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溶栓的专家共识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溶栓的专家共识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约为1‰。DVT急性期可因血栓繁衍致静脉阻塞进行性加重,甚至造成股青肿导致肢体坏死需截肢,游离血栓一旦脱落还可引发致命性肺动脉栓塞。在自身纤溶活性物的作用下,血栓最终趋于消融或经历机化、新生血管发生,被血栓堵塞的静脉腔逐渐再通,而静脉瓣膜结构却在血栓机化过程中遭受毁损。因此,DVT的后期,通常是由近端静脉堵塞致静脉回流障碍以及由静脉瓣膜破坏导致的静脉逆流两者并存,引起下肢静脉高压及相应的临床表现,即血栓后综合征(post-thombosis syndrome,PTS),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DVT一旦发病,治疗的目的是抑制血栓蔓延、清除血栓、恢复静脉的通畅性以及保护静脉瓣膜的结构和功能,预防和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降低血栓复发与PTS的发生率。
本文就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CDT)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以期达到形成共识、规范治疗的目的。
一、急性下肢DVT治疗现状 目前,用于急性下肢DVT的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治疗和血栓清除术。抗凝药物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血栓的进一步形成,但并不能清除已存在的血栓,治疗效果有限。血栓清除术包括:外科取栓术、机械性血栓清除和CDT等。外科取栓术由于其并发症如出血、血管损伤等及血栓复发率较高,始终未能成为治疗骼股静脉急性血栓 形成的首选治疗手段;CDT是在DSA透视下将溶栓导管经深静脉直接插入髂股腘静脉血栓中的一种介入性溶栓方法,能在减少出血风险的前提下提高血栓清除 率,提高药物的溶栓效率,快速开放受阻的静脉。并在临床得到了迅速普及和发展。
二、CDT治疗的适应证 对于急性骼股静脉血栓,无溶栓禁忌且能够成功置入溶栓导管者都存在CDT 适应证: ⑴急性骼股静脉血栓形成; ⑵急性股腘静脉血栓形成; ⑶病程≤14天的DVT 目前认为非卧床的年轻健康患者可能受益最大,而长期卧床、高出血风险、高龄、伴有其他严重疾病、预期寿命<1年的患者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注:DVT的临床分期:急性期指病史 < 14天;亚急性期指病史15~30天;慢性期指病史>30天。
三、CDT治疗的禁忌证 ⑴使用抗凝剂、造影剂和溶栓药物有禁忌或过敏者; ⑵近3个月内有颅脑、胃肠等活动性内出血史或脑梗塞史; ⑶近4周内有严重外伤史或接受过大手术者; ⑷妊娠; ⑸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 ⑹细菌性心内膜炎; ⑺有凝血功能障碍者。
三、CDT的操作方法及路
1.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在DSA下,患者取平卧位,采用Seldinger技术,健侧 股静脉进入,首先行健侧髂静脉及下腔静脉造影,如发现血栓累及下腔静脉,改由右侧颈内静脉穿刺行下腔静脉造影,观察血栓情况、双肾静脉开口位置及下腔静脉 分叉部位,测量下腔静脉直径。在下腔静脉肾静脉开口以下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对于置入的滤器为可回收性的患者,拔除溶栓导管前再行下腔静脉造影,若滤器下方 无血栓残留则将其取出,若有则永久放置。滤器置入指征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制定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2.导管溶栓入路及方法 2.1顺行入路: 2.1.1经小隐静脉置管:适用于中央型和混合型下肢DVT,俯卧位,取患肢外踝与跟腱中间处皮肤纵切口约50px,暴露小隐静脉,经小隐静脉置入4-5F导管鞘,选取侧孔长20-1000px的4-5F溶栓导管置入患肢髂总静脉。2.1.2经大隐静脉置管:适用于中央型和混合型下肢DVT,内踝上方的大隐静脉常可在体表下显露;也适用于患者伴有骨折无法翻转体位时。⑴大隐静脉置管 方法:①经内踝大隐静脉起始部直接穿刺置管;②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直视下穿刺;⑵置管:穿刺成功后置入4-5F血管鞘,在路径图技术辅助下将导丝经交通 支置入腘静脉经股静脉至下腔静脉。2.1.3经腘静脉置管:适用于血栓仅局限于髂股静脉的中央型DVT,同时患者无肢体活动受限。患者俯卧位,超声引导或经足背静脉造影显示腘静脉定位下穿刺腘静脉置入导管鞘,其余操作同上。2.2 逆行入路:经以上入路无法置管者可选择以下入路 2.2.1经颈静脉置管:穿刺右颈静脉置入导管鞘,将溶栓导管经颈静脉置入患肢髂股静脉内,溶栓导管头端尽量放置在患肢股静脉远端。2.2.2经股静脉置管:穿刺健侧股静脉置入导管鞘,在cobra导管的帮助下将导丝逆行置入患肢髂股静脉内并最终交换为溶栓导管,溶栓导管的头端置于患肢股静脉远端。
