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意识
一是思想不够解放,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创新的主动性,满足现状,小进则满、小富则安,不愿创新;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陈规,不能跳出圈子看问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不能以开拓的精神面对、分析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二是工作不够大胆,创新魄力欠缺。在工作中,用老办法、老眼光看待和解决问题,怕出问题,怕担责任,不敢创新。
三是知识不够全面,创新招数不多。不能将上级政策与本地实际有效结合,照抄照搬;习惯于凭老经验办事,满足于运用简单的直线思维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思维不开拓,视野不开阔。
第二篇: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
1主要特征
创新的定义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意识有主动性和被动性两大类。(来源杨远锋)
新颖性
创新意识或是为了满足新的社会需求,或是用新的方式更好的地满足原来的社会需求,创新意识是求新意识。
历史性
创新意识是以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需要为出发点的,而这种需要很大程度上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在阶级社会里,创新意识受阶级性和道德观影响制约。人们的创新意识激起的创造活动和产生的创造成果,应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创新意识必须考虑社会效果。
差异性
各人的创新意识和他们的社会地位、环境氛围、文化素养、兴趣爱好、情感志趣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联系,这些因素对创新意识的产生起到重大影响作用。而这类因素也是因人而异,因此对于创新意识既要考察社会背景,又要考察其文化素养和志趣动机。
2内涵
创新意识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
创造动机是创造活动的动力因素,他能推动和激励人们发动和维持进行创造性活动。创造兴趣能促进创造活动的成功,是促使人们积极控求新奇事物的种心理倾向。创造情感是引起、推进乃至完成创造的心理因素,只有具有正确的创造情感才能使创造成功。
创造意志是在创造中克服困难,冲破阻碍的心理因素,创造意志具有目的性、顽强性和自制性。
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不同,创新意识是引起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条件,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意识的必然结果,二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创新意识是创造人才所必需具备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是培养创造人才的起点只有注意从小培养创新意识,才能为成长为创造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教育部门应以此为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才有希望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强国。
3意识
创新是指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一切领域,一切层面上淘汰落后的思想、事物,创造先进的、有价值的思想和事物的活动过程。
所谓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创新意识总是代表着一定社会主体奋斗的明确目标和价值指向性,成为一定主体产生稳定、持久创新需要、价值追求和思维定势以及理性自觉的推动力量,成为唤醒、激励和发挥人所蕴涵的潜在本质力量的重要精神力量。
4作用
第一,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在今天,创新能力实际就是国家、民族发展能力的代名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问题能力大小的最客观和最重要的标志。
第二,创新意识促成社会多种因素的变化,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创新意识根源于社会生产方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从而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上层建筑的进步。创新意识进一步推动人的思想解放,有利于人们形成开拓意识、领先意识等先进观念;创新意识会促进社会政治向更加民主、宽容的方向发展,这是创新发展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这些条件反过来又促进创新意识的扩展,更有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
第三,创新意识能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提升人的本质力量。创新实质上确定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代表着人才素质变化的性质和方向,它输出着一种重要的信息:社会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有开拓精神的人、有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它客观上引导人们朝这个目标提高自己的素质,使人的本质力量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确证。它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
第三篇: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1
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范畴。它是开展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种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勇气、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求新精神是一种敢于抛弃旧观念和旧事物,勇于创造新观念和新事物的精神。例如,他们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他们掌握的事实,他们建立的理论,他们总结的方法),不断追求新的知识;对现有的生活生产方式、方法、工具、材料、物品不满意的;根据实际需要和新形势,不断改革创新;他们不符合刻板印象(规则、方法、理论、陈述)。敢于打破原有框架,探索新的规律和方法;他们不敢迷信书籍和权威,不敢根据事实和自己的思想来质疑书籍和权威;他们不会盲目模仿别人的想法、言论和做法;它们并不遵循相同的模式;他们只以书为本,坚持独立思考,说自己的话,走自己的路。我不喜欢一概而论,追求新奇、唯一性、幻想和独特性;不死板、死板、灵活地运用现有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创新精神的具体体现。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一个方面。它在其他方面与纪律精神并不矛盾,而是统一的。例如,创新精神的特点是敢于抛弃旧观念,创造新观念。同时,创新精神是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的'。创新精神只有符合客观需要和规律,才能转化为创新成果,成为推动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新精神既崇尚新颖性和独特性,又受到一定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制约。创新精神倡导独立思考。
并不是我们不听别人的意见,不欣赏自己,坚持自己的意见,不骄傲自大,而是我们应该团结合作,互相沟通。同时,这也是当代创新顺利进行的必经之路:勇于创新,不怕犯错,不鼓励犯错,而是在课堂上纠正错误,害怕知道错误,这是一种科学探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创新精神不迷信书本和权威,不反对学习前人的经验,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精神提倡大胆的怀疑,怀疑应该建立在事实和思考的基础上,而不是虚无主义怀疑一切。总之,我们应该从全面、辩证的角度来看待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2
通过对解放思想,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学习材料的深入学习后,本人联系工作实际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思考,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思想解放的程度直接决定着改革创新的力度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进度,监管改造工作也要紧紧结合时代要求,用发展的观念去解放阻碍监狱发展的思想。谈一谈我个人的一点学习体会:
一、要善于发现问题
在我们的工作当中,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有问题不要紧,关键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认识到不足。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才能为创新思维提供素材,创造“入口”。发现问题,最主要的是增强观察能力。一是要善于从高处着眼,看一看你的工作计划、方针,指导思想是否对路,是否符合上级要求,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二是要善于从低处观察,看一看你的工作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符合监狱各项纪律和规定,被改造的服刑人员能否接受。三是要善于在过程中追踪,看一看工作过渡、衔接等是否畅通高效,措施能否有效落实兑现。这样一来,问题就不难被发现。
二、要掌握最基本的方法
要做到创新思维,还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加强训练。第一,加强学习,注意训练。在当今社会,不论你从事什么工作,学习已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一刻不学习、不进步,就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危险。要做到创新思维,就要加强学习。同时,在学习的基础上,注意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开发自己的智力。平时,在工作当中遇到问题,要养成经常问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办?”的习惯,从而给自己思维施加压力,使思维保持在灵活状态。第二,对自己的工作要经常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指从全局性、层次性、动态性、互动性等方面综合考虑问题的一种方法,系统思考将引导人们产生一种新的思路,使人们从复杂细节中,抓住主要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借鉴比较,寻找启发。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着的事物。我们要善于从此事物联想到彼事物,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移位,在时间和空间上转换,在物与物之间寻找桥梁在事与事之间搜寻纽带找到了之间的联系。
三、要勇于付诸实践
创新思维作为一种思维,从根本上说,还停留在认识的层面。如果没有实践,那么再好的思维也是空中楼阁。只有把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把工作推向一个新层次、新水平。在实际工作当中,能指出工作中弊端的人不少,但亲自去付诸实践的人却不多,他们缺乏实践的勇气和对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所以,在竞争时代,我们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增强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勇气,不断开创本职工作的新局面。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思维作为意识的范畴,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又反作用于实践。我们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工作效果,监狱的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千头万绪、复杂多变,我们的思维同样需要灵活多样、与时俱进。
创新思维,对于基层监狱人民警察来说颇为重要,它是一种要求,也是一种责任。在实现基层监狱管理工作科学发展的进程中,我们要做创新思维的模范,结合工作实践,以创新思维统筹兼顾加强管理,把单位各项工作可能遇到的矛盾和问题都想到,把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办法都想到。以思维创新推动工作创新,努力实现监狱基层工作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3
一、什么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特征是什么
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识,进行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理、公式、例题的结论进行深入探索、不断延伸或大力推广,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兴趣、怀疑感、自信心、思维的独立性等良好的心理品质,而就数学这一学科而言,它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主要课程,由于它自身的特点,严密的系统和推理,运算法则和运算性质的合理性,使它成为了全世界的通用语言,不需要翻译,只要用数学、符号语言和图形即可传达我们的思想。达到交流的目的,时代呼唤着数学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等特征。
