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深化落实水电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通知环发[2014]65号
【发布单位】环境保护部 国家能源局 【发布文号】环发[2014]65号 【发布日期】2014-05-10 【生效日期】2014-05-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环境保护部
关于深化落实水电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通知
环发[2014]6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厅(局)、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办),辽河保护区管理局,解放军环境保护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建立河流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统筹协调机制,深化落实水电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切实做好水电开发环境保护工作,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河流水电规划应统筹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河流水电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应按照“全面规划、综合利用、保护环境、讲求效益、统筹兼顾”的规划原则,以及“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的环境保护要求,协调水电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统筹流域环境保护工作。
(一)科学分析确定流域生态环境敏感保护对象。应对流域有关区域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调查、科学评价,充分研究相关生态环境敏感问题,科学分析保护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合理性,确定生态环境敏感保护对象。
(二)合理确定重要敏感生态环境保护范围。应高度重视流域重要生态环境敏感保护对象的保护,避让自然保护区、珍稀物种集中分布地等生态敏感区域,减小流域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生态功能的损失。优化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空间格局,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设立物种栖息地保护专章,统筹干支流、上下游水电开发与重要物种栖息地保护,合理拟定栖息地保护范围。
(三)统筹规划主要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应结合流域生态保护要求、河流开发规划、梯级开发时序、开发主体以及生态环境敏感保护对象情况,统筹梯级电站生态调度、过鱼设施、鱼类增殖放流和栖息地保护等工程补偿措施的布局和功能定位。应根据规划河段生态用水需求,初拟相关电站生态流量泄放要求;结合梯级电站特点和鱼类保护需要,初拟过鱼方式;统筹考虑梯级电站的增殖放流,增殖放流应与栖息地保护结合,保障增殖放流效果。依据河流水域生境特点,总体明确各河段放流对象。对涉及生态环境敏感保护对象的梯级,应根据规划开发时序研究提出保护措施。
(四)强化水电规划及规划环评的指导约束作用。水电规划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河流水电开发的依据,各级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在审批流域水电规划时应充分采纳环境保护部门审查的规划环评意见。项目建设时,应与流域规划环境保护措施相协调,已明确作为栖息地保护的河流、区域不得再进行水电开发;建设项目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应依据规划环评报告及审查意见,确保实现规划的环境保护总体目标。
二、水电项目建设应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应统筹安排各阶段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建设和运行,保证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设计符合规范要求,及时建设落实并发挥作用,确保安全。
对环评已批复、项目已核准(审批)的水电工程,经回顾性研究或环境影响后评价确定须补设或优化生态流量泄放、水温恢复、过鱼等重要环境保护措施的,应按水电工程设计有关变更管理的要求,履行相关程序后实施。设计变更工作应开展专题研究,必要时进行模型试验,以保障工程安全和稳定运行。
(一)合理确定生态流量,认真落实生态流量泄放措施。应根据电站坝址下游河道水生生态、水环境、景观等生态用水需求,结合水力学、水文学等方法,按生态流量设计技术规范及有关导则规定,编制生态流量泄放方案。方案中应明确电站最小下泄生态流量和下泄生态流量过程。此外,还需确定蓄水期及运行期生态流量泄放设施及保障措施。在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或开发区域河段特有水生生物栖息地的鱼类产卵季节,经论证确有需要,应进一步加大下泄生态流量;当天然来流量小于规定下泄最小生态流量时,电站下泄生态流量按坝址处天然实际来流量进行下放。电网调度中应参照电站最小下泄生态流量进行生态调度。生态流量泄放应优先考虑专用泄放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开展设计、施工和运行,确保设施安全可靠、运行灵活。
(二)充分论证水库下泄低温水影响,落实下泄低温水减缓措施。对具有多年调节、年调节的水库和水温分层现象明显的季调节性能水库,若坝下河段存在对水温变化敏感的重要生态保护目标时,工程应采取分层取水减缓措施;对具有季调节性能以下的水库,应根据水库水温垂向分布和下游水温变化敏感目标,充分论证下泄水温变化对敏感目标的影响,如存在重大影响,应采取分层取水减缓措施。
(三)科学确定水生生态敏感保护对象,严格落实栖息地保护措施。水电工程应结合栖息地生境本底、替代生境相似度和种群相似度,编制栖息地保护方案,明确栖息地保护目标、具体范围及采取的工程措施,并在水电开发同时落实栖息地保护措施,保护受影响物种的替代生境。项目环评审批前,应配合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制订栖息地保护规划方案,并请相关地方政府出具承诺性文件。
(四)充分论证过鱼方式,认真落实过鱼措施。水电工程应结合保护鱼类的重要性、受影响程度和过鱼效果等,综合分析论证采取过鱼措施的必要性和过鱼方式。水电工程采取过鱼措施应深入研究有关鱼类生态习性和种群分布,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水文、泥沙、气候以及水工建筑物型式等因素,与栖息地、增殖放流站等鱼类保护措施进行统筹协调,按过鱼设计技术规范要求,经过技术经济、过鱼效果等综合比较后确定过鱼设施型式。现阶段对水头较低的水电建设项目,原则上应重点研究采取仿自然通道措施;对水头中等的水电建设项目,原则上应重点研究采取鱼道或鱼道与仿自然通道组合方式;对水头较高的水电建设项目,应结合场地条件和枢纽布置特性,研究采取鱼道、升鱼机、集运鱼系统或不同组合方式的过鱼措施。应深入开展过鱼设施的技术方案研究,做好鱼道水工模型试验和鱼类生物学试验,落实过鱼设施建设,保证过鱼设施按设计方案正常运行。加强电站运行期过鱼效果观测,优化过鱼设施的运行管理。