四、抗凝溶栓药物的使用 肝素是常用的抗凝药物,可采用皮下注射或静脉点滴的方法。普通肝素注射后可立即生效,迅速达到高峰,继而作用逐渐下降,其在体内的半衰期为90分钟,2-3小时作用即消失。低分子肝素多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其半衰期时间较长,为12小时。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链激酶是目前临床上可用的溶栓药物。链激酶因过敏反应及出血风险较大等原因使用受限,而尿激酶与重组t-PA因为均有 较好的溶栓效果、较低的出血发生率等特点成为临床治疗DVT的首选,但由于后者的费用较高,临床仍以尿激酶使用较为普及。尿激酶的使用剂量和方法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我们推荐导管溶栓时首先将25万单位尿激酶加入生理盐水50ml中一次性经溶栓导管注入,然后①用高压泵经溶 栓导管脉冲式注射尿激酶,60-80万单位/24h,分2次给药,每次1小时内注完。注射尿激酶间歇期经导管滴注肝素100-150mg/24h;②经导 管持续匀速泵入尿激酶(24h总量 60~80万单位),同时给予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U,每12h一次,一般连续应用7天。rt-PA可选择性地激活血栓部位的纤溶酶原,使其转化为纤溶酶而溶解血栓,全身行纤溶状态的不良反应小,出血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常规推荐使用总剂量是 50mg,最多不超过100mg。给药方法是将rt-PA50mg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首先给予10mg 静脉推注,其余40mg在2h内匀速静脉泵入;溶栓后立即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每 12h一次,一般连续应用7天。rt-PA的缺点是不能长时间应用,计划的剂量用完后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溶栓效果不能再追加剂量。抗凝、溶栓过程中需每日复查凝血指标。抗凝治疗时需监测①凝血时间,肝素用于治疗目的时要求凝血时间延长2-3倍,即20-30min,当凝血时 间 < 12min时应加大肝素用量,凝血时间>30min时应减少肝素用量。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值可因实验室不同而异,用肝素后以延长1.5-2.5倍为宜。有条件者还可监测血清肝素浓度,使达到0.3-0.5u/ml。溶栓治疗中应监测的指标包括:①凝血酶原时间:正常 值为11-13s,超过25s为异常。②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正常值为2-4g/L,如血纤维蛋白原水平< 1.5g/L则需减少尿激酶用量,继续监 测如血纤维蛋白原水平< 1.0g/L则立即停用。③凝血酶时间:正常值为16-18s,溶栓期间不宜超过正常的 3-4倍,60s较为理想。置管溶栓后每48h行深静脉造影复查,若显示导管侧孔段血栓大部或全部溶解,根据溶栓段长度可将导管后撤20-750px。病史在7天内者溶栓导管在术后4-5d拔出,病史在7-14天者拔管时间延长至6-8天。导管溶栓的中止指标包括:⑴溶栓过程中发生出血或严重感染并发症时;⑵纤维蛋白原水平< 1.0g/L;⑶腘静脉以上主干静脉恢复通畅;⑷连续4-5天溶栓后造影见溶栓结果无进展。
五、髂静脉狭窄的处理 随着左髂静脉解剖异常在DVT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认识到仅仅清除血栓而不处理髂静脉狭窄是远远不够的。国内多组临床研究显示,左下肢深静脉 血栓形成的病例中,其髂静脉病变发生率高达65~73%,病变部位多在左髂总静脉汇入IVC处。文献报告采用支架治疗无继发血栓形成的髂静脉狭窄或闭 塞,3年通畅率 89-94.6%,证明支架置入治疗髂静脉病变是安全的。同时多项研究结果显示,在下肢DVT的治疗中髂股静脉血栓清除后放置髂静脉支架以纠正髂静脉狭 窄,支架置入者的深静脉一年通畅率明显高于未放置者,说明当骼静脉狭窄合并血栓形成时,自膨式支架的置入是必要的。我们推荐对于股腘静脉血栓完全溶解的病例,经造影发现患肢髂静脉存在狭窄,对于髂静脉病变部位进行球囊扩张,置入支架,推荐球囊直径10-12mm,支架 直径 12-16mm。
六、出院后的随访及治疗 DVT患者需长期抗凝治疗以防止出现血栓发展或复发。通常应用长期抗凝治疗的患者包括以下4种:
1、伴有恶性肿瘤的首次发作DVT;
2、无明显诱因的首次 发作 DVT;
3、首次发作的DVT,具有与血栓复发危险行增高有关的基因和预后标志(如蛋白C、蛋白S缺乏,因子V Leiden突变等);
4、反复多次发作的DVT。华法林对于防止DVT复发非常有效,监测华法林抗凝效果的标准是凝血酶原时间和 INR,用药期间控制凝血酶原时间延长50%以上(正常值为12-14s),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在2.0~2.5之间。在原发性DVT患者中进行的延长华法林疗程的试验显示,华法林疗程延长至1-2年比3-6个月更能有效的降低 DVT的复发,但出血危险增加,因此对于原发性DVT的抗凝疗程需根据患者情况权衡利弊后再作决定。近年来一些新的口服抗凝药已应用于急性DVT的治疗,如直接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等),现有证据显示,口服直接Xa因子抑制剂治疗急性DVT同DVT的标准治疗(肝素或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维生素K拮抗 剂)疗效相当,但能显着提高抗凝治疗的获益风险比。利伐沙班的约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参数较少受性别、体重或年龄的影响,较少发生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每天 1次固定剂量,不需监测特殊血液指标,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口服抗凝新药,为DVT患者的急性期治疗及持续治疗提供了一个简便的单药治疗方案。同时要求患肢穿 弹力袜6个月~2年。