二、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笔者认为创新意识的培养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的创新能力,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我们对感兴趣的东西会不知不觉地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也更容易取得成就,并且对于克服困难具有更大的勇气和信心,兴趣是使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主动”发生于学生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要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困难和失败的正视,数学是由一些冷冰冰的数字、字母、符号、图形构成的',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且困难重重,这是对学生的一种挑战,如果及时克服了困难,就会向前迈出一步,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学习也就会更积极、主动,把学习上的困难看作是取得更大成功前的必要的心理情绪,而不是失败的前兆,不断地鼓励学生进行尝试,无论成功与失败,都会积累经验或教训,敢于尝试的人,他的兴趣必然会越来越浓厚,学习的干劲越来越充足。成就感会越来越高,他也会很快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
其次是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学生对学习中不能解答的问题、对老师讲解不透的内容、对奇特的现象都会产生疑问,怀疑感强的学生,他们表现为不轻信既有结论,能够大胆提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提出问题是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从而获得主动的发现机会。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4
创新是一切突出成绩的动力源。因此,党员干部要想出色做好在本职工作,真正为部门事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必须以走在时代前列、推动工作见实效为坐标,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为人先,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用新的举措,开创工作新局面。
增强创新意识,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思想解放有多远,发展之路就有多远。飞速发展的世界把“不进则退”的形势展现在我们面前。党员干部要有勇于冲破防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牢牢把握各项工作的主动权,努力做到在思想上不断有新突破、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工作上不断有新举措、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
增强创新意识,还必须要在学习中坚持与时俱进。无数实践经验证明:创新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而是主客观条件巧妙结合的产物,是多种因素的结晶,而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则是实现创新的基础。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少,往往意味着这个人水平的高低、能力的大小。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做基础去创新,这好比在空中建楼阁一样虚幻缥缈。所以,党员干部要想踏准时代的节拍,在工作中有所创新、有所创造,就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学习。
增强创新意识,需要有敢为人先、敢想敢干的胆气。创新是在现有基础上前进、突破,某种程度又需要对现在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传承、修定、调整,甚至否定。只有敢想才能敢干,只有敢干才能突破,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所以,党员干部要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把创新作为自身一种必备的素质和能力,用进步的思维和举措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以永攀高峰的精神创造一流的业绩,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自治区党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的四大战略,把“创新驱动”摆在首位,彰显建设创新型广西的决心和重要性所在。因此,创新发展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国家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关系我区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首要因素。创新发展,从广西当前实际看,当务之急是强化创新意识的自觉培养。这不仅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和强盛,关系到社会个体的进步和发展,更关系到广西“两个建成”目标的实现。为此,要注意把握好几个问题。
一、准确把握创新的本义
培养创新意识,前提在于对创新的真正理解和接受。对于创新的涵义,《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创新: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可见,创新至少包含以下内容:一是独创,即创造新的事物,想别人没有想到的,做别人没有做过的,独辟路径、善于发现;二是更新,即除旧布新,勇于改革、摒弃不合时宜的陈旧方法,迎接新事物;三是改变,即改换、更改,使事物变得和原来不一样,形成切合实际的新做法。总之,创新就是继承前人,又不因循守旧;借鉴别人,又有所独创;努力做到有新视角、新思路、新办法,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一部分人对创新的理解存在偏差。一种是对创新的理解过于形式化。一些部门对创新理解浮于表面,把创新作为增加知名度的招牌甚至是赶时髦的手段;还有一些部门过度热衷于表面、形式创新,而不注重有效的方式方法,一味追求创新速度而忽视质量,给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另一种是对创新的理解过于狭窄。创新应是全局的创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理论、制度、科技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可见,创新是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全方位的覆盖,不应简单停留在将“创新”等同于“科技创新”单一的思维模式,要以全局的思维和高度,全面理解创新的内涵和范围。
二、培育敢于创新的勇气
常言道,不破不立。破旧立新,勇气是关键,没有敢于打破旧框架、旧体系的勇气,就难有理论和实践的创造和发展。当前,广西在国家对外开放大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处于多种机遇叠加的良好发展时期。如何抓住机遇?首先,要敢于担当。在准确把握我区发展任务的前提下,要以舍我其谁的魄力和敢于立军令状的胆识,塑造“敢想,敢闯,敢于创造,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坚定奋勇争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冲破狭隘、大胆实践,把各项工作抓好、抓实。其次,要敢于质疑。质疑是创新的重要开端,中国有句格言:常有所疑、勇于破疑。创新鼓励勇于反思和提出问题,有疑惑才会去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发现和收获,这是创新获得成功的关键。再有,要敢于试错,试错是创新成功的法宝。当前有些部门和干部对改革创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导致了改革创新动力普遍不足。在创新的滚滚洪流中,有的人不敢试错,白白错过了好多发展的机遇。尤其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勇于创新、敢于试错是通往成功的前提。从我区实际看,越来越多的企业、机构和个人,尝试运用新科技与传统产业结合,开拓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优势的生产和服务新模式,因而取得前所未有的效益。反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抱着裹足不前、瞻前顾后的畏难思想,就错失了发展良机。因此,我们只有鼓足敢于创新的勇气,利用好时代赋予的机遇,不害怕失败和错误,努力探索开拓新产品、新业态、新领域,才能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三、培养善于创新的思维
创新思维主要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要求我们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视角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独特的、具有良好社会意义的成果。首先,创新需要建立科学的思考方法。要努力摆脱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打破与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规律不相吻合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以及束缚思想发展的陈规陋习。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容易僵化和框定人的思维,让想干事、敢创新的人举步维艰。其次,创新意味着必须有找准自身的定位和模式的正确思维,以科学的理念指导、选择适合自己的创新路径。包含两层意义:一方面,创新要有思维变通性。冲破思维定式,是创造力发挥的前提。因各省市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等发展水平的不一致,广西创新发展之路不能照搬而是应与其他省市的`发展规划和模式有所区别。要善于转换观念、因地制宜,着力于广西特色建设,比如依托广西生态自然环境优美的突出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走出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创新要有思维敏感性。培养敏锐的发现力和感知力。比如在创新中,善于发现和运用广西区位优势和长期积累,运用邻近东盟、与东盟具有长期合作的优势,开发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资源,构建具有广西特点的开放型经济格局,着力打造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新门户新枢纽,将广西建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等。再有,创新思维的培养还重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一些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做法虽然是阻碍创新的原因,但是也应该善于发现和鉴别它们当中的有益成分,破茧抽丝,提取有利于创新的成分和养料,推动新常态下具有广西特色的创新道路。
四、正视创新中遇到的困难和失败
创新具有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此,困难、风险和失败是创新过程中必然的经历。这就要求我们正视困难、接受风险、包容失败,要学会从困难中寻找机会,在风险中把握方向,于失败中积累经验。首先,要对创新过程的困难有充分思想准备。从国家层面来看,必须清醒看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两个百年计划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挑战。从我区发展的实际看,我区处于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如转方式调结构难度较大,贫困人口较多,土地、能源等要素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等。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做好攻坚克难的充分准备。其次,要对创新发展中的失败有足够的包容。在创新过程中,失败不可避免。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不仅要激励宣传创新成功者,但同时还要容忍理解失败者。如果我们不能容忍理解失败,或者暂时的挫折,在工作过程中大家就会都求稳,都选择最保守的方式,不敢独树一帜追求成功,创新就会变得举步维艰、难以持续。因此,营造容忍失败、善待错误的氛围,理性对待“改革失败”的责任,让更多的部门和干部“甩开膀子”谋改革、谋创新,才会使我们的社会创新越来越多,才能圆满完成“十三五”发展任务,实现“两个建成”的奋斗目标。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6
创新意识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在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分享我在培养创新意识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为了培养创新意识,我认为充分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趋势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信息更新迅速、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要对各个行业的发展有所了解。通过阅读报纸、杂志、非虚假的新闻等多种方式,加深了解,对于我们培养创新意识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只有了解到各个领域的最新信息,我们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和方向。一旦我们与社会的`发展脱节了,就很容易被淘汰,失去创新的机会。所以,充分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趋势是我们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
