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骨科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现状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大全
骨科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现状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 : 目的 : 调查医院骨科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为DVT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自制调查问卷调查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骨科住院患者500例,调查内容包括有无发生DVT及DVT可能的影响因素如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有无吸烟史、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静脉曲张、有无栓塞症家族史、住院时间、麻醉方式等。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行单因素筛选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500例骨科住院患者中发生DVT9例,发生率为1.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R60岁,BMI?R24kg/m2,采用全身麻醉骨科住院患者DVT发生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和全身麻醉是骨科住院患者DVT形成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782、1.267和2.641。结论 : 高龄、肥胖和全身麻醉是骨科住院患者DVT形成的危险因素,临床要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关键词: 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由外因诱发的血管损伤和长时间制动引起,目前的医疗条件很难治愈,因此DVT主要以预防为主[1]。骨科尤其是骨科住院患者,由于围手术期和术后长期卧床,DVT的发生率较高[2]。DVT的危害大,可以引起肺栓塞,是骨科患者最主要的致残致死原因之一[3]。探讨骨科住院患者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可以为临床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骨科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住院时间?R7d,排除住院前有DVT、有活动性出血或其他出血性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长期使用抗凝药物以及临床资料不完整患者。共纳入500例,其中男255例,女245例;年龄21~82岁,中位年龄48岁。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有无吸烟史、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静脉曲张、有无栓塞症家族史、住院时间、麻醉方式以及住院期间是否发生DVT。DVT由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 结果
2.1 DVT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500例骨科住院患者中发生DVT9例,发生率为1.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R60岁,BMI?R24kg/m2,采用全是麻醉骨科住院患者DVT发生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DVT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和全身麻醉是骨科住院患者DVT形成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782、1.267和2.641,详见表2。讨论
DVT是骨科住院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治愈,能影响远期静脉瓣功能,继发肺栓塞,从而引起肺梗死或脑梗死,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3]。基于目前的医疗条件,DVT很难治愈,因此DVT主要以预防为主。DVT多发生在住院7d内,之后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发病率逐渐下降。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是一种无创检查,是DVT最主要的诊断方式,能够评估静脉血流的变化特征和可压缩性,血栓存在时的静脉管腔阻塞、血流方向改变,可压缩性减小。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诊断DVT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本研究采用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诊断DVT,500例骨科住院患者DVT9例,发生率为1.8%,低于胡海澜等[4]报道的10.86%,这可能与医院近年来更注重骨科住院患者的DVT预防有关。
进一步对骨科住院患者DVT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年龄?R60岁,BMI?R24kg/m2,采用全身麻醉骨科住院患者DVT发生率显著升高,是骨科住院患者DVT形成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782、1.267和2.641。随着年龄的增加,患者的身体机能退化,且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手术耐受性差,术后恢复慢,住院时间长,术后并发症较多,因此更容易发生DVT。肥胖患者血脂含量高,而研究发现,血脂含量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与DVT的发生密切相关[5];另外,肥胖患者平时运动较少,术后更喜卧床,增加DVT形成的风险;骨科手术应用全身麻醉会激活凝血反应,表现为血液循环中凝血酶产生和纤维蛋白形成增加;同时还可造成股静脉的扭曲,乃至完全阻塞[6]。
总而言之,本研究发现高龄、肥胖和全身麻醉是骨科住院患者DVT形成的危险因素,临床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情和病史,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术后在病情允许的条件下尽早进行下肢锻炼以最大限度降低住院期间DVT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 冯琴琴.空气压力波治疗仪预防骨科DVT的疗效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8):35-36.[2] 张海波,何炜.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的经验及教训[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27(2):185-186.[3] 华珊珊,陈碧斐.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3):2076-2077.[4] 胡海澜,雷剑飞,张艺丰等.骨科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性分析[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07,11(1):41-43.[5] 叶明,况丽.骨科老年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4):2723-2725.[6] 张晟,解笑宸,姚粤峰,等.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4项危险因素[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13):1969-1973.
