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场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分析及采取措施交底
为了后续工程质量逐步提高,技术组在总结前期现场施工存在问题情况下,提出了相关整改措施。
一、钢筋问题:
1、表面锈蚀现象 1.1 现象
钢筋表面出现黄色浮锈。1.2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保管不良,受到雨、水侵蚀。钢筋原料应存放在仓库或料棚内,保持地面干燥;钢筋不得直接堆置在地面上,必须用混凝土墩、砖或垫木垫起,使离地面200mm以上;库存期限不得过长,原则上先进库的先使用。工地临时加盖雨布;场地四周要有排水措施;堆放期尽量缩短。淡黄色轻微浮锈不必处理。红褐色锈斑的清除,可采用手工(用钢丝刷刷或麻袋布擦)或机械方法,并尽可能采用机械方法。盘条细钢筋可通过冷拉或调直过程除锈;粗钢筋采用专用除锈机除锈,如圆盘钢丝刷除锈机(在马达转动轴上安两个圆盘钢丝刷刷锈)。对于锈蚀严重,发生锈皮剥落现象的,因麻坑、斑点损伤截面的,应研究是否降级使用或另作处置。
2、钢筋堆放凌乱
2.1钢筋堆放杂乱,可能出现混料,错误使用 各种不同等级、不同长度、不同使用部位的钢筋随意堆放在一起,导致挑选困难,造成使用混乱。
2.2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钢筋后台加工后成品没有分类堆放做出标记,前台钢筋绑扎时钢筋随意堆放。要求后台加工后,分类堆放,做好标记。现场钢筋绑扎时,根据现场绑扎情况分段吊料,不能一次性把整层钢筋吊至工作面。
3、钢筋安装存在问题 3.1墙体钢筋问题
3.1.1墙体水平梯格筋、竖向梯格筋,尤其是水平梯格筋未使用,梯格筋未按要求设置顶模棍,部分有也端部有飞边毛刺,未涂刷防锈漆。
3.1.2墙体水平筋、竖向钢筋不横平竖直,歪歪扭扭的情况多,且钢筋间距不一致,随意放置。在钢筋绑扎之前没有进行调直、纠偏处理就开始绑扎。导致绑扎成型钢筋偏移很严重。
3.1.3墙体拉钩问题:弯钩角度不一致,80度、90度、135度的都有,加工长度也不一致,拉钩弧度不一致,平直长度不一致,导致拉钩安装后里出外进,加上拉钩放置时随意,不水平不规矩,显得非常乱。还有就是墙体钢筋移位后没有进行调直处理,所有拉钩更是放置不到位,与主筋分离现象明显。
3.1.4洞口两侧钢筋移位,在钢筋绑扎之前没有进行调整处理,等到入洞口模板的时候,通过洞口模板的挤压进行钢筋位移调整,存在很大问题。洞口两侧保护层厚度不一致。3.1.5洞口模板顶模棍使用非常随意,长短不一,带着飞边毛刺,破坏洞口模板面板。甚至还出现了焊接拉钩钢筋控制洞口模板位置的情况。3.1.6墙钢筋塑料垫块几乎没有看过使用。
3.1.7墙体、暗柱钢筋绑扎完毕,火烧丝都是像一根彩带一样飘在钢筋骨架外侧。我们不要求一个个都规规矩矩火烧丝朝向暗柱、墙主筋内侧,但是至少不能墙体暗柱混凝土浇筑完了之后火烧丝还在混凝土表面露着吧,也就是养成一个习惯,顺手的事。3.2暗柱钢筋问题
3.2.1暗柱钢筋位移过大,且没有进行调整。在6号楼4层一段二段暗柱钢筋抽查中,发现暗柱钢筋位移达到10公分以上。这样在进行洞口模板安装的时候,发现一边盒子模板已经紧贴暗柱钢筋骨架,一边离盒子模板还有10公分的空隙。(注:复核已经浇筑完毕的墙体暗柱位置,是不是出现偏差?)
3.2.2暗柱拉钩施工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事情,但是现场拉钩绑扎的质量确实说不过去。和墙体拉钩存在一样的问题。原来根据图纸和下料尺寸,拉钩都是拉在主筋上面,可是现场发生很多种情况:有的拉在主筋上,有的拉在箍筋上,有的离箍筋还有一定间距。分析原因,一方面有暗柱主筋移位,也有拉钩加工尺寸不统一的原因。现在规定,以后暗柱拉钩加工尺寸,按照拉钩拉在箍筋上进行加工,现在后台加工也是这样做的,现场好像也是这样绑扎的。但是要根据现场情况控制好主筋位置和拉钩尺寸,否则可能出现拉钩没有保护层了。
3.2.3暗柱钢筋位置很随意,在外墙预埋件安装过程中体现的很明显。有的部位预埋件无法放置,埋件的两个弯钩刚好顶着主筋了,拿到另外一个暗柱呢,很轻松放进去。现在把预埋件连成串了,更加明显,埋件有的地方好放,有的地方得砸半天。原因很简单,就是暗柱没有设置定距框,暗柱是异性柱子。我建议,我们下定决心在下一层施工的时候把钢筋位置调整过来,就设置一个定位框,准备把暗柱钢筋定位做好。3.3窗口小沿钢筋问题
3.3.1窗口上下沿及两侧钢筋都是光圆的钢筋,可是现场有用螺纹钢代替的情况,以后杜绝此类问题出现,不要浪费钢筋。
3.3.2窗口小沿两侧的竖向钢筋长度不一,现场放置的时候比较随意,上下侧伸入长度不一,有的300多,有的150不到。三面套间距不一致,图纸要求200间距,可现场施工从200~400不等。
3.3.3在窗口下沿钢筋绑扎后,或者顶板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窗口下沿的钢筋受踩踏很严重,几乎没有一个看得过去的钢筋成品。箍筋施工时被扒的七扭八歪,施工完后又踩踏更是东倒西歪。3.4顶板梁钢筋问题
3.4.1顶板梁钢筋主要问题出现在框架梁部位,因为框架梁两侧暗柱钢筋普遍出现较大位移,暗柱的有效截面减小。本工程暗柱与框架梁为等截面设计,而框架梁钢筋放置在暗柱钢筋内侧,导致梁钢筋有效截面更是大打折扣,框架梁混凝土浇筑完毕后有效截面面积出现较大偏差。
3.4.2框架梁钢筋预留位置不到位,曾经出现250*600框架梁下铁梁钢筋距离梁底180,导致梁的有效截面减小150以上。
3.4.3梁钢筋底部垫块布置不均匀,不到位,经常出现漏放的现象,导致梁钢筋保护层得不到保证。梁侧面钢筋保护层塑料垫块几乎没有看见过。3.5顶板钢筋问题
3.5.1顶板钢筋加工尺寸应该不存在问题,但是现场钢筋绑扎出现不小问题,导致顶板钢筋一侧超过梁中和10d,两外一侧梁钢筋进入墙长度不够了。3.5.2顶板钢筋绑扎质量呈下降趋势,5#6#楼钢筋绑扎质量越来越像原来7#楼刚开始时候的质量了。现在上铁附加筋和分布筋走的是蛇形路线,上下则是波浪起伏,钢筋绑扎间距不一致。原因当然有钢筋本身直径细且为一级钢的缘故。但是钢筋本身绑扎质量也不好,而且马凳的放置也存在较大问题。
3.5.3顶板马凳的使用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同样厚度的顶板马凳高度不一致(2)马凳钢筋使用材料不一致,随意使用(3)马凳钢筋长度也不一致(4)马凳放置的位置和间距也不一致,很随意。
3.5.4顶板钢筋保护层垫块的使用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垫块规格不一致,我看现场那一堆装修完剩下的一堆石材碎片(建筑垃圾)就是你们进的垫块(2)垫块放置不及时,放置位置不均匀,每次都是验收的时候我们看到那不合适,指出那里没有垫块那里补一个。
3.5.5关于顶板钢筋垫块和马凳放置问题,重点控制部位放在一二段顶板和三四段顶板的施工缝处。每一次第一二段顶板混凝土浇筑完毕之后,发现施工缝附近的顶板上铁钢筋都露在外面,伸到三四段顶板的钢筋则是垂到顶板模板上了。顶板下铁钢筋在施工缝处已经紧贴在模板上面,没有任何保护层。
二、模板施工存在问题
1、大模板的问题
1.1大模板表面锈迹斑斑,突出物很多,没有及时清除清理干净,脱模机涂刷过程中也涂刷不均匀,形成流坠。导致混凝土浇筑完毕,混凝土外观效果很差,混凝土表面粘模现象明显,甚至出现“山水画”。以后大模板清理必须作为一道工序进行验收,做好一磨(用打磨机去除突出物)、一铲(用铁铲铲掉污物)、一擦(用拖布擦洗板面)、一涂(用滚子涂刷脱模机)。
1.2大模板背面混凝土渣堆积严重,需要及时安排人进行清理。是该混凝土工清理,还是大模板工人清除,请分包及时安排人。
1.3墙体两侧大模板连接问题:墙体两侧模板加固的时候出现用钢管、10*10木方子锁紧的情况。原因是原有螺栓眼无法使用,如果从下到上都是这样的话,找找解决问题的措施,是否采取在大模板背面焊接槽钢,确保墙体两侧模板加固牢固,保证墙体截面尺寸,便于施工。
1.4大模板之间、大模板与角模之间的连接,出现用钢管加固情况。原有模板设计的时候,按照300间距设置了螺栓眼,用于两块模板的侧面连接。如果出现螺栓眼不对应,应该采取重新钻眼,保证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板与板的连接,保证板面接茬部位混凝土外观质量。1.5大模板安装、拆除问题
