当公务员培训的综合管理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地方培训股的干部一般都由人事
干部兼任,没有专职的培训管理干部,甚至有的单位和部门根本就不设培训综合管理部门,需要时,就临时从其他部门抽调人员组成。这就大大削弱了培训综合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制约了培训工作的研究、组织、规划和实施,阻碍了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公务员培训的施教机构不健全。由于我国实行公务员制度起步较晚,配套的培训教育基地网络建设还很不完善,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专职的师资队伍,培训工作一般都依靠行政管理学院或党校承办,个别地方的培训工作只是由人事部门下设的干部培训学校来完成。教师队伍多为党校原有人员或临时外骋人员组成,其教学水平和教学内容有限,多着重于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现行的行政管理理论和行政技能等新理论新内容涉及较少,许多公务员培训课程质量不高,要么还停留于相对陈旧的一般宣传解说,要么就仅仅介绍西方理论,或者是某些“热门”或外国知识的拼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理论和实际两张皮。面对公务员层次多、数量大、要求知识范围广的要求,一般的党校教育很难达到应有的培训水平。同时,公务员参加培训学习的选择余地小,除了学习指定的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之外,还不能按照实际工作的需求来设置选修课,这就难以满足那些素质较高、基础较好、求知较强的公务员的需要。
(四)公务员培训内容与方式缺乏科学性
现行的公务员培训基本上是“教育取向”的,带有明显的普教影响,没有针对公务员不同的工作种类所实行的培训,没有突出公务员这个特殊群体的特点。由于我国的公务员培训主要是利用党校、干校进行的,因此多侧重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缺乏公共管理知识培训和专业技术类培训。而且培训知识陈旧、更新较慢,重点不突出,内容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课程设置单一,缺乏权威性与吸引力,主要采取的是“填压式”的讲授方法,较少发挥受训者的主动性,最重要的一点是重理论而轻实践,缺乏对公务员业务能力的培训。另外,目前的公务员培训,只是组织人事部门依托当地行政学院或党校进行短期培训形式单
一、路子不宽,还不能做到走出去、请进来、利用社会力量办学。而且公务员对于培训方式的选择性很小,只是被动的应对。培训仅局限于课堂,很少有到公共部门的考察调研,参观实践等活动;培训时间相对固定,缺乏灵活的培训安排,常产生工学矛盾;培训工具单一,缺乏现代化的培训手段;内部交流多,跨部门,跨地区交流少,境外培训更少;培训主要是面向领导者,面向全体公务员的少,尤其是分级分类培训不够,且培训多为一次性,没有将其看作是一项对公务员素质终身教育和连续开发的过程,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公务员的学习积极性,浪费了培训教育资源。
二、公务员培训工作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1、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部门领导对干部培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长远性、紧迫性缺乏充分的、足够的认识,缺乏战略的眼光。认为抓日常工作、抓经济工作才有成效且见效快,抓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作难以在短期内直接收到效果,且浪费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而重视不够,对培训工作安排不周密,检查监督不到位,激励机制更无从说起,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不把培训工作作为一种再生资源,作为人力资源的开发来投入,而是走过场,为培训而培训。
2、培训对象的思想认识不到位。由于缺乏严格的管理和有效的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培训对象在培训中就缺少了压力和动力,在思想上放松了自已、糊涂了自己。也不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从提高自己的素质出发,只是简单的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照样参加工作,从而降低了培训管理的质量。
(二)培训经费不充足
搞好国家公务员培训工作经费是重要的保障。然而培训经费的严重不足,制约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开展,影响了培训效果。传统认识上的误区和筹集经费渠道的不足,在全国各地的培训工作中都普遍存在着培训经费不足的现象。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培训工作的综合管理机构、教学设施、优秀的师资队伍、奖教奖学
机制统统都没有保障。培训与使用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就更加没有了保障。培训经费投入不足,不少行政学院教学设备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各级政府近年来虽然给行政学院投入了不少的经费,但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如修建培训大楼、改善校园环境增设运动场所等,而投入教学设备的经费较少,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
学,特别是远程网络教学的行政学院更少,多数行政学院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行政学院教学手段仍然是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支笔。这种教学手段与科技现代化、网络化和学员多数己使用网络办公的实际情况极不相称。同时,经费不足,许多行政学院的学员住宿条件和学习条件较差,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培训效果和质量。
(三)培训方式不灵活