第二篇:下肢深静脉血栓局部溶栓治疗及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局部溶栓治疗及护理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2011-09-05 08:34:00 ]阅读:1作者:董瑞芳 宋在明编辑:studa090420 【摘要】目的 探讨局部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对143例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小剂量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结果 143例患者经治疗2周后治愈46例,好转91例,治愈好转率96%。病程>7天患者 32例,治愈好转率为80%。结论 小剂量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且对病程超过一周的患者同样可以考虑溶栓。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尿激酶 局部溶栓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local thrombolysis of lower limb deep venous thrombosis.Methods To treat 143 LDVT patients with local thrombolysis in a small dose urokinase.Results After 2 weeks,46 of the patients were cured,91 of them were relieved, which constitutes 96%, while 32 patients last more than one week, which constitutes 80%.Conclusion It is effective to use local thrombolysis in a small dose urokinase in LDVT patients, which is also useful in patients more than one week.【Key words】LDVT Urokinase Local thrombolysis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lower limb,LDVT)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血栓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浅静脉曲张,甚至导致肺栓塞危及病人生命。其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在临床上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国内人口构成老龄化日渐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高龄老年人常因各种疾病导致卧床,同时存在手术治疗、血液高凝状态、合并心肺及其他系统疾病等易诱发LDVT的因素,所以LDVT在老年患者中尤其多见。溶栓治疗已经成为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规治疗[1~3],我院近3年来收治DVT病人143例,采用局部溶栓综合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4月~2011年1月 我科室收治DVT病人143例,其中男79例,女64例;年龄24岁-80岁(53.0岁±7.8岁);病程6h至30d,其中≤3d 62例,3d~7d 50例,>7d 31例;罹患肢体51例,右下肢46例,双下肢46例;病变类型:中央型(髂股静脉)18例,周围型(小腿深静脉)57例,混合型68例。1.2 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腓肠肌压痛。(2)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LDVT静脉管腔内出现实性回声,探头加压血管腔不能被压瘪,病变处缺乏血流信号或血流信号消失。所有病例均经临床表现、体征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
1.3 溶栓方法 入院后检查凝血全套指标(APTT,PT等),将尿激酶25万U 溶解于50mL生理盐水中.扎止血带于患肢踝关节上10cm~15cm 阻断浅静脉,然后穿刺足背或踝部,穿刺成功后连接微量注射泵,以50ml/h 速度使药物均匀持续经患肢远端静脉通过交通支进入深静脉,保证药液经过血栓部位,每日1次,用药5~10d。所有病例均同时配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每次5000 U,每12h注射1次),后期口服华法林抗凝。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患肢肿胀消失,测患肢肢体周径与健侧相差<1mm,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显示患肢深静脉血栓消失;好转:患肢肿胀减轻,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显示患肢深静脉管腔部分再通;无效:患肢肿胀无明显减轻,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显示患肢深静脉腔仍闭塞。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2 结果
2.1 临床疗效143例病人经治疗l周后治愈46例,好转91例,无效6例,治愈好转率96%。所有病例按病程分,≤7d 112例,治愈42例,好转69例,无效1例,治愈好转率99%; >7d 31例,治愈4例,好转22例,无效5例,治愈好转率83%。
2.2 并发症1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症状轻,予以止血、制酸等处理后血止,无一例发生肺栓塞。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10~14d,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以减轻下肢肿胀。注意患肢保暖,防止高温,禁止按摩、拍打患肢,床上活动避免动作过大,防止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做好生活护理,及时更换被服及给予便器,协助洗手进食。
3.2 健康教育 反复讲解卧床的必要性,使患者理解卧床的重要意义,主动执行绝对卧床。嘱患者进食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水果和蔬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而使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及造成血栓脱落;嘱戒烟、忌酒,以避免尼古丁、乙醇引起静脉血管的收缩。3.3 溶栓护理
3.3.1 用血压计袖带阻断患肢浅静脉、微量注射泵泵入溶栓药物,易发生局部渗出、注射针眼处出血、局部淤斑。因此,对患者静脉穿刺时要求一针见血,避免反复穿刺,拔针后针眼处压迫5~10min;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肿、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存在及皮温感觉。本组由于重视静脉选择、保护及患者配合,减少了局部皮下血肿发生,使溶栓顺利完成。
3.3.2 自发性出血是溶栓期的主要并发症,溶栓期间密切观察有无皮肤、穿刺点、牙龈、口腔黏膜、鼻黏膜出血及女性患者月经量过多情况;重视实验室检测,包括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PT)、部分激活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等,要求PT和APTT控制在正常2倍左右[4]。本组1例溶栓期间PT和APTT超过正常两倍(PT 25s,APTT 68s),通过将溶栓药和抗凝药用药时间隔开,微量注射泵泵入尿激酶针剂3h后再进行抗凝治疗,并减少抗凝药用量,未发生出血情况。
3.3.3 溶栓脱落的栓子可能造成肺动脉栓塞,最常见的症状为呼吸困难、咳嗽、咯血、胸闷、冷汗等[5]。溶栓期间需密切观察呼吸、血氧饱和度及血压改变。本组143例均未发生肺栓塞。
3.4 出院指导 嘱患者坚持服阿司匹林片0.3g 每日1次,持续6~12个月,以防新血栓形成,服药期间注意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现象,定期到医院复查出凝血时间;下地活动时坚持穿阶差弹力袜,经常活动下肢,避免久坐、久站、久卧,休息时抬高患肢;多饮水,每日饮水2500ml以上;用低脂、低盐饮食,多吃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戒烟酒。4 小结
DVT 溶栓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完全溶栓,本科利用下肢踝部静脉交通支的生理功能,即交通支内的瓣膜使浅静脉血单向流入深静脉,用止血带阻断患肢浅静脉、微量注射泵将尿激酶泵入,使药物均匀持续经患肢远端静脉通过交通支进入深静脉,达到局部高浓度的灌注治疗。溶栓期间重视健康教育和护理,避免了肺栓塞、出血等并发症,取得较好效果。参 考 文 献
[1]钱结胜,李征然,姜在波,等.经颈静脉导管血管内溶栓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放射学杂志,2009,18(4):266-268.[2]吴必超,杨树呈,金凤玛,等.以低分子肝素为主联合治疗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临床合理用药,2009,6(2):44-45.[3]夏琛.不同静脉给药途径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0):124.[4]王玉琦,叶建荣.血管外科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26-227.[5]王红霞,郑漫艳.重症硬脑膜静脉窦血栓局部溶栓治疗的护理[J], 护理与康复,2005.