七、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1.出血:穿刺点周围出血。可表现为渗血或血肿。文献报告,CDT术后出血发生率为5-11%,其中颅内出血 < 1%,腹膜后出血为1%,肌肉骨骼系 统、泌尿系统及胃肠道约3%,出血可发生在穿刺局部或远处组织、器官。因严重出血需输血的病人为0-25%,其与溶栓药物的剂量及用药时间长短有关,也与 同时抗凝的程度和个体差异有关。因此所有导管溶栓患者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选择合适的鞘管、尽量避免多次穿刺、切开的皮下组织应妥当止血,对于小的毛细血 管出血应确切结扎或缝扎,适当加压包扎等措施可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同时,穿刺点周围渗血也常常是溶栓药物剂量过量的征象。2.导管周围血栓形成:导管周围血栓形成的原因导管置入后致静脉回流受阻和/或抗凝治疗不充分。避免该并发症的要点包括:(1)选择适合尺寸的溶栓导管,如经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置管时应选用4F的导管,避免导管过粗,干扰大、小隐静脉的回流;(2)可以从外鞘管内滴注肝素。(3)充分抗凝治疗:如低分子肝 素 5000U,每12h一次,一般连续应用7天或注射尿激酶间歇期经导管滴注肝素 100-150mg/24h。
3、导管继发的感染:多表现为导管置入途径的浅静脉炎症状,可伴有发热。处 理时可先应用硫酸镁湿热敷患处,同时给予青霉素抗感染治疗,如3天后症状仍不能改善时拔除导管,中止溶栓。如患者有菌血症症状还需行血培养+药敏,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共识起草专家:李晓强 陈忠 核心专家团: 蒋米尔 符伟国 陈忠 郭伟 吴丹明 张福先 舒畅 郭曙光 李晓强 李鸣 赵渝 陆新武 金毕 金星 金辉包俊敏 郭大乔 黄新天 姜维良 章希炜等。
第二篇:下肢深静脉血栓局部溶栓治疗及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局部溶栓治疗及护理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2011-09-05 08:34:00 ]阅读:1作者:董瑞芳 宋在明编辑:studa090420 【摘要】目的 探讨局部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对143例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小剂量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结果 143例患者经治疗2周后治愈46例,好转91例,治愈好转率96%。病程>7天患者 32例,治愈好转率为80%。结论 小剂量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且对病程超过一周的患者同样可以考虑溶栓。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尿激酶 局部溶栓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local thrombolysis of lower limb deep venous thrombosis.Methods To treat 143 LDVT patients with local thrombolysis in a small dose urokinase.Results After 2 weeks,46 of the patients were cured,91 of them were relieved, which constitutes 96%, while 32 patients last more than one week, which constitutes 80%.Conclusion It is effective to use local thrombolysis in a small dose urokinase in LDVT patients, which is also useful in patients more than one week.【Key words】LDVT Urokinase Local thrombolysis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lower limb,LDVT)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血栓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浅静脉曲张,甚至导致肺栓塞危及病人生命。其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在临床上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国内人口构成老龄化日渐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高龄老年人常因各种疾病导致卧床,同时存在手术治疗、血液高凝状态、合并心肺及其他系统疾病等易诱发LDVT的因素,所以LDVT在老年患者中尤其多见。溶栓治疗已经成为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规治疗[1~3],我院近3年来收治DVT病人143例,采用局部溶栓综合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4月~2011年1月 我科室收治DVT病人143例,其中男79例,女64例;年龄24岁-80岁(53.0岁±7.8岁);病程6h至30d,其中≤3d 62例,3d~7d 50例,>7d 31例;罹患肢体51例,右下肢46例,双下肢46例;病变类型:中央型(髂股静脉)18例,周围型(小腿深静脉)57例,混合型68例。1.2 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腓肠肌压痛。(2)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LDVT静脉管腔内出现实性回声,探头加压血管腔不能被压瘪,病变处缺乏血流信号或血流信号消失。所有病例均经临床表现、体征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