目前的公务员培训,只是组织人事部门依托当地行政学院或党校进行短期培训,形式单一,路子不宽,还不能做到走出去,请进来,利用社会力量办学。而且公务员对于培训方式的选择性很小,只是被动的应对。培训仅局限于课堂,很少有到公共部门的考察调研、参观实践等活动;培训时间相对固定,缺乏灵活的
培训安排,常产生工学矛盾;培训工具单一,缺乏现代化的培训手段;内部交流多,跨部门,跨地区交流少,境外培训更少。培训主要是面向领导者,面向全体公务员的少,尤其是分级分类培训不够,且培训多为一次性,没有将其看做是一项对公务员素质终身教育和连续开发的过程。
(四)培训监督机制不完善
政府的正常运转需要人大的监督。公务员的勤政和廉政建设,同样需要纪检监察的监督。同理,公务员的培训工作也需要有效的监督。当前我国公务员培训工作就缺乏广泛而有效的监督。缺少了对培训综合管理机构的监督,培训规划、培训理论研究、培训内容的规范性、针对性、实用性就没有了保障;缺少了对师资队伍的监督,正常的教学秩序、正常的课堂纪律、创新的教学理念就没有了保障;缺少了对单位部门领导的监督,培训与使用的有机结合、激励机制的全面落实就没有了保障;缺少了对培训对象的监督,学员学习就没有了压力,培训效果、培训目的就没有了保障。
三、解决以上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教学观念,切实加强领导
认识是先导。当前要特别重视人才资源的能力建设,必须把加强对公务员的培训,作为当务之急。公务员培训制度和培训事业能够蓬勃发展,首先需要认识到位。只有当我们把公务员培训,看作是公务员系统更新和社会特殊成人群体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政府人事管理的一项基本管理职能,是国家培养领导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基本途径。它直接推动着国家公务员素质的提高与发展,满足着公众对政府服务水平和质量的要求。
作为领导干部要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培训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危机感,树立培训是最具效益的投资理念,树立开展培训工作既是职权又是职责、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意识。必须不断地参加培训学习。作为决策者,首先就是强者。而要始终成为强者,就必须转变传统的面子观念,主动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念。作为领导干部,还要把培训工作从一般性知识培训转变到整体人力资源开发的思想上来,把公务员培训当作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作一种投入,是一种出人才、出效益、出生产力的投入。社会在前进、在变化,政治体制在完善,公务员的工作岗位也会不断变化。要适应新形势、新时代、新岗位的现实需要,我们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参加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知识水平,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适用不同的工作岗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作为培训对象,我们要充分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今天的培训就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工作,也只有认真地参加今天的学习,才能更好地将明天的工作做好。其次是公务员本人要树立学习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观念。作为一名公务员要认识到学习不仅是个人的权利,更是一种政治责任与精神追求,牢固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努力形成组织、人事部门牵头,各部门积极配合,广大公务员踊跃参与培训的新局面。充分利用社会培训资源,实行计划调训和社会化培训相结合的管理机制。要在资格认定和加强监督管理的基础上,选择一些信誉好、质量高的培训机构作为党政干部培训的基地,承担实用性、技能性课程的培训。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宽带网技术手段,建立党政干部远程培训教育网络,让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为党政干部学习开发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实现培训教育资源的共创共享。
(二)、健全机构,加强管理
1、健全管理和施教机构。“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培训的综合管理机构和施教机构是培训工作的“火车头”。我国公务员培训的管理由政府人事部门负责。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综合管理国家公务员的培训工作。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干部的培训工作,在人事部门中设置专门的公务员培训科室,有专职的人员和专项的资金参与管理,拟定全面的培训规章制度、拟定培训规划,对培训施教机构进行业务上的指导。培训施教机构,是落实国家公务员各项培训任务的场所和各种教学机构,是公务员培训工作得以开展的实体,是培训工作的组织者和直接参与者,它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了培训工作的成败。我们首先要完善教学场所,完善国家行政学院、完善地方行政学院、完善其他培训机构。其次要健全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老师,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现有党校教育的素质。一要培养他们献身于干部教育培训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二要多组织他们到上级党校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三要多组织他们到基层中去,了解基础情况,摸准基层干部的现实状况,有针对性地对培养打好基础。同时要不断采取措施,补充新鲜“血液”,弥补党校师资力量的不足。