第三篇:护理干预对颅脑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颅脑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摘要] 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对颅脑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改善患者临床预后。方法 将76例颅脑术后昏迷患者按不同护理方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Routine care,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肿胀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肿胀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分别为2.63%(1/38)比15.79%(6/38),5.26%(2/38)比21.05%(8/38),0(0/38)比2.63%(1/38),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肿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护理干预能够降低颅脑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下肢肿胀发生率,改善临床预后,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颅脑手术;昏迷;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5-120-03
颅脑手术患者病情多较重,术中需放置深静脉置管建立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保证术中输液、输血的顺利进行,多行股静脉置管穿刺,具有风险小,操作简便,易掌握的优点,但不可避免可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并发症[1]。如未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高危人群的小腿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可高达40%~80%,下肢近侧深静脉栓塞可达10%~20%,同时静脉血栓脱落,可造成静脉栓塞症,可危及生命安全[2-3]。血管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是发生颅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关键因素,因而针对颅脑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制定相应的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组旨在观察护理干预对颅脑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改善术后患者临床预后,现将结果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4月~2013年10月期间住院部76例颅脑术后昏迷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不同护理方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观察组中男27例(71.05%),女11例(28.95%),年龄为18~64(38.6±6.6)岁,右股静脉置管26例(68.42%),置管时间7~10(8.8±0.6)d,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手术25例(65.79%),高血压脑出血行血肿清除术8例(21.05%),脑深部肿瘤切除术5例(13.16%),对照组中男25例(65.79%),女13例(34.21%),年龄为18~66(39.4±6.5)岁,右股静脉置管28例(73.68%),置管时间7~10(8.5±0.5)d,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手术25例(65.79%),高血压脑出血行血肿清除术7例(18.42%),脑深部肿瘤切除术6例(15.79%),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针对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原因的分析,采取以下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1)深静脉置管护理:使用过黏稠度较大药物后应使用20mL左右的生理盐水先行冲管,防止管壁药物沉积,然后再行封管;对于因剧烈咳嗽、烦躁等可能引起血液回流导管内的患者,应注意观察,一经发现可使用注射器抽出微血栓,防止管腔堵塞,然后再继续输液;输液前应检查深静脉置管是否通畅,先抽回血,感觉无阻力,方可静脉滴注,防止导管内栓子注入血管内,一旦管道被堵,应及时及时拔除导管,勿强行推注;(2)使用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抗凝,皮下注射0.4mL/次,qd;(3)严密观察病情:值班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下肢血运状况,观察是否存在肿胀,每天用卷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下肢对照粗细,观察下肢皮肤温度及色泽是否异常,及时反馈患者主诉并做好记录,异常者通报医生可通过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进行进一步确诊,一经确诊立即拔除股静脉置管。