1.3 溶栓方法 入院后检查凝血全套指标(APTT,PT等),将尿激酶25万U 溶解于50mL生理盐水中.扎止血带于患肢踝关节上10cm~15cm 阻断浅静脉,然后穿刺足背或踝部,穿刺成功后连接微量注射泵,以50ml/h 速度使药物均匀持续经患肢远端静脉通过交通支进入深静脉,保证药液经过血栓部位,每日1次,用药5~10d。所有病例均同时配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每次5000 U,每12h注射1次),后期口服华法林抗凝。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患肢肿胀消失,测患肢肢体周径与健侧相差<1mm,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显示患肢深静脉血栓消失;好转:患肢肿胀减轻,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显示患肢深静脉管腔部分再通;无效:患肢肿胀无明显减轻,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显示患肢深静脉腔仍闭塞。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2 结果
2.1 临床疗效143例病人经治疗l周后治愈46例,好转91例,无效6例,治愈好转率96%。所有病例按病程分,≤7d 112例,治愈42例,好转69例,无效1例,治愈好转率99%; >7d 31例,治愈4例,好转22例,无效5例,治愈好转率83%。
2.2 并发症1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症状轻,予以止血、制酸等处理后血止,无一例发生肺栓塞。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10~14d,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以减轻下肢肿胀。注意患肢保暖,防止高温,禁止按摩、拍打患肢,床上活动避免动作过大,防止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做好生活护理,及时更换被服及给予便器,协助洗手进食。
3.2 健康教育 反复讲解卧床的必要性,使患者理解卧床的重要意义,主动执行绝对卧床。嘱患者进食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水果和蔬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而使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及造成血栓脱落;嘱戒烟、忌酒,以避免尼古丁、乙醇引起静脉血管的收缩。3.3 溶栓护理
3.3.1 用血压计袖带阻断患肢浅静脉、微量注射泵泵入溶栓药物,易发生局部渗出、注射针眼处出血、局部淤斑。因此,对患者静脉穿刺时要求一针见血,避免反复穿刺,拔针后针眼处压迫5~10min;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肿、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存在及皮温感觉。本组由于重视静脉选择、保护及患者配合,减少了局部皮下血肿发生,使溶栓顺利完成。
3.3.2 自发性出血是溶栓期的主要并发症,溶栓期间密切观察有无皮肤、穿刺点、牙龈、口腔黏膜、鼻黏膜出血及女性患者月经量过多情况;重视实验室检测,包括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PT)、部分激活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等,要求PT和APTT控制在正常2倍左右[4]。本组1例溶栓期间PT和APTT超过正常两倍(PT 25s,APTT 68s),通过将溶栓药和抗凝药用药时间隔开,微量注射泵泵入尿激酶针剂3h后再进行抗凝治疗,并减少抗凝药用量,未发生出血情况。
3.3.3 溶栓脱落的栓子可能造成肺动脉栓塞,最常见的症状为呼吸困难、咳嗽、咯血、胸闷、冷汗等[5]。溶栓期间需密切观察呼吸、血氧饱和度及血压改变。本组143例均未发生肺栓塞。
3.4 出院指导 嘱患者坚持服阿司匹林片0.3g 每日1次,持续6~12个月,以防新血栓形成,服药期间注意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现象,定期到医院复查出凝血时间;下地活动时坚持穿阶差弹力袜,经常活动下肢,避免久坐、久站、久卧,休息时抬高患肢;多饮水,每日饮水2500ml以上;用低脂、低盐饮食,多吃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戒烟酒。4 小结
DVT 溶栓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完全溶栓,本科利用下肢踝部静脉交通支的生理功能,即交通支内的瓣膜使浅静脉血单向流入深静脉,用止血带阻断患肢浅静脉、微量注射泵将尿激酶泵入,使药物均匀持续经患肢远端静脉通过交通支进入深静脉,达到局部高浓度的灌注治疗。溶栓期间重视健康教育和护理,避免了肺栓塞、出血等并发症,取得较好效果。参 考 文 献
[1]钱结胜,李征然,姜在波,等.经颈静脉导管血管内溶栓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放射学杂志,2009,18(4):266-268.[2]吴必超,杨树呈,金凤玛,等.以低分子肝素为主联合治疗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临床合理用药,2009,6(2):44-45.[3]夏琛.不同静脉给药途径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0):124.[4]王玉琦,叶建荣.血管外科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26-227.[5]王红霞,郑漫艳.重症硬脑膜静脉窦血栓局部溶栓治疗的护理[J], 护理与康复,2005.