(五)论证鱼类增殖放流目标和规模,落实鱼类增殖放流措施。应根据规划环评初拟确定的增殖放流方案,结合电站开发时序和建设管理体制,依据放流水域生境适宜性和现有栖息空间的环境容量,明确各增殖站选址、放流目标、规模和规格,做好鱼类增殖放流措施设计、建设和运行工作。放流对象和规模应根据逐年放流跟踪监测结果进行调整。为便于管理和明确责任,鱼类增殖放流站选址原则上应在业主管理用地范围内。要根据场地布置条件,合理进行增殖站布局和工艺选择,保证鱼类增殖放流站在工程蓄水前建成并完成运行能力建设。
(六)科学确定陆生生态敏感保护对象,落实陆生生态保护措施。对受项目建设影响的珍稀特有植物或古树名木,通过异地移栽、苗木繁育、种质资源保存等方式进行保护。在生长条件满足情况下,业主管理用地应优先作为重要移栽场地之一。对受阻隔或栖息地淹没影响的珍稀动物,通过修建动物廊道、构建类似生境等方式予以保护。要加强施工期环境管理,优化施工用地范围和施工布局,合理选择渣、料场和其他施工场地,重视表土剥离、堆存和合理利用。要明确提出施工用地范围景观规划和建设要求,大坝、公路、厂房等永久建筑物的设计和建设要与周围景观相协调,施工迹地恢复应根据不同立地条件,提出相应恢复措施和景观建设要求。
三、切实做好移民安置环境保护工作
(一)加强移民安置环境保护建设。应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特点,结合城镇化规划和要求,分析移民安置方式环境适宜性。对农村移民集中安置点、城(集)镇、工矿企业以及专项设施的迁建和复建,应按要求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报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开展移民安置环境保护措施设计并报行业技术审查单位审查,落实设施建设。对涉及重大移民安置的环保工程,应开展与主体工程同等深度的方案比选,并开展相关专题研究工作。移民安置环保工作应作为电站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重要内容。
(二)注重电站库底清理环保工作。在水库初期蓄水前,应提出库底清理方案,并按照有关要求做好库底清理环保工作。对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废放射源以及固体废物清理后原址被污染的土壤等按有关规定采取处理措施,在专项设计基础上进行无害化处置,防止二次污染。库底清理工作须作为电站下闸蓄水阶段环保检查的重要内容。
四、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实施保障机制
(一)建立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加强部门沟通,协商研究有关水电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问题,研究建立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能源主管部门之间的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在可研阶段对重大事项进行会商。对于特别重要的河流,研究成立流域水电开发环境保护协调领导机构,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协商水电开发环境保护政策性问题,协调水电规划及项目开发与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商议解决梯级调度与生态调度等重要问题。
(二)建立流域水电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机制。流域水电开发企业原则上应成立统一的流域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对多企业进行水电开发的流域,应由主要水电开发企业牵头,联合其他企业成立流域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制定行之有效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和办法,组织落实并协调流域环境保护措施和相关规划设计及专题研究任务。
(三)建立河流生态环境保护资金保障机制。水电开发应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落实“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应强化工程补偿,坚持动植物栖息地保护、生态修复、水温恢复、过鱼设施、鱼类增殖放流、水土保护等工程性补偿措施到位。水电开发主体单位应落实环保设施建设资金、保障需要,并纳入工程概算;应确保运行期间的环保投入,保障工程环保设施的长期有效运行,促进库区生态建设。探索建立流域水电环境保护可持续管理制度,促进水电开发环境保护实施效果。
(四)建立工程技术保障机制。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措施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环境保护措施应遵照相应的技术标准开展设计,确保工程安全和环保措施运行稳定。应逐步完善水电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和技术标准体系,及时修订相关标准。对于与主体工程相关的环境保护措施建筑物应与主体工程同步开展试验研究和设计,考虑工程安全、环保要求、技术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比较确定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积极开展水电工程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从流域、项目两个层面开展模拟生态水文过程调度、生态流量保障、水温恢复、过鱼设施、珍稀特有鱼类人工驯养繁殖、河流与水库生境修复、栖息地建设等关键技术研究,为水电工程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技术支撑。
五、加强水电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落实的监督管理
(一)加强环境保护措施落实的监督。加强环境保护措施“三同时”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动态跟踪管理系统,建设单位应定期向环评审批部门报告工程重要进度节点及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环评审批部门不定期进行检查或巡视。依据规划环评及项目环评要求,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管理程序分预可研、可研、招投标和技术施工阶段开展重要环境保护措施设计工作,报行业技术审查单位审查并抄送环评文件审批部门。建设单位应在环境保护措施建设前确定环境监理单位,环境监理单位应将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进度、质量和运行情况作为监理工作重点,及时上报建设单位,并与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形成联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采用定期检查和不定期巡视等方式对水电建设过程中主要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三同时”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要求整改落实,并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对情节严重的依法惩处。