(4)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股静脉置管的护理要点、注意事项,使患者、家属提高重视,做好相关预防措施,术后保持肢体抬高20°~30°,多饮水,每天至少1500mL,多食水果和粗纤维的食物,尽早活动,并指导如何进行早期主动、被动活动,讲解深静脉血栓的常见症状,嘱咐患者及家属一旦下肢感觉异常应及时向医生或护士反馈,给予弹力袜(梯度压力袜)和间歇充气加压泵的康复护理,术后2~3d开始给患者24h持续使用弹力袜,术后72 h持续使用或持续使用问歇充气加压泵,直到患者能够自己走动,对于手术需要置入股静脉置管的患者,手术后返回病房病情平稳的情况下尽早拔除深脉置管。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深静脉血栓的评判标准参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指南(第2版)”[4],每日定时定部位用皮尺测量患侧肿胀处和健侧同水平处的周径,观察下肢肿胀发生情况,统计下肢肿胀发生率,统计肺栓塞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将数据录入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肿胀发生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讨论
外科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较高[5],颅脑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影响患者术后预后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临床治疗成本,加重患者经济负担,增加患者术后痛苦,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因而,颅脑手术昏迷患者加强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是非常必要。
颅脑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与深静脉血液回流无力及血液黏滞度增高所致。颅脑手术的创伤性较大,再加上术前的全身麻醉,可引起组织因子的大量释放,激活外源性的凝血系统,且术后患者多需使用脱水药物降颅内压,诸多因素共同导致血液高凝状态[6],血管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是DVT发生的三大因素,此三种因素相互作用,但以血液高凝状态是主要发病因素[7]。晕迷是颅脑手术术后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往往会忽视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下肢静脉造影是公认的诊断DVT 的标准方法,但存在一定创伤性,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无创和可重复性的特点,同时具有较高临床诊断准确率[8-9]。
本文结果显示,针对颅脑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原因制定的预防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肿胀发生率,结果与时会云等[3]研究相符。采取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深静脉置管护理、预防性抗凝、病情密切观察、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其中由于颅脑术后昏迷患者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静脉血流回流无力,又不能自主活
动或肢体活动减少,通过被动活动、穿弹力袜、间歇充气加压泵能够有效促进静脉血液的回流,促进滞缓的血流加速运动,防止血液过多地淤滞在腿部。争取术后尽早拔除深静脉置管,尽量减少频繁穿刺损伤血管和药物对血管局部刺激,导致血栓形成,最好避免行股静脉留置[10]。综上所述,护理干预能够降低颅脑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下肢肿胀发生率,改善临床预后,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任金梅.股静脉置管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6,5(1):6.[2] 黄山.神经外科深静脉置管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11(4):83.[3] 时会云.护理干预对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8):48-51.[4]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指南(第2版)[J].中华外科杂志,2012,50(7):611-614.[5] 贾玉龙,汪岩,李娜,等.颅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J].武警医学,2007,18(2):110-112.[6] 时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J].中国医刊,2011,46(10):88-91.[7] 岳力强,郝晓,宋玉文.脑膜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0例诊治体会[J].山东医药,2009,49(41):99-100.[8] 王世萍,周慧.3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体会[J].上海医学影像,2008,17(4):324-325.[9] 陈桂花,王赫燕.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梗阻性疾病的价值[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5):683.[10] 焕镁.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观察与护理对策[J].中国伤残医学,2007,15(1):85-87.(收稿日期:2014-01-08)