第三篇: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体会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体会
【摘要】 目的 探讨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方法 对7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均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2例患者经针对性治疗及护理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患者疼痛、下肢肿胀症状均基本消失,患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仅1例患者发生轻微肺动脉栓塞症状,经针对性护理后痊愈出院。结论 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对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临床价值较高,应推广应用。
【关键词】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16.167
为探讨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及效果,促进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康复,本院对接收的7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针对性护理干预,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具体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接收的7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患者年龄最小25岁,最大42岁,平均年龄34.9岁;其中26例患者为自然分娩,46例患者为剖宫产;病程最短5 d,最长29 d,平均病程12.2 d。
1.2 方法 本组患者均行抬高患肢、卧床休息、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同时给予患者抗凝治疗及溶栓治疗,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其护理措施如下。
1.2.1 心理护理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因抗凝、溶栓治疗难度较大,恢复时间长,且费用较高,加之需对新生儿喂养模式进行改变,极易导致患者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耐心的倾听患者倾诉,并及时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及安慰;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耐心的向患者讲解下肢疼痛、肿胀等现象发生的原因、治疗方式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等,使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消除其不良情绪,使其积极主动与医护人员进行配合。
1.2.2 体位护理 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严格卧床休息,并且应适当抬高患肢,通常应抬高20~30 cm,膝关节屈曲15°,且不可在膝下垫枕,保持髂内静脉呈松弛状态,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血液淤滞,从而达到缓解肿胀及疼痛的目的。
1.2.3 患肢护理 护理人员应认真观察患者制动肢体皮肤是否有破损现象发生,保持患者皮肤完整。同时护理人员应认真对患者皮肤颜色、周径、温度的变化情况及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进行观察,且应加强对患者患肢保护的重视,不可碰撞挤压,以防因皮肤损伤而引起感染。血栓溶解后应及时利用50%硫酸镁对肢体患处进行湿热敷,以达到消肿及促进侧支循环建立的目的。
1.2.4 抗凝及溶栓时护理 给予患者抗凝及溶栓治疗时应尽可能减少创伤性检查及治疗,且静脉穿刺时应合理调整止血带,不可捆扎过紧,且应尽可能采用静脉留置针,从而尽可能减少静脉穿刺机会;拔针时应嘱咐患者局部按压5~10 min。另外,护理人员在抽取患者血样进行血小板计数、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等检查时应做到一次成功,且应确保标本满足检测需求,避免因反复操作增加患者痛苦。此外,护理人员还应认真观察患者是否有便血、尿血、皮下瘀血等现象发生,且应确保静脉通路通畅,以保证溶栓剂顺利滴注。
1.2.5 饮食及运动护理 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饮食要以清淡、低脂、高热量、高纤维、高蛋白食物为主,且应摄入充足的水分,以降低血液粘稠度,使血流速度增加,通常术后6 h可进水。另外,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导致腹压增高而对患者下肢回流情况造成影响。此外,护理人员还应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但应嘱咐患者不可长时间站立、走动。结果
本组7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经针对性治疗及护理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患者疼痛、下肢肿胀症状均基本消失,患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仅1例患者发生轻微肺动脉栓塞症状,经针对性护理后痊愈出院。讨论
