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时间:2019-05-13 00:02: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存在的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篇: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试述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摘要: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计划经济时期城镇实行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基本建立起覆盖范围比较广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然而这些制度仍存在缺陷和不足,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医疗保障体系医保改革存在问题

国家医疗保障体系是指一个国家为使其国民得到相关医疗服务而建立的保障系统, 通常由医疗服务的提供体系、筹资体系以及需求方等方面共同构成。在这个有机整体中, 医疗卫生筹资体系与医疗服务提供体系这两个方面最为重要, 各自发展得如何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直接影响到这个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完善程度。

由于我国存在特殊的城乡二元体制,因此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也带有了明显的城乡痕迹。

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

我国城镇实行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是我国重要的社会、劳动政策之一。我国传统的职工医疗保障体制由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两部分组成。公费医疗在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医疗费用由财政按规定的年人均定额拨款支付,各地区负责统一管理使用。劳保医疗在企业实行,医疗费用是根据国家政策规定的工资总额一定比例提取的职工福利费用中支付的,职工福利费计入企业成本。这两项制度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适应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为特征的产品经济模式,逐步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以工资收入者为主要对象,保障了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

我国农村实行的是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它是一种集资医疗制度,医疗费用来源于集体经济,个人也承担一部分,在看病时享有部分免费医疗服务。目前医疗保障制度中的农村合作医疗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得到中央政府的肯定和推行,全国60年代掀起了合作医疗的高潮。后来一些地区的合作医疗由于被当作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而遭否定;一些地区的合作医疗由于未能适应农村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经济变化形势而先后解体。目前农村所实行的合作医疗,是真正意义上自愿性的医疗互助合作,它们是农村医疗社会保险发展的基础。

这是我国原有的医疗保障制度,对疾病预防和控制,保证职工身体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解决了广大农民的医药问题,保障了农民的健康。但是这些制度都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基本上没有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进行必要的改革和调整,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医疗社会保险社会化程度低。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很低,尤其是在农村,农民的医疗服务没有保障;企业承担所有职工的医疗费用,负担畸形,不利于市场竞争;企业自我承担风险,一旦超出企业的能力范围,不仅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而且职工也无法得到相应保障;农村合作医疗以村为单位集资管理,社会化程度更低,抗风险能力更差。

其次,医疗社会保险资金筹集机制不健全,且缺乏有效的费用控制机制。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经费完全由政府承担,导致员工没有费用意识,过度需求和浪费现象严重;医疗经费没有科学的提取标准、提取办法和调整机制,受财政收支状况影响较大,提取比例多年不变致使经费严重不足,超支严重。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集困难经费不足更为严重。医疗管理和费用脱节,难以防止供方因追求更多的收入而提供更多的服务,难以防止需方的过度需求,导致费用上涨过快,难以控制。

另外,基本医疗需求不能满足与医疗资源浪费现象并存,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各行其道,制度不统一,难以避免医疗设备的重复购置和医疗设施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管理成本大大增加。农村广大居民无法享受到相应的医疗服务,看病难,看病贵,一病回到解放前。

二、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改革

传统的医疗保障制度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进度,进行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就不断开展,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减轻企业负担,促使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的改革模式有三大类:以深圳为代表的“混合型”模式,以镇江、九江为代表的“统账结合型”模式,以海南为代表的“双轨并行

式”模式。

深圳实行了多元化的保险方式,满足了不同的医疗需求,提高了保险覆盖面和筹资率,采用多种支付方式,强化了费用制约机制,对个人账户进行了改进;同时拉开了个人账户与共济账户之间的自负段,缓解了共济账户透支和个人账户沉淀过多的状况,保证了失业人员的医疗费用。但是交费工资基数偏低,职工节约、积累和分担费用的意识不强,致使卫生资源仍有很大了浪费。

以镇江、九江市为代表的“统账结合型”模式。该模式对账户实行三段通道式管理,即个人账户段——自费段——社会统筹段结合在一起管理,可以覆盖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和行业、事业单位的职工。这种措施建立了筹资机制和基金运营机制,控制了医疗费用的过度上涨,使人们树立了正确的消费观。但是这种模式下也存在弊端,筹资工作难度大,个别效益不好的企业无力缴费;计入个人账户的费用较小,会使某些人加快自负段,跑步进入统筹,挤占统筹;大量繁杂的门诊费用与开药费审批报销进行统管,工作量大,不便于患者就医。