大模板安装下落过程中,常常紧贴着钢筋下降,没有考虑到电盒预留预埋凸出竖向钢筋。经检查不少电盒子在被砸偏移位置,憋了。肯定不是混凝土浇筑时振捣的问题。拆除模板的时候,也要控制起勾速度,确保大模板吊装平稳,避免上升过程中破坏混凝土棱角。
2、窗口模板问题
2.1窗口模板两侧盒子模板偏软,大部分已经焊接钢筋顶滚增加强度了,但是还有部分没有焊接钢筋,导致该部位墙体混凝土浇筑时挤压盒子变形。
2.2上下两个盒子原来重叠在一块,因为那样在拆除洞口模板的时候不好拆。所以现在两个盒子模板之间增加一层泡沫板,用螺栓锁紧之后基本上被挤瘪了,或者两个盒子模板出现不垂直变形,加上塞的那个泡沫板没有切割齐整,凸出盒子模板,导致墙体混凝土浇筑完毕该部位混凝土外观效果不好。
2.3窗口模板上口,木模板与盒子模板之间缝隙过大,导致该部位混凝土浇筑时漏浆,影响混凝土外观质量。
3、顶板模板问题 3.1顶板拼缝不严。
3.2顶板新旧模板使用问题,为了增加周转次数,尽量少裁剪新模板。所以我们土建技术和施工队伍技术对顶板模板进行了一次翻样。但是从现场来看,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发现卫生间降板位置木工支模的时候用新模板的多,但是电工好像此部位钻孔也比较多。考虑一下,是不是需要综合专业打孔情况调整新旧模板使用部位。3.3卫生间降板位置,侧帮模板只是支设木方子顶着,没有模板,导致混凝土浇筑完毕后效果不好。
3.4顶板模板吊帮支设节点做法存在问题。现场吊帮模板施工上口和下口的加固不好,导致与下面老墙结合不好,施工缝部位错茬、漏浆很明显,影响混凝土外观质量。
三、混凝土质量问题
1、混凝土表观质量差
1.1混凝土表面“花”观感质量不好,像“地图”像“山水画”
主要原因是大模板清理不到位,脱模剂涂刷不均匀,形成流坠。这个问题现在基本得到解决,大模板表面清理得到很大的改观,主要问题集中在窗口模板两侧盒子模板清理,还远远不到位。上周五现场检查,5号楼四段墙体洞口模板已经到位,但是根本没有清理干净,脱模剂也是很不均匀,流坠现象明显。1.2混凝土表面蜂窝麻面孔洞多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混凝土质量配合比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不是主要的,主要在于第二种现场施工操作情况,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没有设置串筒使石子集中,导致石子砂浆离析,现场以后浇筑混凝土杜绝加水造成离析现象。混凝土未分层下料分层浇筑,振捣不实,漏振或者振捣时间不够。1.3有粘模现象
现场混凝土外观质量和大模板表面是一一对应的,那一块模板没有清理干净,有残余突出物,相应的混凝土外观就有问题。脱模剂涂刷不均匀,加上混凝土拆模时间也没有控制好,也出现过粘模现象。1.4露筋现象
混凝土浇筑完毕,钢筋外露现象比较多的出现在顶板混凝土浇筑完毕之后,部位主要集中在一二段顶板与三四段顶板施工缝附近。顶板钢筋保护层控制不好,顶板标高控制不到位,人为踩踏钢筋造成。墙体钢筋主要外露火烧丝明显,钢筋绑扎过程中火烧丝“飘”在外面。还有,虽然墙体目前钢筋外露不明显,但是保护层却很难保证,在混凝土回弹过程中很明显,总是打在混凝土表面钢筋上,回弹值偏差较大。
1.5大模板螺栓眼处漏浆
前期因为现场大模板频繁现场开孔,洞口大小远远超过大螺杆的尺寸。所以大螺杆部位出现了漏浆现象,导致该部位混凝土外观效果差。现在已经进入标准层施工,问题应该不再出现,但是也需要重点控制。1.6狗洞、缝隙、夹层
窗口两侧小沿混凝土浇筑有一段时间存在很大问题,因为暗柱两侧两根间距太小,导致小沿里混凝土不容易进去。窗口下口也出现月牙弯。可是最近检查发现,同样是暗柱两侧那两根钢筋,间距有很大的差别,有4cm的,也有10cm的。按照图纸计算大概8cm左右。间距小的当然混凝土浇筑的时候可能灰进不去,但是间距在10cm左右应该没有问题。所以现场钢筋检查的时候,着重控制该部位钢筋间距情况。
还有暗柱、墙体上部连梁钢筋,因施工需要采用搭接连接,连梁下铁钢筋在暗柱位置比较密集,通过上次与许经理反映之后改为三跨搭接一次,解决一部分问题。现场钢筋检查着重看看搭接暗柱部位连梁钢筋密集情况,确保混凝土浇筑时候混凝土能够进去,能够进行混凝土振捣。避免出现质量问题。1.7欠振、漏振、根本不振现象
这里所说的主要是两个重点部位。一个是楼梯平台,一个就是墙体暗柱施工缝部位。这个问题多次说过,就这两个部位的混凝土总是松散堆放在哪里,尤其是墙体暗柱混凝土,有工长解释说那块已经剔凿了才这样。可是大家一看明显就是堆在那儿凌乱不堪,混凝土一点儿都不密实。1.8混凝土缺棱掉角
混凝土缺棱吊脚的原因,一方面有工人顶板模板支设施工操作的时候磕碰造成,也可能是大模板出模的时候磕碰造成,需要控制好拆模时间和拆模时注意成品保护。楼梯间踏步混凝土振捣不密实,要加强质量控制,并及时做好成品保护避免破坏。
2、混凝土剔凿问题
2.1墙体、暗柱施工缝部位剔凿
这个工程,混凝土剔凿问题很严重。刚才墙体、暗柱部位混凝土松散堆放,减少剔凿工程量。就是剔凿了的地方,也是好像鸡爪子挠一下,划了几道印给人家看。下次混凝土浇筑重点控制此部位的振捣和剔凿问题。要求振捣密实,剔凿的时候剔除浮浆,露出密实的石子。2.2梁窝、尤其是框架梁部位梁窝剔凿
此部位的剔凿应该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因为剔凿混凝土尺寸、深度等不到位,导致框架梁有效截面大大减小,整个楼层的结构受力出现很大问题。深度不够导致梁钢筋平直段锚固不够。大家干工程那么长时间,都知道“强柱弱梁,强节点”的说法,不要让梁柱节点成为薄弱部位,影响结构工程质量。2.3剔凿时间控制 必须在顶板模板安装完成、验收之前进行混凝土剔凿和清理。现在经常钢筋开始绑扎,甚至下铁已经完成了,剔凿的混凝土还没有清理干净,梁部位又没有设置清扫口,顶板清理是一个经常出现的大问题。在验收钢筋的时候,顶板混凝土渣、各种废料清理还要作为一个重点控制项目来抓。
3、混凝土标高控制问题
3.1墙体混凝土浇筑的时候,出现了标高控制不好的情况。导致顶板模板支设的时候,需要支设吊帮,但是因为差不了多少,所以木工支模的时候普遍只是用木方子直接顶着下面的老墙,没有设置面板。导致墙体混凝土与顶板混凝土之间施工缝接茬不好,漏浆多,流坠多,影响混凝土外观质量。以后墙体混凝土标高控制,要求墙体标高比顶板下皮高2~3公分,也就是留下一个剔凿加顶板钢筋下铁保护层的量。
3.2顶板混凝土浇筑的时候,标高控制也出现问题。这个问题在外墙预埋件安装的时候体现更加明显。因为窗口下沿高度就是180,预埋件尺寸也是180,所以在安装的时候,有的地方能够安装,更多的地方是安装不上去。
第二篇:钢筋 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钢筋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1)为保证钢筋材料,工程所用的钢筋品种、性能和质量必须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进入现场必须有厂方提供的质量证明书。
2)加工后的钢筋须经质检人员抽样检查,是否满足规范规定的允许偏差,检查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3)钢筋焊接所用的材料、机械设备、作业条件必须符合标准的规定。钢筋对焊完毕后,要对全部焊缝进行外观检查。
4)在钢筋绑扎过程中,坚持“七不准”原则,具体如下:(1)混凝土接槎未清到露出石子,不准绑扎钢筋;(2)钢筋污染未清理干净,不准绑扎钢筋;(3)放线工未弹线或弹线不准确,不准绑扎钢筋;(4)未检查钢筋定位情况,不准绑扎钢筋;
(5)未检查钢筋偏位或校正不合格,不准绑扎钢筋;(6)未检查钢筋接头质量或检查不合格,不准绑扎钢筋;(7)钢筋接头错开长度或接头位置不合格,不准绑扎钢筋。5)在钢筋验收时,坚持“五不验”原则,具体如下:(1)钢筋绑扎或安装未完成不验收;(2)钢筋定位措施不到位不验收;(3)钢筋保护层垫块不符合要求不验收;(4)钢筋偏位校正不符合要求不验收;(5)钢筋绑扎或安装未按技术交底施工不验收。