2、加强教学管理。培训工作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两者缺一不可。加强管理,首先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管理,要制订专门的管理制度,要实行教师工作量化考核制度,要实行竞争上岗制度,要实行教学评选制度,适当地对教师施加工作压力,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和创造力。其次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管理,要制订相应的考勤制度、课堂纪律制度,并与学员的工作单位密切联系,定期向学员的工作单位反映学员的学习情况,实行双重管理,施双重压力,使学员安心、定心参加培训学习。
3、正确处理好工学矛盾。在我们进行了全面的机构改革之后,参加培训的人员已从机关中分离出去,在工作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人员就相对地显得不足,工作任务更加增大。作为单位和部门的领导在决定对相关的公务员进行培训的时候,就要正确地处理好学员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及时地对近期的工作作系统全面的安排,使培训与工作暂时脱钩,该做的工作,该完成的任务安排其他同志去完成,不能因为工作而影响参加培训的同志的学习。当然,作为培训对象也要正确对待工作和学习,在参加培训学习之前,及早完成手头上的工作,并对后期的工作向领导反映,由领导及早安排,不要让工作影响了自己的培训学习,顾此失彼。
4、健全监督体系。有效的监督,是完成各种任务保证。由于我们在培训工作中缺少对培训系统的各个环节的有效监督,使培训工作始终处于“自己管自己”的状态。缺少了监督,就缺少了压力、缺少了动力。我们应建立全面的培训监督系统,一级级监督、一级级管理,从培训的综合管理机构到师资队伍,从师资队伍到培训对象都应设置有效的监督。在监督的组成上也应有多种组合,有纪委的监督、有干部的监督、有学员的监督、也有群众的监督,使各个环节都能依规、依制度行事。偏离了“轨道”,就要受到监督,就要受到管制。
5、精选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国家公务员培训的内容主要有政治理论和思想教育、业务知识与能力教育、创新能力教育。在新的形势下,干部培训工作必须进一步树立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的意识,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实际需要,精心设计培训班次和培训内容。对领导干部的培训,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着眼,切实加强党的宗旨教育和廉政勤政教育,加强领导科学、领导艺术的培训,加强经济知识、科技知识的培训。江泽民同志在“在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的讲
话”讲过“务必站在面向世界、实现中国跨世纪发展大局的高度,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自觉性”。对青年干部的培训,要把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知识的培训作为基本内容,切实加强业务知识、工作方法的培训,不断加深对公共行政、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现代化科技和行为规范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不同的培训对象,不同的培训时期应有不同的培训内容,不同的培训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的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加大培训资金的投入,提高培训保障能力
公务员能力培训除了要转变认识,强化能力重要性,完善制度,严格管理,更新内容,创新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要解决资金的投入问题。加大资金建设,为培训工作提供经费保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培训财力,加大培训投入。公务员培训经费要纳入政府财政预算,要在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中固定一定份额用于公务员培训基地建设和其他各项培训费用。公务员个人也要在工资中预留一定比例的培训经费。实行公务员制度的国家,越来越加大对培训的投入。机构设置和完善需要充足的资金,师资队伍的建设也需要资金,规范的教学管理需要资金,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更是需要资金。资金的缺乏是现在我国公务员培训实践中遇到的非常突出的问题,经费的相对不足,直接影响到教学水平和培训质量的提高。因此,如果要加快公务员队伍的培训工作,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要求,就必须增加对培训经费的投入、确保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公务员培训是一个基础性的需要不断投入的事业,让每一个公务员都接受必要的及时的培训,是政府的义务,也是公务员的权利。首先,在政府每年除教育经费预算外,还应增拨一笔专门的公务员培训费,使之保持一定的比例并形成法定制度,确保公务员培训资金的到位。其次,建立培训基金,可通过税收或其他途径按比例收取费用,成立专门的培训基金。再者,发动社会筹资。培训资金可借助社会力量,以补充公务员培训经费的不足。
(四)、健全培训激励机制
俗语话:重奖之下必有勇夫。适时的奖励是推进各项工作的推进剂,要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培训工作,适当的激励机制是必不可少的。要解决现阶段我国公务员培训工作中存在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强、效果不显著等问题,就应尽快完善公务员培训的激励机制,使培训与使用真正结合起来,将“不培训不任职、不培训不定级、不培训不晋升”的“三不政策”落到实处。在实际操作中,培训单位要加强对培训考勤、考核制度的管理,把培训期间的考勤结果,考核成绩记录在案,必要时将培训学习的考勤结果报告所在的工作单位,将考核结果录入公务员的个人档案。培训单位要对品学兼优的学员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工作单位在进行表彰总结、评选先进和提薪提职时,要充分参考对象在培训期间的考勤考核结果,并以此作为重要依据,对在培训期间表现优秀的同志要及时加以提拔任用。而对按规定应接受培训而又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培训或者培训期间纪律散漫,学习成绩不合格的公务员,不能参加评优、评先进,甚至考核不能评为“称职”,对有机会给予提拔任用的也应将提拔时间压后,限期改正。同时,对于师资队伍也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在教学工作中态度严谨、方法创新、成绩显著的教师进行奖励,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提高创造力。