海南的“双轨并行式”模式。该模式下,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分开管理,覆盖城镇所有的用人单位,包括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体经济的所有从业人员。医疗保险费用由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共同分担缴纳,社保机构向定点医院支付共济账户医疗费,实行定额预算管理。两个账户独立运作,风险自负。

农村医疗保险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地区发展水平失衡,难以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医疗保险的改革主要是各地区依据本身的实际情况加以探索。农村新型的医疗保健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种:

1、福利型合作医疗,个人和集体缴纳少量资金,对农民的小病进行补偿;

2、风险型合作医疗,个人和集体按期定额缴纳保险费,共同集资,对大病进行补偿,小病不予补偿;

3、福利—风险型,个人和集体共同集资,对大小病都进行相应的补偿;

4、合作医疗健康保险,较大范围的个人和集体共同集资,缴纳保险费用,对医疗、预防、保健及环境卫生等项目的服务费用进行补偿。

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村的逐步推广,初步建立起了农村的医疗保障体系,对保障农民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地区的差异,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率仍然不够高,贫困地区的广大农民仍然无保可依。

三、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

在广泛试点的基础上,我国目前正在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城镇主要是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坚持“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保障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打破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的界限,全国实行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在筹资机制方面,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基本医疗保险费,这增强了职工的节约意识,减轻了单位负担,体现了公平和效率的原则。完善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两个账户分别核算,并且明确了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加快了医疗机构的改革,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各地依据中央的指导方针,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的以统账结合为特征的医疗保险制度在我国逐步建立起来。

然而这项制度还在试行过程中,难免有一些缺陷还需要进一步改进。首先,部分地区并没有实现全面覆盖,仍有居民在医疗保障体系之外,另有很多参保居民对制度缺乏必要的了解,不了解相关的程序,难以保障自己的权益。其次,必须严格管理社保基金,由于统筹层次较低,因此需要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以确保专款专用,保证基金安全。最后,要完善城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挥社区医疗保障制度平台的作用,依托社区平台,建立医保机构同用人单位和个人的联系制度,为广大居民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

在广大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现阶段的新农合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项制度作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补充,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并且建立起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基金主要通过各级财政和社会自愿捐赠等多渠道筹集,通过医疗救助制度资助医疗救助对象缴纳个人应负担的全部或部分资金,参加当地新农合,享受合作医疗待遇;因患大病经合作医疗补助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再给予适当的医疗救助。

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了农民获得基本的医疗保障服务,在防止农民因病致贫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制度本身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新农合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一方面使得宣传、教育成为开展新农合的关键性措施,另一方面增加了实际参合农民人数的不确定性、对象的不稳定性,既存在着与保险

“大数法则”不一致的风险,又加大了工作与管理的难度。涉及的人群大,管理的信息量、工作量大;人均基金水平低,以大病补偿为主,一些日常的小病没有纳入保障体系。另外,在现阶段还没有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在实践中,既要把握新农合制度与保险制度所共有的一般规律,又要努力探索和把握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不断研究解决自身的特殊矛盾和问题,从而逐步建立、健全新农合制度的长效运行机制。新农合作为一项制度创新,目前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所以,开展新农合需要有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也决定了新农合制度的相关政策、措施和各地的实施方案也需要在实践中根据实际逐步调整和完善。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建立起覆盖全国民的医疗保障体系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受到传统城乡体制的影响,分别面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建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农合是我国新时期对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这些制度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在实践过程逐步完善,以建立更高水平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费梅苹,社会保障概论[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仇雨临,医疗保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刘军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缺陷及挑战[N],中国经济

时报

[4]安华,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J],金融与经济,2008.11

第二篇: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1、监管机制问题(普遍存在于各领域)。

2、养老保险金待遇不均(主要体现在公务员不需要交要老保险费却可以领取高额保险金,整体分为公务员养老保险、国企单位职工养老保险、普通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镇无职业人员养老保险、农村人口养老保险——分类可能不准确,可自己另行分类);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对子女养老的强烈依赖等)

3、医疗保险(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合作医院太少、应提高合作医疗药店等级、数量、报销药品种类);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参保人数少,很多企业不为农民工参保)。

4、社会救济(红十字会、五保问题、低保户等的评定、保障金的发放标准——按户发放而非按人口发放)。

5、社会福利(主要是社会福利待遇较低,如住房补贴等;幼儿园——私立幼儿园被取缔,公立幼儿园收费高,很多孩子上不起幼儿园;最近频发的校车事件)