6)控制钢筋下料成型。为保证下料和成型尺寸准确,现场技术人员要亲自到加工现场进行交底,并派专人在加工现场负责监督检查钢筋的加工成型质量,同时加工好的钢筋还要再次经过严格筛选,有效地控制下料成型质量。
7)作为定位措施使用的各种支撑钢筋的加工:钢筋端头一律采用无齿锯切割,不得有“飞边、毛刺”,外露钢筋端头刷防锈漆。
8)竖向梯格筋:根据水平筋间距制作竖向梯格筋,设置间距≯1.2m,以保证钢筋的横平竖直以及墙体截面尺寸和保护层厚度,竖向梯格筋可代替竖向钢筋,但要比设计直径大一规格。层高在4.0m以下时竖向梯格筋在上、中、下设置三个支撑端头,层高每增高1m增设一个支撑,端头用无齿锯切割,并涂刷防锈漆;竖向梯格筋加工后,按墙体厚度分规格码放,并挂牌标识。9)水平梯格筋:根据图纸设计的立筋间距,加工水平梯格筋,固定于墙体顶部,用于控制立筋间距,在墙体及顶板浇筑混凝土前检查水平梯格筋位置,避免虚设。
10)根据柱主筋的规格和间距设置内、外定位箍筋框,控制钢筋位移。11)箍筋加工要求:加工标准挂牌于现场,加工前有详细的翻样,分别明示于各自加工的钢筋前。箍筋端头应弯成135度弯钩,其平直段相互平行,长短一致,且平直段长度满足10d+5mm。箍筋悬挂于钢管上,利于检查。
12)钢筋绑扎采用样板引路和挂牌制。钢筋绑扎技术交底(详细具体的数字)直接悬挂在操作面,用于指导施工并利于检查。
13)钢筋绑扎时绑扎结向里,将尾丝压向内侧,墙体、柱一律采用八字扣,暗柱四角钢筋用兜扣。水平挂线,竖向吊线,控制垂直度。
14)控制钢筋保护层的垫块采用定型塑料垫块或大理石、混凝土垫块,垫块梅花状布置,间距不大于600mm。控制垫块的验收和绑扎,特别是加强梁底层钢筋保护层垫块的控制工作。在技术交底中进一步明确垫块的绑扎位置。垫块使用前必须经过认真挑选,分规格存放,做好标识,注明规格及使用部位。绑扎时要逐一检查,确保绑扎牢固。
15)用皮数杆控制柱箍筋的位置和间距,并作为绑扎固定检查验收的依据。16)门窗洞口支模时,设置固定门口模板的定位筋,且定位筋焊在附加的U型铁上,不得焊在受力筋上,而U型铁应绑扎在主筋上。
17)钢筋翻样考虑水电、设备等预留洞的位置,尽量不切断钢筋,电盒焊在附加的钢筋上,安装牢固,不得焊在主筋上,且附加钢筋不得焊在受力筋上,而应绑扎在主筋上。
18)加工后的直螺纹锥头应用专用模具检查,直螺纹接头连接后应用力矩扳子检查,合格后做好标识。
19)墙、柱竖筋在浇筑混凝土前套好塑料管保护或用彩布条、塑料条包裹严密,并且在混凝土浇筑时,及时用布或棉丝沾水将被污染的钢筋擦净。
20)坚持两次放线。楼板模板完后进行一次放线,板钢筋绑扎完成后再进行第二次放线,准确无误后方可浇筑梁板混凝土
21)楼板施工缝位置钢筋定位,用卡茬木方放在两皮钢筋之间和下铁钢筋保护层处,并用钢筋马凳支撑。
22)钢筋绑扎成型后,不准踩踏,尤其是负筋部位;浇筑混凝土时搭设操作马道。振捣棒不准触动钢筋,并设专人随时校正钢筋位置。
23)混凝土浇筑完毕后,派专人负责及时调整钢筋的位置,纠正浇筑混凝土所产生的钢筋位移,用湿布及时清理粘在钢筋上的砂浆。
模板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1)模板的材料选用应符合有关规定。施工前应仔细查阅施工图、有关的设计变更、技术核定、图纸交底会议记录等,绘制好模板排列图,并对操作班组认真进行交底。
2)模板安装必须做到定位正确,支撑牢固,模板平整、垂直。模板缝隙应用海绵条塞好,梁柱等节点间模板连接清晰、固定牢固。由专人负责检查复核。
3)在支模时,坚持“八不准”原则,具体如下:
(1)墙线未验收、模板控制线未弹或弹线不准确不准支模板;(2)钢筋、门窗口模板、预留洞未检查合格不准支模板;(3)模板企口有变形或对拉螺栓不全不准支模板;(4)模板清理不干净、脱模剂未刷不准支模板;(5)墙根未剔凿或剔凿不够不准支模板;(6)门窗、预留洞口未粘贴海绵条不准支模板;
(7)墙体施工钢筋缝绑扎不牢或混凝土剔凿不够不准支模板;(8)水电预埋验收不合格不准支模板。
4)支模完成后,由质量员、技术员会同木工翻样,施工班组长一起对支模质量进行验收,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
(1)构件的断面,柱、板墙的垂直度、标高;(2)扣件和对拉螺栓的紧固情况和数量、间距;(3)斜撑的数量、间距以及支撑是否牢固;
(4)各种预埋件和预留洞的规格、尺寸、固定的情况;(5)模板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5)拆模时必须按后支的模板先拆,先支的模板后拆这样的顺序进行,且不得用力过大,以免损坏混凝土表面和棱角。拆除完的模板要逐块传递下去,不得抛掷。拆下后,及时清理干净。
6)竖向构件吊垂线,梁、墙及悬挑结构采用拉通线的方法,并坚持在浇筑混凝土时不撤线,随时观察模板变形及时调整模板。
7)为解决模板拼缝漏浆的问题,混凝土可浇筑到板底标高+20mm左右,剔掉浮浆后达到控制标高。
8)门窗口角采用角钢活连接,加斜撑,跨度较大的洞口下地锚,洞口暗柱每边各增加三个三边套子用于焊支铁加固模板,并在口模周圈粘厚海绵条。
9)在顶板模板板缝处均设置底楞,模板边均通过刨子找平,拼缝采用“硬拼法”。
10)为保证脱模效果,使用高效水质脱模剂,涂刷时要均匀。
11)高度重视模板拆除后的清理及保养工作,要作为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来对待,设置专人、专用工具对模板进行清理,并将清理模板作为一道工序验收,做到“一磨(用打磨机磨去凸物)、一铲(用铁铲铲去污物)、一擦(用拖布擦洗板面)、一涂(用滚子涂刷脱模剂)”四道工序,尤其是模板的口角处,模板清理合格后,方能涂刷脱模剂,且要均匀,无漏刷。未经清理保养、涂刷隔离剂的模板不能使用。
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1)施工前应根据浇筑的混凝土方量、时间、构件的特点、泵送能力等确定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布料方法,并编制浇筑作业方案。
2)严格执行浇捣令制度。浇捣令签发前,现场应预先作好隐蔽工程验收、技术复核、资料及人员、机械设备、作业环境的检验准备。
3)在浇筑混凝土时,坚持“八不准”原则,具体如下:(1)钢筋、模板未检查合格不准浇筑混凝土;
(2)模板内清理不干净、检查不合格不准浇筑混凝土;(3)施工缝未处理或处理不合格不准浇筑混凝土;(4)未设顶板模板标高控制线不准浇筑混凝土;(5)模板对拉螺栓孔未堵严不准浇筑混凝土;(6)模板拼缝处未用海绵条堵严不准浇筑混凝土;(7)混凝土泵管没有固定稳固不准浇筑混凝土;(8)预拌混凝土不符合要求不准浇筑混凝土。
4)混凝土的浇捣工具一般采用高频插入式振捣器,混凝土浇捣应连续进行,每层厚度约450mm,并任其斜向流动,层层推移,必须保证第一层混凝土初凝前进行第二层混凝土浇筑。
5)混凝土结构模板拆除以后,由专职质量员负责从其外观上检查其表面有无麻面、露筋、裂缝、蜂窝、孔洞、爆模、移位等缺陷,发现问题应会同技术员一起制订修补措施后进行施工。
6)竖向混凝土质量保证措施:
(1)制作竖向、水平标尺杆,控制分层浇筑厚度和振捣棒移动间距,浇筑前先用铁铲铺50㎜同配比减石子砂浆。
(2)振捣要均匀,每层振捣时振捣棒要插入下层混凝土。不得振捣钢筋和模板,振捣棒与模板的距离不大于其作用半径的0.5倍,遇到门窗洞口时振捣棒要距离洞口30cm以上,并且从两侧同时振捣,以防洞口模板变形。
(3)混凝土施工缝浮浆处理作为一道工序进行,弹出剔凿控制线(柱墙根处弹相距50mm的双线,柱墙头距顶板上5mm弹单线),用无齿锯按线切出剔凿范围及深度,再将浮浆剔净,露出石子,确保均匀。
(4)加强混凝土的成品保护,在施层及已施工完毕的主要通道上,柱角、墙体的门窗洞口处安装塑料护角或多层板下脚料进行保护,楼梯踏步用多层板外探10mm进行保护,制作三角钢筋架对水电预留管进行保护。
7)水平结构混凝土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1)混凝土浇筑前在墙、柱钢筋上用水准仪做出标高控制点,用来控制混凝土的浇筑高度。
(2)楼板混凝土浇筑要控制防止踩踏上层钢筋。浇筑前沿浇筑方向铺设由矮马凳和脚手板组成的马道,混凝土工均站在马道上进行操作,并且在浇筑现场设钢筋工看筋,及时将变形钢筋复位。