(二)加强环境保护措施验收管理。水电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应及时开展项目环境保护工作阶段性检查和验收工作,工程总体验收前应及时开展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并把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作为检查和验收重点。其中栖息地保护、生态流量泄放、水温恢复、过鱼设施、鱼类增殖放流等主要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应作为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重要内容,确保环境保护措施按要求建成并投入运行。环境保护措施落实不到位的应及时进行整改,蓄水后会严重影响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的工程,必须在整改落实后才能进行蓄水。水电建设项目的主要环境保护工程,应纳入能源主管部门组织的水电工程安全鉴定和验收范围,确保主要环境保护工程的设计、施工及运行安全满足工程要求。
(三)加强环境保护措施运行监督管理。项目开发主体应确保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正常运行,并达到项目审批要求的功能和效果。应做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按照环评要求构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长期跟踪观测库区和坝下水温、水文情势变化以及鱼类关键栖息地的生境条件变化,动态开展鱼类增殖放流、过鱼导鱼、生态修复等措施实施效果监测。建立项目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监测成果报告制度,项目开发主体应每半年编制电站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简报,总结分析各项设施的运行及效果情况,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改善运行效果的措施计划。简报应报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能源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的监督抽查,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四)适时开展水电开发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和后评价。对水电规划较早,未开展规划环评的主要河流,河流开发主体应编制水电开发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能源主管部门审查并联合印发审查意见;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审查的审查意见应报环境保护部备案。河流水电开发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应将已建电站主要环境影响复核和环境保护措施效果分析作为重要研究内容。水电建设项目运行满5年,应按要求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重点关注工程运行对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及时调整补充相应环保措施。
环境保护部 国家能源局
2014年5月10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关于加强水电资源开发管理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有关问题的通知
阿坝州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水电资源开发管理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有关问题的通知
阿府发〔2009〕16号
各县人民政府,州直各部门,卧龙管理局:
近年来,我州加快水电资源开发,水电工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到2007年,全州规模以上发电企业水电装机达到28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97亿度,实现工业增加值21.1亿元,对于培育和壮大水电支柱产业,发展高载能工业,缓解电力供需矛盾,解决广大农村及偏远地区的用电困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水能资源开发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在水电开发中,出现规划和管理滞后、越权审批、滥占资源、占有资源不开发,建设工期一拖再拖;一些河流或部分河段出现了过度开发,危及群众长远利益、长远发展等严重问题;一些项目不履行建设程序,没有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和环境保护措施,项目未经核准主体工程擅自开工;一些项目在施工期间不按环保和安全生产要求,野蛮施工,乱倒乱弃,造成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一些投产电站未按要求做好生态恢复,在运行中不按规定执行生态流量,造成下游河段水量严重不足,甚至河床干涸。
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执行好《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统筹水电开发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维护群众长远利益,现就加强水电资源开发管理,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提高对生态保护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维护生态安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我州是岷江、大渡河、嘉陵江、涪江的发源地,是黄河流经四川的唯一地区和重要水源涵养区,若尔盖湿地是世界最大的高原湿地,在维系长江、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生态平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同时,我州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受灾程度深,影响范围广,承灾能力弱,汶川特大地震后生态遭受严重破坏,生态脆弱性进一步显现,保护好我州良好的生态环境刻不容缓。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资源开发,从维护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的高度,从维护生态脆弱区群众长远发展和根本利益的高度,认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在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保护意识、生态责任意识、生态安全意识,增强资源开发中维护生态安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绝不以牺牲群众的长远利益来换取GDP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一时快速增长。
二、科学完善水电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统筹兼顾、科学论证、合理布局、有序开发、保护生态”的原则,对全州水电资源开发综合利用规划进行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同时,根据我州水电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和经济发展需要,确定以下水能资源开发的原则:
(一)除国家组织实施解决边远地区农牧民用电的小水电项目外,一律不再开发5000千瓦以下水电项目。
(二)在人口稠密区、生态脆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国家级自然风景名胜保护区以及其它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禁止开发水能资源。岷江干流茂县县城以上河段、梭磨河松岗以上河段、涪江上游丹云峡河段、白水河九寨沟县城以上河段作为我州首批禁止开发区域。
三、严格执行水电建设项目各项环境保护规定
(一)严格水电站建设基本建设程序,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三同时”制度,按照环保和安全生产要求,规范工程施工管理。
(二)严格水电流域环境影响评价。流域水电开发,必须按要求进行流域环境影响评价,并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
(三)强化流域水电规划管理。依法加强对流域水电规划的管理和审批,流域环评作为流域规划审定的重要依据,对未通过流域环评的,不得审批水电流域规划;未通过水电流域规划的水电项目,不得实施。
(四)严格执行项目环评。经审批的水电项目环评作为项目核准的前置和必要条件,未通过项目环评的水电项目有关部门不得核准;未经核准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五)建设中要更加注重保护生态,优化环保措施,规范工程弃渣,减少植被破坏,做好河道清理、渡汛、边坡治理和防火等环境隐患排查。
(六)严格水电项目工程竣工验收。按照国家、省关于水电站工程验收管理相关规定,加强环境保护专项验收,工程验收的重要内容,未通过环保专项验收的水电项目,不得通过总体验收,不得投入营运。
(七)加强建成水电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保证枯期流量10%以上的生态流量,督促水电企业切实落实好环境保护措施和整改方案,加强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防止水电工程次生灾害。
四、认真开展项目影响范围内环境隐患自查整改
(一)水电企业自查整改
县人民政府要通知所在县水电企业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就承担项目环境影响区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执行水电建设管理规定及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况,认真自查整改。已建成水电项目存在环境问题的,要针对问题制定整改方案,落实工作措施和建设资金;在建水电项目,水电企业法人(业主)要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检查工程项目环境保护执行情况,严格按环境保护要求落实好措施和资金,确保环保项目实施,要经常性检查工程建设场地、规范弃渣;前期水电项目,项目业主要切实落实好工程建设各项环境保护条件。各水电企业要加强与项目地政府沟通、协调,积极配合环保部门开展检查和督查,及时报告和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二)加强水电项目环境保护督查
各县人民政府要立即组织发改、环保、水利、林业、国土、安监等部门,对水电项目进行执法检查。对本县内无规划、环评报告、水土保持评价报告、建设手续不全、未经核准开工、未取得有效开发权、在2007年前经县人民政府同意建设的5000千瓦及以下水电项目进行逐一清理,提出处理意见。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水电项目规划、审批和核准管理,检查审定技术方案执行情况;环保部门要检查项目环境手续和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对未批先建、不按指定弃渣、不执行生态流量、擅自变更环评工作内容等存在环境问题的要及时整改和处罚;水利部门要加强水土保持、行洪安全等涉水事务管理,做好河道安全渡汛检查,排除隐患;林业部门要加强项目林地征占用、植被恢复检查;交通部门要对因水电建设改建公路进行检查,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直到达到规定标准方可验收合格。各相关部门要协调配合,对于水电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环境和安全问题,要加强限期整改和执法力度,要对典型事件进行曝光处理,对因建设造成环境影响较大的,有关部门要依法查处,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各县要将自查情况形成书面报告,于2009年7月20日前报州政府,抄送州发改委、州环保局、州安监局。
特此通知。
第三篇:陕西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暂行规定的通知陕环发2011-93号
陕西省环境保护厅
关于印发《陕西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陕环发〔2011〕93号
来源:产业中心
日期:2011/11/1 15:25:33 各设区市环保局、杨凌示范区环保局,厅机关各处室、直属单位,各环境监理单位: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办法》等法律法规,防止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落实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规范环境监理管理,由省环保厅组织制定的《陕西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暂行规定》已经厅务会议审议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十一月一日
陕西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防止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落实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规范环境监理管理,根据《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是指具有环境监理备案证书的单位受项目建设单位的委托,对建设项目“三同时”、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和施工过程中影响环境的活动进行监督,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对策和措施的行为。第三条 陕西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督管理站负责全省环境监理工作的日常监督管理,统一核发全省环境监理备案证书,拟订行业技术规范,组织行业人员培训。
第四条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辖区内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及环境监理单位的日常监督检查。
第五条 我省辖区内的下列建设项目,应当开展建设项目环境监理:
(一)施工周期长、生态环境影响大的水利、交通、电力、化工、矿产资源开发等建设项目;
(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要求开展环境监理的其他建设项目。
第六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环境监理的单位,应当取得环境监理备案证书,按照证书规定的业务范围,开展环境监理工作。环境监理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再次委托其他单位开展环境监理业务。