其次,培养创新意识还需要保持积极的思维态度。创新意识与积极的思维态度息息相关。要有创新意识,就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只有积极地对待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我们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就像爱迪生说过的那样:“百分之九十九的天才是刻苦的劳动。”只有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要敢于提问题”的精神,才能培养出积极的创新意识。
最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方式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人们的性格和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在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有些人喜欢和他人一起讨论问题,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灵感和想法;有些人喜欢独自思考,这样可以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适合自己的方法不同,但最终的目标都是相同的。所以,要培养创新意识,不仅要注重方法的选择,还要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不断完善。
总之,培养创新意识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事业。要有充分的了解,保持积极的思维态度,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创新梦想。我相信,在不断的努力和积累中,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出属于自己的创新意识,并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成功。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7
在现代社会,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关键。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就必须掌握改革创新的核心意识,不断挖掘市场需求,并不断创新和进步。但是,如何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呢?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强化对改革创新意识的认识。改革创新是实现持续进步的关键,是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增强对创新和变革的紧迫感和动力感。
其次,找到自身创新动力。人人都可以创新,但创新要有动力,这个动力来源于自身的要求和目标。因此,要有明确的个人发展目标,要坚定追求更高水平的信念,还要认真分析个人独特的优势和优点,找到更多的自我激励。只有发挥自身潜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成功和价值创造。
再次,要保持敏感度,关注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改革创新的源动力,我们要密切关注市场变化,了解客户和消费者需求的变迁和数量变化,认真分析市场瓶颈和发展机遇,并据此作出相应的策略和决策。只有与市场同行,才能保证创新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此外,要拥有一流的团队。强大的团队是创新和变革的关键所在。团队成员之间要有良好的沟通协作和协调能力,在共同的目标和使命指引下,共同解决问题,发挥各自的长处和优势。团队的凝聚力和团队成员的机智和智慧都需要不断地增强,这可以通过内部交流、学习和外部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来实现。
综上所述,要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提高对改革创新的认识和意识,找到个人创新动力和源动力,保持敏感度,关注市场需求,拥有一流团队的推动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取得更进一步的成功。
改革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才能够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作为个人和企业,我们必须时刻牢记这一点,不断完善和优化自身的能力,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只有在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中追求自我,才能在改革创新的路上不断前行,实现更高的发展和更大的成功。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8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责无旁贷地担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神圣使命。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大学培养学生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它维系着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
一、创新意识的含义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际活动中,主动开展创新活动的观念和意识,表现为对创新的重视、追求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兴趣和欲望。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唤醒、激励和发挥人所蕴涵的潜在本质力量的重要精神动力,与创新能力一起贯穿于人的创新活动的整个过程。
二、创新意识的内容
1.强烈的创新动机。创新动机是创新意识的动力源,是形成和推动创新行为的内驱力,是引起和维持主体进行创新活动的内部心理过程,也是创新才能得以施展的能源。人的每项创新活动、每个创新意识都离不开一定创新动机的支配,创新动机明确并且强烈的人,他的创新活动的希望就越大,创新动机肤浅的人,他的创新活动成功的希望就小。
2.浓厚的创新兴趣。创新兴趣是指人们从事创新活动投入积极情绪和态度定向。它是创新动机的进一步发展。创新动机来源于对创新的浓厚兴趣。产生创新动机不一定有创新兴趣,而一旦形成创新兴趣必然伴随着创新动机。创新兴趣是人们从事创新实践活动强有力的动力之一。
3.健康的创新情感。创新过程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引起、推进乃至完成创造性活动的创新情感。首先稳定的创新情感。现代创新者只有在稳定的创新情感支配下,才能提高自身创新敏感性,及时捕捉有用信息,对与创新有关的事物充满浓厚的兴趣。其次积极的创新情感。现代创新者积极的创新情感,可以极大地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敏锐性,充分调动自己投身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再次深厚的创新情感。创新热情是一种稳定深厚的创新情感,具有持续性。它是一种能促进现代创新者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展开创新活动的心理推动力量。
4.坚定的创新意志。创新意志是在创造中克服各种困难,冲破阻碍的心理因素。首先是创新意志的目的性。现代创新者对自己的行动目的有明确的认识,才能按既定的目标去行动。其次创新意志的顽强性。科学创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是要探索前人没有走完的路,要产生前人没有产生过的成果。在创造过程中成功与失败并存,只有意志顽强的创造者才能在挫折与失败中不断进取,从而把失败引向成功。创新意志的顽强性指人们在创新的过程中能精力充沛,坚持不懈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取得创新成果。
三、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1.是当今信息时代国家创新体系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里,高科技产业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科技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资源,对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培养是当今知识经济背景下科技进步的要求和科技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国家创新体系是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体系,其主要成分是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目标明确、组织比较完备的网络系统。这一体系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积累发展的过程,需要一代代人艰辛的努力,也需要持续不断的创新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国家的科技竞争力,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敏捷的创新思维和很强的创新能力,从而能获得创造性成果,成为有所建树的人才。国家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创新体系赖以维系的根源,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导力量和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国家创新体系的每个构成要素都需要创新型人才发挥科技中坚力量。因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创新体系持续发展和永葆生机的需要。
2.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高校的.人才质量标准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良好的社会声誉要靠自己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和取得的丰硕科研成果来赢得。高校人才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取决于学生的创新素质高低,创新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在未来的市场中的竞争力,那些培养出很多高素质竞争人才的高校在社会的声誉与日俱增,学校的生源也就必然会增加,这样必然促进学校的发展。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人才是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种认识、人格、社会层面的综合体,涉及人的生理、心理、智力、人格等诸多方面,是人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外在表现。一方面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才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素质中所必备的成分,因而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随着社会和现实需要的发展而发展的,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观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扩充,因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任务和内在要求。
3.是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马克思关于认为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多方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以及人的个性的发展。从这一理论来看培养创新意识是实现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准备和必要保证,是高校大学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知识的增长率加快,知识转化的速度迅猛增加,高校大学生想要在这种情况下成才就需要掌握包摄面广、潜移性强、容纳度高、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需要高校大学生有忧患意识,主动发挥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想在就业饱和的状态下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需要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利用所学的知识,敏锐地观察就业趋向,并把自己武装成与众不同的创新人才,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时,创新也是每一名共产党党员的历史使命,增强党员创新意识是加强我党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