结论
公务员的能力素质成为政府运转的关键和瓶颈。由于我国的公务员培训制度起步晚,公务员培训教育工作还始于刚起步阶段,培训教育工作还存在各种问题和不足。我们要在新的历史发展潮流中不断将培训教育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和国际化,续步解决培训教育工作中遇到的机构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力、内容不规范等问题,并不断借鉴外国的公务员培训教育工作经验,将我们的培训教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和系统化,把我国的公务员队伍建设成为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化队伍。对现有公务员和新入职的公务员进行有效地培训提高人员素质是可行和有效的途径。只有一个积极、健全的培训体系,才能成为社会建设的后盾,不断培养出更多符合政府和社会需要的公务员人才,充实公务员队伍,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注释:
《公务员培训规定(试行)》中共中央组织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2008年6月27日发 第一章第五条。
江泽民同志在“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998年7月17日 参考书目: 1.张柏林.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年.2.刘家林.《公务员培训新方法》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年 3.溪流 《中国公务员制度》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4.王式亮 《汲取国外经验规范我国公务员培训机制 》载于《中国公务员》,2001年02期 5.黄欢《培训:提升公务员科学素质的“主干道”》载于《中国人才》 2007年03期 6.徐理明:《国家公务员制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7.胡秋实《我国公务员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探讨》,载于《理论界》,2007年3期 8.胡莉莉《公务员出任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载于《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 9.滕艳《浅谈我国公务员培训的问题与对策》,载于《新西部》,2007年2期
10.成志《我国公务员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载于《求实》 2005年S2期
11.吴湘玲,谢标;《我国公务员培训现状、问题与对策》载于《行政与法》 2006年01期
第三篇:我国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我国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摘要】财务报告可以反映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财务运行状况、经营情况与现金流量的运行情况。外部信息需求人员可以利用信息分析企业的活动情况,从而决定是否投资,内部信息需求人员利用掌握的财务信息提高管理水平。当前有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与时代发展不相协调,暴露出一定数量的缺点,笔者认为将来的财务报告在内容与形式、方法等方面必然会不断创新。本文首先指出了企业财务报告中存在的缺点,提出了针对性解决策略,希望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财务会计 财务报告 改进措施
一、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时间过晚
当前财务报告不能全面披露与交易没有关系但具有较高价值的信息,为了使企业的投资人员、债权人、管理者及时掌握企业的运行情况,传统财务报告以定期报告为主,因为每一个企业都需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责,因此本身利润会有所下降,但这些活动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有利,可以推动企业的顺利发展,所以为了达到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应该及时披露更为完整的财务报告信息。
(二)财务会计报告存在大量虚假信息
一般情况下,会计信息展示人员与会计信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操作不慎则导致虚假会计信息的出现,但企业负责人拥有管理企业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可以控制会计人员发布会计信息,有时为了得到更高的经济收益而故意披露虚假会计信息,以此得到职务与股票价格的上升。会计人员是加工处理会计信息的主要责任者,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完整
传统财务报告是在充分研究历史成本的基础上将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呈现在信息需求者面前,表现的是企业已经过去的生产经营情况。但当前财务报告要求及时反映硬性资产,如及时披露企业的知识产权与人力资源情况。在国内一些大型企业当中,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当前已经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重视,但传统财务报告披露的内容满足不了使用者的要求。假如会计数据只能反映一个企业在过去较长时期内的生产经营情况,那么企业领导与外部信息需求者则不能依据这些信息做出科学决策,本身利益有可能受到侵害。