第四篇:创伤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筛查与治疗的专家共识
创伤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筛查与治疗的专家共识 医学论坛网 2014-06-16 发表评论(1人参与)分享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的静脉,以下肢多见;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E),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DVT是创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PE和血栓后综合征(PTS),严重者明显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创伤骨科患者伤情多种多样、分型众多,同时可能合并多种增加VTE风险的因素,其DVT发生率为5%-58%不等。因此对不同VTE风险的创伤患者有必要进行评估、筛查、诊断、个体化预防及治疗。
但目前尚无针对创伤骨科患者VTE筛查及诊断的指南。对创伤患者及时进行DVT筛查,有助于预防血栓或延缓其进展、改善患者预后及降低医疗费用。
本共识根据创伤骨科患者的临床特点,着眼于DVT的筛查和治疗,建立规范化筛查方法,帮助创伤骨科医生筛查DVT高危人群及初步处置DVT患者,而有关VTE预防相关内容请参考文献。
一、概述与流行病学特点
1.DVT的临床表现:
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软组织张力增强;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减轻,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DVT发病后如未及时诊断和处理,可能导致患肢症状和体征逐渐加重,严重者可诱发休克甚至导致静脉性坏疽。
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进入并堵塞肺动脉,引起PE的临床表现。下肢近端(胭静脉或近侧部位)DVT是PE血栓栓子的主要来源。
2.DVT的流行病学特点:创伤骨科患者DVT发生率高,但不同部位创伤DVT发生率差异显著。
8项前瞻性研究表明,静脉造影证实髋部骨折术后总DVT发生率高达50%,近端DVT发生率约为27%。亚洲一项由7个国家19个骨科中心完成的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髋部骨折术后总DVT发生率为42.0%,近端DVT发生率为7.2%。Goel等报告的膝关节以远单发骨折术后DVT发生率为10.5%(25/238)。
绝大多数VTE是无明显临床症状的,Knudson等报告76%的多发创伤患者的DVT并无典型临床症状,Swann和Black报告85%的创伤患者DVT是无典型临床症状的,因此2/3以上的VTE患者被漏诊。
二、危险因素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要素为静脉损伤、静脉血流瘀滞以及血液高凝状态,这三方面危险因素常同时存在于创伤患者。
首先,创伤尤其是骨折,可直接或间接导致静脉血管壁破裂或刺激;其次,制动、卧床、瘫痪以及出血性休克容易导致静脉血流瘀滞;最后,血液高凝几乎从患者伤后即刻开始,甚至持续整个围手术期。因此,创伤骨科患者是VTE发生的高危人群。下面简述常见的危险因素:
1.骨科大手术:下肢骨科手术发生VTE的风险非常高。未进行抗凝治疗的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后7-14d的DVT发生率为40%-60%,即使在常规抗凝治疗下,术后3个月内症状性DVT发生率仍高达1.3%-10.0%。骨科大手术后VTE主要发生在出院后,血栓风险将持续至术后3个月。
2.脊柱骨折和脊髓损伤:脊髓损伤合并瘫痪患者3个月内DVT发生率为38%,PE发生率为5%。创伤后2周内的发生风险最高,3个月后则极少发生致命性PE。对于瘫痪患者3个月后症状性PE减少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长期瘫痪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有关,如下肢肌肉逐渐萎缩、陈旧性血栓机化致深静脉完全闭塞等。
3.骨盆、髋部和长骨骨折:髋部骨折是最早被关注的VTE高危因素,1959年一项髋部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药物抗凝可以将PE的死亡率从10%降至0。骨盆和股骨骨折的患者同样被证实为VTE的高危人群。胫骨骨折后使用石膏固定患者发生VTE风险明显升高,研究显示其总VTE发生率为45%,其中约1/3为症状性VTE。
4.多发性创伤:Geerts等报告多发伤患者DVT的发生率为47%,其中近端DVT为12%。主要创伤部位在下肢或骨盆的患者DVT发生率高达56%,主要创伤部位在颅面部、胸部或腹部的患者DVT发生率也高达40%。
5.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患者VTE的风险较非肿瘤患者高2-3倍。恶性肿瘤患者常同时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如高龄、化疗、卧床等,因此VTE风险增高是因恶性肿瘤自身还是因为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尚不明确。乳腺、肺脏、颅脑、骨盆、结直肠、胰腺、胃肠道等部位的恶性肿瘤发生VTE的风险较高[风险比(odds ratio,OR):2-3]。接受全身性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VTE风险更高(OR:2-6)。