党员干部增强创新意识,有利于从容面对日益复杂的工作环境。在过去的一年里,无论是在炎炎夏日里的脱贫攻坚,或是严肃的整顿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亦或是毫不停歇的迎接全国卫生城市复审工作等等,我区的`党员干部大都经受住了检验,出色的完成了任务。然而新的历史篇章,将伴随的是新的历史任务,脱贫攻坚迎来新的阶段,政务服务一体化建设吹响新的号角,党员干部需要的是增强创新意识,用新思维、新手段、新方式来做突破固有局限,更出色完成新的历史任务。
党员干部增强创新意识,有利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近期广安市委副书记、市长曾卿在“五届广安市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创新提出倡导“八项工作法”推进政府工作,纵观全局,其出处的核心就在于创新,其想法在于改变旧有不合理、效率低下工作方法,通过新工作法的倡导、推广来转变政府部门工作作风,达到务实、高效、廉洁的目的。市委副书记况乎如此,作为基层的党员干部,是否更应该增强创新意识,为工作方式的改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现今乃至将来,党员干部每一天面对的都是不再容易的工作,瞬息万变、根牙磬错,要增强创新意识,在新的时代、新的征程、新的挑战中乘风破浪。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10
所谓职业意识,就是指学生的就业意识,它包括自信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在老师的积极引导和帮助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切身体会到职业意识的重要性并形成良好职业意识,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反过来可以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下面从职业意识的几个构成要素出发,谈谈如何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的培养。
1、搞好新生入学教育,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理念。人的绝大多数东西是后天获得的,是经过训练和培养出来的,职业中学学生的职业意识是学生培养目标的组成部分,因此,学生入学之季学校老师就应有计划、有意识的培养。我们在新生入学教育的各个环节都注重了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首先向学生阐明职业中学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各阶层优秀的劳动者,让学生明白一个人能劳动,能给个人、他人和社会创造财富是幸福的,并通过列举各个时期优秀劳动者被社会认可、他人赞誉的事例,让学生放弃进职业中学的自卑心理,树立对将来从业的自信心。其次,通过军训让学生领会军人的天职是服从,从业应将个人利益和集体相融合,个人在集体中成长,集体在个人奉献中壮大,个人与集体是相辅相成的。参观历届毕业生作品展,通过对作品特征及创作者情况介绍,让新生明白成功都是需要付出的,只有尽心才能取得成功。
2、注重生产实习,让学生从实践中逐渐养成职业意识。学校在专业课教学中,都安排了较大比例的生产实习的时间并付诸实施。具体办法是学校联系管理水平高、信誉和社会效益好的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场所,并要求企业安排优秀员工做学生的师傅,让师傅和学生明确实习目标,同时要求学生按照企业员工的标准,在细节方面严格把关。学生在实习中主动参与企业的各项学习和活动,学校安排人员配合企业对实习学生定期考评,对取得的成绩予以鼓励,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办法和措施,在各阶段实习中,让学生以企业主人的身份,领悟作为一个从业人员应具备的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及素质,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目的。
3、以培养学生爱心为突破口,培养职中学生职业意识。爱屋及乌,世界知名企业都把爱企业的教育和引导放在重要位置,爱心是人的基本情感因素,是人主动投入某项事情的原动力,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内因之一。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的培养过程中,突出了爱心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最终朝着文明、和谐的方向发展,这需要社会每个成员奉献爱心,任何单位良性发展需要它的每个员工有爱心。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让其体验爱心的具体内涵是什么,爱心的表现形式,通过各种形式的爱心教育与引导、开展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意识,在培养爱心的同时,始终向学生灌输职业意识的基础是爱心,比如说一个不热爱单位、企业的劳动者不可能成为优秀劳动者,通过爱心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意识。
4、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应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4.1培养学生学习目标。目标决定人生、细节决定成败,没有目标就没有奋斗方向。职业中学学生生源普遍较差,其学习目标的培养尤为重要。学校和教师应结合每个学生实际,根据所学专业的特点、该专业今后走向及从业人员现状,让学生制定出长期、中期和近期目标,让学生看到努力方向。有了学习目标学生才会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同时教师要鼓励和鞭策学生完成学习目标,随时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学生在实现学习目标过程中,不仅可以降低教育管理难度,从而促进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4.2强化纪律观念,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意识。纪律是人生事业成功的保障,从业人员纪律观念,遵章守纪意识是被考查的基本要素之一。所以纪律观念和遵章意识从学生抓起,首先应制定全体学生都能做到的纪律和规章制度,从而规范学生言行,对做得好的要及时表扬,对违规违纪,都应处理,让学生知晓纪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进而让学生知道要怎样做,且必须这样做,否则会受到处罚,将来从业后,如果出现违纪事件还会受到相应的经济和行政处罚。
4.3敬业、爱业、勤业思想的培养。敬业、爱业、勤业是职业意识的核心,学校和老师应着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敬业属职业道德范畴,是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现代公民素养高低的标准之一,也是企业用人必须考虑的基本因素。培养学生敬业思想,就是教育引导学生踏踏实实工作,尽最大努力工作。爱业就是培养学生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喜欢自己的工作,从工作中找到成功感、成就感和幸福感,自始至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勤业是培养学生在工作中要多动脑、多动手,任何成功都是需要付出的,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俗话说一生之际在于勤,只有通过多年勤奋劳动和工作,才会取得满意的成果。
4.4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人类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的,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更需要所有从业人员具备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从创新观念培养开始,有创新观念才会有创新想法,进而付诸实施,要培养学生多观念、多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工作实践中找出快捷、高效、优质的方法、措施和技能,以代替原有的方法。
4.5培养学生艰苦创业精神。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学生就业有多种渠道,自己创业不失为一种理想办法,自己创业能为社会减小矛盾,又可以调动个人聪明才干,增长个人综合能力,但个人创业会面临多种困难,这就要求具有开拓精神、吃苦耐劳、战胜困难和挫折的意志品质,通过培养学生艰苦创业精神,使更多学生离校后乐于自己创业。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11
一、高校体育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高校体育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是人类社会兴旺发达的灵魂,创新指的是通过科学研究不断的创新知识和创新生产技术,其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十分的重要。创新能力是指反映主体行为技巧的一个行为动作,把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转化成为精神或者是物质的一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依靠创新教育和创新的知识等,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的一个主要途径,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其担负着一项重大的使命即培养创新型人才。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体育教学中需要高度的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代高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将以往的“技能教育”转变成为现在的“发展基本活动能力”来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其要求学生能够独立的完成各种体育练习,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能够产生一些新的想法,使学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教育的一大核心点,也是未来社会知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一个需要。
2.高校体育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1创新是时展的需要
创新意识是知识经济时代积极倡导的思想意识,创新就是创造新的事物或者产生新的想法,在旧事物不适应当今社会要求的前提下所产生的一种新的事物。任何的新发明和新创造以及新纪录的打破,都是人类创新意识的实践结果,实践证明了,创新的意识越强,探究的兴趣也就越浓,求知的欲望也会越高,同时突破旧思维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作为21新世纪高等院校的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光荣使命,要求这些学生必须勇于开拓进取,敢想敢闯,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在走向社会后,经受住种种挑战,创造出良好的业绩。
2.2创新是终身体育的需要
随着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高校体育应以终身体育为核心,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着眼未来。这不考虑到了学生在校期间身体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增强了体质,同时考虑到了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之后,还仍然能够坚持锻炼。学生的未来还处于发展和变化中,选择什么样的运动项目,怎样解决运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凭借学校所学习的知识,另外一方面则取决于自身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只有对体育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和爱好,才能够形成良好的习惯,做到坚持不懈的锻炼。
2.3创新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体育需要更新教学的理念,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大力的发展素质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创新,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此外,还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最终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
二、影响高校体育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1.教学观念陈旧
传统的教学是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的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这样的体育教学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的存在人们的脑海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体育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提高。这样的教学观念使体育在教学的过程中失去了本应该有的和谐和愉快,使学生逐渐不喜欢上体育课,严重的甚至影响到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这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想法相差万里。
2.管理方式封闭