第七条 环境监理备案证书分行业管理。申请备案证书的单位,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或者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法人资格,具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条件,固定资产不少于100万元,其中企业法人工商注册资金不少于50万元;
(二)具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工程监理资质证书;
(三)具备环境监理上岗证人员15名以上,其中含有在陕西省注册的环保工程师2名以上,和与申请业务范围相适应的高级工程师1名以上;
(四)环境监理总监应具有环境保护专业高级技术职称及建设部门颁发的监理工程师证书;
(五)配备能够满足环境监理需要的仪器和设备。第八条 按规定需要开展环境监理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批复文件后30日内应书面合同委托环境监理单位开展环境监理,委托合同应明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环境监理单位的环境保护责任和目标任务。环境监理合同采用陕西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督管理站统一印制的文本。
环境监理合同在签订15日内,环境监理单位应当报陕西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督管理站和项目所在地设区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九条 环境监理单位应当在环境监理合同签订30日内,根据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实施方案技术要求,完成环境监理实施方案编制工作,严格按照方案要求的工作范围、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开展环境监理工作。按月向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督管理站和项目所在地设区市及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环境监理工作进展情况。
第十条 项目建成后,建设单位应在报请试生产之前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提交项目环境监理报告,作为建设项目试生产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依据。
第十一条 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技术审查实行分级管理,陕西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督管理站组织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环境保护部和陕西省环境保护厅审批项目的环境监理实施方案和环境监理报告进行技术审查,并出具意见。
设区市、县(市、区)环境保护部门审批项目的环境监理实施方案和环境监理报告的技术审查,由设区市环境保护部门自行决定。
第十二条 环境监理单位应当遵循公正、客观、科学和诚信的原则开展环境监理工作,并对项目环境监理结论负责。
第十三条 环境监理单位与项目施工单位应同时进入现场、同时开展工作。建设单位应当依据环境监理合同,提供与环境监理相关的资料和办公、生活条件,保障环境监理工作正常开展。第十四条 对施工期需要进行环境监测的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单位应督促建设单位,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确定的环境监测计划委托有相应资质的环境监测机构实施。
第十五条 环境监理单位在现场监理过程中发现如下问题,应及时报建设单位和项目所在地设区市和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时建议施工单位停工整改:
(一)在施工期间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
(二)施工中因环境污染问题造成群体上访的;
(三)建设项目性质、地点、规模、工艺及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化的。
第十六条 环境监理单位在现场环境监理过程中发现如下问题时,应当责令施工单位限期整改:
(一)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超过国家或地方环境标准排放污染物或不按规定排放污染物的;
(二)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污染扰民的情况;
(三)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生态破坏,或未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及批复要求实施生态恢复的;
(四)项目施工过程中未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实施有效环境保护,造成破坏的;
(五)环境污染防治设施、环境风险防范设施未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要求建设的;
(六)环境污染防治设施施工存在质量问题的;
(七)环境污染防治设施、环境风险防范设施施工进度与主体工程施工进度不符合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要求的;
(八)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其他环境违法行为的。
第十七条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应当开展环境监理的建设项目,按月通过环保官方网站公布。
第十八条 建设单位应自觉接受和配合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
第十九条 环境监理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督管理站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暂停资质、取消环境监理资格等处理。
(一)不按规定现场派驻监理人员;
(二)环境监理实施方案、环境监理报告未按规定进行技术认定的;
(三)未按环境监理实施方案和相关规定开展环境监理的;
(四)未按规定报送环境监理月报的;
(五)未按规定建立环境监理档案或者弄虚作假的;
(六)违反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未按技术规范实施监理,或与建设单位串通故意隐瞒不及时报告的。
第二十条 建设单位末按规定进行环境监理的,由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整改,逾期不改正的,视为环境违法行为,交由环境监察部门处理。
第二十一条 建设单位不得将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委托给有隶属关系或者有其他利害关系的环境监理单位,否则其环境监理结果不予认可。