(四)没有认识到信息之间的关联性
在企业财务工作方式当中,传统财务报告不能保证信息的安全性,虽然在工作过程中多次强调信息的安全可靠,但财务信息中包含的关联性在企业财务信息中占有重要地位。企业中的会计财务信息本身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信息本身与其他事物的关联性与信息的安全性,这二个方面决定着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的有效性。我国大部分企业当前还没有制订财务报告指标体系,因此企业发布的财务信息与信息需求者的需求达不到一致,长此以往必然会引起信息需求者的不满。
二、改进现行财务报告的针对性策略
(一)应用完善的财务计量手段
这种现状关于企业在未来的发展,由于传统财务报告只反映一个企业在过去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经营情况与财务运行情况,因此必须提高会计信息的针对性,尤其是涉及那些敏感项目的信息。要求财务报告形式不断丰富,可以分为详式报告与简式报告二种。简式报告可以进一步简化各种报表、报表中的各个项目、报表后面的附注说明等。详式报告则要求会计制作详细的会计报表、附注说明等,要求在编制会计报表过程中以上市公司的有?P要求为标准进行,有时可以依据当时实际情况披露更加丰富的信息。
(二)披露更为完善的内容
以财务报告中的充分提示原则为标准,要求必须披露与企业经济事项有关的全部信息,同时要披露用户可以理解的信息,财务报告也可以利用披露的信息及时提醒用户做出科学决策。企业的内部控制应该做到清晰明确的内部分工、完整明确的组织结构以及可靠的交易记录和报告系统。内部审计需要以内部控制作为基点,审计员必须有足够的专业素养,保证对金融衍生工具有深入的认识,此外还要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并及时提供改进的方案。如果有机会每年都可以进行一次计金融衍生工具的业务,以此保证衍生金融工具披露的更加完善。
(三)提高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要想得到最为准确的公允价值只有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这是由于评估公允价值要求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会计人员参与。所以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需要做好下面这些工作:第一,企业为会计人员加强自身学习创造各种机会,大力开展业务培训工作,提高会计人员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与判断能力。第二,对会计人员还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以此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不但要利用完善的制度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而且也要建立诚信档案,一旦发现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则需进行严肃处理。同时还要保护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如提高会计人员的待遇水平、制订完善的奖惩制度等。
(四)提高表外融资水平
企业还需充分利用表外融资,企业领导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利用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防止发生贪污受贿现象。存在于企业当中的可变利益实体,企业财务报告都要全面披露其信息,防止披露虚假财务报表。监督部门还需及时监督表外融资行为,利用监督掌握不同公司的表外融资情况,使监督控制起到应有的作用,认真研究表外融资的核算手段,以此得到企业真实的经济状况。
三、结语
总之,企业财务报告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与财务运行情况都会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有所体现,因此企业经营人员、债权人员、投资人员都可以在充分研究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上认识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与未来的发展状况。笔者认为应该详细研究其中的影响因素,才能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使其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浅谈企业财务会计中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崔凯.东方企业文化.2015(20)
[2]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J].陈丽敏.现代经济信息.2015(01)
[3]基于新财会准则制度视角探析企业财务报告的改革创新[J].王玉晶.商场现代化.2014(31)
作者简介:魏艳霞(1963年4月-),女,汉族,:山东临沂人,本科学历,研究方向:财务会计;单位: 中天运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山东分所。
第四篇:问题清单及改进措施
党员教师问题清单及改进措施
通过学习“两学一做”研讨会教育活动,使我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自己作为人民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通过认真学习、深入剖析,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各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为了解决工作和学习中的问题,更好的服务与自己的岗位,特制定如下整改方案:
一、存在问题和不足
1、爱岗敬业上做得不够突出。认为自身素质还可以,考试考核我都能应付,逐渐放松了对专业的钻研,事实证明,我离其他老师的差距还很大,需要加强学习。