长时间以来,高校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严重的与社会脱节,没有很好的考虑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没有注意去分析了解市场经济条,从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到教学的评估,大多都是由学校的主管部门统一制订的方案,没有很好的与各个高校进行调节,这样的体育教育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注重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高校体育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的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体育教学强制化,教学的方法十分的呆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了一个被动者,被动的进行练习。这种教学模式在一段时间之后会使学生对体育学习缺乏一定的兴趣,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体育教学的内容陈旧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十分的广泛,学生在课堂中需要学量的体育技能,并且大多数的教学内容都是中小学的教学内容是重复,不是大学生需要学习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因此,学生对于体育兴趣乏乏。兴趣是创新的基本,学生在缺乏兴趣的情况下去学习,是难以有创新思维产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心理学家在经过一系列的研究之后得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和发散思维,这是国际上通用的两个创造力指标。这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敢于独立思考,同时要求教师不仅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时应尽量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的探索,敢于怀疑和创新,积极的提出自己的新方法、新思路等,最终达到认知和创造。如今在我们国家高等学校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还存在着学生的学习偏于机械化的记忆,浅层次的理解和简单的应用,这就导致了在教学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简单传授标准答案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时间以来,我们习惯性的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在教师的帮助下来进行学习和掌握书本上的知识,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我们国家高校体育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实践,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彻底的清除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弊端,有针对性的采取处理的方法和措施,构建知识经济时代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1.体育教学观念的创新
高校体育教学应该注重高层次的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培养,对教育理念中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观念进行剔除,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最终目标。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传授加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的教育模式,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到体育教学中。创新体育教学观念应注重以下几点:第一是要坚持学生为本,倡导学生敢于探索求知、充分的发展自身潜能和个性的价值观等。第二是教师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应充分的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展各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活动,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养成。第三是加强体育基础知识的教育,以思想教育为指导,树立学生正确的体育观。
2.体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
在这个知识经济推动着整个社会变革的时代,高校的体育教学担负着“从知识传授型转向素质教育型”的转变任务,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应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和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的同时,养成定期锻炼身体的良好的习惯。高校的体育教学应充分的考虑到高素质人才知识层次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又不能够只单纯的去追求这种系统性和完善性,这是因为体育知识的学习具有相对的非阶梯性和跳跃性。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上,应以学生的身体活动为媒介,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体育文化信息,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同时,还应定期的更新体育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的效果,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技能和更多的关于健康的知识。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过程中,体育创新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创新项目、创新制度等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充分的感受到运动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念,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身体和心理全面的发展。
3.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新的基础,这一基础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对于创造兴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是民主、平等、理解、尊重等为基础的一种合作关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尊重学生的想法,创设一种相对自由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敢想、敢说和敢做的精神。
四、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创新离不开人才,在当今社会所说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高等院校的主要职责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更是全面推进素质教学的一个必然要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尊重学生的想法,创设一种相对宽松和自由的教学环境,从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12
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基础原理,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要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道理所在。因为没有了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我们的政治生活就会失去方向。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动物的生存与人的生活都是生命活动的存在方式,但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生活是一种不断地创造新的意义和价值的高级生命活动。 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爱岗敬业,以身作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教育、教学、教研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带头作用。除此之外,最为重要的就是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关注教育主体的生活质量、生命价值和意义,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不断发现和创新的过程,在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去展示个体生命的灵动与飞扬。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主要定位在知识的讲授和传递,就像是把知识从一个仓库搬运到另一个仓库,这样一来,教师就变成了知识的“搬运工”,他们的职业活动变成了一种单调乏味、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沦为了只是按照固有程序机械运行、缺乏创新意识的“教书匠”。在这种单调乏味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体验不到自己职业生活的快乐、幸福,更感受不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马克思曾经说过:“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从根本上来讲是教师不断进行创新和超越、体验生命律动以及实现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实现从“教书匠”向发展型、反思型和创新型教师的转变,把研究和反思作为自己的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方式,通过自由而富有创新性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积极探索和深刻反省,不断地确认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教师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在这种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从而使自己的职业生活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活力。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的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才不只是与科学,而且是与哲学、艺术相关,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其次,一名优秀教师与其他教师的区别就在于他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根本上是因为他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是不可能形成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独特的教学风格的。教师的教学风格也直接影响着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没有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也难以培养出富有个性品质的学生。
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更新那些不适应新形势的旧思想和旧观念。必须因人、因时、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我们的教育应当是创造一种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13
阅读教学作为现代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毫无例外也应把教学的目标之一定向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上。阅读教学内容中含有大量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如何积极挖掘系统组合,将极大地弥补阅读教学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灌输,轻启发,重接受,轻发现的致命缺陷,并在增强阅读教学造血功能与发展活力的同时,极大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素质提高。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1、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源头活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提倡开放式的创新思维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堂要创设开放的互动的教学环境。鲁迅先生曾把学习比作蜜蜂采花粉酿蜜,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身思维加工的过程。如:在和学生共同研读《孔乙己》一文时,为了理解本文的主题,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思路可向不同方向发散。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学生很快就说出了自己的认识,有对封建教育的反思,还有对封建礼教的批判等。看来学生的确读懂了课文,也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活跃灵动的课堂气氛,标志着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了发展,创新思维得到了彰显。