(3)顶板浇筑时,采用5m长铝合金杠(或木杠)刮平,初凝时加强二次压面,对墙柱边用刮杠重点找平(防止烂根)。顶板洞口边要振捣密实。
(4)次梁跨中1/3范围内设置水平施工缝。
第三篇:混凝土、钢筋、模板施工技术交底
附件1
混凝土施工技术交底
1、混凝土搅拌要求
搅拌混凝土之前,加水、空转数分钟,将积水到净,使拌筒充分湿润。搅拌第一盘时,要考虑到壁筒上的砂浆损失,石子用量应按配合比规定减半。
拌好的混凝土要做到基本卸尽。在全部混凝土卸尽之前不得在投入拌和料,更不得采取边出料边进料的方法。
严格控制水灰比和塌落度,未经试验人员同意不得随意加减用水量。
每盘的搅拌时间不得小于150秒
2、混凝土的浇注
浇注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如必须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必须小于180分钟且应尽量缩短并在混凝土凝固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注完毕。
浇注混凝土过程中,应控制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混凝土搅拌好后应立即浇注入模。在浇注过程中发现均匀性和稠度发生较大变化时应及时处理。
浇注混凝土时应注意防止混凝土的分层离析。混凝土由料斗,漏斗内卸出时,其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2m在竖向结构浇注高度不得大于3m,否则应采用串筒、斜槽、溜管下料。
浇注竖向结构混凝土之前,底部应先填以50~100mm厚与混凝土的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
浇注混凝土时,应经常观察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和预留孔的情况,当发现有变形、位移时,应立即停止浇注,并应在已浇注的混凝土凝结前修正完好。混凝土在浇注及静置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产生裂缝。由于混凝土的沉降及干缩产生的非结构性的表面裂缝,应在混凝土终凝前予以修整。在浇注与柱和墙连成整体的梁和板时,应在柱和墙浇注完毕后停歇1~1.5小时,使得混凝土获得初步沉实后,继续浇注,防止接缝处产生裂缝。
梁和板应同时浇注混凝土。较大尺寸的梁(梁高度大于1m)、拱和类似的结构,可以单独浇注,但施工缝的设置应符合有关规定。
3、振捣要求
振动器应遵循“快插慢拔”,混凝土分层灌注时,每层厚度不得超过振动棒的1.25倍,在振动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5cm左右。以消除两层的施工缝,且须在下层混凝土初凝之前进行。
每一点的振捣时间应控制在20~30秒,但应视混凝土表面呈水平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灰浆为准。
4、混凝土养护
在自然气温条件下,对于一般塑性混凝土应在浇注完后10~12小时内,对干硬性混凝土应在浇注后1~2小时内,即用麻袋、芦席、草帘、锯末或砂进行覆盖,并及时浇水养护以保持混凝土具有足够湿润状态,养护时间不得小于7天。
在混凝土养护过程中,如发现遮盖不好,浇水不足,以致表面泛白或出现干缩细小裂缝时,要立即仔细加以遮盖,加强养护工作,并延长浇水日期,加以补救。
5、混凝土拆模
混凝土结构浇筑后,达到一定强度,方可拆模。模板拆卸日期应按结构特点和混凝土达到的强度来确定。
不承重墙的侧面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以上,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损坏,方可拆除。
底模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规定后,方可拆除。板和拱,结构跨径小于2米时,要达到混凝土设计强度的50%方可拆除;结构跨径2~8米时需达到混凝土设计强度的75%方可拆除;结构跨径大于8米时混凝土应达到设计强度的100%方可拆除。梁的结构跨径不大于
8米时混凝土强度需达到设计强度的75%方可拆除;当结构跨径大于8米时混凝土强度需达到设计强度的100%方可拆除。悬臂梁(板)结构跨径不大于2米时混凝土的强度需达到设计强度的75%方可拆除;当结构跨径大于2米时混凝土强度需达到设计强度的100%方可拆除。
芯模或预留孔洞的内模应在混凝土能保证构件和孔洞表面不发生塌陷和裂缝时,才可拆除。
当梁部结构的混凝土拆模时,梁体表面温度和环境温度之差不宜大于200C。
当拆除临时埋设在混凝土中的木塞和其他预埋部件时混凝土不得受损。
拆模宜按立模顺序逆向进行,不得损伤混凝土,并减少模板破损。
已拆除模板及其支架的结构,应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才容许承受全部设计荷载。施工中不得超载使用,严禁堆放过量建筑材料,当承受施工荷载大于计算荷载时,必须核算加设临时支撑。
附件2
钢筋施工技术交底
1、钢筋常规
钢筋混凝土结构使用的钢筋品种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工地需对运进的钢筋进行检验,作为本批钢筋的依据。经检验合格的钢筋在加工、安装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时,应作化学成分分析。
热处理的钢筋不得不得用作焊接和点焊钢筋,钢筋的牌号、级别、强度等级、直径应符合设计要求,当需要代换时,应经设计单位同意。
钢筋在运输、贮存过程中,应防止钢筋锈蚀、污染和避免压弯。装卸时不得从高处抛掷,钢筋应按厂名、级别、规格分批架空堆在仓库内,并分类立标牌。
2、钢筋检验
每批钢筋应由同一牌号、同一炉罐号,同一规格、同一交货状态,并不得大于60T。
检查每批钢筋的外观质量。钢筋表面不得有裂纹、结疤和折叠;表面的凸块和其他缺陷的深度和高度不得大于所在部位尺寸的允许偏差,测量本批钢筋的直径偏差。
经外观检查合格的每批钢筋中任选2根,在其上各截取一组试样,每组试样各制2根试件,分别作拉伸和冷弯试验。
当试样中有1个试验项目不符合要求时,应另取2倍数量的试件对不合格项目作第2次试验。当仍有1根试件不合格时,则该批钢筋应判不合格。
3、钢筋加工
钢筋在加工弯制之前应调直,并需符合下列规定:
①钢筋表面的油渍、漆污,水凝浆和用锤敲击时能剥落的浮皮、铁锈等均应清除干净。
钢筋应平直,无局部曲折。
加工后的钢筋,表面不应由削弱钢筋截面的伤痕。
当利用冷啦法矫直钢筋时,钢筋的矫直伸长率为:Ⅰ级钢筋不得大于2%;Ⅱ级、Ⅲ级钢筋不得大于1%。
钢筋的弯制和末端的弯钩应符合设计要求:
所有受拉热轧光圆钢筋的末端应作成1800的半圆形弯钩,弯钩的弯曲直径dm
不得小于2.5d,钩端应留有不小于3d的直线段。
受拉热轧带肋(月牙肋、等高肋)钢筋的末端,应采用直角形弯钩,钩端的直线段长度不应小于3d,直钩的弯曲直径dm不得小于5d。
弯起钢筋应弯成平滑的曲线,其曲率半径不宜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光圆钢筋)12倍(带肋钢筋)。
用光圆钢筋制成的箍筋,其末端应有弯钩(半圆形、直角形、斜弯钩);弯钩的内直径应大于受力钢筋直径,且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2.5倍。;弯钩平直部分的长度:一般结构不宜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由抗震要求的结构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
钢筋宜在常温下加工,不宜加热(梁体横隔板锚固钢筋党采用Ⅱ级钢筋时,应采用热弯工艺)。弯制钢筋应从中部开始逐步弯向两端,弯钩应以次完成。
4、钢筋接头
热轧钢筋的接头,因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应采用闪光对焊或电弧韩连接,并以闪光对焊为主。以承载受静力荷载为主的直径为28~31mm带肋钢筋,可采用冷挤压套筒连接。