6.心力衰竭或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或呼吸衰竭患者发生VTE的风险较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Ⅲ级或Ⅳ级心力衰竭的患者中15%-16%容易发生VTE。
7.既往VTE病史:既往有VTE病史的患者再发VTE的风险较高,特别是同时合并其他危险因素时VTE风险更高。在一项1231例VTE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中有19%的患者至少有过一次VTE病史。
8.高龄:许多研究证实高龄为VTE发生的危险因素。40岁以上患者VTE风险明显升高,每增加10岁其VTE风险约增加1倍。值得一提的是儿童很少发生VTE,年轻患者即使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如多发创伤、下肢骨折等,其VTE发生率也较低。
9.制动:Gibbs在尸检中发现去世前卧床时间短于1周的患者VTE发生率为15%,而卧床时间长于1周的患者VTE发生率高达80%。Warlow等发现长期卧床的偏瘫患者VTE发生率为60%,相应对照组为7%。卧床同时合并其他危险因素明显增加发生VTE的风险。
10.其他因素:还有一些因素是否为VTE的危险因素尚存有争议,如输血、静脉曲张、肥胖、糖尿病、心肌梗死、吸烟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产妇、长期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等患者,VTE风险较高。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危险因素的危险程度并不相同。
Anderson和Spencer 汇总大量文献数据,将发生VTE的每项危险因素按照OR分为强、中、弱3个等级:强危险因素(OR>10)包括:骨折(髋部或大腿)、髋、膝关节置换术、普外科大手术、大创伤、脊髓损伤;中等危险因素(OR:2-9)包括:膝关节镜手术、中心静脉导管、化疗、充血性心衰或呼吸衰竭、激素替代治疗、恶性肿瘤;弱危险因素(OR<2)包括:卧床时间长于3 d、长时间坐姿(火车或飞机等)、高龄、腹腔镜手术(胆囊切除术等)、肥胖、孕妇、静脉曲张。
尽管如此,我们仍未找到不同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协同或叠加效应。
三、风险评估量表
临床医生单纯凭经验判断发生VTE的风险并不可靠,况且创伤人群差异性很大。因此,有必要通过病史、创伤程度及临床体征等简单地将患者人为分成不同的危险层,即验前概率(pretest probability)。
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是Wells评分法,但该评分法是根据门诊患者制定的,对创伤患者特有的危险因素涵盖不全,因此Wells评分对院内创伤患者并不适用。
Greenfield等于1997年针对创伤患者提出了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度评分(RAPT),该评分包括4个方面因素:病史、创伤程度、医源性损伤及年龄。
一项2281例创伤患者的前瞻性研究表明,RAPT评分可以很好地评估创伤患者发生VTE的风险。RAPT≤5分为低风险,DVT发生率为3.6%;5-14分为中等风险,DVT发生率为16.1%;>14分为高风险,DVT发生率为40.7%。
四、辅助检查
1.D-二聚体检测:D-二聚体是凝血酶激活及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即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在急性VTE患者中D-二聚体明显升高,但多种非血栓因素也可致D-二聚体升高,如感染、恶性肿瘤、手术及创伤等,故其用于VTE诊断的特异性不强。
临床上D-二聚体常用的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乳胶法、酶联免疫荧光法、全血检测等。D-二聚体用于诊断DVT的灵敏度为82%-94%,特异度为44%-72%;诊断PE的灵敏度为86%-97%,特异度为41%-70%。D-二聚体阴性可排除发生VTE的可能性,阳性对VTE的确诊价值不高,建议进一步行影像学检查后确诊。
2.静脉超声:静脉超声的灵敏度和准确性较高,是DVT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手段。按照检查部位不同分为下肢近端超声和远端超声、全下肢超声、髂静脉超声及腹腔大静脉超声等,临床最常用的是近端超声和全下肢超声。
尽管相对静脉造影,超声存在部分假阴性结果,但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灵敏度为97%、特异度为94%)。由于静脉超声具有无创、简单易行、可重复、无并发症、便宜等优点,推荐为诊断DVT的首选影像学检查。
3.静脉造影:静脉造影过去是诊断DVT的“金标准”,通过足背静脉注入含碘造影剂,观察血管腔的充盈缺损(intraluminal filling defect),判断血栓的部位、范围、形成时间和侧枝循环情况。
但静脉造影为有创检查、花费高、设备在基层医院难以普及,以及对肾功能不全及造影剂过敏患者禁用等。由于存在以上缺点,静脉造影在临床上已很少使用。但对于某些难以确诊或排除DVT的患者仍然可以选择静脉造影。
4.CT静脉成像(CTA):一般经肘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行螺旋CT扫描可清楚地显示靶血管形态。CTA无需置入导管但仍需注射造影剂,因此也存在静脉造影的绝大部分缺点。CTA可同时检查肺动脉和腹腔大静脉血栓情况,对于DVT和PE可同时进行诊断。
荟萃分析结果显示CTA的敏感度为95.2%,特异度为95.9%。建议CTA为确诊DVT或PE的可选影像学检查。