2、引导求同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总是运用求同思维对知识进行不断总结、归纳,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概括出最基本的要领和系统的知识,得出规律,达到获得阅读知识益于理解的目的。如:在《皇帝的新装》一文结局一节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当小孩子说出真相时,皇帝“抖”了一下?有学生说因为他没穿衣服太冷;有学生说他被揭穿没穿衣服心慌;有学生说他也意识到自己被骗感到丢人;有学生说他为了炫耀新衣故意为之等不同看法都表明学生在积极思考,但很显然,有些学生的看法离题太远。我就引导学生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创作意图思考,到底怎样理解这一问题才更为准确,学生的思维再次被启动,他们经过思考讨论后,答案趋于“同”,他们在比较中得到了最佳答案,从而认识到有些问题是大家的“共识”,创新思维不但求异,也要求同。鼓励他们敢于怀疑与发问,自己设计问题,自己解答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思维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14
教师的创造性主要受自身素质——知识、经验、智力、个性心理品质等因素的影响。创新即生存,创新是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是支撑一个民族的脊梁和灵魂,知识创新源于创新教育,而体育教育将其具有的特殊性将两者结合,这是当前迫切研究的课题,必须从两者的关系说起。这对于教师来说十分重要。倘若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是完成跨世纪宏伟大业的保证。
1.创新教育与体育教育的涵义及关系
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提高素质教育的手段,而体育教育如何和创新相结合呢?体育教育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及充分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它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创新优势。因此,体育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就是体育活动通过它所具有的社会环境和特有的功能,通过教育的过程来培养人的创新个性,开发人的创新智能。要真正体现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应用,体育教师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从而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在体育教育中利用创新教育存在的潜力开拓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创造能力,从而增强个性培养。
2.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发展潜力
2.1开拓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包括强烈的创造激情、探索欲、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心、自信心等心理品质,也包括具有远大的理想、不畏艰险的勇气、楔而不舍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育的创新意识起主导作用,是教学中获取创新成功的第一要素,教师要有创造性的工作,自觉地、积极地营造课堂民主气氛,主动地转变教育观念,转变主体角色,摆正教与学、师与生的位置,甘愿充当学生的铺路石,为学生提供民好的学习环境。我在每一节体育课堂教学上我都会激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确立自己的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所授内容设疑、提问和创新,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不同的问题和练习要求,对于那些较难的问题和练习,允许学生间相互讨论和帮助,也允许学生对答案的回答不拘泥于某一定向性结论,帮助学生寻求多元化的目标、方法,这样创新意识会更为强烈。
2.2培养创新精神。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只不过它埋藏在人的较为深层的自我里,只有付出辛劳且常常去挖掘,才能得到它。一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禁钢着各位体育教研人员,一味地遵循着“讲解一示范一分组练习一巡回指导一终结评价”的教学模式,这种以教材为中心,将教材比作“图纸”,力求把学生加工成“标准件”,使得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忽视个体差异,与当前素质教育背向而驰,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改变旧的教学方法。方法是研究认识问题的途径。体育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参与知识形式,探索研究知识创新学习过程,在实践中力求达到知识的创新。三是发挥体育的`自身优势。体育对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不但具有自身的学科优势,而且还有更广泛的空间和氛围。因此,应借助体育教学的自身优势,在传授知识与技能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体、促智、审美、益智等多功能的教育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2.3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产生最基本的要求是思维的活跃性。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案时,要从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角度考虑,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由学生个性差异很大,教师要因人而异,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求异、充分发挥学生特长,训练其发散思维、启发联想想象。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因此,在体育教育中,教师应尝试着教会学生不断提问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强烈意识,及时鼓励、肯定,使之爆发出理想的火花。
2.4培养创造能力。在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注重开展启发诱导,创造性来自个人智慧和潜能的自由发挥。现代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向学生提供富有刺激创造的环境,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选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创造能力发展的素材,改革教育方法。不能用硬性的教学安排把学生捆得死死的,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个人兴趣,留给时间让学生干一点自己喜欢干的事情,这样,学生才会在教学中发挥创造能力。
3.依据创新教育的特性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1创新教育是注重智力的开发。智力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智力是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较为统一的认识是:智力是人脑功能的表现,是人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但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却有赖于体育活动。在教学中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
3.2创新教育是多样化的教学。一是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有的取向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教学安排,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二是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如培养形式灵活,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队形,以及理论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相、电影,访问体育明星,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等,对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生情感很有好处。三是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可接受性。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
总之,创新教育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创新精神为核心,重点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习惯、基本的独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这是创新教育最为根本的目标和任务。要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教师本身必须有创造力。因此,教师要依靠创新,发展自己、充实自己、拓宽自己、延伸自己、超越自己,要有高度的工作、要有强烈的创造意识热情、要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顽强的意志力。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15
21世纪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发展经济必须依托知识创新,未来社会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创新的竞争,是创新人才的竞争,是教育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人才的竞争。为止让我们必须以新的人才观念审视我们的教育,确立新的教育培养目标。因此,创新知识将由人们的一般追求发展为激烈的集团竞争和国际竞争。
创新即生存,创新是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是支撑一个民族的脊梁和灵魂,知识创新源于创新教育,而体育教育将其具有的特殊性将两者结合,这是当前迫切研究的课题。必须从两者的关系说起。
一、创新教育与体育教育的涵义及关系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要体现创新,创新教育的根本就改变“应试”教学为全面素质教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所谓体育教育,是以培养健康的身体,和通过身体活动对身心的培养为目的的教育。具体地说,包括两个含义:一个为身体的教宵,既促进形态的生长和机能的发育,形成健康而美的体格;二为通过身体教育,促进体力、智力、情感、意志的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体育教育在塑造人的形体美、姿态美、动作美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着感和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所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提高素质教育的手段,而体育教育如何和创新相结合呢?体育教育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及充分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它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创新优势。因此,体育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就是体育活动通过它所具有的社会环境和特有的功能,通过教育的过程来培养人的创新个性,开发人的创新智能。要真正体现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应用,体育教师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从而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在体育教育中利用创新教育存在的潜力开拓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创造能力,从而增强个性培养。
二、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发展潜力