深静脉血栓主要是指在深静脉中出现血液凝块,对血液的正常流动产生阻碍的病症[1]。深静脉血栓多发生在大腿、骨盆、小腿等部位,患者多伴有一侧肢体突然肿胀、局部疼痛、行走时疼痛加剧等症状[2]。临床研究表明大手术、肿瘤、怀孕、分娩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其约占据了全部深静脉血栓的0.6%~1.5%,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发生肺栓塞,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3,4]。因此,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其及早康复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阶段临床上治疗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用方式主要为抗凝、溶栓及手术治疗[5]。而治疗期间配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护理、体位护理、饮食护理、患肢护理、抗凝剂溶栓护理等可逐渐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各项处理及操作,从而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本组7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经针对性治疗及护理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患者疼痛、下肢肿胀症状均基本消失,患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仅1例患者发生轻微肺动脉栓塞症状,经针对性护理后痊愈出院。
综上所述,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对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的促进患者康复,临床价值较高,应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肖超,陈辰,陈荣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液动力学及流变学改变.重庆医学,2014,43(23):3083.[2] 曹树伟,郭喜田,王大伟,等.导丝“抓捕”技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2(7):525.[3] 祝春霞,周长钰.心血管病患者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分析.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6):602.[4] 邓为民,侯雨生,杨景明,等.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5例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4,21(2):134.[5] 陈兆雷,张喜成,潘广锐.经小隐静脉入路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实用医学杂志,2014,30(9):1511.[收稿日期:2014-12-19]
第四篇:介入溶栓治疗下肢动脉血栓临床观察
介入溶栓治疗下肢动脉血栓临床观察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13-01-09 11:21:00 ]阅读:3作者:隋成旭李巍张雪松编辑:studa1211 【摘要】目的介入溶栓治疗下肢动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探讨。方法采用2007年4月-2010年8月,19例患者均行双下肢动脉CTA检查证实下肢动脉血栓形成(其中左下肢10例,右下肢9例)。对19例患者均行下肢动脉血栓溶栓治疗。术中采用 Seldinger 穿刺健侧股动脉后留置动脉导管,在明确血栓的部位及血管狭窄情况后行用尿激酶30万单位于30分钟缓慢灌注,造影观察血栓开通情况,若血栓未开通或开通不全则留置导管回病房,每天用尿激酶 30万单位经导管分6小时缓慢泵入,持续 2-6天。根据皮肤颜色及温度改变再次行造影,评价血栓溶解情况。结果治疗后造影复查,19例患者中,24 小时内即获完全开通11例,72 小时内完全开通 5例,部分溶通 3例,19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疼痛明显缓解。结论:介入溶栓治疗下肢动脉血栓简便、安全、有效。【关键词】下肢动脉血栓介入尿激酶
Clinical observations of catheterization thrombolysis in treating lower limb arterial thrombus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catheterization thromboly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lower limb arterial thrombus.Methods nineteen cases of lower limb arterial thrombus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from April 2007 to August 2010,whose diagnosis were confirmed by CTA(left,n=10;right,n=9).The diagnosed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thrombosis were used as researched objects , by Seldinger method to puncture contralateral femoral arterial vascular and the catheter was placed in specific parts of the blood clot and narrow in line with the urine dared enzymes 300,000 u in 30 minutes slow, then observe full and open.If the thrombus does not open ,the catheter should be taken back to the ward every day with urokinase 300,000 u / h slow infusion catheter 2-6 days.Based on skin color and temperature changes to decide angiography, evaluation of thrombolytic situation.Results: The DSA was repeated after therapy, 11 cases were completely recanalized within 24 hours, 5 cases were completely recanalized within 72 hours, 3 cases were partly recanalized, but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all patients ha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pain relief was relief or disappearance.Conclusion Interventional therapy is immediate and effective in treating lower limb arterial thrombus.