第二十二条 省内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负有环境监理工作监督管理职责的机构和人员,均应依法行政,不得滥用职权,干扰或阻挠环境监理的正常开展。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由陕西省环境保护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关于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试行工作的通知》(浙环发〔2007〕94号)
关于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试行工作的通知
浙环发〔2007〕94号
各市、县(市、区)环保局:
全省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为及时、有效发挥规划的作用,提高区域建设开发活动环境决策的科学性,促进区域生产力布局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确保“治旧控新”和“十一五”污染物减排目标的实现,经研究,决定在全省试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切实做好规划试行的相关配套工作
试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各地要加强领导,认真研究,周密部署,切实强化试行的相关配套措施。要建立规划试行的领导和组织协调机制,并落实专人加强规划的管理。要及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调整和完善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程序,建设项目进入环境决策咨询和环评审批程序时,首先要进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符合性审查。要以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开展分区差别化环境管理,完善环境管理规章制度,将规划融入到污染控制、生态保护、生态市县和生态乡镇创建等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规划的作用,切实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和效率。要通过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积极参与到政府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综合决策中,为制定生态补偿政策和差别化政绩考核指标提供可靠依据。
二、严格实施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符合性审查
各级环保部门要严格按照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进行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所有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都应将规划作为基本依据之一,根据项目所在地生态环境功能小区的功能定位、保护目标、准入条件、保护措施等要求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并做好对相邻生态环境功能小区的影响分析。
(一)禁止准入区。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规划实施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定位的建设开发活动。交通设施不得穿越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禁止准入区,除必需的旅游和管护设施外,禁止其他开发建设活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和饮用水源保护无关的项目;二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向受保护水体排放污染物或对水体有潜在环境风险的建设项目。
(二)限制准入区。要坚持保护优先,严格限制工业开发和城镇建设规模,禁止新建并严格限制扩建和改建造纸、印染、医药、化工、电镀、制革、水泥、冶金、酿造、废旧电子产品拆解等污染较重的建设项目,不得增加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资源开采、旅游、农林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不得损害区域生态环境功能,禁止过度采伐、无序采矿、毁林开荒、不合理开发河滩湿地等行为。区域环境
功能不达标的限制准入类生态环境功能小区,建设项目需新增污染物排放量的,应按照新增量与减排量1∶1.5的比例替代削减同类污染物排放量。
(三)重点准入区。要严格控制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新、改、扩建项目不得使区域环境功能类别下降。区域环境功能不达标的重点准入类生态环境功能小区,建设项目需新增污染物排放量的,应在同一功能小区内,或从处在同一城镇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内的优化准入类功能小区中,按照新增量与减排量1∶1.5的比例替代削减同类污染物排放量解决。
区域环境功能达标的重点准入类生态环境功能小区,建设项目新增的污染物排放量的,可在规划范围内的重点准入、优化准入和限制准入类功能小区间进行替代,其中从重点准入和限制准入类功能小区替代的,新增量与减排量的替代比例为1∶1;从优化准入类功能小区替代的,其替代比例按照优化准入区的替代比例要求执行。重点准入类功能小区跨功能小区进行新增污染物排放量替代的,不得超过该功能小区的总量控制目标,也不得削弱该功能小区及其相邻功能小区的环境功能。
(四)优化准入区。要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确保环境功能达标,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优化准入类功能小区环境功能未实现达标前,新、改、扩建项目需新增污染物排放量的,应在同一功能小区内按1∶1.5的比例替代同类污染物排放量。优化准入类功能小区环境功能实现整体达标后(包括受其影响的其它功能小区),建设项目需新增污染物排放量的,应在同一功能小区内按照1∶1的比例替代同类污染物排放量。此类功能区原则上不准新建造纸、印染、医药、化工、电镀、制革、水泥、冶金、酿造等高污染项目,属功能小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确需建设的,应在同一功能小区内同行业中,或在处于同一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的同类功能小区的同行业中,按照上述的比例要求替代同类污染物排放量,但《关于印发浙江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管理、监测、统计和考核办法的通知》(浙环发〔2007〕 57号)等文件中对某些行业替代比例已有明确规定的,执行其规定。
(五)限制、重点和优化准入区建设项目新增污染物排放量的替代,应在规划中实施排污总量控制的污染源范围内进行,并优先在国家和省、市统计口径内的污染源中进行。需在行业内进行新增污染物排放量替代的建设项目,按照省有关文件执行。生态环境功能分区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建设项目新增污染物排放量替代,重点为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其他污染物的替代按照规划要求执行。
三、积极推进分区环境管理