(一)开拓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包括强烈的创造激情、探索欲、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心、自信心等心理品质,也包括具有远大的理想、不畏艰险的勇气、楔而不舍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育的创新意识起主导作用,是教学中获取创新成功的第一要素,教师要有创造性的工作,自觉地、积极地营造课堂民主气氛,主动地转变教育观念,转变主体角色,摆正教与学、师与生的位置,甘愿充当学生的铺路石,为学生提供民好的学习环境。我在每一节体育课堂教学上我都会激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确立自己的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所授内容设疑、提问和创新,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不同的问题和练习要求,对于那些较难的问题和练习,允许学生间相互讨论和帮助,也允许学生对答案的回答不拘泥于某一定向性结论,帮助学生寻求多元化的目标、方法,这样创新意识会更为强烈。
(二)培养创新精神
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只不过它埋藏在人的较为深层的自我里,只有付出辛劳且常常去挖掘,才能得到它。
1、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禁钢着各位体育教研人员,一味地遵循着“讲解一示范一分组练习一巡回指导一终结评价”的教学模式,这种以教材为中心,将教材比作“图纸”,力求把学生加工成“标准件”,使得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忽视个体差异,与当前素质教育背向而驰,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当学生以自我批评和自我评价为依据,把他人评价放在次要地位时,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就会得到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提出的一些奇特问题,不应忽视,而应鼓励他们质疑、引导他们标新立异,在教学中考虑什么。何不巧妙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构建一套思维活跃的,具有创新功能的体育教育模式,例如目前试行的“快乐体育”“成功体育”“小团体体育”等等。
2、改变旧的教学方法
方法是研究认识问题的途径。体育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参与知识形式,探索研究知识创新学习过程,在实践中力求达到知识的创新。例如,发现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探索研究开拓思路,去解决问题,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技术动作、方法原理和有关知识。在情境教学法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以生活展示情境,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图像、录像、多媒体再现情景,以语言描述,以音乐渲染情景,例如在游戏“抢救伤员”中配上战场上的枪炮声,战车的轰鸣声,战士的呐喊声,创设出战斗的氛围,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而迅速进入角色。这样,游戏更加形象、逼真,学生兴趣、情绪更加高涨,思维更加活跃,从而激励学生的情感,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3、发挥体育的自身优势
体育对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不但具有自身的学科优势,而且还有更广泛的空间和氛围。因此,应借助体育教学的自身优势,在传授知识与技能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体、促智、审美、益智等多功能的教育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例如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示范某个新的动作时,有的学生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去做动作;有的学生心里想去练,但不外露,这样学生就会很被动,作为教师应清醒认识到学生好象在逃避,其实内心深处也想学,因此教师应让每个学生体会冠军乐趣,给予鼓励,这样才会让他们去思索、创新。又例如在练习前滚翻和后滚款时呈圆形摆放体操垫,这样,做前滚翻时如葵花向阳;做后滚翻时如百花齐放。只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场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创新激情。
(三)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的产生最基本的要求是思维的活跃性。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案时,要从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角度考虑,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由学生个性差异很大,教师要因人而异,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求异、充分发挥学生特长,训练其发散思维、启发联想想象。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因此在体育教育中,教师应尝试着教会学生不断提问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强烈意识,及时鼓励、肯定,使之爆发出理想的火花。比如在游戏中,给每一小组一个小胶球,画出一定的活动范围,要求每组的学生以小胶球为中心,创编或组编出大家喜欢的体育游戏。游戏前,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创新,不要照搬已学过的`游戏,组与组之间最好不要雷同,想方设法创编出具有新意、有利于锻炼身体、能够培养体育兴趣、具有开拓精神等的游戏活动。大家经过思考、讨论和选择,创编了“投球得分”、“双腿夹球比快”、“叫号接球”、“击中目标”、“打活动目标”等游戏项目。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发挥“导演”的角色,充分让学生自行活动,培养学生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教师还对活动形式、方法新颖,创新意识强的小组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个别有困难或游戏活动缺乏新意的小组进行点拨、启发和帮助。这样,有效地发挥了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实践水平和经验。
(四)培养创造能力
在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注重开展启发诱导,创造性来自个人智慧和潜能的自由发挥。现代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向学生提供富有刺激创造的环境,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选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创造能力发展的素材,改革教育方法。不能用硬性的教学安排把学生捆得死死的,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个人兴趣,留给时间让学生干一点自己喜欢干的事情,这样,学生才会在教学中发挥创造能力。近年来,教学改革已经渗透到各学科的各环节中,体育课也在探索组织教法的创新。一节体育课,从准备、实施到课后小结等环节都可以体现创新改革。创新教育以有众多学者和教师进行研究改造并得以发展。如在游戏练习中,将“障碍接力”改变为“小八路送情报”这一情景游戏,将游戏内容故事化。将游戏过程的各个障碍改为为绕过“敌人的哨岗”、跳过“小河”、爬过“山坡”、最后奔跑到“目的地”等,使学生在练习中置身于故事情景之中,身临其境的练习使他们兴致高涨,乐趣无穷,既学会了动作,又培养了创造能力。又如在立定跳远的教学中,让学生模仿“兔跳”和“蛙跳”的动作进行练习,迎合学生的心理爱好,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逐渐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志向和习惯,达到培养能力和开拓创造力的目的。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既学生的观察力、获得知识信息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创新实施能力等。
三、依据创新教育的特性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新教育是注重智力的开发智力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智力是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较为统一的认识是:智力是人脑功能的表现,是人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但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却有赖于体育活动。在教学中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要让学生了解想跑得快,跳得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的形态结构,从而使学生选择跑步、弹跳的最合理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加深理解,从而获得学习上迁移和反馈的积极作用。在以往的教学中还应重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实际上,学生学习知识,除了依靠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要受到兴趣、情感、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创新教育虽然仍将传授知识、授业解惑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它已不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终极目标了。在创新教育中,教师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能够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创新教育是多样化的教学
1、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有的取向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教学安排,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追求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追求从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追求从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说明各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尽管这些教学模式还不尽完善,但在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
如培养形式灵活,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队形,以及理论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相、电影,访问体育明星,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等,对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生情感很有好处。
3、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可接受性
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运动技术教学的否定。不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根据社会体育的发展、学生个体的需要及学校的教学条件,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非竞技运动项目、娱乐体育项目及个人运动项目的内容比重将加大。内容的广度将拓宽,包括理论、技术、保健、素质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内容的深度强调可接受性,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以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
(三)创新教育是自主性教学
创新教育倡导、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强调培养学生掌握独立地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解决问题的多种新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索、发散求异的教学情境,形成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创见解、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教师不仅能提出有多种解答方案的发散性问题,启发学生独立地谋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包含着各种要素,如教师、学生、教材、组织教法、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场地器材等等。这些要素之间,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每一种要素的变化又都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变化,影响着整个体育教学质量的变化。因此,要使体育创新教育获得最大效益,必须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把握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弄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种关系?