5.MRI静脉成像:MRI静脉成像无需使用造影剂即可准确显示髂、股、胭静脉,但对小腿静脉显示不满意。荟萃分析结果显示MRI静脉成像的敏感性为91.5%,特异性为94.8%。
五、DVT筛查流程
推荐对所有创伤骨科患者进行血栓风险评估及筛查。
1.建议对所有创伤患者在住院期间行RAPT评估:根据评分将患者分为低VTE风险组(RAPT≤5分)和中、高危VTE风险组(RAPT>5分)。
2.建议对所有患者急诊进行D-二聚体快速检测:根据检测方法、设备及试剂不同,各医院D-二聚体阴性的界值也各不相同,一般认为ELISA法D-二聚体<500 μg/L为阴性,老年人则应该使用年龄×10μg/L为阴性标准。
3.D-二聚体阴性患者按照RAPT评分结果决定下一步的筛查方案:
①若患者为低风险,不建议对此类患者行进一步血栓相关检查;
②若患者为中、高风险则建议每隔2d动态观察D-二聚体变化或1周后复查近端或全下肢静脉超声;
③若动态观察D-二聚体升高为阳性,则进入步骤4。
4.D-二聚体阳性患者推荐行近端或全下肢静脉超声检查
①若下肢静脉超声提示近端静脉血栓,建议直接治疗而不必进行静脉造影确诊;若为下肢独立远端静脉血栓,建议经过重复超声检查以排除近端范围内的血栓而非立刻治疗(独立远端DVT患者若不方便进行重复超声检查及针对假阳性结果采取治疗措施,危险性小或具有严重症状及有血栓向近端延伸危险的患者应立刻治疗)。
②若患者下肢静脉超声阴性,建议动态观察D-二聚体变化或1周后复查下肢静脉超声;若D-二聚体迅速降至阴性,建议按照RAPT评分结果决定下一步筛查(同步骤3);若复查D-二聚体结果仍为阳性,建议进一步筛查下肢静脉以外的部位是否有DVT。
5.筛查下肢静脉以外部位静脉血栓的方法:可选腹腔大静脉+髂静脉超声、腹腔静脉CTA、MRI静脉成像或上肢静脉超声;若患者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下肢静脉以外部位有DVT,则按照相关指南或临床路径治疗,若仍未发现DVT证据,则建议动态监测D-二聚体或1周后复查下肢静脉超声。
六、DVT治疗
(一)术前确诊DVT的治疗
创伤骨科患者在术前确诊为DVT(新鲜近段血栓),如需急诊或限期手术,建议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后手术,无抗凝禁忌者给予抗凝治疗;如无需急诊或限期手术,对于无抗凝禁忌者给予抗凝治疗4-6周后手术,对于有抗凝禁忌者建议放置下腔静脉滤器,1周后再评估:如抗凝禁忌已不存在,则给予抗凝治疗4-6周后手术治疗,如仍存在抗凝禁忌,则结合此时是否需急诊或限期手术的情况判断是否在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后手术治疗。
(二)术后确诊DVT的治疗
创伤骨科患者如在术后确诊为DVT,则按照中国DVT诊疗指南(第2版)进行处理,包括:
1.抗凝:对于创伤骨科患者术后出现的DVT,抗凝治疗3个月。
2.下腔静脉滤器:对于多数DVT患者,不推荐常规应用下腔静脉滤器;对于抗凝治疗有禁忌,或有并发症,或在充分抗凝治疗的情况下仍发生PE者,建议置入下腔静脉滤器。
3.溶栓:对于急性期中央型或混合型DVT,在全身情况好、预期生存期≥1年、出血风险较小的前提下,首选导管接触性溶栓。如不具备导管溶栓的条件,可行系统溶栓。
4.手术取栓:髂股静脉及其主要侧枝均被血栓堵塞时,静脉回流严重受阻,临床表现为股青肿时应立即手术取栓。对于发病7d以内的中央型或混合型DVT患者,全身情况良好,无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也可手术取栓。
该共识仅为学术性指导意见,实施时需根据患者情况及具体医疗情况而定。关键词: DVT VTE 静脉造影 筛查 抗凝治疗
第五篇:导致住院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
导致住院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
急诊科
谭永宜
【摘要】病人安全问题正引起世界范围的高度重视,患者在住院期间由于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疾病的影响,容易发生意外跌倒。因此,探索住院患者跌倒相关因素及防范措施,可有效地降低跌倒的发生率,对避免医疗纠纷、提高住院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住院患者
跌倒
护理措施
近年来,据医疗机构统计病人在医院内跌倒而引发的事故一直在增加[1],病人跌倒在医院属于突发事件内容之一。众所周知,它是国际性医务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于2004年10月宣布成立“病人安全世界联盟”,旨在减少因安全问题导致的疾病、伤害和死亡。住院患者发生跌倒是病人住院时最常见的不良事件,这不仅给病人和家属增加了痛苦,而且也影响了医疗机构的信誉度。如何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和防止住院患者意外跌倒的事件发生,为病人提供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确保住院期间的安全,是临床护理人员探索的课题之一。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0年1月-2008年12月我科住院观察期间发生跌倒的病人13例,男性占8例,女性为5例;年龄14~86岁,其中70岁~86岁7例,40岁~70岁4例,14岁~40岁2例。因中风后遗症跌倒的4例,老年认知能力减退3例,高血压2例,重度贫血、美尼氏综合症、酒精中毒和头部外伤各1例。1.2 发生地点:13例临床资料中,病床跌倒的有4例,走廊跌倒的有2例,如厕时跌倒3例,座椅边跌倒4例。
1.3 跌倒产生的伤害 :在统计的病人中,因跌倒导致头皮血肿2例,皮肤软组织3例,病人投诉1例(无医疗纠纷),其它无发生不良后果。2. 引起跌倒的相关因素
急诊科是一个综合性科室,因而在观察室留观的病人是各个科别均而有之。病情种类复杂多变,使病人发生跌倒的潜在危险性更大。病人的跌倒,经常是多种因素合并而致。如年龄、疾病和环境因素等所造成,危险因素越多,跌倒的风险也越大。