拉杆中的钢筋,不论其直径大小,均采用焊接接头。
仅在无条件实施焊接进行条件时,对直径25mm及以下的钢筋,方可采用绑扎搭接。
在钢筋密裂的结构内,当钢筋的净距小于其直径的1.5倍或30mm(竖向)和45(横向)时,不得使用搭接接头。搭接接头的配置,在任何截面内部应与邻近的钢筋保持适当的距离。并要符合第10、11条在跨度大于10米的梁不得使用搭接接头。
从事焊接的工人必须取得符合国家现行的从业资格。
冬季钢筋的闪光对接焊应在室内进行,焊接时的环境气温不得低于00C。钢筋在应提前运入车间,焊接完毕后的钢筋应待完全冷却后才能运往室外。在困难条件下,对以承受静力荷载为为主的钢筋,闪光对接的环境气温可适当降低,最低不得低于100C。冬季电弧焊时,应有防雪、防风及保温措施,并应选用韧性较好的焊条,焊接好后的接头严禁立即接触冰雪。
采用闪光焊对焊接头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每批钢筋焊接前,应先选定焊接工艺和参数,按实际条件进行试焊,并检验接头的外观及规定的力学性能,仅在试焊质量合格和焊接工艺(参数)确定后,方可成批焊接。
每个焊工均应在每班开始时,先按实际条件试焊2个对焊试件,并作冷弯试验,待其结果合格后,方可正式焊。
每个闪光对焊接头的外观应符合下列要求:接头周缘应有适当的镦粗部分,并呈现均匀的毛刺外形;钢筋表面不应有明显的烧伤或裂纹;接头弯折的角度不得大于40。接头轴线的偏移不得大于0.1d,并不得大于2mm。
在同条件下的(指钢筋生产厂、批号、级别、直径、焊工、焊接工艺和焊机等均相同)完成并经外观检查合格的焊接接头试件,3个作拉力试验,3个作冷弯试验,进行质量检验。
对焊接头的抗拉强度不得小于该级别钢筋的规定值。
热轧光圆钢筋和带肋钢筋的接头采用搭接、绑条电弧焊接时,除满足强度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搭接接头钢筋的长度、绑条长度和焊接的总长度应符合规范要求。
搭接接头钢筋的端部应预弯,搭接钢筋的轴线应在同一直线上。
绑条电弧焊的绑条,宜采用与被焊钢筋同级别、同直径的钢筋;当采用不同级别不同直径的钢筋作绑条,且被焊钢筋与绑条均为Ⅰ级时,当两绑条钢筋的直径应大于或等于被焊钢筋的0.8d,当被焊钢筋与绑条钢筋为Ⅱ、Ⅲ级钢筋时,两绑条钢筋的直径应大于或等于0.9d。绑条和被焊钢筋的轴线应在同一平面上。
焊缝高度h应等于或大于0.3d,并不得小于4mm,焊缝宽度b应等于或大于0.7d,并不得小于8mm
钢筋与钢板进行搭接时,搭接长度应等于或大于钢筋直径的4倍(Ⅰ)或5倍(Ⅱ)焊缝高度h应等于或大于0.35d,并不得小于4mm,焊缝宽度b应等于或大于0.5d,并不得小于6mm
在工地施行电弧焊时均应采用双面焊缝,但在脚手架上施焊时方可采用单面焊接。
电弧焊接用的焊条应符合设计要求。
焊接地线应与钢筋接触良好,不得因接触不良而烧伤主钢筋。绑条与被焊钢筋间应采用4点固定,搭接焊时,应采用2点固定。定位焊缝应离绑条或搭接钢筋端头上收弧,弧坑应填满。钢筋与钢板间进行搭接焊时,应弧应在钢板上进行。第一层焊缝应有足够的容深,主焊缝与定位定位焊缝应熔合良好。
每次改变钢筋级别、直径、焊条型号或调换焊工时,应预先用相同的材料、焊接条件和参数,制作2个拉力试件。当试验结果均大于该级别钢筋的抗拉强度时,方可正式施焊。
采用电弧搭接焊、绑条焊的接头,应逐个进行外观检查并符合以下规定:
用小锤敲击接头时,钢筋发出与基本钢材同样的清脆声音。
电弧焊接接头的焊缝表面应平顺、无缺口、裂纹和较大的金属焊瘤奇缺线应在误差范围内。
采用电弧搭接焊、绑条焊的接头,经外观检查合格后,应取样进行拉伸试验,并符合以下规定:
在同一条件下的焊接接头,以200个作为一批(不足200个,也按一批计),从中切取3个试件作拉伸试验。
3个钢筋接头的抗拉强度均不得小于该级别钢筋规定的抗拉强度。
3个接头试件均应断于焊缝之外,至少有2个试件成延性断裂。
不同钢厂生产的不同批号、不同外形的钢筋相互之间或与预埋件焊接时,应预先进行焊接试验,经检查合格后方可正式焊接。
钢筋帮扎接头应符合以下规定:
受拉区的Ⅰ级光圆钢筋末端应作成彼此相对的弯钩,Ⅱ级带肋钢筋应作成彼此相岁的直角弯钩。帮扎接头的搭接长度(由两钩端部切线算起)应符合规定,在钢筋搭接部分的中心及两端共三处,应采用铁丝帮扎结实。
钢筋帮扎接头的最小搭接长度
序号
钢筋级别
受拉区
受压区
Ⅰ级钢筋
30d
20d
Ⅱ级钢筋
35d
25d
受压光圆钢筋的末端,以及轴心受压构件中任意直径的纵向钢筋末可不作弯钩,但钢筋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30d。
钢筋接头应设置在钢筋承受应力最小处,并应分散布置。配置在“同一截面”内受力钢筋接头的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应符合以下规定:
闪光对焊的接头在受弯构件的受拉区,不得超过50%;在轴心受拉构件中不得超过25%;在受压区可不受限制。
电弧焊接的接头可不受限制,但也应该错开。
绑扎接头在构件的受拉区,不得超过25%,在受压区不得超过50%
钢筋接头应避开钢筋弯曲处,距弯曲点不应小于10d
当施工中分不清受压与受压区时应符合受拉区的规定。
5、钢筋安装
安装钢筋时,钢筋的位置和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在多排钢筋之间,必要时可垫入短钢筋头或其他适当的钢垫,但短钢筋头或钢垫的垫的端头不得伸入混凝土保护层内。
当设计中未注明保护层厚度时,受立钢筋的保护层的厚度(从钢筋的外侧道混凝土表面的净局)不应小于30mm,亦不应大于50mm,对于厚度在300mm以内的结构,保护层的厚度不应小于20mm。箍筋或不计算应力的次要钢筋,其保护层的厚度不应小于15mm。对于环境介质有侵蚀性的工程会大体积基础工程,保护层厚度应增加。在钢筋与模板之间可用水泥砂浆垫块,其强度不应小于设计的混凝土强度。垫块应相互错开,分散布置,并不得横贯保护层的全部截面。
绑扎和焊接的钢筋骨(网)架,在运输、安装和浇注混凝土过程中不得有变形、开焊或松脱现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在钢筋的交叉处,应用直径0.7~2.0mm的铁丝按逐点改变绕丝方向(8字形)交错扎结,或按双对角线(十字形)方式扎结。
除设计有要求外,梁、柱等结构中钢筋骨架的箍筋,应与主筋垂直围紧,箍筋与主筋交叉处应以铁丝绑扎;梁柱等构件拐角处的交叉点应全部绑扎;中间平直部分的交叉点,可交错扎结。
根据安装需要可配以必要数量的架立钢筋。
当柱中竖向钢筋采用搭接接头时,角部钢筋的弯钩面应与模版成450角其余钢筋应与模版成900角使用内部振动器浇筑小截面混凝土柱时,弯钩与模版的角度不得小于150
柱中箍筋接头的两端应向柱内弯曲。柱中箍筋的接头应设在于柱的角部主筋的相交处,并应沿竖直方向交错布置。某些交叉点处焊牢,但不得在主筋主筋上起弧。
安装钢筋骨(网)架时,应保证其在模型中的正确位置,不得倾斜、扭曲,也不得变更保护层的规定厚度。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安装钢筋骨(网)架时,不应妨碍浇筑工作正常进行,并不应造成施工接缝。
钢筋骨(网)架经预制、安装就位后,应进行检查,作出记录并妥加保护,不得在其上行走和递送材料。
附件3
模板施工技术交底
1、模板的常规要求
模板(含支架、拱架)应优先采用钢材制作,也可因地制宜,经过试验鉴定,选用其他材料制作。模板应符合下列规定:
(1)保证混凝土结构和构件各部分设计形状、尺寸和相互间位置正确。
(2)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承受新浇筑混凝土的重力、侧压力及施工中可能产生的各项荷载。
(3)接缝不漏浆,制作简单,安装方便,便于拆卸和多次使用。
(4)能与混凝土结构和构件的特征、施工条件和浇筑方法相适应。
(5)模板与脚手架之间不宜相互连接
(6)模板和混凝土相互接触的表面应涂刷脱模剂。刚模板用的脱模剂应同时具有防锈作用,模板使用后应按规定修整保存。
2、模板制作和安装