6、养老基金的使用问题(将基金进行可靠的投资,增加其利润;基金应有地方政府管理缺乏统一性和专业性)

第三篇: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医疗保障制度是否健全和完善,通常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福利水平高低的关键性指标。医疗保障制度不仅涉及医疗供求的双方,而且还涉及医疗保障供应等方面,从而是关系最为复杂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的医疗制度改革走的是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在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面临着众多问题,这些都迫切需要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与配套政策。以医疗保障在内的现实经济生活中交易费用不可能为零,制度形式与资源配置效率是直接对应的,因而运用制度经济学来探索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制度 经济 医疗保障

一、我国医疗保障存在的问题:(罗特 外事1131学号1127074147)

1.保障水平总体不高,人群待遇差距大。在我国农村和城市的人在医疗保障制度的待遇和享受上有着巨大的差别,这与国家政策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2.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第一个方面是,医疗资源的分配在城乡之间差距极大。第二个方面是,医疗资源的分配,在阶层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3.政府对医疗的投资不足。从90年代下半期到现在,政府财政投入在全部医疗支出中所占比重仅为15%-18%左右,占GDP不到1%。而发达国家对公共医疗财政投入则占GDP近8%。投入不足的直接后果便是导致医院的方向发生根本的改变,从以“救死扶伤”为职责变为追求收入最大化,最大限度地提供更多、更贵的药品与医疗服务。

4.保证可持续性方面不足。(1)统筹层次不高。目前仍然以县级统筹为主,共济性不强,基金抗风险能力较差,同时也造成了大量异地就医。(2)医药费用成本控制机制未完全建立。按照医改的要求,医疗保障对医疗服务的监督和制约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3)经办服务能力不适应事业的快速发展。各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普遍存在人员编制、经费不足的问题。还有不少地区信息化水平低,管理手段落后。

二、如何完善政策:(易军 外事1131学号 1127073118)

1.必须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医疗保障水平;

2.要在医疗保障基本制度框架内探索既灵活多样又能有序转换的多种保障方式;

3.要把不断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作为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4.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规范并强化医疗保险管理;

5.以完善管理规范和运行规则为切入点,推进医疗保险和医药卫生体制的配套改革。

三、医疗保险的主要措施:(黄政妹老服1132学号1126033236)

1.提高封顶线。

2.提高住院医疗费报销比例,2010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也要有所提高。同时,考虑均衡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待遇水平,不断缩小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3.加强医疗保险管理,提高基金使用效率。主要措施:(1)从2010年开始编制包括医疗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预算,使基金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基金结余较多的地区,通过编制“赤字预算”等办法,扩大覆盖面,提高待遇水平,限期释放过多的结余(2)提高医疗保险统筹层次,2011年基本实现市级统筹,增强基金共济能力。参保人数较少、共济能力差的省区,逐步探索实现省级统筹。(3)加强医疗服务管理,推行定点医疗机构分级管理等制度,充分发挥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的监督和制约作.(4)改进支付方式,推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2010年选择部分临床路径明确的疾病进行试点,逐步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

4.改进医疗保险服务,方便参保群众。主要措施:一是推行直接结算,减少个人垫付医药费用,着力解决参保人员“跑腿”和“垫支”问题。以“一卡通”为重点,完善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推进省内联网结算,尽快实现同省跨城市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做好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做到手续简便、流程规范、数据共享,方便广大参保人员接续基本医疗保险关系和享受待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等提供医疗保障服务,最大限度方便参保人员。

5.要把不断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作为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6.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规范并强化医疗保险管理;这既符合我国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政策方针,也是现在医院所需的。

7.是以完善管理规范和运行规则为切入点,推进医疗保险和医药卫生体制的配套改革。这需要国家的大力推进和医院方面的努力。

第四篇: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特点

社会保障作业

一组成员:丁晓晓、赵梦、于婷婷、孟文蕾、姚静雯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及其和城市社保体系的对比

纵观改革开放30 年来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历程,成就令人鼓舞,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领域仍然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农村社保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其特点更多体现在不足方面:

1、现阶段的农村社会保障实质上依然是一种以家庭保障为主的模式,保障功能脆弱,农村家庭陷于贫困境地的可能性加大。家庭保障作为一种古老的保障模式,依然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应对生存风险的基本方式,制度化的社会保障在农村社会保障中只占极小的比重。传统上作为家庭保障物质基础的土地,仍然是现阶段农村家庭保障的重要物质和资金来源。如前所述,农民的土地权益受到各方面不断的侵蚀,人多地少,收入还会受到自然灾害和国内外市场波动的影响而难以保持稳定,加上家庭小型化、老龄化以及空巢化等因素的影响,农民陷于贫困境地的可能性在加大,农村家庭的保障功能变得十分脆弱。而且,农村社会救济制度和新农合制度的保障标准都非常低,例如,孤寡老人的养老保障实际上根本不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新农合也难以帮助农民抵御遭遇大病或慢性病风险,因病返贫、因孩子上学返贫的现象仍比较突出。

2、管理分散,效率低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大都以单项推进,缺乏一个牵头抓总的部门来整合资源,实现统一部署,科学规划,有效推行。与城镇社保相比,它存在保障政策难以衔接,保障项目缺乏 联系,保障工作不够协调,整体效果难以发挥等弱点,影响了广大农民的参保热情。同时,重复救助、漏救助、没救助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农村社保的公平性,加之申请救助的手续比较繁琐,影响了农村社保的效率。

3、农村社会保障缺乏法律依据。由于立法滞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还没有专门的法律规范,地方立法分散,缺乏严格的法律依据,许多工作只能靠政策规定和行政手段推行。大部分地方没有将农村社保工作列入政府规划之中,地方财政资金安排农村社保预算时缺乏依据,其权威性、制度刚性和惩处力度差,有令不行、违规犯禁的现象比比皆是。一些地方政府以财政困难为由拒不落实应由财政承担的农村社保资金的不作为现象十分突出。由于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缺乏规范统一的操作规程,所以临时性和随意性大,保障程度低,一旦发生争议,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往往无法根据有效的法律规定进行仲裁和判决。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加快,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维系经济改革和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保障社会稳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农村和城市在社保方面差异较大,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1.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建立之初走的就是一条城乡分割的道路,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巨大差异,并处于严重失衡状态。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建立之初就以城市为主,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拨付给城市。到目前为止,我国城市社会保障建设已相当完备,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助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居民不但享有稳定的制度保障,而且其社会保障水平也远远高于农民。相比之下,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远远落后,养老保险还没有全面开展,医疗保险、生育保险也仅在个别地区进行试点。从社会保障支出的量来看,我国社会保障城乡差异更大。统计表明,1991-2005年城市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占人均GDP的比重平均为15%,而农村只有0.18%,城市人均享受的社会保障费用支出是农村的90倍之多。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严重扭曲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原则,人们仅仅因为出身的城乡差异,其享受的“福利待遇”便有天壤之别。这种制度安排不但没有维护社会公平,反而加剧了城乡差距,与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要求十分不符。

2.尚未建立面向农民工等边缘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在现行的二元经济结构下,从农村分离出来的农民工并没有被城市所接受,他们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也不是纯粹的工人,在社会保障体系中亦被边缘化。我国颁布实施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中就明确规定: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这种保障便把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排除在外。事实上,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许多农民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从事着许多高风险、低收益的工作,辛勤的工作却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这对他们是极大的不公。而且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工往往面临更大的失业风险、工伤风险、医疗风险等,他们承受风险的能力

也更弱,更需要社会保障的扶助。这是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3.收入调节力度较弱,再分配功能扭曲。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通过收入再分配来调节贫富差距,“熨平”社会不公,以实现保证社会公平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但在实践中,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调节力度弱化,收入再分配功能扭曲,没有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以2001年为例,该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90,而含社会保障收入之后,上升为3.44,社会保障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加了18%。这说明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但没有发挥再分配的“调节器”作用,反而还拉大了这一趋势。即使对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来看,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主要局限于政府机关、国有单位等,而一些个体户、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则被边缘化,甚至游离于其外。社会保障在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待遇存在较大差异,形成的结果通常是,效益越好的企业或单位,职工收入越高,社会保障反而越全面,与社会保障的初衷背道而驰。如现在社会比较关注的一些垄断部门的职工,其工资本身就明显偏高,再加上社会保障的二次分配,与其他部门的职工的收入差距更加明显。

名民工保险的接续问题案例

现行规定缺乏可操作性是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与接续难的技术障碍农民工流动性强,频繁辗转全国各地打工,大部分都有复杂的工作经历,也分别在不同城市上过养老保险,那么在现实中,各地方社保部门对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转移与接续是如何操作的呢?