【Key word】 lower limb vein thrombus;inventional therapy;clincial curative effect 下肢动脉血栓的形成是由于血管痉挛及血管的异常刺激造成原已形成的动脉硬化斑块脱落堵塞而形成的血栓。下肢动脉急性血栓形成后常造成肢体缺血坏死,严重者可导致截肢致残。介入溶栓治疗下肢动脉血栓,取得了好的疗效,对患者来说创伤小[1]。介入动脉置管灌注尿激酶来激活血栓是治疗外周血管血栓栓塞优先选择的方法。2007年4月-2010年8月年我科运用此方法治疗19例下肢动脉血栓患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9例患者,男 13例,女 6例,年龄 37~68岁。其中外伤 4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8例,动脉粥样硬化5例。发病部位:右下肢动脉9例,左下肢动脉10例,阻塞部位: 股动脉起始部6例,中部7例,动脉6例。19 例均有下肢疼痛,10例出现下肢剧烈疼痛,9例为阵发性疼痛。7例小腿皮肤青紫、皮温下降。17例足背及腘动脉均消失,2例足背动脉及腘动脉较对侧减弱,其中有11例足拇趾皮色已呈暗紫色。1.2 手术方法
穿刺健侧股动脉, 选用Seldinger穿刺法后,造影明确患肢血栓的部位及血管狭窄的程度。导丝穿过血栓及狭窄处使导管尽量靠近血栓后,沿导管使用微量泵30分钟泵入尿激酶30万u+ NS50 ml。溶栓后造影了解血管通畅情况,如未开通或开通不明显则保留导管反病房后继续溶栓, 每天尿激酶用微量泵按5万单位每小时经导管泵入6小时,连续2-6天。同时给予低分子量肝素及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共用14天。每2天监测凝血指标。根据皮肤颜色及温度变化进行造影,若血管通畅或患肢无缺血表现后则拔管,并且给予华法林2.5 mg/d口服。1.3结果
全部19 例患者中,其中11例患者手术中已完全开通。5例病人回病房后继续使用尿激酶溶栓之后复查动脉造影证实完全溶通。3例患者虽未完全溶通,但造影复查证实血栓也已部分开通,所有病人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均未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3 讨论
血栓形成后导致患侧肢体的缺血表现。一旦出现肢体完全缺血则病情严重。早诊断、早治疗、尽快开通血管、恢复血流通畅、尽可能缩短组织缺血时间[2]。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很多下肢动脉血栓的患者得到了安全有效的救治,免去了截肢的痛苦。传统经静脉行溶栓治疗药物用量大、副作用多且疗效不确切。外科治疗手术创伤及风险均较大且易再次形成血栓等缺点[3]。尿激酶介入溶栓治疗在理论上可以促进闭塞动脉血管的再通,使缺血组织的血流恢复或重建,并且限制梗死灶的范围扩大。改善局部梗死组织周围的缺血带,溶栓后临床症状的恢复与闭塞血管的再通治疗时间及侧支循环的建立与否密切相关[4]。采用经导管动脉溶栓治疗,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血栓,溶栓效果好、手术创伤小、用药量小、成功率高、出血并发症少、及时恢复肢体血供等优点[5]。本组病例均选用尿激酶作为溶栓用药,对新鲜较软的血栓尽可能用注射器将其吸出,以缩短溶栓时间。经导管溶栓的主要并发症是出血,可发生在胃肠道、颅内等重要器官,所以在溶栓前及溶栓过程中,要观察监测血凝指标,使INR波动于1.8-2.3为宜[6]。溶栓时定位要准确,防止溶栓过程中栓子脱落、返流而造成异位栓塞。使用导丝导管开通闭塞段时,动作要轻柔,以防损伤动脉内膜而导致动脉夹层、破裂穿孔等[7]。通过介入溶栓治疗下肢动脉血栓简便、安全、可靠、有效,对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有较大帮助。参考文献
[1] 无.经皮腔内动脉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缺血的报告标准——心血管介入放射学会(SCVIR,2001).放射学实践.2003.18(10): 744-746.[2] 陈根生, 刘伟, 姚红响等.周围动脉创伤性病变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介入放射学杂志.2007.16(9): 598-601.[3] 史德刚, 张家雄, 彭加友等.下肢缺血性疾病动脉内药物灌注治疗.介入放射学杂志.2006.15(7): 438-440.[4] 李志欣, 梁则霞, 于黄河.急性肢体动脉血栓的介入溶栓治疗.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4.15(8): 469-470.[5] Thrombolysis in the management of lower limb 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on--a consensus document.J Vasc Interv Radiol.2003.14(9 Pt 2): S337-49.[6] 刘章锁, 谢海富, 张军祥.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6例体会.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9(6): 1108-1109.[7] 连耀植, 杨敏, 张钰等.经股动脉溶栓治疗下肢动脉急性栓塞.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4.17(2): 92-93.
第五篇:浅谈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法医学鉴定
【关键词】静脉血栓;法医学鉴定
【中图分类号】d919.