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平整光滑,模板上的重要拉杆宜用螺纹钢杆并配以垫圈,伸出混凝土外露面的拉杆宜用端部可拆卸的钢丝杆。
钢筋混凝土薄壁结构宜用垫块支撑两侧模板,临时性木支撑应在混凝土浇筑过程及时撤除。
当设计有要求或施工要求时,可在模板的腢角部位架设边宽为25~50mm的三角棱条。
支(拱)架的立面或平面均应安装牢固并能抵抗振动和偶然撞击,支(拱)架的立柱,应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加以固定。
隧道衬砌施工中,拱架、墙架的间距应根据衬砌地段为岩情况、拱圈跨度和衬砌重力确定。
(1)使用木材制作之支(拱)架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承受弯曲力矩或横纹受压的杆件,不应采用木材制作,并应减少杆件件连接数目。长杆件应减少连接接头。压力杆纵向连接应采用对接法,并扣以硬木或钢制的夹板,搭接法仅可用于次要杆件的连接。两相邻立柱的连接接头应分设在不同的水平面上。
(2)木构件节点的连接可采用接榫的形式,并符合下列规定:
支架节点出宜使用钢夹板,并用螺栓夹紧。当杆件截面按节点处承压面积已确定时,宜使用钢或硬木制的承托垫板;在木材承受剪力处,不宜设置齿状连接,当需要采用齿状连接时,其结合长度不得小于30cm,并应考虑木材干燥时开裂的可能性;扒锯钉仅可作为临时连接或不计算受力的加固连接件。
(3)支架的支承部分,必须安置与可靠的基底上并符合以下规定:
在一般地基(特别在湿陷性黄土)上可直接按设支架时应由防、排水措施;在冻胀性土的地基上,应保证结构在施工期间土冻融时还保持原来的位置
(4)支(拱)架预留施工拱度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支(拱)架承受全部荷载的弹性变形;加载后由于构件接头挤压产生的非弹性变形挤压值,每个连接处的挤压值可为:木材与木材间为1~3mm,木材与钢材间为1~2mm;结构由于恒载或静活载影响所产生的挠度,对于长跨度拱梁,还应计算拱趾承载后在水平方向移动而产生的附加挠度;由于支撑基础下沉而产生非弹性变形。
(5)支(拱)架宜设置在千斤顶、木楔、木马、砂桶或其他便于松动支撑的支撑构件的支垫,并符合下列要求:
木楔宜使用刨光的硬木,其倾斜度不宜大于1:2,两楔接触面的压力不宜大于2MPa;木马应使用质地良好的无节松木制成。
施工技术交底记录表
工程名称及项目
混凝土、钢筋、模板施工技术交底
交
底
内
容
本交底一式四份,分发以下人员执行:
F-
WSCLZ
-05-01
(技术自留)
F-
WSCLZ
-05-02
F-
WSCLZ
-05-03
F-
WSCLZ
-05-04
内容:
1、混凝土的搅拌、浇注、振捣、养护、拆模等工序应严格按照有关施工技术进行操作,具体做法见附件1;
2、钢筋的检验、加工、接头连接方式处理以及钢筋的安装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其具体做法见附件2;
3、模板的制作和安装也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其具体做法见附件3。
交底单位:XX项目部技术室
接受单位:工班
交底人:
负责实施人:
复核人:
2008年
09月7日
仅供参考
第四篇:现场混凝土试验员工作内容交底
现场混凝土试验员工作内容交底
1、进入现场的混凝土经坍落度测试,符合设计要求,和易性良好才可用于施工。
2、将现场混凝土的情况及时反馈给拌合站,及时对后续混凝土进行调整。
3、如坍落度低于设计最小值,可根据坍落度损失的具体情况,适量加入经水稀释的减水剂,然后经混凝土罐车搅拌均匀后,重新测试坍落度,符合要求后才可用于施工。如经调整后,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做返厂处理。
4、如到场混凝土坍落度高于设计要求最大值,做返厂处理,并配合拌合站查找原因,使调整后混凝土符合要求。
5、现场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过大,临近初凝时,视情况配合现场处理混凝土,防止罐车结罐。
附
1、坍落度试验方法
1.1将坍落度筒内壁和底板润湿并且无明水,底板放在坚实的水平面上,把坍落度筒放在底板中心,双脚踩住坍落度筒两脚踏板,在装料时,保持坍落度筒位置固定。
1.2将混凝土分三层装入到坍落度筒中,每层装入后,用捣棒按螺旋状由外到内插捣25次,每层捣实后的高度约为坍落度筒高度的三分之一。
1.3插捣底层时,捣棒应到底,第二层和顶层时捣棒应插透本层至下一次表面。
1.4顶层混凝土应高出筒口,插捣顶层时,如混凝土不够,随时添加。1.5顶层插捣完毕,把多余混凝土抹掉,与顶口齐平。
1.6清除底板上混凝土,将坍落度筒平稳地提起,放置在拌合物一侧,将一把钢直尺横放于坍落度筒顶,用另一把钢直尺测量,筒口至拌合物最高点的距离为坍落度,修约至5mm。
注意事项:从开始装料至测量完成,应在150s之内,坍落度筒提起过程约3-7s。
试验后混凝土发生一遍崩塌或剪坏现象,应重新试验,如第二次仍如此,应做好记录。
编制: 审核: 接收:
第五篇:钢筋工程质量控制点及预防措施
钢筋工程质量控制点及预防措施 钢筋工程质量控制点及预防措施
钢筋加工与安装质量控制点
1、原材料材质:表面锈蚀、混料、原料曲折、成型后弯曲处裂缝、钢筋纵向裂缝、试件强度不足或伸长率低
2、纲筋加工:钢丝表面损伤、钢筋剪断尺寸不准、成型尺寸不准
3、钢筋安装:骨架外形尺寸不准、绑扎网片斜扭、平板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不准、骨架吊装变形、柱子外伸钢筋错位、框架梁插筋错位、同一连接区段内接头过多、露筋、箍筋间距不一致、绑扎搭接接头松脱、柱箍筋接头位置同向、梁箍筋弯钩与纵筋相碰、梁箍筋被压弯、双层网片移位、钢筋遗漏、绑扎接点松扣、柱钢筋弯钩方向不对、薄板露钩、基础钢筋倒钩、骨架歪斜、四肢箍筋宽度不准
一、原材料材质:
表面锈蚀:
a、钢筋原材料应存放在仓库或料棚内,保持地面干燥;钢筋不得堆放在地面上,必须用混凝土墩、砖或垫木垫起,使离地面200㎜以上;库存期限不得过长,原则上先进库的先使用。工地临时保管钢筋原料时,应选择地势较高、地面干燥的露天场地;根据天气情况,必要时加盖苫布;场地四周要有排水措施;堆放期尽量缩短。
混料:
a、仓库应设专人验收入库钢筋;库内划分不同钢筋堆放区域,每堆钢筋应立标签或挂牌,表面其品种、强度等级、直径、合格证件编号及整批数量等;验收时要核对钢筋肋形,并根据钢筋外表的厂家标记(一般都应有厂名、钢筋品种和直径)与合格证件对照,确认无讹;钢筋直径不宜分清的,要用卡尺测量检查。原料曲折:
a、采用车架较长的运输车或用挂车接长运料;对于较长的钢筋,尽可能采用吊架装卸车,避免用钢丝绳捆绑;装卸车时轻吊轻放。
成型后弯曲处裂缝:
a、每批钢筋送仓库时,都要认真核对合格证件,应特别注意冷弯栏所写弯曲角度和弯心直径是不是符合钢筋技术标准的规定;寒冷地区成型场所应采取保温或取暖措施,维持环境温度达到0℃以上。钢筋纵向裂缝:
a、剪取实物送钢筋生产厂,提请今后生产是注意加强检查,不合格的不得出厂;每批入库钢筋都要由专人观察抽查,发现有纵向裂缝现象,联系供料单位处置或退货,避免有这种缺陷得钢筋入库。
试件强度不足或伸长率低:
a、收到供料单位送来的钢筋原材料后,应首先仔细查看出厂证明书或试验报告单,发现可以情况,如强度过高或波动较大等,应特别注意进场时的复验结果。冷弯性能不良:
a、通过出厂证明书或试验报告单以及钢筋外观检查,一般无法预先发现钢筋冷弯性能优劣,因此,只有通过冷弯试验说明该性能不合格才能确定冷弯性能不良,在这种情况下,应通过供料单位告知钢筋生产厂引起注意。
二、钢筋加工: 钢丝表面损伤: a、一般情况下,钢丝穿过压辊之后,应使上下压辊间隙为2~3㎜;
b、根据调直的磨耗程度及钢筋性质,通过试验确定调直模合适的偏移量。钢筋剪断尺寸不准:
a、确定应剪断的尺寸后拧紧定尺卡板的禁锢螺栓;
b、调整固定刀片与冲切刀片间的水平间隙,对冲切刀片作往复水平动作的剪断机,间隙以0.5~1㎜为合适; 成型尺寸不准:
a、加强钢筋配料管理工作,根据本单位设备情况合传统操作经验,预先确定各种形状钢筋下料长度调整值,配料时事先考虑周到;为了画线简单和操作可靠,要根据实际成型条件(弯曲类型和相应的下料长度调整值、弯曲处的弯曲直径、拌距等),制定一套画线方法以及操作时搭扳子的位置规定备用。一般情况可采用以下画线方法:画弯曲钢筋分段尺寸时,将不同角度的下料长度调整值在弯曲操作方向相反一侧长度内扣除,画上分段尺寸线;形状对称的钢筋,画线要从钢筋的中心点开始,向两边分画。
三、钢筋安装:
骨架外形尺寸不准:
a、绑扎时将多根钢筋端部对齐;防止钢筋绑扎偏斜或骨架扭曲;
绑扎网片斜扭:
a、堆放地面要平整;搬运过程要轻抬轻放;增加有绑扣的钢筋交点;一般情况下,靠近网片外围两行的钢筋交点都应绑扎牢,而中间部分至少隔一交点绑一扣(易松动的网片,如搬运频繁的情况,应增加绑扣点);在靠近外围两行的钢筋交点最好按十字花扣绑扎;在按一面顺扣绑扎的区段内,绑扣的方向应根据具体情况交错地变换;对于面积较大地网片,可适当地用一些直钢筋作斜向拉结加固。平板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不准:
a、检查保护层砂浆垫块厚度是否准确,并根据平板面积大小适当垫够; b、钢筋网片有可能随混凝土浇捣而沉落时,应采取措施防止保护层偏差。
骨架吊装变形:
a、起吊操作力求平稳;钢筋骨架起吊挂钩点要预先根据骨架外形确定好:刚度较差的骨架可绑木杆加固,或利用“扁担”起吊(即通过吊架或横杆起吊,使起吊力垂直作用与骨架);骨架各钢筋交点都要绑扎牢固,必要时用电焊适当焊上几点。柱子外伸钢筋错位:
a、在外伸部分加一道临时箍筋,按图纸位置安设好,然后用样板、铁卡或木方卡好固定;浇筑混凝土前再复查一遍,如发生位移,则应矫正后再浇筑混凝土;
b、注意浇筑操作,尽量不碰撞钢筋,具体方案视实际情况由有关技术部门确定。框架梁插筋错位:
a、外伸插筋通过样模用特制箍筋套上,再利用端部模板进行固定。端部模板一般做成上下两片,在钢筋位置上各留卡口,卡口深度约等于外伸插筋半径,每根钢筋都由上下卡口卡住,再加以固定。此外,浇筑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检查,如固定处松脱应及时补救。
同一连接区段内接头过多:
a、配料时按下料单钢筋编号再划出几个分号,注明哪个分号与哪个分号搭配,对于同一组搭配而安装方法不同的,要加文字说明;
b、记住轴心受拉和小偏心受拉杆件(如屋架下弦、拱拉杆等)中的受力钢筋接头均应焊接,不得采用绑扎;
c、弄清楚规范中规定的“同一连接区段”含义;
d、如果分不清钢筋所处部位是受拉区或受压区时,接头设置均应按受拉区的规定办理;如果在钢筋安装过程中安装人员与配料人员对受拉区理解不同,则应讨论解决或征询设计人员意见。露筋:
a、砂浆垫块垫得适量可靠;对于竖立钢筋,可采用埋有铁丝的垫块,绑在钢筋骨架外侧;同时,为使保护层厚度准确,需用铁丝将钢筋骨架拉向模板,挤牢垫块;此外,钢筋骨架如果是在模外帮扎,要控制好它的总外形尺寸,不得超过允许偏差。箍筋间距不一致:
a、根据构件配筋情况,预先算好箍筋实际分布间距,供绑扎钢筋骨架时作为依据;有时,也可以按图纸要求的间距,从梁的中心线向两端画线。绑扎搭接接头松脱:
a、钢筋搭接处应用铁丝扎紧。扎结部位在搭接部分的中心和两端,共三处;搬运钢筋骨架应轻抬轻放;尽量在模内或模板附近绑扎搭接接头,避免搬运有搭接接头的钢筋骨架。柱箍筋接头位置同向:
a、安装操作时随时互相提醒,应将接头位置错开绑扎。
梁箍筋弯钩与纵筋相碰:
a、绑扎钢筋前应先规划箍筋弯钩位置(放在梁的上部或下部),如果梁上部仅有一层纵向钢筋,钢筋弯钩与纵向钢筋便不抵触,为了避免箍筋接头被压开口,弯钩可放在梁上部(构件受拉区),但应特别绑牢,必要时用电弧焊点焊几处;对于有两层或多层纵向钢筋的,则应将弯钩放在梁下部。
梁箍筋被压弯: a、当梁的截面高度超过700㎜时,在梁的两侧面沿高度每隔300~400㎜应设置一根直径不小于10㎜的纵向构造钢筋;纵向构造钢筋用拉筋联系。拉筋直径一般与箍筋相同,每隔3~5个箍筋放置一个拉筋,拉筋一端弯成半圆钩,另一端做成略小于直角的直钩。绑扎时先把半圆弯钩挂上,再将另一端直钩挂住扎牢。双层网片移位:
a、利用一些套箍或各种“马凳”之类支架将上、下网片予以相互联系,成为整体;在板面架设跳板,供施工人员行走(跳板可支于底模或其他物件上,不能直接铺设在钢筋网片上)。钢筋遗漏:
绑扎钢筋骨架之前要基本记住图纸内容,并按钢筋材料表核对配料单和料牌,检查钢筋规格是否齐全准确,形状、数量是否与图纸相符;在熟悉图纸的基础上,仔细研究各号钢筋绑扎安装顺序和步骤;整个钢筋骨料绑扎完后,应清理现场,检查有没有某号钢筋遗留。绑扎接点松扣:
一般采用20~22号铁丝作为绑线。绑扎直径12㎜以下钢筋宜用22号铁丝;绑扎直径12~16㎜钢筋宜用20号铁丝;绑扎梁、柱等直径较大的钢筋可用双根22号铁丝,也可利用废钢丝绳烧软后破开钢丝充当绑线。柱钢筋弯钩方向不对:
绑扎时使柱的纵向钢筋弯钩朝向柱心。
薄板露钩:
检查弯钩立起高度是否超过板后,如超过,则将弯钩放斜,甚至放倒。
基础钢筋倒钩:
要认识弯钩立起可以增加锚固能力,而基础厚度很大,弯钩立起并不会出现露钩现象。因此,绑扎时切记要使弯钩朝上。骨架歪斜:
a、按设计规范规定,柱(一般指偏心受压柱)的高度(即截面的长边长度)大于或等于600㎜时,在侧面应设置直径为10~16㎜的纵向构造钢筋,并相应的设置复合箍筋或拉筋;当柱子各边纵向钢筋多于3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但当柱子截面的短边长度不大于400㎜且纵向钢筋不多于3根时,可不设置复合箍筋),以使大部分纵向钢筋能被套住,位于箍筋转角处。有时图纸上并未按以上规定设置纵向构造钢筋或复合箍筋,则在施工时要加上,以改善钢筋骨架的牢靠程度,防止歪斜; b、加强钢筋骨架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四肢箍筋宽度不准:
a、绑扎骨架时,先扎牢(或用电弧焊接)几对箍筋,使四肢箍筋宽度保持符合图纸要求的尺寸,再穿纵向钢筋并绑扎其他箍筋;
b、按梁的截面宽度确定一种双肢箍筋(即截面宽度减去两侧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绑扎时沿骨架长度放几个这种双肢箍筋定为;
钢筋安装中应注意的几个结构构造问题
钢筋工程是房屋建筑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项工程,其施工的正确性和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结构的安全。目前,施工人员主要根据《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下简称《平法》)进行钢筋的安装,如果现场施工人员、监理人员对施工验收规范以及设计规范不熟悉,结构设计总说明不够明确;设计人员没有针对工程的具体特点进行技术交底;钢筋安装就会出现一些偏差。下面结合本人在工程实践中发现的比较突出、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来加以分析。
钢筋工程是房屋建筑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项工程,其施工的正确性和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结构的安全。目前,施工人员主要根据《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下简称《平法》)进行钢筋的安装,如果现场施工人员、监理人员对施工验收规范以及设计规范不熟悉,结构设计总说明不够明确;设计人员没有针对工程的具体特点进行技术交底;钢筋安装就会出现一些偏差。下面结合本人在工程实践中发现的比较突出、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来加以分析。
1、梁柱纵筋