按照不同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差异,实施分区差别化环境管理,增强环境管理的针对性,提高环境管理效率。各地要根据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制定规划实施方案,进一步深化、细化分区建设开发活动的环境准入条件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建立分区的污染源数据库和生态环境信息档案,大力推进分区环境管理。禁止准入区、限制准入要以自然生态保护和农村环境整治为重点。重点准入区和优化准入区要以加强工业与城镇污染控制为重点。
(一)禁止准入区。要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划的要求,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加强景观、景物、自然生态环境和生态功能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对不符合功能定位要求的已建项目或企业,要依法关停或搬迁;对已遭污染或破坏的区域,要做好恢复工作。
(二)限制准入区。要以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发展为主。深化农村环境整治,加强土壤和生态环境监测,深入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保障全省农产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增强安全农产品提供、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的能力。维护或修复农业、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重要物种栖息地,依法关闭破坏生态环境或具有潜在破坏性的企业。要加强受污染区域的污染减排工作,制定实施污染减排和污染企业关停、搬迁计划。
(三)重点准入区。要注意预防保护,重点加强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和“三同时”监管,严格控制新增污染物排放量,避免造成新的环境污染问题。要根据区域环境承载力,逐步提高产业环境准入标准,合理控制排污许可证的发放,制定合理的排污权有偿取得价格,鼓励新建项目通过排污权交易获得排污指标。要做好生态环境、基本农田等的保护规划,切实保护好耕地、水面、林地等绿色空间,建设完善的环境基础设施,减少工业化和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优化准入区。要进一步加强污染治理,制定更高的污染物减排目标,全面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增加实施总量控制的污染物种类,加大污染减排力度。要参照国际先进水平实施更加严格的产业环境准入标准,严控污染产业的发展。要严格限制排污许可证的发放,制定较高的排污权有偿取得价格。要大力推进区域的环境污染整治,进一步完善污水、垃圾收集系统和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垃圾的收集处理率,深化大气和噪声污染控制,切实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四、抓紧启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建设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是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实施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各地要按照浙环发〔2007〕66号的要求,切实抓好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有关基础工作,及时筹措好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制作经费,充分做好资金保障工作。规划信息系统的开发要做好与建设项目审批软件、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库、污染源三量台帐数据库和污染源普查数据库的对接,实现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管理的信息化、动态化,方便规划的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规划的效益。全省各地规划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应在统一标准下进行,我局将在天台县试点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标准。到2009年6月底前,全省所有市、县都要建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并投入使用。
五、规划的批准试行及调整
(一)规划的批准试行。各市、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根据省环保局的审查意见修改完善,报设区市人民政府同意后,由当地人民政府批准试行,并报省环保局备案。各设区市应做好辖区内各县(市、区)规划的汇总,形成全市的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并经设区市政府同意后,于2008年3月底前将汇
总的文本、登记表和图件上报我局。从明年1月1日起,各地在本辖区内全面试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
(二)规划的调整。经设区市人民政府同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规划编制技术导则和有关文件要求,在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等空间规划的条件下,对辖区内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进行局部调整,并报省环保局备案。但涉及生态环境功能小区性质、污染物总量控制、建设开发活动环境准入条件和规划总体布局重大变更的,须组织专家论证,并经省环保局审查同意后报原批准机关批准实施。涉及规划中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等生态环境功能小区调整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根据该类保护区原批准机关同意调整的批复,对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中相应的生态环境功能小区进行调整,并报省环保局备案。未围垦的滩涂作为海域考虑,不按四类功能区划分;围垦后的滩涂应及时按照规定用途纳入到规划中,围垦的滩涂作为建设用地的可划入重点准入区,围垦的滩涂作为农业生产用地的应划入限制准入区。新修编具有法律效力的土地利用规划、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控制范围,超出优化准入区和重点准入区范围的,优化准入区和重点准入区范围可相应予以调整,并报省环保局备案。各地编制的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不得作为扩大建设用地的依据,建设开发活动涉及的土地问题应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和规定。
二○○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第五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有序开发小水电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有序开发小水电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通知
(环发〔2006〕93号)
(相关资料: 地方法规1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保局(厅)、发展改革委:
小水电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各地积极发展小水电,对解决广大农村及偏远地区的用电需求,缓解电力供需矛盾,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小水电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少地区也出现了规划和管理滞后、滥占资源、抢夺项目、无序开发、破坏生态等问题。一些项目未履行建设程序及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即擅自开工建设,施工期间未落实环境保护措施,造成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一些项目在设计和运行中未充分考虑和保障生态用水,造成下游地区河段减水、脱水甚至河床干涸,对上下游水生生态、河道景观及经济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加强小水电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防止不合理开发活动造成生态破坏,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现通知如下:
一、做好小水电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依法实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各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区小水电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和经济发展需要,结合生态功能区划,按照“统筹兼顾、科学论证、合理布局、有序开发、保护生态”的原则,组织编制小水电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确定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区域,并按规定程序审批。要进一步强化规划对小水电建设的指导作用,增强规划的约束力和权威性。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做好与相关规划的衔接与协调、公众参与和专家论证等工作,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可对小水电资源进行重点开发;对部分生态脆弱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要根据功能定位,对小水电资源实行限制开发;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及其他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原则上禁止开发小水电资源。
编制或修改小水电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必须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规划,规划审批机关不予审批。未列入规划的小水电建设项目,以及未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中的小水电建设项目,环保部门不予审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发展改革部门不予审批或核准。
二、严格小水电项目建设程序和准入条件,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
小水电开发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按照建设程序报批、核准,规范各项前期工作和审查审批程序。要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处于环境敏感区和单机装机容量在50000千瓦-1000千瓦的小水电项目,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处于非环境敏感区和单机装机容量小于1000千瓦的小水电项目,可以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建设单位在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前,应当完成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手续。未取得省级环保部门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的项目,发展改革部门不予核准或审批,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
小水电项目建设要与当地水资源条件相适应,根据当地生产、生活、生态及景观需水要求,统筹确定合理的生态流量,落实相关工程和管理措施,优化水电站的运行管理,实行有利于生态保护的调度和运行模式,避免电站运行造成下游河段脱水,最大限度地减轻对水环境和水生生态的不利影响。
三、强化后续监管,落实各项生态保护措施
小水电建设要全面推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承包制、建设监理制和竣工验收制。在项目设计、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等各个阶段,要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各项活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运行。设计单位在项目设计时,应当依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并将环保投资纳入工程概算。建设单位应当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的要求制定施工期环境监理计划,在施工招标文件、合同中明确施工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的环境保护责任,定期向所在地环保部门及项目主管部门提交工程环境监理报告。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合同中的环保要求,落实生态保护措施。
四、扩大公众参与,强化社会监督
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小水电开发规划和建设项目,规划编制机构和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开发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前,采取便于公众知悉的方式,公开有关开发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收集公众反馈意见,并对意见采纳情况进行说明。环保部门受理环境影响报告书后,应当向社会公告受理的有关信息,必要时,可以通过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
各地要强化对小水电资源的管理,尽快完善小水电资源开发管理的相关法规,实行小水电资源开发权的有序、有偿使用和市场化,建立公平高效的小水电资源市场开发机制。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开展试点。各地要加强在建和拟建小水电项目监督管理,对违规项目,应严肃查处,杜绝无序开发、浪费资源和破坏生态的现象,引导小水电健康发展。
二○○六年六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