以深圳市为例,假设农民工甲在江苏打工后来到深圳,在深圳工作一段时间后要变换工作至上海或其他广东省外的城市,而他在工作过的城市都有缴费经历,此时甲若想继续维持养老保险关系,他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以后接着在深圳累计缴费满15年;二是其他城市比如上海的社保局同意接收;三是转回甲的户籍所在地。表面上看解决办法好象很多,但这几条路真的可行吗?

农民工甲的养老保险关系涉及从江苏转移至深圳,再由深圳转移至上海。首先,根据前述的规定,农民工甲发现要把其他城市的养老保险转移到深圳,有一条硬性规定,就是深圳市户口。若不是深圳市户口,就没法在深圳续缴。而转到其他城市累计同样不容易,因为各地方政府从经济人理性出发,他们并不希望农民工在当地养老,所以农民工甲没有把握可以取得上海社保局的接收证明。第三是转回户籍所在地——一个遥远的农村,对于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来说,那就失去了养老保险本来的意义。没有企业为自己缴纳的部分,就变成了把自己的钱存活期存款。从以上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我国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基本上都只在省、县、市、区级内实现统筹,且在本地区域内封闭运营。这种低层次的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导致农民工即使参加务工地区的养老保险制度,但由于工作地转移、“返乡”等原因而迁出该地区时,虽然原则上可以自由迁转社会保险关系或一次性退还保险费,但都只能带走个人帐户里的金额,而无法带走其务工期间企业为该地区缴纳的社会统筹部分。同时,当农民工流入新的城市务工时,更不能享受该地区社会统筹部分的福利待遇。这种情况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民工在务工期间,对统筹帐户的资金贡献被无偿“侵占”,社会保障利益消解以致流失。因此,农民工理性的选择就是“退保”。

第五篇:企业信息化过程存在问题

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所以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有等进一步完善。

2.企业管理不规范,不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理念;规范化的管理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标志。

3.信息化建设找不到重心;在竞争形势的逼迫下,不少企业花巨资上ERP,但找不到信息化起点在哪儿,目前急需解决什么问题。

4.实际解决方案脱离企业的确实需求;许多企业建立信息化系统方案,是对企业真正需求不太了解的基础上,系统解决方案是好的,技术是先进的,但同企业生产管理的实际相脱节。

5.企业部门之间相互掣肘,协调不利;要建立企业信息化系统,不同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和合作是很重要的。

6.不能保持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更新;企业信息化,不但要保证硬件建设一次投资,还要考虑软件建设和系统维护、设备更新的需要。

7.没有专业化的队伍,系统动作不流畅;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在网络技术和大量信息搜集处理上,需要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来维护系统的运行。

8.不能恰当地选择合作伙伴和系统IT集成商;可能获得低质、高价、效果差的系统。

9.企业员工包括领导层对企业管理信息的认同和参与不够;领导不能起到一把手工程作用,员工的认同感、参与感不够,导致不能体会系统为工作带来方便和效益。

10.重硬件轻软件,重开发轻维护;经常出现一流硬件二三流软件,重视信息化建设,而疏于维护管理。

下载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存在的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存在的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问题和对策

    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问题和对策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医疗作为六大民生问题之一,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要建立一个“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的目标,并强调这项制度要覆盖城乡全......

    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摘 要: 通过对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阐述,指出了我 国当前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提出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特别提议将......

    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效能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员会 社区卫生是新医改建设医疗卫生体系的一个重要架构,是老百姓就医的重要平台。大力发展社区卫生事业,......

    关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

    关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的研究摘要: 我国城镇已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因此农村社会社会保障体系相关研究成为我......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形成过程及特点楚雄师范学院网络工程专业任何制度的建立,都与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紧密相联,尤其像我国的公务员,它是21世纪人们无比的羡慕和追求的......

    我国农村传统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村传统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整个中国强大的关键环节,其中,首要解决好广大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目前我国农村原合作医疗制......

    我国教育和医疗改革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一、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在医疗改革中的角色定位不准确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市场化的经济运行方式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

    文档浅析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开题报告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题 目: 浅析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学院(系):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 业:___ 劳动与社会保障____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指 导 教 师:_____ _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