《平法》中对框支梁、框架梁、框架柱均有详细的配筋构造详图,可参照选用,这里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顶层端节点处是较容易出现问题的部位,应正确选择连接的构造详图,一种是柱纵筋伸入梁内(图1),另一种是梁纵筋伸入柱内(图2),前一种方式柱纵筋伸入梁内与梁上部纵筋搭接长度≥1.5LaE,且至少要保证有65%AS1(AS1—柱外侧纵筋总面积)的柱纵筋伸入梁内,梁宽范围以外的柱纵筋可以伸入现浇板内。当柱外侧纵筋配筋率>1.2%时,还应分两次截断,两个断点相距20d,当采用后一种方式时,梁纵筋伸入柱内竖直段长度≥1.7LaE,当梁上部纵筋配筋率>1.2%时,也应分两次截断,断点相距20d,究竟采用哪一种方式,视柱施工缝留设位置而定,通常柱施工缝留在梁底或梁底下100mm,多采用第一种方式,当采用第二种方式时,必须把柱的施工缝留在1.7LaE或1.7LaE +20d以下。如图3为某框架顶层梁柱边节点平面,框架柱400×400,两侧对称配2Φ25+3Φ22(柱外侧纵筋总面积为2122 mm2),框架梁250×600,节点锚固采用柱纵筋伸入梁内的方式,隐蔽检查时发现角筋2Φ25未能伸入梁1内(由于梁宽250小于柱截面宽400),只有3Φ22伸入梁1内,其面积百分率仅为3×380/2122=53.7%<65%,不满足要求, 此时应将角筋2Φ25伸入现浇板内,又由于柱外侧纵筋配筋率ρ=2×491+3×380/1.6×105=1.33%>1.2%,应按二次截断处理。
(2)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中的转换层的托墙梁上部纵筋应按框支梁进行钢筋安装(图4),而不能按一般框架梁来处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下简称《抗规》)7.5.4条第4款规定:“……支座上部的纵向钢筋在柱内的锚固长度应符合钢筋混凝土框支梁的有关要求”。这一条是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这种情况下,柱施工缝必须留在外排纵筋的 LaE以下。某一底框商住楼工程,底部二层框架梁(托墙梁)的钢筋安装就出现过错误,由于施工单位把柱施工缝留在梁底,从而造成外排纵筋的锚固长度不满足 LaE要求,最后只得把柱施工缝以下混凝土打掉一段并且焊接加长外排纵筋来解决。
2、箍筋加密区
框架梁、框支梁箍筋加密范围可依据《平法》构造详图按不同抗震等级选用,一般无多大问题,但框架柱箍筋加密范围常存在较大问题,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底层柱, 《抗规》新增一条:底层柱根加密区≥Hn/3,Hn为柱净高,柱根是指地下室顶面,无地下室时,应为基础顶面(柱基基顶)起算,实际施工时柱根加密区常没达到这一要求。《平法》40页对上述要求有详图描述。
(2)框支柱、角柱,框支剪力墙结构中所有柱子箍筋都应沿全高加密,但是并非对所有角柱都要沿全高加密箍筋,只有抗震等级为一、二级时才需加密,结构设计总说明中往往只说明结构抗震等级,施工人员一般并不了解设计规范有相应要求。高层建筑中主楼与裙房之间设有伸缩缝时,由于主楼与裙房的抗震等级是分别确定的,主楼部分的角柱可能需沿全高加密箍筋,裙房部分的角柱则可能不需要。
(3)特殊部位的柱,一般发生在楼梯间位置和填充墙部位,由于楼梯平台梁支承在框架柱上,往往使相邻两框架柱变为短柱(Hn/h<4),填充墙设置也会使相邻柱形成短柱,这些部位的柱应沿全高加密箍筋。
在框架—抗震墙结构中,一些小墙肢(Lw≤3bw,bw为墙厚,Lw一墙肢长度),应沿全高加密箍筋,抗震墙的底部加强部位的端柱、紧靠抗震墙洞口的端柱均应沿全高加密箍筋。
3、腰筋
腰筋实际上包括三种情况,梁侧面构造筋、抗扭筋、框支梁腰部纵筋。《平法》表示的施工图中,构造筋符号是G,抗扭筋符号是N,两者作用不完全相同,构造措施不一样,须引起注意。
构造筋主要是为防止梁侧面产生收缩裂缝而构造设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下简称《混规》)(GB50010-2002)第10.2.16条的规定比原规范要求更为严格,钢筋用量增加较多,但须注意只有当hw≥450mm 时,才需设置,每侧腰筋面积≥0.1%bhw。其间距≤200mm,hw强调的是梁腹板高度,并非梁截面高度h,严格来讲,《平法》中hw的标注仅是一种近似处理,与规范规定并不相符,《混规》中,对矩形截面hw=h0(h0为有效高度), 对T形截面 hw=ho-t(t为翼缘厚)。另外,构造筋伸入柱内的锚固长度为15d。
抗扭筋是由抗扭计算确定的,目的是抵抗扭矩产生的斜裂缝,这种钢筋伸入柱内的锚固长度应为LaE(La)。
由于框支梁是偏心受拉构件,其腰部的纵筋可以起到承担拉力的作用,构造上要求直径不小于Φ16,间距不大于200mm,伸入柱内的锚固长度为LaE(La)。
4、悬臂梁纵筋
施工中发现的问题有:梁上部第一排纵筋切断和纵筋在端部弯下条件的判断有误,过去设计悬臂梁时,只要满足抵抗负弯矩的要求,除两根角筋通长布置外,悬臂梁施工图中一般将其余第一排纵筋在0.75l处截断,但《混规》10.2.4条明文规定“在钢筋混凝土悬臂梁中,……其余钢筋不应在梁的上部截断,……”这里的上部应理解为第一排,原因是悬臂梁全长受负弯矩作用,临界斜裂缝的倾角明显偏小,不允许截断。由于施工人员已习惯过去的做法,当梁上部只有一排纵筋时,仍将第一排中间纵筋在0.75l处截断,今后必须改正这一做法。不应截断的纵筋是否需在端部弯下,视l与hb的关系而定,若l>4hb,则在端部弯下,若l<4hb,不必弯下,但此时必须通长设置,如梁上部纵筋有二排时,第二排纵筋可以在0.75l处截断(图5或参见《平法》66页详图)。钢筋连接接头
框架梁、柱纵筋连接方法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6.5.3条第四、五、六款均有规定,其连接质量控制在《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中5.4条也有具体要求,目前,梁、柱主筋采用绑扎搭接方法已很少,焊接连接、机械连接用得最多,隐蔽验收时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1)接头位置不对。接头位置要设在受力较小处。施工人员应掌握一定的力学知识,应当知道梁跨中正弯矩较大,支座附近负弯矩、剪力较大,柱端在水平力作用下弯矩较大,接头应尽量避开这些位置,事先要算好钢筋下料长度,梁上部纵筋接头尽量靠近跨中,下部纵筋(若要焊接)尽量远离跨中(建议设在梁箍筋加密区外且离支座ln/3的范围内)。柱筋接头尽量远离柱端,所有焊接接头均应避开梁、柱箍筋加密区,确实无法避开时,宜采用机械连接。(2)接头数量不符合规范要求。这主要是要理解“同一连接区段”的概念,它指的是35d(d—纵筋较大直径)且不小于500mm的长度范围,凡接头中点位于此长度内的接头均视为同一连接区段的接头,并且要求纵筋焊接接头面积百分率应该小于等于50%,如图6,当l1=600mm<35d=35×22=770mm,接头A与上面(或下面)两个接头构成同一连接区段的接头(共3×4=12个),接头面积百分率是12/16=75%>50%,不满足要求。若l1=800mm>770mm,接头A与上面(或下面)两个接头则不属于同一连接区段,此时,接头面积百分率分别是4/16=25% 和8/16=50%。对机械连接接头,也应改变原来的做法,已经修订的《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将其分为三个等级,I级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受限制,II级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大于50%,III级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大于25%。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分析,说明钢筋安装必须结合图纸、平法、设计规范、施工验收规范来进行。一方面设计人员要加强工作责任心,结构设计总说明要具体、明确,有针对性,重要部位要认真交底,不要仅仅依赖《平法》,另一方面,施工人员、监理人员除了熟悉掌握施工验收规范外,还应学习一些设计规范中关于结构构造规定的相关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保证钢筋安装的正确性和提高安装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