2、教育理论学习不够透彻,只停留在表象上,没有从实质上深入研究,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困惑,甚至对某些教育政策的出台持观望的态度。
3、业务有待提高,教材变动过几次,似乎是对教材很熟悉了,其实只是很肤浅地照本宣科而已 ,不能与时俱进。
4、忽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只注重课堂知识的教学,要求学生过于严厉。偶尔对学生小施惩戒,还认为是对学生的关爱。
5、有时学生中出现问题,因为觉得自己不是班主任,也觉得自己能将问题解决好因而与家长联系少。课堂教学语言欠精炼,普通话不标准,随意性较强。
6、对学生严肃有余,亲和不足。往往导致学生对我敬而远之。
总喜欢看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教学业务方面的书籍看得较少,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吸收的不多。总认为那些业务书籍看起来枯躁无味,而且多年的教学已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成了定势,一时是很难改过来的,或者,实在要改时,也不是我一个人要改,跟着大家一起来。若真到不适应教学要被淘汰时,也不是我一个人被淘汰。因此,就存在着一种不着急的心里。备课欠深钻教材,懒于思考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至使教学方法老化,语言表达欠精炼。
二、整改措施
针对以上缺点,本人提出整改和努力意见如下: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争取坚持每天看半个小时的书报杂志、或电视新闻,适当记录要点,以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
2、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加学校教育部门有关学习活动,把时间用在业务钻研上勤劳苦钻,精益求益。
3、加强业务学习,自觉坚持每学期学习两本业务书籍,并且坚持订阅业务杂志,观看先进的教学片断,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方法,树立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切实转变观念,增强紧迫感,提高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虚心求教,探索教学理论,改进教学方法。
4、积极、主动参予教学研究,关注课堂教学的现状与策略,选定教学模式,制定教研方案,认真进行研究,求真务实,力争一学期解决一个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5、更新教育观念,彻底改变以往那种惩罚学生是为学生好的错误思想,改变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态度,主动、积极地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热爱学生,尤其要热爱学困生。
6、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去陶冶熏陶学生情操。
第五篇:我国体育教材教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我国体育教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体育作为一门能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学科,有着其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有关体育教学思想及其方法的引进和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颁布与实施,在体育教学中相继产生了许多新颖而富有实效的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中每一种教学方法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都有它的特殊作用。然而,通过调查研究表明:目前体育教学在方法的运用上还存在着许多弊病。对这些弊病进行研究与分析,并找出解决之道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体育教材教法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许多体育教师受以竞技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影响。在实践教学方法上仍停留在以传授运动技术为目的的方式方法上,基本承袭讲解、示范、练习的传习式教学方法。面对新的学习目标领域的出现,传统的教学方法的许多方面已不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这也是有许多体育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对新课程众多要达成的学习目标感到困惑和不适应的原因。
1、重形式,轻实效。体育课程纲要是对原来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创新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重点。然而在教学实际中,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从“新”字上下工夫,采用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种理念是对的,会对教改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导致了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过分注重课的形式,而不注重课的实效。
2、重教师、轻学生。长期以来我们在体育教学的具体实施上习惯于“以教为中心”、“教师说、学生练”的教学程式,虽然某些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种教学程式在如何将“教”真正转化为主动的学、能动的学、积极的学的问题上仍存在着很大的缺憾。在教学方法中这种重教师。轻学生的方式比比皆是。