1、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是说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只喜欢学生顺从性的一面,似乎学生越顺从、越听话就越好。实际上,顺从性和不顺从性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二者共同构成了个性、独立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相对地说,他在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往往具有一种不顺从性和不随俗性,但在平时的生活中又常常是顺从的和随俗的。所以我们既不能不加分析地压制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赞赏其顺从性,也不能无条件地怂恿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贬抑其顺从性,我们应从二者的辩证统一上去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要削弱或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获取知识。教师的导在课堂上表现为组织教学和启发思维。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就是看是否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使学生能做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是否有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与能力。并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势来实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中国两千余年封建历史源远流长的影响,“天、地、君、亲、师”森严的等级观念的余泽,给“师道尊严”罩上一层神圣的光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陈腐论调至今仍被某些为师者津津乐道,甚至成为“治学生”的法宝。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学生对教师必要的尊敬(这个“尊敬”也应当建立在教师对学生人格“尊重”的基础上)。我们反对的是“唯上、唯师、唯书”,反对的是“唯师命是从,唯师训是依”,不加选择,不辨是非的盲从,反对的是在人格上凌驾于学生之上,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视而不见,动辄指责、喝斥,甚至辱骂、殴打的错误做法。这些错误的观点和做法,对学生的人格是无情的摧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无情的扼杀。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就会时时处处激发起学生创造的兴趣,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就能理解处于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时的许多幼稚的想法和做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并不失时机地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真正看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努力创设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无畏精神,放开他们的手脚和大脑,让学生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老师。我想,如果我们真正能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自然会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乐于参与,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得以充分的发挥,他们创新意识的萌芽会得到精心的呵护,那么,培养其创造新精神和能力也就有可能得以实现。
3、处理好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
体育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这就形成了体育教学在实施时与其它知识传授类学科不同的特殊性。因此,创新教育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去组织教学。我们要认识体育教学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由于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因此活动量和生理负荷是最显而易见的因素,但身体活动又并不只限于给人以生理上的作用,还兼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发展、情感的体验等作用。因此,创新教育应以“量”的多少和合理性进行评价,如运动负荷量、知识的信息量、学生之间的交流量、通过活动获得情感体验的量等等。其次,学生的进步应表现在所学技术难度的不断提高和知识深度的增加以及感觉理解创造的思维递进上。而在培养人格、促进学生的社会性、改善学习效果、增加运动乐趣等作用的认识和功能上应得到充分发展。再者,身体活动外在表现(技能)的因素除来自于学习者本人努力之外,其他的因素(如遗传的身高、体重、肌肉类型及神经类型的不同)影响很明显,因此体育课中的个体差异大于文化课中的个体差异。再加上体育学科的培养目标(为终生体育服务)和体育内容的相对可选择性(例如同样为健身既可以打篮球也可以打排球),因此,创新教育应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这种选择,体现在内容、难度、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总之,创新教育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创新精神为核心,重点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习惯、基本的独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这是创新教育最为根本的目标和任务。要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教师本身必须有创造力。因此,教师要依靠创新,发展自己、充实自己、拓宽自己、延伸自己、超越自己,要有高度的工作、要有强烈的创造意识热情、要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顽强的意志力。这对于教师来说十分重要。倘若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教师的创造性主要受自身素质——知识、经验、智力、个性心理品质等因素的影响。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是完成跨世纪宏伟大业的保证。
第四篇:创新意识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创新意识
作者:吕英
来源:《小学教学研究》2013年第12期
策划人语: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智慧和意识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人,要持续发展都需要不断创新,创新是前进的不竭动力。创新之源在于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创新教育贯穿教育始终,需要一种大智慧,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创新是一个过程,是始于想象且创造某些具有社会价值之结果的系列步骤。纵观当前课堂和学生的成长模式,迫切需要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三个层面来着手调整,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创新实践,使每位学生能在课堂上主动地学习,打好创新基础;享受学习,乐于创新想象;创造性地学习,掌握创新方法。大道至简,下面几篇文章会使老师们得到一些借鉴和帮助。让创新始于思想,附于过程,生于实践。
第五篇:创新意识之我见
创新意识之我见
《新课程标准》中的核心概念有: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学习中专家强调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创新意识地位:创新意识培养应贯穿数学教育始终。从“分析与解决问题”到“发现与提出问题”。根据年龄特点——在日常教与学中不断积累经验。“综合与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载体。
这就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鼓励“质疑——发现和提出问题”。现实中为我们的孩子不会提问,缺乏问题意识。在教学设计时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在课堂上创造宽松的适应激发学生思考和提问的环境,给孩子以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大胆质疑。
二、鼓励“在做中积累经验”。“ 综合与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载体。还课堂给孩子,让孩子在宽松的氛围中自主的参与各种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自主动手、合作互助、讨论、发现、交流、分析、思考、总结中积累经验,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
三、老师要带头。
教师自身的思维也应具有创造性。教师要有学习的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实践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变教师教学生学为学生互教互助,大胆践行先进的教学模式。