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06)01—0065—0
2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目前
临床较为常见,治疗效果不够理想且复发率高,常遗
留下肢深静脉阻塞或静脉瓣功能不全,影响行走功
能,对生活质量有着长期影响,还有可能发生肢体坏
疽等并发症,重者可因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pe),甚
至危及患者生命。笔者将近几年法医鉴定工作中遇到的3例案例介绍如下。
案例
【案例1】冯某,女,4o岁,工人。2000年1月14
13因车祸就诊,查:左小腿后见15cm长裂口。血肉模
糊,下腹部压痛,骨盆挤压、分离试验(-i-),双下肢拒
动。x线检查:双侧坐骨、耻骨骨折伴分离移位,右髂骨
骨折。入院后在硬麻下行骨盆切开内固定术。l8个月
后下肢静脉造影检查:左股深静脉通畅并见细线状透
亮阴影。诊断:左股深静脉近端有血栓形成。21个月后
右下肢血管造影:右股深静脉变细,部分造影剂进入
大隐静脉回流入腹股沟以上深静脉内。诊断:右股深
静脉通而不畅,血管变细,右股深静脉有血栓形成。活
体检查见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双侧髋关节功能受限。
【案例2】 陈某,男,54岁,农民。2003年2月26
日因高坠就诊,查: l1. 棘突部压痛,椎旁叩击痛阳
性,双下肢肌力i级,感觉正常,双小腿后外侧麻木
感。ct检查:l1 压缩性骨折(为粉碎性骨折),骨折
片突入椎管内致椎管狭窄。入院后行椎体切开复位内
固定术。出院时双下肢无麻木。肌力i级,感觉正常。
伤后48天彩超检查: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股总、股浅、股深、胴静脉),右侧股浅、胭静脉轻度返流。活
体检查见腰部活动受限。左下肢略肿胀,小腿中下段
皮肤色素沉着,胫骨中段内侧见一皮肤溃疡愈合瘢
痕,约1.0 cmx0.6 cm大小.右下肢见静脉曲张。
【案例3】刘某,男,6l岁,医生。2003年4月29
日,因车祸就诊,查:颈部两侧压痛,左膝青紫肿胀、压
痛。颅脑ct未见异常,x线片未见骨折征象。入院后
予抗炎、止血、脱水、降颅压等治疗,伤后29天感右小
腿胀痛加重伴淤紫,站立后明显。彩色多普勒检查提
示: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伤后36天彩色多普勒检
查提示: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段静脉周围可
见侧循环血管)。近2月ct检查:右额、颞、顶部硬膜
下血肿形成(慢性),脑中线左移约1.0 cm。先后行下腔
静脉滤过器置放术、钻颅血肿引流术。近两个月后出
现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腔静脉不全性血栓,行
介入血栓消融术。活体检查见双下肢肿胀,沿浅静脉
血管可扪及散在索状物,皮肤颜色如常,皮温正常。复
查彩色多普勒:双下肢深静脉栓塞伴栓子机化后部分
再通,双下肢深静脉瓣功能差,双下肢浅静脉稍增宽。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依据临床表现、体格检查
及辅助检查(尤其是彩色多普勒、经足背静脉顺行静
脉造影等检查)确诊并不复杂,但在进行伤残等级评
定时。往往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一、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损伤之间的因果关系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下肢静脉阻
塞性疾病。经典的virchow三大致病因素为静脉血流
滞缓、静脉壁的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壁的损伤
使内皮细胞(ec)的天然屏障作用遭到破坏,产生大量的促凝因子和物质,如内皮素(et)、vwf因子、血小板
活化因子(paf)等,这些物质能促进血小板的聚集、血
管收缩、纤溶功能下降,形成血栓;血流滞缓尤其在静
脉瓣处,缓慢的血流易在瓣膜凹陷处停滞和发生涡
流。有利于血小板的沉积、黏附和聚集,且加重血管壁的损伤,促进血栓的形成和发展;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脂血症或红细胞增多症等可引起全血黏度增高、血
小板激活、抗凝及纤溶活性下降,出现高凝状态,促进
血栓形成。[”
创伤的患者(如案例3)既有血管壁的损伤,又涉
及卧床制动导致血液滞缓,止血药物应用以及损伤后
应激反应、血液成分的改变、下肢功能活动不够、卧床
【作者简介】王建国(1974-),男,江苏省东台市人,主检法医师,主要从事临床法医学鉴定工作。tel:+8 5l5—5275679.e-mail:wang-000453@163mm
· 66 ·
位置不适宜和长期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