2.1 环境的因素: 病人住入病区后,由于对新的环境不熟悉,导致生活习惯的改变,加上偶有地面潮湿、积水、光线不足、地面不平、楼梯台阶高低不适等,行走时稍有不慎极易导致跌倒。同时,家具的防范设施不足,如浴室、洗手间的座位没有扶手,走廊内无扶栏、病床未加用床边护栏,床铺过高、上下床不方便,座椅过低、室温过高或过低可引起血压的变化等均增加了病人跌倒的危险性。2.2 生理因素:有研究发现,住院患者跌倒危险性的增加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而步态的稳定性和平衡功能也会随年龄增加而不断下降,80 岁以上的住院老人呈高度跌倒的危险。老年患者因机体的衰老,神经系统退行性改变,可造成行动、姿势控制能力下降,平衡失调,易发生跌倒。
2.3 病理因素:①引起平衡失调、影响病人稳定能力的相关疾病,如脑中风后遗症、直立性低血压等;②感觉功能障碍,如白内障、听力减退、肢体感觉异常等;③肌肉、关节障碍,如肌耐力不好、关节退化、骨折等因素,影响病人的行动;④精神因素:因酒精症状、肝性脑病或精神分裂症出现幻觉、幻听或烦躁不安,行动不能自控;以上各种因素均是引起病人跌倒的重要因素。2.4 药物因素: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敏感性与成年人不同,容易发生不良反应。用药后可能产生眩晕、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容易发生跌倒的危险。特别是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和麻醉镇痛药,被公认为是跌倒的显著危险因素[2]。2.5 其它因素:因病人动作不当、穿着不合体的衣服鞋子、不服老的心理状态和对自己身体状况估计不足、护士人力资源相对不足等因素也是造成病人跌倒的一些不可忽略的原因。
3. 护理对策
3.1 帮助患者尽快熟悉环境,做好卫生宣教:病人入院时护士要热情地做好病区的环境介绍,细致耐心地介绍环境中安全措施和床边呼叫铃的使用方法,讲明 2 住院期间要注意的安全问题;缓解病人紧张焦虑的情绪,减少患者的孤独感和陌生感,给予心理上的安慰,减轻心理负担,使其安心治疗,提高治疗质量和效果。3.2 认真做好病人的评估工作:护士不仅要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心理状况,并且要充分了解病人的病情,能分辨高危人群。正确评估病人跌倒的高危性是预防跌倒的有效和必要对策。有研究发现[3],曾经发生过跌倒的病人,其再次发生住院期间跌倒的概率增加。因此,护士对有发生跌倒史的病人,做到心中有数,加强巡视病人,了解患者的需要。认真做好交接班,并在护理记录上记载,同时在病人的床头卡上插上人性化的警示牌——橙色心形“谨慎活动”标牌,使每一个与病人接触的人要多留意病人的活动和多给予照顾,以减少病人跌倒的危险性。
3.3 创造安全的病区环境,降低跌倒的发生率:保持病室环境整洁舒适,光线要充足,夜间病房开小夜灯;室内通道明亮,通风无障碍物。地面材料应防滑、平整、干燥;固定床脚刹车,病床的高度以患者坐在床沿脚能够到地为合适;对于活动不便的病人,睡觉时应设置床栏,并在床边放置便器。工人拖地应设警示牌;厕所、洗漱间、浴室需增设防滑垫;厕所、浴室安装竖向抓杆,便于站起时借力。
3.4 进行全员教育,建立安全意识
3.4.1 加强护理人员的教育: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是做好临床安全护理的关键。护士是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重要环节之一,加强对护士的防范安全意识教育,使每个护士提高防病人跌倒的责任感,自觉建立起防范的安全理念,建立起主动服务的意识,让护理人员知道安全工作是做好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前提。
3.4.2 加强病人及家属对防跌倒的宣传教育:健康教育是有效降低跌倒发生率的措施。对高危跌倒患者及家属详细讲明患者存在易跌倒、摔伤的危险因素及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共同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并根据原因宣教预防跌倒的防治措施。对于活动受限者,护士要指导病人缓慢起立或上、下床,病人经常需要使用的物品要放在随手可及之处;对于高血压的病人,嘱其改变体位时动作要慢,定时监测血压,如出现头晕、头痛等不适时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而对于使用可能增加病人跌倒几率的药物,使用前应告知病人及家属可能出现的反应,使其有 3 心理和思想准备。同时,可在病区和走廊醒目的位置张挂一些图文并茂,简单易懂的宣传画报,内容包括:介绍容易跌倒的高危人群;为避免发生事故的预防工作;跌倒时,应该怎样及时呼救以及如何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等。以上这些措施,可有效地减少病人意外受伤的机会。
预防患者跌倒是护理工作中需要重视的一个环节,每一位护理工作者都需用细心、爱心和耐心来对待每位住院患者,将“预防患者跌倒”纳入质量控制范畴,并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及指导,有效降低病人跌倒的发生率,提高住院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苏娜.香港医院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方法.中华护理杂志,2003,38(5):359-360.2.张凤清.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5,6(6):66.3.姜旭雯,陈影影.住院患者跌倒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8):347-349.4.徐建鸣.预防住院病人跌倒的最新实证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7):38-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