3、重技能、轻能力。传统的体育教学将规范化技能的掌握作为唯一目标,教师的教学方法设计是依据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技能而展开的,这是一种“直线式教学”。目前在体育教学方法中,教师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过分苛求动作的细节,而忽略了学生的基本运动知识和基本运动技能的掌握,以及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获得知识信息能力、自学能力、分析思维能力、交际能力等诸多学生个人能力方面的培养,导致了体育教育成为“为技术而学”的教育。教师在学生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没有把“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学生主动性、独立性等方面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抑制。
4、重训练、轻教育。体育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自身身体为媒介,并通过相应的运动练习而谋求一定教育目的的特殊学习方式。运动练习作为一种具有学习媒介作用的教法因素而受到体育教师的普遍重视和运用。
5、重共性,轻个性。健康的个性,不仅是学生心理和谐、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日益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教师应对不同的个性,都应给予鼓励和支持。而现实体育教学中由于在落实“区别对待”特殊学生和处理“因材施教”这类问题时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往往是教师以学生群体表现出来的共性为出发点的,尤其是当我们面临班大人多、场地器材少的教学现状时,要发展学生个性难度就显得更大。因此,许多体育教师在运用有关教学方法时,常常更多地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对一般学生的指导上,但对那些特殊学生(差生和好生)却很少有采用具体的教法措施和相应的关照指导,这常常使他们在体育学习上难以真正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成功。
二、解决措施
目前的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在我们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上克服这些不足之处,注意以下几点的贯彻实施。
1、实现学生的智、情、意的有机统一。作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应该满足学生们求发展、求进步的需求,使学生从教师的行为中看到希望,受到鼓舞。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努力寻找适合他们各自特点的发展方向,使每一个学生在体育课都能有所收获。这需要教师着眼未来,面向化,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牢牢打好各方面的基础,要在体育教育教学方法选择上,注意把教会学生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学会劳动有机地统一起来;把理论和实际、动脑动手结合起来;把课内外、校内外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和谐统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2、加强对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教学活动是一个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教师的积极性而没有学生的积极性,不能构成完整的教学过程,反之教学也不会成功。因此一堂好的体育课,要求教师能处理好学生、教师、教材、教学要求、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关系,特别是在加强教学方法的同时能更好的研究学生的学法。
3、克服体育教学方法的模式化。教师要克服教学方法模式化的倾向,应该追求教法的新颖性、实际与可操作性,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当前,体育教学方法要消除只满足于讲解与示范法、完整和分析法、重复练习法及游戏和比赛法等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现象;改革传统体育教学方法过分注重运动技能知识灌输,局限于一种固定程序的单向知识、技能传递的教学模式;要从实际出发,打破一堂课一个标准负荷,一次一个统一尺度的“一刀切”格局,做好相应的教学方法手段的开发和重组;要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环境和氛围,重视对学生全面而长远的发展和良好的体育兴趣、爱好、意识和习惯的形成;要通过合理运用“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范例教学法”、“程序教学法”、“暗
示教学法”等教学理论与方法。改变教学形式、变换教学手段、调整技术难度、竞赛等办法来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优化教学过程,确实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位置,让学生积极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体育教学要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来认识到体育的价值,而丰富的体育教学方法正是我们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所应采取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学方法改革,必须与当今教育发展趋势相适应,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新和完善,同时也需要在理论上不断地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和探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我国体育教育现代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